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悉昙要诀辩言 内容: 悉昙要诀辩言《大正藏》第84卷No. 2706悉昙要诀辩言悉昙翻为成就。 悉驮悉地亦翻成就。 依转声法而可解也。 诸家梵章多就业声。 安其标目。 又具题悉昙阿罗率睹翻成就吉祥。 字母字体从本以来诸义利成就故。 显示异方文字不同此例殊标悉昙叹其法德而为令之仰信领会其深义乎。 经曰。 秘密主。 我今观诸佛国土。 无不见此遍一切处字门。 诸如来无有不宣说者。 菩萨住此字门一切事业。 悉得成就。 标章因由实在于此矣。 成就一切文辞章句故标为悉昙。 诸师释名大底如是。 此有浅深。 浅则成就诸显教及世间多名句文辞。 深则成就微妙章句大陀罗尼等。 即是不空自在王家大因陀罗轮微妙章句皆得成就。 若夫随缘字门以为其心观诵如法得止一境。 则所安布字门成本有金刚字体。 到此妙境。 法尔随缘无二无别。 远离有空超越三界住大空位。 空位自性即不空故。 即是不空自在王。 常恒三世一切时处无不遍满。 约法言之。 法界体性智。 依此影像悟其本质何远之有也。 凡密轨中译悉地出现译悉地成就成就悉地现证大乘现证佛菩提现觉本初不生等。 又开发金刚宝藏生在佛家生悉地家等文若言生悉昙家生真言家等亦可得也。 又诸显教所说初地初住八地等得无生等。 皆示证入阿字门也。 声明业者能入行故。 法从业声而呼悉昙。 能所相应时就具声说悉地出现等。 约本有法德则称悉驮太子。 是体声也。 夫悉驮太子普贤异名。 普遍一切处贤最妙善。 可知普贤即遍一切处字门。 悉驮亦字门总名。 普贤亦即金刚手。 法身如来因菩萨东方尊也。 世间太子称东宫称春宫。 时始方始以为称号。 阿字亦本初本始义也。 本初具末如百万数其第一为所依而成。 又如三界诸法皆心为所依而生。 阿字真言王也。 真言心也。 诸义利成就如因陀罗轮。 释迦罗者。 轮也。 为百福轮。 即诸义利成就义也。 因无不满瑕故。 因位果位同是诸义利成就也。 依十八会指归。 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幻化身也。 显教所说三十二相大日教王三十二字门也。 彼四转者此四字门也。 彼十二地。 亦十二字门也。 具如经疏及十住心论等。 彼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等彼谓之性具。 即有一性二修修性各三等释。 其性者何。 但是真如理耳。 故释真如是万法万法是真如等。 又华严说。 一微尘一毛端当处有刹尘妙相者。 微尘毛端即是妄所见也。 刹尘妙相佛智边也。 彼约佛智释圆明具德。 即性起也。 其性者何。 真如理耳。 理为所依事是能依。 故立理事两重因陀罗微细网。 当知两一乘所说诸法体性但是真如也。 然恶趣众生常见极苦。 乃至一乘家行者见无尽妙相。 而尚从能入心变起法故。 未出不守自性随缘一句也。 七宝上不见玉。 佛身里看地狱。 是谁罪过。 嗟不思而已。 一切显教真如为法体。 真言乘家字门为法体。 遍一切处故则说金刚真如。 诸义利成就故则说金刚智体。 虽理即智智即理也。 为令易解开二门耳。 法王大道唯是字门。 故不学悉昙密轨不解。 未入漫荼罗不许密行。 一切事法。 不真言加持之。 神用不现。 神用不现。 法王家大业都无成就。 凡真言行者观布真言于自身心成真言王故名真言宗。 真言王者阿字也菩提心也。 本遍种种有情及非情故。 更又真言加持之。 能所相应转起神用譬如斯有人。 知其姓名呼之则应。 真谓不虚也。 如义言说故又说不妄不异等。 遍一切处故名大真言王。 菩提心故名法界智门若不相承此等深旨而论悉昙。 则与彼梵王相承等有何差别。 今稽之古。 创学悉昙字数多少章段广略。 随时随方星好不同本是自在无穷无有定局上古十万颂百万颂等轨法彼土既亡矣。 又一万颂八千颂等轨法其存没未详也。 但是像法时运彼土所用梵轨依寄归传三百余颂字数一万有余也。 吾祖所传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二字。 具如字母释等。 其章段三十有余也。 远法师曰。 广则三十二章也。 此是三说造字广轨。 玄奘惠琳宋朝天竺字源等皆是用十二章。 是彼最略也。 琳师音义曰。 若展转增加。 无穷无尽。 声字乖僻人间罕用。 文翰所用十二章中悉皆备足。 师是翻经大德从事广智三藏。 内持密藏外究印度声明。 着众经音义一百卷。 虽知梵文无穷无尽。 但十二章。 字数五千有余。 文翰所用为无不备。 金智广智所用梵轨亦复尔乎。 本中天声明也。 畏·行两祖亦中天声明疏文明矣。 凡五印度字源大同少异。 各寄物合成随事转用。 流派无尽。 十二章法轨者普通用之乎。 如夫义净三藏。 及吾祖所传一万有余字。 则传广轨。 兼略法义耳。 古本邦所传来梵章凡十有余家。 其中十八章者独山阴字言cdp2706_,84,0502a09(05):西域震旦宗门列祖皆传中天声明。 中天音韵为特祥正。 执边裔音何益之有也。 梵文读法口口传来依旧不改是东寺一家风范也。 吾祖素主中天兼传南天。 是以进官录虽并载梵字悉昙章及山阴言cdp2706_,84,0502a14(03):而东寺所学声明业中不列其言cdp2706_,84,0502a15(02):祖意可察焉。 然诸先德但山阴言cdp2706_,84,0502a16(16):按其所以。 禅林僧正入唐日就言cdp2706_,84,0502a18(16):始述相承来由又示造章大都且举十五或释。 次释字母音。 终具明十八章轨法更注对翻字。 初学阶梯尤便宜也。 古人以其便宜假道山阴。 末学偏信山阴。 赏客忘主。 执枝失本。 岂其可然乎。 所以然者。 是无他。 安然法将着悉昙藏。 世人以为声明业大成。 其功虽不少。 悲哉天下声明于是一变矣。 自其凡百五十余岁寥寥乎无述作也。 于七百年前但源照略言cdp2706_,84,0502a27(02):予未得焉。 玖多波那言cdp2706_,84,0502a28(08):于是也明觉尊者尽心于此。 利名深厌隐悉昙室僧史虽逸事迹可察。 嗟夫隐去来隐去来志道人者皆如是乎。 虞舜吕望本是隐者。 老子庄子隐于虚无。 声闻缘觉隐于无我。 诸佛菩萨隐于字门。 易曰。 龙德而隐。 尊者犹龙。 其人虽隐其功昭昭。 其所著述今之要诀及形音义·悉昙大底·反音·略叹都五部十一本。 岂非是悉昙一大家乎。 居卜日域北陆。 心究三国声明。 自谓如胜友尊者世亲论主于诸部中撰取正义。 依法不依人。 既是呑纳诸说精论诀择。 但从理所长以为其心。 不如然公偏信山阴。 诀主声明其曲犹如阳春白雪。 虽和者稀其调愈精。 其书亦隐中古稀行。 创学钞主间引用之。 学钞博览海内一人。 其功大哉。 近来师家推重形音义写得珍藏虽乎不少。 不闻用心要诀存没。 洛西幻·寂两大和上梵学名望高如南山。 幻师曾得此第三卷于石山宝库。 比之夜光以珍玩矣。 于是乎寂师曾叹之曰。 明觉要诀者往往弹于慈恩义净等。 有概然之论。 且自发明诸字通同义。 自言。 依法不依人。 其言有理矣。 明觉之于吾老人。 可谓得千岁之子云。 当知幻·寂两师但得其片玉而推重之既如是矣。 常塔始得其第三一卷于幻师门下。 既是片玉。 渴望全备二十有余岁明和五年得此第一第二于市间故纸中。 其书样行字笔势古雅。 大底可历四五百年许。 间有蠹蚀幸少漫灭。 同七年得全部四卷于山门百如师。 就彼校阅前三本。 彼则处处颇有阙文。 凡及二十余纸。 考其文势彼素传写作者草稿略本来者乎。 唯合彼第四卷于此成完璧矣。 三四两卷其原本素写误阙落等殊不少欤。 法孙为法寻求善本以校补焉。 神国灵妙殊可仰信。 神力护念必有冥助。 天下广矣。 无和之者乎。 数加校检寿梓行焉。 三密钞曰。 广为合成凡一千一百九十章矣。 虽是古来未发说。 而依枢要等或其然矣。 密钞时也。 武德运开世上一新。 尧日尚浅大道将绝。 钞主独步法门再开。 声明一业殊尽亲切。 密家学徒鼻目渐分。 诸宗学道相寻行矣。 钞主鸣恩不可不思。 然改革梵语读法恐是不可也。 夫一切文辞者音声为体。 五处音韵四声清浊古人今不见则与世变迁。 是谓之时韵。 方土不相及则俗习有异。 是谓之土韵。 土韵时韵固难论定。 而于东寺一家者。 乘前后文势从音韵流便读诵为其法。 不必守字母清浊等。 且虽主口口传来。 不能间无展转讹谬。 今欲质之古更无他方术。 心觉阇梨真言集者素集野泽两流读本以为大成焉。 常塔数十年来探求其古本者幸得四五通。 尚挍照之醍醐山等藏书以为梵文读法龟镜。 仿佛于古乎。 他门声明自藏主时既一变矣。 未复于古欤。 藏主为性强气博览。 不见他面粗论暴说。 英雄欺人亦不少矣。 今此要诀始且就字言cdp2706_,84,0502c26(03):三四两卷辨新旧译语等。 至末略解八转声。 凡此一部中千岁疑滞冰释甚多。 其功不亦大乎。 诀主藏主不幸不逢琳音及宋字源若令诀主得之。 愈尽精微矣。 诀主之论素是显学相承悉昙。 未及谈字源本有等深旨。 今为补其阙略上粗述之。 若读字母释义。 可得自家相承大意矣。 显学人师如南岳禅师。 位究十信长别三有苦界。 领会诸字门互具各具妙义曰。 始阿具终荼。 中间亦尔。 即发明诸位圆融。 一乘圆家始起于此。 圆顿行者虽言信满长别三界苦轮犹是似位也。 邻真证故彼宗立相似即名。 犹未离情谓则此宗为能入心。 其所入之处即法然具足妙境故。 又说陀罗尼说漫荼罗。 皆是阿字门如因陀罗网无尽妙相而已。 至相和尚亦曰。 陀罗尼用。 在于一乘。 一切菩萨位位皆得陀罗尼。 陀罗尼有浅深。 诸显教所说四种陀罗尼。 秘密教王明五种陀罗尼。 真言亦有权实。 外道既有真言名。 乃至一乘家真言犹为之权秘也。 如所流所目摄方便释可得意而解也。 南岳至相虽似领字门之妙义。 而未解字门即法体也。 故吾大师曰。 佛华法华亦真如为体。 显学人师总谓文字是俗有。 不知实义也。 密家所谓菩提心者阿字门。 阿字门中三世三界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空者唯空故虽说大空。 阿字非空。 实具足恒沙功德非情谓之相。 故说无相无名。 不可显示也。 故疏曰。 如是自证之法为凡愚说之终不可得也。 当知此但空名。 于十八空中最居其上。 即是诸佛大空而不空也。 菩提此翻觉。 觉知也。 智中圆具无尽妙相。 是说之实相也。 又于大千界中但中天竺世尊出兴。 过去诸佛当来慈尊亦复于中天金刚座上成等正觉。 深不思其因由。 则梵文正真汉字邪妄。 相承格言云何得解。 三车家学者素无论及于此矣。 又大日尊说观诸佛国土无不见此遍一切处字门故。 法华说佛佛道同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香积世界以香尘说法故有六尘悉文字妙释。 不深思惟字门道。 不可与论自家悉昙也。 为令法孙领会此旨略述微志而已安永二甲午春二月书于平安龟龙院金刚峰寺无名沙门常塔悉昙要诀卷第一加州隐者明觉撰问。 悉昙之章纪诸家多不同。 今欲学此道为可并依之。 可正依何文答。 既诸家不同。 岂可并依之。 如世亲论主有部经部中撰取其正义。 如世友菩萨于二十部中采取其要义。 今于诸章纪可言cdp2706_,84,0503b19(03):智广所纪般若菩萨所传悉昙当代盛用。 可依此纪作章次第傍引诸文显示正理。 智广云。 效绝域之典弗尚诡异。 以真言唐书召梵语仿佛而已。 岂若观其本文哉(已上)故欲取梵文正旨不专一文也。 又判般若菩萨所传云。 与唐书旧翻兼详中天音韵不无差反。 考核源滥。 攸归悉昙。 又云。 其抒轴科以成章。 音虽少殊文轨斯在(已上)故于此纪欲取文轨不并依也。 其间纰缪见者正之问。 字纪初云。 ●那●么●娑●啰缚(二合)●社若(二合而也反)●也(文)此土如何翻耶。 又重何等字作●形耶答。 唐土翻云归命一切智也。 非独此文。 凡天竺经书初皆归命本师故置此句归命佛也。 ●●此云归命。 ●●此云一切。 ●此云智。 ●字是助声。 ●字兼有引点。 凡有归命。 一切皆以第四转为声呼之。 为彼归也。 故置●字问。 凡见诸文皆以●●云智。 大论云。 若那秦言智(文)唯识论云。 若南智也(文)义净千字文云。 ●●智也。 凡一切文皆以●●云智。 今何直以●云智耶答。 以萨婆若翻一切智。 诸文极成矣。 但无那●字者。 即是略也。 如●●●译云与愿。 正可云●●(愿也)●●。 (与也)而随文便直云●●●。 如此等事。 梵文通例也。 大日义释云。 如声论中义。 假令三音和合共表一义。 若义未圆则更加字令满。 若四音共表二义令用三音。 其义已周则除一字。 如此是随宜加减之(文)●●●三字中一切智义既显。 故除●字欤。 次●字大底二合字也。 梵文作之既不同。 诸家注音无定。 但二合之中必以齿声第五●若字为本。 彼字从本云智不可得故也。 但悉昙藏云。 上智不可得之●若字也。 下诤不可得●字也。 故●枳欀(二合)字亦(汉音)拏(二合)音也(云云)明觉私云。 梵字行草难知。 又其作不定故任三藏所注汉字论之者。 一义生不可得●社字智不可得●若字相合也。 字纪意。 字母中●字社音也。 ●字若音也。 又第十七章●云阿社若(二合文)定知凡注社音即●字也。 注若音即●字也。 今归命句●字云社若(二合而已反文)定知字纪●●相合作●形也。 又胎藏新度仪轨此字作●●形。 是第一第二转形也。 以此可云梵文之真●形是草欤。 又最胜王经无染着陀罗尼之●●●之字。 隋代阇那崛多。 云钵啰帝阇若(文)古译●字云阇●字云若。 故知阇若者即●二合字欤。 又件文义净云钵喇底慎若(文)又同经●●●●之文。 义净云慎若那末底(文)又阿若憍陈如之阿若字或云已知或云无知。 然义净云阿慎若或云阿信若。 当知●字以第三转音与●相连云慎云信也。 又正了知神义净云僧慎尔。 此女声呼之欤。 又此●字陀罗尼集经云肾若(二合)其意同前。 菩提留支不空罥索经。 ●●肾(二合)饶(去)波(文)当知下作●也。 又此二合字或直呼上或直呼下或俱呼之。 俱呼者如向。 直呼上者。 良贲引胜天王般若云●●阇那(文)最胜经●●●●之文崛多云阇那么帝(文)涅槃经云。 阇那者诸佛菩萨之智(云云)正了知神法丰云散脂。 胎藏文殊真言●●●之文疏云钵啰底胆(文)直呼下者。 ●●常云般若。 ●●常云若。 ●字大日经多云然(而战反)涅槃经●●云钵罗若。 涅槃经二十八中般若一切众生慧也。 阇那诸佛菩萨慧也(云云)此文●字●●二合故前后互出欤。 法苑珠林六十云。 大唐翻经僧玄模法师于波颇三藏及余大德波罗门所口诀所得咒云●慎若。 ●慎若(而制反)●●肾攘(如何反)娜(文)二者无畏金智不空等译多云枳娘(二合)私云。 枳字诸真言中皆是●字音也。 娘穰攘等字●字音也。 故可云讫惹(二合)欤问。 悉昙藏云。 枳字有岐只二音。 故今可用只音(云云)何云用讫音耶答。 无畏不空等所译真言中未见枳字有只音。 但有●等音也。 引证令知●字有岐若(二合)音。 秘藏言cdp2706_,84,0504b11(03):当知●云岐若也。 又前唐院十六赞叹云。 三摩地吉壤(引)曩(文)即定惠义也。 又法将所译炽盛光佛顶八大菩萨叹佛真言曰。 曩莫萨嚩吉娘(二合)野(文)即●●●●●●此云归命一切智也。 又悉昙藏引海云阿阇梨说云。 梵云●嚩●日啰●吉攘。 此云金刚智也(文)又不空十一面仪轨请毗纽天真言曰。 摩贺钵啰(二合)讫攘(二合文)即大慧欤。 又良贲是不空笔受也。 彼云。 具足应言●般啰●肾若。 此翻为慧(文)他处以第三转音云岐。 良贲以空点音云肾欤。 又施身方便真言若难文新度轨作●●●。 不空军荼利仪轨云。 讫壤(二合)喃冥(文)●字或云阇若或云阇。 加空点时岂不云瞻。 若云吉若。 加空点时或直呼上字岂不云向耶。 如●●僧慎尔耶大将古云散日cdp2706_,84,0504b27(12):又叶衣观音真言。 ●吉惹拏(三合文)或本无下拏字。 注云二合。 虽下拏字不得意。 上有吉字分明也。 又不动赞●●字多云鼻枳惹(二合)不空金轮王法云毗吉娘(二合)不空一字轨云避枳惹(二合)当知枳字吉音欤。 又金刚界十六尊中无尽意种子●吉汝也(二合文)汝也(二合)字虽未得意。 上有吉字分明也。 或可汝也(二合)字。 以吴音呼之。 即与若字吴音同。 又梵汉双对集云。 阿吉娘是敕也(文)然胎藏不可越守护真言。 ●●●●●●●(文)此●字经云然。 义释云。 此枳娘(二合)字与上引声合故云阿枳娘(二合)是教敕义矩嚧是作也(云云取意)不动立印轨大身真言云。 ●阿●讫娘(二合引)●矩●嚧(文)又唐院普贤赞●●枳穰(二合引)曩云吉惹曩。 ●●钵啰(二合)吉汝也(二合)阿若憍陈如此云受教或云无知或己知。 故知知之与教同●字也。 娘字以吴音ニヤム(ト)云欤。 摄大轨诸●●字云枳汝也(二合)难可呼吴音欤。 要略念诵经云●哖亦吴音欤。 又金刚界业菩萨赞●●●之文常轨云嚩日啰(二合)讫攘(二合)不空手书本云。 ●●●(文)慥是以●为首也。 新度唐本云。 嚩日啰(二合)枳攘(二合文)此云金刚教令也。 当知枳讫同音也。 ●●●本愿也。 文殊八字轨救护惠明云。 钵啰(二合)底枳然(二合文)计设尼明云。 钵罗(二合)底吉然(二合文)故知枳字吉音也。 开元录云。 掘多三藏阿遮利名阇若那跋达罗云智贤(文)问。 重何等字而云吉若耶答。 只是●●二合字或云吉若欤。 梵文多キシ相通故。 虽可云只惹而云吉惹欤。 ●●大将或云嚩折罗或云和耆罗是等也(具如后释)或本作●。 人谓。 上作●字故有讫音也。 今云不然。 若加●字可云拟若(二合)●●可云盎若。 或可云盎拏。 故今不用问。 六卷略出经云阇拏(二合)叶衣观音咒●吉惹拏(二合)又●●是所知也。 金界轨云。 日抳(尼曳反二合)耶(文)略出经云。 宁耶(文)施护三藏新译大莲华庄严经云。 摩贺(引)惹拏(二合)曩钵啰(二合)祢闭(文)云大智灯欤。 当知下可有●字。 加●点可云宁。 何云下是●字耶。 况观贝叶本作●形。 下可有●字。 前唐院千字文●●钵罗(二合)惹拏(二合)惠也。 又云。 聪也。 ●●惹拏(二合)曩智也。 况五大院说云下是拏字耶答。 ●字设虽作不同必以●若可为本。 所加之字不可必定。 故上加●云●社若(二合)下加●云●日抳(二合)云●日拏(二合)欤。 所以金刚智如意轮轨或本云枳惹(二合)或本云只惹(二合)或本云日拏(二合)即此义欤。 例如●●。 是界或云●●。 ●●●●是如来或云●●●●也。 如是以●字为本随便加余字欤。 但六卷经阇拏(二合)字非必●●二合。 或可●字云拏。 或可●字云阇。 如●字云吒●字云cdp2706_,84,0505a23(17):叶衣轨吉惹那(三合)字或本作吉若(二合)今但依之至金刚界日抳(二合)文者。 陀罗尼集经●●字云肾若(去音)耶(文)是智义也。 所知障马头大咒云肾泥(去音)耶跋罗(去音)拏(文)案此意●●二合字。 加●云智。 ●●(二合)字加●作●●形云所知也。 今文亦可然欤。 然尔炎此云所知。 ●●二合字加伊点云●。 ●字加空点云●。 亦所知欤。 但至下作似●之难者。 キシ相通故可(キヲ)云シニヤ云吉若欤(有勘文)若拏相通故可云阇若云阇拏欤(有勘文)如意轮瑜伽轨●字三井寺藏本至拏(二合)那(文)又云。 执手颈利拏那(文)又后日案云。 ●字亦智义也。 故●●二合字亦云●欤。 千字文云。 惹(引)曩底●●●知(文)普贤赞云。 ●●惹(引)曩智(文)当知●字亦有智义欤。 守护国经说。 啰惹(耳也)之惹字云惹字声者是智惠义(文)惹字或作●或作●形者也。 隋阇那崛多佛本行集经。 摩诃波阇波提译云大慧(文)当知●●云惠也。 智证大师值中天竺般若多罗三藏所传悉昙章以●字从诸字下之中至●●之处。 ●●●●●●●●●●●(文)故知梵文草也。 若●●二合作●●形。 与前有异。 胎藏新渡轨。 此●字●形。 此梵文真也。 私检得此事大幸大幸。 法华梵本善得慧解脱之慧字●●。 善入佛慧之字●●(文)金界大供养会遍照尊真言曰。 ●钵罗(二合)●枳惹(而耶反)智广字纪归命句云。 ●●社若(而也反)耶(文)言cdp2706_,84,0505b22(02):弊(扶夜反)迦兰那(文)金界十六尊赞云。 ●●●嚩日罗(二合)荼(雉也反文)略出经云。 驮(●四夜反)那(●)又云。 贺●写●(斯耶反文)掘多法华陀罗尼云。 跢(●)侄(●地也反)他(●文)玄奘云●着(知也反)不空云●襄(汝耶反)玄奘云●若(而夜反)胎藏轨云本若●●。 义释云●藐(密也反)●憾(文)切韵云野(以者反)也(同上)冶(同上)当知野也字イヤ音也。 若尔若惹之字而也而耶反即当ニヤ音。 当知●字欤。 又金刚界缚日罗讫攘(二合)之文。 不空手书本作●形。 又此字亲见贝叶文作●形。 故知上有●字也。 又●●是王也。 或作●●。 胎藏新渡轨●●啰倪也(二合)故知定以●●作●也。 又不空孔雀经中孔雀明王之王字●●啰(引)枳穰(二合)罗(●)枳惹(●二合文)问。 诸文之呼不同不可一时用之。 今为自行可用何说答。 ●●二合义诸文甚强。 今为自行暂可用此说问。 无畏不空等文多云吉若(二合)讫攘(二合)等。 何今用●●之义答。 吉若之文未得其意。 贤意难测。 故只随得意用只惹(二合)读也。 金刚智文云只惹(二合)或云日拏(二合)又●●是王也。 孔雀经●●云啰枳攘(二合)千字文云●●云钵啰(二合)惹拏(二合)●●惹拏(二合)那(文)未得讫惹(二合)意已来暂用肾若亦无大过欤。 康和三年七月九日案云。 又キシ二音既通。 故知可云只若(二合)而云几若(二合)若尔者文虽云吉惹而用只若音亦有何失乎。 例如●●●云怛侄(尔也反)他也。 字言cdp2706_,84,0505c23(05):五天之音或若楚夏矣(文)意如何答。 妙乐释签第八云。 言楚夏者京花为夏淮南为楚。 音词不同所诠不异。 彼土亦尔。 虽同梵音。 诸国重轻不无少异(文)问。 悉昙者梵作●●形。 ●字可呼斯音。 何云悉耶。 ●字是●●二合字加二点也。 可云娜昙(二合)何直云昙耶答。 ●字斯音也。 ●字之上●半音为入声响云悉也。 若下字不加●。 或直云斯不必云悉。 若与●相连或亦云悉。 若下加●。 必云悉也。 为成●字入声加●字故●字不云娜昙(二合)也。 若不上为字入声不可加●。 例如●●●●。 此云度。 若为云六度云●●●●●矣。 ●字首本自虽无●字。 上●字为成杀音下字首加●字也。 又●●云行。 然●●●●云正行。 ●字本虽非重体。 ●字为成藐音●字之上加●作●形也。 故●●云佛陀亦●母字之终含●字之首●字也。 所以全真和尚云。 言●没●驮者。 即母字之末任运含其娜字。 娜字是半音字也。 梵书即寄娜于驮字之上(文)所以云没陀或云佛陀或云慕cdp2706_,84,0506a15(03):一切例之问。 或人云肆昙。 故知悉字或可半音呼之。 又安然和尚云。 其五五句前四字互加上下一音呼之。 如●云陀。 ●直云陀(云云)今何云为成上字入声下字首加字耶。 又●●之●字不必入声呼之。 不空所译多云母驮。 出随求结护等母字岂入声耶答。 梵书作法二合字或呼上或呼下或俱呼之。 直呼上●字故直云佛略陀也。 或俱呼之故云佛陀欤。 或略之●字故云母驮欤。 悉昙或云肆昙。 例之●字直云驮。 非必二字合为一音。 如●字直云叉。 岂●●二字合为一音乎。 只是略上也。 如●●云药叉为正。 ●字为●字入声云药也。 若云药乞叉。 是连声细呼之也。 若云夜叉略●音也。 又如●●云王●●亦云王。 ●●●云啰然捺罗合云王也。 然或云啰逝捺啰(二合)此略●字也。 今依正音故云依●字●成悉音。 若略若讹之时亦呼他音。 此一条大切。 特可留意之。 ●●秫(输聿反)驮或云轮陀(大声)出摄真实经。 ●●质多心也。 瑜祇经云止多。 金刚百字咒云只多。 ●●等字无句首置之。 故知为成上字大空涅槃点加之也。 本可呼之也而略之欤十四音义(常塔云。 十四音及半字等说虽出经文义并未详。 惠琳音义为译家误。 不见琳音。 古今学匠设种种义悉未痛快)问。 十四音义众释不同。 今依何说答。 除●●二字加●等四字义众师多依之。 谓真谛·义净·开善·斐家·慧苑·玄应等也。 故今依之。 就中真谛义净是翻经之工也。 尤可依之。 况法炬陀罗尼经第六云。 毗舍佉譬如童幼初受教时。 师先授摩帝迦字次授頞字后授阿字。 如是次第教十四音已。 复次第教三十四字。 具教如是五十二字已。 然后分别一切音声字体名言诸教藏事(文)定知三十四字前有十四音也。 所言界畔字故除●●者。 检见梵文诸句终字多加此二点无别所撰。 故知定为界畔点也。 但大日宗意云。 大空涅槃者是总持宗意别事也。 非梵书大都问。 ●●●●●●六字。 诸文中皆两两相对前为短声。 后为长声。 若尔●●●●●●六字亦可然耶答。 古来诸释于前六字虽皆云前短后长。 然于后六字或云有长短或云无长短(此二解出吉藏涅槃疏等)云有长短家亦有多义。 慧远涅槃疏·斐家涅槃文字·字纪所引义净之说并云前长后短。 字纪乍三对云前短后长。 义净寄归传。 ●●●●二对并云上长下短。 ●●两声俱云短。 不空所译诸文有●●●●点字并注引字。 弘法所传●●并云长。 全真云。 ●●●●并云引声。 今云。 长短有无长短前后虽是古来之诤。 今以愚意案之。 前五对皆可前短后长。 后一对皆可短声。 即如玄应涅槃经音义。 何者●等十字是本朝五音之广也。 ●●是阿长短也。 ●●是伊长短也。 ●●是于长短也。 ●●是衣(和音)长短也。 ●●是于长短也。 故知皆可前短后长问。 ●●或云リッシンベンcdp2706_,84,0506c16(00):何云于长短耶答。 难陀三藏云。 ●于●于。 宗睿和尚云。 ●宇(上)●宇(引)故知亦有于音。 古译●●●云郁多罗。 故知然也又问。 ●呼翳●呼爱。 何云衣(和音)音长短耶答。 南天●字以衣音呼之。 中天亦加点。 宗睿云。 ●译●擗●历(文)故知●是衣(和音)音也。 ●字云罽●云梅曳(二合)●云带曳(二合)义净云。 ●鸡●计(文)字纪云。 ●短蔼字。 ●长蔼字。 故知二字同音也又问。 ●字是乌音。 云于(和音)音可然。 ●奥音也。 何云一音长短耶答。 字纪云。 ●短奥字。 ●长奥字(文)故知一音长短也。 况●字云骠(返召反)●●●或云瞿昙或云矫答摩。 ●字本是矫音也。 然诸●字皆有瞿矫二音。 定知一音也。 佛本行集经中。 太子入学堂时只唱阿伊优口cdp2706_,84,0507a03(08):故知舒五音为十二音也又问。 ●●●●或云无长短或云前长后短。 今何云前短后长耶答。 小涅槃中此十二字皆长短相对。 义净前十字亦分长短。 故知定有长短也。 况字纪中后三对皆前短后长。 宝月三藏宗睿和上传并●●●三字皆云上声。 ●●二字皆云引。 故此二对皆前短后长也问。 若依字纪。 何不云●短●长而云皆短耶答。 义净云。 ●●俱短。 不空无畏等云。 ●短●长。 故知一定●●可短●●可长(云云)又问。 以何知●短●长●短●长是正说耶答。 梵文作法短声字为本。 此上加点为长声字。 所谓●字加点为●长也。 ●●●●等字亦然。 ●字加点为●。 可非长哉。 ●字加点为●亦然。 有何别意●●为长耶。 又梵文作法以短声为本。 故诸短声点皆加字左。 如●●等也。 诸长声点加右。 如●●●等也。 ●点加左。 故知短也问。 何故短声为左耶答。 梵书作法从左向右。 故诸点画先从左起也。 ●字是●●二合也。 ●字是●●二合也。 一切准之问。 若依字纪。 立●●●●二对。 前短后长之义者。 短声可上声。 何故●●二字同云去声耶答。 六声家之去声与八声字之去声不同。 今云去声音可是六声家之去声。 实是八声家之上声重音也。 何者初平后上之音六声家为去声。 八声家为上声重音。 今●●二字即是音欤。 宝思惟所译随求经云。 ●谟(上)●提(上)第七转第九转字。 或云上或注去引。 是笔受者随闻注之欤。 ●●二字可初平后去呼之。 即是八声家去声也。 故虽同去声轻重有异欤。 初平后上之字及初平后去之字六声家同为去声。 故不空所译皆云去引欤。 例如字母。 皆是上短声不可有去引声。 五句第四字初平后上之故。 不空所译或云去或云引。 他处或云上或云重。 ●●亦然。 故或云去引或云上欤。 诸第十一转字或云去引或云上意亦同之。 宝月宗睿意用八声故五句第四字皆云上声重音●●●三字亦云上声欤。 弘法家用六声故此等字皆云去声欤。 义释云。 马头●字云但以短声呼之(文)当知●字实是短声。 又略出经唵(短文)当知●字及●字俱云短欤。 所以今私云。 前三对并●等二对古来无诤皆前长后短也。 次二对本自虽有长短。 当今天竺不分别故有异说欤。 后二对俱可短声。 然人效前诸字要分长短欤。 理如前辨问。 字纪意●●●●●五字皆云轻音。 ●●●●●五字皆云重音。 何呼名为轻音重音耶答。 轻音者上声轻也。 重音者亦上声重音也。 何者大日经云。 ●字及●●已下三十四字皆上声短呼之(云云)义净云。 脚等二十五字并下八字总有三十三字。 各初章皆须上声读之。 不可看其字而为平去入也(文)故知三十四字皆是上声不可余声。 但迦伽等汉字多是平声者。 大日经云。 凡真言中有平声字。 稍上声呼之(云云)故借平声字以为上声也。 非独平声亦有余声字。 但重音者去声上声之轻重(アリ)。 知人既少。 今私案之。 初昂后低为平声之轻。 初后俱低为平声之重。 初后俱昂为入声之轻。 初后俱低为入声之重。 当知重音者初低音也。 初后俱昂名为上声。 是六声之家义也。 初低终昂之音可为上声之重。 今每句第四字皆初低终昂呼之。 故名为重音欤。 金刚顶经·文殊问经·释字母品。 ●●●●●五字皆云去声。 凡诸字母皆悉短声以承韵音。 字母有低昂者。 悉昙有何所成乎。 故知去声者即今重音也。 初低后昂之音六声之家以为去声也。 宝思惟随求经●婆等字皆云上重。 实不相违。 又●字从短伊故可是上声。 然不空随求●陀罗尼云。 ●●岐(去)哩(文)●字重音故初平可呼之。 伊点上声故后上可呼之。 以初平后上云去欤。 实是上之重也。 ●●等例之问。 真言汉字为如本字音不违平上去入之声呼之方叶梵音。 为当知如何答。 不定也。 或有直当梵音之汉字。 或有依无相当字借他音字令知梵音。 义净三藏传云。 脚(●)佉(●)伽(●)嘘(●)哦(●)者(●)掉(●)社(●)缮(●)喏(●)吒(●)诧(●)荼(●)コロモヘンcdp2706_,84,0508a01(00):不可看其字而为平去入也(文)大日经云。 阿(●)迦(●)佉(●)哦(●)伽(●)仰(●)遮(●)车(●)若(●)社(●)攘(●)吒(●)口cdp2706_,84,0508a11(13):今借上声呼之。 挹跛(布火反)颇(普可反)左(作可反)么野也(以者反)者舍(书冶反)舍社惹(如奢反)若(人者反)攘(如两反)仰(鱼两反)曩(奴朗反)等字本是上声。 故上声呼之尤便也。 呵贺(伽个反)驮(唐佐反)和(胡过反)逻(卢个反)吒(涉言cdp2706_,84,0508a16(04):今借上声呼之。 脚口cdp2706_,84,0508a17(16):今借为上声。 拏字文殊童子经云●拏(文)故知与儜音少同欤。 又大日经注云。 凡真言中有平声字。 皆稍上声呼之(文)故知不论汉字本声见梵字凡第一转音皆可上声呼之。 又大日经云。 阿(●)迦(●)佉(●)哦(●)伽(●)口cdp2706_,84,0508a26(16):皆借为去声意准前。 又惠圆法师涅槃经音义释迦(●)呿(●)等诸字云。 此不依字但借音也(云云)又日照三藏尊胜陀罗尼注云。 注平上去入者从四声法借音读。 注半音半声读。 注二合者半上字连声读。 注重音者带喉声重读。 注长者长声读。 注反止者从反借音读(文)当知或见子注定低昂。 或见梵字可知本借也。 又大日经注云。 若诸语与下字相连亦可逐便以入声呼之。 如婆(●)伽(●)梵(●)呼▲バクガ△为薄伽梵之类是(文)又不空仁王经陀罗尼释云。 恶(●)乞叉(●二合)野(●)文云此恶字梵本是婀字为随文便作恶字呼(文)玄奘法华陀罗尼云。 ●●折(脂列反)履●●阐(式染反)谜(莫门cdp2706_,84,0508b12(10):不依梵字本音。 但随汉字可呼之字随便者。 诸真言中下得●字。 上字成喉内空点音。 ●●党矩●●鸯俱●●澄拟等是也。 若▲アウアウイヨウイヨウオウオウオウ△历字母明之者。 ●(盎)●●●●●●●●▲アウキヤウキヤウキヤウキヤウキヤウシマウシマウシマウシマウ△●●●●(凝恒兢)●(口cdp2706_,84,0508b25(12):上字即有喉内涅槃点音。 ●●莫迦●●薄伽●●穆弃●●木叉●●索贺等也。 若历字母明之▲アクアクイヨクイクエキイヨクイクエキオクキヤク△者。 ●恶●●亿益●●(郁屋)●●●●●●▲キヤクキヤクキヤクキヤクシヤクシヤクシヤクシヤク△(屩)●(却)●(虐)●(口cdp2706_,84,0508b37(17):又下得●●●三字上字即成舌内大空点音。 ●●战荼●●满驮●●安那●慎若等也。 若历字母明之者。 ●安●アン●因等也。 又下得●●●●●●●●●●●●●●●●●字上字即有舌内涅槃点音。 ●●▲ケツハツイツセツセツ△萨cdp2706_,84,0508c08(04):若历字母▲アツ△具明之者。 ●遏●又下得●字上字即有唇内大空音。 ●●月cdp2706_,84,0508c12(17):●暗等又下得●●●●●字上字即有唇内涅槃▲コウヒシウハサクハコウハ△点音。 ●●劫比●涩波●飒嚩●●劫播●▲タウハ△纳婆等也。 若约字母具显之者。 ●●等又▲タイヤタイ△下得●字上字成爱点音。 ●●乃野●●乃▲エムマイヤハイヤセイヤセイヤ△阎●●昧耶●●佩野●●世耶●●誓耶●▲タイヤリサイヤ△●戴也●●哩晒(二合)耶等也。 若约字母具显之者。 ●●连声之法大旨如此亦有随便不定(云云)此等不违汉字本音可呼之证也问。 何故下得●●等字上字即成喉内涅槃点音乃至下得●字上字即成唇内大空点音耶答。 凡案连声法。 上字之终先得下字前半之声也。 所以●字摩音。 マハムアナリ。 故与此相连字先得前半音故●●字成庵摩音。 ●●字成三摩ノ音欤。 若此●摩字ハト云ハハハハフアノ音也。 故与此相连字成唇内涅槃▲ナウホマク△点音。 玄奘云。 ●●纳谟●●纳莫●●答摩是也。 ●●●●●字ハハノ音也。 ハハフアナリ。 故▲タフハ△在上字先得フノ音成●●答波●涩波等音也。 ●●字ハナナリナハヌアナリ。 故下得此字成舌内大空音也。 ●●安那●●般那等是也。 若此字ヲタト云ハタハツアナリ。 故与此相连字成舌内涅槃点音。 玄奘云。 ●●末尼●●末那者此意欤。 增一阿含云。 乾陀越翻梵语抄云。 应云乾陀婆那。 此云香林(文)●●●●云香林也。 又云。 跋陀此云缚(文)●●云缚也。 ●●●或云泥洹。 或云泥曰(六度集经出之)●字ニヤノ音也。 先有ニノ音。 故准●●上字ニ成舌内大空音也。 日本ニモ乘马ヲハマニノリテトイフヘキヲマンノリテトイヒ。 蟹谷ヲハ可キヲ云カニタニトカンタトイフガゴトシ。 ●●●●●●字ハ上ニ若ハキ若ハクノ音アルガ故相连ノ字ニ成喉内涅槃音也。 ●●●●字成喉内涅槃音。 故●字大空上字成喉内大空音欤。 ●字首有若ハク若ハキノ音故上字或成喉内涅槃音。 义净传云。 ●●口cdp2706_,84,0509a17(02):●野字ハイアノ音也。 故下得此上字即成爱点音也。 ●●●●●●●●ハタノ音。 タハツアナリ。 故与此相连字成舌内涅槃音也。 又●字有和音。 和ハウア也。 故上字先得ウ音。 尊胜陀罗尼云●▲ラリ△▲ルアルイ△●戍阿(二合)娑他处云●●首罗是也。 ●●▲ルレロハヒフヘホナニヌネノタチツテト△▲ルウレエルオフアフイフウウエフオヌアネイヌウヌエヌオツアツイツワツエツオ△●●●●●●●●●●●●●●●●●●▲ワヰウエヲカキクケコヤイユエヨサシメ△▲ウアウイウウウエウオクアクイクウクエクオイアイイイウイエイオスアスイスウ△●●●●●●●●●●●●●●●●●●▲セソマミムメモ△▲スエスオムアムイムウムエムオ△●●●●●●●问。 ●マハ直ニマナルヘシ。 何云ムア。 乃至●ハ直ニハナルベシ。 何云フア耶答。 ●字ハムアナルコト别有勘文。 乃至●字ハイアナルコト亦有勘文。 可见之问。 ●●ハルアナリ。 ●●●●●ハシアナリ。 ●●ハスアナリ。 与此相连字何同成ツノ音耶答。 ルスノ音不成字终响故直以舌声呼之欤。 或舌上声或舌头声或舌齿音也。 所以舌内音呼之欤。 ●字ジヤノ音モ上字亦舌内涅槃音ニ可呼之。 日本ニモラリルレロハ急声。 时成ツノ音ニ。 サリシヲサツシヲトイヒ。 トリサカヲトツサカトイヒ。 ハリテヲハツテトイヒ。 キリテヲキツテトイヒ。 カリシヲカツシトイヒ。 アリシヲアツシトイフ等也。 或同舌内故ンノ音ト成ルアリ。 タリナムヲタンナムトイヒ。 アリナムヲアンナムトイヒ。 シリナムヲシンナムトイヒ。 サルノトキヲサンノトキトイヒ。 トリノトキヲトンノトキトイヒ。 トリノウミヲトンノウミトイヒ。 ヒダリヲヒダンノトイフ。 スノ音ハ急声时成舌内音。 日本ニシラヌチヲシランチトイヒ。 トラヌチヲトランチトイヒ。 カラヌチヲカランチトイフガ如也。 此レ大空ノ音ナレキ舌内义ニ同シ。 又诸字悉无非舌声。 故急呼时或成舌内大空音或舌内涅槃音。 