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立正安国论 内容: 立正安国论《大正藏》第84卷No. 2688No. 2688立正安国论旅客来叹曰。 自近年至近日。 天变地夭饥馑疫疠。 遍满天下广迸地上。 牛马毙巷骸骨充路。 招死之辈既超大半。 不悲之族敢无一人。 然间或专利剑则是之文唱西土教主之名。 或持众病悉除之愿诵东方如来之经。 或仰病即消灭不老渴不死之词崇法华真实之妙文。 或信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之句调百座百讲之仪。 有因秘密真言之教洒五瓶之水。 有全坐坐禅入定之仪澄空观之月。 若书七鬼神之号而押千门。 若图五大力之形而悬万户。 若拜天神地祇而企四角四界之祭祀。 若哀万民百姓而行国主国宰之德政。 虽然唯摧肝胆弥逼饥疫。 乞客溢目死人满眼。 卧尸为观并尸作桥。 观夫二离合璧五纬连珠。 三宝在世百王未穷。 此世早衰其法何废。 是依何祸是由何误矣。 主人曰。 独愁此事愤悱胸臆。 客来共叹屡致谈话。 夫出家而入道者依法而期佛也。 而今神术不协佛威无验。 具觌当世之体。 愚发后生之疑。 然则仰圆覆而呑恨。 俯方载而深虑。 倩倾微管聊披经文。 世皆背正人悉归恶。 故善神舍国而相去。 圣人辞所而不还。 是以魔来鬼来灾起难起。 不可不言。 不可不恐。 客曰。 天下之灾国中之难。 余非独叹众皆悲。 今入兰室初承芳词。 神圣去辞灾难并起。 出何经哉。 闻其证据矣。 主人曰。 其文繁多其证弘博。 金光明经云。 于其国土。 虽有此经未未尝流布。 生舍离心不乐听闻。 亦不供养尊重赞叹。 见四部众持经之人。 亦复不能尊重乃至供养。 遂令我等及余眷属无量诸天不得闻此甚深妙法。 背甘露味失正法流。 无有威光及以势力。 增长恶趣损减人天。 坠生死河乖涅槃路。 世尊。 我等四王并诸眷属及药叉等见如斯事。 舍其国土无拥护心。 非但我等舍弃是王。 必有无量守护国土诸大善神。 皆悉舍去。 既舍离已。 其国当有种种灾祸。 丧失国位。 一切人众皆无善心。 唯有系缚杀害瞋诤。 互相谗谄枉及无辜。 疫病流行慧星数出。 两日并现薄蚀无恒。 黑白二虹表不祥相。 星流地动井内发声。 暴雨恶风不依时节。 常遭饥馑苗实不成。 多有他方怨贼侵掠国内。 人民受诸苦恼。 土地无有所乐之处(已上)大集经云。 佛法实隐没。 须发爪皆长。 诸法亦忘失。 当时虚空中。 大声震于地。 一切皆遍动犹如水上轮。 城壁破落下。 屋宇悉汜坼。 树林根枝叶。 华叶果药尽。 唯除净居天。 欲界一切处。 七味三精气。 损减无有余。 解脱诸善论。 当时一切尽。 所生华果味。 希少亦不美。 诸有井泉池。 一切尽枯涸。 土地悉碱卤。 剖裂成丘涧。 诸山皆燋燃。 天龙不降雨。 苗稼皆枯死。 生者皆死尽。 余草更不生。 雨土皆昏闇。 日月不现明。 四方皆亢旱。 数现诸恶瑞。 十不善业道。 贪瞋痴倍增。 众生于父母。 观之如獐鹿。 众生及寿命。 色力威乐灭。 远离人天乐。 皆悉堕恶道。 如是不善业。 恶王恶比丘。 毁坏我正法。 损减天人道。 诸天善神王。 悲愍众生者。 弃此浊恶国。 皆悉向余方(已上)仁王经云。 国土乱时先鬼神乱。 鬼神乱故万民乱。 贼来劫国百姓亡丧。 臣君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 天地怪异。 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 亦云。 我今五眼明见三世。 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世侍五百佛。 得为帝王主。 是为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土中作大利益。 若王福尽时。 一切圣人皆为舍去。 若一切圣人去时。 七难必起(已上)药师经云。 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 所谓人众疾疫难。 他国侵逼难。 自界叛逆难。 星宿变怪难。 日月薄蚀难。 非时风雨难。 过时不雨难(已上)仁王经云。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 一一须弥有四天下。 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 其国土中有七可畏难。 一切国王为是难故。 云何为难。 日月失度时节返逆。 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 或日蚀无光。 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 为一难也。 二十八宿失度。 