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 内容: 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大正藏第85册No. 2744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No. 2744[cf. No. 245]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十有三□□□□□□□□□□□□□□□□□□众明□□□□□□八修法供□□□□□□□□□□□□□□□□般若波□□□□□□□明仁王等观报佛三□□□供养行□□□□□□□□□至成一花台明诸王等观法佛三宝修法供养行□□□方佛诸天散花。 经文所以而来。 答曰明诸王等修□行讫。 更欲兴愿。 是故总举观行。 无障无碍。 遍覆大干。 体真□乃至如云而下。 是以有此经文也。 又解。 欢喜无量者。 明意业供养。 即散百万亿花至如云而下。 明身业供养。 三从愿过去佛。 至般若波罗蜜。 明口业供养。 神通变化已下表三种世间。 从一花入无量花。 乃至入芥子中者。 明同体净土。 是正觉世间。 二从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乃至六道身者。 是二十五有众生世间。 入地水火风者。 明国土世间。 佛身不可思议者。 结上正觉世间。 众生不可思议者。 结上二十五有众生世间。 世界不可思议者。 结上国土世间。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欢喜者。 体悦相应故云欢喜。 即散百万亿茎花者。 法。 现在心成行。 行有因义曰花。 行用非一称散。 故云即散百万亿花。 于虚空中变成一座者。 显无障碍行与虚空平等相应也。 十方诸佛共坐说般若者。 明证教二道。 无二为共。 坐为证道。 说为教道。 故云共坐般若波罗蜜。 无量大众共一坐者。 虽居学地。 体无二也。 金罗花散释迦者。 显共因行。 自体调柔虽从缘用而性不改。 故云持金罗花散释迦牟尼佛上。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花于虚空中。 变成白云台者。 明性清净因行也。 雷吼花者。 先际教行□也。 妙觉花者后际果行□□□□□□于也。 天人花者世间报行方便行也。 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前方便虽同。 世相皆真实般若。 故云而下所说般若□□言□者。 自体果实故云为母。 神通生处者。 虽是真实而无相不相。 自在无碍。 故曰神通生处。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者。 彰如来具足五忍行也。 三种法身者。 为显所修之道除三障故显也。 五种不思议者。 明因道无碍也。 三种身者明果道也。 一花入无量花无量花入一花者。 自利无障碍行也。 一佛土入无量佛土。 无量佛土入一佛土者。 直明土体无障碍。 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 一毛孔土入无量毛孔土者。 明广大无障碍也。 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一芥子中者。 明大小无障碍故。 云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 一佛身乃至入地水火风身者。 明正报也。 佛身不思议者。 不舍生死行也。 众生身不可思议者。 不舍涅槃行也。 世界不可思议者。 法界无障碍行也。 受持品问曰。 散花供养融相平等。 云何起行能流通也。 答曰。 十三大士习观发解。 成就行德。 则能流通。 就此品中有三分。 经文从初至开空法道。 明月光王发问。 二从大牟尼言至受持般若波罗蜜明。 答其所问。 三从时诸大众竟品。 明诸悟人道。 就发问中。 有二句经文。 从尔时月光王。 至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明王心中所念诸佛所行甚深妙事。 二从白佛言。 至开空法道。 正发问于口。 尔时月光王心念者。 念前品中三种法身也。 口言者。 正显实相。 先明所念。 故云口言。 