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拾遗黑谷上人语灯录 内容: 拾遗黑谷上人语灯录《大正藏》第83卷No. 2612拾遗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上(上卷汉语中下和语)厌欣沙门了惠集录三昧发得记第一(附梦感圣相记)净土随闻记第二(附临终祥瑞记)答博陆问书第三三昧发得记第一(长承二年癸丑诞生。 至于建久九年戊午行年六十有六)建久九年正月朔日。 予赴山桃法桥教庆之请。 归庵之后未刻正月一七个日恒例别时念佛始之。 初日光明少现。 第二日水想观自然成就。 又琉璃地相少现。 至第六日后夜琉璃地及宫殿相现。 二月四日早晨复琉璃地现。 其相分明。 同月七日复琉璃地现。 凡上来种种相自正月朔日至二月七日三十七日之间现。 顾我平生课念佛六万遍不退勤修。 由此今此等相现欤。 二月二十五日目出如赤囊物。 又出如琉璃壶物。 前则闭目见之开目即失。 今则开闭俱见。 同月二十八日少有病恼。 由暂减念佛。 或一万遍或二万遍随意勤修。 其后右眼有白光。 现光端青色。 又出琉璃光。 其猊如壶。 内有红华。 状如宝瓶。 又日没后出望四方。 各方有赤青色宝树。 高下无准。 或四五丈或二三十丈。 其相宛如经中所说。 同年七月下旬所劳乃复。 八月朔日日课念佛六万遍如初勤行。 同月二日座下四方一步许变为琉璃地。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早晨复琉璃地现。 周围可七八步朗然映彻。 同二十三日后夜至晓复琉璃地现。 案地观文。 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亲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释曰。 愿行之业已圆命尽无疑不往。 依经释文往生无疑也。 正治二年二月之顷。 地想等五观坐卧随意任运显现。 建仁元年二月八日后夜。 闻极乐众鸟并笒笛等音。 其后日闻种种音声。 同二年正月五日佛殿势至菩萨像后即彼菩萨丈六许头面三度现。 又彼菩萨丈六许真身现。 想彼菩萨因地以念佛三昧入无生忍。 故今为念佛者示现其身不可疑也。 同十二月二十八日午时。 高畠少将来访谒于佛殿。 法话之间念佛如常。 阿弥陀佛形像之后即彼佛丈六许头面透彻障褚而现。 少时而没。 元久三年正月朔日勤修恒例七日念佛。 至第四日念佛之间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三尊共现大身。 五日复现三昧发得记源空自笔记之梦感圣相记源空多年勤修念佛。 未曾一日敢懈废焉。 一夜梦。 有一大山。 南北悠远峰顶至高。 其山西麓有一大河。 傍山出北流南。 滨畔渺茫不知涯际。 林树繁茂莫知几许。 予乃飞扬登于山腹。 遥视西岭。 空间有紫云一片。 去地可五丈。 意之何处有往生人现此瑞相。 须臾彼云飞来头上。 仰望孔雀鹦鹉等众鸟出于云中。 游戏河滨。 此等众鸟身无光明而照曜无极。 翔飞复入云中。 予为希有思。 少时很云北去覆隐山河。 复以为。 山东有往生人迎之。 既而须臾彼云复至头上。 渐大遍覆于一天下。 有一高僧。 出于云中住立吾前。 予即敬礼瞻仰尊容。 腰上半身寻常僧相。 腰下半身金色佛相。 予合掌低头问曰。 师是何人。 答曰。 我是唐善导也。 又问。 时去代异。 何以今来于此耶。 答曰。 汝能弘演专修念佛之道。 甚为希有。 吾为来证之。 又问曰。 专修念佛之人皆得往生耶。 未答乃觉。 