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昙十二例 内容: 释昙十二例No. 2703悉昙十二例日本睿山沙门安然记录者私谓。 纪者叙文及十八章所不载者。 诸梵文中现行于世。 因以出之。 一。 半满二字离合例。 涅槃经云。 初教半字后教满字。 义净三藏慧远法师等皆说云。 凡诸字母。 未将阿等韵字来呼则名半字。 若将阿等韵字来呼则名满字。 谢灵运云。 犹如真旦诸字。 若直言字名为半字。 若加者名为满字。 慈觉大师悉昙记云。 三藏说云。 如悉昙字。 其达字上未加娜字名为半字。 今加娜字名为满字。 今云。 昙字十八章中所未见也。 具如后说(云云)二。 十六转韵有无例。 义净三藏传云。 阿等十六韵字。 用呼迦等三十三字母(除叉)都有三十三个十六之转。 是名初章合十八章。 当今时俗始教童蒙多以不道纪里(二合)纥梨(二合)哩(一字)利(一字)四字。 纵为十六亦成无过。 全真相公次第记云。 乙里乙梨里□四字用补污声添字。 今云。 悉昙纪云。 西域记云。 梵王垂则唯四十七言。 悉昙十二。 体文三十五。 四十七言明矣。 庄严经云。 太子入堂始学字母。 师说字母唯四十七言。 此中缺无纥里(二合)等四字。 而有滥字。 足四十七言。 佛说文殊问·大涅槃·金刚顶·大日经始有此四而无滥字。 涅槃经云。 此四字义非世所知。 故知。 劫初以来唯有十二。 如来出世始有十六。 当今天竺随俗十二。 或准佛法可为十六。 三。 十二转韵短长例。 悉昙叙云。 始曰悉昙而韵有六。 长短两分字十有二。 即阿(上声短呼)阿(平声长呼)等是也。 其中纥里(二合)等四文。 悉昙有之非生字所用。 今略也(十二字注两两相随上短下长)纪文亦云。 义净三藏云。 上之三对上短下长。 下之三对上长下短。 今云。 梵文对注多如义净三藏说耳。 四。 二字合成一音例。 全真相公次第记云。 如萨□字其上萨字之终音含下啰字之半音。 如没驮字其上没字之终音含下娜字之半音。 西域呼之以为半音。 或以迦字为半音者非也今云。 诸梵文中。 或有车驮驮颇等字。 驮提地昙等字。 检寻文例每五句字上四字中各以下字随合上字之下皆成下字之音。 未见当句四字之中相合以为二合之音。 然半音字即是今纪第十八章怛达文是。 乃于迦等若加此画则呼秸(古八反)等。 诸字皆然。 诸梵文中以为半音。 未见没驮之娜以为半音之注。 亦无字母迦以为半音之文。 故知。 驮字成下音非上字终含下半音。 其以下字之声连成上字之音。 具如次说。 五。 下字连成上字音例。 体文记云。 滥字力陷反。 音近□绀反。 叉字楚下反音近楚可反。 疑云。 滥是□字重体。 叉是迦洒二合。 何故梵王安之字母之中。 今云。 滥是合字之式法。 叉乃连声之轨模。 标合字则举终显始。 标连声则举始显终。 悉昙之文合字之法。 初合他字为十七章。 后合自体为十八章。 故标第十八章自体之重以示前十七章他字之合。 所以梵王元制以为准的。 又梵音中有连声法。 或以下字之首响连呼上字之尾响。 或成上字之尾音重加下字之首字。 谓其五九之字自有三类之音。 以连上字之终皆成上音之终。 其五句有数家说(具如别文)今智广云。 声之所发则牙齿舌喉唇等。 合干宫商其文各五。 大唐宗睿和上说云。 五句如次喉腭舌断唇声。 真旦五音谓宫商角徵羽。 即是喉腭舌齿唇字。 其处音也。 天竺五音谓迦左吒多跋。 即是喉腭舌齿唇处所发音也。 故宗睿和上说为允当矣。 其后九字更无异说。 今智广云。 遍口之声其文有十。 谓加滥字。 宗睿和上名曰满口。 通出五处故云遍满。 其五句字有三类音。 一喉内始音。 谓迦字是也。 二舌内始音。 谓左吒多也。 三唇内始音。 谓跋字是也。 其后九字有三类音。 一喉内始音。 谓野贺叉也。 二舌内始音。 