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座讲式 内容: 四座讲式《大正藏》第84卷No. 2731四座讲式涅槃讲式先总礼尸那城跋提河在娑罗林双树下头北面西右胁卧二月十五夜半灭南无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生生世世值遇顶戴次导师着座次法用次表白敬白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 涅槃遗教八万圣教。 娑罗林中五十二类。 一一微尘毛端刹海。 不可说不可说三宝境界而言。 夫法性绝动静。 动静任物。 如来无生灭。 生灭约机。 至如彼鞞瑟长者栴檀塔中见常住佛身。 海云比丘大海水上闻普眼契经。 谁含欢喜之笑于蓝园诞生。 流痛惜之泪于双林入灭乎。 是知八相一代之化仪惊长眠群类之明灯。 三百五十之诸度渡沉沦诸子之飞梯也。 其光照远迨于末代。 其济度不舍乎阐提。 呜呼凭哉快哉。 我等有闻信之功德者长夜将晓。 有结缘之善根者苦海当渡(矣)依之每迎今月今日。 开演四座法筵。 泣恋双林入灭之昔。 殷忍现在遗迹之德。 且为慰灭后孤露之悲叹。 且为成当来值遇之大愿也。 开一一旨趣在后后讲席。 当座是开白涅槃之初度也。 于中立入灭·荼毗·涅槃因缘·双林遗迹·发愿回向五门。 粗显恋慕悲叹之旨。 第一显入灭哀伤者。 凡如来一代八十个年。 迦韦诞生。 伽耶成道。 鹫峰说法。 双林入灭。 皆起从大慈大悲。 悉出从善巧方便。 虽欢戚化仪区。 皆无非利生缘。 然而初生之我当度脱三有苦之唱。 火宅诸子且息乎焚烧之苦。 灭度之从今以后无再见之告。 苦海溺子倍漂于哀恋之泪。 如经云。 佛告阿难。 如来不久后有十五日当般涅槃。 尔时夜叉大将名般遮罗。 与百万亿夜叉众等同时举声悲泣雨泪。 以手收泪而说偈言。 世尊金色光明身。 功德庄严满月面。 眉间白毫殊特相。 我今最后归命礼(已上)诸天八部悲泣雨泪。 今复以如是。 先闻涅槃必定之告。 大众不堪追恋之苦。 况居诸屡转三五之运数已迫之时。 如来示哀恋之妆。 大众作最后之思。 其中心悲叹何物为喻乎。 遂则于力士生地娑罗林间放面门之光。 于二月十五之朝告最后之别于五十二类之耳。 菩萨声闻天龙八部。 一恒沙大菩萨等为始。 无量数蜂虫众类为终。 八十恒沙罗刹王可畏罗刹为上首。 二十恒沙师子王师子吼王为上首。 乃至凫雁鸳鸯之族。 水牛牛羊之辈。 皆触光闻音各生大苦恼。 人天担金银财宝。 禽兽衔华茎树叶。 往诣双树间集会如来前。 悉流汗瞻仰满月之尊容。 各连泪听闻微妙之正法。 其正法者。 所谓声闻缘觉同归一果。 定性无性悉有一性。 金刚宝藏我之所有。 三点四德我之所成(云云)闻深义悲喜相交。 思溃训追恋弥倍。 面面含忧悲之色。 声声唱苦恼之语。 诸天龙神之泪流地而成河。 夜叉罗刹之息满空似风。 渐属中夜涅槃时至。 满月之容含哀恋之色。 青莲之眸现大悲之相。 却僧伽梨衣显紫金胸臆。 普告大众言。 我欲涅槃。 一切天人大众当深心见我色身。 如此三反告毕。 即从七宝师子床上升虚空。 高一多罗树。 一反告言。 我欲涅槃。 汝等大众可见我色身。 如此二十四反告诸大众。 我欲涅槃。 汝等大众深心可见我色身。 此为最后见。 今夜见已无复再见。 如是示诸大众已。 还举僧伽梨衣如常所被。 如来复告诸大众言。 我今遍身疼痛。 涅槃时到。 作是语已。 顺逆超越入诸禅定。 从禅定起已。 为大众说妙法。 所谓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乃至)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云云)示大众已。 遍身渐倾右胁已卧。 头枕北方足指南方。 面向西方后背东方。 即入第四禅定归大涅槃。 青莲之眼闭永止慈悲之微笑。 丹果之唇默然终绝大梵哀声。 是时漏尽罗汉忘梵行已立之欢喜。 登地菩萨舍诸法无生之观智。 密迹力士舍金刚杵叫天。 大梵天王投罗网幢倒地。 八十恒沙罗刹王申舌闷绝。 二十恒沙师子王投身吠叫。 凫雁鸳鸯之类皆怀悲。 毒陀恶蝎之族悉含愁。 狻虎猪鹿交蹄忘啖害。 猕猴敖犬舐项访悲心。 跋提河浪音催别离之叹。 娑罗林风声劝哀恋之思。 凡大地震动大山崩裂。 海水沸涌江河沽竭。 草木丛林悉出忧悲之声。 山河大地皆唱痛恼之语。 经说众会悲感相云。 或有随佛灭者。 或失心者。 或身心战者。 或互相执手哽咽流泪者。 或常捶胸大叫者。 