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证说法 内容: 自证说法《大正藏》第79卷No. 2539自证说法然此自证三菩提(文)尔者于自证极位。 可云说今经乎。 答。 此事古来难义。 末学虽难一定。 且依相承一义非自证极位之说可答申也。 两方也。 若云非自证说者。 凡思今经以自性法身为能说教主。 以自觉境界为所说法门。 此则一家不共之实义。 诸教超绝之规模也。 是以我乘内证智如来金言。 自受法乐高祖定判。 悉非显为自证说旨乎。 若又依之云尔者。 思自证极位超言议境过心思域。 争有说法义乎。 加之案文段起尽。 住自证境无众生蒙益义故。 住神变加持三昧说今经(见)尔者两方也。 答。 自元所答申非自证说也。 下经文于当来世时劣惠诸众生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文)虽会座无实行。 远被未来机说今经故。 出加持方便门可说今经云事。 其理诚分明也。 且一边令出给。 文段起尽无异论者乎。 但至一边难者。 凡显密对辨时。 或云内证法门。 或云自受法乐说。 是则设被未来机非缘起权门。 演性德内证故也。 然于自宗细论自证化他时。 说法必为机施设故非自证说也不可有相违矣。 自证说大意以密定法身说。 以显判应化所说。 是则密教显可自证位所说之旨也。 其故因位穷满显得二转妙果名自证位。 彼显得二转妙果者。 则能证智·所证理也。 是云理智二佛。 又名法身佛也。 是上酬因位悲愿。 为他机缘所现应用名应化佛。 而简应化佛以密为法身所说事。 专非显为自证说之旨乎。 此法身又名自性身。 此自性身前不见迷悟之差异。 十界悉住自性之位也。 则胎藏四重漫荼罗显十界自性也。 此时谁为能化。 谁为所化。 只各各以演自内证之法门为说法。 故云各说三密。 又云自受法乐说。 一一表非授他教门也。 又以真言教简云显随他意说名随自意说。 设虽法身说。 若有授迷人之义者。 可有随他意分也。 其故云等觉菩萨于常寂体如在罗谷。 况远被未来生死之机之时。 任自证说争可生领解乎。 故为加持说润色。 兼存有相说文以有相方便说之(见)若尔者可云随他意说。 随自意语高断何诠乎。 又以说密之言语定如义语。 如义者。 称可法体之言语也。 如所说法门圆满无尽义理。 能说言语又一言语上齐显无尽义理语名如义语。 若机被机情必可知一边。 应机说可说一边。 若显一边不可云如义语说。 又如义说法以十界本有言语六尘所具文字为其体(宗家释也)此说法刹说众生说三世一时说也。 一切众生法尔常恒无不闻之时。 何强远为未来机云说之乎。 又今经定法尔常恒说。 大师出三本经中。 第二第三阎浮流布本也。 第一法尔常恒本指正说经也。 若被未来机者。 说经之时可在过去。 何云法尔常恒说乎。 又大师以今经判自受法乐说。 是偏示无被他之义也。 若为机说。 既有受法乐之他。 何抂曲云自受法乐乎。 又设自性身起随机之用说法。 其作用既机上转。 尤会坐可有实行机也。 凡自性会与加持世界全非二处。 只十界住自位不见迷边云自性会。 又分迷悟二分起转迷人之应用边云加持世界。 既依自证机无益。 起向机应用。 加持世界何异乎。 应用既乍转机会坐云无实行事。 道理颇难思矣。 难云。 见若我但住如是境界等疏释。 住自证之时遥依鉴机住如持三昧说法(见)法身位不可云更无见机之分。 又准常教。 自受用有四智心品。 四智又通正后二智。 彼后得智见机故起利他应用也。 自证位有见机之分者。 何无契当此分人乎。 一家意人法一致也。 乍许鉴机之心。 不可云无契当此分之人。 若尔者自性身上何无被他加持身乎。 又今经非被机之说者。 传法圣者流传此经。 广益未来真言机背佛本意欤。 若佛意许此分。 何直不说之乎。 又佛具遍智。 可知流传此教益机。 而不垂其说。 有何故乎。 又若真言机最上利根故嫌方便权门。 直信知如来自证法。 传法圣者流传此经。 不可示益机之旨。 可违机欲故。 又经处处云被机说文多之。 自证说之学者会之。 非如来直说传法者词也(云云)若依信受彼词可得益者。 如来大悲何说此词。 不度机乎。 若真言机可信自性法门故直传自证经。 何猥传法者加此词乎。 还背好自证机欲欤。 加之传法者传此经之时。 不可添削如来直说。 如是我闻信成就句。 专显此意也。 何经有如是例乎。 答。 于自证之位云可有悲智二德事。 凡自证之万德之根源也。 何功德不具之乎。 尔于万德二品分。 一向法自性功德。 是名智。 必不局心所随一慧。 二愍迷界起外用功德。 是云悲。 必非局心所中无瞋善根一。 此二当具缘品疏云智方便不思议。 故悲智俱约其体者。 虽居自证论其作用。 智向内证说自证经。 悲起外用出加持世界也。 契当悲体之人即自证身。 故不背人法一致宗义。 故自性会加持世界二分约悲智作用可分也。 然智用不对他。 故不异自证法体。 悲用亘他故有动自证之义。 例如云真如门与其本等生灭门与其本别。 但是取本等本别义准迄也。 为真如门机施设边不取也矣。 又会三密不齐难有一义(更问)次传法圣者流传此经云益机事。 实佛具遍智故非不鉴此分。 传法圣者解脱门所现善知识也。 此即悲用出加持世界一分也。 不可云非佛作用。 次至云正说无度机之说。 流传之与他可背佛意者。 自元真言机简方便权爱法自性机也。 为度此机尤可授大智所说经更不为机经也。 若经文有引机之说。 嫌不可信受。 故以如此经。 大日如来遥鉴知有可度之机故。 现解脱门知识为传法圣者传之也。 何背佛意乎。 次至云传法者加词者。 真言机重重也。 若但被无相利根之机。 实可任正说。 然于末代多有相劣惠之机也。 彼机不杂方便言难可信受。 为令从有相门悟入无相法间加传法者词也。 又传法者言妄不可云添削本经。 例如彼大众上座二部经文言是异。 俱为佛真说依之行者皆得圣果。 莫以传法者同译者。 况金刚萨埵龙猛等为解脱门所现知识乎。 上座部结集付属阿难结集故。 不可违佛正说。 大众部人师多释加大乘辞。 是结集者加私词欤。 然而依大众部经证圣果故不背佛意欤。 故以今经可例大众部经欤。 此段广可寻识者矣。 一。 加持说大意定教主之时。 宗家处处释或云法身或判自性身。 疏以教主成就句云本地法身。 而释说经缘起时。 疏一部始终大旨。 自证位无说法。 出加持说法(见)又今经为未来机说之事。 处处判文也。 又明说经会座。 取出居外朝之譬时。 欲令境内信伏之行之不疑故(云云)境内信伏言专对机词也。 又当经说法时云加持日。 加持日者。 延促自在之日也。 不对机何有延促义乎。 如此说文不可举尽。 若今经为机不说。 疏家往往设虚说何用乎。 故知。 自性身上有自证化他之二分。 以化他边名加持身。 住加持身说今经故。 云非自证位说事。 教主自性身故以不成因人所见。 会座无实行机。 住法性大悲用被未来机故。 所说为利他也。 故或云于当来世时劣慧诸众生。 或云观未来世诸众生。 凡说法者必被机言语名也。 故十地论说者谓解释(文)解释者解结义也。 唯佛与佛境界无结缚之人。 何起解之词乎。 故对迷人之时可有说法也。 是以人师说法本意令他生解(释)既于自性身位有鉴机之心品。 是许自性身所具德。 三密齐等也。 可有齐此心品身语二密。 岂非自性身乎。 若鉴机心品自性身位。 此心所现身语二业。 云加持世界受用等。 心深身语浅故。 背三密平等之宗义乎。 彼显乘身语妄缘起之粗法故。 法性源不许之。 故能起大悲心有自受用位。 所现色声偏转机情上。 云非真实佛体。 今宗意法性位存色声功德故。 以云三密平等为一家规模。 故大智门三密齐居自证。 大悲门三密同住加持。 是非诸教超绝之谓乎。 若约加持世界身。 能现所现似浅深异。 彼身直对实行佛故。 以机情所变为应化佛。 故所现色声浅。 