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律戒本疏 内容: 律戒本疏大正藏第85册No. 2788律戒本疏No. 2788律戒本疏谓犯四重戒已舍梵行。 圣果涅槃退没堕落永无分也。 不可悔除亦名波罗夷。 是故说言。 若受戒不还戒。 戒羸不出行淫欲法犯重罪。 不应共事。 舍戒有十九事。 是舍戒余非舍戒。 向内五众及一切在家出家人说。 是名舍戒。 言义舍佛法僧辟支佛。 舍学说。 舍共住共利。 舍经论。 舍和上。 舍比丘沙门释子。 非我比丘沙门释子。 我是沙弥外道。 是俗人。 增上戒定慧名为学。 一切布萨名为说。 清净众似清净众共住通名共住。 共利法财利名为共利。 九部经名经论。 若言义舍过去未来佛犯偷不名舍戒。 若直言舍佛是名舍戒。 贪欲舍佛假言舍外道佛犯偷。 若戏笑越毗尼。 舍学舍僧舍说舍共住舍共利舍经论舍辟支佛舍和上。 如舍佛中说。 法是涅槃无三世故。 若直言舍法。 若言舍三世法。 是名舍戒。 假言舍外道法犯偷若言我舍阿者梨。 不舍戒犯偷。 若言我过去未来阿者利越毗尼。 若言舍共财利。 舍众多比丘比丘尼亦如是。 假言舍外道共财利犯偷。 若言舍一一比丘比丘尼。 及舍过去未来一一比丘比丘尼越毗尼。 一切戏笑言舍戒越毗尼。 误说心狂无罪。 若心念口言说戒戒戒羸事语语犯偷。 羸已不舍行欲。 罪如上说。 第二若比丘在聚落或在空地不与物取有达吒比丘。 是陶师子。 先作草庵为人所坏。 后作瓦色赤严好。 佛见谦责。 令阿难坏之。 后取阿阇世王城守大财欲造大屋。 盗至五钱。 依法应死。 王将赦之。 盗至五钱而死何也。 将以物主惜之。 后故取者罪之深。 是以王道极其法也。 如来随宜因而制重。 依世烦物物无逆慊。 犯罪虽一治之不同。 王得自在随宜量断。 或时提为极法。 或杀以尽形。 或但系缚。 或摈之境外。 或输金赎罪。 或苦责而已。 此皆盗取五钱治之极法。 佛悉因之。 以定重禁所取之物。 或在聚落。 或空地。 聚落多私。 空地多官。 随物所属则有主也。 若二国中间既不属人。 有不属非人。 斯无主也。 若世有转轮圣王。 随王所统无物不属。 斯有主也。 物或有主而不守护。 而无主。 盗心取至五钱及五钱直捉。 选择时犯偷。 离本处犯重。 或物在地。 或空中。 或在器物。 或在身上。 是名本处界。 若曳取未出界犯重偷。 出此等界犯重。 若过户限。 若度一横物及异色地。 从高着下。 下高上。 即是出界也。 又物在状。 状为界。 在衣衣为果。 取他器中物。 转上着下。 下着上。 悉犯重。 或盗心在物不在器在器不在物。 或两在随心所在物边犯重。 非所在者后生心时复犯重。 凡属王之物。 王护惜所得罪。 不护惜取无罪。 有三种取。 自取物教人取遣使取。 取时即犯也。 盗心取无主物重偷。 取有主非人五钱犯重。 无主重偷。 又欲取人五钱而误得四三二一。 重偷。 本欲取四三二一而得四三二一。 轻偷。 取畜生宝物五钱重偷。 非宝突。 取师子残肉无罪。 五宝若似宝。 众生非众生盗心取直五钱悉犯重。 家鸟衔五宝。 若似宝夺取犯重。 以物应属鸟主故重也。 鸟随比丘所属至处处犯重。 至余处重偷。 待鸟时亦重偷。 以咒力故令至处所也。 野鸟衔有主物。 夺取五钱直重偷。 似鸟心重物。 重故不同虎。 虎心不重故。 鸟随比丘所欲至处亦犯重偷。 至余处突。 待鸟时亦突。 若野鸟夺取家鸟物。 即或野鸟物。 家鸟夺取野鸟物。 即或家鸟物。 比丘夺取二鸟物亦如上说。 若水中有主物捉留。 后水到于处便犯重。 若次若举令离本处悉犯重。 若相言若作树相取他地五钱犯重。 若不得重偷。 若为师持衣物盗心取。 从左手转着右手犯重。 一切身分亦如是。 若以木石物举取他物。 已离本处。 虽还堕本处犯重。 关儸不输税五钱犯重。 若关主与税不得取。 先问。 税物为尽入。 尽入官者犯。 仰限输不犯。 若避税间道去重偷。 为贾客过物五钱犯重。 又贾客令比丘过物。 过已或尽与。 或半与。 税直取五钱悉犯重。 若示道路便过。 令官失五钱税重偷。 若关儸处有劫盗恶狩饥饿。 若自避若示他令过无过罪。 嚫入僧。 不入者犯突。 有十种物不输税无犯。 一佛物。 二法物。 三僧物。 四和上物。 五诸师物。 六父物。 七母物。 八欲以此物与他人及救罪罚。 九为欲还主。 十欲作法用物。 谓欲作比丘百一物。 异是十物应输税。 不输税罪如上说。 比丘与贼期破诸村落。 得五钱分犯重。 此谓比丘示语彼村。 令贼取之得便。 共分之偷人有二种。 一担去。 二共期。 担去时两足离地犯重。 若共期举二。 是犯重。 四足众生若卧若系一处。 若解取若驱起过四足悉犯重。 若在兰园拥墙出外四足犯重。 见林中方念言。 我当盗取重偷。 若杀犯堕。 取皮肉直五钱犯重。 若亲族师徒知识为劫贼。 盗贼失物。 不嘱令取。 取者犯重。 自物人盗去。 已作舍意后见夺取犯重。 求舍取无罪。 若亲属破在他手不得作势力夺。 夺者犯重。 [虫*(替-日+贝)]虫犯者用治脚肿弱故。 若许三宝物意决向人说。 后不与犯突。 来报重。 僧食佛不白。 白余僧及主人持与人明。 若自食犯突亦来报重。 死比丘重物属四方僧。 若用作食。 若分犯突。 来报重。 若先许五钱意已决定而后悔不与举虽本处犯重。 又前定许彼彼彼未索不与犯重。 知他决定许人物毁坏令失五钱重偷。 不输市治五钱犯重。 缢死人施物。 官若强索不与犯突。 取至二钱犯轻偷。 从二钱至少分未满五钱重偷。 有一比丘尼。 亦知居士许。 施越比丘尼物。 便诈以施越名索取之。 佛言。 得故忘语罪。 又言。 诈以他名取得罪。 得罪者或犯重偷。 随物所属。 随物多少而得罪也。 若越施不受物。 物故属居士。 居士边得罪。 施越受而不同意。 施越边得罪。 今施越先许受居士施。 一比丘尼与施越。 同意取故不犯重。 而但得故忘语罪也。 凡七种取人非人物畜生物无罪。 一己物想。 二同意取。 三暂因。 四谓无主。 五狂。 六乱心。 七病坏心。 异是则把。 取人物犯重。 非人偷。 畜生物突。 若他遗物要有所属。 不得取。 取之不得藏。 应归还主。 取粪扫衣无罪。 凡三宝物不应货。 若货佛物招提僧物。 若破至他处得随突偿。 若入口物现前僧物则不得也。 了事取财突。 度国忘奴出家突。 有盗心犯重。 多人遣一人取五钱多人犯重偷。 取者犯重。 二人遣一人二俱犯重也。 取非人畜生重物犯重偷。 轻物突。 瞋心坏他物犯重偷。 轻物突吉罗也第三若比丘若人自手夺命若持刀与教人持刀与教死叹死乃至因是事死若比丘若人自手夺命若持刀与教死赞死乃至因是事死波罗夷。 佛在婆求河上。 诸比丘修不净观。 厌患其报。 或欲自杀。 鹿杖梵志手断六十比丘命。 因是结戒。 夺命有三种。 自作教作遣使作。 彼命断时比丘犯重。 又三种杀。 或用身。 或用非身。 或两用。 断彼命犯重。 即死不即死因是死犯重。 不因死犯重偷。 若作火坑欲杀人。 人死者犯重。 非人畜生死者重偷余。 一切方便杀应如是知。 若为非人诈坑。 非人死者重偷。 人畜生死者悉突。 若为畜生作坑。 畜生死者犯堕。 人非人死者突。 若作坑不定。 为害一切命。 人死者重。 非人死者偷。 畜生堕。 都无死者突。 若似人者谓初胎始得身根命根。 诸根未具名为似人。 为杀母故命胎堕。 母死者犯重。 胎死者重偷。 俱死者犯重。 俱不死者重偷。 为杀胎。 胎死者犯重。 母死者犯重偷。 俱死犯重。 俱不死重偷。 求刀有二种。 或自求。 或遣人求。 叹死有三种。 恶戒人善或人鬼病人。 十二恶律仪人。 是名恶戒人。 语恶戒人言。 汝何用久在世。 作恶为不如早死。 语七众善戒人言。 汝持善戒。 死则生天。 何不自杀。 语鬼人言。 汝何能受苦恼。 何不自害。 彼因叹死者比丘犯重。 不因死者重偷。 人作非人相绝命突。 非人作人想断命重偷。 若为恼不为杀而彼命断重偷。 方便欲谋仪未去。 去未至轻偷。 到之打未死重偷。 教死遣使发言令去犯重偷。 意已决故杀盗二戒自作教作犯重。 余二戒自作犯重。 教作不犯重。 凡不故作不犯如迦留陀夷入居士舍不谛观床。 便坐坐他儿上。 儿即死。 如是一切不犯。 但坐时应谛视床上。 不谛视者犯突吉罗也。 第四若比丘不知不见空无过人法自言我得如是乃至增上慢若比丘不知不见空无过人法自言我得如是见乃至除增上慢。 佛在维耶离。 诸比丘在婆求河上夏安居。 时世饥馑。 乞食难得。 为利养故自相称说。 于过人法中未得言得。 因是结戒。 四果四向四禅四空安般不净观等名过人法。 邪不得不见未触不证名不知也。 不见四谛名见也。 出于凡俗名为过人。 过人法示得言得。 他人解者犯重。 不解者重偷。 方便欲言欲说轻偷。 说竟犯重。 若言天龙八部来至我所更相问答。 不实者犯重。 若言我于戒淫欲不起。 不实者重偷。 不解者突。 乃至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 不实者解亦犯重偷。 不解突。 向非人畜生不解突。 解重偷。 教他忘语突。 若语他令说已得道。 前人受语犯重。 不受语重偷。 前人受初语时突。 向他说犯堕。 若问答不问者。 谓或有人检校。 或不检校为求清净故。 便自实言。 我不知言知空诳忘语耳。 圣果是增法。 若得四念处上至有顶法。 虽求得果果相已现。 知见分明。 便自谓得增上圣果。 以此高物故名增上慢也。 虽所言不实而言意不空。 意不空故不犯重也。 如目连取入定相不取出定相。 自言。 无所有定中间阿修罗乐音随心想说。 如是等比皆不犯也。 犯一一法者。 四重中趣犯一法也。 如前备亦如是者如本末受具戒时。 不与共事犯竟。 不共亦如是。 四事竟。 十三僧残法僧伽婆尸沙。 僧伽有二义。 一曰秽浊。 二曰优恼犯重也。 四法如堕淤泥。 如坠粪坑。 故言秽浊。 自惟罪深心常愁怖。 故言优恼。 已此恶名名四重也。 婆尸沙残也。 四重为恶根。 十三为枝叶。 将推其所由。 以本自枝故名僧伽残。 残者沙也。 有余之谓也。 犯四重法则戒体悉秽。 无复余净。 故自说邪绝净众名为无残。 十三事戒不悉污。 改过自洗还得清净。 故名有残。 残由重生。 今当分别。 前五残从淫生。 作房二残从盗生。 二从忘语生。 后四残从杀生。 生以类相生也。 凡作四重未成。 有二种偷。 欲作为轻。 已作为重。 已成通名波罗夷。 无复偷僧残之名。 本为四重。 亦无突吉罗名。 僧残偷兰遮亦如是。 从僧残至众学。 多因六群比丘制。 阐怒加留陀夷多欲。 后得罗汉。 象师两宿多痴。 后生龙中。 难陀婆难陀多颠。 后生天上。 夫无因而制物或怨怒。 有由而起莫不信悦。 故待其先犯。 然后结戒也。 第一出不净从初至四。 因加留陀夷犯恶故结戒也。 有三种犯残。 一发心欲出。 二身动。 三精出。 又三种犯。 一为受乐。 二为治病。 三为自诫。 或以受色或不受色发心身动精出悉犯残。 或虚空中发心身动精出亦犯残。 为出故而动身而不出重偷。 动以取乐而不为出轻偷。 若搔按小行处。 发心身动精出犯残。 内受色者内身也。 内不受色外物等也。 凡为出精方便欲作轻偷已作未成重偷。 出已犯残。 无复偷名。 余戒亦如是为尔。 未成而止重偷。 弄而不为出。 出者犯残。 不出而止轻偷。 若炙疥摩触。 或行时两髀相摩。 或衣触。 或骑乘。 或车上自动出不犯。 或见好危。 或不见意想出不犯。 教人出精突。 云受他欲重偷。 欲令精出。 出者犯残。 僧残边重偷兰四人忏轻者。 对手佛在舍卫国。 第二若捉发乃至摩着细滑。 凡有九种犯。 上摩下摩。 若捉若抱。 若牵若推。 若举若下。 按隐处欲心九种摩触。 无衣女人犯残。 含衣重偷。 向时轻偷。 女欲盛九种摩触。 无衣比丘有衣比丘。 比丘欲心爱乐亦如是。 云小女亦尔。 细滑同故。 若女人所男想黄门想二想摩着细滑亦犯残。 合肉发扴齿捉着滑细亦犯残。 捉虽肉发扴不触细滑重偷。 若欲行欲故捉男黄门二根重偷。 为欲受色受触乐故捉突。 都无欲心无犯。 上九种着细滑人女边犯残。 非人女边重偷。 畜生女边突。 若触细滑人女边偷。 非人女突。 若母姊妹女触身无犯。 若救水火刀杖恶虫恶鬼诸难。 若高处堕无染心捉。 无犯也。 第三恶口语既不得触乐欲。 纵口以畅意也。 如少男女淫欲盛故堕二篇事具说。 恶语有九种犯。 赞毁乞愿问反问辨教骂。 若比丘向女人以九种赞毁三处。 一一语解者犯残。 不解重偷。 向时轻偷。 若女自以九事赞毁三处。 比丘随顺其心少多语出。 一一语中犯残。 细骂者胡本言相恼。 粗骂者如白衣语。 若比丘女人所女相男相黄门相二根想。 恶口语皆犯残。 女人解语意比丘犯残。 若少痴聋不解重偷。 非人及男黄门二根解重偷。 不解者突。 畜生男女解不解悉突。 云发一恶言于众多女人中得众多罪也。 第四欲供养己身嗟言。 以身供养。 供养中最最上最。 如一切供养所不能及。 若言能以身行欲供养我等持戒梵行人者。 是第一供养。 九种叹中一一犯残。 若言能以身行欲供养。 我等不大持戒行梵行人者。 是第一供养。 九种叹中一一犯残。 若言不以身行欲供养我等持戒行梵行人。 是第供养。 九种叹中一一语犯重偷。 其人恐犯残。 故作斯语也。 比尼云前女若解亦犯残也。 不以身者意实以身为言。 女作非女想欲者犯残。 非女女想重偷。 若人女边犯残。 非人女边偷。 非人女边突。 直言以身供养。 我言示辨重偷。 将叹或言未成轻偷也。 第五媒嫁加罗比丘听明利根。 未出家时常为人断疑。 媒通男女。 出家之后犹故不舍。 因是结戒。 虽不自行而过亦众多。 一多欲当事自妨正业。 二令人忿恼毁灭佛法。 三长他欲恶增其生死故。 出家之人所不应为女人有十四种守护。 父母兄弟姊妹守护。 舅姑亲理护。 姓护自护法护天护。 或持男家意至女家。 或持女家意至男家。 随初受语处名主人。 或自受主人语。 或从使受。 或从使使受或自语彼。 或使语彼。 或使使语彼。 或自还报主人。 或使使还报。 三种语彼。 三种还报时一一重偷。 悉未犯僧残。 又云。 三种受语时轻偷。 凡媒通男女。 要彼男女交会时乃犯僧残。 已未会重偷。 方便将媒轻偷。 媒二男非残。 已交会重偷。 未会突。 若父母惰虽和合如始犯重偷。 方便和合轻偷。 以相瞋故犯偷。 若无瞋共要永断还和合犯残。 若姊妹等亲直可犯突。 作方便说应不应轻偷。 便欲和合轻偷。 有七种妇。 三种根本妇。 一二亲以水浇夫手手授与之。 财货嫁取。 三伐国得之。 若天违之未与手书。 还为和合重偷。 若与手书妇直都绝还令和合犯僧残。 余四种。 一自来得。 二以衣食得。 三生合得。 四暂得。 非根本得。 故去住自任妇。 若一都绝不须手书。 所以别也。 为和合故犯僧残。 未绝和之重偷。 受贱人语语贵人还报贱人重偷者。 一以错故。 二以贫贱终无成事。 若受他语解畜旨还报僧残。 僧残者明交会时也。 不解畜旨不犯。 不犯者如言共供养三宝比也。 受畜旨不受语重偷。 货钱为令成犯轻偷。 第六无主自作大房阿毗罗比丘自作高广大房。 乞求非一。 居士所谦。 佛已多欲损法。 多荣妨学。 又外妨难致患非一。 因此结戒。 令如法如量。 要三乞白众。 众为作白四羯磨。 然后得作也。 过量不白二俱犯残。 量取内云僧地私地及自钱作皆犯。 初论说平地时轻偷。 虽小作不乞地犯残也。 难处妨处今悉分别。 是舍四边一边内有官地居士地外道地佛地比丘尼地及流水深地深坑大石大树。 是名妨处。 妨彼自妨故。 以后生难故亦名难处。 此处作之二俱重偷。 恶蛇恶龙蜈蚣百足诸毒虫处。 是名难处。 后生难故。 自妨妨彼亦名妨处。 