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来灭后五五百岁始观心本尊抄 内容: 如来灭后五五百岁始观心本尊抄《大正藏》第84卷No. 2691No. 2692如来灭后五五百岁始观心本尊抄本朝沙门日莲撰摩诃止观第五云(世间与如是一也开合异也)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种世间。 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已。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乃至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意在于此等(云云)(或本云一界具三种世间)问云。 玄义明一念三千名目乎。 答云。 妙乐云。 不明。 问曰。 文句明一念三千名目乎。 答曰。 妙乐云。 不明。 问曰。 其妙乐释如何。 答曰。 并未云一念三千等(云云)问曰。 止观一二三四等明一念三千名目乎。 答曰。 无之。 问曰。 其证如何。 答曰。 妙乐云。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 并以三千而为指南等(云云)疑曰。 玄义第二云。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 百法界千如是等(云云)文句第一云。 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 十界各如是即是一千等(云云)观音玄云。 十法界交互即有百法界十种性相冥伏在心。 虽不现前宛然具足等(云云)问曰。 止观前四明一念三千名目乎。 答曰。 妙乐云。 不明。 问曰。 其释如何。 答。 弘决第五云。 若望正观全未论行。 亦历二十五法约事生解。 方能堪为正修方便。 是故前六皆属于解等(云云)又云。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 并以三千而为指南。 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故序中云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良有以也。 请寻读者心无异缘等(云云)夫智者弘法三十年。 二十九年之间。 说玄文等诸义明五时八教百界千如。 前五百余年之间责诸非。 并天竺论师显未述。 章安大师云。 天竺大论尚非其类。 震旦人师何劳及语。 此非跨[言*翟]法相然耳等(云云)无墓哉天台末学等华严真言元祖盗人。 被盗取一念三千重宝。 还成彼等门家。 章安大师兼知此事叹言。 斯言若坠将来可悲(云云)问曰。 百界千如与一念三千差别如何。 答曰。 百界千如限有情界。 一念三千亘情非情。 不审云。 非情亘十如是。 草木有心如有情可为成佛如何。 答曰。 此事难信难解也。 天台难信难解有二。 一教门难信难解。 二观门难信难解。 其教门难信难解者。 于一佛所说。 尔前诸经二乘阐提未来永不成佛。 教主释尊始成正觉来至法华经迹本二门坏彼二说。 一佛二言水火也。 谁人信之。 此教门。 难信难解也。 观门难信难解。 百界千如一念三千非情之上色心二法十如是是也。 虽尔于木画二像者。 外典内典共许之为本尊。 于其义出自天台一家。 草木之上不置色心因果。 木画像奉恃本尊无益也。 疑云草木国土之上。 十如是因果二法出何文乎。 答曰。 止观第五云。 国土世间亦具十种法。 所以恶国土相性体力等(云云)释签第六云。 相唯在色。 性唯在心。 体力作缘义兼心色。 因果唯心。 报唯在色等(云云)金錍论云。 乃是一草一木一砾一尘。 各一佛性。 各一因果。 具足缘了等(云云)问曰。 出处既闻之。 观心之心如何。 答曰。 观心者观我己心。 见十法界。 是云观心也。 譬如虽见他人六根。 未见自面六根。 不知自具六根。 向明镜之时。 始见自具六根。 设诸经之中处处虽载六道并四圣。 不见法华经并天台大师所述摩诃止观等明镜。 不知自具十界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 问曰。 法华经何文。 天台释如何。 答曰。 法华经第一方便品云。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云云)是九界所具佛界也。 寿量品云。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 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灭。 