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往生拾因 内容: 往生拾因《大正藏》第84卷No. 2683No. 2683往生拾因念佛宗永观集夫出离之正道其行非一。 西方之要路末代有缘。 然贪著于名利发心惟难。 驰骋于四方坐禅无人。 嗟乎去去不来盛年残日稍阑。 来来无去衰龄余年复几。 是以澄心于小水鱼。 叹露命日日减。 系念于屠处羊。 悲无常之步步近。 况乎世间春来梦荣华何实。 人身水上沤浮生谁留。 隐山海仙未免无常之悲。 笼石室人终遭别离之叹。 实一生假栖岂期永代乎。 而今倩思受何病招何死哉。 重病恶死一何痛哉。 雪山不死药验失。 耆婆医王方术尽。 无常暴风不论神仙。 夺精猛鬼不择贵贱。 生死必然。 谁人得免。 庄严论云。 若人临终喘气粗出。 喉舌干燋不能下水。 言语不了视瞻不端。 筋脉断绝刀风解形。 支节舒缓。 机关止废不能动转。 举体酸痛如被针剌。 命尽终时见大黑闇。 如坠深岸。 独游旷野无有伴侣(已上)然则形无常主。 只有守尸之鬼。 神无常家。 独跰中有之旅。 悲哉冥冥独游一人不从。 重重被啧谁访是非。 何况一堕恶趣受苦无穷乎。 诚出离之行谁不励之哉。 幸今值弥陀愿。 如渡得船。 如民得王。 巨石置舟过大海于万里。 蚊虻附凤翔苍天于九空。 况乎行者至诚相应本愿。 然日月如走冥途在近。 若竞余日不勤者遇净土教又何时。 早抛万事速求一心。 依道绰之遗诫火急称名。 顺怀感之旧仪励声念佛。 有时五体投地称念。 有时合掌当额专念。 凡厥一切时处一心称念。 依于小缘不退大事。 难值一遇。 岂惜身命念佛一行开为十因一广大善根故二众罪消灭故三宿缘深厚故四光明摄取故五圣众护持故六极乐化主故七三业相应故八三昧发得故九法身同体故十随顺本愿故第一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广大善根故必得往生。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已上)问。 设使心专只念佛名。 未为大善。 那得往生答。 称赞净土经云。 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等(已上)西方要决云。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众德。 故成大善不废往生(已上)故知。 弥陀名号之中即彼如来从初发心乃至佛果所有一切万行万德皆悉具足无有缺减。 非唯弥陀一佛功德。 亦摄十方诸佛功德。 以一切如来不离阿字故。 因此念佛者诸佛所护念。 今此佛号文字虽少具足众德。 如如意珠形体虽少雨无量财。 何况四十二字功德圆融无碍。 一字各摄诸字功德。 阿弥陀名如是。 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合成。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即成广大无尽善根。 如彼丸香仅烧一分众香芬馥。 亦如大网少牵一目诸目振动。 故双观经云。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即是具足无上功德(已上)凡夫行者烦恼胎中一称南无阿弥陀佛。 此一音声胜余音声如频伽卵声胜众鸟问。 善恶诸业熏习所成。 设虽众德具足名号一念何得无上功德答。 未必可然。 于彼八十万亿那由他劫。 为阿耨菩提行前五波罗蜜功德。 比闻寿量一念功德。 千万亿分不及其一。 故彼偈说。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举一略余)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已上)一指剪时五体不安。 一念信发万善自动。 是以功德胜劣不由时劫长短。 释尊寿命功德如是。 无量寿佛功德何别。 故阿弥陀思惟经云。 若转轮王千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 不如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弹指顷坐禅以平等心。 怜愍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已上)故经说下辈云。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已上)是故弥陀一念功德深广无际。 如来广说不能穷尽。 不尔何因速得往生。 一念尚尔。 况十念乎。 况复一日七日念乎。 何况一生不退念乎。 彼千手观音说圆满陀罗尼。 先劝念本师弥陀。 普贤大士现行禅师道场。 同教念阿弥陀佛。 实知。 弥陀名号殆过大陀罗尼之德。 又胜法华三昧之行。 故但称佛名直至道场。 况往生净土岂有留难。 我等有何宿善幸今值此佛号。 无上功德不求自得。 净土之业便以为足。 当知人中芬陀利华。 依之十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各垂劝进。 是表实语。 可取仰信。 彼鹫峰妙法多宝一佛证明。 又王城金典四方四佛俱说。 凡厥处处集会道场不如今说舌相证诚之盛矣。 设虽彼伏怨世界疑惑者。 岂不信受哉。 是故双林决断之筵。 于净土一门更无疑决矣。 如大论云。 婆罗门城王作制限法。 若有与佛食听佛语者输五百金钱。 其后佛到其国。 入城乞食。 众人闭门。 钵空而归。 是时有一老女。 持破瓦器盛臭潘涳。 出门将弃。 见佛钵空渐来。 思惟。 如是神人降身行乞愍一切故。 信心清净惭愧白佛。 且欲设供更不能得。 今此弊食须者可取。 佛知其心受其施食微笑。 出五色光普照天地。 告阿难言。 是老女施佛食故。 十五劫间天上人中受福。 快乐后得男身。 出家学道成辟支佛。 尔时佛边婆罗门立说偈言。 汝是日种刹利性。 净饭国王之太子。 而以食故大妄语。 如是臭食报何重。 是时世尊出广长舌。 覆面上至发际。 时婆罗门忽然合掌白佛。 若人舌能覆鼻言不虚妄。 何况发际。 心开意解。 五体投地。 悔过甚深。 时佛为种种说法得初道果。 即举手大声言。 一切众人甘露门开。 如何不出。 城中一切婆罗门皆送五百金钱。 与王迎佛供养。 破制限法永归佛法(略抄)予抄此文翰与泪俱。 其证小事释尊独至舌相于发际。 今说大事诸佛遍覆长舌于大千。 彼婆罗门城王尚翻邪见归佛法。 何况念佛行者谁不信受哉。 又彼妙良药施一病比丘。 或孝养父母。 奉仕师长。 或一日一夜持八斋戒持沙弥戒。 此等世善尚得往生。 何况得闻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一心称念。 引彼粗善况此妙因。 练磨自心深生信解。 疑者云。 如前所引教理虽然疑念难绝。 是即非他。 罪业之身忽生净土。 仁所疑执罪业身者。 为过去业为今生业。 若疑宿业者何受难受之人身。 又值难值之佛法。 若有重罪人身尚难。 何况佛法。 疑者云。 虽有重罪由人业胜恶不能遮。 人报已尽苦果当受。 今闻仁疑返更增信。 彼人趣业恶尚不遮。 何况净土业。 若疑现业者。 造五逆者具足十念灭罪得往。 何况余罪。 疑者云。 彼造逆者由宿善强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具足十念即得往生。 又由仁疑弥以增信。 逆者十念宿善尚强。 何况一生不退念佛。 