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业要决 内容: 修业要决《大正藏》第83卷No. 2621修业要决西山善峰寺沙门证空记题目事转经行道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释曰。 转经行道者。 转赞阿弥陀经。 即行出离道也。 愿往生净土者。 净土无二。 唯究极乐一土。 往生限西方偏在弥陀本愿。 法事赞者。 有佛事。 法事。 僧事。 今讲经故云法事(矣)。 赞者称扬也。 以伽陀赞叹佛法僧。 法事赞一夜行法。 礼赞长日行法。 般舟赞一夏九十日行法也。 卷上者。 分悲智为二卷。 奉请四天王直入道场中事是念佛三昧也。 南无阿弥陀佛言四天王也。 四天王者。 有名不见体故念佛。 四者序。 正。 得益。 流通也。 天者慈悲也。 王者智惠。 王念佛三昧也。 穷弥陀名号为智惠穷。 故念佛为智惠王。 依之为譬念佛守护佛法。 所护念经成四天王。 为佛法守护大将也。 故四天王者为佛法。 随逐行者。 冥加念而不离也。 直入道场中者。 念佛者亲我等。 不离行者故。 云直入道场中。 奉请师子王师子亦难逢事是来迎也。 来迎譬师子也。 师子具足悲智。 为兽方者恶体。 无怖畏方者善体也。 云花坐智也来迎者悲也。 其体在天竺者。 譬西方弥陀。 我国闻名譬念佛师子。 亦难逢者。 来迎佛今生不可见故云难逢。 奋迅身毛衣众魔退散去事踊左右云奋迅。 身毛衣者饰降伏之形也。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之意也。 故云众魔退散去。 王者慈悲。 王者来迎也。 超世之上。 无佛法慈悲者云王。 回头请法师直取涅槃城事是定散机方也。 头者唯智惠也。 回者智惠回慈悲也。 请法师者请定散机也。 唯智惠定散。 形者以剃头为体故。 请念佛。 来迎。 定散。 行一座大法会耳。 中高请表三尊也。 直取涅槃城者。 三世诸佛。 皆道同成此法会。 故极乐不云一佛一土。 言十方诸佛大悲之净土之意也。 直者。 娑婆为弥陀本国。 故以无天上人间之中。 比量云直取涅槃城。 序曰召请般舟三昧乐。 初二者智惠。 慈悲。 终三者定散。 念佛。 来迎。 智惠。 慈悲者就佛。 定散。 念佛。 来迎者就机。 以此二法式。 修一座行法也。 就住立来迎佛。 修此行法故。 先曰般舟三昧乐。 愿往生厌离秽土。 无量乐欣求净土。 句句下皆有此意。 难思议下往生述怀也。 上召请佛菩萨而今述其本意也。 问曰圣道行法有召请三宝。 然来不来可仰信。 今行法召请。 来不来又同可仰信耶。 答曰。 圣道净土行法。 召请义是异圣道者因致精诚勇猛之功必来。 若心不净者。 不可来也。 净土者。 行法皆是造往生众譬。 能譬体者。 皆三宝有目前。 故上念佛成四天王请之。 来迎成师子王请之。 定散成法师请之。 慈悲。 智惠。 唯慈悲。 唯智惠之中。 摄万法而皆召入道场。 依之弥陀法身为定散机。 遍观一切色身。 是因果。 凡圣。 森罗万像也。 次弥陀报身为念佛。 名而体不见故。 天神。 地祇。 冥众。 护法。 皆摄此中。 是则念佛为报身智穷。 名故无其体也。 其名不离体。 故教后生众譬。 而皆属体今生有利益。 以弥陀应身。 为来迎。 师子王者除苦恼法智惠也。 住立来迎方譬无怖畏。 又除苦恼法者。 三世诸佛。 修多罗藏。 即定散法也。 如是弥陀三身摄一切。 请入道场。 法界皆弥陀本国者为道场。 万法皆依在眼前。 不可来从外。 故云请者。 成其正体恭敬言也。 难思议者定散机也。 往生极乐者来迎也。 无量乐者定散也。 散华乐者念佛也。 难思议者机智惠。 难及他力往生故也。 双树林下者念佛也。 观音授记经。 就弥陀作入不入之义。 其入方。 今释尊示之。 性空即涅槃是也。 念佛具足慈悲智惠故。 入不入永不可离。 枕树四本。 花开果成。 是慈悲也。 是为不入。 迹树四本枯萎。 是为智惠。 示入义也。 以此迹枕树云双树也。 林下者。 就树果。 上者来迎林。 下者念佛也。 林者木林掌于人。 故指十方众生念佛也。 故入方。 显之性空即涅槃也。 是为生灭。 而作经道灭尽。 不入义。 弥陀呈而为无生无灭之义。 无诳相涅槃是也。 是作止住百岁也。 就言双树林下。 于念佛。 明慈悲智惠具足而云有入不入之义。 故此义永不可离也。 三乘浅智不知之者。 此众譬入不入法门也。 八本者能譬八重也。 皆是诸佛境界而已。 难思者来迎也。 他力行体从机方难思也。 三礼里相者。 里者意业。 相身口也。 至心三心也。 常住者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也。 敬白道场众等已下事敛心者舍心之意也。 嫌智惠也。 以心于今流转故也。 弹指者。 合大指头指而弹之也。 头指为流通。 大指为耆阇会。 共是流通也。 共流通故合之。 在世灭后为分别悲智。 放之言弹指。 放之故者。 合方诸经之意。 放方净土家之意也。 诸经流通者。 在世灭后皆一位而简机也。 此经流通者。 在世灭后。 皆为灭后慈悲。 而分别之者。 在世灭后。 依佛愿力皆往生。 在世灭后不依佛愿力皆不往生。 故不依悲智胜劣。 依佛力故。 悲智合于一位云合掌。 叩头者智惠穷也。 于我身头为上上。 故留此智惠。 以心为本。 于今不离生死也。 