例如一切诸蕴无非行蕴一切诸界无非法界别外总摄。 此亦如是。 唇喉ノ外悉成舌声。 唇喉モ或时ニハ成ル舌声ト欤问。 若●字得下上字有フノ音。 何云●萨嚩(二合)耶。 又●字唇内音也。 何●●云设摩耶。 他准之答。 一以他字相连之习注之欤。 二可有唇内舌内喉内。 各取其类不论大空涅槃之别。 又取大空涅槃之类不论唇舌喉之别义欤问。 舌声故大空涅槃音互用证。 最胜经云。 近●ハ唎昏(火恨反)拏ノ上(文)又●近唎(文)近ハキン也。 今借云キツ。 故注入欤(其一)又竹cdp2706_,84,0509c04(08):今借为セツ。 故云入欤。 不呼●。 ●●相连故云セツラ欤(其二)又同经云。 ●●酸(苏活反)底(文其三)他处云舜(入)第者。 舜ハシユン也。 今为シユツ。 故云入欤。 所以或秫(书聿反)第也(其四)又●●发吒或云泮。 大佛顶经陀罗尼集经多有泮。 与伴同音ナレキ可云ハツ。 ●●ヲ义释云萨泮(二合)罗(文)●●相连テ岂有ハンノ音耶。 陀罗▲ハツ△尼集经云泮(发吒反)正法华中以泥洹又云泥曰。 同音舌内故互用欤(其五)●●萨婆或云散婆。 本可云サツハ也(其六)悉地云シンチ。 跛▲ハシ△折罗云ハンシヤラ。 跛陀罗云ハンタラ。 钵▲トマ△头摩云ハントマ。 怛侄他云タンニヤタ。 此意欤。 呴物头花ヲ道神足经云呴文(文)又日本人ノ阿弥陀佛ヲ云アミタズン。 唐人ノ见山ヲ云▲タムマハムマ△ケツサン。 但摩ヲ云タヂマ。 播摩ヲハリマトイ▲ユガ△ヒ。 左手ヲヒタンノテトイヒ。 骏河ヲスルガトイフ。 亦此意欤。 同唇内故。 大空涅槃音互用证。 ▲ナムタ△●●或云南无或云纳谟。 ●●或云南莫▲タフ△或云纳莫。 ●●或云钵昙摩或云钵纳摩。 ●●婆嚩连声シテハ可キニ云ハフハ人云ハムハト。 捻字有二音。 ●●捻波●捻也。 日▲サムラウ△本ニハ三郎ヲサベラウトイフ。 同喉内故。 大空涅槃互用证(云云)同大空故喉舌唇内互用证。 ●●或云钵cdp2706_,84,0509c37(24):或云孙婆(胎藏新轨梵汉同之。 普通念诵法用之)或云苏雄(二合去音)婆(出陀罗尼集经)法护或云昙摩掘多(多有之)或云檀摩掘多(出翻梵语抄)●●●般钵多(胎新轨)正可云ハムハタ。 胎新轨●●リエムキヤ(云云)正可云リヨムキヤ也。 又云●●郎左(文)二处有之。 正可云ランシヤ。 ●●满娜此云礼。 大日经七云。 鍐(无范反)娜(文)阿毗昙毗婆沙云安仇利。 翻梵语抄云鸯仇利摩罗。 译曰指鬘(文)又云根摩译云业(文)●●也。 正可云ケムマ。 又降三世百八名赞云●●●●婆演迦(引)罗(恐怖文)正可云ハヨムキヤラ。 又●●●或云禁盘荼或云弓盘(去)荼。 大唐ニモ僧ヲシント云ヒ。 庆经ケイヲキントイヒ。 等トウヲチントイヒ。 日本ニハカムテヲカウデトイフ。 スムデヲスウデトイフ。 同涅槃点故。 喉舌唇互用证。 ●萨嚩(二合)正可云サフハ欤。 ●●设摩正可云セフハ欤。 金光明经云勒那翅奢翻梵语抄译云宝髺。 ●●●●欤。 贤愚经二处勒那(文)翻梵语云宝(文)●●欤。 陀罗尼集●●勒那甚多。 又阿耨多罗梵作●●●●形。 慈恩慧苑等云。 耨字内沃反(文)●●相连可云纳多。 即如金刚界。 今云耨多者。 同涅槃点故互用欤。 前唐院普贤赞云。 ●●●●阿(上)耨(农禄)怛(文)即其义也。 又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郁多(于六反。 或作郁多文)即九条之郁多罗僧字也。 尤作●●●也。 又●●古云阅叉新云药叉。 又付借音义有多意。 一者借平声字为上声去声。 亦借上声去声字为平声。 如前已出。 二者平上去三声字但半音呼之。 略出经云穰(而伽反)胎藏真言云便演(二合文)便字本方连反也。 宝积经云。 ●云去洒(二合文)大般若云。 ●羼。 略出经云●萨缚(巴可反)陀罗尼集云●●●●云大呵大呵(文)他处云●●汗利驮之汗字。 ●●钵头摩之头字。 胎藏大发生菩萨梵号云●曩迦(文)摄大轨云。 ●●难曩(奴个反文)●●集经云制厌(二合)婆(文)此等但可半音呼之欤。 南天音●字ヲエトイフ。 故●迷●第●cdp2706_,84,0510b09(18):摄真实经云●洗●迷(半音)●第(半音)等者即此意也。 又入声字三声呼之。 即同半音。 胎藏云。 ●特梵(云云)他处常●特摩(二合文)信行云。 特徙得反。 底哩三摩耶轨云。 ●塞破(二合)古来世时经云阿难律(文)阿那律也。 大佛顶经云德吠(●二合)瑜祇经云●塞怖。 (二合文)略出经云●●野绰(文)大般若云●洛●择(文)十八道云部口cdp2706_,84,0510b19(20):掘多云●●铄(上)迷(文)玄奘云着(知也反)吠(文)罗什云●略(卢遮反上文)普供养明●●●。 金刚智要略念诵经云。 屋捺蘖(二合)帝(文)阿閦咒●●。 不空云吒。 玄奘云磔尼(文)岂磔字云タク耶。 陀罗尼集●●●多云多掷他(文)三者或有不依本字但借音之字。 略出经云●驮(田也反文)法华陀罗尼云●履(罔雉反文)履字本●履音也。 掘多云侄(地也反)他(文)随求陀罗尼云窒(●丁夜反)剔(●)迦(●)(文)金刚界轨云捻(匿邑反)婆(●)(二合)华严刊定言cdp2706_,84,0510c02(06):四者以切音呼之。 ●底(丁以反)底字ハ本イ音也。 ●体(丁以反)体字亦本テイ音也。 ●●菩提●●●三摩提是提字本テイ音也。 义释云。 提字有驮声。 即是法界。 加伊是三昧(文)阿提目多迦花宝积经云阿地目多迦花(文)理趣释云●毗欲(二合)胎藏云●●若欲。 释迦文悉昙章十四音悉昙章●●●●四字云提。 当知提ハチノ音也。 字纪云●迦略(力遐反)百字赞云●●浊弭或云桌迷(文)桌浊二字皆直角反可切音呼之欤。 略出经云。 ●奚哩(二合)●奚(形异反)玄奘云●帝利(文)帝字切音欤。 佛本行经云帝(当利反)义释十二云●计●鸡●鸡(云云)当知计鸡二字切音欤。 南海传云。 ●鸡(姜移反)●鸡字可本音。 律云曼提吒也(文)翻梵语云。 曼提(都移反)●●●境界也(出千字文大日经等)大日经并义释云毗洒耶(文)疏云肥舍耶(文)或作毗奢耶。 舍奢●音也。 不当之。 ●●烦恼也。 四卷略出经云戛(更金cdp2706_,84,0510c21(02):八十华严第七十六云●奢(音尸苛反文)若尔●字切音呼之。 与沙音同。 舍奢字切音呼之与●字音同。 故互用欤。 大佛顶结护云●●历多(文)唐院慈氏赞云。 ●●历椤(文)历切音ニリトイフ欤。 ●●或云势伐罗或云税婆罗。 此势税字皆切音欤。 苏悉地经●字定宁音也。 集经●●●云醯唎醯唎(文)又云奚利奚利(文)又云●●诃诃●●醯醯(文)又云陀罗陀罗提唎提唎途嚧途嚧(文)五者以后半音呼之。 略出经云。 ▲コムマム△●户含(二合)●摩含(二合)●怛嚩(巴可反)含(文)他处云。 ●拟哩唵(二合)●乌唵(二合)●吒暗(二合)●摩暗(二合)六者依无相当字故作字令知音。 善无畏慈氏轨云。 尾cdp2706_,84,0511a09(24):佛母菩萨(般若菩萨也)大钵啰(般二合)吉cdp2706_,84,0511a11(03):大日疏云。 苾cdp2706_,84,0511a12(04):外作为下。 依反音法反之即成其音。 或有虽不相连依相连之习注汉字事。 如涅槃经●恶●亿●郁●口cdp2706_,84,0511a16(04):虽各别出之而如相连音。 当知此是连声习欤。 如●字恶字●●相连时事也。 ●字亿音亦●●相连时事也。 ●字郁音亦●●相连时事也。 故华严刊定言cdp2706_,84,0511a20(18):●阿(入声一)●阿(去声二)●缢(入三)●缢(去四)●乌(入五)●乌(去六文)如●●字玄奘云壹伊义净云益伊。 ●●字义净云屋乌。 当知此是相连音也。 ●●●●●字义净云●嘘●缮●コロモヘンcdp2706_,84,0511a24(03):当知此等字相连时以第五字。 各为空点意也。 今虽不相连依本习用欤。 诸疏师所注直呼梵字本音不论相连声欤。 玄奘大般若四十二字中●洛字恐●●洛伽●●洛迦等习欤。 ●择字恐半择迦等习欤。 ●键字键那之习欤。 ●绰●搋●达●薄●酌例之。 ●羼字恐●●羼提之习欤。 大日经并疏云●●瑟拏(文)玄奘法华陀罗尼。 ●瑟(文)胎新度轨亦云。 ●瑟●拏(文)恐●之瑟女cdp2706_,84,0511b03(08):字纪云。 ●阿勒迦(勒字力德反文)又云。 ●阿勒多萨那(文)此勒多之勒字前勒迦之习欤。 依此等义故。 乍见汉字难呼梵音者也问。 诸梵语中所注反音与本字音别者何耶。 又本音反音中正可用何音耶答。 汉字中难有相叶梵音字故多用反借音也。 仍不似本字音尤道理也。 故如反音呼(ヲ)可为道理。 日照三藏尊胜陀罗尼经注曰。 注平上去入者从四声法借音读。 注反者从反借音读(云云)但其中委论可有正用本字音傍用反音之字。 所以注反音可有多意。 一者连声不连声(ノ)别。 ●怛●侄(地也反)●他●嚩(无钵反)●始●多●汝(宁逸反)●底也(二合)●窒(丁夜反)●剔●迦(文)●钵●头(途邑反)摩。 最胜经云●●沙(苏活反)底(文)此等本字虽叶梵音。 兼示连声不连声之读欤。 二者注他本音。 胎藏云弊(●毗庚反)金界云荼(知也反)随求经云蔽cdp2706_,84,0511b23(01):法华陀罗尼云婆娑(苏奈反)岂无赛字耶。 大佛顶●惹(尼也反)胎藏若(尼也反)●登(底孕反)寿命经●浇(半矫反)里●金刚界●●戛(鱼照反)唎(文)唐韵入声戛(古黠反)略出经云●戛(更金cdp2706_,84,0511b29(00):十一面咒止履止履(智里反)上二字众本作●●故无注。 下字或本作●●故注之欤。 三注汉字异音。 ●悉体(他以反)●底(丁以反)●若(荏蔗反)●兜●略(卢遮反)●屣(使我反)●着(知也反)此等注汉字异音欤。 四注梵字异音。 ●惹(自攞反)●舍(输贺反)●迦(居下反)●伽(渠下反)●者(上下反)●和(满可反)●骠(毗庚反)胎藏●(底孕反。 神珙反。 音图云。 得林反)大日经●跋(无渴反)●缚(无博反)唐韵入声缚(符攫反)●嚩(无可反)华严云缚(房可反)苏悉经云●伽(鱼迦反)●字阿弥陀大咒·宝髻如来真言云吠(微闭反)唐韵去声云吠(符废反)胎藏咒云●吠(无背反)●蔽cdp2706_,84,0511c13(23):●致(猪履反)●砧(多●反)●苾cdp2706_,84,0511c15(22):六者注音低昂。 华严云●婆(音[卄/補]我反)●沙(音史我反)●哆(音都我反)●娑(音苏我反)此等梵字汉字虽无别音。 为令知低昂具注之欤。 此中或有如本字可呼字。 或有如反音可呼字。 能能可审察。 难辄定之问。 反音法有二。 一纽声反。 二双声反(云云)其二如何答。 悉昙藏第二卷引四声谱云郎朗浪洛黎礼丽捩刚口cdp2706_,84,0511c27(06):当行读下四字配上四字即为双声。 但解此法即解反音。 反音之法乃有二种。 一纽声反。 二双声反。 一切反音唯有此法也(文)又第四卷云。 儒家反音略有二种。 一约纽声反。 二双声反。 今悉昙反音亦有二种。 用本字音是纽声反。 如前●迦也。 用么多音是双声反。 如前●枳也(文)反音之道既废。 言cdp2706_,84,0512a05(00):出文如向。 细意难知事不得已以愚意案之。 纽声反者。 上字初音与下字终音相合呼之。 似纽初后相合。 故云纽声欤。 即四声谱意云。 隶朗相合反之即得朗音。 捩洛相合反之得洛音。 此等云纽声欤。 悉昙藏所云●呼迦耶者。 ●迦●耶二字同第一转故云纽声欤。 俱舍光师言cdp2706_,84,0512a12(18):梵云僧若(日阿反)唐言想(文)梵文云●●若字而也反实是ニヤ音也。 今云日阿反者。 日字初音与阿字终音相合呼之即ニアノ音也。 ニアハ即若也。 光师言cdp2706_,84,0512a16(04):梵云缚迦(喜阿反)唐言章(文)梵云●●。 迦字居伽反。 实是キヤノ音也。 今云喜阿反。 善字初音与阿字终音相合呼之。 即得キヤ音キヤ(ハ)即迦也。 八十华严云●字尸荷反(文)奢字式车反实是シヤノ音也。 今尸苛反者意例前。 随求经云。 ●舍字输贺反(文)意例之。 南海传释●邬●波●驮●耶云。 驮字音停驾反。 即无正体借音言之(文)是亦停字初止音与驾字终音相合テチアト云欤。 义释云●俄(鱼可反)●若(而可反)意同之。 双声反者。 案四声谱郎黎相合反之得黎音。 浪丽相合反之得丽音。 以此云双声欤。 此反音常人所知也。 悉昙藏意●字有伊野(二合)音。 为类此伊响●迦字十二转中以キ合野云キイヤ。 故云双声欤。 前日阿反若以双声反之得ナノ音。 喜阿反得カノ音。 尸苛反得サノ音。 停驾反得タノ音。 若得此二反大旨临文可辨别之。 空难定之。 上字有レハ伊ノ响。 多纽声ニ可反之。 少分可通双。 アウクオノ响有ハ。 多分ハ双声ニ可反之不可通伊。 少分亦可通。 サシスセソハ除之。 非言限。 ●迦(居罗反)双声反。 カ纽声キヤ。 ●舍(尸可反)双声ニハサ纽声ニハシヤ。 ●析(敕角反)双声タク纽声ニハチヤク。 承德二年十一月中旬案云。 字初伊声不随么多。 ●字十二转皆有キ音。 キヤ·キイ·キウ·キエ·キヤク等也。 ●字十二转皆シノ音アリ。 シヤ·シイ·シユ·シエム等也。 ●字十二转皆有チノ音。 故初伊响纽声可反之。 ●(毗革反)●骠(鼻胡反)●俄(疑可反キヤ)●若(而可反)●(居罗反)●(析佉反)玉篇反音悉双声可反之。 慈觉所传宝月南天音●字伊野(二合)音也。 凡案梵文作法。 下得レハ●耶字上字多有伊爱音。 又●字或云泥阿(二合)●字云毗阿(二合)定知●字伊野(二合)音也。 然玄奘等●耶与可反或余可反(文)以纽声反之尤吉。 与余字首有伊音。 可字终有阿音。 上下相合伊阿(二合)音也。 伊阿(二合)即耶音也。 宝月南天音及胎藏新度轨●●等字虽不带耶响。 而此●字宝月云尔也(二合二字吴音)新轨云倪也(二合)字纪云而也反。 故知定带耶响也。 义释云而可反者可是纽声反。 二十云廿三十云卅四十云B-89D3;是纽声义欤。 ヲマムト●●风cdp2706_,84,0512b29(07):合于初章●迦●迦等字之下。 名●迦略(上)●迦略(平)生三百九十有六(上略力价反。 下略力迦反。 上迦下迦并同略之。 平上取声。 他皆效之也文)私云。 略字迦字其音难定。 法华云●略随求云●略(卢遮反)故知略字里也(二合)音也。 价字去声古讶反。 与驾稼嫁架同音也。 力价反。 若以双声反之得ラノ音。 通途罗字音也。 若有力字故以纽声反之得里也(二合)音。 太唐商人●罗字ヲリヤトキソ叶之。 力迦反。 迦字汉音双纽同。 キヤノ音ノ得タリ。 若迦字ヲカトイハハ双声ノカノ音。 纽声ニハキヤノ音也。 此纪意●●啰字。 曷力下三合也。 力下反若以双声反之ラノ音也。 如常若以纽声反ハ之リヤノ音也。 如商人传所以双纽难定。 リヤラノ音难诀如本字呼之反音之例胎藏新轨。 ●尾●驮(持嚩反)●萨●尼(文)宝胜经。 莎(苏活反)悉底●●(文)又莎(苏活)囇●●(文)莎(切韵苏和反。 故云●云莎欤)问近代读真言者。 ●怛嚩(二合)云土嚩(二合)●怛哩(二合)云底哩(二合)▲ハツダ△●●钵娜么云ハンドマ。 ●●●怛侄他云怛汝也(二合)他。 异本汉字而呼梵音。 为无失耶。 若令叶梵字而呼者。 设异汉字亦无▲ジツ△有失。 非但此字。 ●●或译嚩日罗(二合)或▲ハツセツラ△译跋折罗而人云嚩佐罗或云嚩惹罗。 一切例之。 其●侄●他字或云侄(汝也反)他或云侄(地也反)他。 ●尔字注云慈以反。 ●惹字自攞反皆注异音也。 一字有多ノ音。 文但注一。 何遮余音。 故自古至于今不必如汉字呼之欤。 设虽然不委知者忽难呼之(云云)又他本有レハ异ナル文为呼之异文向呼之。 炎魔天明嚩字有无背反(云云)此等虽异当处而呼他音亦无有失。 又为令叶义异文而呼之。 俗典ニモ石ヲツチト读コト有ナリ。 本可云土而误书石。 不能改文而读云ツチ(云云)诸●字必上有●点字。 然随求宝思惟译经无点字而注点音。 又●●●汉经云萨怛嚩毗药(文)此嚩字可云吠。 不空云●●●僧祇(岐曳反)毗药(文)祇字虽非岐曳反令叶●字欤。 又经设有说字但可トモ读ニ直ス不可改之。 圣意难量故。 自设读ヰ谬事不可谬他故也。 ●●嗢婆吠云トハヘイ。 其意可然问。 ●●●●●字所注之。 哦若拏那摩字有汉吴二音。 俱叶梵音耶答。 俱叶矣。 吴音叶南天音。 汉音叶中天音问。 汉音大唐正音故叶梵音可然。 以何知吴音亦叶梵音耶答。 入唐先德从天竺三藏所传习也。 更不可疑。 又有明证。 连声之法以下字头音为上字终响也。 然●字得下上字有吽音。 ●三●么●剑●么●暗●么等也。 ●字吽阿(二合)音故取上半音为上字响欤。 下得●●字上字有奴(和音)音。 ●●安那●●槃那●恨拏(二合)●●战拏等也。 ●●字奴阿(二合)音故以上半音为连声欤。 ●字ヲ得レハ下ニ上ノ字ニ有奴ノ和音)音。 ●尔也(二合)音故以尔为奴欤。 若●么字以汉音呼婆(和音)中天音也。 相连时上字有不音。 玄奘云●●纳无●答摩(二合)●涩摩(二合)等是也。 ●那●拏字以汉音呼陀(和音)驮(和音)相连上字有ツノ音。 云●●末尼●●刹那等是也。 ●字上字亦有ツ音。 故知此五字汉吴二音俱称梵音也。 此五字所生十二转字皆亦然。 谓●尼●尼●称●奈等汉吴二音皆称梵音矣问。 若尔此二音中常可用何音耶答。 诸师多用吴音问。 吴音非是唐正音。 所叶梵音又非中天正音。 何常用之乎答。 和而易呼故多用欤。 所以●字或注娘或注若或注汝耶(二合)●字或注泥或注尔。 ●字或注尼耶(二合)或注惹(尼耶反)或云娘或云若。 ●●此云空(出心经梵本)述言cdp2706_,84,0513b14(19):●字或云枳惹(二合)或云讫娘(二女汤合反)或云枳娘或云吉汝也(三合)●字或云枳然(二合)或云枳年(二合)或云捻(汝演反)或云哖●云尔云尼。 此等字若以汉音呼ハ之玄カニ别ナリ。 以吴音呼ハ之不违故可常用也。 陀罗尼集第六云。 西(去音)若(若耶反文)此云军也。 又云。 跋折罗西(上音)若(若冶反下同)耶(文)金刚军也。 又云。 跋折罗西(上音)若(尼遮反文)金刚将也。 法华轨如来大慈真言么(●上引)啰(●)赛(●先代反)娘(●二合轻呼)魔军欤。 摄真实经云。 娑摩野萨都婆汝(四合文)●●●●又努哆啰吽(二合文)●●●欤。 又驮汝(二合四)迦(五)弭(六文)●●●●。 胎藏计设尼邬波计设尼真言。 ●●(义释云智也文)摄大轨。 俱(去)枳汝也(二合)难(文)此汝字亦吴音欤。 西域言cdp2706_,84,0513b28(11):奔(逋论反)欀舍罗(唐言福舍文)●●舍也。 灌顶经云。 不若罗(福也文)此若欀字吴音欤。 大日经云。 本(去)若(尼也反)●●(文)翻梵语云。 邠耨应云邠若(而嫁反)译曰福德(文)●和字加●点有●韦音。 加●点有●卫音。 当知和字吴音欤。 开元录九云布女乌代邪。 唐曰福生(文)小女穴迦(●)若(●文)此可用吴音。 结大界真言义释弩枳娘帝(译云如来教文)要略念诵经云。 弩哖(引)帝(文)奉教者真言钵啰●底●枳娘(●文)此枳娘字摄大轨云捻(汝演反文)最胜经无染着陀罗尼不空云●●●钵啰(二合)底枳帝(二合引文)义净云钵喇底慎若(文)阇那崛多云钵罗帝阇若(文)此年字奴贤反也。 今可用吴音。 又第十地陀罗尼不空云呬(●)啰(●)舌cdp2706_,84,0513c14(15):准之翻梵语云。 檀若世质(应云檀那修旨)译曰净施(文)玄义言cdp2706_,84,0513c16(04):陀禳(音奴当反)翻云布施(文)欀字女阳反。 切韵诸本并神珙反音图有之。 阿阇那或云阿练若或云阿练儿(宝积经)迎请真言拟(霓以反)娘(文)当知娘字ナ吴音也。 阿吉惹ハ教也(文)不动立即轨阿讫娘(文)韵字切韵女阳反也。 一向可用吴音。 ●●本若(尼也反)●●●诃利惹(尼也反)●●安尔●●曼尔拟欀●●尔弭●●皆吴音ニ叶证也问。 新译真言中●●●●●●字ニ所付誐惹拏娜么字汉吴二音及波等所生十二转字俱叫梵音耶答。 此等字并所生十二转字唯汉音ノコ叶梵音。 吴音不称之问。 何故尔耶答。 古译中以清音云●伽●阇●荼●陀●婆●婆。 新译中以浊音云▲キヤシヤクマ△●识●惹●拏●娜●么●么也。 然不偏用浊音。 亦兼用清音。 ●●云畔陀●云毗●云嚩等是也。 此●么●娜等字若用吴音成大不可故不可用。 所生十二转亦不可用吴音。 若用吴音岂●●云么日罗●●云波娜么(二合)●云弭耶。 有心人可悉之问。 ●●满陀是缚义也。 ●●●满娜南是礼也。 此等满字先德皆吴音呼之。 何云不叶梵文旨耶答。 满(●)陀(●)之●字是唇声第三字。 彼字从本有清浊二音。 故大日经云。 满(●)陀(●文)陀罗尼集经云盘陀(文)义释作畔陀即云。 此嚩(●)字(云云)又释风天真言●嚩(引)字云。 嚩是缚义(云云)三卷轨风天种子亦无言义(云云)又疏云。 ●吠(符废反)是缚义(文)又云。 是无言说义(文)诸佛顶真言●鍐字亦缚义亦言语道断之义(文)所以●字或云毗或云尾。 故●字古云婆●字古云婆云嚩。 故满字亦有吴汉二音。 ●字所注满字设用吴音。 ●●所注满字偏可用汉音。 么亦然。 岂么折啰之么字萨罗么(二合)之么字用吴音耶●●●者。 金刚界轨云嚩娜南古云和南。 故知言语不可得字也。 何云マント耶。 又南海传云●●畔提(文)大底●●二字●义难别欤问。 宗睿和尚所传音云●么(吴音)又唐人●满●么之字用吴音。 何云非耶答。 ●●二字弘法中天音·宝月南天音·难陀三藏音俱如日本婆字呼之。 故今依之。 但唐人满么之字用吴音者可直呼吴音。 不知梵文合不欤。 如●迦云贺●僧云辛云シイ。 ●●升迦云シキヤ●●孕迦云イイキヤ是也。 宗睿和尚可吴人。 吴人不能呼汉音故中天三藏ニ●婆音ヲ习テ遂ニ么(ト吴音)云フ欤。 满等字亦然如日本东人唵オムヲ习テオントイヒ。 僧ソウヲ习テシヨウトイヒ。 藏ザウコ习テジヤウトイヒ。 释迦ヲサカト云カ如キ也。 日本慈觉智证值天竺宝月难陀习●云婆。 是其正音也。 慈觉大师传云。 数日已后一个大德从上都来号为宗睿。 其心质素不受庶物。 能解悉昙口译梵语。 和尚礼拜请以为师习学书(文本朝承和五年也)又云。 其后得值南天竺国宝月三藏习学西天悉昙。 声韵分明无有一字トシテ同声同韵。 先古所疑如冰消融(文唐会昌三年五月十六日于青龙寺值之也)若尔慈觉大师虽值二师皆习悉昙。 以三藏说为正。 故二家中不可必依宗睿。 又彼和尚所传音有不被得心处。 ●字可有语声。 而●云语●可云如。 然●云如(吴音)●可云弩。 而●云弩(日本之音)●可云弩而●云弩(日本之音)●可云メ而●云铭(日本卖音)此等难依。 自余亦然。 又华严续刊定言cdp2706_,84,0514b21(00):●么(似呼婆字成复呼是么音文)当知么字以汉音是婆字吴音呼也。 如么字吴音呼之不可也问。 ●●●古云怛侄他新云怛汝也(二合)他(文)此汝也(二合)字人多用吴音。 仍侄字ヲモニヤノ音ニ呼之。 叶梵文不耶答。 此●字合喉声第三●陀字遍口第一●野字也。 件●字有清浊二音。 ●字用清音呼之与●相连有铁音。 侄字徒结反也。 故用之。 所以社行顗所译尊胜陀罗尼经云怛侄(徒列反)他(文)若不连声直成地耶(二合)音。 所以如来方便善巧咒经及无量寿佛说往生净土咒大集月藏经俱云哆地夜他(文)宝星陀罗尼经云多地也他(文)或二音兼用。 菩提流支宝积经云怛侄(地也反)他是也。 或●字用浊音即汝也(二合文)是也。 件汝字有汉吴二音。 今用汉音也。 或清浊二音俱用之。 般若三藏六波罗蜜经云怛地(汝也反)他是也。 若汝字用吴音。 地侄等音不成本体●字。 弘法慈觉俱以日本陀字音势呼之。 ●字ニヤノ音从何处而生耶问。 唐人云汝也他者何耶答。 直呼吴音欤。 不论梵文合不问。 ●嚩字有和音。 此和字汉吴二音俱叶梵音耶答。 俱呼矣。 何者●字或云货或祸●或阇祸。 ●或云祸。 是和字汉音也。 ●●●或云泥洹(古完反)●●●●●●或云释提桓因。 桓(古完反)此亦然。 又●字或云韦。 ●字或云卫。 ●●●或云萨云若。 ●●●●或云调达。 尊胜陀罗尼有●●字。 社行顗云戍阿(二合)娑(文)义净云戍和婆(文)●字ハウアノ音。 故●字ヲシトイヒ●字ヲウトイヒテ戍ト呼フ欤。 ウアノアヲ别ニ阿ト云フ。 戍阿ト二合)云欤。 义净云モ戍和ト和字ヲウアト呼ヘハコソ。 ●字ハ下ニ具テ戍音ハアレ。 ●字ヲクワトイハハ。 戍和音难成。 ●●●●云毗首羯磨。 ●●●●●●云婆吉帝轮。 ●●●云弗于逮。 悉●字有ウ音证也。 当知和字吴音亦叶梵音也。 ●●●●此云随至亦云遍至。 所以胎藏诸真言●●●必上字有引点。 然烧香明云●●●●(法界也)●●●(随至也遍至也)今云。 ●ハウアナリ。 ウハ●具シテ●ト成ル。 ●●云界。 所以大日经并摄大轨皆云睹(文)アハ下具シテ●●●●ト云也。 诸本皆同作●形。 ●●●●此云金刚界。 或云●●●●。 又●●●●云有情利益或云●●●●(文)又●●●此云四。 然千字文云●●●(文)总●字初ウ音用●欤问。 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迷●(莫隶反吴音读之读之)隶●(吴音读之文)何读云吴音耶答。 迷隶音云吴音也。 此叶南天音。 何者慈觉所传南天宝月音●字有エ音。 故●弟●●●●(文)等吴音也。 叶南天音。 摄真实经云洗(●半音)口cdp2706_,84,0515a15(02):慧均玄义言cdp2706_,84,0515a16(07):故乌溪反即成エ音也问。 陀字浊音欤清音欤。 若浊音者。 ●阿●弥●陀(文)●字多ノ音是清音也。 故陀字亦可清音。 况切韵平声徒何反(文)何云浊音耶。 若云清音者。 五五字中第五字必浊音也。 然金刚顶经云。 ●拏(陀爽反仍鼻音)呼(文)拏字汉音本浊音也。 ●字亦浊音也。 所注反音岂不浊音耶。 又中天音五五句第三字是浊音也。 然字言cdp2706_,84,0515a24(06):●陀字大下反轻音。 余国有音。 陀可反(文)准余字思之。 以浊音为余国音也。 若陀非浊音者。 陀可反与大下反有何别耶答。 陀字汉音实清音也。 和音是浊音也。 阿弥陀ノ陀字若用汉音者注●下多字音。 有何过耶。 但吴音未知。 拏字陀爽反。 若是注吴音欤。 吴音多分与和音同。 此字亦尔欤。 故●字陀可反亦成浊音。 又唐书中可有得音而忘清浊之事。 义释云。 遮车阇社用于cdp2706_,84,0515b05(04):●●●●四字用●字为大空点也。 然金刚顶经以cdp2706_,84,0515b06(00):cdp2706_,84,0515b07(01):●字若壤等音。 未见清音。 今云●cdp2706_,84,0515b08(12):得音而忘清浊欤。 又义净传云●口cdp2706_,84,0515b10(02):义净意●是清音也。 今云●口cdp2706_,84,0515b11(13):又字轮品义释云。 俄(鱼可反)若(而呵反)吒囊(上)莫(慕可)此字遍一切处(文)意云。 ●●●●●也。 吒实是●字音也。 今云●吒。 亦得音而忘清浊欤。 ●字陀爽反。 ●字余国陀可反。 亦准之得音而忘清浊欤。 大日经●字云然。 疏云胆。 胆非浊音。 意同前。 又义释云●拏(文)义释意●非浊音。 拏是浊音。 意亦同之。 又胎藏●●●广大轨云阿尔(精以反)底也(二合)●●苏尔(入文)●●●紧尔(精以反)啰(文)孔雀经中卷尔(觜以反)置尔置(文)●●●鬼王大日经云涅哩底。 义释云泥哩底。 护摩轨云底哩底。 亦得音忘清浊欤。 况集经乌抠沙摩咒那(上音)谟伽莫都(一)跋折罗俱驮(一引)写(文)摄真实经●●腻瑟陀(二合)●●牟腻婆(二合)大日经梵天咒钵(●)多(●)曳(●)。 疏云么多曳主也(文)金刚针大日经云素旨●●轨云素尔●(入文)其意同之。 苏悉地轨金刚轮明归命句云汝尾(二合)●迦(引)●难●(文)此●字诸文皆作此形。 今云汝尾(二合)者可云地尾(二合)得意而忘清浊欤。 至后佛部结发明归命句云●地尾(二合)故也。 又军荼利大咒云尔尾难多。 (文)陀罗尼集经难字云弹(去音)又此轨前咒云饵(●)尾(●)旦(●)多(●)(文)故知云难者得音忘清浊也。 作●非欤。 ●●●●降伏义欤。 念诵结护轨云●●微能(文)上文云吠邓(文)以此为定。 云●能者。 得意忘清浊欤。 金刚智曼殊轨亦云微能(去文)意同上。 同五字轨母(●)怛么(●二合)娜(●)夜(●)弭(●文)此么字波音欤。 步掷明王轨普供养真言云怛他蘖帝弥逾(二合)尾湿缚慕契藐(文)●云弥愈(二合)●字云藐欤。 日本怙五ヲテフク。 车赁云シヤチム者。 浊ヲ清ニヨブナリ。 见参ヲゲンザムトイヒ。 见贾ヲゲンゴトイヒ。 额ヲガクトイフハ。 清ヲ浊ニヨブナリ。 ●●●●●五字有浊音之例。 慈觉大师从南天宝月所传学音云●(本乡我字音呼之)●(可寻之)●(以本乡陀字音势呼之)●(以本乡陀字音呼之)●(以本乡婆字音呼之)宗睿中天音云●誐(引如金上之重)●诺シヤ●荼(引如本音)此亦浊音意欤。 宝月中天音云●誐(上迦音)●娜(上声陀音文)此又浊音义欤。 罽宾国般若三藏所译摄真实经净三业真言●●云那鲁么(二合文)喜菩萨●●云娑努(文)语菩萨●●云么(引)沙(上浮呼文)●●云怒(引)闭(文)涂香●●云俄汝泥(二合文)铃●●云誐汝(二合)吒(文)拳●●云散尼(文)菩提心真言●●谟尼(文)般若所译六波罗蜜经云岸(平声)那(去声)哩(文)●●●也。 百字持诵品义释云。 或一切法离灾变故●拏字形现(文)牒经也。 或可摄真实经文。 得音忘清浊之证经中本音多清故可见之问。 新译●仰●穰●儜●曩●莽五字各有空点响此事不明。 若无空点而有空点音者。 加空点时更有何音耶。 又古译中此等字无空点音。 智广纪南天音亦无空点音。 恐新译非正欤答。 已是中天三藏所传。 何云非正音。 但天竺中此等字可有二音。 或有空点响或无空点音。 古译及南天传于一音新译及中天亦传一音欤。 但无空点时直呼喉内空点音。 加空点时具呼三内音▲キヤウシヤウナフナウナウ△欤。 既知有二音。 故见仰攘儜曩莽形。 呼▲ニヤニヤナナマ△俄若拏那摩音亦无有失。 大佛顶云●●穰伽(文)故知穰字●字音。 略出经云●穰(而以反文)不可见穰字定云ジヤウ。 大般若意●字定云若。 全无空点音。 而真言中●字云壤。 八十华严●壤字亦然。 当知此字半音可呼之。 又曩字可有二音。 摄大轨云●●难曩(奴个反)无畏慈氏轨云●●●●●慕怛簸(二合)曩夜(引)弭(文)千字文云●●亲(去)曩(上文)不可见曩字定云ナウ。 又●●●●●云誐誐曩(空也)阿难多(无量也)曩字若云ナウ。 阿字音不成故直可云ナ也。 ●●●●●ハ等虚空甘露也。 可云誐誐那阿(二合)密利帝也。 定知曩字不可必云ナウ也。 又莽字可有二音。 ●●●●云阿三莽(引)拟尼(二合)此莽字マノ音ニ可呼之。 ●●●此云无等引点●(阿)也。 阿拟尼此云火也。 ●●●●云三忙三摩。 此云等无等。 其意亦然。 当知莽忙音半音可呼之。 又私按。 第五字空点音无キ意ノ云。 ●●二字界畔字故第五字加此音欤。 大悉昙字母云。 ●●●●●●(文)此等字虽元无涅槃点。 界畔故加之欤。 今此等字界畔字故或以空点音呼之欤。 从本其字有空点音故各别时亦注之欤。 例如●●●●●字。 本虽无空点响而或云恒膳祖弹梵。 此以第五字而为空点也。 而各别书之时亦用口cdp2706_,84,0516b09(09):所以大日疏中虽云仰等。 而云俄社(而可反)吒那(奴可反)等(文)当知各别呼时无空点证也长短难定之例诸婆(去引)驮(去引)莽(去引)字长短难定。 或作●婆(去引)或作●婆。 (去引)又驮(去字)或作●或作●他准之●●●●●五字诸文皆注去引言。 虽加引点亦注去引言。 故后人任注改梵字不定也。 ●字别体。 或作●形。 ●字别体或作●形。 ●字或作●形依之●字或为短声。 故●字作●形。 ●字为长之人作●之形。 故乍见●形难辨长短。 ●字或人作●形。 仍长声字遂作●形。 故见●形难辨长短。 故●●之●或作●驮(引)形。 ●●●●或作●婆(引)形。 吉吉可捡之。 诸空点字皆注去或注引。 ●●或云去或引。 义释云。 ●三(引文)胎藏轨云。 ●●●三(去)曼多(文)一切经音义十云。 阿僧伽阿云无。 僧伽此云着。 短声呼之。 若长声呼之即云众旧云僧佉讹也(文)●●●无著也。 ●●●无众也。 故知云●短●长也(文)●字音●字慈觉所传宝月南天音阿罗(云云)又略出经并念诵结护轨●●云阿罗(二合)怛那(二合)●●云阿罗(二合)惹。 唐菩提流志宝积经第七云。 泥(引)婆(上)阿啰(二合)若(文)天王也。 又●●云阿罗(二合)去洒(二合)●●云阿罗(二合)乞羼(二合文)当知有阿罗(二合)音也。 翻梵语云。 王舍城正外国音。 应言阿罗阇耶伽逻(文)善见律云。 阿罗阇界者。 一王所领是名阿罗阇界(文其一)义净玄奘等俱云●●曷罗(二合)怛那(二合)曷字玉篇胡葛反也。 故知●字贺罗(二合)音也问。 曷罗(二合)字万人皆云阿罗(二合)何今云贺罗(二合)耶答。 慧均玄义言cdp2706_,84,0516c13(17):●啰字旧反荷罗(文)况●字注曷罗(二合)之家皆●●云啰曷帝。 岂曷字ヲアト云ニ●字ヲモ亦成阿音耶。 加之大佛顶经随求经等并玄奘义净译●字有胡(二合)音。 又金刚般若●胡口cdp2706_,84,0516c19(02):瓶沙王者正外国音应云频毗娑逻何逻阇。 频毗翻为无。 娑逻翻为实。 何罗阇翻为王。 谓无实王(文)又唯识述言cdp2706_,84,0516c21(13):女云鹘路波。 虽有三字共目一色(文)●●云色也。 又玄赞云。 梵云颉丽代多。 古云离波多讹也(文)梵本慥云●●●。 当知●有贺罗(二合)音也。 又释迦文悉昙章出●字十二转云忧啰●)忧啰(●)奚离(●)奚离(●)□闾(●)□闾(●)结例(●)等(云云)涅槃经十四音悉昙章大旨同之。 当知●字カラノ音也字纪意●云阿勒迦(二合)当知●字用阿啰(二合)音也。 然而●啰(曷力下反三合卷舌呼啰文)当知曷字可阿音答。 何文曷字用阿音耶。 金刚般若梵唐对译●●曷罗曷(二合)帝(文)岂非曷字是●字音耶。 但至字纪文。 此字既有三音。 随一用之有何过乎。 前后诸文虽无●字。 而有阿字音事非一条。 如●阿索迦●阿娜迦等也。 故知此中正用罗音欤。 又●字虽用曷罗(二合)音非纯用之。 诸文皆一书中或云啰或云曷罗(二合)或云阿罗(二合)非唯字纪(其二)义净最胜经云啰(鲁家反)文殊问经云啰(梨假反)玄奘法花陀罗尼云陀(●)刺(●力割反)尼(●文)故知直罗音也(其三)但新译●字虽用ラ音而作啰形。 ●哩●口cdp2706_,84,0517a14(04):故与●罗●里●等有别菩提流志护命神咒经跋折口cdp2706_,84,0517a15(17):自此已下口边注字者皆转舌呼之(文)日照三藏尊胜陀罗尼经注云。 罗利卢栗梨蓝等字加口者转声シテ读(文)故为转舌之注加口欤问。 转舌者何。 刊定纪云。 ●啰(卷舌呼文)智广云●啰(曷力遐三合卷舌呼罗文)全真云●啰(罗字上声兼弹舌呼之文)又他处云●达(转舌呼之)●么(文)●革cdp2706_,84,0517a22(21):切韵去声ニ转ル字ハ知变ノ反流运也(文)上声ハ陟宛反运也。 卷ハ上声ニ收也。 屈也。 弹平声ニ徒于反。 弹弓也。 又激动弦出声也。 又纠弹罪也(文)私云。 先以舌付上腭舒舌折上腭放之出声。 故云转舌欤。 弹舌ト义同。 宝月三藏之传以●●等五字亦云弹舌。 彼字亦以舌拄上腭ニ磨之后舒舌。 其义一同也。 ●●达么●●革cdp2706_,84,0517b01(04):故云转舌云弹舌欤。 卷舌文可案之。 又摄真实经有反舌之文。 怛刺吒(三合反舌)迦宅(下字反舌)吒(反舌呼)发吒(反舌大呼)那(●反舌呼)等。 此等字卷舌向本出声。 故云反舌欤。 卷舌同事欤●字形齿声。 第二字。 可作●形。 不可作●形。 与●●二合字。 有监故也。 守护经四十二字中云●者捙(上二合文)依之胎藏新度轨第二字直作●形可依此等五五句第三及●字重之证陀罗尼集经云。 ●●婆(去音)罗(力也反文)●●●水也。 乌驮(去音)迦(文)●●驮(去音)迦(文)般若心经咒。 ●●揭(去音下同)帝(文)摄真实经云。 嚩(去)日罗(二合文)当知●●之●字亦去声也。 又云嚩(去)日(二合一)驮(重呼)迦(文)●●●●也。 当知●字亦重声也。 ●●●声闻也。 然大佛顶经云奢啰(引)皤(去)迦(文)意同之。 集经云●卢(轻音文)凡●字十二转皆云轻音又云战驮(去音)利(文)●●●也。 跢他伽(去音)陀●字云去音欤。 经云伽(去音)拏(文)●●也阇(去音)耶毗阇(去音)耶(文)●●●●●音也。 ●●●驮(去音)诃驮(去音)诃(文)三处有之。 ●●●欤。 利师伽(去音)那(文)仙众也。 婆伽婆(去音)帝(文)三处有之。 ●字去音也。 冯(比应反)伽(去音)例(文)●●●欤那去音●●●那伽(去)罗(文)伽(上音)伽(同上)那(文)●●●阿楬那(去)曳。 多有之。 婆啰(二合)末(平音)陀(去音)那(文)胎新轨云●●●●●(文)常轨云●●●(文)楬(去音下同)帝(文)●●也。 摄真实经●嚩(去文)多有之。 宝思惟随求经啰(●)伽(●)嚩(●)字多有去之注。 此等文云去。 