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大正藏第85册No. 274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卷下No. 274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卷下法无我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 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 即此观察为入方便菩萨则人无分别也。 一切法则法无分别也。 欲愿及摄散二种。 则一切住方便也。 不住法想则显示不分别也。 此则与传总结劝修法空而不住法空。 略符同然知见信不明。 何者彼云。 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 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 按知者依止奢摩他也。 见者依止毗钵舍那。 此二胜解者依止三摩提。 胜解即如是信也。 奢摩他即增上心也。 毗钵舍那即增上惠也。 三摩提即止观自在也。 按此三但是直往者也。 修伏大乘也。 不是顿悟者。 住最上乘也。 彼于三僧祇难解难入。 此于一刹那易证易得。 具如传。 我皆令入中广释。 天亲以为知是世智。 见是第一义智。 信是三昧。 此则失经之□旨。 以见法见我不见真如故。 按见法尚不见真如。 何况见我。 然则世智为知有知无。 第一义智为见真见。 俗三昧为信住信离。 若无有无何名世智。 若无真俗何有第一义。 若非住离谁入三昧。 原夫因定发惠三藏通门。 若以此言即合信在前而见知为后。 不得言知见信也。 差别之名且如上例。 按此经文。 宣常住智果之体真化二身之极。 六喻三义现观皎然。 十圣三贤自修明白。 所以如来举兹正入劝彼真乘不是别明定惠也。 斯则唯用三无专除自性。 虽云二我终是一空。 然则遍计我相妄有妄故但知也。 依他我见假有假故须见也。 真实我性证有证故方信也。 如是不住无相见性。 此是法相对能悟入总为相分。 此相即无自性故曰则非犹是我之习气故曰是名此则不住法空也。 具如传释。 若诸佛说法不言化身者。 则释迦如来谁说是化。 按佛身既是福感而现说法。 何关佛身。 此则常住本法也。 缘自得法也。 然则化身是影。 像增上缘何尝成道何尝言说。 假令有法亦不能诠。 以法性不可言故。 是则劝持经者演说勿生我说想勿生诠义相。 如彼迷南为北谓之非北。 彼终不悟。 若自觉了亦不由他无说明矣。 且如来演说向是众心菩萨宣传。 宁容已力。 何况能说能听俱是自心所行所证。 悉无自性。 如虚空无世界微尘自性也。 故云。 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按此即菩提之初鉴无性之后心。 或演俗谛法门。 或说真如理观。 皆缘彼识实无自心此则无染也。 此不名说也。 如此说者是名真说也。 所以持一四句偈。 菩萨檀度非疋。 良由此焉。 无著云。 于生死不染。 天亲云。 不住涅槃。 此则更相表里同为除疑。 按此偈四句文即三重。 一指法举喻三劝修。 弥勒云。 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 此断疑也。 何者若常说法谁入涅槃。 故云。 佛得涅槃化身说法。 化身说法此非无为也。 佛得涅槃非有为也。 且有无不住是尽法门。 菩萨一别行耳。 不可用释如来也。 然则报佛有始无终。 若入涅槃与化何异则如来不来不说。 具如上传。 岂可以菩萨心量而言佛不住有为无为乎。 至若须陀洹果尚离有无品。 况佛智乎。 净名云。 我观如来。 前际不来中际不住后际不去。 乃至不此岸不彼岸非中流。 非有为非无为。 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此名正观。 此名见佛。 故知对机演说。 则云不住生死涅槃。 以彼二性不可得故。 自言观佛则云离于有为无为。 以彼二为是心量心故。 前后既无来去。 中间说者是谁。 而乃以微尘世界解清净虚空。 岂非至惑也。 若如彼释。 即应云一菩萨涅槃非有为非离。 何者尽无尽。 是应香积菩萨言非诸菩萨故。 按涅槃此云静息。 岂可有无而不静息乎。 然则法无我智中已离真如无为自性。 何况最清净觉。 又离法无我智而存不住有无乎。 如上传。 彼果断中正释弥勒。 以九事喻九法。 合之为三。 一体二用三行识尘根是体也。 器身受是用也。 过现未是行也。 论云。 见相识者。 见是见分能受识。 相是相分所受识。 识是身身者受者识。 亦不相违。 然则识是了别。 星有光辉。 若满月澂明则小星晦色。 太阳曜景则大星不现。 故闻思惠起分别则微正惠若生彼识则灭。 此对除同也。 且六尘相现六识见生空花在瞩眼翳能起此相由见同也。 六根成就是地水火风和合灯景照烛因油盏炷火共明此缘假同也。 器是依报从他受用生幻是妄境依他药草起。 此不自生同也。 身是正报从业种成露是气积因夜凉。 有此依他起同也。 受谓三受。 由依正而领纳。 泡因水激。 从风雨而生成。 此由触有同也。 过去业缘现在思念梦中妄境窹已觉知。 此却缘同也。 现在假有念念不停。 电光才现新新谢灭。 此势速同也。 以种约报报在当生。 以云约雨雨即未有。 此后有同也。 由此九观故。 佛于有为法中能得自在。 故偈云。 观相及受用观于三世事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按此于有为得自在。 于无为则不然。 何者以此九种唯观有为故。 前偈云。 妙智正观故。 未审此智为是菩萨为嘱如来。 若是菩萨者不得言诸如来涅槃也。 是如来者不可云应作如是观也。 师资犹自未明文义如何得晓。 若此九喻不通显三无性。 是别明九种观者。 未知若为作如星观。 如星闇中有光明处不现。 为起闇相为起明心。 若起惠明者此则除星观。 不得云如星也。 又如翳观。 则境从翳生。 知生不除则翳境恒起。 