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药师经疏 内容: 药师经疏大正藏第85册No. 2766药师经疏No. 2766[cf. No. 1331fasc. 12]药师经疏六是五根揵度。 七是定揵度。 八是见揵度。 寻此人□是奢摩达多。 何以知之。 毗婆沙云。 奢摩达多能知是义。 其时入定不得咨问。 入定已后迦旃延造论。 第二是佛灭度后六百年中有五百罗汉。 共师迦旃延造毗婆沙有百分。 毗婆沙此云众说。 五百罗汉大众共说。 此即解八揵度。 荆女五分释杂揵度。 次女五分释使揵度。 次有十分释智揵度。 合有六十分流传此土。 余四十分释后诸揵度。 凉州乱失本不来。 复有鞞婆沙有十四分。 不出姓名。 似是毗婆沙抄也。 第二佛灭度后七百年中。 有法胜比丘。 造四分毗昙。 嫌毗婆沙广博难寻故。 择采毗婆沙要解。 二百五十偈以为四分。 即阿毗昙心。 此谓为无比法所明无漏慧解隔凡成圣无能比者。 王领诸数明其四分领诸论也。 第四佛灭度后八百年中。 有达摩多罗。 造杂心有十四分。 即是论主之师。 所明众多不止一义故言杂也。 其谓毗婆沙太广难寻。 法胜四分略而难见。 取毗婆沙三百五十偈。 足法胜为六百偈。 故其文云。 极略难解知。 极广令智退。 我今处中说。 广说义庄严。 略难解知非毗昙之略。 广令智退斥婆沙太广。 此等四论皆是萨婆多部。 皆明见有得道。 次有成实论来。 有师言。 是昙无德部论。 或言譬喻部。 今谓此论无的谠一部遍采众家之义释善者而从之。 后佛灭度后五百年中。 有人有法名为正法。 六百年去此为像法故。 言愿为未来像法众生也。 又应知五百年后魔王出世欲坏佛法。 于时马鸣龙树及提婆等更造三论。 至今三宝不断。 由三大士魔王不复能坏佛法也。 如来灭度千五百年后即是末法。 所有大乘经藏皆龙王持去。 五浊兴行。 五浊者。 一劫浊。 二命浊。 三烦恼浊。 四众生浊。 五见浊也。 浊乃无量。 一方化宜且说五种。 劫浊众恶纷驰度虏兵饥饿大劫捋坏大生怖畏也。 命浊者。 保玩此身谓举常然无常忽至死至无期迫焉而到可畏怖处。 烦恼浊者。 烦或缠结系缚行人排回色声沈流香味造恶为盛不能自改。 众生浊者。 各各不同谗良贤善有财大悭贪而求施行于欲事不择亲善非谤三保。 如是众恶亦不可乐。 广在释论。 见浊者。 起诸邪见专事天神奉养外道杀生求福为恶弥甚为痛可援也。 此时欲到人应怒力宣扬显说。 住昔过去诸佛名字者。 此下第二请问佛名及以国土。 愿为解说得闻法要。 第三结请也。 佛告文殊。 此下第二段如来答问。 就答中凡有二阶。 第一欲答先叹善哉。 先叹次敕后许。 宣说叹中善哉是总叹也。 善犹好也所赞事好故名为善哉。 是助辞乃能为诸菩萨问等出其善事。 汝大慈无量者。 第二答前下为众生。 上云愿为未来像法众生。 今答云汝所以为众生者。 乃是汝慈无量所以叹善哉也。 问此往昔诸佛名字此第三答。 第二问宣扬显说往昔过去诸佛名字及清净国土庄严之事。 今答云汝所以问诸佛名字及国土者。 乃不自为但为众生身。 汝今谛听。 此第四前结请上云愿为解说得闻法要。 今答言汝审须闻者。 汝今谛听教其安三慧也。 汝今谛听一法戒其安闻慧也。 善思思慧也。 今之教安修慧汝既能安三慧。 乃今分别为汝说之。 众坐诸菩萨。 此下第二明时众渴仰也佛告东方去此十恒沙。 此下第二段正答前问。 就正答中凡有三种段。 第一想行。 第二单广愿。 第三单广行也。 就初想明行显中凡有三阶。 第一牒他方佛名。 即答其上问诸佛名字。 既出佛名已。 第二叹彼佛德业第三略明行愿也。 东方去此佛刹十洹沙。 第一明彼佛去近远也。 有佛名药师。 第二句牒彼佛名答文殊。 汝问我言。 愿为未来像法众生说诸佛名字。 今正答汝云。 此佛刹十洹河沙有佛名药师琉璃光。 岂不酬前问耶。 解云。 药师者借譬受名。 世之药师能除人病内病。 明如来能除众生三毒四到诸恶重罪教令修行四等六度辟药师也。 琉璃光世之琉璃是拘所珍内明明果体具万德。 譬之琉璃也。 光者能除闇冥。 欲明佛果具足空有二解喻之光也。 十号之中第十号者。 一者多他阿伽度。 此方译名曰如来。 亦名如去。 