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叙小丛林略清规 内容: 自叙小丛林略清规《大正藏》第81卷No. 2579自叙小丛林略清规法峤比丘道忠撰余自幼岁幸滥厕华园蕃庑。 目击贫婆盛规。 复躬都。 肄茅蕝之里焉。 迨紧帽草鞋染指五味。 百城老宿以其自上国来。 为孰烂于威仪进止。 遂折节下问彼混茫者卤莽者。 余素乏背记。 每恐所答谬漏却益他伤焉。 因欲作一小册便于酬问也。 适会法兄董周之聚福。 发轫之日祝余造小清规。 且谓。 巨丛席之礼乐牛刀耳矣。 割鸡者采之则未识所以下手也。 余笑曰。 非特拜兄之命亦吾素蓄也。 送折衷小刹所宜行者。 名曰小丛林略清规。 厘之为四。 一通用。 二日分。 三月分。 四临时。 所谓不坏旧坊而止败水者也。 或览焉曰。 不遣鉴玄从事斯际。 我知其道炳焉乎天下也。 且观我家祖。 笏室无长物。 终日坐兀而棒喝交驰。 是已。 岂以折旋俯仰为念哉。 余曰。 噫子亦与杜宕之遁辞耶。 汝有家祖之棒喝。 即恕汝之卓荦衔辔之表。 也若当我问头拈起辄打振威吐臭底。 则未妨刺脑于此册子上。 学赵步画葫芦。 以免得傍观丑陋焉。 或复曰。 睹子之此编。 其纚纚然而像。 喋喋然而叙述者。 皆是吾人常礼。 而不足以谕大方。 余曰。 门派振古参游惟贵。 未遑事丛规也。 遽尔条篾束腰。 鈯斧在掌。 所谓住持事繁。 不得观光本峤。 或遇老学亦位貌拘束而不果问。 其混茫者卤莽者。 固吾人常礼也。 然犹臲卼终守村野之态。 我欲谕斯人矣。 不敢望老成准前艳购也。 若夫大丛林清规自有别本。 若人谓此书大简不足取。 则请别求焉。 然而二子之言能发挥我底蕴。 并笔为之序。 贞享改元甲子腊月书于洛西照冰之室。 例言此编称开山者。 某守开山也。 非妙心开山也。 此编称本山者。 法山也。 此编书东西南北者。 以屋制向南为准。 若其西向东向者须转其图而取则。 多不曰左右前后恐滥也。 今小磬以桴鸣者传称铃ト。 而铃ハ木舌而倒摇矣。 盖百丈清规手磬亦木舌倒摇者。 而古用之后革今制。 故旧呼存乎。 此编直曰铃。 而随传称。 庶几易解也。 通用·日分·临时中。 书帽子去·被者。 暂用冬用以令知其去·被之节矣。 夏月固无用帽。 日分诵经品目。 凡禅林所诵者。 令日日诵之。 若如是则希有时虽雏僧不窘。 施食法中不称咒名。 直云若人南无三满多等。 亦贵茍学之易喻。 凡无行者处。 其职可以沙弥代之。 此编叙事次第无不逐一注意覃思。 读者能审其先后。 譬如云中立脱帽。 中立毕而后脱帽也。 是非脱帽而中立也。 图欲其拖照。 故集在别卷。 一切法式先日集众。 坐起而周旋而自须讲习。 但心谙记已则。 临时无所使得也。 凡欲观此编肄进退者。 随读随作。 若不作而空读则似太难解。 或读一事作一事。 作了复读。 读了复作。 了然胜于耳提。 当时习尚未合理义。 则或有得能革者。 或有权衡而折衷稍存而不得遽革者。 恐按剑也。 识者渐倡而令反正则法社之幸也。 小丛林略清规目次上卷自叙例言通用清规第一进退起坐住持众僧侍香供给威仪称呼呗器日分清规第二每朝念经参禅(附)献粥饭每日午课每日晚课坐禅(附)问答(附)祝圣开山讽经(附)土地堂讽经祖师堂讽经火德讽经韦将军讽经普庵讽经镇守讽经开山宿忌开山忌半斋檀那忌月分清规第三正月礼问转读般若出班烧香(附)善月般若挂搭入寮茶(附)起单定僧薄善月忏法二月佛涅槃忌九拜(附)大众列拜(附)四月佛诞生会四节前晚讽经结制四节茶礼七月小施食法解制盂兰盆会十月达磨宿忌达磨献粥半斋十八拜(附)十一月冬夜众寮展待冬至住持展待十二月佛成道会关山忌岁末般若某月开山忌嗣法师忌历代祖忌檀那忌中卷临时清规第四得度仪规相看茶礼书院题咏像设安座点眼拈香祈祷百座讽经祖师忌坐讽经祖师远忌前点煎点通辩(附)展钵式展钵通辩(附)檀家荐亡坐讽经檀家烧香顿写莲经檀家荐亡忏法忏摩通辩(附)檀家荐亡施食法垂示入室说禅。 檀家荐亡拈香尊宿迁化亡僧津送在家送亡丧仪通辩(附)下卷回向三时回向念经祖师通回向念经亡者通回向献(粥饭)祖师通回向献(粥饭)亡者通回向传法佛祖名号祝圣回向祖塔讽经回向土地堂讽经回向祖师堂讽经回向火德讽经回向韦将军讽经回向普庵讽经回向镇守讽经回向祖师忌回向亡者忌回向亡者忌日名(附)修正回向修正满散回向善月祈祷回向佛涅槃忌回向佛诞生会回向结制讽经回向施食略回向解制讽经回向盂兰盆会回向达磨忌回向佛成道回向寺院佛像点眼回向在家佛像点眼回向祈祷百座讽经回向水陆会回向尊宿入龛念诵(并回向)尊宿迁化当夜念诵尊宿龛前念诵(并向回)尊宿起龛念诵尊宿山头念诵(并向回)尊宿全身入塔念诵(并向回)亡僧龛前念诵(并向回在家通用)亡僧起龛念诵(在家通用)亡僧山头念诵(并向回在家通用)图式供头四人六人图供头八人图供头十人图供头十二人图行道图贺正扇纸裹图礼问排位图转读般若座位图出班烧香双钹图出班烧香图佛诞生机间行道图楞严会配立行道图盆兰盆施食图孟兰盆满散行道图得度受戒图得度安名牒书式净瓶图戒尺图相看茶礼图题咏雅场图执笔几位图风雅短册书式诗草揩纸图引附名历书式百座不断轮图坐讽经图煎点请状书式煎点座位图煎点座位四出图小屏图香案图座毡图煎点调菜饤器图小角器图汤盏图点心排器图面前排器图略点心排器图糟鸡并胡椒纸裹图鸣槌顺逆图槌砧图展钵座位图顿写座位图忏法班位几间行道图忏法劝请奏钹图忏法奉送奏钹图垂示列位图虡鼓图入室图入室异规图说禅图迁化寝堂佛事班位图请佛事人帖子式迁化法堂佛事班位图送丧灵堂请佛事薄涅槃台请佛事薄尊宿赴化坛列行图真亭图香亭图尊宿送丧化坛班位图化坛排插四幡图亡俗赴化坛列行图亡俗骨函铭式亡俗中阴荐福开具式目次(止)小丛林略清规卷上通用清规第一○进退凡进步及越阈。 皆先左脚。 步骤肃如令可观。 凡初入殿就位。 问讯上肩下肩。 即支合掌入。 临位少低头。 就位毕叉手(此名问讯就班)。 凡自位出进。 或到佛前。 或到余处。 皆先问讯。 毕叉手。 离位前(此名叉手出班)。 凡到佛前烧香。 或到余处辨那事了。 皆退一步。 问讯了转身。 支其合掌归本位(此名合掌归班)。 凡离位到后那处时。 转身多自左转右(日用轨范所谓上肩顺转者也)假如佛前归位。 则向东转身(或如九拜时坐具未收。 自坐具西前佛前。 则直转身于西。 非转东经南而后向西耳。 是以前左右无论。 故曰后那处○或如出班上香时前堂都寺双烧香归时。 则前堂向东转身。 如常规。 都寺向西转身。 返常。 故曰多自左转右也)。 ○起坐凡坐则视可在前三尺许。 立则视可在前六尺许。 专转顾左右。 俯仰上下。 大失威仪。 真读大悲咒(祝圣献粥等)必起立。 真读楞严咒必行道。 若讯诵者皆坐。 若祖师讽经诵大悲咒者。 虽迅诵亦起立(宿忌·献粥·半斋)其迅诵楞严咒者。 虽祖师必坐。 且望·冬至祝圣。 大众起立到祖师讽经也。 自祠堂讽经下皆坐。 垂示及相看。 师家立则大众立。 师家坐则大众坐。 ○住持凡进佛祖前。 直步室正中(或有进时偏西者非也)若如九拜等时。 未收坐具而进者。 自坐具西过。 凡自佛祖前归位时。 自正中之少东步。 言避其像位。 不敢为后也。 凡献物佛祖。 左手接物。 右手焚香。 双手薰炉上。 右转三巡了。 捧物。 低头尽恭敬。 而献列各处。 凡供茶汤。 自午后到夜半。 先献茶。 次供汤。 自子后到午时。 先献汤。 后供茶。 凡先献者在真左。 后献者在真右。 旦暮念经。 于佛祖前逐一烧香三拜。 于祠灵一一烧香问讯了。 就座诵经禅坐(住持但伴大众坐禅。 此名陪禅)了即退(及其退不用拜佛)。 三佛会·达磨宿忌·开山宿忌为九拜。 达磨忌半斋·开山忌半斋为十八拜。 ○众僧行道次第问讯上下肩而进。 然诸方初进发不问讯。 到佛前正中东西对立乃问讯。 不知果何义。 凡讽经回向毕。 一同俯首和南。 不必更转身面佛神而问讯。 凡讽经毕候住持出殿去。 乃佛祖前三拜。 拜了次第烧香而退(古云。 众僧礼拜折转坐具上两角。 不敢全展。 自谦之法)。 凡为拜不可于佛祖前正中。 言避主位也。 参禅问答等右手抽坐具头(半折处)向师须以坐具尾从自己右边过(理到是师可为约免势)左手采坐具头。 右手传手。 采坐具尾近身。 贵少见触礼遗意(按古规。 小比丘见大比丘。 必展具欲拜。 大比丘约免之。 小比丘收具。 更欲拜再展具。 大比丘又约免之。 小比丘再收具。 敬心未息。 乃以不展坐具三折。 头触地三拜。 此名触礼三拜。 大比丘遂答一拜○本欲展拜。 约免故触礼。 今以坐具尾从右过。 欲触礼也。 而师约免故亦略之。 简中行简也。 然诸方有以坐具尾向师顿放如抛钩者。 失义到此极)。 斋会披袈裟就钵位。 则问讯上下肩。 支合掌入室。 临钵位问讯了坐。 退座亦问讯上下肩。 叉手而出。 若臂袈裟就钵位。 则右手采扇叉手。 揖上下肩入室。 临钵位捐了坐。 退座亦但采扇叉手。 揖上下肩而出(诸方斋会毕。 大众同向住持趋前问讯。 未知何义)。 三佛会·达磨·开山半斋。 修自满散·结夏·解夏。 有出班烧香。 ○侍香侍香随住持。 必在其后右侧。 但如住持烧香归时。 须随住持正后。 亦避像位。 凡进香于住持。 先擎香合在胸前(或有自初挟腋者非也。 挟腋只为开盖耳)及随住持进前。 稍稍送抱左腋。 而右手展指冲开盖。 自合外面转环合下(盖仰)左手与合抱定(中指·无名指·小指持盖○食指在合盖之间○大指在合上唇)次加右手擎合盖(排指与左手同)又安胸前。 住持到炉前。 少磬折进合。 住持焚了归。 侍▲コシヲカガム△香随归时。 即覆右手取盖。 自合与胸间环转盖而覆之。 捧胸前而归(或挟腋而取傍哂)凡开阖香合不可敲磕为声。 凡住持所作法语等。 侍者善记持。 住持若临时遗忘。 则近傍私告之。 ○供头供头披供头出入自室中户。 纵左右位空缺。 不可自偏门出入。 供头有レハ四人。 进物自座四头次第向座角有レハ六人。 第五第六人。 自东西内角次第向外角。 有レハ八人。 初四人自四头。 第五第六人。 相偶自东偏中位。 而各分左右。 第七第八人。 相偶自西偏中位。 而各分左右。 有レハ十人。 初四人自四头。 第五第六人。 相偶自东内角。 而各分左右。 第七第八人。 相偶自西内角。 而各分左右。 第九第十人。 自东西外角。 次第向座末。 有レハ十二人。 初四人自四头。 第五第六人。 相偶自东内角。 而各分左右。 第七第八人。 相偶自西内角。 而各分左右。 第九第十人。 相偶自东外角。 而各分左右。 第十一第十二人。 相偶自西外角。 而各分左右。 先期讲习。 勿临时仓遑(再出图。 请依晓)。 斋会及相看。 备茶果。 左手捧果器。 右手捧茶器。 而进前。 先备果于前人左。 次置茶于前人右。 撤之。 先左手采果器了。 左手采茶器。 不令腕相交如十字。 供头空手进退。 必叉手恭敬。 村野掉臂取识者之笑。 凡进物。 长老必跪。 自其已下磬折。 盛饭皆跪。 ○威仪合掌。 但两掌相合不低头也。 如十佛名时。 其两掌在胸前。 高低得处。 不令十指参差离开。 问讯。 合掌低头敬肃也。 往往合掌名问讯者误矣。 普同问讯。 先低头问讯了。 以其合掌下身左边(自少磬折)更以其合掌(伸身)下身右边(又自磬折)即以合掌收胸前。 正身叉手。 叉手。 左右掌交累当胸。 左手在外。 揖。 支叉手低头。 谓之揖。 胡跪。 纵屈左膝。 横屈右膝。 礼拜之法。 低头问讯。 先右手托地(左腕当胸压袈裟)次两膝至地。 两腕至地。 仰展两掌。 头额至地(是名五体投地)以两掌作接佛祖双足势(是名头面接足礼)往往两手捏拳。 或两手覆地。 如在家之礼(今明人礼如此)皆失理。 无名指·小指为触指。 凡有所作屈不得用。 然有时有不可屈者。 须随宜取舍。 被帽子须帽檐眉上一指许。 勿帽仰令傍观丑。 祖师·祝圣回向及住持说法·香语等。 大众皆去帽。 去帽子。 双手撮帽檐脱(帽檐向外)左手捧头。 右▲アテテ△手捧尾。 中抵颐。 横折。 右手插之。 左手提右袖上角。 安袖中。 两班侍者。 脱被帽子。 一随住持脱·被。 帽子长老。 自十月朔日被。 四月八日ニ脱自其已下自达磨宿忌被。 四月朔日脱。 中启(扇名)纳偏衫右袖。 以左手提右袖上角。 右手握扇柄(或开两三折纳袖。 则不堕于地)安袖奥▲サシンサム△或有扇倳襟者。 不应作之。 小香合。 可安左袖中。 右手探得之焚香。 取于傍观端好。 金襕衣(又名法衣)传法之衣也。 上堂·小参·垂示·香语·入室·说禅·下火·拈香等披之。 示所说有由来矣(遵古规则此中亦有不可披者。 然今边俗歆珍御。 况复证法语传来。 故披之抚机为无太过)余时不可披。 纱衣。 必披九条。 三佛会(诞生·成道·涅槃)达磨忌·开山忌·修正满散(正月第三日)盂兰盆会住持披之(或维那·侍香亦披)。 斋会展钵。 必披袈裟。 若碗楪斋或惮众▲ザブギヤウ△劳。 故多司席告众令不披袈裟。 不可以白色物裁袈裟。 如法灭尽经。 坐具·履。 不可以金襕为饰。 臂搭坐具。 宜安袈裟下。 其可展开处向外。 展坐具法。 须拈起内边坐具角。 侧身右边而开之。 往往从衣袖外边倒拈起非也。 凡挂数珠于左臂。 大珠可在肱曲处。 总可垂于外。 三拜时收数珠。 右手撮数珠大珠。 安左掌中。 直自数珠外轮传手取下大珠。 一綟又安左掌内。 令上下总皆向外垂。 如是左手插数珠。 与右手合掌三拜。 倚曲录。 须出双袖于曲木外张开。 勿胁肩局臂令人不乐见。 ○称呼见诸方署亡讳之简木。 书一月三十日。 题曰月分须知。 可怪也。 盖清规有月分须知。 依是误耳。 清规书一年十二月。 固当称月分。 而今书三十日。 则题日分须知可也。 ▲モコボン△摩诃梵世称后启请。 袭不知非也。 启请▲モコホヂヤ△理可但在经前。 况摩诃般若非启请之语。 曰摩诃梵可也(如云何得长寿偈称云何梵)清规云。 咒毕喝摩诃。 何得谓后启请。 又咒前启请曰前启请误矣。 宜单云启请也。 盖为摩诃梵称后启请有此目。 可笑。 古规每日晚参。 若不晚参则鸣僧堂前钟三下。 此谓放参钟。 然世称哺时念经为读诵放参。 大不为义。 盖放参钟后诵晚课。 依之转讹。 宜曰诵晚课或念经。 禀辞某寺曰起单。 欲再参而暂辞曰暂假。 暂假而再参曰参假。 新依栖某寺曰挂搭。 挂搭参假义别也。 而今混之固非矣诸方众寮参假扇参假茶。 亦宜称挂搭扇入寮茶矣今直众寮者曰众寮看寮。 是烦语也。 可单云看寮也。 烦语犹可也。 到直云堂者曰饭台看寮。 实为不可解。 宜称直堂也(直堂直僧堂者。 众僧粥饭本于僧堂。 则今直钵位者宜称直堂也)。 补本山前堂者。 臂搭祖印。 主盟一众。 亦是黑衣长老也。 通称和尚无过也。 谓座元乎本山。 而和尚乎自寺院矣。 禅林位号。 职也。 表仪众僧。 故名首座。 监护圣教。 故名藏主。 丛社衰秋。 职亡名存。 今高腊人呼驱乌新戒亦用首座。 而谓。 自谦敬他也。 谄已甚心本高。 此名足恭。 俗曰卑下慢。 名分稍惬当未妨于谦光之道(但行者可尊僧上坐侍者亦称首座也)。 ○呗器鸣磬紧慢可得中。 令声出雅亮。 众心悦可。 ▲ジ△凡经咒真读者。 磬皆五声而维那举经。 其十▲シノ△▲ジ△方三世磬皆四声(第三声按尾)迅诵磬三声而举。 十方磬亦三声。 楞严咒磬。 第一会(剌怛那铃之后鸣。 到第一会之终)第三会(毗陀耶阇铃之后鸣。 到第三会之终)第五会(宅祛革铃之后鸣。 到咒末)。 金刚经磬。 自第二分鸣。 到第八分(七宝以用)自第十三分(名为金刚)鸣。 到第十五分。 自第十六分鸣。 到第十九分(七宝以用)自第二十四分(以此般若)鸣到经末。 真读大悲咒磬。 自初鸣到(摩啰摩啰)自娑婆诃鸣到咒末。 真读消灾咒磬。 第一遍第三遍鸣。 第一遍第二遍终铃一声(咒末铃如常)。 ▲ツケリン△和铃。 维那举经了即鸣。 自慢大次第到紧细。 往往紧馨书后。 更慢鸣二三声者非也。 烧香铃。 楞严咒第五会(宅祛革)鸣之。 大悲咒文短故和铃之后直鸣之。 皆大鸣一声。 住持闻之进烧香。 散众铃。 行道用之。 楞严咒第五会。 和铃之后大鸣一声。 众闻之散立本位。 钹。 开左右不可出膝外。 开时不令上仰。 离指不摸钹背。 则能尽其声。 清远和雅。 通用清规毕。 日分清规第二▲キン△○每朝念经。 住持烧香(就座)普门品。 次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和铃之尾一声大鸣者)烧香。 三拜。 次消灾咒(三遍)回向(三时回向也○祝圣前五讽经省焉。 第六镇守讽经晚课。 故不省之)次祖师讽经。 关山国师。 四派祖师(四祖中各讽经自派之祖)开山。 世系住持功被其门者。 三国传灯祖师(总举)各大悲咒。 通回向。 每咒住持烧香三拜。 次祠堂讽经。 大檀越等。 尽祠堂内(总举)各大悲咒。 通回向。 每咒住持烧香问讯。 次参禅。 朝课之后众出室外。 面壁列坐。 入禅少时(此名坐参。 正欲参请先澄净其心○凡坐禅法应面壁。 百丈清规云。 坐堂如寻常坐禅向内坐。 鼓鸣则转身向外坐)师家座右置小虡钟击三槌。 众闻转身向外坐。 第一位起问讯二位。 入到师前。 触礼一拜(或三拜则恐妨后人)即左手提坐具。 右手插坐具尾。 按定右腋进前。 近傍师右边胡跪(右膝着地)低头(头少向外。 不令口气到师)低声举本则(凡新举本则者。 前日书其话臂搭袈裟。 禀师云。 某欲举者话。 至此举之)师当举处拶。 则不茍且进语(先出室拈弄。 再入进语○但老参到碧岩。 则室中却回再参也。 初心则不许)乃起问讯。 出室归本位。 坐提撕拈弄。 第二位见一位出户即挨入。 如是连环不绝。 最末人参毕揖第一位。 一位复入(自再参不用触礼。 但问讯前。 恐妨后人○参一则毕。 就师前展具三拜)若虽当其序。 拈▲ナカバドラ△弄未艾。 须揖次位令入。 不得乱座位。 不得搀先。 不得与邻位语笑。 不得坐起粗糙而恼乱众心。 不得检句酬对。 浮山云。 未透底人。 参句不如参意。 透得底人。 参意不如参句。 由良那须十八返玄学榜样也。 师欲休则击小钟二下而退。 大众相揖而退。 门派参禅。 问答。 古德遗范。 近岁或有宗匠。 乃曰。 参请互相谩。 问答只长虚头。 辄援先德一句来一句去为羸是禅。 又曰。 纵有明师密授不如心之自得。 而会里绝不行。 一人唱之稍稍相和。 予谓。 或蔽于猥见未辨应变之语。 残蠹之机本于此。 夫参请实有谩者。 然亦有不谩者。 问答实有虚者。 然亦有不虚者。 若遽以谩和不谩。 以虚并不虚。 一齐灾荡则后生何由知所向哉。 昔松源祖师临寂曰。 久参兄弟正路上行者有。 只不能用黑豆法。 临济之道将泯绝无闻。 伤哉噫。 涅槃心易晓。 差别智难明。 宗乘几坠。 家轨幸存。 若为真身无形。 碎坏泥木雕塑。 则孰谓识住法远谋者。 问答只弊乎戏剧。 则宗师须累示罚责焉。 何有恶瑕而毁玉。 忧噎而废餗之理也哉。 余恐后来举话亦不知。 语路亦不辩。 故此喋。 ○每日献(粥饭)每日午课。 住持烧香(就座)金刚经(半卷)次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 烧香三拜。 次消灾咒(三遍)回向(三时回向也○午课或次朝课为便○朔望省之。 依开山讽经诵楞严咒。 夏中开山讽经诵大悲咒。 不省午课)。 夏中以楞严咒为午课(结夏·解夏。 行道其配立如楞严会图。 每日午课宜坐诵)大众自启请合掌。 到南无因陀啰耶。 闻铃一声初叉手。 咒了消灾咒次举摩诃梵。 大众自摩诃合掌。 到普回向终(诸方维那举上来时。 鸣和磬者非也)。 ○每日晚课。 住持烧香(就座)法华经(以一部为三十分。 每日诵一分。 一月终全部)般若心经(住持闻烧香铃。 烧香三拜。 又就座)尊胜陀罗尼。 光明真言(三遍)随求陀罗尼(三遍)八句陀罗尼(三遍)不动真言(三遍)理趣神咒(三遍○月分正月大般若处载)回向(三时回向也○七日。 二十一日有镇守讽经。 故省之)。 或回向了合掌。 唱递代传法佛祖名号(自毗婆尸佛到其嗣法师)冀鉴授受之际。 存崇重报恩之怀。 次或沩山惊策。 永明垂诫。 坐禅仪(百丈清规所载)龙门三首省。 