或举手拍头自拔发者(乃至)或有遍体血现流洒地者。 如是异类殊音。 一切大众哀声。 普震一切世界(已上)良以八苦火宅中难忍者别离之焰也。 三千法王去。 热恼何物为喻乎。 仍拭悲泪收愁叹。 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我如初生之婴儿失母不久必当死世尊如何见放舍独出三界受安乐南无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二举荼毗哀伤者。 青莲止笑果唇断息之时。 缠络于白氎收敛于金棺。 一切大众欲举圣棺入城内。 十六极大力士运大神力。 圣棺都无动。 尔时圣棺自飞举虚空中。 起娑罗林徐徐乘空。 从尸那城西门入。 菩萨声闻天人大众。 遍满大地虚空悲号哀叹。 尔时圣棺从尸那城东门出。 右绕入城南门。 从北门出乘空左绕。 还从尸那城西门入。 如是经三匝已还入西门。 又从东门出入北门。 从南门出右绕还入西门。 乃至如是左右绕尸那城。 经七匝徐徐至荼毗所。 飞下安七宝师子床。 天人大众围绕圣棺悲泣供养。 其哀恸声震动大千。 大众各以白氎障手。 共举大圣宝棺置于庄严妙香楼上。 将举火荼毗如来。 是时一切大众各持七宝香炉大如车轮。 悲泣啼哭置香楼。 其火自然殄灭。 一切诸天火一切海神火皆亦如是。 时大迦叶至荼毗所。 圣棺自然开。 千帐白氎及兜罗绵皆解散。 显出紫磨黄金色身。 迦叶与诸弟子见之闷绝躄地。 悲泣供养已。 香水灌洗白氎缠络。 棺门即闭。 迦叶说偈悲哭。 如来重显出两足。 从千辐轮放千光明。 遍照十方一切世界。 加叶说偈哀叹曰。 如来究竟大悲心。 平等慈光无二照。 众生有感无不应。 示我二足千辐轮(乃至)千辐轮中放千光。 遍照十方普佛刹(云云)尔时双足还入棺封闭如故。 其后复投七宝大炬火皆悉殄灭。 如来以大悲力从胸臆中火出渐渐荼毗。 经七日焚烧妙香楼。 其时哀伤几尔乎。 岂图满月轮之容忽咽于栴檀之烟。 紫磨金之肤[(青*青)/心]燋于无余之焰乎。 惜以尚有余。 悲以亦无穷。 大众之悲叹良有所由乎。 其后天人大众分取舍利。 各还本国竞修供养。 凡一一悲叹非翰墨所记。 仍各凝恋慕渴仰之思。 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呜呼大圣尊释迦入寂灭今但闻其名惜哉我不见南无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三举涅槃因缘者。 夫如来扇乎般若之翅虽拂生死之云。 萦于大悲之锁未免众生之手。 还火宅而诱嬉戏稚子。 浮苦海以救狂醉溺人。 广大慈悲尽众生界。 无际大愿不倦利他。 若恶我等过永闭无余之户者。 如我等无异之誓无由。 今者已满足之悦何有乎。 当知待欢喜因而示出现。 诫憍恣心以入涅槃也。 华严云。 欲令众生欢喜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忧悲感慕故示现涅槃。 法华云。 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 鞞瑟长者说不灭度际法门体云。 普见十方一切世界去来今佛无涅槃者。 除化众生方便灭度。 香象大师释云。 变异他心令见出没。 其实常身无出无灭(云云)乃至显现甚深出没无碍广大佛事未曾失时等涅槃诸义。 此中可广说。 然则如来涅槃非舍众生。 唯惩难化之过专劝哀悲之思也。 今但闻其名惜哉我不见之宝积之芳契。 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之法花之遗训。 见闻之处悲喜甚深(矣)快哉既罹教网之一目。 盍出苦海之波浪。 何况出现涅槃如水波。 总别十门互全收。 恋慕渴仰之风凉于跋提河之岸。 憍恣厌怠之云晴于娑罗林之空。 涅槃山之峰待出现之月。 生死海之底得菩提之珠。 何其为难乎。 仍凝恋慕渴仰思。 可唱伽陀行礼拜(矣)。 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南无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四举双林遗迹者。 我等泣于灭后之悲。 何时笑于见佛之幸。 哀悲之剩怀嫉于中天禽兽。 恋慕之至遗恨于边地人身。 仍聊像双林之砌。 慭憩愁叹之息。 尸那城西北。 跋提河西岸。 有娑罗林。 其树似檞皮青叶白。 四树特高。 如来寂灭之所也。 经云。 大觉世尊入涅槃已。 