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胎藏入理钞 内容: 胎藏入理钞《大正藏》第79卷No. 2534No. 2534胎藏入理钞卷上释赖瑜记胎藏界念诵次第问。 何故今界名胎藏耶。 答。 大疏第三云。 今且约胎藏为喻。 行者初发一切智心。 如父母因缘。 识种子始托胎藏。 尔时渐次增长。 为行业巧风之所匠成。 乃至初诞育时。 诸根百体皆悉备足。 始于父母性中生。 犹依真言门。 学大悲万行。 净心显现。 又此婴童。 渐具人法。 习诸伎艺。 伎艺已通施行事业。 如净心中发起方便。 修治自地。 随缘利物。 济度众生。 故名大悲胎藏生也(文)小岛胎藏释上云。 莲花胎藏者明法体也。 以喻显体。 譬如莲花花实鬓蕊一时具足。 众所爱乐。 此法界体亦复如是。 内证实体普门示现。 花叶鬓蕊一切具足。 为众愿乐。 如彼此中含恒沙万德。 随缘出生。 如母产子。 故以为喻名莲花胎藏也(云云)私云。 两释俱从喻建号之中。 疏意别约三句义明之。 小岛想据法界体出生万德显之。 问。 金刚胎藏有浅深耶。 答。 先德义(密严)云。 初浅略义胎浅金深。 是因果次第也。 次深秘义金浅胎深。 是智门理法次第也。 第三义不二想体上有理智用。 此云莲华部(台)金刚部(金)不二即佛部也。 第四义不二一体上金胎故。 传受前后随宜。 以此意可见疏释也(取意)。 问。 依初因果者。 诸佛无胎藏。 众生无金界耶。 答。 佛生俱具二界。 故莲华三昧耶经云。 归命本觉真法身。 常住妙法心莲花。 本来具足三身德(三身德者。 胎藏字印形三身。 故大日经云。 一切如来有三种身。 谓字印形像文。 台是莲为本。 故云心莲台。 故论云。 凡夫心如合莲花也。 文)三十七尊住心城(是金界三十七尊。 故金刚顶经明三十七尊印言也。 心城在者心月轮。 金界月佃为本。 故论云。 佛身如满月文)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 法然具无边德海本圆满。 还我顶礼心诸佛(文)此(显二界尘数诸尊法然本具也)但至因果配当者。 约本有修生边一往义。 实义各具因果也。 故先德释云。 因无不满疵。 果有轮圆美(文)。 自房中至佛前作法。 如金刚界次第常喜院台藏记上云。 私云。 随两界行者。 房中作法亦虽须替用先修十八道金刚界。 且依彼作法欤。 又云。 金刚合掌(念珠悬左腕也。 或悬风空指间也)普礼真言三反。 三度礼佛(一礼一反)不散印。 渐如蹲居而礼也。 但晴行法。 取香吕礼(云云)私云。 诵普礼明。 折珠数作五体投地礼。 如金界抄记之。 五体者释迦轨云。 五轮着地。 额二手膝也。 神心回转故。 名曰轮(文)若修阿弥陀法之时。 以莲华合掌可礼欤。 故无量寿轨云。 本尊前端身正立。 莲花合掌。 恭敬作礼(取意)然随修何法。 皆用金刚合掌也。 着座普礼。 问。 今此座者何座耶。 答。 常喜院记云。 常途说从此时所用。 结跏半跏等也。 今云。 前方便之间。 不可必用法座。 三力后入供养法可用之。 所谓金界四无量。 胎藏九月轮等时也(云云)(私云。 九重月轮者。 供养法初广泽用之。 今次第不尔)高野西谷记云。 前方便半跏。 四无量已下全跏也。 散念诵以下亦半跏(云云)私云。 当流从初至于终。 或半跏或全跏。 任行者意可用之。 涂香。 常喜院记云。 涂香作法如常。 但石山内供四卷金刚界次第也(云云)问。 秘宗于诸事具三密。 何涂香身仪观念无语密耶。 答。 实三密具足虽宗本意。 一密二密亦非无其义。 就中前方便随宜欤。 又新渡金界仪轨中。 初涂香时。 用羯磨会之涂香真言也。 或次第涂香时。 如此用之。 然古今诸师。 未必用之。 三密观。 此观如金刚界记。 但仁和寺流。 于胎藏无此观。 金界云三金观也。 净三业。 问。 莲花合掌中指开不开如何。 答。 桧尾口决云。 中指末少开(云云)然近代。 或开。 或不开。 二说不定欤。 当流开之。 私云。 净三业时。 本有心莲。 初开发之义欤。 三部三昧耶。 常喜院记云。 胎藏时。 以入佛法界转法轮。 为三部三摩耶。 但常途说。 只用十八道三部印言(云云)私云。 当流用金刚界三部印言也。 问。 法界生等云三部三摩耶。 依凭何在耶。 答。 纳凉房不动次第云。 先结三摩耶印印五处。 次法界生印○法轮印○(此仪轨是云三部三摩耶)又疏第九。 释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转法轮云。 初三昧耶。 为加持如来眷属故。 第二三昧耶。 为加持莲花眷属故。 第三三昧耶。 为加持金刚眷属故。 是故佛说三三昧耶也(云云)以此义。 为其证也。 加持香水。 法皇二卷次第云。 不动剑印曩莫三(云云)又或次第云。 加持香水大僧正云。 用不动剑印同一字明(如常)大僧都云。 加持香水(用三古印军荼利明)私云。 杵次第者。 阿弥陀院经识入寺云。 桧尾记也(云云)加持供物(不动剑印一字明)问。 以剑印加持作法如何。 答。 常喜院云。 左拳安腰。 以右刀印。 逆顺加持。 或复顺逆加持之。 左拳金界金拳。 胎藏莲拳也。 今胎拳用之。 又拳安腰二说。 一云。 拳侧立向身置腰边。 一云。 拳仰安腰边也(云云)御口决同初说。 各明一遍合六反。 次唱礼。 御口决云。 改唱礼用普礼印言也。 或云。 唱礼天台用之。 御作次第云。 次观佛。 次普礼。 次遍礼金刚持(云云)别本御作次第云。 次惊觉金刚起。 次一切恭敬等(云云)御流梵字次第云。 次加持供物。 次惊觉金刚起(云云无用普礼等也)。 次九方便。 御口决云。 此九方便。 唱偈之时皆金掌。 诵明之时。 或金掌。 或余印(如次第出之)随应不定也。 若明印同金掌。 不解印即诵明。 初入佛法界生二明。 俱金掌诵之。 不用转法轮言也(云云)私云。 御作次第。 入佛法界结各印。 九方便各结明印唱偈。 谓作礼方便。 结金刚持印诵偈。 出罪方便。 结大惠刀印诵偈。 下准之。 九方便皆不用真言也。 广泽法皇二卷次第。 九方便或结别印。 先诵真言。 后唱偈也。 仁和寺御流次第。 印言俱不用之。 但诵九方便偈也。 一卷. 字次第。 以口传皆用金掌也。 作礼方便。 印左拳安腰者。 御口决云。 此方便用金刚部三昧耶印。 不用次第印(云云)。 私云。 高野南院次第(小岛次第也)中院次第(明算记也)印相同今次第(文)仁和寺二卷次第持地印(云云)同御口决也。 青龙·玄法·广大·摄大四本仪轨。 共云持地印(矣)桧尾次第云。 作礼方便。 二手背三古。 地空结(云云)今口决专顺本文也。 次出罪方便。 大惠刀印者。 广大轨大惠刀印也。 摄大轨普通印。 今用广大轨也。 归依方便。 合掌者。 偈并印言用青龙轨。 但青龙·玄法轨云普印。 广。 摄二轨云普通印也。 施身方便。 独古印者。 偈并印言同青泷轨也。 玄法·广大二轨。 云独古印。 摄大轨。 云身同独古杵(云云)。 发菩提心方便。 定印者御口决云。 法界定印也(云云)偈并印言同青龙轨也。 玄法云定印。 摄大云缚印。 广大云金刚缚印也。 御作次第。 大日定印(云云)此说会御口决(矣)。 随喜方便。 印相普印者。 偈及印言同青龙轨。 但记云归命合掌。 亦云金刚合掌也。 玄法·广·摄三轨。 云归命合掌也。 劝请方便。 印相如前者。 偈及印言同青龙轨。 但轨云普通印。 玄法云金刚合掌。 广大云归命合掌。 摄大无印也。 奉请方便。 印相如前者。 偈及印言同青龙轨。 广大云。 请法身真言。 外缚风钩(云云)玄法摄三轨无印也。 问。 今此奉请。 与前劝请。 何异耶。 答。 前劝请者。 请转法轮故。 云恒以大云降法雨也。 此奉请者。 请久住法身故。 云安住清净法界身也。 故阿閦轨说劝请功云。 由诵此明故。 一切诸如来。 杂染清净。 转无上法轮(文)又说奉请云。 由诵此真言。 一切诸如来。 复经无量劫。 广利益有情(文)。 回向方便。 印相如前者。 偈及印言同青龙轨。 诸轨皆云普印。 但摄大轨无印也。 次发菩提心。 次佛性三昧耶戒。 御口决云。 改发心三昧耶二明。 不解前金掌。 诵转法轮擐金刚甲二明也。 御作次第。 此处用转法轮。 无动金刚能成就二明也。 其印前风轮印。 后定印。 大头捻申余三指结护也。 御流次第。 前后各二种印言。 同御作次第也。 问。 金界用五悔。 今何用九方便也。 答。 私案。 金界果曼荼罗故。 为表果位五智故。 用五悔方便。 胎藏因曼荼罗故。 为表因位九识。 用九方便也(此九识即当中台八叶。 九尊也)故即身义云。 因位名识。 果位为智(文)。 问。 因九识成果五智方如何。 答。 别本即身义云。 问。 转此九识成五智方如何。 答。 转庵末罗识。 成法界体性智。 转阿赖耶识。 成大圆境智。 转阿陀那识。 成平等性智。 转第六意识。 成妙观察智。 转五识。 成成所作智(文)此意以胎藏本有九尊九识因。 显金界修生五佛五智果也。 又义为成中台八叶九尊果。 修因须九方便也。 故真兴释云。 问。 修因之中何须九方便。 答。 欲成中台九尊为果。 为表其相。 方便有九(云云)私云。 准此金界欲成五佛果故。 修五悔因也。 问。 九方便配位方如何。 答。 真兴释云。 胜解行地有八位。 一十信位。 二十住位。 三十行位。 四十回向位(巳上资粮位也)五暖位。 六顶位。 七忍位。 八世第一位(巳上加行位也)此八位加最初发心位。 合为九位。 此九位是显行菩萨。 历劫修行位也。 今真言行者。 如神通人一生成佛故。 废分位为一念观。 名九方便。 密示九位也(取意)此九方便。 当九位之义。 如彼记辨(矣)九方便次第生起。 如觉超生起释之。 问。 何故此九名方便耶。 答。 生起云。 由此印明等方便力。 即成真实故。 作彼九种事故。 或是所修法前方便故(云云)小岛释云。 方便者所学有则曰方。 随法宜修曰便。 四方便中。 进修方便也(云云)。 次五大愿者。 御口决云。 先劝请。 次五誓。 次转明妃三力也。 今五大愿者。 五誓也。 所以御作次第等。 五誓云五大愿也。 次四无量观者。 此已下入供养法也。 大日经等。 不明此观也。 御作次第。 仁和寺御流次第等。 于此用九重. 字观。 不用四无量观也。 御流次第云。 次九重. 字观(内五古印)分明谛观。 初. 字门。 轮围九重虚圆白(文)又法皇次第。 二观用之。 初四无量观。 后九重. 字观也。 广大轨上云。 分明谛观。 初字门轮围九重虚圆白。 正念运心四无量(文)私云。 仪轨既出二种观故。 随宜或用随一。 或二俱出(矣)但今次第。 依金界四无量观故。 住弥陀定印。 作此观欤。 次地结。 次四方结。 此二个印言。 胎藏经轨中。 不说之故。 次第注云。 已上三种印相真言。 如金刚界次第(文)以金刚界例。 加用之。 三种中四无量观。 出台轨(矣)或云。 地结·四方结。 出苏悉地行法十八道中也。 问。 前九方便配九位。 此已下可配何位耶。 答。 真兴释云。 一云。 明初地行。 于一地中。 更有三心。 谓入住出。 今此文中。 显初入心。 疏云。 入佛三昧耶。 是生法身也。 次法界生。 第二显初地住心也。 疏云。 法界生者。 是养法之身也(云云)第三显初地得身也。 疏云。 金刚萨埵。 是坚固法之身也。 次擐金刚甲此。 第四显初地菩萨所具智德也。 疏云。 金刚铠者。 为庄严金刚萨埵身故。 第二释云。 依瑜伽等。 从凡夫位。 乃至佛位。 总为七地。 谓种姓地等如上出。 初九方便。 如前释之。 密说地前胜解行地之行相也。 入佛三昧耶已下五段。 如次密明五地之行相。 谓第一入佛三昧耶。 秘说净胜意乐地也。 第二法界生。 秘说行正行地(从二地至七地)第三金刚轮。 秘说决定地(第八地也)第四擐金刚甲。 秘说决定行地(第九地也)第五无能堪忍明。 密说到究竟地也(第十地也)私云。 初云胜解行地者。 地前三贤位也。 上言种姓地是也。 三贤中。 十住是习种姓。 十行是姓种姓。 十回向是道种姓。 故云种性地也。 次云净胜意乐地者。 初地也。 余地可知之。 第三金刚环者。 今次第云转法轮是也。 仪轨金刚环也。 又生起云。 义释意云。 入佛三昧耶。 是诧圣胎之义也。 法界生。 是圣胎具足。 生在佛家也。 转法轮。 是金刚事业。 具足成就也(云云)又云。 复次由入佛三昧耶故。 于胎藏中。 不令夭折。 由法界生故。 初出胎时离障碍。 由金刚萨埵故。 能传家业。 备诸伎艺(文)。 问。 今此四个印言。 依凭何耶。 答。 入佛三昧耶印言。 出青龙轨。 经并摄大轨同今印。 玄法·广大。 唯有印名。 不说其相也。 法界生真言。 同青龙轨。 印又同。 但印文末云。 两头从顶两边向里曳。 头指皆向内。 渐渐至心散。 印(文)广大轨同之。 玄法轨。 但有印名。 不说其相。 摄大轨归命次加监字。 余轨不尔。 转法轮真言。 同青龙轨赦下有唵字。 印同经第七也。 擐金刚甲印同经。 是归命。 经并诸轨。 忿怒命也。 无堪忍真言。 同青龙轨。 印同集记。 玄法·广·摄三轨。 不说印相也。 常喜院记云。 真言种子字。 多小有异。 经二疏九同。 经七疏十三。 供养法疏玄法·广大等。 云含欠。 青龙轨云含欠缚入缚索。 以此真言。 或唯为无堪忍咒时。 限含欠字。 或为四大护总咒时。 加持缚索思之。 可知(云云)。 私云。 今为无堪忍咒。 勿用五字。 广大轨如今次第。 五字出也。 次住定印等者。 御口决云。 法界定印也。 常喜院轨云。 恐是. 字观欤。 今次第依青龙轨。 彼轨于无。 堪忍前。 列. 字观。 今此处置之云何(云云)私云。 御作次第。 左大惠刀前。 文云。 次. 字观(金刚掌当心白色. 字左顶。 净除罪垢。 赤色. 字观解处。 普除不净。 文)御流次第同之。 但大刀处。 次三世不动(顺逆如常云云)次惊发地神偈。 偈并印同青龙轨。 玄法·广大。 摄大轨。 大旨同(矣)西域记云。 佛将成觉。 地神一。 出请降天魔。 佛言。 我以忍力降之。 魔云。 谁为证乎。 佛垂右手。 小指地之时。 第二地神出作证明(文)。 问。 今此等印言。 约次位者何位乎。 答。 真兴释云。 今依此文。 此下五位中究竟位也。 七地中到究竟地上位。 即明佛果也。 问。 就入佛等五种真言。 配初地之初释。 何故不经后后九地。 而超越明说佛地耶。 答。 今解此义。 有显密二家义。 约显义者。 今此文中标难略易。 一切菩萨创入初地。 极以为难。 登后后地。 非如初地。 如有颂云。 如竹破初[/卽]。 余[/卽]速得破。 得初地真智。 诸地疾当成。 故今此文。 唯举初地及与佛地。 略隐中间。 依密义者。 秘密宗人。 若得初地。 不经劫种。 唯十六生疾得成佛。 何更建立地地修道客预之位。 私云。 两释中。 初释其难善遣之。 第二释云堪忍明配究竟地。 今文说佛果。 岂非重说乎。 然第二释云。 此地佛与菩萨虽立。 今此中取菩萨除佛(云云)真兴释云。 第一明实报身成佛土相。 于中更分为五。 一明变为净土之相。 二明成立土地之相。 三明建立道场之相。 四明灌顶受职之相。 五明坚固不坏之相。 今此惊觉地神等者。 明第一变为净土之相也(文)生起云。 自下第二明供养仪式。 略有六门。 一作坛法谓惊发地神等。 二建立行者依正。 谓五轮成身等。 三建立诸尊依正。 谓道场观等。 四召请诸尊。 谓治路已下也。 五成身结界。 谓执金刚以下也。 六供养赞叹可知也。 其次第者。 欲修法时。 择地作坛。 安置佛像。 而修其法故。 作坛法以为最初(今此中行法中间唯用此作坛法。 不说图尊法具如料简问答)前约世俗。 是假立也。 须约胜义以运真观。 真观有二。 一观己身理性依正故有第二。 二观彼佛助自观心故有第三。 凡夫观念不如实故。 次召请诸佛所观曼荼罗故有第四。 佛降临了。 将修佛事业。 又恐魔事故有第五。 结了供养故有第六。 初作坛法者。 初惊发地神偈护身已了。 次作坛故与坛地惊发地神。 又云。 前护身法。 如将作法降魔相故。 惊发地神。 以为证明(文)。 劝请地神。 常喜院云。 诸轨未见(云云)御作次第无之。 私云。 广泽二卷次第。 洒净后有此印言。 印异此文。 彼云召请地神(作钵印惠风与诃三招之。 云云)御流次第无之。 地神持次第。 真言同青龙轨。 印同石山集记也。 作坛。 真言依青龙轨。 