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大图名目 内容: 净土法门大图名目《大正藏》第83卷No. 2639净土法门大图名目沙门行观撰废立傍正助正三重之事废立者。 废定散之诸行。 立念佛一行也。 然故定散诸行自力行故非本愿。 念佛一行他力行故本愿也。 然舍非本愿诸行取本愿念佛一行。 舍自力取他力云重也。 故废立云也。 然则此废立重法门时。 定散诸行趣行门。 废自力诸行立念佛一行故。 是谓废立重法门也傍正者。 傍定散诸行。 正念佛一行也。 此时定散不趣行门。 要门定散云智慧门。 佛语定散云。 说法门说定散云。 此时无废事也。 然故此定散智慧门。 本愿念佛他力样显知重故傍正云也。 此时喻定散念佛主君眷属如。 主不离眷属。 眷属不离主人而主人威用显样定散诸行善万机造。 此万机摄给念佛云时。 定散废无。 定散摄法门也。 此时定散念佛极中吉也。 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云。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云行见出往生样说定散故。 众譬定散云也助正者。 助定散诸行。 正念佛一行也。 此时念佛行者。 返趣行门三业上助业云定散诸行行也。 是云者。 上傍正重。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云行体闻得。 行者方归命愿心成。 佛体方行也。 此时摄取不舍位成愿行具足必得往生云。 如是愿行具足念佛三昧意得上立返。 佛恩报谢为定散诸善自力行也。 此时自力行似。 安心上取行故。 自力行杂行非。 助业被言皆他力易行有也。 如是废立助正傍正三重分别持法门不迷也。 不可有邪见也。 世间净土门佛法者。 此重不辨。 通佛法任出离迷也。 返返可有思惟也净土三部经云事。 一无量寿经。 此经又大经云也。 二观无量寿经。 又观经云也。 三阿弥陀经。 是净土之三部经云。 三部经共本愿念佛说者为正依经也。 就之问云。 大经观经阿弥陀经俱本愿念佛说者。 一经事可足。 何劳三部各别说云净土三部经哉。 答云。 本愿念佛功德说显。 废立助正傍正三重以说显。 故三部经说也。 然故者。 一大经废立官取说也。 然故阿弥陀佛国中时。 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 选择四十八愿本愿立给时。 定散万行万善中。 余行自力行难行故皆选舍。 名号一行他力行选取。 本愿立给面大经说故。 废立官取大经说可意得也。 以此心地观经净土分通别界说法门也。 故废立重说大经也。 法藏比丘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 舍粗取妙舍难取易是智也。 此智求出悲者悲智一也。 此意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说也。 是诸佛故智集念佛三昧一行成意也矣二观经傍正官取说得意也。 此时者大经废舍定散之万行取返为智慧门。 而说显本愿念佛他力样释尊异方便。 念佛他力样说显给佛语定散云。 谓净土要门事也。 然则是主伴义。 念佛正体。 故主义。 定散伴故眷属成。 念佛三昧少不相离位也。 此时定散废事无。 谓定散万机众机往生时。 成入净土要门故。 定散摄取云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念佛定散极中吉位也。 是傍正位云。 是观经面官取说云法门也。 三阿弥陀经助正义官取说也。 此时念佛行者之名号正定业证得。 其上立返行门出三业。 我等。 方思知二尊大恩。 时欢喜踊跃为佛恩报谢行门趣。 三业定散行时四个助业云也。 但阿弥陀经面指显。 助业不说。 经意摄持也。 其故阿弥陀经面分振濯念佛正定业说。 而诸佛之证诚体故。 虽有存知助业方面不指出。 其故助正二业置证诚。 可成二类往生故。 经意摄持存知有。 而助业方面不指出也。 其上力业云事正定业念佛三昧证得上。 自念佛行者志方翔出助业故正定业下摄。 经之面不指显说也。 次又观经定散观佛三昧智以说显念佛三昧正定业。 阿弥陀经来说时。 三经中振濯无昙正定业。 阿弥陀经说时。 助业云者正定业下出来者也。 以此义助正重法门阿弥陀经官取说意得也。 如是官取面三重三部经当得意。 其上废立傍正助正三重互三经融通可有也(云云有本云。 此义私愚案也。 