觉已圣容尚如在也建久九年五月二日记之源空净土随闻记第二势观上人着一时师语余曰。 吾年十五登天台山。 至十七阅六十卷。 十八辞山隐居黑谷。 此为偏弃名利专学佛法也。 尔来四十余年习学天台宗粗得其大意。 凡我为性也虽数卷书读之至三则明通文义。 然宗义深邃难容易得之。 是以学久知其纲领而已。 又傍遍窥诸宗教相。 显密诸典及佛心宗无不涉猎。 欲求证明咨叩各宗贤哲皆得许可。 当初醍醐有三论先达。 往述自解。 彼师默然乃起入室。 出文柜十余合而言曰。 于我法门付属无人。 久来忧之。 公已达之。 由悉与焉。 进士入道阿性共行在座云师又曰。 予曾往谒藏俊僧都谈法相宗法门。 俊叹曰。 公也非直也人。 虽值西天论主亦不可过焉。 智慧深远非吾辈所及也。 自今而后永献供物。 自其每岁厚赠惠赐。 凡遇诸宗高德皆所称叹。 又本朝渡到圣教及俗间史传等无不历眼。 然思出离道身心不安。 因阅惠心往生要集。 彼序云。 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 道俗贵贱谁不归者。 但显密教法其文非一。 事理业因其行惟多。 利智精进之人未难。 如予顽鲁之者岂敢矣。 是故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 披之修之易觉易行(云云)凡序者略述一部大旨。 今就序文料之。 此集专依念佛其事显然。 已而入文寻义建立十门。 于中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极乐证据三门非是念佛行体。 故暂措之。 其余五门正就念佛立之。 第九诸行往生从行者乐欲而且明之。 是以更无殷勤劝进。 其第十门助道人法亦非行体。 因今就念佛五门料简其义。 第四正修念佛此为念佛行体。 即是所助。 第五是助念佛方法。 即是能助。 故知专心之意念佛为本也。 其第六门别时念佛。 此为于长时勤行不能勇进者劝之。 与上念佛全非别体也。 其第七门念佛利益。 此为于上所明念佛令生信乐。 考利益文备之。 其第八门念佛证据。 此为于上念佛令断疑念。 引诸经论证之。 然则此集本意唯在念佛亦显然也。 但就正修念佛又有种种念佛。 为初心观行不堪深奥者教色想观。 于中又有别相·总相·杂略·极略观。 又有称名观。 然殷勤劝进唯在称名也。 又虽以五念门名正修念佛。 作愿回向非是行体。 礼拜赞叹不如观察。 于观察中独于称名丁宁劝之。 其为本意亦显然也。 但于百即百生义趣。 让道绰善导释不委述之。 要集之旨盖如此也。 予故往生要集以为先导入净土门。 而窥此宗奥旨。 取善导和尚释再读以为。 往生不容易矣。 三读乃知。 乱想凡夫依称名行决定可得往生也。 但于自身出离已得决定。 又欲普为众生弘通斯道。 然时机难计。 心怀犹豫。 一夜梦紫云大起遍覆四海。 云中出无量光。 光中百宝众鸟翩翻飞散。 时予陟高山忽值一高僧。 腰下金色宛如佛身。 腰上缁衣如寻常僧。 高僧云。 吾是唐善导。 汝能弘通专修念佛。 故来为证之。 尔来弘法无塞。 遍至四远。 又一时师语曰。 昔时天台座主显真以使告曰。 久隔面晤。 愿得相见以尽道情。 他日登山必过我居。 后一日过阪本。 因告彼禅房。 座主下山来访。 乃问曰。 方以何法今生解脱生死。 予答曰。 不如贤虑思择。 座主复曰。 公是法门达人。 必有所决。 愿为开示。 予曰。 于为自身不无所择。 唯欲疾得往生极乐耳。 座主曰。 顺次往生未见其理。 故致此问。 乱想凡夫如何可得往生耶。 予曰。 成佛难求往生易得。 窃依道绰·善导等意。 佛本愿力以为强缘。 故虽凡夫亦得往生报土也。 座主默去。 其后座主语人曰。 然公虽智慧深远聊有偏执失。 