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德光太子经 内容: 佛说德光太子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3册No. 0170德光太子经No. 170佛说德光太子经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百人俱。 尔时,贤者赖吒和罗止顿舍卫国,尽夏三月,更新具衣钵、着其被服,与百新学比丘俱。 所作已办,共游诸国,往诣王舍大城灵鸟顶山。 于是,贤者赖吒和罗行到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赖吒和罗问世尊言:“菩萨大士奉行何等,得一切奇特功德之法,致无动畏之慧、超异之智;发遣辩才,光明彻照,入一切智,教授众生;令得解脱断于狐疑,以善权方便示一切智;言行相应,所问诸佛,常以巧便得诸佛意;一切所闻法,皆能受持疾逮一切智? ”尔时,贤者赖吒和罗以偈赞叹,问佛而说,颂曰:“云何菩萨满所行? 何谓所作而审谛? 具足智慧功德愿,今人中尊解说是,紫磨金色妙身体,为人中尊积上德。 救济拥护于众生,愿佛解说无上行,为如何得无尽智,无量总持上觉道。 云何致得平等行? 解决众人之狐疑,无数亿劫乐生死,其意终不有秽厌。 己见无数勤苦人,善权教授令开解,净其佛国眷属具,光明寿命众亦尔。 一切所云为寂寞,唯愿世尊说上行,降魔官属断诸见,脱于爱欲度想行。 云何讲说经法义? 愿佛解说诸实行;端正殊好辩才足,为众人说柔软音。 饱满世间如时雨,愿佛解说诸觉行。 所说微妙如羯随,梵声无疑明慧音,众会渴仰于经法,便以甘露饱一切。 若有欲学尊佛道,当勤精进志法行,如来所讲悉平等,唯愿法王以时说。 我欲听说正真道,佛天中天知我意,今我不敢扰世尊,唯愿善说无上行。 ”佛告赖吒和罗:“善哉,善哉! 乃问如来,如此之义。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愍伤诸天及世间人,乃为当来诸菩萨施,令得护行。 赖吒和罗! 谛听! 善思念之! 当为汝说。 ”赖吒和罗言:“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言:“赖吒和罗! 菩萨有四事法,得清净行。 何等为四? 一者、行平等心,而无谀谄;二者、等心于一切;三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尔;是为四事法,菩萨疾得清净行。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复有四事法,得安隐劝进。 何等为四? 一者、得总持;二者、得善知识;三者、得法忍;四者、于戒清净,所行平等;是为四事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复有四事法,入于尘劳、劝悦生死法。 何等为四? 一者、菩萨示现佛身入于生死,劝诸起灭者,令得喜悦法;二者、为说柔顺之法;三者、所有无所爱惜;四者、得不起法忍;是为四事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复有四事法,无所爱着。 何等为四? 一者、菩萨不当着家居舍宅;二者、出家菩萨不当贪财利;三者、菩萨不求诸功德报;四者、菩萨不当惜身命;是为四事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复有四事法,于法无厌足。 何等为四? 一者、于戒无所缺减;二者、习闲居野处;三者、奉四贤圣之行;四者、得博闻;是为四事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而得无念普有所入。 何等为四? 