金星彗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刁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 如是诸星各各变现。 为二难也。 大火烧国万姓烧尽。 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 如是变怪。 为三难也。 大水没百姓。 时节返逆冬雨夏雪。 冬时雷电辟礰。 六月雨冰霜雹。 雨赤水黑水青水。 雨土山石山雨沙砾石。 江河逆流浮山流石。 如是变时。 为四难也。 大风吹杀万姓。 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 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 如是变。 为五难也。 天地国土亢阳。 炎火洞燃百草亢旱五谷不登。 土地赫燃万姓灭尽。 如是变时。 为六难也。 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 火贼水贼风贼鬼贼。 百姓荒乱刀兵劫起。 如是怪时。 为七难也。 大集经云。 若有国王。 于无量世修施戒慧。 见我法灭舍不拥护。 如是所种无量善根悉皆灭失。 其国当有三不祥事。 一者谷实。 二者兵革。 三者疫病。 一切善神悉舍离之。 其王教令人不随从。 常为邻国之所侵娆。 暴火横起多恶风雨。 水增长吹人民。 内外亲戚其共谋叛。 其王不久当遇重病。 寿终之后生大地狱中。 乃至如王夫人太子大臣城主柱师郡守宰官亦复如是(已上)。 夫四经文朗万人谁疑。 而盲瞽之辈迷惑之人。 妄信邪说不辨正教。 故天下世上于诸佛众经生舍离之心无拥护之志。 仍善神圣人舍国去所。 是以恶鬼外道成灾致难矣。 客作色曰。 后汉明帝者悟金人之梦得白马之教。 上宫太子者诛守屋之逆成寺塔之构。 尔来上自一人下至万民。 崇佛像专经卷。 然则睿山南都园城东寺。 四海一州五畿七道。 佛经星罗堂宇云布。 鹙子之族则观鹫头之月。 鹤勒之流亦传鸡足之风。 谁谓褊一代之教废三宝之迹哉。 若有其证委闻其故矣。 主人喻曰。 佛阁连甍经藏并轩。 僧者如竹苇侣者似稻麻。 崇重年旧尊贵日新。 但法师谄曲而迷惑人伦。 王臣不觉而无辨邪正。 仁王经云。 诸恶比丘多求名利。 于国王太子王子前自说破佛法因缘破国因缘。 其王不别信听此语。 横作法制不依佛戒。 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已上)涅槃经云。 菩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 于恶知识生怖畏心。 为恶象杀不至三趣。 为恶友杀必至三趣(已上)法华经云。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 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 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 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 乃至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过。 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 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 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已上)涅槃经云。 我涅槃后无量百岁。 四道圣人悉复涅槃。 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当有比丘。 似像持律少读诵经。 贪嗜饮食长养其身。 虽着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 如猫伺鼠。 常唱是言我得罗汉。 外现贤善内怀贪嫉。 如受哑法婆罗门等。 实非沙门现沙门像。 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已上)就文见世。 诚以然矣。 不诫恶侣者岂成善事哉。 客犹愤曰。 明王因天地而成化。 圣人察理非而治世。 世上之僧侣者天下之所归也。 于恶侣者明王不可信。 非圣人者贤哲不可仰。 今以贤圣之尊重则知龙象之不轻。 何吐妄言强成诽谤。 以谁人谓恶比丘哉。 委细欲闻矣。 主人曰。 后鸟羽院御宇。 有法然作选择集矣。 则破一代之圣教遍迷十方之众生。 其选择云。 