谓啰□奢沙娑。 三唇内始音。 谓□字是也。 即此五九始音之字各成三类终音之字。 谓如大空涅槃之音各有喉舌唇内之音。 大空三音。 幸建欠是。 涅槃三音。 革揭劫是。 譬如儒家双声韵声者也。 诸梵文中用此三音。 或依下字三类之始音连呼上字三类之终音。 谓如索诃(连下字喉内之始音呼上字喉内之终音)萨埵(连下字舌内之始音呼上字舌内之终音)三婆(连下字唇内之始音呼上字唇内之终音)此是有一娑字依其下字三类之始音自成上字三类之终音。 他皆仿此(云云)或时虽有下字三类之始音别义应成上字三类之终音。 则以三类之始别合下字之头首。 以此首字声连呼上字声。 而其下字头首之字或人呼之或不呼之。 谓如三藐三没驮(此字或呼乞三。 或直呼三。 若唯有下一娑者应成上字舌内终音)额鞞(此字或呼湿□。 或直呼鞞。 若唯有下一缚字者应成上字唇内终音。 今下字首别奢字。 则成上字舌内终音)飒多喃(此字或呼波多。 或直呼多。 若唯有下一多字者应成上字舌内终音。 今下字首别加波字。 则成上字唇内终音)此依下头三类之始音自成上字三类之终音。 他皆放此(云云)大日疏云。 萨埵具足可云索多。 然声明法义理虽正而音韵若不便者即随便呼之。 故诸论师释云萨埵。 即此义也。 上下二字二法若斯。 诸有二合三合四合五合之字随依下下之始音各呼上上之终音。 可云钵罗(二合)瑟怛啰(三合)阿勒乞杀逼耶(四合)阿勒乞杀密骏耶(五合)他皆放此(云云)合字重体编为诸章。 根本字母通为体文。 今体文中自有迦沙。 而以最初之迦字更合末后之沙字欲示一切之字母皆有连声之合法。 先标喉内之声欲显唇内之声。 既知内外自得中间。 所以梵王元制以为准的。 六。 大空涅槃连声例。 大日疏云。 仰等五字各加上字以连前字皆如空点。 野等九字以连前字。 前字之音皆如涅槃。 又云。 西国仰等五字以为上字空点。 今云。 诸梵文中盎迦章字皆如此说更无异途。 但其仰等五字闏婆二字以连上字。 上字之音亦如空点。 自余诸字以连上字。 上字之音皆如涅槃。 然夫一切大空涅槃本音皆有自体三类之音。 一切大空涅槃连声皆有下字三类之音。 盎迦章字亦有自体三类之音。 其字连声皆有上字三类之音。 所以悉昙章中大空且呼唇内之声。 涅槃且呼喉内之声。 既有外内岂无中间。 七。 梵字汉字注异呼例。 上代多云悉呵。 莎呵。 拔折啰。 近代多云萨□诃。 娑□诃。 □曰罗(娑□二合诃字反。 音不同。 具出不空罥索经真言注)今云。 诸合字中有异呼法。 十二转中呼第一转。 或随多少本字直呼本字音。 或于多少上字随呼下转音。 余十一转呼闏多音。 或于多少本字皆转闏多音。 或不转上诸字只转最下音。 其上诸字如第一转。 或于多少本字直呼本字音。 或于多少上字随呼下转音。 此下转音亦随便宜或一一次转之。 或落落超转之。 转诸上字如上诸闏多。 或如第三转。 或如第五转。 或如第七转。 或如第九转。 一第一转字直呼本音者。 如多萨那。 多迦□。 娑□。 诃等。 二于上诸字呼下转音者。 如阿勒叉微耶。 阿勒叉微厘耶。 入□啰等。 三余十一转皆呼闏多者。 如悉底里野。 异乞史等。 四不转上字只转下字者。 如跋娜弭。 梅怛里耶等。 五于上诸字直呼本音者。 如娜萨尾等。 六于上诸字随下转者。 如瑟多唎等。 七如第三转。 如室者地等。 八如第五转。 如没罗憾闏等。 九如第七转。 如拔折罗等。 十如第九转。 此如三五七九梵字之转随用三五七九汉字之注。 是以古今读梵文者。 虽无三五七九汉字之注犹读三五七九梵字之转。 读第三转者。 如读钵罗呼比罗等。 读第五转者。 如读怛□呼土□等。 读第七转者如读。 读第九转者。 如读瑟抳呼祖你等。 然而近代读者多用三五之音。 如呼合字连声亦然。 又合字中有异呼法。 或反多音以为一音。 或呼第一转。 如波若等。 或呼第三转。 