彼人来语。 予曰。 凡人自不知事必起疑念。 世间皆尔。 何止真公乎。 座主闻之言曰。 实然。 我虽于显密教钻仰累年。 尚为名利志不在于净土。 未窥道绰·善导释义。 自非然师谁能出此言也。 深怀惭愧。 因遂蛰居大原。 百日闭户。 博阅净土章疏。 而后致书曰。 我已粗窥净土法门。 伏乞劳屈芳驾相与咨决。 予许诺焉。 东大寺上人俊乘亦未思决出离道。 闻事大喜。 乃将弟子三十余辈而来大原。 其外诸宗硕学云。 (如ニ)集星(如ニ)列。 时予广述净土法门。 问难蜂。 起奇辩争驰。 予随所问难一一破立。 众皆感叹伏于予义。 于是座主发一大愿曰。 彼地建立五个别院。 令众永常修一向专念行。 称名之外更不交余行也。 其行至今无有退转。 后劝妹尼公制念佛劝进书一卷。 世称显真消息者是也。 大佛上人亦发一愿曰。 我国道俗诣阎王宫。 见问名字之时即唱佛号我先自字曰南无阿弥陀佛。 是乃吾朝以阿弥陀佛为字之权舆也。 又一时师语曰。 当世之人不知法门分际。 泛尔以谓。 今时解脱生死甚难矣。 我师肥后阇梨光圆才智过人道意幽深。 自顾自身份际以为。 今生不能解脱生死。 若历多生恐隔生即忘永废佛法矣。 不如受长命报待慈尊出世也。 凡报命长者无过龙身。 宁我求彼畜报。 但海底有金翅鸟之难。 远州笠原樱池深渊清洁幽林缘隈。 此处甚好。 可以寓躬焉。 便请领家得其许疏。 终焉之时乞水入掌结印而死。 一日彼池无风波澜忽起涾涾鼓击水面无一点尘。 乡里怪异。 考其时日乃阇梨逝去之时也。 阇利有智慧故知出离难。 有道心故愿值佛世。 惜哉不知净土法门徒入异趣。 当时我早得此法门。 不论信不为指授之。 实堪遗憾也。 呜乎当世之人有道心者徒期远生之缘。 无道心者虚堕名利之坑。 岂不哀乎。 凡谓以自力出生死者。 不知时机分际故也。 师曾有患疟。 医疗无效。 月轮禅合酷忧之。 因命画工图善导大师肖像。 于师之庵室供养。 乃以告之安居院僧都圣觉。 觉报曰。 圣觉亦受疟疾。 殆不任起坐。 然师恩难报。 贵命是重。 何不走于命乎。 翌旦乃来执行佛事。 以求法救。 且升座说法。 其大旨云。 大师释尊随类应同之日。 尚示头病背痛之迹。 况凡夫血肉身奚无疾病。 惧昏愚之徒不知此理。 谩怀疑念于师。 以为佛法无验。 不足以依赖焉。 呜乎上人化导已称佛意得往生者不可胜计。 然则诸佛菩萨诸天龙神云何不叹众生疑谤。 四天大王实守佛法。 亟愈我师病恼也。 启白之间导师影前异香芬馥。 于是师及圣觉疟疾如洗而不复发。 僧都自叹曰。 我故法印请雨扬名都鄙。 圣觉亦有此事。 岂非奇特乎。 世人惊叹服其至诚云。 又一时师语曰。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 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且如天台宗虽许凡夫往生。 其判净土卑浅。 如法相宗其判净土虽亦高深。 不许凡夫往生。 凡诸宗所谈其趣虽异总而论之不许凡夫往生报土。 是故我依善导释义建立宗门。 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 然人多诽谤云。 劝进念佛往生何必别开宗门。 岂非为胜他耶。 如此之人未知旨也。 若不别开宗门何显凡夫生报土之义乎。 且夫人问所言念佛往生是依何教何师者。 既非天台·法相。 又非三论·华严。 不知以何答之。 是故依道绰·善导意立净土宗。 全非为胜他也。 又一时师语曰。 我立一向专念之义。 人多难之曰。 诸行往生俱是佛说。 亦可劝进。 何为扬一抑余。 且设劝余行亦何妨碍念佛往生。 然而强立一向专念之义。 