亦名如住。 如来者。 此是应佛。 是慈悲故。 乘婆若乘来化三界故云如来。 故法华经论云。 一者应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 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菩提。 故如去者此是报佛也。 乘如实道成心觉去故云如去。 法华论云。 二者报佛菩提。 谓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 如经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 如住者此是法佛。 古一如常住不变故云如住。 法华论云。 三者法佛菩提。 谓如来藏性净涅槃常恒清净凉不变易故。 如经谓如来实如知见三界之相。 乃至不如三界见三界故。 第二阿罗诃者。 此方住译名为应供。 亦杀贼云。 亦云不生。 应供者如来堪受世间二乘人天供养故云应供也。 能断五住烦恼及习故名为杀贼也。 无明螫皮脱故。 于后世田中更不受生死名为不生。 具此三义名阿罗诃也。 第三三藐三佛陀者。 此方住译名为正遍知也。 正者异外道。 遍知异二乘。 二乘之人俱知有作四谛。 不知无作四谛故。 不得称为遍知。 如来有作无作但知故。 秤为遍知也。 故云正遍知第四毗侈遮罗那三那者。 此方住译名为明行足。 明者三明也。 行者三业也。 小乘者之人宿命明过去。 但知八万劫事。 天眼明未来但知八万劫事。 漏尽明现在但知四住烦恼尽以不具足故不称明行足。 乃至诸菩萨等虽知无量恒河沙劫事。 由未穷尽。 是故不得言足。 欲明如来达三世穷尽故称为足也。 行者余人三业有失故不得称足。 唯佛无失故得称足也。 第五修伽陀者。 此方住译名为善誓。 善者名好。 誓者三去名为好。 说好去者乘如实道成正觉去故云好去。 好说者以此实理如实为众生说故名好说。 声闻之人非究竟去故不名好去。 不能深达众生机根为说法故不名好说。 如来一者深达物机。 二者去是究竟故云好去说也第六灵加备心。 此方住译名为世间解。 云何世间有三种。 一者众生世间。 二者器世间。 三者智正觉世间。 众生世间者正报也。 器世间者依报也。 智正觉世间理也。 如于此三种世间。 了了解知故名世间解也。 第七阿耨罗者。 此方住译名无上士也。 云何名无上士。 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 一切法中涅槃为无上。 佛何故无上。 以证无上法故。 法既无上人亦无上。 必亦云法何故无上。 以无上人证故。 人何故无上。 证无上法故云无士也第八富楼沙昙藐波罗提者。 此方住译名为调御丈夫。 调御有五种。 一者官法调御民。 二者父调御其子。 三者师调御门徒。 四者阎罗王调御诤罪人之业。 五种调御中。 前三种是现在调御第四是未来世调御。 第五以调御者三世俱调御故。 胜鬘经云。 我久安立汝前□已开觉。 今复摄受。 汝未来生亦然。 是故得知三世俱调御也。 佛以语濡语。 以此三种语调御众生令出生死故。 云调御丈夫也第九舍多提婆摩嵬舍喃者。 此方住译名自天人。 何以旦明天人师者。 欲明如来乃是一切众生师。 但以六道之中天人为胜。 随胜说故名天人师也。 佛陀者第十号也。 此方住译名为觉者。 云何觉者。 如来于菩提树下众生非众生数了了觉知故名为佛。 久自觉觉他故号名佛也。 度脱生老病死者。 明彼佛救利此病生苦者。 其在胎之时去住随母东西冥冥独苦家人家人谁能自知。 母若饮多则身俘涌。 母若饮少则饥肠以闭。 母若急行则颈如绳玄。 母若安坐则身如山压无有光明。 如黑闇地狱。 不得动转。 如铁网地狱。 母若饮热如濩汤地狱。 母若饮冷则如寒冰地狱。 千五百岁边受诸苦乃得出生。 出生之苦复难思念。 当其出生之时泡带缠身。 犹如被缚血流泛肉何异刹皮当堕草上如堕刀山。 风来吹身。 若寒冰切体不觉失声。 拔似千锥竞琢神虑苍芒坏抱冥昧不知有天地。 不知有日月。 不知有父母。 不知有兄姊。 痛楚常多啼叫无息。 三两年中稍辞乳餔肌宵虽长。 而心识尚昏。 见水便投死而弗悟。 