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经疏 内容: 法华经疏大正藏第85册No. 2749法华经疏No. 2749[cf. No. 262]法华经疏值遇者檦难值也。 所以者何。 诸薄德人。 过无量劫。 或见不见者。 释难值也。 以此事故我言如来难可得见者。 结难值也。 经曰。 斯众生等至而言灭度者。 此得效也。 斯等闻语生难遭想者。 内心启悟也。 心怀恋慕渴仰于佛者。 外仰至真也。 便种善根者。 发心修行也。 为有此效故。 须不灭言灭也。 经曰。 又善男子至皆实不虚者。 此宗益也。 诸佛如来法皆如是者。 权行同也。 为度众生皆实不虚者。 利物一也。 若不权唱涅槃。 岂能进彼懈怠。 彼既得进利益不虚。 经曰。 譬如良医至善治众病者。 第二譬说两重。 一明不死作住有余譬。 二明唱死作入无余譬。 不死十重。 一教主譬。 二根缘譬。 三道隐譬。 四或生譬。 五佛兴譬。 六机过譬。 七说教譬。 八令修譬。 九利解譬。 十钝迷譬。 此第一教主譬良善也医意也。 善解四病之原。 妙通八术之要。 下针定差。 投药必愈故曰良医。 阿含经说良医有四德。 一知病。 二知病因。 三知治方。 四知差已不生。 如来亦尔。 一知苦。 二知苦因。 三知苦灭。 四知苦灭道故名良医。 凡夫能治二界烦恼为下医。 二乘能治三界烦恼为中医。 如来能治四界烦恼为上医。 又外道治病还发为下医。 二乘治病或发不发为中医。 如来治病毕竟不发为上医。 故曰良医。 意无不决为智。 听无不了为聪。 思无不通为达。 智譬种智。 聪譬六通。 达譬三达方。 以譬教药。 以譬理审教知理故日明练方药。 随授必行故曰善治众病。 经曰。 其人多诸至乃至百数者。 第二根缘譬。 受化为子。 传化为息。 旧解上根为十。 中根为二十。 下根为百数。 胜人少劣人多故。 经曰。 以有事缘远至他国者。 第三道隐譬。 他方感兴为事缘。 此土息化为远至。 经曰。 诸子于后至宛转于地者。 第四或生譬。 诸魔外道。 为他所立邪道为药。 能害慧命为毒。 诸子信受为饮。 药发者见爱互兴。 闷绝者痴缠络无出于三界。 轮回于六道故曰宛转于地。 经曰。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者。 第五佛兴譬。 缘尽所以前去。 感熟所以还来。 来何所归还入火宅故曰归家。 经曰。 诸子饮毒至更赐寿命者。 第六机过譬。 失心者行浅惑深忘于本见。 不失心者行深或浅。 犹存旧解。 位在暖前得暖则不受邪教故。 遥见其父者未亲给侍。 皆大欢喜者意已归心。 礼拜者身业崇重。 问讯者口言称叹。 称叹之辞即是善安隐归。 安隐谓涅槃即是真实。 善从真实善道中来故曰安隐归。 我等愚痴者悔受邪教。 误服毒药者悔行邪道。 愿见救疗者邪病须攻。 更赐寿命者正道须得。 经曰。 父见子等至与子令服者。 第七说教譬。 见子苦恼者愍彼病机。 依诸经方者导行古法。 求好药草者简伪取真色。 香美味者备答三学。 色以譬戒。 香以譬定。 味以譬慧。 三学圆满故言具足。 捣蒒和合者说有时。 说小为捣。 说大为蒒。 说一为合。 又示转为捣。 劝转为蒒证转为合。 又令下种为捣。 令修行为蒒。 令解脱为合。 以此授机故曰与子令服。 经曰。 而作是言至无复众患者。 第八令修譬。 此大良药色香美味者称美正教。 汝等可服者劝令修行。 速除苦恼者必得解脱。 除苦苦恼即于嗔解脱。 除坏苦恼即于贪解脱。 除行苦恼即于痴解脱。 于嗔解脱是解脱欲界。 于贪解脱是解脱色界。 于痴解脱是解脱无色界故曰无复众患。 经曰。 其诸子中至病尽除愈者。 第九利解譬。 不失心者条前利根。 见此良药者明受正法。 即便服之者如说修行。 病尽得愈者漏尽解脱。 经曰。 余失心者至而谓不美者。 第十钝迷譬。 余失心者者条前钝根。 见其父来者明得值佛。 虽亦欢喜者明有信心。 求索治病者厌苦求乐与药。 不服者彰其懈怠。 失本心故者见深慢重。 于此良药谓为不美者不得法味。 经曰。 父作是念至心皆颠倒者。 次第二唱死作入无余譬。 文亦十重。 一愍病。 二兴嗟。 三变术。 四告期五付嘱。 六敦励。 七现灭。 八解生。 九复真。 十除妄。 此第一愍病也。 邪教居心四倒竞发封常既重。 怠慢更深故曰心皆颠倒。 经曰。 虽见我喜至而不肯服者。 第二兴嗟也。 虽有信法之心。 而无诣理之行故曰而不肯服。 经曰。 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者。 第三变术也。 更须权称灭度令其心生渴仰故。 曰令服此药。 经曰。 即作是言至死时已至者。 第四告期也。 如经说吾年八十形如故车。 当般涅槃故曰死时已至。 经曰。 是好良药今留在此者。 第五付嘱也。 三藏法宝尚传不灭。 汝须记忆故曰今留在此。 经曰。 汝可取服勿忧不差者。 第六敦励也。 四倒虽重行之即除。 故曰勿忧不差。 经曰。 作是教已至汝父已死者。 第七现灭也。 作是教已者。 付嘱已周。 复至他国者。 身归寂灭。 遣使还告者。 碎身布骨。 汝父已死者。 隐智轁光。 经曰。 是时诸子至毒病皆愈者。 第八解生也。 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者。 承凶权恸父在慈愍。 能见救护者。 追仰深恩。 