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 南北二双合为一树。 垂下宝床覆阴如来。 其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 枝叶华果瀑裂堕落。 渐渐枯衰摧折无余(取意)或记云。 其树高五丈。 下根相连。 上枝相合。 相似连理。 其叶丰郁。 华如车轮。 果大如瓶。 其味甘如蜜(取意)摩耶夫人降天哭如来之处。 执金刚神躄地舍金杵之迹。 如此遗迹连连邻次(矣)城北渡河三百余步。 有如来焚身之处。 地今黄黑。 土杂灰炭。 至诚求请或得舍利。 彼如灯法师。 涉流沙之广荡陟雪岭之嵚峰。 辞情于六亲终命于双林。 见人流悲泪。 闻者催哀伤(矣)今拜见双林涅槃像。 如来头北面西卧。 大众前后左右绕。 师子虎狼收猛恶之威。 菩萨声闻低悲啼之貌。 先作瞻仰身毛且竖。 次致启白心府忽骤。 于是供香花遍于禽兽罗刹。 贵受最后遗训也。 述悲恋迨于双林提河。 驯为如来遗迹也。 诚今日法式触耳目催哀伤。 又披涅槃部圣教。 多有三水口篇文字。 是菩萨声闻啼哭之仪。 鬼畜修罗流泪之貌也。 若然者三水湛乎涕泪至于膝周匝五由旬之泪河。 口篇吐乎大众啼哭声震动三千界之大声。 解纽哀伤易起。 见字悲泪难禁乎。 何必闻智辨开演而生恋慕。 待委细料简以致渴仰乎。 仍拭悲泪抑忧恼。 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次往涅槃处感佛最后身于此双林下利益群生类南无尸那城跋提河边如来入灭娑罗双林第五发愿回向者。 愿以此恋慕渴仰之善根。 必成就见佛闻法大愿。 夫佛无出没。 隐显从缘。 阎浮界中示入灭化仪。 他方刹内有生身说法。 契机施亏盈。 如日月出没于四州。 任物现生灭。 似众星隐显于昼夜。 今举恋慕之声而响无余之空。 放悲叹之息以叩涅槃之窗。 教主释尊出圆寂之室。 身子目连趣大悲之门。 星驰云集。 花严海会住虚空。 灵山圣众满大地。 证明何疑。 知见何空。 何况色身融法界。 观智是佛世也。 体性极实际。 机缘是道场也。 于是庄大愿船浮于恋慕之泪。 举正信帆驰于渴仰之息。 生死苦海无念朝径。 涅槃彼岸无生暮栖(矣)其中间离近恶伴傥障。 诸佛菩萨为友。 舍不闻正法障。 无上大法为心。 乃至现当二世所愿圆满。 铁围沙界平等利益。 仍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如来涅槃诸功德甚深广大不可量众生有感无不应究竟令得大菩提南无沙罗林中最后寂灭紫金妙体次神分次六种回向涅槃讲式十六罗汉讲式先总礼我此道场如帝珠十六大圣影现中我等于彼大圣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南无护持遗法十六大阿罗汉生生世世值遇顶戴次导师着座次法用次表白敬白大恩教主释迦牟尼世尊。 华严法花八万圣教。 护持遗法十六罗汉。 九十九亿无学圣众。 一一微尘毛端刹海。 不可说不可说三宝境界而言。 夫自祇树息荫娑罗变叶以后。 人天失覆护。 世间无依怙(矣)于是迦叶结集三藏法门。 阿难住持十二部经。 挑法灯于昏衢导群盲于正路。 既而阴形于鸡足之洞。 分骸于恒河之岸。 爰在十六罗汉。 见住五浊恶世。 城堑遗法爱念众生。 我等出离之方便偏挂罗汉之慈悲。 其恩高于须弥。 其德深于溟海。 依之迎二月十五如来涅槃之忌汇。 捧如在之供具报无际之恩德之因。 聊赞护法之功德。 殷望二世之值遇。 就中有五段。 一举罗汉住处。 二举如来付嘱。 三举福田利益。 四赞现在神德。 五发愿回向也。 第一举住处者。 法住记云。 第一尊者宾渡罗跋罗惰阇。 与自眷属一千阿罗汉。 多分住西瞿陀尼州。 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 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 多分住北方迦湿弥罗国。 第三尊者迦诺跋厘惰阇。 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 多分住东胜身州。 第四尊者苏频陀。 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 多分住北俱卢州。 第五尊者诺矩罗。 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 多分住南赡部州。 第六尊者跋陀罗。