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野胎口决钞 内容: 野胎口决钞《大正藏》第79卷No. 2531No. 2531野胎口决钞上自房中至佛前。 作法如金刚界(云云)御口云。 住萨埵威仪时用台拳欤。 又到堂门观改无能胜。 可如十八道。 无能胜是金界辨事故。 未传师口私意乐也(云云)。 著座礼佛(可用普礼印真言)半跏。 涂香。 三密观。 净三业。 三部三昧耶。 被甲护身。 御口决云。 涂香作法三密已下。 印观印明处遍数等。 皆以如金刚界(文)。 加持香水。 御口云。 作法如金刚界。 但以不动剑印。 诵同一字明(但. 或加归命句也)加持为异。 又说用金界加持印明也。 次加持及散洒如金界。 而散杖置本处不覆盖也。 次加持供物。 遍智院御记云。 左手莲花拳(竖大指也)安左腰(后后半印。 皆片拳可安腰。 左右不定)右手剑印顺逆加持之。 不动慈救咒(云云)私云。 一字心咒七遍(云云)御口决云。 竖大指者。 伸大指押风屈侧也。 此界中但云拳者。 皆胎拳也。 右手剑印者。 不动剑印也。 顺逆加持等。 顺逆各三旋转。 顺逆各慈救咒一反。 一字心咒七反者。 是故僧正私记也。 顺逆七反旋转诵. 字也。 或加归命句也。 览字观(如金界)。 观佛(如金界)金刚起(如金界)御记云。 私云。 本尊礼可在之欤。 御口云。 改唱礼可用普礼印言也。 唱礼天台用之。 东寺不然也。 启白。 神分。 祈愿(作法如常)御口云。 香吕取置金打次第等。 皆如金界。 但祈愿次第。 遍智院御记中。 虽示别样。 未必用之。 如金刚界行之。 表白神下句。 别如彼记委曲作法(如十八道记文)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 若有助修之人。 唱入佛三昧耶法界。 生转法轮等真言(文)。 御记云。 入佛三昧耶印。 如次第法界生印。 如次第大指入掌也(云云)。 御口决云。 一切恭敬等。 入佛法界生。 皆用金掌也。 次第又举转法轮不用之。 御记印如次第(云云)又不尔也。 又自一切恭敬。 至擐金刚甲。 念珠悬左腕。 中间不用余印时不置之。 同金刚界也。 五大愿以下。 持念珠次第。 如十八道记。 私云。 广泽金界悬左腕不改印故。 胎藏置之。 改印故是又一流习欤。 故虽同金刚界。 重记御口决(文)。 作礼方便。 御口云。 用同印。 不解前印(文)凡自下八方便。 唱偈之时。 皆用金掌。 诵明之时。 或金掌。 或余印。 随应不定也。 若明同金掌时。 不解印用之。 然此中诵明时。 用金刚部三昧耶印。 御记举三说中。 但取第二说也。 故记云。 是金刚持遍礼之印。 故尤可用作礼印也(文)遍礼时用金刚杵印。 故云尔欤。 非唯今又成垂带旋舞金掌之仪也。 出罪方便。 印大惠刀。 御口云。 如印文用金掌。 又虚合也。 又空加风者。 屈二风合甲。 以二空并押二风各侧也。 又说二空并伸屈二风(初[/卽]又少屈也)柱二空头如各捻形(矣)。 归依方便。 印金掌。 施身方便(印独古印如印文)。 发菩提心方便。 印定印。 御记云。 法界定印也(云云)。 御口云。 胎藏但云定印。 皆法界定印也。 自下准知。 谓以右掌。 仰置左掌上。 二空偃柱。 安结跏上(此印有二说中今所用是也)。 随喜方便。 印普印金掌也。 劝请方便(印如前)奉请方便。 印如前。 回向方便已上四方便。 不解同印偈明同诵之。 次发菩提心。 次佛性三昧耶戒。 御记云转法轮(口云。 金掌五处加持)。 擐金刚甲(口云。 金掌九处加持九处者。 普通五处左右胁左右股也。 明各一反云云)御口决云。 改次第菩提心三摩耶戒。 而如御记修法轮金甲。 但印又不解前印用之。 诵明印处明遍数不用之。 里书云。 五处九处等尤所可用之。 此颈次第未再治者(文)如此之误。 少少有之故也。 此处只金刚合掌印处明数无之。 次五大愿。 御口云。 劝请五大愿转明妃(印如常)三力(丁文)御口云。 劝请五大文(别在之)转明妃者。 虚空藏菩萨转明妃印言也。 下有之三力(如常)次第但举五大愿。 且略全欤。 如御记行之。 次四无量观(如金界从此结跏坐)。 次地结(如金界)次四方结(如金界)。 入佛三昧耶(如印文)二空并偃立也。 法界生。 (印相如印文。 御口云。 但二风端少举三度明各一反)。 转法轮。 大概如印文。 然微隐故再记云之(文)。 御口云。 左掌覆右掌仰合背。 八指从小次第交入。 而相钩以左空押右掌上。 屈右空而端相拄。 但以印左右转三度。 明各一遍。 擐金刚甲(如印文。 但二风少钩着火背初[/卽]也)。 无堪忍(如印文御口风水散舒者开立也。 二火内入者合甲也。 不用异本交入也)。 次住定印。 御记云。 法界定印二手重也(文)。 地神偈。 大概如御记。 但再记之者。 御口云。 先解结跏。 右脚遣后方膝着地。 