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 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初圣道门者。 就之有二。 乃至准之思之。 应存密大及以实大。 然则今真言·佛心·天台·华严·三论·法相·地论·摄论。 此等八家之意正在此也。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云。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 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 二者易行道。 此中难行道者即是圣道门也。 易行道者即是净土门也。 净土宗学者先须知此旨。 设虽先学圣道门人。 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 须弃圣道归于净土。 又云。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第一读诵杂行者。 除上观经等往生净土经已外。 于大小乘显密诸经受持读诵。 悉名读诵杂行。 第三礼拜杂行者。 除上礼拜弥陀已外。 于一切诸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礼拜恭敬。 悉名礼拜杂。 私云。 见此文须舍杂修专。 岂舍百即百生专修正行坚执千中无一杂修杂行乎。 行者能思量之。 又云。 贞元入藏录中。 始自大般若经六百卷终于法常住经。 显密大乘经总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也。 皆须摄读诵大乘之一句。 当知随他之前暂虽开定散门。 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 一开以后永不闭者。 唯是念佛一门。 又云。 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同经疏云。 问曰。 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防外邪异见之难。 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 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 私云。 又此中言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等者。 是指圣道门(已上)又最后结句文云。 夫速欲离生死。 二种胜法中且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已上)就之见之。 引昙鸾道绰善导之谬释建圣道净土难行易行之旨。 以法华真言总一代之大乘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一切诸佛菩萨及诸世天等皆摄圣道难行杂行等。 或舍或闭或阁或抛。 以此四字多迷一切。 剩以三国之圣僧十方之佛弟皆号群贼。 并令骂詈。 近背所依净土三部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誓文。 远迷一代五时之肝心法华经第二若人不信毁谤此经乃至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诫文者也。 于是代及末代人非圣人。 各容冥衢并忘直道。 悲哉不树瞳蒙。 痛哉徒催邪信。 故上自国王下至土民。 皆谓经者无净土三部之外经。 佛者无弥陀三尊之外佛。 仍传教义真慈觉智证等。 或涉万里之波涛而所渡之圣教。 或回一朝之山川而所崇之佛像。 若高山之巅建华界以安置。 若深谷之底起莲宫以崇重。 释迦药师之并光也。 施威于现当。 虚空地藏之成化也。 被益于生后。 故国主寄群乡以明灯烛。 地头充田园以备供养。 而依法然之选择。 则忘教主而贵西土之佛驮。 抛付属而阁东方之如来。 唯专四卷三部之经典。 空抛一代五时之妙典。 是以非弥陀之堂皆止供佛之志。 非念佛之者早忘施僧之怀。 故佛阁零落瓦松之烟老。 僧房荒废庭草之露深。 虽然各舍护惜之心并废建立之思。 是以住持圣僧行而不归。 守护善神去而无来。 是偏依法然之选择也。 悲哉数十年之间。 百千万之人被荡魔缘多迷佛教。 好傍忘正。 善神不为怒哉。 舍圆好偏。 恶鬼不得便哉。 不如修彼万祈禁此一凶矣。 客殊作色曰。 我本师释迦文说净土三部经以来。 昙鸾法师舍四论讲说一向归净土。 道绰禅师阁涅槃广业偏弘西方行。 善导和尚抛杂行立专修。 惠心僧都集诸经之要文宗念佛之一行。 贵重弥陀诚以然矣。 又往生之人其几哉。 就中法然圣人幼少而升天台山。 十七而涉六十卷。 并究八宗具得大意。 其外一切经论七遍反覆。 章疏传记莫不究看。 