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 多分住耽没罗州。 第七尊者迦理迦。 与自眷属一千阿罗汉。 多分住僧伽荼州。 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 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 多分住钵剌拏州。 第九尊者戍博迦。 与自眷属一千二百阿罗汉。 多分住香醉山。 第十尊者半托迦。 与自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 多分住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 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 多分住毕利飏瞿州。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 与自眷属一千二百阿罗汉。 多分住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 与自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 多分住广胁山。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与自眷属一千四百阿罗汉。 多分住可住山。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与自眷属一千五百阿罗汉。 多分住鹫峰山。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 与自眷属一千六百阿罗汉。 多分住持轴山。 此等尊者既出四倒之牢狱。 离九结之缠缚。 生分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 后有已断。 为护佛法抑无余之乐。 为利众生处火宅之内。 报身虽卜十六处。 应现弥布三千界。 证明处处佛事接取种种根机。 遗法佛子灭后众生。 谁人不致归依渴仰乎。 仍赞圣德可行礼拜(矣)。 报身多在十六处随缘应现三千界内秘普贤广大行外现声闻利众生南无护持遗法十六大阿罗汉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二举如来付嘱者。 或传记引经云。 世尊临涅槃时。 诸大众悲哽呜咽闷绝躄地。 苏起唱言。 怪哉世尊将灭没。 如来入灭后。 我等谁人为所归。 世尊告言。 汝等不可忧恼。 我虽入灭。 宾头卢罗云等诸大阿罗汉。 各领百千圣众为眷属。 在我灭后为众生作依止。 即召十六圣众而示大众。 更舒金色手摩其顶告言。 以我无上正法付嘱汝等。 我入灭后弥勒出世前。 广作佛事导利众生。 十六罗汉才闻此金言。 啼泣如小儿。 不觉投钵白佛言。 大象去象子随去。 世尊入灭后。 我等何可留住。 佛言。 止止不可复言。 我化缘已尽。 虽住于世无利益。 汝等有缘未尽。 住世间利益无量。 于是众圣默然听受不违佛敕(取意略抄)我等生灭后二千之末。 烈边地遗弟之数。 闲披如来付嘱之教文。 倩见罗汉纳受之仪式。 不省乎当今忽如值于昔。 梵音遗训之响留于耳底。 罗汉啼泣之质影于眼前。 哀感断肠悲泪绞袖。 设虽非罗汉。 设虽非菩萨。 毒龙恶鬼若受如来之付嘱者。 愿为毒龙恶鬼奴。 不论天人莫简修罗。 于是尊者有三明自在之力。 具八解洞达之德。 爱佛法如摩尼。 抚众生类赤子。 诸佛尚护念。 菩萨又敬重。 三界诸天戴其足。 四种轮王缺采履。 我等三毒醉患之耳底闻如来遗属之音。 四倒狂乱之窗内待罗汉医王访。 须举一心渴仰之音悦二圣怜愍之恩(矣)。 我所说诸法即是汝等师顶戴加守护修习勿废忘南无护持遗法十六罗汉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三举福田利益者。 凡十六尊者。 寻其本地极位大菩萨隐解行之玉于慈悲之怀。 语其垂迹付法大罗汉玩觉满之月于乐树之下。 驱大心师子送于三藐三菩提之崛。 羁小机羊鹿放于四谛十二缘之苑。 诚是诸佛轮王之主兵宝也。 众生象马之调御师也。 自佛世二千之当初至法灭七万之时代。 护法神德利生灵相谁敢算知乎。 法住记云。 若此世界一切国王辅相大臣长者居士若男若女。 