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涅槃经义记卷第四 内容: 大涅槃经义记卷第四大正藏第85册No. 2764B大涅槃经义记卷第四No. 2764B[cf. No. 375]大涅槃经义记卷第四性若三世摄是无常也。 第四从若断善根有佛性者已下。 执定有定无为问。 从为众生故有四种答已下。 先明昔日四答所以明者。 一为明由昔显今。 二为明今异于昔也。 从如来十力无畏已下。 讫六少见名分别答。 此将答第一问。 先举缘正于前。 如汝先问者。 此称第一问而答。 答意断善根人实当有彼如来后身二种佛性。 但现在邪见隔障因缘是以无也。 如来佛性非过去已下。 答第三问明正因是常非三世也。 后身佛性现在未来已下。 答第二问。 就中恒兼答第三问。 向所以在前。 答第三问者为明正因非三世。 后身二世九住以前三世增一明义故也。 后身二世者。 取初能见之心以为现在。 自后见心束作谛。 未来未得菩提时。 佛性因故三世摄者。 初住以前有漏位中。 是不善五阴佛性因故三世所摄果则不尔。 有三世非三世者。 初地以上讫于十地。 此善五阴。 是不善五阴果体无常故三世所摄。 佛果五阴是善五阴。 果体常住故非三世摄。 十地已下讫于六住明佛因故。 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者义亦同然。 五住至初住□□□□□□□故。 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耳。 以义同前故□□□□□□□□性六种七种。 此□□中明上缘正阐提当有也。 若□□□□□□□第四问也。 我亦不说者。 亦不偏说置而不说名置答也。 亦有说置妄计名为置答也。 云何名因。 过去现在未来者。 将欲配属于人。 是故发问。 又云上来广明因果三世非三世。 今问意因所以三世果所以有三世非三世也。 答意因是不善五阴是以三世摄。 果有不善五阴果有善五阴果是以有三世有三世也。 自下广明三世非三世缘之别。 一切无明已下凡有三段。 广释缘因为世摄正因不为世摄。 初一段直就道理广明缘因为三世摄。 正因不为世摄□□□□于已下。 第二引其成经明于缘正摄以不摄。 须陀恒人已下。 第三就人以明缘正摄以不摄。 声闻如乳者。 上如来为成增一明义故。 是以从佛向下而明。 此中为成前微后着。 是以从下向上而明也。 十住下品为辟支。 上品为菩萨。 五六七种未来有者。 复明何义。 上来但明缘正二种佛性明生善。 自下始明生善义也。 未来业未业生终不生果者。 为明未来佛性必有。 是以能生现在之善不同未来业也。 又云此未来业以未有故。 不能生果。 现有下品因未来必生中品之业。 未来有时必得生果故。 名为有佛性。 亦以未有故不名现有。 以毕有故名为当有。 由当有故感生现善也。 因上未来之业。 以未生故终不生果。 即执作难未来佛性即时未有。 云何生善下。 以二喻喻有生义也。 若言五阴是佛性者。 此下还复宗广明佛性。 非有非无中道之理。 重答上第四问。 明非定有非定无也。 自下将明生善。 先执或以明中道。 以是生善之本故也。 执现有阴为性。 而问但执举一执耳。 其实广发众疑也。 执缘为正故言失意众生不解。 即是中道者明不解故。 现无佛性。 是非有或时有解明佛性非是都无非有非无为中道也。 我为众生得开解者。 执内外有无皆不开解。 下明非内非外虚空兔角以下。 就六种喻明非有非无。 令得生解为开解也。 热病服乳者。 解云。 外国乳冷酪热是以服乳除其热病。 但服之太过故生冷病。 服酪能除冷病。 但服之太过反生热病。 若顺此方乳热酪冷者。 而言热病服乳者此当以热治热。 下病服酪者以冷治。 冷乳生冷病者。 此明其乳非直能治热病生则亦能治冷病也。 下言酪生热病者义亦如之。 若言五味先有待缘而发。 如内大先有待外大增者义不得然。 何故不然。 五味前后次第说故。 不从多方使。 但从二缘乳中得酪生苏。 乃至醍醐。 一切诸法皆不如是。 但从二缘得也。 非方便得者非正。 从二方便能得。 乃从五缘得也。 能增□内外四大者亦复如是者。 皆是本无从缘生也。 又云取计而破外人计乳因之中。 先有酪果不由方便。 始得生酪。 佛性亦尔。 身中先有。 不由缘得者。 是妄计耳。 就我正义生苏等皆不如是者。 皆不先有非方便得明其本无从方便得也。 四大佛性皆亦如是要侍缘也。 如我所说十二部经已下至一向作解。 此明偏执为病。 劝信中道而生善也。 又复为明昔经随自意语说无常法。 犹可从之生解。 况今随自意语解说佛性何得不生解。 乃至阐提佛性有无亦如是者。 明阐提当成佛时佛性有无同如现佛有无一不异也。 亦云阐提现在有恶名有无善为无也。 昔共弥勒论于性空。 望今是世谛但空理幽玄故。 身子等不能生解。 而所以须菩提等能为诸大士说者如来加感故也。 于性空世谛犹尚不解。 况佛性第一。 而乃率已一向取解不随佛语也。 又云。 舍利弗乃是大权之人。 非为不解为取现迹所同实声闻也。 如恒河中有七众生已下。 此品大段第三引喻喻上生断之义明。 若当于上四句义中不能解者。 作前二人。 若能解者次第相续作。 后五人微妙河者。 上品中以烦恼为河。 生死为水。 此中以涅槃教为河。 四种佛性为水。 上劝修道见性以取现果。 此中劝解佛性成后五人。 上明不能修道沉没生死。 即亦迷没涅槃之法。 此中迷没涅槃理教即亦迷没生死河中。 今且各举一边互明其义也。 七人亦尔。 今列二种七人。 