此处作之亦二俱重偷。 是舍四边。 一归内有蚁子死举死。 是名妨处。 二俱妨后亦难起亦名处。 是处作之二俱突。 或教人作舍已舍。 行了后不白过量难处妨处。 或未成行还自成亦不如法罪悉如上。 若僧地作房。 房中间无一归佛经行路。 是亦妨处重偷。 若私房后为白衣沙弥作屋。 不白重偷为三宝作房。 众和便作不羯磨。 为三宝作大乞地不犯。 若难妨犯四人偷。 买得先成舍。 若受施不犯僧残得突。 是过量舍应还僧。 不应买买犯突。 还已听忏悔。 私房中作阁无犯。 先已白故。 若僧房中作当白僧。 不白突。 第七有主为身作大房阐陀比丘多知识故。 给施所须助作房舍。 便伐大树辄作过量。 大树义林则处有威灵神树多人所识。 又得止息。 失林树已人既不识又失荫源哉。 共嫌。 由此故王龙蛇等能作患。 害破梵行。 毁三宝故。 容四威仪。 云大者此总说房耳。 不必是大也。 若僧不与作羯磨。 不检挍僧犯突。 因此结戒。 唯有主为异耳。 其余悉如上无主中说。 第八以无根波罗夷法陀标比丘。 是六通罗汉。 成就五德。 不随爱不随瞋不随痴不随怖。 知得不得时。 为僧作分房人。 慈地比丘。 是下生故得最下房。 慈地即夜已生恨心。 明日复愚得粗食。 如是再三。 以此二事极大忿恨强令姊尼注访。 陀标云。 与我通慈言我亦先知。 佛以尼自言犯重。 即与灭傧。 佛问陀标。 汝实尔不。 答言。 世尊自知。 佛言。 汝今不得作是语。 汝忆念者便说。 不忆念者便说。 答言。 我不忆念。 世尊佛语诸比丘。 汝等当记。 陀标比丘不忆念。 为陀标作忆念羯磨。 令自忆念为犯不犯。 一切比丘不得说其犯恶。 此是守护羯磨。 教已起入禅室。 众僧即以三事见闻疑。 三事苦检挍慈地。 慈地首言。 无所见闻疑。 见闻疑事则为罪根。 无三而谤。 是名无根。 无根而谤则犯僧残。 无残而谤则犯堕法。 无堕而谤突。 作方便时轻。 说不解重偷。 闻信闻者得道人所闻也。 闻不信者于不可信相瞋谤人闻也。 不清净似清净者。 犯淫名不清净。 不杀等似净比也。 如清净似不清净者。 唯作毁禁方便不破戒也。 第九异分事中取片慈地前以无根而谤。 故姊傧身展常求谤缘。 以肆忿参会于灵就山。 逢见陀标经行林中。 时有二尼。 过住问讯。 问讯已坐息路侧。 陀标脚跌倒卧尼上。 慈地见之即以为根。 又于山下见群羊和合。 复以羊事为根。 异分者犯四重法也。 犯此罪已众不共事。 分与众别故名异分。 其余三满是四事之片。 三篇方便诸突吉通名似片。 似片中有二种分别。 众学一篇名须臾片。 将以心悔则除罪。 不经时故名须臾。 若以欲心与尼屏处倒卧其上。 则是异分之片。 今陀标屏突无心倒卧非故。 无欲屏处及倒卧身上。 突吉罗罪之轻。 至片之极。 假非其正片故名似片。 凡谤者或取片。 或取似片。 陀标无正片故。 是慈地取似片取及似为作罪根而谤。 二俱犯残也。 第十破僧缘事共诤调远为坏僧故执行五法。 向新学比丘说言。 有五法。 所谓纳衣乞食。 一食露坐不食肉。 汝等尽寿受行五法。 疾得涅槃。 不用八正。 于五法边说十四法。 非法说法。 法说非法。 非法者五法。 即非法。 八正即是法说。 言五法是法八正非法。 律者胡本言调伏。 调伏义者八正能伏三毒。 故名为律。 五法不能。 则非律也。 夫八正道向涅槃理。 满足故无残。 五法不足故是残也。 持八道非犯。 说是犯。 受五法是犯。 说非犯。 常所行是八道。 非常所行是五法。 八道是诸佛教也。 五法然调达以八道为非。 五法为是也。 勤心方便受是恶缘。 先欲破僧。 僧三谏不止。 佛后种种方便谏之乃止。 尔时有逆未有僧残。 僧残边偷也。 佛因是结戒。 从今欲破僧者。 先应三谏。 三谏不止轻偷。 众应为作白四羯磨。 谏一白。 二谏不止。 三谏重偷。 三谏不止犯僧残。 十四法十四重偷。 及谏中偷。 共成一残也。 从是有羯磨。 三谏后因众集。 调达来入受说上事。 佛重谏之。 不能令止。 世尊知时舍众而去。 复于后时众僧众会。 调达又来。 自起行筹唱言。 同昔者捉之。 初行助和。 离时四人捉之。 僧作二部。 是名破僧。 四事妄语边偷。 一大逆也。 二行二百五十人捉筹。 三行通前五百新学凡夫比丘捉筹从之而去。 三行行行得破僧罪。 于此一日天人趁乱。 八正不行。 法轮不转。 佛在世以遮法轮为破僧。 今以坏羯磨为破僧。 调达破僧已。 以有罗汉尼谏。 谏而不受。 增恚慢自以手抟杀阿罗汉尼。 次后出佛身血。 是时犯三大逆。 逆罪破僧不得悔。 破羯磨僧得悔。 凡一界内作二众羯磨。 即是破僧羯磨。 犯僧残边重偷无僧残也。 如法羯磨。 意欲坏之而不来听。 破僧边重偷。 虽来而不同犯突。 作破僧意斗乱令众作二部。 亦名破僧重偷。 非破僧羯磨直不知而散突也如水乳合安乐行水与水合。 乳与乳合。 则一味不坏。 若齐心同法则众无异趣。 一味之众安和乐道。 故言安乐行也。 律师云。 今破羯磨僧亦应三谏。 三谏不止不犯僧残。 于例乃未可安也。 律师云。 今破羯磨僧无白四羯磨也。 第十一有余比丘同意别异语调达破僧后余善比丘。 先与劬和等亲厚同意。 于私隐处愍而谏之。 乃至若多皆善比丘也。 次下言是同意比丘者。 是彼四人与调达同意也。 初先一人二人三人谏。 是轻偷。 僧中羯磨谏重偷。 助破僧四人犯僧残者。 结戒后也。 僧谏不止助成破僧。 犯四事边逆轻偷可悔。 余五百比丘犯僧残边重偷。 九清净比丘者。 调达自以为佛。 不入八中。 故当舍破僧同意别异语。 意与调达同。 即与善众异。 异众之言。 宜速舍之。 调达作佛。 四人为众。 有佛有众合而成化。 能担法故无首化大逆也。 从者重偷。 是比丘说等皆是重偷。 羯磨前也。 第十二污他家马师蒲宿等六群比丘所游行处。 坐起言语皆越威仪。 偷兰四篇众恶。 斯备信向之人。 善心悉坏。 轻贱佛法。 不复敬众。 尊者阿难入村乞食。 大被轻辱。 空钵而还。 因见集众如法驱出。 作种种非法。 名为恶行。 毁人净心名污他家。 随爱随瞋随怖随痴。 此被驱者怨辞也。 于时马师等六群比丘。 闻大众来。 知欲驱己。 或风远迹。 或迎众归罪。 或守迷本处被驱而怨。 谓犯恶不异。 去留宜同。 而今不同。 必由爱憎。 或轻我畏他。 或痴闇不达。 处心不均。 行事不平。 如是瞋恨不肯受谏。 未谏时随犯。 余篇得余篇罪。 先一人二人三人别谏时轻偷兰。 僧中一谏二谏二重偷兰。 三谏不止犯僧残也。 第十三恶性不受谏因阐陀恶性恨戾慢。 众专已自用绫悔。 他人犯戒不悔。 闻谏喻甚。 若恶若善。 其于不受。 是名难共语。 难共语犹不可共语也说所犯戒经中事我等说如所犯悉是戒。 经中事非忘造也如法如善从理名如法。 慈悔名如善共谏共罪中出故凡说戒谏悔及出罪。 要共和合。 理无专独。 故则众得增长。 是故汝勿自专不受谏悔也三谏时恶而不谏。 或断善根。 毁灭正法。 三谏至诚则思忆自受也九初罪四谏至三前五残或作方便成事不容谏。 或隐蜜不障不得谏。 作二大房。 限以应遮。 以羯磨于一事中有听有遮。 遮则当谏。 听则不类。 不类前五。 又不同后四。 又起大房存于宽泰。 宽泰之意不至迷执。 又恶不至清净。 不极重遮之便止。 不烦三谏。 波利婆沙秦言别住也。 发露已众与羯磨令其别住。 别住时外有客僧来。 要向别发露。 作如是别住与覆藏日等。 昼则为众执劳。 夜则别房止宿。 不意谦苦。 令众慈念。 然后与六夜摩那埵。 摩那埵伏断时有客僧来亦同发露。 又日日众中白众言。 我犯某罪作如是事竟。 尔所日过余尔所曰在屈辱摧伏。 故名断伏也。 若六日垂满而便犯残。 即发露者不须别住。 但更与六夜伏断。 名为本日治也。 若别住未竟重有所犯。 覆藏者随覆藏曰更与别住。 若后覆藏日少前覆藏日多者。 不须臾与别住阿浮呵那名出罪也。 满六日已二十众中为作羯磨令啼出罪。 出罪者从罪中出去也。 别住断伏四人以上便得与之。 出罪要二十人者故也。 罪责将毕。 宜令心至大众所。 临惭愧必深。 又多人证智令后无嫌疑。 爪四人得说戒。 五人自恣。 自恣羯磨一人作自咨人。 自咨人则受僧使。 余四人说师。 非受使故通有得四人说戒也。 二不空法因迦留陀夷与女人屏处坐。 有鹿子母优婆夷得初道。 可信人以所见白佛。 比丘所犯定是五篇所摄。 而彼不知何事何罪何万所摄罪。 虽定见而者不定故。 以不定为名。 若优婆夷据其罪。 自以可信故受其所见。 以不审故不受所据。 又应问是可信人。 汝有证不。 答言有证。 复应问证。 证同则受。 异则不受。 受可信人语已应取定比丘。 定比丘首实便随事治之。 若其不首与实觅羯磨。 羯磨不受便驱出觅罪。 中间不得作和上及种种师。 与人受戒比丘比丘尼。 依止师足数人。 如是种种不得。 犹如得戒沙弥。 凡三归五戒优婆夷亦名可信之人也。 第二因利比丘与女人露坐语居士萨薄呵见而嫌之。 即以白佛。 以露处亦多人所见。 必致讥嫌。 是亦不可。 虽母姊妹是亦不得。 人不达故。 律师仪云。 所以在二篇之后三篇之前。 特以不定轻五篇故受其中也。 意以为上二篇罪重说之以竟。 若有犯者宜其谛思。 故说不定之篇令其首定。 三十事舍堕者长财宜舍。 而罪隧恶道。 故名舍堕。 舍堕物持现前舍。 舍而不实何也。 令知非法起惭愧心。 则贪心薄也。 舍有二种。 一施舍。 二净施舍。 不净物应施舍。 净物长应净施舍。 三衣钵百一法用物非长。 不须净舍。 余一切长悉应净舍。 一肘已下不净施突。 已上堕。 绵糸缕三毛舍不净舍突。 若绢若布时已净施。 后作衣不须净舍。 舍堕衣未截。 贸易余衣。 余衣亦舍堕。 若受净舍人取物用突。 应夺取强令悔适。 若苦索不还受净施人犯重。 若满人乃至多人共财不须净舍。 绢布等净物大比丘边舍。 饭食善沙弥边净舍。 宝物白衣边净舍。 后求净物。 僧祇曰。 若僧中分物人得一分。 要当作同意净施。 若不作犯堕。 若二人共得物者。 未分时不犯也。 第一讫迦缔那衣长衣十日应畜安居竟得及功德衣中得者也。 十日急施讫即日舍也。 一日至十日衣已舍者无罪。 但后次续曰不断故。 第十日得者有犯者也。 为浣过十日不犯者。 顽还成故。 凡有四句。 或三衣及非三衣。 是所受用者尽具而未舍。 功德衣有二种。 具或自具。 或少一以功德衣足。 令具二戒。 以舍功德衣。 而三衣不具舍有二种。 或八难因缘舍。 或曰满舍三。 或三衣具亦舍功德衣。 功德衣当一名分利。 余功德衣利曰足舍也。 若少二及无三衣。 不得功德衣。 四或三衣不具亦不舍功德衣。 此谓已得。 少物未乞。 而足成衣名为不具也。 功德中得七利舍。 七戒无罪。 安居竟无功德衣。 不得离三衣宿。 而一月中亦得五利所。 谓数数食中前入村中后入村。 不白而去。 畜长财别众食。 不嘱食唯不得功德衣。 中施衣及离衣宿为异也。 故后坐比丘不得此日。 制已过夏分入冬分。 故夏分多游行礼塔师僧故。 檀越心喜故。 佛听先净施物。 初功德衣竟更不净施也。 第二不得离三衣宿为欲异外道故听割截衣。 为寒故听三衣。 大衣入村。 中衣入众。 下衣私处。 无功德衣及已舍为离衣。 宿后夜时失。 后因舍利弗老而衣重。 佛听众与羯磨留也。 凡老而衣重。 自咨后无功德衣。 九月日中游行。 三衣中堕重者。 众为羯磨舍一无罪也。 第三时衣因六群比丘贪求无厌故制也。 功德衣时得衣名时衣。 时衣长畜无罪。 功德衣竟名非时衣。 自手受物明非。 金银等不净物受持衣坏。 容猫子蹄失应疾纳。 却摓更受不舍堕也。 唯犯突。 若即日补不至多曰不须臾受缘。 缘边綖破亦尔也若不定功德衣竟三衣足亦得畜长财十日。 若三衣不具而得种种色。 各各未足成衣。 听畜一月。 一月已应连合。 异色成衣。 合而犹少听更求令足。 足时便作无定限。 若一种一色衣不足。 求足时便作。 不至一月。 若故不求突。 不限日月。 知更有得处为补故知大会处。 或亲理家应当更得。 为欲侍之补合令得足。 畜一月不净施。 余不作衣财。 如常净施衣。 极小二肘半三衣也。 若竭支量如泥洹僧者。 得下量受当三衣也。 第四从非亲比丘尼取衣花色比丘尼以肉奉众时着一衣。 衣极精好。 六群比丘见而贪求。 尼即施之。 自着弊衣。 世尊怪问。 因是结戒。 以三缘故遮取尼衣。 一以尼求衣难得故。 二非亲理取无节故。 三恐因是后心起非法故。 各随所乐贸易则听。 若竭支以上钱帛得贸。 三衣不贸者泥洹僧。 竭支以上犯堕。 以下突。 转债贸亦犯。 多比丘取一尼一衣。 多人犯多尼边取随尼为犯。 出家尼者未受沙忌戒故也。 凡五处不应往。 所谓大童女。 宽妇。 淫女。 含新出门女。 酤酒家也。 第五非亲理尼浣染打故衣迦留陀夷与掘多尼欲心相视漏失污衣。 尼为浣之取计自灌。 遂以有身恶名流布。 因制。 非亲以妨恶缘。 乃至一枕头名为故打。 一下名为打打浣染。 于是三事中越一便犯。 何况二三也。 语莫打染。 打染等犯者由先作方便欲令打故。 若先实无心者不犯。 云新衣未着故衣浣净得倩摓也。 浣时色脱。 如本染竟更受。 若犹有色虽染不须受也。 青黄白紫等衣受。 当三衣不戒受也。 不净色故也。 第六非亲理居士居士妇得衣跋难陀多知辨说。 强乞取衣。 居士悔惜。 瞋恚大唤贼向佛。 佛即结戒。 非亲理勿乞。 缕缘突。 乞衣舍堕。 若王若贼怨家所夺。 若火曰所烧。 若自失。 若风水所标。 以是因缘失衣听求所。 则父母亲中俱取。 七世上取。 二祖及父下取。 儿及二孙中取。 自身为七世也。 姨姑兄弟姊妹伯叔伯祖等。 七世以内是亲故也。 小母伯叔母嫂等非亲亲也。 赤麻胡麻衣也。 翅姨罗者渚沙。 染衣也。 刍麻即缚麻衣也。 无泥洹僧竭支得乞。 第七非亲理居士居士妇自恣与衣乃至上下衣应受前以结戒非亲理向乞。 好施之人哉。 有怨恨。 若唯亲是福。 非亲何熟。 又诸比丘因缘失衣。 无有亲理。 求之无所。 于是世尊复为开。 三衣有上中下。 有三衣为上。 余为下。 若比丘失衣。 施者恣与听。 取所少不得过受六肘十八肘。 是三衣段为割截故各长一肘也。 第八不得自住非亲理所求好衣跋难陀积财巨亿。 又大出息有居士。 多负其责。 无以归偿欲为难陀作衣。 求减息利。 所欲作衣。 或如是中贾。 或如是下贾。 又先无慧言恣难陀所求。 而难陀既闻便逆往语之。 当作如是。 如是上贾之衣。 得衣便去。 不为减利。 居士两失。 极大瞋恨。 世尊闻已因是结戒。 好恶贵贱应任施主。 不得自住强求好作。 若贾若色。 若量求而不得突。 得衣已舍堕。 索此得彼突。 因制出息突。 若亲理则量其贫富求之。 以理求者不过。 施者不怨。 故制非亲理也。 白衣上下衣还者以用处多故。 又令生上苦。 于乞者易故。 比丘少不更索者。 以不多畜财故。 长不还者以是彼长。 既无多用而心已舍故。 第九非亲理各各辨衣贾此亦大负跋难陀出息之物欲为作衣。 求咸息利。 难陀闻之即念一家求衣。 佛所不许。 二家合作。 不犯所制。 便作因缘。 诣二居士。 强令合作所乐之衣。 彼于难陀不随所欲。 又今所作染色贾量。 以有所在而难陀释子强令合作。 于三种中悉过本。 言当如是如是。 如我所欲又得衣便去。 不为减利。 二俱两失。 极大瞋恨。 因是结戒。 亦应任彼。 第十有四种人遣使送衣贾乃至比丘法不应受跋难陀博闻辨说。 又多财宝二事因缘致供非一。 恐物不达四种人。 皆称名遣使也。 衣贾金银等也。 非净物不应受。 又无同心净人故不受也。 受而不捉突。 受提舍堕。 沙弥不得捉不得畜。 守僧房人僧守园人。 凡受三归五戒。 若人若奴通名优婆塞也。 此等僧同意。 能为执事受名净物。 其作净使者。 应先住劝喻。 劝喻已还报。 若比丘。 比丘然后共守物而语。 后须净物得住从索。 