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者。 慈尊永住。 自惟孤露无所恃怙者。 飘零何托。 常怀悲感心遂醒悟者。 忆前付嘱。 乃知此药色味香美者。 审教中机。 即取服之毒病皆愈者道修病破。 经曰。 其父闻子至咸使见之者。 第九复真也。 权效既彰。 真身须现。 欲救变易归令见之。 经曰。 诸善男子至不也世尊者。 第十除妄也。 不灭唱灭于言似虚。 无益得益于心即实故。 无虚妄之罪也。 经曰。 佛言我亦至阿僧祇劫者。 次第三合说三重。 一合不死譬。 二合唱死譬。 三合无妄譬。 此合不死也。 经曰。 为众生故至言当灭度者。 此合唱死也。 经曰。 亦无有能至虚妄过者。 此合无妄也。 次偈颂二十五偈半两重。 初十九偈半颂菩提无上。 后六偈颂涅槃无上。 菩提两重。 初十一偈半颂前唱久成。 后八偈颂后称不灭。 久成转势四节。 颂之初一偈标久成。 次一偈颂久说。 次八偈半拂久疑。 后一偈示久所。 拂久疑八偈半四重。 初三偈拂自处灭。 次两偈半拂自处生。 次一偈半拂他处生。 后一偈半拂他处灭。 初三偈拂自处灭。 约平等意说他灭为已灭。 拂此灭有三意。 初偈明灭非实灭破中间不说疑。 次偈明不灭能灭破中间不见疑。 后偈明不灭须灭破中间何益疑。 初偈破中间不说疑者。 疑曰。 若释迦久成而常说者何得。 于其中间入于涅槃耶。 偈答明涅槃者。 方便示之耳。 上半明以权示灭。 下半明以实破之。 既灭非实灭。 我所以常说。 次偈破中间不见疑者。 疑曰。 若言常说不灭。 何故中间不见耶。 偈答明不见者。 神力隐之耳。 上半明我能用神。 下半明彼不能见。 我既能灭。 彼所以不见。 后偈破中间何益疑者。 疑曰。 若能令他不见中间有何利益耶。 偈答明令他慕之耳。 上半令崇舍利。 下半令慕真身。 为有此益。 我所以须灭。 次两偈半拂自处生者。 疑曰。 一时一处无有二佛。 若释迦久成不灭。 何得中间复有燃燃出世耶。 今约平等意说他生为自生拂。 此生有四意。 初一偈明有生机。 次半偈即呈生相。 次半偈拂生非实。 后半偈显生是权。 生机一偈。 上半明内心柔软。 下半明外求见佛。 生相半偈。 挺出灵山令彼得见此为生耳。 拂生半偈。 若前有灭可今有生。 前既不灭故今不生。 显权半偈。 前现涅槃为灭。 此灭既为非实。 今现不灭为生。 此生理即是权。 次一偈半拂他处生。 明彼处感成则彼生而此灭。 后一偈半拂他处灭。 明此处感成则彼灭而此生。 次一偈第四示久所可见。 次八偈颂后称不灭两重。 初五偈明土不灭。 后三偈明身不灭。 明土四重。 初一偈明土体不灭。 次一偈明土相不灭。 次一偈明土严不灭。 后两偈明土障不灭。 土体一偈上半明众生见灭。 下半明土体常存。 土障两偈。 初偈明不灭见灭。 后偈明应闻不闻。 次三偈明身不灭三重。 初一偈为缘现身。 次一偈为缘说法。 后一偈示缘寿量。 偈内上半示慧命无尽。 下半示身命无尽。 次六偈颂涅槃无上明唱灭非虚三重。 初一偈劝信非虚。 次一偈譬说非虚。 后四偈合说非虚。 合说四意。 初一偈合前唱限次一偈合前指病。 次一偈合前说难。 后一偈合前宗益。 合说难云行道不行道者。 即有功德人无功德人。 随应所可度为说种种法者。 为有功德人说佛不灭。 为无功德人说佛灭度。 难可值遇。 宗益偈云。 以何令众生速成就佛法者。 即以不灭唱灭法令不行者得行。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前来十四品广显经宗。 自下四品广明经用。 故论曰胜妙力无上余残修多罗示现。 案余残二义。 一上残如前解。 二下残即自下四品。 初三品明生福胜妙力。 常不轻品明进道胜妙力。 生福即约多以显力。 进道即约速以显力。 生福有五门示现故。 论曰法力有五门。 一者证二者信三者供养四者闻五者读诵持说。 四种门弥勒品示现。 一法门常精进品示现。 案言弥勒品。 即摄分别功德品及随喜品。 言常精进品。 即法师功德品也。 初三门分别功德品示现。 第四门随喜功德品示现。 第五门法师功德品示现。 分别功德品明闻经得多福。 随喜功德品明随喜得多福。 法师功德品明修行得多福。 闻经得多福是生解益。 随喜得多福是方便益。 修行得多福是起行益。 今随品别即以为三。 初言分别功德者。 分别闻经得功德故以为名。 品内三序三颂即为三节。 第一节明亲闻功德。 第二节明传闻功德。 第三节明修行功德。 初节序说两重。 一总述二别述。 经曰。 尔时大会至得大饶益者。 此总述也。 寿命劫数长远者。 法身之寿无始无终。 即无长无短。 报身之寿即有始无终。 有长无短。 应身之寿则有始有终。 有长有短。 今明报身之寿。 虽复有始而无有终故。 曰劫数长远。 然当受之寿巧历所不知故言长。 已受之寿心计莫测故言远。 时会闻此深生信仰故得大饶益。 经曰。 于时世尊至得无生法忍者。 次别述也。 经文有十三章。 功德论主总为三门。 一证二信三供养。 依论即为三别。 初十一章明因闻得证。 第十二章明因闻生信。 第十三章明因闻供养。 证是得果。 信是发心。 供是报德。 初章两重。 初六章即现闻现证。 后五章即现闻当证。 现证即深行入法。 当证即浅行受道。 现证从浅至深。 次第六阶。 当证从赊至促。 次第五阶。 合十一章。 初六者。 一无生二闻持三乐说四捉持五不退六清净。 无生入见道。 闻乐捉三入修道。 不退清净入无功用道。 无生忍者。 若仁王五忍。 地前为伏。 初三地为信。 四五六为顺。 