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刻清拙大鉴禅清规叙 内容: 新刻清拙大鉴禅清规叙《大正藏》第81卷No. 2577新刻清拙大鉴禅清规叙支那丛规。 橐籥于马祖。 黼黻于大雄。 至赫照代。 则千光国师倡之于先。 大觉道元和之于后。 继是兴其废者。 大鉴莹规律丕振。 百丈千光·道元大觉·莹山之定规。 锲刻可观焉。 凡禅规以禅堂为ハ最。 百度由兹始焉。 今睹日本禅林。 于洞上则间讲规戒。 济家但节序课诵也已。 明清规典。 虽微行于此。 率从事华饰。 只图衣食。 益学益远矣。 伏告此土禅林诸老。 平生非梵。 放肆荤酒。 饮啖自若。 不知禅规何日之行。 可痛矣。 护法百檀绅。 亦请着眼。 清拙老祖。 入朝已还。 承命莅建长。 发挥禅规。 沾化华裔。 又应信州刺史贞宗小笠原公之请。 创开善寺。 矩护鼎新。 今日诸宗葬仪。 溯其余波。 谓之小笠原家礼。 想禅规为俗所掩焉。 然言拙老者百丈再世。 宜神朝文明于缁衣足验焉。 余曾闻诸毗耶。 大雄清规蚤泯于中土。 黄檗元公始睹焉传彼。 彼地禅规。 莲池尚疏。 全仗中峰。 此出于元公间话。 檗下老僧语毗耶如此。 盖毗耶主之求清拙清规。 多年于兹。 竟获三四本。 校雠弗遗。 泊于付梓。 以视余。 因并叙其首。 元禄十年龙集丁丑孟春十七日旨外居士太路敬序于毗耶离室中大鉴禅师小清规两班出班拈香之法三佛初祖百丈临济开山嗣法师。 无借香问讯。 其余前住忌。 则两班人人借住持香合内香烧之。 故先问讯住持借香。 又回身问讯谢住持也。 土地堂四节念诵出班。 但依元班立。 无向内立。 盖无拜也。 维那于香炉左立揖出班。 但正面。 一低头问讯。 不可以手摇揖两边。 非法。 出班人但正面。 合掌低头小问讯出班。 不可摇动身手两边。 相揖。 非法。 其上下肩人亦小问讯。 不可摇手相揖。 非法。 归班时。 上下肩人亦小问讯。 两两对出。 先问讯住持时。 但于后堂监寺面前所在立。 问讯住持两人面相向回身立同问讯。 却进一二步至香炉。 两人对手拈香。 东班人右手。 西班人左手。 相向拈香。 不中手相背。 却退一二步问讯。 又回身不动同问讯住持。 回身时。 两人面向中相向回向身。 不可相背回身非法。 问讯住持毕。 各分东西归班。 自然不相背。 盖可观也。 佛祖忌出班。 虽无借香问讯。 亦须两人面向中相向回身归班。 庶不相背也。 两人问讯住持借香时。 及回身问讯住持。 但回身不动步。 远远问讯。 不可直趋住持面前相近问讯。 非法。 日本样。 古来至今错相传习。 直趋住持前。 头额与住持相磕着问讯。 住持惊畏退身立。 其两人又趋近逼面问讯。 大可怖畏。 虽曰尊敬之意。 安知礼过成谄。 今后可人人知而改之为美也。 出班时。 合掌摇揖上下肩相揖。 大不可观。 可勿习之。 两掌相合但名合掌。 若合堂低头或揖。 此名问讯。 今此间人。 但合掌名曰问讯。 此亦错误传习也。 每日三时讽经回向毕。 两班但人人低头问讯而散。 不必揖上下肩。 佛生成道涅槃此日住持若他缘者。 两班有出班烧香。 此山门公界礼也。 首座居偏跪。 炉堂司行者进手炉。 圣僧侍者进香合。 方丈侍者亦得。 维那立宣疏。 不须跪。 三佛二祖疏内无住持则头首比丘(某人)白之。 传法故也。 盂兰盆岁末无住持则知事僧(某人)白之。 代山门故也。 坐具礼拜之法坐具搭手须在袈裟之下。 坐具开展处。 向外搭之。 多见误以坐具背向外。 又妄言。 前辈一六名尊宿。 以坐具背向外。 坚执此说。 殊不知。 初与客人相见时。 便相背也。 又展时亦颠倒反逆。 大非礼法(前辈岂不知礼法如此。 乃知作此说者齐东之人也)。 坐具展时。 须从衣袖内边拈起坐具角展开。 