印师传欤。 已上二种印言。 青龙·玄法两轨。 但有咒无印。 广·摄二轨印言俱无之。 问。 何故用持次第作坛耶。 答。 真兴释云。 持次第第二明成立土地之相。 谓所变净土必以五大所共成也。 空风火水地种子次第成故。 名持次第(文)又云。 作坛第三明建立道场之相也。 即以色界大自在宫为其道场。 成等正觉。 变为其宫密名作坛。 乃至所现大莲花王亦复尔也(文)生起云。 佛成道处除金刚座。 余地不堪故惊地神地神欢喜守护此地。 令同金刚。 今又以印明加持弥令坚固欤。 故次来也。 或说。 此次有作坛真言(青龙)今唯此说。 又准前所引建立法并灌顶七日法。 私案先择地平治了。 次以地神次第印。 加持令坚固。 次于此作坛欤。 然此供养法中。 不别明作坛法。 若至此处用心观欤(云云)。 私云。 灌顶七日法者。 七日作坛作法欤。 可见大日经疏(矣)御作次第并御流次第等。 不用此二个印言(矣)。 洒净。 印咒共同玄法轨。 或记云。 经第一言同青龙轨。 经七并广摄两轨。 无洒净真言也(云云)私云。 广大轨印言俱出之。 问。 今次第印言(矣)。 真兴释云。 第四明灌顶受职之相也。 谓若菩萨坐莲华台。 入金刚定。 断二障时。 十方诸佛如云集会。 以五智水灌其心首。 并受之。 方成正觉。 如转轮王灌顶法。 今说其事。 略名洒净也(文)生起云。 次洒净经欲出此真言云。 如是所说处所随在一地。 治令坚固。 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横怛罗。 私合涂之。 次以香水真言洒净(云云)建立法中涂地真言次有扫地真言。 其注云。 再洒净香水(云云)。 故知。 涂坛次净其坛也。 故次有之。 私云。 二义中生起义依经文故顺今文。 如文义者可云灌顶何云洒净耶。 又准七日作坛法此次有持地。 何成佛以后有第五日受持作法乎。 又仪轨等此次有请白偈故。 二卷次第次请白偈出八句偈(矣)御作次第等不出之。 持地。 印咒俱同青龙轨。 但仪轨中咒初有归命句。 今次第无之。 又以朱入之。 生起云准七日法。 请白在第四日。 受持在第五日。 故云明日降临。 今此持地印明是受持法也。 先请白祈请了。 即次受持令得坚固故次来也。 但名受持地其义不明。 瞿醯云。 以心受持名受持地(云云)以之可思(文)私云。 广大仪轨如今次第。 但云持地仁和二卷次第云受持地也。 道场观。 生起云。 自下第二建立行者依正。 此亦有二。 一总略明依正。 谓以五字成身器也(成身有多种。 成或金刚萨埵如前。 又如造曼荼罗时。 及作法供养时等。 或作大日。 如观曼荼罗时及受持时絣线时等。 或作不动如振铃时。 各有其意。 行者审知。 今欲观曼荼罗。 先成大日身也)二别广明正报。 如次下三十二印也。 别明中无依报者。 非如正报有种种别义故欤。 初总略名者。 先览字观以如来智火。 烧有漏身。 次五轮成身地水火风空。 前烧有漏旧身五大。 次成无漏新身五大五轮次第如常(文)。 私云。 仪轨中. 字观五字观俱明之。 今次第但举五字观。 略览字观也。 御作次第无五大观。 广泽二卷次第。 标五轮观。 依正二报各别委观之御流次第云。 次五轮观(定印)。 我心月轮上及道场中。 各有. 字。 每下有. 字。 变成风轮。 吹发大智火轮。 烧净自心及道场。 地中不净过患皆悉成无为大空界。 只有心月轮。 其上有五大字成吾身。 其形如萨埵。 大魔不能成障(文)此观似二卷次第观略钞(矣)当流不用本次第观替用。 大谷道场观也。 真兴释云。 实报身成佛行相。 问。 有漏心之身五大所成。 今成无漏何具五大。 答。 自受用佛常遍色身是有为法。 何离五大。 即以清净五大为身。 非如凡夫离染所成。 况此五大密表五智(文)私云。 相宗有为色法云四大所成。 不通心法无为。 依本宗仪作此释欤。 今宗有为无为色心诸法皆六大所成故。 何遮自受用身心。 就中。 今宗三身俱常住也。 何必云有为乎。 问。 五轮观俱何不用印言耶。 答。 虽可用且略欤。 今替大谷观用之。 又仁和寺等次第皆用之。 器界观。 大海。 真言并印同青龙轨(矣)。 金刚手持花。 印言同青龙轨(矣)。 大莲花王真言同青龙轨。 印彼轨云。 大真言王印口授(云云)作法次第云。 大途花王八叶也(云云)。 苏迷卢山。 青龙轨不出印明。 广大轨虽出印明少异。 御流次第云苏迷内缚合肘当额(文)今次第同之。 五色界道。 青龙轨云。 结大轮坛印众色界道啰(白色中)囕(赤色幢)迦(黄色花印一二同)魔(青色弥)诃(黑色界道金刚界会部印)(云云)御流次第。 五色界道外五。 道场观。 问。 今次第并大谷道场观。 未显四院十三会。 其相云何。 答。 广泽次第云。 次宫殿观(如来拳印)观相。 其大莲花王之上有四重阶道(曼荼罗前后四重左右三重也)曼荼罗坛场上有阿字。 转成八峰广大庄严宫殿。 八金刚为柱。 遍有幢盖珠鬘等交结。 垂悬妙法衣。 其殿之四方。 有门开通道。 每门有七宝吉祥幢。 雨杂香众宝云。 缤纷伞地谐韵爱声而奏诸音乐。 宫中净妙贤瓶开伽。 照以摩尼灯。 方便作众妓。 歌咏妙法音。 供养诸如来。 其殿中有羯磨金刚。 其上有恶字。 转成白大莲花。 其上有阿者罗钵囇字。 转成大觉师子座(师子有八方与中合九ナリ)其上阿字。 成大宝红莲花王。 其上又阿字。 转成净月轮如是观已。 次观曼荼罗相(定印)观相。 中台普光净月轮中有. 字。 转成率都婆。 率都婆变成大日如来。 阎浮净金色。 为应世间故。 跏趺坐莲上。 正受离诸毒。 身被绡谷衣。 自然发髻冠。 次东方宝幢如来(阿)如朝日赤白耀之色。 次南方沙罗树王花开敷佛(阿)身相金色光明。 次北方天鼓雷音佛(恶)作离热清凉住寂定相。 次西方无量寿(恶或暗)此二佛身金色。 普贤(巽)文殊(坤)慈氏(干)观音(艮)四菩萨。 中台东遍知印(第二会)次北观自在(第三会)次南金刚手(第四会)次涅哩底方不动佛(坤)风方胜三世(干第五会第二院)次四方四大护(第六会)次初门释迦(第七会第三院)次第三妙吉祥(第八会)次南除盖障(第九会)次胜方地藏(北第十会)次西方虚空藏(西第十一会)次苏悉地眷属(巽。 第十二)(会)次护世威德天(第十三会第四院)如是观已。 次以印加持七处(云云)私云。 今次第下方不动等五尊但云持明院。 而为一会。 何今不动三世为二种而为一会耶。 答。 不动三世为二种者出仪轨也。 故青龙轨上云。 普光净月轮阿字置其中。 次当转阿字。 成大日牟尼○以八曼荼罗眷属自围绕。 次速遍知印。 北方观自在。 南置金刚手。 依涅哩底方不动。 如来便。 风方胜三世。 四方四大护。 初门释迦文。 第二妙吉祥。 南方除盖障。 胜方地藏尊。 龙方虚空藏。 苏悉地眷属护世威德天次第而分有(文)私云。 依此文分二种欤。 涅哩底方者坤也。 涅哩底者罗刹天真言。 彼天居坤故。 风方者干也。 彼方是风天所居故。 胜方者北也。 四方中胜故龙方者西也。 水天方故。 凡言十三大会。 先德等说不同。 且相承说云。 第一中台八叶院(九尊)第二遍知院(五尊仪轨云遍智印。 异今次第。 又云佛母院也)第三莲花部院(三十七尊。 又云观音院)第四金刚部院(三十七尊。 又云金刚手印)第五五大院(五尊。 又云持明院)第六四大护院(四尊)第七释迦院(三十七尊)第八文殊院(二十五尊)第九除盖障院(九尊)第十地藏院(九尊)第十一虚空藏院(三十尊)第十二苏悉地院(八尊秘藏记云四波罗密院也)第十三外金刚部院(二百五尊)或说。 除中台八叶院。 开不动三世为十三大会也。 或说。 入中台八叶。 除外部为十三大会也。 或轨文虽开不动三世。 无一二等数。 故顺何义(矣)广次开不动三世为一会。 而计十三也。 已上十三大会圣众四百十七尊也。 或云四百十四尊也。 御作次第观云住智拳印。 山上有. 字。 成七宝宫殿。 其上有. 字。 成八叶莲花台。 台上有. 字。 成率都婆。 变成大日如来。 东叶. 宝幢。 南叶. 开敷花。 西叶. 无量寿。 北叶. 天鼓雷。 巽叶. 普贤。 坤. 文殊。 干. 观音。 艮. 慈氏(一)东遍智院(二)。 北观音院(三)南金刚手(四)西五大院(五)。 四方四大护院(六)。 初门释迦(七)第二文殊院(八)。 南除盖障院(九)。 北地藏院(十)。 西虚空藏院(十一)。 次苏悉地眷属(十二)。 护世天(十三)。 如是一无量圣众。 出现于. 字光中。 皆如来自证法性身也。 十三大会诸尊。 一一相好威仪分明观已。 七处加持如常(云云)私云。 十三大会以此可为定量。 此次第七处加持后。 结诵小金刚轮印言。 御流次第亦尔。 但彼住如来拳印作观(矣)广泽二卷次第。 住定。 观毕。 次宝冠举手印(五古印)归命(云云)今次第住定印观毕内五古印(云云)不出言。 大谷观住定印作观手本尊印(外五古)五字明(云云)御口决云。 用大谷观文但改定印住如来拳印。 观毕同印七处加持如常。 次结外五古印。 诵五字明三反。 然后五处加持也. 问。 现图曼荼不见四大护院在处何耶。 答。 四大护院现图虽无。 仪轨出其印言。 有第一院外欤。 无能胜结护阎曼方在金刚手外中。 无畏结护。 帝释方在遍智限外中。 坏诸怖护。 药叉方在观音院外中。 难降伏。 护龙方在五大院外中欤。 御口决云。 界道隐而不显现也(云云)。 问。 以十三大会摄三部方如何。 答。 中台·遍智·五大·释迦·文殊·虚空藏·苏悉地七会为佛部。 金刚手·除盖障二会为金刚部。 观音·地藏二会为莲花部也。 若复为五部者。 以释迦院为羯磨部。 虚空藏院为宝部也。 又外金刚部东门北南。 西门南北为佛部。 南门东西为金刚部。 北门西东为莲花部也。 又四门四护十六体。 东西佛部。 南金刚部。 北莲花部也。 又口传云。 中台大日。 虚空藏院内千手千眼观音。 一百八臂金刚藏。 大图画。 是示三部曼荼罗义也。 大日·金刚·观音如次佛·金莲三部尊故。 次三部字轮观。 此三部四处轮观者。 诸仪轨中出。 广泽御流并余次第等。 至奥略用之。 今次第于四处约三部。 各别诵之。 师传云。 于四处归命次唱三部字。 后五类声字一反诵之。 其图如印记中出之。 但仪轨如口传举三部真言。 四处各一反出之。 青龙轨中云宝冠举手印(五古)身行轮布之。 眉间咽心齐。 阿字至娑贺。 右旋转相接。 初行果圆寂方便一切处。 身外如光焰(文)私云。 阿字至娑贺者。 先约佛部观之。 初行果圆寂者。 因行证入字。 即四处住也。 方便一切处者。 第五. 字。 四处轮中无之。 真兴释云。 第五恶(长)字遍一切处。 随意所作得之。 此在身外。 如佛身光。 随意而用。 不在身内布字位也(文)。 问。 何故观三部四处轮耶。 答。 真兴释云。 身中法尔。 本有三部四处种姓(三部是横。 四处是竖也)是成佛因缘之姓。 了知此因。 观身法界。 即知我身成佛之所以。 为显此义。 说是法门(文)大疏云。 字轮即是遍一切处之法门也。 菩萨若住此字轮者。 从初发心乃至成佛。 于是中间。 自利利他种种事业。 由入此门。 皆得成就。 无有挂碍(文)私云。 既云二利事业由入字轮门。 皆得成就。 故知。 成佛因缘姓也。 次住法界平等观(印五古内)青龙轨云。 尔时金刚手。 升于大日世尊身语意平等观。 念未来众生。 为断一切疑。 故说大真言王曰(住法界平等观云云)私云。 仪轨唯出真言不说印。 今依师传用内五古印欤。 御作次第。 云次中印(二大惠刀外五古云云)御流次第。 十二真言王内五古印(云云)真兴释云。 如上建立行者内心道场。 内心观之。 建立道场犹如幻化。 岂信之耶。 是故金刚手为除彼疑。 说此真言。 明能作因。 谓一身中。 具有五大三业种子。 五大为因。 三业为缘。 行者观心为士用力。 建立内心曼荼罗与外均等。 不可疑悔(大疏云。 暗欠暗恶如次地水火风与今少异云云)私云。 如上建立道场者。 仪轨上文。 有道场建立长行偈颂。 今次第不出之。 广泽此真言上十二字为布字观。 名十二真言王也。 秘密八印。 仪轨云。 佛子有秘密八印。 最为秘○若依此教。 于真言门。 修菩萨行。 次诸菩萨应如是知自身住。 本尊形坚固不动。 知本尊已。 如本尊住而得悉地(文)。 真兴云。 自下第二明能住尊体也(文)前明所住道场故。 云第二能住尊体也。 今次第不出所住道场。 唯举通妨真言也。 大威德生。 印言同青龙轨·广大轨。 大师梵字次第云虚合。 摄大轨云。 智惠三昧合舒散地风轮(文)不云虚合莲合也。 开敷花。 言同青龙轨。 印同集记。 青龙轨云。 开敷净金色。 嚩字金刚光。 风轮屈在空(文)摄大云准前威德印。 屈风加空上印。 广大轨同青轨也。 御作次第。 大惠刀。 梵字次第。 虚合二。 安二. 上(文)御流梵字次第印。 大惠刀印也。 莲花藏。 印言同青龙轨。 广大轨同。 摄大·广大。 印文虽异。 俱八叶印欤。 御作两次第。 御流次第。 同八叶印。 万德庄严。 印言同青龙轨。 广·摄二轨同。 御作次第同(矣)。 一切支分生。 印言同青龙轨。 但印文异。 广·摄二轨印又同。 御作次第虚合双二. 屈如掬水当心(文)经并青龙·广·摄三轨。 皆云莲花合。 御流次第钵印。 世尊陀罗尼。 印言俱同青龙轨。 广·摄二轨同也。 御作次第并御流次第同之。 但彼两次第。 法住在先。 世尊陀罗尼在后。 然大日经并青龙轨等同今次第。 八叶四行菩萨座位。 如御作次第也。 大疏十七第六印。 如前二火指稍圆屈入掌○余依旧。 谓如第五即是也。 此是法住印也(文)第六印者观音印也。 而今法住印违轨文。 可寻决之。 摄大轨云法住妙吉祥。 广大云如来法住印。 法住。 印言俱同青龙轨。 广大轨云。 虚心合掌开散火轮。 其地与空和合持之(文)摄大轨云。 莲合火轮舒空地自相合(文)御作次第虚合开二. (文)御流次第同。 迅疾持。 印言俱同青龙轨。 广大轨云。 二羽虚心合。 以定惠手。 交互相加持。 而自旋转(文)摄大轨云。 智定金刚掌更互摇动(文)。 御作次第云。 金掌左右耳三转。 先右手覆。 而左仰。 次左覆右仰(文)御流次第云。 金刚合掌先上右三旋。 次上左三旋(文)生起云。 诸文不同。 今轨云○(同今次第)又检八叶印品云。 世尊大威德生印。 世尊金刚不坏印。 莲花藏印(疏名如来藏印)如来万德庄严印。 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世尊陀罗尼印。 如来法住印。 世尊迅疾持印(已上)此中不对人。 亦不指方住。 但次第同今轨。 彼品义释初文如经。 释经了云。 复次第一东方宝幢。 第二南方开敷花王。 第三西方弥陀。 第四北方鼓音。 第五东南普贤。 第六西南文殊。 第七西北弥勒。 第八东北观音(四佛次第同。 今四菩萨异)又秘密曼荼罗位品云。 东方宝幢如来。 南方开敷花王如来。 北方鼓音如来。 西方无量寿如来。 东南方普贤菩萨。 东北方观自在菩萨。 西南妙吉详菩萨。 西北慈氏菩萨(四佛次第异。 四菩萨同)摄轨以四佛四菩萨。 相对八印同今轨也。 但四佛不指方。 四菩萨指之。 即同前经。 广轨云。 东方宝幢世尊威德王印。 南方开敷王世尊金刚不坏印。 北方鼓音王如来万德庄严印。 西方无量寿莲花藏印。 东南普贤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西北观自在世尊陀罗尼印。 西南文殊如来法住印。 东北慈氏世尊迅疾加持印(四佛次第异今。 四菩萨同。 但四菩萨方位异今。 上来引文了)案今轨云。 四佛东南西北即为次第。 其四菩萨。 普贤观音东之印北。 为一双。 文殊弥勒西之南北。 为一双。 若准广轨。 四佛以东为初。 南北为次以西为后。 即初东。 后西为一双。 中间南北为一双也。 四菩萨东南西北从隅向偶。 以为一双。 西南东北亦复如是。 自余准知。 大日中央以为最后。 此且约方次第。 若对法门。 四佛对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也。 大日对方便。 或对理性。 亦有异说。 更捡。 四菩萨别对法门。 诸文不明。 但或云四摄。 或云四行。 又或八叶为四智四波罗蜜(文)。 满足一切智智。 青龙轨举咒无印。 摄大轨云普印。 经疏不说印。 御作次第云。 满足一切智智(外五)阿尾罗吽欠(云云)御流次第同。 但真言有归命句也。 