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疏 内容: 金刚经疏大正藏第85册No. 2738金刚经疏No. 2738[cf. No. 235]金刚经疏故女人以嗔为力。 欲有所索必先嗔故。 国王以娇豪为力。 罗汉以精进为力。 诸佛以大悲为力。 比丘以忍为力。 故遗教经云。 能行忍者。 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七佛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忍虽有三。 今此中取无生法忍。 何以故。 依经起行。 无人法二执故。 文中有三。 一能忍。 二无苦。 三有乐。 此明能忍也。 无生法忍。 唯诸佛之所穷故。 名如来忍辱波罗蜜。 非余人之能究故。 说非波罗蜜。 今言忍辱波罗蜜者。 是如来清净善根。 非波罗蜜者。 非二乘人善根。 若然者依经起行。 既生无生之胜忍。 岂见苦受之所倦哉。 故偈曰。 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能忍于苦行者。 依经起苦行能忍也。 以苦行有善者。 由此苦行以清净忍善根为体故。 言有善也。 彼福不可量者。 彼忍善根非余人所恻量也。 如是最胜义者。 唯如来之所量也。 故曰忍辱波罗蜜说非忍辱波罗蜜。 经曰。 何以故至无寿者相者。 自下明无苦。 一立无苦二证无苦。 此立也。 前明有若而能忍。 此明有忍故无苦。 何者若见自我他我之异。 便见能害所害之殊。 我于尔时依经修行。 既无两我之执。 则不见歌利为能害我身为所害。 既无两害之体。 苦受从谁两生。 论经云。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无相亦非无相。 真谛云。 无我等相者无自相也。 无相者无他也。 亦非无相者非不有悲智相也。 无著云。 能忍者谓达法无我。 故如经如来说羼提波罗蜜。 案此谓无生法忍也。 又云。 云何知忍相若他于已起恶等时。 无有我等相。 不生嗔想。 亦不于羼提波罗蜜中生有想。 于非波罗蜜中生无想。 案此解稍异。 今明于忍度上不作法想。 于非忍上不作非法想。 故曰无相亦非无相也。 此等虽有不饶益事。 而是法思惟忍摄也。 歌利王事。 此中应广说。 经曰。 何以故我于往昔至应生嗔恨者证也。 更晓无苦义。 节节支解害事极也。 不生嗔恨忍力猛也。 嗔恨因我执而生。 我执既无嗔恨。 从谁而作。 然嗔是大惑。 恨是小缠。 大惑即可报之以杀心。 小缠但可加之以楚毒。 由嗔具五义故名大。 恨不具故名小。 如心说。 经曰。 须菩提又念过去至无寿者相者。 明有乐也。 前明有忍故无苦。 此明无苦故有乐。 何者作忍仙人显有慈悲。 无我等相明无嗔恨。 无嗔恨故无苦。 有慈悲故有乐。 偈曰。 离我及恚相实无于苦恼苦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案上半明无苦无自他相故。 下半明有乐有悲智相故。 由悲有乐。 由智无苦。 悲智和合故名共也。 经曰。 是故须菩提至三菩提心者。 自下第二更防其过也。 夫见苦而行苦者。 则心疲而退没。 忘苦而行苦者。 则心轻而进升。 为防退没之行所以。 教发无住之心也。 文中有四。 一示无住心。 二示无住境。 三示无住障。 四示无住行。 此明无住心也。 夫菩提以无住为体。 若能忘相发心。 心即泯同无住。 所以离相发心。 即无住之体也。 无著云。 为显示流转苦对治故说应离一切想等。 案流转者谓生死流转。 若著相行施。 则于流转中有疲乏之苦。 今为对治言离一切相也。 偈曰。 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为不舍心起者有二。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无相心也。 故言应离一切相发阿耨菩提心。 此则不舍心也。 修行者谓不住色声香味触而修行也。 坚固者若离于相修行坚固也。 论释发心修行何所为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案忍波罗蜜者。 如来忍度也。 能学心者。 初地心也。 今为求如来忍度发心修行。 求初地能学之心也。 又忍波罗蜜者。 