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决定往生集 内容: 决定往生集No. 2684决定往生集言决定往生。 是净教之宗旨也。 夫西方净土之道经论同开。 称念弥陀之行愚智共从。 良以契时称机故耳。 然或知而不趣。 或趣而莫进。 即如予之流也。 岂其可不痛乎。 所以今者考寻文理。 将流疑滞欲安心于决定往生。 快期于终焉来迎矣。 当知。 世俗凡夫修念佛行。 从此即生安乐世界。 如云。 明今闻经有求去者定得往生。 莫自疑虑(净影双卷经义记文)又言。 上尽现生一形。 下至临终十念。 但能决定皆得往生(慈恩要决文)凡披卷看文。 无不云决定往生。 西方行者不可不知。 方今以三事示其决定。 一教文。 二道理。 三信心。 此谓三也。 初教文者。 称赞净土经说称名利益云。 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说想观利益云。 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又起信论引经云。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云云)既云决定。 勿复犹预。 又言即生。 必非别时。 又三辈九品并云即生彼国。 由此应知。 经之与论皆说从此决定往生。 教文虽多粗示二三耳。 次其道理者。 夫善恶两道犹如反掌。 仰即升宝刹。 覆即入泥梨。 良以众生自有出离之分。 净土正是引物之方。 若言凡愚卑劣不堪往生者。 则众生终无出离之期。 诸佛即阙引物之功。 定知依教愿生必得往生。 又生有九品。 何自惮下劣乎。 因言十念。 莫更致怯弱矣因小果大。 是内外缘起之常理也。 何不以一日之修因生七珍之净土乎。 又复诸法皆有势分。 如火烧水浮及咒药除病光明却闇等也。 佛大悲愿力自有举沉重众生之功。 岂其可疑哉。 道理如此。 其信心者。 若于如上文理之中心生信受即名决定。 以决定者为信相故。 故观经云。 必生净国心得无疑(已上)无疑即信。 决定称也。 又由信故必得往生。 故经说言。 若能深信无孤疑者必得往生阿弥陀佛国(鼓音声经)由此应知。 下辈之人虽未一向专精信受。 而由暂信亦得往生。 此乃信心决定义也。 于此文义更有三种。 一果决定。 二因决定。 三缘决定。 所言果者是净土报。 谓凡夫于顺次生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故经说言。 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宝积经无量寿会文)如是等文皆说果定。 次言因者是往生因。 谓净土业若定若散。 即此身中定得成就。 故观经云。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云云)此明想观现身成就。 定善既尔。 何况散善。 次明缘者是增上缘。 谓彼弥陀为增上缘。 成其胜业往生净土。 而于此生定得见佛。 故经说言(贤护经也)一日七日具足念故。 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云云)即由佛力定得往生。 故亦名为缘决定也。 故导和尚依观经云。 灭后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经正云为未来世一切凡夫也)此三决定摄义周尽。 又分此三更为十门一依报决定(安乐国土虽是清净事相粗浅犹名下品诸有愿求决定往生)二正果决定(西方众生身色虽妙化生如天亦有胎宫诸有愿求决定往生)三升道决定(安乐众生虽是不退久久花开始发道心诸有愿求决定往生)四种子决定(往生净土虽依宿善适闻弥陀要有德本诸有愿求决定往生)五修因决定(三昧正受虽似不易系想必成况口称名诸有愿求决定往生)六除障决定(生死凡夫三障虽重念佛三昧适治诸障诸有愿求决定往生)七事缘决定(娑婆五浊虽甚可畏处顺出离时契弥陀诸有愿求决定往生)八弘誓决定(凡夫浅薄自力虽劣乘佛愿力生死易渡诸有愿求决定往生)九摄取决定(众生身心虽是怯弱威神光明摄取不舍诸有愿求决定往生)十圆满决定(称名念佛虽是一行诸佛护念众具圆满诸有愿求决定往生)初三是果。 次三是因。 次三为缘。 后一是总第一依报决定者。 西方有世界。 名云极乐。 七宝严净五尘殊妙。 阿弥陀佛愿力所持。 世俗凡夫净业生处。 一师名曰凡夫事净土。 一师名为凡圣同居土。 土虽清净犹是粗浅。 大如此界诸天所居。 但以有佛无佛为异。 故诸凡夫为见佛故修净业者皆得往生。 故观经疏云(嘉祥)如华严所辨。 百万阿僧祇品净土西方弥陀最是下品。 既是下品。 何故愿生解云。 始舍秽入净。 余净不易可阶。 为是因缘唯得往生西方净土(已上)此明韦提希于金台内所现十方诸净土中唯取极乐者。 以易可阶故。 又义记云(净影)弥陀佛国净土中粗。 更有妙刹。 此经不说(云云)又鸾法师绰禅师等皆习凡夫往生净土。 并许事相粗浅之处也问。 若尔何故双卷经说佛本愿云。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又说彼国土相云。 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云云)经说既尔。 何云最劣答。 于诸凡夫事净土中。 安养国土最为殊胜。 若望诸余纯圣佛国还是下劣。 故不相违问。 经说彼土庄严相云。 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宝池。 柔软摩尼水流敷众宝莲华。 七重行树之上现三千界之佛事。 众宝罗网之间连五百亿之宫殿。 金绳界道妙花敷地。 天鼓自击众鸟哀鸣。 树出五音。 波唱四忍。 所闻皆妙法音。 随闻除迷。 所见皆清净色。 每见进悟。 国界广博无有限量。 常然无衰。 冬夏不变。 又应法妙服不求在庸。 微妙上膳自然随意。 如此奇妙胜境更非凡下分齐。 取相凡夫岂能叶其处乎。 具缚异生何忽践其地乎答。 生死凡夫从本以来久受清净妙境。 如上诸天等也。 何以国土殊妙忽隔具缚凡夫。 如彼北郁单越自然之五尘亦是人间之福报也。 岂可以自然非凡夫所用乎。 况复修罗宝台玉床色鲜诸龙宫殿金柱流光。 杂业小福尚以如此。 况纯净之意乐乎。 况求出之善根乎。 夫西方净业依托弥陀无漏法身法藏比丘清净本愿而起之也。 所以虽是凡愚所行其性清净。 虽下劣人之所修起其用广大。 观经疏云。 此三种因皆是净心。 孝养父母此心亦净。 乃至发菩提心亦净。 以三种心皆是净故得土亦净。 所以维摩云以其心净故佛土净也(云云)三心既净即清净人。 既是清净众生故即得生清净处也。 然彼国土五尘诸境灭惑生道者。 以本修因时乐求出世故。 得土之时能顺出世。 应知因名出世求出善。 故土称胜过(往生论偈云。 胜过三界道)是相似菩提也(义章意也)问。 此界诸天虽是严净非佛土。 西方净土既是佛刹。 何得一类乎答。 三界众生于秽土中亦得见佛。 亦得闻法。 何以有佛故云不得生耶。 故知。 凡夫以世福业愿生净土。 因果相顺求见佛身。 亦得果遂问。 虽同七宝宝有精粗。 不可以修罗宫殿同西方净土。 虽俱见佛佛有优劣。 云何世人忽得见彼八万四千之妙相乎答。 双卷经云。 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无量寿会云。 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譬如他化自在诸天(云云)文既如此。 何必超然。 尚不及梵世。 何望崖自绝乎。 但树演法音出生圣道者盖由愿求异耳。 又由佛力使然故也。 又净土故佛身殊胜。 何以相好殊胜必非凡所见耶。 又经云。 阿弥陀佛化身无数也。 若尔初生先见化佛相好粗浅。 类如释迦。 故般舟三昧经云。 彼佛有三十二相。 贤护经同之。 又于莲花胎宫之中。 虽见光明。 不睹余相。 故虽佛净土。 而常没人亦得往生。 不可妨也。 迦才云。 虽是法王为化众生故来游于五浊。 亦虽是凡夫。 为供养佛故生于净土。 此理明矣。 又彼净土只是诸佛慈悲方便别断理一方处所。 除却女人及五欲境界。 是化生之处非极妙也。 犹如于城邑之中别断理一所用作伽蓝。 除去俗事令僧修道。 但有众生入伽蓝者。 悉发善心。 彼亦如是(云云)良以安养正当凡夫修善处。 故经说言。 其国不违逆也(双卷经也)义记释云。 言不违者彰其易往(云云)意云。 凡夫之人修往生因。 而彼国土顺其修因易可得之。 故以不违彰其易往也。 经云。 易往而无人也问。 经云。 往生之人不可称计。 而今复言无人者何。 又即此中既言易往。 何复无人耶答。 义记解云。 往生者鲜故曰无人。 意云。 若任理而言一切容生。 以其修因是极劣故。 故言易往。 而有众生不修其因即不得生。 望其道理一切容生。 而生者少故言鲜也第二正果决定者。 