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问答 内容: 法华问答大正藏第85册No. 2752法华问答No. 2752[cf. No. 262]法华问答莲花显教登闻据显即异故说无量义经。 后方□□□□□□同故十七名中无量义经且法花问。 依于三法而说法花。 云何名三法答。 论说依于三法者。 一依三昧。 谓无量义处三昧。 二依器世间。 谓天雨四花地六振动。 三依众生世间。 谓四众八部心生欢悦。 依此三法而说法花问。 弥勒文殊俱当补处。 有何胜劣。 一疑一决答。 弥勒是次近当成佛。 何以能疑复能何。 文殊是分远过去佛。 所以能解复答。 虽迹同补处。 而实次有高下问文殊以何智答弥勒问答。 依德以宿命智现见过去二相。 谓因相果相。 因者谓见自身过去次种种事故。 果相者谓见自身过去说种种法故。 依此智以答弥勒问也。 方便品十条问。 方便品五分破二明一。 云何五分云何破二明一答。 五分者。 一叹妙法功德分。 二叹法师功德分。 三疑请分。 四授记分。 五断疑分。 破二明一者。 破二乘执明一乘道。 何者叹妙法分标所明一。 叹师分示能明之人。 疑请分即所破之二机。 授记分是能破之一道。 断疑分更总定时处。 通明机五分略同一乘义现故。 曰五分破二明一问。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何者是智慧何者甚深答。 智慧有二种。 一一切诸佛如理智。 二一切种智。 谓如无量智。 甚深亦二种。 一证甚深。 谓理法。 二阿含甚深。 谓教法阿含。 此翻为净教问。 证明甚深有五。 何者是五答。 一义甚深。 二实体甚深。 三内证甚深。 四依止甚深。 五无上甚深问。 论说法师功德有四种。 何者是四答。 一往成就。 谓起众生机。 二教化成就。 谓六通身是。 三功德毕竟成就。 谓智定圆满。 四说成就。 谓四辩说法。 是名法师四种功德问。 止止不须说者如智慧周万物慈洽。 四生何不当机即说而便唱土以要诸者何答。 洪钟虽响。 必待击而方鸣。 大圣虽慈。 亦待请而方说。 若请而说。 或致自赞之机有情方便令生企道之教问。 示悟入云何着外示答。 开是开佛果。 谓一切智。 示示是佛体。 谓真如法身。 悟佛障。 谓无明烦恼。 入是佛圆。 谓令入不退地。 是名开示悟入着外问。 经云若比丘实得阿罗汉。 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若示一切声闻皆应授记。 云何决定性声闻阿罗汉而不授记作佛答。 依佛教故生信。 自未解故不记。 故上文言信佛悟故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即其证也问。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者。 此一偈显何法体答。 此偈明三种佛性。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者。 自性住佛性。 佛子行道已者是引出佛性。 来世当作佛者。 是至得果佛性问。 是法住法位一偈显何义答。 此偈明诸佛三身。 是法住法位者。 明法身者。 道前为法住。 在道复为法住。 时滞生死为世间。 在法位时证涅槃常住。 于道场知己者。 明应身知法身。 道师方便说者。 是化身。 为众生说法身问。 何故于三七日中思惟而不说法答。 先受三昧乐故。 梵王未来请故。 众生根未熟故。 所以于三七日中不说法。 譬喻品二十二条问。 论说十种对治及十种无上名显何义。 并列其名答。 十种对治显破三义。 十种无上显明一义。 十种对治者。 七喻三平等。 七譬者。 一火宅譬。 二穷子譬。 三药草譬。 四化城譬。 五系珠譬。 六髻珠譬。 七医师譬。 三平等者。 一乘平等。 二世间涅槃平等。 三身平等。 七譬对治有烦恼人病。 三平等对治无烦恼人颠倒信。 用此十对治破二十障。 十无上者。 一种子无上云雨示现。 二修行无上大通智胜如来示现。 三增上无上商譬示现。 四解无上系譬珠示现。 五净土无上宝塔品示现。 六说无上解珠譬示现。 七教化力无上踊出品示现。 八菩提无上寿量品示现。 九涅槃无上医师譬示现。 十胜妙力无上余残修多罗示现。 用此十种显菩萨道问。 国邑聚落有大长者。 国邑聚洛譬何法。 有大长者譬何人答。 国邑聚洛譬如□境。 有大长者譬如来身。 国为大处譬如来智慧境。 以一切世界为境故。 