然今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众譬。 见道场者。 此道场于天上人间无此量。 故唯以佛慈悲。 建立之而一分非机心所见。 故日来留智惠而悲于今流转。 故叩头者舍心智惠也。 引贤愚经事经说于五浊恶世。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明诸佛因行也。 观经即贤愚经也。 立两宗说智惠慈悲故。 以智惠为愚。 留能譬娑婆。 不知所譬净土故也。 以慈悲为贤。 舍此秽身证识。 作厌欣故也。 高座地赞一段者。 释佛字。 明唯慈悲故也。 愿往生事上愿往生者即便往生。 下愿往生者当得往生也。 此二往生。 一机始终故。 就机就佛举之也。 重白道场大众等已下事此段者释经题说字。 题云说阿弥陀。 今举八万四千修多罗藏等者。 说有二。 一者故名为说。 二又如来对机说法。 今举八万四千教序题门。 释迦一代说教也。 是则又如来对机说法也。 但举菩萨叹德者释本意。 又如来对机说法者。 除苦恼法定散说也。 今段释说字是也。 此下者一代法僧故。 皆摄此中。 以观音赞结之者。 一代法僧者。 极观音也。 观音又不离体。 而名者势至摄观音也。 故除苦恼法。 摄于观音势至。 为礼拜。 十六观之观者观音之观故。 一代皆摄于观音之意也。 法纳于僧故者。 分别慈悲智惠之时。 以僧为智惠究。 故法者纳于智惠。 佛者纳于慈悲也。 请观音赞曰初一行二句者题目。 次从二行至六行。 从日观至宝楼总观。 次一行二句者破题。 次一行二句者本文。 次一行二句者述怀也。 观者来迎。 世者念佛。 音者定散也。 除苦恼法一代结观音也。 在阳唐韵(矣)智惠显声故在韵。 去姓也。 散花乐者念佛也。 散散善。 花因也。 念佛也。 乐往生也。 重白道场众等已下事此段者释阿弥陀也。 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故弥陀成万像。 而请之。 谓十方法界。 人天。 凡圣。 水陆虚空。 一切香花。 光宝云也。 万法皆摄此中。 无有漏物。 此段阿弥陀成住立空中阿弥陀。 为慈悲礼之也。 初佛字无礼拜者。 果慈悲皆三身门成弥陀。 今来阿弥陀纳此弥陀果慈悲礼之也。 先万法智惠成观音势至礼之。 今万法慈悲成弥陀果慈悲礼之。 慈悲智惠唯极弥陀三尊。 为一夜行法。 此三宝皆在眼前。 故非可来从外”行道赞梵偈云已下事行道者。 往生西方行法也。 梵偈者平等慈悲也。 智惠皆纳观音礼之。 法观音。 赞慈悲。 皆纳弥陀礼诸佛。 教除苦恼法。 智惠者纳观音。 住立空中慈悲者纳弥陀。 礼诸佛云梵偈。 道场庄严极清净已下事此七文者。 从第七观至杂想观赞之也。 先赞先六观智惠穷。 今赞正报者慈悲极。 上卷尽十三观之智惠。 至下卷赞散善九品也。 道场众等尔许多人历劫已下事先赞后结观音。 一代智惠。 以观音结之。 今梵偈后作地赞者。 从慈悲显智惠也”敬白道场众等已下事是释经字也。 作二段。 初忏悔。 后发愿。 定善经为忏悔。 散善经为发愿。 但二段共明地狱无异故。 今见道场庄严。 天上人间无比量。 偏是娑婆之外净土庄严也。 依之行法偏以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为其体。 然间经下释二段。 虽分定善经散善经。 教面皆作智惠。 为作厌离。 共举苦体而教外为下卷。 作净土欲为欣求净土也。 是故经字释二段者。 定善经散善经之意。 共举地狱者。 上卷为娑婆作厌离。 下卷为娑婆造欣求净土之意也。 是对上下卷。 作定善经散善经也。 愿在弥陀佛前立已下事佛前立者慈悲。 会中座者智惠。 作慈悲智惠。 不放能譬所譬而修一夜行法也。 西方净土法事赞卷上事从极乐之外无净土故。 念佛限极乐净土。 故举此题也。 应知。 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事”法事赞有三题。 上卷初题定散机。 终题念佛。 下卷题来迎也。 故云安乐是极乐也。 依佛得往生故不云往。 唯云生也。 今生利益者法僧。 后生出离者佛也。 今云法事者。 依讲经有现生利益。 故云法事。 高座入文事高者住立空中。 座者还住佛顶也。 入往生。 文安心也。 下接高赞云等事下接高赞者。 智惠接于慈悲。 高接下赞者。 慈悲接于智惠。 是地赞有可诵一遍二遍三遍之意也。 诵一遍者来迎之意。 诵二遍者念佛之意。 诵三遍者定散之意也。 段段皆有此三意。 故初云下接高赞。 是诵一遍之意也。 中云高接下赞。 是诵二遍之意也。 终云下接高赞等是可诵三遍之意也。 是则上下卷。 段段以定散念佛来迎之三意。 可致赞叹故。 作此法则也。 高座待下座声尽即为大众总忏悔云事”问云。 上卷就忏悔发愿致忏悔而亦今致十罪忏悔。 其义有何意耶。 答曰。 是试心差别也。 从心方以智惠致忏悔者。 洗衣垢令清净。 是心身清净而人位定须往生。 是为上忏悔。 今就试方。 从慈悲致忏悔者。 如洗色显文。 从佛慈悲。 众罪消灭而必可往生。 曰称名得生依佛本愿。 故称名必得生为上忏悔。 依佛本愿者今忏悔也。 无佛本愿者。 不可虽称名而生也。 问曰佛乘戒曰不淫今何云邪淫乎。 答曰此十罪忏悔。 摄诸戒。 皆致忏悔曰十罪忏悔十戒也。 是具足戒也。 摄诸戒无漏戒也。 有八段者八戒也。 曰邪淫者五戒也。 具诸戒故云邪淫。 非偏摄十戒也。 