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舍 内容: 梵语 upeksā,巴利语 upekkhā 或 upekhā。 音译忧毕叉。 意即平静、无关心。 (一)全称行舍。 俱舍宗以舍为遍一切善心共起的心所之一(十大善地法),唯识宗则列为善心所之一。 即远离惛沈之沉没与掉举之躁动,为不浮不沈,保持平静、平等之精神作用或状态。 关于舍之说法,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四皆谓,“舍”即平等正直、无警觉之性,而住于寂静之心;于唯识大乘则认为依于精进、无贪、无瞋、无痴等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而住于寂静、无有杂染之心境。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以“舍”为七觉支中之舍觉支,为“奢摩他品”所摄。 摩诃止观卷三上,转用此义而以舍为中道观之异名。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成唯识论卷六] (二)三受之一,五受之一。 又称舍受、不苦不乐受(梵 aduhkhāsukha-vedanā)、不苦不乐觉。 即非苦非乐的下意识之印象感觉。 伴有舍受之禅定,称舍俱定(巴 upekkhā-sahagata-samādhi),指色界第四禅定、四无色定及依舍俱欲界善净心之欲界定。 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以三受业配三界九地,广果系之善业及无色界系之善业为顺不苦不乐受业。 又于八识中,前六识皆与三受相应,第七、第八两识仅与舍受相应。 成实论卷六辩三受品依杂阿含经卷十七之意,谓乐受中有贪使,苦受中有瞋使,不苦不乐受中有无明使。 又不苦不乐受,其相寂灭,如无色定,以寂灭之故,烦恼细行,凡夫以为解脱,故以之为无明使。 又巴利佛教中以舍为十波罗蜜之一。 [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俱舍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五、清净道论卷三](参阅“三受”559) (三)舍失之义。 为“得”之对称。 即已得而今舍失之。 与“不成就”同义。 [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三、卷一一七、杂阿毗昙心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一] (四)悉昙字 (? a)。 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 又作舍、赊、奢、[口*奢]、赦、柘、设、烁、铄。 舍字门,一般多举寂静、寂静不可得之义。 盖由梵语 ? ānta(赊多)、? ānti(扇底)转释而来,意译寂静、寂灭;乃取自二字之字头 ? a(舍)。 大日经疏卷二谓(大三九·六五五中):“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 ”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方等大集经卷十、海意菩萨所问经卷十二、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字母品等,皆以唱舍字时,出一切奢摩他毗钵舍那之声,此即由梵语 ? amatha(止)-vipa? yana(观)转释而来。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载舍为信进念定慧(梵 ? raddha-virya-smrti-samādhi-prajā)之义。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解释此字为远离三箭之义。 新华严经卷七十八载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大日经疏卷七] p4590 发布时间:2025-04-15 08:38:2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