上品不列者。 亦是互明耳。 如上三人者不修善等三种人也。 复有常没非一阐提者。 此是乐三有人没在三有也。 大望就常没中自有是阐提自有是系珠人没之。 三有而非阐提。 暂出还没亦尔。 亦有常没非一阐提。 下引善星等者。 此人若能读诵十二修诸禅定名乐三有是第二人。 若断善根即为第一人也。 从有漏戒生无漏戒故言戒。 戒是人未克为不具也。 能牵果报名为作戒。 不感生死为无作戒。 随道之戒背于生死名为舍戒也。 所以不列习种性为住人者。 以于中宽漫有退不退故不列也。 列第三人住竟更不列后五人者。 以斯自此以后无非住人可知故也。 智不具足。 凡有五事。 自前已就舍利弗等明。 今经住人。 此下广明住人。 昔时之行故后成也。 作不净观伏贪慈悲等观各伏。 所患思觉多人作数息观通伏十使着我多者。 分析界入。 此等诸人皆求禅支中作如此观情现离恶近求禅本远求期生空。 是人闻已者。 总上诸人闻斯善反说观法。 已既得根本作生空观。 初正缘五阴坏苦坏无常。 兼知众生无性为观不已。 正观生空兼知众生为五所成文。 言如法修行者。 生空观成也。 次得念处者别入四空也。 初正观色身作坏苦坏无常兼知身无性为观不已。 正观身空兼知身。 是名用变坏苦无常身观既然后三亦尔。 此是思惠之始。 若钝人者次作正勤后作如意之观。 然后方能总四念处为一法之境。 作行苦行无常兼知无性以入于暖。 大望闻思位中趣空之始。 要必先作坏苦坏无常兼知无性入斯空观向现见之。 初讫至罗汉要作行苦行无常兼知无性以入空也。 文□次第作十二因缘者。 此当是声闻缘觉。 乃是利根中乘之人作此观也。 然中乘之人直观因缘。 兼因缘无性以入于空不同小乘苦观于前也。 但就中有斯三根。 今此中从念处后作十二因缘者。 是利中下根也。 然生空念处利钝通作。 是以利中下根亦作此观。 但自不作坏苦观也。 若中上二人不作生空念处之观。 直作三世因缘之观。 以入法空出法空。 已知众生亦空。 斯犹下根。 始入生空出知众虚。 入则无难。 利中下根出念处观。 后逆观十二别观因缘。 兼作坏无常。 亦兼因缘无性。 或正作坏无处常兼作因缘。 及因缘无性入因缘之空。 此犹是思惠不现之解。 从此观复总观三世作□因缘。 正作因缘。 兼作行无常。 亦兼因缘无性。 或正作行无常兼作因缘。 亦兼因缘无性。 入因缘空成彼暖顶现见之解。 若作四十四智观者是利之中根。 作七十七智观者是利之上根。 而此二人离想三世因缘之观法用如前。 而复有异。 即向离观之解有始末两品。 下品为闻惠。 上品为思惠。 总观入暖讫于尽智以为修惠。 下根之人生空之解。 是其闻惠。 是以不同。 外道于十六行中。 唯有集四苦二之六行故故无暖也。 又云唯观六行者。 厌下三行无常苦不净欣上三行常乐清净。 是以无暖。 我弟子具足十六者。 以其外人暖顶忍中用彼等智。 始终具作十六行观。 若论正义暖等四心。 亦有斯行故不非也。 暖心报得色界五阴者。 若作上生解者。 由前暖心伏离欲结出观心后起初禅爱受色地报也。 若作不上生解者。 由暖为因。 藉四禅定发其胜暖。 然此观即是彼地第五行阴。 若四空发暖其义亦尔。 今且论报得色界五阴耳。 暖是有法者。 若作前解由暖次第起初禅爱受生色有名有法也。 次暖起结为有漏所为名有为也。 还能破坏有为有漏者。 虽出观起爱受报色地而由前观解作因生。 后胜观故能破坏也。 若作后解暖法为因生彼色地第五行暖故言有法也。 有为如前。 若尔从前有漏之暖生。 后有漏暖法相续不绝。 能生无漏破坏有漏有为之行下答可知。 亦爱亦策者。 出观存阴故。 爱入观鉴空名策。 得暖法人七十三种者。 上明暖法。 今明行法之人。 就欲界烦恼分为九品。 若伏一品作一人伏九品尽作九人。 都未伏者。 复作一人合成十人。 从初释至无所有处地。 地之中分结为九。 从伏而立各有九人。 如是七九六十三通向欲界十人成七十三人也。 所以不论非想地者。 外人假上断下非想以后更无禅地。 以外道不能伏非想结。 是故不论也。 明此等人皆外凡时修禅伏结来入内凡作十六行观而入于暖也。 是人二种者是向五事。 不具者一人五虽不具值遇善友教令观行。 次第入暖成彼住人终获圣果。 一人五事不具。 复遇恶友起彼重恶沉沦四趣为还没也。 大意广引。 昔日五人者。 一与今教作基。 二远明昔日五人皆有佛性。 但昔不得说耳。 顶法虽复性。 是五阴而亦能作历别四谛观故。 言亦缘四谛性。 是五根者此字是误。 理亦应言性是五阴。 所以然者。 以此第一法次第能得色地果报。 即体复是有漏五阴。 是以不应言性是五阴根也。 亦缘四谛者。 昔在凡地未见五阴生灭之时。 存法性有定有是常则不由因生此迷苦谛。 亦迷集谛。 性有是常则不可灭。 即迷灭谛。 道于性有无用即迷道谛。 是则四谛俱迷。 今修行得在现忍以上则见五阴生灭因缘体非自性则达。 从因有苦道能灭累故言亦缘四帝也。 所以名为苦法忍者。 解云凡天下断结有其三种。 一者从厌伏断不从理除外道是也。 二从厌从理二乘是也。 三者从理不从厌。 菩萨是也。 以菩萨人但从理故。 故从理作名名无生法忍。 声闻之人从厌苦入空。 是以通苦作名名苦法忍也。 此苦法忍在无相行中。 见四谛平等故言忍性。 是惠缘于一谛。 此三重者与余或作本故言重也。 文言亦摄一切所断结者。 略解重义。 我见与边见作本戒取与见取为本疑与邪见为本。 成实中言。 此三胜者根本中□也。 余使成在于后。 此三起通前后为常所起大邪见心虽不起我见。 然小邪见人乃无出世涅槃情。 犹执有非想涅槃故。 自侠我受生。 是为我见。 