高座唱赞已下事此赞智惠。 纳上观音赞。 奉请冥众。 皆奉送之。 后赞慈悲。 上梵偈所奉请佛陀奉送之。 以智惠送之者。 别相三宝还归。 面面彼彼土以慈悲送之者。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故。 森罗万像之体。 还十方无尽之法界也。 叹佛咒愿事以慈悲智惠。 虽奉送三宝冥众。 十方法界。 皆本国道场者。 常住三宝。 皆此住在。 故述叹佛咒愿之述怀。 致归命渴仰诸宗密行。 秘法者。 皆就弥陀本地垂迹。 修之。 勤之。 其故者。 一切三宝冥众者。 唯极弥陀三尊而无有从此外。 内外典秘佛秘法。 秘僧。 秘天。 秘神。 故以法事赞行法为佛法秘密行。 妄不净不法而勿作此行法。 以不善心勤修之行者。 必可有现罚也。 慈悲亦极弥陀三尊故。 即曰。 从今已去天神影卫。 万善扶持。 福命休强。 离诸忧恼。 六方诸佛护念信心。 净土弥陀。 慈心以摄受。 又观音圣众。 骆驿往来。 念念无遗遥加普备。 春秋冬夏。 四大常安。 罪灭福成。 现生虽修何秘法。 利生不可过此利益。 又曰回生净土。 又愿临终无病。 正念坚强圣众来迎。 花台普集。 弥陀光照。 菩萨扶身。 化佛齐心。 同声等赞乘台一念即至西方。 见佛尊颜。 悟无生忍。 又祈天长地久宝祚延长。 又祈天曹地府法味餐受。 又回畜生修罗灭除罪障。 又回地狱饿鬼俱时得解凡竖通三界。 横括九居。 等出娑婆。 同归净土甚深广大秘法。 最有此行利益无边。 专应归信而已。 下座七礼敬事已上归命劝请。 结七礼入眼也。 七礼从日观至第七观。 一座行法唯极此意。 为自利利他行法也。 随意事送经云随意故者。 此经者。 为十方众生成日日转读。 依之虽送三处。 送十方众生许。 作日日夜夜读诵也。 故不嫌有缘无缘。 回一切众生。 令日日读诵之。 曰随意。 今云摩尼宝殿者。 为定散机。 诸佛定散说教皆被付弥勒菩萨。 故为定散之机也。 龙宫大藏者为念佛。 雷者有声无体故为念佛名。 西方石窟宝函者来迎也。 指频婆罗窟为西方净土。 依为宝国。 常住而如金石。 大法会也。 世间出世但呈自此三而成就一会法事。 应知。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事法事赞者读诵正行。 此观念法门者观察正行也。 菩提心论云妙观察智是也。 观与念分别两部而依观经与般舟经故者。 分题目观念也。 是分二义。 一者观念一位义。 题目在观念弥陀佛。 是就来迎之体。 名体共在本愿。 释上来虽说定散两文之益。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也。 题选择本愿念佛集是也。 二者观念分别义。 释依观经明观佛三昧一。 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二。 是观佛者来迎。 就佛念者称名就机也。 此时者。 本愿者在观佛。 无念佛。 往生要集对治懈怠下。 来迎就本愿。 不就念佛。 又云弥陀如来以本愿故。 与诸菩萨百千比丘众。 放大光明。 皓然在目前。 以来迎为本愿其义也(矣)。 入道场念佛三昧法者。 修行相貌也。 道场内忏发愿法者。 灭罪用期也。 相海三昧者。 相海者就佛相。 其众相皆圆满故云海。 三昧者。 行者常观念之勿懈也。 功德法门者。 明五增上缘是云功德。 往生出离要门也。 是云法门一卷者极于慈悲故云一卷。 立一念信此法随所闻念其分已下事是为显念相。 舍心。 了识。 故如失意聋盲痴人之形也。 为作之教一百余制禁。 是造他力念相。 依教明五种增上缘义事增上者他力也。 定散上念佛。 念佛之上来迎故云增上也。 缘者是皆往生安心也。 故显来迎之行体即缘也。 六部者智穷六故云六部。 是指释迦一代说教也。 一代者皆云智惠之意也。 灭罪增上缘事以观经一卷。 作灭罪。 故依众譬法门。 证得往生也。 世间出世一切万法。 皆一位譬显往生。 故出离信心成一行。 不散余方。 故往生信心无二意。 期西方往生。 曰灭罪。 说众譬偏有观经故也。 护念增上缘事现生护念者。 一期我身。 依衣食二事。 扶身心云护念。 深信三宝畏冥见故。 佛神加护而拂横难不祥也。 三归五戒受持斋戒等护念事戒法门者弥陀功德也。 定慧二法者智惠。 诸佛三身门功德也。 戒者慈悲。 弥陀独有此德。 具在秘决集也。 故延寿转年长命安乐无病横死。 一期除其患。 一生得其乐。 偏在弥陀念称行者。 应知。 见佛增上缘事上灭罪护念者。 今生利益也。 弥陀释迦护念。 观音势至护念。 诸佛诸天拥护。 为令成就临终正念。 一期守护。 依此护念。 恶次第去。 罪次第灭也。 次见佛增上缘者。 通现当今生见弥陀。 依灭罪护念。 临终见弥陀。 摄生护念故也。 夫人见佛求哀忏悔唯愿如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已下事为显利益。 请通去行也。 非直夫人心至见佛者。 从识显见佛义也。 三念愿力事一者大誓愿力。 是本愿独为超世。 故见佛也。 二者三昧定力。 是十六观众譬法门也。 三者本功德力念佛也。 以来迎。 定散。 念佛力见佛也。 又此义者甚深广大事今就见佛增上缘。 问甚深广大。 就之有四不思议。 第一韦提希夫人逢生身释迦佛。 饱见佛闻法为大国王身。 供养佛三宝亦无量无边也。 