一者、令生善处常值佛世;二者、听受尊长教而无谀谄;三者、乐受教命,其心不着财利;四者、得辩才入深法要;是为四事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得清净行。 何等为四? 一者、为菩萨行,无伤害意于人;二者、弃捐谀谄、邪伪之行,乐在闲居;三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不望其报;四者、昼夜常志求法,见说法者不求其短;是为四事法,菩萨摩诃萨得清净行。 ”佛尔时说偈言:“其心不着尘垢法,即便无有恶瑕秽,志意不厌教论法,则能令致无上道。 虽遇不贤常一心,普入邪行恶道本,出家学道无所惜,在于山间欲解脱。 闲居寂寞无所起,其心不着财利色,捐弃躯体不惜命,行如师子无所畏;心得欢悦知厌足,譬如飞鸟无所畏,一切世间无有常,志求佛道大慧行。 常乐独处譬如犀,无有恐畏如师子,心不怖懅无粗志,若得供养无增损。 捐去邪语及恶见,智了大行志解道,我为世间一切护,意为善权无放逸。 意善持戒为众道,心不乱着诸恩爱,谨顺正行如救火,常求世尊上妙行。 已脱于空无有想,种种具足审寂寞,所住静然智慧明,得甘露味常欢悦。 假使得佛觉道意,常为清净无疑难,总持辩才一其心,忍一切苦不想报。 若有菩萨闻是行,欲求佛道当欢喜,常志精进离懈怠,了秽无知意不害。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自堕落。 何等为四? 一者、菩萨憍慢而不恭敬,为自堕落;二者、菩萨作无反复习于谀谄,为自堕落;三者、菩萨求供养贪利,为自堕落;四者、菩萨佞谄邪行求于供养,为自堕落;是为四事法,菩萨为自堕落。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堕邪堑。 何等为四? 一者、懈怠为堕堑法;二者、无净信;三者、起想;四者、见得供养者,有嫉妒心;是为菩萨四事堕邪堑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不当习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菩萨不当与诸邪见人相习;二者、菩萨不当与诽谤正法之人相习行;三者、菩萨不当与恶知识相习;四者、菩萨不当与贪衣食人相习;是为四事法。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得苦痛之罪。 何等为四? 一者、以智慧自贡高,怀憎嫉意;二者、心不欢悦,无清净行;三者、不能忍辱,但欲贪他人财物;四者、谓有我人着法;是为四事法,菩萨得苦痛之罪。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复有四事自缚。 何等为四? 一者、菩萨喜轻慢于人,是为自缚;二者、菩萨行世间巧,便起贾作治生想,是为自缚;三者、菩萨意不受法慧为放逸行,是为自缚;四者、菩萨缚意住种姓,是为自缚;是为四事。 ”佛告赖吒和罗:“后当来世学菩萨道者,当有是诸瑕秽无行人。 当供养诸无行者谀谄人,当供养诸谀谄者有无智人,当供养诸无智者:贪求衣食、无有直心、嫉妒种姓、谀谄怀邪、无质朴心、欺诸尊长及诸家室,用供养故。 还相诽谤,意贪财利入诸郡国,不念说法以开解人,亦无善权;于众人无智慧意,自以为智;见他人智慧为善师,便轻慢之;设有无行者,为破坏之器。 还相求长短舍精进行,为无智懈怠,不多念智慧,还相坏法;别离众会共结怨害,转共诤斗,谓他无行,我承法教;不奉禁戒、不欲闻法、不行精进。 生于贫窭之中,在穷厄之家,行作沙门但忧求财利,其所在处不能得安,何况乱志? 一心虽行佛功德,续贪着家室之利,自谓我为沙门也。 ”佛言:“我不谓是辈之人为行菩萨法,如是等人百千劫中,不能得柔顺法忍,何况欲得佛慧正觉之行? ”佛言:“赖吒和罗! 我不但谓是辈之人堕三道堑,亦复当堕八恶之处。 