七八九地为无生。 第十地为寂灭。 信者证信无生。 顺者随顺七地无相无生七地功用无相。 八地九地无功用无相。 此明初地始证法空无生解行终心闻说进入初地无生。 闻持者。 摄论云。 三地菩萨得不退定大法光明闻持陀罗尼以为依止。 案三地证见法界胜流始得闻持。 乐说者。 若约师位在第九。 随分在五六地。 捉持者。 七地证见法界无差别功德功用心住无相无间故得义。 持八地证见法界不增灭无功用心恒住无相有相有功用不能退转。 为他说此九地转不退为胜。 从初为名清净者。 第十地因位究竟名清净。 为他说此名清净。 摄论云。 初地名得清净。 至第十地究竟清净。 次现闻当证谓证初无生。 经曰。 佛说是诸菩萨至供养大会者。 自下第三因闻供养两重。 一诸天供养。 二菩萨供养。 诸天即祥瑞下罗。 菩萨即神幡上列。 诸天在上故向下呈祥。 菩萨地居故浮空表瑞。 初章天瑞有六。 一雨花。 二雨香。 三鸣鼓四雨衣。 五垂璎。 六烧香。 雨花香是见受用。 鸣鼓是闻受用。 垂璎是触受用。 经曰。 一一佛上至至于梵天者。 次菩萨供养。 一财二法。 此财供养。 经曰。 是诸菩萨至赞叹诸佛者。 此法供养。 次颂说十九偈七重。 初一偈颂闻法。 次一偈颂总益。 次七偈颂得证。 次一偈颂得信。 次一偈颂量福。 次六偈颂供养。 后两偈总结叹。 七偈颂得证两重。 初三偈颂现闻现证。 后四偈颂现闻当证。 现证三重。 初偈颂四证。 次偈颂不退。 后偈颂清净当证得信。 量福并可解。 六偈颂供养两重。 初四偈颂诸天供养。 后两偈颂菩萨供养。 诸天五重。 初一偈颂雨华次一偈颂雨香。 次半偈颂鸣鼓。 次半偈颂雨衣。 后一颂偈烧香颂。 菩萨两重。 初一偈半颂财供养。 后半偈颂法供养。 经曰。 尔时佛告至无有限量者。 次第二节明传闻功德。 由入道之徒通依五人而受法。 一佛二弟子三诸天四变化五神仙。 今依后四人故是传闻也。 序说三重。 一即信明功德。 二对行明功德。 三望果明功德。 即信五意。 一信人即其有众生。 二信境即闻佛寿命。 三信时即乃至一念。 四信体即是信解。 五信益即所得无限。 此五中三劣而二胜。 人劣时劣体劣。 由境胜故得福多也。 经曰。 若有善男子至所不能知者。 此对行明功德也。 亦五意。 一行人即善男善女。 行境即阿耨菩提。 三行时即那由他劫。 四行体即五波罗蜜。 五行果即得福无边。 此五中三胜而二劣。 人胜时胜境胜。 但由体劣故得福少也。 但明五度者。 信解之心即般若也。 次颂说十九偈半四重。 初十一偈举行体。 次三偈量信力。 次四偈发信愿。 后一偈半奖信人。 行体六重。 初一偈颂慧行。 次三偈颂檀行。 次一偈颂戒行。 次两偈颂忍行。 次一偈颂进行。 后三偈颂定行。 檀行三偈。 初一偈颂檀境。 次一偈颂檀具。 后一偈颂檀心。 忍行两偈。 初一偈忍重恶。 后一偈忍轻恶颂。 定行三偈。 初一偈离定障。 次一偈出定体。 后一偈起定愿。 次三偈量信力三重。 初一偈牒行体。 次一偈量信力。 后一偈结信成。 次四偈颂信愿四重。 一偈叹信寿。 一偈叹得寿。 一偈叹比寿。 一偈叹说寿。 经曰。 又阿逸多至天上之慧者。 次第三明修行功德。 前明信而无行。 今明行必有信。 有信无行得益则少。 有信有行得益则多。 从少至多开化渐也。 序说两重。 一分别现在修行功德。 二分别未来修行功德。 现在三重。 一行因即闻信功德。 二行体即弘法功德。 三行果即见佛功德。 初即闻惠。 次即思惠。 后即修惠。 此即行因也。 经曰。 何况广闻至一切种智者。 此明行体也。 经曰。 阿逸多至围绕说法者。 次明行果三重。 一见常身。 二见常土。 三显见力。 此见常身也。 经曰。 又见此娑婆至咸处其中者。 此见常土也。 经曰。 若有能如是至深信解相者。 此显见力也。 经曰。 又复如来至深信解者。 自下第二分别未来修行功德。 约三行分别。 即为三重。 一单修弘法行。 二兼修六度行。 三兼修供养佛僧行。 修一行者得福少。 修二行者得福多。 修三行者得福极。 此即初中后次第也。 弘法行中八重。 一本因。 二出体。 三显力。 四劝省。 五释意。 六示相。 七兼成。 八结定。 此即本因。 经曰。 何况读诵受持者。 此出体。 经曰。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者。 此显力。 经曰。 阿逸多至供养众僧者。 此劝省。 经曰。 所以者何至供养众僧者。 此释意。 经曰。 则为以佛至供养是已者。 此示相亦已供养佛。 经曰。 阿逸多至其数无量者。 此兼成亦已供养僧。 经曰。 以此现前至供养众僧者。 此结定。 经曰。 况复有人至一心智惠者。 次第二明兼修六度行三重。 一明行渐多。 二明福渐积。 三明力渐速。 此明行渐多也。 经曰。 其德最胜至亦复如是无量无边者。 此明福渐积。 经曰。 疾至一切种智者。 此明力渐速也。 经曰。 若人读诵至若教人书者。 次第三兼修供养行亦三重。 一明行渐多。 二明福渐积。 三明力渐速。 初章复三。 一修弘法行。 二修供养行。 三修六度行。 此修弘法行也。 经曰。 复能起塔至菩萨功德者。 此修供养行也。 经曰。 又为他人至善答问难者。 次修六度行。 解说此经者是法檀行。 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止者。 是持戒行。 忍辱无瞋志念坚固者。 是忍辱行。 常贵坐禅得诸深定者。 是禅定行。 精进勇猛摄诸善法者。 