发殷净心为四方僧设大施会。 此十六阿罗汉及诸眷属。 随其所应分散往赴。 现种种形阴弊圣仪。 示同凡众密受供具。 令诸施主得胜果报。 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刀兵劫后人寿渐增至百岁位。 与诸眷属来人中。 显说正法饶益有情。 乃至人寿七万岁时。 无上正法永灭没。 至此时可唱入灭(云云)说法利生既代补如来。 灭后愚子谁不致归依。 恭敬渴仰可赞福田利益(矣)。 世界若无佛及众贤圣人世界众生类无有一切乐南无护持遗法十六大罗汉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四赞现在神德者。 虽诸物隐灵怪于末代。 佛法失效验于边地。 新于像末盛于华夷者。 即罗汉圣僧之功德也。 闻外国风仪。 有信男信女。 设斋会供罗汉。 向其方所而举召请之音。 恋其神德以凝渴仰之思。 敬请仪如待客。 闭扉息音。 当于时而感应揭焉征祥屡现。 或氎蓐下花鲜。 或浴室内板湿。 如彼怜贫女而尝一饭。 悲居士以受三创等。 大悲利物之方便忝乎哀乎(矣)夫虽称性之德自他平等。 证理之行彼此皆同。 凡眼隔难思之境。 愚情嫉奇特之法。 至如彼威德太子具四八相。 吉祥童女莲花化生。 虽示生信之缘。 更非涯分之境。 今十六尊者。 金刚三昧坚乎血肉之质。 无生真理住乎生死之报。 功德等于如来。 上求菩提之誓究。 果报同于我等。 下化众生之愿满。 其供养之行仪又驯凡夫之眼耳。 经营澡浴者人间之恒例也。 不用金银者比丘之法式也。 道安法师平生欣兜率上生。 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形甚卑贱。 来寺寄宿。 遣之处讲堂。 即至夜分异僧从窗隙出入。 见人怪而告法师。 即知大圣深怀敬重。 法师白言。 自惟罪根未除。 愿示济度方法。 异僧答曰。 须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澡浴仪式。 法师又问顺次之生处。 异僧举手以拨天之西北。 重云忽开即见兜率胜妙之报。 非唯法师一人。 数十人大众皆见奇特境界。 各凝随喜渴仰。 法师受圣告而后营澡浴。 现有非常小儿。 与数十伴侣来就浴室。 眼前奇异之胜事何事如之哉。 罗汉圣僧之功德不可不崇。 希供饮食福德云集。 才营澡浴罪根露消。 总九十九亿之罗汉于佛前受筹。 别十六无学之圣者住世间护法。 察人之德失知法之兴废。 隐显随时神异无方。 我等之归三宝信四谛之善根。 专酬罗汉之广恩。 仍赞功德可行礼拜(矣)。 心如大海全容受志若须弥不动摇共坐如来解脱床哀愍众生如一子南无护持遗法十六大阿罗汉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五发愿回向者。 愿以此慈慕渴仰之善根。 必成就自利利他之大愿。 先增十六大圣之威光。 无烦于护持佛法。 次劝三有群类之发心。 有勇于断恶修善。 乃至击大法鼓而响振无间。 阐提断善之族进三菩提道。 吹大法螺而音通有顶。 非想昧劣之辈发十须弥心。 方今如来入灭当于今。 圣众悲感新于常欤。 为助彼哀伤聊开此讲肆。 行仪虽贱恳志不浅。 伏乞护持遗法十六罗汉。 九十九亿无学圣者。 悉知证明善愿圆满。 仍凝一心渴仰可愿二世值遇(矣)愿我生生见诸佛世世恒闻深妙典恒修不退菩萨行疾证无上大菩提南无护持遗法十六大阿罗汉生生世世值遇顶戴次神分次六种回向十六罗汉讲式遗迹讲式先总礼敬礼天人所恭敬西天如来诸遗迹我等遗法诸佛子恋慕渴仰致供养南无人天有情所归依处大圣化仪处处遗迹次导师着座次法用次表白敬白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 华严法华八万圣教。 亲见遗迹诸大祖师。 一一微尘毛端刹海。 不可说不可说三宝境界而言。 夫自提河辍润坚林暗影之后。 鬼畜干鳃人天无据。 于是大悲无止而留迹于娑界。 凡愚凭之以慰愁于灭后焉。 然而西天境沌云汉。 东土路隔鲸波。 欲见未得天眼。 眼杳于万里之云。 欲往复无身边。 身萦于千重之雾。 悲哉我等非唯漏于在世说法之众会。 亦绝望于灭后遗迹之拜见。 春日思闲而叹息拥胸。 秋夜眼觉以悲泪洒面焉。 如彼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 悲之如悲乎病患。 恋之过乎男女之恋。 遂则舍身以寻遗迹。 轻生以访经论。 我等何人辄闻无望乎。 是以每迎菩萨声闻恋在世之昔。 