若除翳境即是除翳观。 不可云如翳也。 又如灯观。 灯从众缘生。 根从四大起。 若知从缘生有何所得。 若缘生故无灯自性者。 此则是除灯观。 不得云如灯也。 自后六喻皆同此破。 故知劝修法空喻显无性此为实论。 然此九种皆是十八界受用及行业。 无八心及心法。 假令观九种成就。 只是人空以唯除有为故。 摄一切法不尽故。 由一切法中有六无为故。 此一切者。 总于百法成二无我故。 无著云。 显示四种有为相。 一自性相。 二着所住味相。 三随顺过失相。 四随顺出离相。 此则四九之各虽别。 有为之目不殊。 然则以人法我见如翳为当也。 不通诸喻还非。 又随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出离故。 是知三世行转生已则通达无我。 此显示随顺出离相也。 余释与天亲略同。 按此出离中。 则无人无法总名有为则乖百法无我也。 何者如自性相是共相见识真如亦是一切法共相所显。 岂无彼自性耶。 若无自性者。 不得言六种无为。 既差别不同。 各有自性明矣。 是则自性相中具有有无句性何得。 唯言有为相也。 又出离相是二无我。 此则出离。 于有为无为之外不是有为无为之间也。 无为尚自出离。 何得入四有为乎。 奚名义之乖缪若此。 故知。 计着四相所为四相皆无自性。 具在传文。 故能断本云。 诸和合所为则为有为为无为也。 诸大乘经多说此喻。 或一或二或七或九或十。 或广如净名。 以一切喻喻身妙德以喻众生。 昙无竭以喻如来岂可星翳定喻相见乎。 故知用易解空况难解空是则空中尘界。 真应二身尚无自性何况诸法。 所以用兹九喻通显三无。 皆非有性。 此为正释。 问。 心及心法已闻。 于五眼境中六种无为闻之。 于四果论内十一色解之。 于八识图中二十四不相应请为出之答。 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 二命根。 三众同分。 四异生性。 五无想定。 六灭尽定。 七无想事。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老。 十三住。 十四无常。 十五流转。 十六定异。 十七相应。 十八势速。 十九次第。 二十方。 二十一时。 二十二数。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问。 若说法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及恶心论义堕四恶道。 佛有明言何得斥诸经论。 及无著天亲所解自称其传诽谤圣人将坠大坑。 如何自晓。 答。 按法华经云。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爰夫有情善种成熟智慧利根。 佛则不说三乘唯宣一实。 所云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此则所则所知相自性寂灭一实之理也。 言语道断也。 故知不但对彼三机人天亦须接引故。 说五戒十善四禅四空。 然有厌俗之情。 虽励入真之志未深。 所以遍说无生对除人我。 是则涅槃佛法僧之差别也。 如摩尼珠虽无心施各充所求。 如有病者乞药即遂分外希望终不可得。 佛说亦然。 他皆放此。 楞伽经云。 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故知无彼五机则一乘不建。 亦既宣说深浅有殊。 是则后一唯是佛乘。 前四并非佛法。 或者乃以人法疑于天乘。 或以前四而疑后一。 或以后一而疑前四。 乃至五五相疑成二十五重违滞。 此则对机无碍何有相违。 且一一乘中自有深浅。 于此生惑疑网增多。 岂诚言之足深但识照之自浅也。 且如不净小观即有正邪想。 不净时乃见佛相境。 观相违则为邪观。 何况观佛见不净相而得为正观者乎。 如小乘机人。 若为说大乘则诽谤不受堕于大坑。 所以三七日中思惟不说一乘良为此也。 况正说佛乘。 而乃杂以独举声闻人天之法。 岂非惑乎。 然有解说者。 或以声法而解佛法。 或以佛法而解人天法。 或以初地法而解十地法。 对彼本乘虽为正法。 将诠此道正是邪言。 况乎悟入。 真宗清净妙觉无性无得在五乘之表。 杂以无相无生犹甚不可。 况以俗中苦空无常无我有为无为释成现观者乎。 悲夫悲夫何迷缪之甚也。 何以知其然。 按摄论云。 其有未得真智。 觉者于唯识中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无性释云。 由至教量及由比量虽未证得。 唯识真知应可比知。 故知至教即了义经也。 非至教即不了义也。 且如度量权衡一。 于天下格律令式四海不殊。 然而狭幅大尺越于程章误出故违乖于彝。 则自不遵奉自不较量。 既受其事兼累良善知而故。 纵岂曰存公至若四量四依为未证者之准的通一切义理格一切经论。 安可不从之。 安可故违之。 岂可以已遵奉以已不较量而责于遵奉乎。 而责于较量乎。 故知对机正说本不相违。 妄程邪愚解释乖缪。 是则出诸经中相违过失。 魔得其便自取三涂故。 云好心论义生五净居。 恶心论义堕四恶道。 此传唯明悟入成乎。 正觉苟违此观咸所不依。 且智觉真诠犹为增语。 况自心现量而为至实者乎。 所以有同不同。 良为此也。 故知。 一宣净觉则福智无穷。 以能斥诸邪妄故。 一从菩萨则罪业无量。 以毁殁圆照故非但自身留滞柳。 亦迷误群生所以。 无著云。 下人于此深大法不能觉知及信向世间众人多如此是以此法成荒废原夫诸佛降灵悬远难遇。 设使逢遇闻法更难。 设得闻法闻深又难。 设闻深法信解弥难。 设能信解悟入最难。 此则悟入不悟入。 在于精勤不精勤不在闻说也。 愿同修住者无自轻乌无自弃乌如颂云。 集求诸欲无厌足集欲未足而命终妻子珍宝及名位临命终时无随者唯有施戒不放逸今身后身为伴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卷下 发布时间:2025-04-10 08:22:0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