能现大悲心不成机情所变故深。 约佛意三密齐等全对机。 机情隔之身语二边为本质。 变自心相分故无力。 拜非法性身应化佛也。 为此本质三密不可云自证佛。 向机故又不可云应化佛。 非机所变故。 是岂非自性身上利他身乎。 难云。 法身说内证云真言。 他受用应化佛随宜说定显教。 高祖处处定判也。 不遑毛举。 以知。 自性身说法更云无被机之分事。 又约所说法门。 密云性德轮圆法门。 显云缘起因分法门。 性德者诸法住法位名也。 以缘起身不可说此法门。 设虽自性身。 为度机有起自证位之义。 可云缘起身故。 所说法门又可有缘起分。 机情既隔自证。 若非缘起法门机情难及故。 若如此随他法门。 不可云自受法乐随自法门。 若云自受法乐。 自言所简何物乎。 对机根他词也。 许被机之义。 不可云自受法乐。 加之本地加持约自证化他词也。 而以中台大日。 或为本地法身。 或云毗卢遮那本地身。 何乍见释本地法身之文。 强云加持身乎。 付中本地法身者。 释教主成就句文也。 今经教主本地法身。 云非加持身事分明也。 又我乘内证智者。 楞伽悬记文也。 指真言教云内证智境界。 谁是属外用权门乎。 内证与自证眼目异名也。 定知。 住自证位云说今经事。 又具缘品经。 希有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文)所说法门自证三菩提。 能说佛又住自证事既定。 又以今经说法言语为如义语。 如义者义语非文言语故。 离文字诠表。 故不可云以文字说言语。 案实空不空空实不实论判。 显所诠外无能诠言语。 能诠外无所诠义理之旨(见)若尔者以文字诠表。 不可有引入众生之义以此如义语说法云被机事。 甚背文义乎。 若以加持身说定如义说法。 自证极位可云更无言说欤。 凡自家意法性源底以存六大四曼三密诸法为规模。 显密差异专在此处。 自证极位何无言语乎。 若有言语可诠表诸法。 言语能故。 若尔自证加持言语可二重乎。 自证外存加持言语。 被机故不可云如义语。 又如义云有浅深事。 不应道理乎。 答。 以内证随宜为显密差异事。 大途义相也。 显法门一向为机情设。 更非佛内证。 故云随宜。 密教全自内证法门说。 授机故云内证。 所诠约所说法门。 分别内证随宜。 非依能说方便。 大途以此会释可会诸文相违也。 依所说法门内证也。 约能说方便随宜也。 故云自证无相违。 说加持无相违矣。 次缘起性德事。 先会释显毕。 显乘所说法门悉述无明缘起法相故云缘起。 约释论生灭门。 九相八识分齐也。 设谈法性无明缘起九相中。 真如性云法性。 故非性德法性。 真言所立六大四曼三密法。 开彼本觉理内。 诸法故非无明缘起云性德。 设授机根时全说本觉理内之法门。 故不可云缘起法门。 说性德故自性身也。 自证化他异故。 云非自证佛所说也。 次以中台大日云本地法身事。 可有三会释。 一神变不改自性故。 以加持身云本地。 是显密对辨意也。 显神变应用随染业幻所作故改自性。 今加持身非机情所变。 直自性本身上加持用故。 云不改自性也。 今自性者指自证位也。 一相望重重故。 对自性可云加持末。 望加持世界云本地身也。 金刚手见条末云推知宗本。 于宗本有云自性会之义。 可引作证。 一于中台大日有相待绝待二义。 不流现外三院之时自证大日也。 三重流现后加持大日也。 故处处疏释。 以中台为自证。 以外三院为加持(见)第二十卷毗卢遮那本地身之文。 一彻可得意。 委细如先中台自证论义料简。 如云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文。 显上本地身即加持身。 如来云加持身所住处。 能住岂非前本地身乎。 故般若寺疏钞。 加持身者曼荼罗中台佛也(文)尤可为的据。 次如义语说者。 准佛身可得意。 佛身既自性身。 如开自证加持二重。 言语亦如义语。 可有自证化他二分也。 遥趣机不改自性。 尚云自性身。 有被机之边说自证。 故云如义语但至云能诠所诠一体者。 密教本声字实相故。 一体之条不待言。 尔又非无诠表。 言语能故。 所诠密机深信信解人故。 以信声字实相旨为密机。 非如常教以解了为先导入佛法矣。 然此自证三菩提一段料简。 一。 自证说义自证三菩提者。 自性会即当经说会之位也。 下住加持三昧以下文。 明受用以下三身出加持世界说法旨。 释文悉对实行机说法义相也。 然此应化非从毗卢遮那等文。 全同加持世界变化身说文也。 以彼文非证今加持三昧乎。 加之缘谢即灭机兴即生者。 直不对机见者。 于自性身何有生灭乎。 定知。 云加持世界受用以下身事。 问。 见文次第。 大日如来若住自证位之时。 众生不蒙益故。 住加持三昧说今经(见)神变加持经题尤可显此义。 简略题号何阁正宗今经。 题加持世界事乎。 答。 说今经事。 金刚手见加持世界说法。 以疑问发起为说法由来故。 题加持世界事也。 今经遮那正说故。 云大毗卢遮那成佛处齐教主词也。 故定说法位正在成佛坪。 然释加持世界生起由来故。 云成佛位无说法出神变加持说法也。 是则约对实行之利他说法也。 加持世界成说经起因故。 岂非肝要乎。 所诠住于自在神力以下文。 以见说加持世界事为此义至要。 此义势一部疏出加持利他见文。 悉可云加持世界也。 但于自性会八叶中台为自证。 外三重为加持释问(见)是则约成加持世界受用以下三身本质之义如此释也。 直非云加持身也。 此云成本质义深可思之。 勿粗食。 一。 加持说义。 今经自性身住加持身说故。 神变加持题号专明当经说会也。 神变加持钩锁无异论者也。 凡今经虽会座无实行。 为未来机说之故。 说经生起尤顺义理。 故宗家释此三密会中。 虽无正被教因人。 以未来修行之人为被教人(判)若自证说会更无被机之分。 何强判有被教之人由乎。 又一部始终疏释。 判自证无说法出加持为说法旨。 尤阁可释当经说法义。 尽辞判加持世界说法旨。 颇似无用欤。 现端说经由来故。 非今经正宗一段释事足。 何往往释之乎。 问。 所喜见身等释。 对实行之旨分明也。 又若自性会。 何以加持世界变化身说文释之乎。 又缘谢即灭机兴即生者。 直不对机何有此义乎。 自性身上何论生灭隐显之义乎。 付中五情所对悦可众心譬说。 直不对五情云不可有生灭隐显事。 理在绝言道理也。 可知加持世界事非自性会事。 答。 自性会者。 虽自性身说。 自性大悲有鉴机之能。 故远鉴未来机说法。 余教不许法性色声本质故。 后得大悲位唯有心无色声功德。 又许色声本质宗。 不谈离影像独有本质之色声。 是则法性不许有色声功德故也。 今宗永异诸教也。 一心无相之本源立三密功德。 存人法二分。 悲智二德为首收万法。 故大智门三密齐居自证。 大悲门人法同向化他。 是则自性之德故。 于自性身存被未来机利他说会也。 凡情隔自性故。 虽不临会座。 自性用如对现座机也。 若然所喜见身等释。 强不及苦劳。 云所喜见身故云非自性会者。 第三卷云从普门方便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 可非自性会欤。 以彼文可为会处处释张本。 次非从毗卢遮那等文。 约利他义同随宜转用也。 次至缘谢即灭等者。 是尤可思案。 虽自性身被机作用。 从自证之体起故。 加持门专存生灭义。 从自证生灭归自证也。 然其生灭自性生灭故。 常生常灭功德也。 此作用远被未来机故。 契当分分机作用别别可云有之。 一机兴时从自证体益之作用生。 其机灭时其用随归自证。 然自性生灭故生又不生也。 灭又不灭也。 以凡情生灭不可致疑难也。 故次下即事而真无有终尽(文)即事而真故非实生。 不生生也。 无有终尽故非实灭。 不灭灭也。 出常情外之旨释文分明也。 何及疑殆乎。 教主成就一段料简一。 自证说义见疏家处处释。 