大经三辈观经九品并云行者临命终时见佛来迎。 或见莲花。 或梦中见佛。 或有不见者。 即于七宝池中莲花之上自然受身。 于中胜者生即花开。 劣者不开。 此人或经五百岁或十二劫莲花乃敷。 于花胎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 而不见佛亦不闻法故。 于彼国谓为胎生(如双卷经说也)良以此人修因之时疑惑不了故受胎生。 故经说言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然犹信罪福。 修习善本。 愿生其国。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 常不见佛(云云)平等觉经云(同本异译也)其中辈者(不出家断欲而修造寺等福耳)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 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 其人寿欲尽时。 无量清净佛则化。 令其人自见佛及国土。 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惠勇猛。 佛言。 其人奉行施与。 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 心中狐疑。 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 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 不信往生其国中。 虽尔其人续念不绝。 暂信暂不信。 意志犹预。 无所专据。 续结其善愿为本。 续得往生。 其人寿命病欲终时。 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 令其人目自见之。 口不能复言。 便心中欢喜踊跃。 意念言。 我悔不知益济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 其人则心中悔过。 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 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 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 心中便大欢喜。 道止其城中。 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则受身。 自然长大在城中。 于是间五百岁。 其城广纵各二千里。 城中亦有七宝舍宅。 舍宅中自然内皆有七宝浴池。 浴池中亦有自然花绕。 浴池上亦有七宝树。 重行皆复作五音声。 其饮食时。 前亦有自然食。 具百味食。 在所欲得。 其人于城中快乐。 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 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 复不能得见无量清净佛。 但见其光明。 心中自悔责。 踊跃欢喜耳。 本宿命求道时。 心口各异。 言念无诚狐疑佛经。 复不信向之。 当自然入恶道中。 无量清净佛哀愍。 威神引之去耳。 其人于城中五百岁。 乃得出往生无量清净佛所。 闻经心不开解。 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 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 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 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无量清净佛。 其人智慧不明。 知经复少。 心不欢喜。 意不开解。 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 明健勇猛心当欢乐。 次当复如上第一辈(云云中辈如是下辈略同之。 第一辈者是上辈人。 应见经文)过度人道经同之(同本)元晓云。 生边地者则是一类非九品摄。 又一师云。 边地即是中品下品。 今存后义。 清净觉经说中下两辈有此边地故。 十住论偈云。 若人种善根。 疑即花不开。 信心清净者花开。 即见佛。 又一切经中弥陀佛偈云。 有疑在胎中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台座。 叉手无量前(已上言不合者多本同。 尔今案不会圣众故言不合。 当对不疑者叉手佛前也)二文相对即以花为胎。 故知。 胎宫即中下辈也问。 大无量寿经说。 胎生在宫殿中。 今阿以花为胎生耶答。 无量寿会文云。 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苑园宫殿之想(云云)问。 时有差别。 胎生经五百岁。 九品中或六劫十二劫或七日七七日。 既尔。 如何得相摄乎答。 大经三辈观经九品本同异稍多。 然许相摄。 胎宫一事不足为奇。 夫往生之类差降无量。 文中互举出没为异。 言虽不同义实不违也。 今依此经。 疑惑中悔应入地狱者。 由佛威力强得往生。 虽生净土薄福小智。 不能近佛。 不识经法。 如此果报何不及乎问。 若疑心者亦得往生。 何故三种决定之中唯取信心为决定耶答。 信是决定义故约信明决定。 应知。 此人虽生疑悔于暂信时定业已成。 故经说言暂信暂不信也。 良以此人有得有失。 由信故往生。 由疑故在胎问。 菩萨处胎经云。 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 国土快乐作倡妓乐衣被服饰香花庄严七宝转开床。 举目东视宝床随转。 北视西视南视亦如是转(私云。 目所座床随回顾而转也。 意欲显示其中众生于诸妙境久久受用而无劳倦也)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 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 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 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云云)准此经说。 愿往生者。 千万众中乃有一人得生。 余则不能生。 若尔何得言决定往生乎答。 先来多云。 若生懈慢后时决定转生极乐。 故彼经次文云。 斯等众生自不杀生。 亦教他不杀。 有此福报生无量寿国(已上)禅林云。 设边地于极乐。 为引疑惑之辈。 假化城于懈慢。 以接杂修之者。 于易往土心不怯弱。 亦作决定往生之想(云云)此借法花化城喻义。 以解极乐中途懈慢。 意取第三生以明决定。 又怀感师依导和尚云。 执心牢固者定生极乐。 又云。 专修之人千无一失(云云)准此文意。 懈慢国之人未生极乐问。 凡夫行者专修难得。 故千万众中乃有一人生。 故今世人多是失乎答。 若约次生失而非得。 约第三生得而非失。 又双卷记判胎生者以为其失。 而彼既生。 不可云失。 且约九品论得失耳。 总论得失各有三类。 得中三者即三辈也。 失中三者如平等觉经等说。 闻而生谤以为上失。 堕地狱故。 生懈慢国为中品失。 疑心胎生为下品失(第三疑心胎生者通得失二门)今案。 此义不同。 先意应知。 所言懈慢国者。 即是极乐之边地也。 所言执心不牢固者。 即是暂信暂不信义胎生之人。 疑惑中悔即懈怠过。 又疑惑之人应入恶道。 佛既即引之。 懈慢之辈将生极乐。 佛何舍之。 故知。 懈慢即是胎宫故顺次生为决定也问。 极乐去此十万亿刹。 懈慢即过十二亿那由他去此道数不同者何答。 直于极乐去此远近经经乃异。 如云过十万亿佛土。 又言百千俱胝那庾多国。 又云千亿万国。 岂以道数有异说故便为别土哉。 今懈慢界即出别经。 传者不同。 不劳小事。 若依语言。 懈慢便远以十俱胝为那由他。 即十二亿那由他者。 望十万亿其数乃多。 何可言极乐之中途者哉。 欲明此义。 先须应知。 言十万亿者。 以一四天下为一国。 而数之故。 平等觉经云。 西方是去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 过度人道经同之。 以阎浮提对须弥山。 故知。 但约四天下也。 又说懈慢国云。 去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 不云去娑婆。 