索而过三彼则瞋恼故。 后三默然。 令其知意。 亦难陀寄商人物住。 既非时求之过。 其令失利。 极大瞋恼。 默然之制因斯而起。 十一缟絁耶作敷具缟絁耶绵也。 数具房中敷地缛也。 俱舍毗国比丘取绵作缛。 一以绵贵。 二以多害虫。 四辈讥嫌。 因是结戒。 将以害生无慈故。 难治妨业故。 奢贵非法故。 若人为作。 若是币故得受用。 十二纯黑羊毛作敷具因六群比丘制也。 以极好极贵。 难得难治故也。 十三应用二分纯黑羚羊毛既不听纯。 开其杂也。 杂既易得。 入贪着心薄故听也。 异色二分。 白色半之下。 下者半之腹脚边毛为下也。 上黑色长一两舍堕。 下色少一两堕。 白色少一两突吉也。 十四敷具满六年前纯杂及此三种。 皆房中地敷具及绵缛也。 六群贪积未听便作。 或谦薄作厚。 或谦厚作薄。 轻重大小悉嫌。 更作趣作方便欲得多畜。 因是结戒。 以六年为限。 限满而作不须白众。 若示满欲作。 要白众。 众听为作白二羯磨然后得作。 众为筹量故。 故坏听易。 截长续短减大益小。 又观老少亦业力强弱。 堪自随身尔乃令作。 云不持行亦无然持之益善也。 十五尼师檀是坐具也。 诸比丘多畜地敷及坐具。 新故相积盈满。 移枷众僧受请。 世尊往后开一房行。 视见之人谦曰。 受而不用无益于施主。 又多欲妨学非沙门法。 因是结戒。 令用故缘之。 施者得福。 受者无罪。 若有故缛纯新作者舍堕。 若无故缛纯新无罪。 十六行道得羚羊毛商人远行。 多戴羊毛。 车坏牛病无由。 致去道路多贼伴车悉重。 欲以与之复不肯受。 会有比丘。 从后而来。 商人大喜即以施之。 于是比丘负重。 随去至前聚落。 商伴嫌恨。 语比丘言。 汝为商也。 行至于此。 因是结戒。 不复听取。 后诸居士欲施羊毛。 比丘不受。 居士甚恨。 因是复开。 开而限不过。 三由旬自担舍堕。 若与他共彼亦三由旬。 若不共亦如是。 令他担过三由旬突吉罗。 绵同羊毛。 其余悉异。 凡比丘持担悉不得迳村。 迳村突吉罗也。 十七非亲里尼浣染擗羊毛迦留陀夷众中分得羊毛。 令尼浣染。 既废道业。 又年色变坏。 后诸比丘尼众共往佛所。 佛问。 何故。 具以实答。 因是结戒。 犯者舍堕。 将以亲必无恶缘。 风尘讥嫌。 亦无由而起。 故制非亲。 而许其亲理也。 十八自手取金银教他取举银则七宝钱等一切宝物皆悉摄也。 如是等物物之珍也。 有识之类莫不爱重。 亡身失道。 靡不由之。 而六群比丘之徒。 手取金银。 长者居士减共呵责。 沙门释子盍舍。 珍玩受持。 四衣如何捉金。 与贵人无异。 因是结戒。 不得捉宝。 自捉教他比丘捉皆犯舍堕。 沙弥得捉不得畜。 捉宝之罪要众中悔过也。 十九银买种种物言种种物则是一切所须之物也。 大比丘用舍堕。 金银随意所买。 若法非法无不备有。 因是结戒。 悉不听也。 凡舍堕物之所买。 尽是舍堕物也。 唯可食物贪欲得突吉罗。 无可舍故。 无渐故。 其过甚重。 要僧中忏悔然后乃除耳。 二十种种贩买有一梵志。 着赤色衣来诣跋难陀。 跋难陀见之贪心内发。 巧说方便以故衣易之。 后忏悔还索。 难陀不还。 彼大愁恼。 怨叹盈路。 将以难陀贸易。 彼衣本为贩买。 不为自畜故。 因是结戒。 不得贩贩之人。 于一切人非人。 尽生恶心。 所得财物以供三宝。 三宝不受。 令知惭愧。 一切贩卖所得之物悉皆舍堕。 应众中悔过。 为利故买。 买已不卖。 卖不买皆突吉罗。 若以同易异。 以同易同。 展转求一一舍堕。 贸易衣七日听还悔过也。 二十一长钵钵以盛食得一便足。 六群比丘多畜无节。 因是结戒。 不得长畜。 取时突。 过十日舍堕。 有三种上钵。 他饭一钵他羹果等可食物半羹。 中者求上。 下者下中。 大过上小过下非钵。 不应受持也。 二十二未满五缀更求新钵跋难陀与商人共往至市。 市见奸钵。 难陀赞善。 商人知意即买与之。 因是结戒。 不满五缀不得更求人施得受。 受已净施贪着之人。 或坏恶求好。 故令五缀。 以妨贪着。 为缀处木枝渗豆等用意三洗。 但令意尽惟不净无罪。 若先无钵而一时得二钵得受。 受一持一净舍。 若先有更求时突。 受时舍堕。 若舍时应舍新施众中舍。 众中舍者令深起惭愧。 舍心决定。 盛满中水。 次第行之。 恶者易之无还。 与之所贸之钵。 又盛水行之。 盛水行之者不欲令看好故也。 亦欲明知满而人不知名满。 凡与易者其钵必下。 故言与众中最下钵者。 彼最下钵与长钵。 比丘以其无足。 故以此耻之。 若都无人取还与本主。 若重勋增色不更受。 已勋故油者更受不持。 钵行不失不犯。 异国则失也。 二十三自乞缕使非亲理识师识六群比丘诸非亲理居士令织师织。 彼局居士散不从命。 虚作废业。 怨声外出。 因是结戒。 犯者舍堕。 自倩使人俦同犯此戒。 若自求倩织师。 若愿彼空心为作无罪。 二十四非亲理居士妇使织师织作衣居士欲为跋难陀作衣。 而先不自恣。 随其所欲。 又令作衣缕贾以定。 而难陀私化织师求作上衣。 既广且致。 用缕过部。 又得衣已不雇织师居士失缕。 极大瞋恨。 织师空作心亦怀忿。 虽求一衣二处得罪。 居士边舍堕。 织师边得二种。 若先决定许与物。 而后不与犯重。 若先心而口言与犯堕。 二十五与他比丘衣后瞋故自夺教人夺往昔一时佛欲游行。 跋难陀作是念言。 佛从大众衣食难供。 若我随行不得随意。 今当在先无求不足。 先施弟子衣与而无。 要后欲将行。 弟子不从便夺弟子。 弟子不还。 遂强逼夺令其怨恨。 因是结戒。 不听悔夺。 若先与意了后夺犯重。 未了而夺师舍堕。 弟子不还犯重。 戒文后言。 是比丘应比丘前舍。 谓弟子应舍还师。 律师云。 所诵戒无诸比丘前四字。 未详有者意。 然依文亦以有义也。 二十六十日未至自恣得急施衣有二因缘。 有一商人。 为安居故施一处僧物。 竟不安居分物而去。 商人后还甚大怪恨。 二波斯匿王有一大将。 受命将征。 急事宜施。 以此二缘有听有遮。 合而成戒。 急施人有八种。 若王夫人太子大臣大将病人女将出门。 若畏怨贼。 若十日未至自恣。 八种人以急事施衣。 手自分与得受。 以十日竟便入功德衣。 中时摄故。 若通施不别众共受。 以自恣竟分。 又十日前凡施物一切不分。 以妨乱故。 恐众散故。 十日前施主自分施受已净施。 又得急施衣而无功德衣得一月畜。 一月畜已应净舍。 若无急舍一月后。 又得十日。 若有急施功德衣竟。 长衣不得十日畜。 以前得十日故。 若前九日得急施衣。 后得一日。 如是前得八日能至二日。 计后前取之。 若前无急施衣。 后令得十日也。 二十七夏三月末过后坐未满八月先因毗阿比丘留衣安陀林中。 着上下衣入城。 还觅不得。 因是叹与衣钵。 俱后因一国。 比丘后坐未满八月。 所坐国法八月十四日十五日取八祀鬼。 因此难故听六日。 未至息恣寄衣村内避去不失阿练。 若法在阿练若处。 要依聚落以所资物易得。 有难则衣故。 南方地平北方地险。 地险难行。 地平易行。 易行故限去村十里。 乃听寄衣。 险地难行故。 限去五里。 乃听寄衣。 若二处俱减。 不听寄衣。 去以村近有救授故。 从是后一切比丘自恣前六日。 若有缘事悉用此法无犯也。 余一切时八难事起。 而寄衣去。 经宿失衣。 而不犯舍堕。 后但更受之也。 二十八春一月残求而衣半月应畜往昔一时八月有功德雨。 能消众病。 听诸比丘露地而浴。 有见谛女人。 名鹿子母。 遣人请佛及僧。 过见露浴。 使即舍还。 以所见白母。 母更遣使。 佛即受请。 供饭以讫白佛求愿。 愿听七事。 佛即许之。 雨浴即其所愿之一也。 前坐人应三月十六日求。 入四月受畜。 安居日得用。 七月半应舍。 后坐人四月十六日求。 入五月应受畜。 后安居日得用。 过一月求悉突。 过半月畜舍堕。 自恣竟不舍亦堕舍。 天竺法观天文而立闰也。 若夏节未应便润四月。 冬节未应便闰八月。 若一国中润四月。 比丘随国法而结安居。 因四月十六日结坐。 七月半自恣。 润处七月半。 于无润处则是八月半。 若无润处比丘待彼有润处比丘自恣。 则是八月半自恣。 待彼故未舍雨浴衣。 是故过不在后而返在前。 故言从求作来犯突。 受待未舍舍堕。 三月十六日求。 四月初畜。 虽于润月十六日安居者。 则长得一月。 长得一月故求畜皆长也。 又云。 凡自恣竟余夏分一月。 未过得一月。 时衣不犯长财。 今润比丘来自恣。 未得时衣。 无润比丘待有润比丘自恣。 则与彼俱得。 得时于无润者已入冬分。 冬分得时衣无救于先犯。 夏后一月犯长财舍堕。 坐前时犯过一月求突。 过半月畜舍堕也。 二十九知檀越施僧物自回向已信向居士欲供施僧。 六群比丘贪餐。 自求向已。 因是结戒。 犯者舍堕。 物应还僧中。 悔过知物。 向三二一比丘回向已突。 若回此僧物与彼僧及尼。 僧回尼僧物与尼僧及比丘僧。 如是五众人及畜生回多与少。 回少与多。 一一突。 三十服四种合消药凡药有四种。 一者时药。 时药有十五种。 五助食。 根茎枝叶果也五正食。 饼麨糒异肉。 如五似食。 床粟麦。 弟子加师。 小麦捣令碎热食之。 加师二者夜分药。 谓八种果酱。 一名周利。 二名牟利。 三名拘利。 四名舍利。 五名舍都。 六名类楼。 七名利。 八名蒲桃。 除蓏余一切果悉得作酱。 八种果酱未济。 漉澄清名时药。 已漉澄清名一夜分药。 油未澄漉。 苏未揃练名时药。 澄清揃练七日药。 蜜及石蜜亦七日药。 如牛脂脂等一切脂。 未揃练澄清名时药。 揃练澄清无肉气无骨气亦七日药。 余一切姜佳等终身药。 又诸果合滓是时药。 果果木汁夜分药。 生姜等七日药。 一切树脂未揃等亦七日药。 药过七日服不能治病故。 因以为限。 防其贪嗜也。 众生骨角折毛时药。 烧作发为终身药。 昔八月中诸比丘时行病后食时药饥虚不足羸瘦。 佛复听。 听食四种药。 所谓苏油蜜石蜜。 星宿比丘多畜诸药。 停积迳宿。 因是还开。 若病听服四种合消药。 病差则止。 若无净人可付。 有贪不能得。 听手受口受。 七日服之。 时药夜分药七日终身。 此四种药未口受手受。 净施净人得。 终身日日净人边受服。 时药时受服。 夜分药若自手受不口受。 移时应更受。 若已口受一受得夜服之。 七日药若口受手受。 七日中自取服。 若不口受手受。 应日日净人边受。 终身药手受口受。 终身自取。 若手受口不受。 故日日净人边受。 若不口受手受。 净舍已。 终身就净人受服。 为防盗心故。 一切饮食物悉从净人受。 七日药无病人不得口受服。 若病人口受手受。 药未迳宿。 无病人得服。 已迳宿不得服。 半月说戒半月不说戒突。 说则清净。 亦能净众俱意犯得悔除故。 又三默然。 令犯者思愆。 众无疑悔故也。 九十波夜提或言。 烧热地狱中烧热也。 或言。 堕恶堕恶趣。 或言。 障障圣道也。 无物可舍故。 但言堕也。 高床铁筒大坐具等。 应用而异事在后也。 第一妄语有呵提比丘。 聪明好论。 有梵志来欲与亢辨。 呵提畏之。 诳言。 乞食遂云不还。 恶名流布。 因是结戒。 不得妄语。 妄语摄四篇五种戒。 妄语得过人法犯重。 言而不辩。 辩而还隐犯偷。 以无根谤人四重犯僧残。 僧残诬人犯堕。 堕事诬人突。 凡见闻知识疑妄言。 不见闻知识。 不见闻知识疑妄妄见闻知识疑妄。 尽名知而妄语犯堕。 以贪悉痴。 故知而妄语。 爪语与知异。 悉是知而妄语犯波逸提也。 第二毁呰语姓有四种。 一劫初帝王种。 二波罗门。 初时修梵行者也。 三名毗舍。 贵族及中间姓常前谓居士。 四者首陀罗。 下杂姓也。 此四种人出家受戒。 六群恚恨作八种毁呰。 八种者种伎作犯病相烦恼骂。 语前三种姓云。 如是种何用出家受戒。 为轻毁心故一一语突。 语下杂姓一一语犯堕。 以惭耻深故语前三种姓言。 如应学伎术作。 汝所作何用出家受戒。 为一一语突。 语下杂姓一一语犯堕也。 解已更说解者犯堕。 若不解突。 语四种人言。 汝是犯后四篇戒。 如是恶病相。 如是重烦恼。 如是二种恶骂人。 何用出家受戒。 为又作出家在家骂法。 以毁呰之。 于彼四姓一一毁中一一犯堕。 八种之外更以余事毁大比丘者突。 若以八事毁呰沙弥白衣非人畜生悉突。 若如实毁呰。 毁呰而非妄语。 毁而不实。 是毁呰妄语也。 第三两舌两舌之恶虽被和善。 六群纵逸轻作无耻。 虚讲无端。 斗乱彼此。 彼此恼乱。 己亦丧业劳形后思功言媚说。 身口意业皆悉不善。 斗余比丘令作二部。 欲两处卖思二边异说。 语前三姓出家人言。 某名某姓某病某作某相。 比丘言。 汝等如是种。 何用出家受戒。 为解与不解。 解已更一一语突。 伎作亦如是。 语下杂姓。 若解已更说。 解者一一语犯堕。 不解突。 伎作亦如是。 以后犯病相恼骂五事作两舌语。 四姓比丘彼解。 解已更说。 解者一一语中犯堕。 不解突。 更以余事离别大比丘突。 以八事别余一切人非人悉皆突吉罗。 第四僧事如减还更发起睒弥比丘恶姓多瞋。 斗诤不止。 世尊舍去至舍卫国。 长者居士减共嫌啧。 比丘愧惧。 追佛求悔。 众既断决。 彼亦和解。 六群比丘教聚还起令诤。 一相言诤。 总下诸诤。 就中更开下三耳。 二无根谤诤。 三犯戒事诤。 四常所行事诤。 谓说戒自恣一切羯磨。 及诸僧事中有时诤起也。 凡有五种比丘。 一旧比丘。 二客比丘。 三嘱比丘。 四犯事比丘。 五见事比丘。 此之种比丘起四种诤。 众如法以七事灭之。 若如法灭事中作如法相。 不如法灭疑相还更起者犯堕。 不如法灭作如法灭想。 疑相还更起者犯突。 不如法相不如法相还起无犯也。 五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迦留陀夷欲火炽盛。 二篇之戒已制。 不听异。 因言说散其烦结。 好为女人说异处相。 或向女说母。 或向母说女。 恶名流布。 因斯而制。 有知女人不得为说。 说色无常是一句。 及至识无常是五句。 若说六入是六句。 若不问而说不得过五。 过五六语语犯堕。 若说偈说品说经过者悉犯堕。 恐因法起非法故。 限以防之。 若都不说恐生劣想故。 宜少说令得敬信。 若女人自问法得随问答之。 又得与受三归五戒八戒。 若呗咒愿及叹说施福无犯除。 有知男子。 谓白衣能知好恶者。 有智女人亦如是。 大比丘沙弥为伴不得说。 说者突吉罗。 四比丘为伴无犯也。 六以阐陀偈可教未受具戒人阐陀波罗门书也。 其义味偈句与佛经不同。 又教佛弟子合声而诵。 随音声故名味不同不正。 句偈不足。 阿蓝弥国比丘。 是波罗门子。 教未受戒人。 用其本法合声而颂。 随音声故名味不正。 句偈不足。 毁损正法。 增长邪习。 如是教者佛所不听。 若教沙弥白衣同犯堕。 法正习未深。 随邪深故。 又细声相乱言不辩故。 教具戒人突。 彼已决定心不移故。 又声相似不相乱故。 教未受具人。 句味足与不足作外道声者犯堕。 欲舍本声不能得无犯。 若用法音声名味具足。 先所诵经二人合诵无犯。 律师云。 说竟说。 谓二人本悉外道。 俱颂一经。 而一人忘一人诵竟。 然后一人复诵无犯。 又师徒本俱外道。 受法弟子未知法语。 得合声受诵名为郁提舍。 又弟子作外道声闻。 师得随问答无犯。 合声俱犯突。 七未受具戒人前自说过人法恶宜发露。 功德宜隐。 摩求何边。 比丘向人自称。 未得言得初篇已说也。 若实得自称犯此堕法。 沙弥白衣轻躁不定。 好忘宣传。 难以实告。 又于白衣求名利。 若向说实俱犯此戒。 说得四道禅定三昧安般不净。 见天龙八部向人说悉犯堕。 实若持戒向人说突。 若见旋风土鬼向人说亦犯突。 受法禅师具戒同意向说无罪也。 第八若比丘知有恶罪向未受具戒人说犯堕除僧羯磨犯五篇戒皆名为恶。 除比丘比丘尼余一切悉名未受大戒人。 向是人说他犯戒。 