初地心也。 能学心者。 地前心也。 故习地前无住心也。 故曰习彼能学心。 故论曰。 入初地羼提波罗蜜。 此名不住心。 案不住者。 不住法非法也。 故无著云。 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 经曰。 不应住色生心至应生无所住心者。 此示无住境也。 不住色生心。 令离报恩障。 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令离果报障。 应生无所住也。 令离相疑障也。 真谛云。 此中应具离三障。 一己身。 二报恩。 三果报。 己身者若着己身即起二见。 谓常见断见。 由常故不求未来。 由断故不见未来。 故障修行也。 余二可见。 经曰。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者。 此示无住障也。 若心有住住前二境则为非住不住菩提。 若有此心便成障也。 真谛云。 若心有住者住三执也。 三执者。 一常见。 二断见。 三有无见。 为离常见故不令住法。 为离断见故不令住非法。 为离有无见故即令住中道。 前一破凡夫执分别性为有。 次一破凡夫执依他性为无。 后一破二乘执真实性亦有亦无。 若不离此三执。 即不与菩提相应故言非住也。 经曰。 是故佛说至布施者。 此示无住行。 夫升高者必自述涉深者必自浅。 是故欲入无住之心位者。 应修无住之行也。 无住心位初地已上。 无住行位道种已还。 故摄论云。 愿乐位六波罗蜜。 虽是世间法能引出世心。 真谛云。 无住心者即真心。 若与忍辱相应位在三地。 若与施相应位在初地。 若与戒相应位在二地。 四地已上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 随义应知。 为不舍此真心故。 离一切相发心修行也。 通论地上束为四僧俱修六度。 一无羞僧。 谓破戒人。 二哑羊僧。 谓凡夫持戒。 三有羞僧。 谓二乘人四第一义僧。 谓真菩萨。 初三地修世间行相。 同凡夫不堪断决譬之哑羊。 次四地修出世行相。 同二乘不复作恶譬之有羞。 后三地修出出世行。 是菩萨自位不离杂道故称第一义。 一切净土中有凡夫二乘者。 悉须作此判之。 若就实为论。 则净土中无复凡夫二乘故。 往生论曰。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也。 寄相则有故。 观经明三辈九品。 则凡夫二乘亦往生也。 波颇云。 应佛净土有凡夫二乘。 报佛净土则无。 真谛云。 凡夫二乘于秽土中见阿弥陀佛。 诸菩萨于净土中见阿弥陀佛。 案此二说。 报土则一向纯净。 应土则有染有净。 经曰。 须菩提菩萨至应如是布施者。 自下约无住断疑两重。 一约断疑。 二约自行断。 外化者疑曰。 若其无住为谁修行。 若见众生可为应名住着众生。 今明约俗可言有为。 约真即无所为故。 偈曰。 修行为众生如是因当识众生及彼事远离亦应知上半明俗。 下半明真。 文有两重。 一约俗二约真。 此约俗也。 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者。 明约俗有众生可言有为故。 言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何以故。 由约俗谛阴界入等有故。 言利益者三檀分别。 即登众生舍三种苦。 得三种乐。 由资生檀故。 令舍贫穷苦得巨富乐。 由无畏檀故。 令舍怖畏苦得安稳乐由法檀故。 令舍生死苦得涅槃乐。 菩萨所以能三檀利益众生者。 六真七似故。 能利益众生。 六真者。 谓以六度利益众生也。 以施令成善器。 以戒令其禁守。 以忍耐与违恶。 以进助其顺善。 以定化令入法。 以智断其疑网。 如偈说令器及禁耐恶与助善入法亦断疑六行饶益事。 七似者。 一似母。 二似父。 三似善友。 四似同侣。 五似健奴五六似阇梨。 七似和上。 此七各有五业。 合三十五种饶益。 如法华赞述中说。 由菩萨能具六真七似。 能利益众生故。 言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也。 经曰。 如来说一切诸相至则非众生。 此约真也。 意明约真得言无住。 何者诸相是众生之体。 众生即众生之名。 诸相非相。 体空而非实。 众生非生名空。 而是假名体空矣。 何所住哉。 故偈曰。 