见释迦者。 显方便。 法身不舍世间而证涅槃。 故言见释迦牟尼。 现无量神力者。 亦见千花台上宝满佛。 是一切佛化身主。 不舍涅槃而奥集用也。 见世界上佛者。 法界身也。 白佛言即释口言也。 如是般若不可说者。 言语道断故。 言不可说。 不可解者。 二乘莫。 故言不可解。 不可以议议者。 凡夫绝分。 故云非识识。 问曰般若真性。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备云何许德行。 诸善男子深解此如法。 为一切众生。 开发无相寂灭妙道也。 答曰。 有十三大士。 备真观法门。 能流通也。 就答中有二句经文。 第一略总举法师息行。 劝兴供养。 二从善男子。 至般若波罗蜜。 广辨内护外护二种行意。 但言十三者。 甄如来也。 就第二分中。 有二句经文。 其法师者。 至淬无有异。 明内护行德。 二从佛告波斯匿王。 至受持般若波罗蜜。 明外护行德。 就内护行中有二句经文一离明十三法师行意成就能解能说。 二从善男子如是诸菩萨。 至等无有异。 总举十三法师备上行德。 勘能善说。 一一门中有二句。 从初至是不定人。 明方便对治修入行。 二从是定入者。 至入僧伽陀位。 明成就行德。 习种法师初观地水火风空识者。 观六大不净也。 次观十四根者。 观十四根不净也。 唯是有相。 不彰八无漏。 常修三界乃至不净观门。 观三界。 有为滓秽通名不净。 故云不净观门。 住在佛家者。 相信心中以真如为家。 故云住在佛家。 修六和敬者。 三业行慈同戒同见同。 学业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者。 同修八万四千行也。 习种性者者人创修入理智。 微知身有性。 故云习种性。 入生空位者。 作人无我观。 不起五逆者。 经云父母是报恩田。 罗汉和合僧佛是其福田。 于此二田不生逆害。 故云不起立逆。 不起六重者。 不犯四禁。 不沽酒。 不说四众罪过。 故云不起六重。 二十八轻者。 依梵网经有四十八轻。 始从欲受国王位。 转轮王位。 百官位。 时。 应受菩萨戒。 一切鬼神护王身护百官身。 诸佛欢喜。 于和上阿阇利大同学。 不起迎礼拜。 不如法供养七宝百味物而供给之。 若不尔者。 犯轻垢罪。 乃至皆以信心受戒者。 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自侍高贵。 欲灭破佛法。 制我弟子。 不听出家行道。 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如是者犯轻垢罪。 佛法经书作返逆罪言非佛说。 无有是处者。 生不傍也。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忍者。 明行之阶劫也。 始入僧伽陀位者。 此云习种性也。 就性种中有二句经文。 从初至念念不去心。 明对治方便行。 二从以二阿僧祇。 至住波罗陀位。 明成就行德。 性种性者。 白体能□己身中性。 故云种性。 性者正因之理与佛果为种。 不从因生。 不为物坏。 故云言性种性。 行十恶观。 灭十颠倒者。 四念处观。 除常乐我净倒。 慈悲施惠观。 除贪瞋痴。 作因缘观。 除断常乐我患。 故云行十惠观灭十颠倒及我人乃至修护空观。 观既成就。 假相不起。 故云无也。 亦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者。 发心兴行彻其后际。 世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往波罗蜜陀位者。 魏言性种。 故云波罗蜜陀位。 道种性者能与初为道。 故云道种性。 观一切法无生住灭者。 明三相空也。 谓五受者。 观五受阴空也。 从三界乃至不可得故者。 明三界二帝皆如也。 常八第一义谛者。 句所观中。 第一是第一义帝。 心心寂灭。 生三界者不系业未己。 故云受生三界也。 业习果报者。 系业之余也。 顺道生者。 实以愿力故生。 故云顺道生。 三阿僧祇劫修行八万亿般若波罗蜜乃至住阿毗跋致位者。 证不退位也。 就欢喜地中。 有二句经文。 从初至一切净土明对治方便行。 二从常修舍观故。 至常授与。 七明成就熟行德。 溟次善觉摩诃萨住平等忍者。 明初地欢喜大士信忍下品。 故言住平等忍。 修行四摄法。 念念不去心者。 明此菩萨始登无生相真证位中。 行四摄行。 内外自他备一切德行。 