此为顺也。 今则多从衣衲外边倒拈坐具展开。 此为逆也。 顺则吉。 逆则凶。 知礼人皆从吉也。 两展之礼。 但如寻常展拜之法。 坐具将尽及地。 住持以坐具约而免之。 遂收折之。 今人以坐具展开加额了遂折之。 此非法。 古法。 小比丘见大比丘。 必须展拜。 一问讯便展坐具。 大比丘坚以手约免之。 或以坐具约而免之。 小比丘收折了。 又殷勤必欲展拜。 又展坐具。 大比丘又坚约免之。 小比丘又收折了。 敬礼之心未息。 乃以坐具触地三而拜之。 大比丘遂答之一拜。 此其两展三拜之本意也。 礼拜之法。 自谦之法。 坐具不敢全展。 须上两角折转些子。 若新为僧。 坐具但半展两重狭而拜礼。 又拜时合掌低头问讯。 次先两手托地。 次两膝至地。 低腰妥身。 仰展开两掌。 头额至地。 两手两膝皆至地。 名五体投地。 又拜佛之法。 仰开两掌。 接承如来双足。 叩头而礼拜佛也。 故曰头面接足礼。 今此方人以两手捏拳。 不知何义。 问讯之法。 合掌深深低头致敬。 今人背腰俱曲仰面合掌。 大非禅僧威仪也。 礼拜之法。 低头问讯。 先两手掌至地。 徐徐五体投地。 低腰伸手掌而拜。 有一等执拗之人。 礼拜时。 先跪两膝至地。 次方两掌至地。 威仪不雅。 如俗人不知次第。 此大讹谬之人。 不依真正法度。 误后来错习恶相之甚也(此细大法门人人不耐烦厌看。 殊不知皆谤之不及前辈贤德人也)维那须知法凡斋粥二时。 僧堂念十佛。 鸣槌时。 须于砧槌后正面而立。 背后门在堂前。 如圣僧龛。 同面堂前而立。 切不可偏立侧立。 无丛林村里小院模样。 十佛名以先。 先出声念逐日小回向。 满堂闻回向声。 次大出声十佛名念之。 多有维那不依。 唐僧说。 坚执日本古例。 不念小回向。 此非通人达士。 殊不知禅宗规式皆依唐法。 其间有微细未全处。 次第改正。 岂不全美者乎。 逐日回向内。 须念守护伽蓝合堂真宰。 切不可护伽蓝(无守字不可)。 月中每日粥时念文初一十五(粥供)香修利祝延。 今上皇帝圣寿万安(初一十五。 此两日不念仰恁大人念)十佛。 念。 初二十六(粥供)香修利祝献当山地合堂真宰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三十七香(粥供)修利回向初祖菩提达磨六代祖师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四十八香(粥供)修利祝献南方火德星君火部圣众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五十九香(粥供)修利祝献韦驮尊天监斋使者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六二十香(粥供)修利回向普庵寂感惠庆禅师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七二十一香(粥供)修利祝献田公田姥田库神祇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八二十二香(粥供)修利祝献蔬园土地种植神祇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九二十三香(粥供)修利祝献中栏土地马厩神祇仰凭大众念十佛。 初十二十四香(粥供)修利祝献山林界相守护神祇仰凭大众念十佛。 十一二十五香(粥供)修利祝献本寺檀那增福增寿仰凭大众念十佛。 十二二十六香(粥供)修利祝献十方檀那增福增长仰凭大众念十佛。 十三二十七香(粥供)修利祝献八幡诹访新罗六所权现仰凭大众念十佛。 十四二香(粥供)修利祝献亡没僧行庄严报地仰凭大众念十佛。 