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内容: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大正藏第85册No. 2785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No. 2785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依何而住。 世尊在世自调恶人灭度之后云何共住。 如来在日。 佛自说经。 灭度之后。 一切经首。 当置何言。 令有情信。 世尊告曰。 我涅槃后。 以戒为师。 断一切恶。 生一切善。 设我在世无异。 此故依四念处。 专心而住。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而除四倒。 既出生死。 得成圣道。 是故常应依之而住。 诸恶比丘梵坛治之。 但莫与语白当调伏。 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语。 则众生信。 因迦叶请。 而置此文。 即是此中起因由也言明所以者。 略有四义。 一为除疑。 二令起信。 三为简邪。 四为显正。 言除疑省。 杂事律云。 于结集时。 阿难升座。 以法威为形忽如佛。 众起三疑。 一疑大悲从涅槃起。 二疑别佛从他方来。 三疑阿难转身成佛。 说如是等三疑并断。 言生信者。 智度论云。 说时方人。 令生信故。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又是道元功得母故。 救拔众生出生死。 □须举信手。 授于教手。 序生信手。 正宗教手。 两手相接。 出淤泥故。 如人有手。 至山取宝。 若无手者。 空无所得。 有信心人。 入法得证。 若无信者。 虽解无益。 是故经初令生净信。 言简邪者。 但无如是六句经文。 当知皆是外道教收。 如有外道一切教初皆必安置阿沤二字。 阿表于无。 沤表于有。 言其教旨不离有无。 今置六句为简于彼故。 智度云。 一切经首。 当置何言。 简异外道。 言显正者。 真实论云。 三宝最吉祥故。 我经初说佛为佛宝。 我闻阿难及苾刍菩萨名为僧宝。 如是一时舍卫国等所说时处皆为法宝。 以兹四义。 置如是等。 立所以竟。 释正文者。 唯智度论分六成就。 一信。 二闻。 三时。 四主。 五处。 六众。 言初信成就者。 经曰如是。 举所闻法。 令有情信。 名信成就。 今舍诸说以三义释。 初以二字各别训释。 次乃总申二字之意。 后带我闻以解如是。 初言别释者。 自古多解。 大意不离教理行果。 故今依此四义释之。 教能显理。 □如文不求义称是。 理顺教显为如。 义不差文称是。 依教起行为如。 顺理三相为是。 依□得果为如。 称果于因为是。 次言总申者。 显说此经离四种过故言如是。 一离自说佛所说法正如是故。 二离老异文义决定皆如是。 故□□不信。 若有信者。 言如是故。 四离非法。 若正法者。 称如是。 故后言带我闻释如是者。 依佛地论及诸释意。 如是总言依四义转。 一依问答显离自说传闻过失。 谓结集时众成问言。 □当所说昔定闻邪故。 即答言如是我闻。 二依譬喻显离增□共分过失谓。 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齐此当说定无有异。 三依许可显有自在堪能功德。 众咸请言。 如汝所闻。 当如是说。 便许彼言。 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四依教说显起恭敬信受功德。 谓吉结集诸时众言如是。 当听如我所闻应正闻。 以如理修行。 二言闻成就者。 经曰我闻。 举能闻人。 显自亲闻者。 闻成就。 谓传法者。 自指身言如是法。 我自亲闻。 我谓诸蕴和合假者有主宰因故称为我。 闻谓耳根发识听声。 意随耳识而取于声所发名等。 薰习在识。 聚集显现。 总说名闻。 废别就总。 故名我闻问。 何须如是废别就总答。 显藉众缘故。 谓闻法时要具心缘。 若一一陈遂成繁广。 但举其一义。 则不周显。 假具缘言我闻矣。 若尔何不言无我闻。 答。 除怖畏心。 恐诸外道等闻无我声。 既言无我。 谁闻谁学。 怖畏佛法。 不背入故。 更有问答。 如余处明。 三言时成就者。 经曰一时。 显所闻法。 善合时宜。 无非时失。 时成就也谓明说此一部经时。 于一时闻在某家说。 则此显说一部经时。 余时复说无量经故。 众生根熟。 为感如来逼机而应。 药病相应。 随言得益。 说者听者。 时分无差。 共相会过。 名一时失。 外道世典无如是能。 故我佛教名一时也。 前简说听余部经时。 后简说听前后之时。 □显佛教胜令生信也。 若尔诸法应非唯识。 说一及时心外法故答。 虽言一时。 不离心识。 谓此识心随色分瘠。 妄相建立一一与时。 若离色心。 则不可得。 故不相应行蕴所摄。 摄论说为世识数识所闻之法。 尚不离心。 况一及时而别有也更有徴答。 如余处明。 四言主成就者。 经曰薄伽梵。 显说经主是最胜尊。 表经可信。 无非时主失主成就。 若不言薄伽梵。 不知此经是谁所说。 一切生疑。 智论说言。 能说有王。 一佛世尊。 二圣弟子。 三天龙等。 四神仙等。 五变化等。 若不言薄伽梵。 恐谓余说。 今言薄伽梵说表可崇信。 薄伽梵者。 佛地论云。 谓薄伽声依六义转。 一自在义。 二炽盛义。 三端严义。 四名称义。 五吉祥义。 六尊贵义。 如有颂言。 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如是六种义差别。 应知总号名薄伽。 如是一切如来。 具有于一切种。 皆不相离。 是故如来名薄伽梵。 其义云何。 谓。 诸如来身。 不系属诸烦恼。 故具自在义。 炎猛智火所烧练。 故具炽盛义。 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 故具端严义。 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和。 故具名称义。 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 故具吉祥义。 具一切德。 常起方便。 利益安乐。 一切有情无懈废。 故具尊贵义。 或能破坏四魔怨。 故名薄伽梵。 四魔怨者。 谓。 烦恼魔。 蕴魔。 死魔。 自在天魔佛具十种功德名号。 何故如来教传法者。 一切经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 谓。 此一名世咸尊重故。 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 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名不尔。 是故经首皆置此名。 然佛世尊有其三身。 今此经者是应身说。 若对地前。 即化身说。 如对地上。 即应身说。 若法报身。 亦无说法。 自受法乐。 不说法故。 佛佛不相为说法故。 非诸菩萨所见身故。 既三身者其体不殊。 是则三身无说不说五言处成就者。 经曰住室罗筏城誓多林给孤独园。 是说法处。 显说此经必有其处。 无非处失处成就也。 此有通别。 通言罗筏城。 别言誓多林给孤独园也。 通别令其远者知闻。 别则为欲近者不谬若不说处。 未知此经何处而说。 一切生疑。 为令生信故。 说其处。 言住有其三种。 一威仪住。 谓。 四威仪是身业也。 二说法住。 谓。 教诫门从是语业也。 三禅定住。 是其意业。 此复有三。 一梵住。 谓。 四无量。 二无住。 谓。 四静虑。 及四空处。 二佛住。 谓。 三解脱。 言罗筏城者梵音。 此云闻有。 昔二仙人。 一名为闻。 二则名为有。 此二仙人置此城故。 又有释云。 此名丰德。 谓。 丰财宝女色多闻解脱四德故名丰德。 亦名闻物。 以多宝物及以人物诸方闻故。 言誓多者。 此云战胜。 即胜军王之太子也。 太子生日王破敌军。 因而立名。 谓之战胜。 言林者。 战胜有园地。 周十里。 在于城南五六里余。 花卉兹繁。 泉池文影。 于园圃中。 特为殊胜。 言给孤独者。 国之大臣。 本名苏达多。 此云善施。 仁而聪敏。 积而能散。 极济贪哀孤恤老。 时美其德。 号给孤独焉。 有七男子。 六已婚聚。 因为小儿聘室。 遂至王舍大城。 佛初成道。 正在彼国。 见佛闻法。 果证预流。 遂请世尊降临舍卫。 如来既许愿造僧房。 佛令鹙子随而瞻拨。 唯有此处堪造僧房。 遂诣太子。 殷求货买。 太子戏言。 金遍乃卖。 须达闻之。 心裕如也。 即出藏金。 随言布地太子感念而告之曰。 若佛非是良田宁轻金贵士。 我植善种。 正是其时也。 任乡收树当自施。 须达得地大建。 僧房崇饰既周。 遥请佛降。 大圣悬鉴乘通。 如来既至伽蓝谓大众曰。 林树祇陀自舍园地。 须达买施二人同心。 或崇功业。 君上臣下。 世曲格言。 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我陀树给孤独园。 游化在城。 君止在园。 双举城园。 显斯二义虽异。 俱名住焉。 是故经曰住室罗筏等。 此举化佛所君化土。 为对小根令生信故显佛慈悲。 救重部故。 理实亦有二身土净秽之方。 无别质故。 六言众成就者。 经曰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及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 举同闻众。 