草木石水垂灭后之悲今日。 专学西者渴仰之风仪。 聊加东土信敬之片善。 以是庄遗迹之灵德。 以是遂大圣之值遇也。 集会诸人皆凝殷勤之恋慕。 所设供具悉投随分之资粮。 诚信至深。 释尊必增护念。 丹祈无贰。 二类定加证明。 就中有五段。 一别举菩提树灵异。 二总举处处遗迹。 三赞遗迹甚深功德。 四举遗迹恋慕人。 五发愿回向也。 第一别举菩提树灵异者。 摩竭提国前正觉山西南。 行十四五里有菩提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树也。 如来坐其下成等正觉。 因而谓之菩提树。 在世当初。 依菩萨净业承如来威神。 示现种种神变施作种种佛事。 全不觉凡树。 宛如有心识。 是以说法最初第二七日中。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金刚为茎琉璃为干。 众杂妙宝以为枝条。 宝叶繁茂其形如云。 杂色宝华分枝布影。 复以摩尼而为其果。 含晖发焰与花间列。 又放光明。 于光明中留摩尼宝。 摩尼宝内有谙菩萨。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 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如来入灭之以来。 复五百岁之顷。 诸物虽隐灵怪。 此树独异相无尽(矣)无忧王初嗣位。 信受邪道。 毁佛遗迹。 斩截菩提树。 欲令事火婆罗门祠天。 即放光焚烧。 猛火中含青翠色。 大王视异悔过深。 欣庆躬修供养。 又王妃素信外道。 密遣使人夜分之后重伐其树。 大王朝将礼敬唯在株深增悲慨至诚祈精。 以香乳溉其株。 不日还生。 王深敬异。 其为状也。 茎干黄白枝叶青翠。 冬夏不凋光鲜无变。 然每至如来涅槃之日。 其叶皆凋落。 须之复本。 是日诸国君王异方法俗。 数千万众不召来集。 而奏音乐列香华。 灯炬继日竞修供养。 各悲泣哽咽收树叶而去。 非唯王臣生仰崇。 又如来致归依。 所谓成道之始凝七日谛观。 一代之终运六匝之围绕。 世尊尚企二度之观礼。 我等何忘一夜之渴仰乎。 就中今日今夜为西天悲恋之正中。 想像王臣戴星月。 人民中风霜。 围树流泪。 我等虽为边族苟值遗法。 应恨行而不交。 何无端睡密室乎。 仍各思念灵德可生渴仰(矣)。 其树奋大光遍照东方刹其数如恒沙诸佛之国土南无摩竭提国伽耶城边如来成道大菩提树第二总举处处遗迹者。 如来虽唱灭灵迹留处处。 中土诸人致观礼于真迹。 边地我等凝恋慕于传闻。 虽远近异渴仰惟同。 况信证同缘一理。 见闻俱性起德也。 若有闻信之二行者。 即挂教网之一目也。 法王处于中国垂圣化于边方。 我等为如来之愚子。 何作过分之思乎。 所谓龙窟留真影石面遗双轮等难具举。 且出一二。 摩竭提国有石。 其上有双轮迹。 昔如来一代已暮入灭时至。 与诸大众趣尸那城。 是为最后之随从。 更无日于待再会。 大众溺泪侍卫前后。 如来变紫金面示哀恋妆。 回青莲眦顾摩竭国。 立此石上告阿难曰。 我将入寂灭。 最后留此足迹。 为顾摩竭陀国也。 大众见闻之哀伤。 翰墨何记乎。 其双足迹长一尺八寸。 广余六寸。 两足俱有轮相。 十指皆带花文。 鱼形映起光明时照。 若有欲移余处。 石虽不大众莫能动。 设赏迦王不信佛法欲灭圣迹。 凿已还平。 文彩如故。 弃之殑伽河流。 寻复本处。 加之五百尘点往劫行事在于今炳然。 萨埵舍身流血尚存。 连拏与子杖埵留迹。 布发掩泥之处。 舍身求偈之地。 月光斩首尸毗饲鹰。 此等圣迹弥纶五天。 灵相纷纭见者增信。 或恶兽作卫护。 或天人雨宝花。 或异香匈风。 或乐音惊耳(矣)彼土人民竞致巡礼泣捧供具。 严香奇异之胜事只可闭眼而想像。 仍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荒野园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林如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乎塔南无人天有情所归依处大圣化仪处处遗迹第三赞遗迹甚深功德者。 凡如来所有功德。 皆内会法界外向众生。 泥木形像从大智出生。 纸墨经卷从法界等流。 况于龙窟真影现神变。 石面双轮放光明乎。 寻其本性。 是如来性起之功德。 成所作智之应化也语其因起又众生机感之所得。 本识果种之变作也。 是以五百尘点之间三灾屡现四劫交来。 唯此灵迹常住无变。 水火不焚漂。 风灾不破坏。 