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内容: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大正藏》第79卷No. 2541No. 2541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上根岭沙门法住记管弦相成应撮其要略分十门调节弄出。 秘密因缘俱成门一。 三大本修即离门二。 一多事理俱密门三。 理智两部显现门四。 秘密一乘建立门五。 所被机根差别门六。 所行行位断证门七。 所得五智四身门八。 说法主伴时处门九。 三国事教流傅门十。 第一秘密因缘俱成门者。 原夫因缘佛门纲纪。 不唯三世诸佛所说。 法身遮那自内所证秘密法门亦是因缘。 今此因缘大分为二。 法性自尔。 随缘显现。 其非诸佛所始造作。 亦非天龙人非人等。 法住法位六大无碍真法界藏名为法尔。 非假四大真法界故。 非实四大造识心故。 非即识心色能造故。 非空界色声等性故。 非空无为能造法故。 山也·河也·草也·木也·方也·时也·人也·法也岂偏事造。 亦不理性。 即理而事。 悬出显网。 即事而理。 矧凡情乎。 诸法法尔。 不二不二。 谓真地水火风空识镕融无碍常瑜伽法虽离因果。 总总绝故。 而自尔成王数主伴。 地不独立。 必缘水等。 水等因缘本来亦然。 互相为因。 互相为缘。 似如俱有。 不偏亲疏。 正语法性自尔六大。 三大本自相即不离。 乃此自证三菩提境言亡虑绝。 除不二心都非有心之所窥窬也。 如是自证非一非多。 亦分一多真用冥动。 非亲非疏。 亲疏互成。 总别相待。 是名随缘。 随缘有二。 法尔大悲所熏往昔大悲愿力。 远照当来有相无相正所为机。 谓之即质。 大悲为因。 未来为缘。 直尔所生三无尽藏。 若离质者。 未来二机勇猛观练修显为因。 大悲为缘。 海会现前三身无尽庄严藏是也。 一多法界亦是因缘。 说与不说亦复因缘。 往还合离悉是因缘。 理教行果无非因缘。 今此法会若自若他非一大事因缘何也。 因缘如幻称之金刚。 海水波浪不与他共。 日月光明性相自尔非因非果之因缘故。 所谓因·法界缘·法界因缘所生法亦是法界也。 又言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 呜呼阿字诸法本不生不可得矣。 第二三大本修即离门者。 此中本有体相用大法住法位。 本来不生。 堂堂而灵。 澹澹无迹。 即三之一。 即一之三。 非三非一。 非即非离。 非一一心非多一心。 岂夫生死人所识乎。 一且豁尔自得其真。 即离非失。 来往亦是。 修有二门。 于如是境不如实知谓无明也。 无明忽起三道不止。 六趣如轮。 谓之逆修。 就无明论。 缘起摄归逆顺一双起信同趣。 若约法门以言顺修。 向上向下义门自分。 二重三重随而不一。 当分二节以悉其相。 一约行者上转修入。 证不二心自克体性。 二就从他未来机欲。 法门流现义次差别。 初者三大虽本不离。 六大法身法界之力法尔内熏。 种方生根。 四种曼荼加持之力悲用外发。 为风为雨内外交冥。 因缘相和。 翼我三密功德之力。 牙茎叶等三劫渐增。 十地次第此生满足。 前后竖次同时横合无明未断。 未全瑜伽。 自克而获不二真源。 则冥本觉三大宛然。 复次一阿本性种子开为悲门五字。 是根。 无畏禀承不独东因。 大悲胎藏不失宗极。 法身准绳不唯下化。 法尔生成亦不自由。 若中若东性修相推。 或上或下智悲冥合各生五点。 四曼三密无量无边。 是为牙等。 全因无量进趣方便。 而成究竟一长恶字。 统根摄牙。 非一非异。 是真证果。 六大法身。 由非异故言心俱绝。 冥会法然。 尚未随缘。 以非一故自受法乐说教转起。 岂理即佛。 故疏二十先具次说八叶四佛及四菩萨因行证入毕曰。 次即入中恶(长声)字是方便也。 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华台之体。 超八叶绝方处。 非有心之境。 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上转进趣以为方便。 全成究竟功德海故。 或称秘妙方便无违。 如实理智。 如实说。 默性相因果。 横竖即离。 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 盖法上转唯迹唯本。 无有即质微妙之迹。 修因迹存。 感果机亡。 存则不即。 亡则不离。 生死勿论。 未加持故。 三劫定中及十住地多一一一感应交涉。 分分显发三无尽藏六大虽周四曼虽涉无明残故。 尚隔不融。 自已克证冥契法尔。 法体不分相即不离。 遍知作用无不罄尽。 犹如醍醐醇净第一。 焉可更索无上妙味。 唯二重足。 非三重也。 后者从他法门流。 次待绝位分义必三重。 谓机不及与远近及。 由远及故有即质用。 现近及者名为离质。 不知即用则谓正说以为瑞相。 或滥他家。 若迷离用显密岐混。 则金刚幻为随染幻。 日月光沦阴云横行。 终失当来进趣要路。 既已分明了远近及。 则知极位悬绝机根。 然虽从他必剖三重。 就法体论三大不离。 故灌顶一异义曰。 相用入体法界寂然。 寂然体中相用不泯。 又曰。 体性出相三密显现。 显现相用体性亦出。 是名三大不离法门。 若不即门机根不及。 体大绝离称性六德。 谓自推究相中六德无碍周遍容可略度。 熏练年久。 乃达性中实不可测性之六德。 故无尽庄严藏轨曰。 法性内五大。 是坚湿暖动无碍性。 独就性德明其极处。 余色形等无有此能。 非体不具。 具而不及。 远近及故三密显现。 显现体大总别相待。 随缘加持常同六大。 不改自性。 亦可以称法界身者六大法身。 五色五形五字五佛举体内收以为具德。 常别六大别相四曼三身三密无一不具。 具德显现三大自分。 一异义文亦证此义。 付眼寂然出亦不离。 留意显现入亦不即。 不唯竖有表里微着。 横亦从机隐显无准。 远近所现加持可辨。 是名三大各别法门。 复次长恶虽是一字。 由义别故待绝分位。 出缠极绝五点圆足。 形音全具。 忽然不现(更问)以圆具故非理即阿。 具而不见。 阿独成阿。 在缠不异。 无相无说。 上所证疏上下相望。 一文两向。 巧说无挂。 夫其长恶虽全过去因行证入。 是具足字如上疏中正释成佛。 谈如实知六四三文。 未来机缘绝不及故。 说本地身超八叶。 非有心之境。 四阿虽具。 四阿相亡为无点字。 即同结前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 远待来机。 一阿据地而立智门五义。 是根。 中东二因如上可思。 即对未来众生进趣因行证入定慧慈悲。 五点各分。 八叶为形。 三劫成熟。 普一差别。 字门无量。 三重成阶。 普现色身无不周应。 牙茎叶等繁布重荫。 由所对此诸声诸韵。 中台一阿点画印现。 即字门道具身加持。 故下疏曰。 为念本誓开。 示大悲藏。 普引众生入佛慧故。 是出加持之所以也。 不异上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 下疏亦曰。 复以加持神力现身口意。 遍满生死中。 当知。 此即是方便也。 是加持门下转善巧为正所明。 即同上曰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等。 上下疏文对挍双照。 彼此异因不可得故。 非谓即离次第而说。 因宗何为分二重岐。 虽言遍满生死中。 而不必为加持世界。 就如来边。 则如现座对机说法。 正在即质。 若约机边。 兼含离质。 非现文有二重遮表。 说法现身·十地生死为二况释。 岂重别乎。 傥是义论一家捷径。 不得以谬通方大义。 虽然下转三重建立其证之乏。 或驰胸臆。 是故当须别求的证前后联次辨上下转。 即疏第七明下转曰。 如来一一三昧门声字实相有佛无佛。 法如是故即是常。 故不流。 即是如来本地法身。 为欲以此法身遍施众生故。 还以自在神力。 加持如是法尔声字。 故此声字即是诸佛加持之身。 此加持身即能普作随类之身。 无所不在。 当知。 加持声字亦复如是。 如是声字羯磨并有本地即离。 三节分明。 然上转门必无即质。 所即之质全本地故。 故次亦曰。 是故行者但一心谛缘观此声字。 自当见佛加持身。 