显说此经必称根宜。 无非众失众成就也。 若不众不知此经。 与谁同闻。 一切生疑。 为生信故。 举同闻众。 此分为二。 一声闻众成就。 二菩萨众成就。 苾刍菩萨随次应知。 言与者。 兼并共从之义。 谓。 与结集者同在一时。 同一集会。 同无漏心。 同离诸恶。 同无学见。 同我空道。 同断烦恼。 具此七义故名为与。 言大者。 此同闻众。 众数多故。 名称高故。 皆罗汉故。 离重障故。 德难测故。 王等敬故。 向佛果故。 破外道故。 总渗诸释。 有斯大义。 言苾刍者梵音。 具含多义。 一曰。 怖魔宫动故。 二称乞士。 乞食及法资身心故。 三谓净戒离语意诸过恶故。 四名净命。 离邪不恶活命故。 五云破恶。 能破见修重烦恼故。 言含五义。 以译之但存梵语。 由此五义故曰苾刍。 言众者僧也。 四人已上。 理事二和。 得僧名故。 同戒见等名曰理和。 同布萨等名曰事和。 以和合故。 名之众也。 言千二百五十人者。 即优楼频螺迦叶五百弟子。 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各有二百五十门徒。 舍利弗目犍连共有二百五十弟子。 此等五师外道门徒。 共有一千二百五十。 佛初成道。 初会度之。 当随如来故。 诸经论多皆举也。 理实亦有余苾刍众。 以此皆是净行出家故。 五师门徒故。 舍邪归正故。 初会所度故。 善来得戒故。 得二解脱故。 人天所识故。 具斯七义故偏举之。 大乘经中。 何故列此声闻众耶。 有三义故。 一为集经者。 欲令于自生正信故。 二令诸声闻入大乘故。 三不舍无上菩提心等。 是共法故。 先列声闻者。 为诸声闻不离于佛作待者故。 于出家人生恭敬故。 言菩萨摩诃萨者。 义如论说。 故不明矣。 此中菩萨不列其数。 但无数者。 摄利有情。 来往无垣。 或增或减。 无常准故。 故不列也。 明证序竟次当第二明发起序。 经曰尔时薄伽梵告诸苾刍。 言诸苾刍。 菩萨摩诃萨。 尽形寿不顾身命。 行此四法。 此段经文正及释自委师故。 今当但解广释之中不决定义。 释言。 谓同一所诠。 彼二无有差别者。 云何忍辱柔和同一所诠。 谓忍能安受他所作害。 柔和则能不损恼也。 是故名为同所诠也。 言不令得此者。 谓欲令和忍辱柔和。 是其一数非二数故也释言。 菩提萨埵大萨埵。 具足智慧胜光明最胜之子最胜因。 最胜萠芽。 为最胜具足勇猛及希有诸大道师。 大名称圆满。 大慈大福田自在。 如是具法者此十六名中前四之名。 初地已上虽然。 一一悉皆具有。 而今且约分位建立。 初四之名。 与四愿乐。 明德明增一边真如无间之地随次。 当知言菩提萨埵者。 谓。 缘菩提及缘有情。 初发心也。 言大萨埵者。 谓。 欲摄化大有情聚。 披弘誓甲。 行大行故。 言具足智慧者。 唯思无上广大智故。 言胜光明者。 具足光能破烦恼所知之障大黑闇。 故言最胜之子。 最胜因者。 此二即是极喜地名。 从如来所家心生故。 因彼胜智。 一切最胜。 乃得生故。 言最萠芽者。 即是第二离垢地名。 为因初地二地萠芽而得生故。 言为最胜者。 即是第三发光地名。 即彼萠芽。 于此地中。 无有损伤。 渐令增进。 趣大果故。 言具足勇猛者。 即是第四炎慧地名。 于此地中。 而能具足趣求菩提大力用故。 言及希有者。 即是第五难胜地名。 为超二乘最胜地故。 言大道师者。 即是第六现前地名。 为证甚深般若波罗蜜义。 而能道利诸群迷故。 言大名称者。 即是第七远行地名。 为能到于加行究竟成就具足大名称故。 言圆满大悲者。 即是第八不动地名。 从于寂静等持而起利有情故。 言大福田者。 即是第九善慧地名。 为能具足四碍辩。 说法度生。 得大福故。 言自在如是具足法者。 此二即是第十法云地名。 而得生于大自在处。 及能证得大法智故。 已上二门。 辩序分竟次当大门第二明正宗分。 复分为二。 一广。 二略。 初言广者。 如经云。 何为四至不应远离。 此复分二。 一示相。 二结劝。 示相复四。 一对治不勤。 二对治不了刀便。 三对治弃皆有情。 四对治乐著于境。 此中复有四四异门论自明故是故不列四段经文。 所有体义论当具明。 今但略解释中。 所有未决之义释言。 菩提心者是所求事者。 菩提之心有其二种。 一胜义谛。 二也俗谛。 言胜义谛者。 谓。 无分别智缘真如也。 世俗谛者而有五种。 一自性。 二行相。 三所缘。 四功德。 五超过。 言菩提自性者。 而发愿言。 我今为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速成无上正等菩提。 度有苦海。 言菩提行相者谓。 自能行菩提之行。 亦能所于他利行也。 言菩提所缘者。 谓缘菩提及有情也。 言菩提功德者。 谓。 初中后善也。 