诸善男子。 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复倍上数等(云云)此经文佛界所具九界也。 经云。 提婆达多乃至天王如来等(云云)地狱界所具佛界也。 经云。 一名蓝婆乃至汝等但能护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等(云云)是饿鬼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龙女乃至成等正觉等(云云)此畜生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婆稚阿修罗王。 乃至闻一偈一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云云)修罗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若人为佛故。 乃至皆以成佛道等(云云)此人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大梵天王乃至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等(云云)此天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舍利弗乃至华光如来等(云云)此声闻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乃至合掌已敬心欲闻具足道等(云云)此即缘觉界所具十界也。 经云。 地涌千界乃至真净大法等(云云)此即菩萨所具十界也。 经云。 或说己身或说他身等(云云)即佛界所具十界也。 问曰。 自他面六根共见之。 于彼此十界者未见之。 如何信之。 答曰。 法华经法师品云。 难信难解。 宝塔品云。 六难九易等(云云)天台大师云。 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 章安大师云。 佛将此为大事何可得易解也等(云云)传教大师云。 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随自意故等(云云)夫在世正机过去宿习厚之上。 教主释尊。 多宝佛。 十方分身诸佛。 地涌千界。 文殊弥勒等扶之令谏晓。 犹不信者有之。 五千去席人天被移。 况正像。 何况末法初哉。 汝信之者非正法。 问曰。 经文并天台·章安等解释无疑网。 但以火云水以墨云白。 设虽为佛说难取信。 今数见他面但限人界不见余界。 自面亦复如是。 如何立信心乎。 答。 数见他面或时喜。 或时瞋。 或时平。 或时贪现。 或时痴现。 或时谄曲。 瞋地狱贪饿鬼。 痴畜生。 谄曲修罗。 喜天。 平人也。 于他面色法六道共有之。 四圣冥伏不现委细寻之可有之。 问曰。 于六道虽不分明粗闻之似备之。 四圣全不见如何。 答曰。 前人界六道疑之。 虽然强言之。 出相似言。 四圣又可尔欤。 试添加道理万一宣之。 所以世间无常有眼前。 岂人界无二乘界乎。 无顾恶人犹慈爱妻子。 菩萨界一分也。 但佛界计难现。 以具九界强信之勿令疑惑。 法华经文说人界云。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涅槃经云。 学大乘者。 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等(云云)末代凡夫出生信法华经。 人界具足佛界故也。 问曰。 十界互具佛语分明。 虽然我等劣心具佛法界难取信者也。 今时不信之必成一阐提。 愿起大慈悲令信之救护阿鼻苦。 答曰。 汝既见闻唯一大事因缘经文不信之。 自释尊已下。 四依菩萨并末代理即我等。 如何救护汝不信乎。 虽然试言之值佛不觉者阿难等边得道者有之。 其机有二。 一见佛法华得道。 二不见佛法华得道也。 其上佛教已前。 汉土道士。 月支外道。 以儒教四韦陀等为缘入正见者有之。 又利根菩萨凡夫等闻华严方等般若等诸大乘经以缘显示大通久远下种者多多也。 例如独觉飞花落叶。 教外得道是也。 无过去下种结缘者执着权小者。 设奉值法华经不出小权见。 以自见为正义故。 还以法华经或同小乘经。 或同华严大日经等。 或下之。 此等诸师劣自儒家外道贤圣者也。 此等且置之。 十界互具立之。 石中火。 木中华。 难信值缘出生信之。 人界所具佛界。 水中火。 火中水。 最甚难信。 虽然龙火出自水。 龙水生自火。 不得心有现证用之。 既人界八界信之。 佛界何不用之。 如尧舜等圣人者。 于万民无偏颇。 人界佛界一分也。 不轻菩萨于所见人见佛身。 悉达太子自人界成佛身。 以此等现证可信之也。 