次左手胎拳安左腰。 次右手取杵。 三度抽掷。 次取移左手(握之)翻拳当左乳下。 右手舒五指。 押地三度。 此间明一反。 次右取杵还置本处。 次如元结跏(文)。 又御口云。 押地有二说。 先故僧正传云。 右掌指端。 遣左膝方。 直前半叠押之。 又说云。 五轮成身时。 结跏膝即地轮故。 右衣袖丝手。 押右膝上也(二说俱掌覆押之)两说中后说聊仪宜欤。 劝请地神。 钩印御记云。 明三反三度召之(御口云。 钩召印也。 右风三召之也。 异本说也)。 地神持次第(如印文)御口云。 明三遍。 作坛。 御记云。 如前顺转七处加持(文)。 御口云。 先明三遍诵之。 后七处加持也。 七处者左膝坛前。 右膝心额喉顶也。 洒净。 御记云。 定拳安腰。 惠手执散杖。 遍洒身五处及香花饮食等(文)。 御口云。 以散杖三度叩器端洒之三度。 明各一遍(但无揽香水无顺逆加持也)然后散杖。 又置本处覆盖(左右手可随宜委如十八道记)。 持地。 如印文。 御记云。 押三度作礼方便印也(文)。 御口云。 押地二说。 如先五指皆伸亦尔也。 三度间明一遍。 私云。 御记云。 作礼印者。 用次第印文也。 次道场观。 御记云。 法界定印。 御口云。 道场观不依次第文。 用大谷觉俊阿阇梨钞也(别有之)彼钞云。 五大印地(五古内归命阿)水(莲花归命鑁)火(火轮归命览)风(转法轮归命含)空(大惠刀归命缺)御口云。 内五古如常。 归命者明初加句也。 下皆同之。 水莲花者八叶印也。 火火轮者二拳侧合伸二风端相拄也。 风转法轮者。 如先空大惠刀。 如先又定印也。 大海。 如印文。 御口云。 印面博洼拟大海。 内交八指类波浪也。 左右转者三度明各一遍。 金龟。 如印文。 御口云。 二大指三来去。 明各一遍。 御记中不举用之也。 金刚手持花。 如印文。 御口云。 真言有归命句(文)。 大莲花王。 如印文。 次苏迷卢山。 如印文。 五色界道。 如印文。 御口云。 色别有明各一遍。 各加归命句。 次三重界道。 归命. 三遍印同前(文)。 御口云。 更用加三重界道印明也。 又住定印。 御口云。 又住如来拳印(文)。 御口云改定印用如来拳印也。 住此印观想悉毕。 以同印七处加持如常。 次结外五印。 诵五字明三遍。 后加持五处。 或与加持同时诵之明五遍。 大谷道场观结本尊印之处。 虽似印明有二重。 是一印一明也。 率都婆印者外五古也。 五字明者故。 三部字轮观(如印文。 二拳侧合也。 印面仰持之)御口决云。 次第意三部别约四处轮观之。 则三四十二轮也。 御记意三部合。 总约四处轮观之。 但有四轮也(三部者佛金莲。 四处轮者额喉心脐也)今就御记行之。 谓以印当额诵而顺想旋如轮(安眉间。 余字顺旋也)诵字曰。 余喉心齐三处轮准知之。 但转声为异(文)。 且各举初字。 少少示异。 以同印当咽。 诵旋如前。 归命等(云云)。 次以同印当胸诵旋。 归命等(云云)。 次以同印当脐诵旋。 归命等(云云)。 私云。 已上依御记并御口决记之。 又御口云。 御记中举第五等字是误也。 且故僧正有可除之命。 又作图示初心(文)。 PICT79008101. GIF/PIC菩提心三昧句。 同印当眉间诵旋。 菩提行发惠句。 同印当咽诵旋。 成菩提补阙。 同印当口诵旋。 寂静涅槃。 同印当齐诵旋。 私云。 又且作图(文)PICT79008102. GIF/PICPICT79008103. GIF/PIC押纸云。 此梵字上书顺旋书已下三轮且尔也。 菩提心三昧句。 菩提行发惠。 成菩提补阙。 寂静涅槃。 大真言王(内五古印)。 百光遍照王(印相如印文。 但依御记引上用之)。 御口云。 金掌深叉置顶上。 时摇动十指即百光也。 一指百中十数也。 故置十指观百也。 指即光明也。 摇动者谓诵. 时。 上下动。 又等又动。 布字次第如次第释。 顶上为中央。 从内渐外。 顺旋布字(随诵而想旋字)故大日经疏第十四云。 然此字轮最中置此真言王。 次外一轮有十二字。 谓从伊至奥。 次外轮于百字。 先从. 等二十五字。 次. 等二十五。 次. 等二十五。 次. 等二十五。 次此中誐若拏那磨等五字是大空点。 遍一切处故同布列也(又别解释云。 此五字在别外十二字同圆布之更问云云)问。 何故违次第百光王安此乎。 答。 御口云。 三部四处轮身光。 百光头光故。 续彼置之也。 私推云。 八印四佛四菩萨也。 百光王大日故安四佛前欤。 故次第云。 即大日如来(文)。 又疏云。 此真言即是一切法自在牟尼。 此即毗卢遮那别名也(文)。 同钞云。 百光遍照王即大日如来也(文)。 私云。 推尤可然。 但犹可案欤。 其故大月八印次。 既满足一切智智。 并无所不至之两种在之。 是则先为德以八法身列。 次为王大日举也。 本次第即大日如来者。 总非指百光。 指中央之一字欤。 故件文云。 一百字是其百光也。 阿字处中央位是王也。 即大日如来也(文)。 