是精进行利根智惠善答问难者。 是智惠行。 经曰。 阿逸多至诸善功德者。 此明福渐积。 经曰。 当知是人至坐道树下者。 次明力渐速两重。 一令身尊。 二令处贵。 此令身尊由成佛故。 经曰。 阿逸多至如佛之塔者。 此令处贵也。 次颂说十九偈半转势颂未来功德三重。 初四偈半颂兼修供养舍利行。 次四偈颂兼修供养众僧行。 次十一偈颂兼修六波罗蜜行。 初二章可解。 后章三重。 初三偈明修法。 次三偈明修度。 后五偈明修力。 修力三重。 初一偈半明得天敬。 次一偈明速成道。 后两偈半令处尊。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此品第二明方便益。 随以顺从为义。 喜以庆悦为名。 所谓闻法顺从心生庆悦故名随喜。 随喜有两。 一自闻生喜。 二劝闻生喜。 自闻生喜即受他法施。 劝闻生喜。 即以法施他。 受他法施。 明生自闻慧。 以法施他。 令他生闻慧。 生自闻慧。 即自利行。 生他闻惠。 即利他行。 如是因闻随喜生闻惠。 因闻惠生思惠。 因思慧生修惠。 因修惠生证智。 闻即熏。 思即觉。 修即寂。 证即通。 此四即以随喜为本故。 名随喜品。 品内两序两颂即为四重。 一序问。 二颂问。 三序答。 四颂答。 前二可解。 经曰。 尔时佛告至随喜已者。 次序答分别五人功德即为五重。 一随喜人。 二往听人。 三分坐人。 四劝听人。 五修行人。 前后二人明因不明果。 中间三人明果不明因。 隐显互论耳。 初明随喜有五十人。 即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为五十。 此中从胜向劣而为次第故。 以法云地为最初人。 信心为最后人。 初随喜为最胜。 后随喜为最劣。 是故数至五十不多不少。 文有六重。 一立初二总转三条后四对田五起行六量福。 立初两重。 一喜闻二喜化。 此明喜闻三意。 一喜时即如来灭后。 二喜人即道俗四众。 三喜事即闻经随喜。 经曰。 从法会出至随力演说者。 此喜化三意。 一化处即僧坊等。 二化境即父母等。 三化事即随力演说。 经曰。 是诸人等至第五十者。 第二总转也。 经曰。 阿逸多至汝当善听者。 第三条后也。 经曰。 若四百万亿至众生数者。 第四对田也三意。 一器多即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 二生多即五类众生。 三结多即如是等在众生数也。 五类者。 一道类。 二生类。 三界类。 四体类。 五相类。 道类则六趣。 如序品解。 生类即四生。 谓卵胎湿化生者新诸根起也。 依而生曰卵。 含藏而出曰胎。 假润而兴曰湿。 欻然而现曰化。 卵生者孔雀鹦鹉等。 胎生者象马驼驴等。 湿生者蚊蚋精蛉等。 化生者地狱诸天等。 于五道中人畜具四生。 地狱诸天但化生。 鬼神二种化生胎生。 人卵生者。 如世罗优波世罗二比丘。 从鹤卵中生。 鹤鸟于山中生二卵卵出两童子。 人夺养之为立名字。 一名大山。 二名小山。 后出家得罗汉。 世罗言山。 优波世罗言小山。 又如弥伽罗母毗舍佉夫人。 一时生三十二卵。 卵出三十二子。 值佛出家并得初果。 又如般遮罗王生五百子。 并是卵生。 王及王子。 后时并悟缘觉果。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也。 人湿生者。 如顶生王遮娄王优波遮娄王。 劫初时布萨王顶生一胞。 胞破生顶生王。 顶生王膝上生一胞。 胞破生遮娄王。 遮娄王上生一胞。 胞破生优波遮娄王。 此三即是祖父孙并登转轮王位。 又如耆婆母。 从庵罗树生。 亦是湿生也。 人化生者。 如劫初时人。 一切化生。 畜生四生者前三可见。 唯龙及金翅鸟有化生不尽皆。 然地狱诸天并中阴。 此三处唯化生。 鬼神多化生。 而亦有胎生者。 如女饿鬼。 白目连云。 我夜生五子。 昼时亦生五。 生已皆食尽。 如此我无饱。 问。 何生最胜。 答。 化生。 问。 若尔云何最后生菩萨。 已得生自在唯受胎生。 答。 见大利益故。 大利益者。 由亲属相关。 今无量释迦种得入正法故。 此人是转轮种。 但由此名生他恭敬尊重。 背邪归正故。 人道得此胜利。 起受化者。 正勤心故。 除世间疑。 此众生是何幻或为天为鬼故。 除外道谤。 一百劫尽。 幻人世啖食世间故。 余师说为安立舍利。 令他供养得生天解脱。 何以故。 化生众生无外种子。 若死身不得住故。 若人信佛有成愿通慧此救不然。 因论起论。 若化生众生尸骸不可得。 经中云何说化生迦娄罗取化生龙为食。 答不解故无失。 复有食乃至未死。 若死无复饱。 此谓生类也。 界类者即有形无形也。 界有三。 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俱舍云。 界以持为义。 或性为义。 案持是摄义。 性是因义。 各摄自相同类相生故名为界。 若法为欲欲所缚故名欲界。 为色欲所缚故名色界。 为无色欲所缚故名无色界。 三处欲体是欲亦是界。 三处欲外法是界而非欲。 而名欲界色界无色界者。 一与三处欲相应故。 二能持三处欲故。 故俱舍明是界与欲欲相应故名欲界。 复次此界是欲界家界能持欲故。 余二亦尔。 问。 若三界通有欲则通是欲界。 云何立三界。 答。 欲界具有四欲。 一色欲。 二心欲。 三食欲。 四淫欲。 色界有二欲。 色欲心欲。 无色界有一欲。 谓心欲。 