利他身云加持身。 自证位名本地身。 既释教主成就句云本地法身。 自证说义更不及异义欤。 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者。 如来所座也。 所座名加持身。 此加持身受用身也。 即胎藏理佛金界住自受用义也。 两部互成能所住事一家大纲也。 读文云。 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 其所住处。 名佛受用身(文)此加持身者。 能住加所住义也。 云加持强非局加众生之义。 可有人人加持·法法加持·人法加持等重重加持义。 而以自在神力以下文。 因释现加持世界。 疏家处处例也。 即此所住名加持处者。 今自性会加持处名言。 可蓝加持世界住处故。 为显名同义违旨。 云即此所住名加持处也。 读点云。 即此所住名加持所也(云云)见身密之色闻语密之声释。 对实行身语条不及异论欤。 何以此文云自性会乎。 一。 加持说义教主云本地身事。 三会释如先。 其中相望不定会释远理。 本地法身名云名自证位事。 疏家处处解释分明也。 何局此一处加持身云本地身乎。 几度以中台云自证之趣可会也。 此会释自与云神变不改自性会释泯合。 次云。 如来是佛加持身者。 加持身能住教主。 即前本地法身也。 读文云。 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也。 名佛受用身(云云)意云。 毗卢遮那未住五佛宫之时。 自证本地法身也。 住如来等五佛宫后名加持身趣说法会场故。 又般若寺疏钞云。 加持身者。 曼荼罗中台佛也(云云)此释正依凭也。 于自宗般若寺释不可放。 虽醍醐一流祖师为一家间生。 正得大师口决人故也。 无相法身者。 自证佛也。 今住处法身加持力生故。 能现无相法身全以一体。 非众生可蒙益之住处。 自在神力不思议故。 起三业化用依授众生。 其所住云加持处也。 问。 既自性会何云见身密之色闻语密之声等乎非众生直见闻乎。 答。 会座虽无实行。 全为未来机现三业故。 推功于未来云见闻无过。 正见闻位可指海会现前时。 或以自性会化用拟仪加持世界欤。 心王毗卢遮那成自然觉等一段料简。 一。 自证说义心王毗卢遮那至一切众会者。 明自性会。 从然以自在神力至故以相况。 明加持世界。 自证位人法不二故。 教主同闻以心王心处法门身释之。 虽有佛陀菩提二义。 其体不二故。 以众德到于实际义。 释持金刚者众会也。 一一皆现执金刚神者。 加持世界之同闻众也。 问。 今释自性会持金刚者。 文段云执金刚。 何忽云加持世界之同闻乎。 又故以相况者。 可指经文。 故加持世界同闻自所释也。 何云故以相况乎。 答。 加持世界者。 从自性会趣机作用也。 自性会主伴俱可在加持世界。 若尔者何云无执金刚乎。 况加持尊特身者。 可名他受用。 天台释以他受用身云尊特相海之身故。 疏主本天台学者也。 尤可用其名目也。 次相况者实难思。 今虽释加持世界执金刚。 意归自性会执金刚欤。 其故此一段释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经文也。 其中即不名一切集会也以上文。 释皆悉集会经文也。 然以自在神力以下文。 当一切持金刚者释。 于持金刚有浅略深秘。 即执持二义也。 深秘持金刚上能持此者等释也。 今譬如帝释等文。 浅略执金刚释也。 故正虽释加持世界。 意为显自性会执金刚也。 故以相况文结合经文也。 故然以自在神力以下文含二心。 一因自性会生起加持世界义。 二拟加持世界执金刚。 释自性会持金刚义也。 是摄义多含巧妙也。 其中约后义结故以相况也。 一。 加持说义古来义云约菩提义即有无量无边金刚印已上文。 明自证位。 约佛陀义乃至故以相况文。 明自性会。 付中有二段。 从约佛陀义至一切众会文。 释皆悉集会句。 然以自在神力已下文。 从自证法门主伴。 释现加持门教主同闻众之义。 譬如帝释已下文。 陀罗执持二义中。 执金刚义取譬释。 尚当一切持金刚者释。 问。 自证加持一法上二边也。 自宗意不可云法深人浅人法一致故。 若尔自证位可有人法。 加持门又如此。 故以佛陀菩提二义分别自证加持。 道理难思。 又佛陀菩提释相对义势。 一重法门全不见能所现二重释。 然以已下释始能所现义势显。 又一切集会也。 已上文皆悉集会释故。 一段释既毕。 其上然以自在神力等者。 可知云非自性会释事。 若彼文自性会。 已上文可非自性会。 然以词显上下别故。 答。 先人法分别事实难思。 然法门幽玄也。 人所具故。 人粗现也。 能具体故。 以此义相顺自证云法门身。 加持云羯磨身。 且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台藏身等之文。 其证据也。 次佛陀菩提相对事。 为释皆悉集会义故。 强能所现义非为本。 下文从心王现尊特身。 从法门眷属现执金刚身。 以人法为自证加持旨显。 定知。 今佛陀菩提二义云可自证加持二义事。 次至云皆悉集会释毕故。 然以已下文可非自性会者。 可有二意一一切集会已上释。 消文释也。 然以已下文依义明自证加持能所现义也。 譬如已下文因所现释执金刚义。 二上段释皆悉集会之文。 下段释一切持金刚者上执金刚边。 故然以已下之文持金刚者余义释也。 兼明自证加持能所现义也。 次然以言云显上下别事。 上虽有持金刚者集会释。 阁彼释对上心王毗卢遮那等自证王数释。 从彼法门身为释现羯磨身旨置然以言也。 又一义云(师主)文次第以然以言云显上下别事分明也。 若自上文说加持门可然前然。 若尔者唯今释集会义故。 释自法门主伴现加持身教主同闻之义。 全不见集会义。 可知。 云起后之然事。 若尔者上说自证可文段。 此意了简文。 释持金刚者集会义有浅略深秘二义。 深秘义教主同闻众集会义寄自证明也。 见文大途如自证说义。 以佛陀菩提二义不可为自证加持浅略深秘义。 若坚以佛陀菩提二义为自证加持分目者。 指佛陀边不可云由此众德。 众德是法门故。 自证位人法一体故。 指持金刚者直云众德也。 约众德明集会义。 是深秘义也。 凡浅略深秘者。 顺常途为浅略。 违常途为深秘。 若依浅略义。 持金刚者会合可云集会。 集会处可宫殿楼阁等。 是则加持门集会仪式也。 而今以实际理为集会处。 以心王心所之功德法门为集会众。 是违常途故深秘义也。 此深秘义自当自证位。 加持门浅略义异之故。 置起后之然字。 正以会座教主同闻从自证法门身现。 此中深秘边集会为本释。 浅略边持金刚为本释。 故云譬如帝释等。 明执金刚义。 有故以相况结合词也。 所诠然以已下文有二意。 正为明持金刚者浅略义。 虽有此释兼明从自证法门主伴。 现加持门教主同闻义也矣。 出居外朝一段料简。 此一段说文加持说坚证文也。 其故政令者为收扶万国民于内里国王并大臣已下官人一处会合举面面意见。 其中撰吉义时辨官记录流行天下者也。 国王譬教主。 大臣官寮譬自性所成眷属。 万国民譬实行机。 以今经喻政令。 故为机说条勿论也。 又出居外朝譬专显出加持门义。 若自证极位说。 何必云出外朝乎。 以翠帐君可譬自证极位故。 又以此文不可云加持世界。 释今经住处眷属毕。 成佛所说经何故先明住处眷属耶之问毕。 有此释。 指今经会座之条勿论也。 故干栗驮钞云。 外朝者说法处也。 教命者所说法也。 大臣时史者同闻众也。 闻者生信布教利益也。 此中无下民无当机意也(文)如此释云有布教利益故。 云被机之经欤。 然引慈觉教王经疏成义云自证说欤。 彼疏云。 问。 诸佛说法必为利他也。 今为内证眷属说法。 有何利益乎。 答。 是即自受法乐也。 如转轮圣王与自眷属受大快乐。 