故言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 入无相。 舍灭三界贪烦恼者。 明舍摄真行。 缘相不染。 故云入无相。 舍灭三界贪等烦恼。 于第一义谛而不二者。 明证平等真空也。 摄众生法性无为者。 除自体障碍。 显真实性也。 缘理而灭乃至无相无为者。 除智障。 住初忍时。 乃至非智缘灭无相无为者。 除烦恼障也。 无自他相无无相故者。 为明初地。 除此三障具三无为也。 无量方便皆现前观者。 起下六种方便行也。 实相方便者是实智也。 于第一义乃至不颠倒者。 明实智行用也。 二从遍学至一切学。 明遍学方便即是不往道也。 三回向方便者。 回向萨若故云回向方便。 四魔自在方便者。 于非道而行佛道。 而不为四魔所动。 故经云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 即是证也。 五一乘方便者。 于不二相。 通达法界众生。 无诸挂碍。 是故云一乘方便。 六变化方便者。 以愿力。 自在处处现生。 故云变化方便。 善男子结成六种方便。 初觉观智至实智照。 结上初句实智方便巧用不证者。 结上遍学方便。 不次者结上回向方便。 不出者结上魔自在方便。 不倒者结上第六变化方便。 第五一乘方便相同故不别结也。 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者。 与实智方便作喻也。 入此功德藏门者。 结上六种方便寂用行也。 无三界业习生乃至常修舍观者。 结上入无相。 舍灭三界贪烦恼登鸠摩罗位者。 结上善觉菩萨。 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者。 明菩萨常以四摄化物。 无求故。 言四大宝藏常与授人。 结上四摄念念不去心。 就离垢地中有二句经文。 从初至住中思中。 明对治方便行。 二从以五阿僧祇劫。 至化一切众生。 明成孰行意。 复次德惠菩萨者。 是离垢菩萨也。 似四无量心者。 自修十善教人行十善。 四等是诸善根本。 故言用四无量心也。 灭三界瞋等烦恼者。 十恶业中熟业在初业由或发。 今欲显以不杀之业对治杀业。 故云灭瞋等。 烦恼住中忍中者。 信忍中品也。 行一切功德者。 修三业澄洁德无不备。 故行一切功德。 大慈观心。 心常现在前者。 结上四无量心也。 入无相阇陀波罗者。 作无相达观。 证离垢地。 故云入无相阇陀波罗。 就第三明地中。 从初至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 明对治方便行。 二常以六阿僧祇。 至受持一切法。 明成熟行德。 复次明惠道入者。 者明第三地菩萨广博多学。 为众生说法。 能作照明故。 名明惠道入。 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者。 信忍上品智无分别。 于中起行故。 言无相忍中也。 善入八禅游神四等。 五通无滞。 朗鉴三世故。 言行三明观。 知三世法无来去今住处也。 心心寂灭者。 神弥静照逾明。 故云心心寂灭。 尽三界痴烦恼者。 无明闇心障智慧目故。 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者。 闇相既息。 真明照显。 众德纯修。 故言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 即还成上明观也。 常以六阿僧祇劫。 集无量明波罗蜜者。 德行阶劫故也。 亦云修行时节入伽罗陀位。 无相行受持一切法者。 还成上常以无相忍中也。 就第四地中。 明二句经文。 从初至灭三界一切见。 明对治方便行。 二从亦以七阿僧祇劫。 至常不离心。 明成就行德。 复次尔炎圣觉达菩萨者。 此四地大士顺忍下品。 不施持戒多闻转增。 威德炽盛。 名为炎地。 逆五见流者。 四地大士。 修道品等观。 不存能解能入。 诸见不起。 故云逆五见流。 集无量功德者。 □道品行戒定惠备成无缺。 故云集无量功德。 住须陀洹位者。 经云秦言观明炎地。 常以天眼乃至身通观者。 五通义。 如前释。 灭三界一切见者。 结上逆五见流。 亦以七阿僧祇劫者。 结上集无量功德行。 五神通乃至常不离心。 结上五通就五弟地中。 有二句经文。 从初至即入斯陀含位。 明对治方便行。 二从复集行八阿僧祇劫。 至不去心。 明成熟行德。 复次缘达菩萨于顺道忍者。 五地大士顺忍中品功德力盛。 一切诸魔不能俎坏。 