通余四见故得名为常所起也。 能生余或因义理隐为微难识。 又云。 常所起者。 身见疑戒取似道名微难识未粗易除本细难遣故难可断也。 是三对治者且名中相对耳。 理实十使通覆三藏也。 名有二种者。 凡夫之时有顺流名称为旧名后成须陀。 始得逆流名以为客名。 以先得故者。 须陀覆复得称旧名。 以后得故者。 斯陀含名在后立故名客也。 流有二种。 一者解脱是无漏观解。 二者涅槃是灭结无为。 所以论者为明一切圣人皆具此二得立同名也。 从须陀洹者亦名菩萨以下。 前明上名得同于下。 自此已下复明下名得同于上也。 缘有名共鉴空为不共。 亦云苦集与凡共灭道名不共也。 十六行者。 苦下有四。 所谓苦无常空无我。 乃至道下四行。 四四合有十六也。 经言向果十六者。 总而言之故有十六。 若就人义分苦乃入道者。 不为无常等。 以无常入道者。 不为苦等人情所乐随观何也。 苦下既然。 三谛类尔通束而言故有十六别而言之。 见谛道中正有四谛观无十二行也。 而言无漏十六行者。 无相行中不为十六。 但总观十六境空故言十六行也。 果中十六类行中可知也。 遍观已行者。 明斯陀含人进修胜观断三微品结以取上果名遍观已行也。 而有二种。 一者食三果结令尽。 二者修食。 无漏令惠命相续也。 断三微结成那含果住在上界故名为住。 凡有二种者。 总束那含判为二相。 现般为一相。 自余上生总为一相。 中阴虽非色界。 以向色界故尽属色界也。 一者现在得那含进修得罗汉者。 此句是总。 就中自有从那含果心入观即成无著自有出入观空而成罗汉。 下言加现在涅槃者。 此是从果心入观即成者也。 即亦为彰五人不同现般也。 加无界涅槃者。 广果中生。 命终以后越于五天生无色。 而般即是乐定人也。 亦应言加五天中般涅槃者。 乐惠之人以界同故略而不明也。 下文自当释出二人行涅槃。 复有二种者。 此是举行以明上流耳。 非谓释前行般。 行般后文自当别释。 今所以举行明上流者。 以上言加无界般涅槃。 今明无色界者。 乃在上流位耳。 不作上流唯取色地二身四身者也。 论中乃不别立上流之人。 今此中作五门说法而立之也。 四身中受二者利。 受三者中。 受四者钝。 受一即是生中三人。 是故但言受二乃至受四为上流也。 因定自在发于理观名自在定也。 作业者明那含乃有凡时无明取缘造作此业也。 无受生业者无有染着。 色界生处起其妄爱润业受报。 以其欲生中阴不乐上生故也。 然此中阴报业是凡夫时造此人具有生后二业都得受也。 二心在罗汉始终通束故有四心。 且就中般上生之始明四心耳。 自余那含皆得明也。 今此中但明中阴以后上生之人故不明转世亦可略而不明也。 身证信得此之三人义通余人故不论也。 受身涅槃已下。 释上生中三人故。 是就一生明利钝三人与论经同也。 受身中言生业者。 受初禅生报业也。 此业故未成圣果。 凡时所造前中阴中言无受生业者明那含身中不造。 言无今言受生业者。 用凡时所造生报之业。 初禅受生业家报各据一边也。 其实受生。 即能厌苦入观断或道成罗汉证有余涅槃。 今言尽其寿命入涅槃者入无余也。 论云生般者就证有余为语。 此据无余而言今昔不同故致问也。 下答意受身已断三界烦恼道成罗汉证有余涅槃不乖论经也。 行涅槃中明能断烦恼入涅槃者证有余也。 无行其实利于行般与证论经同。 今云寿尽入涅槃者入无余也。 上流涅槃者已下。 正是章门中次第而释。 兼辨厌乐之异退生或时终不越生初禅之爱。 要先起四禅。 次生三禅。 后生二禅方起初禅。 今言生初禅爱者。 就齐诣处作语耳。 毗昙言不烦此言少广彼言色究竟此云无小彼从下顺明。 此中从上逆明也。 所以复明修熏禅者。 上言修第四禅有五阶差。 今明修之方法。 乃是熏修之修不同毗昙别有熏法也。 而乐惠之人志欲修禅发惠为论义之本故。 修熏禅乐定之人不欲发惠论义。 直任业受生故不熏修无色定也。 此之二人在他上流位中故。 就上流章门中辨于二人故。 下明二人。 既竟还结上流也。 乐惠之人不用生彼故。 呵啧无色定也。 若欲入无色乐定之人。 亦应呵责。 五净居中略不明也。 欲界烦恼因缘有二者。 一者内意三烦恼。 二者外身口七恶也。 上界唯有意三烦恼无身口七过故言无外也。 又复上界于内己身起结。 是多外他身上生患是少故也。 未离欲界者。 禀寿齐人故言未离。 此是利根也。 始离未至者。 寿命据中是中根也。 至色界者寿命长远。 与色报相似故言至边。 此是钝根也。 得食已住者。 自下凡有六种明得食已住义。 一明处在三界名住。 即复是食受身二界相续受命故名食也。 二明不受欲界五道之身。 可谓食尽五道之身。 更不复受故名为为住。 已断无量烦恼者。 第三明食断七禅地结尽。 唯非想未除住在不起细中故名住也。 四明食却共凡夫牵生善不善业尽住不造作中故言住也。 五者能能自他生死因果住在不作二畏之中故名为住。 六者食离二爱贪瞋永尽住在永离故名为住也。 不离佛性水者。 总结二种七人不离正因水也。 是七众生已下总结二种七人不离缘因水也。 若有因则有果。 所以问者。 因上五不善五阴与善五阴作因。 五阴与佛果作因故生此问。 问意有因必无常涅槃是常则必无因。 无因故亦无果。 若无涅槃果亦无正因。 性若尔那得上言不离正因水也。 下答虽不从生因生从了因见是常住果。 果既常住有正因水故不离也。 方便果者。 现在人功作事方便而得名方便果。 果由过去善业而得名业行果亦云现在人功作业行也。 下言是方便果者是略明者耳。 亦应言是名业行果也。 子能恩养名报恩果。 由父母过去善业名为近也。 由孝子之身而施恩养之事以为远也。 余残果者。 