问曰。 教主释尊(自此坚固秘之)三惑已断佛也。 又十方世界国主。 一切菩萨二乘人天等主君也。 行时梵天在左。 帝释侍右。 四众八部耸后。 金刚导前。 演说八万法藏令得脱一切众生。 如是佛陀以何我等凡夫之令住己心乎。 又以迹门尔前之意论之。 教主释尊始成正觉佛也。 寻求过去因行者。 或能施太子。 或儒童菩萨。 或尸毗王。 或萨埵王子。 或三祇百劫。 或动喻尘劫。 或无量阿僧祇劫或初发心时。 或三千尘点等之间。 供养七万五千六千七千等之佛积劫行满今成教主释尊。 如是因位诸行。 皆我等己身所具菩萨界功德欤。 以果位论之。 教主释尊始成正觉佛。 四十余年之间示现四教色身。 演说尔前迹门涅槃经等。 利益一切众生。 所谓华藏之时十方台上虑舍那。 阿含经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佛。 方等般若千佛等。 大日金刚顶等千二百余尊。 并迹门宝塔品四土色身。 涅槃经或见丈六。 或现小身大身。 或见卢舍那。 或见身同虚空。 四种身乃至八十御入灭留舍利利益正像末。 以本门疑之。 教主释尊五百尘点已前佛也。 因位又如是。 自其已来分身十方世界。 演说一代圣教。 教化尘数众生。 以本门所化比校迹门所化。 一渧与大海一尘与大山也。 本门一菩萨对向迹门十方世界文殊观音等。 以猴猿比帝释尚不及。 其外十方世界断或证果二乘。 并梵天帝释日月四天四轮王。 乃至无间大城大火炎等。 此等皆我一念十界欤己身三千欤。 虽为佛说不可信之。 以此思之。 尔前诸经实事也实语也。 华严经云。 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 仁王经云。 穷源尽性妙智存。 金刚般若经云。 有清净善。 马鸣菩萨起信论云。 如来藏中有清净功德。 天亲菩萨唯识论云。 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引极圆明纯净本识。 非彼依故皆永弃舍等(云云)尔前经经与法华经校量之。 彼经经无数也时说既长。 一佛二言可付彼。 马鸣菩萨付法藏第十一佛记有之。 天亲千部论师四依大士也。 天台大师边鄙小僧不宣一论。 谁信之。 其上舍多付小。 法华经文分明少有恃怙。 法华经文何所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分明证文有之。 随开袥经文断诸法中恶等(云云)天亲菩萨法华论。 坚慧菩萨法性论十界互具无之。 汉土南北诸大人师。 日本七寺末师之中无此义。 但天台一人僻见也。 传教一人谬传也。 故清凉国师云。 天台之谬。 慧苑法师云。 然以天台呼小乘为三藏教其名谬监等(云云)了洪云。 天台独未尽华严意等(云云)得一云。 咄哉智公。 汝是谁弟子。 以不足三寸舌根而谤覆面舌之所说教时等(云云)弘法大师云震旦人师等诤盗醍醐各名自宗等(云云)夫一念三千法门一代权实削名目。 四依诸论师不载其义。 汉土日域人师不用之。 如何信之。 答曰。 此难最甚最甚。 但诸经与法华相违自经文事起分明。 未显与已显证明与舌相。 二乘成不始成与久成等显之。 诸论师事章。 天台大师云。 天亲龙树内鉴冷然。 外适时宜各权所据。 而人师偏解学者诀执。 遂兴矢石各保一边大乖圣道也等(云云)章安大师云。 天竺大论尚非其类。 真旦人师何劳及语。 此非跨跃法相然耳等(云云)天亲龙树马鸣坚慧等内鉴冷然。 虽然时未至故不宣之欤。 于人师者。 天台已前或含珠。 或一向不知之。 已后人师或初破之后有归伏人。 或一向不用者有之。 但可会断诸法中恶经文也。 彼法华经载尔前经文也。 往见之。 经文分明十界互具说之。 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云云)天台承此经文云。 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 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云云)章安大师云。 众生若无佛之知见何所开悟。 若贫女无藏何所示也等(云云)但所难会上教主释尊等大难也。 此事佛遮会云。 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 次下六难九易是也。 天台大师云。 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 当鉾难事。 章安大师云。 佛将此为大事。 何可得易解耶。 传教大师云。 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随自意故等(云云)夫自佛至于灭后一千八百余年。 经历三国但有三人。 始觉知此正法。 所谓月支释尊。 