前二篇说罪名犯堕。 说所作事犯突。 后三篇说罪名说事悉犯突。 除僧羯磨者。 若比丘白衣舍作恶犯戒。 令他瞋恨。 现前僧应和合差一。 有五德比丘。 为作白二羯磨。 今至彼居士前说其过。 恶比丘作恶处及所作恶应说。 若向异处异人说突。 若作说罪羯磨已。 彼恶比丘为恶俞甚令僧得恼。 应作白四羯磨。 令一切僧随彼作恶处。 随意随时说其恶事。 然不得说五篇罪名。 若说犯突。 余非羯磨比丘一切不得说他恶。 得说他恶凡有五种。 第一于五篇中。 若见见想不见想。 疑想闻亦如是。 第二若见他犯初篇戒。 或谓犯僧残。 或谓犯后三篇。 余四篇亦如是。 若说时还说本名本事。 第三见他犯初篇戒。 生疑为犯波罗夷。 非波罗夷余四篇亦如是。 后疑断还说本名本事。 第四见他犯初篇。 疑犯余四篇。 见他犯余疑亦如是。 后疑断还说本名本事。 第五见他犯初篇戒。 疑犯余四篇。 余四篇亦如是。 后疑断定生本事想。 还说本名本事。 五种说他罪。 于前二篇说本名犯堕。 说本事犯突。 后三篇说本名本事悉犯突也。 九先欢喜听后如是说比丘随亲厚意回僧物与陀标罗汉常知僧事。 而少欲知足。 衣服粗弊。 慈地比丘共众和仪。 与一好衣。 寻生恶心。 复欲斗乱。 作如是言。 随亲厚故回僧物与他犯堕。 凡众先同后异。 悉犯堕也。 十何用半月说此杂碎戒为五篇和合名为杂也。 阐陀比丘恶姓恨戾。 有过不改。 闻悔喻甚闻人传时便发慢言。 何用半月说此戒。 为生说此戒故。 令人悔恼。 坏其善心。 忧煎内熟。 愁苦无欢。 盛欲返戒。 戒为道根。 众圣所重。 五篇之文出自佛口。 若轻戒者则轻三宝。 凡轻呵经律及余随律经悉犯此戒。 戒是沙门法。 轻戒毁禁则非沙门。 故轻戒经一一语犯堕。 轻余经一一语犯突。 十一杀众草木阿腊国比丘除经行处草木。 外道谓为草木有命。 言沙门释子无大悲心。 又木互比丘手伐大树。 树有一鬼。 鬼携将二子来至佛所。 苦自哀诉。 树则我舍。 我之所依。 冬末春初各有八夜寒风猛烈。 我将何托。 此二因缘嫌怨同责。 又多事务妨乱道业。 以是义故不宜剪伐。 生草木等不得断。 断者犯堕。 枯作生想断者犯突。 复次三戒守护佛法。 若王太子出行国界。 见剪伐人。 取令刈获。 见掘地人。 取令垦殖。 见揭担人。 取令举舆。 若比丘为此不勉三后。 三后所逼则行道事丧守戒。 无为高尚。 其事则永绝世烛。 三业弥就所制。 如浅为防至深。 五声五果等未好熟刀净抓净。 已熟火净。 肉生面欲生为药火净。 胡桃火净。 蜜水净。 鸟食残果即名为鸟净。 净果得食皮而不得食子。 凡食不净果得二罪。 食皮肉犯突。 食子犯堕。 若教他作亦如是。 若语净人言。 为我净是取是。 或言汝知是。 或言不须此树。 或言树此妨净人解意。 若为净为取。 若为除去无犯也。 十二嫌骂陀标比丘成就五德。 为僧作分食人。 慈地无福。 每得恶食。 便于面前嫌恨恶骂。 已佛制不听。 后复嫌恨屏处恶骂。 令其闻声重制。 若现若隐嫌恨恶骂。 令被闻声二俱犯堕。 若俱不闻突。 若僧羯磨维那等十四人。 以嫌恨故作如是言。 彼无五德。 众何以令作嫌。 一及众此则犯堕。 若恶邪不除不见摈等十二种犯罪在众与羯磨。 众与羯磨中闻讥嫌者突。 以有罪故轻也。 彼罪已除瞋讥者闻则犯堕。 不闻突。 又如众与陀标忆念羯磨。 与施越无痴羯磨。 羯磨舍与不舍瞋讥如是二种人。 闻者犯堕。 不闻突。 清净无罪故。 若同房异事同事。 异房作差会人瞋嫌者。 闻已不闻突。 以情厚薄恨故罪不至重也。 十三不随问答恼他阐陀犯戒。 人教令悔。 答言。 道谁有罪耶。 我不信。 君能说我罪。 佛令众僧与阐陀作白二忆念羯磨。 令诸比丘忆念其过。 以此罚之。 如阐陀比丘亦应如是治之。 因是制戒。 若以作忆念。 以异事恼他犯堕。 若未作忆念羯磨。 用异事恼他突。 阐陀后更有罪。 诸比丘谏之。 默然不答。 亦为作白二忆念羯磨。 羯磨竟用默然恼他亦犯堕。 未羯磨恼他突。 若病若惊畏故默然无犯。 若入上坐房衣服不正。 上坐语之。 默然不答。 若上坐不喜故入其房。 如是比丘凡不顺他意。 令其心恼悉犯。 如此戒上坐犯下坐不辞谢犯吉罗也。 十四僧敷床卧具乃至不教举往昔一时众敷床敷坐。 已不举出行受请行。 于后大雨悉令污湿。 世尊在后开房收举。 因是结戒。 公私普制。 若众若私所用之物敷已不举。 若一渧一波逸提。 有五种床。 唯何萨蹄。 余四不得分。 一日为五时。 地了中前日中晡时日没。 地了敷不举。 至中前犯堕。 余经时亦如是。 敷已不举出门外。 四十九步犯堕。 出墙外少许。 至地了时突。 不嘱人游行诸房亦突。 若之俱共敷后去者应举。 若二人共见。 应一人举床。 一人应举褥。 若初出入直两。 若八难起。 若失户钩无犯。 僧床敷具不得在上食。 卧具不得着大小污也。 听法不犯。 私物不举犯突。 十五房中敷具不举有二客比丘来宿一房。 房无床坐。 一敷草地。 因一敷坐具不举。 人去后悉生虫。 佛后见之。 自出爆晒。 房中不举悉犯此戒。 若客比丘不嘱知事比丘。 及诸可信人。 又不留物去。 而不好举。 后夜时犯堕。 坐物去作还相突。 驽比丘不举去。 至地了时突吉罗。 十六比丘比丘房舍中瞋恚忿心不喜自挽出教人挽出房舍卧具四方僧物。 夏安居三月。 冬四月。 不分春秋。 日日应易房。 随上坐所乐故。 为安客僧故。 令心无系故。 沙弥随师得分。 众不与房分。 唯卧具一切共分。 先与上坐。 尽则已。 初时未制。 分房易住法。 众多比丘共会舍卫国。 有一住处。 房舍未治。 众共分布。 各各修事。 六群纵怠不共修治。 见他治竟便随小夺之。 我大必小法应见避。 牵挽逼趣令其出。 自挽教他挽。 能者二俱犯堕。 不能者二俱突。 以是因缘故。 不异者语小不便应去。 若无外内等急疾异缘。 而挽出者犯堕。 十七知诸比丘先安住敷卧具后来强以卧具自敷教敷迦留陀夷为人恶眠。 墙大唤。 先与一比丘宿。 令他失眠。 饮食不消。 身体发创。 复于异时二人一处。 迦留陀夷知他先住。 不问彼人强安卧具。 彼说先事云。 我不乐。 迦留陀夷言。 我自乐耳。 汝若不乐自当出去。 因是广制。 以防恼乱故不得共床。 床应相远不得并敷。 若他敷相去一肘。 恐防他眠故。 乱坐禅诵经故。 防非法故。 远嫌访故。 若自敷令他敷。 能者犯堕。 不能者突。 若故恶眠作诸声音犯堕。 火之燃灭。 户之开闭。 若语若默悉应知时。 凡不烦他。 非时相恼悉皆犯堕。 若二人共住。 一强一病。 而所欲不同。 欲开一欲闭一。 欲明欲闇。 随病人。 不随犯堕。 若二俱病。 小者应更觅住处。 若更无处应随重者。 若俱轻俱重。 应随上坐意。 十八比丘重阁上二客比丘共住阁房。 一房在阁上。 一阁下坐禅。 阁上比丘用力。 而坐床坏阁陷伤下比丘。 若坐卧时皆应安徐。 十方僧物故。 求难得故。 妨行道故。 恐恼乱众故。 应当安详勿损床褥。 凡坐卧众床敷不用意者悉犯此戒。 若以木石等坚物。 枝脚一一犯堕。 非坚物支无罪也。 十九欲作大房知水有虫自浇草土教人浇阐陀比丘作大房。 知水有出用浇土。 余比丘言。 水中有虫。 汝宁知不。 阐陀比丘言。 我自用水不用虫。 凡内见虫。 不得用水。 有虫虫想。 若有虫无虫想。 若疑悉犯堕。 无虫虫想。 若疑犯突吉罗。 无虫无虫想无犯。 自用教他用。 随虫一一悉犯波逸提。 二十作大房有一居士。 以十万金钱与阐陀比丘。 秀其经管为僧作房。 阐陀懒堕。 一曰顿成下湿。 上重一时崩坏。 居士大恼。 因是制戒。 从今作屋。 应当以渐。 若覆屋时。 若瓦草木两行应止住。 须壁下燥。 然续苫。 苫时若白衣不知者比丘自苫。 一行为作法。 或第二行未竟。 约剌已应舍去。 为妨行道故。 不欲呵恼作人故。 不欲催令速竟故。 避后檀越竟故。 若比丘自苫。 苫竟第二行不舍去。 随所用木草瓦一一犯堕。 用板鸟翅轻草无犯也。 二十一僧不差教戒比丘尼世尊疲极不复教授。 次令僧教授。 至于临终。 六群比丘亦次教授。 舍置教事而说非法。 尼僧白众。 众白佛。 因是结戒。 不羯磨差而教授者。 一比丘一时教一尼一堕。 多尼多堕。 众多比丘一时教一尼多尼亦如是。 于后一时六群出界外。 自相差。 次差。 次已还入界内。 尼众来时云僧差教。 又置教事为恶如前。 复重结戒。 要备五德乃听羯磨差教尼众。 何等五。 一二十腊。 若过二十。 二具足持戒。 若解威仪。 三能颂解通二部戒。 四正语说法。 辩才清净。 五不犯十三事。 不污三众。 三众者六法尼沙弥沙弥尼也。 凡污出家人其罪甚重。 黄门二根皆由于斯。 坏七宝塔犹轻。 毁他戒身其罪过是。 是故此人不堪教授。 博以尼众心不敬信。 亦恐无惭愧。 复起非法。 虽已悔除犹故不应。 若五德中一事不足差。 则非差教者犯堕。 成就五法已。 已差而未僧中羯磨差。 而未僧中羯磨差而便教授者犯堕。 已羯磨差未语令教。 教者突。 已语未僧中语亦突。 已僧中语而未问尼众言。 悉来集不。 而便教者犯堕。 以问而未说八敬法。 便语同伴比丘。 令说者亦犯突。 已说八敬法而不语。 令说亦犯突。 二十二僧虽差教戒比丘尼乃至日没难陀善说尼众乐法。 逼暮还城。 城门以开明旦早入。 守门人讥嫌。 因是结戒。 若教尼不得至日没。 若日没生没想。 没生不没想。 若没生疑想。 教者悉犯堕。 若未没生没想。 若疑想。 教者悉犯突。 若若未没生未没想。 教无犯。 二十三作是言比丘为利养故教授比丘尼六群比丘自知不复得教戒尼。 瞋嫉心故便作是言。 诸比丘为衣食时种种利养为尼说法。 因是制不听作如是言。 随其所说一一物中一一犯堕。 二十四与比丘尼议共道行乃至一聚落犯堕除因缘。 因缘者若多伴所有疑怖畏。 六群比丘与助调达尼。 共期同道行非法。 调戏作诸恶业。 或前或后。 有诸居士。 闻而讥嫌。 因制不听与尼共行。 于后一时诸比丘众。 从憍萨罗欲至舍卫。 到险道中须待多伴。 伴至将行。 尼众随之。 以结戒故比丘不许。 比丘安隐得至所住。 尼众在后悉遇恶贼。 尽失衣物裸形而尽。 因是复开除有因缘。 因缘者行有多伴道有贼难。 疑有二种。 或疑失衣。 或疑失食。 随名疑失。 比丘应为易担持去至安隐处。 应以还彼。 语令随意不得共行。 共行至村犯堕。 中路还突。 若向空地五百弓犯堕。 中路还突。 若与王夫人共行无犯。 二十五与比丘尼期共载船上下水除直度六群与助调达尼共载一船。 调戏非法。 白衣讥叹。 因制不听。 又于后时欲过险路。 比丘在船。 尼欲寄载。 以结戒故比丘不许。 比丘安隐。 尼后被贼。 因是复开。 若先期共载一船上下水犯堕。 若共期载一船上下水从一村至一村犯堕。 中路还突。 一僧多尼僧他尼一一僧众多波逸提。 若一僧一波逸提。 多僧二尼亦一一僧一波逸提。 若尚空地五百弓犯堕。 中路还突。 若不期若直度无犯。 若风木所失济。 若前岸崩。 若失行具上下悉无犯。 二十六与非亲理尼衣先遮取。 今遮与。 有一比丘。 从非分衣处出。 修兰尼见而问之。 因从索衣。 比丘即与彼与彼衣已。 自着弊衣。 佛言。 若是亲理应知有无。 以非亲故直取而去。 又恐因是起诸非法。 是故不听非亲。 亲想及作余六众想与衣者犯堕。 亲非亲及余六众相与衣者突。 实亲非亲。 若谓若疑与不净衣。 谓驼毛衣牛毛衣羖羊毛衣杂毛织衣。 与此等衣者突。 以不堪受持非重物故。 二十七与非亲理尼作衣迦留陀夷为掘多尼衣。 当中条作男女和合像。 掘多来。 取卷条与之。 不听舒看。 掘持还于尼中舒之。 尼众讥嫌。 因是结戒。 为非亲尼若浣若染若载簪。 一一事中一一犯堕。 若刺针针犯堕。 若直缝针针突。 以不如法不任受持故。 若绳线若箦缘皆犯突。 二十八共尼屏覆处坐迦留陀夷往至掘多尼房。 屏处坐语。 尼众白佛。 因是结戒。 欲心狂发。 不择亲疏。 讥谤之生亦无分别故一切断也。 一坐一堕。 若十起十坐十波逸提也。 二十九与女人独露处坐迦留陀夷掘多居士妇。 独露地坐语。 白衣讥嫌。 因是结戒。 随起更坐犯尔所波逸提。 若坐相去五尺一丈已还犯堕。 去二丈五突。 去三丈若过三丈无犯。 三十知尼赞因缘得食波逸提除先白衣时若因缘迦叶等四大声闻受居士请。 偷兰难陀比丘尼先在其家。 赞叹调达。 轻毁迦叶。 迦叶闻声尼还赞叹。 居士夫妇驱之令去。 因是结戒。 尼叹得食不听受也。 若先受请。 尼于后叹受之无罪。 若叹因得食便犯堕。 后有居士请比丘。 食已暂行令相识。 尼往迎。 以结戒故比丘不往。 居士还既还食时已过。 比丘失食。 居士甚恨。 因是复开除。 先亲善。 亲善在先食不由尼。 尼后赞叹受之无罪也。 若施主先请尼。 嫌食不美。 劝作美食。 食犯堕。 乃至尼教与少姜着食中。 食犯突。 三十一数数食除因缘因缘者病时布施衣时有长者子。 父母终亡资财亦尽。 欲作功德生第二天。 以无设福便为他庸作。 庸作得财供饭众僧。 僧因节曰多受饼肉。 虽受其请所食甚少。 施主愁恼。 即以白佛。 佛呵数食。 而未结戒后受舍卫大臣请。 亦以节日但食干麨。 所食甚少。 大臣嫌责。 所辱众僧。 因是结戒。 不得数食。 数食者移处食也。 以多贪着故。 难消故。 妨行道故。 外道法故。 如小儿故。 不听移处数食也。 若一日满处来请应以一施人。 若无日兼食悉犯堕也。 后诸比丘疾病羸瘦。 特开病人听数数食。 若热风治三种病。 若得好色香味三种美食。 一请不足听受。 二请如是乃至三四。 三四不足渐食。 至中后诸长者为施衣故而设饭食。 佛以衣难得欲令取衣。 听因衣数食。 若受无衣衣请。 如后分别。 或时二家一时来请。 请时有衣食。 食时二俱有衣。 比丘无罪。 或时二家请。 请时俱有衣食。 食时无。 比丘受请时不犯。 食时犯堕。 或二家请时二俱有衣食。 食时一有一无衣。 受请时俱不犯。 食时无衣边犯堕。 或二家请。 请时食时俱无衣。 比丘受时犯突。 食时犯堕。 或二家请时无衣。 食时俱有衣。 比丘受请时犯突。 食时无犯。 或二家请时俱无衣。 食时一有衣而一无衣。 比丘受请时俱犯突。 食时无衣边犯堕。 或二家俱请时俱有。 食时一无衣。 比丘于无衣边受请时突。 食时犯堕。 或二家俱请。 请时一无衣。 食时二俱有。 受请时无衣边犯突。 食时俱无犯。 或二家俱请。 请时一有衣一无衣。 食时俱有衣。 比丘受请时无衣边犯突。 食时俱无犯。 若多有衣食请。 请食时悉有衣。 比丘一切无犯。 后诸长者节日集会。 苦诸比丘。 因开节日得数数食。 或有人见吉凶相故设食求福。 或尊重有德故为设食。 或以宝日。 或以黑月白月。 初吉之日而设供食。 或众常食。 或别房食。 或请众或别请。 凡节会日长者未请。 上诸请食皆应与他。 而受彼请故。 言彼与他竟受彼中食。 若出家五众诸食不应与他。 以无管积作福难故也。 三十二施一处无病比丘应一食有等施檀越无人处作房舍。 安置床坐卧具饮食。 一切供施无所齐限。 是则名为功德之舍。 时世大俭饮食难。 六群行至是舍。 既得饮食不闻复去。 复有人来求一住处。 六群凶强。 舍主由之欲令其去。 而不敢发遣。 世尊知之。 因是结戒。 不听多受。 于此舍中得一宿一食。 故名食处也。 过一食犯堕。 过一已若此处宿不食犯突。 应此处宿。 应此处食。 以处宿此处。 食犯突。 以处食此处宿亦犯突。 二食二宿二俱犯堕。 后舍利弗病行至此舍。 以结戒故不敢过受。 因是开病。 病则随意。 若八难处。 若先自恐。 若亲理。 若欲入险道住中待伴。 若多有福德。 福德舍自留住皆无犯。 三十三到白衣家自恣多与若饼若麨若复二三钵应受。 受已出外应与余善比丘。 胡本中无善字也。 波罗门女出适暂归家为作饼麨。 