邑为中处譬如来神通境。 以十亿三千界为境故。 聚落为小处譬如来说法境。 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境问。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 大火譬何法。 四面譬何法答。 大火譬苦体。 谓苦苦坏苦。 四面譬苦具。 谓生老病死。 如来以他心智知众生三苦之火。 从生老病死而发故。 言从四面起。 生为东面。 老为南面。 病为西面。 死为北面问。 譬如长者有一火宅譬何法复以何法为体答。 火宅譬于三界。 以众以众生本识为体。 本体者笼括空有网罗。 天地摄抟色根含藏识种时历三僧祇位阶。 五十聚悠悠长道故谓之火宅。 旧翻阿赖耶识为家识。 斯火宅之驰也问。 何故火宅唯有一门而复狭小答。 唯一佛教能背火宅。 诸外道教不能出故曰唯有一门。 小乘教中不人人小乘阔度众生所以言狭小。 今小乘求大菩提。 何以言小。 然则大能权小所以菩萨从中而出不心怖大所以二乘不问大门。 而以是故穷子门侧则悔来至此。 长者放命便则外走也问。 是火宅中有五百人。 人数何限独以五百为数答。 五百人者喻五道种子。 以十业为因以十使为缘。 因一使发十使发百业。 一道有一百五道即五百故。 以五百人譬五道种子也问。 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 衣裓机案各譬何法答。 衣裓譬甚深禅定。 机案譬平等大惠。 禅定能起三十二相。 令物至信大惠能说力所畏。 今物生智。 以此二用从舍出之问。 云何名为东西走戏视父而已答。 东方为苦谛。 西方为集谛。 北方为灭谛。 南方为道谛。 子证苦即是走戏东西。 父证灭道即是往还南北。 东能随逐。 但可顾瞻而已。 虽未随父。 终有会化之期故言视父问。 云何名皆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答。 四衢道中。 谓四谛心见中学地有障可言覆无学障尽故言路。 所作已辨故言而坐问。 门外三车譬于何法答。 譬三乘。 羊车譬小。 鹿车譬中乘。 牛车譬大乘。 羊形小而力小故譬声闻小乘。 鹿形中而力中故譬缘觉中乘。 牛形大而力大故譬菩萨乘问。 三车譬智。 化城譬何意答。 车是游戏之具故以譬智。 城是息疲之所故譬断问。 设车以诱诸子言不其开问以出诸子言一不言三何也答。 问可贵贱同行所以言一不言三。 车则尊卑别载所以言二不言一问。 何故门外引子智以三车道中自子而以一城何也答。 车是独载之物。 是故言三以外引。 城是众苦之所是故言以总入问。 诸子出于门外不见车而索车。 诸子苦于道中不见城何故不索答。 车为虚指令取之不得。 是以索之。 城为实化入入即是得何须索之。 说引息有沾实雨用以门外有索道中不索问。 何故火宅之中乃言诸子争出火宅。 化城中乃言众人前入化城答。 诸子在家以生死为火宅。 由求离故。 何以争出。 众人苦道以涅槃为化城。 由求诸故所以言前入问。 火宅中何故言汝等出来。 化城中何故言汝等去来答。 火宅是旧苦之处。 前说未有出故唤言出来。 化城是中息之所。 说息己故唤言去来问。 云何名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答。 互相推排者为所狭小。 竞共驰走者。 譬登八正之路。 争出火宅者。 譬免五痛之灾。 五痛者破五戒得五烧为五痛。 出无量寿经问。 云何名等一大车复驾以白牛答。 以一切智为大车。 驾以白牛者。 以大悲为白牛。 车以运载为义。 悲拔苦为能非智运拔众生如牛引物故。 涅槃云。 是故称佛为大非牛问。 云名故名物贪粗弊色声香味触答。 色声香味触是五言言界故。 言粗污人称弊也问。 长者门内许子三车。 而门外与一车。 于三则许当不与。 于一则与而不许。 此非长者虚妄耶答。 长者全其躯命利益事实故非虚妄问。 经云如来利益一切人生三界。 未审五生中以何生生于三界答。 五生中以最后生而生三界。 五生者。 一息苦生。 二随类生。 三最胜生。 四增上生。 五最后生问。 经言火宅何法是宅。 何法是火答。 三界为宅。 三苦为火。 苦受以苦苦为火。 乐受以坏苦为火。 舍受以行苦为火。 欲界具三火。 无色界具一火。 是故火名火宅。 信解品三条问。 穷子五十余年。 何名五十年后得一日之价答。 以五十二贤圣为五十余年。 所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名五十。 