故名难缘地。 以四无畏者。 用无畏智观境。 故云以四无畏智观。 解那由他帝。 内论者。 经云一者显示正因果。 二者显示所作不怀不作不来。 故云内论。 外道论者亦有二种一者能屈他论。 二者自申己义故云外道论。 药方论者。 有四种。 一者显示善知病。 二者显示病因。 三者显示能除已起之病。 四者显示已除之病。 令不重起。 故云药方论。 工巧论者。 显示种种世业。 如金铁师木师等。 及余种种明处。 故云巧论。 咒术论者。 显示巧便言辞。 故言咒术。 我是一切智人者。 如是菩萨。 求五明处。 为无上菩提大智众具究竟满。 故名为一切智人。 释一切智无畏灭三界痴等烦恼。 我相已尽者。 释漏尽无畏智。 地地中有所出。 故名出道者。 名无漏出要道也。 释尽告道无畏。 有所不出。 故名障道者。 名烦恼障也。 释障道无畏逆三界疑。 欲明五地菩萨烦恼微薄也。 修集无量功德者。 相微行备。 能度障难。 早入难胜地。 故云集无量巧德入斯陀含位。 复行八阿僧祇劫中据行阶劫也。 行诸陀罗尼门者。 用总持行也。 常行无畏观不去心者。 结成上四无畏观。 已化岳。 就第六地中有二句经文。 从初至一相无相而无二。 明对治方便行。 二从证阿那含。 至一切佛国土。 明成熟行德。 复次常现真实往顺忍中者。 明六地大士证顺忍上品。 故云住顺忍中。 现前地者。 毗婆沙云。 障魔事。 以菩萨道法皆现在前。 故云名现前地。 作中道观者。 法界因缘。 寂灭无二。 故云作中道观。 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者。 因缘集故谓之有。 非曰有是有。 因缘散。 故谓之无。 非曰有是无。 无有无无故云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 故观非有非无。 一相无相而不二者。 非有有。 非无无。 故云非有非无。 亦无一相。 无异相。 故云一相无相。 而无二。 证阿那含位者。 秦言薄流现前地也。 复以九阿僧祇劫。 集照明中道者。 行之阶劫。 作十种。 照十二因缘观。 故云复以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 乐力生一切佛国土者。 现无现量身。 入诸佛土。 教化众生。 故言乐力生一切佛国土故。 复次玄达菩萨者。 毗婆沙云。 去三界远近法王位。 故云玄达菩萨。 十阿僧祇劫中者。 修道时曷亦可行之阶劫也。 修无生法乐忍者。 证无生忍下品故也。 灭三界习因业果者无障碍智。 观三界二习色身果报。 尽无遗余。 故云灭三界习因业果。 故住最后身。 功用究竟。 此身最终故云住后身中。 无量功行皆成就者。 明此菩萨与无功用作其因行。 众德圆备。 故云无量功行皆成就。 尽智无生智五分法身皆满足者。 功中用极也。 住第十地者。 前三后七故云十地。 罗汉者秦言过三界远行地也。 常行三空门者。 无有十相。 名为无相。 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 故云无愿。 无二十五有故曰空也。 门者体通无碍。 名之为门。 百千万亿三昧具足者。 功德聚林调直定心。 皆悉备满也。 弘化法藏者。 功用已竟。 无相无为。 以真法藏化利无穷。 故言弘化法藏。 复次等觉者。 三道中无学之如。 故云等觉。 住无生忍中者。 住无生忍中品也。 心心寂灭者。 解脱相也。 而无相者体寂灭也。 无身身者。 法身相也。 无知知般若相也。 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者。 圣智无智。 万品俱照。 释上无知知。 淡泊住于无住之住者。 法身无像。 殊形并应。 释上无身身。 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者。 冥拥无谬动与事会。 释上无相相。 照一切法者圣心平等照无二也。 知是处非处。 乃至十力观者。 十力义如前释。 而能住摩诃罗伽位者。 秦云变化生不动地。 化一切国土众生者。 以无功用心。 如一切众生形。 故云化一切国土众生。 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者。 行之阶劫也。 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者。 运运寂灭。 自然流入萨波若海。 