若见加持身即见本地法身。 以挍上疏曰乃至于此生中逮见无尽庄严加持境界。 非但现前而已。 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来。 亦可致也。 则此加持是离质身。 以下照上则彼佛地即是本地究竟大牟尼。 二文比挍定无即质。 以证前门唯二非三。 当知。 方便上下合离自证说默蕴在长恶。 长恶比之白雪风调。 管弦相成所由唱发。 虽具旧调何事滥吹。 希俟后来子期而已。 如是如是舒则十界于人于法无所不至。 体虽不变。 声韵从遇造化无方隐显自在。 体不变故三身即一。 籍隐显故三大分位无一不即。 无一不离。 真俗出想横竖无穷。 如是如是卷则真极。 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 以不二故无相无说未流源泉玄而又玄。 由全二故自受说法流入惹海摄万水故。 无说即说说即无说。 说默犹钟。 低昂不忒。 于吁恶(长)字上下方便为究竟矣。 第三一多事理俱密门者。 此分二门遣法氾滥。 显密对辨。 自家性相。 如檀戒等名显事度。 六供为理非今所论。 显教唯理非事名理。 凝然如故。 一真如故。 百界千如。 事事无碍。 未能脱出无明边域。 融事之理。 终归于空。 而尚摄属一相孤门。 若三乘共。 若独菩萨。 不思议乘随他业幻。 与六四三随自性德事理俱密同日论乎。 故显密不同颂曰。 显似说一分理秘。 密说事理俱密相。 谓本不生中之性相。 一一如如各各是是全事全理。 无不性德。 惟一惟多。 悬出受熏。 谓之显密对辨俱密。 宗义高远由此而显。 若就自家性相而论。 如是表德自有三谛。 即是阿字自性本具即有即空即本不生。 此之真际行者证入不二一心所照妙境。 一点不改有有诸法。 即若虚空无碍周遍。 虽若虚空。 无相即相。 无说即说。 常恒不变。 谓绝绝中无相法身本来自尔王数主伴。 重重无尽互相涉入。 常常各说三秘密门。 即此名曰多法界门。 如斯不二一心境界离他机缘之言心故。 相即无相。 说即无说。 无一可见。 无一可闻。 此之无说望后随缘加持广现种种身说称之。 以为一法界门。 设混义门断上下道。 虽上下转多一为旨。 不妨互具一多法界。 一多两关始终一际随其所趣为别而已。 若约法门释一多名。 五字称多。 一字曰一。 经疏间出一法界称。 若普若一义。 或不齐。 依法三宫理趣秘极题一法界siddhamsarya/siddham法。 与其之相承血脉既载于不灌铃。 讵为犹豫。 对此一界。 五字秘明称之。 以为多法界门。 古德释名未见闻之。 准一多界即一多具。 居体不阙言一多具。 广摄相用而究。 事理别立称曰一多法界。 或拟性相两宗释之。 缘亡曰一。 内具曰多。 虽说为多。 非如相家执自有理内证多如。 虽亦许一。 非如性宗真如海水同一咸味。 惟一惟多。 不相隔挂。 是说是默。 岂容情谓。 非色非心。 非一非多。 不二不二。 称大不二。 研穷斯理。 朝琢夕磨。 汲汲不止。 真教将也。 如是妙理就事熏练修行名曰一多两傅。 毗卢加持以赐金手。 八祖袭承当来有据。 虽然浇末时下。 器浅不能双容。 分之野泽。 初金后胎。 初胎后金。 脉胳如糸。 渺汒流远。 支条渐岐。 杖杖皆金。 修成有验。 不可偏废。 末末自夸一任情谓。 劫浊余蘖可不痛乎。 或计一多即为遮表。 遮表各隔。 体不全是。 亦配金胎。 一往就部五大为多。 识大是一。 理理无数。 智智无边。 不惟五大识亦无边。 五大无相。 而绝心量。 他缘泯亡。 岂识大乎。 矧于东密偏金单胎。 无有是处。 遮表亦尔。 斯一斯多。 此事此理。 二六时中不可暂离。 可离非我真佛之道。 事胜理野。 理胜事史。 事理彬彬。 称之轨范。 见谛究竟。 亦可致焉。 理牙渐生。 时雨不下。 奚尝甘露上乘法味。 事疑顿舍。 理脂不施。 讵运即身成佛宝辂。 宝辂在斯。 法味非远。 偏失不能。 双修勤焉。 其斯之谓自家佛乘事理俱密。 一多亦然。 於戏八祖并承蕴奥不独如语。 印玺可仰。 以心傅心冷暖自知。 第四理智两部显现门者。 奇哉妸尾罗呴欠吽最极大秘。 法界体性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五大是理。 识大为智。 本不生中自尔理智智不独立。 理不孤成。 五大灵照名曰识大。 识大妙质是为五大。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寂照无二。 不共他家。 不然何得常别中许心法色形草木了因。 故知。 疏主五大不减。 宗家若为六大无增。 是五是六不唯开合而已。 是故在理理智不二。 应知。 在智智理不二(更问)岂离此外别存不二。 自理自智六大圆具。 四曼三密跳而不出。 尘尘如是。 法法焉不。 寄之事相质多栗驮。 心月心莲法法尔住于自胸中。 备具众德。 行者三业修证显成。 则此理智妙成冥会。 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 虽是不二。 非始不二。 不二理理不二智智(更问)法佛三密历然不泯。 即自受乐自证身说。 若此身说己体不动。 以随法门下转流现。 末流原本无机可逐。 极位绝离寂然无声。 此之身说。 此之不说。 日月沈。 思不思议疏。 曰本不生理自有理智。 自觉本不生。 此中自理自智妙成。 无相而相。 体本具故。 是理是智。 自觉本如说而无说。 视听绝故。 先所引疏释字门道具足长恶说默并含符。 合宗家即身义曰法佛三密等觉难见。 十地何窥。 以叹法佛能叹。 是极而叹未极。 无有是处。 诸祖法轮天下同辙。 自证自受法乐说法即是自证极位不说不可胶柱以操变调。 此之理智本来无对。 为未来机之所相待。 而即互相现能所住。 智照于理。 理冥于智(更问)虽则不二而二显现。 两部之名始立于此。 加持法会此日方开。 初卷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等可证之。 不思议疏二重初重即质加持无尽一相。 即是远对未来无相有相二机所现法门。 谓虽即阿对缚罗等。 对阿(引)暗等总即为别。 则是名为重重无尽总别相对曼荼罗坛。 字门方具尊特庄严。 一相总别相对圆坛。 可以例他因分可说六相全舍一相重重。 即质加持相貌多途难容易知。 入门要津。 机所待故不似极位。 会座无机不同离质。 离质现座有机可待。 虽如正说正说岐分。 若多法界微贱着贵研石随磋辉光现故。 不同流现细深粗浅。 药草历年香气减故。 向上向下义路异辙。 深浅反复各有旨哉。 而亦不违逆顺因果相即圆融之大宗也。 又虽证入因乳生酪。 醍醐调练以重傅秘。 广泽普澍一法界门随机应现。 不必准绳。 人天龙鸟纵横无方。 空水陆地升沉无碍。 又复可言。 五智五理若人若法在粗在细不二冥会。 并是本有。 皆是修生全修全本。 岂可六大中有偏颇。 色心莲月亦无优劣。 虽然不妨从胜而言。 本朝轨度多据金界修显为旨职而之由。 如台门旨修性各三亦不以简修二性一。 又多法界虽两部外不立不二。 体不分故而一法界不碍理智外存不二。 义门别故二而不二极位不说不二而二加持说法从机待绝。 义有表里自分法位随缘两位。 非同台密于两部外立苏悉地灌顶义也。 斯之一法心田嘉谷起于理雨善资智牙。 斯之多界轮王美膳成于智火能煮理味。 若理若智若盐若梅体具义别妙同妙异。 樵炊士夫练磨自得。 由体具故自证身说无尽海德无不圆备。 例之法华居一代终决了诸法。 摄末归本为主方说本地寿量。 以义别故极位无相。 方出加持说其自证。 似如华严在成道始从本垂迹流现为要。 分辨因果。 果即不说。 因广六相十玄缘起。 是故教主眷属时处从其一多法界有别。 若多法界自性自受与自眷属各说三密。 宗家对辨故通论之。 今据极处言多法界。 若一法界极位混沌阴阳未分。 有何言虑。 机弩方发未分即分。 天地方隅万像历然。 即是即质尊特相海。 寄迹摩醯首罗智处。 而不独在三界之表。 实是周遍法界之身。 悬出加持世界三身。 何谓之混台门所立。 然捡金胎现流经本。 一多法界。 或偏不备。 凡二经王有三本别。 一常恒本诠旨不别。 自性即质离质恒说。 机绝不及远及近被。 常常正说。 恒恒现瑞。 何为笔墨所以点显。 二十万偈所言经箧厚四五尺。 则是指斯。 若就龙猛自开心塔。 初地萨埵之所感起。 然四五尺非摄恒说。 藏威韫光从凡见故。 尚在天竺未来支那。 