大慧愿文(维那宜举唯愿。 若举大慧禅师发愿文。 多做他底事。 去令自愿心转浅焉)中峰座右铭。 幻住庵十誓等(此三种未考所出。 盖宋元之间此方航游者多。 或直传来耳。 纵不出于其作。 而语固足箴惰窳。 至诚唱和功勋归己)须随意诵之以摇无明根株矣。 次坐禅。 古规转身面壁。 宜力行之。 结跏趺坐(右足安左髀上。 次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但左足安右髀上耳)以左掌安右掌上。 两巨指相拄正身端坐。 耳与肩对(不令头俯仰)鼻与脐对(不令头倾侧)舌拄上腭。 唇齿相着。 目须微开。 众整坐了(住持·首座·维那三人不面壁)维那起植线香。 归击尺三下。 维那有众因睡者。 往到其处。 以禅板徐打其肩警策。 维那步时。 勿足音动众念。 又勿先足后身。 须身足齐运。 能审其睡否。 而勿生愤恨。 众还容忍而不征其失。 香茎尽更欲益坐。 则复植半茎。 击尺一下。 众起转身经行。 此时或饮啜便利随意。 辨事了即入经行。 不要久在外。 半茎将尽。 击尺一下。 则众复登座。 整坐了。 又植香一茎。 击尺三下。 香数系勤慢。 本无程限。 须依住持指挥欲罢则香尽。 击尺二下。 住持退。 或曰。 工夫在行住坐卧处。 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或曰。 古人忘寝食。 坐破蒲团。 犹恐功业难成。 若似今时劳守一二炷坐香者。 则何若都止之为愈矣。 余曰。 理亦如是。 然不以规迹则法难住持也(通第一难)▲アタタメナ△一暴十寒者。 犹胜终寒未暴者灭禅规焉(通第二难)主法者须通知。 工夫法百丈清规坐禅仪。 近来云楼禅关策进。 皆善劝谕。 先须见高明师友而定本参。 的犹未定。 射功何以验。 譬如欲到某处者。 求得入路初发步。 乃行一步亦近一步。 终无虚弃底步。 用心一错劳多盆少。 虚堂曰。 不善用工则无所入。 此之谓也。 欲辨魔境知禅病。 楞严第九第十。 圆觉普觉章。 天台小止观足矣。 次问答。 高腊数人轮日受问。 问话人自末位次第到上位。 问答了。 受问了与大众触礼一拜。 乃佛前三拜而退。 ○朔日祝圣。 钟一通(整衣)二通(集会)大众起立。 住持中立(脱帽)问讯了。 右顾侍香向前。 侍香随之进香合(大香合中别置一小香合)住持一撮小合香焚之。 合掌归位。 中立鸣磬五声。 真读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一声(和铃之尾一声大鸣者)又前烧香。 归三拜(拜了被帽)咒了真读消灾咒(三遍)咒毕(脱帽)回向。 次祖师祠堂讽经(到祠堂讽经。 大众初坐)如每朝。 次开山讽经。 大众起立。 住持(脱帽)前烧香。 薰汤献真左。 次复烧香。 薰茶献真右(献茶汤法。 具记月分涅槃忌)又烧香。 归位。 中立(被帽)楞严咒行道。 到咒第五会鸣散众铃(和铃之尾一声大呜者)大众归班如旧。 住持中立(脱帽)闻烧香铃一声(到宅袪革茶耆尼而鸣之)前烧香。 归三拜(不被帽。 到回向了)咒毕回向(且望祖塔讽经回向)。 若众寡则可坐诵(坐诵法见临时清规)。 夏中诵大悲咒代之。 ○二日土地堂讽经。 楞严咒(第五会但烧香。 归位问讯不三拜。 被帽到回向了)消灾咒回向。 次祖师祠堂讽经如每朝。 ○三日祖师堂讽经。 楞严咒(第五会烧香三拜。 去帽到回向了○不诵消灾)回向。 次祠堂讽经如每朝。 ○四日火德讽经。 楞严咒(住持无拜例土地知)消灾咒回向。 次祖师祠堂讽经如每朝。 ○五日韦将军讽经(厨库有天像处则就厨库讽经○供洗米)楞严咒(住持无拜)消灾咒回向。 次祖师祠堂讽经如每朝。 ○六日普庵讽经。 楞严咒(住持有拜○或不拜者非也。 普庵印肃禅师忠黄龙之嗣。 临济之的孙。 祖系公然。 岂同不拜于诸天星众哉)消灾咒回向(去帽)。 次祖师祠堂讽经如每朝。 ○七日晚镇守讽经。 楞严咒(住持无拜)消灾咒回向。 ○十五日祝圣。 如朔日。 ○十六日土地。 如二日。 ○十七日祖师。 如三日。 ○十八日火德。 如四日。 ○十九日韦将军。 如五日。 ○二十日普庵。 如六日。 ○二十一晚镇守。 如七日晚。 ○某日开山宿忌。 晚课后大众起立。 住持当真立(去帽到了)问讯了。 前烧香。 献茶汤。 又烧香归位。 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 又前烧香。 归三拜。 咒了回向(祖师回向)。 ○某日开山忌半斋。 大众起立。 住持当真立(去帽到了)问讯了。 前烧香。 献汤及食(出生饭。 倳匙于饭上)又献果茶了。 直就真前三拜。 更烧香复位。 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 又前焚香归三拜。 咒了回向(文同宿忌)。 ○某日檀那忌(宿忌半斋)殿司供茶汤。 大众坐住持当牌立(去帽)前烧香(半庙出生饭备供)复位问讯。 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 前烧香。 复位问讯(被帽)咒了回向(亡者回向○可谙诵)。 日分清规毕月分清规第三○正月朔日鸡鸣礼问。 大众预辨贺正扇二柄(纸里有图)方丈东南室(或书院)北壁挂祖像。 几上陈大圆饼及炉华烛。 鸣钟。 大众披袈裟。 着袜。 擎贺扇。 集室外。 住持自方丈后出。 坐室▲ムカフ△▲ムカヒ△东偏上手(西乡)众门西颊入东乡。 北上一面坐。 坐定第一位起置扇祖像前师右边(扇柄向南)却到师前触礼一拜(师合掌受之)问答了复本位(若众多则第一位之扇安祖像少西。 乃西为上首而二位已下次第排列于东)第二位已下进退同之众一一献扇问答。 了复本位。 师起到扇边谢扇(其法如挂搭中记)谢扇了设果茶(茶礼法如临时中记)茶礼了设杂烹饼。 大众谢毕而退赴。 祝圣。 次祝圣。 次祖师祠堂讽经。 次开山讽经(皆如日分)次献粥讽经。 次吃粥。 本山粥后上堂。 拈提中举岁旦偈。 今阙其规。 宜粥后或开山讽经之次。 唱垂示示众等以代之。 或岁旦偈。 其别语等中举唱为可。 禺中(巳辰)大般若经。 鸣钟。 大众就位坐(如图)住持中立(脱帽)前烧香。 归位而坐(被帽)维那(起立)举大悲咒。 次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举了而坐)众一时和之。 每唱经题大音激发。 警动魔类。 看读经初七行了。 两手翻经如启扇之形。 约到半看读五行。 复翻到尾看读三行。 翻转之际又可谙诵▲ナフボバギヤテイハラジヤウハラミタエイトシトシレエイサイ△理趣分咒。 云(纳慕薄伽筏帝钵刺壤波啰弭多曳怛侄他室囇曳室囇曳室囇曳室囇曳细ソハカ莎诃)或暗诵大品二十空。 云(内空·外空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云转经向声罢。 或一二人未了鸣铃三声。 即可遏密声(次普门品之际。 口中念了残经)维那举普门品。 到后天龙夜叉。 闻烧香铃一声。 住持(脱帽)烧香三拜次大悲(不被帽。 起立到终)咒。 次消灾咒(三遍)维那宣修正回向。 若众少者须以六十帙为三分。 一日转二十帙。 次半斋讽经。 次吃饭。 二日土地堂讽经。 祖师祠堂讽经。 皆如日分。 次午课。 金刚经次大悲咒(本山正月二日三日。 特以尊胜咒三遍代大悲咒。 今晚课常诵尊胜。 故午课如常)。 次消灾咒。 回向。 皆如日分(此午课次朝课者逐便而已)。 ▲ツケリ△若金刚经行道。 则到大悲咒和铃之尾。 先鸣散众铃。 众归班了。 而鸣烧香铃(若诵尊胜咒。 则每一遍咒首和铃一通。 到第三遍和铃之尾。 先鸣散众铃。 众归班了。 而鸣烧香铃)。 次献粥。 次吃粥。 如朔日。 禺中大般若经。 如朔日。 次半斋。 次吃饭。 如朔日。 三日祖师堂讽经。 祠堂讽经。 皆如日分。 次午课。 如二日。 次献粥。 次吃粥。 如朔日。 禺中大般若经。 如朔日。 ▲ムカソテ△次满散。 鸣钟。 大众西集立。 两班北乡立。 西班东上。 东班西上(如图)住持披纱衣中立(去帽)出班烧香。 行者二人立佛前东西鸣钹(如图)维那闻第一头钹问讯。 了叉手。 闻转钹出班。 立佛前东边。 抽坐具待第二头钹前三步。 以坐具揖住持(揖了复退步)住持和南闻转钹前烧香(侍香随)归位。 维那又▲ツウス△闻第三头钹前一步。 坐具揖前版都寺(揖了复退步)前版都寺问讯了。 闻转钹出班。 同进烧香(前版左手焚都寺右手焚)合掌低头归位(西序东面转身。 东序西面转身。 下皆▲ソ△效此)维那又闻第四头钹。 揖后版监寺。 烧香归位如前。 维那又闻第五头钹。 揖藏主了。 收坐具臂。 与藏主同烧香归位(大概众三十人已上宜设两序行揖班)揖班上香毕(无列拜)两序东西对立住持前烧香归位(被帽)楞严咒行道(第五会。 三拜如常○不被帽而到了)消灾咒(三遍)回向(修正满散回向○本山宜疏。 今行简也)次半斋。 次吃饭。 如朔日。 十六日善月祈祷般若。 鸣钟。 如正朔所录。 但初消灾咒之后不宣回向。 众不起座直为满▲モトノ△散讽经为异。 次满散。 殿司去故茶汤更献新者。 住持(去帽)前烧香。 归位(被帽)楞严咒。 坐诵(五会。 烧香。 三拜○不被帽。 起立到了)消灾咒(三遍)回向(善月祈祷回向○本山宣疏。 今行简也)。 挂搭自十七日到三月晦日诸方挂搭。 行脚人正欲挂搭某寺者(准律云。 比丘有法有食处应住。 有法无食处亦应住。 无▲ヲロシテ△法有食处不应住)先税复子于邻寺家。 以为旦过洗脚(未可剃发)着络子。 同行中推高腊者为参头。 参头领众。 先诣众寮谒寮元(所谓一腊也)详禀求依栖意(纵有乡曲旧知不可访寻。 访寻则为失礼。 清规云。 今游方者多不入旦过。 到处辄寻乡曲头首寮舍安泊。 古礼渐至无闻)寮元详究乡里名讳来由毕(或余方丛林犯制者不为延纳)令归旦过。 寮元乃诣住持传其意。 寮元承住持允否。 往旦过安慰。 乃传住持意。 或谦让曰他刹去。 须再三恳请求依附仰收录(古者有泼水旦过不去者)或高才明德之师。 须留旦过恳请三日两日(师或试下语。 试颂诗。 其能者许挂锡。 此亦古规也)若师允则归旦过剃发(寮元若旦过无剃发人。 则差人去令剃。 叮咛照顾)裹挂搭扇二柄(如贺正扇图)书某讳九拜。 更辨扇二柄(不裹。 以水引束○以备呈库头)搭袈裟坐具于左臂。 抽袜。 赍扇诣众寮。 寮元着络子袜子。 导到方丈。 挂搭人乃出袖中袜着之。 净手了臂袈裟。 擎扇在一处方丈东南室挂祖像。 香台上炉。 师自方丈后出。 坐室东偏上手。 寮元引挂搭人。 自东颊入坐户内。 参头领众室西颊入(须从门颊入。 当正中入者为无礼)坐于师对面下手。 坐定即起置扇祖像前师右边(扇柄向南)复本位坐(若挂搭人多。 则参头之扇安祖像少西乃为上首。 而二位已下次第排列于东)排扇了。 师起到扇边自上首。 逐一取扇视名。 向某人谢(擎扇而揖)当其名人低头深揖。 谢扇了师还本位(若多众师到扇边。 自上首逐一取扇视名了。 归本位揖。 众一同低头深揖答之)设果茶(茶礼法如临时中记)寮元亦就座伴茶。 茶礼毕师安慰令退憩。 寮元引诣库头。 挂搭人呈扇库头揖谢。 挂搭人亦揖答之。 寮元即元引归寮令谒众。 预与师家议安排被位。 次参头领众诣寮元。 谢劳神用。 或师家曰威仪相看。 则挂搭人各披袈裟(寮元挂络)入室师立则立。 师若坐则坐。 上首进前献扇。 却到师前。 触礼一拜(师合掌受之)问答了复本位。 二位三位等皆如是。 问答复位了(若初立则到此参头顾班尾一同坐)师到扇边坐谢扇。 已下皆如前。 翌日。 就书院新挂搭管待。 寮元在住持末席伴。 次新挂搭人报寮元。 候众不外出时。 为首座大众款茶(是名入寮茶)其在何日。 一切受寮元指呼。 日时定则寮元预报众令不外游。 点茶人(同行为一列点茶)已辨果茶了。 着络子。 诣各寮而敬请。 众列圣像(观音菩萨)前。 吃茶谢退。 起单自十七日以后诸方起单。 欲起单前晚。 诣寮元请报起单。 乃左臂袈裟坐具。 寮元着络子。 率其人出师前而辞(或披袈裟三拜。 则师亦着袈裟合掌而受)翌早装包而径去(若高腊名胜赞助道化者。 师家卑词勉留)。 定僧簿古规三月一日止挂搭(四月一日锁旦过)出草单焉。 而今诸方随寮之广狭寺之羡乏。 而安众有约数矣。 数既满即止挂搭。 数日之后定僧薄。 不必拘月日。 故且系之挂搭请假之次定位籍一系师家处分。 须详鉴参到浅深人才高下各得其处。 已定位书薄籍了。 报众寮云。 僧薄已定。 请众来观。 虽有抱谦求卑者。 不得滥迁动而烦师家。 门派所贵者虽钜卿豪族之子。 挟包戴笠。 游方行脚。 十方同聚。 抖搂岁深。 遂净尽娇怯佯羞之气矣。 方其得法住院。 能甘坐僻壤穷乡。 而化刚强之有情也。 檀信服崇。 法幢蔓衍。 职此之由也。 与彼自沙弥不出山门。 十指不沾。 不与众交。 软红轻袜新妇子而自怡。 后来第知繁华国花酒窟之可打住者。 实天冠地履。 盖道业之成熟。 一依诸方老宿开大施场接待衲子焉。 然矜抗相持。 当规不守。 或至有纷争哗健半夏结党起单。 逐后怒骂回首触讳者。 于是江湖主法。 若其喧扰。 而封法鼓。 倒刹竿。 宗风岁衰于一岁。 伤已焉哉。 冀主法者韫撝谦之光(憍持激众愤)存包荒之德(深察则无徒)规矩不繁摧(法演曰。 规矩不可行尽○经解曰。 礼之失烦)公理明断。 入慈悲定牧众焉。 众僧者敬念庇荫。 常听裁制。 就师之一才一德学。 而不望其为全人。 知无因缘。 则时到告假。 夫人匪大圣。 何无阙漏矣。 若能自省缺然而观他长何。 则到处有余师。 茍如是者虽求其旷败不可得也。 燕雀之智犹贺厦成。 彼既毁荡选佛场。 不计自称所归。 是小禽之不若。 穴舟溺仇。 其身先溺。 有智依譬自鉴焉。 十八日观音忏法。 如临时中所记。 但无献粥·半齐讽经为异。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忌。 古规曰。 二祖三佛会。 先期堂司率众财送库司营供养。 门派诸方隔日持钵。 所得无多少充库司斋供。 风规可贵。 闭佛坛前障。 障前张涅槃像。 像前卓上▲ヲク△设钵案。 虚应器一位(预安楪)排鐼子。 预饤▲ビン△羹菜。 汤食果茶及汤瓶。 预列像前东边。 钟一通(整衣)二通(集会)两班北乡立(如出班烧香图)住持披金襕衣中立(去帽)前烧香(侍香随。 进香合了。 置之炉东侧。 叉手退一步。 西面立。 后及住持献茶了。 初捧香合随归)归位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 侍香取汤器捧递住持。 住持左手接托。 右手逆握匙把。 覆手(展中指·食指·大指)摸盏唇。 令侍香注汤。 以匙三搅了。 横匙汤盏上(匙把在西)焚香两手薰炉上(右转三巡)而献。 侍香递食。 住持双手接之薰献(如前)归三拜(未收坐具)又前。 侍香递果。 住持焚香薰献。 次递茶器。 左手接托。 次进茶筅。 右手接之。 并摸盏唇令注汤。 以筅搅了。 还筅侍香。 双手薰献了。 归三拜(初收坐具)九拜毕出班。 上香(如正月三日记○或略出班。 则九拜毕住持再前。 烧香归。 行者鸣列拜之铃)次行者鸣铃三声(或喝云大众列拜。 则省此铃)住持及大众安详展坐具。 又铃一声。 众一拜。 又一铃一拜。 又一铃一拜。 此第三拜头到地时。 又铃三声。 收坐具。 列拜毕两序对立。 住持立定。 侍香侧盛瓣香于大香合到右边。 住持以右手取之。 拈起了叉手于胸唱语。 唱毕低头。 两手深揖。 了向前。 插瓣香炉中。 侍香随进香合。 住持撮小合香焚(是曰从香)归位合掌了。 退入殿后。 脱法衣。 披平衣。 再入殿中立。 前烧香。 归位(被帽)楞严咒行道(五会。 三拜○不被帽到终)回向(涅槃忌回向)○四月八日佛诞生挂浴佛偈牌于殿左右柱上(无牌处写纸贴殿柱上)PICT81069601. GIF/PIC佛坛前严设花亭。 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 安二小杓佛前。 前卓列位具皆如涅槃忌。 卓与花亭之际通路如图。 钟一通(整衣)二通(集会)两序北面立。 住持披法衣。 献供九拜。 出班。 上香。 大众展拜。 唱语毕更法衣(大如涅槃忌)住持披平衣。 再入中立。 前烧香归位。 行者按击磬五声。 维那作梵音。 唱浴佛偈。 每一句尾按磬一声。 大众随和行道(凡维那唱时众留。 唱了随和行道)浴佛(经行到花亭前时。 拈杓灌佛顶三过。 问讯了转身进前)偈三遍毕。 维那举云(南无本师释迦)大众和云(牟尼佛。 本师释迦牟▲サタント△尼佛。 三反)磬如寻常启请。 但按击耳。 南无萨怛他▲ツケ△和铃已下初发声。 楞严咒行道(五会三拜)回向(佛诞生回向)。 十四日结夏前晚讽经。 申辰。 鸣钟。 开山(楞严咒)世系住持功被其门者(各大悲咒)进退如旦望讽经。 日分中记(回向亦同彼)次大檀越(大悲咒。 通回向)。 十五日本山上堂。 今阙之。 垂示示众代之亦得禺中结夏。 挂普回向牌于殿左右柱(无牌处写纸贴殿柱上)。 PICT81069701. GIF/PIC设楞严胜会图(小笺书众名。 随其多少排贴于图上)于殿后(如图)钟一通(整衣)二通(集会)大众先到殿后。 见楞严会图了。 随图配立向佛(但列西边者向东立)两序。 出班。 上香(如正月三日记)出班毕(无列拜)维那在寻常位西面立(不行道。 住立到了如图)次住持烧香。 维那举楞严咒(大众自启请合掌。 到南无因陀罗耶闻铃一声。 揖左右。 叉手行道○住持转身向东进前引众)行道(第一会·第三会。 有巡堂烧香仪。 今省之)到第五会。 住持步到中央时。 行者鸣住众铃(和铃之后鸣之者一声)住持大众皆住立。 转身向佛如初。 住持闻烧香铃。 烧香三拜。 次消灾咒(三遍)回向斯日不诵普回向偈。 自明日诵到七月十四日。 次方丈讲茶礼(法如临时中记)。 ○五月十六日善月祈祷般若。 如正月十六日。 十八日观音忏法。 如正月十八日。 ○六月朔日普回向牌东西交换。 PICT81069702. GIF/PIC○七月自朔日到十四日。 每晚棚上备果蓏。 行小施食法。 大悲咒。 略回向。 十四日解夏前晚讽经。 如结制前晚。 十五日禺中解夏。 鸣钟。 众向佛配立。 出班上香(无列拜)。 次住持烧香。 楞严咒行道。 五会烧香三拜(悉同结夏)回向。 斯日不诵消灾咒普回向次方丈讲茶礼(法如临时中记)。 晚间盂兰盆会(本山禺中修之。 盖年年此日住持午时上堂退院。 故修之于上堂已前。 而今无之。 宜准清规晚间设此会)方丈前架棚。 棚上安三界万灵牌(向北)备珍羞。 五盆盛五果(瓜·茄·面·馒·饼)每盆小幡二十五首。 以五彩纸造。 列植供物上(东青。 南赤。 西白。 北黑。 中黄)棚前安二器。 一盛精米。 一湛净水。 束草数茎(鼠尾草可也)安水器中。 以充洒水之用。 棚左右挑列灯笼。 棚南悬七如来及焦面鬼幡。 以五彩纸造之(以西为首。 焦面幡悬最下)建大幡二首于庭东西。 以白纸造。 PICT81069703. GIF/PIC方丈内中央设几。 几上陈炉华烛钟一通(整衣)二通(集会)大众列立东方。 西乡南上(如图)住持南面中立。 前到中几烧香。 归位。 维那举大悲咒(行者初在磬位。 到大悲咒尾捧铃。 在维那侧退立。 施食法中皆鸣铃)▲ジヤシフスゲン△次举施食咒偈(若人十方佛。 七如来。 以此偈愿以ニハ大众皆合掌。 此余尽叉手。 盖各闻举次经首了。 叉手。 闻举次经首了合掌○维那自若人到终不解合掌)到南无三满多。 住持前到中几烧香(侍香随。 进香合了。 待住持洒水自后还。 即随归)又前(自几东过)到棚洒水。 问讯归位(自几西过)复到汝等鬼神众。 前(自几东过)拈筋挑落饭。 散施者三次。 问讯归(自几西过)到中几烧香(初住持前时。 侍香随前。 直立几右。 及住持施供了到几烧香。 进香合随住持归)问讯归位。 