但此义料简置。 其后法然上人之三部经私记中。 阿弥陀经释给云。 将释此经有四意。 一者来意。 二者专杂。 专亦二有。 一正定业。 二助业云。 此故助正之义当阿弥陀经。 私料简则法然上人素意相叶。 是末代不思议也。 然则宗义法门大图此废立傍正助正之三重打直可有者也。 能能思量。 返返末法之念佛行者。 此三重之义思量。 以可为往生极乐指南者也)三心之事至诚心者。 大经司取心也。 就之此意自力舍他力心移也就之心废立·行废立·佛废立·土废立·机废立·愿废立云事共有也。 其取机方三业门安心。 三业相应三业不调昼夜十二时ストモ不可简。 由阿弥陀佛因中云心废立也。 次行废立万善万行中名号一行选取行废立也。 次佛废立十方净土中简九方选西方别所求。 诸佛中弥陀一佛凭佛废立也。 次土废立十方土废立也。 次机废立八万四千渐顿随宜皆蒙解脱漏建立障重机机废立也。 次愿废立我建超世愿立愿废立也。 是心行佛土机愿六重废立谓如是义存至诚心云也深心者。 阿弥陀经司取心也。 然故三心中深心下阿弥陀经证诚念佛引。 其下就行立信云。 助正二业立。 读诵行虽三部经。 正起行门出时。 云法事赞阿弥陀经读诵。 故深心阿弥陀经司取可得意也回向心者。 观经司取心也。 然故诸善许万机往生之面显心也。 定散万机往生之样观经说事也。 故回向心观经司取心可得意也。 然则三心谓废立助正傍正三重存三部经谓此三重存也。 此故此三部经净土正依经云。 诸经傍依经法然上人得也次净土之报身报土之事四十八愿酬因之报身报土也。 但先圣道门诸教佛三身立法身理。 报身智。 应身三十二相形云时。 无别谓报身正觉事。 纵又谓报身成道事。 备修万行能感报身云。 万行修因之成佛云。 又普通佛就总别二愿立。 因行六度果德三身云。 诸佛总别二愿中总愿方正觉成故。 自力解行面成别愿立。 各别本愿各化众生云。 一机一缘前结缘分也。 阿弥陀佛诸佛总别二愿之上选择别愿立给故。 我建超世愿名乘给也。 其取弥陀正觉诸佛正觉赞事。 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四十八愿选择。 四十八愿立给。 一切万善万行选舍。 名号一行选取。 是众生往生愿立给故。 第十八愿生因愿又愿王也。 四十七欣慕愿云。 第十八愿果。 依四十七愿果。 故四十八愿一一愿言称我名号即是酬因之身云。 文爰以四十八愿酬因之身云。 普通三身门之外报身报土立也。 其取今弥陀佛兆载永劫之六度修行者。 总愿功德社候。 四十八愿立。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正觉誓给。 但此愿果事有不审。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人。 当雨珍妙花祈誓给时。 其音应大地六种震动。 天雨妙花以散其上。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 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告玉也。 其时作社云。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诚谛不虚。 超出世间深乐寂灭云。 兆载永劫六度修行遂。 总愿修行四十八愿别愿二寄合阿弥陀佛成正觉时。 三身一报身成也。 兆载永劫修行方体也。 四十八愿方用也。 然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云时。 别愿方正觉成故。 四十八愿酬因之身云。 诸佛名体各别。 而名极体有利益。 弥陀别愿方正觉成故别愿体名号也。 然者体名方极正觉成故。 一一愿言称我名号即是酬因之身云。 是诸佛正觉赞也。 但诸佛教三身相即云事有。 而其三身中就互相即云也。 是三身门外四十八愿酬因之身立并。 总三身功德别愿酬因之身方极故。 诸佛超别所求报身报土也。 是我建超世愿云名乘也。 然则如是报身报土云事。 未说诸经面。 始三部经计说故。 诸师不存知。 善导一师释之。 此法然上人见出师资释甚相违。 往生得否依善导一师宣玉。 然则世间当也。 净土宗学者达如是打超别智无故。 动法门深言时。 净土圣道得入行也。 圣道净土得入事无。 善导是大破给事也。 圣道净土得入云事。 舍圣道入净土之上事者。 其重法门宗大旨也。 存略(云云)次就观经可意得所诠大意事观经所诠大意观佛念佛两三昧也。 观佛三昧智慧门也。 