义同略本。 略本当辨。 虽出猛智二龙之手。 东流经本应从时机。 时中天竺护法戒贤相继布教瑜伽识相。 识相种别识性随多。 而相似我多法界门。 金智三藏伏膺习学。 不几而后傅金刚顶。 金刚智火上燃而炽。 多界相增不违时机。 译则翻语略近相论。 清辨智光一真如海宗致。 泓荡溢南天竺。 无畏三藏游泳于彼。 寻源频汲大悲胎藏。 悲水就下。 教风逐时。 拟仪之势盖不得止。 故取译辞于中百论。 释语颇凭智度性相。 布化虽然生处反之。 真俗互资冥彰不二。 是故金智有我本无有言但为利益说。 无畏有说法位极致。 云所说无比类等如后当审。 祖祖讵有片轮而行。 只有语路顺世而已。 然阿鑁义曰。 金刚界自受用身说法。 胎藏他受用身说法。 又云。 金刚界实曼荼罗。 胎藏界权曼荼罗。 是从现本就多分言。 岂偏己他权实别乎。 当知。 大日经疏多分约一法界之流现故。 加持相承学略可见。 以古判迂而不稳故。 别加私解以成自证说法文义。 皆如当详。 第五秘密一乘建立门者。 伟哉鑁字即言离言体具义。 次法位随缘常同常别。 横竖自在法界塔婆以为一乘。 一乘涉显而非法身自内证法。 简云秘密。 法尔建立本自无始。 云雾中蔽日月新现。 万里越海扣青龙窟。 百世护国镇精进峰。 讵有不仰鼻祖傅来不二真多摩尼珠乎。 不二玄渊混混沌沌。 末学短绠奚钓厥幽。 非默非说。 非一非多。 未辨二重三重之别。 虽非数量且号一乘。 虽离横竖假说为横。 即以从机法门随竖无重立重向上向下。 东涌西没变造无方天地范围。 万物曲成。 若约行者进趣证入。 则正成立多法界门。 加持世界修成一门普门有相无相圆坛千品万差种种精勤。 自证行穷证不二心。 此之一门。 此之普门。 此之一相。 此之无尽。 弗改四曼别相。 合入一印法界。 无不显现。 春花秋叶。 晓月夕雪。 风树潮岸。 丘鸟皇鹤。 是全诸相实相印故称之极位自证说法。 毗卢心肝灌顶要领。 醍醐事相。 野山教相职而之由。 谁敢容疑。 虽然不似本有法然非一非多非默非说。 自机因行所克获故。 玄同向下从他机缘。 但就自克不言义次待绝表里而已。 机未亡故海会心相心相迹断入波惹海。 犹尝海波无不咸味。 全克体性无义可别。 唯二重而非三重。 岂得果上更成果乎。 头上之头。 楼上之楼。 后进学者如理简辨。 金刚顶宗大三法羯四印一印相即宛然自证身说。 疑者鲜矣。 胎藏亦有自证说法。 故具缘品自证极处说法住于法位所说无譬类。 转字轮曰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说法无等比。 所指说法岂随缘乎。 第二十卷八叶方处加持世界信修行位。 其所超过华台本地为字门道具足长恶。 自证说法犹指掌也。 又第四曰。 如来妙严之相法尔无减。 非造作所成。 如来微妙庄严色相虽在罗縠法尔无减。 如法尔相自证言然。 言相一辙。 论家定判况乎。 初卷曰。 今者心王毗卢遮那成自然觉。 尔时一切心数无不即入金刚界中。 成如来内证差别智印。 又第三曰。 今此中妙法莲华漫荼罗义毗卢遮那本地常心。 即是华台具体四佛四菩萨醍醐果德。 如众实俱成。 而指之曰佛菩提自证之德。 以望须蕊华叶根茎之外三重对说。 炳然自尔主伴是何为乎。 自证说法不言而显。 不文言说非说法者。 违犯依义不依文教。 其余起尽不暇枚举。 若论对望未来机缘。 法门流现义次差别。 于己证法他机不及与及远近既是三重。 是故疏释成佛曰。 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 现觉诸法本初不生。 是处言语尽竟。 心行亦寂。 又曰。 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 观者无见。 宗家是曰五居足断十虑手亡。 他手他足绝言义迹。 即合出过一切心量。 十地菩萨非其境界。 垂拱君王未施政令。 深窟狮子何为执缚。 极位不说镜非譬。 夫其极处虽疏家列台叶王数自尔主伴。 虽宗家曰与自眷属自受法乐各说三密。 虽具无尽圆圆海德。 虽存四曼三世间法。 相用居体。 法界寂然亡他缘故。 名曰无相。 广泽袭承一法界门根岭不说由此成立。 不思议疏阿鑁似异。 秘旨冥符。 求师问津。 如此无相对未来机。 不改自性而相而说。 即现八叶中胎藏身。 以如义语直说自证。 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之安立无量乘岂越正说。 神变加持一部总称。 独远标别未来流通。 外正说者未之有也。 此经勿论。 秘经亦言我本无有言但为利益说。 金口真说日月丽天。 两部一双讵不信遵。 虽望他缘分辨义次。 流转极位不异上绝。 方所相待自为加持。 本随位分。 即离相成。 高祖大师至我山家大师。 大凡三百年许。 一元和同阴阳相推。 往还合离动静自得。 不几保元平治时。 世经纬紊纪。 规矩失度。 不亲其亲不兄其兄。 劫浊乱时触秽缁林。 定钵稍倾戒珠颇缺。 偏执内固。 寸舌外尖。 于时野山根岭东寺诸德交起慈心难伏。 权谋善巧将济时弊。 自证说默二重三重依托一边毁被一边。 所谓相被相成者与碌碌铅刀自夸庖厨不知他坚不足与谋。 盖夫说默分派南北推索原泉。 鑁字一水澄湛寂莫可以滥觞。 水水相合船筏尚难。 法虎义龙风云相为。 以漱齿牙于一多流。 本地常心垂拱弥高。 豁虚无相化城倍远。 相被相成春兰秋菊。 我岂敢臆今案自立。 野泽野根一多兼照。 事教双取同归一源。 浴身正流不汲支派。 留意相成不拾半璧。 镌去钝石锁化矿秽。 终日从事研磨而已。 住少尝读自证说抄。 泛乎未识可以适从。 遇见印融抄云醍醐傅多法界。 泽承一界。 疑雾忽暗。 以祈决了于常所念曼殊童真。 诵咒未疲不虞而眠。 梦感高僧威德不凡。 意谓我祖兴教大师。 告曰。 野充体性。 根柝义次。 一多昆玉事教海珠。 几似通晓尚未豁然。 愤愤而过二十余年。 尝从亲教无等和上。 面承傅法西院秘旨。 亦习报恩安祥极致。 就中安祥广涉他家。 兼出义范两种三重而不敢言是一是多。 醍醐醇净未识其味。 性善苾刍幸心正嫡。 为时所敬。 就学三年。 摩醯三目全具未授伊字三点。 硕滞倍凝。 后垂耳顺应纪候请。 辱继根岭左学重任于故僧正常明和上。 一日谈及两种三重。 和上整衲愕尔而立。 遂则授与土巨丹腑。 于爰始觉感梦不虚。 百川流合怀山襄陵。 一法多界本是海珠由事无玼知教非石。 野体根义一如意宝世出世愿从此成满。 婆心不私以告后进。 各崇所承专心练行。 温古知新。 明今达古。 古今相资说默相成。 犹轮似翼。 不可偏阙。 证入即体。 相与无相法体不分二重而足。 流现从他分辨不及与及义次。 义必三重。 体具有说。 缘亡不说野根所承各据一义。 毗卢法身青莲华眼。 未有褒左贬右者也。 今者所言半朋自说半加持说。 纷乎难辨。 若加持说头楼道理经疏诸文如何通消。 况乎宗家自受法乐何为随他加持之说。 若自证说神变加持唯题现瑞不关正说。 秘经等文疑永难消。 谓偏征诘鬻鉾楯者。 于我不识何之所被。 实有自证本地说法。 亦有加持随缘说法。 一多两道直透帝都。 其理其证悉成资粮。 仰冀两部曼荼界会使怀疑客不泣多岐。 诱奖便还两祖中间三百余年本所住处。 如宗家云自受法乐新承。 迂会即质加持自他纷[宀/兒]实不亲密。 卒听上天无声无臭。 自受身说堕在人间。 执劣潜胜。 定入深底。 焉得常途随缘偏云说法本意令他生解。 犹如燕石以比宗家肝胸真多摩尼珠乎。 若是论场应变一格与。 亦复古判不能的证。 显密对辨岂独自证。 对显三身广以加持世界三身说真言道。 及自性会即质加持现三无尽庄严宝藏。 总为法身自内证法。 可知。 古判通中片璧。 于我通别咸皆是。 是岂不美玉在于斯乎。 设夸自受法乐高判概贬他缘泯亡不说。 争异刀割刀之谓乎。 又如题额未尝见有无玼通释。 私为解云。 三世常恒自证说法。 常常正说恒恒现瑞流布广略。 悉皆然也。 且就略本以论梗概。 则以佛法离诸相法住于法位所说无比类等文。 由总兼别以括一部。 一部皆是自证说法。 即成佛题所以通标也。 若以甚深无相法。 及举足下足皆成密印等文总。 则一部悉皆无不无尽总别无相加持。 若除是等所余七日作坛一相漫荼罗坛。 及与一部一门圆坛。 即是有相加持说法。 如是无相有相曼荼神变加持题额所冠。 正在正说不遮瑞相。 犹贯珠鬘无瑕可指。 璞玉干鼠名涉不似。 何为独标未来流通乎。 管弦相成似可以闻。 