非是国内之万民所知故(文)此疏意非利他说法(见)又彼钞云本有法身说内证时。 有随自随他之二说等。 随自意说证文引今一段。 既简随他云随自意。 可非为机尔布教利益释尤不符合。 广检彼钞可见。 若自证说义会此一段。 今经虽无内证说被机之义。 传法圣者为未来流传间加利益文。 故疏主释之时。 寄义于随他法界宫释处惟多。 须任说教本意。 勿拘文显相矣。 三种日一段料简。 一。 自证说义能越与所越二重日也。 能越实相日。 无三际不同。 常住无变易云日。 所越世间日。 有三世不同。 此二日中今经说时实相日也。 然释文面前二日外有如来日。 如来住之说法(见)实以圆明常住日名如来日也。 以能越名如来日故。 而对瑜伽行者令思延促自在。 咸适众机等者。 对实行日云如来日(见)今经说时故不可对实行。 寄随他法界宫且明之也。 故第六卷疏然诸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时。 自当了了听闻如正说时无异。 是故名为佛加持日也(文)是则海会现前对实行时分也。 可知。 佛加持日者非自性会说法时。 为未来流转传法者云如来加持日也。 一。 加持说义有三种日。 二种如先第三如来加持日也。 是正自性会说法日也。 只世间春夏秋冬时分上。 离凡情所谓之前变后易三世相。 即以实相常住日为圆明常住日。 是则自证极位日也。 以云湛若虚空不可云非时分。 自宗意不可云时无别体依法而立。 以春夏秋冬为十七清净句故。 如来日者。 自证日体上有被未来机之作用。 涉入无碍一多自在也。 唯寄诸德可得意。 此延促自在能不对机之时难显。 故云令瑜伽行者等。 实不对机之处。 自可有延促自在用也。 咸适众机者。 自性会被未来机故云尔矣。 问。 第六卷佛加持日者。 对实行所现日也。 准彼今如来日可对实行之日。 答。 如来日者。 佛应用加持日故。 自性会加持世界远近有不同。 皆无非加持日。 然彼海会现前日也。 此自性会日也。 莫乱彼此。 所诠对实行之时。 思延促自在。 为世间日。 为实相日。 先可非实相日。 预实行谓情故。 又不可云世间日。 九世相入延促不思议也。 岂三世隔历日乎。 既非两边。 定知。 佛加持日在二之外事。 自证说学者云。 日无三种。 只佛身加世间日之时。 全令世间日延促自在。 世间日外无其体(云云)此义不尔。 世间日者以三世隔历为其相。 非隔历何定世间日乎。 初世间日上其体深见入时。 有实相日。 有加持日。 佛身加世间日。 止三世隔历之相。 令融通自在即加持日显也。 何尚强云世间日乎。 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等一段料简。 疏第三云。 然以如来加持故。 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台藏身。 从金刚密印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 从大悲万行现第二重摩诃萨埵等诸大眷属。 从普门方便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文)。 一。 自证说义于自证极位有人法二。 上莲花成漫荼罗约功德法门(法)明四重圆坛毕。 然以已下文约羯磨身(人)又明四重圆坛。 从法门身现羯磨身者。 自证人法其位等故。 强不可云从法门身现羯磨身。 若论能所现。 互虽有其义今且寄浅略义门。 以法门幽玄羯磨粗显之义。 从四重功德云现四重羯磨身也。 加持者不必局被机之词。 有法法加持·人人加持·人法加持等义故。 二物相对论其作用涉入之时。 互有加持之义故。 今且约人法加持义。 云然以如来加持故等也。 此三种加持之义中川钞物(见)。 一。 加持说义先今疏云加持者。 佛用加众生义故。 必约利他义云加持也。 故今然以如来加持故者。 从上自证法门身起加持众生之用之时。 现四重圣众故。 自性会加持所现。 利他之漫荼罗也。 故比轮王灌顶之时。 譬世间君臣等位。 彼皆治万国民官寮。 如上出居外朝譬。 何是为自证位乎。 故经。 次说修真言行法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 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 为救护安乐故(文)现四重坛者。 生大漫荼罗释也。 云救护安乐众生。 故为利他现事分明也。 佛法离诸相一段料简。 佛法离诸相法住于法位所说无譬类无相无为作何故大精进而说此有相及与真言行不顺法然道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佛告执金刚手善听法之相法离于分别及一切妄想若净除妄想心思诸起作我成最正觉究竟如虚空凡愚所不知邪妄执境界时·方·相貌等乐欲无明覆度脱彼等故随顺方便说而实无时方无作无造者彼一切诸法唯住于实相复次秘密主于当来世时劣惠诸众生以痴爱自弊唯依于有相恒乐诸断常时方·所造业善·不善诸相妄冥乐求果不知解此道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此文金刚手闻说七日作坛之漫荼罗择地造坛真言次第起此问也。 问意云。 如来自证法离诸相。 诸法住法位位也。 此云法然道。 而今或择相应地。 或论时方相貌。 口起觉观言说手住散动威仪。 是则有为造作相。 疑不顺法然无相之道也。 如来答之。 自证位实如金刚手所问。 然未来劣慧众生。 于自然法尔道不可生领解。 无明痴爱覆有乐求因果之意。 故于无相法然道争生信解乎。 故寄择地造坛有相漫荼罗。 以加持方便说修行漫荼罗轨则(为言)故疏云。 若我舍于方便直为众生说如是自证之法。 彼等云何悟解而能信修乎。 故偈次明设教之意。 云为度彼等故随顺方便说(文)大日经说择地造坛之修行漫荼罗轨则。 故是云不顺自证之法为劣慧设此轨则。 无争今经利他说云非自证说事。 问。 设加持说义。 真言教自性身直说故削方便之迹。 是以上经希有世尊。 说诸佛自证三菩提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文)何今直说自证。 众生悟解无由故。 云以方便说有相漫荼罗乎。 况又如云以痴爱自弊盲冥乐求果乃至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 随他意说法也。 何云随自意语之说乎。 答。 大对论显密之时。 无明缘起上建立诸法云显。 设无为理智。 显所立皆无明缘起上所建立也。 且准释论谓之。 无明不依法不二摩诃衍也。 诸法真实性也。 故此云性德圆满海。 而众生无由悟入故。 不二非真俗。 强开真俗八门教之。 此八门所显理犹带真俗相故。 直非不二是云前重八法。 后重又准之。 一代教理云尽三十二法门论定判也。 故云依无明缘起法门也。 此无明者所化机无明也。 为机施设法门即云无明缘起也。 又生灭门无明本觉和合成八识缘起。 四无为本觉也。 宗家以此本觉通三门释。 以生灭门缘起三十二法门缘起可得意也。 故五重问答一法界三自犹云无明之分位。 是岂非五有为所摄无明乎。 所诠非为破无明。 三乘一乘教文更不可起。 教中施设假立染净因果诸法依无明起也。 深探其至[一瓦+責]。 是真妄和合缘起也。 宗家以生灭门缘起为三十二缘起。 深存此旨也。 今教为机说。 所说法门全不二性海之上六大四漫等法门也。 故云说诸佛自证三菩提。 然云有相方便事。 性德诸法以横平等为本。 此边机情难及。 故约竖差别之门教之云有相方便也。 然其竖差别法门非阿含施设法门。 假立义直性德法门上。 有差别平等之二义中差别义边为面。 