次文云。 伊等十二字是如来举身光也(文)仍身光头光相续之义犹可顺文欤。 疏文大日如来举身光。 即是牟尼云欤。 犹可案欤。 图别有之。 秘密八印。 大威德生(宝幢)如印文。 御记云。 当额云(文)。 御口云。 莲合二火端微开。 今不然也。 金刚不坏(开敷花)如印文。 御记云。 右耳上(文)。 御口云。 在空上者风空端拄捻也。 非置甲上也。 开敷莲者八叶印也。 万德庄严(鼓音)如印文。 御记云。 左耳上小指合甲也(文)。 御口云。 入满月轮者入掌中也。 一切支分生(普贤菩萨)如印文。 御记云。 入佛三昧耶印也。 世尊陀罗尼(观自在)如印文。 御记云。 火背合甲也(文)。 文殊师利法住。 如印文。 御记云。 合掌开火风也(文)。 迅疾持弥勒。 如印文。 御记云(逆顺各三转矣)御口云。 但逆仰左手。 平转顺反仰右手。 转明逆顺各一反御口云。 已上八叶(文)疏第十七(秘密八印品云)第一东方宝幢佛。 第二南方开敷花王佛。 第三西方阿弥陀佛。 第四北方天鼓雷音佛。 第五东南方普贤菩萨。 第六西南方文殊师利菩萨。 第七西北方。 弥勒菩萨。 第八东北方观自在菩萨。 当知此八印皆毗卢舍那印也(文)三菩萨相违如何(疏印言次第如今烈文)。 满足一切智智。 如印文。 遍法界无所不至御记云。 大惠刀印(文)私云如先。 一切佛心(如印文)。 虚空眼(如印文)。 一切菩萨(如印文)。 已上遍智院。 观自在(如文)御记云。 八叶印也。 此印仪轨未见。 广大轨出。 疏中六叶印也(文)御口用八叶印也。 多罗。 如印文竖风空者。 御口云。 二风立合。 如针二空并立也(文)经释同之。 里书云。 疏十云。 多罗尊亦是观自在眷属。 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罗尊。 皆观音眼生(文)。 毗俱胝。 如印文。 御口云。 右押左也(云云)。 经释同之。 里书云。 疏十云。 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 西方谓额上皱文。 为毗俱胝也。 大势至。 未敷莲(文)。 御口云。 莲花合掌也二火端少开之(云云)。 释云。 屈十指相柱合团圆(矣)。 御口云。 虚合(文)。 耶输陀罗。 准马头(文)。 御口云。 即马头印也。 谓虚合水风入内。 合甲二空少并屈。 离风如口形(云云)。 白处尊。 如印文。 御口云。 空水背合也(文)。 御口云。 虚合者虚心合掌也。 入月中者入掌内也。 二水合甲。 二空合侧。 未必合甲也(文)经释同之。 里书云。 疏十四云。 白者菩提心住此心即日住处也。 此观音母即莲花部主也(取意)已上里书了。 马头。 如前耶输陀罗印。 经云。 如前印屈二风置二空下。 相去如穬麦(文)(前印者自处尊印也)。 诸菩萨。 如印文。 地藏(如印文)。 御记云。 钵印青龙轨或云。 内缚地水立合也。 玄法轨说(文)。 御口云。 今用钵印也。 谓二掌洼合。 八指头相拄。 二空各着风侧。 上博如钵形也。 本圆满合者圆合也(云云)。 疏云。 先合掌其十指头并屈而相捻之圆屈之空入掌内。 形如瓶子(文)。 诸奉教者(普印经疏异之。 今依口传用普印欤。 又仪轨意欤。 经云。 定惠为拳舒二风。 屈[/卽]相合文)金刚手。 如印文。 经释同之。 摄轨异之。 忋莽鸡。 如印文。 御记云。 疏云。 大指小指右押右入掌(文)。 御口云。 余三散立者。 三指立合水火风间开立如三古杵也。 非水火风各散立也。 初云合掌此意(矣)。 故疏云。 其空地入掌。 亦右压左如向内。 相叉合掌。 但水火风指如金刚(文)。 金刚针。 疏第十六云。 穿彻无明至实相际(文)。 如印文。 御口云。 并竖风者。 二风立合如针。 以惠空入定虎口者。 以右空入左空风间也。 问。 金刚界大欲印文禅入智虎口(文)相违如何。 答。 私云。 彼智者左空也。 以十度配十指之意也。 今定者名左手。 以定惠当两手之义也。 故不违也。 问。 何止观十度配当又相违乎。 答。 或示定惠互具义也。 或显止观一体义欤。 故释论云。 止即是观。 观即是止。 止观一体无差别故(文)疏中二空并入掌异今说(文)。 金刚锁(如印文)御记云。 转法轮印内叉。 二空并立也(矣)。 御口云。 先结转法轮印向身而旋转。 八指自成内缚。 二空并立甲向外。 缚向上。 左腕外。 右腕内交当胸安之(云云)。 降三世(内五古印)。 一切持金刚(如印文)。 御口云。 正不至股。 少左遣之。 三度上下间明但一遍。 金刚拳(如印文)。 御口云。 从左肩至胸前打三度(文)。 御口云。 明各一遍。 或但一遍欤。 口传云。 明多三度间一遍明少各一遍。 前后印相明又然也(云云)。 经疏中不出打势(文)。 一切奉教(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剑形也。 