实即上重也”问。 ●●●●●五字或云哦若拏那么或云仰壤拏曩莽。 其拏字音如何答。 拏字。 切韵平声。 如加反。 今借为上声。 如日本陀音问若云哦若拏那么。 ●字用拏音可然。 如百字或云荼或云拏也。 若云仰壤等。 见加空点响。 如日本堂(上声)音可呼之耶。 何以陀(日本音)音呼之耶答。 拏字本音得然。 今●●仰壤等。 拏字可云ダウ。 金刚顶经云●拏(陀爽反仍鼻音呼之)又大日经●仰●壤●哪●曩●莽(文)口cdp2706_,84,0517c11(04):何者文殊童子经●字多注口cdp2706_,84,0517c12(07):故知定也问。 大日经百字下云●儜。 字轮品云●儜(文)若尔儜字似云ナウ。 然而金刚界云●●。 云儜怛罗(二合五十礼赞同之)●●云播儜●●云嚩儜(匿擎反文)若尔儜音似云ネイ。 如何可定耶答。 儜字唐韵平声。 庚耕二韵中有之。 乃庚反及如耕反也。 凡此韵字两音也。 庚字古行反(文)如盲皇横衡呼之カウ也。 即当●音。 如明平荣呼之ネイナリ。 即当●音。 有二音故随一用之欤。 如彼莽字有マウノ音。 故大日经云。 ●莽有モ音故或云●莽。 如随求云●●莽贺也。 唐韵上声莽莫补反又音蟒(文)即其二音也。 又捻字乃协反。 十八道云捻波●●即其义也。 大佛顶云●捻(文)又般字般涅槃之般●●故ハリ。 安般之般●●故ハン。 诸有两音字随一用之。 吉可捡梵文”问。 大日经云舸遮吒多波(文)意云。 ●●●●●也。 舸字切韵上声古我反(文)●字キヤ音也。 今似云カ者何答。 ●●●●●或云カカカカカ。 ●●●●●或云サササササ也。 歌利王者梵作●●●。 ●字大品歌字。 ●●●王古云阿输柯。 歌押柯切。 韵平声古俄反。 ●迦(居罗反。 出如意轮经苏悉地经)●●木也。 南海传云家瑟诧(文)家字平声古牙反。 故知●字定有可音也。 次●字或云哦俄誐。 此三字唐韵平声同五何反。 ●字cdp2706_,84,0518a08(04):例之●字或云左。 所以●●或云赞拏。 ●字有自攞反问。 大涅槃经五十字母之终字古云荼新云罗。 此是●字之音欤。 为当如何欤。 若云非●字音者。 安然和尚作●形。 自判云。 此是昙无谶见华严般若四十二字终有荼字。 谬以荼字安之(云云)加之文殊问经五十字终字古云荼新云●乞叉(二合)故知●字自有二音也何云别字耶。 若云●字异音者。 彼二经中●●云夜叉。 若●字用荼音可云夜荼。 况新经云罗。 亦非●字音。 当知非●字音。 又字义既别。 形亦可异。 如何可定耶答。 安和尚既判定之。 重判之有恐。 但圣教义理无尽立多义无妨。 今私云。 凡案经教。 字母终或云●●或直云●四十二字终云●。 通例也。 然文殊问经字母终云。 说攞字出最后字。 过此诸法不可说声(文)不空译云。 ●乞洒字。 诸法尽不可得(云云)案此意。 ●字是毕竟义也。 故四十二字最后置之。 毕竟义同故。 五十字终置之欤。 例如书终●●●之句也。 故涅槃经五十字终虽可置●字。 毕竟义故置●字欤。 但新经云啰者亦非●●音。 可是●字音。 何者以此二字同为界畔字欤。 例如●●同云界畔字。 所以文殊问经说。 过荼字更无字可云。 唯除罗字(文)同界畔字故更互用之。 故除●字欤。 涅槃文字云。 下音荼。 梵音朗取诃字。 相连急呼云诃朗(文)故定以●云罗义见字纪中。 五十字母中除●字用●字。 四十七言中二字俱用。 故涅槃经中随一用之欤。 故涅槃经最后字非●字欤。 虽恐怖甚多。 义林中攀一枝耳。 菩萨处胎经第一说。 五字中第五字云荼者尽义(文)当知最后字必用尽义也问。 今欲学梵文五天音不同三藏各传矣。 随书读文可然。 今为自行可用何音。 又何音为梵天正音乎答。 南天竺般若菩萨之少年学于先师般若瞿沙。 声明文辙将尽微致。 南天祖承摩醯首罗之文。 此其是也。 而中天兼以龙宫之文有与南天小异。 而纲骨必同(文)龙宫之文者。 正法五百年后小乘教兴大乘教法悉移龙宫。 龙树入海采其教法传于人间故中天音兼于龙宫也(云云)西域言cdp2706_,84,0518b22(13):言语轻揵音词质正。 辞旨风则颇与中印度异焉(文)若依此文。 南天可为正音。 同言cdp2706_,84,0518b24(03):详其文字梵天所制。 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 寓物合成随事转用。 流演枝派其源浸广。 因地随人微有改变。 语其大较未异本源。 而中印度特为详正。 辞调和雅与梵天同音。 气韵清高为人轨则。 邻境异国习谬成讹。 竞趋浇俗莫守淳风(文)俱舍论云。 一切天众皆作圣言。 谓彼言词同中印度(文)智广云。 然五天之音或若楚夏矣。 中土学者方审详正(文)若依此等文。 中天可为正音。 今取中判之。 二天相叶音可为梵天本音问。 何人所传是南天音及中天音耶答。 玄奘既云。 中天为正音。 游五天一百四十八国委闻风俗随诸大德所学得传本国之音岂非中天正音耶。 义净游五天三十七国亦从诸大德其意一同。 两三藏所传音不违。 可知是中天正音。 又日照三藏中天竺人也。 遍游五竺后与杜行顗共译尊胜陀罗尼。 后于东都独又译之。 此二陀罗尼音俱与义净译相似。 故知义净音中天正音也。 又阿地瞿多中天人也。 遍游五天竺其音亦同之。 南天般若菩提所传是南天音也。 又睿法师年来于南天所学传语大同之。 又慈觉所传宝月音即南天音也问。 何レカ是二天相叶音及二天不同之音乎答。 ●阿●阿(引)●伊●引(引)●瓯●瓯(引)●翳●蔼●污●奥●暗●痾●迦●佉●伽●伽(重音)●哦●者●车●社●(重音)●若●吒●侘荼●荼(重音)●拏●多●他●陀●陀(重音)●那●波●颇●婆●婆(重音)●么●也●啰●罗●嚩(房下反)●奢●沙●娑●诃●叉。 是二天相叶音也。 西域既云中天气韵清高。 故第三字清即是中天真言也。 善无畏中天三藏也。 弟子喜无畏所受尊胜陀罗尼与义净译不违。 但●●●●●字或清或浊为异。 一行面对无畏口受书大日经疏。 语同义净等。 但●●●●●●字或清或浊。 ●字或入或浊为异。 无畏所译●●●●●字或以空点韵呼之。 ●叉字又用乞叉(二合)音。 此等可云中天所兼之音。 不空三藏于唐随金刚智习学。 后行天竺从龙智阿阇梨习学。 后还唐所传音第三字浊。 第五字有空点ヒビキ。 ●字有恶音。 ●字有乞叉(二合)音。 故知此龙猛所传龙宫之音欤(此义珍重珍重)诸中天三藏不传之。 独龙智弟子始传之故也。 又字纪云。 ●居下反●去下反●渠下反●渠我反●鱼下反●上下反●昌下反●杓可反●昨我反●而下反●舍下反(文)西域言cdp2706_,84,0519a13(01):其音轻揵(云云)故知此等轻音别南天音欤。 邻境兼习讹文者此意欤问。 已闻中南二天音。 其余三天音何答。 东天音未闻之。 伽梵达摩是西天人也。 以其所译可知西天音。 隋阇那崛多(隋云德志)北天竺揵达罗国人也。 所译善巧咒经云那莫萨婆之言四处有之。 恐是●●●●欤。 又毗(脾草反)是●字欤。 是非连声。 又杂咒集经多有纳莫等言。 当知●恶音北天所用也问。 同习梵文。 何其音不同耶答。 西域言cdp2706_,84,0519a24(00):斯则系风土之气亦习俗所致也(文)今案此意云。 龙性刚故其音浊欤。 北天风强故其音亦浊欤。 南天风柔气温故其音柔清欤。 中天可中容。 本朝北州风强人刚故其音浊粗矣。 越中越后ニハモリヲホリトイヒ。 イヒモルヲイヒホルトイフ南州其音柔也。 切韵序云。 吴楚则时伤轻浅。 燕赵则多涉重浊(文)闻于入唐人云。 北▲メイテイミンネイ△国其音浊。 如明泥等。 南国其音清。 如明泥▲ニヤニヨシヤチヨ△等。 女其音柔。 如若女等。 男其音刚。 如惹女等(云云)所以千字音诀云。 南方其音清举而切诣。 失在浮浅。 其辞多鄙俗。 北方其音沉浊而讹钝。 得在质直。 其辞多古语(文)其意欤。 三朝虽异依风土语异。 其旨一同问。 不空三藏南天竺执师子国人也。 于中南二天年来习学矣。 而五五句中第三字浊。 第五字有空点韵。 ●字浊音●字入声。 ●字ヲ乞叉音ニ呼之。 岂非用北天音耶答。 中南二天本音虽清。 近代三藏所传多浊。 泊于浇代习他国音欤。 所言邻境异国习谬成讹竞趣浇俗。 莫守淳风之义。 岂不返成中天イ耶。 兼龙宫之文其意亦同。 此云习俗之致欤。 又世末人猛风强故中天南天其音渐浊欤。 宝月所传南天音。 五五句第三四字九字中●字皆浊音。 即其义欤。 金刚智南天人也。 所译略出经第五字无空点响。 第三字多不浊。 ●字多有上言。 当知南天音欤。 此等三藏随本音故虽多用清音。 随浇俗故亦少用浊音欤。 佛法随顺世间流通者即此谓欤问。 ●●●●●仰壤儜曩莽音。 以何知非本音乎答。 岂不前云。 二天相叶音可为正音。 ●哦●若●拏●那●摩音今古不改。 及五天普用。 故知正音欤。 又案梵文体例。 以●字为上字空点及下●字。 故知以ナ可为●字正音。 又アヲ云ナト故也。 普贤赞中●●●●●此云我胜解。 前后文中●音云我。 ●●●●云胜解也。 故知●字为上●但字空点及下●字也。 又●●●●●云我皆。 此亦但ヲ云我●●●●云皆。 又云咸一切也(见前后)●●●●或云●●●●。 又●●●或云●●●。 又●●●云●●●。 皆是前分文为前字空点后分ア为后句●意也。 又マノ音可为●字正音。 マハ即ムアナル故也。 千手仪轨云。 ●●●●●●●●●云我观自在也。 ●●我也。 ●●●●●●●观自在也。 定知ムア为●也。 略出经云怛鍐阿鞞洗者。 ●●●●●也。 教王经云●●●●。 此亦●字为空点及●字也。 最胜经云胝店頞他●●●●。 此云常利也。 毗沙门经云底也(二合)末他(文)●●●●也。 凡以●字为空点及●字。 不可称计。 已知●●二字。 余●●●三字准之可知。 何况诸字相连间空点响永失。 ●●莫诃●●满多●●难陀●●末尼●●诺乞叉●●纳谟等也。 加么多之时亦无其音。 ●迷●弭●尼拏拏等字大空韵何有。 故无用也。 又以上字引点为下句初阿字。 ●曩(引)●忙(引)等引点为下句初阿音时。 大空响何有耶。 故无用也。 ●字エノ音亦非正音。 何者以●●点梵文多为伊字。 ●●●●●云●●●●也。 故知●字正云エイ也·问。 ●字阿音ヲ以何知本音ト耶答。 慈觉大师所传宝月南天音云。 ●短阿此阿声。 是似本响阿字音。 放气急切呼。 不同初短声(文)义净传云。 ●个字用力出气呼(文)义释云。 ●阿字呵声呼(云云)诸文云。 ●婆(上急)●阿(去急)●纥唎(二合)●怛啰(二合)新译尚尔。 古译弥尔。 故知本音欤问。 以何知南天兼讹音耶答。 ●字加空点有●炎音。 是梵文通例也。 然云●占●釼●瞻等故。 当知●●等字有●韵也。 ●●●等字无●响。 故直云●衫●憾●三等。 故以●●等字无野响可云非正音。 况●字有耶响。 宝月云尔也(吴音)字纪云而也反。 胎新度轨。 前四字虽无邪响第五字倪也(二合)故知前四字亦可有耶响也。 今玄奘义净等音诸经多用。 今为练故私书出之悉昙要诀第二加州隐者明觉撰●字十二转●也●也(引)诸文皆同。 ●以●夷(引)诸文皆同。 胎藏大赞云●异(文)但全雅手书本并大悉昙云曳(文)恐●ヲエト云テ后加伊ヲ欤。 如●炎●异●庚●愈(引)诸文皆同。 ●曳●曳诸文皆同。 但字纪●与盖反(文)然大日经云。 ●梅(文盖反)曳(二合文)●带曳(二合文)新度轨云●曳(文)故知●曳为正也。 无レハヤイノ字エ加イ云エイ欤●喻●曜或云喻摇。 诸文皆同。 但字纪●曜(庾告反文)今不依之。 曜字弋笑反也。 弋与织反也。 笑私妙反也。 无ヤウノ字。 故エ加ウ云エウ欤。 ●字有喻音。 故●字云骠(毗愈反也)●字字纪有奥音。 ●字可ニヲ云ヤウト无レハ字云曜。 故●字随求经云骠(婢照反)欤。 骠字唐韵去声返召反也。 故诸有●响字皆准之。 照头罗古云朱社罗●最胜经云调此等也。 ●阎●药诸文皆同。 ●字无ヤムノ字。 故エノ上ニ加ム云炎欤。 ●字有药音。 故耶上加ク欤。 若舌内呼云延悦。 有字故不云ヤンヤツ。 无字故●喉内云ヤウ。 有字故不云エム。 无字故●唇内云エフ。 有字故不云ヤフ无字故。 又略出经云●耶含(二合文)陀罗尼集经云夜合cdp2706_,84,0520b16(06):谓●等五字●等五字及●字也。 若有阿响字直以●等十二音可呼之。 谓●等五字●等五字●等五字(文)●●●●●●也。 若●等字不带耶响。 以阿等音呼之无过。 ●●赞尼随求咒。 ●●云赞拏。 不动咒。 ●●云甘个。 寄归传。 ●云龛是也。 苏悉地轨。 若●等五字亦带耶响。 准●字十二转可知之。 ●●云コロモヘンcdp2706_,84,0520b24(00):●●等五字或带耶响之证义释云。 第五云。 ●荼字门。 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 梵音汤迦是执持义。 以荼字上安点是故转声云汤其体则同(文)私案之。 若●字直以他音呼之。 ●●可云汤迦。 然汤字徒香反也。 故●字云知也(二音)欤。 又寄归传。 ●●コロモヘンcdp2706_,84,0520c02(07):例如●●缮若也。 若●字直用他音。 ●●相连如●但娜呼之。 然唐韵去声コロモヘンcdp2706_,84,0520c04(05):与电●同音。 故知●●缮若带耶响也。 又胎藏轨●●谄卤cdp2706_,84,0520c06(20):谄卤cdp2706_,84,0520c08(08):タノ音故。 ●●字即成タムノ音。 チヤノ音故●●成チム音欤。 又日照三藏所译尊胜陀罗尼经。 ●字瑟口cdp2706_,84,0520c11(18):故知●字有チヤノ音也。 又金刚顶经●拏(陀爽反文)小切韵上声爽字疏两反。 当知●字チヤ音也。 唐院文殊百八名赞云。 ●女(女庾反去引文)宗睿和上。 吒(上如日本音)吒(引绝音如日本音文)有人云。 ●●●●●者若此意欤。 多分无耶响。 少分亦通耶响欤。 又●●●不空云。 吠女璃耶(文)女字小切韵上声尼与反(文)又不空毗沙门经尼数反。 杂名尼古反。 又他处尼柱反。 又●字或有舍音大日疏白处尊咒。 ●肥●舍●耶境界也(文)如来牙毗奢也境界也。 能(●去)设吒啰(●二合文)当知有シヤノ音故相连有设音也。 切韵シヤ·シヤム·サ·サム等二韵中间有此不定韵。 ●●二韵中间●等字有二音。 ●●二字中间●有リヤ·ラ二音。 ●●二音ノ中间ナレハ●字ニモ亦有二音欤。 且出●字十二转。 他准可知●迦●迦(引)诸文皆同。 ●机●机(引)或云枳枳(引)诸文皆同。 但大日经疏云。 ●计●鸡(文)可有二意。 一者●ヲケト云テ加伊云ヒト。 计加伊云鸡欤。 如●釼。 若全雅本及大悉昙云●鸡●计者。 实ケイケイ也。 彼心●加伊有●曳音。 今准之。 二者疏心前后诸文皆云●枳●枳(引)何至此文始云ケイケイ。 况●云鸡。 ●何云ケイ耶。 故鸡诃文切音可呼之。 寄归传云●枳●鸡(羡移反上短下长)当知实キキ欤●句●句(引)诸文同。 字纪云。 ●苟(俱口反文)●钩(俱候反平文)全雅本并大悉昙云俱举(文)云●キオ欤。 或●有●响。 ●有与音。 故与●合云キヨ欤。 掘多三藏云●居意同。 义净云。 ●矩●俱(上短下长文)大日疏同之。 ●计●盖字纪云薢芥(文)全雅本并大悉昙。 罽吤(文)大日疏云●鸡●盖(文)●音诸文更无异。 ●音有异。 ●迦●爱依反音法。 反之得盖音。 但义净云。 ●鸡●计(上长下短文)不空随求陀罗尼云。 鼻晒(引文)罽(引文)经云毗晒鸡(文)尊胜陀罗尼云。 ●●●之文不空云鼻●晒●罽●(文)义净云。 鞞师计(文)日照云。 毗晒鸡(文)佛陀波利云●鼻●晒(引)●罽(引文)杜行顗云毗(引)讪(疏皆反)罽(文)无畏云●鼻●晒●罽(急短呼之)罽字唐韵去声居例反。 ●字带●响。 无キヤイノ字。 ●ヲキトシテ●エイヲ加テケイト云欤盖(切韵去声古泰反)芥(去声古迈反)●句●哠。 字纪云句憍(脚号反文)全雅本云●俱●矫(云云)唐韵上声居友反。 义净云。 ●狐●告(上长下短文)●字或云句或云俱或云狐。 诸文皆●字迦奥相合反之得告音。 故云告欤。 但●字带耶响无キヤウノ字。 故直云ケウ欤。 憍字唐韵平声举焦反。 法华●字玄奘云憍(举教反)掘多云憍(俱照反)当知有二音也。 瞿昙又云矫昙。 当知●伽●奥合可云キヤウ。 而无字故云ケウ欤。 照头罗大将古云朱(●)社罗。 准之●字二音准之。 呴萨罗国或云憍萨罗。 无垢净光经云毗烧达尼●●●●(文)意同之。 ●剑●脚诸文大同。 但此一对先呼本字后加点音也。 不依反音。 若依反音。 ●字岂云カム耶。 ●字岂云カム耶。 又●无キヤム字。 故●ケ加ム云ケム欤。 若喉内云キヤム有字故。 不云ケム无字故。 舌内不モ云キヤント无字故。 云ケム有字故。 或虽无字以借音令知本音。 南天竺金刚菩提所译要略念诵经二三处云●欠(初带佉音呼之文)大日经持诵次第仪云●佉合cdp2706_,84,0521b15(13):准●剑字知之。 又陀罗尼集经马头大咒●●●●云赊案(去音二合)知迦(上音)罗(文)又第七卷云。 ●●●●云毗那药(二合)迦合cdp2706_,84,0521b21(02):二者●字有去下反。 故●云甘欤。 陀罗尼集云。 ●字或云干(上音)或云干(文)今为后章轨模且以●等十二音对●等三十四字出第一章四百八字(注经论汉字)PICT84052101. gif/PICPICT84052201. gif/PIC问。 ●●●●●五字或有空点之响。 谓仰穰儜曩莽音也。 此字加长声作●●●●●形亦有空点响耶。 若有者。 凡呼字音之法以本空为上以点音为下。 相合依反音法呼之也。 若莽阿(引)相合反之只成摩(引)音。 余例之。 故知第二转字不可有空点响。 若无者何大日经中此五字第二转云口cdp2706_,84,0522c10(00):观文势第二转字似有空点之响。 若案道理不可有之。 且依私意立非无其义者。 夫摩多音必终呼之。 若加空点响者。 ●字音可失。 如●●等字。 点音为终故专无空点响。 此等亦可然。 但●●●●●字始可有空点响。 俄(引)若(引)拏(引)那(引)摩(引)音上加空点故也。 如●●●●●云誐誐曩(引)密利(二合)帝。 此云等虚空甘露也。 ●●●虚空也。 引点即●也。 ●●●云甘露。 此曩字若云ナム。 ●字既失。 故直可云ナ●又●●●●●呼云誐誐曩(引)难多。 此云如虚空无量也。 ●●●此云如虚空。 引点●也。 ●●●此云无量。 若曩字云ナムト。 ●字亦失矣。 ●●●●呼云三忙三摩。 此云等无等。 ●●等也。 引点即●也。 ●●●无等也。 忙字若云マム。 ●字亦失。 故第二转字空点响不可有也。 曩字不必空点音呼之。 摄大轨云。 ●●难曩(奴个反)千字文云。 ●●亲(去)曩(上文)此等字可半音呼之。 一切例之。 大日经五字亦半音可呼之。 苏悉地仪轨●莽闇(二合文)此亦莽字半音证也问。 ●●●●皆重音呼之。 尔者加么多字亦重音欤答。 尔也。 佛陀波利所译尊胜陀罗尼经云●毗(上重)杜行顗所译经云●提(重)●地(上重)●毗(上重)●啰鞞(重二合文)宝思惟随求经云●毗(重)●步(重)●度(重文)不空随求陀罗尼云●●岐(去)哩(文)●字实可上声。 而云去者以上上之重云去欤。 故知本自重声字虽加点亦重声也。 何者加摩多字以反音法呼之。 凡反音法轻重清浊必依上字。 故本字若重所生字亦重也。 四声依下字故所生字依十二音低昂也。 且付●婆字显之者。 ●●●●●●●●●●余重声字例之可知。 薄字重音也。 ●●●薄(入)质多●●薄伽等用之例之问。 既闻重音字十二转皆是重音。 若尔轻音字十二转皆可轻音欤答。 可然欤。 PICT84052301. gif/PIC所以随求陀罗尼等也。 ●●●●等轻音字皆注上ト引言。 恐初上后引呼之。 故云尔欤问。 诸长声字或去或平呼之。 诸上声字定是短声也。 然以长声字或云上引。 其意如何答。 如前所云反音法轻重依上字。 所以轻音字加引声点去声之轻可呼之。 而六声之家无此音故为显初上后去之声而云上引欤问。 涅槃经中以伊字三点不纵不横喻涅槃三德。 尔者其伊字长短伊字中何耶答。 经第二卷哀叹品云。 犹如伊字三点。 若并则不成伊。 纵亦不成。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文)弘诀第二引章安释云。 新伊字者不纵不横。 如此方草下。 可譬圆教(文)天三目者。 额有一目。 左右有二目。 此方草下亦上有一点下有二点。 定知品形譬圆教也。 然●形智广纪为短伊字。 故暂依之可云短声字矣问。 旧涅槃经短声字云亿。 长声字云伊。 今此字云伊字。 故知可是长声。 千手咒并随求结护明义释等云伊(上)(引)此云此金刚般若。 多作●●形。 大心经中●●伊(上)底(文)金刚经中●●云此。 涅槃经中短声伊字为此义。 若尔●●形是短声也。 ●●可为长声。 何云短耶答。 短伊云亿者。 ●●相连时云亿伊也。 各别呼之时不可必云亿。 如●●相连时呼之恶阿。 各别呼之时●字不云恶。 此亦如是。 有何过哉。 捡诸梵本。 ●●●●皆短声也。 智慧轮悉昙●形为短伊字。 随求唐本伊字作●●形。 又●●●根也。 此短声字也。 既以●形为短声字。 故上一点下二点义成矣。 但●字长短后日可捡之。 金刚般若经云。 ●●此(文)二ケ处有之。 涅槃经说伊字云。 此是佛说此是魔说(文)故此义是短伊字也问。 ●字古有和音。 若与下字相连以空点音呼之。 可云●桓(胡官反)或云可云●○ン。 何●●●或云萨云若耶答。 非独此字。 多有其例。 天竺作法或字ノ前半ヲ呼ヒ或后ノ半ヲ呼フ事且出其例者。 ●和字或文云祸。 切韵云。 和字胡过反(文)或直呼○音。 ●卫●违●●越(王八反)等是也。 此○ハウア也。 或直呼ウノ音。 ●●云调。 ●●首罗●输等是也。 或俱呼之。 ●戍阿(二合)等也。 例如●●。 或云娑嚩(二合)诃或云祸诃(治禅病经)或云娑诃(义净玄奘等)●●或云萨埵婆。 俱呼之也。 或云萨婆(摄真实经)略●也。 或云萨埵。 略●也。 ●字或云乞史(二合)或云耆(法花)或云史(法花等)●●随求经云药器(文)诸字例然或云比丘或云苾刍。 (文)●●●字。 字纪云曷力假(二合文)可有カアラノ音。 或俱呼故云曷罗(二合千手经等)或云阿啰(二合略出经等)或直云啰(法花庄严等)●字。 可有キヤアムノ音。 或俱呼云仰。 或呼上云哦。 或呼下云●鸯迦等欤。 ●●●●壤曩儜莽或俱呼之。 或呼上欤●字オウ音或俱呼之。 字纪云●コザトヘンcdp2706_,84,0523c20(06):唐韵古候反)●法华云楼(唐韵落候反)或呼上故有污音。 ●●布等是也。 或呼下故有于音。 ●富●愈●虞等是也。 或有イウノ音。 法华涅槃等●优(文)或俱呼之故●丘●流等也。 或呼上故有イノ音。 ●禁●勃林●齿林(二合)等也。 或呼下●俱等也”●字有翳音。 或俱呼之。 ●系●帝等也。 或直呼上。 ●字南天ニハエトイフ。 故●●等也。 又●悦(文)●译(文)或直呼下。 故有伊音。 千手经云。 ●伊又夷(文)义释三昧耶戒之文。 ●伊(文)新渡轨云。 ●伊(上)多有之。 又义释云。 ●计●口cdp2706_,84,0524a02(12):二医字三昧也(文)又释诸人真言●壹●曳●迷云。 三伊音定也(文)又释●系●●字云。 伊声是三昧也(文)●字爱声。 或俱呼之●戴等也。 或呼下。 义释三昧耶戒文●医(文)●字经云怛囇(二合文)义释云。 此帝口cdp2706_,84,0524a07(04):即是三昧(文)●●千手经云弥帝唎(文)云弥勒。 亦此意欤●字可有アウ音。 字纪云●短奥字(文)金刚智如意轮轨云。 ●擢(持教反)●褒(唐韵平声博挑反)或呼上。 金刚轮并十一面咒云●闇(文)或呼下。 ●瞿●俱。 或可有オウノ音●冒(唐韵去声莫报反)●牟。 或云谋(小切韵莫候反)或云毛(牟谋二字唐韵平声同莫浮反。 浮字博谋反)或呼上故云●污●卢●●莫●谟(莫胡反)或呼下故●愈●瞿等也●字有奥音。 或俱呼之●操●唠等也或呼下●浇●字暗字也。 或俱呼之●憾●等也。 或呼上。 故字纪中。 ●罗(文)理趣释云。 ●极长高声阿字(文)●●胎新轨多有之。 ●●蘖帝(文)或呼下●心●林等也●字或俱呼之。 ●鹤等也。 或呼上故●阿●婆。 或呼下故●木●斛●字可有アアノ音。 故或呼上云平引呼下云去引欤。 慈觉大师所传宝月南天音云●(初去后平声势呼之文)恐可云初平后去欤。 ●字キリイ音也。 或云キリ纥唎驮是也。 或云イリ。 牟利驮心是也。 牟利曼陀罗经云●●●●●云乌波利。 大曼荼罗经陀罗尼集经云ウハリタイ。 ●●●●●●。 又阿利多クンタリト云。 ●●●陀罗尼集云唎驮炎(文)●虎吽(二合)者俱呼之欤。 云乌吽者除欤。 云吽者除クウ欤。 含字カムノ音。 ●含者俱呼之。 ●么含(二合)●句含(二合随求经)●耶含●诃含(二略出合经·)者呼下也。 唵字●唵●唵者俱呼之欤。 ●拟哩唵(三合文)者呼下欤。 ●抳炎(二合)●唎炎(二合)炎字可呼下半欤。 迦毗罗卫直云迦夷罗卫。 优波斯迦直云优婆夷。 ●●●阿入多直云阿逸多。 此等ハヒイシイノ终ヲ呼欤。 シヤ等字皆或呼终。 故●●●云由延。 瞻部云阎浮轮头檀云阅头檀欤●字。 キイリヲイフカ。 纥哩(二合)者俱呼欤。 イリ者略上欤。 リト者呼下欤●字云イリ欤。 ●纥哩此义欤。 或云リト。 ●曷哩(文)或云イト●毗●●吉●耆●●斯等是也●字イヤノ音アリ。 慈觉云伊野(二合)故云●●赖耶等也。 或呼下。 故华严云●也以可反。 所以●驮夜(二合)●怛夜(二合)或呼上●云弊。 ●●或革cdp2706_,84,0524b20(06):或云婆帝(出法花经)●●又云婆多。 或云越(古禅)涅槃第二十七释连禅河呼云伊连禅河问。 吠字本音何答。 唐韵去声符废反(文)故背ノ音也问。 若尔何阿弥陀大咒宝楼阁等皆云吠ハ微闭反ト耶。 又十一面轨吠(微爱反文)当知此字不可呼背音耶答。 ●嚩字是清音波也。 此上加爱点故●字有吠音也。 所以金刚智如意轮轨●废(文)吠废同音字也。 此●字或有浊音故●字有微爱反音也。 但云微闭反者。 或本作●形。 今注此本欤。 所以金刚智如意轮轨废(无闭反文)废字岂直有无闭反欤问。 ●字有么音。 ●吠字有昧(吴音)音耶答。 吠字无爱反。 无字用汉音时事也。 吠字元无昧音。 今何用昧字吴音耶。 ●嚩字元无么音。 何人用之耶。 此亦可尔。 大空便音问。 ●●可云三伽。 何诸文皆云僧伽耶答。 ●●●●●等九字皆以●字为空点。 故下得此等字上字有喉内大空音欤。 ●●僧伽●●●尾特奉娑●●邓迦●●浪伽●●能瑟吒啰。 ●●●僧塞迦罗●●僧(思盈反)贺●●商佉。 ●●僧娑罗●●●尾盈(合)舍底等也。 金刚智曼殊轨云●●●●●●云曼娜能(去)迦路弭●等四字以●字为空点。 故下得此等字上字有唇内大空音欤。 ●●三婆●●俨鼻●●剑波●●三钵罗等也●等四字以●字为空点●等四字以●字为空点●等四字以●为空点。 故下得此等字上字有舌内大空音。 ●●诜左●●半者●●畔阇●●衍底●●慢怛罗●●曼殊●●钵阇若●●●苏怛懒(二合)多●●散驮等也问。 经轨等云汝(入)惹帝又云部(引入)欠(文)尔者此注入者定是●恶音欤答。 涅槃点有三音。 谓喉内舌内唇内也。 今云入者不可必是恶音。 如大空点随便不定。 今此入声●音亦可随便。 若云部(引入)欠。 梵作●●。 可云仆欠。 何者下得●等字上字有喉内涅槃音故也。 余可准之。 连声之时亦以喉声呼之。 ●●古云勒叉。 ●●●古云忧比伽。 翻梵语云。 应云优波伽。 禅云近行(文)●字纪云阿勒迦此等也。 若云汝(入)惹帝。 可云湿惹帝。 何者梵作●●●汉作湿惹帝。 或汝字云泥一反。 故此汝(入)字以舌内音可呼之。 下得●●等字上字以舌内涅槃音呼之。 故最胜经●●专(入)椤●近(入)利。 此等入皆以舌内声可呼之。 ●●嚩(入)日罗同之。 若如意轮头(入)摩之头字入ハ以トフノ音可呼之。 梵作●●。 头字云头途邑反。 下得●●等上字以唇内涅槃音呼之故也。 所以入字虽一。 随处随便有三音不同也。 虽直是涅槃点。 随便有三音。 ●苾●擗●悦●译等也。 况于相连音乎。 义释云。 夫声明法随音故云●萨●埵。 不云●索●多(云云)意深可案之问。 汝(入)惹帝之汝字摄大轨云汝翼(二合)文多有之。 故知以喉内涅槃音可呼之。 何云不尔耶答。 一可云或本作●●●欤。 湿惹帝音同故。 二见入言后人加书之欤。 摄大轨·真言汉字众本不同故也问。 金刚智略出经七八处●鍐(平文)一行义释二三处●欠(平文)虚空藏普通供养真言云●剑(平欠出不空禅)此事有疑。 诸长声字通平与去。 ●●●字或云平或云去等是也。 推理●●二字俱可短声。 何者●●字既云去引去忿故。 ●●字可上短。 所以菩提心论引大日疏云●暗字短声●字短声●恶字引声(云云)何以●●等字云平耶。 南海传●甘●个(两声俱短)又义释马头真言以短声呼之(文)即●字义也。 此义可尔。 何不依此耶答。 一声明作法依音韵便故。 随便可上声呼平呼去欤。 宝处真言●滩(上)法华不空轨●三(去)●满●多●难(上)●奶(引)●僧(上)●伽●僧(去)●伽●安(上)●尼●便(去)●多●僧(去)●矩(文)又●暗(去文)当知第十一转字随便或上或去呼之也。 平声呼亦可然(其一)又悉昙低昂诸家不同。 何以●一向为短耶。 字纪云。 义净三藏云。 下三对上长下短(文)又玄应音义云。 下六字前长后短(云云)仍云●庵(长也平声)●痾(短也上声文)斐家涅槃文字云。 ●●此二字前长后短ニ呼(文)惠远涅槃疏云。 后之六字前长后短(文)难陀三藏云。 ●●●并平(文)若尔不必以●为上短声。 何有此难耶。 诸长声字多云平●(阿)●(曳)等字大日经并注平言。 义净最胜经云●税(平声文)然理趣释云。 ●极长高声阿字等觉义(文)故以●字亦为长故云平欤(其二)又诸家诸国新古皆不同也。 故或时依此云上短。 或时依彼云平去欤(其三)又一义平去二声。 通用事是大唐之风也。 所以陆法言切韵序云。 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轻浅。 燕赵则多涉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 梁益则平声似去(文)今诸长声字本去声也。 故依相通义或云平欤。 然而●字虽未辨长短。 诸文多云去声。 ●●等字多注去声。 今●●等字既去声也。 故亦通平欤。 文设虽注平。 人可得去声之意。 可案切韵序也(云云)大日经大勤勇真言●欠(平)水自在真言●髯(去文)若云平者。 实去声得意。 去言返平可得意如何。 摄大仪轨下卷云。 ●剑(上)●欠(上)乃至●唅(上)●吃钐(二合其此载第二转上声)前分云第二转后分云上声欤。 ●脚(入)乃至●曤(入)此转皆载第一转音入声(文)前分云第一转。 后分云上入声欤。 ●字云极长高声。 亦前分云极长。 后分云高声欤第二章字问。 ●字毗夜反。 ●字毗愈反。 ●字尼也反。 ●字之夜反。 ●字尼也反。 此等字直可云二合。 何云反耶。 若云反。 直可成本字音。 似无●耶字答。 ヤイユエヨノ五字先加伊ノ音反之。 与二合无别。 谓野也冶ノ三字同以者反也。 者字シヤ音也。 故野等字成イヤ音。 梵字●字慈觉云伊野(二合)音也。 汉字同事欤。 随求真言●字不空云弭耶(二合)经云毗耶反又●字不空云枳野(二合)经云迦(枳耶反)●字。 不空云毗药(二合)经毗夜反(文)梵文作法下得●字上字有伊音。 定知●字头有伊韵也。 谓●●赖耶●●佩耶●●昧耶●●乃野等也问。 若尔何八十华严云●也(以可反)十一面咒●耶(夷阿反)随求经●夜(与可反)●耶(药呵反文)岂是为先有伊音耶答。 可切音。 随求经云●舍(输贺反)华严经云●奢(尸荷反)●字例之。 ヌヤイエエヨノ字イヤヲ为ヤト义可有。 何者●云泥阿(二合)●●云持阿那●字云毗阿(二合)以伊音为上字摩多音。 以阿为下音。 定知以イア为ヤ也。 故野也冶三字同以者反也。 者字ハシアトイフヘシ。 先德或者迦遮舍トツラヌル此义欤。 ●迦字加于点有求音。 迦キア随●转ア成ウ。 キウトイフ欤。 遮字加于点云シウト。 亦转ノアヲ成ウ欤。 云ニシヨト亦シヲトイフ欤。 云モ居亦キオトイフ欤第十五章字问。 依字纪并义释意。 以●●●●●五字各加当句四字之上。 成上字大空之音。 然而●●●可云禁槃荼。 何诸文云俱槃荼耶答。 梵文作法诸二合三合字或直呼上或直呼下。 或上下俱呼之。 ●●直云印者呼●字略●也。 云因陀罗者俱呼之也。 如此云禁槃荼者俱呼之也。 云俱槃荼者略●欤。 彼●●爱湿哩(二合引出大佛顶)正可云安湿哩(二合)也。 ●●●没罗贺末捺罗(出不空罥索经)正可云没罗贺面捺罗。 又●●●啰誓捺罗(圣无量尊真言)可云罗然捺罗。 ●●此云安忍。 略出经云乞叉地。 六波罗蜜经云乞叉(重上声文)又●●●●●●此云如来钩或云怛他蘖多俱舍。 ●●●鸯誐罗此云火。 义释直云阿伽罗。 又●●●此云大帝。 翻梵语云。 摩醯陀罗译曰大天王(文)又云。 增一阿含云。 摩醯提利(应云摩头陀罗)译曰天主也(文)又●●香也。 胎藏轨云誐度(文)此等皆不呼上字之证也。 ●●布啰拏(随求大佛顶)●●渴拟(随求)●●赛捺口cdp2706_,84,0526b02(18):●佉里●佉里随求真言●诃里(二合)大佛顶●喝利(二合文)胎藏檀波罗蜜真言●娑哩(二合)五仙真言●婆哩(二合)地神咒●毗哩(二合)●蜜利(二合)等是也。 或以第九转音呼之。 苏悉云●没哩(二合)尊胜咒●突哩(二合)随求●没哩(二合)胎藏●勃哩(二合)等是也。 或以第七转音呼之。 胎藏●揭利(二合)●蘖哩(二合)等是。 第二三转如常。 字纪●室哩(二合)等是也第十七章问。 瑟字人多用朱音。 ●●阿瑟吒(二合)●●底瑟サンズイcdp2706_,84,0526b13(00):此音与梵音合不耶。 瑟音所栉反与虫cdp2706_,84,0526b14(04):栉字阻瑟反也。 虫cdp2706_,84,0526b15(16):瑟字亦可尔。 信行涅槃音义云爽栗反(文)金刚界金刚拳真言云●瑟●多(引)●汝(文)随求●●●(文)不空汝庾(二合)史帝(文)宝思惟云柱(引云)瑟低(文)●字第三转师音也。 与下舌内字相连有七音。 即以此云瑟也。 其●字●●二合字加伊点也。 ●字与伊合有师音。 ●字与伊合有尼音。 可云师尼(二合)师尼相连有七尼(二合)音也。 ●字●●二合字也。 可云沙侘(二合)●字以第三转音呼之云师与侘。 相连有七音。 以此云瑟侘也。 此瑟字和音有出音。 付此万人云瑟瑟。 半音呼之云朱欤。 其朱音●●●●●字。 第五六八转音也。 岂●字瑟音云朱耶。 亦有用师音之人。 有心人悉之问。 先德多用朱音。 恐从入唐人所学得欤。 何一向为非乎。 若唐人实云朱如何可会耶答。 设唐人云朱亦可云讹音。 大唐有正音讹音。 九州人言语不同故也。 如是我闻唐人云儒朱阿分。 当今作法之云朱故。 瑟字可师讹云朱也。 入唐人学讹音。 后人传其音欤。 今从正音宜云师欤第十八章字问。 字纪云。 ●部林(去)●齿林(去文)此事不明。 ●字者●●二合字上加第六●点。 重第十一点也。 故●字部鲁音也。 加空点可云部吽(二合)所以诸文云然或云步唵(三合)若云部林(二合)可作●形。 何形音不同耶。 ●字亦●●二合字加●点空点也。 ●●相合可云输。 ●●相合可云。 故●可云输。 空点相合可云输吽(三合)故●字云输吽(三合)此亦可然答。 ●●二点其音不定。 故加此点字ト其音ト不同。 且此纪中●丘●求(文)涅槃经中●●优长优(文)●字诸经云修。 ●字云留。 所以●字可有部留(二合)音。 见最胜经梵本故加空点云步林(二合)欤。 ●字有求音。 ●●●云禁槃荼。 此亦如是。 ●胎藏云诃林(二合大佛顶云●勃口cdp2706_,84,0526c24(11):宝思惟云部(上)口cdp2706_,84,0526c25(01):陀罗尼集经云苾口cdp2706_,84,0526c26(05):若可云部轮(二合)此舌内音也。 ●字准此可知。 ●字有砧(知林反)音。 例之可知伊点合空点音●(大佛顶云尾孕二合)●(大佛顶抵炎二合)●(大佛顶哩炎)●(大佛顶知炎二合)●(胎藏口cdp2706_,84,0527a12(03):鱼谷反文)●●●禁槃奶●(皮口cdp2706_,84,0527a13(03):举云反)●●合大空涅槃音●(玄奘云口cdp2706_,84,0527a14(00):掘多云帝(睹结)口cdp2706_,84,0527a15(05):●唵●砧之唵字其音何答。 一者诸文●字污音也。 故加空点。 可有オムノ音。 不动轨云●吒唵(二合)者即其义也。 二者唵字唐韵闇音也。 字纪第十五章云。 ●唵波(二合)唵字阿感反(文)十一面咒并金刚轮咒云。 ●闇(文)唵(文)大日义释云。 ●字加空点名●唵(云云)大庄严经云。 ●唵●阿(文)当知唵字アムノ音也。 字纪云。 ●短奥字(去声文)●奥●暗相合即成アムノ音。 传教大师将来一字咒云。 ●唵乌敢反。 三者随求经并宝思惟如意轨云●乌唵(二合)者。 取唵字后半音为空点响欤。 例如●字云摩含(二合)此取含字终响为●字ヲ空点也。 大佛顶真言并降三世咒云苏(●)唵(二合)娑(●文)大佛顶经云●拟哩唵(三合)一行佛眼轨云●部唵(三合)并取下半音欤。 