真旦智者大师。 日域传教。 此三人内典圣人也。 问曰。 龙树天亲等如何。 答曰。 此等圣人知而不言之仁也。 或迹门一分宣之不云本门与观心。 或有机无时欤。 或机时共无之欤。 天台传教已后知之者多多也。 用二圣智故也。 所谓三论嘉祥。 南三北七百余人。 华严宗法藏清凉等。 法相宗玄奘三藏。 慈恩大师等。 真言宗善无畏三藏。 金刚智三藏。 不空三藏等。 律宗道宣等。 初存反逆。 后一向归伏也。 但遮初大难者。 无量义经云。 譬如国王夫人新生王子。 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 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 若一岁若二岁若至七岁。 虽复不能领理国事。 已为臣民之所宗敬。 诸大王子以为伴侣。 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 所以者何。 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经者亦复如是。 诸佛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 若菩萨得闻是经。 若一句若一偈。 若一转若二转。 若十若百若千若万。 若亿万恒河沙无量无数转。 虽复不能体真理极。 乃至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 诸大菩萨以为眷属。 乃至常为诸佛之所护念。 慈爱偏覆以新学故等(云云)普贤经云。 此大乘经典。 诸佛宝藏。 十方三世诸佛眼目。 乃至出生三世诸如来种。 乃至汝行大乘不断佛种等(云云)又云。 此方等经是诸佛眼。 诸佛因是得具五眼。 佛三种身从方等生。 是大法印印涅槃海。 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 此三种身人天福田等(云云)夫以释迦如来一代显密大小二教。 华严真言等诸宗依经往勘之。 或十方台叶毗卢遮那佛。 大集云集诸佛如来。 般若染净千佛示现。 大日金刚顶等千二百尊。 但演说其近因近果。 不显其远因果。 速疾顿成说之亡失三五远化。 化导始终削迹不见。 华严经大日经等一往见之。 似别圆四藏等。 再往勘之同藏通二教未及别圆。 本有三因无之。 以何定佛种子。 而新译译者等来入汉土之日。 见闻天台一念三千法门。 或添加自所持经经。 或自天竺受持之由称之。 天台学者等或同自宗悦。 或贵远蔑近。 或舍旧取新。 魔心愚心出来。 虽然所诠非一念三千佛种者。 有情成佛木画二像之本尊。 有名无实也。 问曰。 上大难未闻其会通如何。 答曰。 无量义经云。 虽未得修行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自然在前等(云云)法华经云。 欲闻具足道等(云云)涅槃经云。 萨者名具足等(云云)龙树菩萨云。 萨者六也等(云云)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云。 沙者译云六。 胡法以六为具足义也。 吉藏疏云。 沙者翻为具足。 天台大师云。 萨者梵语此翻妙等(云云)私加会通如黩本文。 虽尔文心。 者释尊因行果德二法妙法莲华经五字具足。 我等受持此五字。 自然让与彼因果功德。 四大声闻领解云。 无上宝珠不求自得(云云)我等己心声闻界也。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妙觉释尊我等血肉也。 因果功德非骨髓乎。 宝塔品云。 其有能护此经法者。 则为供养我及多宝。 乃至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等(云云)释迦多宝十方诸佛我佛界也。 绍继其迹受得其功德。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 寿量品云。 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佗劫等(云云)我等己心释尊五百尘点乃至所显三身无始古佛也。 经云。 我本行菩萨道。 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况复倍倍上数等(云云)我等己身菩萨等也。 地涌千界菩萨己心释尊眷属也。 例如太公周公旦等者。 周武臣下成王幼稚眷属。 武内大臣神巧皇后栋梁。 仁德王子臣下也。 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 我等己心菩萨界也。 妙乐大师云。 当知身土一念三千。 