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横川首楞严院二十五三味起请 内容: 横川首楞严院二十五三味起请《大正藏》第84卷No. 2724横川首楞严院二十五三味起请一。 可每月十五日勤修念佛三昧事右今日是弥陀垂感应。 阎王记善恶之齐也。 结众殊慎三业。 坚护众戒不生放逸之行。 勿从世路之事宜为引导六趣众生。 将读阿弥陀经六卷。 旋绕念佛。 全满百遍。 回向之后。 可唱礼拜(南无极乐化主阿弥陀如来。 南无命终决定往生极乐)。 至最后卷。 可唱礼拜(南无恩德广大释迦大师。 南无极乐化主弥陀如来。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 南无命终决定往生极乐)次用三礼等作法如例。 锡杖之后。 结愿之次。 可唱宝性论愿偈也依此诸功德愿于命终时得见弥陀佛无边功德身我及余信者既见彼佛已愿得离垢眼证无上菩提夫净土者。 懈怠则远。 精进则近。 是故懒惰睡眠。 当呵我心。 而防护调声回向。 不待人劝而竞勤。 既能灭五逆之重罪。 何不励一夜之苦行乎。 抑结众若有不获止之障者。 可示事由。 将以许之。 虽诚置此权议。 莫乞暇于小事。 又结众之外有供名香加灯油营温室。 储朝粥。 须至五更之结愿。 必为二世唱宝号焉一。 可念佛结愿次诵光明真言加持土砂事右如来说曰。 若有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 堕诸恶道。 以此真言加持土砂一百八遍。 散亡者尸骸。 或散墓上。 彼亡者若地狱若饿鬼若修罗若傍生中。 以一切如来大灌顶真言加持砂立力。 则得光明身。 及除诸罪报往生极乐莲花化生(云云)我等罪障多积。 生处犹疑。 仍以一匣之土砂永置佛前之檀场。 念佛结愿之次。 导师别发五大愿。 诸贤各住三密观诵真言。 此如说加持。 结众之中。 若有逝者。 若以此砂必置其尸。 彼具诸罪者。 既脱苦。 矧不造五逆乎。 散尸骸者。 犹得功。 矧常诵百遍乎。 有为恩之人又许分用之一。 可调心护道择人补阙事右入此法者。 当调其心。 善恶唯一心。 心外无别法。 莫恣心。 作诸恶可护心行诸善。 结众若依小缘谬有向背。 早谢其过。 各莫所恨止。 视同行善知识。 文云。 同心齐志。 如乘一船。 互相敬重。 如视世尊(云云)今之同行用心如是。 若乘此旨。 暴戾违乱者早出结众。 不为同行。 拔素发于小年之头。 却毒树于长者之家。 岂非如来之教诫哉。 抑三度已上无故。 不会之辈。 既知无悉不足相恃须历众议。 替以他人。 专无偏颇耳一。 可建立别处号往生院。 结众病时令移住事右案旧典云。 人受病时。 佛劝移处。 众生贪着至死不舍。 恐在旧所恋爱资财染着眷属故。 避住处令生厌离。 知无常之将至。 使正念而易兴也(云云)又案天竺祇洹寺图云。 寺西北角为无常院。 安置一立像。 而向东方当置病人。 在像前坐。 若无力者卧。 向西方观佛相好像。 手悬幡令病人执幡脚。 作往生净土之意。 坐处虽有便利。 世尊不以为恶(云云)故随释尊之教。 又写祇洹寺之风建立别院。 安弥陀像。 结众若病时。 可令移此院。 抑香花幡盖之具满室。 庄严灯烛果瓜之类。 问要求送不说世事。 于耳边莫入恶缘于门里焉一。 可结众病间结番瞻视事右病身不可不养。 护病心不可不安慰。 故律中佛言。 自今已后可立看病人。 若欲供养我者。 应先供养病人(云云)凡厥功德多出经论。 非啻胜八福田之里。 兼亦赞十往生之中。 是故结众得病之初迄存亡遂定之期。 诸众结番。 递以守护。 先差二人。 限一日夜可为一番。 一人偏劝念佛令闻法音。 一人远近役走料理杂事。 又须随所恼之轻重。 用结众之多少。 问病者之愿乐修显密之善根。 且祈佛力。 且加医疗。 待后番来令前番去。 释尊者昔以紫金之手。 自洗病比丘之身。 佛子今当药石之勤。 盍抉善知识之苦。 须如孝顺父母师长。 遂莫厌离臭秽不净。 每至日没必勤例时。 命若瞋风烛相集而念佛。 