此▲オムオム△●字玄奘云蓊又云瓮(文)此喉内音呼之欤”问。 ●砧之字其音如何。 又重何字作●形耶答。 四卷略出经唵砧(吒簪反文)砧字切韵平声知林反也(文)簪字切韵平声侧岑反也。 ●字有求音。 加空点有禁音。 即大佛顶云●禁●槃●拏是也。 是以●字有柱音。 故●云チム欤。 此唇内大空音呼之欤。 金刚智青颈观音轨并曼殊五字轨云。 进面想唵字。 力ノ面想中(柱龙反)字(文)胎藏新度轨云●口cdp2706_,84,0527b13(02):又智证大师金刚界瑜伽言cdp2706_,84,0527b14(04):从●字出(文)是●字加●点有都ノ音。 加空点有トムノ音义欤。 虽不合汉字而叶梵文。 人多云砧テム。 此音梵汉ノツモリ未知。 可问明人(云云)问。 ●迦●吒等字有半音注。 何云半音耶答。 大日义释云。 假令●字若无阿字。 但于喉中作短裓声。 道迦字不成也。 以迦阿字即成迦故。 当知阿字不生迦是无作。 即是相应和合成也。 他皆效此(文)又云。 然此迦字即明阿字义也。 如迦字若上不置横画即不成迦声。 所以不成者。 以迦中阙阿声。 此迦字上头即有阿形。 当知此百字皆尔。 下例可解。 若无阿声在中。 即不开口亦自无有声也(文)又云。 阿字遍一切字。 若无阿则字不成。 要有阿字。 若字无头即不成字。 阿为头也。 私云。 诸字上下画●形也。 今阙此形。 故●等字无阿音也。 迦迦字クアノ音也。 无レハア直ニク也。 吒字ハツアノ音也。 无レハア直ニツノ音也。 所以●●苏悉等经直云职。 以●为职字终响也。 ●●云力。 其音亦尔。 不空圣观音轨云力迦(力音中含迦字也文)又释阿(去引)嚧力迦(半音)真言云。 攞字门者一切诸法相不可得故。 此攞字为加声变成力字。 从此力字流出迦字门者。 一切法无造作故(文)陀罗尼集经云阿嚧力(文)●●字无畏等多直云发。 集经直云泮。 当知●字成发字终响也。 又不动轨云吒置于左眼。 半义不应全(文)大日义释云。 ●字半体不成。 即有死灭义(云云)成他字终响。 与云亦自无有声相叶。 喉中短裓声者。 裓字短切呼之ク也。 故●●云职也。 又金刚界普礼真言终字轨云勿(微一反)他处或云文一反。 或云苾。 梵作●。 弘法大师本作●●形。 观自在王轨云尾多(多字半音与尾字合呼之)即此意欤。 降三世一百八名赞(不空译)有●●●●及●●●●之文。 汉字俱云嚩日啰(二合)微一反(文)当知以苾音为●●音也。 ●字以舌内音呼之亦有苾音。 如●字云湿(出义释)也。 ●等字亦可然。 又金刚智青颈观音轨云。 阿力莎嚩诃咒一一释字义中。 力字为一字释之。 故知●字非别字也。 不空所译降三世一百八名赞以八字为一句。 其中●字二处●字一处八字外有之。 定知半音字非字数也。 又苏悉地经三部心咒名三字半真言。 准之又唯识述言cdp2706_,84,0527c28(17):然千字文云●●杀吒(半音文)故以●●云杀也。 若此●字加字上时虽不加半体点成上字终音。 六波罗蜜多云●●●●●杀波罗蜜多也。 不空罥索经玄奘云●●テヘンcdp2706_,84,0528a03(03):如意轮●●字经云柿。 实叉难陀云泮。 义净云发。 当知此字实ハツノ音也。 前唐院莲华部赞云●●地力(二合文)又●●字或经云满(无半反)问。 若●●直云力何又云力迦(半音)耶。 ●●云职迦●●云发吒(半音)亦尔。 又略出经云。 ●卓(知可反)岂非●字别成吒音耶答。 迦吒等字既用半音。 发职力等字何不然哉。 圣观音轨既乍云力迦。 而字中有迦音。 当知力迦相连直成力音也。 是以般若三藏摄真实经。 又六波罗蜜经云。 ●●(二合)怛口cdp2706_,84,0528a17(11):故成一字音明也。 陀罗尼集经第二注云注二合处其上一字必须半音与其下字合音读之。 注半音处必须斤音(文)其意可知。 但发力等外别加吒迦等者。 恐人发力等字半音呼之故别加吒迦等字欤。 略出经卓字知可反其意未知。 恐后人所注欤问。 智广言cdp2706_,84,0528a24(11):则加●怛达之文而音掣呼之。 如迦佉等字下有●ノ画则云秸(古八反)禊(苦八反)等也(文)如此文●音可カツ。 ●音可カツ。 何今云ク耶。 又大日经并义释云。 怛啰(二合引)磔。 磔字陟革反。 又堕格反也。 若尔●字可有タク音。 若略出经卓字不用知可反者。 彼字本丁角反也。 与磔音成同。 短裓裓字亦似●字。 有コク音。 总案此等文。 ●●等字似本字上加ク音。 何今不尔耶答。 道理前已论了。 今不重论。 但遮难者。 智广言cdp2706_,84,0528b05(02):置而不论(云云)音掣者上下字掣合呼之。 故云音掣欤。 注是纪者见也。 不必用之。 磔卓裓字。 切音可呼之。 即叶本音。 例如金界百字赞●字或云擢或云浊。 非切音何叶。 又一义吒字半音可有二义。 一ツアヲ为吒。 故以ツ可为半音。 故●●云发。 クアヲ云迦。 故●●云力欤。 义如前辨。 二者タアヲ为吒。 今タヲ为吒。 字半音故●●云发吒。 吒字半音呼之。 キヤアヲ云迦。 故●●云力迦。 迦字半音呼欤。 然无终阿响。 故云半音欤。 依之略出经云●卓(知可反)欤。 大日经云怛啰(二合引)●磔。 磔字半音可呼之欤。 天竺本有此二音不同。 故虽一三藏或直云发云力或云发吒。 云力迦欤问。 若诸字上横画皆●字故皆有阿音者。 ●●●●●等本无横画。 亦本无阿音欤答。 此等字形只是诸国作不同也。 何必谓无横画耶。 ●字通途或作●形。 ●字或天竺文作●形。 彼文●字作●故●啰●诧字可作●等形。 故与此别也。 或多罗叶文●作●形。 ●嚩头甚广。 ●字头狭。 故有别也。 ●字作●形。 故亦有横画矣。 ●形字亦作●形故皆有横画也。 但是随处随人字形有少别也。 何足为难哉问。 若诸字上头皆是●字故诸字皆有阿声者。 ●●●●等字皆无阿声。 岂无上头耶。 又第十五章以●●●●●为诸字上头。 虽皆有横画。 诸字相连时皆无阿声。 如●●僧伽●●严比●●满驮等也。 此等如何。 又省上头故成半音者。 胎藏新度轨并诸梵本●●等字虽云半音皆有横画。 此等如何答。 义释云。 所谓一切心者阿字也。 以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 若无此阿声。 则离言语无有可说。 当知但开口出声即阿声也。 上文●俄●若●拏●那●么(并上声)虽云离阿声。 然阿有内外。 若外声虽无。 然不得离阿字内声。 内声トイハ即谓喉中阿声也(广可见)但至●●等形者。 或本作●●等而云半音。 故可依之。 义释云。 ●●之●字云吒字半体不成。 即有死灭义(文)不动轨云半义不应全(文)当知以●●等形为正也。 虽天竺文不无邪正。 岂可全依问。 此半体画或加上矣。 如●●●等也。 或加下矣。 如●●●等也。 有何意欤答。 其意未知。 但形推之。 左行之书皆加字之上。 下行之书皆加字之下。 恐为词终之注欤问。 摄真实经云。 ●洗(长引半音)●cdp2706_,84,0528c24(04):与今所云半音同异如何答。 南天●字用エノ音。 故cdp2706_,84,0528c26(03):●门cdp2706_,84,0528c27(02):他准之问。 ●吽字梵汉其音如何答。 玉篇云。 吽字呼垢反。 兽鸣声也。 亦为呴字(文)今不依之。 相传ノ吽字●ウムノ音呼之。 ●吒吽(三合)●勃吽(三合)●呜吽(二合文)故知实ウム音ニ呼之也问。 ●字户音也。 或可有俱音。 故加空点可云コム或可云クム。 何直云ウム耶。 若尔或直呼空点似云ム。 或●点空点相合似云ウム。 中●字音不成答。 诚●字可云コム也。 所以金刚智略出经云●户含(二合)善无畏苏悉地经云●虎吽(二合文)宝思惟如意轮轨同之。 陀罗尼集经虎合cdp2706_,84,0529a11(12):虎字呼古反也。 大佛顶经云呼吽(二合)之文甚多。 当知●字本音虎吽(二合)也。 然案梵文通例。 可有三音。 若云●●●者。 下有唇声字故可云虎合cdp2706_,84,0529a15(15):若●●●可云洪莎诃。 玄奘不空罥索经云●●●●●阇耶童cdp2706_,84,0529a17(05):●●●●阿洪萨鍐(文)若云●●可云根弱也。 然陀罗尼集经等云●呜吽(二合)或云乌吽(二合)相传云ウム者可有别意。 其カキクケコ五字唐天竺皆アイウエオ相通。 法华师子娱乐文梵云●●。 汉字云辛阿或云僧伽。 第五波罗蜜梵云●●。 可云持阿那。 而真谛摄论第九慥云持诃那(文)诸文多尔(其一)千手陀罗尼●波●摩●诃字或云●波●摩●阿(其二)胎藏五仙真言●摩●阿●钐(二合)字或云●●●(其三)●字或云阿罗(二合略出经)或云曷罗(千手经等)当知カア二字天竺通用也。 大唐杭州云アムジウト。 行者云アンシヤ。 次●字或云イリ或云纥里。 ●●字亦然。 或云伊里伊里或云纥里纥里故知イキ相通也。 又金刚界大供养会光菩萨种子●字可云枳翼(二合)仪轨云以翊(二合文)翊字以力反。 又作翼形。 不动轨●●●。 金刚智云可伊(许伊反)可伊(文)略出经云奚(形以反)又普供养真言●●●●字如意轮经云萨(曾巴反)颇伊摩(二合)合cdp2706_,84,0529b10(12):欲界之主(文)当知イキ通用也。 本朝カキテヲカイテト云ヒハキテヲハイテト云ヒキキテヲキイテトイイツキテヲツイテトイイ释迦ヲセイキヤトイイナキモノヲナイモノト云フ。 又深草ヲフカウサトイフ○ラグツヲ○ラウヅト云フ。 シタグツヲシタウヅトイフ。 当知クウ相通也。 次金刚界因菩萨真言●●也。 然略出经云曳都(文)摄真实经云翳睹(文)●字云因不可得。 ●●云因故也。 所以因菩萨名●字不可失。 云曳都实可●●。 故知ケヱ相通也。 又大唐人モ普贤ヲホエントイヒ。 又日本愚人法华ヲ云ホエキムト。 又五佛顶经一字咒曰●部路护吽(四合反)诚知护字ハオ音也。 又集经或云虎合cdp2706_,84,0529b25(00):此大唐商人摩诃ヲ一ニモコトイヒ一ハ云ヒモオト。 莎诃ヲソモコトイヒテ。 ▲コノ△コオ相通。 思出所安得也。 又本朝ニモ小野トイフベケレトモオノトイヒ。 小山ヲハオヤマトイヒ。 小关ヲヲセキトイフ。 又非但此等字。 凡梵书中多依易直呼点音。 ●乌●婆●斯●迦古云优婆夷。 以●斯易云夷也(其一)俱毗罗女古云俱夷此亦●毗易云夷也(其二)迦毗罗卫国又云迦夷国(文)善见律云。 伊私耆梨山。 翻梵语云。 应云梨师耆利。 译曰仙山(文)百句譬喻经云伊クサカンムリcdp2706_,84,0529c06(08):翻梵语云译曰仙人住处(文)●●是仙也。 今易云伊师欤(其三)耆阇崛山温室经云伊阇崛山(其四)翻梵语曰(出大论七十一)呴夷那竭(应曰呴尸那伽罗。 译曰呴尸者第。 那伽罗者城文)又云卢夷强者(应云卢遐多强伽)译曰卢。 遐多者赤。 强伽者河名也(文)又云。 杂阿含云摩因陀罗西那(应云摩显陀罗西那。 译曰天主军也文)又四分律阿夷头翅(应云阿时多翅舍。 译曰不胜发也文)问。 此等诸字音相通事文证虽明而理未明。 何故相通耶答。 本朝有四十七字为一切字母。 以梵文意窃案之。 以九字为经以五字为纬织成四十五字。 加五字中二即成四十七字也。 此中五字如梵文●等十二音。 九字如●等三十四字。 五字者。 一ア。 二イ。 三ウ。 四エ。 五オ也。 九字者。 一ヤ。 二カ。 三サ。 四タ。 五ナ。 六ラ。 七ハ。 八マ。 九ワ也。 梵文既三十四字为经十二字为纬织成四百八字。 和言岂无经纬耶。 今和言副梵字。 令知音响之同矣(●●●●●アイウエオ)已上五字但为诸字通韵(●●●●●ヤイユエヨ●●●●●カキクケコ●●●●●サシスセソ●●●●●タチツテト●●●●●ナニヌネノ●●●●●ラリルレロ●●●●●ハヒフヘホ●●●●●マミムメモ●●●●●ワヰウエヲ)已上四十五字经纬相成矣三朝之言一言未出于此五十字矣。 竖读五字为纽。 横读九字为韵。 大唐天竺于此韵纽音或有通用。 本朝或有通用时。 梵文中如●字。 是阿韵字也。 然或云苏婆(二合)或云悉婆(二合)或云娑嚩(二合)是サシスセソノ五字同纽声故通用也。 ●字或云娜么(二合)或云头么(二合)或云头(途邑反)么(二合)或云徒么(二合)是タチツテト五字同纽声故通用也。 诸字例尔。 ●耶字可有伊也(二合)音或云祇也(二合)或云蛇。 是イシキ同韵故通用欤。 ●字或云阿罗(二合)或云荷罗(二合)是阿诃同韵故通用欤。 ●字或云嚩或云和(汉音)或云和(吴音)是ワハクワ同韵故通用欤。 优婆斯迦或云优婆夷。 迦毗罗卫或云迦夷罗卫。 瞿毗陀或云瞿夷。 此シヒ通用义欤西瞿陀尼例或云俱耶尼或云俱那尼。 此タナヤ通用义欤。 颇胝或云颇梨。 僧伽梨或云僧伽胝。 谒地洛迦或云迦梨罗。 此等リチ通用义欤。 十二神中第二或云和耆罗或云跋日罗耆婆。 又云时婆迦。 ●字成枳惹(二合)或云肾若(二合)竖那罗。 法护云真陀罗。 此キシ通用义欤。 唐书中枳字有言cdp2706_,84,0530a26(21):弭(リヒ)四驷呬己已言cdp2706_,84,0530b02(04):日本ニモキキテヲ云ヒキイテト。 ヒキテヲ云ヒヒイテト。 トキテヲ云トイテト。 サシテヲ云ヒサイテトナシテヲ。 云ナイテト。 又カヒテヲ云カウテト。 カチテ云カツテト。 又カヒテヲ云カウテト。 カチテヲ云カツテト。 カリテヲ云カツテト。 タニチヲ云タンチト。 颇波彼皮他地恶(アクヲ)乍作サ酢祚ソ洛落ラク路佉去宿(シウシク)觉(カクケウ)风(フウヒウ)税说(セツセイ)言(コンケン)底(テイチイ)猪堵吉点此同纽故互用其音欤。 沸(ヒフツ)奴ト拏タ弩ト刀(トウタ)刀(チウ)本朝言易知之(云云)天竺字母为本五音为傍。 故贺几俱等音多互用之。 同韵音多不通用。 唐朝宫商角征羽五音为本。 故韵音多通用。 纽音多不通用也。 人多谓。 カキクケコ等音通用可尔。 キシチリ等音不可通用。 今谓不尔。 证据如何。 其道理者。 カキクケコ等同声故通用也。 キシチリ等同韵故通用也。 日本ニモカキテヲ云カイテト。 サシテヲ云サイテト。 ムラアメヲ云ムラサメト。 ハルアメヲ云ハルサメト。 野人ノミノヲ云ニノト。 ニラヲミラトイヒ。 ミソヲニソトイヒ。 持佛堂ヲジフツタムトイヒ。 カタキヲカタサトイヒ。 キリステヲキリウテトイヒ。 トリステヲ云トリウテ。 ルリヲ云ユリト。 ナマイネヲ云ナマシネト。 ツキイネヲ云ツイシネト。 此等同韵故通用欤。 テノゴイヲタナコヰトイヒ。 フネビトヲ云フナヒトト。 カネモノヲ云カナモノト。 キシリヲ云コシリ。 同声故通用欤。 中阿含四十炎魔天云捡摩天多有之今引新译古译经论诀通音事●●通用之证阿(●上)嚧(●)力(●苏悉经)或云阿(●去引)嚧(●)力(●十一面轨如意轮经)诸文阿字作不同也。 然而不空圣观音仪轨云。 阿(去引)嚧力迦(半音)至释字义中云。 阿(上)字门者一切法本不生故(文)当知二字通用也。 阿蘖车来义也。 千字文有二文。 一●●●(来)二●●●(来也文)不空毗沙门经云阿(●去引)蘖(●言羯反)蹉(●文)如意轮轨云●阿(引文)或本●(文)●●去也。 不去云来。 故可云●。 今多云●。 故通用欤。 又大论释●字本不生义云。 阿提秦云初。 千字文云。 ●●初(文)故通欤。 又千字文云。 ●●●来(文)●●去也。 故可云●●●也。 今云●故●●相通也。 又圣名无著。 ●●也。 故●无欤。 又●(引)●●是虚空也。 胎新轨作●●●。 ●●●●是请召义也。 胎新轨●●●●(文)阿怛摩是己身也。 金界轨并义释等作●●。 胎新轨作●●形。 文殊问经说无我文云。 两过说阿(文)故知作●●也。 所以●●通用欤(其一)义净千字文●●●无明(文)正可云●●●。 ●是无义故也(其二)莲华部心咒或云●(上)●嚧●●力或云●阿(去)●●●。 金刚智青颈观音轨云。 阿字是无生义。 亦是一切如来寂静智义(文)无生是●字义。 寂静智是●字义。 故●●通用欤(其三)阿贺罗是摄受义。 苏悉经云。 阿(上)贺罗(文)苏悉地轨不空等云阿(去)贺罗(文)当知●●通用欤(其四)又诸文以长短阿字皆摄引点中。 故知梵书●●通用也。 ●●●●此云等无等。 ●字引点即成●字。 ●●●●云金刚空。 ●字引点即成●字●●●云空故也。 凡梵文中以引点为●●二字不可称计●●●●通用义●●●ノ●字ヲ多罗叶文或为上字伊点或为●点或为爱点(自见之)胎藏新轨●或云帝或云底(丁以反)●或云呬或云系。 总●等字或云呬或云系或云界。 ●等字或云ハイ或云ヒ或云ヘイ。 总无四别定也。 ●或云提或云地。 ●施或セイ或サイ。 ●或云伊(新度轨)●●●●●之●古云鞞(必秘反)云毗或云●吠(无闭反)或云●吠(无背反)或俱无注。 毗卢遮那之毗字或云●毗或云●吠或云●风cdp2706_,84,0531a15(16):伊舍那天义释云。 ●●●(文)●字千手咒三四处并义释三昧耶戒皆云伊(文)当知●●通用也。 又●●●是自在也。 或云●●●●(大自在也)故知●●同事也●●●●●●(如来自在也金界真言)又十一面三▲エイケイエイ△卷轨云。 ●●●(文)噎醯曳(二合)呬也。 千手咒此云伊醯伊醯也。 国ハ实ハ●●也。 云乞晒(二合)怛罗(二合)晒。 楚懈反也。 或●晒或云●丽●瑟齿cdp2706_,84,0531a25(04):义释●鸡●计●鸡(文)义净云●枳●鸡(羡以反)●鸡●计。 全雅悉昙并大悉昙云●葛齿●葛炽●葛炽●葛差(文)●●●●四字皆注曳音。 或悉昙●去晒●去晒(文)当知梵文中此等字相通欤。 又梵字音有奢促故。 ●枳●枳或云鸡计。 又●抳●字或注尼贞反欤。 汉字音有奢切故。 以提注●●二字以鸡计注●●二字及●●二字欤。 又梵文作不定也。 ●或云尼或云泥或云奈欤●●●●通用义以下字初●字或为上字●点。 ●●●●●(新度轨)或为●点。 ●●●●●(古轨)或为●点。 ●●●●等是也。 以●●●之●字为上字●点多有其例。 故总四字通用欤几只二音相通证●●是慧也。 ●●是智也。 此●●字或云慎若(一合)或云阇若(二合)或云社若(二合)新渡经轨作●形。 音形尤相叶矣。 但或云吉若(二合)或云讫攘(二合)或云吉壤或云吉汝也(三合)或云贤若(二合)或语粮(二合)或云誐攘。 当知几只二音相通也(其一)又菩提流支不空罥索经云。 木cdp2706_,84,0531b18(01):药语口cdp2706_,84,0531b19(03):又时婆迦者医王也。 梵作●●●形。 此云活命。 梵汉相似矣。 然古云耆婆医王。 耆字平声渠脂反。 贤愚经第三云祈域文甚多。 故知几只相通也。 命命鸟梵云耆婆耆婆鸟。 总●字多注耆音。 此耆字或是利反或云仇尼友。 当知几只二音相通也(其二)又祇陀林者。 此云胜林梵作●●●●形。 ●●者胜也●●者林也。 新云制多林。 梵汉相叶。 然祇字巨支反。 总●字多用祇音。 又此祇字有章移反。 当知几只二音相通也(其三)又俱翅罗鸟者或云呴耆罗或云俱枳(居尔反)罗鸟或云俱紧罗鸟或云呴吉罗鸟。 当知此翅字几音也。 仍或文云久驰反。 或云吉鼓反。 然八十华严第七云。 如哀鸾鸟呴真罗等微妙音(文)云金翅鸟时此翅字施智反。 总此翅字几只二音不定也。 当知几只二相通也(其四)又祁字切韵平声渠脂反也。 然翻梵语抄云。 弥沙塞律云。 祁披(应云祁婆)译曰命者(文)实●●云命也。 又云祁那娑译曰胜一切也(文)●●胜也。 ●●一切也。 又不空云尔曩洒婆药叉。 梵作●●●●形。 义净云市那颉里沙婆。 然金明经云祁那娑婆(文)又不空云半支迦药叉。 梵作●●●形。 然金光明经云半祁鬼神。 义净云恶祁尼(火神文)梵作●●形。 定知祁字是几音也。 ●●此云金刚。 诸文云嚩日罗(二合)然大威德陀罗尼经第四云婆祁罗金刚(文)与陀罗尼集经云和耆罗玄奘云嚩折罗相叶。 当知●字音或云祁或云只。 即几只二音相通证也(其五)又●字从古是叉音也。 ●字是刍▲ビツシユビツシユ△音也。 然●●古云比丘。 新云苾刍。 当知シウキ相通欤(其六)又紧那罗梵作●●●形。 或作●●●形。 古或云票cdp2706_,84,0531c24(05):大论正法花放光般若光赞般若等俱有二音。 当知●字或云几或云只。 即几只相通证也(其七)又阿毗诜左此云灌顶。 第十住号用之。 梵作●●●●形。 然菩萨十住行道经六(法护译)并菩萨十住经等多云阿惟颜。 以●云颜。 故是几只相通证也。 又道行般若第十卷。 蔓殊颜花摩诃曼殊颜花(文)常云曼殊沙花。 以●云颜。 故亦几只相通义也(其八)又西域言cdp2706_,84,0532a02(09):旧曰僧祇支讹也文)四分律云僧竭支(文)以崎古云支。 故几只相通也(其九)长阿含第四云。 冫cdp2706_,84,0532a04(01):尸连禅河(文)又汉字中倪字不空所译皆为●音。 然胎藏新渡轨云●倪(倪也切文)又云●倪也(二合)此以倪字云尔也。 即几只相通义也。 又四字加口作呬形有几音。 耆字加口作嗜形有只音。 枳字有几只二音。 支字加人篇加山篇。 有伎(音几)岐(音几)音。 当知大唐几只二音不疏欤(其十)又指梵云鸯俱梨。 作●●●形。 然梵汉双对集云鸯戍梨(文)二处有之。 又楗驮云香。 ●●形也。 然同集云设驮(二三处有之)亦是几只相通类也(其十一)又四分律钞第三云四分律云。 戊叉迦罗尼义翻为应当学○梵音息叉柯罗尼中国世音息佉柯罗尼。 同翻为学对(文)●●云学。 世语云息佉欤。 又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旧译云婆罗必利他阇那。 此言山儿别生。 婆罗必栗托仡那婆罗此云愚正言。 必栗托此云愚。 仡那此云生。 仡音莫乞反(文)●●愚(金刚经二处)●●(异也)●●生(出金刚经)●●●●(全真云凡)●●此云生。 今玄应云仡那。 定知●字或呼云生也。 跋耆国阿含云跋祇国(文)又云跋祇国。 案云。 口处相似故キシ相通欤毗随相通证毗随相通虽无其理。 且依现文出其证者。 毗蓝风又云随蓝风又云迅蓝猛风。 迅字虽似唐音。 与随字合思之即梵语也。 一切经音义亦云梵语。 古华严第九云毗舍浮佛。 故知●字又云随也。 随字旬为反。 又般舟经云。 罗邻那竭菩萨从随舍利大国出(文)云毗舍利国欤。 放光般若第十云随邪利(文)又阇维又云荼毗又云耶旬(文)▲スフリヲ△东人ハウネキヲ云ヌヱキ。 儿居云チコウフ(サシスセソノ)相通也。 ムラサメ·タナシネ·スヱキガムオウイ相通故可云ウイ。 ●云随欤。 唐人云娑缚诃。 又云入缚罗入缚罗(文)故知嚩●字シユ音有也。 ●毗字有随音有何失乎。 ●●此云明。 然菩萨内戒经明行足之明云卫阇。 无明云阿卫(文)●字ズイ音一定了。 又德光太子经云。 羯随鸟(文)一切经音义云羯随。 或羯毗或作迦毗或作加毗。 皆一物也。 此云好声鸟也(文)又波椑耶古云波旬”他社相通证梵文中他社音相通。 其十二转字亦相通。 禅那波罗蜜新云地也(二合)那。 梵作●●形也。 又迦多延尼子古云迦旋延子。 梵作●●●●也。 又新俱舍论云波拖利婆罗门(文)古云波遮利婆罗门(文)又耆阇崛山新云姞栗陀罗矩吒。 ●●等也。 又明行足之明大论或云鞞侈或云鞞阇(出第十二二十四)●●云明也。 又●●●新云邬波拖耶古云乌社或云和尚。 又摩耶经。 鞞阇罗阇(文)●●●●此云明王也。 又法华陀罗尼●●钵罗(二合)底也(二合)之文。 罗什云簸蔗苏。 悉地经云●制(知西反)又天竺国或云身毒。 又●●云谛。 然十诵律中萨遮云谛甚多。 又缘觉者古云辟支佛。 梵作●●●●●形。 ●云支也。 又无明之明梵云●●。 然最胜经真言曰毗折汝不空译云毗汝也(二合)汝。 又大论等云栴阇婆罗门女。 又云旃遮婆罗门女(文)翻梵语钞云。 应云栴陀。 译曰。 栴陀者恶性也(文)●●欤。 又十诵律云。 频阇山(文)翻梵语云。 应云频他。 译曰射的(文)又荼毗此云焚烧。 或云阇维或云蛇维又云雅维。 又大佛顶真言●●●●●(文)译云食心者经云质多(文)又如来云怛他阿伽多。 梵作●●●●。 然光赞等经云怛萨阿竭(文)日本下人语ハサシスセソヲタチツテトトイフ。 サシテヲタチ▲チヨ△テトイフハサリテヲタリテトイフ。 愚童云诸一▲タイチムチヨチユムチヤムチヤム△切种诸真灭拔众生出生死泥。 唐字寺侍▲チチシチシヨタンセン△持痔始治诸储单禅。 案云。 口处相似故チヤシヤ相通欤社也相通证案梵书作法。 社音十二转与也音十二转相通。 颇出其证者。 瑜缮那又云由旬。 梵作●●●形。 古云由延。 又●●●●此云王舍。 古云罗阅祇。 又阿尔多此云无能胜。 梵作●●●。 古云阿逸多又云阿夷多。 故知●字十二转与●字十二转相通也(其一)又大般若理趣分并陀罗尼集经云。 钵罗口cdp2706_,84,0532c26(04):然梵本云●●(文)社也相通。 故可云セイ。 然云ユイ欤。 又翻梵语云。 修逸路摩(应云修旨路摩)译曰针毛(文)●●云钵也。 又陀罗尼集经风天咒云。 婆遮鞞(文)●●●云风也。 又憍尸迦古云俱翼。 又半遮尸叶长阿含云般遮翼(文)又那由他古译云术。 ●●●也。 放光般若云和夷罗。 大般若云金刚(文)●●也。 又俱尸那国大论四曰呴夷那竭国(文)又阿输迦王此云无忧。 古云阿育。 ●●●也。 又弥沙塞律云阿寅婆迦(文)翻梵语云应云阿时婆迦。 译曰无命求也(文)又输头檀王此云净饭王。 古云阅头檀。 ●●●●欤。 又大般若云苏扇陀佛。 又云善寂慧佛。 放光经云须延头(晋言甚净文)又赡部州古云阎浮提。 又阿私陀仙(此曰不日)古云阿私陀佛。 又优波斯迦古云优婆夷。 ●●●●也。 大论云阿脂罗婆提(文)翻梵语曰(又云阿夷罗和帝。 译曰迟流文)又唐书中社也音相近。 射(シヤヤ)邪耶(シヤヤ)蛇(シヤヤ)叶叶(セフエフ)铅(エン)船(セン)税(セイ)锐(エイ)琰(エム)晱(セム)说(セツエツ)悦(エツ)唐人云般若。 又伽耶迦叶梵作●●形又云伽阇。 此云处处者。 ●●也。 依伽耶城立此名也。 ●●音相近。 故梵人互用欤。 案云。 口处相似故シア·イア·シイ·イイ·シユ·イユ·セエ·セイ·エイ·シヨ·イヨ相通欤波和相通证和字汉吴二音并与波音相通。 其中●字古有和音。 此和字汉吴二音俱与●字合。 如●和●韦●卫又●祸●桓等也。 此是常事也(其一)又●●●●此云施主。 古云檀越。 又●●●●菩萨此云贤护菩萨。 古云跋陀和菩萨。 又●●●●此云预流。 古云须陀洹。 又●●●●●龙王呼难陀优波难陀龙王。 然宝积经及般舟三昧经云难头和难龙王(文)又●●●●此云善方便。 古云沤和呴舍罗。 又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此云大生主(文)大爱道泥洹经云摩诃卑耶和心题。 般舟经上卷云摩诃波和提比丘尼(文)●●●●●●也。 ●●此云大主也。 又毗婆尸佛此云胜观佛。 古云维卫佛。 ●●●也。 又赖吒和罗此云护国。 翻梵语云。 亦云。 赖吒波罗赖吒者国也。 波罗者护(文)●●此云护也。 此等皆●字有和音证也(其二)又俱盘陀鬼。 正法华般舟等经多云鸠洹(文)●●也。 又阿毗诜左及阿毗洒迦此云灌顶。 然菩萨十住行道六(法护译)并十住经云阿惟颜(文)●●●●及●●●●也。 马头经第三云。 阿惟三菩萨(文)成菩提也。 又阿毗三菩提此云现证菩萨。 ●●●●●也。 然道行般若经并放光般若经等云阿惟三佛(文)故●字亦有惟音也(其三)又大般若云执金刚。 放光经云和夷罗洹(文)●●●●也。 又唐韵云。 颇字有和音非也(文)故大唐亦波和相通欤。 又日本琵琶ビワ枇把ビワ率都波ソトワ一者ヲ▲フタツアハノクニ△ヒトツ二者安波国。 舍利弗●●●●也。 普法义经云舍利曰(文)又光音天。 放光般若云阿波会天(文)楼炭经云阿卫货罗天(文)●●▲フアウアウア△●●欤。 案云。 口处相似故ハウ相通又ワ▲クア△クワ相通欤▲マ△摩婆相通证●字摩音也。 或吴音呼之摩▲バ△或汉音呼之摩俱叶梵音。 故摩婆二音相通也(其一)又多闻天古云毗沙门。 又云吠室罗摩拏。 ●●●●也。 但不空随求大佛顶等及法华梵本作●●。 故知●●相通也(其二)又四分律多云俱晱弥国。 亦多云俱晱毗国(文)又贤愚经云机里毗王。 翻梵语云。 应云机里寐。 译曰有次第(文)又●●此云力。 似力士古云婆罗众。 但或云末梨众。 玄奘亦云末利众(文)恐作●●欤。 故知●●相通欤(其三)又大论云。 岚毗尼园(文)翻梵语云。 亦云流弥尼。 译曰断(文)又同论云。 舍摩梨林(文)同语云。 应云晱婆利。 译曰木绵(文)又云庵婆罗吒仙人亦云庵摩罗吒。 译曰八母(文)又云庵摩罗树亦云庵婆罗译曰酢黄(文)日本八幡越中国ニハ森ホリ门cdp2706_,84,0533c10(17):又中阿含四十云摩纳摩(文)金刚经云●●●(文)又迦湿弥罗国古云罽宾国(文)弥罗云宾欤案云。 口处相似。 故マハ相通欤●●相通证涅槃经云。 阇提首那外道(文)翻梵语云。 应云阇底首罗。 阇底者醒。 首罗者勇(文)又大论云。 迦罗求罗虫(文)同抄云。 应云迦罗咎那。 译曰。 迦罗者黑。 咎那者木虫(文)又云。 摩陀罗莫。 应云摩陀那译曰醉果(文)又云。 罗邻陀罗。 应云那邻陀罗。 此云人王(文)又仁王良贲疏云。 梵云卢舍那或云嚧柘那或云嚧折罗此云遍照(文)帝释所乘象常文云伊罗跋那。 然古婆沙第十六多云伊那拔罗日本ニモアナカシコヲ愚人ハアラカシコ。 アナイタアライタ那多相通证●字那音也。 此那字汉吴二音俱叶梵音。 谓那那也。 梵文中●●二字相监尤多。 或字形或字音俱相监欤。 弥沙塞律云。 阿呵那衣(文)翻梵语云应云阿呵多。 译曰杂衣(文)又无尽意菩萨古作●●●●欤。 ●●此云意也。 古云阿差摩底。 梵云●●●●●。 新云无尽慧。 ●●云慧也。 又●●此云闻。 然闻二百亿比丘。 婆沙论云室娄那。 二十俱胝多罗相通证哦路荼是金翅鸟也。 古云迦楼罗。 ●●●也。 又法华云婆稚阿修罗王(文)梵本云●●。 大论多云婆利(文)又法华陀罗尼阿隶阿罗隶。 波罗隶等之隶字不空玄奘等皆云●奶。 阿罗之啰字皆云●拏。 又阎浮提。 正法华皆云阎浮利(文)又毗琉璃●●●也。 新云吠女哩也。 ●●●也。 故●●二字相通用之欤(其一)又僧伽利新云僧羯胝(文)又桥陈如古云呴邻(文)又佉陀罗山华严云轲梨罗山。 又摩得勒经云迦头鸠罗衣。 翻梵语云。 应云迦罗鸠罗。 译曰黑细布也。 又颇胝迦宝古云颇梨珠。 梵作●●●。 又俱胝般舟经及古华严云呴梨(文)●●也。 又尼俱卢树新云诺瞿陀树。 又迦怛富单那。 涅槃经云迦罗富单那(文)●●●●●也。 又毗梨耶波罗蜜。 放光般若等多云惟逮波罗蜜(文)●●也。 又地结真言云●●●。 苏悉地经云勃讷(勒没反)满驮(文)又啰怛曩此云宝。 或云瞿邻那。 ●●也。 又娑伽罗龙王此云海龙王。 然大论第十四第十五云。 娑伽陀龙王(文多有之)又云。 娑伽罗龙王(文)又吠多罗此云起尸。 然佛本行集经云毗多荼(文)又陀比罗国同经云陀毗荼国(文)又诃梨怛系古云诃梨勒。 又毗楼荼迦天王此云增长。 古云毗楼勒迦。 ●●●●▲シンラモロコシ△也。 日本云林院ウチヰヰ新罗唐。 呴物头华一切经音义三出。 放光般若二十八云。 句文罗(文)案云。 口处相似故タラ·チリ·トロ·ツル相通欤若拏那三字通用证●●二字或云社若(二合)或云阇若(二合)或云信若。 新度轨作●●形。 凡诸文中●字皆云若。 故知此二字下定有●字。 故云若也。 然而前唐院千字文●●云钵啰(二合)惹拏(惠也)●●云若拏(二合)那(智也)又六卷略出经云阇拏(二合)此可有二义。 一者下重●字即云拏欤。 二者以●呼云拏欤。 总成若拏相通义。 又尔炎此云所知。 可作●●。 然金刚界轨云●●曰抳(尼曳反)耶(文)四卷略出经云宁那。 所知也。 肾若(去音)耶(说智也)凡知字加伊点。 即云所知。 其体可全同。 今云泥云若。 故●●通用欤。 又阿练若或云阿练儿。 若依此文。 下字似●●。 然金刚般若云阿兰那。 梵本云○又西域言cdp2706_,84,0534b18(10):不若罗(福也文)大日经云。 本(去)若(尼也反)梵本云●●。 翻梵语云。 邠耨应云邠若(而嫁反)译曰福德(文)故知●字亦云若也。 又●●此云军。 法华轨云赛(先代反)娘(二合)陀罗尼集经云西(去音)若(若耶反)又云西(上音)若(尼耶反)又云栖那。 又云西(上音)若(尼遮反)又法华经陀罗尼安尔曼尔之字仪轨云●●安泥●●曼泥(文)又●字经云若(荏蔗反)轨云尼耶(二合)又西域言cdp2706_,84,0534b29(14):凡●字或云娘云汝也。 (二合)●字或云娘云若云惹(尼也反)故知通用也。 又翻梵语钞云。 檀若世质应云檀那修旨。 译曰净施(文)以●云若欤。 案云。 口处相似故シヤニヤ相通欤悉昙要诀第三加州隐者明觉撰问。 古人师翻梵语必见梵文欤。 为亦不见。 若不见者。 何翻梵语。 况慧苑及基师俱释阿耨之字云捡梵本同此方入声(云云)若必见者。 跋难陀良贲古翻贤喜。 基师同之●●云贤。 ●●●●略云跋难陀也。 以优波译贤甚不可也。 故知不见。 又基师释法华多摩罗跋栴檀香佛云多是性义。 阿摩罗者无垢义。 声势合故遂略去阿字。 ●●跋驰罗是贤义。 略云跋栴檀香。 是唐音即是性无垢贤。 栴檀香佛(文)然十二卷佛名经第二云多摩罗叶栴檀香通佛(文)胎藏梵号多摩罗跋香辟支佛名作●●●●●。 此多摩跋香翻梵语钞及合部金光明经翻云藿叶香。 即多摩罗云藿(出翻梵语)驮怛罗(出义净经)云叶(亦出翻梵语钞)宝积经云。 多摩罗叶(文)意云藿叶欤。 ●●此云叶。 故钵怛罗为叶也。 ●●云贤。 专非此形。 宝星陀罗尼经五云。 多摩罗叶香(文)又栴檀者梵作●●●。 慧苑翻云与乐。 亦是以梵语令为汉语。 故知不见如何可定答。 人师有三。 一习禅。 二义解。 三翻译也。 习禅人不可翻梵语。 义解人依三藏所翻经论准推而翻。 故其所翻有当不当。 翻译之人正检梵文。 然其中有勘得未勘之别。 勘得之文如梵文译之。 未勘之文得语暗推翻之。 故云跋难陀者实是●●●●也。 良贲云贤喜。 以跋音通以●●云贤喜欤。 ●●云贤亦准之。 又●●●此云饮光。 古云龟氏。 其实●●●云龟也。 以迦叶音通云龟氏欤。 舍利弗正云鹙子。 ●●●云身者。 ●●子也。 不愿无●字。 以舍利音通云身子欤。 ●●●●●此云善方便。 然俱舍罗此云方便者。 实可云善也。 又●●云能。 ●●非能。 然以能释帝释之释。 此义推欤。 佛陀波利或云觉爱或云觉护或云觉圆。 ●●云圆也。 ●●护也。 ●●爱也。 以波利音通或云爱或云护或云圆欤。 故或见梵文或虽不见暗推而翻也问。 新译古译相违甚多。 于此二中以何为正耶答。 玄奘等云。 古语质未融。 故翻译多谬(云云)诸新翻译家皆如此云也。 若依此义。 新译可为正。 但案道理不可必然。 何者翻经之时不依一人。 证梵文人证义证文其数甚多。 成世末时一切皆浇薄。 证义等人一切皆可劣于前代。 设至末代梵唐语融。 至其义理不可如古。 故恐可云直翻梵语新译可胜。 翻译代重语质渐融故。 文正撰义理古译可胜。 佛法义味前胜后劣故也。 所以澄观师演义抄云。 若会意翻译罗什为最。 若敌对翻译大唐三藏称能(已上)此言尤吉。 但直呼梵文云古人谬事不可必然。 从摩腾法兰至真谛等皆天竺高德也。 岂恶呼梵文致玄奘可耶。 但前代人如天竺语呼之。 故有与文不谐之语。 新译之人如文呼之。 故与文合也。 如后所出问。 玄奘义净等皆遍游五竺普闻古风。 何不如语呼之直依文耶答。 成末世时诸国皆浇。 依当时风不可非前代。 但可云新古不同。 不可云前译非。 玄奘义净等闻当时风故云前代非也。 若前代人重闻后代不云非耶。 故可云新译正呼文古译呼人唱也。 如蓼水ヲ云タタミト。 依文亦不云讹耶。 佛法随顺世间流通。 新罗人主云杂罗。 但摩云タヂマ。 因幡云イナバ。 播摩云ハリマ。 随世呼之许也问。 法梵云●●。 古云昙。 新云达磨。 或云达噌摩(二合)●●没罗(二合)憾么古云梵。 此等字梵音可同。 何有新古音不同耶答。 古人根利故师资口授随所唱之言诠义故●●直云昙欤。 今人根钝故以色经取悟不专口授故慥呼文点欤。 例如日本可然物若世人サレヌヘイモノトイフヲ。 如此云昙。 若委云ハハシカルヘキモノトイフ。 サリテヲサツテトカリテヲ云カツテトフリテヲ云フツテトトリテヲ云トツテト。 神解小路カミトゲノコミチヲ云カムデノコウジト。 ウヘムシロヲ云ウワムシロト。 如此云达噌奢磨(二合)师口ニ学フ者ハ语ヨクナレタリ。 文ニ付テ学スル者ハ语可ヲ有アヌヘイトイヒアリヌヘキトイフ。 例之●●●●天王古云毗沙门。 新云吠室啰摩拏。 ●●●国古云舍卫国。 新云室罗伐悉底国。 总一切语新译ハ皆委シテ事ハ。 世末成テ口受不专随文读之故。 语强字异古欤。 天竺ニ呼ママニ译スレハ如古译。 字ヲタタセバ如新译。 日本率堵波云ソトワ。 文ニ随テ呼ハソトハナリ。 天竺●字ニワノ音アルモ此定事也。 左卫门ヲサイモントイフモ。 一者二者ヲヒトツハフタツハトイヒ。 ヒトツワフタツワトイ▲タツマ△フモ例之。 ●●字本为成达磨音。 ●字之上加半体●也。 ●●●●等皆为成上字入声下字首加半体●也。 凡字上半体●字十之九为舌内涅槃点之音也。 全真云。 且如●萨●嚩二字中间有罗字声即名为半字。 若梵书即寄啰字一半在于嚩字头上(文)又云。 又如●达●么。 即驮么二字中间亦含罗字之音。 梵书么字头上罗字名半音可知之。 