标题:秘密庄严不二义章 内容: 秘密庄严不二义章《大正藏》第79卷No. 2524No. 2524秘密庄严不二义章问。 秘密庄严者。 指何教心法耶。 答。 本有三密性德曼荼。 是名秘密庄严心也。 所谓金刚胎藏两部海会是也。 问。 此两界者。 彼不二大乘及真俗中何耶。 答。 实体则局不二。 权用能摄两谛。 问。 既分两部。 何同不二。 夫不二者。 一心一如之理。 无二无三之言。 岂以不一之名。 可为无二之义。 因兹思之。 两部之外可有不二。 不二之中何立两部。 又按秘藏记。 莲华部名理。 金刚部为智。 斯理斯智。 凡位未显。 理智具足。 觉道圆满。 即名佛部(云云)理莲智金二部之外。 既有理智具足佛部。 胎理金智两界之表。 何无寂照不二法界。 又智界可名金刚部受名义故。 理界可言莲华部为宗要故。 已有金莲二部。 那无如来一部。 若两部之表。 有金胎不二之佛部者。 可同不二于秘密。 若二界之外。 无理智即一之法界者。 莫均秘密于不二。 答。 汝之疑难并所立义。 虽似幽深实是邪倒。 非唯不知两部之密号。 兼亦有迷不二之秘义。 夫不二一心者。 平等平等之称名。 无尽无尽之义理。 非一而一。 二而不二。 故以为号。 如论说言。 平等平等一。 皆无有别异。 各摄诸法故。 然终不杂乱。 又云。 各各别别皆悉等量。 故曰平等。 非谓一法故称平等。 又大师言。 不二之理甚深难解。 一如之趣秘奥叵入。 所谓不二一如。 岂只遮二诠一之名乎。 密号名字。 不可不知。 又云。 同一名如多故如如。 理理无数智智无边(乃至)多而不异不异而多。 故名一如。 一非一一。 无数为一。 如非如常。 同同相似。 不说此理即是随转(云云)如是诚证不可胜计。 犹既有无数为一如。 何况无两部名不二。 亦以非一已名一如。 岂以不二不言二界。 又两界者。 即是菩提涅槃二德。 二德之外无有一法。 两部之表谁立不二。 设若言有之者。 违法身应身之经。 背显教密教之理。 又胎藏界者。 理法身也。 金刚界者。 智法身也。 谁离此理智二身。 更立彼不二一法。 若犹执有。 岂只起增益一执乎。 兼亦谤法智二佛也。 汝已贱二德两界。 可惧谤两部三宝。 又两界者。 各是不二也。 其证非一。 具如大日金刚顶经。 及释开题。 并二教论十住心论宝钥等说。 复次两界者。 有重重深意。 若胎为宗。 则金刚摄入之中。 若金为主。 则胎藏不出此外。 各独尊无比。 同不二唯一。 相即互融。 轮圆周备。 应知。 胎藏者不异金之名。 可察金刚者相同胎之称。 即理是智。 名之金刚。 即智是理。 谓之胎藏。 以各圆满。 何互相待。 各离待对俱居不共。 故不二中道。 即一妙理者。 唯在金刚中。 全无胎藏外。 若犹离二界立不二。 岂非损两部增一执。 既堕损减增益二边。 何会绝待表德一中。 复次汝言两界非佛部。 是莲金二部。 此义大谬。 两部海会。 已是独一法界。 二界曼荼。 岂非不二佛部。 若此理智两界。 实彼莲金二部。 何以阿閦金萨等。 不置金界之中央。 那亦弥陀观音等。 不为胎藏之尊主。 勘两部经教。 见二界曼荼。 大日遍照。 明说佛部心王上首。 莲金三圣。 未为法界体性中尊。 两部大日。 既是法界尊主。 二界曼荼。 岂非佛部法门。 又汝所引秘藏记文。 还成吾义。 彼记所指佛部主者。 是即两界大日法身。 彼如来一部。 已是理智具足佛部。 此金胎二界。 岂非寂照不二法界。 又彼莲金二部理智。 与此胎金两部理智。 名言虽相似。 义理大不同。 今略出十。 一此胎金理智果位理智。 彼莲金理智因位理智。 故彼记云。 斯理斯智。 凡位未显等(云云)。 二彼二部理智二边权假。 此两部理智一中真实。 三彼理智各不具足。 此理智互相圆满。 四彼枝末流派。 此根本源初。 五彼别相异用。 此一性总体。 六彼菩萨为部主。 谓观音金萨。 此如来为部主。 谓大日法身。 七彼臣子所度。 此祖君能化。 八彼所摄门。 此能得法。 九彼所变缘起。 此能生法界。 十彼真俗理智。 此不二理智。 若如实说。 历劫难尽。 二理两智其别如此。 故以彼莲金理智之意。 莫例此胎金理智之义。 且释二异。 彼二部因分等理智故。 各未显得具足。 是故别更立理智具足佛部。 此两界果满等理智故。 互相证会圆满。 何离之外有寂照圆满法界。 复次金刚界者。 十住心论二教论等。 同引金刚顶经本有金刚界文。 释此明性德法界体性智。 以是法界智。 岂非如来部。 未言大圆镜何论金刚门。 复次两界诸尊密号。 通名金刚。 所谓毗卢遮那名遍照金刚。 无量寿佛号清净金刚等是。 故知。 金刚一名遍通诸部。 又大日经疏中。 