菩萨等觉二位名日余年。 小乘示得涅槃故云一日之价。 药草喻品一条问。 三草二木各喻何人答。 小草喻凡夫。 中草喻二乘。 大草喻地前菩萨。 大木喻后三地菩萨。 小木喻初地至七地菩萨。 是名三草二木所譬之人。 授记品二条问。 声闻有几种授记。 何者声闻作佛答。 授应化声闻退菩提心。 声闻作佛以根熟故。 决定性及增上慢不授作佛以根未熟故问。 若前后二俱授记作佛可使破二明一。 后既不授作佛应非破二明一答。 授通授记故四种皆破。 据外授记故两不记问。 菩萨发心理应进发。 有何障碍退作声闻。 假显退由示其性弱答。 此至本发大心希大果中间须行八万四千波罗蜜行。 后经三大阿僧祇时。 虽言鼓玄掉于法流怯长波而自息。 由是菩萨退作声闻。 故上文言佛道长远久受勤者乃可得成。 我等疲极。 今言退还即自证也。 化城喻品一条问。 如来初立作城引接何人。 后灭引接何人答。 为引凡夫至圣故。 立作城为喻。 小乘入大乘故灭为作灭作差别问。 兵将破敌应酬重赏。 何故不解明珠乃赐田宅。 为是轮王有烧为是将士动一轻仰顿所由使无监答。 王心神珠价重唱赏不伐之勋。 佛以妙法经拟被罚群之力。 若使勋轻赏重眷属必致惊嗟。 法大机小。 菩萨能无怪或所以未解明珠且赐田宅。 寿量品一条问。 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者。 为是报佛为是应佛。 若是报佛灵鹫山即是应报土。 若是应佛不应道常在灵鹫山答。 实是报佛故常在灵鹫山。 由现应相故现有灭不灭。 灵鹫山者。 约体即法性之山鹫应说是灵鹫山故。 论云如来净土即第一义谛摄。 法师功德品一条问。 持经人得几种功德。 仰显其数。 又得六根清净。 何故功德多少不同者答。 六根净土令得千功德。 显数者。 以十善为本。 一善以九善助成十善。 各九即九十善。 通其本十即为一百。 自持经得一百。 劝人持经得一百。 自劝人赞叹持经人得一百成四百。 即此此十善从心所生生善。 三心有其三品。 谓上中下。 以经力故。 上品心中得四百。 中品心中得四百。 下品心中并得四百。 合三令成一千二百功德。 眼鼻身三根。 以持经功用劣故。 唯得中下品。 各得八百功德。 三八二十四即二千四百。 耳舌意三根。 以持经功德能胜故。 得具三品心别各四百。 一根一千二百。 三根三千六百帖。 前二千四百合成六千功德问。 经云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智贵贱出处及所在者。 此乃是鼻识所知应言臭。 何故言闻。 未知所以假碓各并辩其人。 于何所任得此功德能也答。 六根虽殊心识是一。 鼻虽受入分别。 是以遥臭故义同。 于耳故言闻也。 何行位者四依法者。 若依经文即有五种。 法师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即通凡也。 故法花论云。 此得六根清净。 谓凡夫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 又云。 谛根亦互用。 一一根中皆得。 乃色闻香别味觉触故。 下文言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即其证也问。 何名八万四千波罗蜜。 具数列名答。 波罗蜜名西域梵音此翻名到彼岸。 行此诸行过生死何登涅槃彼岸也。 列数者。 佛具三百五度功德。 始从放光乃至涅槃有三百五十度功德。 一一功德以六波罗蜜助成。 计当二千一百。 又云。 四大并六尘即为十。 此各具二千一百。 计当二万一千。 得四四别二万一千即八万四千法门也问。 一百八烦恼何者是答。 十使烦恼为本。 十使者。 贪瞋慢痴无明名钝使。 萨迦耶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名利使。 此十于三界四谛。 四谛各十。 下欲界即四十。 色无色界八谛。 中各除瞋。 即八九七十二。 通言四十即一百一十二。 此谓见道也。 修道中有贪瞋无明慢萨迦耶见边见。 欲界具六色。 无色界各除瞋并有五。 即为十。 通下界六即十六。 谓修道烦恼通凡合一百二十八烦恼。 前一百一十二见道所断。 后十六修道所断。 初地各见道二地已者名修道。 此谓大乘见修烦恼问。 信解品中明何义答。 信解品中明穷子譬。 对声闻人一向倒。 此即是声闻种姓人。 如来方便于获大宝。 故论云。 