台叶王数说听相向。 汝何言之总总绝待。 如石女儿得不违乎。 若亦许之主伴相对有说法故加持随然。 施设混淆其罪莫大。 又法玄极人法一致色心圆具。 而何傅说自证法门加持羯磨。 相似未免权门锁谈。 谓法内潜。 入则外着。 寄显自证加持流现。 名为菩提佛驮二义。 疏家教相权宜无方。 何为玄极圆满无缺。 以混十八界别未聚后难已通。 前难云何。 谓若暂废一多法界流转摄归触途皆塞。 一门尊体一点不动。 无不普门无尽法界。 所谓从此一门得入法界。 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无尽法界言亡虑绝无相即相。 台叶王数即因总别自尔主伴。 自证说法何有疑滞。 相即无相惟主惟总。 无伴可对。 无处可居。 何言何虑有迹可逐。 相与无相一体不分。 似有龌龉无不吻合。 若法流现以从他缘。 必有表里而辨义次。 虽即一体相即无相为表。 以彰极位不说。 虽是不分无相即相无说即说对当机故。 即质主伴由此显现。 待绝位分。 谁敢躐等向上向下金石合离。 野体根义管弦不夺。 聋者不听无如之何。 异门例难劳而无功。 一多法界若所禀承。 根水野火尚克不和。 野旧自证权柄法佛。 资粮宗家自受法乐。 根新即质。 鸣鼓经题。 依据疏家处处起尽。 吴越相隔帷谋智战争衡久矣。 相成焉在。 谓以垂教不离葛藤。 文隐执见。 义或未现。 振古昆屯至我山家。 中古硕德岂不和同。 啻救时弊被他固执。 固执被去一元醇妙。 所以得知中性瑜公祖承广述表德三重。 不思议疏以为通依经疏坟典别配准则。 宪公相继审辨详决无相至极。 他所不若。 谓其尘尘为他所缘则必有他领解行相。 名之以为劣慧有相。 设虽甚深无相法门尚为胜慧有施设相。 法法玄渊机绝绝处决无他缘可领解相。 是云极位究竟无相。 且如水大有灌濯用。 有圆白相。 有湿润性。 是他缘相非即水体。 水体何有见可分相。 六大无碍常瑜伽故一水大处备有六大色形作用。 随不相隔。 又以诸法能造性故十界依正无尽无尽四曼三密无不悉具。 即是法住法性自位三大不离水大体也。 若人修证显不二心。 遍知作用无涯畔故乃其究竟一念之中顿能证知无尽水大。 非十地境。 矧生死乎。 然自证满以为机说此水大时。 说随局见即为一边。 不契水体。 又拟华严因果二分。 曰理圆言备。 言生理丧。 法无想相。 思则乱生。 今亦如是。 六大四曼各各自体一具一切。 虽言寂绝究竟无相。 非谓极位无可说法。 忘他缘故说云佛法离诸相无相无为作云云。 又复有言。 法佛内证永离他缘故云无相。 然性相常住诸法宛然。 又论能造五大纵云三大不离。 全如先判。 夺约不即为性六德。 而复以证驮度式云不改四曼别相。 合入一印大日。 虽入一印无相极底。 宛然不改四曼别相。 如斯逮耆殷勤反复。 唯遮他缘不非体具。 然又野山范日等师对显无相绝离为极。 盛谭无尽金刚宝藏表德有相不共三大。 而会经佛法离诸相甚深无相法等。 约离有心之境为释。 亦遣他缘不非体具。 上下来往合离说默义路虽异。 无不冥符。 谓自证果法体圆具。 相与无相非一非异。 全因相故。 绝他缘故。 若下转门望他机缘。 绝寂待说义。 次表里他缘绝故。 非一相隐自自为自。 极位无相。 无相为表义门自立。 法体不阙新古可会。 即待机故非一相现。 主伴说听宫室殿楼随缘显现重位自下。 即质不动新古亦会。 虽似水火何克之有。 管弦相成不互相夺。 身相已尔。 说法云何。 虽未尝见说不相成。 准理则事亦应相成。 自证说法与自眷属自受法乐自内证法。 法自尔故无有他缘请求领解说法之相。 不说即说说即不说。 二家相成理自显然。 设言相尔说不必然。 何释论曰既绝言语。 岂得有相无言。 法位玄渊说法必无。 加持用大本无今有。 若虽非无法界语表。 唯是功德非说法者表业已有。 但不称说。 以立宗别颇不足言。 由不逗机即言自受。 自受宝藏不可阙如。 若许对显总为说法。 细论岂得偏限加持。 如对一心法佛三密。 如辨表德不遮极位。 我门弟子承加持说义学不鲜。 殊为简辨。 不认相被粘胶好矣。 因辨近世有欲众水引会江汉。 而朝沧海。 其志可谟。 其言可殛。 云如来边自证说法。 众生边则加持说法。 此如来边为智为悲。 若大悲门普现色身。 如第三卷第二十卷有证。 不合汝之素意。 已说横竖之流现故还入我家即质加持。 若大智门自受法乐。 为辨重位。 将无重位。 若非重位但义边异。 正证如来一身一智未成果时差次浅深。 自证加持非异处故。 学密之徒谁相违越。 汝义若然。 徒劳而已。 若随待绝而辨重位。 范日所言有何别义。 况众生边言简离质。 尚沈其中非我即质。 又有龙象并出洛西。 象迹几近此生佛家。 谓约能化会自证说。 就所化生同加持说。 而证第九三三昧耶。 以辨本地加持说法意存重位。 于今经疏盛谈即质加持义相土巨正统。 不可尚焉。 惜哉不会极位不说。 四身二身两经分辨一任龙威。 非所自震。 神解奇说虽可惊怪。 不便通融。 如后当详。 龙须奋动不类群兽。 云金刚界秘密心殿。 四种法身俱陈斯道自证说法。 不分本加。 大悲胎藏加持说法。 悲德所润非本地故。 阿鑁义曰。 金刚界自受用身说法。 胎藏界他受用身说法。 虽不亲闻傅说如是。 如山家释如先已会。 若经意然毗卢佛心理智印玺岂有优降。 殊违所承土巨极秘。 将震龙威。 百兽不从。 亢龙有悔潜为转计。 金口梵音两部一双。 然傅译祖非无深浅。 金智三藏全两法界均两部界。 相承正嫡。 我之大师所嗣继处。 正傅极位自证说法。 无畏三藏偏一法界。 唯约加持而语说法。 一行承谈本地无说。 所以不摄附法祖也。 若尔褒称契经可好。 贬抑祖师何不自痛乎。 一行禅师不幸先寂。 无畏三藏徒绝其嗣。 本邦不续于其腑脉。 是以不称附法而已。 非不傅法。 法不傅也。 若此三藏偏加持说。 翻曰。 所说无比类。 说法无等比等何谓也。 禅师承谈本地无说。 即同鼻祖足断手亡。 况乎第七第九等中往往释云法佛平等身口意等。 岂不亦同宗家所言法佛三密等觉难见。 本地王数台叶相对八祖相承颂法然具足。 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何异之有。 所余罗縠色相庄严入中恶等日月丽天。 何有所恨覆弊太矣。 八祖齐列朝朝拈香。 印可灌顶傅秘之坛。 殊兴云海酬承继恩。 不可以祀而祭朋党也。 可祀而祭焉加轻蔑。 古人有说去就任意。 但三密观须设苦劳。 盖欲和会新古相成须先审知其之原本。 谓说不说本由一多。 一多亦成非一非多。 本初不生原泉沽渴。 支派相合未之有也。 譬如有人胶漆以接已被器皿。 不识全器。 仰右覆左参差错过欲不漏泄。 终不能得。 好相成者尚如斯尔。 粘胶相被固执一偶。 不惟漏泄。 床头狼藉有伤手脚。 后贤思之。 傍论已竟。 正宗当辨。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上(毕)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下根岭沙门法住记第六所被机根差别门者。 上来广述秘密理教一多说默纵横自在。 以下五门瑜伽行者因行证入方便究竟。 以轨曼荼八叶中台故。 虽竖次而恒不忘四佛四菩萨醍醐果德。 此中就机论因非一。 三密会中虽无因人。 一法未满非今众故。 于当来世如实发心如说修行。 是被教人也。 总分二机。 结缘正为。 结缘傍机非此所论。 隔生死海何谓即身。 此生证悟为正机故。 此正为机菩提心论通呼上根上智之人。 宗祖以譬轮王种姓。 勇锐进行。 即身顿嗣本地毗卢法王位故。 又大分曰一生二生随机不定。 虽言二生非即隔生。 地前上益功德别故。 或是名为大小二机。 亦云正傍。 名异体同。 非先结缘。 一生成故尚非正宗。 且名为傍。 即依有相。 极劣慧者而非无相所被胜机。 此之胜机为正为大。 机器物殊所受虽别。 普澍法水同一甘露极位说法总总绝绝。 非机所及亦称不说。 说与不说表里而已。 虽即此质缘对来机。 绝待方成总别相待。 此中有二。 由望胜机重重无尽即绝而待。 主主不别亦名总总。 伴伴不总即为相待。 主伴无限名为重重无尽总别相待曼荼。 以待劣慧总总不现。 而作一相主伴海会。 由机胜劣随分有无。 曼荼体性非有二质。 还知。 由现有无二相根亦大小二别判然。 机劣单信一相曼荼。 根胜深仰无尽圆坛。 如言有无普一可例。 如言四曼三密亦尔。 由有相机之所分疆有相三密加持出现。 