欲界欲满而色微。 色界色满而欲微无色界色断而欲微。 欲界欲满故名欲界。 色微故不名色界。 有色故非无色界。 色界色满故名色界。 欲微故不名欲界。 有欲故非无欲界。 如是建立三界。 欲界以二十处为体。 色界或十六处。 或十七处为体。 无色界四处为体。 于中若众生若器世。 若善若染污若无记若中阴。 悉为三界体。 由三界贪使所使故。 由能持三界欲故。 故俱舍明有诸界出五道。 若善染污器世界中阴为性。 是界非道。 五道者是无覆无记众生非中阴故。 然此三界。 欲界其必有色。 色界其必无欲。 无色一界无色无欲。 言有形摄下二界众生。 言无形摄上一界众生也。 体类者即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 一切众生以想为性。 一有想。 谓有心而粗。 二无想。 谓无心而寂。 三非有想非无想。 谓虽有心非粗非寂非粗故异乎有想。 非寂故异乎无想。 故曰非有想非无想也。 言有想即摄七有想定及欲界众生也。 言无想即摄二无想定及无想天众生也。 言非有想非无想即摄非想非非想众生也。 真谛又解分别众生有凡有圣。 凡夫二种。 谓未成已成。 未成者未成想位。 谓从托胎以去乃至爱位但名得界。 未能得想。 由未能具足分别是非及安立来世生因故。 但名无想。 已成者已成想位。 谓从取至有得名有想。 已能分别是非及能安立来世生因故。 故名有想圣人。 但有第三句。 谓非想非非想非想者。 离三界想阴故。 非非想者离三界所余阴故。 唯是三无流根说名为觉。 小乘从初果至罗汉。 大乘从初地至金刚。 皆名非想非非想。 五方便及四十心并名相。 似非想非非想。 佛果非是菩萨所化故不论之。 相类者。 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可解。 十地论云。 六趣者苦乐差别。 四生者依止差别。 依止业故。 有形无形者。 色无色差别。 有想无想者。 粗细差别。 有足无足者。 形相差别。 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总结也。 经曰。 有人求福至满八十年已者。 此第五起行也两重。 一起财施行。 二起法施行。 财施三意。 一随求施。 二胜物施。 三长时施。 随其所欲皆给与之者。 是随求施。 七珍象马等是胜物施。 与七宝者生藏摄利益喜。 与象马车乘者生代步利益喜。 与宫殿楼阁等生受用利益喜。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者。 是长时施。 佛在时上寿百二十。 中寿百岁。 下寿八十。 欲显命难保故。 以下寿为其量。 经曰。 而作是念至而训导之者。 次起法施行三重。 一谋化。 二正化。 三受化谋化也。 五欲之具虽充百年之期已及。 既与现世之乐。 须拔当来之苦故。 曰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经曰。 即集此众生示教利喜者。 此正化也。 示教利喜如上解。 经曰。 一时皆得至具八解脱者。 此受化也。 受化之徒并具四沙门果及八解脱。 经曰。 于意云何至宁为多不者。 第六量福也。 四重。 一问多。 二答多。 三比多。 四况多。 此问多也。 二施既弘两福理积所生功德可为多不。 经曰。 弥勒白佛至阿罗汉果者。 此答多也。 直施一人之财福已难测。 况施多人之法福岂可量。 经曰。 佛告弥勒至所不能知者。 此比多也。 财施但令得世间乐离贫穷苦法施。 但令得二乘乐离分段苦。 随喜能令得大乘乐离变易苦。 欲量其胜算如难知。 经曰。 阿逸多至不可为比者。 此况多也。 最后人喜最劣。 其福既已过前。 最初之喜最胜。 其福理难为比。 经曰。 又阿逸多至及乘天宫者。 次明第二往听人。 此中取行诣听法所故。 以乘天宫等为其报。 若以听法根亦无边。 然往人三品。 下品得乘象马。 中品得乘宝舆。 上品得乘天宫。 经曰。 若复有人至所坐之处者。 次明第三分坐人。 亦由三心分坐故得三王坐处。 下品得轮王坐处。 中品得帝释坐处。 上品得梵王坐处也。 经曰。 阿逸多至利根智惠者。 次明第四劝听人。 以劝听义边得四种胜根。 一得胜智。 二无恶相。 三有善相。 四值善缘。 此得胜智也与陀罗尼菩萨同生一处者。 此是得智缘。 前由劝人听法故。 为他得智缘。 今与菩萨同生故为自得智缘。 利根智惠者。 此是得智体外闻必受为利根。 内思必解为智惠。 经曰。 百千万世终不喑哑者。 次明无恶相也。 无八种恶相。 一无声恶二无气恶。 三无舌恶。 四无口恶。 五无齿恶。 六无唇恶。 七无鼻恶。 八无面恶。 此无声恶声恶有二。 言不出为喑。 声不转为哑。 由高声劝人听故无此二恶。 经曰。 口气不臭者。 此无气恶气恶有一。 即是口臭。 实语为香语。 虚语为臭语。 由香语劝人听故无此臭恶。 经曰。 舌无病口亦无病者。 此二是无恶舌恶口。 口中三等为舌。 人之面门为口。 舌病则噤口病爽。 由耎语劝人听故无舌噤恶。 由正语劝人听故无口爽恶。 经曰。 齿不垢黑至不差不曲者。 此无齿恶齿恶有六。 薄黧为黑。 微赤为黄。 本阙为疏。 中伤为缺。 差者不正之貌。 曲者如钩之像。 由齿发声劝人听故。 总得无此六恶。 经曰。 唇不下垂至无诸可恶者。 此无唇恶唇恶有九。 下垂者辽怊而不掩。 褰缩者编浅而露断。 粗涩者加之以皮朘。 疮紧者增之以肉坼。 缺坏者体段不足。 