一不杀戒相续始末分为二品。 即为二报。 正因正报。 得彼现生之果。 第三之身受后报业总别二果尽名余残果。 大判善业。 余残总报不得三涂中受别报得受不善业家余残亦尔。 人中不得受总唯正得受别。 今言如因不杀者。 偏论善业余残果耳。 近是过去三业净十善之因远是资身外如仙药等为延年也。 果报果者。 此现在中品三业之善。 过去下品因家果报。 此中品善。 能生上品之善。 即指此上品善为果报家果也。 此中品善述于往因故言果也。 然过去之因欲使来报无穷。 今此中品善复能生上品之果。 酬往善因无穷之义故言报也。 近因现在身口净者。 现在三业中品之善。 望现上品是近故为近因。 过去下品三业之善。 望现上品是远为远因也。 三解脱为一切烦恼作不生生因者。 能断烦恼使永不起为不生。 下言生者能令后解相续而起故名为生。 即有能了出涅槃之用故称因也。 沙门名八正道者。 是其了因。 因中道也。 何缘故名沙门那者。 广解因沙门那了因义也。 若有烦恼乏无惠道名烦恼为乏。 又复烦恼不能运人远到佛果名之为乏。 从所断作名名沙门也。 阿罗汉已下。 复流明第七人。 罗汉等四人俱为第七。 皆不离佛性水。 其中有解不解有得不得。 未知所以。 自下料简广释明二乘当有佛性故言不离。 但偏学不解佛及菩萨能得解故。 故不迷没涅槃理教也。 下明罗汉得五分法身。 及以四智道出三界名到彼岸耳。 不同佛菩萨究竟之地。 言四智照已生或业果报尽处名我生。 已尽智涅槃名梵。 阿罗汉果初空观真解道出三界名梵行已立。 出尽智后生心缘此梵行已立名梵行已立。 智当道作讫名所作已辨。 生心缘当所作已辨道名所作辨智当未生或毕竟更不复受后有之果。 生心缘彼不受后有名不受后有智。 初后二智缘于灭谛。 中间二智缘于道谛。 就昔教中二乘四智涅槃形凡夫三果名为究竟具足无余。 就今经而论。 唯佛得彰究竟具足无余之称耳。 二乘四智涅槃不名究竟具足无余。 然二乘四智真解之体永无。 或秽不夺清净之名也。 是七众生不修身戒心惠已下所以来者。 上恒河譬。 总喻生断明。 若不解我所说中道之理四种佛性者作前二人。 若能解者成后五人说喻拟人结合已竟。 今还总举而劝修也。 明若不修身戒心惠者。 则常沉没作二人。 若能者其必次第成后五人也。 若有说言一阐提已下明中道佛性非有非无。 若作定有定无执者皆谤三宝也。 若不舍阐提之心即得菩提者。 是名染着。 若言毕竟不得乖必当得名妄语也。 是七种人已下。 还成前二执乖理是失也。 一人具七者。 明阐提发心修善次第相续。 迳后五人终得作佛。 成后不得名虚妄也。 七人各一故。 阐提之人守在初一非后六人未是得佛成前即得菩提是染着也。 虚空现有通生之用佛性未是现有而用故。 言非有如虚空也。 当常佛性可修善而见不同兔角毕竟是无故。 言非无如兔角也。 不名一法乃至万法者。 明佛性真体绝于万相。 不可以其数量注论也。 金刚已还下至阐提善以不善无记五阴等缘性无边。 亦不可以数量注局也。 未得菩提已下。 释斯缘性兆是数量也。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已下。 此品大段第四明佛性与虚空有同有异也。 所以发问者。 经初已来每明佛性犹如虚空。 次前后言佛性非有如虚空。 前后相违不得不会故。 迦叶致问为彰同异也。 以是因缘者。 以是虚空非三世摄。 非内非外无有挂碍三因缘故。 故名佛性如虚空也。 无非虚空者。 明世间无有一法。 是有如四大非是虚空而为虚空之所对治。 是故虚空无有对治破物之功。 是以得知虚空是无非是有也。 故言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也。 涅槃之法破诸烦恼万行家果。 是故名有也。 或者执有实是大故。 迦叶执或情而问。 世间亦无非四大法。 如虚空等□对四大。 而是四大得为实有虚空无对。 何为不有也。 是有可见已下。 明涅槃具此十三法故。 得名为有虚空无。 此故无也。 汝意谓若离涅槃十三法外更有法者。 正四大是有者。 必三世摄非实有也。 虚空若同四大是实有者。 是三世摄也。 下有二人计。 虚空一人计。 虚空与有并合一而有异。 如计结眼着一匹绯。 第二人计虚空在物中下自广破。 已合共合者。 因中计果家计万物未生之时已有。 与虚空合性生时后与空合故。 言已合共合也。 若使虚空体是其有。 而离虚豁虚空在有中住者。 有物亦应离虚豁虚空在余有中住。 汝以两有相碍不得相住者。 虚空是有后是无碍亦不得住有。 如今虚空遍一切处。 故知是无也。 风依虚空空无常故风亦无常者。 若是有与风作因应是无常如前。 地水是有与他作因是无常也。 而虚空是常故。 知是无也。 我终不与世间共诤已下。 此品大段第五明二谛也。 此即广上三解脱门三十七品为诸烦恼作不生生因下明三漏。 广上烦恼修道广上三十七品。 亦云广前为破烦恼非涅槃故名为涅槃。 此下广明修道破除三漏烦恼之法。 终得涅槃故得广之接。 次经文由上如来明随自意语说于佛性意。 谓如来不与物同故。 次云不与世诤。 亦云因上外人计虚空为明如来。 广破明虚空。 是似与世诤明如来除物横计。 为同其旨内实无诤。 次云不与世诤。 又复上明佛性妙有常住不同三世异于虚空理应修善了之故。 下正明修道断累显性之义也。 云何为色从烦恼生者。 上言凡夫色从烦恼生。 是以无常苦无我不净。 今欲使行者识根除本故。 发问言色从云何许烦恼而生。 下答从三漏烦恼生也。 自下大意明凡夫从三漏生故无常。 当法身不从三漏。 