真谛摄论云。 阿毗达么(文)疑云。 ●●字以娑罗嚩(二合)音可为正。 或云萨嚩(云云)若云萨嚩者。 ●字音不被读。 若可云萨嚩者。 可作●●形。 以●为ツ。 有其便故如●●●云萨迦耶也。 ●●云羯摩。 ●●云达摩。 其意例之答。 梵书作法自本▲ビセイシビシム△以●字ツトアトニ用也。 如云●●●●●▲ジヤビセイアビシムジヤ△●。 实云●●●●●●也。 凡如此义其例甚多。 别出之矣。 若此●字加字上时只为ツノ用ト。 如●●●●随求云折咄摩贺。 此云四天。 凡字上半体●字新译古译以为上字▲カカ△终ツ音不可称计。 例如●●字ノクアノ音ナレトモ加字上时只クノ音ニ用之。 ●●●●●云三藐誐多。 ●●●●云三藐钵罗底是ナリ。 ●字ハツアノ音ナレトモ。 加字上时只▲サツ△成ツノ音。 ●●●●●云杀波罗蜜多是也。 既是梵文体骨虽未知其理。 但仰信耳。 如●字加字上亦为上字涅槃点。 与●字不殊。 以如此得意可为知悉昙之人。 自非▲キヤツキヤ△如来何得达本源。 又如●●去cdp2706_,84,0536a11(06):当知●●同为舌内涅槃点也疑云。 若如所言。 以●为ツ云达磨且许之。 又有何故越●字●●相连而云昙耶答。 越中间字上下相连事亦是梵文通例。 非独此字。 亦有何妨。 且如下出古译●●云昙。 然十二部中云。 阿浮陀达摩(文)又古译语玄奘等皆改之。 其中●●云梵。 ●●云劫事不改之。 定自本有之。 于今梵人云尔也”问。 若其古译实不谬者。 罗什所译中有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基师所造说无垢称经赞弹此题云。 此经前后虽复七翻(乃至)除罗什外或名维摩诘经或云无垢称经或云说维摩诘经或云说无垢称经或云毗摩诘经。 唯罗什法师独云维摩诘所说经。 乃云一名不可思议解脱。 唯依梵本初首题云阿费摩罗枳挂底。 阿之言无。 摩罗云垢。 如云阿摩罗识。 此云无垢识。 今既加费字故是称也。 即云无垢称。 枳挂底者讹也。 梵音多例。 如云衣着饭吃。 今云无垢称边说也。 即此经中无垢称是所说。 顺此唐音正云说无垢称经。 什公不依汉译存其梵音者。 意许维摩亦得说经。 良以身婴俗妄久离僧流。 恐傍议。 而多生所以许其说经。 如鹿女边说经经说鹿女事非鹿女能说经。 若对佛前佛所印可。 乃至天魔外道亦得说经。 虽许彼说仍名佛说。 余人不得说经。 瑜伽论云。 十二部中弟子唯得说论议经。 理不违佛。 故余十一部皆不许说。 改授佛言。 师资别故。 若不尔者师资何异。 三藏之中唯得说阿毗达摩不得说余二。 师资既别。 故知净名妙德不得说经。 亦非彼经上下皆净名说。 何得云维摩诘说。 其维摩云净名。 义即可然。 言则不可。 学人言维摩但是垢称阙少阿罗二字。 诘者枳里底说也。 更云所说。 重言何用。 但是什公出自龟兹不解中国梵语。 不但浇讹不正。 亦乃义意未融故也。 若如所弹。 岂非大谬耶答。 谁云古译一向无谬。 但新古相对论谬正时。 新译门人一向云古人谬。 今为助古译暂云不可一向谬也。 若其法护罗什等于今在者岂不见得新译谬乎。 但是新译在后。 故任意云耳。 但基师所弹中云妙德净名不得说经者。 一经上下净名所说众多。 何不云净名所说耶。 又有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基师何不见之而云妙德不说经耶。 次维摩是垢称诘是所说者。 今言。 维摩诘三字是菩萨名。 一经之内不可称计。 他经之中亦甚多矣。 今至经题始如是云何也。 西域言cdp2706_,84,0536b29(02):旧曰净名。 然净则无垢。 名则是称义。 虽取同名乃有异。 旧曰维摩诘讹略也(文)何不见此文如此弹耶。 文殊师利法宝藏经中维摩诘菩萨陀罗尼曰。 阿(●引)里也(●二合)尾(●)么(●)攞(●)吉(●引)多(●)曳(●文)又他处说彼菩萨陀罗尼云。 微沫罗枳(去)多(上)曳(文)●字古云维新云毗。 唐云无也。 ●●字古云。 略云魔。 新云摩罗。 唐云垢。 此无垢二字或合云净。 新古经论中此翻无违。 ●●●或云●●。 新古俱云诘。 如●●●亦云●●。 又●●●亦云●●。 梵文通例也。 此●●字唐云称也。 若●毗云称●●云垢者。 心经梵本云。 ●●●●。 玄奘译云不净。 ●是不也。 ●●●净也。 亦可谬乎。 费字翻称出何处耶。 枳里底云说者。 此句可有二义。 阿弥陀经梵本云。 ●●●●译云称赞。 又云称说。 不空罥索经云。 ●●●●●●。 菩提流支译云善名称如来。 故知诘言有称说二义也。 何不取称义而云所讹耶。 况所出第三经云说维摩诘经。 菩提流支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亦云。 如毗摩罗吉利致所说经说(文)何云罗什独诘之外云说耶。 但所出经题阿费摩罗枳里底者。 今私翻云。 阿此云无。 费亦云无合但云无。 梵文作法多以复也。 如因陀罗惹直云王也。 魔罗此云垢。 ·枳里底此云称也。 若尔此题即如所出第二经题。 又若罗什生龟兹故不悟中国梵语者。 玄奘亦生唐朝。 岂为不解天竺语耶。 若云玄奘往天竺学者。 罗什生虽龟兹遍游五竺。 何不知梵文而被基师弹耶。 自不悟梵文而忝谤先德。 罪莫大哉问。 诸文皆云面门者口也。 然妙法华云。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其实无谬。 而正法华云放面门ヲリ光。 岂非误耶。 何会此文而助旧译耶答。 凡天竺作法以一名而名多物。 一物亦有众多名。 面门之称何限口耶。 大日经说不动尊相云。 面门有水波相(文)义释云。 额有浪皱(云云)故知额亦云面门。 眉间光何不云面门光耶。 灌顶法云。 缯帛系面门(文)实系额面也。 非但口也。 ●●者。 唐云门。 如●●●●●。 义释云种种门等。 又云巧门等也。 又●●云面(出义净千字文)●●●●天义释云对而天。 玄奘云对面念。 梵文同之。 注大佛顶及全真千字文云●●ハ口也(文)其实●●是向义。 如●●●●云相向云相对也。 以向义同故名口名门名面欤。 额是人最初所向处故用同名欤。 ●●言下兼之故云面门欤。 以此云异事翻欤。 如●●●或云三世或云三界。 ●●●●或云如去或云如来或云如说。 正经一品中或云面口光或云面门光或云直口光或云眉间光。 不可定面门是口。 鼻奈耶律三云。 目佉(门也向也前也)出曜经十九云。 一龙出众龙。 龙中六牙者(文)释义中云。 象也●●或云龙或云象也。 如大龙王。 或云如大象王等也问。 娑婆世界者梵作●●形。 此云堪忍。 所以新译云娑诃或云索诃。 此音可正。 此界主法华经阿弥陀经梵本俱云●●●●。 宝积云。 娑含(引)钵底(文)翻梵语云。 娑呼者能忍。 钵底者主也(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 娑呵世界。 娑呵译言能忍(文)中阴经云。 娑呵世界(文)放光经二云。 娑诃世界(文)娑婆之音似不相叶。 岂非古译之大谬耶答。 言娑婆者可作●●形。 非乍作●●形。 而呼娑婆音何必云谬耶。 可有二义。 一者●●二字字形相近。 书写之人谬而书欤。 非此一条。 诸相似字多分互用。 古人根利故耳闻能领。 虽云暗诵亦有误诵亦有脱落。 今人根钝故依文生解。 展转书写之间冰水之谬甚多。 依字而叶音故有不同欤。 虽本音不同。 莫知孰正。 如蘖(●)婆(●)云藏然义释云蘖(●)诃(●)此亦●●相滥欤。 又鸯(●)俱梨云指。 然梵汉双对集云。 鸯戍梨(二处有之)是●●相滥也。 又楗(●)驮(●)云香。 然双对集云设驮(二三处有之)亦是●●相滥欤。 又宝印手菩萨种子大日经云●□(普含反)玄法轨并新渡轨云●憾。 此●●相滥也。 又古云琉璃新云女利。 古云迦楼罗新云迦楼荼。 此●●相滥也。 又观音名古云观世音者作●●●●欤。 新云观自在者下字作●●也。 此●●相滥欤。 大佛顶云●跋口cdp2706_,84,0537b23(03):可云●●相滥也。 凡如此例无暇毛举。 去圣时遥梵文多谬。 难辄择正实。 但可随文读问。 玄奘义净是大唐龙象也。 往天竺诸国委ハ闻古风。 亦随诸大德决一切所疑。 然以娑婆为谬改为索诃ノ音。 何不随之而云邪正难知耶。 西域言cdp2706_,84,0537c02(10):始自汉末至于唐中。 朗达五明中天三藏数来翻经。 岂皆于●●梵字谬呼娑婆音被玄奘弹耶。 佛法及外书世末皆浇薄。 岂翻译一边初谬后正耶。 即西域言cdp2706_,84,0537c06(13):邻境异国习谬成训。 竞趍浇俗莫守凉风(文)若尔佛法随顺世间流通。 玄奘义净游西国时既是浇代。 何随浇俗之语判前代为非耶。 五台山文殊化身大圣老人云。 非是咒无灵验。 亦非君不尽心。 斯乃去圣时遥翻译多误。 咒词脱略遂失其微(文)故去圣远故虽可云后代之谬。 圣人化仪难测。 故前后谬正难知。 闻当时风之人皆谓为是。 唐朝日域皆随世语替。 天竺亦可然。 今和会前后云难知无过。 二者●字为本加字成堪忍义。 所加字不同。 堪忍义无违。 ●是忍义也。 如彼▲キチ△●●云语。 又●●云语。 又●●云语。 所加字虽不同无去●字。 又●●此云食。 ●●亦云食。 又毗沙门或云●●●●或云●●●●。 女宿之名准之。 紧那罗或作●●●云紧那罗或作●●●云紧陀罗。 此亦如是。 所加字不同欤不可相是非。 若言前代方言未融传译有谬者。 天竺三藏不可谬叶梵字。 但可汉语谬。 何同云堪忍乎。 若云不达中国正旨者。 前代岂无中天三藏乎。 道宣律师所南方天王第三王子来语在世事。 其语全是罗什古译语也。 一切天众皆作圣言。 谓彼言词同中印度。 新译语若正者。 天众之语岂不依之耶。 后秦竺佛念亦云娑诃世界(文)起世经九云。 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娑诃者世界。 名波者帝主也文)问。 阿输迦王此云无优王。 ●此云无。 ●●此云*优也。 古云阿育王。 新译指此云讹。 岂不然耶。 ●●●新云瑜缮那古云由延者讹也。 此等岂非古人实讹耶答。 翻梵语为汉语之时寔梵汉未融故虽有其讹。 直呼梵语何无其实耶。 当知古译亦可有由。 一者古人梵本新人不见之。 何执新本非于古本。 如彼古作●●●●云毗沙门新作●●●●云吠室罗嚩拏。 ●●二字是梵文不同也。 古作●●●云紧那罗。 新作●●●云紧陀罗大品多云紧陀罗。 是亦●●不同也。 以此例诸并难弹前代。 二者如前所云古译直呼人语故云阿育由延等欤。 新译随文呼之故由缮那阿输迦等欤。 如彼唐人木cdp2706_,84,0538a19(03):若依文者岂不云讹。 依语之人亦可许之。 日本爱宕爱智高市●●●弥勒名也。 此云无能胜。 古云阿逸多。 义净所译百一羯摩第一卷云。 邬波驮耶者译为亲教师。 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 非是典语。 然诸经律梵本皆云邬波驮耶也(文)又弥勒来时经云。 国有大豪长者名须檀。 人呼须达(文)当知古译呼时俗语。 新译如文呼之。 ムラアメヲ世人ハ云ムラサメト。 タネイネヲ云タナシネト。 サシツチヲ云サイツチ。 梵语モ准之。 ●●●●云辟支佛。 亦直依梵人语欤。 ●●●云弥勒亦如此欤问。 辟支佛者胎藏诸尊梵号。 普贤赞不空罥索经孔雀经等梵本皆作●●●●●形。 更无异形。 呼云钵罗(二合)底曳(二合)迦没驮。 译云独觉。 ●●●此云独。 ●●云觉也。 古辟支佛翻云缘觉。 梵汉语俱不当矣。 辟字切韵入声中必昔反。 专不当●●●此云缘。 今则不尔。 何会古译令顺梵文耶答。 虽同习梵文。 随国而有改变。 古人梵本其形难知。 何以新人本而合古本耶。 胎藏界不动咒●●之●字古本云●迦。 新本云●吒。 岂见新本●形。 而改古本迦字乎。 又不空三藏梵本云●●●。 他人本多云●●●。 岂见新本●●●形而改古译紧那罗文乎。 但是三藏随所得梵文译之耳。 不可以他本强テ非トヲ行之。 从佛法传汉土已来所翻经论皆云辟支佛。 岂五天竺三藏皆误呼梵本乎。 但可云是新古不同。 何云古误耶。 不知作●●●形亦云辟支。 梵云●●●●。 新呼云迦多延那而古云迦旃延。 法华陀罗尼●●新云钵罗(二合)底野(二合)古云簸クサカンムリcdp2706_,84,0538b23(04):叵云字形不正叵云字音不当。 智论第十九云。 辟支佛有二种义。 一名独觉亦名因缘觉(文)文中是二皆名辟支迦佛。 辟支迦佛语是中甚多。 既有二义。 随一呼之有何不可。 况既云辟支迦佛。 岂无●字。 但是随唐土风避繁略语也。 梵语多含。 ●●●何不云缘。 ●●字界亦通缘故也。 彼●●云世。 故●●●●正云世自在也。 然新古译云观自在者。 ●●●●此云观。 ●●字界通观故暂云观欤。 此亦如此。 既有二义。 不可全非。 又华严惠苑音义释经辟支佛地之文云。 辟支梵言。 具云毕勒支底迦。 此曰各各独行。 佛者觉也。 旧翻为独觉。 正得其意。 或翻为缘觉者译人谬失。 以梵语云钵椤底迦此翻为缘。 故智度论第十八中通上二类也(文)此文可案之。 大论七十九云。 名辟支佛。 辟支迦秦言因缘亦名觉(文)觉字可寻。 翻梵语钞引大论云。 辟支迦(论曰因缘亦云各也)六度集经第七阿罗汉辟支佛云应仪各佛(文)若尔觉字各借音欤。 鼻奈耶律一云。 声闻各佛三邪三佛(文)举三乘也。 正法华中多处翻辟支佛云缘一觉(文)六度集经(康僧会译)亦然。 ●●云缘。 ●●云一。 ●●云觉欤。 ●●●●●●此云大世主。 然大爱道泥洹经云。 摩诃卑耶和cdp2706_,84,0538c19(04):如古云频婆罗王。 新云频毗娑罗王。 ●字云●亦有何失。 尼呴类树新云诺瞿陀树。 泥犁新云捺洛迦。 古云阿那律。 新云阿尼楼驮。 阿修罗光赞等经云阿须伦(文)毗舍离国鼻奈耶律云鞞贯罗城阿赖耶识古云阿梨耶识陀罗尼大论并方等泥洹经云陀邻尼放光经云陀邻尼(文)问。 琉璃者宝名也不空大佛顶出药师琉璃光佛名云吠女(去引)璃耶(二合)前唐院药师大咒同之不空最胜真言云吠(●引)女(儜数反引)里野(●文)梵汉双对集云吠努璃也(文)礼言云●●●依此等文梵文正云吠女里野也华严慧苑音义云琉璃梵言具云吠琉璃耶此名不远山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此宝出彼故以名之(文)●●此云远●不也故吠女璃云不远可然然古译直云琉璃岂非讹谬耶答。 琉璃女璃之异前后三藏所译也自非一切智。 何知邪正乎但所出文悉出新译文也古译悉云琉璃何人见古人本而知谬耶千手大身陀罗尼唐本云●●●●●金刚智所译云微琉璃耶(文)尤顺梵字菩提流支本云吠住哩耶(文)李太一本云吠柱(直勺反)唎耶(文)又药师真言义净本云薜琉璃也(文)总是新古二本不同也何辄判邪正乎况从后汉世至大唐中所翻经论悉云琉璃玄奘义净者大唐高德也遍游五天细学梵文还本土后改旧译讹言而至琉璃之名但云吠琉璃不云吠女璃耶(文)阿地瞿多中天高德也。 与玄奘同时翻经。 然云薜琉璃。 当知●●●文非大误也。 其后高德多云吠女璃亦不可误。 亦是时世改变人言不同也翻经三藏随时而转也。 不可一向以前为非。 ●●相通。 新古译之间甚多矣。 古云僧伽梨。 新云僧伽胝。 又古云迦楼罗。 新云伽荼。 法华勇施咒阿隶之*隶字不空玄奘等云●。 阿难罗之字亦云拏荼。 药王咒阿罗隶之*隶字亦新作●。 故此●●字梵文多通欤。 但●●云远。 今云●●。 其义可异。 况慧菀呼吠琉璃而译云不远山。 其义似乖。 以是可知。 古译之语非必是讹。 新来梵文何必皆正乎问。 自古及玄奘义净等皆琉璃。 何至金智不空始云女璃。 先后谬正如何答。 如此言语任声论师故随时好成天下一同欤。 凡新古诸语皆可得此意。 凡泊浇代诸声论师亦劣先代。 故末世语不必胜前。 玄奘义净闻当时风云前代讹欤。 实是末代声论师ロロキキカ是论师讹故。 天下一同依信故。 天竺●风ノ替カ欤。 如日本等问。 劫者长时也。 梵文作●●形。 普贤赞释云羯腊波(二合文)而舍●字。 ●●相连呼云劫。 岂非古译大误耶答。 新译皆亦云劫。 非独古译之失。 如字一一呼之时羯腊波也。 如世人语呼之时云劫也。 梵国有如此法。 二合字或直呼上或直呼下或俱呼之。 今此●●云劫者。 上下字相连不呼下字上首之义也。 例如●●字。 不知●字●●相连直呼云昙(其一)●●字相连直呼云梵(其二)翻梵语抄云。 法句经云分那(译曰满文)多有此文。 ●●云满也。 ●●相连呼云分那(其三)翻梵语云。 杂经云跋陀罗劫磨译曰贤业(文)●●云业也。 ●●相连直云劫磨欤(其四)又云健宁。 应云歌罗那此云耳(文)●●云耳也。 ●●相连云健宁欤(其五)又云根摩者业也(文)●●云业也。 ●●相连云根摩欤(其六)●●●古云健沓和。 沓字入声凌合反也。 ●●相连云沓和欤(其七)最胜经●●莎(苏洛反)底(文)●●相连云然欤(其八)同经云。 ●●碎炎(文)此亦●●相连云碎炎欤(其九)●●●实叉难陀译云福伽罗(文)●●相连云福伽欤(其十)如此之例不可称计。 亦是随天竺风不可云古译讹谬问。 摩纳仙人所值佛或云定光或云燃灯。 然金刚般若梵本云●●●●。 罗什译云燃灯。 ●●灯也。 ●●作也。 以作灯云燃灯。 其义不违。 又●●光明义也。 宝积经第五十四云放光如来。 其义不违。 然或云定光。 定者梵云三摩地。 不顺梵语。 又阿閦佛国经云提洹竭佛。 放光般若经云提和竭佛。 若云提和即可云天。 如提和达多翻云天授。 提洹亦是天也。 释提洹因此云能天王。 桓洹二字同音故也。 若尔者梵字似作●●。 何合古译令叶梵文乎答。 洹桓二字胡官反也。 波和相通由来久矣(别有勘文)●字云洹。 何足可疑。 但至定光文者。 正可作锭光。 定锭二字其音同故书者互用欤。 如颇叵二字犹由二字毫豪二字诸文互用。 宝积经第八云。 (法护译)曾为菩萨从锭光佛受诀以来(文)大论云。 锭光佛之文甚多。 玄应一切经音义释云。 大经反。 案声类。 无足曰镫有足曰锭。 燃灯佛是也(文)又古华严经第九云。 锭光佛玄应释云然灯佛也。 大经反殿音(文)放光般若经云提和竭。 玄应云。 或言提和竭罗。 此云锭光(文)阿閦佛国经云提洹竭佛玄应云。 此释云锭光又云然灯佛是也(文)锭字ハカガリビナリ。 放与灯不违。 出曜经云以智慧锭照结幽冥(文)”问。 初果梵云●●●●(出大佛顶金刚般若孔雀经等)●●流也(出义净千字文梵唐对译金刚般若)●●●入也(出金刚经)故云入流亦云预流。 然古译云须陀洹。 小切韵平声塞韵桓(胡官反)完丸灌洹(天竺有祇洹精舍佛所居文)唐韵洹字于完反(文)报恩经中果云洹陀桓。 大论中祇洹精舍多云祇桓。 报恩经亦然。 定知洹桓二字同音也。 ●字用洹音如前出。 释提桓因此云能天王(文)故●●云提桓也。 今●●云洹何非大谬耶。 又●一字可云苏。 何直云须乎答。 ●字桓音。 向已出了。 又别有勘文。 今不委论之。 又桓洹二字是同音字。 今世诸人桓字观音呼之。 洹字恩音呼之。 未知其意。 可问明人。 又●字虽二合字是直呼上也。 如●●呼云波若于二三合字或呼下事亦有勘文问。 南海传云。 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 陀那是施。 钵底是主。 而檀越者本非正译。 略去那字取上他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 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 妙释虽然终乖正本(文)●●此云施。 ●●此云主。 而如此文加字略语而乖正本。 岂非古译之失乎答。 越字云汉语事是何人译乎。 任意作释而污先德。 其义不可。 ●●云檀新古俱许之。 ●●云越亦有何过。 越字王伐反。 ▲ワツ△●●相连实可云钵。 依波和相通云越欤。 如三摩波底此云等至。 然大般泥洹经上卷及文殊师利示现宝藏经上卷光赞般若第一卷云三摩越(文)是以波底云越明证也。 又阿毗跋致古云维越(文)此云不退转。 梵作●●●●。 又斫迦罗革cdp2706_,84,0540a29(07):古云遮迦越。 梵作●●●●形。 又离婆多或云隶跎陀。 梵作●●●。 大论十一云离越应云隶跋陀(文)若尔●●二字皆与和音相通(别有勘文)故古皆云越也。 岂以彼等皆云越度之越乎。 四分律钞下云维那出要律仪翻为寺护又云悦众。 本正音云婆逻。 此云次第(文)问。 南海传云授事者梵云羯陀那。 陀那授。 羯磨是事。 意道以众杂事指授于人。 旧云维那者非也。 维是周语。 意谓。 纲维那是梵音。 略去羯陀摩字也。 ●●云事业。 ●●云授欤。 ●(达)●(多)正云授。 若尔除上三字唯留下一字为喻事成大不可。 何令古译合顺道理耶答。 如此释事难知是非。 翻梵语钞云。 梵正云毗伽罗波罗。 此云寺守(文)●●●此云寺。 ●●此云守。 不可必以羯摩陀那释义ト。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维那有二种。 一羯摩陀那。 二毗伽罗波罗。 各有所主(云云可见正文)既有二种殊。 何执一名强作非义。 今私作义云。 维字古之●音也。 故梵云●●欤。 ●●●此云调伏。 毗那夜迦天此云调伏天。 若尔此人调寺中事故可云维(●)那(●)以檀越义思之。 叵依南海传。 又可云●●●●●之●字云维。 羯摩陀那之那字云那。 合云维那欤。 既有二名合取为名。 有何过耶。 从取一名不如合二名。 四分律钞云。 维那声论翻为次第也。 谓知事之次第相传云悦众也(文)有部毗奈耶第三十六云于一切时常用深摩舍那处钵(谓是云弃死尸处。 旧云尸陀者讹也文)私云。 舍那者此云冢。 尸陀林者此云寒林。 自是别名。 何云讹耶。 此亦如是。 又古译不可皆误。 新译何皆正乎。 最胜经(义净)多▲ママアボキヤシヤ△闻天咒云摩摩阿目羯写(自称我某甲文)庄严王陀罗尼经云摩摩阿木羯写(自称己名文)当知义净意皆云称自名也。 然陀罗尼集经七云罗叉(十曰)摩摩(自名)阿谟迦(去音)写(称彼人名文)又同经马头咒云。 阿谟(去音)于萨婆迦利夜难(文)胎新渡轨云。 ●●●●之下皆事祈国主。 定知●●●者云他欤。 云●●者自也。 合此二直云自名。 恐似不宜。 义净高僧传上云。 若作番直曲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波罗(译为护寺)若鸣健稚及监食者名羯摩陀那(译为授事。 言维那者略也)问。 观自在菩萨梵云●●●●●●●。 西域言cdp2706_,84,0540c16(10):合字连声梵语如上。 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 旧译为光音或观世音自在。 皆讹谬也。 ●●●●●此所观。 ●字点是等也。 ●●●此云自在。 此义可尔。 ●●可云音。 ●●正当世。 ●●●●可云光。 今●●云光或云观。 ●●云音。 尤不当也。 岂非古译大谬耶答。 翻有四种。 敌对翻会意翻增字翻异事翻等也。 今●●●●云观●●●云自在者。 是敌对翻意也。 ●●●●此云光故●●亦云光。 ●●●●云观。 故●●亦云观。 此增字翻意也。 新译中亦●●●●云观自在。 岂非增字翻耶。 ●●●正云世。 但●●云音者。 ●●二字梵文多监。 此字作不同。 不知何形为正。 故随形而翻欤。 玄应一切经音义意云。 龟兹本云飒婆罗。 故翻云音。 天竺本云湿婆罗。 故翻为自在(云云可见正文)此意依●●本云自在。 依●●本云音也。 所以湿婆罗言下有二义。 故随一翻之也。 此为异事翻也。 有二义故合而言之名为音自在。 例如●●言下有师子义无畏义。 故合言师子无畏。 ●●言下有二义。 仁者义胜者义。 故合云仁胜者。 此亦如是。 有何过耶问。 禅波罗蜜之禅字梵文作●●形。 新译云亭cdp2706_,84,0541a11(02):然禅字切韵去声市战反。 仍万人皆云ゼン。 与梵文乖。 岂非古译大讹误耶答。 旧译梵本不必作●●形。 何以新本云音不似耶。 彼娑婆云娑诃琉璃云女璃颇梨云颇胝。 岂不改字形而呼其音乎。 新古不同如前具出。 恐古本作●●形欤。 何者禅云思惟修。 或云功德聚林。 ●●此云思惟。 故以●云思惟欤。 ●●此云修行。 故以●可云修也。 若●●形者。 禅字市战反。 尤可尔。 又制底此云福聚。 梵作●●形。 云功德者福也。 故以●云功德欤。 ●●者林也。 故●字可云林。 所以●●云功德聚林欤。 タミヤ相滥非是一条。 ●●云净。 然大佛顶云●●●●●此云食。 不清净者。 ●●云心。 然同真言云●●●●●此云食。 心者本经云质多。 ●●●此云无明。 然最胜经真言毗折●●云明。 然大论释明行足云鞞阇遮罗那(文)耆阇崛之阇字梵作●形。 ●●●此云亲教师。 古云乌社或云和上。 荼毗此云焚烧又云阇维。 天竺云身毒。 法华云簸蔗梵云●●。 古云迦旃延新云迦多衍那。 梵作●●●●。 ●●谛也。 十诵律萨遮云谛多有之。 タシヤ相滥故致此不同欤。 又タシヤ二字梵文同舌内音呼之。 故相滥欤。 日本モ下人ハサシスセソヲ云タチツテトト。 サルヘキヲ云タルヘキトスルヲ云ツルトシリテヲ云チリテトセメテヲ云テメテトフリテヲ云フツテトトリテヲ云トツテト。 故天竺ニモシヤトタハ相通欤。 又云。 梵文有二相滥。 一字形相滥。 ●●●●●●●●等是也。 二字音相滥●●●●等也”问。 前代已译经。 又重翻者依前译不正也。 何今云不谬乎答。 后代人为正。 何必当理乎。 相传云。 东寺人于松尾宫读新译仁王经。 明神梦示云。 翁于灵山奉闻经不似之。 同者可读罗什所译经(云云)当知古译非必谬也问。 耆婆者医王也。 西域言cdp2706_,84,0541b19(06):旧曰耆婆讹也(云云)此云活命。 若尔梵可作●●●形。 以●●●云命故也。 然而耆字切韵平声渠脂反。 仍万人以宜音呼之。 与梵文不相叶。 是非古译大失乎答。 耆字宜音何必是正。 何执之而谤古三藏耶。 私会之可有三义。 一者去圣时遥梵汉两字鱼鲁之谬甚多。 萨昙分陀利正云正法华。 而或云萨云分陀利。 昙字亡头作云或加草作芸。 遂用云音。 今亦可然。 耆字加口作嗜。 有常利反(去声也)恐年序多移遂脱口。 故人随字形亦用渠脂反欤。 翻梵语云。 增一阿含云。 嗜婆伽(文)译曰寿者亦命者(文)善见律毗婆沙云。 嗜婆鸟(译曰命文)又云。 嗜婆林(译曰命也)又第二云。 嗜婆鸟嗜毗迦鸟(文)开元录云。 嗜那邪舍(隋云胜名文)二者设作耆形。 何必用渠脂反。 一字有多音。 是常事也。 如倪字旧用拟音新用儿音。 此例甚多。 所以昙景所译摩耶经云耆(是利反文)又法华药王咒云。 阿耆腻(文)梵本云。 ●●●(文)掘多玄奘本大底同之然大悲分陀利经此句云频耆(仇尼反)柅(文)法华陀罗尼梵本●字差音也(初里反又初几反)跋耆国长阿含祇国(文)大底经意耆字亦史音欤。 当知耆字有史音也。 不知此意何谤三藏乎。 耆婆耆婆鸟此云命命鸟(文)又罗什弥勒大成佛经云。 耆婆阇婆(文)最胜经云。 阿钵罗市多(文)梵本云。 ●●●●耶舍本呼云阿波罗耆多(文)又涅槃经云。 耆M067043;仙人(文)翻梵语云。 应云时M067043;。 译云胜也(文)●●云胜也。 五千五百佛名经云耆(市尸反)那目如来(云云)胜日如来欤。 真言有三耆泥字皆胜欤。 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 佛陀什此云觉寿。 ●●呼云什也。 父名鸠摩罗母云耆婆。 合父母名云鸠摩罗什也。 又诸经要集引文殊问经咒曰。 阿视婆多译云无寿命(文)当知古译亦以时缚云寿也。 又六师外道中一人涅槃经云。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文)陀罗尼集经第一云。 阿质多鸡舍迦婆罗(文)别译杂阿含第六云。 阿阇多翅舍迦婆罗(文)翻梵语云。 阿耆多者不胜(云云)又十二神中第二神陀罗尼集经云和耆罗。 又尸利蜜多晋云吉友。 所译灌顶经第十二卷同之。 药师仪轨亦用之。 阿鞞尊者佛阿毗昙经云阿说耆(文)多有之。 然隋代达摩笈多(此云法藏)所译经云跋析罗。 唐朝义净三藏所译经同之。 玄奘经云伐析罗。 故知梵云●●也。 然云和耆罗者。 ●字有缚音和音。 以嚩音与下字相连云跋析罗。 以和音呼上字。 以●字第三转驷音加罗字云●耆罗欤。 陀罗尼集经第三卷列般若十六善神王。 此药师十二神上又加四神王也。 其中第三云跋析神王。 定知彼经意玄奘等不异。 但准古译●字用和音欤。 药师仪轨虽是新译用古译陀罗尼欤。 三者キシ相通别有证文。 故可云シ而云キ欤。 翻梵语抄云。 弥沙塞律云祁披(应云神婆)译曰命者又云祁那娑婆。 译曰胜一切也(文)又尔曩洒婆药叉梵云●●●●。 金光明经云祁那娑婆。 又●●●半支迦药叉金光明经云半祁鬼神。 小切韵平声耆(渠脂反文)大威德陀罗尼经四云。 婆祁罗金刚(文)十住中初发心住名菩萨十住。 行道品经(法护译)云。 波蓝耆兜波。 菩萨法住(文三处有之)菩萨十住经云。 波蓝质兜波法住(文)此二经其古译也。 十住者皆文字同。 唯此质耆字相替而已。 当知耆字音已心名质多。 戒相应经。 崩伽阇聚落崩伽耆林中(文)●●●●●●欤(二处耆文)若云耆兜者不审也问。 既有二义。 今私用何耶答。 依梵汉之释可用只音。 圣音难测。 难忽依岐音。 增一阿含十七云。 何鸟声好而形丑。 呴翅(居梨反)罗鸟是(文)问。 祗陀林者梵云●●●●●者。 太子名也。 新云制多。 译云战胜。 ●●者此云林。 旧译云祗陀林。 或祗洹。 此祗字切韵平声巨支反。 仍万人以耆音呼之。 然与梵文乖。 岂非古译大失耶答。 其意难知。 试作二释。 一者祗字用臣支反从三藏口闻欤。 若不然者。 勿妄谤圣人。 切韵平声祗字有章移反。 若作●●而云氏多。 有何不可。 翻经二藏虽本用章移反。 后人不知其意妄用巨支反欤。 翻梵语抄云。 祇多此曰胜(文)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旧言阿阇梨或作阿祇利(文)又云。 菩萨内藏云。 阿祇利(文)阇字之代用之。 故知氏音也。 最胜经第十地陀罗尼云。 ●●●。 涅槃经云。 比罗祇(文)又马胜比丘梵云●●●●。 古俱舍云阿输实(文二处有之)佛本行集经云阿奢逾时。 又云阿湿波逾祇多(文)阇ト时トノ之代用之。 故知彼经意亦氏音呼之也。 千手经云。 半祇罗(文)飞云房僧都读云ハンシラ。 四卷云半支罗(文)莲华面经(古译也)云半遮罗(文)摩那经(古译也)云般遮罗。 嘉保三年七月七日夜梦有人云。 飞云房僧都ハ祇陀林ヲシタリムトイフ(云云)如彼弥勒成佛经云。 翅显末城(文)翅字去声施智反。 仍万人如金翅云シツマ城。 然翻梵语云。 应云。 翅兜摩底。 译曰有幢(文)●●云幢也。 此城又云鸡头摩城。 故知作●●●●欤。 中本起经上云。 大鬼将军名云半师(文)威德陀罗尼经十四云呵梨翅(居反)祁摩也。 隋云厄牛(文)四分律云翅毗尸国(文)翻梵语钞云。 应云歌毗尸。 译曰何方入(文)大论云婆翅多(文)翻梵语钞云。 亦云婆枳多。 译曰语幢(文)●●云语也。 此抄中诸翅字皆以岐音呼之。 治禅病经云翅(久驰反文)智通千手仪轨云翅(吉头反)啰(上)泥(文)陀罗尼杂集中●●●●之●字皆云翅。 孔雀经系字失译孔雀王咒经皆云翅(文)阇那崛多请雨经云。 迦罗迦罗翅利翅利俱卢俱卢(文)招提寺惠智法师释迦文悉昙章云。 ●●翅翅(文)当知翅字亦岐音呼之也。 俱翅鸟万人云クジラ鸟。 信行涅槃经音义云。 俱枳罗鸟或作拘耆罗。 此云好声鸟枳居尔反(文)华严惠菀音义云。 俱枳罗鸟(枳经以反其鸟未译文)中本起经云。 长者瞿师罗晋云美音(文)宝积经第八十一(隋崛多译)云。 俱系罗鸟(文)第一百(竺法护译)云。 呴吉罗(文)故知此翅字以岐音可呼之。 又六师外道中一人大经云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文)陀罗尼集经第一云。 阿质多鸡舍迦婆罗(文)中阿含云。 阿几鸡舍钗婆利(文)此等翅字本有二音。 三藏以岐音呼之。 后人以只音呼之。 亦是后人之谬也。 祇字例之亦有二音。 何自用▲ラクウクケウ△一音而云三藏讹耶。 乐乐乐三字形难别。 但随处读之许也(耆也)翅祇等字可例之问。 耆婆祇洹等新译人皆判为讹。 然汝独云不谬。 岂汝智惠胜惠菀基师等乎。 况当朝先德相传耆婆云ギバ。 祇洹云ギヲン。 汝有何智德独改之耆婆云ジハト祇洹云シヲント俱翅罗云クキラト耶。 岂非是狂人耶答。 佛诫云。 依智不依识。 依法不依人(云云)今可论道理成败。 不可论智德高下。 若论智德者。 始自摩腾法兰至于真谛等。 岂皆劣于玄奘义净惠菀等而被云前译非耶。 今私立此等义意者。 法护罗什等皆德等十地。 岂恶呼梵文被斥于新人耶。 于救无力事置而不可论。 今颇有道理。 何不救之耶。 古译皆云耆婆祇洹等。 新译改云时婆迦制多林等。 此有过耶。 若无过者。 我亦改之有何过哉。 新译改字形音而云前译非。 今不改字形而改其音。 是知会旧译新译也。 非欲出新译之失。 是欲显古译之得也。 唯释迦文殊等证明我心焉。 至违当国先德之难者。 凡学问之道本欲改迷付悟也。 若有道理者。 设违先德亦有何过哉。 若云无道理者。 我先所立理汝一一可遮之矣。 二者几只二音相通故。 实可云氏而云祇欤问。 西域言cdp2706_,84,0543a18(12):旧曰婆薮盘豆。 译曰天亲讹谬也(文)俱舍光师言cdp2706_,84,0543a20(05):印度有天号世亲。 世人亲近供养故以名焉。 菩萨父母从所乞处为名也。 旧为天亲。 此翻谬矣。 若言天者应号提婆也(文)其实●●云世。 持世陀罗尼云●●●故也。 今译云天。 岂非古译误耶答。 婆薮是天名也。 亲是亲友也。 云是婆薮天亲避鬼神恐也。 故天竺国有多婆薮盘豆。 即王兄弟皆同名也。 婆薮云天是义翻也。 婆薮苏密多罗者也。 又有云婆苏密多罗者。 此云世友或云天友。 光言cdp2706_,84,0543b01(01):与天逐友名世友父母怜子。 恐恶鬼神之所加害。 言天逐友彼不敢损。 故以名焉。 梵名筏苏*密呾罗。 筏苏名世。 *密呾罗名友。 旧云和须*密讹也(文)所以天竺云婆须*密多者甚多也。 云有世亲天事有何证据乎问。 光师是先德也。 可依彼义。 何不尔耶答。 兄为父相打时岂不打兄助父乎。 今光师破古德。 何不破光师助古德乎。 涅槃经二十二卷。 八十神中有婆薮天无婆苏薮豆天。 佛本行集经云陀毗荼国书(隋言南天竺文)此亦义翻欤。 如此会意之翻经论中甚多。 何皆云讹谬耶。 阿弥陀经中须弥幢佛梵云●●●●。 玄奘译云山幢佛。 须弥光佛梵云●●●●●。 玄奘云山光佛。 大须弥佛梵云●●●●。 玄奘云大山佛。 ●●是山名也。 故云大山山光等也。 若其正翻可云高幢高光大高佛。 天亲若云谬者。 山光等岂非谬乎。 又舍头谏晋曰太子(文)实云虎耳也。 即见经文。 太子别名故云尔也。 又孔雀经。 ●●●(文)义净。 旃惮那香(文)旃檀是香中一类。 何以旃檀翻香乎。 此亦类之。 又妙经云须弥相佛正经云山刚(文)东方又北方须弥相正经云山藏念(文)问。 天魔波旬者花严惠苑音义云。 具云提婆磨罗播裨。 言提婆者此云天也。 魔罗障碍也。 播裨罪恶也(文)基师玄赞云。 魔罗云破坏号也。 略云魔。 名破卑夜云恶者。 波旬讹也(文)依此二文可作●●●●●●●。 今云天魔波旬。 岂非谬耶答。 梵文音不同。 播裨何不呼云波旬耶。 一切经音义云。 邪旬或云阇维或云阇毗。 正言阇鼻多。 义是焚烧也(文)既阇鼻云邪旬。 波卑何不云波旬耶。 古婆沙二十九云。 波旬奏言恶(文)新论曰恶问。 定名梵云●●●。 新译云三摩地。 此音顺梵文。 古译云三昧。 昧字切韵去声莫佩反。 若准●●云昧怛利(二合)之文。 三昧字专似作●●形。 可为古译大谬。 如何会之令顺正音耶答。 然天竺有如此法。 虽不正依字形。 而依声便易呼字音也。 慈恩云。 呗者梵云婆师(文)呗字蒲介反也。 以师●字之伊音加婆(●)字呼呗音也(其一)毗婆尸佛又云维卫佛婆(●)字又有和音。 加尸(●)字ニ伊音ヲ云卫欤(其二)室罗(●)伐(●)悉底(●)国古云舍卫国。 伐字有和音。 加悉底(●)字伊音云卫欤(其三)啰(引)捺斯国古云波罗奈国。 斯字伊音加捺字云奈欤(其四)阿(●)湿婆(●)侍(●)比丘古云頞鞞。 此又侍(●)字伊音加婆字云鞞欤(其五)净居天梵云●●●●●(出大日经真言梵本)古云须陀卫天者。 ●字和音加●字伊响▲シカマイ△云卫欤(其六)又私呵昧长者子翻梵语云。 应▲シカマノチ△云私呵昧底。 译曰师子意(文)又云。 应云私诃摩ニンベンcdp2706_,84,0543c28(14):他处云。 庵罗卫女此亦婆字和音加利字伊云卫欤(其八)又于字有声有音。 诸字相连间▲マツ△或取下字声。 故●●相连成末音。 无尽意云阿差末。 梵作●●●●。 ●●云佛。 ●●云跋。 舍卫国又云室啰筏国皆其意也。 或取下字音故●●相连成昧音。 即●●●●▲シカ●イ△云私诃昧。 唐云师子意是也。 今此●●●为取下字音云三昧欤。 