故云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复次惠光神变者。 明九地菩萨。 其惠转明。 调柔增上。 故云惠光神变。 住上上无生忍者。 是无生忍上品也。 灭心心相者。 心习已尽。 无明亦除。 故言灭心心相。 法眼见一切法者。 无法不见也。 三眼者。 总举三眼。 色者明无明。 见障外色也。 空者惠眼鉴也。 见者肉眼障内也。 以大愿力者。 佛藏变通藏。 以一心中一时行。 故言以大愿力。 常生一切净土者。 明严土化物也。 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昧。 明行之阶劫也。 而能现百万乃至诸佛神力者。 无量大千世界中。 作佛形也。 住婆伽梵位者。 秦言惠光妙善地。 亦常入佛华三昧者。 结上三昧乃至诸佛神力也。 就十地中有三句经文。 从初至而末能等无等者。 明法说。 二从譬如有人。 至无不斯了。 明设喻。 三从住理尽三昧。 至佛惠三昧。 明合喻。 就法说中。 有六子句经文。 从初至金刚台。 明行相阶劫。 证后学心。 二从善男子。 至不名为见明照理未周。 三从所谓见者。 至所知见觉。 明佛见理周尽。 四从顶三昧。 至不见不觉。 释上第二见理未周。 五从唯佛顿解不名为信。 释成第三见理周尽。 第六从渐渐伏。 至无等等。 释成初句行之阶劫。 复次观佛菩萨住寂灭忍者。 明佛及菩萨同用此忍也。 从习忍至顶三昧者。 明三贤十圣也。 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者。 明三贤菩萨伏而非断。 从初地至十地。 亦伏亦断。 唯佛顿断也。 而无而无想信者。 是徴名轻毛人也。 灭一切烦恼无碍道也。 生解脱智也者。 解脱道也。 照第一义谛者。 举其境界。 不名为见者。 见理未周故不名为见。 所谓见者是萨婆若者。 明种智圆备见理周尽。 是故我从昔来。 常说唯佛所知见觉者。 结上萨若婆也。 惠离起灭者。 明缘知也。 以能无生灭者。 真证智也。 此心若灭者。 除烦恼障累。 无不灭者。 除智障也。 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者。 行体固坚一相无相也。 而未能等无等等者。 未能全同佛也。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者。 总举。 始从习种。 终至法云菩萨。 非一也。 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教化众生者。 明十三法师皆能随力随分教化众生。 正说者教道清净也。 正义者证道清净。 受持读诵者。 摄法修相。 亦清净解达。 实相者向明四行理用相应也。 结其实用。 故云等无有异。 就外护行中。 有六句经文。 一从佛告波斯匿王。 至解其义理。 明以大法总付诸王。 不委凡庶。 二大王吾今所化。 至七难也。 明劝诸王弘通大法。 光扬三法。 能除七难。 获得七福德。 三从大王。 至事帝释。 明经理深重。 说供养法用。 劝王受持。 四从天王五今五眼。 至七难火起。 明国王弘经咸得贤圣镇国。 七难不起。 五从大王若未来世。 至而供养之。 明佛使五大菩萨护其国土。 劝立形象而供养之。 六明三宝可遵应。 别付嘱十六国王。 佛告波斯匿王。 我当灭度后。 法灭尽时者。 明其时□事须□护也。 受持乃至皆由此般若波罗蜜者。 明其利益功能。 大作佛事者。 寂而常用故。 言大作佛事。 是故付嘱诸国王。 乃至故不付嘱者。 明道托时兴非威不举。 宜凭外护。 故付诸王。 不付四部众也。 汝当持读诵解其义理者。 正劝诸王受持解说。 故言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就第二句中。 有二子句经文。 从初至帝王欢喜。 略总举灭除诸难。 以劝于时。 二从云何为难。 至为七难也。 广明七难表以事劝。 七难中前二。 天道失度。 表现于上。 次四。 地议殊易。 事变于下。 后之一难。 人情暴乱。 伤害于世。 特宜受持以消不详。 日月失度者。 君臣不和。 迭相障闭。 君无正化之力。 臣无传正之能。 是以应勤讲说此经。 为一难也。 二十八宿失度乃至各各变现四方诸集所以暴乱者。 良由正教不行于四方也。 大火烧国已下。 明民之失行。 同感此难。 不得遍在君。 臣。 南方主礼。 礼以防姓。 姓逸过度。 火难起也。 北方主智。 智能判疑。 饮酒过度。 