二十八香(粥供)修利祝献亡没且信庄严报地仰凭大众念十佛。 二十九香(粥供)修利祝献三界万灵十方至圣仰凭大众念十佛。 三十日香(粥供)修利祝献上报四恩下资三有仰凭大众念十佛。 施食所有斛食馒头等。 净尽推倒。 使饿鬼得食。 今寺寺人工守住。 自所望大。 无慈悲心。 维那差僧三人奉行。 尽推倒不可留。 古老相传云。 斛食尽推倒。 令众人争拾取之。 如此则饿鬼得食。 僧堂众僧须知直堂须自开静后看守众僧被钵。 一日至晚不讽经。 不出外。 不入寮舍。 专此一日。 至于参了。 名曰交堂。 交付圣僧侍者看管。 明日当次直堂者。 今日直堂之者。 预先报知。 其明日直堂者。 今夜四更一点。 须在被位俟开静时。 上肩僧交付直常牌与下肩僧。 日日如是。 不可推懒。 如下肩僧出外不回时。 且又以次僧交付之直堂。 俟前出外僧归。 仍令未进分直之。 如三日不归除名。 圣僧侍者放参时。 便入僧堂交堂。 此一夜至五更钟绝。 方出僧堂。 此时开静。 直堂僧上下肩交牌也。 夜夜如是。 朝朝一同。 斋粥二时。 食毕挂钵。 须待首座出堂方起身挂钵如遇失食日。 粥罢且挂钵。 讽经后可收钵。 别置之。 如今粥了便开函柜藏钵盂满堂喧闹。 非丛林法。 违者出院。 升堂时。 须粥罢讽经后。 人人入僧堂被位坐。 闻鼓鸣回身正面坐(此名坐堂)俟头首入堂同坐堂。 鼓二通始。 首座领众出堂。 鼓初鸣时。 耆旧皆堂前。 坐堂。 建长圆觉耆旧。 皆有古丛林体裁。 可喜。 今后大家追复古风为后昆模范可也。 升堂听法时。 戒腊高者近前立。 后生兄弟次第皆近前立。 不可退缩在门外。 此皆因老戒退缩。 以致后生不能近前。 又升堂时。 后生半分懈怠。 其意谓。 唐音听不得。 不如懈怠不妨。 此之谓轻师慢法。 向后决定住院无分。 自然鬼神妒灭其福。 可不自思(法鼓一鸣。 诸天皆临。 在寺挂搭者。 轻慢住持。 土地神必罚)。 初夜后夜三分二懈怠。 住持常常苦口劝令坐禅。 全分不依教。 此等土地神消损其福。 自然病生。 宜自思。 展堂塔所讽经未了。 小僧群然走去。 大败丛林。 今后维那回向毕方散。 今分行者守之。 先走去者出院。 希望职事并挂搭者。 多求官势书凌压住持。 此僧可自羞。 决定然不免。 维那令行者诸寮一一见之。 凡入祖堂。 当一一历代位牌平等供养。 此天下古今顺理也。 凡生前死后。 道理则一(比之新住院日。 长老自吃饭。 大众迎接后。 皆不吃饭。 大众必怒也)一代住持。 入祖堂新安位牌。 则前历代诸住持。 皆相迎接问讯欢喜。 其新入牌住持之小师。 当为本师修设历代供养点心肴馔作入门欢。 若独设一位。 新入住持自飨食。 历代住持空坐。 看别人受供。 是何道理。 两无面目(新入者自受供无面目。 前历代空坐无面目)比之生人。 入寮暖寮同。 自今后入祖堂时。 当职维那可以理喻之。 不可吝财无供养。 令本师无面目于冥冥中也。 榜永挂维那寮。 令众通知(在先未曾有人说此理。 今后大众达理。 为知礼君子。 则有道之国也)。 四节众寮寮主事。 维那预先定有音声兄弟。 望寮内为定。 临时伪以请暇病暇辞免者。 可令起单除名。 此等紊烦公界僧。 不宜共住(若人人辞免者不可。 令俗人作寮主欤)。 浴佛在近沙弥喝食不请暇病暇寮暇(鸱吻一对左右阉拈定之。 幡四首四柱。 第柱一幡。 额一毗蓝园)。 凡遇一切疏。 维那先一日赍疏。 请住持佥疏。 不可临时彼此争促不方便。 代代维那须知。 应一切布施众僧内照依唐例。 以后为定。 维那双分(堂司库司同)。 参暇僧无维那寮先请暇礼者。 不可免参。 维那照了。 凡祈祷启建满散有供具者。 须于早晨及日中可也。 此二时佛天受供也。 若急祈祷晚间。 茶汤而已。 历代忌随宜。 