智齐日月德越先师。 虽然犹迷出离之趣不办涅槃之旨。 故遍觌悉鉴深思远虑。 遂抛诸经专修念佛。 其上蒙一梦之灵应。 弘四裔之亲疏。 故或号势至之化身。 或仰善导之再诞。 然则十方贵贱低头。 一朝男女运步。 尔来春秋推移星霜相积。 而忝疏释尊之教恣讥弥陀之文。 何以近年之灾课圣代之时。 强毁先师更骂圣人。 吹毛求疵剪皮出血。 自昔至今。 如此恶言未见。 可惶可慎。 罪业至重。 科条争遁。 对座犹以有恐。 携杖而则欲归矣。 主人笑止曰。 习辛蓼叶忘臭涸厕。 闻善言而思恶言。 指谤者而谓圣人。 疑正师而拟恶侣。 其迷诚深其罪不浅。 汝闻事起委谈其趣。 释尊说法之内。 一代五时之间。 立先后辨权实。 而昙鸾道绰善导既就权忘实。 依先舍后。 未探佛教渊底者。 就中法然虽酌其流不知其源。 所以者何。 以大乘经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并一切诸佛菩萨及诸世天等。 置舍闭阁抛之字。 薄一切众生之心。 是偏展私曲之词全不见佛教之说。 忘语之至恶口之科。 言而无比责而有余。 人皆信其妄语悉贵彼选择。 故崇净土之三经而抛众经。 仰极乐之一佛而忘诸佛。 诚是诸佛诸经之怨敌圣僧众人之仇敌也。 此邪教广弘八荒周遍十方。 抑以近年之灾难往代之由强恐之。 聊引先例可悟汝迷。 止观第二引史记云周末有被发袒身不依礼度者。 弘决第二释此文引左传曰。 初平王之东迁也。 伊川见被发者而于野祭。 识者曰。 不及百年其礼先亡。 爰知征前显灾后致。 又阮藉逸才蓬头散带。 后公卿子孙皆教之。 奴苟相辱者方达自然。 撙节兢持者呼为田舍。 为司马氏灭相(已上)又案慈觉大师入唐巡礼记云。 唐武宗皇帝会昌元年。 敕令章敬寺镜霜法师。 于诸寺传弥陀念佛教。 每寺三日巡轮不绝。 同二年回鹘国之军兵等侵唐界。 同三年河北之节度使忽起乱。 其后大蕃国更拒命。 回鹘国重夺地。 凡兵乱同秦项之代。 灾火起邑里之际。 何况武宗大破佛法多灭寺塔。 不能拨乱遂以有事(已上取意)以此惟之。 法然者后鸟羽院御宇建建仁年中之者也。 彼院御事既在眼前。 然则大唐残例吾朝显证。 汝莫疑汝莫怪。 唯须舍凶归善塞源截根矣。 客聊和曰。 未究渊底数知其趣。 但自华洛至柳营。 释门在枢楗。 佛家在栋梁。 然未进勘状不及上奏。 汝以贱身辄吐莠言。 其义有余其理无谓。 主人曰。 予虽为少量忝学大乘。 苍蝇附骥尾而渡万里。 碧萝悬松头而延千寻。 弟子生一佛之子事诸经之王。 何见佛法之衰微不起心情之哀惜。 其上涅槃经云。 若善比丘见坏法者。 置不呵责驱遣举处。 当知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驱遣呵责举处。 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余虽不为善比丘之身。 为遁佛法中怨之责。 唯撮大纲粗示一端。 其上去元仁年中。 自延历兴福两寺度度经奏闻申下敕宣御教书。 法然之选择印板取上大讲堂。 为报三世佛恩令烧失之。 于法然墓所仰付感神犬神人。 令破却。 门弟隆观圣光成觉萨生等配流远国。 其后未许御勘气。 岂未进勘状云也。 客则和曰。 下经谤僧。 一人难论。 然而以大乘经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并一切诸佛菩萨及诸世天等载舍闭阁抛四字。 词勿论也。 其文显然也。 守此瑕瑾成其诽谤。 迷而言欤觉语欤。 贤愚不辨是非难定。 但灾难之起因选择之由。 盛其词弥谈其旨。 所诠天下泰平国土安稳。 君臣所乐土民所思也。 夫国依法而昌。 法因人而贵。 国亡人灭。 佛谁可崇。 法谁可信哉。 先祈国家须立佛法。 若消灾止难有术欲闻。 主人曰。 余是顽愚敢不存贤。 唯就经文聊述所存。 抑治术之旨。 内外之间其文几多。 具难可举。 但入佛道数回愚案。 禁谤法之人重正道之侣。 国中安稳天下泰平。 即涅槃经云。 佛言。 唯除一人余一切施。 皆可赞叹。 纯陀问言。 云何名为唯除一人。 佛言。 如此经中所说破戒。 纯陀复言。 我今未解。 唯愿说之。 佛语纯陀言。 破戒者谓一阐提。 其余在所一切布施。 皆可赞叹获大果报。 纯陀复问。 一阐提者其义云何。 佛言。 纯陀。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发粗恶言诽谤正法。 造是重业永不改悔。 心无忏悔。 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 自知定犯如是重事。 而心初无怖畏忏悔不肯发露。 于彼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 毁呰轻贱言多过咎。 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唯除如此一阐提辈施其余者。 一切赞叹。 又云。 我念往昔。 