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音讲式 内容: 观音讲式No. 2728《大正藏》第84卷No. 2728观音讲式总礼敬礼天人大觉尊恒沙福智皆圆满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南无归命顶礼施无畏者大圣观自在菩萨(三反)敬白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 十方三世一切三宝。 殊大慈大悲观自在尊。 补陀洛山无数圣众而言。 方今弟子等。 本尊御前烧香捧花勤修一座讲。 有祈二世愿。 其志趣何者。 大圣功德彼是虽均。 机缘深利生新犹无如观音悲愿。 信心自催渴仰渐切。 仍心之所及聊述赞叹。 所谓先明归依道理。 次赞种种利益。 后祈来世引摄也。 唯愿大悲哀愍纳受焉第一明归依道理者。 经云。 何故观音于此界因缘偏重。 答云。 昔此国中有王名曰普首。 有五百子。 其第一名善光。 于空王观世音佛所发十大愿。 知一切法乃至十愿同法性身(云云)重誓言。 我亦当来名观世音。 众生有苦三称我言。 若不往救者不取正觉(云云)本愿至重机感独厚。 昔如是。 依之久住娑婆菩萨其数几许。 独号施无畏诚有所以乎。 是以任机随缘现种种形。 普现三昧难思威力。 唯佛所照给也。 其中世间奇特眼前犹新者。 无过日月星宿。 而三光中日天子则观音化身者。 正出经文。 昔善无畏三藏祈雨。 观音自日轮中出。 以瓶洒水。 是又现证也。 况至我朝者。 滥觞异他。 寻而可信。 是以圣德太子为弘佛法自来东海。 始建四十六个之伽蓝。 渐度一千三百之僧尼。 彼如悲母胎内奉释尊之舍利凡夫眼前示净土之东门者。 虽知救世观音之方便。 殆越粟散边土之分齐。 倩思其恩德亲向彼垂迹。 虽不信拙眼随喜泪难抑。 加之近自花洛远及夷乡。 高山之峰深谷之底。 处处灵验多为观音。 诸社神明本地虽区。 威光甚者亦观音垂迹欤。 受生于我国之人。 谁疑观音之机缘哉仍唱伽陀曰具足神通力广修知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南无大慈大悲观自在尊心中所愿决定圆满(三反)第二赞种种利益者。 人之在世所思非一。 或欣福欣寿。 或求官求子。 若临时之病患急难。 若随身之咒咀怨敌。 人力之所不及。 皆祈佛神。 况灭罪生善之道。 报恩利他之计。 离三宝境界无一成就。 但诸佛菩萨慈悲本愿。 实皆虽平等。 其德乐有胜劣。 爰于观音大士。 现世后生世间出世。 无事而不备。 无愿而不满。 所以者何。 六观音八大观音等。 现形显德其类非一。 自余大圣之中未闻如此。 又于彼一众德悉备。 所谓千手每其手施别别功能。 十一面每其面向品品机根。 总寻之一体而兼诸尊。 况观音白佛。 一切菩萨贤圣所持神咒。 我为第一更无有上(云云)于佛法中功少益速。 无过秘密神咒。 其陀罗尼中。 观音既第一也。 菩萨万行大悲为先。 诸佛大悲观音皆集。 利生威力以之可信。 是故上十善之君。 总四部之众。 自珠帘之中至柴枢之下。 安本尊读经卷之者。 十人八九无不观音。 就中贫而渡世之家。 贱而交人之辈。 或独养老亲。 或泣怀幼子。 若又悬恃之主君眷顾之恩如无。 结契之夫妻偕老之志忽变门迹绝。 春日徒永。 芒屋灯消。 秋风独冷。 如此贫穷孤独忧悲苦恼之者。 心底恨深身上叹切之时。 只仰观音之怜。 只责大悲之誓。 于时以天耳闻其声。 以道眼照其心。 悲代母悲慈过父慈。 业报令然。 辄虽难助。 随分利益面面不空以何知者。 远近运步贵贱为市。 人无隙立锥。 车不得回辕。 一国之风其习实古。 设虽亲训虽君命。 辄不随者人之心也。 若感应空身胜利少世者。 谁暗催信谁徒积功。 