是故常乐也。 从烦恼三种已下。 第一段略明三漏。 就中凡有五段明义。 第一从初已下。 此明观三漏过患。 第二当观一切有漏烦恼已下。 此明观三漏因。 第三从次观果报已下。 此明观三漏果报。 第四从观果报已已下。 此明观三漏轻重。 作轻重观者。 为欲修道灭除之也。 第五从是人尔时精进修道已下。 明修道断烦恼也。 从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已下。 第二广明三漏。 就中亦有五文。 还广上五。 第一从初已下。 此还广上三漏过患。 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者。 问意得知。 凡色从三漏者。 问意得知凡色。 从三漏生故。 无常苦未识三漏。 复云何得生。 下答内外因缘故得生也。 无明即一切诸漏根本者。 九使前八品无明。 能使生九使诸漏之体名为根本。 何以故已下。 偏明我见。 前无明能生我见成前句根本之义。 即亦通类诸使前无明能生诸使为根本之义。 所以但就我见释者。 以是诸见之原故也。 于阴界入谓有众生因是次第生我见前无明也。 想倒者妄情分别。 谓实众生受心起时亦妄缘实生见倒者。 行心之中我见前无明也。 以是因缘已下。 向就我见释竟。 今还总结九使。 前无明生其九使一切漏也。 下引经作证说。 无明者通举九使。 前八品无明也。 贪瞋痴因者。 贪瞋前无明与上品贪瞋作因痴通七使。 今言痴因者。 七使前无明与上品七使作因。 何以得知。 痴通七使。 论经三不善中问。 何故不说慢等。 答言以痴摄故。 故得知也。 然三不善中增微合说。 今三毒明义。 但取上品不通无明。 若就十恶十使明义。 准取上品贪瞋邪见也。 今言与贪等作因者。 作习因也。 若隔行而生为增上缘生。 若过去无生因者。 现起中上容与摄行中上为生因而生因义难下不能与中上为生因。 要同类摄行相望及上品生中下品中品生下品有生因义也。 行心之始八品之前未成使者。 微贪瞋痴名不善思惟作次第习因生于无明名为因也。 无明生不善思惟者。 作其生因生后行之初不善思惟也。 生烦恼因缘者。 外缘五尘也。 亲近名无明者。 此据内心无明作语不善思惟。 习生中近如子生外五尘远发如四大也。 是内无明者。 九使前八实通内外境上而生。 今言内者经文略也。 此无明使即亦是漏。 生诸漏者。 生诸漏者生九使体。 然九使内外境成由前无明而生名内外因也。 无明名内倒者。 通举九使。 前无明此是轻倒。 不识无常等者。 此文是略。 亦不识常乐等。 此以到成其漏义也。 第二从世尊如佛所说有智之人已下。 此明观烦恼因也。 造作何行生烦恼者。 明多瞋人。 若作不净观行必更生瞋为生此烦恼也。 憍慢时不宜修智心没不宜修定必生烦恼故。 言时中时生烦恼也。 恶知识等即是谁也。 共同止住必生烦恼也。 转下作中乃至中业作上。 此犹明生烦恼义耳。 但为明烦恼三品增长生三品业。 举业为成烦恼增长故小异也。 众生一身云何能起种种烦恼者。 此为欲明现在烦恼皆由过去烦恼为因。 是以今现遇缘而生得生也。 第三从世尊智者云何观于果报已下。 此次明观三漏果报也。 依上略门中。 第四明烦恼轻重。 此中略而不释也。 从智者观已为断。 如是烦恼果报已下。 讫至迦叶白佛云何名为清净梵行以来。 此还广上略门第五修道断烦恼也。 众生皆从烦恼而得果者。 迦叶因上无始终无明相生复说其断即执无始终相生明无穷故。 不可得断无修道义也。 众生观受已下。 却推漏因大意欲明受想触欲是烦恼因。 又多过患故须修道而断除也。 又复为遣众疑。 是以自下广就受想乃讫业苦离释以明有修道义。 就观受中亦有五种观门。 第一从初已下明观其受体为一切爱。 作近因者。 前总明三受生于诸。 此下但明乐受近生其爱。 以是受生义强过患处多。 是以偏观生其厌离也。 明万境上爱皆由受生。 名与一切作近因也。 亦云五识五意识第六意识后所起爱者。 皆由受生名一切与而作近因也。 余二受与瞋痴为近因也。 第二从既观受已下。 此明观其受因。 其实受由想生。 言不从想生者。 不从神我士夫神我想生也。 第三从智者。 观因已次观果报已下。 明观受果报。 唯是其苦故。 能深厌除断受因。 何等受能作爱者。 乐受生爱名为作爱。 何等爱能作受者。 现受远从过去爱生也。 第四从若能如是深观爱因已下。 此明断受也。 深观爱因者。 受是爱因。 受因者过爱与现受为因。 亦云爱因者指爱是受因也。 受因者指受是爱因也。 然断之有方。 要由理观。 是以第五知从八正即便修集已下。 明其修道成向断义由起乐受动发身心广为其恶名为增长。 余二受亦尔。 又云由乐受故。 身心调畅。 由苦受故损于身心。 由舍受故身心调和。 皆名增长。 亦可三受在心身拔外彰为增长耳。 想从无明生复生后或名无明触。 从前解生复生后解名为明触。 从善无记生复生善无记名非明非无明触。 解云。 明触者生空真观以上讫尽无生出观心。 后识缘五尘生想缘假不著名用之解名为明也。 文言即八正道者。 由空观八正导想不着故言即也。 二触增长者。 次第增长也。 下明想门欲门业苦等门。 皆有五义。 同上受中寻文可知也。 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者。 欲明意地贪不从五识后受生。 亦云此贪何由而生。 皆由前适想故起为彰想过故言受下生贪也。 就门中明大小无量者。 皆是外人所计神我。 所以皆作想名说者。 由想执实后计于我。 是故名我为想。 