持身赴火。 不审谁为引刀自刺痛而啼哭。 从高坠下无有畏心。 或匍匐路衢不知还返。 逢狼过虎不生怖怯。 此为生苦实亦难处。 老苦者夫物盛必衰。 庄年必老。 此事晓然。 验由指掌。 是以黑鬓辐留络为空发所驱。 红颜权寄必为霜眉所夺。 脉途稍绝五阴俱空。 筋髓渐枯。 四支谁安。 遂使目清双脓。 耳开两塞。 鼻不嗅香。 舌失甘辛。 身不觉触。 意识昏痴发。 齿落腰曲。 背膢举步寸迟言不可解。 而少年雄勇空道谁知。 曩曰豪华今且何在。 从使路设高轩而永绝登门。 临骏马终辞跨跃堂清樽而心无希羡庭歌舜目岂窥瞻。 昔日庄年纵欲不修微善泉路方临犹不改悔。 一陷泥津宁布更出。 病苦者三毒诸殃遍满世界四大痛恼偏集阎浮。 但业有高低报亦轻重。 或晨旦清强而片时病集。 遂使连年抱历岁瘿缠。 或虫穿骨畏白节相通。 脓流皮外四支参穴。 成腹大如鼓。 头尖若锥。 叫声彻路臭气填门。 或手足臃卷。 或腰背膒瘘举步如山。 身臂如铁。 或冬温夏疫。 乍热乍寒命危似电气喘如截。 或值诸毒筋离肉断求生不得求死无缘。 或焦否寒五藏被离历岁饮脓连年吐血。 或疮廊竞生雍疽争出项羸似綖面肿如囊。 或眼里血流两耳脓出。 天地虽广熟看不见。 雷震破山了然不觉。 手床濡褥不得安眠。 口异餐糜恒常骨立。 或颠狂错乱意识昏痴。 入水如归赴火宁觉。 或口闭如钳舌强如石。 摇头作语动眼为言。 或脑里一蛇除而复出心中二鬼针。 而更生如此。 病苦不可思议。 虽凔天妙膳无异铁丸。 地上甘蔗剧如铜汁。 善神不祐恶鬼竞逼。 床炴火欲眠不得廗非炉炭愿坐无因。 如此诸病实为大苦死苦者。 盖浮生在世徒唱百年长短参差终成谬说。 或胎中堕落盛年荡逝。 或绝命私门。 或为刀官市。 或坠足相川。 或缢首荒谷。 或裂体五车。 或分骸四裔。 或入水逢蛟。 或游山遇虎。 或蕴中听火。 或怀清受饿。 并由因果丛杂业报参差。 虽曰百年谁蒙其一。 是以笑声未绝而哭向行闻庆容才移而哀宾已进。 遂使绣愰障尘雕阶积草歌堂聚狩舞壂栖禽愿本室而怀疑。 望虚灵而抱畏钟心之受即见怨家结发之亲。 便成仇府当其平昔之时。 或趍锵朱合雍容紫闺摇玉佩于素裙。 照金于县首荣心夺曰宦志陵云。 岂意且发高堂而暮沈丘陇蝼蚁餐其躯骸地狱收其魂魄。 于是刀锋镞背剑刃穿胸铁蟒缠腰铜蛇绕骨。 长钳出舌利钉刺眼。 冷冰彻髓热炭煎皮。 遂致觔碎锯齿之间血流磨床之外。 或舒五藏于析边。 又悬四支于钩侧。 牛头八角触肉灰离狱卒四牙齿脑糜烂。 虽复连年啖铁不解长饥历劫钦铜宁知救永渴。 此为此苦。 亦实难当发心自誓行十二愿者。 依地持论。 是发菩提心。 发心有四种。 一者大悲发心。 二者护法发心。 三者观身过患发心。 四者求最胜果发心。 大悲发心者。 观六道众生俱有缠缚。 以是之故发菩提心。 地狱即有受罪之苦。 畜生相残食之苦。 饿鬼即有饥饿之苦。 神有阙事之苦。 人中即有求欲之苦。 天中有舍报之苦。 观此众生俱没苦海。 虽欲求利不知出路。 我今发心尽欲证拔。 是名大悲发心第二护法发心者。 法有三种。 理教行也。 法者是常。 但时有通塞人行藏。 或值世陵迟正化渐隐。 虚言与宾教并流。 险迳则与梦途争彻。 众说纷如异端竞作圣杂逼真正道殆乱。 菩萨作是念。 我师释迦如来。 于无量阿僧祇劫受诸勤苦。 集此法宝欲使久住于世道利群生。 如何一旦将知沉没。 我今为护法故发菩提心不惜身命。 欲使大道隐而更彰悟昏世令诸世间得正见眼。 是名菩萨护法发心第三观身遇患发心者。 菩萨作是念。 我此身者乃是生老病死之宅。 无常苦空之薮。 身为受恼之起心为觉苦之主。 处胎十月与不净同居及其生也。 则众苦所集。 或病苦痛切昼夜无闻。 或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成所求不得烦琬懊恼。 或衣食不充。 兹兹晓夕略说有八生老病死。 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旋还六道受此之苦莫知其齐。 若不厌离何由可以我今发心此众苦难离而得离无上圣道难得而得证。 是名观身过患发心第四求最胜果发心者。 诸佛平等有二种身。 一者生身。 