梵行作善其功若干。 然漏化前教。 被闭宫内。 因缘断绝。 无见佛闻法之义。 偏患死路而无一分利益。 此义最不思议也。 第二于欣净缘。 报身顶上令双九方西方十方佛土依正。 住之而令见韦提而为序分。 故又不得一分利益。 虽呈智上慈悲。 犹无利益。 是又不思议也。 第三于花座观。 住立来迎佛。 住立虚空者。 不及报身智。 不及众生三业心力而佛力也。 然如经文者。 韦提不明见此佛得忍。 即此佛纳花座。 虽请未来见佛。 韦提无一分利益。 是大不思议也。 问曰虽得忍。 不明经文。 既释更益心开悟忍。 以释见之有其利益乎。 答曰云从释而经有利益者。 以下得益决之。 若有者。 何以经不说得忍耶。 明知依为花座观。 正宗不说得益也。 释决有得益者。 是第七观见佛下于得益分。 就利益也。 全于花座观。 不可有此得忍也。 第九真身观。 问备修众行但能回向。 皆得往生。 是指九品上六品来迎往生。 此往生者。 虽见来迎佛得往生。 就佛来迎守修行功。 有无数千五之不同。 佛来又述本所修之业。 令得于往生。 是全非他力往生。 偏为自力三业往生也。 然摄取不舍者。 偏在念佛。 故云普照唯摄念佛者。 就之来迎者。 有摄取。 明为增上缘。 而者先六品来迎见佛非所凭。 往生亦难决定。 是亦不思议也。 是佛皆无其功欤。 以此四义。 皆难思。 故问甚深广大也。 是则欲显见佛有重重故也。 又如文殊般若经云已下事观念法门者。 就引合经文。 欲言义之法门也。 故见经文上下可料简也。 今见佛增上缘结文。 引此经之意者。 见佛者不同于定善唯依称名号见佛故。 定善为方便。 为知我身有障。 修定善。 若不见者。 知有障。 须称名号。 若又见所观境者。 知无障弥可称名号。 见佛偏在称名。 故定善者。 为称名成方便也。 是故。 上来见佛增上缘在称名。 故今结以此文也。 文殊者以三世诸佛之智。 为文殊。 其知唯在称名。 故引此文结之也。 问曰因定善见佛者。 佛法通谈也。 而今依称名见佛而定善为方便。 其义有证据乎。 答曰依称名而见义。 上来见其文证。 立七证据。 一灭在增上缘引观经。 是见佛经也。 以下辈称名为灭罪手本。 因有罪不见佛。 无罪见佛灭罪亲佛故见佛也。 二真身观舍定善观成以先六品。 问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普照唯摄念佛者。 称名念佛为体故也。 依之废定善云全非比挍。 三流通废定善见佛。 云一向专念弥陀佛名。 四于厌苦缘。 韦提见释尊非定善功。 为乱想凡夫。 自来成见佛义。 五三身门佛。 因定善能观心。 显所观之境而见佛。 然而因智慧位。 不知出离益。 此故化前序。 韦提漏利益(矣)六虽遇超世本愿。 不众生称念者。 无来迎见佛之义。 依称念灭多劫罪故。 弥陀来迎令见行者也。 七礼赞云。 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 佛来迎而赞称佛名。 故我来迎汝。 故见佛增上缘者。 唯明来迎见佛。 教出离也。 依有此七义废定善而立称名见佛义。 应知。 摄生增上缘事是就佛明摄取不舍利益也。 故先引十八愿也。 故以三部经。 明摄取义。 又如下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其女人已下事弥陀别愿超诸佛故者以此愿为体也。 故云不因弥陀名愿力者。 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 终不可得转女身。 问曰。 诸佛别愿。 有转女身愿。 何以弥陀独云超世别愿乎。 答曰。 出离生死一代说教。 宗宗已证明之。 争之。 虽然皆诸经取极乐往生利益。 为面面已证。 从弥陀之外。 无出离生死之路。 就之亦有十证据。 一法华修行发愿。 明弥陀安乐国往生而行必依愿成之。 今既愿极乐往生。 示出离路。 法华者出世本怀也。 出离既以弥陀为导师乎。 二阿弥陀经。 十方恒河沙诸佛。 举皆劝西方往生。 同心证诚者。 出离唯极乐往生故也。 三观经定散摄一代故。 以阇王逆害时。 说一代而废此定散。 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亦云又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故一代出离。 唯有极乐往生。 四报身智顶上。 呈诸佛弥陀慈悲。 还住佛顶。 然韦提舍诸佛慈悲。 选取弥陀慈悲。 请生极乐之时。 释尊微笑。 是独弥陀极出离故也。 五韦提漏释尊教被笼宫内。 因缘断绝。 彼此情乖。 时世尊。 入其宫。 开众譬法门。 韦提依之得忍。 三身门佛。 不觉众譬法门。 故难虚妄也。 六地前地上。 引一切经论。 难往生而言虚妄。 明知。 一代不明出离之路。 若经论有说出离路者。 岂引一代教。 出离破文乎。 七玄义序题门。 取一代教者娑婆教而无出离生死故。 摄序题也。 说人门取一代。 摄观经自说者。 一代说教。 以极乐往生。 独教出离故也。 八弥陀超世别愿。 以来迎引接为体。 然生死之大海者。 以众生三业行功。 是非可超越之路。 必依他力可出离生死。 是故弥陀独。 发临终来迎愿。 十方众生离生死。 偏寄此愿。 诸佛无此愿。 故云超世大愿也。 九圣道一代教。 八宗诸师利生以娑婆得道。 证四乘果。 曾诸宗无出离生死之路。 