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维摩经疏 内容: 维摩经疏大正藏第85册No. 2774维摩经疏No. 2774[cf. No. 475]维摩经疏辩才已下叹有中智。 辩才者。 言辞清当称之为辩。 秀觉过物目曰才也。 无碍者。 世人之才有穷有竭。 菩萨辩才无有穷竭。 游戏神通者。 或世人游戏或山林池沼以适其志。 明此大士五通化物于己心犹若游戏也。 又解。 游戏者。 率尔即去不加心力。 明菩萨在通不难义同游戏。 逮诸总持者。 得陀罗尼总持。 一者闻持。 二者义持。 闻持者。 一迳于耳终不忘失。 义持者。 一领胸衿始终不丧。 无所畏者。 内德既丰故不惧外敌也。 又解。 菩萨修四无畏。 一者得闻持陀罗尼。 二者善别众生根性。 三者无有难而不通。 四者善决众疑。 第四句降魔劳怨者。 明其所除。 上既备空有二行。 自非除于四魔。 何能备空有之行。 故次明断除四魔。 烦恼魔者即为因累。 阴魔死魔即是果累也。 天魔起恶之缘。 故宜除遣。 第五句入深法门讫决定大乘。 复明空有二行。 何以而来。 上既明除于四魔。 若不观达空境则无以除三魔。 自非有智备足何能除于天魔。 所以重明也。 此理幽邃称之为深。 能轨曰法。 通智为门。 善契理宗故言入也。 此语空境也。 善于智度者。 即是智体。 正由智波罗蜜备故能入深法门。 通达方便已下讫决定大乘。 明于有行。 通达方便者。 善巧不着故称方便。 事中无拥称之为通。 能有所到故称达也。 大愿成就者。 菩萨仰要佛果愿度众生。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者。 善识众生心趣善恶。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者。 上中下品机悟万差悉能了知。 即是识病。 久于佛道已下。 此明识药。 从初性地讫于法云能通至佛称为佛道。 心已纯寂者。 寂之言善。 明菩萨心栖此法久已善练也。 决定大乘者。 此语万行连载为义。 明于大乘之理决定明解。 解理分明谓之决定。 第六句诸有所作已下。 明于三业。 何故而来。 明所以备于上德以三业为本。 故次明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叹于口业。 论云思量论者难胜难坏。 意地思量口业说法无事不契也。 八地以上既备不思议智故。 能不思而照。 不议而应。 何故言思量。 欲明菩萨于己以下不待思量。 若仰侧佛地犹须思量。 故言思量也。 又一解。 菩萨口业善说称机不差所感动与理冥义同思量而作。 住佛威仪者。 叹于身业。 十地菩萨仰学如来象王视观威仪举动行坐住卧也。 心大如海者。 叹于意业。 海者溟而难恻流润无崖。 明大士德量溟旷非下所恻润流无崖故喻如海也。 又一解。 海者广纳众流故称为大。 欲明菩萨之心一切万行尽能行之。 一切众生尽欲度之。 一切功德尽欲取之。 故言心大如海也。 第七句诸佛咨嗟讫世主所敬。 总结上六句也。 明既有如斯之德故。 上为诸佛咨嗟叹美。 下为人天之所钦敬也。 欲度人故居毗耶离已下。 叹外化德中第二段叹化物之德。 就中复有二段。 第一从欲度人故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明在毗耶施化。 第二从若在长者以下讫饶益众生。 明天上人中隐显行化也。 就初段中有四幡明义。 一一幡皆有六句。 第一幡从资财无量已下讫摄诸无智。 明以六度摄六蔽为次第也。 第二幡虽为白衣讫而以禅悦为味。 明家内所须为次第也。 第三幡若至博弈戏处以下讫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明遇缘住化不指当处所。 第四幡从游诸四衢已下讫能立其志。 明指当处所也。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者。 初幡第一句。 贫民贫苦所逼受道莫由。 是以大士多畜财物先济贫苦救其交急。 然后以法语之。 第二句摄诸毁禁。 众生自非尸行成就无由可摄。 是以大士先奉禁戒教令忏悔除罪。 余四度类可知也。 虽为白衣以下。 第二幡家内次第也。 第一句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者。 夫为俗人多求沙门之礼。 而净名外为俗人而内怀道风。 故能奉持沙门禁戒也。 第二句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者。 既为俗人。 理须屋宇宅舍。 世人于居家多生爱恋。 于三界犹尚不生于着。 况于居家而当爱恋也。 第三句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者。 