又云外人贵想故名我为想也。 三想灭名解脱也。 智者观欲已下次明欲也。 上明受想是其漏因。 今明欲者。 是明漏体。 又云此明欲者故是上爱更无别法。 所以复明者。 为明爱是受生之本有多过患故。 作异名重彰之也。 又复所以更举来者。 为下生业故也。 就欲门中明欲体欲因并列合明无有别文也。 十种想者。 当是十恶也。 烦恼能发生于业名为生业。 业是正业名为受业烦恼非正名为不作也。 与业共行者共行一境亦云俱能感果共行生死也。 则有二种者。 一作生业者发业生也。 二作受业者润业受生也。 业因即无明触者。 由前想触及行中无明并行九使次第发生于业名为因耳非生因也。 阎浮善业是劣。 为强烦恼作缘而发故。 言上上因缘生阎浮也。 北方善业是胜。 为微烦恼之所发润故。 即下下因缘生郁单曰东西二方升降可知也。 次观是是所得果报以下。 次明观苦。 就中明观三世十二因缘展转生苦也。 从智者复观已下。 此明观过去烦恼因缘生现众苦。 从苦因缘故生于烦恼已下。 此明现在业及烦恼生未来苦。 从有因缘生有已下。 此明未来业以烦恼复生来苦无有穷畔。 其犹预还也。 从智者若能下此以明。 若能作向三世十二因缘。 总观三苦者。 必新故两已不受生死。 此是劝观结句也。 从有智之人已下。 别观苦苦。 从作是观已复观人天已下。 此别观坏苦。 其中亦有苦苦。 从智者深观已下。 讫尽为苦所坏亦复如是。 此是别观行苦。 亦可总观三苦也。 从智者若能观苦八种尽下能断众苦。 此总举结劝也。 苦果报者。 苦是果报文文六名取者是取因果报也。 又云苦果名取者。 类下文者。 应改苦字为爱字。 应言爱果名取也。 下文更明爱果名取者。 重举为明断也。 爱因缘取者。 思前八品第九爱名取。 取因缘爱者。 思复爱也。 云何名为清净梵行已下。 此品大段第六广明道体梵行为宗。 上来通明有漏善行以为梵行名众生中有妙药王。 此下将欲简却有漏善行。 唯取初住以上真无漏观以为梵行也。 就此段中凡有二段。 第一从初已下。 正明真无漏体以为梵行。 第二从十想已下。 明住前观行得无漏之由。 就前段中凡有四段。 第一从初已下。 此总明初住以上无边行法以为梵行。 第二从如我先说此经虽摄一切诸法已下。 明三十七品以为梵行。 第三从若有菩萨于三十七品知根知因已下。 就九法以为梵行。 第四从世劣根本因增已下。 就三法以明梵行所以。 初总后别始广终略者。 当是根有利钝。 宜悟不同故也。 济生死贫苦名宝。 收理斯尽摄藏。 从大海已下譬藏猛风已下譬宝。 从毕竟者即是涅槃已下讫至下偈。 第二就十想之观以为梵行所以。 明十想者。 明上十地中行三十七品无漏真解。 何由而成。 藉此十想始时之观故得故次明也。 解云。 此十想观正是住前理观之智作想名而说耳。 如上二十五三昧。 其实是智作三昧名说也。 作十想观故能成万行。 终得向者毕竟涅槃故应修也。 具上六想故能生下七种之心。 由六生七故言即七想。 因此七种心犹成六想也。 能呵三界。 即是第七多过罪想故须呵也。 远离者是第八因果通离也。 灭除者是第九想。 唯举十使诸烦恼也。 于三界中不生爱着。 即是第十无爱想偏明一爱也。 尔时迦叶即于佛前已下讫偈。 此品大段第七明迦叶现同始悟领解欢喜说偈叹佛也。 就偈中初二偈赞叹如来常住真体。 次下四偈赞叹如来因时所行。 自下竟偈赞叹如来能垂大悲救拔物苦令其永离也。 憍陈如品龙记凡经有三分序正流通。 从纯陀品已来讫向迦叶品。 明经之正体以常住因果以为宗致。 然经必流通旷被一切。 是以自此已下讫经。 明摧天魔制外道明法轮下无有异见异学。 既已大法得行。 即是大段第三流通文。 解云上大众问品明斯现常师子迦叶。 此之二品明斯常当今此一品总结二常。 经文接次上明道行二谛观解三十七品十想等行。 是斯了因。 今出果显常住五阴所了之果。 又解复常住果现由当性正因。 即亦通如常住当性常住五阴可谓即是总结二常故次明也。 此中所以对憍陈如者。 为显如来有斯始终可为大人。 又后十仙悟机时至缘在陈如故。 对斯人辩常五阴。 欲使领会始终二教。 然后得以十仙而付之也。 憍陈如色是无常已下。 解云。 此下大望依今经四谛而辩之也。 从初已下对苦谛以明常住五阴。 从色是无明已下。 此对集谛而明常住五阴。 明色能缘生集谛之体故名集也。 从色非归依已下。 讫尽获得涅槃寂静之色。 此明常乐第一义谛寂灭万相为真灭谛归依处也。 灭道同体不更别明也。 此明四谛者。 为彰凡夫起彼三漏造作集因。 是以体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如来三漏久除尘习永亡故。 得真体常乐我净。 一切外道虚假诈称。 所以乃唱此等语者。 明诸外道机发时至故作是说。 令怀忿而来论义生解也。 于此大众之中作师子吼。 至汝亦作师子吼。 凡师子吼法有斯二义。 一者欲令同类安隐。 二者欲悟长眠之者。 汝若能如是。 则久始心增解佛法安隐。 又解能使彼长迷得反。 是故汝当宣说常无常义。 令斯闻者得不遍之解。 下所以先降伏十仙及诸魔者。 恐如来灭后怀乱佛法故也。 共往阿阇世所者。 解云。 外国论义之法。 要先白王听许则论。 不听便止。 汝若梦见者。 诸外道等明欲论义。 今夕乞梦梦曰。 塔地斯久致朦梦已遂心故。 说此意未足可信也。 大三月可增减等者。 明现可验实不应轻梦也。 瞿昙直自过有施福现因咒力故。 能如是实无智慧。 我等有智不应见轻也。 三意诸仁者已下。 明往事难信。 且验以今实玄知有益。 是以听许也。 从性生大者。 若依百论而说者。 