其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端严殊特。 世无畴类能使恶心众生见即和悦。 岂况听善之人睹而无益。 二者法身。 充满法界。 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 此者求离生死饥渴寒热。 绝六道之纷羁辞五住之烦秽。 即是学者之所以折仰发心者之玄期良由所舍处轻重。 是名求最胜果发心也令一切众生所求皆得。 此下第三双结行愿也第一愿者。 此下正说段中。 第二阶单广愿亦是去其未得义明佛果。 于已是未有所以愿求。 就理论行愿买是一时所以人先愿后行者理推愿先行。 据后者何以知之。 常言愿为慕廓行则阗满故明愿先行在后也。 就明愿中大分为二。 第一出愿体。 第二结愿令买。 后就初明愿中凡十二愿。 今为六双。 初上求佛果为一双。 第二功德智慧为一双。 第三自行化他为一双。 第四就慈悲体为一双。 第五制大魔化外道为一双。 第六就慈悲境为一双也。 今置后就初一双中不自分别以为两异。 何者初愿愿作秽土佛身。 第二愿愿作净土佛身。 此二愿是菩提善善报果身。 就初求秽土身中复分为三。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 第三回施众生也。 第一愿者第标数也使我来世。 第二兴愿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 第三回施众生也。 第二愿者。 此一愿愿作净土佛身。 就此愿中凡有三别。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 第三施与众生。 第二愿者。 初标数使我来世第兴愿。 就兴愿中复分为二。 初第一求未来报果。 第二求未来习果也。 自身犹如琉璃净无瑕秽。 岂非净土身。 夫琉璃之体净。 若无形像净土之身有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 功德魏魏。 此第二明菩提善习果也。 如日照世明智慧习果也。 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第三下施众生也。 第三愿者。 此一双明福德庄严智慧。 是其智慧庄严。 此二庄严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然今且可释其名字。 其功德者亦名福德。 福谓福利。 善能资闰。 福利行人故名为福。 此福是其善行处德故名福德。 如清冷等是水家德。 功谓功能。 善有资闰利益之功故名为功。 此功还是善行处德故名功德。 言智慧者依如毗昙决断名智。 对诸忍故。 若依成实。 无著名智别想识故。 通相以论知法名智。 观达秤惠。 此智与慧通释一物随义别分非无差异。 具相如何。 依如地持知世谛者。 名之为智。 知第一义记以为惠。 故彼之言于一切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罗蜜。 于第一义开觉名波若波罗蜜。 涅槃亦然。 若依地论证第一义名随智者。 了达教法名随惠者。 皆得无伤。 此二经中名为庄严。 亦名律仪。 亦曰助法。 亦复说之为菩提。 具言庄严者。 如涅槃说。 能严行人故曰庄严。 又复诸行共相庄饰亦曰庄严。 如庄严具众宝间错。 言律仪者。 如地持说。 此二内调故名为律。 合法秤仪。 言助法者。 望果为言资顺菩提故云助法。 能为佛因故。 复说之为菩提。 具使我来世佛道成就。 第一愿求佛道魏魏堂堂。 第二愿成佛已功德智慧之所庄严也云魏魏堂堂。 此明福德庄严明照世界。 此四字辩智慧庄行者。 见道第三下施众生也。 第五愿者此下两段。 自行化他以为一双。 初先自行。 就明自行中但有两段。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也。 第五愿者。 第一标数。 发大精进。 第二兴愿。 