说一切诸尊三昧耶形。 通名金刚。 金刚之称。 既被法界之言。 岂只东门。 又金刚者。 即是佛智。 佛智本遍五方。 金刚何局一东。 复次胎藏者。 大日经云广大金刚法界宫也。 既说金刚。 何是莲华。 亦称法界。 岂非佛部。 复次胎藏莲华为宗。 是约佛部法界总体。 更非莲华一部别相。 夫此胎藏心莲华者。 性海内证。 九识心理。 本地自觉。 五部佛智。 言中台总体。 则心王佛部遍照。 论边叶别相。 则心数四部诸尊。 已统万方之莲华也。 何限一隅之芙蓉乎。 又此莲华即是理义。 理理无数略摄三种。 不二门理。 真如门理。 生灭门理。 二门真如。 假有实无修行种因显教分齐。 不二实理。 独一无比性德圆满密藏境界。 就此不二中。 更分真俗理。 此胎藏莲者。 指总体不二之理。 彼法部华者。 表别相真门之如。 所诠理既别。 能喻莲何同。 又莲华者。 表智慧义。 谓大觉分智慧门等。 因此立名。 但今智者。 正明中台实智。 兼摄八叶权慧。 由此知之。 于莲华一物。 具理智二法。 而汝言非理智具足佛部。 强执唯理非智法部。 妄计真谛一边之义。 未知不二中道之理。 是则痴暗之甚。 邪迷之至而已。 疑者曰。 幸遇慧日。 忽除迷暗。 诚此两部法界者。 实是不二佛部也。 教理俱分明。 何更生疑惑。 抑广可立三界。 略应说一部。 何不增不减唯言两部耶。 答。 此有深意。 留意思之。 凡观两之一字。 具含无量众义。 今入秘密名数一门。 当出甚深宗要五义。 第一不二一心义。 谓言两者是一义也。 所以者何。 二一名两。 重一号二。 一若不有者。 二终不成。 故何况宗意。 于诸法门必具字相字义二门。 且如. 字亦有此义。 言说义者是字相门。 离言义者即字义门。 余义准之。 他字亦尔。 今以两界名而为不二义。 正是此意。 谓二界者。 字相得名。 言不二者。 字义受称。 既从言说之相门。 得入离言之义台。 若无二界之名言。 谁显不二之义理。 即相是义名之大义。 即义是相称之实相。 况复两界各是不二。 二字表之。 谓二一故。 此二不二。 各不相离故。 合两一之文。 以为一二之字。 又两者二一。 即一中一也。 谓两部不二。 即是不二中不二。 独尊又独尊故也。 第二无量无数义。 谓两者二一。 一者无数。 如偈说言。 一非一一。 无数为一。 一犹无数也。 两一岂有量乎。 又言二者。 即是数数不息重重无尽等义。 一字二书。 必表众多意。 重言再唱。 定诠无数趣。 谓如并两木名林。 而显群树之森罗。 重二夕言多。 以彰万物之非一等是。 又如诜诜穰穰智智如如等是。 故文云。 多故如如。 诚证至多。 以一察万。 余又准之。 复次两者。 谓种种无量语。 重重无数义也。 意云。 一者是无数义。 其证如前。 二者两一也。 故二无数也。 二无数者。 无数无数。 心王心数。 各离数量。 实智实相。 同过刹尘。 一心一如。 犹以无边。 万德种智。 谁敢得测。 各各轮圆重重无尽。 融不杂乱。 一无数量。 一一无数。 尚以难量。 重重无量。 谁能称数。 名之无量无数义也。 第三亦一亦多义。 谓上来二门。 同时具足。 故复次一非一一故云亦多。 多非多多故云亦一。 第四非一非多义。 谓亦多故非一。 亦一故非多也。 复次二字已非一数故云非一。 两名未逮三位故云非多。 非多故离增益之执。 非一故遮损减之失。 不动万法是一心也。 不改一心即万法也。 不增一而多。 不减多而一。 故云非一非多义也。 复次一是多之一故非一之一。 是云非一。 多亦一之多故非多之多。 故云非多。 复次不二中道。 既非言虑之境界。 两部圆海谁论一异之行相。 法佛独说应化俱默。 三密一谈七宗皆绝。 自非开密藏之法门。 何能谈秘宝之一多。 是密号家之离言表德门之遮情也。 第五轮圆具足义。 谓此中有二。 或于此两之一字中。 同时具足上四义。 故或复两者。 双也。 兼也。 圆也。 备也。 所谓理智具足。 定慧兼备。 理事相应。 福智圆满等义。 如鸟具二翼飞翔圆清。 车兼两轮奔走方舆。 二羽有完则千飞自在。 两轮不俱万行悉阙。 两义亦尔。 历法思之。 二界两义。 大哉圆也。 两部一理。 深矣广焉。 孕法界之心空。 载德海之佛地。 不二一心之究极。 本地性海之源底。 只是两部一宗而已。 所以五藏教理。 摄之字相之一门。 七宗行果。 挟之浅略之片隅。 深远而周遍。 三密曼荼之莲海。 高妙又广大。 五智瑜伽之金场。 愿缘此寸心之片言。 将证彼两部之一。 发布时间:2025-03-09 08:09:5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