水难起也。 东方主仁。 仁以养生。 杀害过度。 风难起也。 中央是出。 出主于信。 忘语过度。 木石燋然。 五谷不登。 地难起也。 西方是金。 金主于义。 取与不节。 是以贼难起也。 此五其致浩博。 且略举其要。 以对七难。 是明七要。 欲令兴护之者识达违顺。 中若不实。 外绝滋茂。 是以就般若以彰七要。 第三句中有二子句经文。 一从大王。 至亦名龙宝神王。 明难般若利益功能。 二从告大王。 至如事帝释。 正明所修行法。 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 七要者。 初一明本实。 下七就实彰行。 就七中。 前四自科行。 后三利他行。 一切国王之父母者。 明方便妙惠。 故云父母。 亦名神符者。 明二智与教道相称。 亦名壁鬼珠者。 明对治行也。 如意珠者。 欲明由对治故显实证。 护国珠者摄伏行也。 天地镜者。 示果过行也。 龙实宝神王利润成就行也。 幡等皆云九者彰其因行也。 七宝案以经置上者。 明七方便行必依教也。 若王时行常放其前者。 明依教修行。 前句辨法用。 此明真修。 如此□异足一百步。 是经常放千光明者。 略举十地。 一地有百。 故云放千光明。 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者。 明对治行也。 若王住时作七宝帐者。 行成处彰住随分行圆阴已之能。 故曰帐也。 七宝高坐者。 与法空相应。 名为坐。 余句类而可知。 如事父母。 如事帝释者。 一供养行也。 大王我五眼明见三世乃至得为帝王主者。 明佛五眼鉴达因果。 善恶达顺。 应侍□世。 方勘制御纲。 摄伏天下。 特劝护持如经。 得为帝王主。 故是为一切圣人。 乃至作大利益者。 明诸仁王等。 若修至德之行。 感圣在于国土。 利润世间。 如经作大利故。 若王福尽时乃至七难必起者。 明诸国王行行求世礼。 纵情放逸。 不顺圣法。 故灾难必起也。 大王若未来世乃至而供养之者。 明诸王等若能专心拥护三宝。 佛之威神令五忍菩萨演化护国。 得大利益如经受持三宝者。 我使五大菩萨往护其国。 故大王五今三宝付嘱汝等乃至受持般若波罗蜜者。 明如来应别付嘱十六国王。 观令受持流通行化无就第三分中。 有六子句经文。 一明大众阿须轮王厌世多难。 愿不受生。 二明十六国王弃国重位。 遵修妙行。 三明十八梵天。 修三乘同观入定。 发通散花供养。 四明其余诸众。 既登圣果。 深入禅定。 用神通花供养于佛。 五明十干菩萨兴大悲心。 救济三世苦恼众生。 愿令同证无边三昧。 六明复有十亿菩萨。 行登穷学。 证真法性。 成正觉果。 大众闻佛说七可畏。 身无为竖者。 明对治交竞。 愿不生彼国者。 行愿既立。 舍本所居。 是以国事付弟出家者。 后资于前。 故名付弟。 是利他义也。 更修缘进日出家修道四大四色缘出相者。 八胜处观。 观心彰胜故云出相四大四色。 不用识空者。 十一切入也。 世忍初地相者。 伏忍五忍之初。 故言初地相。 第一义谛九地相者。 六地明般若波罗蜜为第一义。 九地相者。 前三是坚忍。 从欢喜地。 至现前。 故言九地相也。 舍凡夫身者。 舍忍伏。 故言舍凡夫身。 入六地身者。 七地身。 是三界功用相心之身。 七地终心。 故须舍之。 如经舍七报身。 入八法身。 八地至十地。 八地九地皆有上中下寂灭忍上下。 故言入八法身。 有解入八法身者。 八地以上。 清净菩提无功用行。 真无学道。 故云入八法身。 证一切行者。 释上入义。 般若波罗蜜者。 显究竟道是真证法。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者。 明三乘同观空无生理也。 如经得三乘观同无生境。 复散花供养者。 色界诸梵等。 入深妙定。 发神通花供养也。 初供养者。 总列。 革下九种花。 从入定以彰花名入空处。 定通发智。 以不思议花。 供养于佛。 下八种花名。 皆因定发通。 现不思议行义。 故言三十七品花。 而散佛上。 又解空花乃至三十七品花者。 尽是伏忍中九行。 习性道种。 一中有三为九。 及九百亿大菩萨众者总举十地。 言九言亿者。 彰因义未足。 其余一切证道迹果者。 六地已还。 皆是方便行。 未具足故。 云道迹心空花。 七地行心树下八地行下二花九地十地而散佛者。 因趣果也。 及一切众者行无不集。 十千菩萨者据位彰十。 据行彰千。 念来世众生证觉者。 缘进成就。 从妙觉三昧。 至一切行三昧。 皆是十地以还讫伏忍。 摄是因行。 故与三昧之称。 