精进者昔有大杯树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 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 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 以前脚跨一岸。 以后脚距一岸。 令众兽蹈背上而度。 皮肉尽坏。 以慈愍力忍之。 至死最后。 一兔来气力以竭自强怒力。 令得过之。 背折堕水而死就此愿中分为二别。 初明持戒之始第二明持戒之终。 发心自誓明持戒之始。 所以名戒为地者。 经言或为平地能生众善经戒不犯。 此明持戒之终也。 第六愿者。 此明外化盲聋众生。 盲者先世重罪。 若破众生眼。 若出众生眼。 若破正见眼故。 盲盗塔中珠火灯明亦盲。 聋者何因缘故聋。 答曰师文教训不受不行而返瞋恚故聋。 复次截众生耳破众生耳。 若盗佛塔僧塔中物。 及揵推铃故得聋。 哑者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 或与恶药令不能语。 或闻师教父母语而不用言道非故哑。 狂者破他坐禅人破坐禅人含。 如婆罗门失稻田其妇复死即时狂教裸形而走。 又如翅舍伽憍昙比丘尼。 本白衣时七子皆死。 大忧愁故失心狂发裸者。 问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 答曰狂有二种。 一者人皆知狂。 二者恶邪故自裸人不知狂。 如说南天竺国中有法师。 高坐说五戒义。 众生多有外道来听。 是国王难曰。 若如所说。 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痴狂愚报。 当今世人应狂者多正者少。 而今狂者便少不狂者多。 何以故尔。 是时诸外道辈言。 善哉斯难甚深。 是死秃高声坐必不能答。 以王利智故。 是时法师以指指诸外道而更说饰余事。 王时即解诸外道语诸外道语王言。 王难甚深。 是不知答。 耻所不知。 而但举指更说余事。 王语外道高坐指答以讫持护汝故。 不以言说而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 汝等以灰涂身俱形无耻。 以人髑髅盛粪而食。 拔头发卧刺上到悬勋鼻冬则入水夏则火炙。 如是种种所行非道皆是狂相。 即是法师将护汝故指而不说。 是名为裸形狂。 依如经论人之所行一不得少。 昔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 一人持戒诵经坐禅。 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 至释迦牟尼佛出世。 一人生长者家。 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 长者出家学道得六神通。 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 他日持钵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见王供。 象种种丰足。 语此象言。 我之与汝俱是有罪逼。 象即感结三日不食。 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 汝作何术令王白象病不能食。 答曰。 此象是我先身时弟。 共于迦叶佛时出家求道。 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 弟但广求檀越作诸福业布施不持戒不学。 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 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 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 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 以是事故因缘不同。 