适谈出离路者为方便。 非真实。 然劝难易二道。 立发遣来迎。 唯弥陀一佛也。 是无诸佛利生也。 十声闻菩萨。 开导凡夫者。 如生盲为导师(云云)又执菩萨论。 以不可为指南。 若依此执者。 即是自失误他也。 然四依弘经菩萨。 一代经大将也。 是向出离生死路。 嫌生盲。 依有自失误他之过也。 故诸经明娑婆得果之路。 不明出离生死之道。 是则娑婆之外立极乐。 独称净土。 唯净土一家废立也。 是以誓诸佛别愿为女人者。 依弥陀利之。 何以知之者。 药师既明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 依之诸经出离者。 皆以劝入弥陀。 为秘要而已。 证生增上缘事是就机明证得往生也。 摄生者往生。 证生者众生也。 善性人恶性人事善性人者慈悲。 发三心念佛行者。 善性人也。 恶性人者智慧。 不发三心。 皆留智慧也。 故曰恶性。 不劫尽花不开故。 又如弥陀经曰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已下事是引三部经也。 以阿弥陀经结之意者。 取自然坏烂。 立证得义也。 问曰。 云众生不往生者。 诸佛舌相皆可坏烂。 然从诸佛方。 三声一声。 皆可往生。 但若不称佛愿。 众生可有漏。 其不及佛力故。 不可往生。 何以于其机。 佛舌相可坏烂乎。 答曰。 是非从机方云可坏烂。 以佛愿方造此释也。 誓十方众生念者。 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佛成正觉。 故依闻名梵行之愿。 造此释也。 譬如夏一切草木生长地上。 依弥陀正觉夏气。 极乐大地一切众生草木皆须往生。 以此义。 为令知弥陀本愿强缘坚。 曰诸佛舌相坏。 从诸佛方言有事者。 舒此舌相。 一切不可我舌有子细也。 然则以女人转成。 立摄取不舍义。 以诸佛舌相。 同证得往生义也。 又问若佛灭后一切善恶凡夫发菩提心愿生弥陀佛国者已下事问曰。 就此问答。 无曰字。 有何意乎。 答曰。 人师释在曰字。 造体之时书之也。 今后生慈悲。 教往生故。 造体云曰。 现生智慧名故。 依无体不在曰字也。 此问答者。 为今生作目前利益。 不在曰字也。 今生利益。 皆智慧法门故无体。 一切性空也。 如梦幻也。 快问斯义是明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也。 不识宿因者。 韦提希思今生苦恼。 故问我宿我罪。 此问即可为今生大乐。 故佛宣快问此事事者。 广说众譬。 是今成义也。 即是闭绝六道生死之因行是厌离秽土也。 横超断四流故。 六道因行皆绝之。 开常乐净土之要门是欣求净土也。 要门者来迎。 他力出离门者极乐也。 非直弥陀称愿是来迎也。 今生思定他力来迎之往生。 期临终即为快乐。 今生快乐无过之。 是今生不见故为智慧。 今生厌欣。 就万法缘而发故。 是无体。 来迎无体。 是皆证得云今生乐。 亦乃诸佛普皆同庆是念佛也。 六方诸佛证诚在此念佛。 诸佛功德。 偏为念佛故云皆同庆。 我身无障。 今生心开念佛。 是大乐也。 娑婆乐成厌离秽土。 欣求净土之缘。 思定临终来迎。 静向本尊弥陀念佛。 是第一娑婆乐也。 四事供养三世诸佛。 皆依念佛三昧成佛。 我等亦依此念佛三昧。 当成佛。 以此义。 今引合现生利益也。 往生极乐成佛。 是未来世利益也。 说现世安稳后生善处是也。 佛言若人百里千里四千里欲闻是念佛三昧必往求之已下事百里得益。 指临终来迎。 千里念佛。 流通也。 称弥陀名号必往生闻之生信也。 四千里序。 正。 得益。 流通。 闻教生信也。 说教皆为未来者。 云四千里也。 里者行也。 何况近而不求学者来迎也。 教外此来迎者。 面像与影者不相舍离也。 木槵经因缘事忏悔灭罪因缘。 唯在念佛。 故引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之义也。 三日不食者。 定散。 念佛。 来迎。 以慈悲食。 舍智慧食之意也。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经一卷事此题分二也。 观阿弥陀佛。 相海三昧者。 上举四篇明之。 念功德法门经一卷者。 五种增上缘已下也。 故释二法门。 故题目分别二而影略互显也。 终在经字者。 五种增上皆引经文。 私释也。 上观佛者智慧。 下念佛三昧者慈悲。 故皆引经文无释义。 圣道教者观佛为智慧(矣)故观佛念佛有二重。 观佛为智慧。 念佛为慈悲。 观显六十万亿恒河沙身量。 见之者智慧穷也。 摄取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慈悲也。 故明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亦观佛念佛。 以念佛为智慧。 以观佛为慈悲极。 念佛名故。 依无体为智慧。 观佛者显见。 就体故见来迎体。 名观佛故。 为慈悲极也。 题目事往生礼赞偈一卷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此礼赞。 设二题目。 是智慧慈悲也。 以智慧为总。 是曰往生礼赞。 是同九方西方。 令无差别也。 以慈悲之题为别。 是曰六时礼赞。 