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 内容: 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大正藏》第83卷No。 2627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第一佛体佛语之事问曰。 佛体佛语者其据如何。 答曰。 第七观释云。 说是语时正明就此中即有其七。 一明告观二人时也。 乃至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 岂有漏天金比方之也(云云)文是也。 此文意言说是语时者佛语。 从无量寿佛至不得意此住立佛体。 一明告观二人时也者。 问。 经文既说是语时向。 以何为告观料。 答。 是乃分别解脱者。 说花坐一分故。 以说是语时置告观位。 以不留花座一分为言。 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者。 释经无量寿佛句门。 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者。 释经无量寿佛句门。 应声者佛证声也。 未来无佛语。 佛体何现乎。 答。 佛体即佛语也(云云)证得往生者。 问。 经说无量寿佛不说机得益。 何言证得往生乎。 答。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体故。 言证得往生也。 三明弥陀在空而立者。 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经文无其意如何。 答。 住立空中佛。 即回心正念愿生义也。 亦是立即住立稍合心可知故。 佛体即得往生。 九品开之为散善来迎。 仰此二释。 弥陀应声约平生定善面也。 弥陀在空约当得散善来迎面也。 是界即便当得二往生法尔摄在无量寿佛住立空中二句故。 云是他力往生也。 四明观音势至□无余众者。 经观世音大势至侍立左右句也。 是以上住立佛体悲智德显二大士也。 五明三尊身心圆净光明喻盛者。 经光明炽盛之句。 问。 经说光明释言身相圆净何意。 答。 身相具谓圆。 心体离垢云净。 身互通心光普十方谓喻盛。 再往言之。 身心圆净互通内外光明齐度生喻盛义。 问。 三尊体别光明亦异乎。 答。 三尊一体光明可异。 显佛体三尊。 示光明一色。 经释共不分别。 是界一光三尊。 六明佛身光明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见者。 经不可具见句。 问。 经文既言三尊光。 何释佛身光明乎。 答。 光明遍以益物为能。 文明化益功。 独在弥陀。 亦是一光三尊义也。 问。 垢障凡夫何能具见者。 释凡夫难见事乎。 答。 韦提既见住立佛体。 何不见光明乎。 然今明论机则垢障凡夫。 佛光实难见。 以观显他力功益也。 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岂□有漏天金比方之色者。 经百千阎浮檀金色不为比句。 问。 真身观说身如百千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今何违之不得为比说乎。 答。 说三尊身色。 真身观观音势至等说不同也。 观音势至观二菩萨身说紫金色。 真身观说佛身色。 说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是暂说观佛面三尊形色也。 以紫金色对阎浮檀金。 则犹如瓦砾。 是界显真身佛体胜二菩萨方也。 以第九真身对第七佛体。 则真身佛体分喻位故。 比界内夜摩天阎浮檀金。 今第七住立佛体超越真身观佛无漏色故。 非可比有漏界内阎浮檀金故。 释佛身无漏光明同然岂持有漏天金比方之也。 西谷上人三十个条云。 佛体阿弥陀佛能觉所觉生佛一体成正觉成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也。 弥陀报身所化化身。 酬四十七愿出现娑婆。 弥陀体释尊言说开所观经无量寿佛云能开无量寿佛。 能开者自无量寿佛体。 定散二善依正二报善依正二报善恶万机乃至。 一代定散开迄。 所见无量体外无所开之法如此开佛体。 释迦能开所开给。 阿弥陀佛体即释迦语有处云佛体佛语也。 第二佛语佛体之事问曰。 佛语佛体证云何。 答。 佛告阿难如好持是语者即是时无量寿佛名矣释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乃至)佛名矣。 持是语者。 指十六语。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者。 弥陀体方。 言持是语者。 是持无量寿佛名。 则定散佛结结归佛时名号驳矣。 上来虽说等释亦如是。 问。 于第七观言佛体佛语时。 显是佛相。 今至流通言佛语佛体。 则以名号为佛体如何。 答。 今此佛体佛语佛语佛体二重名目者。 任一经玄旨欲明未来佛体语穷名号法体一经皆名号得至。 然第七观。 一经十六观佛语已前显佛体。 