无所不至。 青龙轨言同。 印彼轨云。 根本师口授(文)。 集记四云。 有传根本印口授外五。 大师云。 金刚合掌(云云)摄大轨云。 为大率都婆止观莲未敷。 阿尾罗峰合双佉依罗本。 二诃横其端(文)此颂灌顶印信也。 更问青龙轨云口授可思之。 法皇二卷次第。 一切智智。 无所不至二个言。 俱用大率都婆印也。 御流次第无所不至(大刀)阿阿(引)暗恶恶(文)真言终云。 是谓秘中之秘(云云)。 御流次第云。 次无所不至(虚心合掌。 并立二. 屈二. 合端置二. 上)(云云)仪轨印云口授。 言不出第五字。 今次第定印者秘印欤。 百光遍照。 师传云。 此百光遍照引举。 八印初法界平等观次用之。 印言同青龙轨(矣)。 广大轨云。 二羽金刚合成作五智印。 即置顶上。 微加动摇之(云云)御作次第云。 百光王金掌安顶(云云)御流次第同之。 御作等次第布字不用之。 问。 何故. 字置顶上耶。 答。 疏云。 暗字一切真言之心。 真言王。 真言导师也。 于诸真言。 最最为上首(文)准此释者。 真言。 王故置顶上欤。 生起云。 次首中百光遍照王。 已成五大法身。 可有所证菩萨故。 顶上置. 字表之(文)。 问。 何故除遍口声八字。 布五类声五五字。 而为百光耶。 答。 真兴云。 诸佛正教虽有八万四千差别。 不过五法事理。 以此百法为一切佛智德光明。 为表此义名百光明也(云云)私云。 八万四千正教。 言其体者。 唯色行二蕴摄也。 何尽事理诸法。 故俱舍云。 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 彼体语或名。 此色行蕴摄(文)只事理诸法摄百法故。 拟彼云百光也。 又更解云。 表初地净菩提心照百法明门故。 云百光遍照也。 初地即究竟故。 为佛果光明欤。 遍智院(大疏云一切遍智印。 又名诸佛心印也)。 一切佛心。 此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大疏第五云。 次于东方内院。 当大日如来之上。 画作一切遍智印。 作三角形。 其锐下向钝白色。 光焰围之。 在白莲花上。 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大勤勇印。 亦名诸佛心印也。 三角。 是降伏除障义。 谓佛坐道树。 以威猛大势。 降伏四魔。 得成正觉。 鲜白大慈悲色也(文)。 虚空眼。 印言出青龙轨。 但轨云。 如佛眼印(文)大疏五云。 次于大勤勇地。 至于北维。 置虚空眼。 即毗卢遮那佛母也(文)。 一切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七俱胝已下二十七字。 轨无之)大疏五云次。 复于大勤勇南。 至于南维。 作一切诸佛菩萨真陀罗尼印。 此是净菩提心无边行愿之所集成。 常能普雨世出世间一切财宝。 诸求世者皆从性净莲华台中。 现如是法故。 云住于白莲华(文)私云。 此院中七俱胝佛母大乐不空身。 经并仪轨中不出之观音院(仪执云。 北方观自在文。 是第一重北方观音院也)。 观自在菩萨。 言出青龙轨。 印出广大轨。 摄大轨云。 十度印开敷地空自相并(文)大疏五云。 经云。 大日右方置大精进观自在者。 即是莲花部主。 谓如来究竟。 观察十缘生句。 得成普贤莲花。 故名观自在。 约如来之行故名菩萨顶现无量寿者。 明此行之极果。 即是如来普门方便智(文)。 问。 观音经云。 众生受苦恼。 一心称名。 观音观其音声得解脱(云云)此即观音观众生称名故名观音。 今何云因如来观察名观自在耶。 答。 彼约众生拔苦义。 此据观音能生。 故各据一义欤。 故演密钞云。 从此(莲花部母)出生普贤故。 普贤者一切观音也(文)。 仪轨云。 观名诸佛观。 即是平等普贤观也(文)疏中约如来之行者。 约当云如来行欤。 顶现无量寿者。 密钞云。 观音持佛师现在故。 弥勒持塔师灭度故(文)御口决云。 弥陀现在佛故。 贵师德顶戴。 释迦入灭故起塔之义也。 多罗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 玄法经疏广·摄同青龙轨欤。 御作次第云。 多罗内缚二风立空加风(文)御流次第云。 内缚二. 立合(文)大疏云。 多罗是眼义。 青莲花是净无垢义。 以如是普眼。 摄受群生○青是降伏。 白是大慈色。 其妙左二用之中。 故令二色和合。 不青不白也(文)。 真兴释云。 多罗菩萨在观音右。 凡诸圣者皆向大日以定左右。 从观音眼生阿弥陀佛姊妹也(文)。 毗俱胝。 此菩萨在大势至右。 言出青龙轨。 印同玄法轨。 经·疏并摄大轨意。 同玄法轨也。 大疏云。 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 西方谓额此皱文。 为毗俱胝。 如今人忿时上有皱也(文)。 大势至。 此菩萨在毗俱胝左。 言出青龙轨。 印经云。 空心合掌。 如未敷莲是得大势印(云云)御作次第云。 如来刻莲火指少开(文)。 御流次第同。 私云。 御作并御流次第。 观音次举势至。 然今次第同仪轨也。 问。 何故名大势至。 又持未敷莲耶。 答。 大疏云。 次近毗俱胝左边书。 得大势尊。 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 名为大势言。 此圣者。 以至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 以为名。 所以持未敷莲者。 如毗卢遮那实智花台。 既成果已。 后持如是种子。 普散一切众生心水中。 更生未敷莲花。 此尊迹同是处○即是莲花部持明王也(文)。 问。 莲花部明王是马头观音也。 何云势至菩萨明王耶。 答。 菩萨明王称随宜。 故大疏五云。 以得大势明王。 主安立一切众生菩提心种子(文)。 真言参髯髯索者。 青龙轨云。 髯髯生义也。 二重上生烦恼障。 下生所智障。 入阿字门即不生。 有大空点。 谓除二障。 得大空生也。 索不动义。 种子。 动法有生灭经动。 不动义。 皆是不安相。 傍加二点。 同于涅槃。 即是坚义。 已离二障。 同于大空。 如诸佛住(文)私云。 中髯髯二字。 如次烦恼·所智二障。 初参字何若云种子者。 种子索字也。 御作并御流两次第。 髯髯索(文)初参字无之。 而仪轨有之。 释不显其义如何。 耶修多罗。 此菩萨在大势至侧。 真言同青龙轨。 印轨云准明王(文)马头明王印欤。 石山七集内缚五古(云云)御作·御流两次第。 不出此尊(文)。 问。 今尊形相如何。 答。 大疏云。 次于明王左边画明妃耶输陀罗。 译言持明称者身真金色。 以彼璎珞庄严。 令极端严。 如天女像(文)。 白处尊。 此菩萨在多罗右。 印言俱出青龙轨。 玄法·广·摄轨同之。 经·疏又大旨同。 御作·御流次第又同(矣)问。 此尊形状如何。 答。 大疏云。 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 以为名。 亦戴天发髺冠。 袭纯索衣。 左手持开敷莲花。 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 此三昧名为莲花部母也(文)。 马头明王。 此明王在观音下。 印言俱出青龙轨。 广·摄西轨经·疏等大旨同也。 大疏云。 何耶枳利婆译云马头。 其身非黄非赤。 如日初出之色。 以白莲花为璎珞等。 庄严其身○此是莲花部忿怒持明王也(文)。 诸菩萨。 此观音院二十一尊诸菩萨中。 举观音等七菩萨。 余大白身发生等十四尊。 无各别印言故。 结诵总印言。 故云诸菩萨也。 真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 御作·御流次第等。 不出诸菩萨印言也。 地藏菩萨。 此印言出青龙轨。 摄大轨云。 地藏同马头申水风余拳(文)广大轨云。 次右花台中。 观阿字。 放光转成马头身。 马头同地藏。 申水风余拳(文)。 私云。 两轨如马头印也。 御作次第。 内缚申地水空竖。 御流次第云。 内缚二. 二. 二. 竖合(文)。 问。 大日经并善无畏所传。 及现图等中。 于此院无出地藏。 今何列地藏耶。 答。 青龙等诸轨中。 皆出地藏印言。 又御作次第广泽等诸次第又出之。 本经仪轨现图等。 末必一同欤。 问。 真言三重. 示何事耶。 答。 青龙轨云。 诃诃诃(三因也。 谓声闻·缘觉·菩萨之因。 凡诸真言自说本尊之德。 此总指地藏菩萨之德也)索怛拏(妙色身。 自身极净故。 名妙色身即法身也文)私云。 示沙门形。 是依声缘因。 致众生拔济即菩萨之因也。 诸奉教者。 印言俱出青龙轨。 此观音院莲花使者等十六尊奉教者有之。 今此结诵总真言也。 大疏第十云。 地. (法界)室利. (定止无垢)唅. (行空)没蓝。 此四字诸奉教者通用。 随取其一字用(云云)。 私云。 轨并今次第。 四字俱用之(文)金刚手院(是第一重南方金刚手院。 大日左方也。 仪轨云。 今院第二坛也文)。 问。 仪轨观音院次列文殊院。 今何背仪轨列金刚手院耶。 答。 今次第所列。 第一重四方东西南北次第列之。 其理可然。 而如仪轨次第者。 第一重第二重杂乱欤。 故真兴释云。 此次须列金刚部金刚手院。 为慢法者绮互列故。 交错次第至下列也(文)。 问。 若尔御作次第。 如青龙轨列之(御流又尔也)何云交错次第耶。 又金刚手第一重义。 不共许。 仪轨云今说第二坛如何。 答。 御作次第所列又为慢法者欤。 故秘藏记所列如今次第也。 但至仪轨文者。 真兴释云。 自下第三金刚部即第一重南方也。 今言第二重者密言。 以其中台为第一。 故大疏云。 于中台左置金刚部(文)故无边(矣)。 问。 今次第文殊院先列释迦院。 此岂非二三重杂乱耶答。 释迦·文殊俱以有二重三重义故(现图释迦第二重。 文殊第三重。 经说文殊第二重。 释迦第三重)并举欤。 余院其重定故招杂乱过也。 又广泽法皇二卷次第。 观音院次列金刚手院。 第二重四院后第一重持明院列之。 是又违仪轨并秘藏记等也。 金刚手院此尊印言。 出青龙轨(矣)诸轨经·疏是同。 御作次第等又同也。 忙莽鸡。 印言出青龙轨。 但印文异今次第。 轨云。 亦持坚惠杵(三股云云)摄大轨云。 部母地空入。 余相同初(文)广大轨同青轨。 大日经四同摄轨。 印文少异。 御作次第同今次第。 印文异。 御流次第内五古印(云云)大疏五云。 所谓金刚部母。 亦持金刚智杵。 以诸璎珞严身。 此是出生金刚智力三昧。 所谓金刚三昧也(文)。 仪轨云由此三昧。 故杀无明住地烦恼也。 谓以如如无我之法。 降伏一切难(文)。 金刚针(御作并御流次第。 此尊月厌次举之)此印言出青龙轨等。 彼轨云。 内缚申风(空入云云)摄大轨云。 外缚坚风轮金刚针密契(文)广轨同青轨(矣)。 经四云。 定惠手为拳建立二风论而相持。 是金刚针印(文)。 私云。 经并摄大轨。 内缚二风立合针印也。 而青龙轨空入者。 或云。 二空改双入也。 疏十三见(云云)今云。 以惠空入定虎口之义。 内缚印本。 以右空。 入左空风间故云尔。 无别义欤。 真言缚日罗索尔者金刚针也。 轨云。 以金刚锐利智观穿法性也(文)。 金刚锁。 青龙轨云。 亦名金刚商佉罗大智之锁也(文)言同青龙等。 印彼轨云。 四轮皆相刃旋转。 惠加定(文)摄大轨云。 锁契福智乎返钩向身。 转舒定智少上(文)御作次第云。 轮反内(文)御流次第云。 转法轮印反内二. 出外(文)。 降三世。 青龙轨云。 亦云忿怒月厌。 此金刚在佛毫相而生也(文)印相集记有传(大师说同之)言出青龙轨。 青龙云。 准前金刚锁二空开持风(文)广大轨云。 印如金刚惠。 二空开持风(文)摄大轨云。 空附风并申不相着(文)御作并御流次第外五古(云云)。 问。 金刚惠印者何印耶。 答。 大日经四说金刚大惠印云复以定惠手五轮。 外向为拳。 建立火轮。 舒二风端屈为钩形。 在傍持之。 虚空地轮并。 而直上水轮交合。 如拔折罗(文)此印外五古印欤。 一切持金刚。 常喜院云。 咒同青龙。 印用集记大师说(云云)青轨云。 诸金刚持地一切持金刚(文)。 广摄二轨与地持同(云云)御作御流次第无此尊(矣)真言中吽吽等重言。 呵二障之义也。 真兴云。 此院中有五人持金刚菩萨。 合之为一。 名一切持金刚菩萨也(云云)金刚拳。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经四云。 如前以定惠手为拳。 而直于心(文)广大轨云。 金刚拳外缚(云云)七集如经印相也。 一切奉教金刚。 常喜院云。 咒同青龙轨。 印用师传欤(云云)。 广大轨云。 一切奉教金刚。 独古金刚印(文)摄大轨云。 一切奉教者。 如上福智拳(文)法皇二卷次第云。 定惠内缚申二风。 如环空并立(文)御作御流次第不出此尊(矣)。 问。 此尊何尊耶。 答。 私云。 准前观音院诸奉者。 今金刚手院使者。 总合举之故。 青龙轨此题下注云。 一切金刚菩萨如来。 三部通用此使者。 谓此真言在本尊侧。 承命往来随有所作也(文)。 又大疏云。 在本尊侧。 承命往来随有所作者也。 乃至通三部使者用之(文)故知。 此院中使者。 有军荼利等十二人。 合之想名一切奉教金刚也。 以十二合二十一金刚者。 三十二尊也。 问。 准前院者。 诸菩萨后可举之。 此院有二十一人金刚菩萨。 何不举尽。 但举伴使者耶。 答。 前院本轨中诸菩萨奉教者。 如次列之。 此院本轨中但举奉教金刚。 不出诸菩萨印言。 故任本轨说。 如此列欤。 问。 若尔何下出诸菩萨印言耶。 答。 此院有二十一尊金刚。 之中举七尊故。 重举诸菩萨印言也。 但仪轨文。 诸菩萨让前院欤。 问。 若尔何重举奉教金刚耶。 答。 影略互显欤。 问。 何故二十一尊中唯举七尊耶。 答。 或云。 二十一尊中无一切持金刚别名。 二十一尊中有五种持金刚。 谓金刚轮持金刚(乃至)金刚手持金刚也。 故知。 今一切持金刚。 通五人。 故云一切持金刚也。 故今次第等。 举十一种金刚也。 私云。 仪轨所举忙莽鸡金刚针。 现图二十一尊中无之。 经轨曼荼罗现图异故。 一切持金刚别名菩萨有之欤。 胎藏入理钞卷上胎藏入理钞卷中释赖瑜记持明院(是第一重内西方五大院也。 仪轨云。 次往西方画无量持金刚文)。 般若菩萨。 常喜院云。 咒同玄法轨。 印用集记有传。 青龙轨列般若尊。 不出印言。 摄大轨亦不列尊。 广大轨不出印言(云云)。 私云。 捡广大轨。 虽不出印言。 如青龙轨举尊名云。 中量般若尊(文)又广大轨一本出真言(矣)御作并御流次第。 阙持明院。 广泽二卷次第有之。 印文云。 金刚缚申风如针印四处(文)印文先顺转等者。 大师云。 梵箧印先左转想小乘教。 次右转想大乘教。 用一切佛菩萨心真言(文)。 不动尊。 言同青龙轨。 印同集记。 青轨但云火界印(文)摄·广两轨剑印慈赦咒也。 玄法轨如青轨。 火界印火界咒也。 大疏云。 此尊于大日花台久已成佛。 以本誓故。 示现初发大心。 诸相不备之形。 为如来僮仆。 给仕执作诸务故○若行者常能念之。 能除一切障。 所谓不动者。 即是真净菩提心。 为表此义。 因事立名也(文)。 降三世。 次第云。 金刚界根本印真言也。 仪轨不戴之(云云)法皇二卷次第云。 次降三世(定惠作拳易悬两地立二风)真言大咒常喜院云。 摄大仪轨不说此尊。 是依经疏曼荼罗欤。 广大并青·玄两轨说之。 是现图依曼荼罗。 列诸尊故也(云云)私云。 经疏曼荼罗于此院。 说不动三世二尊。 无余三尊也。 青龙轨等有胜三世。 无降三世也。 大威德。 常喜院云。 咒同玄法等乱脱轨。 忿怒命也。 青龙除归命。 用唵印在本轨。 或次第出印。 可见之(云云)广大轨出此尊真言无印。 青龙玄法两轨又尔也。 摄大轨经并疏不出此尊也。 广泽二卷次第云。 内缚合中指。 作一峰风开。 屈为三戟(文)石山七集云。 印相二手内相叉作拳。 二中指竖头合。 又舒二头指。 屈三戟刃即成(文)小野·广泽两说。 今异彼(矣)。 胜三世。 常喜院云。 咒同青龙轨。 印同集记有传(云云)仪轨胜三世大威德次第也。 青龙轨云。 所谓胜三世○宝冠持金刚(五古云云)广大轨云。 