是别于西方作废立也。 礼赞立二题者。 韦提于花座观。 见无量寿佛。 接足作礼。 就此礼拜。 名花座方者为智慧。 是则除苦恼法也。 是三身门佛也。 三恶火坑临临欲入方者。 救众生苦弥陀也。 是为超世别愿之佛。 是能譬所譬也。 此故。 韦提见闻此除苦恼法与住立三尊。 接足作礼故。 礼作二也。 此礼赞者。 释礼拜正行。 一切经中。 集诸经礼赞。 入此礼赞。 故无私释义。 念佛行者。 长日修此六时礼赞而须勿懈怠也。 此礼赞声名者。 为皇嘉门女院之御追善。 先师上人。 被修如法念佛之时。 始以住莲安乐等六人众。 作甲乙修之。 是则欲令具足慈悲。 智慧。 定散。 念佛。 来迎。 作甲乙者。 慈悲智慧也。 初立居礼拜者念佛慈悲智慧。 所居作坐者。 智慧定散。 终称念佛行道者来迎也。 为调此义。 作此声名也。 此行既兴一天四海。 可知十方众生。 依此行法。 皆可往生矣。 安心起行作业事安心者观经三心。 是定散机方。 起行者天亲净土论五念门。 是念佛方。 五念者五念佛门也。 是一经五义。 皆为念佛。 一礼拜。 序为佛作礼也。 二赞叹。 正宗。 言释迦佛。 说此观经三福九品。 定散二善。 证赞彼佛是也。 三观察。 得益。 见来迎佛是也。 四作愿。 流通。 称念佛作往生愿也。 五回向。 耆阇会。 皆为在世未来。 回于往生也。 四修者来迎。 不明在所者。 来迎在教外立之意也。 修者出离行云四修。 四者序分。 正宗。 得益。 流通也。 是一经者。 定散机方也。 有三修者来迎方。 恭敬修者观音为慈悲。 故一切恭敬。 又在定散机。 恭敬之意也。 无余修者。 弥陀超世愿独立也。 又有来迎意。 无间修者势至。 不交余故。 曰一向专称。 又是念佛也。 结释二度者。 念佛慈悲智慧之意也。 通长时修者念佛也。 是四修者。 欲令纳上定散念佛而来迎之位成四修故。 今曰四修者。 定散。 是上观经三心也。 有三种者来迎。 今四修也。 通长时修者念佛。 天亲五念也。 但念佛者就佛慈悲。 长时修以三修结之。 就机方智慧。 无间二结释也。 应知。 问曰。 就定散。 念佛。 来迎。 皆摄于来迎重。 其义如何。 答曰。 一定散纳于来迎之位者。 佛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故非三心可发平生。 即往生故。 临终之时可发此心也。 而于平生。 临终来迎证得。 无疑无虑。 是曰即便往生。 圣道修行者。 其行成就者。 于目前显其验德。 净土往生者。 用来迎于临终。 平生必定其来迎往生。 曰证得往生。 是定散纳于来迎。 二念佛纳来迎者。 释曰无量寿者。 此地汉音。 南无阿弥陀佛者西国正音也。 是无量寿者法也。 法者定散二法也。 一者定二者散。 然今无量寿。 即释南无阿弥陀佛故。 成众生名也。 一切万物者具足名体二故。 众生者体曰无量寿。 名曰南无阿弥陀佛。 此名欲言佛名。 下三品释恶位。 曰五逆重罪凡夫人。 故众生名也。 又无量寿者佛名也。 以众生体为佛名。 曰无量寿佛。 阿弥陀如来者上品上生临终来故佛体也。 以佛体纳南无为众生名。 曰南无阿弥陀佛。 是则以众生体。 为佛名。 曰无量寿佛。 以佛体为众生名。 曰南无阿弥陀佛。 具足南无者成名也。 此意者。 念佛不离佛体。 来迎不离于众生。 众生不离于佛体而临终往生。 为呈此义。 明此密义。 圣道教即身成佛者。 就此义谈能譬方。 而不觉所譬也。 三来迎位摄于来迎者。 选择释四修之时。 礼赞四修。 西方要决四修之外。 亦私释四修。 言有其深意。 是则私四修为定散。 西方要决四修为念佛。 礼赞四修为来迎。 是为亘来迎于定散念佛来迎也。 其故者。 定散摄于来迎者。 即便往生。 念佛摄于来迎当得往生。 来迎摄于来迎即得往生也。 今来迎位之来迎者。 上品上生。 以生极乐而悟无生之利益。 为序分三福。 何以知之者。 说序分三福于一位。 令无浅深差别而明欲生彼国。 当修三福。 世间出世令一位者为果也。 此故正宗上品等。 先六品佛来迎。 往生果也。 慈悲也。 作无数千五之不同。 述本所修善根等者因也。 智慧也。 又序分三福。 等一者孝养父母而曰一者孝养父母即有其四者。 不希求出离。 世善斋戒行者。 三福不往生之意也。 是因也。 智慧皆不可成往生行。 亦是三福曰即有其四。 不出离。 今又曰欲生彼国。 皆三世诸佛。 以此正因而往生者果也。 慈悲也。 以此义。 上品上生华开。 等序分三福也。 此因备此果。 故三世诸佛。 十方众生皆往生。 故曰三世诸佛往生成佛正因。 譬如年中书明年历设之。 三光行度。 四季盛衰。 不违今年所书之历。 明年世间法界。 皆纳今年历也。 今年所书序分三福因也。 智慧也。 明年不违此历者果也。 慈悲也。 依之释但能依此经深心行者。 必不误众生。 是上品上生来迎果。 摄于三福因。 等序分。 曰来迎摄于来迎耳。 又如文殊般若曰已下事一行三昧者来迎也。 指慈悲极。 今文殊智穷故。 佛教慈悲也。 故明不观相貌专称名号。 一代说智慧故。 偏开定善也。 今极慈悲故。 教一行三昧焉。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已下事此问者。 一宗肝心。 一代意密也。 八宗九宗。 一代圣教者。 以观法为真宗以散善为方便。 然今导和尚。 就此礼赞。 始废定善观法而以散心称名。 为佛法出离体是则废除苦恼法。 立住立来迎佛故。 