有被机之分故且云有相方便。 故疏家处处释或云说自证。 或云不说自证。 其辞似翻全非相违也。 或又于真言机有胜惠劣慧之二机。 为胜慧说无相。 为劣慧说有相。 供养法卷甚深无相法。 劣惠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文)彼文其证也。 以彼文见。 今文当有相说。 为胜惠说无相者。 密印品所说举手动足皆成密印。 开口发声悉是真言。 意之所念即是三摩地之义也。 释当段疏。 我以甚深法相直不可宣说故。 以方便力寄此漫荼罗具缘支分。 令初业者措心有地(文)准此释。 初心行者云劣慧。 久习行者云胜惠欤。 若尔者为引初心行者。 且寄显义可有施设分欤。 然法门体性不可乱显矣。 问。 自证说义此文云何可消乎。 答。 经家辞也。 大意段如钞之。 问。 余经有此例乎。 答。 可寻之。 唯密教不可准显经欤。 其故显经阎浮出现佛所说也。 现座大众悉闻之。 若有异佛说之文句。 生疑谤不可修行。 故如来最后结集付属阿难意在之。 密教法尔常恒说。 传法圣者结集流布阎浮。 法尔常恒说任如何结集之乎。 故结集流布专经家辞也。 加之八祖相承之大事在祖师口说。 未必载经卷。 以经文强不可为规模。 故宗家释秘藏奥旨不贵得文。 在以心传心者此意也。 菩提实义一段料简。 我昔坐道场降伏于四魔以大勤勇声除众生怖畏是时梵天等心喜共称说由此诸世间号名大勤勇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已离一切闇第一实无垢诸趣唯想名佛相亦复然此第一实际以加持力故为度诸世间而以文字说以此文为自证不说坚证文。 疏科云。 初二偈明成佛之外迹(从我昔坐道场至号名大勤勇)次二偈明菩提实义(从我觉本不生至第一实无垢)次二句结(诸趣唯想名佛相亦复然二句也)次一偈科释通世谛明起教所由(自此第一实际至而以文字说)此文大纲菩提实义位无说法。 是自证位也。 故疏释佛自证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亦不可传授与人。 智度谓之言语尽意不行处也(文)结菩提实义云诸趣唯想名佛相亦复然。 意诸趣唯想名者。 第一实际位云无众生意也。 佛相亦复然者。 云无佛意也。 生佛共无依何有说法乎。 说法偏在世谛门故。 云释通世谛明起教所由。 若自证位说法。 何强云世谛说法简第一实际乎。 经文意云。 第一实际自证极位无佛众生故。 虽无说法依往昔悲愿起神力加持用。 为度众生故为说法(为言)一以自证说义会之。 菩提实义自性会也。 十界轮圆漫荼罗故。 生佛共备简妄想缘起前生佛。 云诸趣唯想名等也。 若加持说义。 第一实际如显家空理。 更云无十界等欤。 若尔者可背性德宗旨乎。 此位无被实行之说故显无说法也。 释通世谛等者。 为度实行明出加持世界之义相也。 起教者起加持世界教文也。 今释通世谛当前成佛外迹。 尔彼成佛外迹者。 降伏四魔义相。 梵天王等称说悉对实行(见)是则加持世界义相也。 何云自性会乎。 若尔者今文立归述前成佛外迹(见)故可非自性会(云云)。 一。 加持说义。 先今经释时云起教所由。 非起此教所由。 岂忽捐余经乎。 若第一实际位有文字说。 而以文字说句何偏属世谛乎。 只可云第一实际位虽有说法。 实行迷人不被益故出加持世界。 文相次第全不如此。 若如所立义。 经文尤理不尽也。 但至云无佛众生者。 可同显宗空理者住法位。 生佛非可遮之。 然彼生佛横平等功德。 举一全收。 无生佛隔历相故。 对加持有相门且遮之也。 次至成佛外迹云加持世界义相。 先降伏四魔事。 于自性会非无其义。 一家意以五字明为宗极故。 大日如来说彼明之时。 降伏四魔解脱六趣金刚解脱明(云云)若于自性会无降伏四魔义。 遮那内证五字何强出此功德乎。 次梵天称说等自性会在梵天称说何过。 所说加持世界本身故。 归加持世界功于自性会释处惟多。 问。 次下经文真言相如是常依于二谛(文)疏释云。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云云)既依二谛俱说法旨分明也。 何云说法唯依世谛门乎。 答。 上云依世谛说法。 下云说法依二谛。 其意大异也。 故上明说法位。 佛住第一实际时无说法。 出世谛门云说法也。 下所说法门有二谛也。 故疏云。 以知名相即实际故。 能以实际加持而作名相。 乃至若能解此世谛时。 自当通达第一义谛故。 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也(文)释意佛所说正在世谛门。 从世谛令入第一义谛故云依二谛也(为言)或此世谛第一义谛释浅略深秘。 若尔二谛教文各别可有之欤。 即被胜劣二机有相无相之法门也。 师子深窟一段料简。 疏云如师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动。 有时出穴颦申奋动。 即是其身本不动。 今即离其常处而动故也。 佛亦如是。 安住如是甚深密藏之中。 若非如来加持神力。 即微妙寂绝不可得示现。 今乃示现无尽身口意种种形声。 遍满法界即是诸佛奋迅也。 示现如来平等庄严藏。 此是胎藏之藏也(文)师子王在深窟中譬自证位。 出穴颦申自证说义云加持世界。 加持说义云自性会。 二义取舍入文可见。 文势大途似出居外朝释。 若尔者自性会义宜欤。 此是胎藏之藏也结释显此意欤。 其故见具缘品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罗王释。 胎藏有自证位也。 今经入法界俱舍者。 安住自证义也。 疏释胎藏之藏此意也。 经如来奋迅平等庄严藏三昧者。 加持三昧也。 住此三昧说如来发生之偈(见)若尔者奋迅平等庄严三昧所说今经也。 何云加持世界乎。 此中入法界俱舍。 譬师子在深穴。 住庄严三昧说法。 譬出穴颦申奋动。 无争住自证云不说法事。 自证说学者云无尽庄严藏。 云颦申奋动。 全同序分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之加持世界经文。 何是云自性会乎。 可知。 穴内说今经事。 超八叶绝方处一段料简。 疏第二十云。 次即入中恶字是方便也。 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 花台之体。 超八叶绝方处。 非有心之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为念本誓开示大悲藏。 普引众生入佛慧故。 复以加持神力普现身口意。 遍满生死中。 当知此即是方便也。 若离方便如来本地尚不可说。 何况以示人乎。 不可为诸上首等菩萨说。 何况流入生死中乎(文)此文五阿中第五方便具足恶字释也。 此文加持说诚证也。 其故自证位上趣说法之时有二重说(见)释有遮表。 遮表俱有二重。 是即初重自性会。 次重加持世界(见)当知此则是方便也以上表。 若离已下遮也。 此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已上文明自证位释文分明也。 自为念本誓至入佛慧故自性会。 云开示大悲藏故。 何处加持世界有云开大悲藏之文乎。 为念本誓当上自在神力加持三昧之文。 复以加持至遍满生死中加持世界也。 当知此即是方便也者。 结释上二重俱方便也。 若自证说义。 此二重文俱可云加持世界欤。 若尔者复以加持之辞为何乎。 故知。 开示大悲胎藏普门众生入佛慧故者。 远为未来机虽开示大悲胎藏。 