故念佛三昧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念佛三昧名者。 当知彼人非唯二三四五如来所乃至无量阿僧祇如来所种诸善根。 已过无量阿僧祇。 尔许如来所种诸善根。 厚集功德。 而获闻此三昧王名字少分。 何况受持读诵。 如法修行为多人说(略抄)又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 王庆重赏忽为富贵。 岂疑贫贱不为富贵哉。 世间瑞物其功尚尔。 何况弥陀宝号功德。 是故行者不应自疑。 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思议。 佛法中弥陀名号殊不可思议。 岂以思议心测不可思议法。 勿以愚夫智疑如来境界。 道登四果尚忘珠于衣里。 位高十地犹隔月于罗谷。 况薄地凡夫乎。 况底下异生乎。 嗟呼哀哉。 疑覆大千之诚言。 信愚小心之臆说。 爰有疑者忽然开悟。 合掌卷舌流泪。 予即为教鼓音经文云。 若能深信无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已上)实疑心懈怠往生之重障。 若得信精进自具念定慧。 念佛是念。 一心是定。 厌秽欣净即是智慧。 五根既立。 岂留六道乎。 又防护三业而不放逸是戒心也。 是护心也。 愿求净土是愿心也。 念佛功德回向菩提施与众生是施心也。 是回向心也。 既具菩萨十信。 盍升九品莲台哉。 夫未出三有火宅虽朝暮之悲叹。 今值大善名号是一生之大庆。 岂不弃众事念佛号哉。 若今生空过。 出离何时。 传闻有圣。 念佛为业专惜寸分。 若人来谓自他要事。 圣人陈曰。 今有火急事既逼于旦暮。 塞耳念佛终得往生。 是故寤寐称念片时不懈(无间修也)六时礼敬四仪不背(恭敬修也)念佛为宗不杂余业(无余修也)终无退转毕命为期(长时修也)念佛一行既具四修。 往生之业何事如之。 般舟经云。 时有跋陀和菩萨。 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 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 即从启问。 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 欲来生我国者。 常念我名数数专念莫有休息。 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已上)是故一切时处一心称念。 昼夜寤寐勿有间断问。 凡夫行者心如野马。 专念佛名何得无间答。 谁言初心行者全不杂起余念。 导和尚云。 若贪瞋等烦恼来间随犯随忏。 不隔念隔时隔日。 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已上)又为散乱人观法难成。 大圣悲怜劝称名行。 称名易故相续自念昼夜不休。 岂非无间乎。 又不简身净不净。 不论心专不专。 称名不绝必得往生。 运心日久引接何疑。 又恒所作是定业故。 依之但念佛者往生净土其证非一。 如彼播州沙弥教信等之其仁也。 本朝孝谦天皇御宇。 摄津国郡摄使左卫门府生时原佐通妻者。 出羽国总大判官代藤原荣家女也。 然而年来叹无子息。 每月十五日沐浴洁斋。 往诣寺塔祈乞男子。 经三个年既以怀妊。 天应元年(辛酉)四月五日平产男子。 而儿已及七岁母不事家业。 有愁叹色。 夫奇问云。 仁何有不例气色乎。 妻答云。 生子渐以成长。 至于今者欲为尼偏念佛。 然而顺夫之身思徒送日。 夫闻是语云。 仁所思尤然。 我同剃发共可念佛。 于儿童者谈付他人。 儿耳闻之。 瞻面浮泪。 自此以后已止游戏。 明朝乞食僧立于门外。 家女悦以请入供养即乞出家。 僧云。 未至衰老。 不临病患。 今求出家。 是为最上之善根。 闻此弥以喜悦。 夫妻共剃头。 时年夫四十一妻三十三也。 次七岁童子同乞出家。 共受戒了。 修行僧留住教经典劝念佛。 小僧名注胜如。 教阿弥陀经并不轻作法。 如此三个年。 其后件僧不知行方矣。 延历十四年(乙亥)二月十八日朝。 入道与尼共同沐浴读经念佛。 至于夜半两人命终焉。 时家中男女不知之。 胜如于傍打金鼓唱佛号。 近邻闻惊问讯之。 又一周忌了胜如修不轻行。 已得礼拜十六万七千六百余家。 以此慧业回向二亲。 不轻之间每临门门香气自熏。 见闻道俗皆以奇之。 其后登胜尾寺。 证道上人为师。 学显密正教。 已经七个年。 遂卜寂寞地。 别结构草庵。 修念佛定五十余年。 味道忘疲五日一饭。 禁断言语十二个年。 同行弟子相见尤希。 于时贞观八年八月十五夜空闻音乐。 奇思之间人叩柴户。 唯以咳声令知有人。 户外人陈云。 我是居住播磨国贺古郡贺古驿北边沙弥教信。 今往生极乐之时也。 上人明年今月今夜可得其迎。 为告此由故以来也。 然间微光仅入庵细乐渐去西矣。 胜如惊怪明旦遣僧胜鉴令寻彼处。 胜鉴不论昼夜发向彼国。 每对往还人问教信之往生事。 敢无答者。 稍见彼贺古驿北有小庐。 当其庐上鸱乌集翔。 渐近寄见群狗竞食死人。 傍大石上有新髑髅。 容颜不损。 眼口似笑。 香气薰馥。 又临庐内有一老妪一童子相共哀哭。 便问悲情。 妪曰。 死人是我夫沙弥教信也。 去十五夜既以死去。 今成三日。 一生之间称弥陀号昼夜不休以为己业。 雇用之人呼为阿弥陀丸。 是为送日计已经三十年。 是童即子也。 今母与子共失其便不知为方也。 于是村里男女往还。 道俗具闻胜鉴之来由。 星驰云集。 回彼髑髅歌呗赞叹矣。 胜鉴速还陈上件事。 圣人闻此自谓。 我年来无言不如教信口称。 恐利他行疏焉。 以同二十一日故往诣聚落。 自他共念佛(云云)明年八月一日本处隐居。 至于期日出堂沐浴。 语弟子等。 教信之告相当今夜。 今生言谈此度许也。 抑泪入堂辨备香华。 线付佛手念诵如例。 然间汉月影静松风声斜。 渐运漏克到夜半程。 乐音仿闻。 异香且芬。 圣人合音念佛。 闻者欢喜不少。 光明忽照紫云满室。 上人向西结印端坐入灭。 时年八十七。 遗弟等悲喜交集。 双眼流泪。 结缘上下二百余人。 三七日夜围绕彼尸不断念佛。 此间香气犹以不绝。 结愿之后将以火葬。 手印不烧在于灰中。 忽起石塔安之既毕。 今号燧石塔之是也。 具载彼上人传焉。 虽在家沙弥前无言上人。 是依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也。 教信是谁。 何不励乎。 练磨其心称名不退。 彼常念观音者尚离难离之三毒。 况常念弥陀人盍往易往之净土哉。 若常途念佛不能勇进。 依此经说修临时行。 要须闲处料理道场。 先于西壁安弥陀像。 若一日若七日。 随堪庄严。 随力供养。 持戒清净威仪具足。 每日三时或四时或五时或六时。 每时三万或二万或一万或五千。 随行者意发愿回向专念勤修。 如绰禅师七日念佛得百万遍也。 若七日夜勇猛精进至终焉之暮被弥陀之加岂为永劫安乐不励七日苦行乎第二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众罪消灭故必得往生。 观经云。 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何况忆念。 又说下品云。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是愚人偷僧祇物。 盗现前僧物。 不净说法。 乃至作五逆十恶。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略抄)僧祇物者龙兴师云。 此云大众物。 大众共有此物用故。 又有云。 十方僧物。 谓有施主为供养十方僧。 