久留后代永为众生归仰。 如来以此方便妙缚乎狂逸之群类。 众生依彼善巧坚悬于慈悲之钩锁。 皆是随染之果幻。 自然之大用也。 若约众生为众生缘感之功德。 若约如来为如来性起之大用。 缘性无无终同法界。 无作者无成者。 法性随缘甚深不思议应用也。 当知如来慈悲不舍一生。 摇融进之德山动深广之智海。 更有一大事因缘也。 为在世机感示真身。 为灭后无福留遗迹。 为边夷赠名字。 为阐提结逆缘。 彼此皆同如来大智之善巧。 大悲利物之方便也。 花严经说遗迹利益云。 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云云)又宝积经举灭后恋慕善根说遗迹信仰功德之文。 立如来爱子名授成佛记。 诚世间恋人之习尚重其形见。 信家归佛之辈谁轻其遗迹乎。 设虽有信仰之过谁堪乎哀恋之思。 况遗迹敬重人得如来爱子之名乎。 况恋慕渴仰辈受无上菩提记乎。 仍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见闻供养圣遗迹所得功德不可量于有为中终不尽要灭烦恼离众苦南无人天有情所归依处大圣化仪处处遗迹第四举遗迹恋慕之人者即非他。 上古三藏诸宗祖师。 恋遗迹而舍命。 访经论以轻生人。 其数惟多。 不遑毛举。 诸德虽数多最初开荒途。 法显三藏是也。 三藏以晋隆安三年发自长安西渡流沙。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四顾茫茫难测向之。 唯视日以准东西。 算骸以知行路。 遇热风燋身。 擒恶鬼舍命。 但先志次命。 遂至天竺欲诣灵鹫山。 人谏曰。 胜途多难宝处有烦。 黑师子多啖人。 不如辽致礼敬乎。 法师答曰。 远涉数万誓至灵鹫。 身命不期出息难保。 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乎。 虽有险难吾不厌也。 法显至山烧香礼拜。 翘感旧迹如睹圣仪。 慨念悲伤收泪而言。 佛于此山说首楞严经。 法显生不值佛。 但见遗迹而已。 珍爱难仰更忘归顾。 灯炬续明一心感悦。 彼山有大石室。 昔如来于此入定。 法师于其前诵首楞严经。 有三黑师子来蹲法师前舐唇振尾。 法师泣励声诵经。 更无惜身命之气色。 师子见之深生尊重。 低顶下尾伏法师前。 即含慈爱色摩师子而语曰。 汝欲害我者。 且待诵经竟。 师子低顶一心听经。 良久乃去。 此等诸德恨生不遇佛幸见遗迹。 立亡身誓怀生别之悲。 实足伤哉。 或由傍峻壁而临深踏飞絙渡险。 多有零落江山。 都有不闻存没。 哀哉悲哉。 佛道何道。 行之人轻乎重生命。 法家何家入之人抛乎珍名利。 披其传记不胜悲喜乎。 仍凝随喜结缘思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我说诚实定安慰如是辈彼虽不见佛而与见佛同南无游行西天亲见遗迹深心求法诸大祖师第五发愿回向者。 愿以此恋慕渴仰之功德。 必成就自利利他之大愿。 先不偶于三祇百劫之大道。 不奈乎住行地之经历。 生相之云晴于金刚心之暮。 无明之眠觉于萨般若之晓。 见闻随喜之族面面受益不空。 安养行者预弥陀之引摄。 兜率行者待弥勒之来迎。 乃至生生世世见佛闻法。 现当所愿速疾圆满。 仍唱伽陀可行回向(矣)。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南无如来成道大菩提树大圣化仪处处遗迹次神分次六种回向遗迹讲式舍利讲式先总礼敬礼天人大觉尊恒沙福智皆圆满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南无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生生世世值遇顶戴南无灭后福田遗身舍利生生世世值遇顶戴次导师着座次法用次表白敬白大恩教主释迦牟尼如来。 灭后福田遗身舍利。 涅槃遗教八万圣教。 护持遗法十六尊者。 同体别体一切三宝而言。 夫佛日既隐。 长夜待几晓。 法船复摧。 苦海凭何渡。 于是褰舍利之威光而希寻乎八正之直路。 得圣教之梯撜以适攀于六度之彼岸。 良遣使还告之方便(以舍利为使者一师解释也)医王留药之善巧。 不可得而称者欤。 仍弟子等二月十五一昼夜间。 举四座之赞咏报一分之佛恩。 所谓先对双林入灭之像诸德各捧最后之供。 次脆十六罗汉之前贵贱互尽渴仰之诚。 重像觉树枯衰之妆上下皆凝恋慕之思。 今赞遗身舍利之德老少悉流亡据之泪。 其中间一夜之间。 