如写比等。 或呼第五转。 如莎呵等。 或呼第七转。 如弊彯等。 或呼第九转。 或如呼二合。 自余亦然。 此式极要。 特可检寻。 八。 梵音汉音出没例。 旧译多云萨□。 新翻或云娑罗□。 今云。 诸梵语中有出没法。 或没句首。 如吠沙婆野。 或没句尾。 如舍利弗。 或没句腹。 如萨达摩芬陀唎迦。 或没三处以为三音。 如耆阇崛。 或没首腹。 如般若波罗蜜多。 或没腹尾。 如毗沙门。 或没首尾。 如释提桓印。 或没三处以为一音。 如梵。 或没上入下。 如波若。 或没下入上。 如萨□。 或没二本音殆似他音。 如阿耨达。 调达。 或没二合音殆似他音。 如弥勒毗纽。 亦云韦糅莎攘。 或没尾仰等五字如大空点。 如舍迦文。 阿毗昙。 旃檀。 或没尾喉等三类。 如涅槃点。 如毗流勒。 维摩诘矩粒。 如是类例不可胜言。 上来皆是虽有其字而略其音。 若具足言之皆如其字而呼其音。 所以新旧三藏互有存略之论而已。 今萨□者是略呼也。 或没啰入上呼云萨□。 或没罗入下呼云散□。 具足呼之云娑罗□。 或人亦云娑留(和音)□。 或经亦云娑噜□。 又跋娜闏(二合)集经云般谟。 是跋娜谟字没其娜音入跋字下。 古译呼跋娜闏为钵头摩亦钵特摩。 此皆印度语法。 皆有出没。 犹如日本言辞亦有广略。 九。 梵字形音不正例。 药师经二卷本云薜琉璃耶。 陀罗尼集云毗留离耶。 大佛顶经云吠琉唎也。 金刚智大佛顶云吠倻(去引)躻耶(二合)不空本作吠女(去引)躻耶(二合)注大佛顶梵字真言疑作吠女哩也。 最胜王梵字真言云吠女哩也。 今云。 实是吠女哩也写者暗于梵文。 或作读者暗于梵音。 或呼鞞琉璃耶本作短声女字或作长声女字写者误作字亦作字。 注大佛顶疑作字。 此字唯有都鲁之音而无女音。 读者强作女噜之音而背字形。 金刚智大佛顶勃林字。 不空本作字。 注大佛顶疑作字。 金刚轮悉底哩野或作字。 或作字。 金刚界赞怛他字异本作字。 尊胜真言散祖字异本作字。 孔雀经谜字。 大乐经怛唎(二合引入)字。 如此类例梵注极繁。 宜搜正实不可杂信成佛记云萨□枳攘。 此云一切智。 旧云萨般若。 亦云萨婆若。 亦云萨云若者是讹矣。 今云。 此语更误。 暗出没故。 体文记云。 □字房下反。 音近房可反。 旧又音和。 涅槃疏云。 □字旧或作祸。 今言萨云若者实是萨和若字连声呼之云萨云若。 则如提婆般若。 或云提云般若。 毗婆尸佛或云维卫佛。 毗摩罗讫哩帝或云维摩诘。 弗婆提或云弗于逮。 舍婆提或云舍卫。 婆苏枳或云和修吉等类皆此例也。 他放于此。 沙字二音亦应如此。 又枳欀字众释多误。 或云仰拏(二合)故呼枳(纪音)欀。 或云惹拏(二合)故云枳(只音)欀。 二说皆误。 今试窍之。 海云和上说云。 □曰罗(二合)吉欀此云金刚智。 良贲仁王疏云。 般罗肾惹此翻云慧。 若那云智。 大品经中以若一字通目智慧。 以若助般若名为慧。 以若助那若名为智。 注金刚云般若。 具云钵罗慎若。 或人依此等文云枳欀慎若。 是与吉欀肾若同矣。 胜天王云。 若有菩萨入般若门分别法义。 入阇那门分别根性。 佛性论云。 般若及阇那。 实智及权智。 悉昙纪云社若(而也反二合)也。 大日疏云。 然(而战反)胎藏法云。 欀。 胜鬘疏云。 尔炎梁云智母。 或人依此等文云。 悉昙纪中社字阇字皆注惹字。 又然欀尔炎字汉音呼之是则惹拏(二合)之空点也。 二证虽明共违梵文。 何者翻梵语云。 梵云。 吉欀。 此云何知。 梵云阇那此云人也。 故知非也。 今据十波罗蜜梵号第六名。 第十名。 其字是合欀拏二字。 非合仰拏。 非合惹拏其字的出常晓本第七章。 真旦多暗梵字行草见欀字之全谓仰字之脱不改惹拏之形。 犹呼吉欀之音。 见欀字省谓惹字之真不除惹拏(引)之形。 犹呼尔欀之音。 然此枳字之音自有纪尔二音。 所以好吉欀者呼曰枳(纪音)欀。 