于精舍中施诸珍宝及园林等。 后有愚人不知后报摄取受用。 故名偷僧祇物。 次现前僧物者。 现在僧所供养物。 或以威势而劫夺。 或以方便而密取也。 不净说法者。 住名闻室着不净衣。 坐有所得座所解说也。 次五逆者。 若依溜州五逆有二。 一者三乘五逆。 谓一者故思杀父。 二者故思杀母。 三者故思杀罗汉。 四者倒见破和合僧。 五者恶心出佛身血。 以背恩田违福田。 故名之为逆。 犯此逆者身坏命终。 必定堕于无间地狱。 一大劫中受无间苦名无间业。 又俱舍论中有五无间同类业。 彼颂曰。 污母无学尼(杀母罪同类)杀住定菩萨(杀父罪同类)及有学圣者(杀罗汉同类)夺僧和合缘(破僧罪同类)破坏卒都婆(出佛身血同类)二者大乘五逆如萨遮尼乾子经说。 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藏。 及以盗用三宝财物。 二者谤三乘法言非圣教。 障破留难隐弊覆藏。 三者于一切出家人。 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 打骂诃责说过禁闭。 还俗驱使债调断命。 四者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 五者谤无因果。 长夜常行十不善业(已上)次十恶者。 身三口四意三(如常)十中前四名四重禁。 谓杀盗淫妄语也。 若依十轮经于此四重中说近无间业。 故彼经云。 一起不善心杀害独觉。 是杀生。 二淫罗汉尼。 是欲邪行。 三侵损所施三宝财物。 是不与取。 四倒见破和合僧众。 是虚诳语(略抄)设有此等重罪恶业。 至心信乐。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于念念中皆得消灭。 何况余罪。 如彼大庄严佛灭后四恶比丘。 十万亿岁四念处观动修精进如救头燃。 而小乘行无灭罪故还堕无间。 由此应信大乘灭罪之方法弥陀一念之功德。 嘉祥观经疏云。 问。 念佛三昧何因得灭如此多罪耶。 解云。 佛有无量功德。 念佛无量功德故得灭无量罪也(已上)明知。 弥陀一念功德无一善不生。 无一罪不灭。 故净土业无如此行。 昙鸾净土论注云。 今当以义挍轻重之义。 在心在缘。 云何在心。 彼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法生。 一实一虚岂得相比。 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 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云何在缘。 彼造罪时自缘妄想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此十念者缘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譬如有人彼毒箭所中截筋破骨。 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 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 不能拔箭去毒耶(已上略抄十疑安乐集同之)今云。 一称弥陀佛灭无量罪者。 如一良药治万病也。 谓呵梨勒遍治一切病。 所以耆婆亡一切药草皆啼。 呵梨勒独歌。 余草难识。 治热不治冷。 治冷不治热。 若是呵梨勒遍治一切。 无人不识。 又摩尼珠置之浊水浊消水澄。 弥陀宝号投之罪心罪灭心净。 又鸩鸟入水鱼蚌悉毙。 犀角触泥死者皆起。 毒药尚尔。 何况念佛。 又安乐集云。 问曰。 若人能称名号除诸障者。 以指指月。 此指破闇。 答曰。 诸法万差。 不可一概。 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今云。 有圣人念佛为宗。 傍人梦自圣口金色佛放光出入。 觉闻犹唱佛号。 各即法者斯言诚哉)如禁咒辞曰。 日出东方乍赤乍黄。 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 又有人被狗所啮。 炙虎骨熨之患者即愈。 或时无骨好摗掌磨之。 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 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熨之患者即愈。 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 吾身得其效也。 名异法者如指指月是也(已上)称名除障其理显然。 临终迎接岂不信受。 故说下品上生云。 临终彼佛遣化佛菩萨。 赞言。 善男子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我来迎汝(云云)第三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宿缘深厚故必得往生。 观经云。 韦提希白佛言。 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已上)十疑云。 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故得知。 无量寿经云。 末世法灭之时特留此经百年在世。 引接众生往生彼国。 故知。 弥陀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已上)夫如来说教润益有时。 释迦末世弥陀施化。 幸生此时。 知机缘熟念佛往生何有疑乎。 时机犹生行业难熟。 故正法念经云。 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 如攒湿木求火(云云)安乐集曰。 随愿往生经云。 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 虽然不如西方无量寿国。 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 先发心时从此界去。 于此众生偏有因缘(已上)又悲华经说。 我于往昔过恒沙劫。 此佛世界名册提岚。 有轮王名无诤念。 有大臣名曰宝海。 臣有一子相好具足。 当其生时诸天供养。 出家学道成阿耨菩提名宝藏如来。 尔时无诤念王三月之间四事供养。 又大王顶戴一灯两肩荷二灯。 左右手中执持四灯。 二膝上各置一灯。 两足趺上亦各一灯竟夜供养。 时宝海梵志白圣王言。 人身难得诸佛难遇。 大王今已具足。 当发菩提心。 大王答言。 梵志我今不求菩提。 我心爱乐世间供养如来。 梵志复白。 是道清净。 一心尚求(云云)大王复言。 我今发菩提心教化众生。 而终不取秽恶国土。 尔时宝藏佛即入三昧现十方佛土。 时大王白佛言。 以何业故取清净土。 以何业故取不净土。 佛告圣王。 以愿力故取土不同。 圣王闻是语已。 世尊我今发愿云。 愿我成佛土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 乃至愿我成佛已。 十方世界女人闻我名发菩提心者更复不受女身(略抄)故知。 弥陀发心发愿偏在此土。 我等一国受生之间。 或为父母。 或为男女。 或为师长。 或为同行。 生生世世更互有恩。 静思宿缘悲泪难抑。 设虽一念引接何疑。 又陀罗尼集经云。 若四部众将持七宝满世界中。 布施十方一切诸佛。 不如一钱一华一香好心布施阿弥陀佛者。 