故知。 亦据四天下国也。 又十万亿与百千俱胝言有异者十万当百千也。 亿者当俱胝也。 人师云。 西方数法亿有多亿。 一者十万为亿(落叉)二者百万为亿(度落叉)三者千万为亿(俱胝)四者。 万万为亿(那由他)故以百千俱胝亦名十万亿也。 而言百千俱胝那由他者。 此那由他只是总数非别数也。 又言十二亿那由他者。 应过十万亿也。 此中意云。 入极乐界有此边地别。 指其地故云尔也问。 说懈慢云修不杀业。 有此福报生无量寿国(云云)岂得生已复更生耶答。 说从胎出名为生也。 如大乘玄云。 莲花中退大心出生之后取小果也。 又一义云。 修不杀者在娑婆时慈心不杀。 言生无量寿国者即懈慢界。 是无量寿佛之国土也。 或即是国人民寿无量故名无量寿国。 即举不杀因显长寿果耳问。 若生懈慢即巳生阿弥陀国者。 何故经言不能进生阿弥陀佛国耶答。 稽留边地不近佛所。 故云不进生佛国耳。 如说胎宫云不能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也应知。 彼国有多界地。 如印度国中更有多国。 或以一城名国等也。 众宝国土一一界别。 或黄金为地或白银为地。 或复二宝多宝转共合成。 导和尚云。 有无量宝幢。 各擎一一界(云云)若拟娑婆如百亿四天下等。 彼国亦尔。 但彼以金绳等界之。 无别轮围山。 由此义故虽生彼国。 亦得说言不生者也问。 感师云。 无佛来迎者堕懈慢界(云云)而胎生人有佛来迎。 故知。 是别。 何得为一耶答。 平等觉经说胎生云。 佛亦不使尔。 身诸所作自然得之。 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云云)准此说文。 胎生懈慢则无别也(去此界时实由佛引到边地时。 佛即放舍以至佛国故也)又导和尚观经疏云(第三卷释地想观中心得无疑之文也)修因正念不得杂疑。 虽得往生含花未出。 或生边界。 或堕胎宫。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花三昧疑障即除。 宫花开发身相显然。 法侣携将游佛会也(云云)今见此文。 胎宫懈慢因果双举。 谓杂修者名为懈慢(礼赞云。 杂修不至心千中无一也)疑者即胎生因故知。 今言杂疑者并举二说。 虽是二说湣合为一。 含花未出者。 总举过失。 或生边界者。 即懈慢也。 或堕宫胎是疑心人。 此亦双举二说。 而义混一。 言虽得往生者。 即显懈慢既生极乐。 若尔先贤既自辨懈慢之得失。 末学勿更迷往生之难易也问。 经说极乐众生相云。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咸同一类。 非人非天。 形具相好。 如佛无异。 身带神通。 自在无碍。 如今凡夫不久修相好业。 何由忽备诸相。 又不修习四禅定。 何能速得神通。 又彼众生寿等虚空。 自非别愿无有中夭。 如今众生不修净戒。 不护生命。 何忽感其报耶答。 迦才云。 是化生之处非极妙也(云云)意云。 此方亦有化生。 故非极妙。 以是化生故云自然。 又由念佛故具相好身及无量寿。 如诸天子初生之时。 始所见者便成身色。 行者亦尔。 始入佛法闻净土教。 念佛如来常我之德。 而起净业。 便得净土。 似究竟常乐我净。 应知。 西方此土有其四荣四枯。 四枯者是无常·cdo苦·无我·不净。 四荣即是常·乐·我·净。 夫娑婆世界一期寿命犹如电光。 彼土众生芥城为日夜。 尘沙为大期。 故此土为无常境。 彼国为常住处。 又此方中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现则八苦逼此身。 后则三途迎我报。 贵贱无简。 贤愚同然。 彼土众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温和是春花鸟悦目。 清凉亦秋风水适情。 法音在耳。 法喜满胸。 彼乐此苦。 同日言之耶。 又此土众生身心累碍皆非自在。 步劳咫尺之中。 心闇瞬息之外衣尽女功膳费夫力诸所施为多劳少果彼土众生坐乘宝台。 上升虚空。 朝飞恒沙之佛刹。 俄归七宝之树下。 浴池之洗尘劳。 浅深随念。 香饭之进道味。 早晚任意。 凡历物触事无不自在。 彼之我此无我思可辨之。 又此方则人身三十六物臭弊无比。 天下百亿界滓秽充满。 彼土众生身色光净表里鲜洁。 外器则琉璃庭坦。 摩尼水精。 宫殿宝林万物清净。 彼净此秽对不识乎。 既云净土。 又名极乐。 乐净显名。 何寻其义。 寿曰无量。 身是自在。 常我备体。 谁迷彼德。 四枯四荣可厌可欣。 净业因此。 必得成就。 由此净业。 果报亦净。 是近佛故似佛四德也。 然复疑心胎生之人初生之时。 所受境界或如第二忉利天。 或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夜摩天者见无量寿会文)世俗凡夫岂非分耶第三升道决定者。 双卷经云。 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云云)若生彼国娑婆五道自然离之。 离五道因故云闭也。 得道深广故无极也。 又才托其地便得不退。 故双卷经云。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 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云云)正定即是不退异名。 又小经云。 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云云)准此等文。 彼土众生决定成就无上菩提。 岂唯彼土决定菩提乎。 即此界中已得决定。 所以然者。 生彼国者寿命无量。 即生必至一生补处(见本愿也)于此世界求净土者。 决定往生故亦不退。 初心菩萨若住此界于大菩提则不决定。 故起信论云。 初学之人恐怖退失。 得生净土终无有退。 常见佛故(取意)应知。 经言。 愿欲生时已不退者决定应生不退处。 故称赞净土经云。 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 一切定生极乐世界(略抄)又观经说下品生人生彼国已或七七日莲花乃敷。 遇观世音发菩提心。 经十小劫方入初地(净影释云。 彼土三小劫当此方一阿僧祇劫。 而十小劫良极长也)或经六劫莲华乃敷。 闻法发心(种性地发心也)或十二大劫花开。 闻法发菩提心(发心同前。 此三即是下品三生也)此等众生生彼国已经久乃发大菩提心。 入不退位世俗凡夫常没之类。 宁可于中自惮非分乎。 故观经云。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云云)龙树天亲并劝一切众生共生极乐(龙树十二礼天亲往生论)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云。 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 无量寿经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案此。 而言之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 又如观无量寿经下品生者。 或有众生。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迳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 具足十念称南无无量寿佛。 见金色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 莲花方开(当以其偿五逆罪也)应时则发菩萨之心。 以此经证。 明知。 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已上经文。 今案。 一义五逆报果临终之时。 转重轻受。 谓十念顷于身四大有少相击为恶业果。 若生净土唯有相似等流果耳。 全无报果以净土生。 极乐清净故更无苦故)净影释云。 中品下生是小乘中见道已前世俗凡夫。 下品三生总通。 善趣及常没人未有道位。 难辨阶降(取意略抄。 善趣位中未得决定故云未有道位者也)嘉祥疏云。 善弱果强者下品之人都不修善而得大果故(云云下劣凡夫得生净土方乃始入大乘初心)导和尚礼赞云。 问曰。 今欲劝人往生者。 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答。 必欲往生彼国土者。 如观经说者。 具三心必得往生(乃至)信知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 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 下至十声等。 