欲送还失跌。 难陀知三四弟子悉乞持去。 乃至三作三索令尽。 夫嫌迟绝昏更趣。 尔时呵啧而未结戒。 又复一时吉星出日。 商人来期。 期共采宝。 波难陀龙一商人取麨令尽。 失伴被劫为贼所害。 以二缘结戒。 故言。 若饼若麨凡有三种钵。 听称食畜。 一分羹二分饭。 上钵三升。 中钵二升。 下钵一升。 灭此非法。 天竺国法为乞人作分。 或三升或四升。 故佛听上钵取一。 中钵取二。 下钵取三。 故言二三钵。 此谓二三人共俱乞食。 故因为限。 过是犯堕。 取以计长应与余比丘。 又应量主人有无取定。 而已过亦堕。 后有人来应外与之。 若不分与应语言。 我于施主已取尔许。 尔许在。 若悉取应语言。 我已尽取。 汝勿复入。 若不分而不语突。 若前已语而后人犹入。 入者犯突。 若不长不分无罪。 但应语后令知。 律云。 上钵受三升。 饭一升羹半余可食物。 而律师云。 钵正受三升。 以饭虚足容羹等。 故中下钵亦应如是知之也。 三十四不受残食法而食犯堕迦留夷是释迦子。 形相奇特。 色如莲花。 后为毒蛇所啮。 颜色变黑。 眼赤齿白。 萨夜乞食。 电光暂现。 有娘妊母人。 见以为恶鬼。 恐怖大唤。 倒地堕胎。 因制一食。 一食故诸比丘羸瘦无力。 又听食竟未起得食果菜等助之种助食。 后入城乞食。 得五助食。 杂以正食。 不敢辄食。 饥瘦无力。 又听食竟未受五种正食。 后入城乞食。 得诸菜杂五食。 故不敢辄受。 犹故饥瘦。 又听食竟未起自恣。 食五种似食及余菜杂五正食。 后病比丘残食狼藉。 乌鸟竞来。 鸣唤喧。 后听看病人食竟受残食法。 食此残食。 若病人非一食人。 应更从余一食比丘受。 若病人是一食人。 而未食者得就受残食法。 又以比丘有诸因缘。 食不足故听受残食法。 受残食法应就一食比丘前。 胡跪持食。 作如是言。 长老忆念。 我今从长老乞残食法。 长老为我作残。 一食比丘为取一口。 然后得食。 若受残食法。 若不如法受残食法者犯堕。 若但饱不复得受残食法。 受残食法突。 未饱而嘱不须复受残。 未饱不嘱得受残法。 若以钵食着地。 膝上不名受残食法。 食之犯堕。 以不授被一食丘比故。 若二人手不相及不名受残食法。 彼一食比丘不得取故。 若不净食不名受残食法。 俱不应食故。 食者皆犯堕。 若欲食五助食而用五正食。 令他作残食亦不名受残食法。 若食此五助食犯堕。 欲食五正食似食。 而用余二五种食作残亦如是。 凡有四威仪。 所谓行住坐卧。 比丘行路有洗口。 竟时食时。 食竟时悉得受残食法。 若行应行受。 不应住坐卧受。 受而不食名受。 食之犯堕。 住坐卧亦应如是。 知术尽不成字不须嘱。 若食饱已作休息。 虽未起不得更食。 食者犯突吉罗。 三十五知比丘食竟不受残食法强劝自恣与恼他故堕结残食戒竟有二比丘。 一持戒。 一不大持戒。 持戒者见彼数食呵啧非一。 彼人不堪欲。 为生过知不受残食。 伺不忆为恼触故。 强劝令食。 食时便讥二人俱犯堕。 不知而劝无犯也。 三十六别众食除因缘因缘者病时乃至沙门施食时调达将欲坏僧。 学五神通种种变化。 国主倾心。 合境归向。 供养悉全多。 以衣食与诸比丘。 新学浅识。 随利而去。 因是不听别众而食。 为坏恶众势力。 不令破僧故。 令诸白衣于众僧福田得大功德故。 令众和悦心无二故。 凡有三种界。 羯磨界聚落界空地界。 若比丘若白衣于羯磨界内。 若寺中若白衣舍。 别请四人异房一处共食。 是名别众食。 食者犯堕。 若清众中一人。 若迸少许与众。 若与僧须一人施主。 通供界内僧。 而处处别与食。 食者悉无犯。 若聚落界内二施主。 各于一处饭众。 众各四人。 亦名别众食。 食者犯堕。 聚落界内一施作异食饭二众。 食者得突。 不犯别众食。 二处更互请。 众中一人无犯。 又上二界内二众食时。 各三人食竟。 后一人食。 无犯。 若界内师徒四人共财共食。 是非法不名别众食。 病人别众食无犯。 若作衣妨乞食。 乞食妨作衣故。 作衣时别众食无罪。 以三衣不足犯突。 又妨行道故持听也。 行道疲极故。 或恐失时故。 或求好伴难得故。 或恐失伴畏日没来。 去二十里得听。 村界内别众食无犯。 明欲行令得食。 昨以来今亦不得。 若欲及船恐有诸难。 或以疲极别众食无犯。 大众会时者。 谓上至千万。 下至八人。 听法因缘。 一时大集世既不丰。 人众殷并应作是言。 今时俭众殷饭食难得。 如乞食者别众无犯。 又僧有客旧。 旧四人客三人。 旧得别众食。 旧是根本僧故。 客四旧三。 客不得别众食。 请旧僧一人。 沙门是外道出家者也。 出家婆罗门是洴沙王甥。 以王事佛故欲请比丘。 比丘以结戒故不敢辄受。 佛为破外道憍慢故。 开听受请不犯。 别众然自来请。 不自下食。 受请时无犯。 食时犯堕。 不自请自下食。 受请时犯突。 食时无犯。 不自请不自下食。 受请时犯突。 食时犯堕。 自请自下食无犯也。 三十七非时食十七群释子。 形相端严。 人所敬爱。 白衣见之唤与酒食。 便非时饮食。 恣意盈醉。 醉畅之后抚掌唱乐。 因是不听非时而食。 从中至天明名非时。 非时中非时想。 非时时想。 非时中疑。 食者悉犯堕。 时中非时想。 时中疑。 食者犯突吉罗。 时中时想不犯。 三十八残宿食食应言受宿食食。 无残字也。 道贵小欲。 无所藏积。 犹如飞鸟不留余。 而世唤比丘。 一日再乞食。 一已足留一干之明日受食。 以此因缘不听宿食法。 贪着故。 离白衣法故。 若今日手受明日食。 是名受宿食。 食者犯堕。 不手受而不净施明日受食犯突。 手受已净施人明日食亦犯堕。 受而不净施明日与人无犯。 若心舍已了彼还返施食之无犯也。 三十九不受饮食着口中堕迦罗比丘冢间止住。 死人之间食。 辄自取食。 众人疑其常食死人。 恶名流布。 因是结戒。 防讥嫌故。 舍盗方便故。 习大法故。 弃世业故。 故入口之物。 一切应从净人受。 不受而食犯堕。 不受而触突。 除水杨支轻贱易得故。 无遮惜故。 无贪积故。 若非时人不与。 不从净人受。 若菜果等不作净。 若不净食。 食此五四三二一应如是知。 食人肉偷。 不净故。 大比丘手触食不净。 食者犯突吉罗。 若不如是一切无犯。 四十美食自为身索犯堕释摩男得初道供养。 众僧下种种饮食。 六群贪餐得已复索。 索诸乳酪种种上味。 因制不听自求美食。 去贪味故。 以难得故。 致嫌责故。 又美与不美一不得求。 求饭等常食果菜得与不得犯突。 求苏酪鱼肉食美味。 不得突。 得者犯堕。 求酪浆等得不得犯突。 若乞食振锡杖弹指。 主人问言。 比丘何求。 答言乞食。 问须何等随汝所欲。 答其所须食之无犯。 乞应以次。 越次突。 除病者以苦恼故。 自废废他行道故。 除亲理不嫌责故。 人自与取亦无罪也。 四十一知水有虫取用犯堕阐陀比丘作是念言。 浇泥草土先所不听。 今者自用故应不犯便耳。 虫水随意入用人。 问何故用此虫水。 答言。 我自用水不用虫。 因是复结。 若有虫水一切悉犯此戒。 浇泥草土以说有虫。 虫想无虫想若疑。 用者犯堕。 无虫虫想若疑。 用者犯突。 无虫无虫想。 用者悉无犯也。 四十二食家中卧处坐谓女为男食也。 有居士新婚。 唯欲是食。 难陀相识。 数往语妨其欲食。 彼大瞋恚。 因是不听食家处坐。 随起随坐一一犯堕。 以恼他故。 或被害故。 或致谤故。 若得道家受五戒家。 若彼父母在若夫妇二人俱受戒。 若是舍多人出入住坐无犯。 若一人受戒住坐犯突也。 四十三食家中独与女人卧处强坐食戒如上。 有家。 新聚而夫不在。 而难陀于彼欲食处坐。 后有比丘。 就舍乞食。 后还精舍。 难陀自说。 因是制戒。 食众覆处不得独与女强坐。 舍内遮非法故。 防讥嫌故。 是中以三事故犯。 一者食家。 二者独与女人。 三者深隐处。 此三事故犯。 此堕法起以还坐堕。 若闭户虽外有净人亦犯堕。 若开户向外有净人犯突。 若开户向内有净人无犯。 四十四裸外道若出家男若出家女手自与食犯堕毗罗然国主阿者达王。 请佛及僧。 安居三月。 如来宿缘。 王遂迷忘。 三月将过。 余有七日。 佛遣阿难白王欲去。 王闻惊喜。 间其所由。 阿难以宝而答。 王乃忆悟。 惊惶惭惧。 请留世尊。 世尊不许。 求供七日。 佛哀受之。 七日以讫。 至跋者国省达耻愧。 送食追佛。 跋者国中咸责彼王。 日日致供。 令无空缺。 追送之诚亦无由得。 设观其所少。 所少唯当设术。 佛先来听。 众咸不受。 佛愍彼故。 开令受术。 受术已讫。 王欲还国。 种种食具委地而去。 时有五百乞人。 随求食众食之余常以与之。 有人问之。 何处得食。 答言。 是秃居士常与我食。 于是结戒。 不复听与。 后至舍卫。 众僧会食。 二裸形女就阿难乞。 阿难即以饼分与。 二人饼相连看。 阿难不觉。 一人得二。 一人得一。 得一者索半。 得二者不与。 彼便瞋谤难。 是汝智前乞食。 梵志已作毁言。 今此裸形女复兴丑谤。 因是广结。 一切德九十五种。 出家外道悉勿与。 与食者犯堕。 彼食不消。 或病或死别中恶谓饭与毒。 彼无惭愧。 起诸邪谤。 以此小慈毁灭佛法。 不与之音断可见矣。 若裸形人病。 若是亲理。 若来受戒。 与食无罪。 若于众求索水果。 听其自取。 若在家波罗门与彼无罪。 以其亦少信佛修善根。 四十五军阵发行往观犯堕除因缘波斯匿王将行征伐。 严饰四兵。 阵师习战。 六群共往观之。 王及士众咸共嫌责。 比丘之法大悲普念。 何用观是害生之具。 因是结戒。 不听往观军阵。 观军陈犯堕。 后王及大将欲见比丘。 因是复开因缘得往。 往而故观亦堕。 四十六到军中乃至二夜应往过宿堕虽有缘听往。 往应时返。 六群比丘二宿不还。 致人疑怪。 因是复结。 即听二夜过是犯堕。 四十七乃至二夜军中往观军发行乃至军阵合战犯堕亦遮习战也。 得二夜不得观。 而六群因观。 观见者犯堕。 欲观不见犯突。 有缘自行见无犯也。 四十八恚忿不喜打犯堕十七群和善。 六群弊恶。 增疾故手打十七群。 令彼啼唤。 佥共慊怪。 比丘之法应以谦下为本。 慈忍为先。 云何手打出家之人。 若以手脚一打一堕。 五指一时五堕。 以碎惨沙掷之。 沙沙悉堕。 若余身分打犯突。 若大打比丘令极苦偷。 小打令畏伏犯堕。 余一切在家出家大打极苦偷。 小打令畏伏犯突。 咒病除。 除鬼恼故犯突。 若善心为人破难难生故彼死犯偷。 不犯堕。 已熟无罪。 为尔之无犯。 四十九恚忿心手搏此亦六群既不得打。 便举指拟搏。 令彼怖。 凡若手若脚若杖。 举以拟人悉犯堕。 若举余身分犯突。 为防毒狩恶人无犯。 五十知他粗罪覆藏至一夜犯堕凡无惭愧。 轻慢心犯五篇戒。 隐覆不悔。 能障圣道通名粗也。 今言粗罪。 谓初二篇也。 跋难陀兄名难徒。 难徒犯粗罪。 弟为覆藏之。 难陀弟子名达摩。 达摩向众发其粗罪。 而难徒为缘弟堕隐覆不说。 由达摩白众。 因制不听覆他粗罪。 尼覆他八重即犯重。 比丘覆他重及残悉犯堕。 覆他下三篇犯突。 覆粗罪未至明犯突。 至明相出悉犯波逸提。 五十一语彼比丘至诸家使与汝多美饮食乃至少许时是因缘不异跋难陀以达摩发其兄罪。 常欲恼之便语之言。 今将汝至诸家。 使与汝多美饮食。 汝自当知。 以师命故便随之去。 去至二三家。 皆留百师。 欲为设食。 师其不受。 弟子念言。 不受此食。 余请必胜。 复往一家。 已至其门。 便遣令去。 语之言。 我共汝坐不乐。 我独坐语乐。 弟子思惟。 日时已过。 不容更乞便还精舍。 诸人问言。 汝得好食耶。 答言。 我今断食。 何好之有。 彼问所由。 具以实答。 众悉慊责。 因是结戒。 若未至内门。 若未至闻处。 便遣令还。 未知主人饮食好恶故突。 至闻处而遣令去。 恼恨深犯堕。 若弟子有罪。 欲令伏折。 为作惭耻遣之无罪。 恼他人而遣亦犯此戒。 戒文言。 大德则知嫌说。 余人非但弟子言。 是因缘谓为恼因缘也。 不异明无缘。 无缘而遣故皆犯堕。 五十二无病露地炙乃至使人犯堕一时佛行道。 路险畏有。 诸商人随佛而去。 至一山上。 多诸枯树。 诸商人伴辈各各燃火。 一老比丘烧大腐木。 木中毒蛇冬寒凝蛰。 得蠕动出出声吼。 商人悉惊。 谓言有贼。 严其器杖。 欲相救护。 定是蛇声。 比丘惊唤。 因是结戒不得燃火。 无覆障名露地。 露地燃一切火犯堕。 恐伤众生故。 与商人无别故。 似贵人故。 似军中法故。 或因惊动相劫害故。 若自若使人俱犯堕。 他先燃后为前之犯突。 火焦着火中亦犯突。 后复开之。 若风冷病。 若作食薰钵染衣等。 种种须用燃之无罪。 若柴漯应净燃。 凡有根能生及椽枝等。 若不净燃犯堕。 余草木不净然犯突。 五十三如法僧事与欲后呵犯堕六群犯恶。 众欲治之。 力契相偿。 无由得治。 五人出行。 一人在后。 后日一时。 六群悉行。 唯相助一人。 时独不行。 众治六群。 而助者不知缓急。 不出闇与众欲。 羯磨之后乃知所治。 便即呵言。 此为非法。 若我知之则不与欲。 因是不听如法僧事一切与欲。 先同后异。 先同后异悉若问言。 众有事。 答言某事。 事与言异而非故异。 又如法事者呵之亦堕故作异而非法者呵。 五十四未受大戒人一房过二宿堕阿罗毗国一大讲堂上。 道俗云集。 共听说法。 至后夜时悉覆卧。 沙弥恶眠。 振动大唤。 白衣讥嫌。 世尊呵责。 不听共宿。 而未结戒后。 罗云欲眠。 往入诸房悉皆不容。 便入佛厕。 极大眠卧。 外有毒蛇。 垂欲入厕。 佛恐害之便。 此后彼出其风雨。 佛作雷声。 罗云开悟。 佛牵将出。 解释安尉。 令无愁恼。 因是听共宿二夜。 以二事故。 一为沙弥故。 二为白衣。 恐毒蛇恶狩恶鬼恶人伤害故。 又恐六亲大瞋恼故。 亦不仁伤大悲故。 又防非法不过二夜。 后比丘病。 沙弥看。 二宿已比丘令去。 后因急无人与药。 于是复听沙弥立看。 沙弥立看眠即倒地。 复听病人。 病人无犯。 沙弥与大比丘共看病。 更互坐卧无犯。 五十五我知佛法义彰道法不能障道迦陀梵志欲谤佛法。 令弟子阿私咜出家受戒。 当言行欲不欲不能障道。 既出家已不能复谤。 师来逼说。 情不能免。 而犹畏惧。 不敢正说。 故慢言彰法不能彰道。 作是语时。 其舌不转。 佛言。 应先濡语诲。 濡语诲舍者令突吉罗悔。 若不舍为作白四羯磨。 约刺令舍。 如法三谏。 不舍者犯堕。 应为作白四羯磨。 恶邪不除傧还得正见。 听其悔过。 此二邪说谤毁佛法。 其事大故。 众谏至三。 方便诱引。 欲令自返。 故结罪不重。 又不灭傧。 如是起恶取不舍者应如是治也。 五十六若知是人如是语不如法悔不舍恶邪见故若畜使共事共一房舍宿堕六群比丘知阿私咜恶邪被傧。 而教畜之。 将增长外道。 毁灭正法。 邪恶之徒不可复制。 因是结戒。 不听畜止。 知是人者知其以恶邪被傧。 如是语邪谤语也。 不如法悔除邪心不舍。 僧如法傧而返畜之。 畜有二种。 或共行畜。 或近畜。 共事共财共法共法者。 一切羯磨说戒自恣。 十四种人一切僧事。 又四种舍中而共宿止。 若教法若从受法一一犯堕。 若与衣钵饭食寝卧汤药。 若从彼受亦一一堕。 凡共畜共事一切中一一堕。 若共宿时卧已起已起卧。 起卧悉犯堕。 若通夜不卧犯突吉罗也。 五十七跋难陀沙弥名摩加作重淫。 已起恶邪见。 言行欲不能障道。 集众三教不舍恶邪。 乃白四羯磨与作灭傧。 发遣令去。 此灭不见。 六群比丘知而畜之。 此将长邪容恶不可禁止。 故不听畜共语共事一舍共宿。 共语共事一舍共宿义同上义。 一一中犯堕如上。 若非灭傧沙弥还得正见。 听其忏悔。 若灭傧沙弥苦自改悔。 求依众住。 若为至诚为众哀念听依众住。 如白衣法。 终身不得受戒。 得与众食。 不与衣分。 施主与之得受。 师不得为捉筹也。 