所谓胜三世。 印同金刚惠(文)广泽二卷次第云。 次胜三世五智金刚印也(云云)安然对受记四云。 胜三世印说五古金刚印(私云。 诸佛说皆用之云云)。 问。 降三世胜三世同异如何。 答。 此真兴僧都问答也。 彼释云。 问。 金刚手院有降三世尊。 今此院中有胜三世。 亦名降三世。 此外亦有凡三处有同欤异欤。 答。 一云。 各别也。 别人同名。 其真真言各异故。 别体同名。 部非一。 如金刚针。 在金刚手院。 亦有虚空藏院之末。 执杵菩萨亦名金刚针等也。 一云。 一人一名也。 随本誓故。 处处出现。 如地藏等也。 二义俱得取舍任意(耳云云)私云。 今院二尊别举。 印言随别。 仪轨既说胜三世。 而今次第举降三世云。 仪轨不载之。 若一体者。 何云如此耶。 故知。 延命院御心。 可别体欤。 然石山七集。 出此院五尊。 题圣三世。 举金界降三世大印咒。 后标降三世。 用今胜三世印言也。 故知。 虽一体。 为显形相印言等异。 两处现欤。 故大日经第一云。 所谓胜三世。 威猛焰围绕宝冠金刚(文)疏第四释云。 复次于下方西北隅际。 作降三世忿怒明王尊。 首戴宝冠。 持五古金刚(文)既经胜三世。 释降三世。 故知。 一体异名也。 但胜三世。 四面八臂。 降三世。 一面二臂。 随机现形异故欤。 又常降三世。 四面八臂也。 醍醐遍智院本尊。 智拳印大日也。 是尊胜本尊。 左右胁士。 左不动如常。 右二臂降三世也。 先师法印。 胜三世被申也。 释迦院(此东方第三重释迦院也)青龙轨云。 持真言行者。 次往第三院。 东方初门中释迦师子坛(文)。 问。 大疏第五云。 次往第二院。 尽释迦牟尼(文)又现图曼荼又第二重也。 何云第三院耶。 答。 大日经云。 东方初门中。 尽释迦牟尼(文)。 既云初门。 可第三重也。 但至疏释者。 彼疏释云。 此中第二者。 是隐密语耳。 若从中向外。 当以释迦牟尼眷属。 为第三院。 今则以毗卢遮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 释迦牟尼生身眷属为第三。 诸菩萨在非智之间。 上求下化。 故为第二。 所以如此。 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 为防诸慢法人。 不从师受者。 变乱经文故。 须口传相付也(文)。 生起云。 前一二重万太良是法身眷属也。 第三重是生身眷属也。 即外金刚部名。 释迦亦同为其主也(文)。 私云。 大疏约内眷属。 云第一重。 生起据内大眷属云前一二重也。 问。 义释第四云。 今则以毗卢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 释迦牟尼生身眷属为第二。 诸菩萨在悉智之间。 上求下化。 故为第三(文)疏释与相违如何。 答。 演密钞五云。 疏此中第二是隐密等者。 谓释迦眷属。 第三院者即在第三外院也。 今言第二者。 谓第一先安置中胎第一院已第二。 次于外第三院安置。 释迦眷属。 名为第二。 非第二院也。 诸菩萨在非智之间。 上求下化者。 表在三院之间。 即第二院也。 今言释迦第二菩萨第三者。 即是从果至因说之。 若约上求下化安置次第者。 即名第二。 故云。 隐密语耳(文)私云。 谓第一先安置中台等者。 中台为第一。 外三院为第二。 故云。 次往第二院。 非谓三院中第二院也(为言)诸菩萨在悲智之间等者。 此显诸大菩萨是三院中第二重也。 然今义释云释迦第二菩萨第三者。 从果至因之义也。 若约上求下化次第者。 应云第二。 而义释云第三者。 隐密语也(为言)。 问。 诸菩萨在悲智之间等文。 叶第二义。 何为第三耶。 答。 悲者释迦化道。 论云救世大悲者。 之故智者诸执金刚。 疏云一向是如来智印。 之故第一第二举悲智毕。 菩萨是在彼悲智法门中。 上求下化也(为言)故疏云。 今此菩萨义兼定惠。 又兼慈悲(文)是非谓第一重第二重中欤。 若欤依疏释者。 先三院行相毕今如此。 交文者隐密语也(为言)。 释迦牟尼佛。 言出青龙轨。 印同石山七集(矣)青龙轨云智吉祥印(空持水文)释迦轨同之。 又集记第五云。 各相捻空风(云云)私云。 诸说不同中。 今依七集也。 或云。 此印相捻三说不同。 是他家大事。 可寻慈觉·智证之门流也。 亦可见对受记第四欤(云云)。 问。 经并青龙轨云。 住彼而说法智手吉祥印(文)智吉祥印云说法印欤。 又云。 智印片手印欤。 故大日经说加持印云。 空水轮相持是谓智吉祥印(文)如何。 答。 摄大轨云。 牟尼说法相智手吉祥印(文)玄法轨云。 住彼而说法(钵印)智手吉祥印(空持水文)私云。 此等轨意。 智吉祥印云说法印欤。 玄法又云钵印欤。 又释迦轨云。 定手水空相捻。 惠手亦尔二手水空共相着。 余地火风三指散立(文)二手仰覆义。 似今次第。 但水火异。 又着不着别。 又七集如今次第印文结。 为应身说法相。 此意以二手作智吉祥印。 云说法印欤。 又释迦轨说形像印云应身说法相。 智手吉祥印。 理手向上置脐前(文)此文意。 右智吉祥印。 左钵印俱说法印欤。 玄法轨智吉祥印钵印。 俱又为说法印欤。 对受记第四云。 长意大德说中。 但右申仰右空火捻向外名说法印。 左名钵印(文)此文似钵印不名说法印。 然住此印相说法故。 俱可名说法印(矣)诸轨多分云智手吉祥印。 常云智吉祥印者。 智手作此印故欤。 或两手合云智吉祥印欤”能寂母。 印言俱出青龙轨。 大经四云。 如前佛顶印是佛眼印。 复有少异。 谓金刚标相(文)疏十三云。 佛眼印如前佛母印作之。 是中少计异者。 谓开空头指。 令去火背。 一来计不相着。 如仰五眼之形即是也(文)经金刚标相者。 二风不付火背。 似五眼形云尔也。 御口决云。 不相著者。 风火间开拟眼也(云云)私云。 经疏意二风端不付火。 标杵形(矣)玄法轨云。 内缚中火屈风在火背。 一麦不相到(文)广轨云。 次右莲花中显示遍智眼○是名能寂母○印如佛顶眼同。 金刚标相异(文)摄大轨(文异)意同。 御作次第佛眼(内三古印)御流又同。 毫相。 即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右拳置眉间(舒风指。 空左内掌文)摄大轨云毫相智拳。 风[/卽]置眉上(文)对受记云。 惠拳以风中[/卽]。 指白毫处(文)。 御作次第云。 智拳置眉间(文)。 御流次第。 右手作拳(胎举)置眉间(云云)御口决同御流印。 一切诸佛顶。 印言出青龙轨(文)。 轨者一切佛顶。 惠手指聚印顶。 成密印(文)玄法轨全同。 广大轨并经·疏意同之。 御作御流又意同。 问。 何故云一切佛顶耶。 答。 大疏云。 谓十佛刹微尘数佛顶。 佛顶者是尊胜义。 最在在身上。 即十八不共法之别名。 此尊形像一同。 释迦具大人相。 唯顶肉髻作菩萨髻。 亦住宝处三昧(文)。 白伞盖佛顶。 印言出青龙轨(文)。 轨云。 次南五佛顶白伞盖坚惠风(真金)定掌覆如盖(文)。 玄法轨同之。 广·摄两轨并大经意同。 疏十三云。 次白伞盖佛顶印散舒左手。 令指头相去。 各寸计以为伞。 右手作拳。 而竖风指。 指为柄以拄左掌心是也(文)。 御口决云。 以右风头指左火根也。 御作等印相。 意同青龙。 注真金者五佛顶中。 白伞盖其色金色故欤。 故大疏云。 次于释迦之南。 置五如来顶。 第一白伞(真金色)第二誓耶此云胜(郁金色)第三微誓耶此云最胜(浅黄色)第四帝殊罗施此云火聚(极白色。 亦名高亦云火聚)第五微吉罗拏此云舍(浅白色。 亦名除障。 亦名捻除。 亦名摧碎云云)私云。 余佛顶下举故具引之。 胜佛顶。 印言俱出青龙轨。 轨云。 胜顶前刀印(金色文)常喜院云。 经并广·摄两轨大意同之(云云)私捡云。 广大轨云。 胜顶前刀印(金三补吒文)七集云。 大惠刀印(云云)御作御流两次第同之。 最胜佛顶。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轨云。 最胜印金轮(浅黄文)。 私云。 金轮者转法轮印欤。 故大经云。 如前轮印是最胜佛顶印(文)。 疏云。 如前转法轮印是也(文)御作次第云。 最胜佛顶转法轮(文)御流亦尔也。 光聚佛顶。 印言者常喜院云。 咒同青轨。 印师传欤(云云)青轨云。 火聚如来顶(白)玄法轨云。 浅白也。 广·摄二轨火聚印。 与佛顶同。 七集云。 火集佛顶印。 以定惠手合为一相。 其地水轮皆向下。 而申火轮。 二峰相连屈二风轮。 量于第三[/卽]上。 置虚空轮。 如三目形。 置火聚佛顶印也(文)御作御流次第。 内三古印(云云)法皇二卷次第云。 合掌地水入月。 火峰以风着火。 申空推火侧(文)。 除障佛顶。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舍除内成拳(内缚)风轮屈如钩(文)。 广轨云。 惠手风轮钩(文)摄大·玄法二轨同之欤。 御作御流法皇二卷次第同。 广大轨右手作拳风钓也。 青龙轨云。 内缚。 今次第同彼也。 大经云。 两手为拳。 风轮少屈(云云)疏释内相叉合掌。 而屈右手风指(云云)。 私云。 经拳者内缚拳也。 疏合掌者又内缚合掌欤。 又本轨上云。 两手外叉合掌作拳。 曲钓右风幢(文)依此等文者。 此尊印有三说。 内缚外缚片手印也。 广生佛顶。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极广广生顶五智金刚师(文)摄大轨云。 极广广生顶五古金刚印。 水入福智合。 风屈持火中下节上一麦。 极广真言云。 输噜唵(二合)邬瑟抳(二合)娑娑缚贺(文)。 私云。 青龙·广大·玄法三轨以吒噜吽。 为广生咒。 以输噜吽。 为发生咒。 摄大轨反之。 可寻决之。 但御作御流法皇二卷次第。 如今次第. 为广生. 为发生也。 但御作御流印内五古(云云)今次第外五古(云云)。 先师僧正口决云。 内五古印(云云)此则同御作等也。 发生佛顶。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广大发生顶同前莲花印(文)摄大轨云。 广大发生顶同用莲花印。 曩○南一吒噜唵(三合)邬瑟抳洒娑缚(二合)贺(文)御作次第等八叶印(云云)真言汉注第三字如青轨。 广大等吽字也。 摄大用唵字也。 又青龙·玄法两轨说印。 先发生次发生。 说咒先广生次发生次第也。 尊胜轨上云。 广生佛顶王。 左手持缚日罗。 发生佛顶王。 左手持开敷莲花(文)今两佛顶印。 自契尊胜所持之三形(文)。 次无量声佛顶。 印言俱全同青龙轨(矣)。 御口决云。 虚合二空并屈屈二风。 合掌两空间绞拄。 大疏十三云。 谓三补吒双屈二空。 以二风并厌之也(文)御口决同此释欤。 今次第口云。 遏伽印者是意欤。 御作次第等商佉印。 声闻众。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轨云。 次南声闻众梵箧为标相(文)玄法广大两轨同之。 摄大不列此尊也。 缘觉众。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印文如次第出。 玄法·广大两轨同之。 摄大轨不列此尊。 经并疏有咒无印。 御作次第等如摄大轨。 不举声缘也。 问。 摄大轨不说二乘印言。 青龙等何说彼印言耶。 答。 大疏云。 此是诸佛大悲力。 为利有情。 于三昧中。 而现声闻缘觉真言。 若有众生。 应以此法入道者。 令从此门入大悲藏(文)问。 二乘自利行。 永无利他心故。 十心论云。 随二乘地名菩萨死。 相宗判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何以彼真言。 为入道之要耶。 答。 今宗五乘融会。 皆开心实相门。 故为入道要。 不同显乘二乘也。 疏第七委释此旨(矣)问。 缘觉佛相好何异耶。 答。 青龙轨云。 缘觉相与佛相何别。 佛相圆满。 缘觉相疲也(文)。 无能胜。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轨云。 明王智持莲(风捻空。 火屈入掌。 右手为惠左定)定掌向外舒(高于顶文)玄法轨同之广轨云。 智执莲左心。 定掌向外舒(文)摄轨上句同。 下句云定舒定外距(文)御作次第云。 惠空风持花。 余轮舒散定拳辟上拟打物势(文)御流次第右手同御作。 左拳舒五指向外(文)御口决云。 定掌徐垂下一度(云云)真言唧陵者。 诸障不生义。 广·摄轨唧替日。 云日陵(二合)也。 经疏此处但有印无言也。 问。 无能胜者何尊耶。 答。 大疏云。 是释迦眷属。 亦入宝处三昧。 此是释迦化身。 隐其无量自在神力。 现此忿怒明王之形。 降伏众生画诸障(文)。 无能胜妃。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轨云。 妃密胜大口(内缚并二空如口云云)玄法轨同之。 但云如钓也。 经·疏并诸轨印相同。 御作御流次第大旨同。 真兴释云。 此院内有如来宝等。 皆不说印言也(云云)。 文殊院(是第二重东方文殊院也。 仪轨此次说外金刚部院。 御作次第亦尔)青龙轨云。 次东第三院施愿金刚坛(文)。 问。 大日经云。 次至第三院。 先图妙吉祥(文)仪轨云。 次东第三院施愿金刚坛(文)现图又第三重图文殊院。 何背此等说云第二重耶。 答。 文殊是第二重四菩萨随一也。 故疏第五云。 当释迦内正东门之中。 尽文殊师利(文)既云释迦之内。 可第二重。 释迦外第三重故。 但至经轨文者。 真兴释云。 自下第二重东方妙吉祥院也。 文云第三亦是隐言。 理实应言东第二也(图与此异。 疏文与今同云云)故无过问。 疏上文云。 经中次说第三菩萨眷属(文)同经·轨如何。 答。 此释违下句释迦之内之文。 故义释第四云。 经中次说第二院菩萨眷属当释迦内正东门中(文)此释上下符顺耳。 或又经轨既隐密语。 疏又隐语云第三欤。 文殊师利。 印言俱出青龙轨(文)。 轨印文如次第也。 摄大轨云。 文殊智定手火合加水上。 风空如缚字戚合似青莲(文)。 经五云。 作空心合掌。 火轮交结相持。 以二风轮。 置二空轮上。 犹如钓形(文)广大轨同御作。 御流次第如青龙轨(矣)。 问。 今次第口授者。 谁人口传耶。 答。 常喜院云。 见集记欤(云云)。 先师僧正口决云。 用口授说也。 遍智院僧正都督次第。 用仪轨说也。 光网菩萨。 常喜院云。 咒同青轨。 印同集记有传(云云)。 青轨云。 右光网菩萨定拳执钓印(文)。 摄大轨云。 光网定为拳。 屈风如钓势(文)经并广大记意同之。 御作并二卷次第又同。 御流次第云。 右手作拳属。 如钓形(文)仪轨并诸次第皆左手。 御流右手者传写误欤”无垢光菩萨。 常喜院云。 咒同青轨。 印用集记有传(云云)青轨云。 左莲无垢光青莲而未敷。 前印舒微屈(如佛身光文)御口决云。 定手向右钓立四指开散表光也(云云)表光义会轨如佛身光(矣)摄大轨云。 无垢同前印(文)经·疏·广大轨意同之。 御作御流次第又同。 计设尔。 印言同出青龙轨(矣)轨云。 计设尔持力。 惠拳竖风火(空押地水甲加拟势云云)御口决云。 三度如拟势明各一遍(云云)经·轨诸轨同。 御作云智刀。 御流右手作剑印。 俱不云拟也。 乌波计设尔。 印言同出青龙轨(矣)轨云。 前印火轮战(空押风地水甲文)经·疏并诸轨大旨同。 又御作等次第同也。 地惠菩萨。 印言同出青龙轨(矣)轨云。 地惠持幢印。 定拳地水竖(空押风火文)经·疏并诸轨大旨同。 御作等次第同。 质多罗童子。 印言同出青龙轨(矣)轨云。 右拳风轮杖(文)经·疏并诸轨大旨同。 御作次第云。 定拳舒风空在左(文)此云定拳与前异。 集以空付风侧(云云)。 召请童子。 言出青龙轨。 印同御作次第欤。 青龙云。 召请风为钓(外拳文)御作次第云。 智拳风钓三招(文)经云。 惠手为拳。 而舒风如钓(文)诸轨及疏大旨同。 轨注外拳者集记云。 惠风为钓空押火侧外拳也(文)风三召者。 见八字文殊记也。 私云。 此计设尔等五童子。 是文殊五使者。 故疏云。 一名计设尔。 二乌彼计设尔。 三质多罗童子。 四地惠菩萨。 