何等为八? 一者、生在边地;二者、堕贫穷家;三者、所生之处面目丑恶;四者、生于邪恶、反善之家;五者、生与恶知识会;六者、多疾病;七者、所生处寿命短;八者、横死;是为菩萨八恶事,堕于邪堑。 所以者何? 赖吒和罗! 我不以口言作愿以为菩萨、不以伪乱之人为清净行、不以谀谄为菩萨行、不以贪着衣食为供养佛、不谓贡高者为清净智慧、不以自见慧行为断疑垢。 我不谓嫉妒者有清净意、不谓多贪求者而得总持、不谓不见诚谛之德而有挂碍当得生善处、不谓贪种姓着色者当得清净身。 我不谓想行者当得佛定意,我不谓非至诚行者当得清净也,我不谓憍慢者当得清洁意,我不谓非知厌足者当好法也,我不谓贪身命者为志求法。 ”佛言:“赖吒和罗! 我不怨责外六师也;责此辈愚人,剧于外六师。 所以者何? 所言各异,所行不同,为欺诸天及世间人。 ”佛于是说偈言:“无智愦乱为放逸,轻慢无敬多贪求,与尘垢会起欲想,是辈之人去道远。 贪求供养懈怠增,以无精进失净信,便坏净行亡正戒,犯禁法者失善道。 生于贫家作沙门,在穷厄中求供养,譬如有人穷无物,从他债望求财产。 贪供养故在闲居,在于彼住欲自达,得神通智辩才具,弃捐家室受所有。 不见道住随乱行,生于贫穷卑贱家,在丑恶中无力势,堕于贡高愚痴地。 作卑贱者无名德,意贪财利为放逸,后即生于大恶处,亿劫之中无善迹。 假使于道无贪利,诸天人民悉得佛,随蓝之风不动人,用供养故不自成。 无有功德仰于人,无精进意失善行,为坏乱教不承法,不能逮得慧道意。 以至诚利致佛法,终不失行如道意,志愿甚坚常清净,所奉如应则为道。 我求佛故无所惜,及施身命索经法,是辈舍法不精进,以于道法失句义。 有大灯明无能见,我本求索善义说,适闻所教即奉行,断绝一切诸爱欲。 已闻种种佛法教,不能究竟一法句,非法行者何得道,譬如示盲之道径。 ”佛告赖吒和罗:“乃往过去无央数劫,长远不可计、无量、不可思议。 尔时有佛,号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世间教授.佛.天中天。 时,有国王名頞真无。 ”佛言:“赖吒和罗! 其頞真无国王,典主阎浮利天下,广长六十四万里。 时,阎浮利有二万大城、有亿千家。 其頞真无王有大城,名宝照明,王所治处,其城长四百八十里、广二百八十里,以七宝为城,南北出有八道,所作审谛具足。 尔时人寿十亿那术岁。 ”佛告赖吒和罗:“其王頞真无,有子名曰德光,端正殊好,威神妙绝。 初始生时,自然有千藏出,皆有七宝;一一藏中,自然有诸国王宝,其七宝高八丈。 德光适生,一切阎浮利人皆大欢喜,拘闭牢狱,皆得解脱。 其德光太子适生七日之中,无智不博,道俗悉具。 ”佛语赖吒和罗:“于时,净居诸天,中夜时来到德光太子所,语之言:‘太子! 不当为放逸之行。 ’于是德光太子从是已来,具足万岁之中,初不睡眠、亦不调戏;初不歌舞、未曾作乐;亦不行来、不出游观;未曾贪身、亦不念歌舞伎乐;不贪财利、不念家居;不着郡国、亦无所求;一切所有,无所爱惜;如立一心,常在独处,以寂诸难,得意少有。 ‘无生不死者,身命不可保、不相敬重,天下恩爱会当别离;无有作导师者,乱法犯罪,忧怖恐惧;凡夫之土,不知厌足,以愚痴力,常喜诤斗。 我今者,为堕无行之中;我欲默然无为。 ’彼时太子独处闲居,无放逸意,远诸爱欲为等心行。 ”佛语赖吒和罗:“时,王頞真无他域之中,有一大城,名乐施财,为德光太子造,南北行有八重、八百交道,以七宝为城;其城七重,以七宝为帐,皆以白珠而璎珞之;一切诸栏楯间有八万宝柱,一切诸宝柱各有六万宝绳互相交系,一切诸宝绳各有千四百亿带系;若有风吹,展转相揩,出百千伎乐之音声。 一切诸栏楯前,各有五百辨女,善鼓音乐,皆工歌舞,得第一伎,所作具足,能欢悦一切天下诸国人王,以是供给德光太子。 王告诸辨女曰:‘汝等舍诸因缘,昼夜作诸伎乐,以乐太子,令可其意,无得使见不善之事。 ’一切栏楯边置诸施具,饥者与饭,渴者与浆,欲得车马者与之,欲得衣服、华香、坐具、舍宅、灯火,随其所求供养。 