于阎浮提作大国王。 名曰仙豫。 爱念敬重大乘经典。 其心纯善无有粗恶嫉吝。 善男子。 我于尔时心重大乘。 闻婆罗门诽谤方等。 闻已即时断其命根。 善男子。 以是因缘。 从是已来不堕地狱。 又云。 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道时。 断绝尔所婆罗门命。 又云。 杀有三。 谓下中上。 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 唯除菩萨示现生者。 以下杀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具受下苦。 何以故。 是诸畜生有微善根。 是故杀者具受罪报。 中杀者从凡夫人至阿那含是名为中。 以是业因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具受中苦。 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 堕于阿鼻大地狱中。 善男子。 若有能杀一阐提者。 则不堕此三种杀中。 善男子。 彼诸婆罗门等。 一切皆是一阐提也(已上)仁王经云。 佛告波斯匿王。 是故付属诸国王不付属比丘比丘尼。 何以故。 无王威力(已上)涅槃经云。 今以无上正法付属诸王大臣宰相及四部众。 毁正法者。 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 又云。 佛言。 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 得成就是金刚身。 善男子。 护持正法者。 不受五戒不修威仪。 应持刀剑弓箭鉾槊。 又云。 若有受持五戒之者。 不得名为大乘人也。 不受五戒为护正法。 乃名大乘护正法者。 应当执持刀剑器仗。 虽持刀杖。 我说是等名曰持戒。 又云。 善男子。 过去之世于此拘尸那城有佛出世。 号欢喜增益如来。 佛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 余四十年佛法末。 尔时有一持戒比丘。 名曰觉德。 尔时多有破戒比丘。 闻作是说皆生恶心。 执持刀杖逼是法师。 是时国王名曰有德。 闻是事已。 为护法故。 即便往至说法者所。 与是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 尔时说法者得免厄害。 王于尔时身被刀剑鉾槊之疮。 体无完处如芥子许。 尔时觉德寻赞王言。 善哉善哉。 王今真是护正法者。 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 王于是时得闻法已心大欢喜。 寻即命终生阿阙佛国。 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 其王将从人民眷属。 有战斗者有欢喜者。 一切不退菩提之心。 命终悉生阿阙佛国。 觉德比丘却后寿终。 亦得往生阿阙佛国。 而为彼佛作声闻众中第二弟子。 若有正法欲尽时。 应当如是受持拥护。 迦叶。 尔时王者则我身是。 说法比丘迦叶佛是。 迦叶。 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 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法身不可坏身。 佛告迦叶菩萨。 是故护法优婆塞等。 应执持刀杖拥护如是。 善男子。 我涅槃后。 浊恶之世国土荒乱。 互相抄掠人民饥饿。 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 如是之人名为秃人。 是秃人辈见护持正法。 驱逐令出。 若杀若害。 是故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 虽持刀杖。 我说是等名曰持戒。 虽持刀杖不应断命。 法华经云。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 即断一切世间佛种。 乃至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已上)夫经文显然。 私词何加。 凡如法华经者。 谤大乘经典者胜无量五逆。 故堕阿鼻大城永无出期。 如涅槃经者。 设许五逆之供。 不许谤法之施。 杀蚁子者必落三恶道。 禁谤法者登不退位。 所谓觉德者是迦叶佛。 有德者则释迦文也。 法华涅槃之经教者一代五时之肝心也。 其禁实重。 谁不归仰哉。 而谤法之族忘正道之人。 剩依法然之选择弥增愚痴之盲瞽。 是以或忍彼遗体而露木画之像。 或信其妄说而雕莠言之模。 弘之海内玩之墎外。 所仰则其家风。 所施则其门弟。 然间或切释迦之手指结弥陀之印相。 或改东方如来之雁宇居西土教主之鹅王。 