若取下字声可云三昧。 末波罗奈国或云波罗捺者。 捺字奴曷反。 以手按也。 似入声呼之。 取斯字声加那字ナツノ音呼之欤。 有一人云。 捺字乃达反。 故有古译经用达字。 若随天竺土B-8D66;cdp2706_,84,0544a12(03):●●者此云鹙。 是尊者母名也。 眼珠似鹙鸟。 故以名焉。 ●●者子也。 彼所生故名鹙子也。 古云身子是大谬也。 ●●●此云身又云体也。 今直云●●。 而译云身。 岂非大谬耶。 如此之谬古译甚多。 汝有何故强以救之耶答。 舍利云身事诚以似谬。 故罗什等直云舍利弗不云身子。 我不云古译一向无谬。 有不谬事亦有谬事。 新译人多分为谬。 今暂救可救事。 非皆救之。 新译之中亦有谬事。 非但古译而已。 亦是互有得失也。 古译中佛●●●直名佛舍利云佛体骨也。 此尊者名既云舍利弗。 故云身子也。 若加字云●●●即云身。 故依增字翻且云身子也。 非全无理。 虽然非正义。 故今不救之。 树提长者名佛所立也。 火名树提。 此儿从猛火中生。 故可云树提(云云出涅槃经)而译云星历(出慈恩传)岂非新译谬耶。 义净有部毗奈耶杂事云火生长者(文)●●者大唐之名也。 汉时翻汉。 随时云隋。 唐时云唐。 所以千字文●●云唐。 然西域言cdp2706_,84,0544b02(06):斯那唐曰汉(云云)岂非误耶。 慧苑云。 此云思惟。 彼国人多思惟故(云云)佛呼摩诃支那国。 定知不改之名也。 隋时翻之。 岂唐翻汉可耶。 又大日疏云。 摩奴阇者。 当云人生。 唐三藏云意生者非也(云云)摩纳婆者正可云胜我。 唐三藏云儒童者非也。 瑜伽论八十三云。 摩纳婆迦者谓依止于意。 或高或不改(云云)但是展转指前译为非也。 岂前译全无是后译专无非耶问。 菩提此云觉。 如三菩提翻为正觉也。 古译菩提为道。 末伽正翻为道。 即如玄奘翻道。 经为末伽苏怛览也。 岂非古译谬耶答。 注维摩经云。 僧肇曰。 道之极者称曰菩提。 秦无言以译之。 菩提者是正觉。 无相之真智乎(文)道之极是菩提也。 故以义云道也。 例如弥楼是山故须弥幢佛玄奘云山幢佛。 旃檀是香故义净翻云香。 夜叉罗刹是鬼神故古译俱云鬼或云神。 所以义翻云道正翻云觉欤。 又菩提言有多义。 道名有多义。 故菩提云道。 末伽云道也。 何偏执末伽为道而嫌菩提乎。 大日疏云。 菩提是开敷义如花开敷(云云)即花开云●●●。 菩提萨埵仁王经云开士。 定知菩提者是开义。 凡菩提▲サムルトサトルト△言此云觉。 睡眠云觉(cdp2706_,84,0544b29(01):ミチト正法华中以菩提萨埵译云明士。 凡以通达明了义云菩提。 故依开通义翻为道欤。 亦非谬也问。 仁王经云。 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文)然西域言cdp2706_,84,0544c03(00):旧曰波斯匿讹也)●●他也。 ●●军也。 ●●胜也。 云胜军王尤可尔。 今云。 波无逻(●)云斯。 非●音。 匿字女力反。 非●●●音。 如西域判。 岂非大讹耶答。 古译云波斯匿王。 何必作●●●●●●新古梵文不可必同。 胜鬘经及宝积经胜鬘会。 波斯匿王女名曰胜鬘。 闻佛说已向支称王称叹大乘(云云)若如此文。 波斯匿者唐云支称也。 鸯掘摩罗经云。 波斯匿晋号和悦(文)十二游经云。 波斯匿王者晋言和悦(文)若如此等文。 非必胜军。 何必作●●●●●●形乎。 欲强会令同者。 ●●略云波。 如●●略云波若。 ●●●●略云波阇波提也。 ●云斯。 如●云毗也。 ●●●云尼也。 如阿湿婆侍多比丘古云阿鞞。 ●云阿。 ●●字加●字伊点云鞞也。 此亦●字加●字伊点云尼也。 匿云尼也。 半音呼之。 即同尼音。 僧伽吒经云。 波斯那王(文)此略●●也。 大论二十七三十八云。 波斯尼示王(文)二十九云。 波斯匿示(文)若依此文。 ●字作●。 又略●字也。 又咒五首经。 ●●云匿迦(文)大庄严经云。 匿差波(文)佛本行集经以之云尼差波(此云掷也)又庄严经云匿甜cdp2706_,84,0544c25(16):佛本行集经以之云腻差波(此云掷)当知匿字以尼音呼之也。 世人呼女力反。 何必当理乎问。 阿閦佛之閦字其音如何答。 唐韵入声屋韵云。 閦初六反。 内典有阿閦如来(文)玄赞亦用初六反。 故万人唐音ニハ云ソクト和音ニハ云シユクト。 但私案云。 大佛顶真言云阿●屈数(●二合)弊夜(●引二合)耶(●文)古经云。 阿刍鞞也(文)阿閦仪轨云恶(●)屈(●二合)毗也(二合文)普通念诵仪轨云。 阿屈閦鞞(文)阿弥陀经云。 阿閦鞞佛(文)●字无涅槃点。 閦字不可入声呼之。 又下得●字上字无レキ涅槃点音。 设连声閦字何用入声。 又法华出算数名云阿閦婆。 正经无动玄奘云阿刍婆。 故知閦字非入声也。 况阿閦轨乍云恶屈刍(二合)毗也(二合)而偈中云第三閦字门(文)明知閦字非入声也。 所以可有三义。 一者半音可云即●字音也。 如云阿閦鞞佛(比睿山引声经云尔)入声字平声音呼之事上已出证了。 二者准シクニ▲シユク△可云シウト。 响同故也。 即刍音也。 宿ヲシフト▲チクヲ△イヒ畜チウトイフガ如ク也。 ウク相通亦出证据了。 但初六反且出本音欤。 今借音呼之有何不可。 又陀罗尼集经第五卷云。 閦(去数反)弥(文)当知閦字非必入声呼之。 一切经类音诀第四云。 閦门cdp2706_,84,0545a22(01):俗又叉又反众也文)故可用シウノ音也。 三者同涅槃点音故可●ヲ云シフト。 云シクト欤问。 弥勒之勒字其音如何答。 勒字力德反。 仍万人云ロク。 然胎藏梵号云●●●。 金刚界十六尊仪轨文殊法宝藏经法华梵本同之。 西域言cdp2706_,84,0545a28(14):旧云弥勒讹略也文)大日义释云。 正音云●昧●底哩(二合)●曳此云慈氏(文)若依此等文。 勒字无入声便。 但有人云。 义释中下得●等九字上字有涅槃点音。 今以下●字为涅槃点云勒也(云云)今私云。 义释虽云九字为涅槃点。 然诸梵文中未见下得●字上字成涅槃点音。 只见成爱点翳点伊点音故难依下●字呼涅槃点音。 故可有二意。 一者半音口可云。 最胜经陀罗尼不空云摩(●)贺(●)每(●)咄(二合引●)跋(●)僧(去●)呬(●)帝(●文)法丰云。 摩诃弥勒簸僧祇帝(文)陀罗尼集经同之。 耶舍崛多云摩诃弥勒帝(文)卢簸僧祇帝(文)此勒字非入声也。 又军荼利大咒●●之文大神力经云迦勒阇。 陀罗尼集经云揭勒阇(文)此勒字亦非入声。 凡入声字半音呼之。 多有其谬。 上已出了。 略字力遮反。 若字仁遮反等也。 婆须密经云。 弥姤路菩萨翻梵语抄翻云慈故。 ●云弥●云勒合云弥勒欤。 贤愚经第三云。 弥罗跋罗。 晋云慈力(文)二者ロクトロウト韵同故可云ロク。 ミラミロ同事欤。 海八德经云。 沙陆河翻梵语抄云。 亦婆楼译云实(文)恒水戒经云沙鹿江。 翻梵语云。 婆楼译曰定(文)▲ロクサム△如世人禄衫ロウサウト云カ。 勒字ヲロウト可云。 ウク相通事亦出证据了。 世人但随字本音呼入声欤。 今依梵文借音呼之有何不可问。 阿耨多罗之耨字其音如何答。 华严经惠苑音义云。 耨字奴沃反。 古来经论中作耨字。 耨音奴构反。 案梵语褥音同此方入声。 殊无去声之势。 故字宜从示。 不应从来。 此方古今抄写之无议。 非润色之纰缪(文)慈恩寺基师云褥字内沃反。 有作耨非也(文)小切韵入声沃韵耨(阿耨言无文)依之万人唐音云トク和音云ノク。 又信行涅槃音义耨乃遘反。 遘古候反(文)昙挺云。 奴候反(文)耨字切韵去声候韵奴豆反(文)依之有唐人所教报恩经云。 阿耨多罗(文)若和音可云アノウタラト。 此二说中未知正可依何说。 但惠苑慈恩慥捡梵文。 虽可依此。 然明觉自见贝叶文。 悉作●●●之形。 三藏呼云阿耨多罗。 而云耨音同此方入声者。 ●字当体音欤。 ●●相连声欤。 若云当体音者。 全不可是入声。 可是奴▲ナウウ△候反音●那●沤相ヒ合テノウト呼カ故也。 若相连声者不可云内沃。 反。 ●字是舌内音也。 ●▲トウタノ△●相连可有讷多音。 ●●●●者实是●●●●●也。 ●●此无。 ●●●此云上也。 ●●●诸文呼云郁多罗。 若●字上字有ク韵。 ●●相连可云沃多。 何皆云郁多或云嗢多耶。 所以金刚界仪轨多有●●●之文。 或云奴多罗或云讷多罗或云耨多罗。 此中奴多罗者●字云奴。 ●字大呼云多不相连也。 如●●●龙王云优钵罗不云郁钵罗也。 云纳多罗者●字合●字上●相连云讷也。 耨多罗者可有义(云云)但慈恩虽梵学人难可定依。 彼宿王花菩萨之宿字梵云●●●。 然彼师云宿昔之宿。 旃檀之名梵云●●●。 彼师又云汉语。 此等既难依。 耨字入声又何信之耶问。 下得●字上字可有喉内涅槃点音。 何者玄应一切经音义第十二云。 郁多(于六反)或作郁多。 七条云郁多罗僧。 可作●●●形也。 七条衣也。 若尔下得●字上字有ク音也。 又金光明经云。 勒那翅奢。 翻梵语。 译云宝髺。 贤愚经二处云勒那。 翻梵语抄皆云宝实。 ●●也。 字纪云。 ●阿勒多萨那(文)前唐院普贤赞云。 ●●●●阿(上)耨(农禄反)怛(文)陀罗尼集经云。 ●●或云勒那或云勒囊(文)同涅槃点故可呼舌内。 而呼喉内欤。 当知下得多字上字有ク音。 何●●ヲノクタト不云耶。 基师是玄奘梵学弟子。 万人所依凭。 何不依彼耶答。 於呼梵语有讹有正。 设有讹音不可必依之。 ●字郁音。 古译多尔。 非必●●相连之正音。 玄应所注暂依字本音出之欤。 彼●●钵特摩之特字信行涅槃音义云。 徒得反(文)岂依之而呼耶。 普贤赞耨字农禄反。 其音亦同。 又禄字ロウトモ云ハムカ如ロウサウ。 次●●云勒那者。 古云刺那。 正得其音。 今云勒那者。 半音可キヲ云ロナ同涅槃点音故互呼之欤。 上其证出了。 至字纪文者。 上云。 ●阿勒迦之勒字力德反也。 依此习云阿勒多萨那欤。 今可云アロサナ。 依相连之习。 注音事其证又出了。 又信行昙挺亦大唐先德也。 设不基师而依彼师有过乎。 私案之云。 若作耨形用奴候反尤可也。 设作褥形可有三义。 一者半音可呼之。 即努音也。 入声字半音呼之证据如上。 二者ウク相通故トクノ字ヲトウト云フ欤证据如上。 次者同涅槃点音故可云トツト而云トク欤。 次广出证文者。 提婆达多古云证达。 古云●●云调也。 如此阿那婆达多池古云阿耕达池。 此亦●●云耕也。 大论九云。 阿耨波达多龙王(文)故知耨字多用奴候反也。 若如世人云阿耨达。 婆字音不被读。 ●字有于音故●●相连云调。 ●●相连云ノウト也。 所以僧伽婆罗孔雀经下卷云。 阿M067043;达多龙王(文)如弗波提又云弗于逮萨婆般若又云萨云若。 其例多多也。 又大论云阿耨波陀。 秦言不生(文)正云●不。 ●●●生(文)其实●●云不。 ●●●云生也。 ●●相连不可有ノク波音。 故知ウハノ音欤。 又千字文云。 ●●●阿耨钵(文)又唐院普贤赞云。 耨(●)试(●)乞试乞洒(●二合文)又唐院百字赞云。 耨试乞试乞洒(二合文)又。 唐院百字赞云。 摩(●)耨(●)播(●)攞(●)耶(●文)又云。 阿(●)耨(●)啰(●文)大教王经乍二处作耨形。 又云摩耨多览(文)四智赞●●●也。 翻梵语云。 阿耨(此云小文)又云阿M067043;林。 译曰小林(文)M067043;字奴候反也。 与耨同事欤。 法华云。 阿(●)M067043;(●)伽(●)地(●文)当知●字ハノウノ音也。 微尘古云阿耨尘。 俱舍光师言cdp2706_,84,0546b20(00):梵云阿M067043;此名微(文)古俱舍云阿羊cdp2706_,84,0546b21(06):●●●极也。 故●●云微也。 何云アノクヲ可云アノウ也。 世人ノ阿耨ヲアノクト云ハ直可呼汉字音。 不知梵文合不欤。 今依梵文之旨云借音有何过乎。 又古译中阿耨之耨弥勒之勒阿閦之閦未勘得入声之便。 故且可呼去声。 陆法言切韵序云。 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 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伤轻浅。 燕赵则涉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 梁益则平声似去(文)大唐既去入相通。 故可去而用入字欤。 且出去入相通字告(カウ入声古鹿反)仆(去声赴字又敷救反入声博木反)暴瀑(入声蒲木反)覆(去声敷救反入声辐音)伏复(去声扶当反入声房六反)宿(去声息救反入声息逐反)畜(去声刃救反入声许六反)耨(去声奴豆反入声内沃反)足(去声子句反入声即玉反)欲cdp2706_,84,0546c16(04):玄奘云刍此意欤。 勒字准足数可用ロウノ音。 耨字可用▲タク△奴豆反。 例如桌字丁角反也。 然金刚智如意轮轨云。 ●桌(持教反)释迦文悉昙章。 ●●桌(文)▲トク△耨字可云トウ欤问。 偈颂之偈字其音如何答。 西域言cdp2706_,84,0546c24(02):今从正音宜云伽他。 伽他者唐言颂。 颂三十二言也(文)基师云。 正云伽他。 唐云颂。 颂者美也。 歌也。 文句美丽歌颂之故。 若依慧净。 不是梵语。 偈者竭也尽也。 四句圆足义势周尽故(文)仁王经良贲疏云。 所言偈者此有三解。 一云。 偈者竭义摄义竭尽。 二者。 偈者偈甜cdp2706_,84,0547a02(01):古译经者乃云偈他。 略去他字但名为偈。 语讹略也(文)金刚般若经多有四句偈等文皆作●●之形。 唐院吉庆伽他亦作此形。 当知云偈云伽陀同作●●形也。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偈其逝反。 梵言也。 正言伽他。 或云室卢迦。 谓三十二字等也。 此方当颂。 或云摄。 经中作伽陀讹也。 案偈字林丘竭反律也。 韦昭汉书音义其逝反。 音竭。 诗云。 匪车▲キケイ△偈兮。 音去竭反(文)切韵有二偈字。 去声其甜cdp2706_,84,0547a14(04):与竭字同音也。 私云。 偈者竭也。 者用入声意也。 云甜cdp2706_,84,0547a16(02):中阿含云偈他(文)但伽他者●●也。 ●字与他字相连云偈他欤。 如●●云揭多也。 直云偈者。 以●为ケ以●为▲ケツ△ツ云偈欤。 如摩(●)伽(●)陀(●)云摩竭也。 翻梵语亦云摩偈也。 良贲云。 古云点偈陀(文)若偈字用去声。 偈他义不成。 正法念处经十六云伽陀颂。 曰偈者正音云伽陀。 单举伽字说言为偈。 魏言颂(文)但伽他是孤起偈也。 而文云欲重宣此义而说偈。 言者。 文殊问经诸重颂皆名祇夜故悉云佛说此祇夜(文)祇夜呼ケイ故云而说偈言也。 故翻梵语云。 祇夜亦云偈。 此云重颂(文)翻经之巧以一偈字令冠重颂不重颂云ケイ云ケツ欤。 若云输鲁迦者。 不论重颂不颂。 以四句为一颂也。 大论三十七释十二部经中云。 一切偈名祇夜。 六句三句五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文)故同云偈欤。 涅槃经十四云。 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 是名伽陀(文)故伽陀名虽偈颂总名。 分十二部之时别云之欤。 如修多罗名通诸经为一部。 ●●名虽通诸香别为涂香名。 此亦如是问。 佛子罗睺罗梵作●●●(出法华阿弥陀梵本)诸经或云罗云(无量义经灌顶经等)或云罗云(正法华灌顶经有之。 大论第十六甚多出之)此罗云罗云者为是梵语为是汉语答。 有人云。 罗云者。 梵云罗睺汉云云。 取覆障义故云云也。 梵汉合呼名为罗云(云云)明觉私云。 若云罗云。 设以云释义。 若云罗云。 其义不成。 云云二字其音是同故俱用欤。 罗者●也。 云者●●欤。 ●字可云クム而云ウム。 故知●字ウ音有也。 ●●二字相滥甚多。 故或作●●形略云ウン欤。 所以华严惠苑音义云。 或曰罗席那。 此云名普闻即其义也。 阿修罗名亦云罗户曩。 出一行宿曜仪轨。 以此为尊者名。 又●●相连可云ウツ而以大空音云ウン欤。 舌内大空涅槃音相通义在勘文。 又●●●●●正云鸯掘摩罗。 或鸯群摩罗(出大论二十六)此亦如是。 又北洲或云郁单越(大经等)或云郁单罗曰(大论第五)或云郁多罗曰。 或云郁但罗越。 又云郁单曰。 又郁多罗越(皆出大论)观音梵●●●●●●。 平等觉经等云卢楼亘菩萨。 ●●云亘也。 故知罗字亦空点呼之也。 又云字何必シモウントイハム。 或ウツトイフヘシ。 最胜经云。 ●近(入)利(入)●●字又云泮。 故例之迦湿弥罗国古云罽宾国。 迦湿云罽者。 ●ニ湿字ノシヲ加テ●ト云也。 弥罗云宾。 如蓝弥尼又云蓝毗尼也。 故▲ハリマノ△弥罗ヲヒントイヘハユラヲウントイフ欤。 播磨▲サル△国ニハ申时ヲサンノトキトイフ。 故ラウントイフ欤。 法华文句中罗睺阿修罗之罗睺此云障持。 罗睺罗比丘此云覆障。 此言似倒。 ●此云持又云取。 若罗睺云障者。 罗睺罗可云障持。 西域言cdp2706_,84,0547c10(13):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 皆讹略也(文)若如此文即梵语也问。 玄奘所译药师经俱舍论等皆云罗刹婆。 无畏不空等所译诸经皆云罗刹娑。 此婆娑二字何者是正耶答。 诸梵文中皆作●●●。 汉字云啰(引)吃察(二合)娑。 故知娑形为正。 婆形是书者谬欤问。 三藏异故翻译又别。 如娑婆世界新云娑诃世界。 岂改诃字而为婆耶。 又毗琉璃新云伏女璃。 女璃之音梵字既异如是。 玄奘所译俱舍婆娑大般若等多云罗刹婆。 不知梵文●字或可作●●等形。 故今云婆。 何檀准新译而作娑形耶答。 世间流布梵文皆作●形误。 有●●等本违众本故云谬有何过乎。 彼娑诃云娑婆吠女璃云吠琉璃之事。 虽梵字异新译皆云谬。 此亦可然。 何况玄奘笔受慈恩寺基法师云。 逻刹者略也。 具云逻刹娑(文)故知改婆字可作娑也。 但至大般若等。 一文谬之后展转皆谬欤。 世之常事也。 况婆娑论大般若等或云娑或云婆。 定知婆字误也问。 若大般若等谬者基师之释亦可云谬。 不知基师可云逻刹婆而书者谬作娑形欤又多文皆谬事我未甘心。 以何诚证。 可知玄奘实云罗刹娑耶答。 基师之释非一处不可皆错。 玄应亦是玄奘翻经之时字学沙门也。 彼所造一切经音义第二十四云。 逻刹娑者或云阿落刹。 是恶鬼之通名也。 又云。 罗叉娑此云谁者。 若女则名罗叉私。 旧云罗刹讹略也(文)第十八卷亦云罗刹娑。 总此书意云罗刹婆也。 八十华严六十七云罗刹娑。 (文)显宗论第十六云逻刹娑(文)又云罗刹私(文)婆娑七十三云逻刹娑(文)正理论三十一卷三处云罗刹娑(文)神护景云二年御愿一切经也。 华严惠苑音义。 亦云罗刹者具云逻刹娑(云云)又玄奘翻经在永徽年时。 从彼时所翻经一向云逻刹婆。 如陀罗尼集经亦是永徽年译之。 岂独玄奘云罗刹婆耶。 义净所译孔雀经中以罗刹云曷刹娑之文甚多。 菩提流支宝积经云。 阿啰(二合)去洒(●二合)娑(文)又云罗刹斯(文)无畏不空等译皆然。 今基师所释似此等经。 故知正也。 不可云错。 但知玄奘定云娑者。 胎藏梵号罗刹云●●●。 罗刹女云●●●。 全真千字文云●●●(文)随求陀罗尼亦有此句。 盖男云●娑故女云●斯也。 然玄奘所译不空罥索经云。 不为一切暴恶鬼神逻刹斯等吸夺精气(文)如邬●波●索●迦●云近事男邬波斯迦云近事女。 定知斯字是●字音也。 若不男云罗刹娑。 岂女云逻刹斯耶。 又●字得下时上字有舌内涅槃点音。 故●●●直云罗刹也。 若作●●●等形。 略时以唇内涅槃点音可云罗飒。 是梵文通例也。 但至诸文不可皆谬之难者。 娑婆相滥自古有之。 如阿难娑伽罗。 此云喜海。 然古云阿难婆伽者。 婆字可改作娑形。 ●●●云海故也。 诸文皆同。 请雨经云婆伽龙王之文不空云娑(去引)萨口cdp2706_,84,0548b07(15):譬如大海娑伽龙王(文)大论云。 婆伽度龙王或云婆伽陀龙王(第十四)娑伽多龙王(第二十四)又大品经。 四十二字门中第十六字云婆字门。 入诸法时不可得故(文)论牒经同之。 论释之时云娑定可娑也。 是●字也。 又大论释调御丈夫云富楼沙昙クサカンムリcdp2706_,84,0548b13(18):念诵结护云些(文)些字西域言cdp2706_,84,0548b15(06):一文谬之后书写之者展转皆谬欤。 多有其例。 无见玄奘正笔作婆形之人故。 今准傍例云娑无过。 佛法始传汉土时中天竺摩腾三藏译四十二章经时云辟支佛须陀洹斯含阿那含等。 定知此古语也。 不可云边国讹音。 摩腾三藏何传边国讹音乎。 例如日本ニモ田舍ノ人ノ语ハ是古ノ日本ノ语王城ノ人ノ语ハ学他国语展转改变。 故玄奘闻天竺边国语似古译谬故云然欤。 中天兼以龙宫文(云云)即是传他国语之证也。 时世改变人语改事以大唐可为证。 阿ヲオトイヒ那ヲノトイヒ多ヲトトイフ。 岂与古语相阶乎问。 案梵文体例。 阿弥陀此云无量。 所谓阿弥陀钵罗婆菩萨此云无量光菩萨。 大赞●●●●●译云无量之量是等也。 然章疏中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文)寿字何在答。 其实云●●●者此云无量也。 ●●●●●此云无量光。 ●●●●●此云无量寿也。 但阿弥陀直云无量寿者。 依梵文略显广也。 彼大日经奥云。 输波迦罗此云善无苦(文)温古义释序并弘法大师说云。 具云输波迦罗僧诃。 此云善无*苦或云净师子(云云取意)此略僧诃字。 故师子言在输波羯啰之外也。 不空普贤大赞多●●云普贤。 其实●●●●●云普贤也。 无●●●。 今加普也。 又造章疏人非皆达悉昙之者。 故见经中或略云阿弥陀佛或具译云无量寿。 梵汉之异得意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欤。 又华严惠苑音义云。 阿弥陀佛者具云阿弭陀婆耶。 此云无量寿(云云)其实可云无量光不细察欤问。 毗婆尸佛又云维卫佛。 毗摩罗诘菩萨又云维摩诘菩萨。 阿毗跋地又云阿维越致地。 此等维字其如何答。 维字平声。 以隹反。 与惟遗唯同音也。 唐音云谓(和音)和音云唯(和音)问。 此中正可用何音耶答。 若准唐音可云谓(和音)今世人皆云唯(和音)然不叶梵音。 何者●字缚音也。 加伊点有●毗音也。 唯古●字云和。 加伊点有●违音。 所以毗糸cdp2706_,84,0548c27(05):今维字唐音是韦也。 故呼●字音矣。 若云唯(和音)●字可加点。 然世人呼维云唯(和音)者不知梵文合不直呼汉字和音也。 故今私义。 维摩诘等维字直用唐音可云韦也问。 万人皆云唯。 然一人云韦。 岂非狂人答。 梵●字有二音。 故法华或云阿毗跋致。 而非狂人。 汉维字有二音。 故今用谓(和音)音。 何云狂人邪问。 法华等经。 和音读之。 维字用唐音。 何非狂人邪答。 三藏翻经之日以唐音译之。 故唐音正顺梵语也。 传法大师以唐音传和国时虽用和音亦有唐音。 泥音奴低反。 ▲ムヒ△和音可云ネイト。 尾字无匪反。 和音可云美(和音)染字汝盐反和音可云ネム。 帝释刹帝▲テイコクテイキウウ△利啼哭啼泣恒。 时恒河沙此等字既用唐音。 维字用唐音有何过邪问。 先德皆呼唯音。 后辈云谓。 岂非过耶答。 古译多云维。 新译云毗。 彼若无过我亦无罪矣。 天竺语法或有抑扬或有奢切。 言抑扬者如●●字。 言莎诃者即是抑●。 言萨嚩诃即是扬●。 ●●●●此言如来或云多他阿伽度也。 ●●言如。 阿伽度者此云来也。 ●字引点即是●字。 多他蘖多此抑●字。 阿伽度者扬●字也。 释提桓因者●●●●●●也。 ●●云释抑●也。 ●●云因亦抑●也。 ●●●●阿那波那或云安槃亦抑扬也。 西域言cdp2706_,84,0549a27(09):声有抑扬者盖此意欤。 言奢切者。 ●●●●●或云释迦牟尼。 ●●切音呼之。 云●欤。 或云释迦文。 ●为空点呼之云文欤。 ●●●●或云毗沙门。 ●吠切音云毗欤。 ●ヲ切音ニ云沙欤。 ●为空点云门欤。 由之应言梵文略语有多样。 一者以反切音略之。 所言●云沙●言波是等也。 二者以大空点音略之。 ●●云因●●云门●●言安是等也。 三者以涅槃点音略之。 ●●云摄●●云劫是等也。 抑扬与奢切或同或异。 ●●●●●或云毗摩罗诘。 ●●●古云三昧。 ●●●●●古云斯陀含(文)●●莎(苏活)底(义净)●驮(特嚩反)胎藏新轨●惰(法华)大论云婆陀秦言缚(文)实●●也。 又云娑婆。 秦言一切(文)实●●也问。 萨芸分陀利者正可云萨昙分陀利。 此云法华也。 昙者●●此云法。 故芸字不当之。 罽那尸弃者或本云刺那尸弃剌那。 梵作●●。 此云宝。 故玄应云。 作罽那者非也。 罗刹婆者梵作●●●。 故可作罗刹娑。 若如此知者可改字形。 音可呼之欤。 为当如世人乍知谬如本可呼之欤答。 为弃邪归正故学问也。 乍知而如本呼之者。 知而无益。 乍知谬而呼之者。 邪习难改。 何达佛道乎。 如耳耳正云声闻也。 岂如字呼之耶。 玉玉亦是璎珞。 不可云玉玉。 萨芸ノ芸字トムトイハムニ有何过乎。 罽字ラツトイフニ有何过。 文撰中可云土而书石。 相传ツチトヨムコトアリ。 一切例之悉昙要诀卷第四加州隐者明觉撰问。 陀罗尼集经云。 萨蒲跛突瑟[齒*齊](文)此[齒*齊]字其音如何答。 突瑟[齒*齊]弊者。 大底云●●●也。 [齒*齊]字可用对音。 法华陀罗尼●字玄奘云瑟齿cdp2706_,84,0549c07(17):玄应音义作瑟[齒*齊])掘多云瑟[齒*齊](都皆反)●字玄奘云媄(除皆反)掘多云[齒*齊](文)又●字玄奘云[齒*齊](或作齿cdp2706_,84,0549c10(25):法华经譬喻品偈[齒*齊]啮死尸之[齒*齊]字万人用齐音。 所以慈恩云。 传在诣反。 玄应云。 相承在计反。 何今违之答。 仲算音义引云。 慈恩云。 不知[齒*齊]字所从。 恐错哜为云。 或应作齿cdp2706_,84,0549c16(10):昙榳云。 字都无此形。 今或作齿cdp2706_,84,0549c18(11):通俗文啮文日[齒*齊]也)又第九卷云。 [齒*齊](又作齿cdp2706_,84,0549c19(19):同竹皆反文)十一面咒云●●●●玄奘云伊齿cdp2706_,84,0549c22(08):意依哜字欤。 或作外作欤。 虽云相传不可必依信。 玄应一切经音义释经序齿cdp2706_,84,0549c24(13):阿惰徒卧反。 案梵本云怛唎(此云三)阿持缚(世)僧伽(众)咄略(同一种)经文有作惰。 相承于六反。 检无此字。 疑传写误也(文)件惰字不空云●跢吠(二合)玄奘云●特嚩。 相承于六反。 何必依之。 今亦准之问。 胎藏轨如来脐真言云。 阿没嘌(二合)都嗢婆(二合)嚩(文)嚩梵字形如何。 又嗢字音如何答。 梵文作●●●●●形。 ●●●此云甘露。 ●字点即●也。 ●●此云生也。 音声相连云然也。 嗢字音最胜经云乌骨反(文)●字余声云オ●字云ツ。 或オツノ音也。 问。 ●●●云嗢娜蘖(二合)帝。 又优钵罗花云嗢钵罗花。 以此思之。 嗢字可是于音。 嗢婆(二合)字或本作●形。 安然和尚亦云●●二合字。 何云●字耶。 答。 嗢字ヲオツトイヘトモ。 前字有●点。 次字有●等字。 相连成其音也。 故遂●字音也。 但至安然和尚●●二合义者。 义释第七释经从心思所生文云。 嗢婆(●)嚩(●)梵音。 正翻为有。 亦带生声。 故随文便以心思有为正思所生(文)。 所以东寺本三井寺本悉作●●形云トハハ。 义释云纳婆(云)嚩(文)新度胎藏轨亦作此形。 悉上字有●点。 嗢婆(二合)嚩。 又佛部真言●●●●普通念诵法云怛他蘖姤嗢婆嚩。 岂作●●●●●●耶。 凡梵文作法。 上字若有●点即下句首不置●字。 是通例也问。 若依东寺三井寺本。 何不如彼呼嗢云ト耶。 答。 彼但直呼梵字音也。 不言嗢字合不或云纳故。 依之云然欤。 问。 ●字云都。 此字既有污音。 而下别云嗢。 岂非别置●字耶。 答。 ●点是长声故。 上虽有污音而下亦云嗢欤。 如彼●●●●●此云语甘露。 ●●●云语。 ●字引即阿也。 阿密利(二合)多此云甘露也。 然云嚩遮那(引)阿蜜(二合)多(文)凡上乍有引点下置阿字。 是通例也。 又●●●●此云大自在者。 ●●云大●●●云自在也。 然唯识述记云摩醯伊湿嚩罗。 此亦●点长呼二字亘义也。 阿婆噜吉帝湿嚩罗云观自在。 然西域记释迦方志皆云阿婆鲁吉低伊湿嚩罗。 ●●●此云大帝。 ●●云大。 ●●云帝也。 然西域记云摩醯因陀罗无量门。 破魔陀罗尼经云那隶因驮罗宋言人主(文)●●●也。 此亦为例。 问。 ●字点为嗢者。 都嗢可为二合。 今嗢嚩为二合故嗢音可非●字之点。 答。 嗢字乌骨反。 オツノ音。 所以オノ音在●字。 ツノ音在●字。 至二合在上在下俱无失。 除盖障菩萨明云●●●疏云骠(上)也(二合)。 嗢揭(二合)多(文)义释云嗢(此嗢字已入前句长声)揭(二合文)又多罗菩萨明曰●●●●●(文)疏云迦嚧拏(悲也)嗢婆嚩(此嗢字是拏字余声也。 此句生也文)故知嗢字虽在下兼上字点也。 所以此等字有三读。 一者如本字呼之。 如阿弥陀大咒云阿密利(二合)妒纳婆(二合)吠也。 二者污音上下俱置之。 如云阿没(二合)都嗢婆(二合)嚩也。 三者上字无污音。 下句首别置之。 如云迦嚧拏嗢婆嚩也。 又疏中●●●●云枳那嗢婆嚩是等也。 又金刚界●●●●●此云门开。 前唐院慈觉大师在唐校定本云。 娜嚩嚧嗢(二合)娜茄(二合)吒(引)耶(文)准之亦可有都嗢为二合之义。 又菩提心真言●●●句轨云母怛波(二合引)娜。 大日经云母嗢橎(二合引)娜(文)嗢字音不两向呼之。 此文难呼。 凡如此事若得意了。 左右无过(云云)嗢字オツノ音。 依オノ音合上为二合。 依ツノ音合下为二合欤。 ●●或云纳誐(二合)谛或云嗢誐(二合)谛。 一向例之更不异也。 陀罗尼集经六马头●●●●●云阿蜜唎都姤(二合)婆(去音)婆。 俱舍云。 十嗢僧伽为大嗢僧伽(文)古云摩欻僧伽(文)大嗢僧伽也。 问。 佛胸上有卍文。 指此名为万字。 若尔此字为梵字为是汉字。 若汉字者。 汉字之中未见卍形。 况无量义经云。 胸表万字师子臆(文)传教大师注云。 胸表万字者。 胸者颈骨之下乳房之上。 现字之表处者表示万者借音之字。 胸上表示梵满之字。 其梵字者应作卍字。 此经借音作此万字。 即表果满也(文)陀罗尼集经第十二云。 于扇当中作西国万字。 字如佛胸上万字。 字四曲内各作四个日形(文)若依此文。 应云梵字。 若梵字者。 梵文作法●字加空点方有万音。 十八章中未见卍字形音。 况华严云卍字之形。 弘诀第五云卍字千福之奇(文)前代之疏之中未交梵字。 何独交此字耶。 答。 依先德意已是梵字。 私回愚案亦可云汉字。 何者弘诀正文云。 聚日融金之声既彰希有之微。 卍字千辐之奇诚标圣人之相(文)既对聚日融金而云卍字千辐。 故知卍字即是万也。 所以觉运僧都云。 卍字即是万字古文(云云)华严中卍字之形文或作万字之形。 彼经中多用古文。 星字作○形。 日字作●形。 地字作峚等是也。 故万字古文作卍形欤。 但天竺卍形木非字也。 乃是印形。 其形自当汉土万字古文故云万字欤。 如十字羯磨。 羯磨形似十字。 故云十字羯磨。 或直云十字印。 非以十字即为羯磨。 十字是此土字形非西土字。 然三藏传汉土时。 以此土·十字令知羯磨形欤。 苏悉地经或于十字大路之边(文)以四衢道名十字者。 非道即十字。 又经中多云丁字之势丁字之形者。 丁字虽非天竺之字。 以此土丁字令知一横一竖之形欤。 陀罗尼集经第七云。 如唐丁字(文)又唐朝云八字之眉者。 眉形似八字也。 万字形印亦复然欤。 但陀罗尼集经云梵万字者。 梵国卍形自当汉土万字形故云梵万字欤。 而作万者万万二字同字异形故互用欤。 华严惠苑音义释经卍字之形文云。 今勘梵文。 卍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 然经中上下据汉本。 总一十七字同呼为万。 依梵文有二十八相。 即八种相中四种相也。 谓室利靺瑳难提迦物多塞嚩悉底迦(此云有乐)本囊伽吒(此云满瓶)又有钵特忙(此云赤莲华)斫讫罗(此云轮)跋折罗(此云杵)盎句奢(此云曲钩)相(云取意界抄)又卍(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云)噩(难提迦物多此云右旋文)若依此文。 卍字专非梵字也。 百福相经说八十种好中云。 六十三者臆前有室利婆槎像(文)诚知卍形梵云室利婆瑳。 此云吉祥海云非正字也。 而似此土万字古文故或云万字欤。 大般若云胸臆德字(文)室利者吉祥也或云德。 如曼殊室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也。 是吉祥有德之相故于佛胸等表此欤。 若直是梵万字者。 何不直云万字而云德字邪。 又梵字音古译新译其文不同。 而此万字其文不改。 定知非梵字也。 但一十七相同呼为万之事难信。 于莲华轮杵瓶等形经中何故说为万字乎。 玉呬经苏悉地经出种种吉祥相中云万字印右旋印(文)又宝嗢经云。 置万字等诸吉祥印(文)不空罥索经第四云万字相印(文)可是云吉祥相。 何又云是万字耶。 况万字印右旋印各别出之。 当知右旋等非万字也。 又既云万字印。 非卍即字。 乃是印形也。 故胎藏曼荼罗虽无梵字。 遍知印中书二卍字。 譬如莲华羯磨等并皆书之。 疑云。 观佛三昧经第三云。 是时世尊披僧祇秡示胸德字令比丘读□德字。 已知佛功德智惠庄严于万字印中说佛八万四千诸功德行。 比丘见已赞叹佛言。 世尊。 甚奇特。 但于胸字说无量义。 何况佛心所有功德(文)既云读德字知其义。 何云非字耶。 答云。 非字之旨如前已释。 室利婆瑳此云吉祥。 或云德。 故读此而知具吉祥万德欤。 同经第三云。 胸德字相万字印相(文)又第四卷云。 如来胸德字相。 乃至是故万字名实相印。 诸佛如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学得此印(文)此文既犹云印。 故非梵字也。 问。 万辐相经云。 手足有德相。 (文)于佛手足亦有此印欤。 答。 然也。 于佛手足有此印。 大论二十四云。 手中德字缦纳庄严。 当以此手安慰众生。 令无所畏(文)大般若三百七十八云。 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吉旋德相。 文同绘画色类朱丹(文)当知手中亦有此印也。 又佛足迹左足头指已下四指下有卍之文。 右四指之下有卍之文。 故知下亦有此印也。 问。 左旋右旋皆云万字欤。 为当如何。 若俱名万字者。 万字古文岂作右旋亦作左旋乎。 若唯一名万字者。 佛足下左右俱有之。 以何正可名万字耶。 三井寺唐本万字左旋作之。 遍知印亦左旋作之。 无量义经注亦左旋作之。 慧苑妙乐右旋作之。 可依何文耶。 答。 佛本行集经第十卷说太子相云。 是童子发圆而右旋。 壮如万字(文)八十华严二十七云。 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文)菩提流支宝积经第二十说不动如来舍利相云。 皆有卍(音万)字之文(文)又云表裹皆有吉祥之相(相表之文其状如卍)定知万字是右旋也。 但室利婆瑳之名可通右旋左旋。 通是吉祥相故也。 万字之名唯可是右旋。 若左旋者非万字古文故。 所以手足样非一故直云德字不云万字欤。 但诸文中形不同者。 同德字故互用之欤。 随足左右有左旋事。 可有深意矣。 八十华严第四十八云。 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 如万字。 名吉祥海云(文)诸相皆出名中此相名吉祥海云也。 既云形如万字。 故定知非字也(文)缚瑳迷伽此云庆云。 故室利跛蹉此云吉庆欤。 问。 请观音经有六字章句陀罗尼。 此六字者为。 如云八字之眉十字之路取其形耶。 为如云文殊六字之咒大日五字之明取其字数耶。 若云取字数者。 彼咒有五十三字。 何云六字章句耶。 若云取字形者。 彼咒何似六字之形耶。 答。 六字之言暗以难知。 但天台止观云。 六字即是六观世音(云云)妙乐弘诀云。 他云。 三宝名各二字。 合成六字。 又三宝各一字。 观世音三字。 合成六字。 今皆不用。 疏为三种六字义。 一果报六字。 即六道也。 二修因六字。 即六妙门也。 三约六根以为六字(云云可见本文)法门无尽故义非一条。 今私加愚案。 非但此经六字。 神咒王经中大咒有百字。 小咒有十五字。 自余之咒亦字数多不可数字以为名号。 彼经中不说六道六妙门六根。 不可约此三法。 又六观音无一处具出六之文。 难约此作释。 私案梵文体例。 沙●字云六亦云具足。 故可云具足章句而云六字章句。 涅槃经云。 沙者名具足义(文)吉藏疏云。 沙者翻为具足(文)大品经云。 沙门诸字法六自在性清净故(文)大论云。 若闻沙字即知人身六种相。 沙秦言六(文)无依无得大来四谛玄义记云。 沙者译云六。 胡法以六为具足义也(文)若尔梵可云沙字章句。 汉可云具足章句。 如法华云其语巧妙具足清白。 文云。 欲闻具足道般若。 云文义巧妙具足无杂。 华严云。 为说圆满经。 