藏经中所载早晨诸天食日中诸佛食晚夜鬼神食僧堂坐禅号令。 权在首座。 不在住持。 首座谓之禅头。 众僧皆听佥于首座。 切须力行勉砺后学。 其众僧当遵依规矩成就自己光明盛大之业。 自古佛祖皆从坐禅究明而得证悟。 切望自奋发大道心。 勿生懈怠。 勿生我慢。 勿生恶念。 但期成佛作祖永为道伴。 四更二点。 首座巡堂。 不至者罚。 住持来。 不来。 首座须到钟鸣出堂。 钟未鸣先出。 非丛林法。 其后生以道为心。 不可生嗔。 如有先出者出院。 钟二通后。 众僧各归被位。 俟开静方收单折被盖巾。 首座此时巡视。 先盖被去者罚。 凡坐禅首座巡堂非一次。 或见多昏睡者鼾声者。 首座须巡而警之。 日本样。 住持若稍不出。 头首大众同心懈怠。 此事今后不可如此。 又有一等无道心者。 见首座劝行便生恶念。 此等之人。 请当山护法诸神谴逐。 恶报决定。 讽经僧少。 维那拔签重罚。 此榜安僧堂前三日。 维那令人看守。 仍堂中兄弟各录一本。 依此而行。 向后作头首时。 现成受用(三日后留首座寮后人通知)。 侍者寮榜(真本在南禅侍香寮)昔雪豆明觉禅师在众日。 与曾侍郎谈道交契。 一日明觉入淅。 曾公与书一封。 至灵隐珊和尚处求挂搭。 明觉至灵隐。 相看得挂搭。 匿其书。 明年曾公访灵隐。 问。 去年有书。 送僧挂搭。 到否。 珊和尚云。 无。 取床历看。 有重显上坐名。 问之乃作净头。 曾公乃相见问其书。 明觉出其书还之。 缄封未开。 曾公大悦。 知其远大之人也。 今日本僧。 人人求举书挂搭。 全无羞耻。 实使人愁。 有高见远识兄弟。 别有格外相见。 不举书为妙。 相看求挂搭礼诸举挂搭。 入道僧。 除外。 放参了。 方丈行者引送烧香侍者寮。 相看礼毕。 再禀侍者云。 自名(某)等。 欲礼拜和尚求挂塔。 伏望慈悲通报。 侍者再坐问尊讳令师何寺领清要。 问答罢。 侍者于相看帐内名字书之。 待开炉一度相看。 大心衲子须历些门户入唐一般。 以后自然气象可观。 附名之法。 某人侍者。 某和尚小师。 某寺侍者。 某州人某人。 上座某和尚小师。 某州人。 两展三礼。 问讯一展毕。 问讯叉手云。 某等久仰道风。 得拜尊颜。 下情不胜欣幸之至。 又问讯两展云。 即日孟(冬春)谨时恭惟。 堂头大和尚尊侯起居万福。 又问讯触礼三拜。 起身问讯。 就座吃茶。 茶罢起身。 炉前问讯云。 某等礼拜不虔。 伏蒙煎点。 下情不胜欣抃之至。 问讯退。 即皆诣侍者寮。 参头问讯云。 即日恭惟。 高侍禅师起居万福某等适来有烦神用。 特此拜谢。 下情不胜。 感激之至。 侍者答云。 礼合通报。 返蒙降重。 下情不胜皇恐之至。 问讯退。 相看之明日。 粥前方丈行者请粥罢方丈献茶。 参头报众皆赴。 粥罢参头领众。 方丈前候住持入了。 参头领众进。 门外肃立。 侍者一问讯接入。 香炉前住持出与问讯。 参头云。 即晨恭惟。 堂头大和尚起居万福。 某等伏蒙宠召。 下情不胜喜跃之至。 皆分两边坐。 献茶。 茶毕起身皆至炉前。 雁行肃立。 参头与众展坐具。 住持约免之。 又触礼双免。 问讯云。 恭惟堂头大和尚起居万福(某)等特蒙煎点。 下情不胜感谢之至。 问讯退两三步。 参头领众近前云。 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特来依栖。 伏望慈悲收录。 此时或免则触礼一拜云。 谢和尚挂搭。 或不免则且退。 免时各人谢挂搭无时节。 或一处下语。 试诗试文章。 随其能者免之。 不能者无奈何。 侍者寮壁上贴之。 已知者可说与未知者。 贵知礼。 四节日巡堂礼至知事礼谢大众毕。 知事出堂。 侍者随知事出。 次住持巡堂。 礼皆毕烧香。 侍者入堂中立。 问讯揖坐。 凡茶汤礼。 侍者门外立。 俟两班耆旧皆集。 