声闻人一向增上慢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别。 对此颠倒故说穷子喻问。 信解品中长者是何身。 脱珍御服着垢衣裳是何。 长者化何等人设具释答。 寂灭道场无畏之庄严。 饰革丽身。 卢舍那身所说之法。 是花罗等教。 所被之机纯诸菩萨。 鹿苑中脱珍御服着弊垢衣者。 是释迦身所说之法。 是四谤法苦集灭道五乘难众。 是人天等乘机有大小教有浅深问。 药草喻品明何义答。 药草喻品中对治求大乘人一向到此。 是菩萨种性人。 教虽一味等被三。 药草喻中明一味之雨。 三草用润合知根外破其迷一故。 论云。 大乘人一向增上慢无别。 声闻辟支佛乘对治此颠倒故说药草喻问。 十二因缘假释名出体一一具释答。 亲生名因助发为缘。 列不同有其十二者。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迷心不了故曰无明。 感果迁谢目之为行。 现心了别名之为识。 四名名色。 阴名色根。 心名六入。 和会根尘名之为触。 领纳违顺名为受。 于境深著名之为爱。 四方追求名之为取。 能有当果名之为有。 未来初起曰生。 根德衰变为老。 果根代曰死。 释名如是。 言体性者。 无明爱取以烦恼为体。 行有二种以业道体。 现在五果。 未来生老死以苦道为体问。 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明何义答。 对治无定人。 散乱心即是菩萨种性人习道不进。 要昔大善修空邪僻故名散乱。 系珠譬中。 示衣珠令其记忆。 故论云。 散乱心人实无有定。 过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 被不求大乘。 于狭劣心中生虚妄解。 以为第一乘。 于治此故说宝珠譬。 妙亦是合解无上故。 论云亦现令解无上。 故说系珠譬问。 记云系珠衣喻何法。 珠喻何法。 何时得珠。 何时失珠答。 衣喻阿赖耶识所勋为因。 法珠喻声闻。 法花一乘之教。 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能勋本识。 犹若系珠。 何时失珠者。 大遍晦过之后沙弥息教之时背教既遥。 又流生死妄于本解故曰失珠。 何时得珠者。 释迦出世演教灵山还得本悟故称得珠问。 授记品中明何义答此品明与四大声闻迦叶须菩提迦旋延目连等授记。 亦名受记。 如来谈与记名之为授。 弟子领记名之为受问。 化城喻中明何义答。 明对治有定之实无而有增上慢。 即凡夫有漏定实非涅槃。 于中妄起生涅槃相故名为倒。 以权立化城进近令违故。 论云。 实无有增上慢人。 以有世间三摩拔提实无涅槃生涅槃相。 对治此故说化城喻问。 声闻缘觉各得涅槃。 如何共住化城答。 二涅槃同离一障谓烦恼障故曰一城问。 云何名大乘。 何者为一乘答。 一是摄五之总名大是四三之别称故。 下经云。 十方世界由唯有一乘法。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除佛方便说。 五乘虽复殊分究竟同归一法。 言大乘者。 为对三根故称大也。 下文又言。 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萨。 言一者一味平等理也问。 如来功德超越十方读诵之至未逾三界。 云何骂佛尚轻嗔持经至得罪乃重答。 若就因为论。 因有厚薄。 境有尊卑。 则骂佛甚重。 毁持经人极轻。 令就违顺境中以明轻重。 如来心在平等门中离爱憎。 出入到去八风心行平等毁誉不动其罪即轻。 始行菩萨代弘经利益众生。 慈悲摄化广度一切物废化断利佛种。 就化为论故言罪重。 寿量品约判三佛菩提。 三者法菩提故。 下经言释官托生伽耶来。 此是化菩提。 又言诸善男子。 我实成佛以来。 经无量无边那由他劫。 此是根佛菩提。 又经言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此是法菩提也问。 长短无乖有无愿返。 云何六十小劫。 谓如食顷理隔言违若为分雪答。 六十之与食顷俱为时收虽复长短不同草不识心变异。 若心存分别则长有殊。 若三界唯心则长短无二。 是以须弥纳芥子万国俱举毛端。 斯乃心长则长亦非定有长短问。 何因履水跃火俱称名而不礼拜。 求男请女则拜而不称名者何设具释答。 观音化物救难为怀既号观音。 理须称叹。 