呙斜者相貌不圆。 厚者表里过肥。 大者东西越度。 黧黑者自无丹色。 可恶者人不喜看。 由唇发声劝人听故。 总得无此九恶。 经曰。 鼻不亦不曲戾者。 此无鼻恶鼻恶有二。 者高下不平。 曲戾者东西不正。 由鼻发声劝人听故。 无此二恶。 经曰。 面色不黑至不可喜相者。 此无面恶面恶有四。 面黑者色乏红颜。 狭长者形亏满月。 窊者边高中下。 曲者额亚颐钩。 由含喜正面劝人听故。 无此四恶。 经曰。 唇舌牙齿至人相具足者。 此明有善相。 翻前恶即是好。 经曰。 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诲者。 此明值善缘。 见佛者是见受用。 闻法者是闻受用。 信受者是念受用。 教诲者显触受用。 值此善缘得出世四种受用也。 此如序品中解。 经曰。 阿逸多至如说修行者。 此明第五修行人可解。 次偈颂十八偈颂。 五人即五重。 此中转势从劣至胜次第颂之。 初九偈随喜人。 次五偈颂劝听人。 次两偈颂往听人。 次一偈颂分坐人。 后一偈颂修行人。 随喜四重。 初一偈颂立初。 次一偈颂条后。 次五偈颂起行。 后两偈颂对量起行两重。 初一偈颂财施。 后四偈颂法施。 法施三重初一偈半颂谋化。 次一偈半颂正化。 后一偈颂受化。 对量两重。 初一偈初一偈颂比多。 后一偈颂况多。 次五偈颂劝听人三重初一偈颂能劝。 次一偈颂受劝。 后三偈颂劝果可解。 次两偈颂往听人。 初一偈颂往听。 后一偈颂往报颂。 分坐修行二人可解。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此品第三分别法师五行得六根功德故以为名。 此法师在三贤位。 十信一向弟子故。 十地已舍分段故。 品内两重。 一略标二广释。 经曰。 尔时佛告至皆令清净者。 略标也。 四意。 一扣告。 二指因。 三示果。 四显胜。 佛告常精进者。 扣告也。 欲因名以表义。 非常精进者。 不能行故。 告常精进也。 经曰。 受持法华经至若书写者。 指因也。 受持是总相。 读诵说写是别相。 受是信力。 持是念力。 读诵书写是精进力。 解说是惠力定力。 一心通在其间。 总别五业即为五因也。 经曰。 是人得八百眼功德至千二百意功德者。 亦果也。 正法华及庄严论。 六根各具千二百功德。 合有七千二百功德。 今经六根二例三根各八百三根。 各千二百。 旧解一云。 十善为本。 一善以九善庄严。 十善成百善。 自行百教他百叹百法叹行百者。 合有四百善。 此四百有三品。 成千二百。 三根持经胜具三品故有千二百。 三根持经劣但有中下品故唯得八百。 二云。 六根各具百福。 一一福以十善庄严成一千。 一根一千六根即六千。 但三根弘经胜故增二百。 三根弘经劣故减二百。 经曰。 以是功德庄严六根清净者。 显胜也。 论云。 此得六根清净者。 谓凡夫人以经力得胜根用。 未入初地菩萨。 应知。 又六根清净者。 于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知香味触法等。 诸根互用应知。 经曰。 是善男子至清净肉眼者。 次广释。 释六根即六重。 六根各有序颂合十二章。 经序眼根六意。 一体类胜。 二照境宽。 三缘悉。 四过地度。 五穷生类。 六委事绪。 此明体类胜眼体有五。 肉天惠法佛。 如方便品解。 眼类有两。 一果根类。 谓宿业所生。 二长养类。 谓现缘所发。 今言父母所生者。 明是果根也清净肉眼者。 明是净根体也。 以是地前菩萨分段根故。 经曰。 见于三千世界者。 照境宽也。 明此眼力用。 与缘觉修得天眼及佛根。 得天眼见境相似。 真谛引随实论云。 声闻根得天眼见小千世界色。 修得天眼见中千世界色。 缘觉根天眼见中千世界色。 修得天眼见大千世界色。 佛眼得天眼见大千世界色。 修得天眼见无边世界色。 此与杂心同。 彼云。 声闻不方便见小千世界。 方便见二千世界。 缘觉不方便见二千世界。 方便见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见三千世界。 方便见无量无边亿百千三千世界。 案不方便者是用根得天眼。 方便者是用修得天眼。 真谛明此言报得天眼者。 并是欲界业所感。 然胜天中根得天眼。 三乘无学漏若不尽应用此业。 欲界天中受根。 由不受后有故。 先所有胜业。 悉于无学身中受胜天眼。 在肉眼中随觉观所弘。 若欲见近色则发肉眼识。 若欲见远名则发天眼识。 今明持经力故。 肉眼亦见三千明力大也。 不见三千外者。 智度论云。 三千外有风轮。 与眼相违故不能见也。 经曰。 内外所有山林河海者。 见缘悉也。 前虽见宽其间或有见大不见小。 如远见大山不睹细物。 或见远不见近。 如远睹日轮不见眼。 今明大小远近一切悉见。 一四天下有八大山。 有八大海。 如是三千世界有百亿八十山百亿八大海。 有千中铁围有一大铁围。 其中小山小海诸林诸河不可胜数。 如是悉见。 经曰。 下至阿鼻上至有顶者。 过地度也。 地度法上得见下下不见上。 今此眼力亦能见上至有色之顶故。 过地度也。 经曰。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者。 穷生类也。 如上五类众生悉皆见之故。 言一切也。 经曰。 及业因缘果根生处悉见悉知者。 委事绪也。 四意。 一知业体。 二知业因。 三知业缘。 四知业果。 业者业体。 