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经四品知识义 内容: 观经四品知识义《大正藏》第83卷No. 2634观经四品知识义释显意述问曰。 九品文中至下四品方说临终善知识者。 有何由耶。 答曰。 案经释意上五品人大小虽殊。 平生遇法希求出离。 故至临终不必须于善友开导。 下四品人善恶虽异。 未曾闻法未求净土。 故临终焉要须知识开导缘也。 故玄义释中下品云。 但是不遇佛法之人。 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 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云云。 又释下三品云。 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 唯知作恶乃至以恶业故。 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云云。 问曰。 尔者四品知识说何等法开导彼等。 答曰。 皆说念佛一法劝令归净土也。 但其说相非无差异。 欲示念佛三昧种种功德利益。 令知善友开导各随机宜。 行者用心应有通局进止故也。 然其义门多端不遑毛举。 今且就要述其一辙者。 此四品中如次。 显示安心起行闻名作业四位往生。 以开弥陀智愿玄门。 当宗学者不可不知。 其义何者先中下品文云。 遇善知识为其。 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 此明先说释迦所开净土要门。 令彼生于欣慕心也。 玄义云。 娑婆化主广开净土之要门云云。 散善义云释迦佛说此观经定散二善。 证赞弥陀依正二报。 使人欣慕。 经文又云。 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此明正说弥陀所显别意弘愿。 令彼证于得生益也。 玄义云。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弘愿云云。 散善义云。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总而言之此品行者。 临终遇善闻二尊教。 领解发心即便往生。 故经文又云。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乃至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上上品初总标九品正因文云。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其义在斯矣。 故知。 此品知识传二尊教。 劝令念佛而以安心往生为其要也。 言安心者愿生心具三种信心(如注论释)建立自心不退动也。 故上三心释云。 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 不为一切异学异见别解别行人等。 动乱破坏等(可见具文)次下上品文云。 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 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化佛赞言。 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我来迎汝云云。 此明先赞释迦教中大乘经名。 劝令受持由心散故除罪稍少。 故复转教弥陀愿力念佛三昧。 由心重故障尽即生。 是故释云。 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 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除罪稍轻。 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 复教令正念称名。 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又云。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 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云云。 故知此品知识先赞诸经名者。 为显正杂二行得失劝令念佛。 即以起行往生为其要也。 言起行者如先安心已。 口称心念身礼不问多少。 总名起行故。 故此一称即起行也。 次下中品文云。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 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 广说佛光明神力。 亦赞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云云。 释云。 善人为说弥陀功德。 罪人既闻弥陀名号。 即除罪多劫(文)故知。 此品知识直赞弥陀本愿名号如实功德。 劝令念佛。 而以闻名往生为其要也。 言闻名者。 不取闻如不闻之闻。 闻即欢喜愿生其国。 如是闻者莫不皆往。 问曰。 如经文者广赞功德。 释言闻名。 有何意耶。 答曰。 岂前不言。 赞佛名义如实功德。 凡说彼佛所有功德。 若因若果。 若正若依。 一切莫非名号具德。 若不尔者违本愿故。 如愿文云。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故注论云。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 于大众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 即以佛名号为经体云云。 故知。 经言此人闻已等者。 正明闻名住生益也。 次下下品文云。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欲念不遑非全不受)善友吿言。 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若诸师意先教观念。 今劝口称助成观念。 今意直劝专念佛名。 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如是至心(信顺师教故言如是。 