明舍本愿舍大悲。 众生障重已下事境心。 识神者。 一经序。 正。 得益。 流通也。 序善恶诸境。 皆教厌欣二。 然其诸境悉留善恶。 偏依皆今生忧喜。 无为厌欣。 正宗明世间出世。 皆是往生众譬。 然此心留月留花。 不知出离之道。 得益教离娑婆苦界。 往生极乐净土。 然此识不了知娑婆与净土。 不了别凡夫与佛。 不了别愿与行。 不了别心与识而一期解不二。 解一如。 流转生死。 沉沦苦海。 流通废诸善杂行。 专称弥陀佛。 一向期临终来迎。 此神不称。 求通力。 想飞行自在神通方便。 但縡此称名者。 一切神通皆悉得之。 无有从出离生死。 往生极乐之外而通力。 专称佛名往生安乐净土。 为飞行自在通力。 应知。 一要二略三广事要者来迎也。 世间出世要极者。 出离生死也。 教来迎云要。 略者念佛也。 略来迎体而称名故也。 又广者定散机也。 十方一切众生。 摄此中。 忏悔罪障也。 千中无一事以我私所造之历。 永不可称三光行度故。 不发三心而愿往生。 亦复如是。 故曰千中无一。 然上许一二三五。 其义如何。 是许智慧利益也。 上诸佛女人转成愿者。 如纳利益于弥陀。 今慈悲利益许智慧也。 日没日没光为本。 故依十二光。 以日没表西方净土。 初定散。 次念佛。 后来迎。 先以日没初三礼。 显定散。 念佛。 来迎。 哀愍覆护我已下事此偈胜鬘夫人。 拜释尊而请加护文也。 以其文。 今亘六时请弥陀护念。 有五义。 引此文。 第一例证。 第二同体。 第三教益。 第四见佛。 第五大悲也。 第一例证者。 胜鬘夫人。 虽生佛在世。 无见佛闻法之义。 是故立使者。 请见佛闻法。 释尊发遣而入宫说法。 今亦韦提夫人。 于化前序。 恣虽见佛闻法。 皆是三身门利生故。 无其利益。 胜鬘夫人。 同无见佛闻法之义。 佛入宫而现之时。 胜鬘夫人始见佛。 日来不起利益者。 位述如来妙色身。 是非施三身门利益。 慈悲极故。 夫人述此赞叹。 又为韦提希夫人。 不起入宫见佛。 述我宿何罪。 生此恶子。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 与提婆达多。 共为眷属。 是同如来妙色身赞叹然则入此宫。 既说弥陀超世本愿。 于彼宫定可明此密法。 故同其义故。 引此加护第二同体者。 胜鬘韦提共夫人也。 共女人也。 共有五障。 共有三从。 其说无异。 其证益是一也。 胜鬘经者释尊再说之。 观经者阿难再说之。 彼得一乘益。 是得一乘益。 彼入王宫对夫人一人。 是入王宫为韦提而说之。 此故说法利生。 对机因缘。 彼此等同。 故引此护念第三教益者。 韦提闻法教益者。 临终得忍。 出离生死。 往生极乐也。 教益无从此之外此故胜鬘夫人。 所得一乘之益。 是韦提得忍故。 引此加护。 第四见佛者。 见佛是观法成就而身器清净故。 必可加而加。 有见佛义。 不成观法而见佛。 所不许佛法也而今韦提于厌苦缘。 不加致请。 无左右见佛。 自绝璎珞举身投地。 是不请。 又无机功。 忽见佛。 为乱想凡夫。 佛愿亲众生而见佛。 胜鬘夫人同此见佛故。 以呈弥陀。 引此加备护念。 第五大悲者。 诸佛大悲无二。 但以弥陀超世之大悲。 三世诸佛为大悲。 其慈悲者。 度女人。 成佛果为体。 女人慈悲体也。 弥陀大悲独度之。 故今释尊独入不请之宫。 利益五障秽身。 是慈悲极故。 故表临终来迎之义。 独入宫者。 呈弥陀慈悲。 故同观经。 慈悲极。 依之。 今为长日六时之行法。 引对生身佛而加备护念。 应知。 初夜弥陀智愿海事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以此二文意造初礼也。 此意者。 本愿不取机功故。 为呈他力往生曰闻名欲往生者。 五乘皆一位往生成佛故也。 于此世界中已下事是赞下卷初三辈也。 从第二礼。 至第四礼赞上辈中辈。 是十四佛国。 菩萨往生者。 上辈中辈也。 下从其有得闻彼。 至万年三宝灭三礼者。 念佛赞下辈也。 中夜龙树菩萨。 以真言为宗致。 然专赞极乐。 归弥陀。 可知。 真言者教净土要门也。 故以菩提心论。 为净土法门。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者是三心论也。 故曰无量寿观经。 是念佛三昧也。 行愿者是定散。 胜义者念佛。 三摩地者来迎也。 又独弥陀一佛表三智。 妙观察智来迎。 莲花智念佛。 转法轮智定散也。 论大纲皆是净土弥陀法门也。 故净土以所譬实曰真言。 能譬为真言。 依之法身即真身也。 今生利益无从真言之外。 应知。 后夜论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之中。 造即便。 当得。 即得往生。 为安心故。 今生证得往生者。 以极于是。 次行曰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和尚者于十四行偈。 造观经安心故。 至偈终。 曰我依菩萨藏。 然今与佛教相应下。 赞观彼世界相者。 为彼土庄严。 赞弥陀也。 是则无碍光如来之中。 尽观经安心之意也。 十四行偈世尊我一心之下。 释三身者。 观经安心极之故也。 晨朝于晨朝之时有三意。 晨朝平旦。 旦起也。 以日没为临终。 以晨朝为来迎。 以日出譬中有来迎。 圣道教者不逢此日而遂性空。 不知出离也。 晨朝偈。 