具金银、明月珠、琉璃、水精、象马,一切诸七宝璎珞以给天下。 其城中央,为德光太子作七宝宫殿、八重交露;彼一讲堂,上有四亿床座以给太子。 城中有园观,生花树、宝树,其树常生,悉遍覆盖。 ”佛语赖吒和罗:“其园观,中央有七宝浴池,以四宝——金、银、水精、琉璃为栏楯;中有八百师子之头,其水由中入浴池。 其浴池中复有八百师子头,池水从中流出。 池中常生四种花——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黄莲花;周匝有宝树,其树皆有花实。 其浴池边复有八百庄饰宝树,一切诸宝树间各复有十二宝树,各以八十八宝缕转相连结;风起吹树转相敲,概出百千种音声。 诸浴池上皆有七宝交露帐,德光太子在其中浴。 “其讲堂上有四十亿七宝床座,各敷五百坐具。 其中央敷一大七宝座、敷八十亿妙衣,以为坐具;座高五丈六尺,德光太子在其上坐。 一切诸床座下各有香炉,昼夜三反,火烧蜜香,布诸好花,以宝覆盖,垂金色莲花。 殿上有明月珠帐,垂八万明月珠,出其光明,普有所照。 一切诸树上皆悬诸幡盖,一切诸园观中各有九万明月珠。 其一珠光明照四十里,普遍佛国。 ”佛语赖吒和罗:“其园观中,有鹦鹉、鸬、拘耆、孔雀、雁鸟、鸳鸯、鸠那罗鸟、鹖鹎鸟、诸耆域鸟,皆共悲鸣,有种种音声,以乐德光太子,常作五百味供具。 “尔时,一切房室中有五百童男,限年十六以上、二十已还,皆悉童男,都于诸国采择。 得是诸童男将入彼城,皆悉巧黠无所不能、皆知天下诸所作为。 复将八十亿童女在其城中,端正姝好,年十六已、上限至二十,皆工歌舞,能令男子欢悦,其所语柔软工谈,言语常如应时,不长亦不短、不肥亦不瘦、不白亦不黑,口出优钵花香、身出栴檀香,皆如天上玉女悉共同心,皆悉围绕德光太子鼓乐弦歌。 于是德光太子心念言:‘我今自然得大怨家,众乱我清白之法,我今当作无所惜之行。 ’于是太子愁忧不乐。 譬如有人所见拘系心无所乐,德光太子亦如是也。 见诸辨女伎乐,意无放逸,亦不以为奇特、亦不贪其城郭、亦不着车乘。 彼具足于千岁中,未曾爱色,想亦不想,声香味细滑皆除诸想,常专志一心,念言:‘此为是我怨家之众,我何持出是怨家中去,而得解脱,为无放逸行。 ’尔时,诸辨女白王頞真无:‘太子不听歌舞,愁忧不乐。 ’”佛语赖吒和罗:“时,王頞真无与八万小王俱,往诣德光太子所,悲泣泪出,愁忧不乐,感绝躄地。 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住,为太子说偈言:“‘愿子且观我诸宝,子初生时自然出,谁娆汝者今语我,吾当重罪诛罚之。 今且观是如天上,我从子意之所欲,今者太子有何乏,我能随意令子得。 视是诸欲净好目,诸辨女俱鼓乐声,与共娱乐除其忧,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当听是好音声,所鼓伎乐相和悲,今正是意娱乐时,其池水中有莲华。 园观中有华叶实,种种妙好无乱秽,观是第一自在智,可以喜乐一哀我。 入池中洒自恣乐,中有莲华青黄白,种种红花光觉人,今子观是何不乐。 鸬鹦鹉拘耆鹤,拘那耆匐哀鸾声,诸香白花譬如雪,孰闻是音不欢悦。 明月讲堂平等力,黄金琉璃为栏楯,诸所珍宝最妙好,诸树音声出那术。 栏楯边施用汝故,众千辨女鼓吹音,亦闻玉女歌乐声,子意何念而不悦。 今太子等美姝好,可以娱乐听我言,父母住此目泪出,子岂无哀愍我等。 ’“尔时德光太子,以偈答王言:“‘彼持功德者,离诸恶见言,我以厌苦乐,不贪无利欲。 皆见于五道,生死诸人民,今当说解脱,父王听我言。 无有触娆我,今吾当何说,我不贪于欲,云何乐歌舞? 一切诸爱欲,我视如怨家。 尘劳诸贪爱,随人着五道,是诸辨女辈,无觉痴乐之,为是诸魔事,随人大系缚。 诸圣贤道士,常不赞叹是,习此爱欲者,为种因缘根;是辨女身体,皮革如裹连,筋骨相搘拄,如幻无正利。 譬若如画瓶,中盛满不净,譬如在冢间,云何当乐此? 