岂有别离平等三密外现手印口言方法。 由无相机无构画故全有相法无相显现。 未必谓离手契口咒别修举足下足之行。 三密本自第一实际。 但逐相见身与语心。 此之劣慧行有相人亦有二途。 迂回直往。 迂回跂步索宝心外。 舟车渐历五百由旬。 险难或塞多所留滞。 机是遮情。 惑即过患。 不可顿断。 经无数劫地地迁登。 因究显极终至自家佛乘初地五相渐修不共次断。 故莲华部心轨曰。 汝之所证处是一道清净。 金刚喻三昧及萨般若智尚未能证知。 (三摩地法文义大同)以彼因满金刚喻定。 开为十地所入三昧。 大空三昧初地证故自家断证不似常途。 若直往人根亦劣故发心尚微。 而不精一。 谓厌心外别索心宝。 戒序所言厌求菩提心者是也。 然异迂回亦出结缘。 一生成故不可雷同。 所断惑品开为四妄。 比位发心地前分三。 为粗细极寄显三祇。 地上所断别立一个微细妄执。 为密不共。 宗家释之过此修上上方便断微细妄执至佛果故。 以合故经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 地前三劫比观渐进净六七八识之矿垢。 而虽无体之一妄执。 机是有相。 过患断证仿佛显教则许其断。 地前断之不共尚残。 惑用分十。 十地渐除。 究竟尽体体用都亡。 三句五转两重因果。 三劫十地二重得益。 十六重玄阇梨深行。 经疏说相。 多依此机备演自家法相首尾。 又无相中分为三种虽悉无相胜慧大器。 发心识体六八九故明昧品殊顿渐不齐。 时阿阇梨见机诫示。 汝之自心不二宝处。 岂求五百由旬外乎。 阇梨言教先转耳根。 意识广缘通内外起。 小机发心尚涉于外。 此三不然。 表德机故缘或由外唯内发心。 一一如如各各是是五百由旬无非宝处。 于中第六知解非证。 无相知故不同小机。 比智度了攀缘断故不似后二唯微细断。 无明无体开之地前。 初二三劫渐次断除。 三妄已尽无更可断。 乃至初地所作已辨。 皆经三祇方轨同辙。 显密人异惑体悬隔。 认过患故芥石未足。 照功德故电焰有余。 地上设教果后方便。 而只为他教道而已。 疏释品题。 即心顿成以证大品二个菩萨。 得不退转证先小机。 便转法轮征此大机大机无相所以宗主。 至教不多理必应有。 彼分证人。 此即极机。 机虽是则法本惟一故。 广论曰。 分满不二即离不谬。 即八叶分不离普门。 全常心满差别印现。 常满恒分即离由机顿渐克果。 通取无谬。 若但不极则罹显纲未尝深思十六大生。 唯存即极而非不极。 似脱显狱尚系杻械。 莲华盛敷果复成种。 即密极满二教何别。 设彼未开不以实许显极密因未甚悬绝。 是故疏家对显地上必立三句。 不言即极。 对辨常轨有由致乎。 鄙哉末学夸自教谈暗经疏旨。 亦违祖训。 其秘藏记杂问答等文义着矣。 可引而证。 若修行者阇梨言下所发心念顿彻藏识。 不具经历三劫阶位。 略论是曰顿越三妄入真心。 开题即释三大僧祇越一念阿字。 疏家处处况望十地直以生死所殖善根。 而不别言三劫贤位。 若判地前总为生死。 而其三劫六无畏处拟仪外迹。 非自所为。 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即为信解中行。 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 故经举益演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 论譬十六大菩萨生。 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 竖历五转修无相行。 故疏一曰。 自心发菩提。 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 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 严净心佛国。 从因至果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行虽无相。 惑虽不共。 机尚据地。 渐次行故。 分用十个。 十地断之。 佛地尽体。 所见圆极。 虽则分证。 不独常途妙观平等初地分得。 亦复不似有相劣慧渐得初地不极之人。 彼机劣故多一识心分现一相庄严圆坛。 五智三身虽无缺少。 普门法界之一门故。 无尽庄严之一相故。 分证庄严其相尚易。 此根胜故一一识心显现重重无尽曼荼。 第一实际无相圆极大牟尼位分全难辨。 重重无尽虽境无穷。 无相之相依地而行。 尚未能免总别相待。 岂可容易知分证相。 地地明昧因果待绝犹如灯火隔在重纱随去一纱火光益明。 喻尚虽通一相总别。 法可推察此无尽相。 若极顿人最初发心深固决定彻庵摩罗。 如实直知自心宝处。 义决所言。 直入直修直满直证。 横具五转发心则到。 品题疏文亦证此义。 又疏三曰。 更无行位差别可以错于其间。 又第六曰。 岂烦渐超四处方至究竟乎。 次证即极地上地前渐历四处名为渐超。 不极并经地前地上。 而更加语曰烦渐超。 此之顿大虽乏教证。 才发心转法轮菩萨胜迅执金刚等以为人证。 四十二地阶次不同皆是教道施设而已。 如是总为四机差别。 于中小机大中即极发心比位行不坚牢。 三妄寄显地前断之。 地上即不可准后二。 后二发心已得证智心相猛利。 遥离寄显。 唯断不共五转横竖顿中顿渐不类前二。 禅林古德尝作四句云。 地前实证地上教道。 地上实证地前教道。 地前地上俱是实证。 地前地上俱为教道。 中性宪公年已八十。 力勉苦策删正论草。 其笔削拙盖傍人记。 推征决断无出其右。 楷定次位。 淘汰机类。 模范此四义门别设。 于中唯有初地即极。 依准初句彰不共教。 与道范等总别傅异。 十地菩萨生死所殖等据第二句示不共位。 祖述瑜师文永安立。 住心三句复越一劫等数则成立二重得益。 专详小机实修实证。 广第三句。 经疏文多。 末徒概谈为教道谬也。 发心即到独成第四以显速疾神通为神。 又疏第六分顿渐超。 须辨四句逐义配知渐渐渐顿顿渐顿顿。 初三超越。 如次地前地上共超各越为三。 后一极顿莫论超时。 转根亦有。 义准而思。 上来约就有无相法。 一三通计。 辨四种机。 若随普别以为四机。 广如五轮九字秘释。 有无相根各有普一。 二六相分合为八机。 渐渐有相最下劣中亦有多修普门五字。 顿顿无相或复容有主于观音。 伴八弥陀。 又复容有一类乐欲种种恶趣。 机万差故经说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 疏家以释如来名种种恶趣众生。 曰即是鬼神即是龙鸟。 宗家述之地狱天堂皆是自心佛之名字。 山家则判不动九界迷情悉目等流法身。 既是不动亦可以言烦恼即烦恼生死即生死。 多一识心修显百界之十佛界名修生机。 一一识心不移不动百界自尔为本有人。 舍迷执故名遮情人以摄小机。 非遣有体。 不混观门体空好矣。 所执舍故舍为实义。 不唯有体。 不舍所执以为表德实相大机。 一一白白不舍实义。 所执舍不小大机别。 于其法体不必别异。 小大虽异。 遮表虽别。 设虽极顿发心即到。 亦虽一类恶趣乐欲。 行者究竟契证之日一切悉皆转迷开悟。 不妨广论无执而到。 不尔焉辨生佛之岐。 不可认谓表德之机未令表德。 固执隔挂即直以为表德实相。 然亦不泯秘经所说一人障者法性大我。 表德总体差别智印别功德故不舍实义。 法门安立不概而止。 要津学者不容易过。 第七所行行位断证门者。 略如先辨。 体性未审。 所修行体显密悬隔。 请来录曰。 玩一心利刀显教也。 挥三密金刚密藏也。 利刀但是芟剃荒秽。 荒秽芟剃利刀可舍。 彼岸已到船筏何须。 虽似意密去就不同。 虽维摩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虽天台释三道即是三德涅槃。 但是无相真如理性约境妙故魔佛一如。 若就智行事必可舍。 我之三密金刚不然。 以佛果德为行体故。 佛德者何经曰。 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法门。 越故非世。 句故非绝。 乘如而来即离所现。 是名加持三平等句。 加持之句何无依行。 所依行体圆明日中湛若虚空。 绝进行迹。 谓之法位三平等处。 故疏释曰。 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 语等于心。 