念佛三昧行门也此两三昧道理此经说显。 故观佛三昧为宗。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云。 两三昧宗和尚立给。 其取今此两三昧说就。 其大意申。 观佛三昧云者。 智慧门也。 此智慧何事知智慧云。 念佛三昧他力行样知智慧也。 言念佛三昧者何事云。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云行也。 其行以乱想凡夫报土可生样知释迦异方便之智慧也。 一代诸经面未说智慧故异方便智云也。 寻其体观经正宗十六观所说面也。 是诸师自力修行定善谓。 诸经位同十六观十六定善释。 善导弥陀他力本愿说显故。 异方便佛体佛语定散得。 十六观十三定善三辈散善云。 定散二门分释(巳上)第一日想观者。 就是云智慧门三事有。 一极乐方所为知。 二漏于诸佛净土乱想凡夫业障轻重之相为知。 三为知阿弥陀光明样云时。 非自力修行定善物知所说也。 其取弥陀光明极乐功德为知也。 是日想观事说少分申之者。 此娑婆世界日轮万人无隔利益有也。 除闇遍光明无生灭能成众务云。 世间出世一切所作事成事。 此日轮恩德也。 皆人东西南北游行。 闇夜不行田夫耕作。 一切众务闇夜为事无。 佛道修行人。 大体明昼コソスレ。 夜不可。 然则世间出世万人。 但日轮恩德有也。 如是上下诸人日轮助给样。 诸佛摄善机恶机舍给。 阿弥陀光明善机·恶机·有智·无智·在家·出家万人不简摄取玉事。 如日轮功德。 是诸佛超胜慈悲故。 大经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说给。 如是道理为令知日想观说。 是智慧门申也第二水想观者。 是物知智慧门也。 水云者娑婆世界有漏法假水也。 琉璃之宝地云者。 极乐真无漏宝地也。 就之经文极乐真无漏地下地上虚空三种庄严。 娑婆假水中说入给事何故云。 娑婆假水云烦恼具足乱想凡夫心水也。 此水中极乐宝地说入云者。 此道理以知。 四十八愿酬因之极乐。 于我等乱想凡夫亲法界身成给为知也。 是真假一同云。 真假一同云事者。 众生与佛亲愿行具足成给事知为也。 如此得意者。 作极乐决定可往生我身可思也。 韦提希夫人如此见十方净土中别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选取。 此法事赞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云。 是道理为知水想观说。 是物知智慧门也第三宝地观云者。 此宝地社有极乐真无漏之宝地。 是只今自力观念观法。 而宝地色相见事非。 水观地观各别名付有。 经文水观地观之境不离说有时宝地观云知。 真假无隔一同乱想凡夫极宝地令知宝地观有也。 此极乐我等为往生成谓令知智慧门也第四宝树观云者。 是亦极乐宝树形色自力观显非可见。 上水想观极乐地下地上虚空庄严皆说入于水置。 宝地观下宝地观云者。 真假无隔凡夫极极乐知宝地观云时知宝树。 假极宝树知宝树观有也。 爰以知。 第五宝池观第六宝楼观娑婆假水位极。 凡夫往生成(玉)知宝池宝楼观有也。 故此等物知智慧门也。 诸师等释玉样自力修行观法非云也”第七华座观者。 此观社殊异方便物令知智慧至极有也。 然故此华座观初佛现见给。 韦提希夫人以佛力奉见。 我今因佛观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请者。 佛答欲观彼佛者。 当起相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云。 彼佛见先华座可见闻。 花座于七宝地上云时。 离宝地不可观之。 此花座云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此佛愿力寻见。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誓成佛时。 佛正觉为众生往生。 而众生可往生故。 佛成正觉由此花座座给。 然则佛正觉成我等往生有。 寻其佛正觉。 此花座云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也。 此时乃至十念成佛。 佛坐此花座成正觉时。 花座成乃至十念。 此花座庄严于七宝地上云时。 宝地乃至十念成。 如是得意极乐依报正报皆谓乃至十念。 众生往生成(ケリスト)令知花座时。 是知智慧门也第八形像观者。 此像佛云者。 