此有偏执失矣。 如此难者不知宗之元意故也。 经云。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释云。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若离经释而立私义则实可责也。 经释已有一向之言。 而强致难破是谤佛祖。 非关吾也。 又师曾连坐弟子安乐住莲事窥于赞州。 严谴之日尚对徒弟演一向专念义。 有西阿弥陀佛者。 作色言曰。 师勿复言此事。 诸弟亦莫复问此事。 远境艰厄本由此事之兴起也。 师曰。 汝不见经释之文乎。 西阿曰。 经释之文虽是着明如世之机嫌何。 师曰。 为法轻命。 吾死不悔。 不可不敢言也。 至诚之色发于辞气。 见人涕泣感伏。 或时有镇西僧。 行脚之次访吉水庐。 师适念佛在道场。 侍者迎而相对。 行者问曰。 称名之时系心于佛相好可乎。 侍者答曰。 此实可也。 师排道场户言曰。 源空不然。 唯思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文而已。 顾以我分际纵观佛相好。 实非是如说观。 不如深凭本愿口称名号之为胜也。 是则真实之行。 或人问曰。 导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师答曰。 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则自然具足三心。 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 或人问曰。 日课称名六万十万而不如法。 与二万三万而如法孰为善耶。 师答曰。 乱想凡夫设是少数如法勤修事实难矣。 不如课数之多也科数之要毕竟在令心相续耳。 只使念佛口头不绝则足矣。 何必择如法不如法乎。 @一时予问曰。 若以智慧为往生要。 吾随师励学业。 若但称名其事为足更无他求。 乞师示之。 吾守之如金口说矣。 师答曰。 往生正业称名为要释文分明。 不简有智无智亦复显然。 何必用学业为。 不如一向念佛疾得往生净土。 值遇圣众听受法门也。 又彼国庄严昼夜说甚深法。 自然开发胜解证无生忍。 但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 粗知则足矣。 设得广学凡智无几。 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也又一时师语曰。 弘通净土之师世世多之。 皆劝菩提心。 且以观察为正。 唯善导一师许不发菩提心亦得往生。 又判观察以为称名助业。 当世之人若不依善导意则恐难得往生也。 昙鸾·道绰·怀感等虽皆为相承人师。 而至其义则未必一准。 当能辨别之。 若不辨此旨于往生难易冥然有惑也又一时予问曰。 人多劝持斋。 此义如何。 师答曰。 凡出家人作法皆当如是。 然至末代色力已衰。 餐食亦减。 以此弱报一食长斋恐心驰食境念佛不精矣。 菩提心经云。 食不妨菩提。 心能妨菩提。 各忖己分。 行之可也又一时予问曰。 于往生行业已得决定焉。 但一期行履云何当保护耶。 师答曰。 凡僧尼之法有大小戒律。 然末法人根实难堪矣。 源空禁之谁人随之。 只须要念佛相续。 往生行业念佛为正。 应守此旨而已又一时师语曰。 受教与发心此不必同时。 以发心有触缘而发起也。 往岁有一住山僧。 逢予问曰。 我已久学净土法门粗得大旨。 而未得发信心。 以何方便成立信心。 予谕曰。 宜乞冥助于三宝焉。 彼僧自其殷勤祈请久之。 一日诣东大寺。 会遇大殿上栋之日。 见之须臾信心忽发。 