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案初二句约真无住。 后两句证无住意。 无彼二者无名及体也。 余可见。 无著云。 由不无众生故。 众生相违时生疲乏。 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等。 案此即约真无住也。 真谛云。 假名者有二。 一通名。 谓六道名。 二别名。 谓父母所立名。 此二名若离六根六识名则不可得。 故名是假。 若离名色根识亦不可得。 若离四大色亦不可得。 不可即得是境无。 境无故识无。 识无故众生名体并皆无也。 名色无者分别无也。 识无者依他无也。 二既空矣。 何所度哉。 故言约真即无所为也。 经曰。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至不异语者者。 前约外化明无住。 此约自所明无住。 疑曰。 道若无住不应与果为因。 若住果者何得复名无住。 今明道虽不住。 而能为因。 此乃证真者云所通非理外者云能达。 但可依我语。 以取信凭圣教修行耳。 文有二重。 一劝信。 二防过。 此劝信也。 五语为显四意。 真语说真智。 如语说真如。 实语说四谛之理。 不诳语记三世之事。 不异一语总定前四回不可回也。 故偈曰。 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然初两句明因果俱无住果。 由离相故不住因中因。 由离相故不住于果。 虽各不住而因果相承。 此则无住之中住也。 问。 无住之住岂非住耶。 答。 约俗则有因果得论有住非住。 约真明无因果不得论有住不住也。 故无著云。 俗谛故有因果及菩提。 次两句总标五语。 偈曰。 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受记以不虚说故实智者谓真语也。 小乘者实语也。 摩诃衍者如语也。 一切受记者不诳语也。 以不虚说者不异语也。 无著云。 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 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 有烦恼及清净故。 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 不异语者为第一义修行。 有烦恼及清净故。 案前二语明说俗为实。 后二语明说真不虚。 真谛云。 真语谓如来自誓。 自誓有二。 一明如来所转法轮。 一切世间波罗门天魔等。 无能翻我所说。 二明如来立十号名。 一切世间波罗门天魔等。 无能破坏此名。 由说真故名真语也。 实语者约小乘说四谛三解脱门。 一切诸法无自性空。 空故无相。 无相故无愿。 此但约人空说也。 虽有三名总同一体。 此说实故名实语也。 如语者约大乘说三性三无性。 即法空真如。 谓三解脱门。 此等三门能离三障故。 佛性论云。 知分别性通达空解脱门。 能除肉烦恼。 知依他性通达无愿解脱门。 能除皮烦恼。 知真实性通达无相解脱门。 能除心烦恼。 初解脱障次禅定障。 后一切智障。 离此三障悟。 于如如说如如故名如语也。 不诳语者记三世事必无错谬。 不同余人有着不着。 此四语皆从境得名也。 经曰。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者。 防过也。 前既举言以劝信。 或畏守言而失道。 为防彼故。 今对治之。 此法者即目如来言教之法。 此法是佛法辨之所通。 是佛辞辨之所说。 与佛相应故。 是如来所得法。 夫道处无言。 守言则失道。 所以此法无实。 然言能示道离言不见道。 所以此法无虚言。 能示道故。 指月之譬。 与道处无言故。 舍船之喻作也。 偈曰。 随顺彼实智说不实不虚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上半立义。 下半释义。 由如来言说。 随顺实智故不虚。 证理无言故不实。 如闻声取证对治。 如是说者。 谓听法之时。 离于二取。 为破执言。 是道非道故。 言对治如是说也。 故无著云。 如来正觉法及说于中无实无妄。 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 案言说体虚自性空也。 