孤独请求男女难苦未绝身躬所以得蜜礼拜牟过水火之灾交恐命将殒。 遂急但得称名何假屈身礼拜问。 提婆达多品中明何义答。 品内显法花经有三。 一由达多者说此法花故。 自致成佛有成佛力。 二由文殊说此法花经故。 无边菩萨悟道故广大力。 三由龙女修行现身成佛故。 即速疾力问。 云何药王其有读诵法花经者。 当知是人以佛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义云何答。 此是诸品中经文。 谓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故。 以庄严乃至肩所荷担也问。 此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答。 方便门者。 开小乘方便门。 入一佛乘是真实问见宝塔品中明何义答。 明清净国土无上。 故论云。 示现清净国土无上故。 示现多宝如来塔问。 云何名有功德人答。 是有学声闻人。 断少烦恼故有功德。 解珠譬中。 前赐由宅明与小果。 后赐明珠与大众故为对治论云。 有功德人说大乘法。 而非大乘对治。 此说王解髻中明珠与之譬喻亦名说无上问。 从地踊出品中明何义答。 明教化众众无上故。 论云。 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故。 说无量菩萨从地踊出问云何对治不举功德人答。 即三乘种性人。 佛说一乘不肯受持修习故。 医师譬中。 明医师设增权身痴子始眼妙药佛现灭度钝性万修一乘故。 论云。 无功德人于第一乘不举功德。 说第一乘不取对治。 此故说医师譬喻。 应知复是涅槃无上。 故论云。 不现涅槃无上故说医师譬问。 何名陀罗尼用何为体答。 亦以惠为体故。 涅槃云。 陀罗尼者亦大念。 亦名无事惠念者定也。 定能生惠故。 维摩经云念定持即其义也问。 何名咒答。 咒辞不出三义。 或说三宝功德使闻者发心。 或说大神力势使诸魔惊退。 或说甚深法相使闻者得悟问。 方便品中为小乘人说九部经。 十二部中不说何经答。 无授记经。 无无自说经。 无方广经问。 经云。 中有人言。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定中。 有人言。 汝诸子等是何人来入此宅从何处来答。 闻有人言中十方诸佛言来入此宅者。 凡夫人等行虽未出愿门。 已出其人夫本愿故来入此宅问。 汝来说法必有要归。 未审此经以何为宗旨答。 诸师辩宗各各不同。 今依徴宗有二种。 一者体宗。 二者用宗。 非二非一。 是其体宗。 破三归一。 是其用宗。 法无二会。 对器得名。 会假归真。 形三一立三名无遣一号亦三故。 法句经云。 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识之所闻见一以为一即其义也。 净法师以一乘为宗问。 佛说法花经。 何以不入法花三昧。 乃入无量义处三昧答。 法花论云。 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第一名无量义处经。 第十六名法花。 故知入无量义处三昧即入法花三昧问。 何故欲说法花。 在眉间豪相放光不在余处放光答。 说此法花。 欲表一乘中道故在眉间放光问。 此经既明一乘甚深之行。 何故不告菩萨乃告声闻答。 论明有五义。 故不告声闻为诸声闻所化事故。 二为诸声闻回取大菩提故。 三为谈诸声闻恐怖弱故。 四为令解人善思念故。 五为诸声闻不起所作已辩心故问。 法花会上乃有一万二千声闻。 故独告舍利不告余人答。 舍刹弗与如来相应。 是以独告舍利不告余人问。 佛放光明计应普照。 何因唯照有顶已还不照空处已上答。 解有二种。 一二乘先是色法唯在有顶不及空处以上。 二就大乘解。 如来光者遍一切无物不照故经说言上到有顶下至水际。 此就化相说遍通十方据大乘说问。 经云有比丘实得阿罗汉。 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其义云何答。 谓退菩提心声闻及应化声闻得成阿罗汉者。 于法花一乘之法决定生信。 此乘无有是处问。 云何名五浊。 何者是五浊答。 浊乱不清净名之为浊。 浊义不同有其五。 经一劫二烦恼三众生四见五命。 劫者时也。 劫中有为浊故曰劫浊。 烦恼者令四住他门名烦恼。 烦恼迷心名为烦恼浊。 众劳乱行人名为烦恼浊。 法成生名众生浊。 邪见决断名为见浊。 违持色以名之为命体从名命浊五何寿命申夭名为命浊。 