谓身口意。 身业眼根境。 口业耳根境。 意业意根境。 知身业者自用。 知口意者互用。 因者业因也。 恶业以三恶根为因。 善业以三善根为因。 并是意根境。 眼根知者互用。 缘者业缘。 一人缘恶业。 以恶友为缘。 善业以善友为缘。 二物缘恶业。 以刀仗等为缘。 善业以香花等为缘。 此是眼根自境果根生处者。 是业果也。 知果略有六门。 一知好恶。 二知交赊。 三知多少。 四知生熟。 五知受处。 六知受心。 一知好恶者。 十住论云。 知根者知诸业各各有根。 善业或善处生或得涅槃恶业恶处生。 二知交赊者。 谓知三时根。 得现根为交。 得生后为赊。 三知多少者感一世为少。 感二世三世为多。 如是过去业得七根。 三单感三复感一总感现在业得三报。 二单感一总感未来业得一根。 一单感合三世业感一根故。 十住论说。 佛知众生过去业根。 或业过去根在过去。 或业过去根在现在。 或业过去根在未来。 或业过去根在过去未来。 或业过去根在过去现在。 或业过去根在未来现在。 或业过去根在过去未来现在。 或业现在根在现在。 或业现在根在未来。 或业现在根在现在未来。 或业未来根在未来。 有如是分别。 四知生熟者。 智度论云。 二种业必受根不必受根。 必受者不可离或待时待处待人受根。 如人应共轮王受福。 待轮王出时。 是待时人即轮王处即轮王出处。 五知受处者。 智度论云。 欲界受三受业根处。 色界受二受业根处。 无色界受一受业根处。 六知受心者。 智度论云。 善心中受善不善无记根不善心无记心亦如是。 如是六事一一知是名知业果。 问。 为即肉眼知未来耶。 为有别智知未来耶。 若即肉眼知者。 肉眼见现在色不应知未来。 若有别智知者。 云云何说父母所生肉眼知耶。 答。 因肉眼起别智知故说肉眼知。 肉眼见人死时生时色。 意识知未来。 如天眼知未来。 此亦尔故。 俱舍云。 天眼天耳以色声为境。 若尔死生通惠。 云何知彼众生与身口意邪行相应诽谤圣人。 由此舍命。 必受无行恶道堕负黑闇处生。 广说如经。 答由天眼不得知有别智。 是天眼通惠伴类圣人相续中生能知如此。 解脱道论亦云。 天眼生四智。 未来分智。 自作业智。 如行业智。 果报业智。 以未来分智。 于未来色当起知之。 以自作业智见他。 以此业当往彼趣知之。 以如行业智。 见此人生趣。 以此业在先生此知之。 以业果报智。 至此明至此烦恼至此方便。 此业应熟。 此业不应受。 此业应多受。 此业应少受知之。 案今由经力肉眼起。 智亦复如是。 故云肉眼知。 非即肉眼知也。 次偈颂六偈三重。 初一偈颂眼因。 次一偈颂眼体。 后三偈颂眼用。 用中云弥楼山者。 此云高山。 亦日光山。 须弥山者。 此云妙高山。 经曰。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者。 次明耳根功德。 序说四重。 一指定因果。 二总境宽狭。 三委知巨细。 四结其力能。 此指定因果也。 经曰。 以是清净耳至言语音声者。 此总境宽狭。 经曰。 象声马声至佛声者。 此委知巨细也。 经曰。 以要言之至不坏耳根者。 此结其力能也。 凡人六根取尘过度。 及尘过强其根则坏。 今由经力虽过虽强亦不能坏。 次颂十八偈四重。 初一偈总境宽狭。 次九偈半能知事类。 次四偈半善听法音。 后三偈美其力用。 事类六重。 初两偈闻人中事类声。 次一偈闻天中事类声。 次两偈闻山中事类声。 次两偈闻海中事类声。 次一偈闻乱鸟事类声。 后一偈半闻净天事类声。 次四偈半闻法音三重。 初一偈半闻声闻说法声。 次一偈半闻菩萨说法声。 后一偈半闻如来说法声。 次三偈美其力用。 初两偈美能。 后一偈美位。 经曰。 复次常精至八百鼻功德者。 次明鼻根。 序说四重一指定因果。 二总境宽狭。 三委知巨细。 四结其力能。 此指定因果也。 经曰。 以是清净鼻根至种种诸香者。 总境宽狭也。 经曰。 须曼那华至悉能分别者。 次委知巨细也。 四重。 一闻地居身外香。 二闻地居身内香。 三闻天居身外香。 四闻天居身内香。 此闻地居身外香也。 须曼那者此云好意。 阇提者此云生亦曰实。 瞻卜者此云黄华。 亦曰金色华。 波罗罗者此云重(平声)。 经曰。 又复别知至分别不错者。 此闻地居身内香也。 经曰。 持是经者至无不闻知者。 此闻天居身外香。 波利质多罗者。 此云护种种。 鞞陀罗者。 此云大游戏破地。 经曰。 又闻诸天身香至皆悉遥闻者。 次闻天居身内香两重。 一闻地天身香。 二闻空天身香。 此闻地天身香。 忉利已下地居故。 炎摩已上空居故。 经曰。 如是展转至知其所在者。 此闻空天身香二意。 一闻住空天身香。 即生天住空不解空故。 二闻解空天身香。 即净天解空不住涅槃故。 经曰。 虽闻此香至忆念不谬者。 此结其力能也。 次颂三十偈三重。 初一偈颂总境。 次二十八偈颂别用。 后一偈颂结力。 别用八重。 初五偈知人中事。 第二四偈知初天事。 第三一偈知修罗事。 第四一偈知畜生事。 第五五偈知未形事。 第六五偈知第二天事。 第七两偈知空天事。 第八五偈知净天事。 人中五得。 一偈知花香。 一偈知男女。 一偈知君臣。 一偈知宝物。 一偈知内身第二四偈知初天事。 初一偈知游戏。 次一偈知华果。 次两偈知臣人。 第三一偈知修罗。 第四一偈知畜生可解。 第五五偈知未形。 一偈知胎男女。 一偈知胎成坏。 一偈知人善恶。 一偈知宝隐伏。 一偈知价轻重。 第六五偈知第二天事。 一偈知华果。 一偈知。 