又第七释法尔真言曰。 以如来身语意毕竟等故法尔如是。 非造作所成。 又曰。 如来自证法体非佛自作。 非余天人所作。 法尔常恒。 今此真言门秘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 以此为本流现加持。 故又次曰。 而以加持神力出兴于世。 利益众生。 非即今经加持故乎。 由加持故不动绝待。 总总方为总别相待。 即是如来加持之日即离所现三无尽藏也。 乃至劫末结缘傍机手印口言隔历不融亦复不出第一实际。 如来金刚体不改故。 修瑜伽者攀此道迹泰然不滞。 次第进行。 何幸若之。 何悦加之。 疏家明判所乘有殊。 譬神通乘飞空而度。 宗家取喻直服丸药。 简读方经对辨炳然。 显行迂拙舟车渐进。 乘教分派泾渭不同。 清净法身大功德海事理金玉。 一多管弦。 息增非石。 敬降岂鍮。 其所历位亦复如是。 果上功德圣人大宝。 行者立此进趣有据。 此之宝位。 岂与施设假立阶梯同日而论。 普门应现三无尽藏为所行体朝耘夕锄。 一身智行四重圆坛所经位天覆地载。 偏行偏位因缘不和何由得成华实丰饶。 三句五转无阶为次。 三劫十地无到而进。 无适而非曼荼海会。 故疏七曰。 大悲曼荼罗正表此义也。 盖漫荼罗本自不出生佛不二平等心地。 疏一所言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大漫荼罗已。 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大漫荼罗。 质多心月是金刚界栗多心莲即名胎藏。 是故疏家一茎莲华以譬三劫渐次阶级。 菩提心论一片白月即为十六大生正位。 众实内潜恒恒俱成。 修生外敷四行渐进。 半轮天丽日日渐加。 净性光周众行皆备。 智月夕明理莲朝发。 胎花日新金果月熟。 金胎交补理智相冥。 金界且止。 胎漫将辨。 四机已异表显不同。 即到次证于此心莲三句五转横具。 竖历五相十地顿证渐修。 即得大日阿閦大圆中因东因二胜机也。 华台垂拱本地常心。 八叶方隅以表十地。 是故行者每献华座。 若竖若横地波罗密具足圆满。 观练而见。 疏二十曰。 然此八叶及中胎五佛四菩萨岂异身乎。 即一毗卢遮那为欲分别如来内证之德表示于外故。 于一法界中作八叶分别说耳。 次说四行信行证入。 结之亦曰。 若就未成果时观此。 则差次浅深。 今以如来平等慧观。 从因至果但是如来一身一智行耳。 此中后文反证以果为因行位逾广逾深。 前俱兼明横竖行位。 一毗卢故。 一智行故。 表示八叶分别说故。 渐说四佛四菩萨故。 不必渐位。 亦不顿具。 顿具渐发由机横竖。 为表此义达磨驮度微妙莲华纵横开敷。 若就即极不极两机。 从本垂迹三重流现而有深浅差降显现。 此三重坛之被引摄三知渐修。 莲华方敷从因至果之所标示。 广如第三第二十卷。 然于八叶四智四行能所围绕。 两说义分。 第二十注又云。 此八叶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此子注意显为能围。 应知。 粗字即所围绕。 所围绕故四佛四菩萨醍醐果德非为次位。 即极帜灼然而彰。 若能围绕三重引摄。 后经八叶不极可见。 若以八叶为能围绕。 校秘藏记一尊心王所绕可知。 九尊心王。 五尊未详其理与证。 盖其台叶以尽内心妙白莲旨。 如疏第五。 然疏家释多约五转。 如第十二第十四第二十。 我之出家五轮秘释图无畏傅出五大文。 准第五中无定梵文。 若同出家亦应五大大。 主本有而兼修生。 以校五转一重深奥。 是故应知。 五大横布而是五大即五智轮。 各具五智无际智故。 五尊心王即到所轨。 五大横布五智各具虽无何阙亦无何竖。 其机不横任横为竖。 无相立相次证则之。 经信解地逾广逾深。 横照中因。 竖次东因。 应知。 大转皆有中东。 两祖俱傅无有阙乏但于梵布所禀不同。 各有深旨不可偏失。 余意尚多。 入文当详。 其所断妄显涩密滑。 豁虚无物一心真如断除患惑所获法故。 表德金刚无尽宝藏无过可舍皆功德故。 认过患故。 三祇渐离以照功德一生顿成。 烦恼当体即有即空即不生故。 应了功德令不功德名无体惑。 谓所执性微细戏论。 释论望末立根本名。 菩提心论无始自来挂佛平等功德法故。 恶咎别名无始间隔。 显有体故品类众多。 密无体故但随所障之一本觉名一无明。 随见修道无事理惑。 理应并至于第三劫。 所迷本源事理俱故。 又复不从初劫人执后二法执显之通说。 即顺常途虽且许之实谈不然。 必俱至极。 所到惹海人法俱故。 不但事理。 不独人法。 森罗万象悉宝聚门。 能迷随应无量无边。 且就四机开为四别。 顿顿断者唯一妄体妄用将发即究竟故。 顿渐断者已证圣位。 唯有微用障地上故。 十地断用佛果尽体。 渐顿断者比位发心。 但分粗用为粗细极。 不开微用。 初地尽故。 是曰自家三妄建立。 疏家详辨时分妄执于一梵音对明显密。 而亦不违一切菩萨皆经三祇巧释可仰。 渐渐断者粗细皆开。 地前地上分分障故。 宗家据经四分之一审立四妄。 如前已悉。 上来所述显密对辨。 大分有体无体而论。 若教若观皆咸然也。 若寄齐门教判亦然。 密人总断无体执故。 若就观门胜慧不异。 八万尘劳即功德故。 如有相机不能直见宝聚门故。 教观别论密均显人。 不见功德。 况薪焚烧。 同尘灌洒。 谓之显密共所断惑。 随人惑别。 不必一切唯舍所执。 不可雷同。 虽然教判。 其断有体即尽无体执无余故。 显密岐分还同对辨。 须知义门审辨同异。 解疏随别。 如第二曰由有无明生五根本。 所生五根一二三四五再数成百六十心。 分粗细极为三祇劫。 由有无明别离名为入密以去不共无明。 即是显密合论四妄。 而迂回人所断惑品。 若就直往观门言之。 虽辨能所义同迂回。 许为显密共断惑故何经永劫所断惑乎。 此生证悟所摄人故而尚为共不共合论。 实非时分。 惑体不混。 若约教门取譬一拳五指以辨此能所生。 虽其名借于贪瞋等。 体是理无三妄执也。 极细第三细论体用。 十地佛果不断而断。 三妄四妄开合为异。 不同前门辨能所生。 以观门故不夸宗致。 由教门故不失顿旨。 若三若四。 在通在局。 于一无明逐机为别。 秘密独步断惑分齐。 修瑜伽者不可容易。 其所得证如次当辨。 第八所得五智四身门者。 理智一双大亦涉修。 举胜为论以说五智。 四智品名相似显说。 法界体性密不共故。 以总摄别由各具智。 随四智体亦密不共。 即到即极顿发勿论。 次证不极分证庄严所现宝藏。 重重一相主伴总别举一全收。 了了听闻如正说时海会现前四重坛故。 具证五智之无际智。 初地圆备不偏不颇。 惟是逾广逾深明昧。 岂同常途地上相乎。 又本不生自有理智。 五大灵知名为五智。 是故称曰五大即是五智轮。 本许五大周遍不偏。 岂有五智颇修得乎。 学者不堕显网好矣。 若据胜言初信解地大圆镜智方当相应。 第八发心始见谛理。 无尽庄严应显现故。 乃至七地无相行增。 八地大空妙观智明。 因满除盖成作智炽。 果满性智无不穷尽。 据胜而言尚异常途。 况乎据实论其圆具。 又四身者。 于变化身离为等流。 三身开合而已。 然等流称显乘未唱。 密教说之名体究极。 如圣位经菩提心论。 若为自性自受他受应化四身。 唯是佛形。 若合自他开应与化。 通非佛形。 或所变化犹如镜像水月非实。 密乘不然。 八部人天鬼畜龙鸟为主为总。 八叶中台本地常心。 悬异影像暂现速隐。 如相家言质影双存。 则是带质通情本也rep况乎性宗唯影无本。 唯是随染业幻之身。 岂同日言金刚之幻。 设说普现色身三昧。 三昧所现忽然而隐。 不一而似本地常心。 我宗开说眉目可见。 又复有别。 显教所说三四身相。 偏而阙如。 此中所说重重尽善。 二教论中广引分别圣位经说。 标名列数。 合两部经夹注分判。 其言虽略其意至广。 其圣位经显密合论。 两部大经约密对说。 而曰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 应当知之。 应知。 三身有显有密。 加持世界他受应化开显三身。 化地前上。 显机不及一切诸佛乃至龙鸟合密法身。 显密合论。 如圣位经除其所言显之三身。 于密法身开为四身。 分其三身加持世界。 而振三密三劫十地。 唯拜离质不能直见。 自性会尊。 都为法身。 如是密中离质即质合论四身。 如大日经。 二文比校各为其趣。 就义废立无有穷已。 于此四身除离质三。 即质法身开为三身。 