既在家白衣。 理有妻息。 世人妻子多污染净行。 净名示有妻子常以净行自居。 第四句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者。 妻儿之外悉是婢妾僮仆谓之眷属。 世人于眷属多起染吝。 而净名示现有之常乐远离情无所吝。 第五句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者。 俗人既有妻子眷属。 应须服章衣被。 虽有服章冠示同宝饰。 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严其容。 第六句虽复饮食而禅悦为味者。 上明藉衣严形。 复须食以养命虽复餐百味肴膳。 而以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 若至博弈戏辄以度人以下。 第三幡六句。 第一句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者。 博者六博。 奕者棋也。 此非方雅人道之处故云辄也。 第二句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者。 异道者邪见之流。 虽复示同邪道。 而禀正信未尝有毁。 第三句虽明世典常乐佛法者。 虽外关练五经史藉。 而内以十二部经为栖神之宅。 第四句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者。 处处利物见者敬仰。 能生人善故有福之最也。 第五句执持正法摄诸长幼者。 外国别立有德者为断事人以息唧讼。 若心有阿党则情有所偏。 而净名以正法自居长幼归从也。 第六句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者。 欲明大士虽复示求商利而不喜悦者。 不贵难得之货。 无物而非宝。 岂为贪财。 同于俗利。 何喜悦之有也。 称意曰谐。 获利为隅。 游诸四衢以下。 第四幡明行化指当处所为语。 就中有六句。 第一句游以四衢六句皆安入。 亦应言入诸四衢。 但游之与入义不相背。 又解。 从家向路于游义是便也。 四衢者。 路四是云衢也。 第二句入治正法救护一切者。 相传解。 五百长者迭知同事次净名入治则慈愍万民救者。 苦已至须救解。 苦未至与其援护。 故言救护一切也。 第三句入讲论处导以大乘者。 天竺多诸异学。 各言己道为胜。 其国别立论堂以辩优劣。 击鼓众集诣堂求论。 胜者为师。 负者为弟子。 净名于时亦升此堂摧伏外道。 然后导以大乘。 第四句入诸学堂诱开童蒙者。 始学之流稚幼曰童。 情识犹昧曰蒙。 净名于时入此学堂。 将诱开发令悟也。 第五句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者。 先以欲牵却以法语之。 淫欲生死之本。 亡国破家损败忠良亡身殒命皆由于此。 故示过令离也。 第六句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者。 酒有三十六失。 开诸罪门能使神昏形浊多有所废。 酒之说过欲亦立志。 互举一边。 又解。 欲过多故偏彰其过。 若在长者已下。 是叹外化德中第二段明天上人中隐显施化。 所以每度其专在上化下如风之靡草无事不从。 长者国邑有德能掩乡望谓之长者。 为说胜法。 长者多以俗法训世。 故说出世之胜法。 为说佛法中胜事。 居士断贪者。 天竺之人积财一亿谓为居士。 若不贪吝在怀何能财帛巨亿。 故须断贪著令其散财为福。 刹利教以忍辱者。 刹利秦言田主。 劫初食地肥人情浮薄。 复有自然粳粮人情转薄。 立封疆生吝护之心。 别立有德割平处中相承为王。 领之首谓刹利种。 其人自恃豪桀多起暴害。 故令断瞋。 婆罗门者。 秦言外意亦云净行。 世世相承多学道术。 恃己所得情慢于物。 故除我慢。 大臣教以正法者。 现为辅相秉执国事不得枉滥于物。 故教以正法。 王子示以忠孝者。 王位既高喜起篡逆。 为臣须忠。 为子须孝。 王子有两兼之羲故示忠孝也。 内官化正宫女者。 女人多以耶态为事。 化令修正直之行。 庶民令兴福力者。 殖因微浅不勉斯滥。 故令兴福力也。 梵天诲以胜慧者。 梵王居禅多喜着定。 故诲以胜慧莫令偏着。 帝释示现无常者。 五欲自恣不虑无常。 故说无常。 又解。 示现无常相令悟无常。 若在护世护众生者。 四天王典领鬼神不令侵人。 若处其□敕诸鬼神拥护为事。 护诸众生也。 如是维摩诘以垂迹万差处处示现为无量方便慈荫六道。 为饶益众生结也。 发布时间:2025-04-17 08:09:17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