出体者以衣食等命缘为劫浊体。 以贪瞋痴三毒为烦恼浊体。 以命根为众生浊体。 以五见便为见浊。 以命根为体问。 现瑞何故弥勒生疑正说之中由子腾清答。 现瑞通来一部经因果之义。 唯佛能了穷子未知。 所以弥勒疑也。 正说之偏对身子。 身子是执异之瑞故。 生疑致请也问。 既云乐小法者。 何故复言贪著于生死答。 现在机缘于过去久远贪著于生死。 又解乐于小法则是贪著于生死。 以小涅槃即是大乘生死问。 人天善根既所德。 云何此经比已来佛道答。 人天善根比是德佛之违缘故云成佛也问。 何为两足尊答。 或心定惠为两足。 或以权实为两足。 或以缘行为两足。 或以人天为两足问。 故云何名观树亦经行答。 如来在此树下。 成道念根树思故。 达行者本为取道故坐命得道意是故经行问佛为众生故出计应说法。 何事待请耶答。 论云。 佛虽不须请而令请者获福问。 诸天请不明人请耶答。 天胜人故明请不明人也问。 譬喻品中明何义答。 品内明初据舍利弗记。 后明火宅譬对治求势力人倒求增上慢。 此是欲界凡夫无胜坏界理实粗弊非乐计乐故名倒求。 火宅譬中光明三车。 拔其大苦缘合入理与其大乘。 论云。 以世间诸烦恼炽然。 人天以为妙境。 对治此相说火宅譬问。 此经大宗破三归一味知破三会云何同异答。 据病为言则破三归。 约行为悟则会三归一。 病则俱破而不会。 行则俱会而不破问。 昔以说诸大乘经为菩萨行。 今何因缘复后菩萨行假释答。 菩萨有二种。 一者直往。 二者回小入大。 直往者。 花严坐下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经菩萨法佛所护念等故。 下文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来之人今我得中是经入于佛惠。 回小入大者。 即令法花坐广说譬喻。 心宿草庵渐浅长等事问。 云何是度五百由旬。 何者是化来。 何者是宝所答。 五百比是要法三界为三百二百喻习二乘涅槃。 后一百即四住习二乘回心已知初地。 已知为一百即五百。 若以二乘为二百者有妨。 以化城是东果已度竟故。 化城已后方便度二百。 然二乘未过宝何故须进途二百二界即五道故不通为五百总为五百。 言化城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 防非捍敌目之为城。 度三百由旬众人度退。 商主方便权说二乘灭谛涅槃解其疲倦。 今前进同趣宝所。 言宝者诸师不同。 随人有异。 今案此文位当种性罗汉回心位当十信。 若论断或初地齐功心位同十信。 论其究竟佛地方息进求。 今就大乘果满故言实。 何者藏法师以三界为三百。 二原为二即五百。 惠净法师以五道为五百。 三途为三百。 人天二百即五百。 并此以宗三类不同。 地意即同问。 如来十八不共法何者是答。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念无失。 四无不定心。 五无异相。 六不知以舍心。 七欲无灭。 八念无灭。 九智无灭。 十通无灭。 十解脱无灭。 十解脱知见无灭。 十三身业修智慧行。 十四口业修智慧行。 十五意业修智慧智慧者无障。 十七智慧知未来无障。 十八智慧智见在无障。 如业身三四口意三。 皆悉已离三业清净故言无失。 乃至智慧悬鉴三世皆悉通达故言无事。 此十八者唯佛独证。 菩萨声闻皆莫能得故言不共。 疏言体者八法为体。 谓思相欲胜解念定惠勤问。 何名十力答。 十力者。 一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四根力。 五念力。 六性力。 七过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问。 经云五众之生灭未知。 何者是五众。 假出所数列名释义答。 五众者五阴也。 列名者。 色受相行识也。 色有青黄赤白。 乃至识有八种。 五各非一称为众。 亦可言此之五阴乃有众多生灭故。 涅槃经云。 五阴名众生。 众生名五阴。 即其证也问。 经云即方便说涅槃真实法。 何者是涅槃真实法答。 一切真涅槃妄相真实无生无涅槃。 是名为究竟。 即是真实也。 不灭名为涅槃。 俱为众生起或不顺正理。 广造诸业流浪生死。 对生死故说有涅槃。 若能知生死涅槃本来二不是真实故。 