一偈知宫殿。 一偈知园林。 一偈知听法。 一偈知周游。 第七两偈知空天事。 一偈知禅出入。 一偈知禅死生。 第八五偈知净天事。 初两偈知声闻事。 次一偈知菩萨事。 后两偈知如来事。 经曰。 复次常精进至千二百舌功德者。 次明舌根序说两重。 一指定因果。 二叙其力能。 此指定因果也。 经曰。 若好若丑至无不美者。 次叙力能三重。 一能变尘。 二能善说法。 三善持法。 此能变尘也。 变成上味者。 如佛咽喉有甘露泉和一切食皆成甘露。 持经人亦尔。 又随福德力故变成上味。 经曰。 若以舌根至随侍供养者。 此明善说五意。 一悦众。 二来天。 三来神。 四来人。 五来侍可解。 经曰。 又诸声闻至深妙法音。 此明善持四意。 一圣人乐见。 二诸佛向说。 三闻悉能持。 四诵声深妙可解。 次颂八偈半两重。 初一偈颂变尘。 后七偈半颂善说。 善说五重。 初一偈半颂悦众。 次三偈颂来听。 次一偈颂来供。 后两偈来护。 来听两重。 一偈颂神来听。 二偈颂人来听。 来护两重。 一偈生天来护。 一偈净天来护。 经曰。 复次常精进至众生喜见者。 次明身根。 序说两重。 一指定因果。 二镜朗内外。 此指定因果也。 经曰。 其身净故至现其色像者。 镜朗内外也三意。 一横镜三千。 二竖朗二界。 三远现。 四尊可解。 次颂七偈半通为六重。 初一偈颂得体。 次一偈半颂明用。 次一偈半颂横照。 次一偈半颂竖朗。 次一偈颂现圣。 后一偈颂现力。 经曰。 复次常精进至千二百意功德者。 次明意根五重。 一指定因果。 二委知法义。 三外引俗论。 四善察他心。 五美其力用。 此指定因果也。 经曰。 以是清净意根至不相违背者。 此善知法义也。 闻一偈一句者得法辨。 通达无量无边义者。 得义辨。 演说一句一偈至一月四月一岁者。 得辞辨。 一月是一时中一月。 四月是三时中一时。 外国以四月为时。 一岁是三时。 十二月所说。 义趣与实相不违者得应辨。 次颂十一偈通为五重。 初一偈颂知法。 次一偈颂得辨。 次两偈颂察心。 次四偈颂说法。 后三偈颂结。 能说法四偈。 一偈颂受持说。 一偈颂不倒说。 一偈颂次第说。 一偈颂无畏说。 次三偈颂结能。 一偈结体相。 一偈美地位。 一偈赞善巧。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前三品已明生福胜妙力。 此一品次明进道胜妙力。 前则约多显力。 此则约速显力速由菩萨常行不轻行故以为名。 品内一序一颂。 序说三重。 一张速本。 二序速事。 三会速人。 经曰。 尔时佛告至如向所说者。 第一张速本两意。 一戒恶即张增上慢本。 二奖善即张常不轻本。 言持法华经者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者。 如譬喻品末所说。 言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者。 如向法师功德品所说。 经曰。 得大势至阿僧祇劫者。 第二序速事四重。 一值速缘缘。 二逢速障。 三违速名。 四修速行。 值缘两重。 一值一佛缘。 二值多佛缘。 一佛八重。 一时节。 二化主。 三劫名。 四国号。 五立教。 六寿限。 七住持。 八归寂。 经曰。 有佛名威音王至佛世尊者。 此化主也。 经曰。 劫名离垢者。 此劫名也。 经曰。 国名大城者。 此国号也。 经曰。 其威音王佛至究竟清净者。 此立教也。 经曰。 得大势至恒河沙□□□限也。 经曰。 正法住世至四天下微尘者。 此住持也。 经曰。 其佛饶益至然后灭度者。 此归寂也。 经曰。 正法像法至皆同一号者。 次明叙多佛缘。 经曰。 最初威音王至有大势力者。 此第二逢速障也。 经曰。 尔时有一至名常不轻者。 此第三违速名。 即名常不轻文六重。 一举名。 二徴义。 三晓意。 四专修。 五受难。 六得名。 此举名也。 经曰。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者。 此徴义也。 经曰。 是比丘至当得作佛者。 此晓意。 由行不轻行故得不轻名。 言我深教汝等不敢轻慢者。 为汝本有自性住佛性。 言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者。 为汝即有引出性。 言当得作佛者。 为汝当有至得果佛性。 经曰。 而是比丘皆当作佛者。 此专修故。 往礼拜者专修身不轻。 赞叹者专修口不轻。 汝当作佛者。 专修意不轻。 经曰。 四众之中至汝当作佛者。 此受难。 先□□詈难。 后受打掷难。 此受骂詈难。 经曰。 说是语时至皆当作佛者。 此受打掷难。 杖木以打之。 瓦石以掷之。 恐其得重罪所以。 避走而远住。 恐其不闻记所以高声唱是言。 经曰。 以其常作至号之为不轻者。 此得名。 经曰。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悉能受持者。 次第四修速行四重。 一威王佛所行速行。 二灯明佛所行速行。 三云自在佛所行速行四□□□□□□□□□□佛所六重。 一禀速道。 二净速根。 三增速寿。 四□□□□□□□□□□□□□□善此禀□道也。 经曰。 即得。 发布时间:2025-04-12 08:06:4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