诸菩萨。 普印。 里书云。 说教本意小大之次第欤。 而最初花严。 先为地上大菩萨。 示置大乘之至极欤。 念诵之最初。 先观成本尊般若菩萨。 是先示所谓也。 是愚案也。 可早破欤。 已上萨埵院。 般若菩萨(印如文)。 御口云。 二掌少洼。 左仰右覆差合转之。 御记云。 大师御次第云。 先逆三转小乘教。 次顺三转大乘教(文)。 御口云。 今用御记说。 先说小乘。 后说大乘。 故逆顺明各一遍。 私云。 依花严阿含说时。 本次第非无理欤(异本诸菩萨下里书此有。 本尊般若菩萨本尊サタトアリ)。 不动尊(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交入押各二火甲也。 降三世。 文云。 金刚界根本印真言也(矣)。 御口云。 忿怒拳钩印言明也(云云)顺逆加持第如金界(矣)。 大威德(如印文)。 胜三世(外五古印)御口云。 降三世。 胜三世。 同体异名。 古来未决欤。 又此中不动降三世大威德。 如次佛金莲三部忿怒尊也。 委如别钞。 已上持明院。 释迦佛(如印文)。 御口云。 捻空火者。 各以空抽火甲侧也。 私云。 此印上求下化义。 更问之。 能寂母(如印文)。 眼印者御记云(佛眼印文)虚中合者。 私云。 虚心合也。 心即中义故。 风不着火者。 御口云。 屈风间不着之拟眼。 非不附风端也。 毫相(如印文)。 御记云。 但诸轨右头指立也(文)。 御口云。 右拳面向左当胸程持之。 聊上想毫所。 此又胎拳也。 如先记。 又依拳起印。 何印不屈大指。 今胎界以胎拳为印母。 故金界大指少屈。 以金拳为印母故也。 一切佛顶(如印文)。 御口云。 五峰五指端也。 圆聚指头齐向身安之。 白伞盖(如印文)。 御记云。 疏云。 左五指各相去一寸(文)。 御口云。 口传云。 右风端拄左火根也。 私云。 左指头向右拳向左也。 胜佛顶。 大惠刀印二说如先记(矣)。 最胜佛顶(如印文)。 光聚佛顶(如印文)。 御口云。 地水合甲也。 除障佛顶(如印文)。 广生佛顶。 外五古。 御记云。 内五古(云云)。 御口云。 用内也。 疏云。 如前五古金刚印(文)。 发生佛顶。 如印文。 御记云。 八叶印(文)。 疏云。 即前观音印(文)。 无量声佛顶(如印文)。 二风绞火背者。 御口云。 二风各屈两[/卽]。 合甲当二空并屈甲[/卽]中。 而两空间拄之(云云)。 疏云。 双屈二空以风压之(矣)。 声闻众。 梵箧印如先。 缘觉众(如印文)。 御口云。 竖火轮圆满者二中立。 无能胜(疏云。 释迦之眷属文云云又释迦化身文)。 如印文。 御口云。 定舒诸轮。 向外均首。 徐垂下一度。 惠手如印文。 面向左当乳下前上持之(云云)。 或记云。 仰当脐(矣)私云。 他说不顺持花势。 故以御口。 为胜也。 又依此流习。 定掌可屈空欤。 又今不尔欤。 又经云。 申定臂五轮向外(文)。 同妃(妃密胜大口)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微屈而不付风也。 已上释迦牟尼院东。 文殊(如印文)。 御记云。 小指缠口传也(无本说矣)御口云。 用口传说也。 三补吒者虚合也。 故疏云。 三补吒合掌。 此名虚心合掌(文)。 二风捻二空者。 初节又少屈捻空头也。 私云。 经疏同二小不绕之。 光网(如印文)。 御记云。 定头指钩也(文)。 御口决云。 半印次第中。 不指向方。 左印向右。 右印向左持之(云云)。 私云。 半印或仰覆。 或向身之外。 若右向后供方。 若左向前供方。 当各乳下程。 临向方不纵不横持之欤。 残乎若右若左作台拳。 安各腰向下欤无垢光(如印文)。 御记云。 定手小屈向右表光也(文)。 右腰御口云。 四指钩立开散表光也。 计设尼(疏十云。 文殊使者计设尼也。 因发结端严妙得名文)如印文御记云。 三度拟势(文)。 御口云。 三度间明一遍。 印竖持少向外欤。 左腰。 乌波计设尼(如印文)。 疏云。 火指向外之拳(文)左腰。 地惠(如印文)。 疏云。 亦是大指向外之拳(文)右腰。 私云。 大在外又向外者。 向外印也印面向外印也。 印面向外者。 大指在外故。 然此两印竖持向外也。 御记云。 大指在外者。 非必向外欤。 其指拳若缚在外之差别也。 质怛罗(疏云。 文殊使者质多罗也文)如印文。 御记云。 风立(文)准前印持之左腰。 召请。 如印文。 御记云。 右风(矣)明一遍左腰。 疏云。 右手作拳风指如钩(取意)。 不思议。 御记云。 内缚二空并入屈二风合甲。 而立二空甲上也(文)。 诸菩萨。 印言如前。 已上文殊院。 除一切盖障(如印文)。 御口云。 地水合甲故。 疏云。 其地水指合甲(矣)空持水中者。 二空并入捻水两[/卽]中也。 风火持珠者。 立合风作宝形也。 除拟怪(如印文)。 御记云。 