大经云满字法门也。 然沙字中含六义故云六字章句欤。 若以六释具足义即可也。 如萨达磨此云正法或云妙法。 故合云正妙法也。 若离具足而释六义即难也。 何故此咒名具足章句。 余咒或偏具灭罪德或偏具除病德或偏满世间愿或偏满出世愿。 此咒威力能满一切愿。 故云具足章句欤(具众德义可见本经)问。 若可云具足。 何故云六耶。 答。 梵语多含故随人心各别译之。 如四十二字。 罗什玄奘不空等各别译之。 非依梵字一一种译之。 此亦如是。 又如路鸡湿婆罗此云世自在或云观自在或云世饶。 又如树提伽此云有明。 有明者火也。 以从火中出故佛号树提。 所以义净译为火生也。 星亦名树提。 有明义故。 玄奘译树提云星历。 似违佛意。 又如阿弥陀经云大焰肩佛。 佛名经云大焰蕴佛。 塞揵陀云肩云蕴云聚。 正云聚也。 火炎之聚也。 彼佛岂但肩有焰耶。 依塞揵陀之言通或肩或云蕴也。 又如阿温摩揭婆宝从石中出故正可云石藏。 依梵语通译云马胎也。 又如摩奴阇正可云人生。 依音通故唐三藏译云意生。 又如舍利弗正云鹙子也。 依言通故亦云身子。 又如缚罗比挂托惹那。 应云愚夫异生。 而云毛道生。 依嚩罗音通。 如此之类不可具举。 以此云异事翻欤。 问。 天竺指大唐国云摩诃至那国。 然者此方如何翻之耶。 答。 西域记意翻至那云汉文甚多。 如至那仆底唐云汉对也。 又第五卷戒日王问玄奘三藏云摩诃至那国者即大唐国欤。 三藏答云。 至那者前王之国号。 大唐者我君之国称。 意实谓支那此云汉。 故云前王国称也。 又梵唐两语对相集云。 支那泥舍汉国也。 ●●●(礼言)若依此等文翻支那云汉也。 义净千字文●(支)●(那)云唐。 全真同之。 佛本行集经支那国书翻云大隋国。 普曜经云秦书(文)当知支那是不简汉唐一国通名也。 汉时翻云汉。 秦时云秦。 乃至隋时翻云随。 唐时翻云唐也。 例如西土人随处称名东国人总名天竺。 华严经并文殊童子经云。 支那国有清凉山。 当知此名佛世有之。 佛出周世。 汉名未有。 何翻支那而云汉耶。 华严惠苑音义云。 支那此翻云思惟。 彼国人多思惟。 故云为彼国始终不改名可然云。 随世各翻为当时国名。 故义净翻支那云唐欤。 玄奘之说吉吉可案之。 南海传三云。 且如西国名大周为支那者。 直是其名。 更无别义(文)开元录名有二种。 一有义名。 二无义名。 今依义净意可云是义名欤。 故云汉乃至云唐亦不相违。 古云真旦与支那少别。 义净高僧上云。 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问。 灌顶者梵云●●●●或云●●●●。 仁王经良贲疏云萨嚩(引)毗晒(引)迦(引)者此云一切灌洒也。 毗色讫谛(二合)者此云所灌也。 会意云。 以灌顶法而灌其顶(文)以水灌顶名为灌顶。 然而苏悉地经中卷云亦通灌顶其物亦通灌顶自身。 只可云灌其物灌自身。 何云灌顶耶。 或可云灌自身顶。 何云灌顶自身耶。 答。 灌顶者本轮王太子即王位时以四海水灌顶也。 以此为本而名灌顶也。 其实一切授官荣皆云灌顶也。 故不空所译二卷随求陀罗尼经说罪人持随求功德免王难中云。 尔时彼王欢喜踊跃即取彼随求供养礼拜。 即以缯帛系罪人首与其灌顶册为城主(五天竺国法若授官荣皆以缯帛系首灌顶然授职文)又义净千字文策立城主之策云●●●●(文)佛陀波利尊胜陀罗尼云。 阿鼻诜(去声)者苏楬多伐折那此云洒。 如来语阿蜜多毗晒罽此云甘露策住(文)当知或云灌顶或云策也。 策字切匀恻革反。 符命也(文)策立城主。 カシツキタツル义欤。 大日义释。 其性调柔离于我执之文云。 此我执梵本作灌顶字。 阿阇梨相传云。 此字义不相应。 当云离于我执也(文)我执者自ラカシヅク义也。 故梵本作灌顶字欤。 此义极成矣。 灌顶有多种。 授记灌顶摩顶灌顶放光灌顶言教灌顶。 并非灌水。 但是カシヅク义欤。 轮王灌顶但是カシツク义也。 カシツク义有多种中以水灌顶是其一也。 有部毗耶四十七云。 我等宜可策以为王(文)金刚仪轨五佛灌顶五佛系鬘各别出之。 五佛系鬘皆云●●●●。 岂是灌顶义哉。 如云●●●●●●●。 何以莲华鬘灌其顶耶。 余四例之。 但系鬘カシヅク义欤。 教王经中授名云名号灌顶。 又仪轨中云。 手持五佛冠灌一切佛顶(文)总令着宝冠云宝冠灌顶也岂以宝冠灌顶乎。 不空尊胜陀罗尼云。 ●●●●●译云灌顶我。 陀罗尼集经云。 请三昧陀罗尼功德之水灌顶身心(文)灌顶二字合テカシヅクト可云。 灰水ヲアクトイヒ鼠狼ヲイタチトイフ训ハ只随义故今私用之事起。 自洒水故名云灌顶欤。 灌顶古译云阿惟颜(文)八十卷华严译云受职(文)白居易乐府下云。 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文)策者。 问。 忏悔者梵语欤汉语欤。 其义如何。 答。 义净三藏南海传云。 梵云痾钵底钵唎底提舍那。 痾钵底者罪过也。 钵底舍那即对他说也。 口忏摩乃是西音。 自当忍义。 悔乃东夏之字也。 追悔为因(文)玄应一切经音义云忏悔(此言讹略也。 书无忏字。 应言叉磨此云忍。 谓容恕我罪也文)华严经惠苑音义云。 忏悔者。 忏谓忏摩。 此云请忍。 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也。 栖复云。 梵云忏摩唐云悔过。 有云忏悔梵汉合呼也。 次明觉私案云。 众说虽如此。 又案圣教出私义者。 忏悔二字俱可唐音。 何者最胜经疏云。 忏悔者梵提舍那阿钵底(此云说罪。 可见本文云云)千字文云。 ●●●罪也(文)●●●讹也。 若依此等文是忏字梵语悔字唐音也。 翻梵语云。 阿跛提罪译曰犯也(文)又云波罗提云舍尼。 译曰向彼悔也(文)又云提舍迦罗尼罪。 译曰。 提舍者发露。 迦罗尼者应作也(文)又云提舍尼。 此云悔过(文多有此文)优波提舍尼译曰大悔(文)又提舍云悔过(文)二处有之。 小切匀去声。 忏字楚鉴反。 自陈罪也(文)鉴字鉴音也。 若尔似唐音。 普贤赞云●●●●华严经译云忏悔。 不空三藏云陈说。 次又云●●●正举忏悔名也。 不空译云陈罪(文)陈即说也。 ●●此云说也。 金刚界五悔云。 我今陈忏亦如是(文)普贤十愿云。 忏悔除业障(文)案此等语势可云唐音。 胎藏九方便云。 思惟说悔前罪业(文)说悔即忏悔欤。 天台止观第七云。 忏名陈露先恶。 悔名改往修来(文)同金光明疏云。 忏名披陈悔名断续(文)若依此文。 披陈名忏。 与切韵同(文)瑜伽论七十九云。 不发露不陈悔(文)忏悔云陈悔也。 最胜疏翻梵语出忏悔正名不云忏摩。 普贤赞二处出忏悔名亦不云尔。 南海传中出正梵名不云尔。 忏摩云梵辄难可依矣。 忏若云忍者。 陈忏岂云陈忍乎。 忏除岂云忍除乎。 不空圣观音仪轨云。 然后至诚忏一切罪作如是言(文)忏一切罪者。 岂云忍一切罪乎。 可云陈一切罪。 南海传第三云。 梵云痾钵底唎底提舍那。 痾钵底者罪过也。 钵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 说己之非冀令清净。 口旧云忏悔。 非关说罪。 何者忏摩乃是西音。 自当忍义。 悔乃东夏之字。 追悔为同。 悔之与忍迥不相干。 若的依梵本。 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 以斯详察。 翻忏摩为追悔似牢由来。 西国之人但有触误及身错相触着。 无问大小。 大者垂手相向。 小者合掌虔恭。 或可抚身。 或时执嚩口云忏摩。 意是清恕。 愿勿瞋责。 律中就他致谢即说忏摩之言。 若自已陈罪乃云提舍那矣。 恐怀后滞用启先迷(文)有部毗奈耶十五云(义净译)诣世尊所及苾刍众请乞忏摩。 言忏摩者此方正译当乞容恕容忍。 取谢义也。 若触误前人欲乞欢喜者皆云忏摩。 无问大小。 咸同此说。 若悔罪者。 本云阿钵底提舍那。 阿钵底是罪。 提舍那是说。 应云说罪。 云忏悔者。 忏是西音。 悔是东语。 不当清怒。 复非说罪。 无由致(文)问。 支提与塔其体同耶异耶。 又塔者梵语欤汉语欤。 支提者梵字形如何。 答。 天台法华文句第八云梵言塔婆。 此言方坟或云支提。 无骨身者也。 道宣四分律抄下云。 杂心云有舍利名塔。 无者名支提。 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也。 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文貇也)若依此等文支提与塔异也。 西域记云率堵婆(即旧所谓浮图也。 又曰鍮波。 又曰塔波。 私曰。 鍮。 又曰薮斗波文皆讹也)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塔字地盖反。 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波或云兜婆或言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云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 正言率都婆。 此译云庙或云方坟。 此义翻也。 或云大聚或云聚相。 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 案塔字字书所无。 唯葛洪字菀云。 塔佛堂也。 音他合反(文)南海传云。 制底○是积聚义○或名率都波。 义亦同此。 旧总云塔别道支提。 斯皆讹矣(文)依此等文支提即塔也。 最胜王经云。 七宝制底从地涌出中有舍利(云云)制底即支提也。 瑜伽论云。 制多供养(文)同本异译地持论云支提供养(文)岂云支提中无骨身耶。 又玄奘十一面经云。 以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像置有佛驮都制多中(文)岂云支提中无骨身。 又彼最胜经初云制底后云率堵波。 右经前后直云塔。 当知三名只是一物。 又最胜王经八云。 或有舍利制底之所(文)苏悉地经中云。 于有舍利骨制底之中(文)金刚经中二处梵云●●。 玄奘云制多。 罗什前文云塔庙次文直云塔。 又支提山僧祇律云塔山(文)地持论云。 若菩萨为如来故若供养偷婆若窟若舍若故新。 是名支提供养(文)古俱舍云。 若此地处未经建立如来支提。 于中造立如来薮斗波(文)又义释云。 世间敬如塔(文)梵云●●。 当知支提即塔也。 又宝积经九十八(菩提流支译)长行云。 散于如来及诸塔庙(文)重颂偈云。 散佛及支提(文)又施灯功德经长行云。 于佛支提施灯明已重颂偈云。 为欲照塔故燃灯(文)总此经意支提即塔也。 法华疏八云。 阿舍明四支征(知荷反)谓生处得道转法轮入灭四处起塔。 今之宝塔是先佛入灭支征(文)支征即支提。 何云与塔别。 言支提中无骨身者。 只是章安引古文欤。 支征即支提也。 岂多宝支征无骨身耶。 玄应一切经音义二十二云。 制多旧言支提或言支帝皆一也。 此云可供养处(文)又华严音义云。 塔具云率都婆。 谓置佛舍利处名也。 又云塔梵言也。 或曰偷婆正云率都婆。 此唐言为坟陵也(文)玄应云。 率都波此云庙(文)法华起七宝塔之文梵云●●。 胎藏梵号●●●●●云率堵婆大吉祥菩萨或云戴塔德菩萨。 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 新云八万四千率堵波当知率堵波即塔也。 法华文句三云。 塔波此云方坟。 方坟如此土冢墓。 大灌顶翻为冢也(文)妙乐记云。 率堵波此云高显方坟者义立。 谓安置身骨处也(文)率堵波者记云●●。 宝箧印陀罗尼云●●。 当知以●●形为正也。 依此等文。 塔是梵言略也。 具云塔婆。 又鞞婆沙云鍮波。 翻梵语抄云。 应云私鍮波。 译曰塔也(文)又同抄云。 旧译云。 外国谓为塔。 此谓为方坟。 待律者云坟。 声论者塔是此间语。 外国音肆鍮波为塔(文)起世同本经第二云。 作苏偷婆(隋言宝塔)若依此文。 塔字可云唐语。 小切匀云塔(佛屋也文)唐匀云塔(佛图也)玄应音义云。 引字菀云。 塔佛堂也(文)岂非唐语乎。 贤愚经十一云。 耶旬其身收取舍利盛以宝瓶用起塔庙鍮婆(文)若塔是梵言者岂云塔鍮乎。 双对集云。 塔梵云制怛里。 礼言云●●。 又同集浮图梵云素睹婆。 岂云塔与率睹波同是梵语乎。 菩萨处胎经第五卷中。 七宝塔偷婆之文甚多。 偷婆是●●也。 起世经二云。 苏偷波(隋言天聚旧云塔者讹略也文)佛陀波利尊胜陀罗尼经云。 全身舍利率堵波塔(文)苏婆胡经亦云率堵波塔(文)梵汉并举是常事也。 如云世尊薄伽梵。 岂云率堵婆率堵婆乎。 ●●云偷波者。 上置●字。 ●字云鍮。 多有其例。 或云私偷波亦可尔。 直云塔婆。 其旨不明。 未见。 有●●●●等点字直呼本字。 何如●●字云塔乎。 又大论中凡有梵语必出秦言。 塔字不出秦言。 故知即汉语欤。 凡罗什或云塔庙或直云塔。 不云塔婆。 法华疏所引灌顶经中或云造立坟塔或云在冢塔中。 观其语势似是汉语。 何云塔梵冢汉乎。 凡梵文或云●●或云●●。 皆译云塔或云塔庙。 金刚般若梵本云●●。 罗什翻云塔或云塔庙。 若塔是梵语者。 以●●不可云塔。 是汉语故直云塔欤。 最胜古译塔字亦然。 当知或庙皆是汉语故于二梵文用一翻欤。 ●●是积聚义●●是高显义。 累云石等而为塔庙。 故翻为塔欤。 答者累言也。 今从土故累土义欤。 日本坟庙ヲハカトイフヘシ。 冢义ツカヤト云ヘシ。 施灯功德经或云支提或云答庙或直云塔。 当知但是梵汉异也。 宝雨经第八云(达磨流支译)于如来像前或制多前或灵堵波前(文)宝云经云。 佛像塔寺众僧所(文)。 僧祇律三十三云。 塔枝提者佛住舍卫城。 乃至佛语大王。 得作枝提。 过去迦叶佛般泥洹后。 吉利王为迦叶佛塔四面起宝枝提。 雕文克镂种种彩画。 今王亦得作枝提。 有舍利者名塔。 无舍利者名枝提。 如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泥洹处菩萨像辟支佛窟佛脚迹。 此诸枝得安佛花盖供养具。 若言佛贪欲瞋恚愚痴已断。 用是精舍供养为得越比丘罪业报重。 是名塔枝提○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得持塔供养具供养枝提不。 佛言。 得○供养中上者供养佛塔。 下者供养枝提(文)此文塔四边得作枝提(云云)故知塔云庄严即塔欤。 非即塔也。 モコシハ无佛舍利欤。 吉幡悬塔。 モコシニハ次悬欤。 法华云。 五千兰楯龛室千万(文)龛即モコシナリ。 同第二十九提谓波利前白佛言。 愿赐狐发还起支提。 佛即揄狐剃发与之起塔(文)若如此文支提即塔也。 大威德陀罗尼经十八云。 如来所所有支提之中有舍利者皆悉收取(文)定知支提亦有舍利。 故有二义。 一支提即塔。 二支提是塔庄严也。 义净高僧传云。 此等西南大院之外方列大率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文)问。 法菀珠林第三十七引僧祇律云。 佛言。 亦得作佛支提。 有舍利名塔。 无舍利者名支提。 乃至若供养中上者供养佛塔。 下者供养支提(文)若如此文。 支提与塔别。 又支提中无骨身。 此义如何。 答。 塔者庙义故必有舍利欤。 支提者积聚义故不必有欤。 支提是通故。 ●●亦翻为塔欤。 虽无骨身而安经像故。 ●●亦云塔欤。 像全身舍利。 经是法身舍利也。 法华义疏十三云(三论)僧祇律云。 有舍利名塔婆。 无舍利名支提。 瑜伽云。 有舍利无舍利皆名支提(云云取意)鼻奈耶律六云。 宾头卢于物耶尼起五百塔婆五百房(文)此律前后皆云偷婆唯一处云塔婆。 故知谬欤。 问。 香木中云旃檀者梵语。 唐音欤。 若梵语者。 基师法华玄赞云。 旃檀香是唐音(文)最胜经出三十二种香药。 梵唐二名中云旃檀(旃檀那文)孔雀经出毗沙门天兄弟中云●●●(不空梵本)僧伽婆罗云旃陀那(梁言文栴檀)又同经出二十八药叉中义净云。 檀恒那(栴檀)僧婆罗云。 栴陀那(梁言栴檀文)以此案之可云唐音。 况大唐所出白檀紫檀更无别名。 故知是唐音也(文)若云唐音者。 华严惠菀音义云。 栴檀此云与乐。 谓白檀能治热病。 赤檀能去风肿。 皆是除疾身安之药。 故名与药(文)梵文作●●●形。 出全真千字文。 胎藏诸尊梵号栴檀香辟支佛名用之。 以●字为空点云栴檀也。 法华梵本栴檀香风之处云●●●孔雀经中多闻天兄弟名亦用之。 以此见之亦可云梵语。 如何可定。 答。 梵文既作●●●形。 栴檀之音暂可云梵音。 但云梁言者。 如西域记云。 方言不通梵语无译(云云)所以经云。 除摩梨山余无出栴檀。 当知栴檀本从天竺出也。 设有大唐亦可是天竺种。 本非唐本故直用天竺名欤。 如率堵波佛舍利僧尼等名皆是天竺名。 此本名亦然欤。 虽本非唐音于唐更无他名故云梁言欤。 正依梵文可云栴陀那。 从本唐土呼为栴檀故云梁言欤。 虽译●●为佛。 不可以佛字为唐音。 只是会翻欤。 檀字和名マユミ。 岂白檀ヲシラマユミト云耶。 ●●此云杀者。 然摩能脑人故从鬼。 此亦是木故从木欤。 璎珞从玉欤。 问。 法华经说塔相云表刹甚高广(云云)其表刹者其体是何。 为梵语为汉语耶。 答。 基师玄赞第七云。 梵云掣多罗。 彼土更无别幡竿。 即于塔覆饰柱头悬幡。 今云刹者婿讹也(文)天台法华文句引经云。 共竖刹柱缘是为兄弟(文)妙乐记云。 刹者应云刹摩。 此云田。 即一佛所王土也。 今名刹柱者表田城故。 故诸经中多云表刹(文)觉运僧都读经云。 表刹甚高广(文)又云。 起七宝塔长表金刹(文)明觉私案云。 表刹两字俱可汉语。 和言俱云ハシラ。 金刚界云●●●●翻云金刚表刹。 又直云金刚刹。 又云金刚杖。 又●●●●云金刚表刹。 当知表刹是汉语也。 小切匀云。 刹(初辖反佛塔中心柱文)教王经中卷云。 四方应四门。 四刹而严饰(文)略出经云。 坛形四方四门以四吉祥庄饰(文)又云。 从入门至东北角立吉祥门柱(文)宝积经云。 楼雉严饰门刹殊胜(文)故以柱云刹云吉祥欤。 灌顶经云。 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文)又云。 造作黄幡悬着刹上(文)无垢称云。 表柱庄严(文)无光涂相轮樘中陀罗尼云●●相轮樘者入九轮柱也。 此陀罗尼云着其中也。 日照三藏造塔功德经云。 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小犹如钵等(文)依此等文定知塔心柱云表刹。 又云刹柱也。 宝积经广博仙人会说四天王宫庄严云。 其宫殿前树以刹柱金银间错缯庄严。 悬诸宝幡随风摇飏(文)大论十四释如意珠中云。 以长木为表。 以珠着上(文)弘诀一云。 着长表上立誓雨宝(文)以●●云表刹。 故知以幢总云表云刹也。 塔上立幡故亦云表刹欤。 梵云●●。 此云田略或云刹。 如云佛刹也。 彼是梵语。 今云表刹者即汉语欤。 长表金刹者可云长金刹(文)问。 法华经等云。 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云云)其人非人者其体是何。 又梵名如何答。 观音经两卷疏有二释。 古人云人非人者紧那罗也(文)章安云。 结八部数也(云云)私云。 紧那罗者紧何也。 那罗人也(文)此神形似人而有一角故。 见者疑云是人非人。 故或译云疑神或云人非人。 古人依之以释八部。 后人非人章安结八部数者。 意云天龙八部之人非人等也。 此八部内无人故人非人不可各别数之。 只可云八部人而非人矣。 随求陀罗尼云●●●●●●全真云●●●(文)故今文云人等也。 随求又云。 ●●●●●●●(文)全真云。 ●●●●非人(文)故此文云非人等也。 舍利弗问经云。 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文)尊胜菩萨所问经云。 题婆摩多乃至摩睺伽末多摩沙末多阿摩沙末多(文)般若道行经二云。 诸天人诸龙○诸摩睺勒鬼神诸人诸非人(文)大般若五百卷云。 我等天众及阿素洛诸龙药叉并诸大力人非人等(文)八十华严终卷云。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文)大般若云。 随诸天龙广说乃至人非人等(文)故知非结八部也。 法华云天龙八部人及非人。 又云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文)当知人非人是二类也(文)不可云人而非人。 八部之外有之不可云是紧那罗。 又大佛顶经说观音三十四应中八部及非人各别数之为十身。 又宝积经百二云(隋笈多译)若天声若龙声若夜叉声若乾闼婆声若阿修罗声若迦楼罗声若紧那罗声若摩睺罗伽声若人声若非人声(文)又八十华严第四十四云。 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心阿修罗心迦楼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人心非人心(文)又云。 天众摩睺罗伽众人众非人众(文)古华严第三十云。 天心龙心夜叉心乾闼婆心阿修罗心紧那罗心紧那罗心摩睺罗伽心人心非人心(文)次云。 天言音○摩睺罗言音人言音非人言音(文)又禅通境界经上云。 诸天天主○紧那罗紧那罗主人人主非人非人主(文古译也)八部及人非人为十分明也。 此中人间人也。 可知非人者恶鬼也。 故药师经云。 横为非人夺其精气(文)问。 非人之称应通五道。 何以恶鬼偏名非人。 答。 仁王之仁梵云摩努赦。 良贲疏释云。 言仁者人也。 正理解人多思虑故。 依义训人有思亲故(文)以慈仁义名人。 恶鬼好损他故云非人欤。 大论二十六云。 所谓天语龙语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语摩罗伽等非人语译梵四天王等世主语人语一语二语多谓(云)依此文云结八部欤。 问。 法华陀罗尼云咩(羊鸣音文)何云羊鸣音乎。 答。 于咩字音实メイ也。 安然和尚云。 日朝之人未闻羊鸣。 或呼美以(汉音)或呼也(和音)或呼云米(汉音)或呼云未(和音)或呼云女文(和训)互谓我实。 不知谁真。 入唐之人皆闻羊鸣。 或云。 小羊鸣美也(和音)秋羊鸣美以(汉音)或云。 春羊鸣美也(和音)秋羊鸣美以(汉音)今捡法华梵本见作●铭字。 然此●摩字或呼云摩(吴音)或呼云摩(汉音)或呼云莽(吴音)或呼云莽(汉音)或呼云女(和训)故此●铭字随其本音云タイ米(吴音)云米(汉音)云铭(汉音)女(和训)皆得(文)近来闻。 入唐人云。 羊音ケツケツ鸣(云云)难叶●。 咩字音唐匀上声(绵婢反羊鸣也)嘪(同音也)羊声也嘪(汉解反羊声反)若ミヒヤ云咩声者。 莫解反难云羊声。 吠云犬声。 直是云ホユ也。 苻废反难为犬声。 唐匀平声牟(莫字反午声)上声吼(牛鸣呼作反古呴吽文)古呴吽者古文又作呴吽形也。 岂以吼字音即为牛鸣声耶。 白山比咩明神(云云)问。 百字赞云。 湿哩(二合)浊(轻引呼文)浊字直角反。 ●字可睹。 何梵汉不同耶答。 既云轻故与丁角反有别欤。 大日经●●之●字云磔(轻呼)此汉字本タクノ音也。 今云轻呼故不呼タクノ音。 又切韵浊桌濯三字直角反。 金刚智如意轮轨云。 ●桌(持教反)释迦文悉昙章●●擢擢(文)当知擢等字トタウ云也。 总メタクノ字又有ト音欤。 度字有トタク音。 又虎亦名乌择或作乌涂或作乌[虎*(口/旡)]西域记云。 乌择(音徒文)非独浊字也。 问。 护摩者梵作●●形。 此云火。 即焚烧义也。 然云火仪轨者。 即护摩仪轨也。 如意轮经以护摩法云火唵法。 此火唵火者梵语欤汉语欤。 答。 难知矣。 但试会之者。 苏摩呼经以护摩云护呼摩。 ●●相连之间●字为空点。 ●字有护呼之音也。 ●字不当火音唵不当●音。 难云梵语。 若云汉语。 唵字字亦不得意。 私推之火字反之得俱吽(二合)音。 ●字云俱●字云吽欤。 火唵字反之得虎(二合)音。 ●字云虎●字云吽欤。 ●●云梵。 ●●●●云毗沙门。 非反音难叶。 但火字护摩是火故用之欤。 ●●云魔。 魔恼人故从鬼。 ●●●云琉璃。 此从玉。 ●●云栴檀。 从木例之。 问。 金刚界仪轨云。 ●●●●教王经译云佛光。 普贤赞云●●●●●译曰辟支佛。 此事不明。 佛是梵语作●●形。 此云觉者。 何以梵语而译梵语耶。 答。 翻译有二。 义翻正翻也。 故澄观师演义抄第五云。 会意译罗什为最。 若敌对翻译大唐三藏称能(文)今依正翻。 ●●翻云仁者或云胜者。 ●●●●或译云最胜光。 ●●●●●或可云独胜。 俱舍云得胜果时转名独觉(文)即其义也。 佛之名号世人皆知。 仁者之号世多不识。 会意令知故云佛耳。 亦无大过。 又如●●●你(宁逸反)勿哩(二合)底。 普贤赞云涅槃实是灭也。 云涅槃者亦是会意也。 又●●●●是强姓子也。 义释云阿阇梨言宣会云佛子。 于义为着也(文)又义释云。 经戏论本无故文云。 若具存梵本应言戏论。 故今以会意言之故曰本无(云云)又大日经题成佛者。 具足梵音应云成三菩提。 是正觉正知义。 而佛是觉者。 故就省文但云成佛(云云)又吉庆赞云。 忙(引)啰(魔也)博吃刍(党也)偈云魔军义。 释云。 此中言魔军者。 梵本正音博吃刍。 是羽翼党授之义。 今依古译会意言耳(文)又释行者悲念心文云。 此中行者字梵本云真言者。 以偈中不可六字故取意削之。 下文颇有此例。 不复烦说(文)又释鹅雁等庄严文云。 雁非正翻。 梵本云娑(引)啰娑(上)鸟。 状如鸳鸯而大。 声甚清雅。 此方所无。 故会意言耳(文)又佛陀跋陀罗此翻云佛贤。 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文)此亦然。 又●●●●●此云无量光。 然译云无量寿者。 亦是会意翻耳。 ●●国古云汉新云唐。 亦是会意欤。 正云思惟国。 彼国人多思惟故。 又药叉翻云鬼神者。 鬼神之中一故欤。 或别云药叉鬼神等。 又或法相书云(不知题名作人)翻依有五。 一相望翻。 相形取义故二增字翻。 和字会义故。 三会意翻以意会义故。 四借势翻。 如羝羊开将前而更却等。 五异事翻。 于一名下一名下二义事而会取正故(文)此中第一即敌对翻欤。 亦云正翻。 第三会意翻如前。 第二增字翻者。 于诸字母或上或下加字释义。 皆增字翻也。 大论云。 阿字本不生者。 阿提云初。 阿耨波此云不生。 故云本不生(云云)一切例之。 又●●●●云世自在或云世饶。 ●世也。 ●●●自在也。 故云尔。 是正翻也。 或云观自在。 ●●●●是观也。 故云尔也。 是增字翻。 华严音义释提舍佛云。 正云底沙。 依西域训字。 底谓底逻那。 此云度也。 沙谓皤沙。 此云说也。 言说法度人也(文)又释摩尼云。 正云末尼。 末谓末罗。 此云垢也。 尼云离也。 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文)又普贤赞●●●●云普贤行(文)加普字也。 又菩提流支不空罥索经云。 那莫姤叶洉亸陀誐跢野(文)译曰敬礼宝髻如来。 加宝字也。 又●●●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趣也。 今以●云趣欤。 以●云取欤。 又诸文●●译曰归命。 正云归也。 加命字也。 又云稽首加首字也。 又●●正云皆。 而云圆者加字翻也。 ●●●●云圆也。 第四借势翻者。 义释天宫藏时庆文云。 梵本如彼庆中即含时义(文)又释如灭除在家种种若时庆文云。 梵本但云灭除种种苦。 即含在家义(文)又释其声普周遍吹无上法螺文云。 梵音于普遍字中即有声义有吹发义。 又有令彼普遍闻义(文)又释诸法无形像文云。 梵本初句但云形像。 然与无相法文势相连。 意明法无形像也(文)故略出经直云诸法如影像。 此如字梵本亦无。 又释其性调柔离于我执文云。 此我执梵本作灌顶字。 阿阇梨相传云。 此字义不相应。 当云离于执也(文)又●●●●译云如来或云如去释从天下文随便云如去者。 云生迦毗罗城。 随义势云如来亦是借势也。 第五异事翻者。 义释释开示于三界文云。 此中三界者梵本正云三世。 意通过现未来及三有也(文)梵云。 悉怛[口*履](三合)路迦(三世也文)大赞云●●●。 大日经云三世。 略出经云三界。 意同。 ●字有九义。 若瞿陀罗尼瞿摩夷之瞿字以牛释之。 瞿毗陀罗瞿物头瞿字以地释之。 是一证也。 又●●此云水或云手。 ●●●云清水。 ●●●●云金刚手。 华严音义释马脑云。 案马脑梵音谓之阿湿嚩揭波。 言阿湿嚩者此云马也。 嚩音薄何反。 揭波者脑也藏也。 若言阿湿摩揭波此云石藏。 案此宝出自石中故应名石藏宝。 古来以马声滥石藏声滥脑故谬云马脑也(文)阿弥陀经梵本云。 ●●●●(文)罗什云马脑。 云珠鬘者可云珠贯欤。 ●●此云鬘或云贯数珠。 非鬘而云珠鬘。 又一义劫初万物虽无名后诸圣人随物立名随名召体。 或有因缘立名。 如目莲等。 或无因缘而立名。 如桃李等。 虽无因缘前人若立名后代随之而呼之。 所以大唐本无佛。 故亦无其名字。 后闻其名遂即云佛。 依之万人皆呼为佛。 若尔佛之名字虽本是梵语遂为唐语。 日本之人亦呼佛为ホトケ。 佛字梵语故虽不可有日本训。 依世相承遂训为ホトケ。 尼字亦然。 本虽梵语日本遂训为アマ。 所以佛字不可定云天竺语。 后成唐语是唐语。 故栴檀亦似梵语。 目录云。 佛陀跋陀罗此云佛贤(文)以佛字为汉语证也。 白檀紫檀等万人谓唐语。 当知本虽梵语转唐语也。 琉璃本梵语后为唐语欤。 摩罗此云杀者。 后摩字加鬼作魔。 此亦似唐语。 禅字虽梵语后亦为汉语欤。 大论云禅静之处。 经亦云安禅合掌等(文)顶生王故事经先云。 尊者阿难在闲静处便作是念(文)次帖前云。 向至禅所便起是念(云云)定知禅字是静义也。 类音诀云。 禅(静也)无量义云。 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文)双观经上云。 禅思一心(文)阿那律八念经云。 阿那律在彼禅室译中坐思惟言(文)故知禅者静也。 大爱道经上卷云。 耳能通听鼻能禅息(文)イキヲシヅムトイフナリ。 塔字人人云梵语或人为汉语。 此亦虽梵语遂为汉语欤。 有人云。 梵者静也(云云)此亦梵语遂为唐语欤。 般涅槃者●●●●●也。 照五悔云。 临般无余涅槃者(文)无垢称经第二云。 若尊者慈氏当般涅槃。 一切有情亦应如是。 当有所般(文)此文以入云般欤。 三论义疏云。 般涅槃者。 般之云入。 即入涅槃也(文)问。 般若波罗蜜者。 般若字者梵作何形耶。 又般若字汉音如何。 答。 般若字梵作●●形。 大底如此。 然●字有论。 如上已辨。 般字切匀平声薄官反。 万人用此音。 若字上声人者反。 般若智慧(文)问。 ●●字可云钵罗慎若。 何直云般若耶。 若连声呼之。 可云钵剌慎若。 何者●字首有●形。 与●相连●字有剌音故也。 ●字何以空点音直云般。 ●字何直云若耶。 答。 ●字二合字也。 古译二合字或直呼上或直呼下。 今●●字古或云波若。 当知●字或直云波也。 又●●●●古波阇波提亦此例也。 然般字大空音呼之者。 与下●字相连故也。 ●●●此云一切智。 古云萨云若。 此若字得下和●字成云音也。 问。 云般涅槃之时般字用入声。 ●●云般故也。 不知般若之般若亦可用入声。 答。 尔也。 此字亦可用入声。 然今随世人且用薄官反也。 凡可有四义。 一者●字直呼云波。 ●字直呼云若。 大品大论及宝积涅槃等经多云波若。 即其义也。 梵字作法二合三合字或直呼上或直呼下或俱呼之。 其例众多也。 故般字或半音呼之可云波。 如●●●●云波阇波提亦其例也。 二者此般字亦可用入声。 何者●字首有●形。 与此相连字成入声故般字可用入声也。 金刚智念诵结护法云。 ●波罗(二合文)宝积经中玄奘译呼一切智多云萨伐若。 又以惠云般罗若。 真谛摄论第九亦多云般罗若(文)俱舍论第五亦云般罗若。 大毗婆沙论波罗提木叉云般罗底木叉(文)文甚多矣。 大论六十六以波罗蜜云般罗蜜。 此等般字难呼空点音。 故可用入声欤。 三者如前般字用薄官反。 ●字直呼云波。 ●字直呼云若。 故二字相连即成般若音也。 ●没罗●憾么或直呼云梵。 上下相连不知中也。 ●●云劫。 ●●云昙。 ●●云劫磨(出翻梵语抄)●●●云干沓和。 皆上下相连不呼中也。 今●●●或云萨云若。 例之般字亦用空点音欤。 四者同舌内故ハンハツ相通。 ●●或云发或云洋。 见山唐人云ケツサント等是也。 故左右无过欤。 问。 梵语多以复。 如●是无●亦是无合云●●此亦云无。 ●●此云王。 ●●亦云王。 ●●●●亦合云王。 ●●此云惠。 ●●亦云惠。 合云●●●●。 此亦云惠。 此方之言多以单矣。 彼土何故多以复乎。 答。 天竺作法或以一言以名多物。 如瞿一字目于九物。 或以多名目于一物。 如佛世尊有十号也。 所以●字有多义不必无义。 或云极或云无●亦有多义。 若云●●定是无义。 ●●亦是遮止义尘义主义。 ●●或云君或云胜或云自在。 若云●●●●定是王义。 所以●涅言有无义极义。 ●●言有对义极义。 是单语故有多义也。 唐云。 言语多有单故所闻多误。 闻香闻声同用闻字。 若云听闻。 乃是闻声。 苦字有ニガシネムゴロナルトイフ训。 过字ニスキタリトガトイフ训アリ。 其意难知。 非单字失耶。 若翻为汉语时亦梵汉相并出之。 如世尊薄伽梵(其一)金刚坚固(其二)东弗波提(其三)北郁檀越(其四)欢喜阿难(其五)此意云。 单扬梵语难知汉语。 单扬汉语。 不尽梵音旨。 故双举二音欤。 问。 ●●●●此云无量光。 然赞云敬礼无量光而云●●●●●●。 无此●字者为直略之为有意耶。 又●●●此云应供。 然赞云如来应供而云●●●●●●。 略此●字亦有意耶。 答。 未得口传。 然私案之。 可有二意。 一者直略之欤。 如●●●此云寻香或云食香。 俱舍光记云。 健达缚是短音中呼。 若长声中唤。 应言健达頞缚。 其健达名香。 是字缘。 頞缚是字界。 或因寻义或因食义。 寻谓寻香。 食谓食香。 以健达助頞缚即名健达頞缚。 此中依短声中呼略去頞字但言健达缚。 若长声唤达即亦摄頞。 若短声唤达即不收頞。 虽短声呼达亦无有过(云云)正理论云。 此頞缚界虽正自行而于其中亦有食义。 以食香故名健达缚。 而音短者。 如设达途及羯建途略故无过(文)显宗论十七云。 此頞缚界虽正自行而于其中亦有食义(文)若依此意。 ●●从本云敬礼。 略去●字直云●●●欤。 ●●●●从本云如来。 略去●字直云●●欤。 依此等意缚日罗盎俱舍此云金刚钓。 然短直云嚩日罗俱舍云直略盎字也。 ●●●●云金刚起。 然经云嚩日啰底瑟吒者直略●字欤。 ●●●●者金刚水也。 然经云嚩日啰娜迦者略●字欤。 ●●●●观自在也。 或云世自在。 然瑜祇经云●●●●●●●●。 ●●●云自在。 今直略伊字欤。 大日经一切夜叉咒●●●●文诸轨并义释疏皆作药乞叉湿嚩形。 略出经云摩隶阿毗诜左(文)●●鬘也。 ●●●●灌顶也。 所以五秘密轨云。 ●●●●●●(文)然千手法华普贤金刚王等诸轨(●●●●●摩隶毗诜左文)当知直略●字也。 一切例之。 二者唐朝好略故无因略字。 如阿阇梨云阇梨阿罗汉云罗汉阿弥陀云弥陀也。 西方好广故无无因略字。 若欲略阿字。 必为上句终字点。 ●●●●●云●●●●又●●●●●●●●●云●●●●●●●。 阿乌等字各有所诠。 若略之时所诠既失。 故不可直略上字。 必可有所以。 但俱舍略阿字者可有别意。 彼论字界故于一界上加多字成种种义。 与今不同。 如●●●●或云世自在或云观自在。 ●●云世。 ●●●云自在。 故云世自在。 是敌对翻也。 ●●●●此云观。 ●●●此云自在。 故云观自在。 此增字翻也。 不可同今。 但私案梵文体势可有●●通用之义。 陀罗尼集经诸大咒终多有阿知若(二合)波夜提之文。 第五卷云。 乌(去引)枳若(二合)波夜提(文其一)摩利支经乌头摩斯之文仪轨云。 遏(●)度(引)沫(●)思(●文)陀罗尼集经云。 阿豆摩斯(文其二)西域记云。 阿耆尼国旧曰乌耆国(文其三)华严经惠苑音义释经大应伽药文云。 应伽此云身亦云分。 谓支分也(文)其实●●此云身云分(其四)阏伽真言云●●●●此云金刚水。 然不空仁王念诵法云嚩日罗(二合引)娜迦(文其五)●●是胜上之义也。 然金刚界●●●略出经等云金刚上(其六)又云。 义释云●●。 此●胜(文)怛哩(二合)喻(此也引)仡啰(胜也二合)翻梵语云。 阿罗伽度波摩。 应云优罗瞿婆摩律日蛇辟经也(文其七)又翻梵语云。 应祁罗舍应云盎祁罗娑。 译曰。 盎祁者钵逻娑者味也(文其八)金刚般若梵唐对译中阿罗汉之阿字多分为上字●点。 又●●●离。 ●●●无上(文)当知●字或云乌也(其九)故阿弥陀赞云。 ●●●●●●。 文殊室利法宝藏经云。 ●●●●者●●云归命也(翻梵语云。 耶么此云归)●●●●●云无量光欤。 阿弥陀经梵文●●●●●●●之文甚多。 此云如来无量寿欤。 又云。 ●●●●●●●(文)世尊无量寿欤。 赞云。 ●●●●●●(文)云归命无量寿欤。 此是等皆以●为无欤。 贝叶文并阿弥陀经梵本云。 ●●●●●●●●●●(文)十一面仪轨云。 ●●●●●●●(文)不空罥索经菩提流支本同之。 摄大轨十号赞云。 ●●●●●●(文)普通念诵法云。 怛他誐妒(如来)罗[*(大/(汚-氵))](应供)合此等文得意云应供欤。 若不以字为字之代。 上字●点无用也。 又阿毗三菩提是现证菩提也。 然金刚般若云。 ●●●●●●法正觉(文)又●●法●●正。 ●●觉(文)又●●●●是暗也。 然金刚经●●●丈夫。 ●●●暗(文)罥索经云。 ●●●●●●●诸大黑闇(文)又●●●●无上也。 然金刚经云。 ●●●●如来。 ●●●无上(文)又●●法。 ●若。 ●●●无上(文)上云●●法●若(文)故●●●●云无上也。 总此经●字与●字互用不可称计。 又阿●驮部●(二合)多●是奇特也。 出义释。 所以义释云。 阿(●)毗(●)阿●娜部(●二合)多不思议奇特也(文)然新度轨云。 阿●●(怛瑜二合引)●●(文)当知●●●云云奇特欤。 若尔阿弥陀赞云●●●●●者云归命不思议欤●●之●字为下句首云●●●欤。 又罥索经云。 ●●●(毗遥反五句)●底●跢(过去)●●●云过去也。 上●又●欤。 又●●●●佛顶此云火聚。 然俱舍光记云。 遏罗施此云聚(文)●●通用义欤。 又胎藏大赞云。 ●●●(文)经云。 众生利益。 又奉请法身方便。 ●●●云利益也。 然要略念诵经云。 系都(去引)嘌他(二合引)本以●●虽云利益。 今以●●亦为利益欤。 又最胜经初地咒阿婆婆萨底底不空云。 ●●●●●大底光明义也。 然真谛译云。 乌婆沙底(文)●●通用义欤。 又●●●●●此云无障碍。 然苏悉地经有那谟跛罗底歌妒之也文。 其意亦同。 又不空请雨经云。 邬讫罗(二合)耶。 今译云健。 叉讫罗(二合)字上有引点。 亦译云健。 当知●●同事也。 又●●我也。 然●●●云清净我。 ●●●●●云我是如来。 ●●云我欤。 问。 ●●二字字义既别。 如何互用耶。 答。 义释释如来甲真言●字云下有邬字。 三昧画以本不生故即无作解脱门(文)义释又云。 ●邬字亦是极无生三昧(文)乌枢沙摩(二合)金刚陀罗尼集经翻云不净洁(云云)涅槃经云。 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净又名不观亦名不行。 是名为舍(文)●●●也。 不空云。 ●字是诸法本不生义(文)当知●音中亦有不义。 故与●互用欤。 ●●●●等字亦与阿通用。 ●字何不尔耶。 非但●字伊字亦与●通用欤。 义释云。 扇(●)底(●)嘌(●)他(二合寂义也)伊嘌他云义欤。 唐院院本作●●●尤可也。 故阿与伊通用欤。 所以●●●●●之文亦云●●鬘也。 伊毗诜左灌顶欤。 陀罗尼集经第十三云。 四重五逆及阿阐提(文)以一阐提云阿阐提欤。 义释云。 伊字名为极无生三昧(文)故与●通用欤。 底哩三昧耶轨云。 ●涅弥(二合)●●●●●●(文)本以阿毗诜左阿毗晒迦为灌顶。 如今文全无阿字。 不得先德传。 故任愚意且作二释。 后日可改之。 问。 句第二义设虽梵文。 何不略言优波难陀或直云跋难陀。 失俱陀此云钓。 然千手经云。 俱尸铁钓(文)吠熘璃直云琉璃。 当知梵文亦略语也。 何云不略乎。 答。 此等非是梵文略。 仍传汉土时所略也。 若梵文中皆具言之。 义如先释。 又后日案云。 此等阿字等梵文中阙欤。 三藏不加之。 直如梵文译之欤。 彼大日经第二卷。 第四十五泥心梵本阙文。 第十一火禅梵本阙名。 如来甲真言如来舌印梵文阙之。 大力大护明妃欠字阙之。 诸菩萨真言阙第三多(●)字。 故三藏翻译之时随无而译之。 今无阿等字。 亦本阙故。 不辄加之欤。 ●字上字必有●点而云●●。 恐阙●字欤。 随求陀罗尼云。 萨怛嚩毗药亦然●●●●云灌顶。 直云●●●●●亦阙阿字欤。 若略出经五部系鬘之文五处悉云摩阿毗诜左右。 故知无阿字落失欤。 又云●●●●●●者但是点剩欤。 宝楼阁经中云。 悉(三)阿鞞说者(四文)牟利经云。 悉提(四)比诜法者(文)又彼弥陀赞下四句以十三字为一句。 故上四句亦可以十三字为一句。 故●●●之上及●●之上各阙●字欤。 ●●●●之文非略。 是点阙欤。 一切例之。 又如前出大论中。 诵者忘失事。 此中可出之。 但随梵本在无翻之欤。 千手陀罗尼●字归命句中有之。 经不空本同之。 恐不知理非直依梵本译之欤。 总此陀罗尼不当理文多。 恐译者直如文译不正欤。 最胜经十二因缘真言名色之句阙色。 无明之句阙无。 皆直依梵本欤。 苏悉地经白衣观音咒无归命句但有叹德之句。 千手轨具有之。 梵文本自落译者不译之有何过哉。 问。 怛(●)他(●)誐(●)多(●)此云如来。 然古译中云怛萨阿竭(文)如何可会通。 答。 云怛萨者作●●欤。 ●字是舌内●字亦舌内故通用欤。 即以タツノ音为如。 故萨他通用欤。 ●字引即阿。 ●●为竭。 故云阿竭欤。 鼻奈耶律云多陀竭(文)方等般泥洹经多有之。 问。 ●●●●此云宝积。 然古云罗邻那竭(文)如何会通答。 剌那云宝。 故●字或作●。 云邻那欤。 ●●云竭也。 ●●同舌内故通用欤。 如●●●●●。 涅槃十五卷云。 迦罗富单耶(文)同舌内故罗吒通用欤。 大明度经三云。 如我赞说罗兰那枝头佛(文)大般若云。 宝性欤髻欤佛(文)可见之。 放光经云。 宝造菩萨(文)问。 梵书作法一字无诠表。 要二字已上和合方有所诠。 然诸经中云阿字门本不生乃至诃字门因不可得者何耶。 又诸经中阿字乃至诃字所诠义不同何耶。 答。 诚梵文中一字不诠义。 今云阿字门本不生等者。 一字为门遍入诸字也。 非直一字有所诠表。 所言门者字母为本。 或上加字或下加字方诠义也。 所加字不同故所诠义亦不同也。 今任字母之次聊注所见矣。 四十二字门别有所注。 ●大日经及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并云阿(上)字门一切法本不生故(文)大论云。 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 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 阿提秦言初。 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文)普曜经云无(文)千字文云。 ●●(初也始也)●●(首也无也)心经梵本云。 ●●●●不生(文)文殊问经释字母品云(是不空译故与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字音大同)称阿(上)字时是无常声(文)庄严经云。 唱阿字时出一切诸行无常声(文)涅槃经云。 不破坏故(文)又云。 不流故(文)又云。 名为功德(文)●金刚顶经云。 阿(引去)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文)翻梵语云。 阿谏若此云寂静(文)文殊问经云。 阿(引去)字时是远离我声(文)庄严经云。 唱长阿字时出自利利他声(文)涅槃经云。 阿者名阿阇梨(文)●●●也。 又云。 名日制度(文)又云。 名同教海(文)义释云。 阿(●)字障也(文)●●●●障也(文)又云名依圣人(文)●●圣人也。 ●●●依也。 又云。 ●字摄召也(云云)●●●●召也。 ●金刚顶经云。 伊(上)字门一切法根不可得故(文)俱舍云。 因(●)侄利(●)炎(●)此云根(文)二十二根五根等根也。 普贤赞云●●伊亩(文)善根之根也。 庄严经云。 出诸根本广大声(文)涅槃经云。 此是佛说此是魔说(文)●●此也(文)●金刚顶经云。 伊(引去)字门。 一切法灾祸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是世间灾害声(文)庄严经云。 出一切世间众多病声(文)涅槃经云。 自在义(云云)翻梵语云。 伊沙翻曰自在(文)西域记云。 伊(●)涅婆(●)罗(●)此云自在(文)涅槃经云。 为断嫉妒(文)翻梵语云。 伊舍罗译曰疾妒(文)信行音云。 伊利沙此云妒。 ●金刚顶经云。 字。 乃一切法譬喻不可得故(文)●●●此云譬喻也。 涅槃经云。 最上最胜义(云云)●●●上也。 ●●●最胜也。 文殊问经云。 是多种逼迫声(文)庄严经云。 唱乌(上声)字时出世间诸恼乱事声(文)●金刚顶经云。 污字门。 一切法损灭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污(引)字时。 是损减世间多有情声(文)庄严经云。 唱乌字时出诸世间一切众生智惠狭省声(文)涅槃经云。 最尊最上(文)●金刚顶经云。 哩字门。 一切法神通不可得故(文)普贤赞云。 ●●地(文)译云神通●文殊问经云。 唱哩字时是真欶相有情声(文)●金刚顶经云哩(引去)字门。 一切法类例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唱哩(引去)字时是断染游戏声(文)●金刚顶经云。 哩字门。 一切法门染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力字时是生法相声(文)●金刚顶经云。 嚧字门。 一切沉没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嚧(引)字时是三有情染相声(文)●金刚顶经云。 噎字门。 一切法求不可得故(文)●●如是也。 文殊问经云。 是起所求声(文)庄严经云。 可出所求诸过患事声(文)涅槃经云。 即是诸佛性涅槃(文)●●亦是也。 ●金刚顶经云。 爱字门。 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故(文)大佛顶月天云●(爱)●(涅哩)云文殊问经云。 是威仪胜声(文)庄严经云。 出胜威仪声(文)●金刚顶经云。 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故(文)吉藏云。 彼云乌伽此翻为涉流(文)文殊问经云。 是取声(文)庄严经云。 唱乌字时出死瀑流到彼岸声(文)涅槃经云。 乌者名烦恼义。 烦恼者诸涉(文)●金刚顶经云。 奥字门。 一切法化生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奥(引)字时是化生之声(文)庄严经云。 出皆化生声(文)涅槃云。 是究竟义(文)●金刚顶经云。 闇字门。 一切法近际不可得故(文)翻梵语云。 庵婆罗者此云空(文)故云空点欤。 文殊问经云。 是无我所声(文)庄严经云。 出一切物皆无我之所声(文)涅槃经云。 能遮一切诸不净物(文)●金刚顶经云。 恶字门。 一切法远离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是沉没声(文)庄严经云。 唱阿字时出一切法皆灭没声(文)涅槃经云。 痾者名胜义乘(文)●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迦(上)字门。 一切法离作业故(文)大日经义释云。 梵音迦哩耶是作业义(文)大论云。 迦罗迦秦言作者(文)●●造也作也。 ●●业也。 ●●●作者也。 涅槃经云。 于诸众生起大慈悲(文)●●●悲也。 文殊问经云。 是入业异熟声(文)庄严经云。 出入业果声(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佉(上)字门。 一切法等虚空不可得故(文)大论云。 呿秦言虚空(文)大日义释云。 梵音佉字是虚空义(文)文殊问经云。 是出一切法等虚空声(文)庄严经云。 出一切法如虚空声(文)●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誐(上)字门。 一切行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哦多也(二合)是名为行(文)●●云藏。 文殊问经云。 是甚深法声(文)●●●甚深也。 庄严经云。 出甚深法入缘起声(文)●金刚顶经云。 伽(去引)字门。 一切法一合不可得故(文)大日经云。 伽(重声)字门余同上。 义释云。 梵云伽那。 是密合义(文)涅槃经云。 如来常音(文)●●音也。 文殊问经云。 是摧稠密无明闇冥声(文)庄严经云。 出除灭一切无明黑暗厚重医膜声(文)●●厚也。 ●金刚顶经云。 仰字门。 一切法支分不可得故(文)●●友也分也(文)文殊问经云。 是五趣清净声(文)庄严经云。 唱哦字时出销灭众生十二支声(文)涅槃经云。 俄者一切诸行破坏之相。 是故名俄(文)●金刚顶经云。 左字门。 一切法离一切迁变故(文)大日经云。 遮字门余同上。 义释云。 梵云遮庚(二合)底即是迁变义。 又梵音遮唎耶是诸行义(文)大论云。 遮梨夜秦言行(文)●●行也。 文殊问经云。 是四圣谛声(文)●●●●●●四圣谛也。 庄严经云。 唱者字时出现四谛声(文)涅槃经云。 即是修义(文)●●●修行也。 ●金刚顶经云。 嗟上字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文)大日经云。 车字门。 余同上(文)义释云。 梵云车野。 是影义(文)●●影也。 涅槃经云。 喻如大盖(云云)普贤赞云。 ●●縒怛罗(二合)伞盖也。 千字文云。 ●●(文)文殊问经云。 是不覆欲声(文)●●欲也。 庄严经云唱车(上字)字时出永断贪欲声(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惹字门。 一切法生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惹哆也是生义(文)●●●生也。 文殊问经云。 是超老死声(文)庄严经云。 出度一切生死到彼岸声(文)●●老也。 ●●生也。 涅槃经云。 阇者是正解脱。 无有老相(文)●金刚顶经云。 酂(上)字门。 一切法战敌不可得故(文)大日经云。 社字门。 余同上。 义释云。 梵云社么椤。 是战敌义(文)文殊问经云。 酂(才舸反)字时是制伏恶诸言声(文)庄严经云。 出降一切魔军众声(文)●金刚顶经云。 娘(上)字门。 一切法智不可得故(文)大论云。 若那秦言智(文)●●智也。 文殊问经云。 是制伏他魔声(文)庄严经云。 出觉悟一切众生声(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吒(上)字门。 一切法慢不可得故。 义释云。 梵音吒迦罗是慢义(文)文殊问经云。 是声结声(文)庄严经云。 出永断一切道声(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吒(上)字门。 一切法长养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音毗吒钵那是长养义(文)文殊问经云。 是出置答声(文)庄严经同之。 ●金刚顶大日经云。 拏(上)字门。 一切法怨对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音云拏么啰。 是怨对义(文)文殊问经云。 是出摄伏魔净声(文)庄严经云。 出断一切魔恼乱声(文)涅槃经云。 荼者是愚痴僧(文)●金刚顶经云。 荼(去)字门。 一切法执持不可得故(文)大日经云。 荼(重声)字门。 余同上。 义释云。 梵音[王*易]迦是执持义。 以荼字上安置点是故转声为[王*易]。 其体则同(文)文殊问经云。 是灭秽界声(文)庄严经云。 出一切境界皆是不净声(文)●金刚顶经云。 拏(陀爽反仍鼻音呼)字乃一切法净不可得故(文)文殊问经云。 是除诸烦恼声(文)庄严经云。 出永拔微细烦恼声(文)涅槃经云。 拏者非是圣义。 喻如外道(文)不也。 ●●外道名也。 ●金刚顶大日经云。 多(上)字门。 一切法如如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哆他多。 是如如义(文)大论云多他秦言如(文)●●如也。 文殊问经云。 是真如无间断声(文)庄严经云。 出一切法真如无别异声(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他(上)字门。 一切法住处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萨他娜。 是住处义亦是位义(文)●●处也。 文殊问经云。 是势力进无畏声(文)庄严经云。 出势力无畏声(文)●●势也。 涅槃经云。 各愚痴义(文)●金刚顶经云。 那字门。 一切法施不可得故(文)大日经云。 娜字。 余同上。 义释云。 梵云檀那。 是舍施义(文)●●施也。 文殊问经云。 娜字时是施调伏律仪寂静安隐声(文)庄严经云。 出施戒质直声(文)涅槃经云。 名曰大施(文)●金刚顶经云。 驮字门。 一切法界不可得故(文)大日经云。 驮(重声)字门。 余同上。 义释云。 梵云达摩驮都名为法界。 界是体义分义。 佛之舍利亦名如来驮都。 言是如来身分也(文)●●法也。 ●●界也。 文殊问经云。 是圣七财声(文)●●财也。 庄严经云。 出希求七财声(文)涅槃经云。 称赞功德(文)●金刚顶经云。 曩字门。 一切法名不可得故(文)●●名也。 文殊问经云。 是遍知名色声(文)庄严经同之。 ●金刚顶大日经云。 跛字门一切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波罗摩他。 翻为第一义或云胜义(文)千字文云。 ●●●●胜义也。 文殊问经云。 是胜义声(文)庄严经云。 出证第一义谛声(文)涅槃经云。 名颠倒义(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颇字门。 一切法不坚如聚沬故(文)义释云。 梵云沛奴。 译云聚沫(文)文殊问经云。 是得果作证声(文)●●果也。 庄严经云。 出得果入现证声(文)涅槃经云。 颇者是世间灾(文)●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摩字门。 一切法练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满驮。 此翻缚(文)●●缚也。 ●●此云力也。 文殊问经云。 是解脱系缚声(文)庄严经同之。 涅槃经云。 名佛十力(文)●金刚顶大日经云。 婆(重)字门。 一切法有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婆嚩。 此翻为有(文)●●此云有。 二十五有三有等之有也。 大日经又云。 离诸观义(文)义释云。 婆嚩娜是观义(文)文殊问经云。 婆(去)字时是出三有声(文)庄严经云。 出断一切有声(文)涅槃经云。 名为重担(文)●金刚顶经云。 莽字门。 一切法吾我不可得故(文)大论云。 摩摩迦罗秦言我所(文)●●我也。 ●●所也。 文殊问经云。 莽(鼻音)字时是恩憍慢声(文)●●憍慢也。 庄严经云。 出销灭一切憍慢声(文)●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野字门。 一切法一切乘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衍那。 此翻为乘亦名为道●●乘也。 文殊问经云。 是佛通达声(文)庄严经云。 出通达一切声(文)●金刚顶经云。 啰字门。 一切法离诸尘坚故(文)大日经同之。 但坚字作染义。 释云。 梵云啰(●)逝(●)尘染义(文)●●尘也。 文殊问经云。 啰(梨假反)字时是乐不乐胜义声(文)庄严经云。 出厌离生死欣第一义谛声(文)●金刚顶经云。 逻(上)字门。 一切法有相不可得故(文)大日经同之。 但无有一字云一切相。 义释云。 梵云逻吃洒。 此翻为相(文)●●●相也。 文殊问经云。 [石*阿]字时断爱拔声(文)●●●枝也。 庄严经云。 出一切生死枝条声(文)涅槃经云。 啰者各声闻乘动转不住(文)●●●轻也。 ●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嚩字门一切法语言道断故(文)义释云。 梵音嚩劫跛名为语言(文)大论云。 和(于波反)波他。 秦言语言(文)文殊问经云。 嚩无可反字时是最上乘声(文)●●胜也。 庄严经云。 唱婆(上声)字时出最胜乘声(文)涅槃经云。 和者为诸众生雨大法雨(文)●金刚顶经云。 舍字门。 一切法本性寂故(文)大日经云。 奢字。 余同上。 义释云。 梵云扇底。 此翻为寂(文)大论云。 赊哆(都饿反)秦言寂灭(文)●●寂也。 文殊问经云。 是出信进念定惠声(文)庄严经云。 出一切奢摩他毗钵舍那声(文)●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洒字门。 一切法性钝故(文)义释云。 性钝义(云云)翻梵语云。 师罗者顽也(文)涅槃经云。 沙者名具足义(文)吉藏云。 翻为具足(文)玄义记云。 沙者译云六。 胡法以六为具足义也(文)文殊问经云。 是制伏六处得六通智声(文)庄严经云。 唱沙上声字时出制伏六处得六神通声文)●金刚顶经云。 娑(上)字门。 一切法一切谛不可得故。 大日经同之。 但直云谛不可得故。 义释云。 梵云萨跢也。 此翻为谛(文)●●云谛也。 大论云。 娑婆秦言一切(文)●●一切也。 大日经又云。 一切法无染着义(文)义释云。 娑哆是着义(文)●●着义也。 文殊问经云。 是现证一切智声(文)庄严经同之。 ●金刚顶经大日经云。 贺字门。 一切法因不可得故(文)义释云。 梵云系怛嚩即是因义(文)●●因也。 ●●因也(文)文殊问经云。 是害烦恼离欲声(文)庄严经云。 出永害一切业烦恼声(文)大论云。 可名杀(文)涅槃经云。 可者名心欢喜(文)●●喜也。 义释云。 贺是喜义(文)●金刚顶经云。 乞叉(二合)字门。 一切法尽不可得故(文)大论云。 叉耶秦言尽(文)●●尽也。 文殊问经云。 乞洒(二合)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声(文)●●●文字也。 庄严经云。 唱差字时出诸文字不能诠表一切法界声(文)问。 若诸字上下加字方有所诠者。 乃是句义非是字义。 如何提云初阿耨波陀云不生。 非是一字之义阿字义耶。 余字例尔。 答。 字有二种。 半字满字也。 若以半字论之。 一字无有所诠。 今论满字故有字义。 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 凡夫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 乃至吸气舌根随鼻之声长短超声随音解义。 皆因舌齿而有差别。 如是字义能令众生口业清净。 乃至是故半字于诸经书记论文章而为根本。 又半字义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 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 譬如世间为恶之者名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 如是一切经书记论皆因半字而为根本。 若言如来及正解脱入于半字是事不然。 何以故。 离文字故。 是故如来于一切法无碍无著真得解脱。 何等名为解了字义。 有知如来出现于世能灭半字。 是故名为解了字义。 若有随遂半字义。 者。 是人不知如来之性。 乃至是故汝今应离半字善解满字(文)半满二义众说虽不同。 今明觉私推之。 半字者乃是字母未成语故名为半字。 义净三藏惠远法师等同之。 以此字母为一切经书记论之本。 故云说初半字以为根本。 乃至凡夫人之学是字本。 然后能知是法非法也。 吸气舌根等者总举五十字母之终始也。 诸记论中合字为句。 所诠悉是烦恼言说之本故云半字义。 乃是烦恼言说之本也。 如来出世始于一一言中加多言辞开示善法。 故云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语之根本也。 所以释尊始入学堂与十千童子俱在师前同学字母。 唱阿字时出一切诸行无常声。 唱长阿字时出自利利他声。 如是乃至演说无量百千法门。 令多童子发菩提心。 涅槃经中历五十字明涅槃常住理。 大日经金刚顶经亦历字母悉明实相理。 文殊问经大集经等亦历字母明法门义。 故云如来出现于世能灭半字也。 令一一字悉含多义言故云能灭半字也。 大日宗有字相字义。 金刚顶宗有显句释密句释亦云句义字义。 释意云。 声闻所说真言无有字义。 只有句义(云云)况世间记论经书而诠字义耶。 当知如来出世始显字义。 所以唯佛菩萨真言有字义也。 世间经书本是佛说故。 佛于世间言语开显实相理处有之(云云)凡真言宗意以一一声字为入法界门。 于一一字显示法界。 以是为入诸字门所以佛菩萨知法界理故所说真言一一字皆显法界理也。 声闻缘觉不可法界故所说真言不显法界。 故一一字非法界门。 仍云一一句安布也。 故圆满修多罗满字教门即有字义。 况人天教而论满字乎。 故云如来出世始说满字欤。 问。 以此梵字为诸尊种子有何意耶。 又何故名为种子耶。 答。 以此梵字表显诸尊形相本誓。 诸尊观此理而成果。 以各字显其修因。 故名种子欤。 字轮成尊形。 如种子转成果。 义释意取真言中宗要字为种子。 不简初中后。 即释云。 从一字转生多故名种子也(文)不空意取真言中初字为种子。 笔受沙门良贲释云。 言种子者有其二义。 一者引生义。 二者摄持义。 且如十字合成一句。 以初一字而为种子。 下之九字所有观智依初引生。 又下九字摄入初字。 即是初字摄持余九。 由此而言。 若知一法即是知一切法。 若知一法空即知一切法空。 能于一字专住观察修行愿一切行愿皆得圆满。 即陀罗尼总持义故(文)捡诸经轨。 诸尊各有本种子字。 或通或别。 又义释意若不知种子尊即取梵号初字为种子(云云)如虚空藏●为种子者梵号初也●●本种子也。 毗沙门●字梵号初也。 故多分不出此二。 虽云本种子亦取义类相似字。 如大日种子●字。 文云离言说。 私案之。 可云●是最胜义故或可云顶故为三佛顶种子。 或大日种子欤(勘文在别)●字或云方便义(义释意)或云●●●●四字合成(不空意)今私云。 ●普义故为遍一切处。 大日种子及普贤尊之种子欤(勘文在别)●字为狮子座种子者。 ●●云狮子故欤。 ●字为象种子者。 ●●云白象故也。 ●字为妙高山种子者。 ●●●云妙高故欤。 ●字为七金山种子者。 ●●●云金故欤。 ●字为大海种子者。 ●●●●●云海故欤。 一切诸种子字类此可知。 问。 八转声者何等。 又其义如何。 答。 八转声者。 一体声光师云。 谓直诠法体(文)二业声。 光师云。 谓所作事业。 三具声。 光师云。 谓作者作具。 基师云。 能作作具声。 慈恩传云。 诠作具及能者(文)所以此转亦名作声。 光师云。 谓所为也。 传云。 诠所为事。 五从声。 光师云。 谓所从也。 基师云。 所从声。 传云。 诠所因事(文)故此转亦因声。 六属声。 光师云。 谓所属也。 基师云。 所属声。 传云。 诠所属事。 七依声。 光师云。 谓所依也。 基师云。 所依声。 传云。 诠所依事(文)此转亦名于声。 是于中义。 基师释依处文云。 然依者于义。 俱第七转声(文)又云以唯识性第七转声中说所于声也。 非所依声。 以第七转声通根境故(文)故知此转中有二义也。 八呼声。 基师同之。 光师云。 谓呼彼也(文)传云。 诠呼召事(文)若付物明八转者。 基师枢要云。 男声八转者一婆(上重声读之下皆准此)婆那。 二婆婆那担。 三婆之多。 四婆婆羝。 五婆婆多褒。 六婆婆那多阿。 七婆婆底(都耳反)八于初转上加醯字则是(云云)又明丈夫七转云。 一补(●)卢(●)沙(●丈夫体)二补卢杉。 三补卢崽拏。 四补卢沙耶。 五补卢沙频。 六补卢杀沙。 七补卢[釒*故]第八加呼声云[酉*蓋]补卢沙(文)悉昙藏引有则最胜正辨云。 婆誐嚩名有八转声。 一婆誐嚩。 二婆誐嚩担。 三婆誐嚩多。 四婆誐嚩带。 五婆誐嚩。 六婆誐嚩铎。 七婆誐嚩底。 八婆誐梵(文)准此等文私得意。 若丈夫云●●●。 是体声也。 ●●●●是为声也。 故慈恩传第四转云布路洒耶(文)凡案诸文意。 终加野字云为声也。 若终加野字。 必次上字加引点。 即●●●为第一转。 ●●●●为第四转也。 仁王经良贲疏释经●●●●●●●●之●字云。 言野者依声明法。 八转声中第四为声。 为彼作礼故名为也。 下诸野字皆准知也(文)文意云。 ●●此云敬礼。 ●●●此云普也。 ●●此云贤。 然●字加引下置野字者。 为彼普贤作礼故用为声也(云云)又基师云。 以一切所敬皆以第四所为声说。 若唯识性亦所敬者应第四摄(云云)一切真言归命句多加●字及引点。 以此可知。 又金刚顶经●●云搏。 然●●●云为搏(文)即古云为乞食也。 又普贤赞云。 ●●●●●●●●●●。 不空译云。 为诸众生利安乐(文)●●利益也。 ●●●云利益欤。 ●●安乐也。 ●●●云为安乐欤。 又略出经云。 ●●●●●云为展转。 ●●●●●云为我转。 即以●●●为转。 引点及●字云为欤。 又同经云。 毗晒迦耶为灌顶故(文)●●●●云灌顶也。 今云。 ●●●●故云为灌顶也。 一切例之。 若以文夫云●●●是业声也。 诸有加引点及空点字皆业声欤。 如云●●●●此云成就吉祥。 成吉祥之事故以业声呼之欤。 持地菩萨梵云●●●●●。 持地故以业声呼之欤。 持姓女云●●●●。 又健行三昧云首楞伽摩。 即作●●●●欤。 又结界云。 ●●●●●(出义释)●●●●●云我作礼也。 又我作结缚●●●●●●●(出大佛顶)●●云开敷(出义释)又●●●●●●●●●云我今菩提心也。 ●●者菩提也。 ●●者心也。 ●●●主也。 以业声呼之故●上加●为●●字空点云质担也。 故胎藏新度轨并教王经云质担。 发生故以业声呼之欤。 又僧赞●●●●●●●●。 译云善获解脱道得解脱故。 以业声呼之云●●欤。 大日宗意以●●●●●五字为大空点。 然大日经云。 仰若拏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 所为义利皆悉成就(文)义释云。 是故一切字门若加空点者。 具自在之用悉能成辨诸事也(文)又义释云。 然阿字必无空点。 金刚座故。 缚啰诃佉必具空点。 成就法故(文)释●●●●●也(文)又云。 ●●●●是呼声也。 义释云。 ●是呼召声(文)故●●●●云召童子也。 一切例之。 但薄伽梵云呼声不明。 诸经初云一时薄伽梵者。 专非呼召声而云●●●故。 此说难依。 又云。 ●●●是第七转于声也。 胎藏大赞云●●●●●。 译云等同于虚空。 又●●●●●●云离于譬喻。 ●●●●●●译云于悉地无尽。 ●●●●●●●译云于无量之量。 故知第七于声必有伊点。 又下有●字也。 或加●点。 又加●字。 亦第七转也。 俱舍光记云。 梵释云伊(上声呼)地波罗迷湿伐罗(上声)曳(去声)此中波罗迷是最胜义。 湿伐罗是自在义。 是第七转声。 是于中义。 谓于最胜自在义中立伊地言故(文)又同记释世别由业生之文。 云世别者。 依第六转谓世之别。 或第七转谓世中别(已下注也解云)世是可破坏义。 即是其总别。 是种种差别。 若世之别属总。 若世中别显别依。 总若依俱显差别。 是世家别义(文)普贤赞云。 ●●●●●译云于音声中(文)义释云萨(●)缚(●)达(●)迷(●)敷(●上声于一切法也文)金刚经云。 ●●(云何)●●●于意(文)●●●于法中(文)非但此。 诸伊翳点云于甚多。 是第七转大底也。 又光记既云。 世之别是第六转。 基师云。 唯识之成亦属第六。 又同师释有为之相文云。 又此之言即第六转(文)俱舍论第五。 色之生·受之生·栴檀之香·石子之体皆为第六转。 唯识论第二有三有为相为第六声。 定知之言是第六转也。 当知以之言为第六转也。 基师明男声八转中第六转云。 婆婆那多阿。 女声八转中第六云。 婆婆那底耶(二合)阿(文)当知终有阿字云第六转也。 故●●●●义释云大中之大。 ●●●●●云无量之量。 共以引点为●。 即云之意欤。 ●●●●亦云思惟之宝欤。 慈恩传丈夫第六转云布路铩[言*置](子耶反文)●之(出千字文)同是之义故俱为第六转欤。 引点是●字兼二义欤。 若为上句终即第六转欤。 若为下句初是无义欤。 故●●●●之文或云大中之大。 或中间有引声故云大无大(出义释)若准●●●●●●云人非人。 ●●●●云天阿修罗之文。 引点即非义也。 又●●●●或云如来云如去。 ●●此云如。 引点●也。 ●●●此云来。 故云如来也。 ●●云去。 ●字引即●也。 是之义也。 故云之去欤。 随求陀罗尼云。 ●●●●●(文)可云印之所印。 岂云印无印耶。 凡引点可有此二义欤。 瑜伽论第二云。 又有七言论句。 此即七例句。 谓补卢沙·补卢衫·补卢崽拏·补卢沙耶·补卢沙·补卢铩娑·补卢铩如是(文)大般若四百九十八云。 舍利子。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 何因缘故名为世间。 复何因缘名为出世。 舍利子。 世间者。 谓彼六种波罗蜜多是世间故名为世间。 造世间故名为世间。 由世间故名为世间。 为世间故名为世间。 因世间故名为世间。 属世间故名为世间。 依世间故名为世间。 舍利子。 出世间者。 谓此六种婆罗蜜多是出世间故名出世。 拔出世间故名出世。 由世间出故名出世。 为世间出故名出世。 从世间出故名出世。 世间之出故名出世故名出世。 依世间出故名出世(文)律摄第二云。 又依七例声述苾刍义。 一作者声。 二作业声。 三所由声。 四所为声。 五所从声。 六属主声。 七所依声。 云何作者声。 谁是苾刍。 谓近圆人。 作业声者。 此作何业。 谓同学戒。 所由声者。 由何而得。 谓由三业。 所为声者。 此何所为。 谓求涅槃。 所从声者此从何得。 谓从师等属主声者。 此谁近圆。 谓世尊法。 所依声者。 此依何处。 依欲界及善说法律等。 是名七例。 若加呼召声。 如唤尔来苾刍便成八转。 转各有三。 谓一·二·多。 成二十四别(文)大般若五百九十七云。 舍利子。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离众相故不可显示。 此是般若波罗蜜多。 在此般若波罗蜜多。 由此般若波罗蜜多。 为此般若波若波罗蜜多。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 属此般若波罗蜜多。 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文)唯识论第三云。 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法(文)圆测疏云。 由言是第三转作具声(文)●●●拏云第三转。 大般若云。 由此故知。 ●●●●●由慈力也。 ●●●●●由佛力也。 律摄云。 第三云所由声エイ或云由或云以。 问。 世人常云。 善解悉昙者鸟兽言语亦能闻知(云云)此事实不。 答。 大日经疏引经云。 时劫初兽等亦解人语(文)杂宝藏经第二说古自中云。 上古畜生皆能人语(文)四马意云。 畜生亦欲色声香味细滑。 亦自相语。 但不能如人语耳(文)入楞伽经四云。 诸世界中一切微虫蚊虻蝇等众生之类。 不说言语共作自事而得成辨(文)阿跋经云。 大惠。 见世界蚊虻虫蚁。 是等众生有言说而各辨事(文)萨婆多论云(律抄批九及法苑珠林二十六引之)古时畜生所以能语今时畜生所以不能语。 谓劫初时先有人天。 未有三恶。 尽从人天中来。 以宿习近故。 是以能语。 今时畜生多从三恶道中来。 是以不语(文)既不能语。 岂有闻知人耶。 问。 仁海僧正解悉昙故闻知鸟语(云云)岂非闻知耶。 答。 有人云。 彼僧正善解周易占。 占故能知。 非悉昙之力(云云)况彼僧正不穷悉昙。 何至解鸟语焉。 天台法华疏四释畜生中云。 劫初时皆解圣语。 后饮食异谄心而语皆变。 或不复能语(文)古婆沙第七释畜生云。 世界初成时一切众生尽作圣语。 后以饮食过患。 时世转恶谄曲心多。 便有种种语。 乃至有不能言者(文)故云不能语者其一类也。 语者亦一类也。 第五转义。 律摄十二云。 若复苾刍毁訾语故。 波逸底迦言毁訾语者明所犯事(文)故者第五转声自因趣义。 由此为目得波逸底迦罗罪。 若无故字义不相属。 诸余故类此应知(文) 发布时间:2025-04-05 08:19:5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