若作此功德一切诸佛菩萨金刚诸天等皆悉欢喜。 死生阿弥陀佛国(已上)若非宿缘何必然哉。 何况一心称念佛号。 又安乐集引须弥四域经云。 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 纵有天人来下但用顶光照用。 尔时人民多生苦恼。 于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 一名宝应声。 二名宝吉祥。 即伏羲女娲是。 此菩萨共相筹议。 向第七天上取其七宝。 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 定其四时春秋冬夏。 时二菩萨共相谓言。 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向彼。 故西流也(已上)故恃宿缘深当一心称念第四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光明摄取故必得往生。 观经云。 无量寿佛眉间白毫相有八万四千随好。 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复有八万四千色。 一一色复有八万四千枝。 一一色光微妙赫奕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取意)行者其身所有黑业以光照故皆悉消灭。 故仪轨云。 无量寿如来不舍悲愿。 以无量光明照触行者。 业障重罪悉皆消灭(已上)我等如盲者被日照小分无隐。 常怀忏愧慎不放逸。 恨无明病所盲不见摄取光明矣。 或闭目想之遥从西方清净微妙种种色光。 光光相次来照我身如落日光。 其光青黄赤白红紫碧绿等。 又似赤而黄。 如青而紫。 如绿而红。 如是微妙一一色光无应譬类。 行者留心数数念之。 念念不绝。 心心相续如渴思饮。 以见为期。 或热时是冷。 如秋月光。 寒时是暖。 似春日照。 或复寻光遥见西方。 彼佛眉间白毫赫奕宛如日轮。 则如盲者忽得明眼令心欣悦。 故观经云。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 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 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 观佛经第二云。 于一时中分为少分。 少分中能须臾间念佛白毫。 令心了了无谬乱想。 分明正住注意不息。 念白毫者若见相好。 若不得见。 如是等人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 设复有人但闻白毫心不惊疑。 欢喜信受亦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已上)又双卷经云。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光炎王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灭身意柔软。 欢喜踊跃善心生矣。 若在三途勤苦之处见此光明无复苦恼。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三途尚见行人盖见乎)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 日夜称说至心不断。 随意所愿得生其国(略抄)是故行者系心白毫专称佛号第五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众护持故必得往生。 善导和尚云。 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 若有人如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 常使是人无病无恼。 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 日夜常得安稳(已上二十五菩萨者。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师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德藏菩萨宝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光明王菩萨山海慧菩萨华严王菩萨珠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也)安乐集引请观音经云。 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 一者眼赤如血。 二者两耳出脓。 三者鼻中流血。 四者舌噤无声。 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 六识闭塞犹如醉人。 有五野叉面黑如墨。 而有五眼。 茍牙上出。 吸人精气。 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 时有月盖长者。 为首部领病人。 皆来归佛。 叩头求哀。 尔时世尊起大慈悲。 告病人曰。 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汝今应当五体投地烧香散花。 令心不散经十念顷。 于是大众如教求哀。 尔时彼佛放大光明。 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 一切病苦皆悉消除。 平复如故(已上)护持既尔。 往生何疑。 又观经云。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已上)行者常除住处尘垢。 近边不安不净臭物。 常烧名香不犯威仪。 如人请宾客即庄严处处矣。 又称赞净土经云。 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经深生信解住十方面。 十殑伽沙诸佛之所摄受。 如说行者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已上)西方要决云。 问。 西方净土处胜时安。 一切下流如何并往。 答。 彼方精妙欲往实难。 佛力加持去之甚易(已上)第六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极乐化主故必得往生。 地藏占察经云。 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 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号专意诵念。 一心不乱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已上)是故净土行业众多其中专念化主为胜。 罪业虽重免似朝家之行赦。 界趣虽阻通同王印之开关。 仍只念法王不杂余业焉问。 依占察经专念化主可愿何土。 何偏劝极乐。 安乐集云。 十方净土虽同可愿。 西方极乐净土初门。 何以得知。 华严经云。 娑婆一劫极乐世界为一昼夜。 极乐一劫袈裟幢世界为一昼夜。 