施食毕(行者归磬位)住持前烧香于中几归位。 行者鸣磬。 楞严咒(众少不足行道。 则可略诵大悲咒)行道(如图)大众到棚前时。 撒粒洒水。 问讯而前。 独住持免焉(若诵大悲咒。 则撒洒。 在以此偈中。 寻常荐亡施食多如是。 其法曰。 住持到汝等鬼神众前撒米。 了到第一位前问讯而归。 第一位和南亦问讯次位前撒洒。 如是连环到末位。 若到偈末句。 则虽有余众须罢撤洒)咒了回向(施食回向)。 挂搭。 起单。 定僧簿。 皆例正月记知。 ○九月十六日善月祈祷般若。 如正月十六日。 十八日观音忏法。 如正月十八日。 ○十月四日达磨宿忌。 以佛椟暂避傍。 坛中央挂祖像。 像后绕屏(代挂罳)前设炉华烛。 坛前障子闭东西。 但开中(清规达磨·百丈·开山忌铺设法堂座上。 今假坛拟法座耳○或闭佛坛前障。 障前中央挂祖像)茶汤汤瓶列真东边。 钟一通(整衣)二通住持中立(去帽)前烧香。 归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烧香。 薰茶献真左。 归三拜(未收坐具)又前烧香。 薰汤献真右(薰献之法如涅槃忌)归三拜(初收坐具)九拜了住持又前烧香归位(被帽)楞严咒。 行道(五会。 三拜○不被帽到了)回向(达磨忌回向)。 五日达磨忌献粥。 真前设钵案。 虚应器一位(预安楪)排□子预饤羹菜。 汤粥·果茶·及汤瓶。 预列真前东边。 鸣钟。 大众西集立。 侍真立真东西向。 住持中立(去帽)前烧香(侍香随。 进退如涅槃忌)三拜(拜了未收坐具)汤粥(侍真递供○献供之法如涅槃忌)三拜(未收坐具)果茶三拜(初收坐具)住持又前烧香归位。 磬五声。 真读大悲咒。 住持闻烧香铃又前烧香。 是三拜(被帽)咒了(去帽)通回向(捧文读而不谙诵)午前达磨忌半斋。 真前设钵案。 预饤羹菜如献粥汤食果嚫(下嚫者。 钱贰百纹纸裹盛小素案)茶及汤瓶列真东边。 钟一通(整衣)二通(集会)两序向北立(如出班烧香图)侍真住立真左。 住持披法衣中立(去帽)前烧香(侍香随)归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ア△献汤食(侍真递供)归三拜(未收坐具)又前献果子下嚫。 归三拜(初收坐具)住持又前烧香(侍香随。 进退如涅槃忌)归三拜(拜了未收坐具)又前献茶。 归三拜(未收坐具)又前(到真与坐具中间)揖了归三拜(初收坐具)十八拜毕。 出班上香(如正月三日记)大众列拜(如涅槃忌中记)次两序对立。 住持中立定侍香进瓣香。 拈起唱语。 插瓣香烧从香(皆如涅槃忌)次换衣烧香。 归位。 楞严咒。 行道。 皆同涅槃忌(回向语同宿忌)。 ○十一月冬夜冬夜讽经。 如结制前晚。 此日大众请师家展持贺令节。 高腊一员或两员光伴。 众寮资具难辨。 宜假书院。 冬至祝圣。 祖师祠堂讽经如常。 次开山讽经。 楞严咒。 行道。 回向(寻常旦望所宣者)。 次方丈讲茶礼(法如临时中记)。 此日住持为大众展待。 ○十二月八日佛成道会。 张出山像。 敷设仪规。 一准涅槃忌(回向)。 十一日关山宿忌。 如达磨宿忌(祖师回向)。 十二日关山忌。 献粥。 半斋。 如达磨忌。 或略十八拜为九拜。 或不唱语为异。 二十八日岁末祈祷般若。 如正月十六日。 晦日除夜讽经。 如结制前晚。 ○某月某日开山忌宿忌。 献粥。 半斋。 如达磨忌。 ○某月某日嗣法师忌宿忌。 献粥。 半斋。 如达磨忌。 ○某月某日历代祖忌直就牌位前铺设。 宿忌半斋并讽大悲咒。 ○某月某日檀那忌宿忌。 半斋住持当牌立(去帽)前烧香。 供茶汤(半斋先供汤。 次出生饭供食。 次供果·茶)又烧香归位(被帽)楞严咒(或宿忌大悲咒)行道(若坐诵者如临时中记)第五会住持(去帽)前烧香归位问讯(被帽中立到了)咒了回向(亡者回向)月分清规毕。 小丛林略清规卷上(止)小丛林略清规卷中临时清规第四得度仪规(世所刊布多脱误。 今依善本更加删补○若师众备足可一依百丈清规)选日既定则隔宿剃其头。 顶心留发。 名曰周罗(梵语也。 此云小结)佛前(若别室行之。 设佛像或祖像)陈炉华烛。 室东偏向佛安椅子(师位)前设卓一张。 上排置香烛·手·炉·戒尺·戒文·剃刀。 傍安磬(今本师兼戒师作梵。 从省略而已○若依百丈清规。 则室西别向佛设戒师位。 前几陈香烛·香炉·手炉·戒尺·戒文。 戒师对面设作梵阇梨位。 几上安磬。 本师前设几。 安剃刀)以袈裟·直裰·坐具·钵盂。 盛案置佛前。 时至鸣钟。 众集左右列坐。 师佛前烧香三拜就位。 引请阇梨引得度人。 佛前烧香三拜。 到师前烧香三拜。 长跪合掌。 师立众同立。 师秉炉白云。 ▲カイキヤウヂンキヤウイキヤウアイトキヤウアイシケンキヤウクワウ△戒香。 定香。 慧香。 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光▲ミンインタイヘンハカイキユンヨウジブフ△明云台遍法界供养。 十方无量佛十方无▲ハスンフンフヒンシヤウジメイシイ△量法十方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シユンサンイジシシヤウキンシンチイテウジユカイカイキイクン△众生亦如是。 即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功。 ▲テセンケン△德先愿。 ▲ワウチイバンゼイシンヅンアタイヒンハリンセン△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法轮常转。 ▲キヤランツチズンイイクワウウハウジンブシナンズ△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 ▲レスフイサウネンアタウチヤウジンシンラス△十方施主福慧庄严合道场人身心安乐师▲チヤウフボタウネチメウルンチイヲウサミシユアンブシヤウ△长父母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ツハナンアントクリンキウイウスサンキウテンカアンニヤン△途八难咸脱苦轮九有四生俱登觉南非。 仰▲ヒンシユンニヤン△凭大众念。 ▲シンヂンハビルシヤノフモンホウルシヤノ△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卢遮那▲フハイクワシキヤムニフタウサンミ△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当来下生弥▲リソンフシンブンジス△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大圣文殊师▲リブサアンフユンブサシイン△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佛名了师坐众复坐。 师又曰。 善男子。 心源冲深法海浩汗。 迷之者永劫沉沦。 悟之者当处解脱。 欲求解脱道。 必在圆顶方袍中。 三界出离之要道。 诸佛道同之轨范。 但辨肯信。 勿生疑惑。 夫出家仪相自然与道契合。 断须发者断爱根也。 爱根才断则法乐自在。 脱华服者脱尘劳也。 尘劳茍脱则真身独露。 是以三世诸佛未有一佛居家成道。 历代诸祖更无一祖处俗了真。 故一切功德中出家功德为第一矣。 经云。 譬如造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 功德虽最大。 若比出家功德百分不及一。 乃至算数譬喻不能及。 何以故宝塔有待假法。 毕竟归磨灭。 出家无为功德。 增进成佛果。 即此生身顿超凡夫地。 纵阙证果早是真佛子也。 汝专诚思念。 不得慢易。 今日出永劫流转之迷域。 本有众德稍稍显现。 即时入不退无生之佛国。 无始虚伪渐渐销灭。 圆颅是出缠之相。 方服是解脱之幢。 见闻悉蒙巨益。 亲族同沾升拔。 是故云。 流转三界中。 恩爱不能断。 弃恩入无为。 真实报恩者。 夫出家之后礼逾常情。 天地尚不能覆载。 尘俗岂得类同。 国王不得臣汝。 父母不能子汝。 神祇冥道皆是下方也。 非师长则不可恭礼。 非佛祖则勿致拜敬。 汝今当离此座。 想念国王水土之恩父母生成之德精诚拜辞。 向后不复拜也。 是即出离之殊范。 尊贵之异征也。 为守宫神报生来加护之恩。 向生缘神告发心出家之事。 其能如是则守宫神永为汝卫道。 生缘神常为汝护法矣。 沙弥就礼一拜。 引请引出道场。 先望帝都三拜谢恩。 次向氏神三拜。 次向父母三拜。 了即更僧衣。 还佛前三拜。 次转师前礼一拜。 长跪合掌。 师用净瓶灌顶。 以指滴水于顶上。 执刀剃头(盖隔宿剃之今只为样耳)仍诵偈二遍。 众同和。 偈曰。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弃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三诵了沙弥礼一拜。 长跪合掌。 师又执刀云。 最后一结谓之周罗。 唯师一人乃能断之。 我今为汝除去。 汝许不(沙弥答云)可尔。 仍举落发偈三遍。 众同和。 偈曰。 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求圣道誓度一切众除周罗去。 沙弥礼三拜。 胡跪合掌。 次安名次授坐具。 沙弥捧具云(师举语教授。 沙弥随和。 下皆效之)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称沙弥名。 下皆效之)此尼师坛。 应量作。 今受持。 常护衣故。 如是三说了。 沙弥起立问讯。 展具三拜(不收具)胡跪合掌。 次授袈裟。 沙弥捧七条衣云(若如法。 先受五条。 次七条。 次九条)。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郁多罗。 七条衣受。 两长一短。 割截衣持(若五条则曰。 此安陀会。 五条衣受。 一长一短。 割截衣持○若九条则曰。 此僧伽梨。 九条衣受。 碱长一短。 割截衣持)。 三说了。 师为沙弥诵授披袈裟偈三遍。 众同和。 偈曰。 善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五条改第句曰。 世世不舍离○大衣曰。 大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披奉如来戒。 广度诸众生)即入便处搭袈裟了。 师前三拜。 次佛前三拜。 又转师前。 胡跪合掌。 次授钵盂。 沙弥捧钵盂云。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此钵多罗。 应量器。 今受持。 常用故。 三说了。 沙弥措钵盂起立三拜了。 又胡跪合掌。 次授三归五戒。 师即云。 汝既出家。 当先受三归五戒。 我今为汝召请三宝。 证明佛事。 秉炉三请。 云。 ▲イホウシンブブキンソンシヂエン△一心奉请无边佛宝。 海藏经文。 十地三贤。 ▲ウコスキソウヅンシカンサウキウソシンミン△五果回向。 同垂感降。 共作证明。 三请了乃云善男子。 欲求归戒。 先当忏悔。 如人浣衣然后加色。 汝今至诚随我语忏悔。 先罪可尽消灭。 即为沙弥诵授忏悔偈三遍。 众同和。 偈曰。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唱了沙弥三拜。 胡跪合掌。 师云。 善男子。 汝既治身口意三业得大清净。 今当归依佛法僧三宝。 三宝有三种。 所谓一体三宝(谓如如妙理中有觉性为佛宝。 有离尘性为法宝。 有解脱和合性为僧宝)现前三宝(谓十方三世诸佛为佛宝。 所说教文为法宝。 所被机缘为僧宝)住持三宝也(谓泥土木石金铜彩绘之像为佛宝。 黄纸朱轴大小经论为法宝。 染衣剃发为僧宝)一归依则诸功德圆成。 即为沙弥诵授归依三宝语三遍。 众同和云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归依佛无上尊。 归依法离欲尊。 归依僧和合尊。 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 如来至真等正觉。 是我大师。 我今归依。 从今以往。 称佛为师。 更不归依邪魔外道。 慈愍故(第二遍再叠。 曰。 慈愍故。 慈愍故。 ○第三遍三叠。 曰。 慈愍故。 慈愍故。 慈愍故)。 一说后沙弥一拜。 二说后二拜。 三说后三拜。 就胡跪合掌。 师云。 善男子。 汝既舍邪归正。 五戒入道初因出离元首。 汝应顶受。 尽形寿。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 是五戒相。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尽形已下三说)。 上来五支净戒。 一一不得犯。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师云)是事如是持(鸣尺一下)。 沙弥起三拜。 胡跪合掌。 师云。 法如大海。 渐入渐深。 汝已受五戒。 次有沙弥十戒。 受此戒后与大僧同利养。 此名应法沙弥。 应当顶受。 尽形寿。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 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香油涂身·不歌舞作倡故往观听·不捉金银钱宝·不非时食。 是沙弥戒相。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尽形已下三说)。 上来十支净戒。 一一不得犯。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师云)是事如是持(鸣尺一下)。 沙弥起三拜。 胡跪合掌。 师云。 已受五戒十戒。 入出家位了也。 次应受菩萨三聚十重。 即是真佛子而入佛位者也。 一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从今身至佛身。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一摄已下三说)。 上来三聚净戒。 从今身至佛身。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师云)是事如是持(鸣尺一下。 师又云)次有十重戒。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贪淫。 四不妄语。 五不沽酒。 六不说四众过罪。 七不自赞毁他。 八不悭食法财。 九不瞋恚。 十不诽谤三宝。 从今身至佛身。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一不已下三说)。 上来十重净戒。 从今身至佛身。 汝能持不(沙弥答云)能持(师云)是事如是持(鸣尺一下)。 沙弥起三拜。 初收具转佛前三拜。 次师前三拜。 了问讯出。 师衣沙弥礼佛鸣磬(三下)。 合掌诵处世界梵云。 ▲シシカイジキクンゾレンクワフヂヤシイ△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シイヂンテウイヒキイシユノンフブ△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ナイヲウジユクンテスヲンスホウユウレイス△上来剃头受戒功德。 四恩总报三有斋资▲ハユウジンツンレウシ△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十方已下鸣磬三下。 如寻常)。 师起佛前三拜散场○相看茶礼古规曰。 诸礼中宾主相见礼最为重。 诸山名胜大方专使讲茶礼。 方丈东南室北壁挂▲シカ△祖像。 香台上炉。 知客引宾到。 住持即出立对室外。 主宾相揖(东主西向。 西实东向而揖)乃相偶入。 到南北分中止对坐(若主高德则实下一位坐。 实高德则主下一位坐。 如本山专使主下一位坐。 使宣命了出。 再入时请主令对位。 若主犹力谦则使自下一位与主对位)宾行者(若不带则倩某寺行者)渡贽宾。 宾自擎置之祖像前主右边(譬如扇其柄在南。 余物准知)复本位坐(若专使到此宣书命)主起擎贽。 低头深揖。 宾又深深。 低头答之。 即主宾同起出室外。 复对揖。 再入对坐。 叙暄凉。 供给二人(披帽)并立室外东西(北乡)递供二人在屏处辨果茶等。 次第与供给。 供给擎果器(左手)茶器(右手)相偶入备之(法如通用记)吃果了供给进汤瓶(汤瓶二)调茶。 主宾互候受了相揖吃撒果茶主人慰劳令退憩(近古犹撤果茶后主人出句。 到晡时侍者诣客位。 陈请书院茶则宾于是呈对句。 因联句或到十句二十句而退)。 ○书院题咏铺设雅场(如图)书题贴木简。 钉挂当阳柱(或直贴柱)傍室安几二张。 上置笔砚短册。 以屏障隔雅场。 更以屏风围后(是执笔位)司席(众多则二员)雅场排座牌(以糊贴席)众预看记位。 勿临时颠▲テウ△倒。 时至自位头到末位。 皆着挂络·帽子袜子。 持中启扇。 户外各相揖。 而入就位(如图)坐定位头袖收座牌。 众同收进果(五种或七种)茶。 茶礼如常。 撒果茶了。 行者计众▲ナカガキノカミ△员。 盛草纸于方盆上。 横压尺镇纸。 置室中少东(如图)沙弥行者行笔砚(用素盆加置墨水滴)每一人一副(或砚少则略每二人行一副)司席入室把草纸若干。 自位头次第行各二枚(一充失书)行纸法。 先到位头。 次转西。 自一位到班末。 次转东。 自二位到班末(司席二人则东西各自行)以余纸出。 户外毡上置二枚。 充司席自用。 更有余置之户傍(此时或小炉炷香盛盆。 沙弥捧出置花瓶少东)众乃沉吟少时。 位头加水砚徐研墨。 众同亦若(随研亦重吟)位头点笔。 开草纸。 挟左手书诗。 众(西堂已下)皆特起左膝书诗(东堂免起膝)书了位头及东堂置之座前。 怀残纸。 众(西堂已下)二纸共怀之沙弥候众书了。 进取位头东堂诗。 到方盆前(北乡)胡跪。 诗入盆。 其法左手持诗。 右手取盆上压尺拽近身。 右手以诗靠盆外唇。 更右手取压尺镇诗上去(东堂有几员。 一一皆若是)西堂已下自起诗入盆(如沙弥所作)自东西逐位迭出(众多则东西二人同出)到东西班末二人。 先以诗呈位头东堂。 在前胡跪(请削)位头东堂看了渡与。 班末人接之乃入盆。 司席不入诗。 众入诗了。 位头量才请引附人(呼某名命)其人承命。 即起入便处。 逐一随位次书场中人名(杉原或引合重二幅横折。 其式见图)及引附人起。 沙弥行者撒砚。 引附携名历出坐户外毡上(北乡)傍置砚。 时位头东堂相议。 择请能书音声雅朗者二人(左班一人。 右班一人○众多则四人)为执笔(呼某名命)执笔人定则引附即于某名上打圈。 执笔承命揖左右。 二人同起到盆前胡跪。 各拣取自诗(东人右手。 西人左手)互换之而起。 出外到傍室执笔位。 外几为首位。 内几为次位。 各就位了。 加水砚研墨。 书自所将诗于短册了。 首位执笔向引附喝曰。 报。 引附喝云。 某和尚等位头自起拣取盆上自诗。 到首位执笔处(执笔微音问读则作者微音诵)令书之(先书诗。 次书名○书式有图)书了位头取诗草怀之(或执笔乞怀之)归本位。 引附于历上位头名打钩。 次执笔又向引附喝报。 引附喝某甲某乙(喝名一随引附书式)一位二位同起取盆诗。 到执笔处令书之。 一位诗首位者书。 二位诗次位者书。 次三四位已下两两报书。 