此娑婆世界画师佛师画造绘像木像也。 此形像第七观花座令座时。 极乐真佛极乐娑婆形像位无隔而成就云意显。 是谓真假一同无隔于我等凡夫。 形像与极乐真无漏真佛一位说时。 扨知。 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成给阿弥陀佛。 在家出家有智无智不简。 万机无隔法界身成。 于凡夫亲御在事。 此像形观少不违知之也。 如是道理(文)为令知说第八形像观时。 是亦物知智慧门也第九真身观者。 是正极乐真佛也。 是观佛三昧本体有也。 观佛三昧云者。 见佛义也。 见佛云者。 凡夫佛见云事也。 但见佛云者。 闻谓见。 闻云者。 闻知见云义有也。 然者见佛云者。 佛相好眼见只今见云事非。 此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色身之内心。 外相一一唯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成给故。 凡夫行体成给知见有也。 如是知以观佛三昧云。 则观音势至宝地宝树等依报。 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体知者。 皆观佛三昧可得意也。 是物知智慧门也第十观音观者。 是亦观音相好色身非可见。 又诸经面教如自力定善修行非可见也第十一势至观亦如是。 观音势至云者。 阿弥陀佛悲智二门说出也。 观音慈悲。 势至智慧也。 然者今阿弥陀佛摄取不舍观音势至说出可得意也。 自力修行诸经面社观音三十三变现身。 十九说法我佛利益劝。 势至十六大愿发各别利益在。 此观经面阿弥陀佛观音势至。 喧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利益之外。 又别利益无知则慧音势至观有也。 故是物知智慧门也第十二普观者。 是云自往生观也。 然故者上十一观共依正观。 其依正观何样观谓者。 十一观押别样不见。 皆自往生体见タリケル之处普观观说也。 然则普观云事。 上十一观说依正二报。 真假共一不闻。 念佛众生之为往生见发自往生故普观云也。 作时上十一观之意此普观令知也。 然者是亦物知智慧门也第十三。 杂想观者。 杂想者。 物多交意杂想观云也。 何事杂云。 上十一观说依正境方今集说故云杂想观也。 然故上十一观面真假一同依正具足三尊一体义云ツレトモ。 而各别十一观说时。 自力修行之次第观分有。 此观一取集说时。 扨依报正报佛菩萨真假一同。 凡夫无隔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被知也。 谓是何事者。 云然彼如来宿愿力故。 知本愿力故于凡夫亲成也。 然者是知智慧门也第十四。 上辈者。 上品上生读诵大乘人生。 上品中生劣解第一义人生。 上品下生尚劣但发无上道心人生说之。 众生胜劣不云生者。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故。 佛体他力而生知时。 此亦物知智慧门也第十五。 中辈观者。 中品上生尽形持小乘戒人生。 中品中生命延时。 一日一夜戒持人生。 中品下生世间仁义礼智信翔世善微少人生说之。 是机方胜劣不云生者。 从阿弥陀佛体方他力生知时。 是亦物知智慧门也第十六。 下辈观者。 是上品上生十恶轻罪造凡夫一声念佛往生说。 下品中生破戒次罪人善知识名号说闻往生说。 下品下生五逆重罪凡夫十声念佛往生说是又罪轻重不谓生者。 佛体方他力生知时。 是亦物知智慧门也。 如是十六观云事。 云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善人胜劣恶人轻重不谓。 在家出家不云生故。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文)弥陀本愿他力往生事知说十六观面观佛三昧云也。 故观佛三昧智慧门云也。 从此观佛三昧所说面本愿得意见。 往生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得意出者。 如是得意众生方南无愿心也。 佛体方行也。 是彼此三业不相舍离谓。 亲成处云南无阿弥陀佛。 是谓愿行具足念佛三昧也。 众生能归心与所归佛体取合成南无阿弥陀佛时。 六字名号为众生往生也。 为佛正觉体也。 如是道理众生方得意取持位。 谓即便往生言念佛三昧也。 往生位言行时。 念佛三昧位言行门也。 