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 又娑婆秽土终处。 何以得知。 正法念经云。 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 土田唯有三角沙石。 一年三雨。 一雨湿润不过五寸。 其土众生草子为食树皮为衣。 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复有世界。 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 悉皆有翅飞行。 逢者相啖。 是岂不名秽土始处。 是故娑婆秽土终处。 极乐净土初门。 境次相接往生甚便(略抄)无垢称经云。 堪忍世界有十种善法。 一以慧施摄诸贫穷。 二以净戒摄诸毁戒。 三以忍辱摄诸瞋恚。 四以精进摄诸懈怠。 五以静虑摄诸乱意。 六以胜慧摄诸愚痴。 七以说除八无暇法。 普摄一切无暇有情。 八以宣说大乘法。 普摄一切乐小法者。 九以种种殊胜善根普摄未种善根者。 十以无上四种摄事恒常成就一切有情。 此等善法余佛土无。 复岂非为秽土胜处。 又云。 非唯十阿僧祇土中为初门。 亦彼土中有九品差别。 由此造逆者既生下品。 我等云何绝希望乎。 又非唯有九品差降。 亦彼土中别有边地。 谓胎生土是疑惑者所生之处。 故双观经云。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不了佛智。 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此诸众生生被宫殿。 寿五百岁不见三宝。 谓之胎生(乃至)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 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略抄)元晓云。 生边地者别是一类。 非九品摄。 又非唯有胎生边地。 亦于道中且有化城。 谓懈慢国。 庄严微妙国土安乐。 令杂修者先生彼土遂生极乐。 故菩萨处胎经云。 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 国土快乐作唱伎乐。 衣被服饰香华庄严。 七宝转开床。 举目东视宝床随转。 北视西视南视亦如是转。 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皆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 何以故。 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 斯等众生自不杀生。 亦教他不杀。 有此福报生无量寿国(已上)夫设边地于极乐为引疑惑之辈。 假化城于懈慢以接杂修之者。 诸余净土未必如此。 是故偏说极乐世界于易往土。 心不怯弱只作决定往生之想。 故双观经云。 横截五恶道。 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已上)幸得便宜。 谁不行哉”第七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三业相应故必得往生。 法华玄云。 口业称名必具三业。 发声口业动舌身业。 经意意业。 身业礼拜具身意二业。 意业存念唯意业也(已上)近代行者念佛名时。 虽动舌口而不发声。 或执念珠只计数遍。 故心余缘不能专念。 散乱甚多。 岂得成就。 发声不断称念佛号。 三业相应专念自发。 故观经说。 至心称名令声不绝问。 设不发声而动口舌岂非口业。 汝不学法相此问所致也。 动彼舌根即身表业。 今语表业谓言声也。 是故新译改曰语业。 然名句文身依声假立若动舌称名岂不依身。 若尔何故秘藏记云。 莲华念诵者诵音闻于自耳。 金刚念诵者小动舌端(云云)答。 显密二行各有其理。 名句文身依语声者此约显示。 若论隐密亦可通舌。 若不尔者动舌念诵岂不称名。 而今但劝三业之行。 是故不取动口称名。 纵不卜居于山林暗迹于烟霞。 或徒然日或寂然夜。 向西合掌澄声称念。 随数遍之积专念渐以发。 闲窗暮日澄心八功德池。 空床晓夜系念满月尊容。 附华色月光观弥陀之相好。 寄风音鸟声思净土之乐音。 行之可知。 不能具记。 若得专念将知往生又问。 三业中意业为引。 身口为满。 今劝净土何非引业答。 岂不前释。 为成专念今劝三业相应口业。 设虽一念专念若发引业即成必得往生。 设虽万遍专念不发引业未熟不得往生。 何况三业相应口业俱感净土引满二果乎第八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三昧发得故必得往生。 夫诸法本无自性。 唯是一心所作。 流转生死心之染相。 趣向菩提心之净相。 但散心事难成专念业易成。 如彼酒反河中箭穿石里非麹弓之功。 是一心之力也。 染净诸法皆以如是。 往生净土业岂不依一心哉问。 今一心者若定心者未得定人何得往生。 若得定者岂得称名。 定中五识不现前故答。 若依俱舍三摩地者此云等持。 平等持心心所令专一境有所成辨而通三界。 谁不现起哉。 若依唯识等持定者令心专注不散为性。 心专注言非唯一境。 不尔见道应无等持。 设住一境若非专注不名等持。 又遮五识能入等引。 不遮等持。 谓等持通定散。 但专注境义。 等引唯定心。 作意专注故。 又文殊般若下卷云。 佛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专称名号。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即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上)善导和尚云。 若得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 见彼净土一切庄严(已上)和尚既是三昧发得之人也。 岂有谬乎。 故知。 一心者唯等持定。 依斯行者废余一切诸愿诸行。 唯愿唯行念佛一行。 散慢之者千不一生。 专修之人万无一失。 然人不木石。 好专念自发。 心若驰散知而不随。 常作心师不师于心。 心第一怨。 此怨最恶。 此怨缚人送琰罗所。 久没生死之泥是由妄想。 当乘净土之云只在实智。 行者知妄空妄想不起。 家主知贼有怨贼无犯。 觉王一发妄军悉退。 总罚妄敌无如智剑。 又遭急难时如忘余事。 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剑奋勇直来欲取。 其人到走规渡一河即作此念。 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渡。 若着衣纳恐不得过。 若脱衣纳恐不得暇。 但有此念更无他念。 行者亦尔。 念念相次无余心杂。 或念法身。 或念佛智。 或念白毫。 或念光明。 或念本愿。 或念宝地。 称名亦尔。 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有人问云。 着脱二念岂唯一心。 答。 着脱虽异渡河一念。 名相虽异念佛是同。 但念念相续未必一境。 此义应知。 又于佛前称佛名时缘贪嗔境。 心若狂乱耻于本尊速至信心。 如世间狂人于帝王前守礼不失。 又佛见我当作是念。 云何此人欲生我国。 口唱我名心犹散乱。 若非一心违我本愿。 可耻可耻。 早速制伏一心不乱问。 