二火合圆(文)。 施无畏。 御口云。 右手伸诸轮(空屈掌中)向外竖持之左腰。 疏云。 右手指向上而向外舒之。 招物之像。 除恶趣(如印文)。 御口云。 从右肩至心前。 掌向心前打势。 三度明各一反。 疏异此欤。 释云。 舒手向上举之(取意)。 救护(如印文)。 疏释同之左腰。 大慈生(如印文)。 向外欤。 疏云。 如无畏施空风相捻(文)。 悲旋润。 御记云。 右掌覆心屈火当心空不立(文)。 疏云。 悲念菩萨印。 舒手掩心。 而屈中指。 当心拄之(取意)左腰。 除一切热恼。 作垂施愿手(文)。 疏云。 谓舒右手仰掌垂下之(文)。 御口云。 空屈掌中。 当右膝上。 垂下指头。 向前下左腰。 不思议惠(如印文)。 御口云。 风空持珠状者。 捻风空作宝形也。 左腰。 诸菩萨。 印言如前。 已上除盖障院最南。 地藏(如印文)。 御记云。 一寸许开也。 二空并立也(文)。 疏云。 二火指竖之一寸许。 不至二空并立如常(取意)。 宝处(如印文)。 御口云。 掌少向外竖持之左腰。 疏云。 右手作拳(大指在外)即舒地水火指并竖之(文)。 宝手。 如印文。 又少向外欤。 左腰。 持地。 如印文。 御口云。 三度各明一遍。 宝印手。 外五古印。 坚固意。 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微举也(文)。 御口云。 举开者风空间开之也。 非二空间开之也。 诸菩萨。 印言如前。 已上地藏院最北。 虚空藏。 如印文。 御口云。 水中文者。 中[/卽]屈二风押空上也。 虚空无垢。 大惠刀印。 虚空惠。 转法轮印。 莲花印。 如印文。 清净惠。 如印文。 御记云。 二空入掌屈二风押空甲上(文)。 行惠。 莲花台印也。 御记云。 八叶印也(文)。 安住惠。 御记云。 内缚二头指竖。 端少开二大并立也(疏说也云云)。 出现智。 金刚合掌。 执杵。 五古杵印。 御记云。 内五古(文)。 檀度。 如印文。 指端向左仰也。 左腰。 又于此印有秘传(更问)。 戒度。 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并立云直竖也。 忍度。 如印文。 进度。 如印文。 禅度。 法界定印。 般若。 梵箧印如先。 但今不旋转也。 方便。 如印文。 御记云。 大火直立合甲(文)。 愿度。 如印文。 左腰。 力度。 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又同者并立也。 智度。 如印文。 诸菩萨。 印言如前。 已上虚空藏院西。 野胎口决钞下。 自在天子。 如印文。 御记云。 但头不付手也(文)左腰。 普花天子。 如印文。 御记云。 心前立也(文)。 向左欤。 左腰。 光鬘天子。 如印文。 御记云。 向下(文)竖持之。 满意天子。 如印文。 御记云。 侧掌当胸(文)御口云。 余三指伸之。 风空侧向身竖持之。 疏云。 舒右掌风空相捻如执花形。 余三指相并合(文)。 遍音天子。 如印文。 御记云。 但以空押水甲。 或用半印也(文)。 御口云。 二掌相向指头上齐肩持之欤。 私云。 两手半印经疏别欤。 故经云。 惠手空水相加风火水皆舒以掩其耳(文)。 疏云。 两手各以空水。 头相捻余端双掩两耳。 以火风掩(文)。 但御云。 意依疏意也。 已上五天子始从东北角西行。 伊舍那。 如印文。 御记云。 定拳舒风火轮。 屈风背火亦屈(文)。 劝修寺记云。 火风空三指屈立也(文)于次第印文有二意。 当流意竖火。 而风空屈背读之。 余流竖火风空。 而屈背可训欤。 私云。 诸步多用主印。 又云。 左拳立火轮(文)定知不屈火也。 故御记为正(矣)。 御口云。 三指离立如三戟也。 里云。 余流训尤可尔。 可顺之欤。 但诸步多事不可然欤。 文云。 主者伊舍那也。 又左拳立火轮(云云)。 此有二说。 一用主印。 一左拳立火轮也(右安腰欤)然主印非立火轮文欤如何。 又字可思之欤。 诸步多。 疏十云。 此是夜叉之类也(文)。 御记云。 用主印也(文)青龙轨注云。 先同印也。 先印者伊舍那(矣)。 帝释天。 如印文。 持国天。 如印文。 御记云。 右手内(文)。 日天子。 如印文。 御记云。 二水合甲也(文)。 御口云。 广泽二掌并仰(二地相付)二水合侧。 二空离而押之。 车形也。 今流不尔。 二空并屈押各水侧也。 私云。 经云。 以定惠手显现合掌。 屈空轮置水侧。 是日天子舆辂印(文)。 疏云。 显现合掌(文)。 经疏文顺广泽印欤。 摩利支。 如印文。 御口云。 虚掌者四指浅握。 以空腹押风甲。 而拳内令虚空。 惠伸五指少洼覆彼也。 在日天子前等者。 御口云。 虽有日天子前。 日天子等不能见也(为言)。 或口云。 此天本在日天子前。 故宝瓶被映日光。 故天眼不能见也(为言)。 