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 故名深心(云云)既云具足烦恼凡夫。 直是常没世俗凡夫得往生也。 观经疏云(嘉祥)虽未现起。 而未断之。 烦恼具足有之。 以胜劣业回向净土。 命终得生(已上虽未现起者正可云虽不现起也。 然望未来可起且言为未也)世俗凡夫生上界时。 犹须离欲修八禅定。 今此安养具缚凡夫能得往生。 宁非奇哉。 虽是极下贱具缚之人。 而依佛力乃往生(问。 先灭罪业方得往生。 云何此人具烦恼耶。 答。 业粗惑细以业粗故先灭。 乃至烦恼细故成而得往云云)良以此人本是常没邻近善趣下贱人故。 虽生彼国久久花开。 闻法发心后方入位问。 下辈之人在花胎中。 经久徒然岂非无益乎答。 在花胎中。 依十信行修练其心。 即非无益问。 若尔十信得海印等诸三昧门。 于十方界能现作佛。 何故在胎不见佛耶答。 在花胎中。 虽修十信。 而初生时未能具足。 后经多劫方可修满。 又花开早晚依业报。 定三昧神通多依内心。 如此界人修习神通。 变化异形飞上他界。 若约果报即不能尔。 彼土众生二义亦然问。 若尔彼国久久花开。 渐入道者何故。 天亲往生论云修五念门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菩提耶答。 若不修此五念门者。 犹住秽土不能决定得大菩提。 若修此行便生净土终无退转。 定得菩提。 故云速疾。 又生彼土住不退故。 依三昧门陀罗尼门速得菩提。 不迳长劫(如智论说。 三昧陀罗尼故能似佛也云云)若住此界不能如是。 相对可知升道如是第四种子决定者。 此有二义。 一者中道佛性为成佛因。 亦名正因。 亦名本觉。 众生本来有此觉性。 由此性故必得解脱。 道理虽然。 若无闻法发心等缘。 此性不能自然解脱。 今遇释迦说西方教。 闻而奉行。 内有佛性。 待此外缘因缘具足必应出离。 又生死有终。 今生以为终。 菩提有始。 净土即为始。 良以有一夕之眠即有一朝之觉。 有长夜之昏寝则有朗然之大悟。 众生身中既有作佛之理。 我等身中宁无往生之理乎。 二者西方行者必有宿善。 故双卷云。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佛世尊则能信此事。 又念佛三昧经云。 于诸佛所久种善根。 乃得闻此三昧王名(略抄)平等觉经云。 其世间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行善所致。 相禄乃当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 我代之喜(云云)安养行者宿善既大其可自爱。 努力莫轻。 自知宿福甚幸何疑当来胜利问。 有闻西方净土教门诽谤毁訾而不修行。 或虽不谤五欲缠心不愿往生。 如是之类岂有宿善。 何言必有宿善乃得闻净教耶答。 此二类人闻如不闻。 诚如所言。 无有善本。 而言有者据信乐耳(感师意也)更有二类。 一者与弥陀佛有宿愿缘。 闻净土教愿求净土。 而复懈怠更造十恶。 或重病失心。 或不逢善友。 但是空愿未有修行。 望前二类有远生义。 经难说生。 论师释为别时意趣。 更有一类。 烦恼轻微愿行具足。 即得往生。 非别时意此即感师前文残也。 别时意者摄大乘论四意趣中之一种也。 意云。 经约别时得往生故说生净土。 非即生也(感师解云。 约第三类判为别时。 若约第四便非别时。 更可悉之)就后二中。 前人有宿缘。 而不修行者。 余缘障故。 宿缘少故。 后遂得生。 犹有胜利。 此第三类。 若遇胜缘。 或自觉发勤厉之者。 亦可得同第四类也。 故感师云。 或得重病。 不逢善友。 不得往生。 准此释。 文既置或言。 则第三类人非定不生。 先虽懈怠或重病等。 而或遇善友。 或自发觉改悔前过。 或得往生。 即同第四。 如观经说下品生也(又一义云。 若遇善友发悟生者只是第四。 今取不即生以为第三类。 又第三人若有愿生净土者。 先来所修世间善业自为业因。 又愿求心即修心往生。 又即此心相应思业既为行业。 而言但是空愿未有行者当是隐显言耳。 以行业微但名愿也)问。 现今学者有云。 若于过去曾发道心。 以为善本者。 现虽少念得生净土。 若过去世无大善者。 今虽勤修不能往生者。 此义可尔耶答。 此义不然。 前所引经其义分明。 但是念佛人皆有宿善故。 然感师意第三类人有宿愿缘而不即生者。 应是前生一往闻教而心极劣。 是故今世不能勤厉。 亦不即生。 但是今生勤厉之者。 皆得往生。 故知。 念佛勤求净土。 定得往生。 必有善本。 为种子也。 又前有微善。 今得闻经。 此身修因后生净土。 凡因缘理自微至着。 勿执宿善而废今业。 故经言。 虽一世勤苦须臾间。 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云云)既言一世勤苦。 不必须宿善也。 应知。 由前结缘今闻弥陀。 今始修因以生净土。 此是智论小因大果。 亦即瑜伽功少利多。 又楞伽经云。 闻说净土相时。 其心即为佛性(经名外刹殊胜也)今闻净土殊胜之相(如观经双卷经等也)随其文句次第生心。 所说国土粗现心想。 如世人共会说他国事。 闻者相领也。 经中既以闻净土教一往领解判为佛性。 何不以此为净土种。 勿自疑宿善之有无更失往生之大利。 种子之义略以如斯第五修因决定者。 委有六门。 一总明修因。 二别明菩提心。 三明往生正业。 四明修行相。 五明称名益。 六明念佛分齐第一总者。 观经记云。 依涅槃经。 一切善业皆净土因。 粗要有四。 一修戒为因。 远离十恶修十善等。 二修施为因。 作井种果。 施病医药。 造像立塔。 三修惠为因。 书写经卷。 乃至一偈听受读诵。 为他演说。 四护法为因。 守护正法。 呵谤方等。 此等能为一切土因。 求安乐者宜须修之(略抄)又云。 依往生论。 五门为因。 一礼拜门。 称名礼拜阿弥陀佛来求生其国。 二赞叹门。 赞弥陀佛光明智慧一切功德。 三作愿门。 愿生其国修弥陀佛所行所成。 四观察门。 观察彼国及佛菩萨功德庄严。 五回向门。 不舍苦生。 所作功德回以施之。 共生彼国(略抄)又云。 依观经说。 明因有四。 一修观往生。 谓十六想观。 二修业往生。 谓三种净业。 三修心往生。 心有三种。 一至诚心。 起行不虚实心求往。 二者深心。 信乐殷至欲生彼国。 三回向发愿心。 趣求净土及佛所行所成。 故名为愿。 使善回求故名回向。 此是第三修心往生。 四归向往生自虽无行。 善友为说三宝名字。 或叹佛德二菩萨德及彼净土胜妙庄严。 一心归向故得往生(略抄)次结归向云。 于中或念或礼。 或叹或称。 其名悉得往生(文)如法鼓经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 得往生也。 所言三种净业者。 经云。 欲生彼国者。 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 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已上)初共凡法。 次共二乘。 后是大乘不共行也。 由此应知。 若大若小。 若定若散。 若事若理。 凡是善者皆净土因第二别明菩提心者问。 为但求生净土便得往生。 为要须发菩提心耶答。 此应决定一向。 要发菩提心方生极乐。 故观经疏云(嘉祥)通论三福十六种观皆净土。 因别则菩提心以为业主。 余善为缘(云云)净影大师依双卷经。 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 又释中品文云。 要由垂终发菩提心种大乘种。 方乃得生。 释下品文云。 此人过去曾修大乘。 故大经中宣说云此人发菩提心(已上此名双卷无量寿经。 为大经也)准此等文。 要以无上大菩提心为其往生之正因耳。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云。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 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绰禅师安乐集。 迦才师净土论并同此说问。 其菩提心者有何相貌耶答。 依净影义章发菩提心总有三种。 于中最初名相发心。 此亦有三。 一厌有为心。 二求无为心。 三度众生心。 知生死过患深生厌心名厌有为。 闻佛果德发心趣求名求无为。 念诸众生有苦无乐。 发济度心名度众生心也问。 如今所见常没凡夫但能乐求五妙境界。 何能远及佛功德乎。 适有畏苦者唯怖畏三途。 设有厌五道唯求自度耳。 若尔如何发菩提心耶答。 禅林云。 人非木石。 好自发心(云云)今云。 