如前所教方作用心虽称佛号专注犹难。 止之驰疾飏炎。 观之闇逾漆墨散强定劣。 鹬蚌相扼。 散心念佛今欲退舍。 若有方便请为说之答。 凡夫行者谁从初心有得定者。 从散位入定位。 是三乘行人入圣之方便也。 施彼黑乌为得白鸦。 唱此散称为发专念。 而今不肯散称。 盖是无志之甚也。 但于如来有巧方便。 为仁示之。 受学勿懈。 业报差别经云。 高声念佛读经有十种功德。 一能遣睡眠。 二天魔惊怖。 三声遍十方。 四三途息苦。 五外声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进。 八诸佛欢喜。 九三昧现前。 十定生净土(已上)今更有一种。 谓闻者灭罪也。 又感禅师云。 学念佛定令声不绝。 遂得三昧见佛圣众。 故大集日藏分经言。 大念见大佛。 小念见小佛。 大念者大声称佛也。 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斯即圣教。 有何惑哉。 现见即今诸修学者励声念佛。 三昧易成。 小声称佛遂多驰散。 此乃学者所知。 非外人之晓矣。 子若不信请试学。 为无得不修。 何疑惑矣(已上)予为知先贤独在闲室。 向西闭目合掌当额。 励声念佛即得一心。 敢以不乱。 诚圣言不堕地。 行者可仰信。 纵虽末代盖见佛哉。 声作佛事。 斯言诚哉问。 设得一心凡眼遥见西方弥陀答。 诸法因缘不可思议。 若定水澄净自见满月尊。 如净水为缘见空中本月。 若犹难见准好像思。 今三昧者多是闻思相应三昧。 未必修慧。 又仁费言徒勿疑问。 人值急难得一方便应早速离。 何暇论谈。 行者亦尔。 旦暮难知。 不杂余言励声念佛当自有证。 行者若及衰老不堪励声者试作地想观。 将今入观略有五位。 初肉眼闭目如对闇夜。 次作池水想。 既见池已当起冰想。 见水映彻作琉璃想影像粗现。 次虽影像才现犹未得明相。 凡夫行者心犹野马。 若想多境定即难得。 唯观方尺一丈宝地。 若一日若七日乃至一年三年等。 唯除睡时恒忆此事。 但舍万事定即易得。 若不尔者纵尽千年法眼难得。 由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于应得法心不怯弱。 增上意乐数数修习。 随心安住明相渐现。 幸长夜中仅得小灯。 念念观之极令明了。 行者即念居琉璃地。 但闭目见开目不见(已上二观水想观也)次已得心住。 三昧渐发粗见净妙琉璃宝地内外映彻。 闭目开目不令散失。 是名影像成就。 次虽影像成犹想心见。 今不借想直见净妙琉璃宝地奇丽清净众彩杂饰微妙赫奕了了分明。 是名所作成就(已上二观地想观也)但机根不同观法多途。 或有广观。 或有杂观。 若欲广观者先举心眼遥见西方。 皆琉璃地。 广博严净怛然平正犹如大海。 下有金刚宝幢擎琉璃地。 光色赫奕映琉璃地不可具见。 凡十方世界无不琉璃地。 行者常念居净土中。 此观本意只在于斯。 若欲杂观者谓琉璃地宝树行列妙华普散馨香芬烈。 又琉璃地金绳界道宝衣布地。 践之而行。 又琉璃地众宝楼阁并影赫奕。 不能具注。 此等观中若得明相。 数数驻心极令明了。 一观若成众事自备。 一一境界浮琉璃地如清凉池莲华庄严。 夫尽虚空界之庄严虽众宝合成。 广大无边之国土而同一琉璃。 幸哉遇此观门不往今见斯之胜益。 岂非佛恩乎。 佛告阿难。 为未来世欲脱苦者说观地法。 若观此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舍身他世必生净国。 心得无疑。 斯说诚哉。 往生净土之业无如观地法矣。 元兴寺智光赖光从小年同室修学。 赖光及暮年与人不语。 似有所失。 智光怪问。 都无所答。 数年之后赖光入灭。 智光叹曰。 赖光是多年同学也。 顷年无行法徒以逝去。 二三月间至心祈念。 梦到赖光所。 见之似净土。 问曰。 是何处乎。 答曰。 是极乐也。 以汝恳志示我生所。 早可归去。 智光曰。 我愿生净土。 何可还耶赖光曰。 汝无行业。 不可暂留。 若尔汝亦生前无所作。 何得生乎。 答。 汝不知我往生因缘乎。 我昔披见经论欲生极乐。 靖而思之知不容易。 是以舍人事绝言语。 四威仪中唯观净土庄严。 多年积功今才来也。 汝心意散乱善根微小。 未足为净土业。 智光闻斯言悲泣不休。 重问曰。 何为决定可得往生。 赖光曰。 可问于佛。 即引智光共诣佛前。 智光白佛言。 修何善业得生此土。 佛告智光。 可观净土庄严。 智光重白佛言。 此土庄严微妙广博。 凡夫何观。 佛即举右手。 掌中现小净土。 智光梦觉。 忽命画工令图梦所见净土相。 一生观之终得往生(已上)十因之兴意在斯因。 不爱身命但惜三昧。 若爱宝地必生净土。 思之应知第九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法身同体故必得往生。 双卷经云。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起信论云。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已上)夫观法多除。 且示要路。 见鞭影行只在马意。 今法身者入●字门悟一切法本不生际。 是则中论所说八不之中第一不也。 谓缘生诸法各无自性。 无自性故本不生也。 肇公云。 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庄周既有指马之况。 如会指成卷即缘观俱寂。 卷有自体不假指成。 既由指成则无自体。 今寄一指万义类之。 作此观时无有一法别守自性。 自性既无。 假相何立。 不异空之色如水月镜像。 不异色之空似阳炎婆城。 今以诸法无自性故法性无阻法界一相。 是一相故心无分别。 无分别故妄念即止顿悟如来平等法身。 佛与众生同体无异。 众生同体佛利秽土无障。 诸佛同体生往净土何隔。 而无始以来不达法界一如之理。 诳惑因缘假有之相妄执实有。 种种分别从惑起惑。 从业起业。 五趣四生轮转无际犹如车轮犹如拍鞠。 故不增不减经云。 即此法身轮转五道名曰众生。 但于假有法妄执实有。 所造之业与境不合故非实作。 诚妄想如梦。 何作业乎。 昨觉今梦无别异。 故觉境已过犹以如梦。 梦境当时宛以如觉。 妄想即梦佛说长夜。 谁有智者诤梦觉异。 如彼庄周成胡蝶胡蝶成庄周之是也。 是以梦作若非业妄作何是业。 妄想是梦。 实业谁作。 实业既无。 生死谁感。 故有文云。 我由无明妄三业梦裹造作众罪障。 乘觉思惟无作者。 我心如空。 罪何住。 幸今值法性空之教。 达一法界之理。 妄想梦觉见卢舍那。 故华严经云。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 若能如是解即见卢舍那(已上)是故妄念本无。 是缘生故。 心性本净。 非缘生故。 而无念智所证心性不异虚空。 无所不遍。 空外无智而可知。 智外无空而可证。 境智冥合一味平等。 今见心性常住不变无长短方圆之形。 无青黄赤白之色。 无苦乐忧喜之想。 无贪瞋痴慢之惑。 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三世寻之亦毕竟空。 如奋迅王经中说。 遮魔语金刚齐菩萨言。 我一千年观汝心行常求汝便。 而不能得。 菩萨比丘言。 假使于恒沙劫求我心亦不可得。 心不在内不在外。 不在二处。 不在中间。 魔言。 若汝无心云何去来亦有言说。 比丘言。 如幻人有去来言说。 故佛常说诸法如幻(已上)非唯众生心。 诸佛心亦空。 凡心性一味迷悟不二。 佛心中众生迷迷无所迷。 众生心中佛悟悟无所悟。 实心性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无相可得毕竟无念。 