五召请童子于妙吉祥左右列之。 各持文殊一智也(文)。 不思议童子。 印言同出青龙轨(矣)轨印文全同次第。 广大轨云。 定惠外拳叉二风屈如钓(文)摄大轨意同之。 御口决云。 二手内缚屈二风合甲立二空并屈甲上也。 御作次第云。 诸奉教者亦名不思议童子合掌(文)御流次第同之。 问。 轨云。 如是五使者。 五种奉教者(文)尔者今此不思议童子。 五人随一欤。 将通五使者欤。 答。 对受记云。 五种奉教者初不思议童子。 别记云。 不思议童子是五种奉教者之上首也(文)此意五种随一欤。 又真兴释云。 谓是即于五使者。 各有一人奉教之者。 想名不思议童子。 与使者别。 以其真言当知之也(文)此意五使者各各有一人奉教者。 总名不思议童子也。 故知。 若依前义者。 本轨文如是五使者(波)五种奉教者也可读也。 若依后义者。 如是五使者(仁)五种奉教者可读也。 大疏云。 其使者下。 各有作一奉教者(文)玄法轨云。 次五种奉教不思议童子(文)此等文意顺后义(矣)。 诸菩萨。 印言如前(矣)真兴释云。 此院内亦有观自在普贤对面等多类。 皆无印言也(云云)私云。 文殊院有二十五尊之中举九尊。 余十六尊诸菩萨印言摄彼欤。 但仪轨所出地惠质多罗召请等现图二十五尊中。 无此异名欤。 可决之。 又经现图异故。 不可一同也。 除盖障院(是第二重南方除益障院也)仪轨云。 行者于左方除一切盖障(文)疏第五云。 次于第二重大日如来左方。 画除盖障菩萨。 西方俗法。 东向而治故以东为初方。 南为右方。 西为后方。 北为胜方。 今此曼荼罗坛门向西。 故当大日左方也(文)。 除一切盖障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福智虚心合地水入月(空持水甲)并合风火轮。 如持摩尼珠(文)。 御口决云。 二风作宝形也。 理性院风火俱作宝形也。 二说中后说虽顺轨文。 经轨口传中。 就师口为秘说也。 御作御流次第不举此尊。 法皇二卷次卷列之。 疏云。 此菩萨及诸眷属。 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门(文)。 除疑怪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轨印文如次第也。 玄法轨云。 尊右除疑怪内缚竖火空。 宝瓶置一股(文)(疏云。 除盖障侧作二使者。 今此菩萨在除盖障右也)(文)广大轨云。 定惠内叉拳次舒屈上[/卽]。 宝瓶上金刚(矣)摄大轨意同也。 御口决二火圆合也. 御作次第云。 次大爱乐(亦除疑怪)内缚二火刀御流次第意同. 私云。 御口决虽似违仪轨等。 师口为本如先成(矣)就中法皇二卷次第云。 内缚火轮圆属(文)御口同之。 御作次第大爱乐者。 不空罥索经说也。 对受记除疑怪文云除垢(文)真言少御作御流次第等异法皇次第咒。 同今次第也。 施无畏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罗婆诸(三字种子)阿佩演那那(无畏施也)娑缚(二合)贺(引)御流次第归命下加罗种子也。 仪轨三字为种子。 下除恶趣救护惠真言。 仪轨如今次第。 种子字下有沙难二字。 御作御流次第无此二字也。 二卷次第如今次第也。 除恶趣菩萨。 常喜院云。 咒同青龙轨。 印似集记有传(云云)大日经青龙轨。 如今次第名。 惠运记云灭恶趣。 不空罥索经云舍恶道菩萨。 现图云破恶趣菩萨也。 青龙轨云。 一切众生无始无明覆故。 常在三恶趣中。 尊名似得五力。 愿举之令清凉。 令一切众生出三界也(文)御作次第施无畏云。 表五根力也(文)今轨除恶趣云。 得五力聊异。 然二菩萨俱可依五力欤。 故疏说施无畏印云。 地为信。 水为进。 火为念。 风为定。 空为惠。 此印即表五根力也。 又说除恶趣云。 似诸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故。 常在三恶。 今此圣者得是力。 举之令升(文)故知通二菩萨也。 御作次第高擎右臂。 申五轮。 如打物势。 破地狱拔众生(文)。 救护惠。 印出玄法轨。 言出青龙轨(矣)青轨云。 披护惠菩萨悲手掌左心左拳安腰侧(文)。 私云。 悲手者惠手。 悲是后得智所起故。 广大轨云。 惠悲手掩心(文)问。 何故名救护耶。 答。 青轨云。 忆念本愿。 除一切苦故。 故名为救护。 今呼彼名。 令忆本愿。 而救护一切也(文)又云。 又名哀愍惠(文)私云。 依哀愍救护众生也。 大慈生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大慈生菩萨惠风持花(散之文)广大轨云。 直空水持之(文)疏十三云印如前无畏施手。 而以空风指捻。 如人持花之状。 余三指立而向上即是也(文)御作御流次第如今次第印。 问。 何故名大慈生耶。 答。 仪轨云。 言此慈从自心生。 不从他生得故名大慈。 谓自性清净心。 不从大种子生故名自心生也(文)。 问。 经第一云。 慈起大众生菩萨(文)既向众生起慈。 何云不从他生乎。 答。 大众生者。 道心众生义。 指菩萨体欤。 故疏五云。 慈起菩萨十六云大慈悲起也。 悲旋润菩萨。 言出青龙轨。 印同御作次第(矣)轨云。 悲念在心上垂屈火轮指(文)广摄轨意同之。 法皇次第同今次第也。 御口决云。 右掌覆心。 火屈当心。 空不立也(云云)。 御流次第云。 右手舒五指。 以掌向心。 屈. 拄心(文)。 御口决同御流印相也。 问。 何故名悲念等耶。 答。 疏云。 此菩萨名悲念者。 此菩萨系属于悲。 如人被他执持。 故心不得自在。 此菩萨身心。 系属于悲。 为悲所持故(文)此菩萨经五疏十六云悲念菩萨。 经第二疏十云大悲缠。 经一云悲念具惠者也。 除一切热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云。 除一切热恼作施愿印(文)广·摄两轨并经·疏大旨同(矣)。 问。 何故名除一切热耶。 答。 青轨云。 今忆本愿。 而与一切众生。 除诸热恼。 化一切众生。 令成佛道(文)御作次第云。 智与愿指头流出甘露除热恼(文)摄大轨云除恼。 现图云断诸热恼也。 不思议惠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次不思议惠以施无畏手。 空风持珠形。 火等散微屈(文)玄法·广大·摄大三轨意同也。 经云。 如前以智慧手。 如执持真多摩尼宝形是不思议惠印(文)御作次第如青轨。 但云当口也。 真兴云。 此会中有贤护菩萨无印言也。 地藏院。 第二重内北方地藏院也。 青龙轨中云。 北方地藏尊(文)。 地藏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印文如次第出也。 广大轨云。 定惠内为拳舒散火轮幢(文)摄大轨并经疏等印意同(矣)御作御流次第又同(矣)。 问。 何故名地藏耶。 答。 十轮经疏地藏名释云。 地者初也。 藏者终也。 性德大地中。 结缘春始下一毛端善根种。 熟脱之秋终阿赖耶识中刈纳为终(文)私云。 从法身大地示现三密无尽庄严故云地藏也。 问。 今菩萨与在上观音院何异耶。 答。 是一菩萨由本誓故。 成他部伴成自部主也。 宝处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右观宝处尊惠散空风宝。 宝上三股印(文)玄法轨经疏大旨同。 御作御流次第又同(矣)。 问。 何故名宝处耶。 答。 仪轨云。 如宝生于大海中。 从宝处生故宝处也(文)。 宝手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宝掌于宝上。 一股金刚印惠拳舒水端(空押之文)经疏诸轨大旨同集记。 七集同之。 问。 何故名宝手耶。 答。 仪轨云。 宝从手出言圣者从宝生(文)。 问。 宝者何处耶。 答。 轨云。 谓从菩提心宝而生(文)前宝处准知之。 持地菩萨。 言出青龙轨。 印出御作次第(矣)青轨云。 持地右宝上二手金刚印(矣)玄法轨同之。 摄大轨云。 智定皆合。 空地互加持(文)私云。 摄轨分明。 青玄金刚印者。 金刚部三昧耶印故云尔欤。 广大轨·经·疏大旨同。 七集文同。 御作次第如金刚部三上下(文)御流同之。 法皇次第又同。 但不云三上下。 御口决云。 三遍上下明各一反。 问。 何故名持地耶。 答。 轨云。 以地能持一切物故以为名也。 谓诸佛荷负众生故名持也(文)。 宝印手菩萨。 言出大日经。 印师传欤(矣)青龙轨云。 宝上五古印(文)玄法·广·摄诸轨并经第四。 但云五古。 无内外说。 疏云。 先作向外相叉拳○状如五股金刚(文)此文见外五古(矣)御作御流次第。 外五古印也。 真言你梨尔多者。 同大日经。 青龙轨云你唎惹多。 玄法轨云尔多也。 问。 何故名宝印手耶。 答。 仪轨云。 生诸佛宝(文)。 坚固意菩萨(经云发坚固意。 七集云坚固深心菩萨。 诸轨同今题也)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定惠莲花合并空。 微拳开(文)玄法轨云。 右宝羯磨金刚印。 前印诸轮合(二风指竖着二中指背为诸轮合也云云)疏十三云。 如前五股之状。 令诸指头并相着是也(文疏前印者五古印也)。 御作次第云。 二羽五轮相合如五股形(文)。 御流次第云。 莲花合掌二. 散开(文)二卷次第同之。 问。 何故名坚固意耶。 答。 仪轨云。 从金刚不坏智印生故以为名也(文)。 私云。 金刚不坏即坚固义也。 诸菩萨。 印言如先。 此院有九尊之中。 今举六尊。 以诸菩萨总印言修除忧闇等四尊也。 但九尊中无宝处菩萨名(矣)真兴云。 此院内亦有日光等四人。 皆无印言。 如是上首诸尊。 又各各左右眷属围绕(文)。 虚空藏院。 第二重内西方虚空藏院。 大日前也。 青龙轨云。 西方虚空藏(文)。 虚空藏菩萨。 常喜院云。 咒同青轨。 印集记有传(云云)青龙轨云。 尊密同慈氏空持水中节(文)玄法·广大同之。 私云。 慈氏宝瓶印。 以二空入掌中。 持水中[/卽]。 二风屈自押空上故。 今次第印也。 摄大轨云。 初印福智合风如火上[/卽]双空入日中(文义释同之)此印相异今次第印。 七集云。 虚心合掌以二风在二火轮下。 以二虚空轮入中(文)此印相屈二风置二火下欤。 意同今印欤。 住清净境界三昧者。 疏第十云。 所谓住此三昧。 能知自心本性清净即达如是清净法界之境即是大空之秘藏也(文)。 私云。 御作并御流次第。 此虚空藏院。 不出虚空藏菩萨。 除盖障院不出除盖障菩萨。 于如来身会。 出此二尊也。 今次第并仪轨。 于两院举二尊。 如来身会不列之。 现图方荼于地藏院出二尊。 除盖障院。 不出除盖障也。 经图俱虚空藏院。 列虚空藏菩萨也。 今次第专合名诠自性之理。 御作现图未审(矣)善无畏所传曼荼十五尊中。 列除盖障菩萨也。 虚空无垢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次虚空无垢二手惠刀印(文)。 私云。 惠刀者大惠刀印义。 故玄法轨云二手作刀印(文)广·摄二轨经·疏同之。 御作御流次第又同之。 虚空惠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虚空惠法轮(文)玄法同之。 广·摄二轨经·疏皆云转法轮也。 御作御流次第又云转法轮也。 虚空惠者演密钞第八云。 谓此圣者。 既虚空藏眷属。 当转法轮惠故。 云虚空惠也(文)。 莲花印菩萨。 言出青龙轨。 印用集记印(矣)。 石山集记第五云。 有传云。 外缚二地二空竖合。 莲花三昧耶印也(文)青轨云莲花印。 玄法云普印。 摄大云普遍印。 经不举此菩萨。 御作御流又不出之。 二卷次第八叶印(云云)。 清净惠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清净惠商佉(文)玄法·广·摄轨皆云商佉印欤。 御作御流又尔也。 行惠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今次第莲花台印者。 御口决云。 八叶印也。 法皇次第云。 莲花台仰地空相捻六指开立(文)青龙轨云。 行惠敷莲花(文)玄法·摄大·疏十三同御作。 御流又云八叶也。 安住惠菩萨。 常喜院云。 咒同青轨。 印师传欤(云云)轨云。 安住惠菩萨多罗印。 稍开(文)玄法同之。 御口决云。 内缚二头指立端少开。 二大指并立也。 私云。 先多罗菩萨印文云。 内缚立空风也(文)。 此印二风头合少开故云稍开也。 故疏十三云。 作向内相叉拳合掌。 申二风指竖之。 头边少计勿相着(二空并竖)此印与多罗菩萨相似。 但少开耳(与前异更问文)先师御口决。 专合疏并轨文(矣)今次第如前者前观音中多罗菩萨欤。 两手间者二手风端开。 不尔者违稍开文故。 或又如前者。 似前指行惠印(矣)御作御流二卷三次第。 如御口决也。 出现智菩萨。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彼轨云。 出现智菩萨真言曰(普印文)广·摄大轨云。 普通印。 青龙轨云。 出现智合掌(文)此轨真言。 今次第真言满怛罗下。 有沙罗(二合)句。 余轨亦尔玄法轨又入彼二字。 可勘证本也。 法皇次第如仪轨。 加娑罗句。 御作御流本。 不出此菩萨(矣)问。 今此菩萨何会摄耶。 答。 真兴释云。 出现智菩萨。 摄大仪轨亦名苏悉地伽罗菩萨也。 上文苏悉地眷属。 判为苏悉地会。 是则虚空藏院之内。 以出现智为上首可有拳属。 若依图者。 此出现智位。 在虚空藏院内。 从此下位。 有曼荼罗菩萨金刚明王乃至十一面。 以此等可为眷属。 在此轨文并图中。 不见经文及疏文也。 出现智在古轨中。 勘之可悉(矣文)私云。 现图坛。 虚空藏苏悉地二院菩萨中。 无出现智菩萨称。 然摄大轨既出现智名苏悉地伽罗。 虚空藏院有此菩萨。 图中虚空藏院下列苏悉地院八菩萨。 虚空藏院菩萨中。 此菩萨得苏悉地称。 彼会菩萨可属此菩萨也。 故仪轨中。 举虚空藏院诸菩萨毕。 次出苏悉地八菩萨。 故青龙轨中云。 次曼荼罗菩萨。 金刚明王菩萨。 金刚将菩萨。 军荼利菩萨。 不空金刚菩萨。 不空供养宝菩萨。 死雀明王菩萨。 一髺罗刹王菩萨。 十一而观世音菩萨形印如法教(文)玄法轨下云。 曼荼罗菩萨(乃至)一吉罗刹王十一面自在印形如法教(文)故知。 于虚空藏院出此八菩萨。 故苏悉地会是虚空藏院摄欤。 依之小野广泽次第别不行苏悉地。 又小野次第示座时。 不指苏悉地院。 现图立别院者。 开苏悉地迦罗菩萨之眷属八菩萨。 而为一院。 从主名苏悉地院。 是依主得名欤。 此八菩萨。 仪轨中虽出其名。 不说印言。 故又两流次第不修之欤。 其名现图所列全同而已。 执杵(青龙·玄法轨云执莲花杵菩萨)印同集记或说。 言出青龙·玄法等轨。 但彼轨皆佛部归命。 摄大轨无归命句欤。 青龙·玄法两轨云普印。 摄大轨云普遍印也。 御口决云内五古印。 法皇二卷次第印言。 如玄法轨。 真言佛部归命也。 御作御流次第。 不出此尊也。 坛波罗密。 印言出玄法轨(矣)轨云。 右仰忍与禅相捻(文)青龙轨标十波罗蜜称。 不说印言。 常喜院轨云。 经疏并青龙·广·摄三轨不出十波罗蜜印明也(云云)私云。 广大轨虽不出印。 十波罗蜜言说之。 千手轨并最胜心明王经。 出十波罗蜜印言。 可对思之。 法皇次第印相同今次第印御作御流次第不出十波罗蜜也。 戒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内缚竖禅智(文)。 忍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内缚进力禅智竖(文)七集并二卷次第同之。 精进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准前忍进力折开(文)七集云。 内缚进力禅智竖进力折开(文)法皇次第云。 外缚风开竖少屈不合(文)。 