故成道时称此本理一身一念遍于法界等(云云)夫始自寂灭道场华藏世界。 终于沙罗林。 五十余年之间。 华藏密严三变四见等之三土四土。 皆成劫之上无常土所变化方便实报寂光安养净琉璃密严等也。 能变教主入涅槃。 所变诸佛随灭尽。 土又以如是。 今本时娑婆世界。 离三灾出四劫常住净土。 佛既过去不灭未来不生。 所化以同体。 此即己心三千具足三种世间也。 迹门十四品未说之。 于法华经内时机未熟故欤。 此本门肝心于南无妙法莲华经五字。 佛犹文殊药王等不付属之。 何况其已下乎。 但召地涌千界说八品付属之。 其本尊为体本师娑婆上宝塔居空。 塔中妙法莲华经左右。 释迦牟尼佛。 多宝佛。 释尊胁士上行等四菩萨。 文殊弥勒等四菩萨眷属居末座。 迹化他方大小诸菩萨。 万民处大地如见云阁月卿。 十方诸佛处大地上。 表迹佛迹土故也。 如是本尊在世五十余年无之。 八年之间但限八品。 正像二千年之间。 小乘释尊迦叶阿难为胁士。 权大乘并涅槃法华经迹门等释尊以文殊普贤等为胁士。 此等佛造画正像。 未有寿量佛。 来入末法始此佛像可令出现欤。 问正像二千余年之间。 四依菩萨并人师等。 建立余佛小乘权大乘尔前迹门释尊等寺塔。 本门寿量品本尊并四大菩萨。 三国王臣俱未崇重之由申之。 此事粗虽闻之前代未闻故。 惊动耳目迷惑心意。 请重说之。 委细闻之。 答曰。 法华经一部八卷二十八品。 进前四味退涅槃经等一代诸经总括之但一经也。 始自寂灭道场终至般若经序分也。 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经十卷正宗也。 涅槃经等流通分也。 正宗于十卷中亦有序正流通。 无量义经并序品序分也。 自方便品至于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 十五品半正宗分。 分别功德品自现在四信。 至于普贤经十一品半一卷流通分也。 又于法华经等十卷有二经。 各具序正流通也。 无量义经序品序分。 自方便品至于人记品八品正宗分。 自法师品至于安乐行品五品流通分。 论其教主始成正觉佛。 说本无今有百界千如。 超过已今当随自意难信难解正法也。 寻过去结缘大通十六之时。 下佛果下种。 进者以华严经等前四味为助缘令觉知大通种子。 此非佛本意但毒发等一分也。 二乘凡夫等前四味于缘。 渐渐来至法华显种子。 遂开显机是也。 又于在世始闻八品人天等或闻一句一偈等为下种。 或熟或脱或至普贤涅槃等。 或正像末等以小权等为缘入法华。 例如在世前四味者。 又本门十四品一经有序正流通。 涌出品半为序分。 寿量品前后二半此为正宗其余流通分也。 论其教主非始成正觉释尊。 所说法门亦如天地。 十界久远之上国土世间既显。 一念三千殆隔竹瞙。 又迹门并前四味。 无量义经涅槃经等三说。 悉随他意易信易解。 本门三说外难信难解随自意也。 又于本门有序正流通。 自过去大通佛法华经。 乃至现在华严经。 乃至迹门十四品涅槃经等。 一代五十余年诸经。 十方三世诸佛微尘经经皆寿量序分也。 自一品二半之外。 名小乘教邪教未得道教覆相教。 论其机德薄垢重幼稚贫穷孤露同禽兽也。 尔前迹门圆教尚非佛因。 何况大日经等诸小乘经。 何况华严真言等七宗等论师人师宗。 与论之不出前三教。 夺云之同藏通。 设法称甚深。 未论种熟脱。 还同灰断化无始终是也。 譬如虽为王女怀任畜种其子尚劣旃陀罗。 此等且阁之迹门十四品正宗八品一往见之。 以二乘为正以菩萨凡夫为傍再往勘之以凡夫正像末为正。 正像末三时之中以末法始为正中正。 问曰。 其证如何。 答曰。 法师品云。 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宝塔品云。 令法久住。 乃至所来化佛当知此意等。 劝持安乐等可见之。 迹门如是。 以本门论之。 一向以末法之初为正机。 所谓一往见之时。 以久种为下种。 大通前四味迹门为熟。 至本门令登等妙。 再往见之不似迹门。 本门序正流通俱以末法之始为诠。 在世本门末法之初一同纯圆也。 但彼脱此种也。 彼一品二半。 此但题目五字也。 问曰。 其证文如何。 答云。 涌出品云。 尔时他方国土。 诸来菩萨摩诃萨。 过八恒河沙数。 于大众中。 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 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 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 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 止。 善男子。 不须汝等护持此经等(云云)自法师已下五品经文前后水火也。 宝塔品末云。 以大音普告四众。 