未现三业入生死之中(见)普现身口意文专当加持世界之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乃至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之文。 二重释文灼然。 一重和会尤不审也。 次付遮文。 如来本地尚不可说何况以示人耶者。 云不可出自性会也。 离方便自证位故。 出自性会说如来自证之法。 远云不可授未来机也。 不可为诸上首等已下。 况自性会遮加持世界也。 上首菩萨等者。 自性会圣众也。 故自性会同闻众。 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云云)生死中者。 加持世界实行人也(指心钞料简异此义也)问。 当段有二重况。 后段况其谓。 况自性会遮加持世界故。 前段况何事乎。 不可云况。 自证位方便事故。 又似自证许说故。 答。 尚不可说者。 指自性会正说时。 何况以示人耶者。 指彼传法圣者未来流传欤。 意云。 若离方便。 自性会之说法不可有。 况传之未来度实行人乎(为言)又问。 处处本地自证不可说(见)且指一处。 当卷上如来但住自证之法即不能度人何以故此处微妙寂绝出过心量说何示人耶(文)今文何具足方便。 说如来本地可示人见乎。 答。 于自证有说不说之两方。 住自证之位不说法。 故云不说出加持门所说非随他之方便教。 直述如来内证法门。 故云说。 故具缘品经云。 希有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等(文)此岂非云说自证乎。 一若依自证说义会此文。 于胎藏四重漫荼罗。 中台为自证。 外三院为化他处处判文也。 八叶或属中台为自证处有之。 或属外院有为化他之处。 所诠今文意。 中台自证之位现方便迹之时。 先为第一第二重菩萨现。 次为第三重凡类现示此重也。 开示大悲藏普引众生入佛惠故者。 明现第一第二重。 所引众生约未来机。 遍满生死中者。 外金刚部六道随类身故。 云遍满生死中也。 次遮时。 第一第二重菩萨故。 云不可为诸上首等菩萨说。 第三重凡类故。 云何况流入生死中也也。 凡此文段尤付三重漫荼罗可明之也。 见此文段次第相承。 释一部经终还三句发问答。 标今就大悲漫荼罗说之。 明漫荼罗上重重义门。 今约五转之阿字明之时。 释第五方便恶字之段也。 若尔次第流现义相。 尤于三重坛之上可分别之。 故上约三句分别时。 是故八叶皆是大日如来一体也。 若如来但住自证之法。 即不能度人。 何以故。 此处微妙寂绝出过心量。 说何示人乎。 故渐次流出渐入第一院。 次至第二院。 次至第三院。 虽作如此流出。 且不离普门之身。 其八部之众皆是普现色身之境界也(文)既现三重漫荼罗云为度人。 可知今以方便云示现。 可三重漫荼罗分齐。 其中八部众云普现色身境界。 当今普现身口意遍满生死中之文。 第一二重菩萨故云上首菩萨也。 所诠当段付三重漫荼罗可成释义决定。 不可及苦劳会通矣。 二教论二重二谛一段料简。 二教论上云。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三十八云。 佛法中有二谛。 一者世谛。 二者第一义谛。 为世谛故说有众生。 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 无所有复有二种。 有知名字相。 有不知名字相。 喻曰。 初重二谛与常谈同。 次二谛有八种人。 为不知名字相等四人说。 真谛中无佛无众生为后四人故说。 真谛中有佛有众生(文)。 自证说义云。 初重二谛与常谈同者。 智度论三十八说二谛有二重释(见)初重云同诸教所立二谛也。 谓真谛无相俗谛有相也。 次二谛有八种人等者。 真真二谛也。 谓显真谛与密真谛合立二谛也。 说真谛中无佛无众生者。 显真谛也。 不知名字相等四人指显人故说。 真谛中有佛有众生者。 密真谛也。 知名字相等四人指密人故。 所诠此释肝要。 以真谛有相无相为显密浅深也。 凡真谛者法究竟真实位也。 显教意有相诸法无明缘起所作故。 归一心本源之时无明尽故。 诸相悉止廓然无生。 此位云无相空理也。 于此本源立六大四漫三密法相。 为遮那内证法门。 此云密真谛。 是不谈无明缘起故也。 缘起性德不同又此意也。 故密教法佛自内证真谛位。 有佛有众生故可有说法也。 问。 尔者以何可为俗谛乎。 答。 一义云。 显所立真俗合为俗谛。 以密法门为真谛。 三论四重二谛准据也。 自宗中无俗谛法门也。 故二谛者显密合论也。 一义云。 于自宗法门有浅略深秘。 以深秘为真谛。 以浅略为俗谛。 二谛俱有相也。 又一义云。 以遮情为俗谛。 以表德为真谛。 尔者真谛有相。 俗谛无相也(云云)加持说义。 初重二谛如前。 次二谛者真俗二谛也。 唯显无相真谛位说有佛有众生。 为密俗谛也。 故显真密俗也。 非如常一教真俗。 若于自宗建立二谛。 又返如初重可真谛无相俗谛有相。 谓自证位微妙寂绝。 五言十心不及无相法身位为真谛。 至极究竟之境界故。 以加持神力为度未来机。 所说种种法门为俗谛也。 此有相无相者。 有他缘相为有相。 无他缘相为无相。 若约法门实体。 有相无相俱无非六大四漫。 非如显无相空理为真谛。 缘起诸法无实体为俗谛。 古来义如此也。 私一义云。 二重二谛者。 显密二谛也。 初重无子细。 次二谛者。 密真俗二谛也。 其中真谛无佛无众生事。 与初重无异且阁之不释。 其上无所用故。 说密俗谛。 显密重位显故殊释之。 其故开显无相真谛。 说有佛有众生。 为密俗谛。 显密浅深大显也。 次二谛有八种人等者。 大论说二谛有二重说。 初重显二谛故云与常谈同。 次二谛者密二谛也。 约八种人云显此二谛也。 大论二重二谛建立。 本为显显密界畔故。 约显密二人判其差异也。 再唤真谛初重真谛(觉)若不尔者。 未无真俗之词。 指何云说真谛中等乎。 殊所引智论文复有二种有知名字相等(云云)释文不分明。 钩锁初重二谛释下之条勿论也。 二段文意云。 约不知名字相等四人。 前说真谛无佛无众生。 若约知名字等之四人之时。 彼真谛说有佛有众生也(为言)真俗有相无相不替初重。 阁之初重真谛说有佛有众生。 显成密俗谛之旨。 显密浅深显。 二重二谛不同自闻也。 所诠安立此义事。 前两义俱难有故也自证说义。 真真二谛也。 诸教建立二谛时。 以二种真谛为二谛。 判文所不见及也。 次加持说义。 显真密俗合为二谛。 凡建立真俗之时。 真胜俗劣事诸教大同掟也。 且名字所显尤可尔。 何教立俗胜真劣二谛乎。 殊更显密合论二谛。 密为真谛。 显可为俗谛也。 如显密合论三身。 旁以无其谓。 对初重二谛与常谈同云次二谛。 无争云密宗所立二谛事。 密二谛大日经所说分明也。 指我觉本不生菩提实义云此第一实际。 是真谛也。 为度诸世间而以文字说是俗谛也。 故疏释此文。 释通世谛明起教所由(文)疏释菩提实义觉。 本不生即是成佛自证之法。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亦不可传授与人。 智度谓之。 言语尽竟不行处也(文)真谛无相之义分明也。 加之真谛者自证法也。 此自证位或云无相法身。 或云超八叶绝方处。 或云第一实际。 或云微妙寂绝。 或云常寂之体如在罗縠。 或云佛法离诸相等。 真谛无相之义。 诸文披焕然。 释世谛文加持彼彼声字。 而演说之(文)声字所诠有相说法条勿论也。 又甚深无相法乃至兼存有相说之真谛。 无相俗谛有相之的据也。 何背此等定判。 存诸教不建立之二谛乎。 性灵集第七文料简。 性灵集七云。 壹阿本初吸性真爱无始。 金莲性我孕本觉日无终。 机绝因缘。 言离筌蹄。 自自为自。 阿独作阿。 乘乌(日也)五智骑兔(月也)四轮(四身)证金体于漫荼海会。 