以谓。 自非良工嘉谋巨材由何飞腾梁上。 凡工尚尔。 矧又如来善巧不思议力。 我有愿生志。 佛有引接誓。 往生净土决定不违矣。 一得此理无复疑念。 彼僧复来语余其事。 后经三年遂得往生。 灵瑞尤多云。 触缘起信如此。 须常系念乞冥助于三宝耳或人问曰。 真言所修阿弥陀供养法此亦可为往生正行耶。 师答曰。 不然。 佛体虽一随教其意不同。 其言教阿弥陀是己心如来不可外觅者。 净教所谓阿弥陀佛乃是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佛能在西方者。 其意大异。 不可以一混焉。 况彼成佛之法。 此往生之教。 不可一同也或人问曰。 善导和尚意以圣道教为方便教。 出在何文。 师答曰。 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小解诠三明或教福惠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已上)是也。 难曰。 已言种种法门皆解脱。 何以此文为方便证据乎。 答曰。 上云随宜方便化群萌。 次云种种法门皆解脱。 至下云无过念佛往西方。 明知念佛往生之外皆为方便说也又一时师语曰。 法门优劣由宗义转。 学者虽多分别之者甚希。 我朝真言乃有二流。 所谓东寺真言·天台真言是也。 就中天台所传真言其义不如东寺所传真言。 所以者何。 天台一山之内兼学显密二教。 而以法花为宗本意。 而言天台奥旨者即真言也。 是乃不出显宗域内之真言也。 东寺所传真言乃言非显宗之可比等焉。 是则显宗域外之真言也。 又我窥诸宗教相。 真言·佛心两宗收取诸宗以为白宗教相。 而废诸教以立自宗。 自余诸宗不取真言·佛心以为自宗教相。 又不废彼两宗。 故知于宗义则无与此两宗等者也又师在世时三井僧正公胤作净土决疑钞三卷破选择集。 其书云。 法华有即往安乐之文。 观经有读诵大乘之句。 读诵法华往生净土。 是有何妨。 然废读诵大乘唯立念佛一行。 此大错也。 胤公使弟子学佛赍之往而示于师。 师披之未终卷。 而言曰。 此书不足遍览。 曾闻胤公有优才也。 不意出于如此浅语。 胤公闻吾立净土宗。 必知判教权实。 己知判教权实。 复必知存废权立实之义。 然今何为难我废立之义。 又以圆顿一实法华反摄尔前观经读诵大乘句中。 以为所难准的。 此亦似忘自宗废立之旨。 胤公若有深智乃责余言。 观经尔前之教。 何以圆极法华摄在尔前观经读诵大乘句中而废之乎。 然吾立净土宗。 通以观经前后诸大乘经悉摄往生行中。 而对念佛废之。 何独遗法华乎。 学佛还报。 胤公无语即烧其书。 师之灭后七七日间门人聚会为修追福。 胤公自请一日勤其导师。 说法之因语听徒曰。 吾今来临上人追修之席者偏为忏悔前非。 具述上事。 四座感其悃笃。 胤公自其而后深归净土。 终焉吉祥数有佳瑞云又一时师语曰。 一日予游月轮禅合之馆。 适山僧某来会。 僧问予曰。 闻公立净土宗。 尔乎。 予答曰。 然也。 又问。 依何经论立之耶。 答曰。 依善导观经疏中付属释文立之。 僧曰。 其立宗义何唯依一文耶。 予微笑不答。 彼僧还山语宝地真公曰。 空公得吾问不能答。 真公曰。 空公不答者非不能矣。 以不足答故也。 空公于我台宗已为达人。 且广涉亘诸宗神智高迈。 子也自料所问浅薄勿敢轻篾空公矣。 真公能知予者。 圆戒法门乃予之弟子也(私云。 以此乃知。 依付属文而立宗义也)又一时师语曰。 圣道门者喻之如祖父履。 祖父大足。 儿孙小足。 其履不可用也。 今人欲追昔贤之迹修圣道门亦复如是。 此道绰禅师之意也(或文如祖父弓)或人问曰。 常住废恶修善之念念佛。 与常思本愿之旨念佛。 