钩名一准前法(三位诗首位书。 四位诗次位书)已书场中尽。 引附亦到执笔处令书自诗。 书诗了(凡短册书了。 次第背翻重。 及都书毕。 以几片册一时仰翻之。 则班头诗自在上)首位执笔以短册一片。 大书题累置诗上。 时行者室中设几。 置文镇二于几左右。 二人执笔以各自所书册。 共扇擎之。 出并坐户外毡上(东为首)首位即整威仪。 擎册入室。 几前胡跪。 正身。 左手擎册。 若手摸册下右角。 高唱题。 唱了▲ウツフセ△右手少屏压尺。 取读了短册一片背翻(覆右手屈第四第五指。 以其中指·食指拽取册背翻之。 已下效此)置几左以压尺镇之。 次读诗。 读诗法先高唱名。 次读诗。 每句先意念一遍。 初发声。 庶几无失读。 且得每句紧缓之节。 第一·第三句自第二字高吟。 第二·第四句全句低吟。 如寻常哦咏法。 诗题到第三句尾一字长曳其音。 颂题不曳。 颂题应音少激有禅意。 诗题应和畅有余风情超迈。 凡读一片了。 背翻累置几左(与题法同)每每如是。 众(西堂已下)及执笔读自诗。 则胡跪低头。 读了止。 位头东堂名免焉。 首位执笔读了。 总把几片册。 一时仰翻之(班头诗复自在上)以压尺镇之(斜置)少揖出户外坐。 次位执笔进几读诗。 法一如前(首位执笔读位头二位列了。 次位执笔读一位班。 盖依初书时位次自如此耳)读了与首位所读册排陈几上(左右得处)以压尺镇之。 亦出户外与首位执笔并坐。 司席起累二叠短册(首位读者在上)以指隔不混合。 在上者渡与位头。 在下者渡与一位。 位头上所在题置傍。 以中启镇之。 逐一观诗。 每毕一片递送次位。 次位观了又递次位(一位观诗法同)如是左右列位观诗。 左右班末人每观了。 背翻累置之傍。 累了一时仰翻之(班头诗复自在上)时司席左班末短册渡与右班末。 又右班末短册渡与在班末。 左右班末人观诗。 每毕一片递送次位。 如上位法。 短册到位头时。 位头背翻傍所有题短册。 以观了册次第背翻。 累置之傍。 累了一时仰翻之(班头诗复自在上○一位累法同)。 观诗了。 司席取两处短册累为一叠(题在上)纳方盆压尺(一或二)镇之出。 乃就座有飨供。 若有场外人咏题者。 在后时请执笔曰。 短册有羡。 请劳神毫。 执笔即书交置场中短册。 一规曰。 执笔读诗了。 位头尊宿一揖邻座出观短册。 观了司席累册(不择位次)置中央方盆。 压尺镇之退。 乃有飨供。 后主席侍者累刷短册。 择其位次。 而置主席诗于最下。 ○像设安座点眼拈香与寻常拈香同。 但拈笔唱语。 唱了随侍香到佛前。 措笔于傍烧香。 余如后记。 ○祷病禳灾百座讽经凡禳疾病祸难择请清众十员。 转坐诵楞严咒十遍。 是名百座不断轮。 十座安炉十个。 备香十裹。 十员坐十座。 其坐寻常维那座位者举经(但初遍举启请。 第十遍后举摩诃梵)诵一遍了。 一位转坐第二座。 二位转坐第三座。 乃至十位转坐第一座。 每毕一遍转坐。 其当维那座者常举经。 诵第十遍了更转坐。 各各复元座。 复座了举摩诃梵。 次回向。 或十员外别设举经者一人。 ○祖师忌坐讽经大众坐(如图)住持维那起立。 住持立像位正中(去帽)前供食茶等。 复位三拜。 又前烧香(只到祖前烧香无佛前烧香。 第五会效此)归位(维那举启请)中立(被帽)及举南无萨怛他毕。 就位坐(佛前东住持座位)维那亦到此而坐。 到第五会和铃之尾鸣铃一声。 住持离座中立。 去帽(维那亦同立)闻烧香铃(到宅祛革鸣)前烧香。 归三拜。 拜了中立(被帽。 到回向又去)到回向毕(回向捧文不谙诵○众始终坐不立)。 ○祖师远忌仪规一准达磨忌(如月分记)。 ○前点先期十日。 知容着纱衣。 臂九条。 着帽袜。 随行者。 赍请状(有式)巡请诸山。 诸山着挂络帽袜。 延待知客。 书谨奉尊命于自名下。 讲茶礼。 ●隔日铺设。 揭煎点牌于中门。 立照牌之图于中门外。 室北壁正中挂祖像(或新造寺院请客可挂其开祖像。 挂达磨类者非也)或名画墨迹。 大卓陈炉华烛(若檀家荐亡煎点直就佛前铺设。 不用名画等)室正中香案上香炉。 案下大香合(中安小合如常)主对西对分手东设小屏。 若开炉(十月朔日)闭炉(二月朔日)前。 大卓与香案间设大炉(炭一东植盛。 以铜线缚之)昏夜室内四处秉烛。 座四首设座毡。 排座牌(其位次如图○以糊贴席)为四出。 司席四员(挂络帽袜)掌之。 ●接入时至鸣钟及云版(慢声与钟交鸣○清规鼓而已)众集(披袈裟帽袜○或纱衣)各先看照牌。 明记位次。 免致临时仓遑。 因出室外。 司席揖接入人。 接入人立户西东面(去帽)司席揖住持。 住持立户东(披帽○已下大众亦皆披帽入)与接入人问讯。 支合掌入。 临位小问讯。 右手屏座毡于西立(若设两序。 则住持次东序。 次西序入。 乃都寺进屏住持座毡)次和尚等次第与接入人问讯入立(座首人屏毡坐。 西位东屏。 东位西屏)接诸和尚了。 接入人转户东。 西面前堂已下立户西。 与接入人问讯入立。 最后接入光伴。 若住持煎点。 大众皆会里人。 则接入人自始但立户东。 西面接入(言东主位。 西宾位也。 侍者代住持东立接入。 会里人西自宾位入。 不得自主位入)。 若令别人代接入者。 光伴入后接入人退傍。 煎点人自入。 立住持对面位(煎点人位)屏毡于西如前。 不假接入也。 ●焚揖。 接入了众立定。 接入人合掌入户内。 主对对分手中间叉手了。 更合掌。 深深问讯(是名揖坐)大众和南乃坐(或略大众入位直坐。 则又可略揖坐问讯。 若众已坐又作揖坐礼者无义)接入入起身叉手。 见众坐定更小问讯。 叉手进中央香案前。 跪捧香合。 正立从案西过(此时开香合。 其法如通用侍香)进大卓焚卓一炷。 还自案东过。 就中炉焚香二炷。 退三步(阔步)措香合于元处而收盖。 正立小问讯。 还叉手。 转身退主对对分手中间合掌。 深深低头(是名揖香)大众和南。 接入人支合掌出户外。 整定威仪(披帽)再入就位。 众一同收座牌(折袖之)。 ●汤礼。 次供头进汤盏(盏上横匙○行盏法如常)独接入人处空而不措。 接入人离位出外。 供头行汤(汤瓶)众承之捧盏未吃。 接入人整定威仪(去帽)候行汤了。 再进主对对分手中间。 深深问讯(是名揖汤)大众举盏低头。 接入人又出外整定威仪(披帽)复位(若煎点人自接入者坐主对位)因调汤于盏进接入人。 乃左右相揖同时吃(或大众揖汤了左右揖而吃。 但接入人上肩下肩。 候接入人复位与之相揖而吃)吃了(汤盏始终捧而不措地。 此礼也)撒盏。 即安数珠坐具于座右(法如忏法奏钹处记)若着九条则取其二条(自右达左肘者)转下膝上(或安右旁)。 ●点心。 汤礼了进点心。 第一进羊羹(盛土器○此案饤研子·截子·酸萝卜·牛蒡鹿茸五器。 排器法如图)食羹法。 取羹一片饤中器。 以为出生。 吃了取先出生。 入元器内而收箸。 第二进馒头(盛饭碗羹碗为盖)安于案至。 与羹器换。 或其四首每一人▲ヒク△进一碗。 大众一案安三碗。 每三人行之。 次行酱汤。 以盖承之。 入子(研子·截子○盖入不入随意耳)食馒法。 右手持箸(箸净头向下。 与寻常吃饭时反)取馒分二。 右片饤中器为出生。 而吃左片。 持箸取羹碗吸酱汤。 吃了取先出生入羹碗内。 置饭碗右而收箸。 次大众自排置案上器。 而空次进面位。 排器法。 拽截子排向身左角。 酸萝卜排截子鹿茸之间。 牛蒡排向外正中。 研子排案中心。 乃初牛蒡位为当置面处第三进面(盛小角五重。 饭碗为盖)安于案至。 与馒器换。 或其四首每一人进一器。 大众一案安三器。 每三人行之。 次行酱汤。 以面盖承之。 入胡椒和子(截子·研子。 是亦和·不和随意)食面法。 取小角一重饤案右边为出生。 自第二重次第吃。 吃空器每每累出生之下。 吃次器。 吃了除出生。 余空器累置初处。 次进面再请(小角三重无盖)乃撒初小角三重(不管空与不空)与再请换。 次进酱汤。 吃面累空器如前▲シン△次进面三请(小角二重无盖)众竖指遮止(如展钵式记)次进酱汤。 众遮止如前。 乃取出生器累空器上。 酱碗在向身正中耳。 而收箸次撒案。 或略法但进糟鸡索面。 乃糟鸡案但有三器。 谓研子·截子·酸萝卜也(是名三点心○或曰。 羹·馒·面是名三点心)初进糟鸡(盛土器。 无盖)食之法。 取糟鸡一段。 饤中器以为出生。 吃了(或出生投糟鸡器非也。 古云。 不可请菜内容生饭。 有受菜鬼与受生饭鬼相争。 下面例知)收箸次进面(盛饭碗。 羹碗为盖)其四首每人一碗安于案至。 与糟鸡器换。 大众一案安四碗。 每四人与糟鸡换行之。 次行酱汤。 以面盖承之。 和子第如常。 食面法。 取面一结饤▲シンシン△中器。 为出生就吃。 次再请酱汤。 次三请酱汤。 不承如常。 吃了收箸。 ●茶礼。 次进果器(七种或五种○或云煎点之果不用杨枝者非也)茶盏茶礼如常。 茶礼了撒果茶器。 若着九条则取膝上袈裟角覆左肘(着九条时如是)次搭数珠坐具(法如鐼法奏钹处记)同立问讯左右而散。 煎点通辩就座吃茶亦名煎点。 此方必管辨精厚。 似与古规僧堂等所行稍异。 此方煎点多但尊宿忌辰檀家追荐所行。 而斋前煎点也。 众多礼久。 故行礼自丑辰始。 光伴。 尊宿煎点光伴徒弟或法眷也。 其照▲イミナモリコボシ△牌虽东堂但书名其坐位东排次最下也。 然设东南室分中。 而令一座可露见(如图)。 檀家煎点亦请僧光伴事同尊宿。 古规煎点人光伴人元别。 此方檀家煎点以檀主为光伴。 此误也。 檀主是煎点人而坐主对位。 须别请僧为光伴。 接入人。 尊宿煎点请诸山。 则嗣法人(前点人也)自接入。 或大众皆会里人。 则亦令侍者代。 或嗣法人高年耆德。 则虽请诸山得令侍者代。 若檀家煎点行于寺院者。 请僧接入焚揖。 是非住持命之。 而檀主(煎点人也)请之令代也。 展钵式云版鸣大众各托钵(令筋袋口向身。 后越案坐袋底自向身)集堂外司席见众集了报住持。 住持托钵出揖第一座。 自下互相揖(擎起钵为揖)入堂维那最后入(坐户内东边槌东)安钵于案上(安少右不令越案时为碍)问讯越案(先左脚)而坐。 坐定却安钵正中。 维那安坐具数珠扇于座右(法见忏法奏钹处)大众亦同如是。 维那脱帽(众犹披)合掌脱槌巾(把向外两角)竖三揩如乙字形。 搭左臂(其上叶向外)左手(屈第四第五指)摸砧肩。 右手取槌(屈第四·第五指)右转三匝半(下匝数同)而拽前一击(高不过五寸)横阁槌。 正身合掌举心经。 众随诵经合掌了(或顶钵非)解钵袱结。 拭巾暂安钵右。 匙箸袋安拭巾上。 次展净巾(又名清巾)覆膝。 拭巾·匙箸袋共安净巾上近身。 次展袱开前后。 其向身。 角与左右角聚交一处。 而钵共袱移定左方。 次展钵上所有单(以纸造。 横二折。 半长半短。 竖三折如乙字。 柿汁或漆涂之。 防其秽染○或以单安袱外者非也)其折短处在案外下垂。 长处在案上正承鐼子(此时钵共袱少动移。 压单纸可也)次拭巾安小鐼(名折器者)内。 合掌两大拇为力迸出小鐼拭内外(右巡二手半而尽一匝)巾入中鐼(名菜器者)内。 小鐼安单右。 次又合掌抽中鐼拭了。 又巾入大鐼(名头器或头鐼者)中鐼累小鐼上。 次抽大鐼安单左(抽拭之法皆如小鐼)次合掌取应量器拭内外。 再入巾安楪上(楪不拭)次自匙箸袋先出钹(巾拭)横大鐼前(左手把处)次出匙(巾拭)安应器中(靠右唇。 其把斜向外)次出刷(巾拭)安大鐼与中鐼间(出圆首可半寸○即折拭巾令少近身)供头人候治钵了进饭盆。 饭来合掌右手逆取匙(其挑饭处向身)两手擎应器。 少出倾于外(或但右手爬钵前唇。 突出令盛者非法)令盛饭或多或少。 欲止之竖右手(中指食指)盛了安楪上。 插起匙如元。 心经三遍了(供头行饭未遍。 则未举佛名○或佛名首槌为心经终槌非也)供头行饭了。 出堂外众去帽。 维那鸣槌唱十佛名(古规不管行食毕。 又有逐日回向。 次唱佛名。 今皆暂随时尚)每一佛一槌(自十方到大悲逆槌。 其余一切顺槌)大众合掌默念(供头人亦列坐于外。 去帽合掌默念)佛名毕众解合掌。 维那鸣槌一下。 正身合掌。 念咒愿首二句。 尾二句发声唱之。 仍鸣槌一下(是名遍食槌)维那揖。 众正面而揖(是名揖食)维那覆槌巾(以左袖近砧边。 右手挟巾上叶。 直达砧上)次作五观想念。 云(一计功多少。 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故。 应受此食)次合掌。 右手取刷仰左手拈之。 右手(大指中指)撮饭(不下七粒。 七粒已下为悭食)于左掌上三巡置刷首。 又安二鐼间如元。 合掌念生饭偈(汝等鬼神众。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次合掌两手取应器安左掌。 右手取匙挑食三匙(后随意。 不必拘匙数)吃了候羹汤来。 羹来合掌。 右手摸大鐼唇。 少出令盛(或过羹实难盛者。 渡与鐼令盛。 不则令供头窘。 实为无益)盛了拽安元处(若渡与鐼则合掌接之)便纳前所有筋靠右唇。 右手取器安左掌。 右手用筋啜之菜来合掌。 右手摸中鐼令饤。 菜有几种同承于中鐼。 食菜大鐼中箸移中鐼。 而右手取中鐼安左掌。 右手用箸食之。 食了又还直箸大鐼。 供头进饭三遍(每行饭了又行羹汤一遍)第三进羹汤了。 上位淘饭羹汁。 一众皆淘。 淘饭先预啖尽羹实。 见上位淘移箸中鐼。 左手持应器唇。 右手取匙倾器向身。 以匙撑饭徐移下。 若大搏遽堕激羹污案。 以匙挑落应器中黏粒。 取中鐼内箸还大鐼。 捧安左掌食。 供头见淘饭撒生饭。 少出刷按刷尾令撒。 饭毕进桶器。 羹汁菜品不遗为可。 或不得啖尽。 合掌左手擎鐼。 右手拈箸。 揩净舍桶内(鐼向身令外不可见)若无可舍物。 举右手(中指食指)止次进滚汤。 承之应器如受饭。 以匙揩粘。 移汤于大鐼(大鐼有箸无妨。 直移汤而勿移箸中鐼)大鐼但洗内与箸移中鐼。 中鐼亦但洗内还箸大鐼。 捧中鐼饮汤。 次进折水桶。 或不可饮尽则合掌念偈(我此洗钵水。 如天甘露味。 施与鬼神众。 悉令得饱满。 唵摩休罗细娑婆诃)遂折之(舍上清也)饮滓浊。 舍滓浊得罪(天台志逢舍钵水损福)次进洗钵汤(或入刷应器。 以刷洗匙者非也日用执范云。 不得头钵内洗匙箸并鐼子)应器承之如饭法。 复以匙揩洗。 汤与匙移大鐼而拭应器(二手半)器内器底拭遍。 入拭巾器内而安楪上。 次入刷大鐼。 以匙揩刷。 复刷揩匙。 先拭匙收袋次刷揩箸拭收。 次左手擎大鐼。 右手移定中鐼于大鐼位。 大鐼汤与刷(右手取刷)移中鐼。 侧入大鐼于中鐼内轮洗(自内转外)以刷揩内外去羹滓。 乃尽滴拭。 复入拭巾。 而以两手大指迸定安应器内。 次擎中鐼移小鐼于中鐼位洗中鐼如前。 安中鐼应器内如前。 次拭刷收袋以袋暂安案右单外。 次右手取小鐼。 左手擎。 或单沾。 则右手以净巾压拭。 却取单分折处右角揩之。 安小鐼其上。 折水桶来翻小鐼汤(或犹有饭屑。 则折水饮余浊)拭而安应器内。 次揩拭巾令小。 暂安案右匙袋上。 次安单应器上。 移之正中。 先覆向身袱角。 次覆向外袱角。 次净巾。 次匙箸袋。 次拭巾(案右匙袋共拭巾取安净巾上。 展拭巾盖匙袋)累了结袱(两袱角并向右)合掌(或顶钵非)想念食毕偈(饭食已讫色力充。 威震十方三世雄。 回因转果不在念。 一切众生获神通)次进果。 预移钵于案左(和尚每人供头人擎果茶进之。 如通用中记。 其余每台盛果器八个。 次第进之。 众合掌右手取安正中)行果遍揖左右吃之。 供头候众吃果了进茶(每器盛末荼○和尚与果一时供。 故今只进余众耳)次进汤瓶。 捧茶托右手摸碗唇承汤。 茶筅搅调了。 相面上肩揖。 更候下肩承了。 又相面下肩揖。 而后吃茶了供头撒果(和尚茶器茶器一时撤。 如通用记○余先但以果器台撤果器)和尚移钵在正中。 余众移茶器在正中。 次撒茶器(和尚茶已撤。 故今但撤余众茶耳)众移钵在正中。 维那候供头出了。 击下堂槌一下(脱覆槌巾法如前)披帽。 搭数珠坐具于左臂。 大众亦同如是。 同起立互相问讯。 托钵自上位次第越案出。 粥承于大鐼子(日用轨范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中鐼承羹汤。 小鐼承菜。 故初拭治钵时中鐼不累小鐼上。 而别并排。 拭大鐼安应器内(不拭应器)犹虚单左一鐼位。 以俟后安大鐼。 但出刷箸而不用匙。 粥来与应器出之承如饭法。 食之自应器抽出安单左位。 用箸而食(或用匙非)再请但出鐼子承(言非再入应器而承之也)。 展钵通辩齐供元行于僧堂。 古规备焉。 今随处行之。 设案代单板。 其规亦不可无少异。 闻槌想念偈(佛生迦毗罗。 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 入灭拘絺罗)展钵偈(如来应量器。 我今得敷展。 愿共一切众。 等三轮空寂)受饭偈(若受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今展钵受饭。 间诵心经。 则不能念此三偈。 故前不录。 若不诵心经则复宜念之。 凡受物供头撒物。 皆小问讯。 停止物竖右手中指食指屈余三指。 食物倾器向身。 令咂啖不可见。 不令左右手如十字。 譬如拭鐼时。 拭巾在应器内。 左手滴鐼子。 右手欲取拭巾。 先能滴鐼子少屏开。 而取巾则腕不成十字。 日用轨范云。 不得将口就食。 不得将食▲ヲクニ△就口。 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 不得抓头。 恐风屑落邻单钵中。 不得以指挑耳。 不得嚼饭啜羹作声。 不得钵中央挑饭。 不得大搏食。 不得张口待食。 不得遗落饭食。 不得手把散饭食。 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 不得以手枕膝上。 匙箸袋出ス。 一箸。 二匙。 三刷。 入ル。 一匙。 二箸。 三刷。 钵上安单覆袱角。 一净巾。 二匙箸袋。 三试巾。 而后结袱。 ○檀家荐亡坐讽经大众维那皆坐。 住持向佛中立(去帽)前先烧香于佛前。 次祖师(若非施主家荐亡。 则直当牌立。 不用佛祖烧香。 如月分檀那忌)次灵前烧香(宿忌供茶汤。 献粥半斋出生饭备供)却自佛前出。 复位问讯。 直支合掌就座位(如图)不管启请毕(是与祖师异处)第五会离位向佛中立(去帽)闻烧香铃前(自佛前入)先烧香于灵前。 次祖师。 次到佛前烧香。 复位三拜(拜了被帽)咒了回向(不捧文而谙诵)。 ○檀家烧香凡施斋讽经了众未散时(若立则经了坐)行者(或司席)报檀家烧香佛前亡前各一炷。 尽礼而出。 更向大众深揖而退。 若檀家臣族烧香人多则劳众坐立。 须待檀主退。 亡前置香几三只(各有炉)三三进前烧香退。 免其佛前烧香。 烧香了。 行者出揖众。 众即散。 ○顿写献粥。 大众立诵大悲咒(住持烧香法。 一如荐亡坐讽经)通回向(谙诵)。 ●粥毕陈几行笔砚(或不多贮笔砚者。 预请于众曰。 各自持来。 到此自捧就位耳)排座牌(如图)众认己位了。 次第就位坐。 行者行经及简。 住持中立(脱帽)烧香。 维那(起立)举大悲咒(举了坐)住持归位问讯。 即就位坐。 众随诵开砚磨墨点笔(或有檀主亲行水者。 则众须两手捧砚而祇受之。 否则有慢易之讥)咒了写经。 众中笔力不健者。 先毕者援之。 功毕各襞袈裟。 行者捧盆次第收经简。 行者鸣散场之磬二下。 众乃退憩。 行者卷经简束之。 书铭环张。 盛素案。 备灵前。 ●半斋鸣钟(无钟处鸣磬)集众。 楞严咒。 行道。 回向(亡者回向)。 ○檀家荐亡忏法献粥。 与顿写献粥同。 ●粥后坛正中安观音菩萨像。 几炉华烛。 敷设庄严如图。 鸣钟。 大众具威仪。 列坐于外。 大鼓·小鼓·大钹大钹。 次第问讯。 直支合掌。 自室中户入。 各就位坐。 坐定抽坐具对向互相揖。 四褺襞。 横在前。 取袖中肩安坐具上。 却拽坐具安定座右(钹鼓皆不去帽。 奉送效之)各安详捧各器奏劝请。 钹毕拽坐具在前。 收扇袖中。 取坐具安左肘。 直立对问讯。 更转邻位问讯。 直支合掌。 大小鼓·大小钹如是次第出(出亦自室中户)。 次导师香华归磬。 次大众次第相问讯。 