发菩提心甚为易得。 所以者何。 具因缘故。 故法花云。 佛种从缘起。 此明闻一乘经发菩提心。 故云从缘起也。 一乘即是一佛乘。 佛乘即是大乘也。 故知。 但能闻大乘经。 必定便发菩提心也。 然其发心浅深重重。 但论大分则为三阶。 一相发心。 如前已辨。 二息相发。 望前转深。 三证发心。 转更甚深。 此三各有无量浅深。 故涅槃说。 四依菩萨于八恒佛所发菩提心(云云)故知。 发心浅深无量。 然于此中且明最初一念发心。 谓十信前常没位中遇善知识。 得闻大乘。 发一念心随顺爱乐。 适起此心名发道心。 乃名邻近善趣人也(发菩提心义章中十信前明想发心者是也)即此世人厌世无常。 欣求净土。 是发心也。 故观经中韦提夫人现迹为凡(此人实大菩萨也)遇恶子缘厌舍娑婆浊恶不善。 唯求西方下劣净土。 但以此心为净土因。 大师判云。 发菩提心以为业主。 若尔但是求净土者即已得发菩提心也。 又若极能畏恶道者即为厌离三界。 六道上界善趣终皆退入诸恶趣故。 又乐净土即为求佛。 以此乐求相似道故。 亦即愿求弥陀国故。 菩提有三。 谓法报应。 故法花论名三种佛菩提。 今既想念应身应土。 即念应佛菩提果也。 念菩提故名菩提心。 观经疏云(嘉祥)故双卷经云。 十念菩提为因得生。 此之菩提业非但生净土。 终至佛果。 但众生闻佛道长远。 望崖而退(望者见也崖者高绝)故示净土近果。 作进趣之缘为净土因。 故经云易往而无人也。 毕竟成佛之本故。 经云。 始发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已上)双卷一部无有十念菩提为因之文。 但本愿云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下辈文云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云云)但求净土但念弥陀。 大师判为十念菩提。 然下辈文具足之云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云云)若以十念属上句者。 即如所引十念菩提为因生也。 虽有此意。 即以下句念无量寿成其上句念菩提故。 故知。 但以念佛为发菩提心耳问。 观经疏云。 若滞悭贪所发胜业不生净土。 唯以一时广济之心为菩提心(云云)鸾师云。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 为乐故愿生。 亦当不得往生也。 是故言。 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安乐集依净土论云。 今言发菩提心者。 正是愿作佛心。 愿作佛心者。 即是度众生心。 迦才云。 若不发菩提心求出三界作佛。 直尔念佛求生西方。 独善一身。 避苦逐乐者。 此是凡夫念亦不得往生(云云)今所明义不兼利他。 何得成就菩提心耶答。 智论四十一云。 菩萨初发心。 缘无上道。 我当作佛。 是名菩提心。 是菩提心与佛相似。 所以者何。 因似果故。 是名无等等心(云云)若依此文。 菩提心者。 正是愿求作佛心也。 今愿佛土即愿作佛。 故愿往生。 是菩提心。 然安乐集云。 愿作佛心即度众生心者显相成义。 以大悲心为佛心。 故若念佛时即念大悲。 又迦才云。 独善一身避苦逐乐不生净土者。 据逐求乐染心者说。 如观经疏滞悭贪业不生净土其义一也。 今不例之。 但初行人其心粗浅。 不能具足广济之心。 然以净信随顺大乘。 一念十念菩提心成。 又善趣作三心不等有增减故。 何况最初相似发心。 又就事中由孝养。 故广济心成孝顺之心。 转至七世乃至亦于一切众生皆生慈悲。 以轮回生死无非有恩故。 又如恶人杀一羊时。 于一切生皆成杀业。 一切众生若作羊者皆应杀。 故以善准恶其理亦然。 一切皆可为父母。 故若于父母有孝顺者。 自然便成广济心也。 栴檀始萌即有凌云之势。 慈善才发乃有大悲之势也。 故智论云(第四十九卷)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门。 法花经云。 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 初心大悲何必圆满乎。 大悲经云何名为大悲。 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 随其命终定生安乐。 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 当知。 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已上)又以经论中普摄众生之文与礼念合行。 应由法力。 自然成悲。 谓如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等也。 读诵法花皆成佛教。 即此正意。 三种净业中第三净业也问。 为唯无所得发菩提心生净土耶答。 嘉祥疏云。 问。 为有得因生无得因生。 答。 二义皆有之(已上)群疑论云问。 西方净土是不退处著相凡夫不可得生须依大乘经中百论等学无所得。 方可得生。 今依观经观宝树等及相好身。 或称名号。 岂非有所得。 何得生西方。 释若悟毕竟空。 离诸分别为上辈生。 凡夫在俗不能广习无所得观。 专念佛故亦得往生。 九品刹故(略抄)绰禅师云。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 但能依相。 无不往生(云云)问。 疏云。 若但作琉璃地观。 见好净地则生贪心。 以观地不地故得灭罪(云云)又云。 若滞悭贪所发胜业不生净土(云云)此中云地不地者。 即中道观即是无所得义。 若有所得便滞贪过。 何复言通有所得耶答。 若染污贪及小乘心不得往生。 不简大乘有所得因。 若相从言大乘初心有所得善实是无所得。 依无所得教门起故。 诸大乘教皆无所得以为宗故。 故此观经亦以不二为体(疏见之)问。 若尔初学凡夫何成此业耶答。 西方依正及此教门皆是因缘无碍二谛。 依此起业。 成无所得。 故观经云。 若念佛时。 是心是佛。 是法界身(云云)法界即是无生中道。 此心即是无所得正观。 应知。 世俗凡夫才起信心。 受大乘经无所得教。 念无所得净土之佛。 称名作礼皆成无得。 由法力故自然成就。 故涅槃义记云。 法力薰之。 宜使灭惑。 又由愿力必得成就。 故观经云。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 必得成就(云云)准此等文。 世俗行人设不自知中道法门文义之相。 但能念佛德自然成无得。 如梵天王自作甘露而不知其味。 西方行者亦尔。 自作无所得。 而不自知是无所得也。 相从虽皆是无所得。 而世俗人犹带著相。 分始异终亦名有得。 二义皆有者即此谓也第三明往生正业者问。 已知发菩提心以为业主。 未知随缘所起业相何为正业答。 观经导和尚疏第四云。 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想观察彼国依正。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赞叹供养亦尔。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业。 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 悉名杂行。 即心常间断。 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抄略)顺本愿者。 四十八愿中云。 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云云)今云。 称名实是正中之正也。 故小经云。 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 观经说下品生云。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占察经云。 随彼世界。 佛之名号专意诵念一心不乱。 决定得生彼佛净国(云云)若准往生论。 依五念门。 若礼若赞并是正业。 若尔所余布施持戒。 若礼余方佛菩萨等。 但以回向西方。 皆是助业除此二行。 若亦有时舍西方意乐。 愿求此界诸天等报。 或有暂时还求西方。 如是不定所起行业间杂非纯。 可名杂行。 又助业中或有传说。 造弥陀像。 可为往生极乐定业。 或依法花等诸大乘经。 或诵或书应为定业。 如方等陀罗尼经说。 若有发愿书写此经者。 后设不果其愿。 犹可必生净土(云云)或依大乘神咒修行。 亦可得生于中。 弥陀之咒应是正业门摄。 如龙树所感往生净土咒也。 凡是纯一意乐所作。 