孰为胜耶。 师答曰。 废恶修善虽是诸佛通诫。 末世我等常多违背。 若自不乘别意弘愿恐难出生死者欤又一时师召予言曰。 汝见选择集否。 予对曰。 未见。 师曰。 此我所述。 汝当见之。 我生存间不欲流布。 故未许他焉。 师曾罹于微恙。 方其复时。 月轮禅合请曰。 愿师撰集净土要义为吾垂训。 拳拳服膺以备明鉴焉。 于是师乃着选择集赠之。 然此集中乃约净土门中诸行而念佛与诸行所比论也。 是即净土宗观无量寿经之意而已。 是故师述其意曰。 此观无量寿经若依天台宗意则尔前教也。 故成法华方便。 若依法相宗意则为别时意。 然依净土宗意则一切教行悉为念佛方便。 故言净土宗观无量寿经也。 师又曰。 凡于圣道门皆修三乘四乘因而得三乘四乘果。 故诸行与念佛不比挍也。 于净土门诸行·念佛俱是往生之因。 故诸行与念佛所比挍也。 然而诸行则非弥陀本愿。 是故弥陀光明不摄取之。 释尊亦不付属。 故导师曰。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挍也。 又道绰·善导宗义不异。 当辨知之。 又圣道净土二门虽异行体是一也。 义意可知临终祥瑞记建历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有归洛之敕许。 中纳言藤光亲奉纶命到胜尾。 因同月二十日师还洛东大谷。 缁白奔走如逢父母。 悲喜交流。 同二年正月二日少觉四大不愈。 从来所患不接之气转增。 自尔唯语往生一事不复余言。 高声念佛宛如平生。 虽睡眠间唇舌尚动。 又比年老病相侵耳目稍衰。 大限已近反复聪明。 不亦奇乎。 同三日语诸弟曰。 我前身在天竺交声闻僧常行头陀。 今来本邦学天台宗。 竟开净土门专弘念佛矣。 诸弟问曰。 师今往生极乐世界乎。 答曰。 极乐吾本邦也。 盍归去乎。 同十一日辰刻起坐合掌高声念佛殆过于平时。 闻人皆零泪。 乃告诸弟曰。 汝等高声念佛。 今阿弥陀佛来。 因为赞叹念佛功德。 少时又曰。 观音势至及海会圣众来。 汝等见不。 诸弟对曰。 不见。 曰汝等至心念佛。 必得见之。 又诸弟乞安佛像于前。 手系五色线以为临终引接之助标。 师笑而指空曰。 此外又有佛乎。 吾十余年来念佛功积。 三昧成就频见彼土佛菩萨及诸庄严。 于予何用假助标乎。 同二十日当坊上紫云起。 云中更有彩云。 色甚鲜明。 状如画佛。 诸人见之随喜感叹。 弟子白曰。 已有紫云之瑞。 师往生其近乎。 师曰。 善哉令见闻之人增长信根者。 同日未刻师仰首见空。 自西至东者五六度。 诸弟问曰。 师见佛乎。 曰佛菩萨来迦接于吾也。 同二十三日洛下传言。 东山有紫云瑞。 同二十四日午刻紫云大起覆于西山。 樵夫十余人皆见之。 又有尼某者。 诣广隆寺。 路见紫云以相传诸人。 师自觉期迫愈力念佛。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声念佛。 或一时或半时歇又勤无断时。 其勇进也过于平生。 弟子数辈更相助音。 结缘道俗满庭听之。 二十五日午刻被着慈觉大师传来僧伽梨衣。 头北面西。 诵光明遍照四句之文。 已如入禅定而化。 世寿八十年。 为僧六十六夏。 实建历二年壬申正月二十五日也。 都下道俗竞来哭泣连日如市。 僧某者尝梦。 有人持簿来示。 僧曰。 是何。 曰记日本国中诸人往生之疏。 因披见之。 至卷尾记曰。 法然上人临终诵光明遍照四句之文而往生也。 彼僧觉怪之。 默而不语。 师入灭之后记赠门人。 其外灵感不一。 今略记其大概而已如来灭后一百年时有阿育王。 不信佛法。 而其国人民皆归佛法。 王云。 佛有何功德得超众人。 若有值佛者我当往而寻之。 时大臣奏云。 