是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云事可得意分也。 然则善知识法门说闻位。 观佛三昧智慧门位可言。 众生他力本愿样闻得。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证得往生位。 可言念佛三昧行门。 观经大意如是。 以如是指南观经法门可得意事也。 无量法门虽有重力此下可得意事也矣。 上指图就。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往生云即是其行。 无行之为我等。 佛方行体成给义也。 然则言他力行也。 非我等。 行愿心方南无。 阿弥陀佛行方也问愿行具足云事如何答。 愿者众生方也。 行者佛体也。 本愿凭众生为不行佛方成行体众生与佛亲。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云位也问。 佛体方云行事闻。 众生云愿事如何答。 必众生始往生发愿非。 众生可发愿本愿立。 可行行本愿立果遂给。 其本愿始闻我等往生今已十劫成ケルヲ。 今迄不知旷劫来流转凡夫有ケル事。 扨如本愿我等往生十劫已来昔成枭思者。 之忽然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愿心佛方成给也。 此愿心成一分行无为众生忽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成给。 愿行俱他力云名目处处在。 以此指图可存知。 愿行具足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云名目指图如此定散云名目就有重重。 要门定散。 亦说定散。 众譬定散。 佛语定散。 亦异定散佛力定散。 五门定散云事。 依用其名目异唯一事也。 此定散诸经面八万教有各各利益。 权实二教·显密二道·教内教外分。 又八宗九宗判。 虽有自他力替目定散体即一也。 今净土门要门众譬言时。 万机相貌作。 一切善恶凡夫摄取给弥陀本愿显也。 如何显者。 上大图十六观事明。 然其御义寻见。 先弥陀本愿念佛三昧愿行具足利益万机不隔。 而广事显自观经下品下生逆法门可申。 谓下品下生人五逆重罪者也。 尚愿行具足往生。 何况破戒次罪者云时。 破戒次罪者一念但闻名号往生。 亦破戒罪人尚以往生何况十恶轻罪云时。 下品上生罪人一声念佛可往生。 亦下三品十恶破戒五逆重罪回心往生。 何况仁义礼智信世善人云时。 闻四十八愿往生。 佛道不入世善微少善人尚以往生。 何况佛戒受人云时。 中品上生戒福人依愿力往生。 亦他方净土有不知小乘戒者。 尚以依本愿力往生。 何况于上辈行福大乘人耶云时。 此依愿力往生见。 此散善就显也。 散善者定善入方便也。 方便行人真实非愿力得生决定也。 何况定善最顶人云时。 从五逆重罪凡夫始微少散善最顶定善机至。 皆愿力往生显时。 此佛利益广大也。 我等亦一切善恶凡夫中何机不漏。 作决定往生哉知定散故。 要门定散云也。 从要门定散万机往生无隔知观佛三昧也。 天王寺极乐东门配被立灵验殊胜灵地也。 我等凡夫伦如何可诣思之处云无甲斐。 下腊尼入道共始。 可然人人云上人人至净土入都人不简。 其人人参诣见。 アノ人人中。 何分限不漏思不惮诣。 千万人中无咎万人为智慧诣也。 其如今预于弥陀本愿众生相貌定散万机作。 一切恶人众机作。 此等摄取给弥陀本愿显之时。 此定散明镜智慧门也。 如是说诸佛显弥陀佛也。 然观经定散阿弥陀佛智慧光明也。 此光明无量寿佛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ナリニノ)。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说。 又大乘广智说。 爰以今经定散。 弥陀本弘誓愿力万机无隔利益知智慧计。 观佛三昧见佛三昧谓。 就之有不审。 经文定善修行面说可观所观依正灵仪巍巍。 何定散万机无隔生知计观佛三昧云。 见佛云乎。 答。 今经所被机烦恼贼害乱想凡夫也。 定散修行不可叶故。 礼赞引文殊般若经。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 议飏神飞观难成就也释。 今所观境种种依正二报说观样说事。 只今我等修行非可观。 定散万机无隔利益给弥陀本愿功德知智慧如此说显计也。 只今我等此说闻计也。 就之问。 