合掌入就位立。 磬坐(凡磬师无所作时与众同起坐。 若起立时有所作预安详而坐。 待之不失节)待大众入毕立定鸣磬。 导师合掌(凡导师举经每合掌。 下不重记)举大悲咒(到弥帝利夜去帽。 而到念佛行道被)到地利瑟尼那。 铃于左右(铃了磬师坐)众抽坐具。 相问讯展坐具。 独磬与香华不展具。 到南▲ズ△无大慈。 香华与磬相问讯展之。 自南无大▲ズエンシンスンイチンリン△慈到贤圣僧。 众合掌起立。 一心顶礼每号礼▲テン△▲テン△拜。 到舍利弗等舍香华一礼而坐。 众到等▲カウ△磬一礼而坐。 第一香华(拈手炉。 下香华效之)到各各胡▲キニネン△跪众胡跪。 到严持众两手捧华裓(香华亦措炉捧裓)▲ツンシブサン△到同入无生散华(香华到尽未来散华○见诸方不设大众几。 但排列华裓。 而散华之后行者狼狈撤华裓。 而动众念乱观听。 为害已甚。 以谓。 华裓妨后念佛行道。 特不知。 行道往来二行华裓之间。 终无所碍也。 若设几则几益可为碍。 岂得与几共撤哉)第二香华铃鸣众合掌(香华亦措炉合掌)后铃解合掌(香华复拈炉)▲イシイキウキン△皆发众合掌同唱。 一切恭敬众随同唱起礼却坐。 导师举一心了。 起到像前献茶汤。 香华亦同起递与汤筅。 导师归烧香三拜▲ホウシン△坐。 香华归一礼坐。 自南无奉请每号第一遍众合掌。 到第三遍礼拜磬众起礼却坐。 ▲フ△到舍利弗第三遍礼拜磬。 众一礼直起立。 陈白毕鸣磬二声众坐(或以此磬为三我今之初倡误也。 三我今无磬而举▲カキン△耳)导师坐肃威仪。 擎杨枝净水器举我今。 到大悲观音萨埵。 皆以杨枝三搅水。 双手▲ゴキン△捧盏深深低头。 哀怜众合掌同唱。 三我今毕。 导师举南无佛了。 起献净水。 归烧香三▲フノ△拜坐。 南无佛第一遍众合掌。 初陀罗尼第一遍毕磬众起立。 第四香华毗舍利人磬众▲フビメ△一礼坐。 南无佛陀第一遍众合掌。 中陀罗▲シホネシヨウ△尼第一遍毕磬众立。 第六香华即破业障磬▲ミンサン△众一礼坐。 南无佛第一遍众合掌。 归命忏▲クイキンシネン△悔众随同唱起礼却坐忏悔文到今日严▲シンワンテヤン△净铃。 众胡跪合掌低头。 闻还得铃止。 闻虚▲クンシイン△空铃众合掌低头。 到观世音解合掌起立▲スシイ△本师西方等礼拜磬众皆一礼。 到舍利弗众拜。 直收坐具(被帽)立(磬师圣僧后收具。 擎铃而立)念佛行道(有图)第一遍本师铃于左右。 众互问讯▲フジ△行道。 第三遍南无佛各复本位立。 到十方▲シフ△诸佛(去帽)铃于左右众相问讯。 展坐具起立。 但香华磬到势至相问讯。 展具起立。 ▲ズハブシ△三自归香华拈炉。 导师自归合掌唱。 发无智▲イヲ△慧和南众一礼。 到和南礼了即坐。 普门拈中转摊经。 普门品毕闻散场磬二声出室。 众列坐于外。 鼓钹又入奏奉送。 大如劝请规。 奏了众散。 ○半斋。 楞严咒(或大悲咒)行道(或坐诵)回向(亡者回向)。 忏摩通辨不得与邻位耳语匿笑目成。 不得猥离座出外。 若为便利则不得久在外。 须离座时少折翻坐具左角。 而出归时展之一礼而坐。 ○檀家荐亡施食法大如月分七月记。 但可方丈内中几安亡者牌。 陈炉华烛。 施食满散诵大悲咒(水陆会回向)。 ○半斋。 施食毕众列立西。 楞严咒(或大悲咒)回向(亡者回向)。 ○垂示宿忌讽经之后。 或半斋讽经之后行焉。 师▲ムカフ△家在佛前东南乡(或师坐大众亦坐师立大众亦立)大众左右列(如图○若坐讽经后行之。 则不动座而行。 故不用图耳)师家举本则了。 众提撕少时。 自末位发下语。 一左一右次第到上位。 师家一一证铲(今时诸方着语之后问答往复。 实失垂示之体)最后师家举别语散场。 ○入室入室本不择处所。 今多于方丈。 揭入室牌于室外东壁。 佛前西挂达磨像。 几设炉华烛。 中央曲录法被。 前碗香炉竹篦(如图)曲录与机间可容一人往来。 大众轮立西室(如图)师家从侍者行者(左肩荷拄杖○或省行者)入来焚拜达磨。 侍者同拜(在师右边之后)师家自中机西据曲录。 侍者立侍曲录东。 行者立侍曲录西。 侍者见师坐定即出。 取几上篦问答。 了度与师。 又退立侍东边。 师家接篦举本则了。 第一位问讯二位。 而前到达磨前。 烧香三拜了(或不拜或有语)更转师前烧香(或否)即抽坐具。 蓦前师西边为透关之势(师与几之间)师竹篦击几遏之(本但立几西闻师垂语耳。 而今时如是。 亦不得置是非矣)一一拶下。 学者答话。 问答了师收篦。 学者即透过东边。 或与侍者问答。 或否。 更到师前问讯。 触礼一拜(或否)归本位。 二位已下皆例知(盖度与竹篦已下暂记通式。 实闪机通变本无定法耳)最后侍者问答透关。 更师前三拜。 师下座。 又有一规(大近百丈清规)更于曲录东设一案。 案上置虞鼓(如图)铺设达磨像。 于方丈西室为寝堂(古规寝堂设像)大众在寝堂户外左右。 北面班列(如图)众集了。 师家在方丈东西面立(或坐)行者左肩荷拄杖。 随师后立(师坐则亦坐)更令一行者缓鸣鼓三下。 侍者自户外入来。 到师家前抽坐具请之(请了退户内西边立)师家合掌受请。 即前(行者侍室南偏侍者西立)到达磨前烧香。 归三拜。 侍者亦少进前。 在师后少东。 与师同三拜。 拜了师家自中机西入据曲录。 侍者立侍东边(曲录东鼓西)行者立侍西边。 鼓行者复鸣鼓一下。 大众自班头次第联接入寝堂(自西室户入○东方众一位率入。 西方众二位率入)班位又如户外(一位二位可当达磨前立)一位二位问讯了。 前到达磨前。 同烧香归位。 大众列拜。 鼓行者每拜鸣鼓(如涅槃忌列拜○或鸣铃)拜了大众东到师前(一位二位在师正前)退身伫▲シリヘイ△立(列位如初)侍者出取竹篦。 进问答。 度与竹篦。 师接得。 侍者又侍于东。 师举本则。 众闻了出中室户外(列班如初)时行者又挝鼓一下。 侍者前立户内(少东立不后于师)向南。 抽坐具问讯一位。 问讯了直转户内东边。 北面立。 一位合掌受侍者请了。 次问讯左右。 入室(入自中户西颊○侍者及学者入户或问答)进师前烧香(用左手)问讯了。 抽坐具蓦到师西边(此规初拜达磨。 故今不拜而直前○一位抽位去。 三位已下东方众各西一班位。 次二位抽去。 四位已下西方众各东一班位。 其当入室者常在中央。 已入室归者常在两端)师竹篦击机遮路。 一一拶下。 问答了收篦。 学者即蓦过东边。 更到师前问讯。 触礼一拜。 即出室(出自中户东颊○侍者及学者出户或问答)揖第二位入。 却过东接众班尾立。 二位已下皆例之。 二位出室揖第三位入。 却过西接众班尾立。 三位出东班尾立。 四位出西班尾立。 每每如是。 抽中加端。 尽入室了又一位二位自在中央元位。 众问答毕。 侍者进前问答透关了。 师前炷香三拜。 次行者又炷香三拜。 师即下曲录。 到达磨前。 炷香三拜。 了散场。 ○说禅室中当阳挂文殊像。 几陈炉华烛(说禅本僧堂所行也。 文殊其圣僧。 故粥之)室中户东边设曲录向北(拟僧堂住持位)拄杖靠壁在曲录东。 前机安炉拂子。 听众着络子。 东室西面坐。 学者轮立西室(如图)师家随侍者入来(侍者立大众最末)于文殊像前焚拜。 自曲录东入据座。 坐定侍者出取拂子问答。 度与师。 即立侍曲录东。 师接得拂了钓语。 第一位离位前三步(北面南面者斜向东唱。 东面者直向前唱)唱出众语(四六或颂也。 出众入众又名出阵入阵。 或曰。 恐招武神臂弓之嫌。 大鉴曾呵之。 是亦不可不知也○师闻出众语收拂拈杖)到文殊像前焚拜。 或有语。 即斜转身(退右脚)唱临席语。 触礼头到地。 师答话(或问答往复)学者前当师正前举本则。 一一拶问了退。 或与侍者问答。 退到室中西唱入众语(古句。 或四六。 或颂)师家答话。 学者斜转身(退左脚南面)作听势。 及师答话了(或有余学人与之问答)即复位。 二位已下皆同。 众问答了。 侍者出与师问答。 却立众班尾次师家唱提纲。 久立珍重。 下座次师室东西面立。 学者在本位触礼。 了散场(今且录世之所通行。 若据管见有别所辨)。 ○檀家荐亡拈香拈香语如愿文。 若行诸佛事。 则最后讲此。 鸣钟众集。 住持着法衣入来立中位(去帽)侍者盛瓣香于大香合进于右边。 住持左手取之。 右手拈起而唱语。 唱了随侍香到佛前。 插香于炉中。 归中位低头问讯退。 ●半斋。 住持脱法衣着平衣。 又自中位前烧香。 维那举楞严咒。 行道。 咒了回向(亡者回向)。 ○送丧仪尊宿迁化示疾沉重。 小师法眷会义点对。 封收衣钵行李。 封钥匙印箧(印却后随荼毗)小师法眷佥押。 古云。 先辈迁化。 纸袋封留法衣一顶备请住持。 非付法也。 以表世尊付衣待弥勒。 亦可知之。 若衣钵微薄。 免一切佛事。 务从俭简。 若稍丰如仪讲行。 或不能尽犹请起龛秉炬二佛事(准幻住规)今时不问丰俭。 一切不讲佛事。 后学不知法。 以为尊宿固无佛事。 ●入龛。 初报寂会里众上方丈吊慰。 小师等悲哀不可露出奔噪。 须法眷人着挂络应对。 小师亲随人候躯体暖气尽洗浴着衣。 净发。 直裰。 挂络。 数珠。 帽袜。 整顿入龛。 趺坐。 认面前。 龛外画一大圆相。 净治一室为寝堂。 安龛。 以屏绕后。 立牌(幻住清规云或诸方尊宿及本庵住持迁化位牌但书道号。 不书两字名。 惟书下字或公或禅师)陈炉华(雪柳)烛(有遗偈则贴龛左位)鸣钟集众。 入龛佛事(维那领小师。 炷香请首座为之)次维那诵念诵(尊宿入龛念诵○到佛名众合掌默念)大悲咒。 回向(入龛念诵回向)次再举楞严咒(或大悲咒)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 某名禅师增崇品位。 十方云云)入夜念诵(尊宿迁化当夜念诵)回向(同前)▲トノヰス△小师直龛。 送丧经日(百丈三日之后移龛)二时供粥饭。 三时(朝午晚)茶汤。 大众讽经。 回向(同前)。 ●发讣状。 小师作书。 告尊宿亲交法眷在远疆者。 ●置记簿。 置历簿记来吊赙奠之品。 ●受吊慰。 诸方来吊。 小师悲哀不出。 法眷邻封人着挂络袜子受之。 尊宿(或茶礼)门送。 ▲ガンヅン△●开遗语。 小师法眷眼同开遗书。 事事不违顾命。 ●请职事。 请主丧人。 须择名听老成(主丧掌举哀小参二佛事。 或略之犹可请主丧为秉炬佛事。 引化坛行道众存古规○若居家送亡。 现在住持主丧。 不用别请)次请丧司职事。 书记·维那·知客·侍真·侍者(山门元有此职。 而今别请。 皆以丧司山门分名)次议请佛事人。 以前堂后堂等中次第请。 ●营辨。 大幡(布或纸造)四首书无常偈(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挂于龛侧。 雪柳(备大众执送)炬二枚(秉炬之用○或掩圹则锹子木造)锁子(木造锁龛之用○或略佛事则不用)真影(挂真之用)真亭。 香亭。 法堂佛事簿。 涅槃台佛事簿(各书佛事人名。 备丧司维那稽考)布(暐幙及铺化坛途用)藁筵(化坛途及讽经场用)蜡烛炭柴(荼毗之用)此外丧仪合用物件。 照赴化坛图辨之。 ●移龛。 假方丈东北室为法堂(说见通辩。 居家送亡宜称灵堂)上间(室东北位)设床榻。 列受用器具(中床榻。 前案笔砚语录。 左架。 搭法衣直裰坐具。 右杖拂。 小架搭帨巾。 净纸杨枝)如事生礼。 中间挂真(挂真佛事后挂之○世灵堂挂照用照亭非也。 须灵堂祭供棚后有板屏。 如法堂而以照挂之。 若造照亭则须于山门首。 讲照亭挂照佛事然后挂之。 仍抬赴化坛)安位牌。 前卓陈祭供。 下间(室西北位)置龛用麻布帏幙。 前几陈炉华(雪柳四茎)烛。 备挑灯钹鼓华幡。 鸣钟集众。 就寝堂移龛佛事((头首为之))佛事毕移龛法堂。 香烛不绝。 茶汤粥饭供养讽经。 ●锁龛佛事((丧司维那出用右手烧香。 请头首为之)○锁子以盘袱盛)次挂真佛事((头首为之)真以盘袱盛)次举哀佛事((主丧为之))次奠茶汤佛事(头首为之○此方奠茶奠汤别行)次小师列真前礼拜。 归东列立。 北上西乡。 主丧炷香归中立。 大众次第炷香。 归列拜。 小师真左答拜。 若出丧经日则小师夜守龛帏。 ●大夜(送丧前夜)对灵小参略之((丧司维那同小师怀香拜请主丧为之))奠茶汤佛事。 次山门维那出揖班。 上香略之(幻住但云。 庵主出烧香。 上汤。 茶上食毕退礼三拜即念诵。 小刹宜顺)山门维地即转身念诵(尊宿龛前念诵○到佛名众合掌默念)大悲咒。 回向(龛前念诵回向)次山门知客平举楞严咒。 行道。 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 新示寂某和尚大夜之次增崇品位。 十方云云)有祭文则维那读之(主丧去东序上首立)次入座吃汤。 或有点心。 ●提调丧仪了。 次日起龛。 念诵(尊宿起龛念诵。 清规云。 起龛宜略紧念○到佛名众合掌默念○无大悲咒同向)次起龛佛事((丧司维那进烧香。 引小师拜请头首为之))佛事毕行者撒前几。 以其炉华烛与赴化坛炉华烛人。 行者采雪柳一把侧立户外。 灯幡鼓钹等及龛次第赴化坛(如图)铃鼓(两鼓同时鸣)钹(两钹同时鸣)各一声迭鸣(鸣须慢)有钟处又鸣钟(丧到化坛乃止)小师随龛(若在家孝子亲属取灵柩绋。 则须在龛前。 侍灵取绋度与之孝子。 孝子近龛。 亲属次第在前)山门维那亦随其后。 主丧领众两两分出。 众出户时。 行者以雪柳各一枝度与众。 众执之而▲ツウス△进。 最后都寺押丧。 龛至门首。 真亭挂真·奠茶汤·转龛佛事。 略之。 山门维那及出门。 转身向内合掌举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耶云云)大众齐念(须低声曳唱)自外行者人仆排立门外。 低头合掌揖众。 待其出尽亦随众后奉送。 ●茶毗丧至涅槃台。 挑灯左右对立。 次铃鼓钹对立(及税龛止声。 行者乃收之)四大幡插台四维(如图)炉华烛汤瓶陈卓上(卓初在偏处。 龛过后舁出中央)交椅·杖拂·印笼·竹篦·钵盂·法衣。 对立左右(及念诵毕收诸器。 其印笼小师等眼同投火中)龛直穿过乃转向众税之。 天盖覆上(若有真亭香亭则真亭在龛前。 香亭在真亭前。 卓在香亭前)行者集大众雪柳纳坛中。 都寺上香上茶。 次主丧炷香。 转在都寺上位据曲录(如图)丧司维那进前烧香。 引小师到头首前。 拜请秉炬佛事(若省诸佛事。 则主丧可掌秉炬。 说详于通辩。 若主丧如法讲举哀小参。 则秉炬可请头首)头首巡问讯。 及普同问讯了。 直岁进向头首问讯。 取几上火把(取二枚为点火。 舍一呈一)渡与头首(掩圹锹子)佛事毕掷下炬。 行者以炬插坛内。 山门维那向龛念诵(尊宿山头念诵○到阿弥陀佛众合掌唱和)都寺到▲サギンキヤウビ△茶倾香爇语出而倾爇(维那就行之非礼也)大悲咒。 回向(山头念诵回向)龛转就火窟。 小师等临化坛。 各放火而出(或方风烈时。 恐乱众仪。 宜于讽经后○若在家孝子亲眷临化坛。 则侍灵取火炬渡与孝子)次主丧出(若主丧自秉炬则佛后直住立)烧香归中立。 山门知客平举楞严咒。 行道(或大悲咒)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 某和尚荼毗之次增崇品位。 十方云云)方楞严咒之始。 诸方结缘。 众讽经(禅宗大悲咒。 通回向)小师列立路傍。 候讽经临吊人归。 揖谢之(或置历簿记临吊人。 备他日回礼)。 禅苑曰。 此日设供斋一堂。 衬施重于寻常(此日多事繁。 于第三日或第七日为可。 法记后)。 ●收骨。 小师法眷可守化坛。 火化后鸣钟集众。 备仪从到化坛。 小师收骨(或诵舍利礼文)以绵裹。 袱包。 函贮。 封定。 乃迎骨安寝堂(回向及牌上去新字)安骨佛事((头首为之))次大悲咒。 回向(安骨之次)挂真供养。 每日二时粥饭。 三时茶汤。 到入塔则止。 ●诸方上祭讽经不拘时。 法眷乡人络子袜子列坐。 小师着袈裟。 当上祭人拜时。 真左答拜(与师为行辈者来奠答拜。 若后辈法眷门人不答拜)讽经了或讲茶礼则小师退(若无茶礼则直门送)法眷人伴。 及上祭人归小师出与法眷门送。 若有祭文。 则令自带来者读。 读在讽经以前。 读了安祭文真右。 若不带来则山门维那代宣。 ●灵骨入塔。 塔成则预备仪从。 鸣钟集众。 起骨佛事((头首为之))到山门首转骨佛事((头首为之))骨至塔处入塔佛事((头首为之))山门维那念诵。 大悲咒。 回向(念诵。 回向与全身入塔同)山门知客举楞严咒。 回向(入塔之次)皆与涅槃台同。 若全身入塔预掘圹。 起龛赴塔处仪如茶毗。 龛至塔处。 行者纳雪柳。 都寺上香茶。 主丧炷香归立。 维那引小师请入▲シツスイ△塔佛事。 直岁问讯渡锹子。 佛事毕掷下锹子。 念诵(尊宿全身入塔念诵)大悲咒。 回向(全身入塔念诵回向)次主丧烧香。 知客平举楞严咒。 行道回向(入塔之次)候掩圹一切毕备。 撒土佛事((头首为之)。 盆铺纸片盛土进。 撒土人接之为撒土样)迎真回寝堂供养。 ●设斋。 若尊宿茶毗入塔日不辨斋。 则第三日或第七日设。 中央挂真安牌。 敷设如达磨忌(见月分)前张斗帐。 更头鐼大盛饼。 上饤仙菜少许。 安真右。 众怀香资(赐紫迁化其行辈及前堂书某讳九拜○前堂迁化赐紫书和南)西集东乡。 同派法眷东集。 北上西乡(法眷同派在众未集已前。 就坛内炷香三拜。 却后无拜)小师(继后席者)一人在法眷末位(室南偏备答拜)众自一位(脱帽问讯下肩)次第进前。 自怀出香资。 安真右。 炷香问讯。 支合掌归位。 二位三位每每如是。 众多则可挨入连环省立劳(到前堂末位止)众烧香了。 众同时列拜(迁化人前堂则无拜)小师答拜(法眷等立定但去帽耳。 不答拜)拜毕同派法眷。 西交班各位(凡此规举哀后所行者也。 若已举哀时行之。 则今不用再行也)次小师中立。 问讯前烧香(若小师未前堂。 则请法眷中前堂已上烧香)九拜上奠(如寻常)九拜了。 更前烧香归立。 维那(徒弟充之)举大悲咒。 到烧香铃再入烧香。 归三拜。 回向(祖师忌回向)讽经毕供斋。 斋毕小师披袈裟。 着履立在门外。 候众出乃磬折コシヲカカム谢送。 ●回礼。 众所奠香资改裹(若香资外先别有赙奠者。 到此计轻重。 以余物还谢)却书小师(继后席者)讳九拜(继席人行辈已上书九拜)或和南(继席人赐紫而来奠人前堂。 或继人前堂而来奠人平僧。 则皆书和南)自往谢赴斋来奠或病中候问等。 亡僧津送▲ツンアン△病革禀师家。 知事首座眼同封锁行李(亡后宜递还本师○或病僧手抄。 或本师远告请估唱。 则可依规行力存古风)但留装亡衣服气绝暖尽。 烧汤浴亡净发(拭浴衣被酌量俵浴亡人。 手巾与净发人。 是古规也)提督着旧单衣旧直裰。 旧挂络▲アン△旧袜装之。 袖香合。 项悬数珠行卷袋。 而入棺。 置叠麻骨篾等类其腋下。 四面挨排干柴。 皆取其易火化(全身入圹不用)乃盖封用长绳(绳亦以白纸缠)纵横束定。 能认其面前。 棺外画一大圆相。 扫净一室为延寿堂。 置棺以屏绕后。 前几立牌(新圆寂某上坐觉灵)备香灯供养。 现前众讽大悲咒。 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新圆寂。 某上坐入龛之次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两三人在棺前直灵。 ▲トノヰ△若葬送经时。 二时粥饭。 三时茶汤。 大悲咒回向。 ●自亡日每晚念经之后。 灵前备香灯。 诵光明真言随求陀罗尼八句陀罗尼(各七遍或二十一遍)大悲咒。 通回向。 到一七日而止。 ●营辨。 类如尊宿记。 但无真影真亭香亭等耳。 ●锁龛。 鸣钟集众。 就龛前(或有祭文维那读之)锁龛佛事。 次出班烧香。 次维那向龛念诵(亡僧龛前念诵○到佛名众合掌默念)大悲咒。 回向(龛前念诵回向)次知客平举楞严咒。 回向云(上来设经功德奉为新圆寂。 某上坐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 ●起龛。 维那诵念诵(亡僧起龛念诵。 宜略紧念○到佛名众合掌默念○无大悲咒回向)起龛佛事。 佛事毕撒几。 递与炉华烛如尊宿。 行者采雪柳一把。 侧立户外▲テウチン△挑灯幡钹等(鸣钹。 