此中应意从性生觉。 今云大者。 即是诸计觉谛也。 从大生慢者。 是即所计我心谛。 从慢生十六法。 所谓地水等者。 好作次第。 应言从慢生五微尘。 从五微尘而生五大。 从五大生诸根。 若如是布文乃是次第耳。 心平等根者。 其人意谓心是色法平等。 为彼四大而成因不偏故。 故能遍取色等五尘也。 是十六法从五法生者。 此文可谓是次第也。 下言尘字应是粗字。 瞋粗动故耳。 依百论者。 应有第四对自在。 此中略也。 是二十五法皆因性生者。 正应言二十四法因性生文中小长也。 如是二语无有二者。 昔说无常为表性空。 今辨常住表无万相妙无真空来空无差为无二也。 若人各一我遍一切处者。 是为一身中多我聚集是义不然。 又复我若遍者。 一人我遍余人之我无安置处不同。 假法光影同室故不得遍也。 上六城中难者。 遍则杂合。 今难先尼遍应同造故得异也。 下答遍而不造。 何故而然。 天德我遍到佛德所造善中时。 天德我睡眠闷故神势不发故不造善。 佛德我亦尔。 非业作者。 法与非法非是我所作业也。 是灯光明亦炷边者。 自下凡作二破计我遍先作不遍而破明光在炷边炷中则无我在法非法边法非法中则无我无故不遍也。 汝意若谓已下。 第二作不异而破向引明异于炷。 今明炷增则明盛。 炷枯则明灭。 故知明不异炷炷不异明法非法我三事即为一也。 意在理中不一不异而破。 但以先尼执异故。 今且作不异而破也。 是事不吉者。 先尼执其自性。 谓已不吉佛亦不吉。 何故复说也。 如来向者。 难其炷明正是一体。 于先尼不得成喻似若成用在佛故发此言佛亦不吉也。 我所引喻已下乃讫今还教汝。 此明如来凡所说法无有定。 是故我实无执。 以汝执异我为说一以明不异。 若执定一故。 我说异以彰不一教。 汝离执我自无执。 汝意若谓若我不吉汝亦不吉已下。 此则自作。 谓吉于已非吉吉在他也。 富那执六十二见作□常无常。 就现在五阴。 一阴有四句通为二十见边无边。 就未来五阴亦作二十如去不如去。 就过去五阴复作二十身异命异复作二见。 此二就众生上计并为六十二见。 亦云执十六见常无常为四见边无边为四见。 身异命异为四见。 如去不如去为四见。 通十六见也。 三界为大村诸贤圣为娑罗林。 如来为一树行在物前为先林也。 假名行者。 喻如林主亦可通胜定光佛等为林主也。 随时修治者。 譬自行外化广修缘因万行修满也。 众累永亡妙果常存。 譬陈朽脱落唯真实在也。 故名无明者断过二因除现五因。 新名取有者。 断现三因未来生死也。 犊子梵志凡作三意问于如来。 一者为识同异。 二者为欲恼乱。 三为知解。 是故问也。 如来以斯为恼乱故。 是以默然故。 梵志即念不为恼乱为知故问。 如来见意即劝问也。 纳衣梵志计万法自性凡作八句。 初问之中凡有三意。 一作烦恼及身各独在先理无因缘将欲立已自性。 是故先难如来因缘之义。 何意而然。 若因缘不破自性不立为成已义故先难也。 二作身及烦恼一时亦无因缘。 三先后一时已下。 明先后一时俱非因缘结为自性也。 此人所以不断善根者。 乃可计乎。 自性不无善恶故也。 下所以先就大五明自性者。 以斯五大是万法之主善。 若五大性实不从因缘一切万法亦同五大自性而有也。 如汝所言如五大诸法应如是义。 不然者上纳衣持立自性先难因缘。 今如来亦然。 得有因缘。 先破自恼性也。 云何说喻者。 经如引如炎等。 皆明诸无常流动。 即体空寂故非自性也。 汝意身为在先已下答初问。 答意若我当说身在先汝可难意者。 我若说身及烦恼各独在先者。 汝可作身先烦恼先难。 汝亦同我身不在先者。 汝纳衣亦同。 我身不在先。 何因缘故。 作身先之难也。 身及烦恼俱无先后者。 答初问中。 第二意明身及烦恼。 虽复俱时。 得意烦恼成身而有因果。 岂是自性也。 汝意若谓身不在先已下。 答初问中第三意。 明理是因非自性也。 若以身先无因缘故。 名为无者。 名为自性。 无因缘者。 汝不应说现在事中以蒲为席从缕出布。 从泥出瓶等。 一切法有因缘也。 若意身先因缘我不见故。 不说从泥出瓶等。 现见事故我说为因缘者。 汝今现见瓶。 从泥因缘身先因缘亦尔。 何不类解。 汝上以五大类万法皆是自性。 今何不以瓶类于身先亦从因缘也。 若意一切法悉有自性无因缘者。 何因缘说五大者。 汝何缘说大持名地大浸润名水火烧名火大吹名风。 若说大持等名地水等者。 即是因缘也。 五大因缘虽复如是者。 次正义示之。 五大虽后辩复五大名为生因缘生。 色心及以无作耳。 亦不应说心及无作诸法皆同五大作生因因缘生也。 又云若意诸法悉是自性者。 本是自性。 何须以彼五大自性而类诸法故。 意何因缘说于五大也。 五大即因缘者。 即以五大类诸法故。 即亦是因缘也。 亦可汝以五大自性类诸法是自性。 今以诸法因缘缘类五大因是缘也。 既难五大是因缘竟。 五大虽复已下解正义。 目前苏腊胡胶于汝为地者。 外人计此为香。 香是地之求那故也。 白腊等于我为火者。 外人计白腊等有斯明色。 色是火之求那故也。 汝以非大水不冻冻时犹漯故名大者。 若尔汝亦以非风不动水波。 动时应名风。 汝以虽后波动湿多名水。 若尔冻时坚多应名地也弘广乃是大权菩萨晦迹。 下愚为引无智故之托近念以扣大圣。 欲令如来显斯权道八正道已下。 如来远其意也。 若问世边无边常尔不答者。 陈如宣如来意若有断或尽苦要明八圣。 此论解佛意也。 有感为说令所明道灭苦名为可放。 机感未动不得设教令明道灭苦名为可遮。 世尊知已者。 一知阿难此土有缘有持经之德。 二知阿难不能独为诸魔作发心之缘要假文殊。 