以见佛体而开佛语欲明开见佛语故。 佛语即观佛三昧如是得意佛体佛语毕。 一经佛语遂穷名号。 其名号法体。 即来迎佛体故。 至流通释成佛语佛体也。 然则第七观佛体。 即流通名号第七观佛体也。 是名名体不二也。 二十个条云。 佛者释迦说者观经所说法也。 又佛体者弥陀也。 观经所说即弥陀也。 名号所以释迦佛说说显故。 佛语即云弥陀佛也。 为令知此义。 释名门能觉所觉奇合成弥陀佛。 观经依正二报开无量寿。 显目无量意开问观经题目无量寿也。 如此十六观释迦佛语。 即弥陀名号佛体开说竟。 流通佛语阿难乃至无量寿佛付属阿难也。 第三能观所观一同之事问曰。 能观所观不相离名目。 如何为证据。 答。 虽可亘一经。 以宝观立所为此观说相异余观。 唯说能说为地观。 即是宝地所观境。 思惟正受。 能观智。 然说如此相者名为粗见上得成宝地即观。 是谓能观所观不相离也。 问。 所求去行一同者。 能观所观不相离为同。 答。 是虽一具法门。 能观所观不相离者。 就正宗观法论之。 所求去行一同者。 就欣净见论序正一同义。 但再往云之可得谓同。 玄义释出在何文者。 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不别能所。 一位释成。 然则能观即去行欣净所求即地观体也。 以是能观所观不相离。 所求去行一同。 全是不异。 问。 能观所观现文乎。 答。 杂想观释曰六从弥陀下至丈六八尺已来。 正明能观所观佛像矣。 第四思惟无不足之事问。 思惟无不足者何乎。 答。 韦提二请。 如来至散善微妙善自开净业正因。 依文先师定判思惟无不足义。 问。 依自开散善玄旨。 一往虽可然。 正宗开说时其证如何。 答。 宝楼观文言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 是思惟无不足文证。 问。 就一经所说见有粗见了了二见。 然则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 宝池说粗见非正宗了了见。 何以得言思惟不无足乎。 答。 经文既粗见外别不说了了见。 是则观成也。 故释言七从此想成已下至宝地已来。 正明显观成相。 此明专心住境怖见宝楼克念不移自上庄严总现矣。 斯乃至说名为粗见。 思惟一分而释显观成想。 行者若观成何不成有哉。 故先师定判思惟无不足。 复非啻宝楼一观。 说宝树宝地宝池故。 先六观想云思惟无不足也。 是释自上庄严总现也。 又欣净见至第六观究竟故。 有显欣净见意。 言自上庄严总现也。 第五识知定散之事问。 以一经定散识知名定散。 其证何乎。 答。 一欲令众生识境住心。 二欲令众生识知自业有轻重。 三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矣。 是证据为也。 问曰。 此识知释须限当观。 所以者第一其日正。 东出无两段释。 二释云何得知由教心观日。 第三释超过此之日百千万亿。 此三释既限日观。 何以一经总为识知定散乎。 答。 观者非十六一分。 可亘定散故。 居置十六初显一经皆识知定散也。 是以三识知释。 自有其意。 先方所识知释云。 直两超过十万亿刹矣。 斯乃识知前六依报。 又第七观说于七宝地上。 散善言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第是。 次业障识知者。 众生散动识□猿猴心遍六葬无由暂息机也。 广通定散故。 杂想观说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散善说若有众生。 释言自身现是乃至无有出离之缘也。 次光明识知者。 释彼国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 此光明亦通定散。 住立佛光明炽盛。 乃至三业速光明等是也。 故此三释居十六初。 为令知一经皆识知定散也。 第六观见一同之事问。 观见一同者其证何乎。 答。 示观缘言汝是凡夫心想赢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见佛增上缘言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见也。 问。 观见一同义。 云何可意得哉。 答。 见者约韦提观者就十六观识知之位也。 意谓欲作在世灭后见说一同序正一致。 此义至示观缘可知。 故以欣净见移示二观彼国土。 以如是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乃至)彼国土。 以如是观见料理。 说正宗十六观故。 所说即见义也。 是云观见一同也。 写本西三十个条现说一同事细字出。 今略之。 三十条十五可见。 第七依散善自开韦提能请落居事问。 韦提观别所求土愿自身出离。 既请教我。 然如来嫌请韦提不许得生。 不得言显未来得生乎。 答。 如来自开意。 正显未来得生。 兼益韦提。 是故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乃至)极乐世界。 依此散善自开。 韦提以佛力见别所求土。 独不限我身。 领解未来。 