或随平生所行赞叹如十诵律之说。 或问病眼所见。 而记录如道和尚之诫。 夫趣善恶之二道。 唯在临终之一念。 善知识缘专为此时也。 若未终舍去。 理不可然。 乃纵有非常当番众者。 必可触秽送终杂事一向执行凡兹结之。 兴志在此事。 人深恃我。 我亦恃人。 我若疏于人。 人亦疏于我。 结缘之本怀已违往生之本事。 可败结众纵有重障。 守结番可来勤纵于他所受病。 往访往还暇尽一日。 过此程非此限矣。 事是最要。 不得勿诸焉一。 可点定结众墓处号花台庙二季修念佛事右人之在世。 谁能免死。 偏营眼前之事。 不虑身后者愚也我傥须占坟墓于西山之脚。 不烦葬敛于此郊之边。 先就阴阳之家令致镇谢之法。 其处建一基率都婆。 其内置多种陀罗尼。 结众下世者不择日时之吉凶。 不避方隅之忌。 三日之内。 必葬于此矣。 纵告浮生于他乡。 遂送遗骸于此地。 愿一众埋骨之契转为一国受生之缘也。 抑往冢间增视念者菩萨之常途也。 是故以春秋之时为会合之期。 折山花供林叶。 为后身修念佛及于松柏风寒。 山门日暮。 各以分散观无常理。 每步幽迳唯悲屠家之羊。 欲归旧栖。 应惭雪山之鸟。 或安居月。 或余暇之日。 若有苍卒发心者。 不拘临时薰修耳一。 可常念西方深积功力事右临终正念。 此非小缘。 唯依寻常之积功。 遂至其时。 而能念我等。 以十五日之精勤为净土业。 以往生院之看病为善知识。 虽期二事之可凭。 犹难知十念之不乱。 倩案观无量寿经。 释迦劝曰。 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又检般舟三昧经。 弥陀报曰。 欲来生者。 常念名。 既知昼夜系心往生无疑者也。 我傥纵不削迹于深山。 须犹系念于净刹。 常修日想之观。 渐觉年龄之减。 慕天台之旧仪。 坐卧不背西。 慎道绰之遗诫。 便利不向西。 每眠必发愿。 至病弥增勤。 纵乱三业速忏悔于弥陀。 若成一善尽回向于极乐。 或飞花落叶之时。 或清风朗月之夜。 若独在闲室。 运心可观念西方。 若共会一处。 发声可赞叹西方。 不说他人好恶。 长矩但一心念往生因缘。 然则渐渐功德积念念罪消。 临终右胁之暮。 如伐西倾之树。 况彼佛与此界有往昔之因缘乎。 请我结众寤寐不忘。 一切时处心念口称矣一。 可结众没后守义修善事右死者是终天之别。 如流水不返。 长夜一去。 何日再会。 我等结言之初。 芝兰各芳。 目之后。 胶漆何忘。 若有早世之人。 须结众戮力营葬送事。 其夕一结运步终夜念佛。 瘗置遗骨念佛旋绕之事讫之后。 相共归去。 莫惮世俗之讳。 以违存生之契。 但遭父母师长大故之者。 不在此限。 自余之人不许辞遁。 抑触秽番众共住往生院。 修念佛读经忘间。 童仆之食随堪各访。 没后引接之谋。 至诚共勤。 每至七日结众合可修念佛。 至七七日折花掬水。 将展讲莚一周。 关事亦复如此。 是至于图写佛经者。 或因亡者之遗旨。 或随弟子之深志事。 难一定。 临时相议。 夫他界虽隔。 旧交不忘。 须勒名字于过去帐。 记亡日于往生院。 每月念佛之次。 必唱宝号。 每年之遗忌之日。 别修善根而已以前条事甄录如右。 方今像法之寿至喉。 人世之事如梦。 舍秽土生净土。 非此时又何时乎。 静案下品之三类。 多考西唐之先辈。 若才临命终遇善录者莫不转火车乘宝台焉。 彼张钟者。 贩鸡之恶人也。 异香满室。 败善者杀牛之屠士也。 紫云绕家。 岂非最后善知识之故力哉。 况我等戒行虽缺心愿是深。 今发心于极乐之莲台。 长结缘于十口之禅侣。 尼女在俗非于此限。 宜随竞望将以补入一人若生净土。 余人悉欲得其引摄。 一人若堕恶趣。 余人共应垂。 其拔济不为世间名闻利养而契。 唯为菩提真善知识而契。 我等生涯多颓。 来世渐近。 今勒此起请文。 将置于往生院。 后日结众。 请勿退转而已宽和二年九月十五日庆保胤草(云云) 发布时间:2025-04-07 08:12:2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