禅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仰右于左禅智相拄(文)七集法皇次第同之。 般若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左手舒右覆左上当心(文)七集法皇次第同之。 方便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左惠方握智度。 右准前忍愿相背。 进力平舒侧相拄(文)七集印同轨。 法皇次第印意同今次第印欤。 愿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右手直竖施无畏。 七集云。 印相右手直竖施无畏(文)。 力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准戒印禅智进力忍愿竖头相合(文)七集云。 印相内缚。 禅智进力忍愿竖头相合(文)法皇次第云。 内缚风火地合立(文)今印同石山七集也”智波罗蜜。 印言俱出玄法轨(矣)轨云。 外叉作拳。 坛惠直竖。 互交少分。 屈进力头圆。 忍愿竖相合(文)。 七集印文同轨也。 私云。 今次第不云二火立合。 然初云三补吒合掌。 二水外缚故。 二火自立合也。 故同轨等也。 法皇次第云。 外缚风成丸。 火甲一峰地甲少分交(文)。 诸菩萨。 印言如前。 但于虚空藏院有多菩萨。 且举十九菩萨故。 今以总印言修金刚藏千手等菩萨欤。 善无畏所传曼荼罗。 列二十三尊中。 金刚藏千手十波罗蜜等无之。 今次第虚空藏·虚空无垢·虚空惠·清净惠四菩萨。 彼曼荼中有之。 其余菩萨异现图坛。 此院有三十三尊之中。 虚空藏·苏悉地二菩萨。 当今虚空藏·出现智二菩萨。 其余菩萨皆其名异(矣)大日经虚空藏·虚空无垢·虚空惠·清净惠·行惠·安惠七菩萨举之。 无畏现图等菩萨同体异名欤。 可寻决之”外金刚部院。 青龙轨下云。 次于东北方。 布列净名众(文)真兴释下云。 自下第三重内护世天等也。 于中有四。 约四方门分别之故。 此即第一东方部内也。 于中分三。 初东北。 次正东。 次东西。 是即初也。 大疏云。 次于东方最近北边。 布列五净居天众(初三名如轨文)第四意生。 第五名称远闻。 此是五那含天子耳(云云)此佛所化生非关世天也(云云)。 自在天子。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自在思惟手(侧头就手)玄法轨同之。 摄大云。 惠手承己颊(文)经同之。 广大云。 思惟。 御流次第法皇次第同摄大(矣)御作次第云。 惠手承作思惟相。 头微倾掌少曲(文)。 普花天子。 言出青龙轨。 印似彼轨印少异(矣)轨云。 散右手风捻火背。 空持火侧文地水稍屈仰胸前(文)集记大师传同之。 玄法轨云。 普花风火卷火入胸前侧(文)。 私云。 青轨有二说中。 玄同初说也。 今次第空入地水内者。 异青轨也。 诸说中无之。 恐师传欤。 御作次第云。 舒惠五轮风付火背(文)御流云。 右手作拳。 立. 屈. 附. 上[/卽]。 以. 押. 侧(文)法皇次第云。 惠手舒五轮。 以风立火背立胸前(文)此等印相。 大旨同轨(矣)。 光鬘天子。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光鬘空在掌(文)玄轨同之。 摄大轨云。 光鬘印同前印。 改空横掌(文)御作御流次第。 同今次第(矣)。 满意。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空捻风侧掌当前。 献华势(文)玄法云。 满意空风花(文)集记御作御流法皇等又持花印。 遍音天子(御作次第云遍音声天子)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遍音空加水风以掩耳(两耳文)玄轨同之。 又青轨咒下注云。 惠手侧掌屈三轮(文)今印取初说也。 摄大轨云。 智空加水上。 舒掩惠耳门(文)御作御流次第同之欤。 法皇次第云。 掩二耳(文)问。 何故名遍音耶答。 仪轨云。 令此音色普遍知法界诸天极欢喜(文)。 伊舍那天(仪轨五净居天次列火天等)印言俱出青龙轨(矣)仪轨云。 东北伊舍那眷属部多等戟印。 三昧拳竖火轮风屈背(文)玄法·广大同之。 摄大轨云。 三昧拳火轮舒。 正直(文)御口决云。 定拳风火空开立。 风空少屈如三戟也。 或次第云。 定拳立火。 舒风空小曲之(云云)此似御口决(矣)。 诸步多。 言出青龙·玄法等轨。 印诸轨不说之。 他家师等说。 道海普施天普印。 坚实合掌二空立去风。 又用金刚合掌。 权僧正说。 惠和尚说。 亦用坚实合掌。 智证大师亦用伊舍那印(云云)今说同智证大师说欤。 帝释天王。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帝释印内缚二风申如针(空竖文)玄法·摄大同之。 法皇次第同。 经疏有咒无印。 持国天王。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右拳空竖风如钩不相着。 准此腕相叉(文)。 石山集记六云。 大师左拳立风舒空。 右亦如此交臂如钩不相着。 记龟印(云云)经疏印言俱不说之。 日天子。 言出青龙轨等。 印同大师次第(矣)青龙云。 日天福智仰水入空持侧。 火轮欲相并。 舒二地轮(文)御作次第云。 定惠显现合掌二水入掌。 以二空着水侧。 二火相跓。 二风舒开。 勿合仰如车路形(云云)。 私云。 玄法轨印文大异。 青龙轨大旨同。 但不立开二风是异。 御作御流次第。 日天次出社耶毗社耶印言。 不举摩利支也。 青龙轨云。 二妃在左右逝耶毗逝耶。 摩利支在前(文)玄法轨云。 社耶毗社耶也。 两轨俱虽标其名。 不出真言也。 摩利子。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宝瓶印(乃至)想在此中。 日天子前不能日光天人眼(文终一句异)广·摄两轨云宝瓶印也。 今次第同石山集记(文)。 七曜九执十二宫神。 印言俱出玄法青龙轨(矣)玄轨云。 九执二羽合空轮并。 而申(文)青龙云。 定惠手相合空微屈离火轮(文)今印同玄意也。 大梵天王。 印言俱出青龙玄法轨(矣)轨云。 梵天持莲花(准月)三昧空持水(玄云捻水)广·摄两轨三昧空持水。 犹如执花相(文)。 乾闼婆王。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乾闼婆密印。 内缚申水轮(文)青轨全同广·摄二轨又同之。 诸阿修罗。 印言俱出青玄轨(矣)两轨云。 修罗以智手风绞空轮上(文)广·摄两轨又同。 彼西轨不说定手。 青·玄二轨云。 定手如妙音天(文)御作次第如今次第印。 摩睺罗伽。 紧那罗。 诸人。 普世明妃。 自下四尊。 青玄两轨并经疏。 有言无印。 广·摄二轨。 紧那诸人普施明妃印言不说之。 玄法寺乱达普世明妃注云。 师云。 通用一切杂类天等印。 金刚合掌。 今次第恐依此说欤。 已上自东北角南行东方了胎藏入理钞卷中胎藏入理钞卷下释赖瑜记火天。 青龙轨下云。 行者于东隅。 而作火仙像(文)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定印当心(已下全同次第印文)法皇二卷次第意同之。 疏十三云。 以右手作施无畏相。 以空在掌中。 是召请火天印(文)。 火天后。 言出青龙轨印同集记(矣)玄法·摄大亦有咒无印。 广大轨印言俱无。 经·疏又尔也。 法皇次第惠持少下定拳安腰(文)御作御流次第无此火天后也。 御口决云。 左如前火天印也。 嚩斯仙。 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传(矣)法皇次第同之。 御口决云。 自下五佛皆左手如火天印。 胸前仰印持之。 御作次第云。 以右空承水中文。 左安腰(文)此意左拳安腰欤。 阿趺哩仙。 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矣)。 尾哩瞿仙。 此仙名。 青龙·玄法轨等偈颂中。 云阿底哩与仙及毗哩瞿仙。 虽如此列名。 诸轨中不出印言。 今云在他所仍入之出言云. 毗里. 俱. 摩. 诃. 里使(云云)御作并御流次第。 用今次第骄答摩婆哩输怛摩〃阿栗言。 彼处用娇答摩〃诃栗言也。 御流次第云。 大师梵字次第云尾哩瞿(云云)私案。 于梵字有婆哩毗里二声欤。 今汉语次第。 或记云。 此次第大师梵字次第。 后人汉字画成也。 全无相违(云云)今案于梵名。 随人或云比里。 或云婆里。 于一梵名。 汉注不同欤。 大师次第云输怛摩。 今云俱多摩。 彼梵名虽异通用欤。 娇答摩咒。 大师次第云。 御流次第云等也。 法皇次第两仙俱用婆哩输怛摩之言。 青·玄等轨娇答摩真言出婆哩输怛摩。 御流御作真言违轨文。 法皇次第两仙用一个言如何。 又五仙中后四仙印相是异。 御作次第嚩斯(以右空蹉水中文。 左安腰)阿趺哩(地)尾哩瞿(风)娇答摩(火)蘖哩伽(散五指云云)御流次第同之。 法皇次第嚩斯仙如诸次第印欤。 后四仙皆云印如前但用同印(矣)天台诸师等列五仙。 以毗哩瞿为第五。 东寺诸师次第。 同今次第(矣)。 娇答摩仙。 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大师传(矣)记第六云。 有传惠手以空指火中文。 大师惠手以空指水中文(文)御作御流次第。 俱同集记初说也。 蘖哩伽仙。 言出青龙等诸轨。 印同集记大师传(矣)彼轨云。 有传以空指中指文。 同嚩斯仙印。 大师惠手以空指地中文(文)御作御流次第散五指(文)。 增长天。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印文如次第。 但如钩下水甲二字无之。 集记又同。 玄法轨有咒无印。 广大·摄大印咒俱无。 经疏亦尔也。 阎魔王。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焰魔定惠合地风双入月(文)广·摄二轨经·疏同之。 集记亦尔。 玄法同青轨。 但下句注云。 空屈至火(文)今真言吠字。 青·玄等轨嚩字也。 御作次第云。 坛荼印定惠合地风入内。 以. 捻二. (文). 死王。 言出青·玄轨。 印通印欤。 法皇次第死王普印(文)集记六云。 有传不用印。 诵主咒者。 即成主者焰魔王也(大师用主印云云)青·玄两轨有咒无印。 广·摄二轨印咒俱无。 焰魔后。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焰魔妃后铎惠手垂五轮犹健吒。 相(文)玄法印又同之。 但不出真言也。 广摄二轨印意同之。 法皇次第印文同。 但三振(文)仪轨暗夜神次列之。 法皇次第亦尔。 焰魔七母。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七母三昧奉抽空竖锤印(于心文)玄轨同之。 但无注二字也轨无打物之形。 今次第不云抽空。 广·摄两轨等意同(矣)御口决云。 打三度。 明各一反。 法皇次第云。 安心三度上下(文)御作次第不列七母死王等也。 暗夜神。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暗夜三昧拳风火并皆申(空押上文)玄轨同。 但无注也。 广摄二轨同。 御作次第云。 又名黑夜神。 焰魔后也。 印相同。 问。 何故名暗夜神耶。 答。 青轨云。 鬼魅所行处。 有情多恐怖。 此神于夜中加护与安乐(文)。 奉教官。 言出青龙等轨。 印通印欤。 法皇次第云。 金刚合掌(文)御作次第等不出此天(矣)”拏吉尼。 印言出青龙轨等(矣)轨云。 荼吉尼定掌尔贺缚触之(文)玄轨全同。 私云。 尔贺缚者舌梵名也。 大师梵字次第云。 诸荼吉尼(特劫波近舌文)集记云。 大师定掌以舌触之。 谓竖定掌。 而以指端当眉间。 而出舌触掌中也(文)演密抄云。 谓此荼吉尼是夜叉趣摄。 能以自咒术盗取人心食之(文)。 金翅鸟。 印出青·玄二轨言虽出玄轨等非今咒。 青轨不出言。 法皇次第用仪轨言(大咒也)今次第言说处安在耶。 御作次第云。 金翅鸟王(如难陀但以右空押左空。 二羽散舒如三击势)唵枳悉娑婆嚩贺(云云)今次第真言初句同之。 御流次第金翅鸟不出之。 御口决云。 八指三摇动如鸟飞势也。 诸人并普施明妃印言如先。 已上自东南角西行南方了罗刹王。 青龙轨云。 涅哩底方主号名大罗刹(文)私云。 涅哩底者西南南。 大疏云。 次于南隅画涅哩底鬼王是护方。 罗刹王也(文)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印文同次第。 玄轨有言无印。 广·摄二轨身印同竭誐(文)又广轨或本印言如青龙也。 罗刹斯。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莲合水入月。 风竖空火交(文)玄·广·摄三轨同之。 将兄言出青龙轨。 印通印欤。 玄法轨印言俱不说之。 广·摄两轨有咒无印。 罗刹众。 言出青龙轨。 印通印也。 玄广摄三轨。 又有咒无印。 此将兄罗刹众。 御作次第法皇次第等不举之。 广目天。 印言俱出青龙轨。 轨云。 二拳而背交合。 空押火轮甲。 风交如索(文)玄轨同之。 但风交申如索空召(文)御口决云。 二掌背合交腕。 二风钩结也。 或云。 广·摄两轨。 印咒俱不说之(云云)广大或本如青轨(矣)真兴云。 经及疏古仪轨中。 不说广目天。 薄鲁拏为首。 大疏云。 嚩鲁拏是大海龙王。 西方护方龙王持罥索印也(云云)。 水天。 言出青龙轨。 印出广·摄两轨(矣)法皇次第云。 定拳申风小屈惠手安腰(文)是用疏释又说欤。 难陀拔难陀。 言出青龙轨等。 印同集记有传也。 青轨云。 二龙左右掌更互而相加(文)意同今印欤。 御口决云。 先结兄印。 诵归命难陀。 次结弟印。 诵钵难多等也。 御作次第云。 二羽覆空绞。 先以右加左。 次以左加右置顶上。 成九头龙(文)法皇次第云。 如梵天印。 左手端柱右腕。 手间二寸许开拳。 左缚兄。 右转弟(文)御流次第二手舒五指覆掌。 二. 相绞三缚(文)御作意同。 诸龙。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 轨云。 诸龙覆散掌二空互相绞(矣)。 御口决云。 今次第腹行者。 顺旋转也。 玄轨同青轨。 广·摄二轨不说诸龙印(矣)。 地神。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定惠密头。 相拄空其掌内。 奉献形(文)玄轨有言无印。 广·摄二轨云二空如盖(文)。 妙音。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惠风持于空。 定仰在齐。 舒运动如奏乐。 彼天费拏印(文)玄轨同。 但无第三句。 摄轨云。 惠风持于空。 向身而来去(文)。 御口决云。 惠手风空捻。 于定掌上三运动。 明各一反。 费拏者琵琶梵名也。 那罗延天。 言出青轨等。 印依广·摄欤。 彼两轨云。 三昧空捻风圆宛如轮势(文)今次第云。 余三散竖也。 青轨云。 那罗延持轮定掌以舒散(文)玄轨同之。 那罗延后。 印言俱依广摄二轨欤。 彼轨云。 彼后风加空(文)青·玄二轨云。 后契空。 持风。 圆满如轮势(文)此印文似前那罗延印。 故摄轨云。 彼后风加空。 以此为殊(文)。 御口决云。 以风绞空也。 故主后印异(矣)。 月天。 言出青龙轨等。 印师传欤。 异经疏仪轨等。 青轨云。 月天三昧手(或云。 空捻火初[/卽]。 应观向月在花中文)玄轨云。 月天三昧手(观音半印文)广轨云。 三昧手空风持白莲(文)摄轨云。 身印三昧手空加于风上。 因作白观(文)御作次第月天同梵天。 但于此莲上。 观净月轮为异耳(文)彼次第云。 梵天印定手莲捻风空(文)今次第并诸轨梵天印。 