但一个问讯。 众入无人人问讯之理。 与众寮不同。 众依各位立。 侍者中立问讯(此名揖座)众方坐。 次问讯进炉前炷香。 退身问讯(此名揖香)次行者行茶。 瓶出侍者略进一步问讯(此名揖茶)凡僧堂三巡之礼。 第一巡(揖座)第二巡(揖香)第三巡(揖茶)凡两掌相合只名合掌。 如十佛名时。 大众合掌默念佛名。 不名问讯。 如揖香揖茶。 此时合掌低头捐众。 此名问讯。 如自己于佛前合掌低头敬揖诸佛。 此名问讯。 如主宾相见合掌相揖。 此名问讯。 如合掌巡堂。 不名问讯巡堂。 如上堂出班。 问讯住持。 叉手出班。 合掌归班。 不名问讯归班。 如土地堂念诵出班烧香。 问讯住持。 不可太近住持面前。 非礼。 此问讯名借香问讯。 凡在众兄弟遇行礼时。 常常着眼观而记之。 至自己临时。 得现成无乖谬。 凡茶汤之礼。 两手掌相合(此名合掌)合掌低头揖(此名问讯)坐具。 取开始。 须从近身内取。 不可从外边取。 非礼。 两班耆旧皆至门外立。 侍香一问讯。 便少退叉手立。 不可人人。 接(此名接入问讯)一众入席立定。 侍者中立问讯众坐。 (此名揖座问讯)众坐定。 侍者小问讯。 进炉前烧香。 退中立问讯(此名揖香)众皆吃茶汤。 瓶皆出。 侍者进一步问讯(此名揖茶)行者收茶器时。 侍者退外侧立礼毕。 四节僧堂茶礼鼓鸣。 大众堂内立定。 侍者叉手至首座前问讯。 便至后堂面前问讯。 便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送入席)却从圣龛后转出堂外报住持。 住持入堂立定。 侍者从住持前直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揖座)又从龛后转从上间一问讯合掌。 巡堂内外一匝。 炉前中立问讯(此名揖大众座)众座定。 侍者小问讯。 进炉前烧香。 次上下间堂前烧香。 安香合毕。 直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揖香)又从龛后转至上间。 巡堂内外。 又炉前中立问讯(此名揖大众香)行者。 行茶汤。 瓶出侍者直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揖茶)又从龛后出上间。 圣僧前大展三拜。 外入中立(此名揖大众茶)行者收茶盏出。 侍者烧光伴香一炷。 问讯出。 礼毕。 此榜永贴侍者寮客展壁上。 代代侍者并众兄弟观之。 庶几为知礼君子。 向后自当职时。 现成不须问人也。 师子捉象全其力。 捉免亦全其力。 凡礼不可轻欺。 须习之。 若下八念诵有巡堂。 则初一日上堂罢。 巡堂吃茶。 住持巡堂还礼。 下八三人问讯之礼(此日继罢僧堂无就座茶)上八念诵有巡堂。 则十五日同前。 若上下二八念诵无巡堂。 则初一十五粥了就座茶。 侍者礼如常。 此事烧香侍者可分明记之。 住持忘记时。 侍者须提起。 勿至失礼。 侍者寮贴之。 代代侍者通知。 侍者之职。 观道德于前后。 听教诲于朝夕。 凡丛林礼仪。 皆须详览清规及博问行知。 讲究悉能谙练。 庶临时不至仓惶失措。 其寮中英俊义聚之士。 亦当习问礼仪。 大家讲明以后当职之时。 不须问人也。 此其一端至若自己一大事因缘。 人人各须勉力以古德为法。 必须以悟为则。 其余非僧人之所常为者。 一切不可违者。 丛林有规(百丈清规。 轻则油。 重则出院)。 粥饭二时。 侍者随住持入堂。 住持至钵位。 侍者一列问讯。 便归钵位。 不可久立相妨维那。 圣僧侍者出入。 不可持住持坐。 便住持才至位。 侍者问讯便去。 切莫待住持坐相妨维那。 烧香侍者之职。 所行之事。 悉是公界之事。 其令必严。 其威必重。 过于展老也。 