言菩提超过者。 谓。 超二乘及人天也。 释言。 菩萨善知识者谓诸菩萨及诸佛也者。 有其五句。 明善知识。 一能举故。 二令忆念故。 三教诫故。 四教授故。 五说法故。 今此五句。 约其三学。 而当建立初二之句。 即令显示增上戒学。 若有违化。 能举罪故。 若忘违化。 令善忆持一一如法教忏悔故。 其次二句而即显于增上心学。 为能教诫心地法故。 若有疑惑。 能善断除。 而教授故。 从末一句即当显现增慧学。 为能决释。 自相共相无倒说故。 夫听法者善知识所作。 五种想除种想应住相者。 宝想。 眼想。 明想。 果想。 大果利想。 以难得想。 俱生慧故。 如实知故。 得妙果故。 无罪过故。 应舍想者。 毁戒下族。 言辞无辩。 声无美妙。 于此五事不应见过。 释言。 忍辱者他所作害安能忍受者。 瑜伽论云。 云何堪忍。 谓。 如有一骂不报。 骂嗔不报。 嗔打不报。 打弄不报弄。 又彼尊者。 堪能忍受寒热饥渴。 蚊虻虱曰。 蛇猬毒触。 又能忍受他所于犯粗恶语字。 又能思受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 为能堪忍有所容受。 是名堪忍。 释言。 柔和者不恼于他者。 瑜伽论云。 云何柔和。 谓。 如有一于大师等。 具足成就慈慜身业。 具足成就慈慜语业具足成就慈慜意业。 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应所受用。 凡所饮食无有私密。 如法所获。 如法所得。 随在钵中。 为钵所摄。 而为受同戒同见。 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受可重无违诤法。 易可共住性。 不可恼他。 与诸有智。 同梵行者。 共住一处。 常令欢喜。 是名柔和释言。 为欲对治乐著于境是故经曰等者。 此中云何名为空闲。 瑜伽论言。 云何名为住阿练若。 谓。 住空闲山林垧野。 受用边际所有卧具。 述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 为住阿练若释言。 如经说以十尽句等者。 此文出在十地经也。 是故最初极喜地云。 以十尽句成诸大愿。 何等为十。 所谓。 一众生界尽。 二世界尽。 三虚空界尽。 四法界尽。 五涅槃界尽。 六佛出世界尽。 七如来智界尽。 八心所缘界尽。 九佛境界智入界尽。 十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如来生界尽。 我愿乃尽。 如世界尽。 如灵空界尽。 如法界尽。 如涅槃界尽。 如佛出世界尽。 如佛智界尽。 如心所缘界尽。 如佛境界智入界尽。 如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若彼界尽。 我愿了尽。 如是众生界尽不尽。 我此善根亦不可尽。 世界尽不尽虚空界尽不尽。 法界尽不尽。 涅槃界尽不尽。 佛出世界尽不尽。 如来智界尽不尽。 心所缘界尽不尽。 佛境界智入界尽不尽。 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不尽。 我此诸愿善根亦不可尽。 此段经文一一解释。 出十地论。 如理应思。 二言结劝者。 经曰是故诸苾刍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顾身命而此四法不应远离。 此段文句。 如上所说。 明广文竟次当第二明略文。 复分为二。 一明因。 二明果。 初言因者。 如经时薄伽梵说是语已。 至有智常住于空闲后言明果者。 如经若诸智者住此法。 降伏诸魔。 成等觉。 两段文句。 上广文中已中述故。 故不释也。 明正宗竟大门第三流通分者。 复分为三。 初标佛化毕。 如经尔时薄伽梵说是经已也。 次明众同闻法。 如经诸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也。 后钦受导奉。 如经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也。 智度论云。 如是我闻者。 令生信也。 信受奉行。 为生智也。 由佛所说有三净胜故。 使闻者欢喜奉行。 一说者清净。 以于诸法得自在故。 二所说清净。 明如实智清净法体故。 三得果清净。 已离诸障成法器故。 佛正为说无不信垢领纳在心。 敬顺修学。 由斯故说信受奉行。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一卷 发布时间:2025-04-19 08:17:4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