上文言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 又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楞伽又言。 我所说者妄智识灭名为涅槃。 即其证也问。 此经既云破三归一味知三外则有一三内即有一答。 三内即有一。 非是三外别有一所以得知。 初出现道树徘徊三七观机无堪受大乘者。 何以于一开三分途渐引灵山会上根器方成。 摄彼三权总归一处。 故知三一本自无殊。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即其证也问。 经云道场所得法。 未知何者是道场何名所得法答。 道场者。 菩提树下金刚宝坐。 得道处中谓之为场。 所得法者。 三无数修因成果满湛觉真如是得法故。 涅槃经云。 诸佛世尊。 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求至大涅槃。 即其义也问。 经云日月灯明佛为妙光菩萨说妙法花经。 满六十劫时会经者乃如食顷。 此即多少相违长短乖反答。 灯明出世救物为怀悲愿不穷。 时经六十群机慕道渴仰忆深禀教恬神说如食顷故。 下文言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亦可言灯明神力长中短短中现长转彼心识令如食顷故。 下文言释迦牟尼佛乃四众默然而坐。 经五十小劫。 佛神力故。 令诸大众谓如半日问。 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何故久坐十劫不得成佛。 何名法不现前答。 据论实行因满名成。 为物潜形示言始就禀机赴感延促任情。 缘彼群品经停十劫化物未畅法不现前。 机教相应方言乃现故。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岁尔乃成佛问。 大通智胜佛。 即转十二行法轮。 未知何者是十二行法轮。 假出数列名解义答。 十二行法轮者。 谓三转四谛谓也。 三转者。 一示相转。 二劝修。 三引证。 示相者谓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灭。 此是道。 劝修者。 谓者汝应证道汝应修。 引证者。 谓引已以为证者。 我已知集。 我已断灭。 我已证道。 我已修三四即是十二也。 又解四谛各有四行即十二。 苦谛下四行者。 谓因举有缘。 灭谛下四行者。 谓灭正妙离。 道谛下四行者。 谓道如我四谛谛别三转四行各有十二行。 今言十二者。 以四谛俱同三共十二。 举其通数言十二行法轮。 问。 经云大圣转法轮度苦恼众生。 未知大圣是□转何法轮云何名转答。 大圣者谓大通智胜佛也。 斯乃十方无比三界独尊。 神化通机故言大圣。 转法轮者以已所得说据群机法从佛流谓之为转。 轮者以修环运动为义。 如来放命机摄众生。 以机行教转凡成圣故曰法轮。 转何轮者对彼三根转三乘教。 谓四谛十二缘六波罗蜜也。 揔而言之法轮有三。 一名转法轮。 二名照法轮。 三名转轮。 三乘别机教俱识未得究竟。 为一乘所收有迁动之名为转。 为大菩萨等说诸部波若。 显理途明照彼大机名照法轮。 大乘顿教果得圆满。 揔苞三乘众圣共臻诸佛护念名持法轮。 今明大通三轮俱转故。 上文言时三转十二法轮。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 为十六王子说阿耨菩提法。 即其义也问。 经言百福相庄严何者是答。 如来具三十二相。 一相中皆以百福者。 以十善业为本。 十善者始从不杀乃至不邪见。 翻其十恶即名十善。 即此十善即五十心初心猛利得五十福。 后心终成得五十福即成百福问。 经云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具足六十二。 六十二见者何答。 六十二见者。 谓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句。 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边非非边等四句。 如如不如如非如如非非如如等四句。 三四十二句偈迷五阴。 一一阴中各作十二句即六十帖。 是身命各异命异二句即成六十二。 发布时间:2025-04-12 08:21:53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