法如尊宿)及龛次第赴化坛(如图)维那随龛。 住持领众两行而进。 众出户行者以雪柳各一枝度与众。 执之送亡。 最后都寺押丧。 维那及出门。 转身向里合掌。 举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耶云云)大众同和(低声)而进。 若有亲族则排立门外。 低头合掌揖众。 待其出尽亦随众后送亡。 奠茶汤转龛佛事略之。 ●丧到涅槃台灯左右对立。 次铃鼓钹对立(及税龛止声。 行者撤之)四大幡插台四维(如图)炉华烛汤瓶陈卓上(卓初在偏处。 龛过后舁出中央)龛直穿过乃转向众税之。 天盖覆上。 行者纳众雪柳于坛内。 都寺烧香上茶。 次住持烧香。 归中立。 维那出烧香。 抽坐具揖住持。 而请秉炬佛事(秉炬必住持为之。 说见通辩)直岁度火把住持(掩圹锹子)佛事毕掷下炬。 维那向龛念诵(亡僧出头念诵○到阿弥陀佛众合掌唱和)都寺倾爇表山门礼。 皆如尊宿。 次大悲咒。 回向(山头念诵回向)龛转就火窟。 力者放火。 次住持烧香。 归中立。 知客平举楞严咒。 行道(或大悲咒)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新圆寂。 某上坐毗之次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若有诸方结缘众。 方其楞严咒之始讽经(禅宗大悲咒。 通同向)若有法眷亲族。 则列立路傍。 候讽经临吊人归揖谢之。 ●公界差人仆交守化坛。 候骨化火灭收骨(或诵舍利礼文)维那举大悲咒。 回向(新圆寂某上坐收骨之次)骨以绵裹。 函贮封定。 迎归延寿堂(位牌上去新字)安骨。 大悲咒。 回向(安骨之次)每日供养讽经。 到入塔则止。 ●及塔成有起骨佛事。 略之(但诵大悲咒)送到塔所有入塔佛事。 略之(亡僧无念诵)次维那举大悲咒。 回向(入塔之次)知客平举楞严咒。 回向(同前)。 在家送亡气绝暖尽。 舁尸到某寺(或告寺请一僧。 就某家浴亡净发。 八棺封敛送寺)烧汤浴亡。 净发(所剃发纸里安傍)安名。 授三归五戒(法如得度仪规○一僧代亡人应唱)拭浴衣巾与浴亡净发(如亡僧)提督着明衣(明衣书经文偈句。 亦方土袭也。 但书襟袖。 不可书遍身)布帽书卍字抹亡者额。 持数珠一串。 项悬头陀袋(以布制。 有纽。 纽两端缝着袋口左右○书经句禅语等)实钱六枚。 脚绊布袜装脚。 入棺(亦纳所剃须发)封定(与亡僧同)认面前棺外画大圆相。 棺盖或傍书偈云(出离生死。 入住涅槃。 寂静无为。 究竟安乐)以句句配书四方。 扫净一室为灵堂。 置棺屏围之。 前几立位牌(新物故某名灵位)香灯供养。 讽经回向(皆如亡僧)直灵粥饭茶汤(皆如亡僧)。 ●自亡日每晚念经之后诵咒(如亡僧)到尽七日而止。 ●营辨。 大幡(布或纸)四首书无常偈。 以佛法僧宝四字冠句头(佛诸行无常。 法是生灭法。 僧生灭灭已。 宝寂灭为乐。)挂于龛傍。 天盖中书卍字(从里书)四角悬小幡。 配书偈云(迷故三界城。 悟故十方空。 本来无东西。 何处有南北)龛八面者配书偈云(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六面者配书云(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己。 导师方便说)四面者配书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龛有四门者门别扁额(左)禅思(右)智慧(前)辩材(后)总持(若化坛不造堂者。 下文发心等扁龛门。 龛前为北揭涅槃门字)化坛四门扁额(东)发心(南)修行(西)菩提(北)涅槃木简六枚(或富家雕其像则不用简)书六地藏号云(法性地藏王菩萨。 陀罗尼地藏王菩萨。 宝陵地藏王菩萨。 宝印地藏王菩萨。 鸡兜地藏王菩萨。 地持地藏王菩萨)或略以木简一枚书云(南无六道能化地藏愿王菩萨)以竹挟起。 植赴化坛途左傍。 前陈炉华烛。 化坛途左右秉蜡烛六枚(竹上施小板。 上抽钉尖植烛)或富家途左右植烛无算。 则别以大烛六枚令异常烛。 雪柳(备众执送)炬二枚(秉炬之用○或掩圹则锹子木造)挑灯(四或二)铃鼓(二或一)钹(二或一)汤瓶。 炉华烛。 位牌(缝生绢如囊覆牌全身)布帽(几多或纸造○帽中书卍字。 凡送亡亲属仆从以抹额)藁筵(化坛讽经之用)蜡烛。 炭柴(荼毗之用)抬龛(自八员略到三员)此外合用物件人役。 照赴化坛图营辨。 ●营辨毕就龛前锁龛佛事。 住持炷香供汤食(方俗以小土锅蒸饭。 尽盛之土器。 更一土器以藁束生菜一把。 长一握盛之。 傍钉生盐生噌。 此谓枕供)茶。 退问讯立。 次维那诵龛前念诵(例亡僧知)次知客平举楞严咒(或大悲咒)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新物故。 某名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 ●起龛。 维那诵起龛念诵(例亡僧知)起龛佛事行者递与炉华烛(如尊宿)行者采雪柳立户外。 挑灯幡钹等(鸣钹法如尊宿迁化)及龛次第赴化坛(如图)已下皆同亡僧。 ●丧到涅槃台。 龛自东入经南向西到北。 如是三匝(诸器前导)北到涅槃门税之。 四大幡插台四维(如图)行者撤铃鼓钹。 僧归各位炉华烛汤瓶陈龛前卓上。 位牌安卓上挑灯排龛前左右。 天盖覆龛上。 行者集众所执雪柳纳坛内。 知事烧香上茶。 次住持烧香归中立。 维那出烧香。 引孝子向住持拜请秉炬佛事。 直岁度火把。 已下一同亡僧。 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新物故。 某名荼毗之次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结缘讽经。 亲族列坐路傍。 揖谢讽经临吊人。 ●其亲族及仆从交守化坛收骨安骨起骨入塔皆如亡僧。 ●书忌日(自初七日到一百日)贴坛内。 每至日斋供茶汤讽经。 或檀家请中阴荐福。 则写具(有式)贴坛内。 一七日或三七日或七七日。 各止其所请。 晨朝(坐禅。 次光明真言。 随求陀罗尼。 八句陀罗尼。 各七遍或二十一遍。 次大悲咒。 通回向)献粥(大悲咒。 通回向)己辰(法华经。 大悲咒。 通回向○或金刚经。 尊胜陀罗尼。 三遍)半斋(楞严咒通回向)酉辰(大悲咒。 小施法。 大悲咒。 略回向)初更(光明真言。 随求陀罗尼。 八句陀罗尼。 遍数各准晨。 次大悲咒。 通回向。 次坐禅)长时(渐写法华经)。 丧仪通辩此方所谓七佛事。 用于居家者本是尊宿迁化法。 今人谬以为。 尊宿本无佛事。 在家用尊宿法。 以小师代孝子。 法眷为亲属看。 其念诵用亡僧所诵。 其营辨加尊宿以六地藏六大蜡烛。 ▲ジワン△亡僧山头念诵。 顺寂弘道等语。 不可施于在家。 在家用之则宜顺寂代长逝弘道改幻化。 若居家津送不可称真亭挂真侍真法堂等。 宜革称照亭挂照侍灵灵堂也。 ▲モコ△凡葬仪举楞严咒。 皆无启请及摩诃梵。 此谓平举也。 今世所录七佛事。 名分错乱(以收骨为起骨。 以丧司维那为主丧等)规矩前后(起龛念诵在起龛佛事后。 起骨在安骨前等)今质本百丈。 更少加损随方也○先详处。 所谓龛前堂(法堂也。 今龛堂天井画云龙悬天盖者。 象法堂也。 百丈移龛法堂。 就龛前有诸佛事。 故今称龛前堂乎。 而称亦俗也。 宜尊宿称法堂居家称灵堂○此书假方丈东北室。 若别立灵堂。 则宜于方丈前而拟法堂也。 固不拘涅槃台远近)山头(涅槃台也。 亦名化坛)○次辨佛事。 移龛(自寝堂移于法堂也)起龛(自法堂起向涅槃台也)转龛(自法堂向涅槃台。 到山门首留龛讲佛事。 若尊宿有真亭挂真及奠茶汤佛事。 亡僧但奠茶汤。 次转龛佛事。 言更转向化坛也)安骨(收骨后安之寝堂也)起骨(将入塔自寝堂起向塔处也。 世就化坛行非也)转骨(起骨将入塔。 到山门首留骨奠茶汤。 讲转骨佛事。 义类转龛)余佛事名义易知○更明职事。 主丧(尊宿已迁化。 请高腊名德镇压后事。 掌举哀小参二佛事。 职太重。 世所录以丧司维那为主丧。 大误)秉炬(尊宿迁化头首掌之。 若省诸佛事则主丧无所掌。 宜请之秉炬。 百丈亡僧云。 秉炬必请住持举佛事。 其余佛事轮请头首。 故知。 秉炬佛事中重矣○亡僧·亡者现在住持掌之)余一切佛事(头首以次掌之)丧司维那(掌临场请诸佛事人○凡尊宿迁化山门维那外别立丧司维那。 书记知客侍真侍者皆然)丧司书记(古者掌作祭文)丧司知客。 丧司侍真。 丧司侍者。 丧司行者。 山门维那(读念诵举往生咒○有祭文则读之)山门知客(举一切讽经)。 此规本遵略。 处处佛事可略者圈傍。 更可略者下加略之之二字。 然犹录出目次者欲使人有考也。 幻住但有起龛下火二佛事。 简易可行。 今录其资次。 云。 入龛(大悲咒通回向)大夜(念诵。 大悲咒。 通回向。 次楞严咒。 通回向)次日起龛(念诵。 次佛事)到化坛(下火佛事。 次念诵。 大悲咒。 通回向。 次楞严咒。 通回向)。 依百丈尊宿佛事荼毗十六种。 曰。 入龛。 移龛(已上寝堂)锁龛。 挂真举哀。 奠茶汤(小参)奠茶汤。 起龛(已上法堂)真亭挂真。 奠茶汤。 转龛(已上山门)秉炬(化坛)安骨。 起骨(已上寝堂)转骨入塔(塔处)若全身入塔。 十三种。 曰。 转龛次入塔。 次撒土(皆塔处行)。 亡僧七种。 曰。 锁龛。 起龛(已上延寿堂)奠茶汤。 转龛(已上山门)秉炬(化坛)起骨(延寿堂)入塔(塔处)或略奠茶汤转龛行五种。 七佛事本经数日讲行。 此方多并作一日。 故不得如法。 暂折中录资次令易考(寝堂)。 入龛念诵。 大悲咒。 通回向。 次(法堂)。 锁龛佛事。 次挂真佛事。 次龛前念诵。 大悲咒。 通回向。 次楞严咒。 行道(或立定迅诵)通回向。 次起龛念诵。 次起龛佛事。 次(门首)。 奠汤佛事。 次奠茶佛事(世到化坛行之非也。 盖依龛制重大难回转焉。 棺高大非古制。 宜知之○若寺内狭隘于外造灵堂。 则须于化坛中路假造门形就行之)次发龛读往生咒。 到涅槃台秉炬佛事。 次山头念诵。 大悲咒。 通回向。 次楞严咒。 通回向。 次收骨(收骨无佛事。 此方于是举佛事。 为起骨佛事误矣)次归(寝堂)。 安骨佛事。 次大悲咒。 通回向。 或次起骨佛事。 次就(塔处)。 入塔佛事(世以秉炬为非七佛事数。 似无义也。 佛事不必拘七。 若依百丈亡僧。 除挂真安骨。 合奠茶尊汤为一。 则有七项佛事)。 此方佛事人多前堂已上得法者。 故佛事必披法衣(须预披免临时颠倒)唱语毕。 入便处复平衣归本位。 如法堂讲三佛事。 但三佛事人披。 余处例知。 此方丧仪不立两班。 法堂不讲揖班上香。 宜随易简。 而都寺丧司维那。 山门维那。 山门知客直岁。 皆列立大众对面位。 住持在都寺上首据曲录(是东班上首为住持转位故也)。 住持举佛事合掌受请。 了下曲录进前中立。 普同问讯举语。 举语了。 进烧香。 归中立。 问讯。 头首掌佛事者。 在自班位合掌受请。 了前烧香。 退身问讯。 次到住持前问讯。 次都寺前问讯。 次直岁(是东班末位)问讯。 次到尊宿(赐紫)前问讯(无尊宿则不用)次头首班问讯。 次班末问讯。 即中立与大众普同问讯(大众合掌)行者进器(锁龛锁子。 挂真真影。 奠汤汤盏。 奠茶茶盏皆以盘袱盛之。 撒土土盆也。 但秉炬火炬。 入圹锹子。 直岁进。 起龛·安骨·起骨·入塔不用器)接之(行者托盘袱归)举语了(行者又持盘袱来。 承某器而排某处)候行者排器(锁子锁龛。 真影挂了等)乃归班位。 若欲简易则住持前问讯。 都寺直岁中间问讯。 次尊宿前问讯。 头首班位中间问讯。 却中立普同问讯(余如前)。 佛事语四六。 或散文或颂。 其体无定式也。 古老云。 凡立地佛事语忌繁多。 唯秉炬有及数句者。 风水说幸不盛于此方。 世俗但择出丧日。 亦是非佛氏之意。 依经佛法中日无好恶。 行善是良辰(大集经云。 得于正见不怪异事。 亦不简择良日吉时涅槃经云。 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辰)释氏宜知之。 或居家固执则不可亦强夺其志焉。 新亡位牌覆生绢者。 亦是灵床帏幙之意。 而鬼神好幽阴也。 然俗援吴王蔽面惭见子胥。 此为亡者犯咎也。 一何难处。 世传七七日及年忌异名难辨义。 亦未知何所据。 但小敛·大敛·卒哭·小祥·大祥见于礼经。 礼死之明日小敛。 次日大敛。 敛者即衣衾绞棺以敛收其尸也。 而异名五七为小敛。 七七为大敛。 已违理也。 袭不悛何为达士矣。 宜死之明为小敛忌之辰。 第三日称大敛忌之辰。 次第只称初七日忌之辰二七日忌之辰等。 七七荐亡者。 取中阴每七日转生。 讽经供佛荐幽福。 则稍转胜处之义。 经文分明。 一百日·一周忌·三年忌。 外儒亦奠。 所谓卒哭(礼士三月而卒哭。 大夫五月而卒哭。 诸侯七月而卒哭。 异名一百日为卒哭忌。 概合士之礼)小祥大祥也(礼期而小祥。 又期而大祥)如其余年忌动则滞辩明。 独济北和尚谓。 国俗追荐以十三回者十二支终而始。 迎先支而寓追慕也。 予按。 二十五年亦本支再回也。 可例解。 然七年·十七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 阙其说则此亦未可为通论矣。 予窃谓。 三之与七者法尔成数。 故释谈三界。 儒说三才。 释记七佛。 儒陈七庙。 解之者曰。 七者其正法可常数也。 至如蛇之七步鼎之三足。 有势不可不然者。 故儒佛择数。 通用此者多矣。 是三七之辩也。 凡人之思亲父可于▲ウヤくシカランコトヲ△坐起。 然祭不欲数。 数则烦。 祭不欲疏。 疏则怠。 故取凭于岁三七者。 而祭之示追慕也。 但十三年含数三支回二义。 此可以为通论矣。 临时清规毕小业林略清规卷中(止)小业林略清规卷下○三时回向(每日)▲ンヤンイサンホウアンスシンシ△仰惟三宝咸赐证知▲カンスインヒンキンモンブカイ△上来看诵观音普门品经大悲圆满无碍神咒▲キジヤウ△消灾妙吉祥神咒(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大乘妙典般若心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光▲スシクンテウイキヤウジ△明真言。 随求陀罗尼。 八句陀罗尼。 不动真言。 理趣神咒)所集功德回向。 真如▲ジシイジコカイブリヤウシンエンシウケンウハレ△实际常住三宝果海无量圣贤。 祝献。 护法列▲ヰシシウシユウギヤランアサイジクヌイ△位诸天仙众守护伽蓝合掌真宰。 日本国内▲フテイシイニゲンワウフンインセン△大小福德一切神祇。 先愿。 皇风永扇(帝道遐唱▲ブジズンヒハリンセンセンキホウユウタンノ△民物康宁)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专祈保祐。 大檀那▲リミケンゲンズンヂヤウイシイゲンセウジジンカンキ△信力弥坚善根增长一切愿望皆悉圆成更冀▲シンジンシユアンアソシユアンイウキンシンタウブモホ△(山院)门镇静海众咸安修行有庆进道无魔般▲ジヤシイエンゼンブヂジフタイスインスンホウイウヘン△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四恩总报三有遍▲スハカイアンツンエンシウシジハウシイシイン△资法界含(识情)圆种智。 十方三世一切诸▲ブシブサモコサモコホジヤホロミ△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キン△○念经祖师通回向▲ニヤンキシンスフジセウカン△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フンスモンブカイスシジヒンブン△上来讽诵大悲圆满无碍神咒所集殊勋奉▲イゼンジヲシヤウズズズンスンヒンイ△为前住妙心(某名)和尚大禅师真慈增崇品位。 ▲ジハウ△十方(云云)。 有禅师号者。 举禅师号不名(前住妙心敕谥某禅师大▲シシヲ△和尚真慈增崇品位)生前赐号改敕谥为(特赐)国师效之。 ▲ジウズイント△国师者称上酬慈荫(前住妙心敕谥某国师大和尚上酬慈荫)。 纵非国师。 亦某寺院开山。 或嗣法师。 其徒众须称上酬慈阴。 若其讽经之场名胜诸老相临。 则国师外不得称焉。 前堂者(妙心第一座某禅师真慈增崇品位)。 ○念经亡者通回向(亡僧通用)仰冀三宝俯垂昭鉴▲スシクンテン△上来茶汤讽诵讽诵大悲圆满无碍神咒所集功德奉▲イリンイソウネンホウヂ△为(某名)灵位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 亡僧者改灵位为(觉灵)。 ○献(粥饭)祖师通回向▲サタフフンズスシジヒンブンイ△上来(献粥虔备香馐)茶汤讽诵(经名)所集殊勋奉为(某名)真慈增崇品位。 十方(云云)。 ○献(粥饭)亡者通回向上来(献粥虔备香馐)茶汤讽诵(经名)所集功德奉为(某名)灵位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 ○递代传法佛祖名号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优波鞠多尊者提多迦尊者弥遮迦尊者婆须密尊者佛陀难提尊者伏驮密多尊者胁尊者▲メ△富那夜奢尊者马鸣尊者▲モ△迦毗摩罗尊者龙树尊者迦那提婆尊者罗睺罗多尊者僧伽难提尊者伽耶舍多尊者▲モ△鸠摩罗多尊者阇夜多尊者▲ヌ△婆修盘头尊者摩拏罗尊者鹤勒那尊者师子尊者婆舍斯多尊者不如密多尊者般若多罗尊者菩提达磨大师慧可大祖禅师僧璨鉴智禅师▲ク△道信大医禅师弘忍大满神师▲エ△慧能大鉴禅师南岳怀让禅师▲エ△马祖道一禅师百丈怀海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临济义玄禅师▲ケ△▲ゲウ△兴化存奖禅师南院慧颙禅师风穴延沼禅师首山省念禅师汾阳善昭禅师石霜楚圆禅师▲エ△杨岐方会禅师白云守端禅师▲ゴン△五祖法演禅师圆悟克勤禅师▲ク△虎丘绍隆禅师应庵昙华禅师密庵咸杰禅师松源崇岳禅师▲キ△运庵普岩禅师虚堂智愚禅师▲シウ△南浦绍明禅师宗峰妙超禅师关山慧玄禅师授翁宗弼禅师无因宗因禅师日峰宗舜禅师义天玄承禅师雪江宗深禅师(已下次第唱到其嗣法师)▲シン△○祝圣回向(旦望结解冬年)▲ニニキンシヤウタウタウカワウカイツスンバンリンキ△巍巍金相堂堂觉皇。 三界独尊万灵归▲ニヤン△仰。 ▲ジホンクジヂゼンハサモン△大日本国(某)州(某)郡(某)山(某)寺住持传法沙门▲ヂタンリンシンキンシアサンシンシウキウズ△(某讳)月旦令辰。 谨集合山清众。 恭趋大▲ブフンズヒシヤウスシウンイントンイシウエンキン△佛宝殿讽诵。 秘章所集鸿因端为祝延。 今▲ワウチイシンジウバンアンキンカウブリヨウジウブジンイヨウブサ△上皇帝圣寿万安。 金刚无量寿佛仁王菩萨。 ▲モコサモコホジヤホロミ△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朔日(月旦)十五日(月望)结夏(结制)解夏(解制)冬至(书云)正月朔日(改旦)。 ○祖塔讽经回向(旦望结解冬年)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フヂゲリンシンケンヒキヤンクワテンシウ△(山院)门伏值月(且望)令辰。 虔备香华灯烛▲サタウスニイシンキユンヨウジンシビキウシウジユイ△茶汤之仪以伸供养。 仍集(合山现前)比丘众就于▲クウアヅンインフンズブチンバンアンシウシンホンジンシウ△(某)塔下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スシジヒンブンイズスンスンヒンフゲンフ△所集殊勋奉为真慈增崇品位伏愿。 