更有秘决不能记。 七曜九执十二宫神。 如印文。 御记云。 合掌二空令离立(文)。 御口云。 虚合二掌间少博。 二大离风并立也。 疏云。 合掌二空亦并。 而极磔之。 与余指相离(文)。 大梵天王。 如印文。 空持水者以空端捻水甲侧也。 前后仿之。 三指伸散向外右腰。 乾闼婆王。 如印文。 诸阿修罗。 如印文。 御口云。 左掌仰少洼横胸前。 右如印文向左掌持之(风加空者风绞空也)疏云。 右印覆临左手上(取意)。 摩睺罗伽。 普印。 诸紧那罗。 普印。 诸人。 普印。 普世明妃。 普印。 已上自东北角南行东方了。 火天。 如印文。 御记云。 但右向外施无畏风屈召三度。 御口云。 左仰当心明各一遍。 火天后。 如印文。 御记云。 第一文者下也。 手少向外也(文)。 御口云。 此天子及下五仙。 皆左如火印。 即不改持之。 问。 此下六印左拳安腰。 故法皇次第。 五仙印皆左拳安腰。 何今用火天印乎。 答。 相承口传仰信。 以余流勿令疑(矣)。 故疏中释真言行者具诸相云。 一外相支分无阙。 二内相如佛教敕不敢违逆(佛敕者师教也)疏家既云佛敕。 定知不可生疑惑也。 何况法皇次第。 火天印又左拳安腰。 今既不尔故。 自下六印左如火天也。 缚斯仙。 水中。 阿趺哩仙。 风中。 尾哩瞿仙。 火中。 骄答摩仙。 水中。 蘖伽仙。 地水。 御记云。 五仙印皆手持样如火天后(文)。 增长天。 如印文。 御记云。 指皆钩青龙轨不见。 余轨又不说也(文)御口云。 但皆二掌交腕。 而二火钩结也。 阎魔王。 坛荼印(印相如印文)即人头幢也。 死王。 音印(御自笔)疏云。 黑夜神(云云)。 凡死王后妃名相互(长庆次第可见)玄法乱脱轨云。 死王亦名后(云云)。 御口云。 炎魔后死王一体异名也。 或云。 焰魔王变身也。 疏十云。 此是阎罗明王也(文)。 焰魔后。 如印文。 御口云。 右五轮覆垂空入内如铃。 但少振之(广泽振之)右腰。 经云。 焰魔铎印(文)。 疏云。 阎罗后印也。 经疏印相如今次第。 或记云。 后胜妃劣也。 不登后云妃也(御自笔记云。 口云后正妻妃妾也)。 焰魔七母。 如印文。 御记云。 从左下右打三度。 明各一遍。 疏十云。 阎罗七母七姊妹(文)。 暗夜神。 如印文。 御口云。 向右。 私云。 指端前上持之欤。 疏云。 黑夜天是阎罗王后也(文)。 奉教宦(深沙太王太仙府军)普印。 拏吉尼。 如印文。 御口云。 定掌稍洼当颐下。 仰横如舌少出作触势也。 右腰。 经云。 申定手覆面门。 尔嚩贺触之(文)。 金翅鸟王。 如印文。 御记云。 八指摇动如鸟飞势(文)。 御口云。 向坛前上持之三度动。 明各一遍。 诸人普世明。 如前。 已上自东南角西行南方了。 罗刹主。 如印文。 如剑印。 御记云。 应向外欤。 私云。 或向右欤。 罗刹斯。 如印文。 将兄。 普印。 罗刹众。 普印。 广目天。 如印文。 二掌背二腕交二风钩结也。 水天。 如印文。 难陀拔难陀。 如印文。 御口云。 先结兄印。 诵归命难陀。 次结弟印。 诵钵难娜等句也。 弟印又惠掌五轮仰伸也。 此二印似梵天印。 诸龙。 如印文。 御记云。 似金翅鸟印是九头龙印也(文)。 御口云。 腹行者顺转也。 地神。 如印文。 妙音天。 如印文。 御记云。 惠手风空相捻余三指散舒于定掌上如引琴(云云)。 御口云。 定掌伸五指拟五弦。 惠手三运动。 明各一遍。 经云。 仰定手左齐轮。 智手空风相捻向身运动(文)。 疏云。 如弹弦形(文)。 那罗延天。 如印文。 御口云。 向左三昧手者左手也。 故经云。 如前轮印以定手作之(文)右腰。 那罗延后。 如印文。 加者绞也。 右腰。 月天。 如印文。 御记云。 同梵天印。 但想白莲印立也(文)。 私云。 梵天印空水端捻。 异今印欤。 又广泽次第定手莲(文)。 梵天月天俱伸五指。 观白莲为异。 又经云。 定手作莲花相。 是梵天印(文)梵天印因作洁白观。 是月天印(文)。 疏云。 一如梵天无异。 但想有白兔为异(文)。 故知御记意同经疏。 违今次第二天印。 又同此次第前梵天印。 依凭安在乎。 御口云。 用今印相但记中同梵天印者。 似前梵天印故云尔也。 左手其空水相捻也。 是似月也。 二十八宿。 里云。 或传云。 今掌二大开。 二大表二十。 残八指八宿也。 劝修寺流也。 如印文。 御记云。 二火缚也(文)。 御口云。 外缚也。 已上从西角北行西方了。 风天。 如印文。 御记云。 空押风火甲也(文)。 经云。 申左手侧掌(文)向右欤。 右腰。 魔醯首罗。 如印文。 御口云。 二空并立。 乌摩妃。 如印文。 御记云。 仁和寺方钵低云。 地天印低之极谬说也。 今莲花三摩耶印。 未见本说也(文)私云。 常喜院以经疏商羯罗妃印。 注入乌摩妃印下。 彼印定手空风捻舒三轮也。 疏云。 二印相似。 前头指少屈。 此直竖而散也(文)二印者商羯罗后同妃也。 