所有随方毗尼合行之事。 但依日本先例行之。 如有傲慢欺侮公界之者。 即令其出院母怒者。 右榜侍者寮。 各宜知此意丁丑七月二十六日示方丈(花字)藏主寮榜大藏经文前后。 皆因随意取去看阅不肯送还。 散失极多。 不念航海梯山难艰之来处哉。 自今后阅经贤德。 只就藏殿内披览。 不许将归各寮。 于中或有老成耆德知因识果之士。 欲借归寮者。 须白藏主书名及经卷数目。 看毕依数交还。 却不得用别处锁匙檀开取经。 每年藏主切须亲自照。 应不宜倦怠令同住代管致有去失。 如此告而不遵违者有过。 当职藏主不能主之。 非藏主也。 丁卯夏住山清拙花字勤曰秉拂提纲法衲僧以参学为主。 头首以秉拂为主。 秉拂以提纲为主。 提纲以宗眼为主。 宗眼既正。 则举扬个一段大事。 胸襟浩浩地。 盖天盖地。 纵横得妙。 左右逢原。 如王秉剑杀活自由。 如珠走盘不留影迹。 如师子游行不求伴侣。 如香象渡河彻底截流。 如壮士展臂不假他力。 如长江大河之水有来源必须到海。 如大海水汪洋无际波涛千万各异。 如大空云不知起处不知灭处。 能如是者。 说法之大概也。 赵州云门黄龙真净圆悟大慧五祖佛眼示众提纲可为法叙谢语贵简净。 不必繁多。 多则厌听。 叙谢住持不过两句。 多则太无礼。 古德语录中。 多载秉拂提纲及拈提公案。 不见有载叙谢。 近时有俗儒为僧。 无宗眼无衲僧气息。 却制作叙谢文章。 此等不可为法。 戒之戒之。 古德未说法已前。 先垂语令学者有疑请问。 问以决疑。 一言之下超越生死之岸。 后来变其名曰索话。 此二字已讹谬矣。 其秉拂垂语之意。 只要向一着大家激扬光显祖庭。 大概如此。 变通在人。 切不可自言我是作家。 我要决胜负我无敌。 我七事随身一任争战。 如此等语非理也。 自言作家。 便非作家。 又问话禅客。 始谓出阵。 终谓入阵。 此皆讹谬。 古人胸中疑情未泯。 出来对众决择。 安有出阵入阵之意。 可削除之。 古来虽有法战之语。 不专在禅。 客分上。 精进劝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此古贤之格言也。 懈怠乃常人之情。 唯智者能以勤治之。 怠者众生之病。 勤者众生之药。 凡愚怠则不能为圣贤。 修行怠则不能成道业。 习读怠则不能富才学。 请益怠则不能决疑惑。 礼敬诸佛怠则不能增长福慧。 披阅经教怠则不能识妙理。 参禅学道怠则不能立身以继祖位。 行旅怠则不能还家。 农夫怠则不能有秋。 衲僧怠则曹摈被罚。 怠者无根。 以勤治之甚易也。 今夫怠者必资严规峻矩以惩戒之。 使成丛林之大器。 贤智之士因是激发。 而深造远诣也。 愚不肖之者。 徒生怨谤曰。 今之住持何为使我苦至是也。 殊不思。 怠者。 住持不捡责。 则谁当捡责也。 责汝使成器。 人必称曰。 此名僧何人之子。 何人之小师。 住持无分得也毋怨恨毋嗔讟。 自渐自悔自励自奋。 吾愿汝成人。 不望报也。 勉之哉勉之哉。 月甫藏主裒所自誊小清规来。 征予分其句读。 且加和字。 便于读。 大鉴。 大智再世。 而出中华徕日东。 日东禅林礼之所缺不可不补者。 裒为小清规是也。 且夫以日东无百丈忌为歉。 平日告人曰。 兹日偈我寂。 俾我徒弗做我忌做百丈忌。 果以正月十七日终焉吾出百丈忌出此始。 大矣哉渺乎大瀛海瓦一苇于日出处。 再俾大智妙行赫焉新。 固不离规矩出乎规矩之外者也。 烧香三拜。 着朱墨返之卷。 大慧笠中一金钗尔。 月甫名光。 族姓源武田氏。 大鉴四世孙也。 明应申寅年春。 群玉峰窗龙统书于灵源阁下。 禅居庵常住清仲置焉 发布时间:2025-03-18 08:15:3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