好尔欀者呼曰枳(只音)欀。 实以仰等五字五天异呼。 遂使翻译之人各致梵汉之异。 十。 悉昙众本非真例。 日本所有悉昙众本殆及十家。 寻检类例不出三种。 一者昔婆罗门僧正门人佛辙将来悉昙。 及以前后入唐诸人将来悉昙。 或十一章。 或十二章。 或十三章。 或十四章。 并有今十八章。 前十四章之文少剩少脱异端巨多。 然而未见第十五章以后之文。 二者大唐慧远涅槃疏中所释悉昙。 略十二章广三十二章。 只有单字二合二类一切皆合故及三十二。 即是今十八章前八章文之上多加二合之字。 未见后十章文三合四合五合孤合之文字也。 三者或真言宗所持悉昙。 或有二卷。 单字二合三合四合一切自合。 一切互合。 唯出头字不出十二。 且如四合自合字作等形。 注云迦迦迦迦等也。 或有七卷。 单字二合三合五合六合一切自合。 一切互合。 皆点头字尽不着十二。 且如六合自合字作等形。 注云迦迦迦迦迦迦等也。 此等三类悉昙众本。 或着汉注随字直呼云迦迦等。 或云仰迦等。 都无盎迦章异合之音。 讫里章别合之韵。 亦无体文两音之释。 孤合十五之说。 而有古今读悉昙者或随梵字而直呼字者。 或随汉注而只呼注音。 复有古今读真言者。 或窥梵字而与汉字异呼之。 或窥汉字而与梵字异呼之。 而未曾有悉昙梵汉之与真言梵汉相会读之。 十一。 伊翳难定例。 诸梵语中伊翳通用或伊处用翳或翳处用伊何以知之且如或云。 又如或云又如或云。 其例巨多(其一)然传悉昙者音韵名异。 其伊伊转或云枳(上)枳(去)或云计(上)计(去)其翳爱转或云计(上)盖(去)或云介(和音)盖(去)或云计(上)计(去)或云介(和平)计(去)故注梵音者随闻即录。 或枳注计。 或鸡注计。 而写梵汉者不寻由缘。 或见计作鸡。 或见鸡作计。 如说迦字诸字皆然。 故知。 乍见汉字伊翳之转难字梵字伊翳之转(其二)又诸梵文中其伊伊转或作或作。 其翳爱转或作或作。 而写梵字者不寻异形。 或见枳或作鸡。 若鸡作枳。 创误以后更谬弥加。 或枳作鸡。 或鸡作枳。 如说迦字诸字皆然。 故知。 乍见梵字伊翳之形难定梵字伊翳之实(其三)然则梵语伊翳通用之上。 更加梵汉滥涉之误。 真伪之间何以得决。 今检梵汉对注。 你字或注□字。 □字或注你字。 此是□字误作你字。 你字或作□字。 而读真言者不寻本源。 读你呼□读□呼你。 集经云谜。 法华云咩(羊鸣音)日朝之人未闻羊鸣。 或呼美以(汉音)或呼美也(和音)或呼云米(汉音)或呼云米(和音)或呼云女(和音)互谓我实。 不知谁真入。 唐之人皆闻羊鸣或云少羊鸣美也(和音)老羊鸣美以(汉音)或云春羊鸣美也(和音)秋羊鸣美以(汉音)今检法花梵本见作铭字。 然此摩字或呼云摩(吴音)或呼云摩(汉音)或呼云莽(吴音)或呼云莽(吴音)或呼云女(和训)故此铭字随其本音云米(吴音)云米(汉音)云铭(汉音)云铭(汉音)云女(和训)皆得如说摩字仰等亦然。 十二。 昂低难定例。 切韵序云。 梁益则平声似去。 秦陇则去声似入。 我朝元有表金二家。 当今亦有新古二说。 且此六家四声各别(其一)北天三藏多似汉音。 南天三藏多似吴音。 其笔受者随闻即注上代多注连声不注短长合声。 近世多注短长合声不注连声(其三)故知。 乍见汉字难定梵音者也。 悉昙十二例康和三年八月六日于贺州温泉寺书了延怀之此一卷读梵文者甚为至要往时搜索其本久而无得今会写一本犹憾蠹损不少希异日就正好本享保三年中秋月下阁笔。 沙门玉雄顷日讯古刹名兰得阅善本乃据雄阇梨之本更考订之傍付国字以梓行焉。 沙门寂明备前州高嵨山松林寺藏板印施释昙十二例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6:59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