故此一句摽其安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 称南无阿弥陀佛。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云云。 释云。 善人安慰教令念佛(为说妙法即念佛故无别释也)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善友知苦失念(闻名愿生安心不失。 行心间断名失念也)转教口称弥陀名号(转有改转展转二义)念数多少声声无间(多少之言示不必十)除罪多劫云云。 此品知识亦说名义如实功德。 种种诱进劝令念佛。 而知其机障重根钝为苦间隔心多错失。 转教口称声声连注。 念念除罪令得正念。 即以作业往生为其要也。 言作业者。 策励心行。 无余无间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 故此令声不绝等文正明作业往生相也。 问曰。 若尔但可作业往生。 一切愿行积念相续。 长时不退。 方可成辨故。 答曰。 若依自力难行门者。 容有此疑。 今既他力易行道故不受此难。 故玄义云。 若欲往生者。 要须愿行具足。 方可得生。 乃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名义功德为所乘故)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此释只言愿行具足不必待其长时积功。 故至一念即得生也。 问曰。 起行有愿。 纵有生理。 安心唯愿。 何由即生。 答曰。 谁言。 三心唯愿无行。 经云。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释云。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 愿行既成。 若不生者。 无有是处(文)解云。 今此三心信佛心也。 信佛愿生。 因缘和合所归佛名即为其行。 摄成万善。 无行不成。 故安心位即有六字他力愿行。 起行作业其功归斯。 又此三心真实深信弥陀名愿不思议力。 于此心中聚集自他法界凡圣所有善根。 回向发愿作得生想。 故言三心既具无行不成也(可见回向发愿心释)如是二义终归一致。 自他凡圣所有善体莫非佛名所摄成故。 不尔随喜回向义不成故。 应知。 问曰。 既言安心一念即具愿行。 亦可许有作业义耶。 答曰。 亦有其义。 愿行既成即业成故。 故今安心起行作业有横竖义。 横则顿具。 竖则渐修。 闻名具三其义准知。 问曰。 闻名位具愿行。 安心位具愿行。 有何差别。 答曰。 闻名欲生所具愿行。 亦是六字名义。 其体无别。 但此闻中。 唯论佛名不思议力。 不问三心具不具故。 与安心门有少差别。 故大经云。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又观经云。 但闻佛名二菩萨名。 除无量劫生死罪。 何况忆念云云。 释云。 但闻三身之号。 尚灭多劫罪僣。 何况正念归依。 而不获证也(文)但闻巨益此文明矣。 然此经中非无三心。 虽有其心归功闻名。 如是安心名真实信。 如是念持名真实行。 如是相续名真实业。 若不如是谓我能信信力故生。 谓我能行行力故生。 谓我能相续相续力故生者。 未免虚假杂毒之失。 散善义云。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纵使苦励身心。 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 如救头燃者。 众名杂毒之善云云。 故能如先不计自力。 专归所闻名愿力者。 三因五念毕命为期。 正助四修刹那无间。 乃至三福万行备修。 自利利他不惜身命。 当是闻名往生人也。 故此四品文中。 先明安心起行往生。 后明作业。 中明闻名意者。 表此闻名非啻在于安心前。 亦通为于起行作业之体故也。 问曰。 若尔何故本愿文中直言至心信乐乃至十念。 不云闻名乎。 答曰。 经文巧略理在不言。 谓次前愿既言十方诸佛咨嗟称名。 今此愿中十方众生闻其名号。 至心信乐。 此义必然不须诤故。 故下文云。 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即得往生往不退转。 又宝积经无量寿会云。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 余佛利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菩提(文)故知。 今本译人巧略。 无文有义。 智人察之。 凡此一愿总摄三辈九品生因。 岂唯下下品人十念往生。 而无余品人闻名往生等。 问曰。 若尔此四品往生为约一机。 为对四机。 答曰。 二义俱有。 先约一机解者。 闻名欲生愿行业成。 一念即生。 是名顿具。 依此而开心行业位。 次第增进。 是名渐修。 故其三位亦具闻名。 三亦互具。 思之可知。 次对四机释者。 或有一闻名欲生即生不待安心。 或有三心一发便生不待起行。 或有一称方得即生不待作业。 或有多时积念相续方即得生。 此中初二顿机。 后二渐机。 或可。 前三顿机。 后一渐机。 故本愿中为摄众机十念为限。 拟其渐机。 愿成就文显有顿生。 故云闻名信心一念。 此约四机解愿文也。 若依一机准前可知。 故十念言只明闻名信乐生者起行作业极少。 满数不必十念。 方可得生也。 礼赞序云。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 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文)一声等者。 取一念一闻也。 又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萠。 乃至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五会赞云。 十恶五逆至愚人。 永劫沉沦在久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 至彼还同法性身(文)虽有此义。 不愿乃至一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者。 如先为摄众机故也。 是故说教多附下根耳。 观经四品知识义(终) 发布时间:2025-03-28 08:21: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