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等(云云)设虽为教主一佛将劝之药王等大菩萨梵帝日月四天等可重之处。 多宝佛十方诸佛为客佛谏晓之。 诸菩萨等闻此勤殷付属。 立我不爱身命誓言此等偏为叶佛意也。 而须臾之间佛语相违。 誓止过八恒沙此土弘经。 进退惟谷不及凡智。 天台智者大师。 作前三后三六释会之。 所诠迹化他方大菩萨等。 以我内证寿量品不可授与。 末法初谤法国恶机故止之。 召地涌千界大菩萨。 寿量品肝心。 以妙法莲华经五字。 令授与阎浮众生也。 又迹化大众非释尊初发心弟子等故也。 天台大师云。 子弘父法有世界益。 妙乐云。 是我弟子。 应弘我法。 甫正记云。 以法是久成法故。 付久成之人等(云云)又弥勒菩萨疑请云。 经云。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 佛所出言未曾虚妄。 佛所知者皆悉通达。 然诸新发意菩萨。 于佛灭后若闻是语。 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唯愿世尊。 愿为解说除我等疑。 及未来世诸善男子。 闻此事已亦不生疑等(云云)文意者寿量法门。 为灭后请之也。 寿量品云。 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乃至不失心者。 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喻等(云)久远下种大通结缘。 乃至前四味迹门等。 一切菩萨二乘人天等于本门得道是也。 经云。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 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 然与其药而不冒服。 所以者何。 毒气深入失本心故。 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乃至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乃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勿忧不差。 作是教已复次他国遣使还告等(云云)分别功德品云。 恶世末法时等(云云)问曰。 此经文遣使还告如何。 答曰四依也。 四依有四类。 小乘四依多分正法前五百年出现。 大乘四依多分正法后五百年出现。 三迹门四依多分像法一千年。 少分末法初也。 地涌千界末法始必可出现。 今遣使还告地涌也。 是好良药寿量品肝要名体宗用教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也。 此良药佛犹不授与迹化。 何况他方乎。 神力品云。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 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 当广说此等(云云)天台云。 但见下方发誓等(云云)道暹云。 付属者此经唯付下方涌出菩萨。 何故尔。 由法是久成之法故付久成之人等(云云)夫文殊师利菩萨。 东方金色世界不动佛弟子。 观音西方无量寿佛弟子。 药王菩萨日月净明德佛弟子。 普贤菩萨宝威佛弟子。 一往为扶释尊行化来入娑婆世界。 又尔前迹门菩萨也。 非本法所持人不足末法弘法者欤。 经云。 尔时世尊。 乃至一切众前现大神力。 出广长舌上至梵世。 乃至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等(云云)夫显密二道一切大小乘经中。 释迦诸佛并坐舌相至梵天文无之。 阿弥陀经广长舌相。 覆三千有名无实。 般若经舌相三千放光说般若全非证明。 此皆兼带故覆相久远故也。 如是现十神力。 地涌菩萨属累妙法五字云。 经云。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 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为属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经宣示显说等(云云)天台云。 从尔时佛告上行下。 第三结要付属(云云)传教云。 又神力品云。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乃至宣示显说(已上经文)明知。 果分一切所有之法。 果分一切自在神力。 果分一切秘要之藏。 