亦以佛力可得见也。 然韦提散善缘已外全无智。 未来得生净土故。 于欣净缘。 通所求请为我广说。 通去行请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别所求请我今乐生极乐世界。 别行教我思正受。 欣净缘四请。 皆为自身请。 然至散善自开闻说亦令未来世。 初知未来得生土。 此时自身。 同未来凡夫机位成欣净见。 至散善缘初领此实机故。 由韦提请依如来自开落居也。 第八定善材木二观栋事问。 定散材木示观上栋者其义何乎。 答。 定散材木者。 显行缘释曰。 一切众生机有二众。 一者定二者散是也。 示观上栋者。 至示观缘显行二为机示于现。 其证如何。 答。 说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是乃至显行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者也。 然则显行显未来机。 示观为其机也。 示佛力观。 是当缘法门也。 故显行材木示观根也。 第九示观二段告命之事问。 就示观二重告命。 言序正一同序正各别其证如何。 答。 得益段上释告命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乃至)无生法忍经文。 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由序。 是序正各别。 又以下告命诸佛异方便文。 释日想水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 是序正一同也。 以此义故。 观念法门中分别示观经文。 二段引用。 初释佛告韦提希(乃至)故名见佛三昧净土增上缘。 是序正各别意也。 复次释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乃至)地上众生宝地等。 是从示观下告命至日想观及以宝地等经文。 一合引用。 是序正一同说也。 第十序机正宗法之事问。 序机正宗法者其证如何乎。 答曰。 序分有三。 谓证信化前发起也。 初证信序中。 虽释机重重义。 既结故名证信序。 此就阿难解也。 是证信位虽有能听能说。 结收能听阿难也。 次化前序中。 虽有时佛处众。 四总收众位故。 释上来虽说二众不同广名化前序竟。 是四皆摄机也。 复发起序中。 未缘有三缘本自机也。 下三缘虽是法。 至示观缘。 结言云何当见已下此名夫人举出苦机。 六缘共摄机以此可知。 世间如所引释示观有七段释中随一释也。 何可云六缘发起总结哉。 答。 第七文段。 从若佛灭后至极乐世界也。 就中从若佛灭后至所逼是则机也。 从云何当见至极乐世界是则法也。 其法者。 欣净所现国土依正是开显行示观法体故。 下三缘法体。 摄云何当见极乐世界句。 此以法即为摄机故。 从若佛灭从下至极乐世界。 释此明夫人举出苦机也。 故云序机。 云正宗法。 定善义云。 就法定者。 从日想初句下至下品下生已来。 是其正宗也矣。 第十一思惟正受二请未来流通请文事问曰。 思惟正受二请。 未来流通请者其请云何乎。 答。 定善结释云。 上从日观下至杂想观已来。 总明世尊答前韦提第四请。 云教我思惟正受两句矣。 是其文也。 问。 如此人必定流通请难见如何。 答。 从日观至杂想观说相者。 答示观若佛灭请说前六观。 答七观未来请说后七观。 虽然今释从日观至杂想观答思惟正受两句。 示观缘若佛灭后。 第七观未来请收欣净别行请。 为显思惟正受即灭后等请。 释从日观下至乃至正受两句也。 问。 杂想结释依思惟正受二请云十三观开。 何故日观释云一从佛告韦提下至想于西方已来正明总初此明韦提前前请弥陀佛因即许为说矣。 此文日观已下十三说。 知依欣净别所求别行二请说。 答。 定善面说能观所观二。 于此欣净。 为别所求二。 是释此明韦提即许为说。 然杂想结释。 虽欣净见立能所。 正欲显所求去行一同能观所观一同。 释答思惟正受两句也。 问。 显行缘释云。 此明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更请得生行称佛本心。 又显弥陀愿意。 因斯二请。 即广开净土之要门矣。 示观缘释云。 此明韦提前请愿生极乐。 又请得生之行如来已许矣。 如此两释二缘共因二请。 若然无答请自开别。 自开义不成云何。 亦日观释云。 依二请许说乎。 答。 是依玄义依文二义。 显示二缘。 依仍文义。 日观释判玄义重也。 韦提欣净一请如来自开不依彼请。 至示观而真许彼请。 酬欣净二请至示观。 究竟观已下。 酬若佛灭后请。 是依文重也。 亦仍玄义以显示二缘摄欣净所求。 日观已下开欣净故。 日观释显此义也。 是有三义。 一为显所求已成就定散也。 二为显思惟正受请即灭后请。 灭后请即思惟正受请也。 三为令知欣净见即说于日观也。 问。 显行云。 又显弥陀愿意矣。 二请称佛本心显弥陀愿如何。 答。 是与中品下生说四十八愿意一同也。 第十二三心经之事问。 一经总名三心经。 其证云何乎。 答。 散善义曰。 经云。 一者至诚心。 至者真。 诚者实矣。 问。 三心既在上上品。 何亘一经耶。 答。 至诚心当序废深心当正宗法。 回向心当流通分。 