余业皆是助业。 如三福业也第四明修行相者。 就正业中有二种行。 一者长时。 如日日所作或复每月或每年等。 但是一生所作皆为长时。 若日日称名一万二万遍等。 导和尚云(观念法门)日别念阿弥陀佛一万。 毕命相续者即蒙弥陀加命。 得除罪障(云云)又绰禅师示诸道俗。 七岁已上皆令念佛。 用小豆为数。 念弥陀佛。 得九十石八十石乃至或二十石。 教诸有缘。 涕唾便利不向西方。 坐卧之时不背西方(出迦才师论也。 坐卧之时不背西方者。 起自疑师之行也)此亦是其长时修也。 第二别时行业。 谓随时随处。 或多时或小时。 或复要期定限而修行之。 应知。 前长时以不退为意趣。 又数起业成决定故。 此别时者以胜进为宗旨。 又容预者为励行业也。 别时行业中且以七日行显其意趣。 此业唯依定门而行。 此中先明称念之法。 导和尚云。 觉想中见故云粗见。 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 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 说无穷尽。 又云。 心口称念更无杂想。 念念注心声声相续。 心眼即开得见彼佛。 又云。 如文殊般若云。 明一行三昧。 唯劝独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佛。 不观相貌。 专称名字。 即于念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云云)明作法者。 导和尚云。 欲入三昧道场。 时一依佛教方法。 先须料理道场安置尊像香汤扫洒。 从月一日至八日。 或从八日至十五日。 或从十五日至二十三日。 或从二十三日至三十日。 自量家业经重。 于此时中入净行道。 尽须净衣鞋靺亦须新净。 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俭素节量。 于道场中昼夜束心。 相续专念阿弥陀佛。 心与声相续。 唯坐唯立七日之内不得睡眠亦不须依时礼佛诵经。 数珠亦不须捉。 但加合掌念佛。 念念作见佛之想。 念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时若立即立念一万二万。 若坐即坐念一万二万。 于道场内不得交头窃语。 昼夜或三时六时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 一切业道发露忏悔一生己身所造众罪事事依实忏悔竟。 依法念佛。 所见境界不得辄说(抄略)若有急事相妨之者。 一日二日等亦可得之。 又若有病午后亦服诸药无妨。 又夜分过应食粥也(此等须依戒律寻之)今此口称三昧是禅门之秘事也。 其身既兼行坐。 口亦通语默矣(日想水想亦可寻经而修之)次正明观佛色相。 应先观二丈方地(准禅秘要说也。 导和尚观经疏云。 唯观方地一尺等云云禅林十因云。 且观方尺一丈宝地也。 一一庄严如观经地想观说之。 或次观花坐)次正观丈六像。 或观百丈(观经疏释像想观也)真金色身圆光彻照端正无比如对目前明了见之。 又导和尚云(座法略之)即以心眼先从佛顶上观之。 头皮作金色。 发作绀青色。 一发一螺卷在头上。 头骨作雪色。 内外明彻。 脑如颇梨色。 次想额广平正相。 次想眉高而长相由如初月。 次想眉间白毫相卷在眉间。 其毛白外实内虚出金色光。 从毛端出而直照自身来(观佛经云)若有人一须臾顷观白毫相。 若见若不见。 除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微尘数劫生死重罪(私云。 若别观此一相常应念摄取)次想二眼广长黑白分明光明彻照。 次想鼻修高直如铸金挻。 次想面部平满。 次想耳轮垂腌孔有七毛(光照佛耳)次想唇色赤好光明润泽。 次想齿白齐密。 次想舌薄广长柔软。 舌根下有二道。 津液注入咽筒。 直入心王。 佛心如红莲花。 开而不开。 合而不合又抽心向上。 次想咽项圆相二肩圆相。 次想两臂佣满相。 次想二手掌平满千辐轮相十指纤长指间网缦相。 甲作赤铜色相又抽心向上。 次想佛胸前平满相万德之字朗然。 次想腹平不现相。 次想脐圆孔深相光明内外常照。 次想阴藏相平满由如十五日夜月。 亦如腹背平处无别。 次想两髀膝骨圆满。 次想二胫如鹿王膊。 次想二足跟如像王鼻。 次想二足趺高如龟王背。 次想足十指长指间有网缦。 甲作赤铜色。 次想结跏趺坐相。 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 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 次想足下平有千幅轮相。 幅网具足。 皆有光明遍照十方刹。 从顶上下至足千幅轮相。 名为具足观佛色身。 又次想花座(略抄。 今云。 若先观华座时。 佛身乃可从下向上观故)此观相可依三十二相也。 导和尚(观念法门)依般舟经云。 常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如融金聚(此终一句依贤护经加之)又佛身次可观佛衣。 于顶上肉髻不加其彩饰。 其黄金身体更着妙服也。 下着泥洹僧(裙衣也内衣也)不高不下覆身三分。 周匝齐整上着僧祇支(覆胸臆覆肩衣也)最上着僧伽梨(大衣也)浅色袈裟条叶分明(嘉祥大师传真谛说云。 赤色衣也云云条是二十五条也。 叶者四长一短也)以极细绢用为裙。 更极细罗谷轻纱用为上服(细绢者有处明毗卢舍那像。 如此说之。 今弥陀准之)又威仪寂静世无比类。 梵声雷震八音畅妙响。 远近等闻靡不悦预。 观相之法粗以如此。 盖此行仪可依禅法。 七日七七日或无定限长短随宜也。 又称名作法迦才云。 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须别庄严一道场。 烧香散花幡灯具足请一阿弥陀佛安道场内。 像面向东。 人面向西。 或七日(小阿弥陀经中明七日)或十日(鼓音声经平等觉经明十日)减省睡眠。 除去散乱。 唯除大小便利及与食时。 一心专念闲即立念。 不须礼拜旋绕。 但唯念佛七日满出道场。 后行住坐卧闲时即念。 又云。 绰禅师依小阿弥陀经七日念佛。 检得百万遍(已上)此是别时行法。 或依年三等即长时修也第五别明称名利益者。 迦才云。 常念佛名有三种益。 一觉观不生消灭罪障。 二善根增长种见佛因。 三熏习熟利临时正念(云云)要决云。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云云)迦才云。 念佛有二种。 一是心念。 二是口念。 若心无力须将口来扶。 将口引心令不散乱。 如经说。 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 已去决定得往极乐世界(云云)平等觉经云。 昼夜常念欲生极乐。 十日十夜不断绝。 我皆慈愍悉令生彼国(取意)鼓音声经云。 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云云)过度人道经云。 一心念我昼夜一日不断绝。 皆令来生我国(云云)贤护经云。 或经一日或复一夜(此不兼日夜也)又双卷经云。 乃至一念。 又云乃至十念。 如是等经明修时分。 长短不同皆随所宜第六别明一念十念义者问。 经中何故言一念。 又言十念耶。 复何以言乃至耶答(云云)不同。 今且可云。 若是一念但能为因。 而未定业。 若具十念乃成定业。 而言乃至者为显一念是最极也。 十念亦尔。 又一义云。 为显积集众多念力能辨大事。 故言十念。 为显称念分位短故说为一念。 而实无异。 故往生论注云问曰。 几时名为一念答曰。 百一生灭名一刹那。 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此中之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 若总相若别相。 随所观缘心无他想。 十念相续。 经言十念明业事成辨耳。 不必须知头数也。 若必须知亦有方便。 必须口授。 不得题之笔点(已上)禅林云。 然有人云。 向于西方折指。 念佛一心不乱。 自知头数(云云)群疑论引观经下辈云。 念佛十声得生净土(云云)此以十称为十念也。 又依请观音经说。 乃以十息为十念矣。 此如数息观以十息为限(或入出别数或入出合数并有文也)今更思之。 十声十息亦可合用之。 然发觉净心经明十念。 谓一发慈悲心。 不生瞋恨。 生阿弥陀如来佛刹(乃至广说)各发念一具足者。 当生彼阿弥陀佛刹中。 若不生无有是处(已上)此是反覆审定说也。 迦才云。 此非观经十念此之十念现在时作。 观经中十念临命终时作也(云云)然称名十念亦通现在。 大经之中不简别。 故且依观经言临终耳。 又应言有相似十念真实十念。 迦才云。 