五十八若宝若似名宝若自取若使人取堕除僧房内若住处内有一贫人。 遇得伏藏。 忽然大富。 王欲诛夺。 缘忆佛语。 勉死赐。 今因呵取宝。 而未结戒。 后诸童子见跋难陀。 知其贪着。 欲共诫之。 散宝路上。 隐身潜察。 难陀辄取。 怀之而去。 童子共捉将送付伺官。 伺官信佛。 呵责放之。 恶声纷纭。 然后结戒。 三十事自畜。 今制王等一切正宝也。 似宝者铜铁白腊铅锡为珠。 为珠中亦有皮作胶珠。 汝是一切自捉正宝。 若教人捉悉犯堕。 似宝作男女庄严具及器杖。 自捉教捉亦悉犯堕。 不捉庄严具及器杖捉无犯。 汝鹿子母入寺。 觐佛脱身宝衣以付侍人。 侍人药法忘衣而去。 佛命阿难令净人看举。 因是复开有缘应取。 凡在众僧界内。 应使净人料数举之。 若无净人应自料举。 以避讥毁守护佛法故得听从也。 取时念言。 主索当还。 主来索时应当捡问。 汝物几许物为何相。 相是则还。 相非不与。 若事宜行付夺善比丘。 若为来索问相还之。 若五年六年无人来索。 应入四方僧物。 若后主索。 以四方僧物还之。 住处内者谓比丘。 若在白衣家内所见遗物取还如上。 五六年后即于是处作众僧卧具。 主后来索。 以此物还之。 问相捡宝一皆如前。 捉三尊宝庄严具及宝物作经像突。 欲作而捉犯堕。 若上二处外见遗宝不得自捉。 自捉之犯堕。 令净人捉无犯。 凡捉弓刀利器害生之具。 皆应众中忏悔。 捉楯铠防身军器犯突吉罗也。 五十九得新衣应三种坏色跋难陀着衣服。 与彼儿诤利。 令彼嫌限。 因是呵责。 而未结戒。 后诸比丘与商人共行。 俱共被劫伤。 荡失衣服。 贼信佛法欲还比丘求衣不可分别。 裸还白佛。 乃至结戒。 若得新衣三种坏色。 异梵志故。 去贪好故。 若得他故衣初得故名新衣。 应三种坏色。 若青若泥义。 随得一种应二种净。 若得清衣净以泥义。 若得泥衣净以青义。 若得义衣净以青泥。 若得黄衣净以青泥义。 得赤白衣亦复如是。 凡比丘衣服敷具坐具。 一切应如是净。 不净而用犯堕。 暂试着犯突。 得净衣以不净物补。 若却刺一针作净。 若直摓补处处作净。 若得染衣二种坏色。 却刺摓即是净。 刺为坚固。 异梵志故。 大衣得入聚落。 二衣不得入。 入者犯突。 界内大衣不得礼佛犯堕。 大衣必应割截却刺摓成。 不割截成不得受持。 二衣不割截而刺无犯。 贫无大衣。 得着五拈衣。 若刺合受持之若不刺拈者净舍之。 命欲终时令人摘去还众衣。 三衣中以一中者与看病人。 若不受持亦取中者与看病人也。 六十减半月洛犯堕洴沙王有三渠水与众僧共用上渠。 比丘数浴防废王用。 是以结戒。 以半月为限。 限后天热不浴致病。 开热时。 随意而浴。 春残一月半。 夏初一月。 又病时秽污。 风时坌尘。 雨时衣计。 行作垢污。 听浴无犯。 浴时应着衣。 胡跪合掌。 向一比丘言。 长老忆念。 我如是因缘须浴。 若师在皆应白师。 若无师应白上坐。 若无上坐应语下坐。 但不胡跪耳。 一切所应作皆如是。 若五十腊出界及大事应白应语。 小事不须白语。 是故说。 六十一故夺畜生命上以虫水浇草土。 一以虫水自用。 诚无慈恻。 而意不为害。 此则迦留陀夷憍慢显能故夺鸟命也。 若自若教他若遣使。 是三种杀。 彼命断时比丘犯堕。 又三种杀或以身。 或以非身。 以此三事故害众生。 死者犯堕。 不死犯突。 乃至初受胎身根命根。 以身口意业因缘故方便欲杀。 死者犯堕。 不死犯突。 六十二故令他比丘悔乃至少许得恼犯堕六群与十七众诤不和心。 常轻嫉语言。 汝未满二十受具戒。 不得戒非沙门也。 以此恼之。 令其疑悔。 凡以六事恼大比丘犯堕。 一生。 二受戒。 三犯。 四问。 五物。 六法。 语他言。 汝何时生掖下毛。 复何时出。 因何时受戒。 谁为三师为五众中十众中受戒耶。 何处受戒。 界内界外也。 彼如实答。 便恼之言。 汝某王时生。 其时毛出。 其时受戒。 某为三师。 界内受戒者不得戒非沙门。 彼起疑悔。 若不起一一犯堕。 又言。 汝犯后四篇戒非沙门。 亦一一犯堕。 又问其所住。 彼如实答。 便言。 汝至某女人某尼处。 坐起语言非沙门。 又汝与某比丘意用种种所须物亦非沙门。 又复功德衣时言。 汝数数食畜长衣等非沙门。 彼起疑悔。 若不起一一语悉犯堕。 六事外更以余事令比丘及余人令彼疑悔者犯突。 六十三以手痛挃犯堕十七群有一小儿。 不耐痒。 以指击历。 遂气绝而死。 彼死俱犯堕。 若一指一堕。 十指十堕。 若指注若挺指犯突吉罗。 若以木石等非身分击历之犯突吉罗。 痛而不痒。 不令闷绝故不犯。 六十四水中戏犯堕十七群入水欲戏。 波斯匿王见而笑之。 语末利夫人言。 看汝所尊。 夫人白佛。 佛因结戒。 若水中戏有八难。 一自作喜。 二自作乐。 三笑。 四戏。 五弄水。 六令他乐。 八令他笑。 一一犯堕。 乃至床上槃上有水以指画之。 一一犯突。 若欲学浮度难。 若直度无犯。 六十五共女人一舍宿犯堕阿那律游行。 逼暮宿淫女舍。 舍有四种。 一遍覆障。 二遍障不遍覆。 三不遍覆障。 四半覆障。 四种舍中与女人非人女畜生女共宿悉犯堕。 若起还卧一一犯堕。 苦二俱睡眠。 若一眠时即名宿。 以不经宿为宿。 若二俱通夜不眠不犯。 若他舍有女人宿。 壁有孔容猫子入处犯堕。 象若猗若立名为宿。 驼牛羊若卧若立名为宿。 俱眠一眠俱不眠亦复如是也。 六十六自恐怖他比丘使人恐怖乃至戏笑堕如来侍者前后凡有七人。 阿难最在后。 有一侍者。 名曰象守。 初夜待佛。 佛未还房。 不得先入。 便返被拘蛰作鬼怖。 佛因是结戒。 不得怖他。 怖他有六事。 种种可畏。 色声香味触法也。 谓伎术作种种异物色声香。 常非香气。 或言。 汝今何所食耶。 若食如是杂食必得恶病。 或自治身令坚濡涩滑。 触他令惊怖。 或言。 汝犯众多戒法。 必入三趣。 以此六事怖他比丘。 若怖不怖一犯堕。 除是六事。 师以余事师犯突。 又余事怖余人非人畜生犯突。 六十七藏他种种生活具乃至戏笑堕有居士。 请佛乃僧。 六群比丘藏十七群比丘衣钵令不及众。 因是结戒。 凡藏他比丘物。 若自若教人。 若恼若戏悉犯堕。 藏衣钵户钩革屣针筒他不即得突吉罗。 若綖空针筒觅得。 不得悉突吉罗。 六十八与五众衣还夺犯堕六群憍懒。 不自作衣。 衣与五众。 不言施否。 彼谓施已便奸作成。 成已便夺。 令彼瞋恼。 因是结戒。 若与五众衣。 彼不还而夺犯堕。 妨乱他故。 斗诤故。 先来五净施法。 后不听长衣净施。 长衣净施已他得不还便起斗诤。 佛言。 不应现前与。 亦不应与二人三人。 散乱不定故。 应善思量与好人。 若现前不现前随意舍之。 如舍堕衣法。 亦可作净。 若受持后比丘长衣与六群中一人。 彼得已不还。 佛言。 应夺取教令作突悔过。 因是听常所用衣随意作净。 若施人若受持不应复。 舍与人如舍堕物。 六十九以无根谤他僧残犯堕慈地前以四重诬陀标。 二谤不成。 今又此谤之。 因是结戒。 凡以无根残法谤不净比丘。 十一种犯五种不犯。 十一种犯者。 若不见不闻不疑。 若见忘闻忘疑忘。 若闻信。 若闻不信。 闻之已言见。 疑已言闻。 是名十一种犯。 五种不犯者。 是事若见若闻若疑。 见已不忘。 闻已不忘。 是名五种不犯。 不净比丘清净比丘亦如是。 无根谤清净比丘十种犯。 除见忘余如上。 四种不犯。 除见忘余如上。 清净比丘似不清净亦如是也。 七十与女人共一道行乃至一聚落上制与尼行。 此制白衣女也。 迦留罗提舍比丘。 向毗舍离过。 与一被遣妇人同路而行。 夫后追觅见共同道。 疑忿打击。 因是结戒。 若与女人结期水陆共行。 从村至村犯堕。 中路还突。 空地行十里犯堕。 中路还突。 若不期。 若有夫而行相远。 若与王夫人伴悉无犯。 七十一与贼识共道行至一聚落昔诸比丘失道野行。 遇见恶贼求以为伴。 儸捉送官。 经制乃放。 凡与贼结期水陆共行。 从村至村犯堕。 中路还突。 空地十里犯堕。 中路还突。 若不期。 若险处贼送度者无犯也。 七十二不满二十年人与受具足戒堕是人不得戒诸比丘可呵十七群比丘未满二十。 目连授与大戒年既幼小。 又贵乐家子。 晡时患饥作小儿啼。 故未满二十不听受戒。 以未成就不堪苦故。 僧中受戒时问言。 年满二十不。 若未满答言。 不满。 而与受戒是人不得戒。 师僧得罪。 共事共住亦得罪。 若为合众破僧犯偷罪。 若以余心突。 若未满答言。 满。 是人得戒。 师僧得罪。 共事共住无罪。 若满答言。 不满。 是人得戒。 师僧得罪。 共事共住亦得罪。 若满答言。 满。 是人得戒。 师僧无罪。 共事共住亦无罪。 减七岁过六十不堪苦故。 慊损佛法不得度。 度不得戒。 度及与受戒者犯突。 七十三自手掘地使堕阿毗罗比丘掘地。 外道邪见言。 地有命因讥而制。 非受邪说。 三界护法上已详之。 地有二种。 生不生。 多雨国八月地生。 谓春夏冬有四月也。 生谓春末夏初。 各有二月也。 除是名不生。 又颓垆蚁封石胝土亦不生地湿相著名生。 异是名不生。 若自掘若教人掘。 一一犯堕。 不生地一一犯突。 手画地及至没芥子。 一一犯突。 若比丘为师匠欲作佛图僧房。 为画作摸像处所无犯。 又诸出宝处沙盐之地亦无所犯也。 七十四受四月自恣请乃至除独自恣请释摩界请佛及僧。 夏四月施药。 随所须服。 一切自恣。 六群比丘不病限过更求。 求苏油蜜美味上药。 上药已尽不随所须欲。 更起瞋骂。 以致外慊。 因是制戒。 过限不得更求。 若施主常请父死子继恣僧取药。 是名常自恣也。 若本施僧夏四月药。 初一月求辨。 则夏受三月。 冬足一月二日辨。 冬足三月竟。 夏四月未辨。 冬更受四月。 夏求以冬捕夏。 令满四月。 是名数数自恣也。 冬春四月亦如是。 其余月月受亦数数自恣。 请非众。 是名独自恣也。 除三请已四月请毕。 无病更求四种含消等羡味上药。 若得犯堕。 不得突。 若求呵梨勒等苦忽下药。 得不得突。 若病求。 若从亲理求。 若彼自与。 皆悉无犯也。 七十五说说戒时作是言我今未学是戒先当问诵修多罗比尼摩得勒伽者堕僧尼戒有同有异。 若尼戒异集二众结之。 若同戒集僧结之。 后语令知。 长老跋者清净有德僧差诣尼。 宣说同戒。 善好诸尼。 皆悉受持。 偷兰难陀轻敕不受言。 当问三种法师。 因是集僧复同结戒。 若说戒时作如是言。 僧尼俱堕。 若闻说五篇戒。 及余入比尼戒经时。 作如是上言。 一一堕。 若说余经时经心不受言。 我当先问诵三种经者。 一一突。 三种经中或说戒。 或说法。 说此经时闻戒不受。 一一堕。 闻法不受突。 摩得勒伽分别法相如阿毗昙也。 十二年中未结七众戒。 犯恶未障道法。 十二年后咸结同戒。 或结异戒如结四种则七众同结。 后但宣语不复别制科目。 虽异遮道则同。 若比丘欲闻法利者。 是戒中应学亦应问。 诵三种经人俱不起轻心。 不受戒法耳。 七十六诸比丘闻乱诤讼默然立听作是念诸比丘所说我当忆持犯堕十七群与六群诤已。 十七群屏处共语。 更相谓言。 六群比丘匈健恶闻。 若我等同心彼不能得便。 六群盗听。 听已便励声变色。 责十七群比丘。 因制不得默听他语。 若闻堕。 不闻突。 若好若恶悉不得盗听。 盗听悉堕。 防诤缘故。 若和合若行遇闻悉无犯。 七十七僧断事时默然起去堕跋难贪积多过。 众欲治罪。 五人出行。 一相助人在后。 集众唱时。 助人潜去。 众竟不知。 遂成羯摩。 羯摩之后助人言非。 因是结戒。 一切羯摩说自恣。 不得默去。 默去者犯堕。 若大小行。 急事嘱人。 又不离闻受悉无犯。 断事助恶遮善悉犯突。 凡众会法集皆不得默去。 去亦犯罪。 七十八轻他比丘堕大德上坐说经法时。 阐陀轻慢无敬畏心。 不待说竟乱以异语。 因是结戒。 为作白四羯摩。 记彼比丘不从敬事。 凡听说法及五篇教戒时。 乱语不敬有二种僧。 未记不敬事。 而不教突。 已记不敬犯堕。 上坐不敬下坐。 已记未记悉犯突吉罗。 七十九饮酒沙伽罗六通罗汉降恶龙。 已名振诸国竞供好食。 有一女人。 恐食不消。 以似水酒蜜与娑伽陀。 饮已眠醉。 尸卧路中。 衣钵六物星布在地。 佛行遇见。 因以制戒。 以因酒破一切戒作一切恶故。 及作四逆唯不能破僧人不信故。 见七众同结记定斯罪。 小草微渧亦不得饮。 有二种酒。 木酒谷酒。 谷酒米麹杂种种药。 木酒唯根茎花叶。 不杂米麹。 有酒色酒味酒香。 能醉人者饮之悉堕。 若饮若尝咽咽犯堕。 若糟若麹能醉人者食之皆犯堕。 咽咽悉皆波逸提也。 八十过中入取落不白余比丘堕除大因缘中前乞食。 道俗无怪。 中后复出。 妨业致讥。 外道慊毁。 佛已呵责。 后迦留陀夷中后入村。 逼闇彼害埋尸粪坻。 事裹既露。 受罪者众非时默行。 其过如此。 凡僧往止要依聚落结大界。 依聚落结大界内有三处。 根本处。 近聚落名聚落。 僧房乐禅清者。 幽远空闲名阿练若处。 食库管事比丘所住。 名为住处。 若比丘趣从一处不白入聚落。 一一犯堕所大小巷。 一一犯突。 若从僧坊白入聚落。 入聚落已还归僧坊。 若至坐禅处及比官事处。 即以先白复入聚落堕。 所入一一所大小巷一一突。 若从禅处比官事聚落亦如是。 大界内三处中白入聚还归三处。 即以先白复入。 而往返益。 若善不白无罪。 至异僧坊亦如是。 后比丘寄衣他舍。 他舍失火。 比丘往取。 中路自念。 不白而来。 还归白僧。 彼烧已尽。 因是复开有急缘不白。 若聚落火起。 八难中随一一而起默去不犯。 若因有病为看他病。 三宝诸缘非时宜行。 白皆得去。 若无比丘得语余六众。 除礼三尊大小行用杨枝。 余一切皆应白师。 无师白上坐。 无上坐语下坐。 不白悉犯突。 若五十[萉-巴+(日/(句-口+匕))]者出界及大事皆应白。 小事不须白语也。 八十一比丘请食食前食后至余家堕跋难陀贪积出息。 居士负责无以还偿。 欲因佛力求灭息利。 便设饭食请佛及僧。 跋难陀为请。 请已他行。 佛与众僧先至其舍。 以跛难陀不来彼不设供。 跛难陀至已然后下食。 食未周竟跛难陀先去。 佛还精舍欲结戒。 晡时集僧。 唯难陀不至。 至暮方还。 佛语诸比丘。 跛难陀痴人。 今于一日两时恼僧。 若比丘为他请僧。 已中前中后不白至余家者。 随至余家一一堕。 出主人界所巷一一突。 若白而还晚令僧恼者突。 因此故余不请。 僧时中前中后悉应白。 白义如上。 非时中说从三处中入聚落。 及还三处。 即先白更入聚落。 罪悉如上。 八十二刹利灌顶大王夜未晓未藏宝乃至除大因缘波斯匿王深信佛法。 令诸夫人各各请佛。 入宫受法。 迦留陀夷为末利夫人师。 一时晨朝早入王宫。 王以出外夫人未起。 其进却时。 所著宝衣轻明照彻身体外现。 见师惭愧。 胡跪林上。 迦留陀夷亦大羞耻。 即还僧中具说上事。 佛言。 比丘入王家有二种过失。 因是结戒。 不复听入刹利。 梵志居士皆得为王。 王受位时取四海水以灌其顶。 故名灌顶王。 门闲者宫门前竖一限木人也。 夜未晓胡音中有二义。 一未晓。 二夫人未起。 王及夫人未出宝衣未藏。 比丘入限木内犯堕。 王及夫人皆出宝衣以藏入无犯。 后郁填王夫人欲请佛及僧。 入宫供养。 知已结戒众必不受。 诸夫人辈共说劝王。 王不能勉。 为作轮宫请僧。 宫外即敕轮违远。 众僧遮其来道。 王知僧食竟令诸夫人各奉所珍。 然后曰僧。 大德可去。 众云。 佛制不得入王宫。 王言。 我今教入宫。 尔时众僧咒愿而去。 因是复听有大缘得入。 若王王夫人太子势力大官请入无犯也。 八十三我始知是事入戒经中阐陀比丘犯可悔罪。 诸比丘教令悔。 作如是答。 我先未知。 今始知。 欲望不犯也。 然诸比丘知其数闻。 但知已二三说所不知复过。 于是是阐陀非不知而得脱所犯事。 所犯事随其所作而得罪也。 又若久知而言。 