其文证有哉。 答。 义云。 十六观所说毕。 于得益分十六观所说押说是语时。 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 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心生欢喜叹未曾有。 廓然大悟得无生忍说。 行成定散云事。 弥陀本愿万机无隔摄取在。 其色众生生付定散以众机广事显为。 十九二十愿修诸功德殖诸德本立给即定散也。 知从本愿成就时定散以可被开显谓。 自本愿成定散则行成定散言。 何事佛方成就我等与给可得意也。 观经之示观缘如执明镜自见面像云。 亦第七观如于镜中自见面像说。 此观经十六观指明镜云义也。 诸教自力圣道门者。 自心即佛谓。 而烦恼罪障机故明镜台闇也。 今此观经十恶破戒五逆重罪者为始。 定散万机一而不漏摄取给弥陀本愿说显之。 此观经闻作者我等其万机中之随一也。 观取利益预知之处忽无生忍得。 何众生此经一切善恶万机中不漏。 佛正觉即众生往生闻之。 往生益知事。 何众生不闇作明镜者即今经说也问。 今观经观佛三昧见佛三昧云观见。 众生眼见心见中何答哉。 非眼见非心见佛力异方便见也。 我等眼见谓妄见何佛法简也。 心见乱想凡夫故不叶问。 就之不审也。 纵有异方便说。 众生心无不可叶。 更心见非云事如何答。 义云。 心一法佛不说祖师不传。 设说给而教文之权实义不显。 第六意识动转计妄智以邪正论。 心见都绝就之问。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释心如何答。 我等动转专念以本愿闻时。 佛正觉即我等。 往生闻得。 难解难入心法被摄取。 他力本愿被摄取マイラセテ。 一心成所谓也。 此问答图显密宗融可作指图也。 长门显性房都半自力半他力立此故也。 设他力本愿成。 众生领解心无不叶可谓。 半自力半他力云也。 其心一法者。 谓难解难入不知动转。 于佛身八万四千相好色身为始。 极乐种种庄严殊胜事见奉。 其慈悲不知则无益也。 此意诸教直如此。 何利益不知者见甲斐无也。 般舟三昧经跋陀和菩萨凝一百余制方。 定善修行三世诸佛眼前观显奉シカトモ。 其慈悲不知无益也。 然则有为报佛梦中权果简也。 亦金刚经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也。 今说八万四千相好色身为始。 极乐种种庄严殊胜事说。 众生往生为成平等慈悲显佛相好庄严知之真见佛三昧也。 此故佛身八万四千相好放给光明。 本愿念佛众生照给也。 虽说无量法门此指图内也。 就之愿行具足即是其行提持也。 文云。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矣。 愿行具足证文即是其行手本也。 此谓料简。 本愿设我得佛者。 法藏比丘愿心也。 十方众生者。 一切定散万机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者。 万机可发愿心也。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者。 我等可行行体也。 虽然我等懈怠凡夫不叶愿行共从佛力十方众生与给。 其故若不生者不取生觉愿已果遂。 于今十劫也。 此愿闻作我等决定往生ケリト思之。 不发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愿心忽成。 此愿心成ヌレハ。 不行佛体我等行体成给。 愿行共具足佛体方在观经开。 亦我等从佛方奉被与。 我等愿行具足成也。 此故佛体云即是其行也。 故他力也。 自今后无量法门出来时此心可提也净土法门大图名目毕(有本)元和七(辛酉)岁三月五日。 于禅林寺书之毕。 满贞判宝永五(戌子)五月十二日再挍毕(有本)元禄五年(申)十月十三日沙门晓空(有本)享保十三申天七月七日。 沙门宣空书(上鸟羽净禅寺藏本)上件二钞以三本对挍。 而就其义易了者写焉。 然间有难决者傍附云イ。 其他疑者亦附傍。 或施星者后所挍也。 即有本云。 挍加者是也。 学者知之时文化四龙辑丁卯腊月下瀚。 报国轮下寓学张阳沙门释亮范。 写于京西桂长恩寺之北轩时文化十三龙辑子八月上旬。 报国轮下寓学张阳沙门释超山。 写于京西今里西向寺东轩 发布时间:2025-03-29 08:20:0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