故说虽在上上品释亘一经。 既云经曰。 也。 问。 次下次释云。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 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散义矣。 上曰经曰。 相违云何。 答。 上下意别。 次上释意。 广为令通序正流通也。 次下释意。 今三心说虽在上上品。 欲亘九品故。 释无行不成。 亦不留散善。 而欲亘定善故。 释通摄定善。 上广亘三段。 下亦通定善。 反复丁宁。 俱显他力往生三心也。 如此解毕。 上下俱为一同也。 此下三十个条十七三心念佛口决出。 依今此略之。 第十三临终平生一同之事问。 临终平生一同者其证何乎。 答。 下下品释云。 四从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来。 正明闻法念佛得蒙现益。 即有其十乃至所归之因矣。 所言从如此愚人至生死之罪平生也。 故曰得蒙现益也。 从命终时至极乐世界临终也。 然标虽云从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 释以次下临终经文二十八字。 入次上平生摄经文。 而为第九十小料。 若夫临平生各别。 云即有其八。 以第九第十别须立临终一料。 既摄平生不别立。 岂非临平一同明证哉。 第十四识知见事问。 识知见者其证何乎。 答。 得益段云。 闻佛所说(乃至)及二菩萨矣。 是以闻一经说识知名见也。 故通一经为识知见也。 然释以识知此见。 引合光台及以第七观。 斯乃识知见上欲显见说一同义也。 问。 以依正见引合序第七应在十三观下。 何为十六观说下立此见乎。 答。 本自虽亘定善。 欲显散善自开上能请定善落居故。 又得见佛身及二菩萨经文。 于定善者所观三尊。 于散善有住立三尊。 即九品来迎佛体也。 欲显此义故。 又无生忍益属第七观。 为令说益摄见益故。 一经说下立此见也。 第十五前六观序事问。 前六观为序位何乎。 答。 第七观疏云。 斯乃序临净国喜难无为自胜令乃正都弥陀更益心开悟忍(巳上)斯乃者押前云也。 如前观为序也。 今乃正者。 第七已下为正宗之意也。 第十六十三观序之事问。 十三观为序位其证何乎。 答。 玄义释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文曰举观利益方便由序。 其方便体。 引出诸佛如来有异方便文。 而言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 知十三都为序位也。 因问。 云欣净思惟正受二请答十三观。 其二请观也有否。 答。 是有两义。 一谓三请通诸观也。 日观云何作想凡作想者思惟位。 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者正受位。 乃至宝地观有思惟了了见。 花座已下亦复如是二者前六观思惟。 后七观正受。 谓依文前六观思惟。 后七观正受。 谓依文前六俱虽说思惟正受。 至宝楼观摄思惟位。 说相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想观想。 是以欣净教我思惟结前六观也。 亦第七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第八了了分明是极乐。 第十亦令明令如观掌中。 第十一等十一皆以正受为观成。 后七观答教我正受也。 疏曰从日观至杂想观(乃至)思惟正受两句此意也。 第十七上上品十一门口决问疏云。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 即双标二意。 一明告命。 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 上善凡夫人也(已上)如十一门分别。 告命辨定其位既各别。 何至解释以第二摄第一哉。 答。 是有一二义。 一者谓告命韦提在世也。 辨定其位灭后也。 欲令知在灭一机故。 二者谓告命阿难。 在世流通人也。 欲显灭后辨定其位与流通阿难一机故。 三者谓告命佛者。 散善自开教主也。 欲显自开教主齐。 上上品辨定其位。 机法一体故也。 又不啻第二辨定其位。 欲显以下想举有缘等亦摄告命位。 十一门皆从告命中开也。 应知毕。 右一册者。 往日在南纪捤所干通知汉上人室。 得一本写焉。 然鲁纷然念无差谬。 因更考经释本文邑前后义意。 重换语骨。 亦加以西谷三十个条。 是得前住立政弘舜上人本。 随处加入。 欲使吾流法水无滞也。 若有误谬后见订焉。 私斯书西谷之作欤。 第四先师定判思惟无不足。 是置指师言欤。 净土根元地御庙所于西窗下。 沙门晓空仿道维时嘉永第五子暮冬十有八日辰之刻笔起明焉卯之刻笔功二十六员写绝毕于皇坤森冈邨顿中山北窗下。 广谷寓学张阳善觉智空观纯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 发布时间:2025-03-27 08:10: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