此亦异今两说如何。 又私检云。 疏第十六云。 商羯罗后钵致印(文)。 遮文荼。 如印文。 仰掌也。 右腰。 经云。 仰其定手。 如持劫钵罗相(云云)。 多闻天。 如印文。 诸药叉。 如印文。 疏十云。 能啖世间。 能食诸业垢等恶。 是药叉义。 经疏异今印。 药叉女。 如印文。 二地合甲。 水火风间离立如三古。 经疏印相异此(矣)。 诸毗舍遮。 如印文。 疏云翻是极苦楚义。 此辈多是饿鬼也(文)。 诸毗舍支。 如印文。 御记云。 但二火圆形(文)。 御口云。 石山流二火合甲。 此流二火端柱圆形(文)。 诸人普世。 如前。 已上从西北角东行了。 净治。 如印文。 御记云。 烧香印(文)御口云。 正有烧香之香吕时可用香吕欤。 不动。 御记云。 如金刚界。 但印十方并五处除之。 指鞘抽鞘又顺逆加持等。 作法明遍数如金界记。 金刚钩。 如印文。 如大钩召印。 但不召风也。 立身。 如印文。 三度转欤。 明又三遍欤。 示三昧耶。 用入佛印及明也。 金刚网。 火院。 大三昧耶。 御记云已上三种如金刚界(文)。 阏伽。 御记云。 作法如金界。 但加持用不动剑印一字明也(文)御口云。 如直付加持三度。 诵明各一遍(文)供养明如次第(文)。 奉花座。 如印文。 执杵铃。 如金刚界。 赞(四智)御记云。 拍掌此处许有之(文)。 御口云。 四段作法如金界。 胎藏拍掌唯一度也。 前后供养时赞无拍掌也。 不动尊示座。 以剑印诵小咒(文)左腰。 御口云。 印面向左前上持动印指彼彼尊位。 中台八叶尊别指之。 遍智院等总指之。 但示座次第如本次第示也。 且作图示诸会(矣)。 金刚手。 如印文。 环金刚甲。 印明如前怖魔。 如印文。 御口云。 拳面向外竖持风背当眉间(运心也)是则表额皱也。 忿怒义也。 毗俱胝皱梵名也。 疏十三云。 右拳伸风以指头柱眉间也(取意)此释意拳面可向身欤。 又云。 谓作毗俱知形。 其面如忿怒魔军自然退散(取意)。 四方四大护。 南门(金刚无胜大护)如印文。 但虚合也。 种子。 东门(无畏结护)如印文种子。 北门(坏诸怖大护)如印文种子。 西门(难降大护)如印文。 种子。 御口云。 已上四大护各第二略真言用也(大咒不用也)。 但归命句下真言初。 各种子加诵之也。 无能胜。 如印文。 印持样如先无能胜。 御口云。 印垂下如。 先大指屈掌欤。 二无能胜同异可决之。 疏云。 右手风空捻火垂屈地水正竖。 左手伸五指向外(取意)。 相向守护。 如印文。 御口云。 从左肩至心前。 如打势三度明一遍。 不动尊心。 御口云。 右作剑印。 逆顺旋转各三度。 明各一遍合六遍。 左拳腰。 涂香。 如印文。 花鬘。 如印文。 焚香。 如印文。 饮食。 钵印(印相如十八道记矣)。 灯明。 如印文。 口传如十八道记(矣)。 虚空藏转明妃。 如印文。 御口云。 是胎藏普供养印明也。 事供。 御记云。 作法如金界。 但加持不动(文)。 御口云。 加持剑印一字明如前。 阿伽但供养明. 如金界也。 赞心略(金掌)偈(同印)御口云。 三仰启谢云句不诵之。 普供养(转明妃印明也)三力。 小祈愿(在别御自笔也)。 礼佛。 御口云。 自赞至礼佛同。 金掌唱之。 已上如来身会也。 入佛三昧耶。 法界生。 转法轮(已上三印言如前)。 大惠刀。 如印文。 大法螺。 如印文。 御记云。 委事如身密口决(文)。 彼口决云。 虚合二空各押火侧。 风各绞自空背合甲。 口云。 吹不吹二说。 经及摄大轨异今说。 义释似今传(文)御口云。 不吹为吉也。 莲花座。 八叶印。 金刚惠。 外五古印。 如来顶。 如印文。 如来顶相。 如印文。 御记云。 不取袈裟也(文)右拳面向左欤。 左拳安腰。 毫相藏。 如印文。 御记云。 惠大指置眉间。 左手从此取袈裟也(文)。 御口云。 取袈裟有两说。 谓先以右手取袈裟二角(威仪方也)如自左腕下缠之。 令移定手。 少二角出。 从风空间拳面向身。 安左乳下也。 又说云。 如先二角结目以大指押之。 大指两边出如狗耳。 前说为胜也。 大钵。 如印文。 御口云。 前取袈裟手印仰伸当脐。 以右拳印仰伸重上。 二大端拄而如法界定印(袈裟两掌间隔之)。 施无畏。 如印文。 里书云。 与愿膝与手之间。 一二寸许有隙。 但当膝。 有之如宝生印是也。 与满愿。 如印文。 已上二印右无畏向外。 与愿置膝上仰垂。 俱屈大横掌。 左俱如毫相印。 悲生眼。 如印文。 御记云。 但从此不取袈裟也(文)。 御口云。 右手向眼先当右目右方转。 次当左目印左方转。 明一遍印形表金[釒*毘]也。 如来索。 如印文。 如来心。 如印文。 御口云。 地水并右下交取也。 但大指右上也。 四指端向上竖持之(别书上押之御自笔记云)非缚只地水并右下交取也(但大指右上也)如印文。 御口云。 地水内缚空交入。 而押各水地甲。 四指开散心前。 不纵不横持之。 