始知即犯。 九十事初忘语戒也。 又若实不知必由听时不专。 听时不专则犯堕也。 今此中正以听不专为罪也。 说五篇戒及随律经时不专听。 一一犯堕。 若说余经及一切羯磨时不专听。 一一突。 临坛十人不诵羯磨悉犯突。 若彼错误无想正故。 八十四若骨若齿若角作针筒堕那提居士以针筒等自恣施僧。 僧取无节。 其家贫乏。 众人讥嫌。 因是众不听。 骨者象蛇骨。 可者及猪。 可齿者象猪齿。 角者牛羊鹿角。 此物作针筒悉犯堕。 贪好故。 不净故。 九十事中七种物破竟悔。 此等针筒破已僧中悔过。 若未破僧应敕令破。 若不劫一切僧犯突吉罗。 敕不从彼得突。 若还主主不受。 若与他则主恼。 施僧则非法。 唯毁违最是取可。 八十五坐床卧床足应高八指除过作犯堕阐陀作高广好床。 如来游行。 要佛看之。 即彼呵责。 集僧结戒。 八戒已舍。 而况比丘离欲因故。 二种绳床。 一粗。 二细。 长八尺广四尺。 高佛八指。 除第三分入下湿处听八寸。 支过是悉犯堕。 若以过作应截令如法。 僧中悔过未截。 僧应敕之。 不敕一切僧犯突。 敕不从彼自犯突。 僧悉无犯也。 八十六若自以兜罗绵缛若人犯堕兜罗草木华之总名也。 六群缛。 居士所嫌。 以出虫故。 难得故。 濡乐故。 此绵缛。 若使人随用所。 一一犯堕。 应摘却亦可与人去。 已众中悔未摘。 众不敕之一切僧犯突。 敕不从彼自犯突。 众无犯也。 八十七作雨浴衣长佛六手广二半过作堕鹿子母因功德而求七愿。 一欲与僧尼雨浴衣。 二与客来比丘食。 三与远行比丘食。 四与病比丘食。 五与看病比丘食。 六与众僧术。 七少知识比丘多知识比丘与病缘汤药。 诸比丘知听畜浴衣。 便广长大作。 因是制量。 量如戒文。 过量应截。 僧中悔过。 僧应敕。 敕不从如绵中广说也。 八十八作覆身衣长佛四手广二手过作堕初时未听畜泥洹僧。 有一比丘。 身病创。 脓面流出。 污安陀会。 佛听畜覆创衣。 乃至创差后十月畜不犯。 过是堕。 诸比丘知已听畜。 使广长大作。 因是复结量。 如戒文。 过量应截。 僧中悔过。 未截僧应敕之亦如上。 量与泥洹僧同。 患创时泥洹僧内着之。 八十九作尼师檀长佛二手广一手半各益一手缕诸比丘失不净。 污僧卧具。 佛言。 诸施主面肉干竭施僧求福。 是中悉应筹量少用。 又诸比丘眠时乱念不一。 有五过失。 一难眠苦。 二难寤苦。 三见恶梦。 四睡时善神不护。 五寤时难入善法。 一心眠有善。 异是则五善也。 因是听畜尼师檀。 护僧卧具。 诸比丘知听畜已。 便广大作。 因是制量。 量如戒文。 若长若广。 过量应截。 僧中悔过。 未截敕令截亦如上说。 后因迦留陀夷身大。 两膝到地。 更听缕。 四边各益手。 用覆僧卧具上。 更作小者持出入行来乃至坐禅。 九十佛衣等量作过佛衣堕佛衣长佛九手。 广六手。 佛弟难陀有三十相。 与佛相似。 短佛四指。 又其作衣过而相类。 众僧遥见。 谓言。 是佛及至知非。 二俱羞愧。 因制减作。 又令染坏名为怖洒。 佛量如戒文。 过等悉犯堕。 过量应截。 僧中悔过。 未截应敕事亦如上。 律师云。 难陀应长中减一尺广中四寸。 佛身丈六。 常人半之。 衣量广长皆应半佛。 难陀先着上衣。 佛着中衣。 今不听过等。 听着下衣。 常人则下中下衣也。 四波罗提提舍尼义言句句悔。 亦言他边悔。 轻前三篇。 重后众学。 名为可羞罪。 亦向一比丘对手悔。 无病白衣家内非亲理尼边自手受食。 时世饥俭。 衣食难得。 华色尼有德。 又多知识随其所须悉皆得之。 入城乞食。 见诸比丘所少。 所无悉以与之。 如是三日。 饥闷倒地。 居士见之。 令妇将归。 与术乃苏。 问其所由。 知已慊诸比丘贪受无节。 因是制戒。 如戒文说。 若比丘无病。 聚落中受非亲理尼十五种食犯此犯。 应向余比丘悔。 十五种上药中已说。 若病若亲理尼。 若天祠中少人中与。 若沙门住处与。 若聚落外与。 比丘尼房舍中与。 人取之悉无犯也。 僧仓库知事人所住处名沙门住处也。 第二诸比丘白衣家请食是中一比丘尼立指衣。 与是比丘食。 居士请佛及二部众僧。 助调达尼为六群故如是教与。 居士慊之。 佛因结戒。 一切比丘受尼所教与。 食无一呵者一切比丘得罪。 所犯及悔如戒文。 若二部僧第一部僧呵。 语第二部亦名为语。 若居士舍小不相容受。 僧前后求食。 别坐食。 别入别出者。 是中入者应问出者。 何比丘尼教檀越与比丘食。 答言。 某尼。 问。 约敕不。 答言。 已敕。 是入比丘亦名约敕。 又前后来僧知同一主人。 出入城门时。 入者应问出者。 若出者未语。 入者应语。 出者语入者亦名为语。 入者语出者亦名为语也。 第三有诸学家作学羯磨象师首罗见谛得初道。 信乐三宝。 常好布施。 无极殷富。 后遂贫乏诸居士辈识共呵责。 施者不知量。 受者应知量。 佛因是为学家作白二羯磨。 一切五众入是家不得受食。 如是比家皆应如是道。 罗闻之求舍。 羯磨僧应量宜舍不舍。 若彼财物不增。 乞与不与不应为舍。 彼财物增长者。 乞与不与皆应为舍。 若不增不减乞应为舍。 不乞不为舍。 舍作白四舍学家羯磨时。 若五众先不受彼家请。 受其十五种食悉犯此戒。 皆应如是戒文悔也。 第四有僧阿练若住处乃至不精舍外受饮食精舍内受饮食。 去村十里空处无人名阿縺若处。 乃至恐失水器名为疑处。 乃至恶比丘名为畏处。 精舍内外应言界内外耶。 时佛与僧伽罗卫国。 于彼空闲而共止住。 诸释向暮得妙食。 时常为佛僧留分时明。 明旦各各遣诸妇女。 宝衣严身。 送食僧坊。 尼拘卢林先有恶贼。 闻声来出剥脱衣服。 妇女失衣裸形。 六群比丘自往取受言。 是食好授与我来。 妇女减怨以为无慈不愍。 我等唯食是欲佛。 以盈衣各施一。 通奉食已走去。 因是结戒。 要备五德。 白二羯磨差遣。 将诸净入难处迎食。 似有见贼。 遣彼令还。 遣彼令还而彼强来无犯。 若僧不迎悉犯此戒。 不差而迎亦犯此戒。 若界内事起慊责及僧。 僧界外有事。 非僧之咎。 僧所差人界内迎之界外。 不差自迎无犯。 六群比丘既不被差。 又不出界外。 而界内自迎。 所以被责也。 此中第五德。 谓知有知无余四悉同也。 众学法者始时无师。 未有教戒。 初犯威仪故。 先制众学法。 细微数犯故以众为名。 难慎难行。 留之宜渐。 自非体足斯能无失。 故劝以当学。 许其心悔。 余四篇方便突吉罗者。 要向人悔过。 着内衣十二被衣四事佛见诸比丘。 皆不如法而礼俗悉尔。 人无讥慊。 然容止不正。 斯非圣仪。 若直制先因则不允。 常习乃远寻去来。 诸佛仪房近观现在净居天之法。 法皆中过不如所见。 即为结戒令学律行也。 内圣仪衣十二事着内衣应踝上四寸。 上下降一寸为高下也。 下角互悉为参也。 前腰间摄而下。 悉如釿斧锄头故。 或言釿头。 或言锄头也。 腰已下或摄或缝。 上下两头尖中央广。 名为多罗树叶也。 展上角长悉名为象鼻也。 腰间槃屈揣之名麨揣也。 于前近上细摄两边名细摄也。 上两边摄来相就作鸟耳。 名为鸟耳。 如差带撰下。 名为生起也。 一切生疏重之得着也。 具足如法无上众过名周齐被衣四事被上衣应高内衣二寸。 异是名高下也。 两角互悉名参差也。 无此三过周圆皆正名周齐也。 好覆身二事。 六群从佛受居士请。 入时自看胸臆臂肘。 居士慊之。 因制。 善覆坐亦如是。 凡言内谓内界。 内界有三处。 白衣界内众。 僧界。 内因复广制一切处。 有慊悉不得。 若心放逸。 虽无嫌皆亦不得也。 善摄身二事六群入家踪不视逾。 坏器物床如盲人。 既制善入。 又不善坐过亦同入讥。 复制不听。 不高视二事六群从佛入城受请。 长者妇女楼上观之言。 此是世尊。 此是舍利弗等。 如是六群。 六群仰视言。 此黑此白。 此长此短。 妇女恚言。 我非汝妇。 亦非私通。 何以用相。 六群答言。 我自从佛。 何豫汝事。 而言六群因制。 入时亦不得高视。 坐亦如是。 不呵二事六群比丘入时更相谓言。 昨日饮食美好。 次第等与床敷亦好。 今日不好。 居士恚言。 沙门释子不种不获。 但能啖食。 出他众过。 因制呵。 入坐亦如是也。 不高睿二事六群高睿入坐。 居士责言。 如波罗门法。 蹲行坐二事居士嫌六群蹲行。 如截脚人。 蹲坐波罗门法也。 覆头二事居士嫌六群覆头。 行坐如似伺捕也。 幞头二事居士嫌六群幞头。 行坐如王如大臣法也。 不隐人身二事居士嫌六群肘隐人。 行坐如王如大臣涉也。 不叉腰二事居士嫌六群叉腰。 行坐如王如大臣法。 不叉衣二事居士嫌六群左右抄衣。 行坐如王如大臣法。 不遍抄二事居士嫌六群遍抄衣。 行坐犹如王大臣法也。 不覆左右肩二事居士嫌六群行坐衣。 覆右肩同举左肩上。 如王大臣法也。 不挑臂二事居士嫌六群挑臂。 行坐如种谷人也。 不摇肩二事居士嫌六群摇肩。 行坐如王大臣法。 不摇头二事居士嫌六群摇头。 行坐状如鬼捉。 不摇身二事居士嫌六群摇身。 行坐状似舞人也。 不携手内居士嫌六群携手入内。 如王大臣也。 不携手坐内居士嫌六群言。 我请多僧。 长老相近坐。 六群言。 何不广敷坐处。 令我等相近坐耶。 不跷脚入居士嫌六群跷一脚。 行入如王大臣。 跷音云跷遍摄一脚耶。 不跷脚坐内居士坐少嫌六群跷脚坐。 如携手中说也。 不累髀坐居士嫌六群累髀。 露形体耶。 不累脚坐居士嫌六群累脚。 如王大臣法。 不掌扶颊有一居士。 中门前独坐床上坐。 以手扶颊。 愁忧不乐。 六群乞食见已而效之。 令其后为彼嫌责也。 一心受羹六群从佛受居士请。 持钵置前。 四向高视。 居士下食。 六群不觉过。 已问言。 何以不与。 居士答言。 自看钵中。 既看见已言。 授与我钵来。 居士责言。 汝等面者心在何处。 六群受食已又不一心受羹。 事如饭中。 要心手俱受。 不俱则犯。 若草叶连脚手未至。 而心已受无犯也。 不溢钵受饭食六群过受。 饭羹溢出。 居士谦言。 尽当更益。 弃少许不满。 手捉不及无犯也。 尊羹饭食六群以羹浇饭。 而遍食羹泽。 居士嫌之。 故制令时食。 不偏刳食六群以苏落及羹浇饭。 汁流入下。 贪味故刳食如菩萨。 居士嫌言。 如波罗门食。 不构饭食居士嫌六群构饭食。 如小儿。 谓以之求肉食也。 不大揣饭食居士嫌六群大揣饭食。 如似有人欲夺驱逐。 不把食六群手把食。 如田种人。 谓把饭向口餐之。 不豫张口侍饭有一比丘。 食未至口便张待之。 六群好戏。 以块着口中。 不含饭语六群含饭语。 羹饭流出。 令比坐吐。 不啮半食六群啮半。 半已入口。 半在手中也。 不吸食作声释摩男舍饭佛及僧。 诸比丘吸食作声。 有一比丘。 先是伎儿。 为欲讥笑。 即便起舞。 时诸比丘咸共大笑。 羹饭食从鼻口中出。 不嚼食六群嚼食。 作唼唼声。 如似猪。 不味咽食六群并内饭两颊。 然后稍稍咽。 如猿猴饮食法也。 不吐咶食六群吐舌食如小儿。 作是言。 谁能同吞。 令揣不坏。 不缩鼻食六群缩鼻食。 居士嫌之。 何不弃涕耶。 不舐手食居士语六群言。 尽当更益。 何以舐手也。 不指钵食居士语六群言。 尽当更益。 何故钵也。 不振手食居士嫌六群食着手振令去。 如王大臣。 不弃着手饭食六群弃饭食。 居士嫌言。 沙门释子不种不获。 但能食啖而复弃之。 不腻手捉饮器六群腻手捉饮器。 腻汁污饭食。 凡坐心闷吐逆也。 不病不得自为索羹六群不病。 至他舍乞食。 便自随意索。 贪餐无愧。 不饭覆羹更望得六群饭覆羹而更索。 居士嫌之语言。 先食钵中饭覆者。 不呵想看比坐钵六群言。 我多汝少。 汝多我少。 谛视钵食有一比丘。 食时余看。 六群戏笑。 以骨着中令惊。 次第啖食六群多受不尽弃残。 居士嫌之。 不而食云何贱弃也。 洗钵水有饭不问主人不应弃舍内居士舍水精作地。 诸比丘洗钵有残食。 写着堂上。 状似如吐。 居士嫌言。 云何不弃之屏处及写此堂上。 若语檀越听无罪也。 无病乘上不得为说法波斯匿王乘驾向祇桓。 六群在下为王说法。 无上妙法宜共尊重。 轻彻不恭敬。 彼此获罪自。 此以下皆以不恭敬故不为说。 人不病在前行不随后为说法亦六群或在王后为说法。 人不病在道中行自在外不为说法六群自在道外行为王说法。 人坐自立不为说法王持床自随在上坐。 六群比丘立为说法。 人无病卧自坐不为说法王身肥大。 小久坐便卧。 六群坐为王说法。 不为覆头人说法王覆头。 六群为说法也。 不为裹头人说法王裹头。 六群为说法。 不为肘隐人说法王肘隐人无病为说法。 不为叉腰人说法王叉腰。 六群为说法。 不为左右抄衣人说法王左右抄衣。 六群为说法。 不为遍抄衣人说法王遍抄衣。 六群为说法也。 不为以衣覆右肩同举着左肩上人说法王如此。 六群为说法。 不为着革屣人说法王着革屣。 六群为说法。 不为着跛人说法王着跛。 六群为说法。 不为捉杖人盖刀梢弓箭人说法此波斯匿王从者。 佛为王及大臣众说法。 六群别为捉杖等说法。 是众中有堪得道者。 以众作二。 殷散不得。 因制不听。 为是时人说法所因在分众意。 在于不敬故。 不听说法。 不草上大小便啼嚏六群从种果人乞果不得。 后窃污之令果臭烂。 后自说之。 居士所嫌。 不净用水中大小便啼嚏六群倩浣衣人。 浣衣不得。 后窃污其水。 令所浣皆臭失色。 后自说之。 居士所嫌。 佛具呵责。 而未结戒时。 舍卫城中有一大池。 旁人所用。 六群往看便共污之。 居士所嫌。 尔及结戒。 不得立大小便。 因六群结戒也。 树过人不得上佛与众僧受居士请。 十七群次后守僧坊。 六群次为迎食。 常相增嫉。 欲令断食。 日时已过。 隐人不至。 十七群饥上树望见。 至已责之。 彼言。 谁道。 答言。 我向上树见。 佛先听上树。 因犯乃结戒也。 七灭法自言灭法。 六群比丘劝化。 浴僧看客比丘。 逼闇暮来浴。 浴已而起错着他衣。 出外乃知。 还来求觅。 六群问之。 彼以实答。 遂诬其偷问言。 汝自见罪不。 答言。 不见。 便强为作不见傧。 是客比丘后至舍卫具以白佛。 佛言。 从今听自言灭诤法。 要自言所犯。 乃随罪治之也。 或其人强暴。 或依势力不自言罪。 恐破僧灭法。 自言乃治诤死息故。 僧中种种事起。 应以此灭。 自言灭诤有十种非法十种如法。 若比丘犯四重。 自言不犯。 僧问。 汝自说犯。 不即言不犯。 而与自言灭。 是名非法。 余四篇亦如是。 有比丘。 不犯五篇。 僧中问之。 自言我犯。 便与自言灭。 是名十种非法。 又比丘犯五篇。 自言犯。 又不犯五篇。 自言不犯。 是名十如法。 若重事应以白四羯磨。 自言灭之。 轻事无羯磨。 弥多罗比丘尼以身谤陀骠。 僧即用自言灭傧。 彼尼若陀骠自言无罪。 而对人言有。 若言有罪而实清白。 若有若无进退无事故。 应用忆念而不用自言耳。 若余比丘清白无罪。 而无驰骠之对应以自言灭之。 第二现在灭诤法六群闻先不见傧比丘。 舍卫众僧共事共住。 后往到彼问其所由。 诸比丘言。 佛以自言灭诤法灭是事。 六群违逆诽谤不受。 言此事不灭恶灭。 我等不现前故。 佛种种因缘呵已。 听用现前灭诤法。 僧中种种诤事起。 以此灭之。 现前诤有二种非法。 有二种如法。 二种非法者。 有非法僧。 约敕非法僧令折伏。 与现前灭诤法。 或约敕非法三人。 二人一人亦如是。 或非法三人约敕非法三人。 二人一人僧亦如是。 或非法二人。 约敕非法二人。 一人三人僧亦如是。 或非法一人。 约敕非法一人。 二人三人僧亦如是。 为一不如法僧。 约敕如僧令折伏。 与现前灭诤。 或约敕三人。 二人一人亦如是。 余如上说。 是名二非法。 有如法僧。 约敕如法僧。 为一如法僧约敕不如法僧为二。 三人二人一人多少展转相敕亦如上。 是名二如法现前比丘有三。 现前有事人举事。 人现前。 比尼现前。 此中直约敕无羯磨耶。 