病得愈者。 病有二。 一者内病五藏不调结卧宿疹。 二者外病奔者逸马推押堕落兵刃刀杖种种诸病。 亦有先业病者。 问曰。 以何因缘得病。 答曰。 先世好行鞭杖考掠系种种恼故。 今世得病现世病不知将身饮食不节卧起无常。 以是事故得种种病。 如是有四百四病。 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云何名形残。 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头截手足。 或破佛像及父母像故。 形残不具足蒙佛大恩。 皆得具足。 譬如祇桓中如字揵极。 秦言是波斯匿王。 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见之心着即微唤之。 欲令从己揵极不从。 夫人大怒向王谗之反拔其罪。 王闻即节节解之弃于冢间。 命未绝顷。 其夜虎狼罗刹来欲食之。 是时佛到其边光明照之。 身即平服。 其心大喜。 佛为说法。 则得三道。 佛幸其手将至祇桓。 是人言我身己破己弃佛续我身。 今当尽此形寿以身布施佛及比丘僧明曰。 波斯匿王闻是事。 来至祇。 桓语揵极言向悔过。 汝实无罪枉相形害。 今当与汝分国半治。 揵极言。 我亦厌矣。 王亦无罪。 我宿世殃各罪报应尔。 我今己身施佛及僧不复还也。 如是若有众生不具足者。 蒙佛光明得具足。 就此愿中但有二别。 第一标数。 二出外化之境。 即是盲聋众生何意无兴愿明公何假兴愿求病六情不具。 所以此中不兴也第七愿者。 此下两愿就慈悲体为一双。 初一愿是悲愿。 就此中复分为之第标数。 第二兴愿即出悲体。 第三下施众生。 第七愿初标数使我来世。 此下第二兴愿就兴愿中复为三。 第一出悲家境。 第三正明悲体。 若有苦恼无救护者。 此明悲境。 我为此等设大法药。 第二正出悲体令诸疾病。 皆得除愈。 第三回施众生第八愿者。 第二明慈体。 就明慈体中亦分为三。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 即出慈体。 第三回施众生。 第八愿者初先标愿使我来世。 第二兴愿。 就此中复分为二。 第一出慈境。 第二出慈体也。 使我来世。 以善业因缘为诸恶业无量众生。 第一出慈家境也。 讲宣妙法。 第二慈体□度脱得实智入智慧门得权智也。 普使明了。 第三回施众生也第九愿者。 此是第五制天魔摧外道为一双置后。 就初制天魔愿中凡有三阶。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下制天魔。 第三上隆三宝。 第九愿者。 第一标数。 使我来世摧伏恶魔。 第二下制天魔有两句。 初制天魔下句他外道也。 显扬清净无上道法。 第三上隆三宝。 即释上句云何那若使佛兴愿。 但位心制天魔及外道。 此心非善。 下释言所以制天魔本为上隆三宝。 并无惠意也第十愿者。 第二化诸外道。 何意化外道。 乃言王法所加解言九十六种道。 王亦是一道。 岂非化道耶。 就此愿中复分为二。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第三施众生。 第十愿者。 第一标数。 使我来世。 此下第二出愿家事也。 如是诸苦恼众生等悉令解脱。 第三下施众生耶第十一愿者。 此下第六双出慈悲境。 此第一先标悲境。 就此中复分为三。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 第三出悲境。 即下施众生。 第十一愿者使我来世。 第二兴愿者若有众生饥火所恼。 此下第三出境。 即下施众生也第十二愿者。 此下第二次出慈境。 就此凡有五阶。 第一标数。 第二兴愿。 第三出慈境。 第四与乐。 第五总结。 十二愿者。 第一标数。 使我来世。 兴愿若有贫冻裸露。 发布时间:2025-04-15 08:23:1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