所鼓音乐声,无有亦无受,一切乐无谛,了此为不惑。 若习于想念,便即失一心,随尘劳音者,譬如痴老人。 一切诸有树,或有炽盛时,亦不可常得,或有无乐时。 其果无有常,亦不常着树,我以了如是,岂当戏短命。 父母不可保,及兄弟妻妇,亲里亦如是,临终不自在。 一切诸所有,如草上之露,不当纵其心,自恣为放逸。 是意不可满,譬若如大海,恩爱甚广大,已得复重索。 众人贪欲故,各各而懈废,无能缺减者,譬如须弥山。 人以意为本,身命过去疾,譬如河水流,适合便复别。 尽坏不久立,譬若如电现,贪着三界欲,则为无智黠。 诸天来语我,无得为放逸,为菩萨行者,不贪诸所有。 愿欲得佛道,哀念众人民,非以淫欲行,可以致佛道。 其有受贪欲,为心意作奴,便为自坏败,不得立功德。 我终不受欲,亦无起瞋恚,如鸟堕罗网,云何得自在? 现于恶思想,为还自缚身,意不得自在,为无利空聚,贪是恐惧身,譬如毒树花。 何所是人尊,谓度駃水者;观视诸人民,流堕恶道者。 为诤空无句,兴起诸邪见,王当知我意,欲度脱此辈。 不贪积慢法,疾得度无极,觉诸睡卧者,疗治于疾疫。 为除去忧患,令立欢悦迹,欲脱三千世,缚着音响者。 为说善经义,饱满久贫穷,调诸不成者,拔出于恶道。 施盲得眼目,令聋者得听,为造解脱灯,立智慧神通。 令诸三界人,得三忍平等,为作慈哀雨,度诸云雾岸。 为一切众人,现其光明焰,便持善觉意,令脱得荫凉。 为雨诸医药,皆令得安隐,念是已父王,即便坐一心。 吾于一切欲,无复志愿求,但欲索佛道,用哀众人故;于诸有贪欲,无复有志愿,孰有智黠人,乐在于是中。 云何犯禁忌? 令人意迷乱,若因贪爱色,为堕大恶道。 孰行佛道者,当复为放逸,人皆随水流,我当今逆流。 不可以言说,而致得佛道,当放慈哀光,照于一切人。 我不贪爱欲,不缚着财物,我今愿父王,不如与众还。 我欲弃众会,及一切郡国,人多求可意,从是致疾病。 制意不放逸,胜得亿郡国,不可在爱欲,而致得佛道。 若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句,当诣大山中,在树下而坐,习在于闲居,可得尊觉道。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德光太子于讲堂上,与诸放逸者俱,其心秽厌之。 时,太子作三品行,何等为三? 一者、住立;二者、经行;三者、坐禅;弃捐睡卧,具足上行,已得八住。 “时,太子夜半闻虚空中声,净居诸天嗟叹佛功德广普具足,及叹法众。 德光太子闻已,衣毛为竖,即而堕泪,愁忧不乐,叉手以偈问诸天言:“‘我在厄难中,诸天愿哀我,今且住听言,我欲有所问。 行在虚空中,为叹谁功德? 我闻其音声,其心为悲喜。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诸天为王太子德光说偈言:“‘今世间有佛,太子不闻耶! 佛号曰吉义,救济兼拥护。 奉行诸善本,开化尊功德。 众僧以学问,有亿那术千。 ’“德光太子,以偈问诸天言:“‘我傥见世尊,云何知是佛? 愿说慈功德,欲知于正觉。 假使往见佛,当问道如何,菩萨行何法,得为一切护? ’“于是诸天为德光太子,说偈言:“‘头发软妙好,英殊如右旋,其顶相威神,好譬如山巅;眉间相光明,威曜若日出,生妙如右旋,色好白如雪。 觉意为清净,目为绀青色,人中尊天子,颜色端正好。 面目常和悦,放亿无量光,普遍三千国,消灭诸恶道。 佛口中牙齿,悉平等清净,鲜洁如拘文,明如好树光。 无乱两二十,合为是四十,口中舌妙好,还自覆其面。 口所说妙言,令人意欢悦,常无诸谀谄,梵音甚清净;佛之所讲说,胜百千音乐,除寂诸狐疑,令人得利悦。 种种德无乏,善权决道义,已解黠法花,为百千璎珞。 其地之音声,为出天伎乐,譬如天音响,佛语亦如是。 真陀罗鹖鹎,拘耆及鸳鸯,雁鹤及鸬,鸠那罗问言。 其音为如梵,柔软甚和悦,无谄无有短,觉了一切义。 英儒而悬绝,可诸智者意,清净离诽谤,无有诸想愿。 善施行德义,不闻作瑕秽,彼法行正觉,言功德如是。 