或止四百余回之如法经成西方净土之三部经。 或停天台大师讲为善导讲。 如此群类其诚难尽。 是非破佛哉。 是非破法哉。 是非破僧哉。 此邪义则依选择也。 嗟呼悲哉背如来诚谛之禁言。 哀矣随愚侣迷惑粗语。 早思天下之静谧者。 须断国中之谤法矣。 客曰。 若断谤法之辈若绝佛禁之违者。 如彼经文可行斩罪欤。 若然者杀害相加。 罪业何为哉。 则大集经云。 剃头着袈裟持戒及毁戒。 天人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是我子。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子。 若骂辱彼。 则为毁辱我。 料知不论善恶无择是非。 于为僧侣可展供养。 何打辱其子忝悲哀其父。 彼竹杖之害目连尊者也。 永沈无间之底。 提婆达多之杀连华比丘尼也。 久咽阿鼻之焰。 先证斯明。 后昆最恐。 似诫谤法。 既破禁言。 此事难信。 如何得意。 主人云。 客明见经文犹成斯言。 心之不及欤。 理之不通欤。 全非禁佛子。 唯偏恶谤法也。 夫释迦之以前佛教者。 虽斩其罪。 能仁之以后经说者。 则止其施。 然则四海万邦一切四众。 不施其恶皆归此善。 何难并起。 何灾竞来矣。 客则避席刷襟曰。 佛教斯区旨趣难穷。 不审多端理非不明。 但法然圣人选择现在也。 以诸佛诸经诸菩萨诸天等载舍闭阁抛。 其文显然也。 因兹圣人去国善神舍所。 天下饥渴世上疫病。 今主人广引经文。 明示理非。 故妄执既翻。 耳目数朗。 所诠国土泰平天下安稳。 自一人至万民。 所好也所乐也。 早止一阐提之施永致众僧尼之供。 收佛海之白浪截法山之绿林。 世成羲农之世。 国为唐虞之国。 然后斟酌法水之浅深。 崇重佛家之栋梁矣。 主人悦曰。 鸠化为鹰。 雀变为蛤。 悦哉汝交兰室之友成麻亩之性。 诚顾其难专信此言。 风和浪静。 不日丰年耳。 但人心者随时而移。 物性者依境而改。 譬犹水中之月动波。 阵前之军靡剑。 汝当座虽信。 后定永忘。 若欲先安国土而祈现当者。 速回情虑急加对治。 所以者何。 药师经七难内。 五难忽起二难犹残。 所以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也。 大集经三灾内。 二灾早显一灾未起。 所以兵革灾也。 金光明经内种种灾过一一虽起。 他方怨贼侵掠国内。 此灾未露此难未来。 仁王经七难内。 六难今盛一难未现。 所以四方贼来侵国难也。 加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 鬼神乱故万民乱。 今就此文具案事情。 百鬼早乱万民多亡。 先难是明。 后灾何疑。 若所残之难依恶法之科并起竞来者。 其时何为哉。 帝王者基国家而治天下。 人臣者领田园而保世上。 而他方贼来而侵逼其国。 自界叛逆而掠领其地。 岂不惊哉。 岂不骚哉。 失国灭家。 何所遁世。 汝须思一身之安堵者先祷四表之静谧者欤。 就中人之在世各恐后生。 是以或信邪教或贵谤法。 各虽恶迷是非。 而犹哀归佛法。 何同以信心之力妄宗邪义之词哉。 若执心不翻亦曲意犹存。 早辞有为之乡。 必堕无间之狱。 所以者何。 大集经云。 若有国王。 于无量世修施戒慧。 见我法灭舍不拥护。 如是所种无量善根悉皆灭失。 乃至其王不久当遇重病寿终之后生大地狱。 如王夫人太子大臣城主村主将帅郡主宰官亦复如是。 仁王经云。 人坏佛教无复孝子。 六亲不和天龙不祐。 疾恶鬼日来侵害。 灾怪首尾连祸纵横。 死入地狱饿鬼畜生。 若出为人兵奴果报。 如响如影。 如人夜书火灭字存。 三界果报亦复如是。 法华经第二云。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 乃至其人命终入阿鼻狱。 同第七卷不轻品云。 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涅槃经云。 远离善友不闻正法住恶法者。 是因缘故。 沉沉在于阿鼻地狱。 所受身形纵横八万四千。 广披众经。 专重谤法。 悲哉皆出正法之门而深入邪法之狱。 愚矣各悬恶教之纲而镇缠谤教之网。 此朦雾之迷沈彼盛焰之底。 岂不愁哉。 岂不苦哉。 汝早改信仰之寸心。 速归实乘之一善。 然则三界皆佛国也。 佛国其衰哉。 十方悉宝土也。 宝土何坏哉。 国无衰微土无破坏。 身是安全。 心是禅定。 此词此言可信可崇矣。 客曰。 今生后生谁不慎谁不恐。 披此经文具承佛语。 诽谤之科至重。 毁法之罪诚深。 我信一佛而抛诸佛。 仰三部经而阁诸经。 是非私曲之思。 则随先达之词。 十方诸人亦复如是。 今世者劳性心。 来生者堕阿鼻。 文明理详。 不可疑。 弥仰贵公之慈诲。 益开愚客之痴心。 速回对治早致泰平。 先安生前更扶没后。 唯非我信。 又诫他误耳。 发布时间:2025-04-02 08:16:3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