覆▲インヨウコンフンインセンジ△荫后昆门风永扇。 十方(云云)。 结解冬年四节。 改月旦为某节名。 例祝▲リンシン△圣知。 而其前晚讽经。 令辰下加(预于斯晚)▲イアヲ△不赴其塔者。 改就于塔下为(就于真前)。 ○土地堂讽经回向(二日十六)▲シンクンワウワウシンテセウセウバンイウタフキヒムンカン△神功浩浩圣德昭昭。 凡有祷祈必蒙感▲イン△应。 ▲シンスン△仰冀圣聪俯垂昭鉴▲モイニスシンシアシンシウスニクンス△(某)门每遇斯辰。 谨集合山清众肃诣灵祠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消灾妙吉祥神▲スキウゼンリシウケンバンチイシスヤウ△咒所鸠善利。 祝献。 梵天帝释四大天王天▲レイインイシンシウツチウハスシン△界列位一切圣众。 当山土地护法祠山正顺▲ズンイテシンレチケンシユリブサシヤウフ△昭显崇仁威德圣烈大帝大权修利菩萨掌簿▲ハンケワンカンインスシユクキヤランアジ△判官感应使者守护伽蓝合堂真宰。 日本显▲クワイシイダキウハバンブサヲモア△化伊势太神宫。 八幡大菩萨。 贺茂下上大▲ミンビンヤミントウテシンジ△明神。 平野大明神。 稻荷大明神。 春日大▲ユエンユウテウヤウホヤモンスザイ△明神。 祇园牛头天王。 北野天满大自在天▲フテイシイニアンサイスビンジミンリン△神。 大小福德一切神祇行灾主病十方明灵。 ▲シユサウニキンキスキレンジンシユンクイアンアン△修造方隅禁忌神将所冀(某)门镇静中外咸安。 ▲ダンノゲンモウスエンゼンイシウシウタウブモジ△大檀那愿望皆足现前一众进道无魔。 十方(云云)。 ○祖师堂讽经回向(三日十七)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モイニスシン△(某)门每遇斯辰。 谨集合山比丘众同音讽诵。 ▲ジヒンシ△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殊勋奉为。 初▲スブヂタモカスヲシヤウハジヤウシ△祖菩提达磨圆觉大师大和尚。 百丈大智禅▲ズリンシイイセウズリ△师。 临济慧照禅师。 开山(某名)上酬慈荫。 历▲タイススカズンヒンイジ△代祖师各增品位。 十方(云云)。 ○火德讽经回向(四日十八)▲リンミン△仰冀灵明俯垂昭鉴▲モイニスシンジンシウヅンイン△(某)门每遇斯辰。 谨集合山清众同音讽诵。 大▲スキウ△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消灾妙吉祥神咒所鸠▲ゼンリウイネンナンテシンキンコブシンシウスキ△善利回严。 南方火德星君火部星众所冀(某)▲シンヂンコサイフキンシユニンモズブジヤウジ△门镇静火灾不兴海众安宁魔事无扰。 十方(云云)。 ○韦将军讽经回向(五日十九)▲ソン△仰冀尊天俯垂昭鉴▲スニリンス△(某)门每遇斯辰。 谨集合山清众肃诣灵祠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天严神咒消灾妙吉祥神▲ジヒンシウウハシヅス△咒所集殊勋奉为。 三州护法韦氏尊天厨司▲カンシイスシヤシユウシンサウイシイミンリンスクワンデンエンシ△监斋使者。 守护井灶一切明灵主管田园诸▲スキシンヂンヅクアンニンシリンハリンレウ△大神将所祈(某)门镇静厨库安宁食轮法轮两▲キウインセンシズブズイテンエンユウジ△俱运转世事佛事一等圆融。 十方(云云)。 ○普庵讽经回向(六日二十日)▲リンミウジジエンヅンタイキザウクワバンブフガイハウ△灵妙如如圆通大虚。 造化万物不碍方▲ニ△隅。 仰冀真慈俯垂昭鉴(某)门每遇斯辰。 谨集合山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消灾妙吉禅神咒所▲フアンシカンミウシイシンカセウヒヨウテ△集殊勋奉为。 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大德▲イキンズウイアハバンコシユキンカウフスルンハブ△慧庆神师会下八万火首金刚无数天龙八部▲シンシウシウケンシユザウニキンヰスキ△圣众祝献。 修造方隅禁忌神将所冀(某)门修▲ヅンソブタンシンキスンシエンキリジ△造动作无虞檀信归崇诸缘吉利。 十方(云云)。 ○镇守讽经回向(七日二十一)神功浩浩神德昭昭。 凡所祷祈必蒙感应。 ▲シンスン△仰冀圣聪俯垂昭鉴▲ス△▲リン△(某)门每遇斯(晚。)(辰。)谨集合山清众肃诣灵(祠庙)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消灾妙吉祥▲スキウビンリニヤンサンタウザンシンジユシンジ△神咒所鸠善利仰赞。 当山镇守(某神号)春日大▲ミンホヤモンズザイカカケン△明神。 北野天满大自在天神。 各各大小眷▲ズゲンワウフンインセンチタウアシヤウブジズンヒハリン△属先愿。 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ジヤフセンスキタンミズンフズンジユブサイブナンセンキ△常转次冀。 大檀那增福增寿无灾无难专祈▲シンヂンシユンクイアンアンタンシンガスンシエンキリエンゼン△(某)门镇静中外咸安檀信归崇诸缘吉利现前▲イシウシンクウブモハカイキンサンツンシウシ△一众进道无魔法界群生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祖师忌回向▲ホウミンクンカイサンスサンゼンフジボ△宝明空海湛死生漩澓之波▲ヂチンイウキンクキシシヤウ△大寂定门融今古去来之相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キンゲジフジ△(某)门今月(某)日伏值。 前住妙心(某名)和尚大▲ジジシシンヤンヒキヤンクウテンシウサコシンシウイ△禅师示寂之辰。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珍馐以▲ンンキミンヤウシ△伸供养(仍谨)集(合山现前)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シジヒンブンイシンズズンスン△悲圆满无碍神咒所集殊勋奉为。 真慈增崇▲ヒンイフゲンイキジユンヒヨウスシクワウミンシシユリンゲン△品位伏愿。 慧炬重辉耀祖室光明之种灵根▲サイネウイセウリンクワモシシン△再孽回少林花木之春十方(云云)。 祖师名位等式。 如记通回向。 宿忌示寂之辰下加(预于斯晚)茶果珍馐。 为(茶汤之仪)除(同音)两字。 五十年忌已上称(五十年忌之辰一百回忌之辰)等。 自其已前。 都称示寂之辰。 ○亡者忌回向(亡僧通用)▲ジンキクワウツンタジセウアンヒクン△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キヤライクワンシカンイウジムシユン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仰冀三宝俯垂昭鉴。 ▲キンゲシフジゲキシシンケンヒ△(某)门今月(某)日。 伏值(某名)月忌之辰。 虔备▲キヤンクワテンシウサコシンシウイシンキユンヤウキンシシン△香华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 谨集(合山现前)清▲シウヅンインフンズ△众同音讽诵。 大悲圆满无碍神咒所集功德▲シサンスリウリ△奉为。 灵位庄严报地伏愿。 处生死流骊▲シユヅヨウイサウカイキネホンアンキイリンクラウヒフ△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明朗于碧天普▲タウシカンヅンテンカル△导世间同登觉路。 十方(云云)。 亡僧者改灵位为(觉灵)宿忌忌之辰下加(预于斯晚)茶果珍馐为(茶汤之仪)除(同音)两字。 每月忌日称(月忌之辰)每年忌日称(年忌之辰)亡者七七日及年忌不用无义异名。 如丧仪通辩中辩。 死之明日(小敛忌之辰)第三日(大敛忌之辰)初七日(初七日忌之辰)二七日(二七日忌之辰)三七日(三七日忌之辰)四七日(四七日忌之辰)五七日(五七日忌之辰)六七日(六七日忌之辰)七七日(尽七日忌之辰)一百日(一百日忌之辰)死之明年(小祥忌之辰一周忌之辰)第三年(大祥忌之辰三回忌之辰)第七年(七周忌之辰)十三年(十三回忌之辰)十七年(十七回忌之辰)二十三年(二十三回忌之辰)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忌之辰)二十七年(念七回忌之辰)三十三年(三十三回忌之辰)五十年(五十年忌之辰)百年(一百回忌之辰)若先修诸佛事。 则列举之忌之辰之下。 其忏法(圆通妙忏一座)施食(开甘露门一会)顿写(大乘妙典疾书一部)建塔婆(造立木浮图一基)。 ○修正回向(正月自朔到三日)仰惟三宝咸赐证知▲ヤウカウタイ△(某)门伏值。 三阳交泰之辰。 上来现前清众▲クンエホジヤホロミトキンインヒン△看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观音普门品大悲圆▲スキウゼンリ△满无碍神咒消灾妙吉祥神咒所鸠善利回▲シンジジシイジヤウジコカイシンエンシウケンウ△向。 真如实际常住三宝果海圣贤。 祝献。 护▲ハレイシシウシユウギヤランアタウシンサイキン△法列位诸天仙众守护伽蓝合堂真宰。 今年▲スイブンシユシインヤウケンアンザウクワシヤウソンボアイシイスン△岁分主执阴阳权衡造化赏头罚恶一切聪▲ミンコテシンキンコブシンシウホジヤウイジル△明。 南方火德星君火部圣众般若会上十六▲キンワウチイミンキヒヤウシンテウチヤウヲ△善神。 今上皇帝本命元辰吉凶星斗。 堂头和▲シヤウミンメケンサンシンチウエンゼンイシウ△尚本命元辰。 大檀那建生星斗。 现前一众▲カカミンキヒヤウセウリンケンジウスンジクヌイ△各各本命元辰吉凶照临乾象。 总日本国内▲フテニシユザウニキンキ△大小福德一切神祇修造方隅禁忌神将尽祈▲タウウイブヘンリンヒヨウフゲンフインエンウンハリンジヤウ△祷会上无边灵贶。 伏愿。 佛运延洪法轮常▲センワウキヒヤウクシンサフセンウクブンテンバンミンヲラク△转皇基巩固仁泽普沾五谷丰登万民和乐国▲ヅシンヒンサイナンセウヂセンキタウテウヲシヤウタウチイヤンク△土升平灾难消除专祈。 堂头和尚道体坚固▲ハラミカウメネジユンキヤネリス△法腊弥高。 大檀那道业纯真家门吉利。 次▲キコセンエンイシウシユアンイウキン△冀(某)门镇静火盗潜消现前一众修行有庆进▲タウフモホジヤシイエンフヂジツイスインスン△道无魔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四恩总▲ホウイウヘンスハカイキンサンヅンエンシウシ△报三有遍资法界群生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修正满散回向(正月三日)▲ズジジビキウズシヤ△大日本国(某)州(某)山(某)寺持比丘(某讳)兹者▲フヂゲンシンキイソスジジユンワンシスア△伏值元正启祚四序循环之初。 谨集合(山院)清▲ズシンゲシイジチジカンエホジヤホロミト△众自正月初一日逐日看阅大般若波罗蜜多▲キンインヒンモン△经观音普门品大悲圆满无碍神咒消灾妙吉▲キンタウモンサンヅンインフンズ△祥神咒今当满散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消灾妙吉祥神咒所集功德回向。 ▲ブニブヂスシキヤジライシンブンジスリブ△佛果菩提。 本师释迦如来。 大圣文殊师利菩▲サアンエンブサスシンシウクンクンチ△萨。 大行普贤菩萨。 次伸祝贡。 大功德尊▲ヘンザイバンチシツン△天。 大辩才尊天。 大梵尊天。 帝释尊天。 东▲ヂクヤウナンズンヂヤウヤウシイモヤウ△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ホトブンヤウケンラウヂイドモ△北方多闻天王。 坚牢地神尊天。 韦驮尊天。 摩▲リシジゲレウキウスカイレイイシイシン△利支尊天。 日月两宫天子。 天界列位一切圣▲シウスイミンリンキンスイブンシユシインヤウ△众。 地界水界大小明灵。 今年岁分主执阴阳▲ケンアンザウクワシヨウゼンボアスンミンコテシン△权衡造化赏善罚恶一切聪明。 南方火德星▲キンコブシンシウキンワウチイミンミ△君火部圣众。 今上皇帝本命元辰。 大檀那(某▲クウサンエンイシウカカ△支干)当生本命元辰。 现前一众各各本命元辰▲キセコウシンチウジクイシイタキウハバンブサ△吉凶星斗。 日本国伊势大神宫。 八幡大菩萨。 ▲ラモアミンスンビミンビンヤミン△贺茂下上大明神。 松尾大明神平野大明神。 ▲クウテジシンジキサンロウニエンナウ△稻荷大明神。 春日大明神。 日吉山王。 祇国牛▲テウヤウオヤモンズザイニリンハス△头天王。 北野天满大自在天神。 御灵八所▲ミンスシンクヌイフテイシイニタウ△大明神。 总日本国内大小福德一切神祇当▲バウスキンヨウクワリンツスカンシイスシヤスタウロ△坊此境旺化灵神厨监斋使者主汤火神▲シユザウニキンキシヤウジンキトウウイブヨンリン△祇。 修造方隅禁忌神将尽祈祷会上无边灵▲ヒヨウヒンズセンリフイウウイネンセンゲンカクチシンイヨウ△贶凭兹善利普用回严专愿。 革故鼎新以往▲フンチソイユジユンクタイミンアンワンシユンブヒンカシユウアメ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寰中无兵革之忧天下免▲イビンシヤスキシンヂンカイシユアンアンノキヤ△疫病之厄次祈门镇静海众咸安大檀那家▲キリケンズンサンイウスインギンムンリ△门吉利善根增长灾祸不生三有四恩均蒙利▲イシヤ△益者。 十方(云云)。 ○善月祈祷回向(正五九月十六)▲ブヲンクワウハリワンシンセウセウクンヲウ△佛恩广大法力宏深天道昭昭神功浩。 ▲ヲウ△浩▲ブ△仰冀佛天俯垂昭鉴▲ズジヂビキウスシン△大日本国(某)州(某)山(某)寺住持比丘(某讳)所伸▲シンシタシンスンキンケキンジカイキイジヤウシフ△情旨上达圣总。 今月今日开启禳灾集福道▲クンエ△场。 看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观音普门品大▲ジユゾモン△悲圆满无碍神咒消灾妙吉祥神咒就座满▲サン△散。 虔备香华灯烛茶汤之仪以伸供养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消灾妙吉祥神咒所集功德回向。 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コシンエンキロジツン△十方常住三宝果海圣贤。 本师释迦如来。 东▲ヤスシイブジユブアサンミリ△方药师如来。 西方无量寿佛。 当来下生弥勒▲ソンフシンブンジスリブサアンフエンブサ△尊佛。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ヒシインブサキクンザウヂザウゲンヤウ△悲观世音菩萨。 虚空藏菩萨。 地藏愿王菩萨。 ▲シンヅンミンロウアイゼンミンヤフシイノンヅリク△大圣不动明王。 爱染明王。 西天东土历代▲ススヲシヤウシウタンクハジハ△祖师。 开山大和尚祝贡。 护法十八尊天。 ▲レイ△天界列位一切仙众地界水界一切明灵。 三▲イイタウシンムンブキエンザウキンスイシユシ△界应祷圣聪十方无极玄造。 今年岁分主执▲インヤウケンアンザウクフシヨウボアホゾヤウイ△阴阳权衡造化赏善罚恶一切聪明。 般若会▲ジル△上十六善神。 南方火德星君火部圣众。 今上皇帝本命元辰。 大檀那本命元辰。 现前一众▲タ△各各本命元辰吉凶星斗。 日本国伊劳太神▲ハスン△宫。 八幡大菩萨。 贺茂下上大明神。 松尾大明▲ビン△神。 平野大明神。 稻荷大明神。 春日大明神。 ▲ユウヤスケン△日吉山王。 祇园牛头天王。 熊野三所大权▲エンアイタウススホヤモン△现。 爱宕四所大权现。 北野天满大自在天▲ニリンハス△神。 御灵八所大明神。 今宫大明神。 总日本国内大小福德一切神祇尽祈祷会上无边▲リンシヨウヒンズアアンセン△灵贶凭兹善利普用回严伏愿。 天下安全干▲アンコタウセンセウ△戈不起专祈门镇静中外咸安火盗潜消诸▲サウジイブンシンスンシキ△庄田园如意丰稔檀信归崇诸缘吉利。 现前▲ゲンモウシシンスヲンアスイウ△清众一切愿望皆悉圆成上报四恩下资三有▲メイギンサンヅンシウシ△法界群生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佛涅槃忌回向(二月十五)▲モンカインシシイケンハウタイキリヤウシウサ△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大虚量周沙▲カイ△界。 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ジウジスシキヤジライ△(某)门今月十五日伏值。 本师释迦如来大▲ヲシヤウジホンネホンシシンケンヒシン△和尚入般涅槃之辰。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珍▲シウ△馐以伸供养。 谨集(合山现前)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ジヒン△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殊勋上酬慈荫。 ▲ジザイリンサンモマウスシウフリホウゾフクワジ△伏愿。 如在灵山莫忘四众不离宝座普化十▲ハウルタウギンサンツンエンシウシ△方六道群生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佛诞生会回向(四月八日)大圆满觉应迹西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仰冀真慈俯垂照鉴▲スハジ△(某)门今月初八日。 伏值。 本师释迦如来大▲シンタンシンシウ△和尚圣诞之辰。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 集谨(合山现前)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殊勋上酬慈荫。 伏▲ミンコンコンシギンルイセウイガウクワハシンシンシスサン△愿。 悯昏昏之群类昭以毫光拔蠢蠢之四生▲シンズメウコ△证兹妙果。 十方(云云)。 ○结制讽经回向(四月十五)▲メウサンスンヂフヅンソンシウレンネンヤウシキイウ△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セウコイケテントウシヤウフリスンニワハシン△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ブクンテカイナンジンサンヤウ△佛功德海难尽赞扬▲ジウジシライシンシイシシン△(某)门今月十五日。 伏值。 如来圣制之辰。 虔备香华灯烛以伸供养。 