第三忆念法陀骠比丘为弥多罗尼无根谤。 虽已决断而所讥说不息。 陀骠告众。 众白佛。 佛言。 从今听忆念比丘。 种种事。 从今应用此灭。 忆念比尼有三非法三如法也。 三非法者。 若比丘犯无残。 自言有残。 应与灭傧。 若与忆念。 是名非法。 又如施越。 狂时作恶。 狂差不作。 应与不痴比尼。 若与忆念。 是亦二非法。 又如呵多比丘。 先自言有罪。 应与实觅而与忆念。 是亦非法。 如驰骠与忆念。 是名如法。 又有比丘。 犯罪已如法悔过。 而讥说不息。 与其忆念。 亦名如法。 又如比丘未作是恶。 将决当犯。 于今无犯。 而共讥说。 以致诤乱。 与其忆念。 亦名如法。 得忆念。 比尼行法者。 余比丘不应复出其罪过。 不应忆念。 不应乞听。 亦不应受。 余比丘乞听得突。 若受他乞听亦突。 若彼不便出其罪过。 若今忆念比丘犯皆堕。 凡无罪而被讥说者。 皆应白僧。 求忆念羯磨。 僧白四羯磨。 与忆念法。 法者令自思念有罪无罪。 一切比丘不得论说也。 忆念及不痴二事守护无罪。 比丘为遮外谤也。 复次或有比丘。 犯罪不忆。 或自隐覆。 诈忘不忆。 众欲治罪。 求忆念法。 众亦白四羯磨。 与忆念法。 听其自限思省所犯。 自忆罪时如法制之也。 第四不痴法施越比丘先狂痴作恶。 后得本心不复更犯。 僧及比丘说其本过。 彼心忧愧。 以此白佛。 佛言。 从今听不痴比丘。 种种诤起以灭之。 与不痴比尼。 有如法不如法。 若彼自言。 忆本所作而与不痴。 是名非法。 若言不忆而与不痴。 是名如法。 如施越等。 僧与白四羯磨得不痴比尼。 行法者。 余比丘不应复出其罪过。 乞听时如忆念中说也。 第五实觅呵多比丘无惭无愧。 恶欲有见闻疑罪。 先自言作。 后言不作。 佛言听用实觅灭诤法。 种种诤事起以此灭之。 实觅比尼有五非法五如法。 五非法者。 比丘犯四重。 先言不犯。 后言犯。 应与灭傧而与实觅。 是名非法又犯余四篇。 先言不犯。 后言犯。 应与随罪治之而与实觅。 是亦非法。 五如法者。 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犯。 后言不犯。 僧与实觅比尼。 是名如法。 僧与白四羯磨。 令如实思惟。 自觅罪相故名实觅。 是比丘不应与他受大戒。 不得受他依止。 不应畜新旧二沙弥。 不得教化比丘尼。 僧若羯磨。 僧若羯磨令教化尼亦不应受。 僧所与作实觅比尼。 罪更不应犯。 若似是罪及过。 是罪亦不应作。 不应呵。 僧羯磨亦不应呵作。 羯磨及呵作羯磨人不应。 从地差听。 不应遮说戒及说戒自恣。 不应出无罪。 比丘过罪不应共诤。 应调伏心行。 随顺比丘僧意。 若不一切如是法行者。 尽受不得离是羯磨法。 复次若实犯罪。 犯罪事分明。 众问。 自见罪不。 答言。 不见。 应与是人不见傧。 后言见时乃随事治之。 若自言犯罪。 而距掉不悔。 应与不作傧。 以其不作悔过故。 因以为名。 后求悔时随罪听悔。 上三人与作羯磨已众不共住。 若不首不悔。 终身不为舍羯磨事也。 第六多觅法俱舍弥比丘斗诤相言。 已作是念。 若舍利弗作断事主者。 我等当得决了。 佛闻是已。 听闼利吒。 比丘作断事主。 受是断事法。 如法如比尼。 如佛教。 现前除灭。 闼利吒有三种。 有身善口不善。 有口善身不善。 有身口善。 若闼利吒自身不往。 举事人有事人所。 而遣使。 至彼说好恶所。 宜彼此胜负。 是名身善口不善。 自往至彼而无所言说。 是名口善身不善。 身既不往口亦无言。 是名身口善。 凡作闼利吒应如法行。 不应与举事人。 有事人同道行亦不得别。 与一人同道行不应共期。 若先少多因缘与其应灭是期。 期者某时其处也。 闼利吒应受断。 而法如法。 现前除灭。 用一比尼法。 所谓现前比尼。 现前有二种。 人现前。 比尼现前。 人现前者。 助举事人共集一处。 比尼现者。 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 是名比尼现前。 闼利吒不能如法断。 应舍付僧。 僧应受是事。 如法断。 用一现前比尼。 现前比尼者僧现前。 人现前。 比尼现前。 僧现前者。 是中可中用共作羯磨。 比丘共同心和合一处。 可受欲者持欲来。 现前比丘能遮者不遮。 是名僧现前。 余二现前如上说。 若僧不能如法断是事者。 应僧中立二人成就五德者。 白二羯磨使作鸟回鸠罗。 如法断之。 一现前比尼。 三种现如上说。 若鸟回鸠罗是上坐诸比丘应取欲已远去。 若若是下坐应取欲已自远。 是鸟回鸠罗不能如法断者。 应更立二人事。 悉如上。 后二人不必有五德。 德者不必多闻利根辨才说法。 后立二人必能善说。 开解人意也。 是后鸟回鸠罗不能断。 应还付先鸟回鸠罗。 先鸟回鸠罗复不能断。 应还舍付僧。 僧复不能如法断者。 僧应遣使往近住处僧所。 作是言。 此事如是如是因缘起。 闼利吒不能断。 众僧不能断。 先鸟回鸠罗不能断。 后鸟回鸠罗不能断。 还付先鸟回鸠罗。 先鸟回鸠罗不能断。 还付众僧。 汝等来和合为断是事故。 即时彼众僧应和合。 若僧先安居应受七日来。 若七日尽应破安居来。 为和合故。 是近住处僧应受是事如法断之。 用三现前比尼亦如上。 若是近住僧复不能如法断者。 尔时应僧中白二羯磨。 二比丘作鸟回鸠罗法亦如上。 是一人能断。 应立二人法用亦如是。 是后鸟回鸠罗不能如法断者。 应还付先鸟回鸠罗。 先鸟回鸠罗应用三现前比尼。 如法断之亦如上。 若复不能断。 应舍付僧。 僧应用三现前比尼。 如法断之。 若是近住处僧不能如法断者。 问。 某住处僧若有大众好上坐。 知说戒受戒法。 是僧中多有比丘。 持修多罗。 持比尼者持磨多罗伽者。 是近住处僧应以是事遣使。 至某住处僧中。 应先立传事人令界外满僧数。 谓僧中差四人成就五德者。 立作传事人。 传事人应持是事。 若去道中能用二现前如法者。 是名为断。 先传人道中不能如法断者。 应持至大众中。 语彼上坐多知多识长老比丘言。 是事如是如是因缘起。 从闼利吒至传事人。 诸处不能断事。 是来是问。 汝长老能受是事断不。 答言。 应断与作期。 若彼众不肯作期不。 以事付其法。 极远乃至九月。 凡事有五种难断。 一者坚。 二者强。 三者恨戾。 四者来往。 五者畏。 坚者坚执是事。 强者举事人有事人勇健强力。 恨戾者举事人有事人恶姓瞋恨。 往来者此事从一住处至一住处。 畏者诸比丘畏断事时破一心和合僧。 作两段故。 先应白二羯磨立。 五德比丘作行筹人。 行筹人随僧多少应作二种。 一分长。 一分短。 一分白。 一分黑。 说如法者为作长白筹。 说非法者为作黑短筹。 说如法者。 以右手缓捉。 说非法者。 以左手急捉。 先行说如法筹。 彼行说非法筹。 应作是言。 此是说如法者筹。 此是说非法者筹。 若行筹意说如法筹。 乃至多一是事名为断。 用比尼。 诸现前比尼多觅比尼。 现前者。 是中举事人有事人。 共集一处。 现前如法除断。 多觅比尼者。 是中求觅往返问如法除断。 若说非法者筹乃至多一亦复如是。 从多而断。 殊非乘理欲息诤和众为先耳。 行筹人有四种。 一者藏行筹。 二者颠倒行筹。 三者期行筹。 四者一切行筹藏行筹者。 若闇中若壁处潜隐行之。 颠倒行者。 以说法人筹与说非法人。 说非法人与说法人筹。 期行筹者。 随和合同和上阿阇梨作。 随相识随共语随善知识随同心随同土随聚落随家共作。 其我等取如是筹。 汝等莫远我边。 莫别。 莫异。 不共语。 共同一事。 是名期。 一切僧取筹者。 尔时一切应和合一处。 不得取欲望。 多比丘说非法故。 是名一切取筹。 上三法行筹。 此一是如法行筹也。 若是大上坐持律比丘。 僧能用三现前比尼如法断者。 是名为断。 若复不能断。 应还付传事人。 传事人能用现前比尼如法断者。 是名为断。 若复不能断。 闻彼处僧坊中。 若有三二一比丘。 能持修多罗。 持律。 持摩多罗伽。 四众所恭敬故尊重。 是传事人应到彼住处。 语彼一比丘言。 大德是中如是如是因缘起。 从闼利吒乃至三二比丘。 展转往返十五处中不能断。 大德取是事如法断之。 是最一比丘四众所恭敬尊重者。 应作是言。 不可二人相俱胜俱负。 是中必一胜一负。 作是语者是如法说。 作是语者是非法说。 一比丘如是分别者。 是名为断。 如法断者。 已相言比丘还更发起者犯堕。 若但呵言是断非法者犯突。 闼利吒义言大德不动。 其譬如地也。 鸟回鸠罗能定是非。 其平如秤。 谓不随爱故舍有罪。 不随瞋故罚无过。 亦不怖畏。 彼而违法。 亦不随痴故。 不畏罪而轻断事。 又能了知断非断。 心行如此故名鸟回鸠罗。 多觅者。 或亦多处求断。 或从多人为断。 故名多觅耶。 第七草布地因俱舍弥比丘斗诤言。 听种种事起以布草灭之。 是诸比丘应和合一处。 已应作是念。 诸长老我等大失非得。 大衰非利。 大恶不善。 我等以信故。 佛法中出家求道。 然今喜斗诤相言。 我等求是事根本。 僧中或未起事便起。 以起事不可灭。 作是念故白僧。 若僧时到僧忍听。 是事以布草比尼灭。 是名白。 此明诸相言。 比丘和合一处。 作如上念。 念已令一人白僧。 共用布草比尼法也。 谒比丘分作二部。 是中若有上坐大长老。 应语此一部言。 我大失非得。 大衰不利。 大恶不善。 我等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 并今喜斗诤相言。 若我求是事根本。 僧中或未起而使起。 已起不可灭。 今汝等当自屈意。 我等所作罪除。 偷兰罪除。 白衣相应罪中。 是事汝等现前悔过。 发露不覆藏。 是中若无一比丘遮是事者。 既分为二部。 必一部众有大长老。 上坐欲悔过时。 下坐部应先白。 上坐部求悔作如上言也。 若有偷兰罪除。 当羯磨灭之。 今且悔过。 和解故除偷兰也。 与白衣共诤名白衣相应。 白衣相应罪亦当除。 就彼和解悔过。 非僧所灭。 又且除之。 白上部时无一遮者明吉。 欢喜受其悔也。 应到第二部众。 是中若有长老上坐应语言。 我等大失非得。 大衰非利。 大恶非善。 我等信敬故。 于佛法中出家求道。 今斗诤相言。 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 僧中或未起事便起。 已起不可灭之。 今汝等当自屈意。 我等所作罪除偷兰。 除白衣相应罪。 今自为及彼故。 当现前发露悔过。 不覆藏。 前白上坐部。 此白自部求悔也。 诸比丘言。 汝自见罪不。 答言。 见。 众又言。 如法悔过莫复更起。 彼第二部众二应如是说。 是名如草布地比尼法。 布草有何义。 谓悔时柔软。 下意伏折憍慢。 如草布地。 故借以为名。 第二部是上坐部也。 佛在毗舍离。 长老优波离。 问佛言。 世尊偷兰遮罪。 云何忏悔除灭。 佛言。 有四种偷兰罪。 有偷兰罪。 从波罗夷生重。 有偷兰罪。 从波罗夷生轻。 有偷兰罪。 从僧残生重。 有偷兰罪。 从僧残生轻。 佛告优波离。 是从波罗夷生重偷。 应一切僧前悔除灭。 从波罗夷生轻偷。 应出界外四比丘前悔除灭。 从僧残生偷重。 亦出界外四比丘前悔过除灭。 从僧残生轻偷。 一比丘前悔除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罗兰陀竹园。 是时佛告诸比丘。 我当为汝等说时非时。 善思忆念。 诸比丘言。 如是世尊当受教听。 佛告诸比丘。 是中何者为时。 何者为非时。 诸比丘当知。 冬初十五日。 七脚为时。 四脚半为非时。 第二十五日。 八脚为时。 六脚八指为非时。 第三十五日。 九脚为时。 七脚六指为非时。 第四十五日。 十脚为时。 八脚五指为非时。 五十五日。 十一脚为时。 九脚为非时。 第六十五日。 十二脚为时。 十脚六指为非时。 第十五日。 十一脚半为时。 十脚三指为非时。 第八十五日。 十一脚为时。 九脚四指为非时。 冬四月竟。 春初十五日。 十脚为时。 八脚少一指为非时。 第二十五日。 九脚半为时。 七脚少三指为非时。 第三十五日。 九脚为时。 六脚少三指为非时。 第四十五日。 八脚为时。 五脚为非时。 第五十五日。 七脚为时。 四脚少三指为非时。 第六十五日。 六脚为时。 三脚少四指为非时。 第七十五日。 五脚为时。 三脚少六指为非时。 第八十五日。 四脚为时。 二脚少一指为非时。 春四月竟。 夏初十五日。 三脚为时。 二脚少四指为非时。 第二十五日。 二脚为时。 一脚少五指为非时。 第三十五日。 二脚半为时。 一脚为非时。 第四十五日。 四脚为时。 二脚少二指为非时。 第五十五日。 四脚半为时。 二脚半为非时。 第六十日。 五脚为时。 三脚为非时。 第七十五日。 五脚半为时。 三脚半为非时。 第八十五日。 六脚为时。 四脚为非时。 夏四月竟。 如是诸比丘我已说十二月时非时。 诸声闻所应作怜愍利益故。 说所应作已竟。 汝等当行。 若树上若空处若露坐处。 应当禅思。 若为放逸复致有悔。 是时诸比丘闻佛说。 欢喜奉行。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目连。 晡时从禅定寤。 往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却坐一□尊。 大目连白佛言。 世尊意有所疑。 今欲请问。 唯愿听许。 佛告目连。 听汝所问。 □□汝说。 目连即白佛言。 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 无惭愧心。 轻慢佛语。 犯众学戒。 如是犯波罗提提舍尼波逸提偷兰遮僧伽婆尸沙。 波罗夷得几不饶□□。 唯愿解说。 佛告目连。 谛听谛听。 当为汝说。 若比丘比丘尼。 若无惭无愧。 轻慢佛语。 犯众学戒。 如四天王寿。 五百岁堕泥渠中。 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佛告目连。 若无惭无愧。 轻慢佛语。 犯波罗提提舍尼。 如三十三天寿。 千岁堕泥渠中。 于人间数三亿六千万□。 目连若无惭愧。 轻慢佛语。 犯波逸提。 如炎摩天寿。 二千岁堕泥渠中。 于人间数二十亿四十千岁。 佛告目连。 若无惭愧。 轻慢佛语。 犯偷兰遮。 如兜率天寿。 四千岁堕泥渠中。 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 佛告目连。 若无惭愧。 轻慢佛语。 犯僧伽波尸沙。 如不憍乐天寿。 八千岁堕泥渠中。 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 佛告曰目连。 若无惭愧。 轻慢佛语。 犯波罗夷。 如他化自在天寿。 十六千岁堕泥渠中。 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六十千岁。 时尊者目连。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尔时目连即说□□。 因缘轻慢故命终堕恶道因缘生善者于此生天上缘斯循福药离恶得解脱不善观因缘身坏入恶□大统七年岁次辛酉七月一日。 于瓜州城西大法师倚劝化告招提禅□比丘昙远所供养。 发布时间:2025-04-20 08:06:56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