以无念故即无染着。 无染着故自性清净问。 心性本净。 妄念何生。 从心犹生此妄安止答。 仁所迷问未空妄念。 以妄念心疑无念理。 如彼渴鹿追阳炎水。 岂不已说。 缘生妄念即自性空。 自性空故实不生也。 既悟无生妄何由生。 空花之喻于此宜陈。 虽空无花于眼病时见有空花。 于无病时不见空花。 而不变空成花。 不变花成空。 心与妄亦尔。 虽心本净由妄缘故谓心生妄。 如空见花。 若得无生妄念本无。 如空无花。 故不变心成妄。 不变妄成心。 谁有智人求其自性。 若有本性是真非妄。 岂有永息。 故大佛顶经云。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摄论引无上依经云。 诸惑本来不入众生自性净心。 唯是客尘自分别起。 又起信论云。 烦恼染法唯是妄有自性本无。 从无始来未与如来藏相应。 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 而使证会永息妄者无有是处(已上)是故勿寻妄念本性。 不尔何故经说客尘论云本无。 故心地观经云。 如是心法本非有。 凡夫执迷谓非无。 若能观心体性空。 惑障不生便解脱(已上)然许妄念实有自性。 何用断除惑障道为。 由此应信。 妄念空故对治道起便得永断。 非唯妄念其性本无。 所变境界皆悉性空。 性空即佛。 不须异求。 是故诸法一色一心无非法身。 故华严经夜光幢菩萨偈云。 十方诸世界一切群生类普见天人尊清净妙法身(已上)尘沙实相。 自在童子算沙开悟。 大海法身。 海云比丘观海见佛。 三业四仪不离实相。 五阴六尘是即法身。 愚哉日用不知。 而今觉知法界唯真万法一如。 无烦恼可断。 烦恼即菩提。 无生死可厌。 生死是涅槃。 故庄严论云。 由离法性外无别染善法。 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 胜鬘经云。 生死二法是如来藏(已上)此观成时无前境界可起妄念。 皆是佛身。 何缘生惑。 不尔岂异无比指鬘。 若时妄念止生死即本无。 尔时心性明菩提是本有。 念发即觉觉之即空。 前念迷即凡。 后念悟是佛。 是故心外不可念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虽心性空而具万德如海十相一一充遍。 谓妄念起见。 见此不见彼。 心性遍照故有遍照法界之德。 犹如月轮圆明在胸。 妄智犹闇。 此名无明。 心性明净。 故有大智光明之德。 犹如明镜。 诸佛影现。 或有自性清净之德。 能洗业障垢秽犹如净水。 或有清凉不变之德。 能散烦恼热恼犹如凉风。 或真实识智德。 或常乐我净德。 如是过恒沙不思议功德满足。 一一性德不能染纸。 念念观达能可染心。 是名真实发菩提心。 一发此心无有失灭。 彼寄花五净风日不萎。 附水灵河世旱无竭。 花水尚尔。 何况真心。 此门甚深真实甚深。 显法界于一因。 备万德于一心。 幸今遇大乘法雨见法身芽茎。 譬加电震见象牙花。 因此行者系念心性。 坐卧勿懈。 寤寐不忘。 数数积功念念累德。 妄想云晴心性月圆。 是名如来自性清净本觉法身。 亦名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恨及末代顿机者希。 徒[金*庚]伯牙之琴。 空治下和之璧耳。 设有善人日日三时各以恒河沙身命布施。 如是布施无量亿劫。 若复有人闻此法身。 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系念常勤修习。 沙门明智云。 我若盛时周巡诸国志求佛法。 胡国有山。 有四人住。 我见其行甚为希有。 有一比丘。 当修礼拜。 日夜不卧。 复有一僧。 常诵经典未尝睡眠。 复有一僧。 常行乞食施诸众僧并济贫乏。 是三人行为未曾有。 复有一僧。 见其作法。 不修礼拜。 不诵经典。 不行乞食。 不持戒行。 不具威仪。 饭食常饱床卧具足。 高枕寝息不别日夜。 极懈怠人。 极无惭僧。 今见此憎忽起恶心。 是旃陀罗。 出家外道。 甚可厌离。 不可亲近。 而今愚夫谁知。 上人内行猛利观念甚深。 十五个年常观法身。 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观其本性真如一味。 如是观察见于心性未临命终。 兼知死期临命终时文殊现前赞言善哉。 乐音满空众花乱落。 命终之后见其死骸。 栴檀之香从死骨出。 我及余众深以忏愧。 是故以牛羊眼不可量知众生根性(已上)经说上品中生云。 未必读诵方等经典。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围绕。 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 汝行大乘解第一义。 我今来迎(云云)依斯往生净土之业无如此观。 今观行者法身同体。 妄轻自身勿生疑惑矣”第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随顺本愿故必得往生。 故本愿云。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云云)地藏占察经云。 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 何等为三。 一者一心。 所谓系想不乱。 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 所谓专求不懈。 不顾身命。 三者深心。 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若人修习此忏悔法。 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已上)净土论注云。 问曰。 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 百一生灭名一刹那。 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 若总相若别相。 随所观缘心无他相。 十念相续名为十念。 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 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 但知多少复非无间。 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辨耳(今云。 由愿力故十念业成。 不尔本愿应无胜用)不必须知头数也。 如言蟪蛄不识春秋。 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 知者言之耳。 十念业成者是亦神通者言之耳。 但积念相续。 不缘他事便罢。 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 若必须知亦有方便。 必须口授。 不得题之笔点(已上)余遇此注虽喜。 不传口授是恨。 然有人云。 向于西方折指念佛一心不乱自知头数。 行之可知。 是途听耳。 今云。 设复知数岂退专念。 心专注言非唯一境。 如前已说。 又善导和尚云。 行有二种。 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是名正定业。 顺彼佛本愿故。 若依礼诵等。 