三昧空持水(文)常喜院云。 今次第以空持空。 是前梵天印。 以空持水。 如取花形作之。 今月天印准彼梵天印。 故以空押水也(云云)。 二十八宿印言俱出摄大轨(矣)轨云。 莲合火空交(文)青·玄二轨云。 宿密火空交(文)此轨不出印母。 疏虚心合掌为印母。 广轨云。 定惠合空建火轮交(文)私云。 小野·广泽同。 二十八宿印空火交也。 广轨空建者可寻之。 已上从西南角北行西方了风天(此下四天ハ仪轨出西方天矣)言出青龙轨。 印同炽盛光轨(矣)彼轨云。 定手握为拳。 地水如幢建(文)青·玄·广·摄诸轨智拳地水竖(文)。 御作次第云。 惠掌立竖附作幢相(文)。 法皇次第云。 定拳立地水。 立肘立幢势(文)御口决云。 定拳者以空。 押风火甲也。 问。 拳者次风火握空何押甲耶。 答。 御流次第云。 左手作拳。 甲立以. 押甲上(文)御口决既同。 尤可仰信(矣)但金掌小野·广泽异。 如金界钞记之。 摩盖首罗。 印言俱出青龙等轨(矣)轨云。 二羽外相叉。 右押左。 直竖地风空。 空成招(文)广·摄说半印曰三戟印。 但无咒也。 鸟摩妃。 言出青龙轨等。 印未检本说。 青轨云。 妃密三轮开(前立文)玄轨同之。 但无住法皇次第云。 外缚地风空合立以空召(文)广·摄二轨。 同青轨也。 遮文荼。 印言俱出青龙玄法轨(矣)青轨云。 定手仰劫波罗置口(文)玄轨云。 定掌仰持劫波罗(文)劫波罗者髑髅梵名也。 故今次第想有髑髅(文)。 多门天。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多门虚心合双地入掌交。 空竖风侧屈。 一寸计不相着(文)玄·广·摄同。 但玄竖字替树也。 广·摄屈字作拄也。 问。 青龙轨云。 北方门内置(文)自多门始之。 今何自风天始之耶答。 仪轨自北方中央始之。 今次第自戟始故意异。 故疏云。 西北隅置护方风天眷属(文)”诸药叉。 言出青龙轨等。 印未检本说(文)青轨云。 虚心合掌火空内相叉。 二风如钩形水合竖(文)又云。 内缚水竖二风屈(文)玄轨云。 定拳风如钩(文)广·摄二轨同青轨也。 御作御流次第同玄轨(矣)法皇次第云。 左拳钩风空立(文)今印相违此等诸说。 可寻决之。 诸药叉女。 印言俱出青龙轨(文)轨云。 二羽地空入掌空捻地甲风火水相捻散申。 如三昧耶(文)玄轨云。 舒掌空持地。 风捻空轮[/卽]。 亦合手作(文)广·摄两轨云前印申火轮。 地空自相持(文)私云。 前印者诸药叉印也。 御作次第云。 定捻申三指(文)。 诸毗舍遮。 言出青龙轨等。 印依经耶。 经云。 内向为拳而舒。 火轮(文)然未云合立(矣)青轨云。 内缚火轮圆(文)玄轨云。 定拳申火小(文)广·摄两轨同经也。 诸毗舍支。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前印火甲背(文)广·摄两轨云。 前印火轮屈(文)彼轨前云。 舒火轮今云屈令圆也。 御口决云。 前印二火令圆(云云)御口决同两轨(矣)又疏云。 次亦准前而稍屈中指(文)御作次第云。 定捻申三指(文)。 诸人普世明妃。 印言如前(已上)从西北角东行了。 净治。 言出青龙·玄法轨等。 印出阿閦八字文殊轨等也。 又青龙轨云。 次应执香炉(文)安然云。 玄法等两卷乱脱。 仪轨云。 若有香炉者。 不可要印。 若无作之但执香炉真言在别可口决之(文)。 不动明王。 青·玄等轨但说明不出印。 准常作法用剑印。 但印十方五处无之。 去垢令清净等二句青玄两轨文也。 金刚钩。 印言俱出青龙等(矣)轨云。 定惠内成拳惠风屈如钩(文)。 问。 何故用钩印耶。 答。 青龙轨云。 此钩印能召十方诸佛菩萨。 集会道场。 令满足十地位。 况余八部未生善心者。 而不来至耶(文)。 立身。 此印言仪轨不出之。 依凭可寻之。 示三昧耶。 仪轨云。 印言俱不出之。 大日经供养仪或云。 次举示三昧耶以真言印○入佛三昧耶印(文)仪轨云。 次示三昧耶莲满无上愿。 令本真言主诸明欢喜故(文)。 金刚网火院大三昧耶。 此三个印言。 诸仪轨不出之。 准金刚界出之欤。 其印言等如金界抄记之。 常喜院云。 上三种印咒。 经疏及胎藏诸轨等不出之。 但集记两传用之。 仍今次第举之欤(云云)。 阏伽。 印言出青龙轨(矣)仪轨中出阏伽印言。 不说加持印言。 今次第亦尔。 御口决云。 作法如金界。 但加持印言。 不动刀印。 一字明加持三度。 明各一反。 问。 仪轨云。 不动尊加持二十五反(文)是岂非加持印言耶。 答。 是出阏伽印言。 俱轨次下云。 莲合风绞火空持风下[/卽](文)印既阏伽印。 其下真言曰出阏伽明。 故知。 加持二十五遍者。 阏伽言等遍数也。 但不动尊者。 出所观尊也。 故今次第云观不动尊加持二十五反也。 仪轨无观字故次第加之。 问。 大日经七阏伽明下注云。 当诵二十一遍。 以不动尊印示之(文)此岂非云以不动刀印加持耶。 答。 此文甚难解。 然经以不动刀印加持之。 后诵阏伽明。 故云尔。 仪轨举所观体故。 经·轨各据一义也。 奉花座。 青龙轨有咒无印。 经第七云。 定惠手相合。 而普舒散之。 犹如铃铎形。 二空与地轮。 聚合以为台。 水轮稍相远。 是即莲花座印(文)此常八叶印欤。 水轮稍相远者。 不审可应云火轮欤。 执杵铃。 青龙轨云。 次执金刚杵抽掷振金铃(文)。 摄大轨云。 次执金刚杵抽掷振金铃。 是加持法转法轮谛想执金刚如于法性当住菩提心(文)。 四智赞。 仪轨此处不出赞。 不动尊示座。 仪轨不示此等作法(矣)又广泽流御作等次第不用此作法(矣)示座事委有集记耳。 安然云。 花座印但于此次。 用不动示位印。 以不动刀印左安腰。 以右示尊(准世间主客礼想之)一示毗卢遮那佛位。 二示宝幢佛○(云云)问。 何故不指苏悉地耶。 答。 苏悉地院。 是虚空藏院苏悉地迦罗菩萨眷属。 即虚空藏院摄故。 不别指欤。 金刚手。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具印真言。 即同执金刚。 彼真言曰(五胎三胎文)真言如次第出(矣)玄·广二轨同顶上欠字等者。 青轨云。 佉字大空点而置于顶上。 转身作萨埵。 金刚种子心遍布诸支分。 诸法离言说(文)。 私云。 金刚种子心. 字在心故云尔。 故次第云心上. 字也。 诸法离言说者. 字义故。 故法皇次第云。 佉字大空点(欠字在顶)金刚种子心(鑁字在心文)。 环金刚甲。 青轨云。 遍身被服甲(文)玄轨同之。 仪轨上卷所出环金刚甲印言也。 怖魔。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惠拳舒风轮。 加于白毫际(左拳安腰文)又云。 如来菩提出树下以此印。 摧伏诸魔也(文)。 四方四大护。 南门金刚无胜大护。 言出青龙轨。 印无之。 轨云。 焰魔方含字成。 无胜结护。 东门无畏大护。 言出青龙轨。 印无之。 轨云。 帝释方花台嚩字光转成无畏结护者(文)今次第种子. 轨嚩可读. 声欤。 北门坏诸怖大护。 言出青龙轨。 印无之。 轨云。 夜叉方博字坏诸怖护(文)。 西门难降伏大护。 言出青轨。 印无之。 轨云。 龙方观索字转成难降伏(文)。 问。 仪轨东北西南次第。 今何南东西北次第耶。 答。 大师次。 第云。 次大界(虚合入二风水。 顺逆旋转结十方略说真言曰)。 次南方无堪忍大护(虚合开水)。 次东方无畏结护(内缚立火)。 次北方坏诸怖大护(内缚火加钩)。 次西方难降伏大护(内缚甲立风)(云云)今次第依御作次第欤(云云)。 问。 若尔南方西方印何异耶。 答。 设印虽异。 四方次第依彼何失。 常喜院记云。 经轨出一字言何不说各别咒耶。 御作次第先标大界结印。 诵略说真言毕四大护。 谓一字明。 今次第不显大界。 标四大护。 各归命加一字明。 诵略说明也。 本仪轨先印。 次标大界真言出广说略说二个真言。 毕四方四大护出之。 法皇次第题次难堪忍出。 广说真言。 次四大护如仪轨。 东北西南结印。 各诵略说真言也。 但印。 北方。 五峰。 三方。 如御作次第印(矣)。 无能胜。 言出青龙轨。 印是异。 轨云。 门门二守护无能。 三昧拳举翼轮开敷。 智拳心舒风犹如相拟势(文)玄·摄二轨同之。 御作次第云。 无能胜(不可越右手作金刚拳。 直竖风指当心。 直竖掌面向左腕。 右手金刚拳怒风地。 当如鸺鹠耳。 张臂捧拳与头齐之。 眼目猛怒左方显视之文)御流次第云。 右手作拳。 竖. 当心上。 左手同作此印。 高举与头齐(文)法皇次第云。 左舒五指。 上臂至顶侧。 右作拳舒风。 当心诵明顶散(文)私云。 今印相异此等说。 依凭可寻之。 大日经摄大轨云无能胜。 青·玄两轨云不可守护。 疏云难胜金刚也。 问。 今此尊何院摄耶。 答。 御作次第。 此二守护。 释迦院摄。 七集出文殊院。 现图出释迦院。 左右图无能胜无能胜妃也。 妃与相向。 同异可决之。 但天台次第。 题门门二守护。 举无能胜相向。 故知。 无能胜妃云相向守护欤。 无畏所传曼荼下方第一重内有此二尊。 当今持明院(矣)今次第十三大会外出之。 相向守护。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相对举惠拳状如相击势(左拳也)玄·广·摄三轨同之。 轨相对者今相向名也。 七集云对面也。 御作次第云阿毗目佉(相向如先印相。 左当心如先相。 右拳捧又如先相。 眼目左顾之文)七集云。 印相相对。 惠拳状如相击势(文)法皇次第云。 开右至顶侧。 左拳舒风当心(文)。 不动尊心。 仪轨不出此尊。 法皇次第如仪轨。 今次第举此尊。 依凭可寻之。 御口决云。 右手作刀印。 逆顺各三转。 明各三反。 涂香。 印言俱出广大轨(矣)彼轨云。 涂香印定羽握智腕。 舒五轮扬掌。 作施无畏势(文)青轨云。 以定握惠腕。 开惠如与愿手(文)摄轨云。 观掌向外竖止羽握右观(文)御作次第同广轨意也。 花鬘。 印言俱出广大轨(矣)轨云。 定惠内。 相叉。 圆屈二风轮峰而相拄。 二空附风侧(文)今次第空轮离立(文)理性院向上离立。 御口决负今轨文(矣)青轨云。 相叉仰莲印置额右旋转(文)。 御作次第云。 内缚二. 圆合(文)。 焚香。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印文同。 但额前下有旋转如三字也。 御作次第意同。 饭食。 印言俱出摄大轨(文)轨云。 二地侧相着。 水火风端合。 空附于风下(文)青龙轨云密合(文)御作次第云钵印(文)。 灯明。 言出青龙轨。 印师传欤。 青轨云。 举右手竖火轮。 空押风。 捻火中节(文)广轨云。 智羽应作拳。 水轮绞火轮。 空押风地甲。 火轮而直端(文)摄轨云。 观拳竖火轮。 空拄火下[/卽](文)御流次第云。 右手作拳立。 屈. 附. 上[/卽]。 以. 押. 侧(文)此印相同青轨。 今印以空押地水甲广轨空押风地甲(文)今印相违诸轨说如何。 答。 两流俱有其由。 广泽空押火是火生空中故。 有障碍火可灭也。 小野水灭火故。 殊押水甲令去火也。 问。 若尔何仪轨云水轮绞火轮耶。 答。 彼约同类大种欤。 火大中有水大故。 今次第约外水故意异。 问。 何故屈风着火。 风回火火可灭故。 答。 御口云。 风着火者。 风约近火。 云着风。 若远火不燃故。 问。 若尔何轨云空押风地甲耶。 答。 彼为遮迫近欤。 虚空藏转明妃。 青龙轨有言无印。 真言下注云。 于印上想一宝莲花。 花上想普通种子。 从此字流出种种供养(云云)法皇次第云。 观想火峰有欠字。 流出种种供具。 供养三力诸尊。 坛上供物。 仪轨不出之。 大日经七云。 为令心喜故。 奉献外香花灯明阏伽水。 皆如本教说(文)。 赞。 青龙轨云。 应以清雅音歌咏而赞曰(赞如次第出之)启谢颂(如次第出)。 如来身会。 问。 今此如来身会者。 十三大会中。 何摄耶经轨并祖师等口决。 未见相摄文。 且私案。 今此会想明十三大会修行得果义欤。 若尔既非十三随一。 若相摄者可摄诸会欤。 例如金刚界成身会。 明九会修行之轨则(矣)。 问。 若尔此会二十余印言。 如何应配因行果德耶。 答。 真兴僧都释云。 初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转法轮三个印言因行也。 故释云。 轨云初印佛等。 解云。 第二明入地因行也(文)仪轨云。 初印入佛三昧耶及法轮(文)大惠刀二十余等印言明果德也。 故释云。 轨云。 憩伽归(等)解云。 第三明成道果德(文)仪轨云。 憩伽归命合屈风。 空轮加(甲侧)文。 问。 小岛释以如来身会。 明反化身佛(云云)。 今又可尔耶。 答。 今如来身会印言。 灌顶小坛时用之。 故知。 法佛成道仪式也。 三宝院有两说。 理性院一义。 更问。 私案。 舌语牙等身语行相。 法身难有。 故云化身台欤。 今宗法身如来三密具足故云。 三摩地轨云。 归命毗卢遮那佛身口意业遍虚空。 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文)各据一义欤。 大惠刀。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憩(ソクケイ)伽归命屈风空轮加(甲侧云云)玄轨同。 但注二字无之。 青轨又云。 金刚合掌。 亦名归命○或云定惠虚心合掌也(文)广大轨云。 作归命合掌。 风轮相捻。 以二空轮加上。 其形憩伽(文)摄大轨大日经又同也私云。 憩伽者朅伽。 故经云朅伽也。 问。 何故此印名大惠刀耶。 答。 青轨云。 刀喻利智以能断除为义○断害身见及俱生见六十二见等。 此刀即大智得无垢法身(文)真兴释云。 第一大惠刀。 谓表断障成觉相○以此惠刀金刚利智断如是等诸烦恼故。 便得无垢如来法身。 此言法身者。 是五分法身。 是化佛成觉义也○瑜伽论云。 惠刀者。 谓能永断一切法故(文)私云。 仪轨无垢法身也。 惠刀有深秘口决更问。 大法螺。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法螺虚心合风绞空轮上(文)玄轨同之。 摄轨云。 定惠虚心合。 屈风空绞之(文)经又同之。 御作次第云。 虚心屈二风。 以二空绞之。 此商伽印。 近口吹之(文)私云。 御作摄轨等。 与今印少异欤。 又可读文点。 屈风(天)空(仁)绞之。 御作以(天)二空(仁)绞之可读也御口决云。 未必吹之(云云)轨云。 近口吹之。 如吹螺之状(文)可吹欤。 问。 吹法螺有何由耶。 答。 轨云。 即得满一切善愿。 宣说大法普得闻知(文)真兴云。 第二大法螺。 谓表果满说法相也。 得一切善愿者。 显佛果圆满义。 宣说大法等者。 显说法利生义(文)。 莲花座。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吉祥愿莲花(文)。 摄大轨云。 定惠合散舒○地空各相持风火头令合。 吉祥愿莲花(文)私云。 风火头令合者。 六叶印欤。 此云吉祥莲花欤。 御作次第云。 八叶(文)。 今次第依彼欤。 金刚惠(轨云。 金刚大惠)印言俱依青龙轨等欤。 轨云。 金刚大惠印(文)摄大轨云。 二羽外为拳申风。 如钩地空各竖合。 形跋折罗金刚大惠印(文)此轨并经外五古印。 广轨并疏内五古印也。 御作次第又尔也。 御口决云。 外五古印(云云)御流次第。 金刚大惠外五古印(云云)御口同之。 问。 何故名金刚惠耶。 答。 真兴云。 金刚惠表佛身坚固相也(云云)大疏云。 由此金刚印能坏无知之害。 一切不能坏(文)。 如来顶。 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有传(矣)青龙云摩诃如来顶(内缚)摄大云。 定惠内为拳。 火空各竖合风屈持于火(文)御作次第云。 内三置于顶上(文)。 如来顶相。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右手为拳置于顶(文)法皇次第同之。 御口决云。 左手不取袈裟。 为拳安腰也。 问。 今顶相与前何别耶。 答。 真兴云。 如来顶表尊特大人相也。 大般若云。 