本地法身并为四身。 待绝合论准如亦是。 二教论云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各说三密。 受用是金。 应知。 胎理唯是自性本地法身。 漫荼罗中若中台上若八叶佛为他受用。 释迦变化。 余是等流。 准即质中亦辨四身。 不改自性中胎显现。 则称本地自性法身。 若一心王四佛他受。 若五九尊应遍知院为他受用。 智火聚故余可准知。 谓之主总伴别合论四种法身。 则法今疏释教主曰薄伽梵即毗卢遮那本地法身。 是能住身住所住故非即无相无说极处。 又曰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 与含违义。 虽云无别还得以知非即极处。 又般若寺释此疏曰。 加持身者。 曼荼罗中台尊。 此名佛加持身。 当报身也。 为疏能住以名所住。 抄归能住则显能所二而不二是加持身。 疏家是名佛受用身。 抄家释之云当报身。 若此报身以就自部之能所住。 敌当为义。 谓自性身住加持处。 虽非他受自当他受。 极位绝绝远为未来所受用故证阿鑁义。 若当自受似同为当。 此加持身在自性士未应现机。 尚似自受。 能住为主。 通所住三以为主总伴别四身。 若依无畏被地狱轨以明胎金互相住义。 胎理冥会金刚之智。 相应无二为契当义。 吽字义曰。 理智相应故曰报。 法身智身相应无二故名报。 即是金胎合论四身也。 上来门别虽异其义。 所言并约一法界门。 若多法界则不敢谈法位极处为一法身。 故金刚顶一切瑜祇经曰。 一时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 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 于本有金刚界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 谓住本有金刚心殿五智共成四法身故。 即是行者修成显现体具四身亦复尔也。 故二教论即判之。 曰横即自利。 不可异求。 有身有说。 金刚顶开题以述四种法身俱陈斯道。 而亦不遮合此四身为一法身。 即质为三。 此总为一。 离质为三如今经说竖即利他。 释今经亦曰此经四种法身亦具横竖三义。 文势可知。 文势约竖彰横具四。 须照两经可悉横竖。 如斯横竖十地分得。 佛果全证。 明昧可察。 第九说法主伴时处门者。 在缠本有名如来藏。 不言法身自证如语。 法性未证非此所论。 出缠方称自证说法。 说法教体通别为二。 通是六尘。 别则声尘。 法虽通别。 义无浅深由此为本。 起他刹说余香味等常途为声。 然就对辨显教通相。 各随风缘转为波浪。 设虽一乘无明边域。 尚判真如受熏极唱。 密悉法尔自证说法。 若自性相不唯法尔。 亦论离质即质随缘。 现当机缘有差品故法体不动与显不似。 然法尔中六尘各各六四三法为体相用。 若不离门。 若不即门。 一一即有各各即空事事物物即本不生。 诠此三谛尘尘各各名句文身则为教体。 诠旨无别。 直诠法体自性如义真实语也。 虽即见闻触知所历而未必为见闻触知。 美好生贪。 臭恶起瞋。 大贪大瞋大小叵辨。 声殊有滥。 如显乘说三千实相重重无尽。 何为法体称可如义乎。 虽名三谛我本不生有空中义天殊地别。 一异义曰。 不二三谛甚深难测。 云有云空越显中道何况三乘小乘劣教。 何况世间闾巷杂语。 虽然非离世间杂语外有出世离妄之语。 我教纯白涅而不缁。 犹莲华性本自清净。 说默即离虽随缘移。 不改常恒说法教体。 乃至今世有相印咒曲指弹舌亦复然也。 如鼻祖曰非冒地难得。 遇此教难也。 若非大悲妙加持力。 何异世间掉动戏论。 冒地难得昙花非譬。 若非六大达磨驮度与显共故。 教力微劣不足以药二乘阐提。 如六度经。 如摩诃那罗延力执金刚然也。 理智教力慈悲胜能宿殖缘阙不得止矣。 得则轮王髻中明珠周给一国。 何乏之有。 此之教义。 不唯声尘。 色等如是。 六尘说法。 是故声字义作颂曰。 五大皆有响十界具言语六尘悉文字。 初二句者。 别说声尘。 故释之云。 五大即是声之体。 音响则用。 又云。 十界所有言语皆依声起。 声有长短屈曲。 第三句通六尘教体。 于中色尘本随广说。 声字亦尔。 故略不言。 然此疏中别约声说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 又第七曰。 而能不离解脱。 现作声字等不遑枚举。 阎浮提人多由耳入。 佛随时宜。 是名为别。 若别若通。 在大智门自受法乐。 自证说法。 以任法体全证得故。 绝他机缘亦是不说。 或字或句。 在大悲门对未来机。 总总方为总别相对。 即质说法如第三卷第二十卷约如来边横竖流现。 不间所即之绝离故。 由会座中无被机故。 非众生边加持说法。 现随机边总别相待由机局见忽隔法位。 虽隔法位尚法界宫全总作别金刚之幻。 与随染幻幻体霄壤。 加持世界说段是也。 谓之三种如义说法。 阎浮流布黄卷赤轴虽凡执为别别相对。 义则冥会全总作别。 末法受持一印一言悬出无明缘起诸宗。 修瑜伽者。 不可不仰。 其教主者。 此亦有三。 于中先言自证教主。 性中相用宛然而严。 相用居体。 寂然亡筌。 横具四身非一可减。 竖极自性无更可加。 大极无极。 无极大极。 即多法界自尔教主也。 秘经所说四种法身。 宗家以判俱陈斯道。 不独金界。 胎藏亦然。 故二教论略注今经。 以让横竖于秘经下。 横则自利二经玄同。 矧乎今疏华叶之台。 心数之主主伴无尽。 又宗家曰自性受用各说三密。 即身义曰法佛三密。 竖极本地二经亦同。 应知。 疏家释薄伽梵毗卢遮那本地法身。 意欲显令即质加持以含竖极自性法身。 不必唯谓以不改动所即本质名为本地也。 若一法界应唯称曰本地法身。 竖极本故不言教主。 绝机缘故虽具王数。 各各周遍无畦际。 故名称无相。 无别可观亦曰总总。 法尔语表有而犹无。 机不及故绝待可知。 即质教主无点阿字。 若具足字。 住五佛宫。 或五大字住五智轮。 若台叶共住四重坛。 如言法曼。 余三亦尔。 必具能住所住相对。 即质加持教主相显。 定有能围所围相貌。 总别相对义方相彰。 所以者何。 不独佛果不唯情类。 一尘一法必存四方。 亦有四隅。 方隅是别。 中央为总。 由机专观以现总主。 不然自成差别智印。 随未来机乐欲差别。 主伴无尽。 交互相成。 不可一定而执主伴。 改相故伴。 不移为主。 以欲显此不改之义。 疏殊释曰本地法身。 非即谓为自证极处。 然亦不碍兼含而说。 此主此伴名为能住。 自在神力所动发故如是主总伴别各各住三昧时名为住宫。 因行证入即四方功。 定慧慈悲是四隅德。 未来机缘所以感发。 不过此之八叶别德。 都是神力所宅三昧功德藏故即为总德。 毗卢遮那住此三昧。 即是加持尊特之身。 不滥加持世界别现殊特三身能所住分。 故疏主显人法涉入。 释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 以能住名名所住宫。 以表宫殿即加持身。 而亦述云佛受用身。 若自受用。 如先略引被地狱轨亦成自部。 若他受用。 疏中往往云尊特身。 住天王宫。 阿鑁义曰胎藏界他受用身说法。 远为未来所受用故非常他受。 皆如上言。 是以所住加持受用即是能住加持佛身。 我宗现证率都婆塔五峰楼阁两扉开闭。 列祖附脉无有断绝。 大事因缘不可违越。 是故次释菩萨之身为师子座曰。 上说金刚法界宫。 即是如来身。 次云大楼阁宝王亦是如来身。 人也法也佛也菩萨也。 后哲得意亡其筌蹄。 就主以标不改自性。 约伴亦示总即为别。 住宫即彰大悲加持。 三法互相能所差别。 以明此之即质加持总别相对教主法身。 原观今经住处眷属重叠异他。 岂唯标释。 标合教主以演教主微妙深致。 当入文悉。 不混多界绝绝能所。 亦复不滥极位无相。 虽即无相远对当来万差机故无相成相。 能所相分加持义成。 能所相集加持体彰。 不然何尽加持体义。 虽能所分其体不动。 故释之曰无相法身无二无别。 应知。 此中巧含本地。 显明即质加持教主。 能所离合义旨深邃切请不可容易而过。 必计本地。 定谓加持。 乘时构义凿而读文。 偏无所住以分本加。 或近人情。 皆不可从。 疏主所住总约大羯。 即曰佛加持受用身。 例经菩萨之身为师子座为释。 宗家据胜而配五佛。 亦当四印。 以显未显。 文虽是别法有何隔。 又疏且就有相机宜。 