谨集(合山现前)比丘众讽▲クンヒン△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功勋回向。 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祝献。 天界▲インタウ△列位护法诸天地界水界大小明灵三界应祷▲ブキエンザウ△圣聪十方无极玄造今年岁分主执阴阳权衡造化赏善罚恶一切聪明。 南方火德星君火部圣众。 大檀那本命元辰凶星斗现前一▲タ△众本命元辰福禄寿星。 日本国伊势太神宫。 ▲テンジン△八幡大菩萨等尽日本国内大小福德一切神祇。 修造方隅禁忌神将尽祈祷会上无边▲リンキヨウジヨウズクンロンフシンウイネンブインエンウンハ△灵贶伏兹功勋普伸回严先愿。 佛运延洪法▲リンジヨウセンジンサフズウクブンテンバンミンツ△轮常转皇基巩固仁泽普滋五谷丰登万民和▲ラクツシンヒンカンクワインス△乐国土升平干戈永息专冀(某)门镇静中外咸安现前一众进道无魔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四恩总报三有遍资法界群生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施食略回向▲シンヤウシンメウコヂヒシウ△上来称扬圣号课持秘咒讽诵。 大悲圆满无碍神咒所集功德奉为。 三界万灵十方至圣▲スセンカレントサンブモリケエンシンイシイ△伏愿。 资荐各人多生父母历劫冤亲一切▲ユウリンヲサゴキアンシユミクツンテカル△幽灵河沙饿鬼咸出迷衢同登觉路。 十方(云云)。 ○解制讽经回向(七月十五)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佛功德海难尽赞扬▲ズスゲウジユイホウデンキイケンレンネンシンウイ△(某)门自四十五日就于宝殿启建楞严胜会▲イゲキウジンチジブアイシイ△一夏九旬逐日讽诵无上神咒今当解制之▲モンサンスニ△辰。 虔备香华灯烛以伸满散之仪讽诵。 大▲クンヒン△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功勋回向。 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 十方常住三宝果▲エンゾタウヂヤウシンブンジスリブサシウ△海无量圣贤现座道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祝▲クンウハレイシテンセンシウナンホウコ△贡。 护法列位诸天仙众南方火德星君火部圣众。 今年岁分主执阴阳权衡造化赏善罚恶一切聪明。 守护伽蓝合堂真宰。 日本显化▲ヲン△伊势太神宫。 八幡大菩萨等大小福德一切神祇。 修造方隅禁忌神将行灾主病一切灵▲カイシヤウリンウスフンハリン△明。 山林界相守护百灵雨师风伯大小灵神▲スヒンヅンシウシサンタテフ△普用资熏同垂保护专祈。 (某)门昌盛法运绍▲ルンバンナンフサンシエンテリジサンタテフ△隆万难不生诸缘得利。 堂头和尚住山妥帖▲ソンシユアンクワアサン△董众安和合山清众修行有庆进道无魔。 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四恩总报三有遍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盂兰盆会回向(七月十五)▲ゾシンヂウモンイハカイフエンイシイギンサンゼン△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ジエンフカンミフシウジジヨウシスブヂゾ△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ウンス△仰冀洪慈俯垂昭鉴▲シウジナイナスズスシシンジウランボン△(某)门今月十五日乃衲子自恣之辰是盂兰盆▲キウクスジネンビルミメウキウキンシエンセンシンシウ△救苦之日。 严备六味妙供。 谨集现前清众▲シンヤウシンメウコヂヒシウキンタウモンサンツンインフンズ△称扬圣号课持秘咒今当满散同音讽诵。 大▲スキウゼンリニヤンサンジハウ△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鸠善利仰赞。 十方▲ジヨウヂサンホウユカイブリヨウシンエンシウケンウハレイ△常住三宝果海无量圣贤。 祝献。 护法列位▲シスン△诸天仙众地界水界大小明灵。 总日本国内▲ゲンエンヒン△一切明灵一切权现三界万灵十方至圣。 凭▲ズジンスタウヌイカリン△兹善利普用回严次冀。 尽祠堂内各各灵▲イツンジユハミイウブスシクワモンカスンイジ△位。 同受法味以护佛祖之化门各增威光而▲ヂクカシサイシヨウセンキスセンカジントサンブモ△除国家之灾障。 专祈。 资荐各人多生父母▲リケエンシンユウリンヲサゴキアンシユミクツンテン△历劫冤亲一切幽灵河沙饿鬼咸出迷衢同登▲カル△觉路。 十方(云云)。 ○达磨忌回向(十月五日)▲シンハカイシンホンムシユモゲンリジイウキ△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有去▲ライ△来仰冀真慈俯垂照鉴▲シウ△(某)门今月初五日伏值。 初祖菩提达磨圆觉大师大和尚示寂之辰。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シンシウジンシア△珍羞以伸供养。 仍集合山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殊勋上酬慈荫▲フシヤヒシンミンルバンシシユサイライマ△伏愿。 不舍悲心悯三界六凡之众再来末▲シエンイクワウヨフシシン△世一花五叶之春。 十方(云云)。 宿忌示寂之辰下加(预于斯晚)茶果珍羞为(茶汤之仪)除(同音)两字。 ○佛成道回向(十二月八日)大圆满觉应迹西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シハ△(某)门今月初八日伏值。 本师释迦如来大▲ジンタウ△和尚成道之辰。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 谨集合山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殊勋上酬慈荫伏▲シクンミンアンアンセンミメウハインシンツンアンリンキウシン△愿。 色空明暗咸宣微妙法音蠢动含灵共证▲シイナシヤフ△智慧德相十方(云云)。 ○寺院佛像安座点眼讽经回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ズジヂビキウ△大日本国(某)州(某)郡(某)山(某)寺住持比丘(某讳)。 ▲エンシウコンスミンクンブンテウクソンユンクンシユ△爰抽悃志命工奉献雕刻(某佛名)尊容。 涓取(年号支干▲リンシンアンゾテンガンサンヨウブズイヂウホンズインエン△月日)令辰。 安座点眼赞扬佛事以充本寺永远▲キユンヤウシスシンシウ△供养之次。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 谨集现前比丘众同音讽诵。 大佛顶万▲クンヒン△行首楞严神咒所集功勋回向。 真如实际庄▲ガンヨウクワンキンゴウセウ△严无上佛果菩提伏愿。 天眼遥观金光恒照▲ツンリンケンインコウバンコジゴウゼンフジユカウニンキジジ△通灵显应亘万古而恒然福寿康宁界十而▲フタイスキ△不替次冀。 (某)门镇静中外咸安檀信归诸缘吉利。 现前一众进道无魔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在家佛像点眼讽经回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仰冀真慈俯垂昭鉴▲キジホウチスクンデシユ△大日本国(某)州(某)郡居住奉三宝弟子功德主▲エンシウコンスミンクンブンテウクソンユンケンシユ△(某讳)爰抽悃志命工奉雕刻(某佛名)尊容。 涓取▲リンシンハイシンタウチヨウヲシヤウアンソテン△(年号支干月日)令辰。 拜请(某寺名)堂头和尚安座点▲カンサンヤウブズシス△眼赞扬佛事之次。 虔备香华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 谨集现前清众同音讽诵。 大佛▲クンヒン△顶万行首楞严神咒所集功勋回向。 真如实▲カジユゴウシンズ△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伏愿。 觉树恒春慈▲クワウジミヤウシヤウイセジンシヌイエンキンシンイハカイシ△光普照舒妙相于刹尘之内现金身于法界之▲シユンジンキンヒンシキウシンシンジヨウチイバンイジシイテンカアン△中。 拯群品而共证真常提万汇而齐登觉岸▲カンキキヤシヨウフシンキジヤウヘンシイシイゲン△更冀。 家门镇静灾障不侵吉祥骈集一切愿▲ヌイモケイモツブノウロンヱンシアンヲンヨウ△望皆悉圆成内魔外魔都无恼乱现世安隐后▲シシ△世善处。 十方(云云)。 ○疾病祈祷百座讽经回向▲スンヂユウミヤウヤネンレウシウヲビン△总持犹妙药能疗从惑病▲イジロフシヤラ△亦如天甘露服者常安乐仰惟三宝咸赐证知▲キンケキジリヤウシンカイケンタウデウ△今月吉日良辰开建道场现前清众讽诵。 大▲ブスジモンサン△佛顶万行首楞严无上神咒。 即时满散所集功德回向。 真如实际十方常住三宝果海无量▲ツンヤスルリクワウジライジブサゲ△圣贤。 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日光菩萨。 月▲ジジジンシヤウカカシケンズテン△光菩萨。 十二大神将。 各各大小诸眷属等。 ▲ズブリンカンクワンシインレンネンウイ△大慈悲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楞严会上▲ススシンシウケンバンテンチイシスイヨウ△四菩萨次伸祝献。 梵天帝释四天王。 大▲シンモリスウハジハインタウリン△圣摩利支尊天。 护法十八尊天三界应祷灵▲ニジモンクンキンスイブンシユシインヤウケンアン△祇十方满空真宰。 今年岁分主执阴阳权衡▲ザウクワシヤウボアイシイスンミンタウリウヤアンビンキ△造化赏善罚恶一切聪明。 当生流疫行病鬼▲イヨウシシウヨウテンタウサンミンケンフルジウシン△王诸宿曜等。 当生本命元辰福禄寿星。 ▲キヒヨウシンテウジク△现前清众各各本命元辰吉凶星斗。 日本国▲イシイタキウハバンヲモア△伊势太神宫。 八幡大菩萨。 贺茂下上大明▲スンビミンビンヤミンタウテミン△神。 松尾大明神。 平野大明神。 稻荷大明▲シンジミンユウヤスケンエンニエン△神。 春日大明神。 熊野三所大权现。 祇园▲ニウテウイヨウハイヨウジジキイヨウホヤモン△牛头天王八王子。 日吉山王。 北野天满大▲ズザイタウキヤイヨウクワシケンエンシミンカ△自在天神。 当境旺化诸天权现诸大明神。 各▲キウニエイニアタウキタウウイブヘンリン△宫侍卫神祇合堂真宰。 尽祈祷会上无边灵▲ヒヨウヒンズイウウイネンセンキキウ△贶。 冯兹善利普用回严专祈(某人支干)身宫安泰▲シビンツンヂキキキンリズンフズンジユキジヤウジイフツイ△疾病顿除起居轻利增福增寿吉祥如意不退▲ブヂスインイウギンヒクンハカイシユンサンヅンエンシウシ△菩提四恩三有均被善功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十方(云云)。 灾难祈祷除叹佛及(当年流疫宿耀等)又去(疾病顿除起居轻利)。 ○水陆会回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ウンズ△仰冀洪慈俯垂昭鉴▲ネンビ△(某)门今月(某)日伏值(某名某)忌之辰。 严备▲ルシユメウキワキンシエンゼンシンヤウシンノウコヂヒ△六种妙供。 谨集现前清众称扬圣号课持秘▲シウキンタウモンサンツンインフンズ△咒今当满散同音讽诵。 大悲圆满无碍神咒▲スキウゼンリニヤンサンジジコカイブリヨウシン△所鸠善利仰赞。 十方常住三宝果海无量圣▲エンシウケンウレイ△贤。 祝献。 护法列位诸天仙众地界水界大▲スンゲンエン△小明灵。 总日本国内一切明灵一切权现三界▲ヒンズゼンエンフイウウイネン△万灵十方至圣。 凭兹善缘普用回严。 次冀。 ▲ヅンジユハミイウブスシケワカズンイクワウジヂク△同受法味以护佛祖之化门各增威光而除国▲カシサイシヤウ△家之灾障。 专祈(某名)灵位庄严报地。 伏愿。 资荐各人多生父母历劫冤亲一切幽灵河沙饿鬼咸出迷衢同登觉路。 十方(云云)。 ○尊宿入龛念诵(并回向)切以。 冥权妙密。 示化迹于人天。 至性圆明。 契玄机于佛祖。 共惟堂头和尚。 皦然智月。 ▲ノリカナフ△光收万顷之波。 允矣悲心。 式副十方之感。 ▲トコロ△瞻颜无地。 披志有归。 是集真徒。 赞扬圣号。 ▲イジユヤンニヤンズ△为如上缘念(乃唱十佛名。 次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ブサンホウヂメウキサウネン△德奉为。 堂头和尚无生报地妙极庄严。 十方(云云)。 ○尊宿迁化当夜念诵(并回向)白大众。 堂头和尚。 已归真寂。 众失所依。 但▲イジニヤン△念无常。 慎勿放逸。 为如上缘念(乃唱十佛名。 次大悲咒回向同前)。 ○尊宿龛前念诵▲ハソネハンコノ△白大众。 堂头和尚。 入般涅槃。 是日已过。 命▲ココニ△亦随减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众等当勤精▲ツネンヲ△进·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恭裒大众。 肃诣龛帏。 诵持万德洪名。 奉为增崇▲ニヤンヒンシユンニヤン△品位。 仰凭大众念(乃唱十佛名。 次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シジフゲン△讽经功德奉为新示寂。 堂头和尚伏愿。 不▲バウゲンリサイヒンドンクワタウズカウイサンスシイホセギンミイ△忘愿力再现昙花棹慈航于生死逝波接群迷▲イブヂヒアンサイラウシユンニヤン△于菩提彼岸再劳大众念。 十方(云云)。 ○尊宿起龛念诵▲キンクワンズキキワキスシジンヅンハイヨウクンフサビ△金棺自举绕拘尸之大城。 幢旆摇空赴茶毗▲シシンリンニヤンヒンシユンシンネソウンミンイウヒヤウバンイ△之盛礼。 仰凭大众称念洪名。 用表攀违上▲スカルニヤン△资觉路念(乃唱十佛名)。 ▲サビヲ△全身入塔则茶毗为(难提)○尊宿山头念诵(并回向)▲ジジシイウシンジヂタウテウテシヤソクワエンキヒキハン△是日即有新示寂。 堂头和尚。 化缘既毕遽返▲シンシヨウリンクワンヘンネウイキスシンコズバンイスジニヤン△真常灵棺遍绕于拘尸性火自焚于此日。 仰▲ヒンシコンスズカリンナムシイハウキラシカイズ△凭大众。 资助觉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ヒヲミトフシンヤウシンナウキウサンクワ△大悲阿弥陀佛上来称扬圣号。 恭赞化▲ニチイカセンスンシユキフユンイブスイウカイヨウカヒシン△仪体格先宗峻机不容于佛祖用开后学悲心▲ジンセイジンケンクワシハジコクソウシモイサ△仍摄于人天收幻化之百骸入火光之三昧。 茶▲キンテンキヤウソイレチンブンアンラナンシシンウ△倾三奠香爇一炉。 顶戴奉行。 和南圣众(次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 堂头和尚茶毗之次增崇品位。 十方(云云)。 ○尊宿全身入塔念诵(并回向)▲セイサウフジシヤウジヤウリンジユシユイキセリケンスンヒヤウ△切以双趺示相。 绍灵鹫之遣规。 只履头宗表▲セウリンシシハンゼンキインケンシンハシジウ△少林之垂范全机隐显盛法始终。 仰凭大众。 资助觉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スズヤウサンイゲン△弥陀佛(三念佛名)上来称扬圣号。 资助往生惟愿▲イキヤウブヘンズインクワウフスサンカイメイジフサンフメシ△慧镜无边慈云广布四生界内示不生不灭之▲インルシユタウシユンセブゴフジンシハ△因六趣道中说无我无人之法。 茶倾三奠香爇一炉。 顶戴奉行。 和南圣众(次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ナンヂシス△诵讽经功德奉为。 堂头和尚难提之次增崇品位。 十方(云云)。 ○亡僧龛前念诵(并回向○在家通用)▲ケウシヤ△切以。 生死交谢。 寒暑迭迁。 其来也云击长空。 其去也波停大海。 是日即有新圆寂(某名)上坐。 生缘既尽。 大梦俄迁。 了诸行之无常。 以寂灭而为乐。 恭裒大众。 肃诣龛帏。 诵▲ニヤンヒンシユンニヤン△诸圣之鸿名。 荐清魂于觉路。 仰凭大众念(乃唱十佛名。 次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新圆▲チヤウジンイネシヂンロウ△寂(某名)上坐觉灵伏愿。 神超净域业谢尘劳。 ▲レンカイヒンシクワブジユイサンシキサイラウシユンニヤ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 再劳大众念。 十方(云云)。 ▲シカ△在家则新圆寂。 某上坐改(新物故某禅定门禅定尼)等。 觉▲リシヲ△灵改(灵位)。 ○亡僧起龛念诵(在家通用)▲ニウキリンアンフトビシシンリンニヤンヒンシユンズシシン△欲举灵龛赴茶毗之盛礼。 仰凭大众诵诸圣▲シウンミンイウヒヤウバンイスカルニヤン△之洪名。 用表攀违上资觉路念(乃唱十佛名)。 掩圹则茶毗改(掩土)。 ○亡僧山头念诵(并回向○在家通用)▲ジジシイウヂキシエンジジユンヂ△是日即有新圆寂(某名)上坐。 既随缘而顺寂。 ▲ナイイハイサビバンハネンワンタウシシンジイルネ△乃依法以茶毗焚百年。 弘道之身入。 一路涅▲ホンシキンニヤンヒンソシユンスズカリンナムシイホウキラ△槃之径。 仰凭尊众资助觉灵。 南无西方极乐▲シカイズヒヲミトフシンヤウシン△世界。 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念佛名)上来称扬圣▲ナウスズイヤウサンイゲンイキヤウブンヒシンフンサンザイブヂ△号资助往生。 惟愿慧镜分辉风散彩菩提▲エンリカイフカイシクワハシンカイシユンタジジンシンシ△园里开敷觉意之花。 法性海中荡涤尘心之▲ケウサキンテンキヤウゼイルフンスンインシンヲナンシンシウ△垢。 茶倾三奠香爇一炉。 奉送云程和南圣众▲ジ△(次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新圆寂(某名)▲サビシス△上坐茶毗之次庄严报地。 十方(云云)。 ▲ジ△在家则新圆寂某上坐改(新物故某禅定门禅定尼)等。 顺▲ジワンタウカリン△寂改(长逝)弘道改(幻化)觉灵改(灵位)。 ▲サビバンサビム△掩圹则茶毗焚改(掩土埋)茶毗之次改(掩土之次)。 规中图式若尽出。 则烦而少益。 今于难晓者略揭示焉。 小业林略清规卷下(止) 发布时间:2025-03-19 08:02:0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