得莲躬于瑜祇心殿。 是故五居足疲秣。 十虑心灭休游(文)以此文为加持说证据。 其故自证说义意。 自证之位心品为一一心。 说自证之言语为如义语。 无如义一一心不及之处。 故一处释云。 法佛三密漫荼四身。 非九种心量所缘。 一一心所缘也(文)或四种言语不及。 九种心量不缘。 故所绝离唯四言九心分齐也(云云)而今文既云五居足疲十虑心灭。 故有如义不说一一心不缘之处(闻)是则一一心加持三昧心品。 如义语加持门说法言语也。 自证位绝此言心故云疲灭也。 处处自证位或云言语尽竟心行亦寂。 或云言语尽竟不行处等皆此意也。 自证说义会云。 今云足疲心灭之处。 两部大漫荼罗也。 此既自性会座也。 以自性会为自证位事。 先所共许欤。 若尔者何废如义一一心乎。 以知五居十虑者言总也。 可云四居九虑。 若不尔者。 一处释曼荼罗四身云四言不及九心不缘。 今文骑兔四轮云五居十虑。 忽可成鉾楯乎。 骑兔四轮者。 漫荼罗四身故矣。 依加持说义。 今所释两部大日也。 漫荼罗中台为自证。 故直非自性会也。 问。 若尔者于自证位更无言心乎。 答。 住自位言心有。 对他成能缘成能说言心云如义一一心。 此自证位所遮也。 又问。 言语诠表为用。 心量缘虑为义。 对所说法之时。 能诠言发。 对所虑境之时。 能缘心生。 何以能缘能诠言心自证位遮之乎。 抑住自位言心何貌法乎。 答。 今能缘能诠言心者。 被他机言心也。 以法性为自。 以迷为他。 其旨释论分明也。 被机之时诠表义缘虑义显也。 住自位之言心非无诠表缘虑。 然而声字即实相。 能诠言外无所诠法。 所诠法外不见能诠言为住自证之言语。 此前何强以言定诠表法物乎。 又住自证心者。 心即境。 境即心也。 且以一法上最照二义。 强名能所缘。 不对他之时何有实能所。 此等能所法尔瑜伽故。 无能所能所也。 自自为自。 阿独作阿。 拟常途能缘能诠勿取义矣。 加持门对迷他故有能说能缘自。 准常途能所可论其义也。 故知。 如义一一心对四言九心戏论言心。 法身所用故虽无变化分别能所之相。 加持三昧之用被未来机故有自他相。 独可云有能所。 自证极位以义谈能所。 无自他相对故不可云能所。 举一全收之义门深思量之。 四身横竖释料简。 二教论注释云。 此四种身具横竖二义。 横即自利。 竖即利他(文)自证说义云。 自性身横。 自利受用以下三身竖。 利他四种身中具横竖二义(为言)其证文声字义云。 法然随缘有者。 如上显形等色。 或法然所成。 谓法佛依正是。 大日经曰。 尔时大日世尊。 入于等至三昧。 即时诸佛国土地平如掌。 五宝间错。 八功德水芬馥盈满。 无量众鸟。 鸳鸯鹅鹄出和雅音。 时华杂树敷荣间列。 无量乐器自然谐韵。 其声微妙人所乐闻。 无量菩萨随福所感宫室殿堂意生之座。 如来信解愿力所生。 法界[示*票]帜大莲花王出现。 如来法界性身安住其中。 此文现显何义。 谓有二义。 一明法佛法尔身土。 谓法界性身。 法界[示*票]帜故。 二明随缘显现。 谓菩萨随福所感及如来信解愿力所生故○法身依正则法尔所成。 故曰法然有。 若谓报佛亦名大日尊。 故曰信解愿力所生。 又云时彼如来一切支分无障阂力。 从十智力信解所生无量形色庄严之相。 此文明报佛身土。 若谓应化佛或名大日尊○大日经云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劫六度等功德所资长身。 此明应化佛行愿身土。 若谓等流身亦名大日尊。 分有此义故。 经云即时出现者。 此文明等流身暂现速隐○如是身及土并有法尔随缘二义。 故曰法然随缘有(文)此文既法身身土云法尔。 报佛等身土云随缘(见)法尔自证横即自利义也。 随缘加持竖即利他义也。 加持说义。 四身各各具横竖二义。 横四身自证位有四种法身故。 即自证四重坛也。 竖四身自性会四身也。 四身皆神力加持三昧之所现故。 云随缘有。 受用以下三身有二重之随缘。 自性会加持世界也。 然今四种法身横竖二义故。 不取加持世界影像身。 故先德释云。 四种法身说法有重重义。 故各各横即自利。 竖即利他(文)各各言所显。 于自性身存法尔随缘二义无异论者欤。 自证说义三身唯利他者。 加持世界三身欤。 彼非法身。 今于四种法身云有竖横二义故。 设竖义于法身上可论之也。 何约加持世界影像身乎。 又若于自性会四身论之。 自性会三身既随缘身也。 何以自性会云自证极位乎。 其上先德各各释如何消之乎。 但至声字义释者。 经文四身说段各别也。 初段文明自性身。 其中有法尔随缘二义。 是则自性身横竖二义也。 法然所成。 谓法佛依正标曰身各虽具法尔随缘二义。 自性身法尔义胜。 余三身随缘义胜故。 且隐显互论标法然所成也。 正消释文之时。 自性身身土出法尔随缘二种也。 故总结上所说依正土并通四种身。 若约竖义有大小粗细。 若据横义平等等等一(文)既云并通四种身置不定若言出横竖二义。 无争四身各云具竖横二义事。 况终结成云并有法尔随缘二义。 并字起尽非显通四身之义乎。 问。 以初段文明自性身法尔随缘者。 何云若谓报佛亦名大日尊故曰信解愿力所生乎。 以如来信解愿力所生文为报佛之说文见乎。 答。 故曰信解愿力所生者。 合从十智力信解所生之文也。 非上如来信解愿力所生之文。 彼既释毕。 何于别段又释之乎。 私云。 上引如来信解愿力所生之文毕。 至下云故曰信解愿力所生。 无争云合上所引事。 设全同文句。 不可云合未引之文。 况下所引无愿力二字。 何云阁全同文合未引之违文乎。 今随缘文见疏释。 自性会三重曼荼罗也。 故疏第十六释此文云。 菩萨随福所感意生之座及宫室殿堂从如来信解生其座罗列亦作三重如上大悲藏生漫荼罗布列次第也(文)又释大莲花王云。 此则中台八叶之华座也(文)凡此一段大日如来说四重漫荼罗图位毕。 为令大会众亲见所现漫荼罗正体。 于定中现四重漫荼罗相也。 处处疏释中台为自证。 三重漫荼罗为随缘。 今又如此法界性身中台身为法尔。 三重曼荼罗布引众为随缘。 是即大日如来随缘故为法身随缘也。 成三重随缘返成中台随缘故。 以菩萨随福所感等之文为法身随缘也。 况又如来信解愿力所生者。 三重曼荼罗宫室殿堂等云大日如来愿力所生故。 法身随缘义成也。 然第一第二重内。 大眷属能化身即他受用身故。 以信解愿力所生文又释报佛也。 正被云信解愿力所生之物宫室殿堂也。 是则报佛身净土也。 依正二报可一具故。 此处可有能居报身故释报佛也。 十住菩萨报身所化故。 第一重第二重报身净土可意得也。 自性会何处可云法身土。 云其法身具足四身故。 自性会随应可分配四种法身之身土也。 所诠取说法身随缘之文为报身说文也。 次三身说文三身各别文处也。 然大日所具三身故只如一身上三身说也矣。 阿字三重秘释一段料简。 不思议疏下云。 有三种。 一秘密释。 二秘密中秘释。 三秘秘中秘释。 一秘密释者。 毗卢遮那佛说本不生故。 二秘密中秘释者。 阿字自说本不生故。 三秘秘中秘释者。 本不生理自有理智。 自觉本不生故(文)自证说义。 以边边释俱自证位故非实浅深。 第一羯磨身所说。 第二第三法门身所说也。 于中第二能诠字门为能说。 第三所诠法门为能说。 羯磨身说法顺常途为浅。 字门说法望人尚是所说也。 是为能说故为次深。 第三直所诠理为能说。 故为至极也。 加持说义。 初二重加持门。 第三重自证位也。 付初二重于自证会有四漫说法之中。 第一大漫荼罗说法。 第二法漫荼罗说法也。 带能说所说相故为加持门。 于中浅略深秘准前义可意得。 第三以所显理直为能说。 故无能所相为自证之极位。 自证位无说法。 以此释为依凭矣。 秘藏记定边无言说释料简。 秘藏记云。 法身有定慧二边。 以水喻之。 澄净是定。 照一切色相是慧。 密教所说定边无言说。 慧边有言说。 水澄净而照色相。 