无妄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 案言说虽空。 所显之理自性有也。 真谛云。 非实非虚者凡有三意。 一了不了。 二至不至。 三显实事。 初意者。 依了文取理即非虚。 依不了文取理则非实。 次意者。 寻言能至道则非虚。 道处离言故则非实。 后意者。 言非实者。 实是非实。 言非虚者。 实是非虚。 虚实既实即显□□实语也。 然如来说法有实有虚。 由四意四依□□□□严论说。 一平等意。 如说昔毗婆尸佛□□□□□如是等。 案约法身因果平等。 作如是说。 二别义意。 如说一切诸法无自性无生等。 案前为二乘说人无我。 今为菩萨说法无我。 然前说人无我者。 意在别义法无我也。 三别时意。 如说。 若人愿见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此由别时得生故如是等。 四别欲意。 彼人有如是善根。 如来或赞或□□彼少□□是故如是等。 然此四□意者。 事或实虚同以□□□意故名意也。 立□□者为破八障。 平等意者破轻佛障。 有人云。 为之□□尔生灭。 生即有灭。 佛与我同遂生轻慢。 为破此□□平等意。 过去毗婆尸佛即是我身。 岂同汝生灭也。 立别义意者。 破轻法障。 有人云。 乃至婴儿亦能见色闻声。 解人意义法有何难。 破此障故。 说三无性法入地方悟也。 立别时意。 破懈怠障。 有人闻长时起行方生净土。 闻此即生懈怠。 为破此障故。 言□□□生不退也。 立别欲意。 破后五障。 一破少欲障。 □□已不持戒故。 须毁施赞戒也。 二破贪行障。 谓贪□□境赞净土也。 三破慢行障。 谓执自土为膝故。 须□□妙净土也。 四破悔行障。 谓推山压佛不见臭□□生恼故。 须说于佛起不饶益事得生善道。 文□□佛事。 此中应广说。 五为破不定障。 有执二乘不定作佛。 为破此障。 须说受记及一乘也。 于此五中。 皆先□赞后毁故。 言乐欲意也。 四依者。 庄严论名四节。 一令□节。 教诸声闻入于法义令不怖色等有故。 案令悟人无我也。 二相节。 于分别等三性无体无起自性清净。 说一切法故。 案令菩萨悟法无我也。 三对治节。 依断诸过对治障故。 案通为前二人也。 为小乘说□门令离四例。 为大乘说如如令离八例。 四秘密节。 依□深语回语方得义故。 案为破外道□□□□□□不坚坚固解善住于颠倒□为□□□□□□□□不坚者本主烦恼。 今乃目□□□□□□□□□能于不坚中坚固即不出□□□□□□□□□□谓解也。 颠倒者谓常乐□□□□□□□□□□□即成圣者。 良以善住之名通□□□□□□□□□□若执例则名凡解例则成圣□□□□□□□□□□烦恼所恼者烦恼之名目人法□□□□□□□□□□□恼所恼故不出生死。 菩萨为□□□□□□□□□□相名为受用。 受用法乐故。 故真谛云□□□□□□□□□实有不达。 是真无由执着虚妄□□□□□□□□□□见故。 心有住着。 以住着故不能得无□□□□□□□□□□遍不遍也。 而言闇者有三一闇二□□□□□□□□□□闇日光能破大闇者二世□□□□□□□□□□□□谓生盲人曾有目者属大□□□□□□□□□□□□皮肉心皮惑世间道能暂□故。 但如闇□□□□□灭故。 如大闇心惑。 准菩萨登地方能除□□□□□□闇也。 若菩萨心有住时。 则堕十想不能证十七空□盲闇也。 十想十七空如中边论说。 经曰。 须菩提当来之世至受持读诵者。 从上初恒已来大意主明经□自此讫于后问义旨为显修行。 修行两重。 一□修。 二美业劝修。 四重。 一教因。 二示果。 三举劣。 四显胜。 此教因也。 能于此经修行处也。 受持读诵修行事也。 修行有二种。 一文二义。 文有三种一受二持三读诵。 义亦有三。 一从他听闻。 二内自思惟。 三如说修行。 由此义故复成二德。 一为说者能利他故。 二为行者能自利故。 由自利利他能显法。 有二种人有三种法。 二者一显能诠。 谓十二部经。 即是文字。 二显所诠。 谓道及果。 即修行义。 人三者。 一能持。 二能说。 三能行。 能行者自利成熟一自善根故。 能说者利他成熟他善根故。 能持者利自他。 由自忆持为他说故。 然约文及义合有十种正行。 一书写。 二供养。 三传流。 四谛。 五自读。 六忆持。 七自诵。 八广说。 九思惟。 十。 发布时间:2025-04-10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