果分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法华宣示显说也等(云云)此十神力以妙法莲华经五字。 授与上行宗立行净行无边行等四大菩萨。 前五神力为在世。 后五神力为灭后也。 虽尔再往论之一向为灭后。 故次下文云。 以佛灭度能持是经故。 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等(云云)次下属累品云。 尔时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 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 乃至今以付属汝等等(云云)以地涌菩萨为头迹化他方乃至梵释四天等属累此经。 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 乃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等(云云)药王品已下。 乃至涅槃经等。 地涌菩萨去了。 为迹化众他方菩萨等重付属之。 捃拾遗属是也。 疑云。 正像二千之间。 地涌千界出现阎浮提流通此经乎。 答曰。 不尔。 惊云。 法华经并本门以佛灭为本先地涌千界授与之。 何正像出现不弘通此经乎。 答云。 不宣。 重问云。 如何。 答。 不宣之。 又重问。 如何。 答曰。 宣之一切世间诸人。 如威音佛末法。 又我弟子中粗说之。 皆可为诽谤。 默止。 求云。 不说汝堕悭贪。 答曰。 进退惟谷。 试粗说之。 法师品云。 况灭度后。 寿量品云。 今留在此。 分别功德品云。 恶世末法时。 药王品云。 后五百岁于阎浮提广宣流布。 涅槃经云。 譬如七子父母非不平等。 然于病者。 心则偏重等(云云)以已前明镜惟知佛意。 佛出世非为灵山八年诸人。 为正像末人也。 又非为正像二千年人。 末法始为如予者也。 云然于病者指灭后法华经诽谤者也。 今留在此者指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者也。 地涌千界不出正像者。 正法一千年之间小乘权大乘也。 机时共无之。 四依大士以小权为缘在世下种令脱之。 多谤可破熟益故不说之。 例如在世前四味机根也。 像法中末观音药王示现南岳天台等出现。 以迹门为面以本门为里。 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尽其义。 但论理具事行南无妙法莲华经五字。 并本门本尊未广行之。 所诠有圆机无圆时故也。 今末法初以小打大以权破实。 东西共失之天地颠倒。 迹化四依隐不现前。 诸天弃其国不守护之。 此时地涌菩萨始出现世。 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令服幼稚。 因谤堕恶必因得益是也。 我弟子惟之。 地涌千界教主释尊初发心弟子也。 寂灭道场不来。 双林最后不访不孝失有之。 迹门十四品不来。 本门六品立座。 但八品之间来还。 如是高贵大菩萨约束三佛受持之。 末法初可不出欤。 当知。 此四菩萨现折伏时成贤王诫责愚王。 行摄受时成僧弘持王法。 问曰。 佛记文云何。 答曰。 后五百岁于阎浮提广宣流布。 天台大师记云。 后五百岁远沾妙道。 妙乐记云。 末法之初冥利不无。 传教大师云。 正像稍过已末法太有近等(云云)末法太有近释。 我时非正时云意也。 传教大师日本记末法始云。 语代像终末初。 寻地唐东羯西。 原人则五浊之生斗诤之时。 经云。 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此言良有以也。 此释斗诤之时(云云)今指自界叛逆西海侵逼二难也。 此时地涌千界出现。 本门释尊为胁士。 一阎浮提第一本尊可立此国。 月支震旦未有此本尊。 日本国上宫建立四天王寺。 未来时以阿弥陀他方为本尊。 圣武天王建立东大寺。 华严经教主也。 未显法华经实义。 传教大师粗显示法华经实义。 虽然时未来之故建立东方鹅王。 不显本门四菩萨所诠为地涌千界让与此故也。 此菩萨蒙佛敕近在大地下。 正像未出现。 末法又不出来。 大妄语大士也。 三佛未来记亦同泡沫。 以此惟之。 无正像出来大地震大彗星等。 此等非金翅鸟修罗龙神等动变。 偏四大菩萨可令出现先兆欤。 天台云。 见雨猛知龙大见花盛知池深等(云云)妙乐云。 智人知起蛇自识蛇等(云云)天晴地明识法华者可得世法欤。 不识一念三千者佛起大慈悲。 五字内裹此珠。 令悬末代幼稚颈。 四大菩萨守护此人。 大公周公摄扶文王。 四皓侍奉慧帝不异者也文永十年(太岁癸酉)卯月二十五日日莲注之 发布时间:2025-04-03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