报尽之时十念极难成就。 若成就定得往生净土也(云云)安乐集云。 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因(云云过因者宿善也)又云。 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使得往生(云云)此是十称之间念念相续不念余事得名成就。 彼师自云。 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 但能积念凝思。 不缘他事。 使业道成辨。 亦未劳记头数。 若始行者记亦好(略抄此同上所引鸾师注意也)准此文意。 虽一分位连声称名具足十声。 若于此间余缘散乱其心不重者。 业道即不成。 非真十念。 但是相似之十念耳(更可思之)又应言有现生十念临终十念(见迦才师文)问。 现生十念临终十念何者胜耶答。 以火急猛利勇决言之。 临终应胜。 若以安稳寂静明了言之。 现生是胜。 义左右故不可偏定。 十地论云。 经说。 不悔心死必生善处。 鸾师净土论注云。 临终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 是名决定(云云)准此文意。 现生十念更有后心造恶业。 故不成往生决定业也。 今谓现生十念若得成就已成定业。 设于后时更作恶业。 则此恶业不成定业。 以善恶业互相妨故。 是故应言。 现生十念虽有后心。 若得成就亦为定业。 例如已造重罪。 后虽小悔而不能灭。 即于此人说名定业。 念佛亦尔。 于现生中已得成就者。 后虽造恶犹是决定。 又安乐集引智论云。 一切众生临终之时。 刀风解形。 死苦来逼生大怖畏。 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 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使得往生。 又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 其十念亦如是也(云云)又引法鼓经云。 为人临终之时不能观念。 但知彼方有佛。 作往生意。 亦得往生(已上此等诸文明临终正念为往生道也)又双卷经云。 曼力坚强时努自求之(云云盛年力强堪为念佛。 当其时间动修之也)大庄严论偈云。 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 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 临为死所呑方悔求修善。 智者应观察断除五欲想。 智者勤促心临终意不散。 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云云)迦才云。 众生报尽之时。 恶业怨家众苦竞集十念极难成就(云云)准此等文。 但可现生之时精勤修习。 不可徒然以期临终。 要决云。 上尽现生一形。 下至临终十念。 但能决定皆得往生(已上)此意即尽形为上。 临终为下。 准知。 现生十念应为稍胜。 又不可言现生十念非决定业。 以本愿中不简别故。 故知。 现生十念亦作定业。 然观经中但为显示极重恶人亦得往生故。 说一生能作恶者临终一返乃生净土。 非谓寻常十念不得生也。 又以寻常修习力故。 临终决定正念现前。 何但期于终焉之一决还空过于眼前之百年。 西方行者慎勿恃向后(已上)第五修因决定竟第六除障决定者。 夫念佛者内灭业惑。 外防魔鬼。 现避九横。 后灭八难。 凡是障者无不除之。 观经疏云。 大论云。 余三昧或治嗔不治贪。 或治三毒不治业。 或治业不治业报。 若是念佛三昧遍治一切。 遍治三毒。 遍治三障(云云)耆婆去时呵梨勒独歌。 能忍虽隐佛不亦忧。 以其是遍治无人不识故。 又经说言。 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何况忆念。 又下品下生云。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如是等文但以名号灭诸罪障(此等劫数或造业时量或受报分齐然多是果报时也)观经疏云。 念佛无量功德故得灭无量罪(云云)又此行者于现生中无诸障难。 感师明念佛益云。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遇九横之难。 般舟三昧经云。 若人专念弥陀佛者。 常得一切诸天四大天王龙神八部随遂影护爱乐相见。 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已上)十往生经说。 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我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 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 日夜常得安稳(取意)导和尚立五种增上缘中。 依此等文明现生护念增上缘也。 观经中说观利益云。 不遇诸祸(云云)又佛名经云。 若人持佛名。 众魔及魔民行住坐卧处不能得其便(已上)释琰师云。 十乘理观犹发九境魔事。 弥陀一门本无魔事。 以弥陀为境。 果人清净故(云云)良以。 内伏除诸惑灭众罪故。 外则远离水火魔鬼诸障。 又复依止佛威力故。 众圣影护故。 众善内熏故。 一切诸难自然解脱问。 观经下品下生之者造十恶五逆具诸不善。 由十念故得生净土。 大经之中除五逆者。 二说相违云何会耶答。 群疑论中出十五家异释已。 自更解之。 如此古今(云云)不同。 然依净影有二释。 一云。 过去发菩提心。 遇缘造逆必有重悔。 亦得往生。 若是常没造逆罪者终无生理。 又修定善灭五逆罪。 故得往生。 若但散善不能灭之则不生也。 故二经中说生。 说不生。 各依一义。 终不相违也。 由此应知。 善趣之人若造逆罪。 若不造逆。 皆得往生。 若常没人造逆之者不得往生。 若不造逆便得生也。 就定散辨准此可知问。 常没造逆必不生耶答。 此有二义。 一云。 定不生故言。 终无生理。 一云。 或有生者。 然依多分故言不生。 故记文云。 下人造逆。 多无重悔。 既言多无。 故知。 少有若尔何故本愿除之。 以不定故愿中简也。 若容生者何故记云终无生理据无重悔故言终无耳。 又有一意。 若修观者设虽常没造逆。 亦得往生。 然修正观乃入善趣。 故于此中更可审思问。 谤法之罪为由念佛灭之往生耶答。 有二义。 一云不生。 无异说故。 故嘉祥疏云。 阐提不信他方净土。 故不得生。 一云。 亦得往生。 观经文云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感师引此文。 云无恶不造(云云)故知。 此人谤法亦得往生故。 观佛三昧经第二卷云。 谤方等经。 作五逆罪。 一日观佛一相好者。 皆悉尽灭(略抄)观经记云。 乃至大乘善趣之人。 亦有造作四重五逆谤法罪故(云云)若善趣位谤法之者。 准五逆人亦可得生。 或常没位已谤法者。 后修定善容使得往生。 嘉祥疏云不明谤法阐提往生者。 明恶不尽。 又云。 以不信故不得往生(云云)准此释文。 虽是谤法若后改悔信受大乘不妨往生。 又既言明恶不尽。 故知。 理尽亦可生也问。 阐提云何答。 此亦有二义。 一云亦有得往生者。 先虽断善不信净土。 后时续善若信大乘求生净土。 何废往生。 一云不生。 业障重故。 善趣菩萨离阐提。 故准涅槃经阐提之益。 但可今生结缘弥陀。 后于恶趣遇光解脱。 双卷经说。 若在三途勤苦之处。 见此光明。 皆蒙解脱即此意也。 虽有二义。 后意应胜问。 五逆定业云何可转答。 诸大德意皆许大乘无决定业。 有定业者。 正是小乘半字之说故涅槃经有此诚说问。 若大乘中无定业故转五逆者何得念佛决定往生。 非定业故答。 大乘法中虽无自性定业。 而有因缘之定业也。 由此道理逆罪之人不闻大乘。 于彼为定。 余法决定不能灭故。 若就位论于常没位。 五逆为定。 于善趣位乃为不定。 若就行言。 于散善人五逆为定。 于定善人则非定业。 今者念佛亦应如是。 虽非自性定业。 然是因缘决定。 良以因缘决定业故。 由佛大悲本愿之力护念。 摄取光明之力。 内有佛性力。 先有结缘力。 现在善友力。 得闻大乘力。 信受教诲力。 如是众缘和合力故。 便得决定往生净土。 然求众分各无决定。 故和合中亦无定性。 但以因缘所作不失故名决定往生业耳(此自性决定因缘决定之分别者。 依宗意旨加私斟酌也)问。 言灭众罪生净土者。 为要灭尽往生障已方得见佛来迎接耶答。 此不必尔。 由念佛故除见佛障。 便见佛来。 由见佛故转微细障。 乃至净土故。 彼大悲芬陀利经云。 彼欲终时。 我与无数大众围绕。 而现其前。 彼见我已令于我所得大欢喜。 除诸障碍。 