然愿行风起波浪。 波浪即作声。 是说法声也(文)自证说义。 此文为自证说证文。 其故说与不说定慧二边也。 定深慧浅不可云。 只定虚凝不见法故无说法。 慧普照诸法性相故说法也。 若自证位无说法者。 自证位可云无慧德乎。 二边言殊显无浅深之旨也。 加持说义。 愿行风起波浪。 以波浪喻说法声(见)愿行者必在利他门。 若尔者说法云在利他边事。 返以此文可为证。 但至定慧二边释者。 自元以法体用为自证加持。 故慧作用广照诸法时。 照迷众生之处可有说法也。 定用寂静不照法。 故不见迷住自证也。 慧证本不生之用。 即体居自证也。 故释慧边有言说义之时照色相。 外出愿行风。 是则慧上自证化他二用也。 尔慧边一向不可云说法。 设自证说义。 慧边有言说者。 可云加持世界说法欤。 自证位说法不可云愿行所起故。 私云。 今文显密对辨释也。 密教所说已下述密义也。 上显义也。 诸教谈法身定慧二边之时。 以寂照二分为定慧。 此位无说法也。 密教意存法身说法义故。 云慧边有言说也。 诸教所言定慧二边为今教定边。 为自证无说法之位。 水澄净而照色相者。 前定慧譬合为今定譬也。 然愿行风起波浪等者。 为慧边有言说重举说法譬也。 若不尔以而照色相为慧譬者。 全不见言说义。 照色相随风起波浪各别义也。 以而照色相不可为慧边有言说之譬。 加持说坚润色也。 但今案事也。 追可思案之矣。 杂问答大日经开题释。 杂问答云。 自证菩提过诸心地。 本性不生言尽行寂。 离佛加持十地菩萨尚不得知。 况生死人。 所以如来往昔悲愿力故。 住神力加持三昧。 为诸众生说秘密藏。 发即心菩提。 净即心佛国。 见自心正觉证自心涅槃。 是故云加持等。 此其大意(文)。 帝释梵王譬说一段料简。 疏第二十云。 又云。 法身而有自在神变加持。 此不足疑也。 如瑜伽金刚顶中引数百喻。 大本广说其意云。 如帝释所在天宫中。 其地一切皆琉璃宝。 外内清净。 一一天众自居其宫室内。 而见帝释常在其宫宛然相对。 何以故。 以此地等一切皆妙宝所成。 迭相晖映。 更相引发。 彼不来。 此不去。 亦不相和合而缘具故如此。 而实无生无所有不可不信也。 又如诸天在欢喜园。 放逸太甚。 尔时以其宿业力故。 从树叶于中有法教之音。 呵彼令住正行。 尔时天等即暂止放逸心念善行。 然实一一树叶中求不可得。 亦不从天身中生。 不自不他而成此事。 又如与修罗战时。 天鼓出声。 安慰天众。 令发勇健之想。 令修罗怖畏退散。 而实此鼓无形无住处。 但以诸天功德众缘所成皆不可思议。 况法身耶。 又如大梵王在本宫中。 一切天众念欲得见者。 无不皆现其前。 以诸天等皆知彼清净行。 又端严相好第一。 故烦恼贪欲等心息为生无量善愿。 随分进行净行。 然梵王于本宫中不动不摇亦不作意。 我当普应于彼而各各皆现其前。 皆作此念。 独为我现为我说法。 是等世间以少福愿尚有如是不思议用。 何况如来法身。 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加持神变耶。 然常途说法或云法性。 或云法身。 寂静如空无所动。 作。 都不说具足如是力用。 意以为。 凡起神变皆是有为之心三昧之力。 而不言法体如是。 此其未了也(文)此文加持说坚证文(见)若自证说义。 今神变加持可云加持世界事。 加持世界法身所现应用故。 云法身而有自在神变加持也。 此义不然。 法身上起受用变化用事。 诸教大同判文也。 以此分不可云起诸教不共说。 何瑜伽金刚顶以百千譬明之乎。 其上然常途说法。 或云法性。 或云法身。 寂静如空无所动作。 都不说具足如是力用(文)以随染业幻应用为法身所现事。 何云常途不说乎。 定知。 今神变加持用直即法身用故。 此位常途诸教不云或云法性或云法身寂静如空无所动作处故。 可知今神变加持用自宗不共说事。 况帝释梵王等譬说意。 法身外起别用不云。 直以本身释神变加持义。 若譬加持世界用。 可譬法身化非身化等也。 诸佛自证三菩提一段料简。 疏第三云。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 白佛言。 希有。 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 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 乃至一切支分。 皆悉出现如来之身。 遍至十方还来本位中住者。 即金刚手承佛神力。 领解上文。 先叹世尊。 甚为奇特。 由具大方便故。 乃能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 所谓自心自觉不可思议法界出过一切心地。 的无所依也。 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 菩萨亦如是。 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 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 如来已度此微细戏论。 进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也。 虽究竟寂灭不可言宣。 而能以种种方便道。 为众生类如本性信解。 而演说法。 即是领解一切智心无尽庄严之迹也(文)以加持说义料简此文者。 自证三菩提超越心地处故。 非实行因人境界故。 如来以大方便寄漫荼罗具缘支分。 为因人演说之(见)寄具缘支分所演说者。 即具缘品经也。 故今经说修行漫荼罗轨则非自证位。 加持方便说(见)问。 此文金刚手初标领解上文。 至下结成领解一切智心无尽庄严之迹也领解住心品如来一切智智得毕。 为无量众生示现加持世界(见)若尔方便所说加持世界法门非今经(见)何以此文为加持说证文乎。 答。 不可云领解上文。 大方便所说见指具缘品经条勿论也。 其故先经文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 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 为救护安乐故。 乃至尔时毗卢遮那世尊。 本昔誓愿成就无尽法界度脱无余众生界故(文)此文无争说今具缘品事。 云为未来众生事。 是以疏云大方便说。 岂非种智说法之义乎。 但至云领解上文者。 彼而演说法已上之文释也。 彼意云。 佛住自证三菩提。 为众生虽不可说法。 以种种方便道于加持世界示现无尽身说事。 大方便智所致也。 是则领解住心品文也。 如彼今为未来众生请宣修行漫荼罗轨则也。 未必言以今经上全同。 若如难势者。 今说修行曼荼罗轨则直可云加持世界说乎。 其义不可然乎。 又一义云。 付上住心品现身说法之文有正释复次二释。 正释金刚手所唱加持世界身说也。 复次释金刚手预推知于具缘品可说修行曼荼罗轨则。 兼云唱举之义有之故。 疏复次此中问意发起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文)大悲胎藏曼荼罗者。 指具缘品所说修行曼荼罗也。 故今具缘品所说。 次说修真言行人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文)金刚手依复次释意。 大日如来推知修行曼荼罗轨则可说。 发此问之故云领解上文也矣。 自证说法十八段第三重(终) 发布时间:2025-03-12 08:10:1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