即名助业。 除此二行自余诸善悉名杂行(已上)是故行者系念悲愿至心称念。 除不至心者不顺本愿故。 诚弥陀愿非少缘悲愿。 不胜大悲。 立不可得愿。 如彼药师立得菩提时不誓不取正觉。 又如千手誓不取正觉犹未证得菩提。 而我法藏比丘恐誓不取正觉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随从十方生彼国者犹如駃雨。 虽不可得愿今者已满足。 是几许修行之功乎。 是几许大悲之力乎。 诚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依之非释尊独赞叹不可思议悲愿。 又十方恒河沙诸佛同以称扬咨嗟。 幸今遇此愿。 如子得母。 勿空过矣。 如世间父母于孝顺子其念偏重。 况一子慈悲。 机念相投引接岂疑。 又如善恶法遇胜缘力即非常途。 谓肉眼不见障外。 依法华功能见大千界。 眼识唯缘色尘。 依威德定亦缘法处色。 此等非自力。 是胜缘力也。 准之应知。 行业虽疏乘弥陀愿十念得往。 易往无人斯之谓焉。 若不生净土不遇十念愿。 今者已得值。 知往生时至。 叹喜踊跃向西合掌举声十念。 行住坐卧勿懈。 造次颠沛不失。 熏修有日往生无疑。 如树西倾倒必随曲。 每眠思临终必唱十念。 至病怖无常不退十念。 刀风一至百苦凑身。 习先不在怀念何遂。 实临终之十念在寻常之积功。 况无常既近将卧病床之暮。 对面于西深恃十念之愿。 观经说下品下生云。 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但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命终之后见金莲华。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略抄)若非十念愿彼何得往生。 逆者尚尔。 何况余人。 若尔何故本愿中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释有十五家。 互为是非恐文繁杂略而不述。 今试释云。 彼本愿中除十念后造五逆者。 由一念恶灭诸善故。 观经不尔。 故不相违。 具如要记。 我等若持戒精进者何唯恃弥陀。 何偏欣极乐。 为破戒懈怠身。 贵十念往生愿之故也。 彼弥兰王问那先罗汉云。 人在世间作恶百岁。 临命死时念佛生天。 我不信之。 又杀一生命死入泥梨。 我亦不信。 罗汉返问王言。 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不耶。 王言。 没也。 又问。 如人持百丈大石置船上石没不耶。 王云。 不没也。 罗汉云。 此亦如是。 虽有大恶依念佛力不没泥梨。 虽作小恶不知经法死入泥梨。 何不信哉。 时王闻之心开意解。 善哉善哉(云云)明知。 五逆盘石乘大愿船速往净土。 一业小石无依怙者即没恶道。 又造罪之心多有间断。 临终之心极猛利故。 十念能灭多劫之罪。 如千年积柴以大岂火焚少时即尽。 故大论云。 问。 将命终时少许胜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 是虽小时而心力猛利能成大事如火如毒。 是垂死时心猛利故胜百年行。 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已上)是故临终十念谓在决定。 行者至命终日要须用心。 顷年所期今正是时。 迎接在近。 信心不懈。 威仪具足佛像前坐。 散名花烧名香。 合掌当额。 至心信乐具足十念。 彼帐钟馗贩鸡为业。 异香满室。 又分洲人杀牛为事。 祥云绕家。 皆是依临终之念佛除一生之杀罪也。 堕恶亦尔。 四禅比丘谤解脱堕地狱五戒优婆塞由爱心为鼻虫。 此等亦依临终之心排一生之善也。 爰知。 趣善恶之二道只在临终之一念。 行者用心强助无力。 发猛利心念弥陀佛。 况闻念佛三昧名者。 当知非种少善根者。 已无量阿僧祇尔许如来所种诸善根。 厚集功德获闻此三昧名字少分。 何况闻净土教。 毛竖悲泣。 若真心彻到皆是久殖解脱分善根人也。 是故于应得法心不怯弱。 以增上意乐欲必得往生。 彼法智者不拘律仪之人也。 金光来迎。 雄俊者还俗入军之辈也。 乘台而去。 此等皆是心不怯弱之力也。 而今弟子戒行虽阙。 犹未还俗入军。 行业虽疏不退三时念诵。 何况深恃弥陀之愿镇唱十念。 偏修极乐之业。 无背四仪(具注别纸。 可读之)彼雄俊尚生。 我等何疑。 设日月轮落地实弥陀愿不虚。 只取仰信作往生意矣。 但看病者食酒肉五辛勿在近边。 但不可厌便利不净。 世尊尚不恶。 何况余人。 又耳边谈世事不令生散乱。 偏说往生事弥使发信心。 凡厥触事可有用心。 又任行者本意。 随病者气力更为结缘当垂劝进。 善知识之缘最为此时也。 若以音乐合掌歌颂礼拜等事。 而种种助成令发勇猛心。 若有修观念者不可劝余行。 妨观念故。 如彼寻禅师之诫也。 若不能观念者更相开晓。 为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声声相次使成十念。 若不堪称名者只作往生之思。 心是作业之主受生之本也。 心王若西逝业从亦随之。 如云随龙。 如民顺王。 故安乐集引法鼓经云。 若人临终时不能观念。 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已上)故知。 临终永息众事唯一心作往生之想。 然间乐音仿闻异香且芬大喜自生。 此时遥见西方紫云空叆圣众来迎。 弥陀如来紫金尊容相好端严白毫赫奕。 光明照室。 先观音持台安祥徐来。 次势至合掌同以赞叹。 始见此事欢喜是几。 况乘莲台往生极乐夫以众生无始轮回诸趣。 诸佛更出济度无量。 恨漏诸佛之利益犹为生死凡夫。 适值释尊之遗法。 盍励出离之圣行。 一生空暮再会何日。 真言止观之行道幽易迷。 三论法相之教理奥难悟。 不勇猛精进者何修之。 不聪明利智者谁学之。 朝家简定赐其赏。 学徒竞望增其欲。 暗三密行忝登遍照之位。 饰毁戒质误居持律之职。 实世间之假名智者之所厌也。 今至念佛宗者所行佛号。 不妨行住坐卧。 所期极乐。 不简道俗贵贱。 众生罪重一念能灭。 弥陀愿深十念往生。 公家不赏自离名位之欲。 坛那不祈亦无虚受之罪。 况南北诸宗互诤权实之教。 西方一家触无方便之门。 鹫峰云晴四十八愿月圆。 王城春来十六想观花鲜。 月光重百练而弥陀影现。 花色入七宝而国界严饰。 幸依念佛之一宗聊集往生之十因。 出轮回之乡至不退之土。 若非此行复寻何道。 无一因不具十因之行。 无一念不成九品之因。 可谓行高千叶。 理光万代。 斯实往生之妙术出离之要道也。 于是十因未久发心不少。 故知。 教者无翼而飞天下。 道者非石而重海内。 是以垂悲娑界拯含类于苦海。 栖思净土到群生于彼岸。 设虽自后劝他为前。 前生者导后。 后去者助前。 连续无穷无有休息。 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伏乞。 临终之暮各恃十念悲愿。 净土之朝恣开九品荣花往生拾因一卷南都东大寺沙门永观草愿共结缘者往生安乐国念佛宗六祖流支三藏惠竉法师道场法师昙峦法师大海禅师齐朝上交此十因者为刻雕印字写。 作者草本一点一画敢莫取舍。 唯仰先师之笔迹拟备结之指南矣宝治二年(戊申)仲春日愿主比丘往成此十因自学胤良乘房之方相传毕。 感悦满胸耳天文十六年(丁未)卯月日兴福寺前大僧正兼继(七十四) 发布时间:2025-04-01 08:20:14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