不言无常者。 是往生者。 乐荣常住故也。 以晨朝为念佛。 慈悲。 智慧。 明。 不明也。 以平旦为来迎。 日已出。 以旦起为定散。 未明而暗。 是性空智慧也。 家有鸡狗。 鸟来迎。 说弥陀变作。 狗势至念佛也。 鸟晓鸣者。 告明者。 以日出告来迎也。 初鸟为定散。 暗。 以中鸟为念佛。 明不明。 以数鸟为来迎。 既日出也。 晨朝时赋。 序分并十六观。 慈悲。 智慧也。 初一礼序分。 从第二礼至十七礼。 从日观赋十六观。 以观音赋慈悲。 以势至赋智慧也。 在韵去性之意者。 作智慧穷赞慈悲也。 朝者慈悲极也。 日中言午时者。 定六时摄一时。 长日勤之也。 智慧法门者。 以六重为穷。 以昼六十拜夜六十拜。 昼夜礼西方弥陀。 礼初皆南无阿弥陀佛也。 慈悲六十拜。 智慧六十拜。 以百二十遍念佛。 为一日一夜行法。 此中纳十万遍百万遍也。 至心归命礼西方者。 三心也。 释南无之中也。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事私曰。 以一宗旨趣。 是之造题目。 异余法门。 今料简曰依观经等者。 依十六观定散所说。 纳世间出世万法。 造众譬不留一。 一切皆教往生之意也。 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者。 法界体。 皆三角而有教来迎之意。 故曰般舟三昧。 赞者是赞叹供养正行也。 一卷者。 极唯慈悲。 得广说众譬三昧也。 遇木永无缘事经曰。 我等无数百千劫。 修四无量三解脱。 今见大圣牟尼尊。 犹如盲龟值浮木(云云)但曰遇木永无缘者。 是有二义。 一者。 木者具足花叶果。 有此三饰曰木。 依之今为执三饰曰遇木也。 叶为众譬定散。 花为念佛。 果为来迎。 从旷劫已来不遇此木饰。 而流转于生死也。 二者木者五浊凡夫也。 木必生火。 无木而无火体。 弥陀超世慈悲之火。 遇浊世凡夫显无生体也。 火必生土。 地上生长万物。 善恶凡夫皆生极乐土。 土必生金。 凡夫生净土得金刚身。 金必生水。 于净土开悟。 得慈悲。 智慧二水。 水必生木。 还娑婆于息所智识济度之有二义。 曰遇木矣。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离娑婆之本末事缘起者六缘也。 法花经。 说五从成佛已来。 种种因缘。 无从六缘之外而出离生死因缘也。 本者智慧。 指娑婆。 末慈悲。 指极乐净土。 以此观经因缘本末。 为出离生死之要门。 般舟三昧愿往生已下事句句上皆有般舟三昧。 故不在定般舟三昧乐也。 愿往生厌离秽土。 无量乐者欣求净土。 句句之下皆有此意。 依之万法皆得往生众譬三昧。 临终愿见住立来迎佛。 造次颠沛思忧喜。 见善恶。 偏可致厌离欣求之念也。 后序空性者智慧。 是为众生。 心识者慈悲即人身也。 我等备智慧。 慈悲二也。 今言性空者。 为共因业也。 故同木石。 水火虽杀人。 无堕水火之地狱。 慈悲者共因业。 智慧者留因业也。 今为造他力唯慈悲。 皆失因业。 以佛力。 离生死。 为净土家法门。 圣道宗。 依为智慧立宗义。 皆依因业。 谓以小乘者取智慧留言。 法相宗者。 取慈悲废智慧。 三论宗者。 执智慧废慈悲。 花严宗者。 留即便往生。 不知当得往生。 法华宗者。 留法不知佛。 故谈草木成佛。 是不造佛体。 故也真言宗者。 留因不知果故。 谈此身即佛。 因业秽身。 全不可为佛。 禅宗者废心而不知识。 故无造体。 无体而不可出离。 今净土宗者。 娑婆之外立净土。 造生死出离道故。 留心留教取慈悲。 取智慧。 取即便往生。 取当得往生。 取法。 取佛。 取因。 取果。 取心。 取识。 一物无舍事。 此上学舍心。 舍教。 舍迷。 舍因。 舍娑婆。 舍秽身。 依佛愿。 离生死也。 若佛在世。 若佛灭后。 一切造罪凡夫者。 齐木石故。 失罪业因果生死。 流转生皆成无生故也。 以日出为弥陀。 以月为念佛。 以星为诸佛。 智慧有于因。 而无慈悲之果故。 不造体。 留名故也。 依之夜为智慧。 当闇夜无物体故也。 以日出。 有物体。 以弥陀造体也。 佛应韦提请。 初说日观者。 明弥陀也。 为造出离生死之道也。 圣道教不谈此日观故。 不知弥陀慈悲者。 不造出离生死之路体。 留机三业。 守智慧因业也。 今木石无因业。 是为慈悲。 悟识者。 永同木石故。 离因业而五逆重罪。 谤法。 无信障出离。 业障永不招苦果。 是则悟识者。 悦流转因业。 故曰人中上上人。 人中最胜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希有人。 离流转者。 因因果故也。 是云同木石。 木慈悲。 石智慧。 木石者。 有利生无流转。 齐佛果体曰木石。 应知。 于时文化六己巳岁六月十三日洛西广见寺而写之西山末学沙门尾州照空显义于时文化九(壬申)春弥生三日洛西沓挂金轮寺写之西山流广谷末学尾张然空教粲于时文政六(癸未)杪月十四日洛西东梅津志趣庵写之西山流广谷末学沙门尾张智空海诚洛西长冈三尊寺西山流广谷末学沙门尾张正空觉道求之于时嘉永六丑晚秋晦日于皇坤友冈邨顿中山北窗下钦写得之广溪寓黉张阳沙门音空观纯修业要决(终) 发布时间:2025-03-26 08:07: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