波斯匿王妹尼乃值佛人也。 王即往而问曰。 佛有何殊异。 尼曰。 佛功德无量难测。 昼夜一劫何能说尽。 乃为说其一相。 王闻悔喜交生。 心开意解。 今也师之灭后才经三十年。 亲值师之人世间尤多之。 后来遥隔岁月。 惧其嘉言善行空从晦冥焉。 因今聊记见闻贻于遐代者也私云。 此记虽非上人之语。 而附之随闻之后。 庶几后人视上人临终之祥瑞发起信心。 也见者得意答博陆问书第三沙门源空钦言。 尊公阁下生知之质。 觉悟世间电光。 志来乐土不退。 述下贤旨咨叩心要。 倏忽奉承高命惊悚。 诚难譬喻。 严威是迫。 欲辞不能。 贵问曰。 一发信心更无疑虑者。 少修一念十念以备往生资粮。 自其而后不复称念。 而自以为。 决可往生矣。 如此之人亦可顺次往生也否。 又信心决定之后设犯四重五逆等重罪。 而不可为往生障耶。 对曰。 观经所说十念往生是临终事非平生时。 临终平生岂可混同。 平生行人纵起决定信心成就一念十念。 其人自其而后不复称念。 则顺次往生恐难克果。 后念罪恶障往生故。 又纵犯小罪。 若不忏悔则尚成往生之障。 况犯四重五逆重罪而不用忏悔者。 岂可得往生乎。 是反不免恶趣者也。 或曰。 纵起深信常专称念。 若犯重罪即当能忏悔念佛。 若其不然则难得顺次往生也。 此义尤善矣。 夫乃至一念无有疑心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之文。 此即决定往生之依凭也。 然一称念后不复用念。 且信心决定之后犯罪亦不妨往生也。 如此信者虽是似深信反成就邪见者。 近来自住此邪见者世间甚多。 诚可悲也。 又贵问曰。 一生不退称念佛者误犯重罪。 未及忏悔念佛而命终者。 以前念佛功可得往生耶。 将以后犯罪咎不得往生耶。 对曰。 误犯罪咎。 其过实轻。 然于往生犹为不定。 何者已造之罪不修忏悔罪体势用能障善故。 上来所述卑怀如是。 余虔附于贵使耳。 且征弟子善惠今明之间拜侍阁下。 诚惶谨言二月二十一日源空拾遗黑谷语灯录卷上汉语语灯录十卷十七章并拾遗语灯录上卷三章。 都是二十章。 此予二十年来遍索此于华夷。 慎检真伪而所撰集也。 此外世间所流本愿奥义一卷·往生机品一卷。 称黑谷作者即伪善也。 又有三部经总章列四十八愿名目。 第十八顾名十念往生愿者一卷。 及问决一卷金刚宝戒章三卷。 并亦伪书也。 上人与镇西书曰。 金刚宝戒章是伪书也。 予不制如是书。 释迦·弥陀以为证明(云云)况又据理而论。 宝戒所述乃是圣道法门。 而非上人之所作者着明矣。 今则管见所及取舍如斯。 若有升差后贤纠之。 又有孑遗来哲续之。 又拾遗语灯本有三卷。 但中下两卷和语。 而与和字语灯录第六第七卷其事全同。 故今略不载之。 若欲三卷全备以彼六七两卷续次于玆焉建武四年七月得了慧上人所集语灯录草本十八卷。 从其初冬至腊月二十五日。 与同门老宿四五辈治定之毕。 更写一本藏武州金泽称名寺文库者也下总州镝木光明寺良求刻语灯录跋知门大王康存之日。 予尝自携此录。 呈之左右曰。 是仆曾据善本所挍正也。 伏请一历高眸幸甚一大王欣然言曰。 有是哉。 已闻之。 是实高揭宗灯。 语灯之名宜也。 宜绣梓附藏以公于世也。 子其知之。 予谨奉命去。 因乃使剞劂氏掌印行之事。 刻成藏之宝库。 鸣乎鹤驾既往。 凤吹今何在也。 空掩老泪遂仿悬剑之志云正德元辛卯年腊月十八日沙门义山书于华顶茅舍正德五(乙未)稔正月吉日拾遗黑谷语灯录卷中(上汉语中下和语)厌欣沙门了惠集录登山状第一示或人词第二津户返状第三示或女房法语第四登山状 发布时间:2025-03-25 08:06: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