三知阿难于须跋有缘故问所在也。 然陈如尚能对佛彰于阿难不来之由。 故知阿难善识魔说。 岂为娆乱。 而所以不来者。 示益故也。 然为魔所娆可有二意。 一明此诸魔等应以此缘作发心之由。 二明今日常住圆教必降异学。 莫不摧伏故也。 原魔娆乱之意。 闻佛后夜入于涅槃。 阿难不到经无所付颓灭佛法。 是故娆乱不令诣佛也。 变身异说者。 魔知阿难姓好多闻故。 变身异唱或乱其心令不速到也。 解云。 魔作此意者。 此乃如来玄见诸魔发心时至故。 以神力今生此意使发心有缘也。 欲起欲语不从意者明此众魔。 要假阿难及以文殊乃发大志。 文殊未至。 阿难不能独为作发心之缘。 欲发起大心之于说法二皆不称故言不从意也。 为魔机感大心未发感事未发故言入罥。 阿难独自不能使前人发心为受大苦。 虽念如来令遣文殊为发心之缘耳。 文殊未来无能救者。 文殊白佛此大众中已下。 此之问者欲彰阿难有时经之德远使人生其深信。 是以发问也。 从谛听以下。 乃讫我今阿难亦复如是具足八法此是如来显明阿难有持经之德。 以答文殊发问之意。 此中言目连入定见如来心在于阿难。 贤愚经云。 阿那律入定见如来心心在阿难。 各据一人也。 是诸菩萨皆有重任讫下不能宣通十二部经。 明菩萨大士随宜化物不得专修经教。 即是重任。 此复寄菩萨重彰阿难有持经之德。 或时能说人不信受者。 大明菩萨随缘应接或侧迹下愚以接不逮而睹。 形不及道者。 未必信受。 是以文言人不信受也。 此下大意凡有二事不付菩萨。 一以随宜津导不得专持十二部经。 二以降迹下愚人不信受。 凡有二事应付阿难。 一是吾弟人必信敬。 二能专修十二部经持无漏失故。 问其人欲合受持也。 文殊亦到众魔发心感机事发故。 言即放阿难也。 未舍憍慢者。 此是增上慢。 自所得非想之定。 生涅槃想恃此涅槃增上之法而生慢也。 其人爱心习犹未尽者。 解云。 须跋得八禅定伏离欲界七地烦恼。 阿难过去作须跋子。 亦见来命。 即从上次第起乱还起欲界贪习爱子之结失禅定也。 自下须跋有凡三计。 一计报从过业不由现缘。 二计现在苦行能破过业。 三计非想以为涅槃。 自下广破依文可知耳。 若有沙门等作如是言。 众生苦乐皆由往业者。 此是慢人不欲受屈已实怀疑而乃假称他人之说以问。 如来明失则在他。 是欲自揽其人起意如是故托他人也。 其所计意。 若有能于现在持戒受五热等。 苦勤行苦行偿遇业尽不受苦报名为解脱。 若不能苦行怀过业尽者。 来身复续曾不生信。 未来苦乐由现善恶乃言怀过业不尽。 更受来苦可谓邪见也。 佛言以下如来顺其意故。 亦不欲即相指片。 是故复寄他人而生怜愍。 而如来意其实正自怜愍须跋也。 所以然者。 以其须跋不识因果。 又迷解脱故可怜愍。 此渐摧须跋憍慢之心也。 实作如是说不者。 惧假他又恐谬传故问以定故也。 波若见答已下乃讫。 皆由往曰本业因缘。 此是假彼所执而答也。 即是说其须跋所计也。 我当复问实见过业不。 若见过去应见现在。 如其不见不应妄说。 此明须跋愚之极也。 若有是业为多少者。 汝须跋若当实见过去业者。 杀业有几溢淫业等各有其几。 何者多何者少故言多少耶。 能知是业已尽不尽者。 现在苦行偿往杀业溢淫等业为尽不尽耶。 偿杀等既尽。 余妄语诸业一切尽耶。 此之问意明过去之业不可得。 以苦行偿尽也。 彼若见答我实不知者。 此明过业深隐唯佛乃穷。 如是问时。 须跋愦然莫识过去业多少尽以不尽故言我实不知也。 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者。 此复引喻以明。 若不知过业多少尽以不尽不应说言现在苦行能坏过业也。 毒箭喻过业医药者。 喻现苦行身得安乐喻得解脱。 汝若能识箭以医药知拔方法者。 可名为知耳。 汝既不识过业多少。 对治方法云何。 乃言现在苦行能坏过业得解脱耶。 若过去有苦苦本偿业业中之苦即偿业尽。 云何得受。 今日之身苦现在苦行复以何破者。 现在苦行即是其业。 复以何苦而破也。 能令现生报作无报不者。 作不定报不。 次下二句。 皆就不定报名无无报也。 是故先当调伏其心明。 若受五热等苦自饿之行乃是调身耳。 若能修道断除烦恼。 是其调心也。 心多喻林色阴唯一故喻于树。 从心生怖应先调心也。 汝云何调伏心耶。 若能明见真空无我永断烦恼。 又复能观金刚已还是苦无常佛地是常乐者。 乃可名为调伏心耳。 汝今虽能暂伏粗想不能伏细非真调心。 汝师不能断非想处受于恶身。 况其余者况复汝也。 此句为证非想之处非是涅槃破其所计也。 云何能断一切诸有者。 明涅槃无为无有诸有闻上已师犹受恶身知不断有非是涅槃。 然外道兴厌要假上伏下。 而非想以上更无可假。 是故问言。 云何能断一切有也。 佛言已下。 教作真空之观。 以其外道假上伏结缘有不观空。 是以劝观也。 言实想者。 是观空之惠。 所以云惠者。 以外人贵想故。 作想名说其惠也。 鉴空之惠体非是想。 以惠为想故名为想。 故言无想之想。 观空实而生为实想也。 无自相他已下。 广明空境也。 随所灭处名真实想者。 此结空惠也。 一切诸法皆是假者。 明金刚已还有是虚假假体即空。 可谓假空故言一切皆是虚假。 随其灭处者。 此明真谛常住真谛寂灭。 下地有之。 以无故言灭处也。 是名为实者。 结常住真谛也。 是名实想者。 结缘常真解也。 大涅槃经义记卷第四大统五年六月十三日写讫流通末代也 发布时间:2025-04-15 08:11:3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