一尊心王以为教主。 不违国无二主世理。 以便未来劫末童蒙。 宗家深探于大秘密究竟无相无量心王。 为显秘密教宗玄渊。 即曰总举尘数德号。 尘数与一亦无障挂。 两祖释成各据一义互显其旨。 不可偏失。 离质教主现机所拜。 三身说段如文可知。 如是即离加持之相不唯今经。 两部一辙竖则化他三身思之。 言其眷属。 亦复三种。 自证眷属虽总总绝。 毫叶王数自尔主伴。 无相即相。 相即无相。 克体不分多法界也。 若一法界义次分辨。 相即无相。 总总绝离。 无别可见。 理无眷属。 无相即相。 总别相对。 方现别印。 乃至龙鸟名曰即质加持眷属。 而尚以名自性所成。 即质故尔。 非直自性。 主称本地。 亦云自性。 其都会呼自性会场。 如是眷属亦可例知。 离质与即约机现当。 以为差别。 其相不异。 谓即离中一门·普门·一相·重重不异而异。 何为以滥应身眷属未到未满别别相对。 鹿苑说会二乘为伴。 识相识性三乘各解。 法华归一未免共闻。 佛华顿大独菩萨法。 而尚非自内证眷属。 惟我法身秘密神通教中。 若斯自性眷属。 离质可辨权实分全。 即质定判。 况自证乎。 不唯对明。 不如实了说教主伴各具三别。 三力内外熏成资发不测功能亦不显现。 三力不现一切诸尊供养行轨徒尔费功。 海会现前有名无实。 五种效验业堕罗门。 一生成佛说疑波旬。 修瑜伽者请审详焉。 日时三种一圆明日。 二加持日。 三世间日。 圆明平等常住日时。 经秘密漫荼罗品曰。 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 理趣释经春夏秋冬以摄十七清净句法。 生而不生。 不生而生。 谓之自证说法日时。 即是极位不说日时。 生执间隔名世间日。 三世相推等皆如疏释。 阎浮流布教此中摄。 然不唯言法界等流。 如语莲体不染淤泥。 即事而真可仰而已。 此之圆明及与世间彼此往来互相涉入。 延促自在。 是加持日。 故疏释曰。 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于无量劫谓如食顷。 或演食顷以为无量劫。 延促自在咸适众机。 无定相可得故云如来日也。 乘法性如来应时机名曰如来。 即加持日。 此分为二。 机有当现教随即离。 时何不辨。 并前圆明世间为四。 上转有三。 除其即质。 其处所者。 不唯器界。 有情智觉亦是处所。 无大无小无滑无涩。 无不互相为依为正。 自证会场不必定辨身土之别。 总总绝故虽总总绝。 若横若竖。 全因总别自尔主伴。 一总为主余总相资则名为伴。 身土例然。 五智五大二而冥会(更问)虽是不二无以可分。 为所依边义为住处。 是无能所之能所相。 如他唯识论中义说法身身土。 义近体遥。 以望他缘绝绝离离。 不动能所。 即无能所。 说言佛法离诸相无相无为作。 即质加持有能所住。 方辨身土。 此有多别。 一无点阿。 住五佛宫。 设虽一微所待四方。 而为相待。 况粗聚乎。 不思议疏第二重云阿字自说本不生之处所也。 二具足字。 住五佛宫。 不改自性所待四阿。 乃现五点具足之字。 第一重云毗卢遮那自说本不生之处所也。 如是则约一尊心王。 若五尊王则此五字。 咸是法位自然梵文。 因行证入究竟功德。 所待三重方为相待。 若佛驮义辨初二重。 分一五尊可以准则。 如是普门毗卢遮那所住处者。 密严佛国。 若就一门有十方土。 有修罗宫。 如悉地宫。 普一虽异皆是离质。 亦是即质。 其相无别。 随当现机土体分岐。 于中果德常恒平等广大无边。 国土以。 是故经曰。 诸佛国土地平如掌。 五宝间错。 八水芬馥。 众鸟雅音人所乐闻。 此之国界本修双发。 四土并兼无非果德。 而其果德由因而立。 如来信解愿力生故此因德为师子座。 经疏已具不更繁之。 法界塔婆金刚宫殿。 若因若果。 若理若智。 本修横竖。 理事自他。 一切功德无不罄尽。 第十三国事教流傅门者。 事教二相虽本无二。 阎浮流布非无差别。 云何无二。 谓教诠理诠旨不别。 事行其理事理无二。 离教无理。 遣理何行。 应知。 本地加持法门本来法然如是而住。 于铁塔内总总绝待。 虽不可分主伴授受。 自然举一则为心王。 余为心数无尽无尽。 不可以混常途王数。 是名本地自尔流傅总为授主。 别为受伴。 无尽一相普一虽异。 都对未来总别方现。 即质加持正说流布。 别受金手代人不知。 随其不知离质布教。 若金刚手为善知识授之龙猛。 游住初地感见尚在加持世界。 本地远矣。 非今所谈。 龙猛傅之于阎浮提。 浮提世间机器千差。 龙智虽并其余不敢。 无畏金智虽亦能并且从时宜事教不纯。 一多法界亦随偏增于中事相八祖面受一多并禀。 三国系嗣。 若偏非统况乎。 东密所承不许片界傍义。 然由无畏金智布教。 一多法界互相增故。 两师来唐更受所傅多一印言。 不异会受。 于是疑止互资相成。 谓之两祖互相授受。 应知。 无畏一行两师金胎齐承。 一多不偏。 然我法中是名傅持。 不为付法相承祖师。 先之所言非是不傅毗卢正统。 正统不傅也。 又有等叶不等叶傅。 金智除不家家演秘。 门门尽善。 惮洙笔纸。 又我鼻祖灌顶坛中授杵数百。 咸得两部不似他家片界受傅。 于中十口殊称云大。 由并同受一多法界。 其器是大虽各容受。 后嗣无缘授或不齐。 所以得知。 南池源仁尝多法味于真雅下。 汲一法水于实慧流。 雅一慧多无缘不傅。 绝彼一多非不傅持。 则正傅此雅多慧一尊崇东密并禀之祖。 然至理源本觉龙象。 深愍。 劫末垂于彝伦初金后胎初胎后金。 称为野泽两流本祖。 岂好异途。 不得止也。 尔来师师虽互授受。 为初为后。 纲纪不改。 盖浇末人难堪实尔。 八百年前人机尚敦。 分一多教随行各熟。 两祖善巧其益不少。 犹由足耳终得全像。 五百年来执见倍深。 自赞毁他还增黑业况乎近世。 迷谬柱箕。 胶柱毁箕。 粘箕摧柱。 得全像期岂何日乎。 今也至浊。 自非还诱以具足耳即是全像。 霍乎固执终不可拔。 又傅其教乃至龙智一千年间。 混一融妙金胎相成。 一多相资。 本来不二法界塔故一千年外像法渐移。 时世较浊。 性相随分。 性故执一。 随相计多。 我密法中非一非多。 亦一亦多。 非单似单。 金智中天弘金刚顶。 金刚智火性自向上。 所谓清上天漫荼罗。 曰月曰果曰实曰心。 多由多界布教为译。 不亦天然自尔之谓乎。 无畏南天傅大日经。 无缘悲水德惟就下。 所谓浊下地漫荼罗。 莲因权色等名可例。 一界为本。 演义为翻。 非佛天人令自由也。 两部契经虽出金口。 亲闻结集虽在金手。 铁塔受傅虽属龙猛。 阎浮流布随时逐机一多或增。 不必一概。 金刚顶宗如义决中。 大日经王十万大本独在天竺。 此方未渡。 今此三千余颂略本无行(贞元录十四并义净求法高僧傅下)先渡(高宗干封二年)不幸无翻。 输波迦罗正净师子义(以)善无畏后赍(玄宗开元十二年)而译(开元十九。 贞元十四。 宋僧傅第二。 略付法傅等。 云云)暗忆大本更亲讲授。 一行受记成二十卷。 谓之震旦今经流傅。 本邦流布无畏三藏尝持来。 纳于久米寺。 我祖梦感。 勇跃越海受决青龙慧果和上(如久米寺流记)并请一行疏二十卷。 逐次遣疑。 以张其本。 疏本虽多二十调卷禅师草稿。 不杂凡语。 所以不须所余本也。 然至出家凡三百年。 事分野泽。 理啻一味。 三百年外劫浊乱时。 缁素饮毒宛转于地。 相被克激本药为毒。 毒气深入慧命殆哉。 自非国手不可辄治。 野山根岭诸德交出。 方为相被而欲相成。 执毒日浅苏者之多。 如佛灭后二十异部譬折金杖修皆获利。 近世都鄙毒气倍深。 信手日瘦。 行足月疫。 相被针药年旧无验。 谁人忙然拱手而过。 我须一匙不加别法。 唯减相被而要相成。 欲以令保其一元气。 几似大乘教药盛兴。 二三四等终归一乘。 其他小咳如流疫者不药若愈。 莫[目*皇]悉胗。 针灸相补。 病药幸敌。 野根一变元阳爰调。 野泽同归一多肤润。 皮肤外盛。 元气内充。 毗卢大仙无量寿命。 所谓阿字本初不生。 不转肉身而获已矣。 虽然凡手叵知当不。 顾恐。 我病在膏盲。 与仰冀野根两祖大师加被护念。 差其难差。 莫使人人患傅尸病矣。 天明五年乙已腊月阁笔根岭莲华北轩。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下(终) 发布时间:2025-03-12 08:20:1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