觉睡励声称念大悲宝号请求来世值遇。 当座之即第四度结愿回向讲肆也。 就中有三段。 一总赞舍利功德。 二别举当代灵德。 三结愿回向也。 第一总赞舍利功德者。 如来受胎生留遗形。 碎全身现舍利之本意者。 流传于边地末代周旋于六趣四生。 齐为授利益故也。 夫生身遥别二千年之始。 灭后我等何为。 遗迹远隔乎数万里道。 边地众生无见。 若无碎身之方便者。 何慰灭后之悲叹乎。 华严经云。 随应化彼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故。 碎末全身示现舍利(云云)涅槃经云。 供生身并舍利二人所得福正等无异(取意)悲花经中说舍利利益。 三灾劫末时。 为琉璃宝珠。 从金刚际出。 上至阿迦尼吒天。 雨种种花。 当其雨花时。 复出种种微妙音。 空声无相声无作声等。 作如此佛事。 令无量无边众生于三乘中令得不退转。 乃至于五佛世界微尘数等大劫中亦复如是(取意)一滴堕沧溟必与海水干竭。 佛化流生界定与生海无穷。 五界微尘利益尚非极说。 异类世界化导谁致识知。 仍凭无尽利益唱伽陀可行礼拜(矣)。 于如来舍利一兴供养者尽生死烦恼毕竟得涅槃南无灭后福田遗身舍利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二别赞当代利益者。 夫边地轻人愚人贱法。 圣贤不来生法化不弘行。 然依大圣之善巧舍利之威神。 翻邪见信佛法。 其灵应惟多古今非一。 佛法始来汉朝时。 摩腾与道士诤神验日。 舍利直上空中旋环如盖。 遍覆大众映弊日光。 天雨宝花散大众上。 又天妙乐音遍满空中。 大众见闻叹未曾有。 随喜铭肝感泪绞袖。 皆五体投地顶礼法师足下。 出家得度辈数千有余。 其中诸山道士六百九十人中。 六百二十人出家。 又僧会往吴国。 吴主请云。 若应祈念得舍利。 立塔婆致礼敬。 若其虚妄须加刑。 即请期一七日无其感应。 又申二七日寂然无应。 吴主嘲嫉欲加罪。 更请三七日。 僧会语同件曰。 法之兴废在此。 今度无感誓以死为期。 至三七日暮犹无见所。 流泪悲感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忽闻瓶中苍然有声。 即果得舍利。 五色光焰照耀瓶上。 击之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烧之不燃火炉作大莲华。 光明照曜宫殿。 臣主惊嗟流随喜泪。 初建伽蓝崇重佛法。 其寺称建初寺。 其里名佛陀里。 又醯罗城顶骨舍利。 香泥上示来报。 顶骨周一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盖。 其色黄白发孔分明。 欲知来报者。 以末香和泥以印顶骨。 随其业缘而其形焕然。 近有北天王取印文。 初得马形。 悲慨而投珍财积功忏悔。 次得师子形。 又投财宝持斋式。 次得人形。 倍励精进即得天形。 悲喜交流方还本国。 其精舍四十步内虽天震地裂。 此处独无动。 我等得舍利于掌中。 拜遗身于肉眼。 是过分之幸也。 随供拔罪根。 随崇倍福德。 况深入观智即是法身。 仰作渴仰即是生身乎。 一心合掌可悦舍利值遇(矣)。 舍利神变不思仪见闻随喜得利益超于生身住世间为迷正路作明灯南无灭后福田遗身舍利生生世世值遇顶戴第三结愿回向者。 凡当今一日一夜所修善业。 或财供或法供。 并恋慕渴仰之功德也。 皆眼湛哀悲之泪捧供物于顶上。 各面含渴仰之色致礼拜于足下。 互凝难遭之想悉集会佛前。 明一夜而称念宝号。 重四座赞叹大恩。 皆无不起自醒醉尝药之微心。 志愿之风早通于摩竭之空。 妙供之雨速洒于灵迹之场。 仰愿大恩教主释迦如来。 护持遗法十六尊者。 九十九亿无学圣众。 灭后福田遗身舍利。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亲见遗迹诸大祖师。 必照览大会之恳志来世值遇不谬。 定知见无二之丹祈顺次得果无疑。 乃至三界同为一家共洒一味之法雨。 四生合为一族悉萠一性之觉芽。 仍住欢喜适悦之思可诵发愿回向之句(矣)。 愿于来世恒沙劫念念不舍天人师如影随形不暂离昼夜勤修于种智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南无灭后福田遗身舍利自他法界平等利益次神分次六种回向舍利讲式。 发布时间:2025-04-08 08:17:3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