复有十亿现成正觉者。 始彰果德。 嘱累品释秀许就此品中。 有五分经文。 从初至化一切众生。 说流通利益分。 二从后五浊恶世。 至将灭不久。 明灭法之相。 三从大王怪乱五道。 至正法不久。 举七诫观修。 令识患舍离分。 四从十六大国王。 至当如佛教。 明诸国王奉受持分。 五从尔时大众竟经。 明时大众普持正法分。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敕汝者。 明如来诫敕月光王弘护三宝也。 吾灭度后八十年者。 正法之中。 四百二十年后八十年也。 八百年者。 像法之中。 有一千年。 后二百年。 有法灭之相也。 八千年者。 千五百后。 亦有遗文。 在外道典藉中。 犹有利益也。 无三宝信男信女者。 是千五百年后也。 付嘱国王四部弟子者。 事在正像法中也。 教能显理。 名开空法道。 又解。 开空法道者。 性照圆旨。 法无不通。 故言开空法道。 修七贤行者。 习种前七方便。 是行善故。 言修七方便。 十善行者。 是集善根。 众生是正善。 故言行十善。 后五浊恶世已下明法灭之相。 五浊世者。 一劫浊。 二烦恼浊。 三见浊。 四命浊。 五众生浊。 七众八部祥共作制者。 正是法灭之相也。 有七恶事者。 一不听出家行道。 二不得造立佛象塔形。 三立统官制众。 四安藉纪僧。 五比丘地立白衣高坐。 六放兵奴为比丘。 七受别请法。 问曰。 佛在世时亦有兵奴出家。 何故后世放兵奴出家。 以为恶事。 答曰。 一以不识根性。 二为饱暖而已无心求道。 是以灭法。 故不听也。 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者。 吉凶之时。 迭相资助。 同欣俗礼也。 比丘为作意会者。 专修世行。 如似出家人。 一生之中方博乞求造立象塔。 不遵戒定求福如来道法者。 相虽似善。 特违佛意。 都非吾法者。 非如来真轨。 第三明诫劝。 初一明末世诸王恃已威势。 失脚御于时。 以灭正法。 劝应顺佛教法。 弘显三宝。 二明下世之中四部弟子诸国王等。 以非法非律。 横与三宝作其留难。 劝应顺法光扬三宝。 三明未来世中。 四部弟子。 诸小国王郡官百辟。 自德佛法。 非是外道。 应修和敬。 莫相是非。 四明人怪佛教无正信。 死入地狱余报下劣。 应遵重三宝。 依法修行。 五明若以俗法禁制众僧。 是灭法之相。 不应依俗律治出家人。 六明来世弟子自作罪洽破国因缘非三宝也。 七明诸比丘受求名利。 向国王王子说破法因缘。 是故劝诸比丘。 不应求名利也。 一从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所说。 至当如佛教。 明诸仁王。 闻佛诫劝。 哀感灵祇。 震动大千。 自广受持顺佛教法。 二从尔时大众。 至是无佛世。 明诸天受持。 三从尔时无量大众。 至般若波罗蜜。 明大众受持。 又解。 五灭后八十八百八千者。 举未入者入。 未熟者熟。 未解脱者令解脱。 无佛法僧及信男信女时者。 将明法由人弘。 故先列也。 此经三宝者。 举真实三修。 故云三宝付诸国王。 四部弟子者。 欲令内外二修行也。 为三界众生者。 利他行中起真实缘集。 五浊恶世讫于王子者。 总举修相对法随分不同也。 自是高贵灭破吾法者。 未证谓证。 是增上慢力人也。 作法制我弟子者。 见世间之行随情。 已执之为是。 不听出家。 行道者。 见背俗专精。 言非出家道。 接情以事唱言好人。 而不听造佛象者。 修法身行不成佛塔形者。 亦无报身行。 立官制众者。 各起朋党称法主也。 安苏藉记僧者。 国已习者不明。 不问是非。 缘在胜位。 故云安藉记僧。 比丘地立白衣高坐者。 以出道为劣。 世行为高也。 兵奴为比丘者。 以谕谄之行出利方便也。 受别请法者。 非是和合有宗行也。 法灭不久者。 非是真修相。 大王怪乱吾道者。 正明外护失宜也。 大王法末世时。 明修相失宜皂白交杂。 故言但有修相之名也。 作非法之行者。 与修法相违也。 横与法佛众僧作大非法者。 唯有世法相永出家正轨。 作诸过罪者。 对治道阴也。 系缚比丘如狱囚者。 虽复观修。 不就出离亦可竟局品限也。 我灭度即正明涅槃行也。 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比丘显秀写流通后代化化不绝 发布时间:2025-04-11 08:07: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