命终已后得生我国(已上)往生之障虽未尽除。 而佛进来岂不待乎。 除障决定其趣粗尔第七事缘决定者。 娑婆乃是秽土终处。 安乐既其净土初门。 境次相接往生得便(绰禅师语)又阎浮提既非极戚之恶趣。 亦非极欣之难处。 唯是处中调和之处。 能顺出离解脱之道。 又国称堪忍。 能修勤苦之行。 世名贤劫。 多有诸佛出世也。 又彼弥陀及二菩萨。 先于此界发菩提心。 故于此土偏有因缘(随愿往生经说)又此二菩萨从此娑婆舍寿命已乃生彼国(无量寿会说)加之白马之教法初传之时。 弥陀灵像早来于此矣。 救世菩萨托迹于上陵精舍台当于东门。 事缘相会行业可佐。 弥陀行者不可不察。 双卷经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 遇斯经者。 随意所愿。 皆可得度。 义记释云。 释迦正法有五百年。 像法千年。 末法万年。 一切皆过名为灭尽(乃至)此经教人厌苦求乐。 济凡中要为是后灭。 又云。 法灭尽后百年闻者尚得利益。 往生净土。 况今闻者何有不生。 唯佛留意明。 今闻经有求去者定得往生。 莫自疑虑(已上)经云。 皆可得度。 记云定得往生。 以知。 闻经之辈已得往生之记。 良以西方教门运数当时。 如今世人深可悲喜。 又复我国兰若伽蓝处处多有可以安身。 精舍连檐栖止有处。 浮图交影敬田不希。 然智论云。 童子把沙戏献世尊。 施物至贱。 童子心薄。 福田胜故其福无边。 又言。 真佛及与形像供养之福即无异也(取意)又复父母恩重而人皆知之。 三福初业自以可备。 盖三宝德海可以泛济渡之船。 二亲恩田可以殖净土之种。 众缘自具。 净业易成哉。 又复此世多有顺善之人。 若于临终来至劝喻。 打信鼓于头边。 闻佛名于耳底(信鼓者磬名也。 亦无常磬也)维摩疏第四云。 外国之法从生至终。 所作福业一一书记将终之时。 令傍人为说。 令其恃福心不忧思念于净土(已上)四分律抄同之。 诚是善知识者是大因缘也问。 当云何善知识耶答。 法花经云。 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 大般若云(五百七十二)正信流出得真善友(已上)又有亲友。 为其亡者修福业故令脱苦难往生净土。 如彼随愿往生经说。 又元晓云。 以光明真言咒彼土沙。 置坟墓上。 令亡者解脱。 虽无他作自受之理。 而有缘起难思之力(自他缘力互相资助见涅槃经及婆沙等矣)事缘决定略云如斯第八弘誓决定者。 本愿中云。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如是反覆简别分明故名决定。 又由愿力令诸众生定生净土。 故名决定。 迦才师云。 如经中说。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 举慈悲棹乘大愿船。 泛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 令上大愿船。 逆着西方。 若有众生。 肯上大愿船者。 并皆得去。 此是易往(已上二文合取)下劣凡愚三障虽重。 若乘愿力。 速渡生死。 此则以信称念佛名号为乘也。 言大愿者辨大事故。 起大行故。 修大善根满此愿故。 依深大理起此愿故。 故称本愿为大愿也。 启芳法师花阴人也。 念阿弥陀佛。 愿得往生。 于夜梦见在一佛堂中。 正当佛前有一僧。 名曰法藏。 御一大车就佛堂内迎令上车。 载向西而去也。 法藏者即阿弥陀佛也。 车者四十八大愿也(迦才净土论出之云尔)良以四十八大愿运载众生故现为车乘。 令渡生死故亦为船舫也。 愿力大故能接一念十念及狐疑者。 永出流转置不退处。 若唯自力何能如此应以信心乘本愿船易渡生死之苦海。 速到菩提之宝所。 但能恃于往昔悲愿应当待其来迎。 胜利何复顾善根之薄少。 专可任世尊之弘誓者也第九摄取决定者。 如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云云)常照不舍故是决定。 惠心僧都云。 大悲光明决定来照(云云)花严经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 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十住论云。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 是故我归命。 观经说云。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贤护经云。 一日七日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 或夜梦必当现也(云云)非唯光明摄取不舍。 亦现化身常来守护。 是故行者自力虽劣依佛威神定得往生。 鸾师云。 劣夫跨驴不上。 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 名为他力。 愚哉。 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勿自局分(云云)净影云(义章)由佛强缘方能悟道。 离佛不能故名为难(此解恶趣难处众生由佛缘力乃得悟道)具缚凡夫难生净土。 而由佛力乃可得生。 又经说言(无量寿会)虽不专念无量寿佛。 亦非恒种众多善根。 随己修行诸善。 功德回向彼佛(乃至)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云云)善行虽微佛力恃故具缚凡夫去之甚易。 学者于此宜须审之第十圆满决定者。 如上诸义和合成。 故西方行者定得果遂。 故净影云(义章)又佛法中有因有缘。 是二具足。 乃得成辨(已上此约总相言二具足。 理实二中亦有众多。 又言成辨即所得果故前诸义皆显于此)又余残义皆入此门。 谓于念佛一行之中。 便能具足一切善行。 所以者何。 随于一义修念佛时。 敬佛住故。 口称佛故。 意念佛故。 所有三业俱是清净。 三归十善自然具足。 又净土境超过小法。 若生愿乐便生大心。 以信佛故信心成就。 趣净土故名为精进。 以持佛名念根即成。 由口引心。 自然得定。 知出离道惠根乃立。 五根如是自然成就。 三学六度十信等行如是随义悉皆具足。 是故念佛虽是一行。 众善具足决定往生。 故大般若云。 净修一行即备众法。 如是一行亦生净土(云云)又此行者内备诸善。 外为众圣之所守护。 即为极乐中七地已上诸大菩萨及九品生诸贤圣众之所护持。 亦为十方恒沙诸佛之所护念。 十往生经中二十五菩萨常来守护。 药师经说。 修西方业疑惑中悔未决定者。 若闻药师如来名号临命终之时。 有八菩萨乘神通而来迎其神识。 令生极乐(略抄。 此是人师所引文也)又普贤愿引导一切令生极乐。 山海惠菩萨花聚菩萨等并皆发愿助弥陀化。 大阿弥陀经中释迦如来慈悲于念佛者。 令生阿弥陀佛国迦才师云。 或愿释迦遣送。 或愿弥陀来迎(云云)弥勒菩萨殷勤称叹阿弥陀佛。 劝进众生皆生极乐。 如是众圣为增上缘。 是故西方行者因缘具足众具圆满于往生事便成决定问。 虽闻如上种种决定。 而于自身未知其相。 如何可证耶答。 设使虽不自知决定。 而亦自然决定往生。 故有疑心胎生者也。 又感禅师答此问云。 有三圣教。 证已得生。 一称赞净土经云。 能生信解。 受持演说如教修行。 是人命终定生极乐。 二清净觉经云。 若人闻说净土教门。 身毛为竖。 如拔出者。 我说此人定得解脱。 三贤护经云。 闻弥陀佛名。 系心相续次第不乱。 分明睹彼阿弥陀佛。 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阿弥陀佛语是人言。 若人发心求生。 此者常当正念阿弥陀佛。 便得生也。 于此三经随一相应。 即能自知得生净土(略抄)此三即是下中上品之证相也。 或是三人各有一相。 或亦一人渐次而有。 应知。 古来诸师皆存决定。 如决十疑西方要决。 即名自显释群疑等亦有其义以释。 疑者即是决故。 迦才师云。 昙鸾法师注解往生论。 撰无量寿赞并问答一卷。 劝道俗等决定往生。 安乐集云。 今既劝归极乐。 但能专至寿尽必生。 近代高德禅林律师撰十因一卷。 每因证云必得往生。 又源信禅师往生集云。 为令行者其心决定。 是故别明弥陀利益(云云)是知。 诸师并以决定为其证耳决定往生集保延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病中抄毕。 康治元年三月十二日。 重治定了东大寺珍海作(云云)寿永二年八月八日。 于本寺东僧房书写了执笔丹后丸一校了(别笔)永正四年(丁卯)卯月十三日。 宝光院住持禅海奉寄进毕贤任 发布时间:2025-04-04 08:17:41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