如来顶上乌瑟尼沙。 高显周圆。 犹如天盖如来。 顶相表身量无量相也。 大般若云。 如来顶相无能见者(云云)。 毫相藏。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惠拳置毫相处(文)摄大云。 惠手屈成拳。 风节置眉间(文)御口决云。 此下左手取袈裟角也。 私云。 御流大钵印取袈裟角也。 问。 何故毫相云藏耶。 答。 真兴云。 毫出入光故名藏也(文)。 私云。 青轨云。 毫光遍十方。 能满愿净戒因也(文)准此文光遍十方而满众生愿如库藏出宝。 成人所求故。 云藏也。 大钵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取袈裟内角及掩肩之角绕肘。 回入手内。 合二角如双耳也。 重于二手。 引上当脐。 承钵之形(文)私云。 御流次第绘图。 左手执袈裟角。 其拳上右掌仰置也。 御口决云。 左掌仰绕袈裟以大指押袈裟角(角出指间)右掌仰重二火端拄如法界定印也。 集记第八云。 有传云。 定掌取袈裟二角置脐轮。 即掌仰以惠掌仰重。 置袈裟手上(文)又疏云。 二手相重如坐禅手(文)疏并石山记叶御口决(矣)问。 钵表示如何。 答。 疏云。 亦能定一切非器众生。 皆堪为法器也(文)。 青轨云。 同如来持恒河沙诸佛标炽之仪。 堪为法器也(文)。 旋无畏。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智慧手上舒名无畏施者(文)玄·广二轨同青轨云左手持衣二角(文)。 问。 何故名施无畏耶。 答。 轨云。 此印能除一切种种怖畏。 忧患即时皆息(文)。 与满愿。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下垂号满愿(掌外文)又下注云。 持衣如前掌外如施悲也(文)。 问。 满愿意如何耶。 答。 轨云。 意云。 愿诸佛与我金刚身也。 亦是受我大智之身即是满其所愿耳(文)。 私云。 前施无畏是大悲拔苦义。 今与愿即大悲与乐义也。 悲生眼。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惠拳舒水火(押空)又下注云。 地风押空背反手云饰眼。 成金箄除暗膜印。 先左右眼(文。 或本)右左(云云)此时不取袈裟角也。 问。 何故加持两眼耶。 答。 以此印加持两眼故。 成就五眼也。 故仪轨云。 以此秘密方便。 能净眼根。 成就佛眼。 得见如来深密境界也。 肉眼见一切色。 天眼见一切众生心。 惠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 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佛眼见十力(文)真兴云。 如来深密境者。 即解脱涅槃理也。 肉眼等者明五眼用也(云云)。 私云。 成就佛眼等者总句。 故兴释云。 肉眼等四至果位时总名佛眼(文)又御作次第云。 惠空押地水甲申水火三度拭右左眼先右眼。 次左眼。 总成就佛眼(文)既云总成佛眼。 故知。 仪轨成就佛眼者总句也。 予十七岁。 为学问叹睡眠之时。 梦僧来。 欲除睡眠以此印可加持眼。 所授印自当今印(矣)。 如来索。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内缚风轮索(文)玄轨同之。 摄大云。 定惠成拳舒风头圆合(文)广大意同。 问。 何故名如来索耶。 答。 轨意云。 此索从如来信解力生亲能现种种形。 以四摄索度一切众生故云也。 加来心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有传(矣)集记第八云。 有传云。 三昧手空押地水甲。 惠手地水入定掌。 以空押惠地水甲。 定惠二火风舒竖前(文)青记云。 心印舒为轮(文)玄法同之。 又下注云。 不易前指申火相并微屈(文)私云。 前者索印欤。 摄大轨云。 前印申火屈火风并如钩。 是谓如来心(文)广轨同之。 私云。 此轨前印者钩印也。 广·摄两轨。 如来心前举如来钩印。 青玄二轨不列钩印。 今印相异诸轨经说。 依石山记师资相承口决欤。 御作次第云。 内缚右大指入左风空间。 火风并立少屈(文)此印相同经轨说欤。 如来脐。 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传(矣)青轨云。 舒水如来脐(文)玄轨同之。 摄大轨云。 右拳收火风。 申水如来脐。 广轨并经意同欤。 今次第印。 异经轨。 依集记相承口传欤。 御作次第云。 内缚舒屈惠水火风(文)御流又同之。 如来腰。 言出青龙轨。 印同集记有传(文)集记云。 有传云。 内二水合竖。 大师云。 内缚舒立风火头相附(云云)御作次第云。 内缚申惠水(云云)私云。 集记大师说与御作次第相违。 可决之。 青轨云。 惠手地水火风如前皆小屈(文)玄法轨云。 内缚舒惠水。 是名如来腰(文)摄大云。 即前风火水。 舒散(文)御作次第同玄法也。 如来藏。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全同次第印文。 摄轨云。 定惠虚心合风水屈入内火合。 空亦然。 地合令少屈。 此名如来藏也(文)玄法同之。 御作次第云。 虚合二风水入内二地少屈(文)此印相同摄大也。 普光。 印言俱出青龙轨(文)轨云。 普光火内交。 空入风水。 散地轮竖相合(文)玄轨云。 普光准大界。 二空屈入月。 风舒如放光。 火屈如钩形(文)摄大轨云。 普光印准前空。 入月。 风开。 如放光(文)御作次第云。 虚合二空火指拄六指散开(文)私云。 摄轨准前者。 指火界印欤。 今次第不出火界印也。 如来甲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甲印。 虚心合风幢加火背(文)真言注云。 空离火如少麦许(文)今次第风加火背不付(云云)御作次第云。 虚合二风加火以空指火中[/卽](云云)法皇云。 虚合风持火侧。 空离火如少麦许(文)诸说取少麦喻异。 可决之。 如来舌。 言出青龙轨。 印依大师次第(矣)。 御作次第云。 虚心合二水入掌。 屈二空押水甲(文)青轨云。 舌相二空入(文)摄轨云。 准前如来甲。 空押二水甲。 尔贺缚触印(文)私云。 尔贺缚者舌梵语也。 如来语。 言出青轨等。 印出摄轨。 又同御次(矣)轨中云。 语门虚心合风水屈相捻。 二空并少屈。 地水合成峰(文)御作次第云。 虚合风水入内。 二空少屈口形(文)。 如来牙。 言出青轨等。 印同大师次第(矣)御作次第云。 虚合二风屈合甲如牙二空开立(文)御口决。 二空押二风屈侧。 开立如牙也。 青轨云。 牙印风入掌(准前)玄轨同。 注云。 三补吒(云云)广轨云。 复准语印。 以二风轮屈入掌。 在空轮傍(文)诸轨大旨同(矣)。 如来辩说。 言出青轨等。 印同大师并石山记(矣)御作次第云。 虚合二风勾火背勿着。 二大动转。 辩说势也(文)集记第八有传意同之。 青轨云。 辩说二风轮(准前印)火侧第三节空轮微摇动(文)玄·摄等轨意同之。 如来持十力。 印言出青龙轨(矣)轨云。 十力莲花合。 地空屈入月。 掌内节相合(相合云云)经第四云。 空心合掌二地二空屈入相合(文)广摄二轨意同。 御作次第云。 地空入中相捻六度头相集(文)私云。 此表如来十力功德也。 十力者。 一处非处智力乃至十漏尽智力也。 青龙轨云。 由此智印。 能持如来十力之义也(文)此十力唯在果位。 或通因位。 二义中今约果。 故云如来持十力欤。 此等分别如别抄。 如来念处。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念处风捻空(准前文)玄轨同之。 但无住。 摄轨云。 念处同十力。 双屈于空。 风上节相合(文)。 广轨大旨同欤。 集记云。 大师言虚心合掌。 以风立空背。 似阏伽印(文)。 一切法平等开悟。 言出青轨。 印同摄轨(矣)摄轨云。 次陈开悟印。 前印空。 加水。 余度并申合(文)青轨云。 开悟圆风甲。 地水空入掌(文)玄·广二轨大旨同也。 问。 仪轨文初偈颂。 从如来藏至慈氏十二印言为一段。 而正出真言之时。 开悟次结已上如来身会。 恐似前后相违耶。 答。 凡今轨文于三十印言。 初段入佛三昧耶。 至如来腰十八印言为一段。 初以偈明印。 后正说真言。 后从如来藏至慈氏十二印言。 初以偈明印。 后出言之时。 开悟说为如来身会结者。 开悟已上表佛身德。 是内证自利之义也。 普贤·慈氏等菩萨德。 即外化利他之义也。 佛菩萨德中。 开悟已上显佛德故。 结如来身会也。 故生起云。 二羽依文。 开悟真言青龙注云。 已上如来身会(云云)故知。 前佛果。 后是佛因也。 第二明佛因功德者。 初普贤。 次慈氏。 此曰是佛因欤(云云)。 彼小坛时。 或自大惠力至慈氏二十七个印言结诵。 是显自利利他圆满之义也。 或又从入佛至开悟二十八印言结诵。 是显因果圆满之义也(入佛法界转法因行。 大惠力等是果德也)又义大惠力至开悟二十五个印言用之。 真兴释云。 度二十五有群生。 但表二十五种功德(云云)。 问。 仪轨并御作次第广泽御流次第等。 诸会以前如来身会行之。 今何违本轨等。 诸会以后修之耶。 答。 今此如来身会专示果德故。 诸会修行之后举之欤。 但仪轨文者。 真兴释云。 如来身会明成佛果德。 诸会明三部普门示现也。 御释等任仪轨次第欤。 广泽等未必然。 法皇二卷次第。 如今次第也。 问。 如来身会者。 自何印言。 至何印言耶。 答。 法皇次第云。 自大惠力至开悟二十五明名如来身会。 藏一切智印(文)生起云。 就初三十印亦二。 初二十八明佛果功德。 后二明佛因功德(文)真兴释云。 尔时薄伽(等)自下第五明作化身佛分三。 一总表化身德。 二明入地因行(入佛三昧法界生转法轮)三明成道果德(大惠力已下)此等意。 入佛三昧耶等。 为如来身会欤。 仪轨既一段明故。 或又普贤·慈氏仪轨为一段。 然如来身会结不入之。 常喜院入佛三昧耶等属如来身会也。 理性院小坛时。 自入佛至开悟二十八印言结诵之。 此入佛等三明属如来身会欤。 三宝院自大惠力至开悟二十五印言结诵之。 法皇次第同欤。 又觉超。 入佛等三明为果德。 真觉为因行也。 普贤菩萨。 言出青龙轨。 印同御作次第(矣)彼云。 虚合二风加火背令圆。 以大捻火根(文)。 青轨云。 普贤如意珠莲花合风加火上节如宝形。 玄法·摄大同之。 但下一句无之。 青轨上节宝形异今印。 疏十三云。 作补吒。 以风指。 转加二火指之背后。 当[/卽]令圆是也。 此又同今次第欤。 慈氏菩萨。 印言俱出青龙轨。 又印同集记有传(矣)青轨云。 慈氏印准前。 屈风火轮下空压如军持(文)玄法摄大同之。 疏十三同之。 又疏云。 此印如卒都婆形者。 以持一切如来法身塔故。 犹如观音持佛身也(文)。 问。 何故弥勒持塔。 观音持佛耶。 答。 演密云。 观音持佛师现在故。 弥勒持塔师灭度故(文。)问。 印文宝瓶印何云如卒都婆形耶。 答。 三宝院流。 弥勒印有秘决。 更问(矣)传法院本愿释云。 能居慈尊既号毗虚遮那(慈氏轨云。 大日慈氏同一体)所住足天岂非法身净土。 密印所表秘趣可知(文)。 三世无阂力明妃。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顶印(文)法皇次第云。 内缚申合火开风着火。 空直立顶散。 如来顶印也(文)。 无能害力明妃。 印言俱出青龙轨(矣)轨云。 以梵夹印八遍(文)法皇次第云。 定掌开仰心前惠覆定上。 是梵夹印(文)。 问。 御作次第者无此二印言。 何今举之耶答。 仪轨举二印明。 故今次第依彼也。 故生起云。 故知。 三十印摄别别功德。 此二总摄无边功德。 二中前但同如来境界。 后通二乘三乘凡圣。 宽狭为次(文)。 本尊加持。 石山集记第八云。 次本尊加持。 大师五古印五处加持。 真言曰御口决云。 本尊加持结外五古印。 诵五古明三反。 然后加持五处也。 师传云。 法界定印等并毫相等印言不用之次住定印御口决云。 入我我入观也。 定印者法界定印也。 御流次第云。 次入我我入观(云云)。 彼用弥陀定印也。 今观文全同集记有传也。 问。 想自心九重满月轮。 九重方如何答。 或记云。 九重有二说。 或说平团上细九重也。 今说虚圆。 次第中小九重也(云云)。 私云。 两说意同也。 对受记云。 珍和尚说云。 九重者内外九重月轮也。 大和尚释。 仰平月轮中作大小九重(文)(大和尚者慈觉大师也)真兴释云。 言九重者非如紫宫内外九重。 亦非如塔上下有九。 其实中台并八叶。 各有一轮。 名九重也。 有九月轮合名九重。 即是大日四智四摄各别坛场也(文)私云。 八叶九尊月轮云。 九重月轮也。 今四摄者四行菩萨也。 问。 中台八叶月轮则可有九尊种子。 何九重月轮中观一. 字。 故知。 可如前义耶答。 一种. 字即诸佛种子故。 为九尊种子何失。 故尊胜破地狱轨云。 九重月轮表八叶九尊义(文)或又如琉璃壶九重之内观一. 字欤。 若九尊各别月轮何下字轮观云九重月轮有五字耶。 又有九重满月轮。 其上有五字(云云)既云其上。 如镜九重欤。 但尊胜轨设虽如前二义。 九数表九尊位也(为言)又御流次第云。 我心中有九重满月(九尊位)其上有. 字(文)此文或九尊住月轮。 各有. 字欤。 或一. 字遍大小九重月轮欤。 问。 九重月轮何色耶。 答。 或处云。 轮团成九重。 秋夕月光也(云云)又悉地出现品疏云。 犹如九重月在薄雾中。 既云月色。 若尔纯白之内。 何为九重。 大和尚决云纯白圆。 内小大九重可有际分。 安亦疑云。 小大九重可有白黑。 何为纯白。 大和尚决云。 虽无白黑。 只有重际(文)。 次取珠置顶上。 御口决云。 入我我入观次本尊加持(如先)次正念珠念珠加持明并偈念珠作法等。 皆以如金界。 但本尊明异彼也。 又改本次第明明五字明也。 珠捧顶上。 誓愿咒珠置本所毕。 次本尊加持(如前)次结定印。 此字轮观定印者。 法界定印也。 问。 以五字配五分法身依凭安在耶。 答。 此字轮观。 用集记有传文也。 师资相承说欤。 毫相悲生眼等。 御口决云。 本尊加持如先。 外五古印五字明也。 毫相悲生眼。 不动不用之。 问。 集记有传。 毫相悲生眼用之。 不用不动印言也(云云)如何。 答。 青龙轨云。 复结根本印。 真言七反已(文)私云。 根本印者。 外五古印欤。 玄法轨同之。 次随意念诵。 此散念诵佛眼大日(台)金刚萨埵般若不动大金一字。 次净供物览字用之。 御口决云。 先佛眼印言(如常)。 次五供印明(如常)次事供(引上阏伽用此矣)事供加持印明(如前)。 赞(心略赞)普供养(虚空藏转明妃)三力。 祈愿。 礼佛(别在之)后铃回向方便(祈修一切等)回向(在别)。 解界(如次第出之)。 次加持句印言。 出青龙轨(矣)轨云。 说救世加持令法眼道遍一切处。 久住当令金刚合掌随明遍触身(文)。 次奉送偈并真言(同金刚界)偈并真言出青龙轨。 印依金界(矣)青龙轨云。 所奉请诸尊本所不为无等。 本誓之所留止也(文)。 普为五类并偈(用否任意)回向方便随心回向。 御口决云。 普为五类并偈两种回向不用之。 三部三昧耶。 御口决云。 三部被甲印言结诵之普礼(金一打)。 胎藏入理钞卷下正安二年九月十二日。 依或人请于根来寺中性院坊记之毕。 金刚佛子赖瑜(七十五)。 同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于同院少少再治。 赖瑜(七十六)。 同四年正月比。 愚身清书之进之间赐此中书毕。 金刚资实尊。 天正三年五月比。 于根来寺中性院(道僖法印)御房传受之砌。 下总佐仓专良房书写之了。 实名尊快。 时元禄十五(壬午)祀同国同处养诠房。 实名定昌。 时宝永二(乙酉)季三月下旬。 于丰山书写之。 上求菩提下化有情 发布时间:2025-03-11 08:11:1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