灵验不堕地推而可量。 仍唱伽陀曰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生死能为作依怙南无大慈大悲观自在尊心中所愿决定圆满(三反)第三祈来世引摄者。 凡夫之习犯罪几许。 一生如梦三途河。 其罪障深不过三毒。 三毒者所谓淫欲瞋恚愚痴也。 若此过多之者。 常念观音便皆得离。 根本犹灭。 况枝叶哉。 恶(ホロヒヌ)业既孤。 苦果何受。 如意轮经云。 始从今日成佛不堕恶道。 常生佛前后生诸要。 此文可足。 又云。 日日诵咒百八遍。 即奉见观自在菩萨。 告云。 欲求何愿一切施汝。 阿弥陀佛自现其身。 亦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亦见十方一切诸佛。 亦见观自在补陀洛山(云云)然则忝礼大悲之尊容亲乞心中所愿之时。 释迦大师灵山净土。 弥勒慈尊兜率内院。 未改此身恣见其境事之奇特。 何德如之。 现身中尚如此。 况来世值遇哉。 亦至西方往生本愿殊相应。 弥陀是观音之本师。 观音则极乐之补处。 必圣众共来迎。 自捧莲台而引摄我等。 所愿只在此事。 设行业未熟。 往生有滞者。 先可住补陀洛山。 彼山者自此西南之方在大海之中。 华林果树皆交众宝之色。 池水泉流都非人间之类。 其山诸禽形容殊妙。 具慈音如作乐。 有金刚宝叶石。 观音坐其上。 无量菩萨皆坐宝石。 天龙神仙恭敬闻法。 凡宫殿楼阁一一庄严。 广狭虽异如临净土。 然则娑婆而不娑婆。 贤圣谁不欣。 净土而不净土。 凡夫实易生。 观音自劝行者云。 彼当生我净佛刹。 与我同修菩萨行(云云)我净土者远西方极乐。 近补陀洛山也。 其菩萨行者观音本愿大悲法门也。 我等始今生父母亲族至先世恩爱知识。 共彼山同修佛道。 大圣方便有何疑哉。 愿如观音我等又发无缘之慈悲。 愿如观音我等又具无量功德。 乃至令一切众生同成观世音矣。 仍唱伽陀曰彼当生我净佛刹与我同修菩萨行由我大悲观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南无大慈大悲观自在尊心中所愿决定圆满(三反)次神分六种回向敬礼三宝敬礼圣智敬礼海遍照庄严王如来敬礼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敬礼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悲者观音大咒タニヤタヲンタラ〈チリ〈トロ〈ヰテハティシヤレヰ〈ハラシヤレィクソメヰクソマハレヰィリビリシリシチシヤハハナウヤハリシユタサトハニヤキヤロニキヤソハヵ建仁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草之。 为世间男女等以别愿记之。 其词虽贱其志不轻。 凡现世后生之祈请。 世多用别别本尊。 其理实虽可然。 若为现世于一佛菩萨深入其功多者。 后生事只可祈彼本尊。 就中于观音者。 二世愿力力相当。 设又垂施名利之望为利生殊可作此誓。 又补陀洛山事。 欣求人甚少之。 极乐方便殊以相应。 一条院御时。 阿波国贺登上人深欣彼山频有梦想。 长保三年八月十八日。 自土佐国室户津相具弟子一人。 遂以进发一叶船女龙向南。 设住身于罗刹国。 风殒命于彼烧海之焰本怀犹可足。 又大圣方便何不到。 其所现身尚如消光于后生哉。 昔人志愿坚固如此。 我等暖暖不勇。 可耻可悲矣笠置寺沙门贞庆于时万治三年(庚子)九月中旬天书写了药师寺金藏院观音宝前常住右笔兴胤敬书 发布时间:2025-04-08 08:07:3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