大旨印竖也。 如来脐。 如印文。 御口云。 前印水亦舒散也。 如来腰。 如印文。 如来藏。 如印文。 御口云。 二风屈第二[/卽]以指头拄二空端。 余指微屈而令圆合也。 经疏印异此。 普光。 如印文。 御记云。 地轮立合也(文)。 御口云二空并入火内也。 经疏异此。 如来甲。 如印文。 经云。 以二风持火侧(取意)。 疏云。 以二风置中背而并列(取意)经少异今印。 如来舌。 如印文。 御记云。 但二水不交也(文)经疏同今印。 如来语。 如印文。 御口云。 风水各合甲。 二空微屈而不付风也。 经疏同次第也。 如来牙。 如印文。 御记云。 二空间离如二牙(文)御口云。 即乍押风侧背立也。 牙形也。 如来辨说。 如印文。 御记云。 风不付也(文)御口云。 二空上下动也。 如来持十方。 如印文。 御记云。 水火风不开也(文)。 御口云。 二地合甲。 二空并入。 未必付地也经云。 二地二空屈入相合(文)。 次如来念处。 如印文。 御记云。 风屈第二[/卽]也。 经云。 二空二风屈上[/卽]相合(取意)疏云。 其捻法当令四个指指甲相到耳(文)。 平等开悟。 如印文。 御口云。 空又交入也。 如意珠。 如印文。 御口云。 风加火背令圆也。 慈氏。 如印文。 御记云。 二风合甲也。 疏云。 虚合屈二风至大根。 二空压之率都婆(取意)。 无能害力。 如印文。 御记云。 先逆三转。 次顺三转明各一遍。 本尊加持。 御记云。 外五古印(五处加持文)御口云。 先结印诵五字明三遍。 后加持五处。 或随加持诵明各一遍合五遍。 本次第本尊加持印明。 及毫相等不用之。 入我我入观。 法界定印。 厶云。 九重月轮有御口决。 更问。 本尊加持。 如前。 正念诵。 御口云。 念珠加持明及偈念珠作法等。 皆以金界。 但本尊明异彼也。 又改本次第明。 用五字明也。 问。 御记中念珠加持正念诵别举之。 何今不尔耶。 答。 依御口正念诵总各故。 御记意加持与念珠斯别故为二段欤。 御口师资互显。 记口成一揆也。 故十八道次第云。 加持念珠并念诵(谓正念诵也文)私云。 此文正念诵注。 含总别二义。 谓或唯念诵法注也。 或又通加持注也(是本次第加持咒珠与念诵等住定印隔遥各别也。 加之一正念诵分四段书之。 依先师记聊故二段书之也矣)。 本尊加持。 如先。 字轮观(法界定印)御口云又顺逆诵之。 三段观想静心观之。 PICT79008801. GIF/PIC本尊加持。 如先。 御自笔也。 御口云。 字轮观次毫相悲生眼等不用之(矣)。 散念诵(次第随意念诵者是也)。 御记云。 佛眼(百反)大日(胎千反)金刚萨埵。 般若菩萨。 不动。 大金刚轮。 一字。 御口云。 佛眼(或二十一反)金大日(百反)本尊(千反)。 已下如先。 但大轮七反余皆百遍。 佛眼印明(如金界)。 五供印明(如前)。 事供(阿伽同用此)赞(心略)。 普供养。 虚空藏。 三力。 祈愿。 次礼佛。 中台四佛四菩萨五大尊大悲金刚次第也。 别有之也。 后铃。 回向方便(所修一切等)御口云。 回向方便异金界。 彼随意回向后有回向方便。 故又有至心回向句。 回向金一打。 取香吕作法回向等句如金界(矣)。 解界。 大三摩耶。 火院。 虚空网。 不动。 金刚墙。 地结。 已上各逆转如金界。 加持句。 金掌。 奉送。 (明及偈如金界)。 三部。 被甲(如先)普礼(如前金打)。 下礼。 出堂。 (如金界)。 已上本尊加持已下法则。 或加。 或背。 或引上等事。 皆依御记说注之。 此中本尊加持四处相承口传也。 委如别钞。 御自笔记云。 晴仪之时。 后供养以下异之也(已上)。 又晴仪金界导师上声。 唱回施法界回向无上大菩提至心回向即无间断下座之一腊忏悔随喜出之即下座·同音付之。 此间解界拨遣等悉行之。 待回向方便之终。 取念珠及杵(不取香吕)打金也。 胎藏导师直唱所修一切等。 下座付之。 此间解界拨遣等悉行之次回向方便终。 金一打随意回向毕。 又金一打。 弘长元年十月上旬。 于醍醐寺报恩院。 从朔日至第五日五个日之间。 奉传受胎藏之次。 逐日驰笔毕。 未再治草本也。 不可出箱外(矣)愿以两部传受之日。 必为九品往生之缘而已。 求法沙门赖瑜(在判)。 传受人数事。 (内大臣法务)法印权大僧都定济(当寺座主左大臣)法眼和尚位俊誉。 法眼和尚位定胜(金刚)权律师弘义(左内臣)阿阇梨实助(治部)阿阇梨俊真(兵部)阿阇梨源圣(俊音房)阿阇梨赖瑜(上野公)大法师亮深报恩院御自笔御记云同七日加一见毕提婆之投针也资德穷底阇梨之莹玉也师朦拂尘也。 老比丘宪深元禄二(己巳)年仲春二十日于和别长谷寺槙轩写之了。 音隆房俊觉时元禄二(己巳)年下秋二十一日于和别长谷寺之内。 发布时间:2025-03-10 08:20:0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