世尊之身体,皆有种种色,手臂长出膝,七合皆为满;其指纤长好,有若干妙绝,紫磨金色体,心如明月珠。 着身毛软好,上向如右旋,齐圆如隆起,马藏寂不现。 足下安平趾,其下有相轮,佛膝中政好,平等种种色。 经行如龙王,为如师子步,行时默低头,诸根悉清净。 若人散花者,变成为花盖,有增无减时,是为佛正法。 若得利无利,勤苦与安乐,嗟叹及诽谤,其心无增减。 譬若如莲花,不著于泥水,正师子如是,无有与等者。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国王太子德光,闻嗟叹佛功德及法、比丘僧,踊跃欢喜;譬如贫穷饥冻之人,得伏匿宝藏其人欢喜;譬如盲人得眼目;若如牢狱系囚得解脱,其人欢喜。 王太子德光,闻嗟叹佛功德及法、比丘僧,欣喜如是。 “于是,国王太子德光念言:‘如今闻佛威神,证明经法,众僧具足,尊行无缺,在于生死,为反邪行;凡夫之士,多无反复,贪身自见,非是正行;为居家多瑕秽,习着欲者当堕苦痛。 放逸行者,智士所离,愚痴为闇瞑,当于其中,为作平等灯明。 人意难调,名色甚深,六入无厌,不断诸习;当遇苦毒痛痒不安,恩爱为根档杻械,诸受难舍。 与有共合长为怨会,生死难断,为人多众事愦闹。 疾迷乱身不坚固,会当归死乐少忧多,佛法为第一安。 不可以尘劳之行,贪欲放逸之心,而得立功德行。 今我在愚痴之中,不得一心定意。 不可以乐生死意,与恶人会,严治善道,何况乃欲得无上正真道? 我宁可从高楼上东向自投,莫使我诸家眷属,于门中作挂碍,使吾不得出也。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国王太子德光向彼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自投,口说是言:‘假使世尊有一切智能悉普见者,今天中天,当念救我。 ’于是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申右臂,放手光明照德光太子。 其光明中,有自然百千叶莲花大如车轮,其莲花出亿百千光明皆普彻照。 于是德光太子即住此莲花上,欲往诣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遥叉手作礼三反自归。 尔时,吉义如来回光还照,于是太子寻光去至佛所,稽首佛足,见世尊诸根寂定。 尔时,德光太子以偈赞吉义如来,而说颂曰:“‘吾不久睹医王名,今者辄得见于佛,云何立在瑕秽行,皆能致得一切法。 我向者夜中半时,从诸天闻佛无想,适闻愁忧无复乐,何所是人无放逸。 其失道者示正路,诸无眼目得等视,今愿为我现大道,慈哀疗疾使信净。 令众贫穷得富乐,拘闭牢狱得解脱,断吾狐疑除诸结,唯愿解说其道行。 为吾现正离外道,于闇瞑中作灯明,为诸伤害除垢秽,愿大医王断吾疑。 愿度脱我生死道,断绝去吾诸所爱,令得超度愁忧海,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寿命短法命尽,多有妨废功德行,无福之人不如愿,今吾适开愿解疑。 今闻导师唯决要,云何菩萨为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度脱人民生死恼。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吉义如来知德光太子心所念,广为解说诸菩萨行。 德光太子闻彼佛所说,即得无尽总持门,逮五神通,即踊在虚空化作妙花,以散吉义如来上。 “尔时,頞真无王明旦闻太子宫中婇女啼泣声,面即为变,便往到太子宫中,问:‘何故啼泣? ’诸辨女答言:‘德光太子不现,不知所在。 ’于是王頞真无闻太子不现,即便躄地,与数千众俱,而举声啼泣。 尔时,城神来到其舍,告王頞真无言:‘大王! 无得啼泣愁忧。 太子东去,往见吉义如来,稽首作礼,跪拜承事。 ’王頞真无闻神语声,与诸眷属、大臣及太子后宫婇女,及八十四亿那术百千人,东出往诣吉义如来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佛语赖吒和罗:“尔时,吉义如来知国王頞真无意,即为如应说法,令一切众皆得不退转无上正真道。 于是,王太子德光白吉义佛:‘愿佛受我清净饭食请施。 ’佛即默然受之。 德光太子语父母及诸眷属:‘今愿仁者,劝助城郭庄饰璎珞以奉如来,不当有贪心有所惜也;应时皆同心劝助,放心布施。 ’于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属,共奉吉义如来庄饰璎珞、宫殿城郭,心无遗惜。 日作五百种味以供养佛及比丘僧;为一切比丘以赤栴檀香,及七宝为房室;以摩尼为经行处,于上作珍宝交露帐幔,南北各有花树行列,边有浴池,中生优钵花。 其边际清净无垢,其花有百千叶设百千座,一一比丘各有是具。 尔时,德光太子令诸比丘不忧衣服,亦不想他比丘独得衣被。 “彼于是亿岁中未曾睡卧;不念所爱,不贪其身,供养于佛,所念无异。 尔时,未曾有想念于欲,亦无诤乱,心无所害,不贪于国;一切无所爱惜,不贪身命内外无所著。 于是闻佛所说法,皆悉受持,不重问如来。 初不沐浴、亦不洗足、亦不以香涂身、不起疲厌之意、亦未曾坐,除其饮食左右。 “吉义如来般泥曰已后,即为造起赤栴檀塔寺,于百千岁供养。 所可阇维如来处,以一切天下诸花、诸香、捣香、杂香、伎乐以为供养。 起九十四亿塔,皆用七宝珍琦之物,以为帐幔覆盖其上,各以五百七宝盖供养诸塔,及百千伎乐一切阎浮利诸花、宝树用供养塔。 各然百千灯,一一所然油其价百千,及散一切香花。 如是之比,具足供养亿岁中。 然后德光太子弃家学道作沙门,着三法衣,常行分卫,初不豫世事,亦不睡卧,了无衣食之心。 具足四亿岁中,常惠法施,未曾计有我。 亦不疑他人,何况求供养? 亦无生死语,为众说法不劝令生天上,学是行以教授一切人及中宫眷属,使为沙门。 ”佛语赖吒和罗:“尔时,净居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门,我等于是亦当作行供事三宝,由是三宝得立而不断绝。 其吉义如来般泥洹已后,其法住至于六十四亿岁,皆是德光比丘所拥护。 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养九十四亿那术百千佛。 ’”佛告赖吒和罗:“汝知尔时国王頞真无不? ”答言:“不及。 ”佛言:“则无量寿如来是。 汝知尔时德光太子不? ”答言:“不及。 ”“则吾身是也。 尔时城神者,则无怒觉如来是。 ”佛语赖吒和罗:“用是故,菩萨大士欲得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者,当学德光太子之行、寂寞之教,捐舍恩爱,无放逸之行。 我求无上正真道时,所行勤苦精进乃如是。 是辈无行者,贪着衣食,愁思无懈,用供养故。 自远佛法,所学无益,污乱沙门,坏菩萨法。 恣其身口意,妄造所愿,舍其本行。 贪衣被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有惭愧之心。 不乐政行学无常之法,不奉尊教、远离佛行,于道自弃意,不乐解脱行。 ”佛语赖吒和罗:“以是故,闻此法已,当觉了之。 弃恶知识,莫与无行者相随,弃诸贪欲。 ”佛尔时说偈言:“学道贪利及饮食,即为不乐十力行,弃捐于佛百德教,用利供养堕他家。 刚强弊恶无惭愧,自放恣堕诸贪会,为起尘劳堕邪行,便自说言我德行。 身在闲居游于城,利供养故作恣行,远于解脱空去地,以故当弃离诸有。 为不敬佛及正法,远离众僧诸功德,弃捐善道堕三恶,为失八百诸尊行。 若有闻说是经者,审净其意常精进,无数亿劫佛难值,当用是故如法行。 其说得佛大乘者,常思念是功德句,念已审尔一心住,当得无碍安隐道。 常立贤圣习观德,意念厌足自制心,汝等勿得捐善场,当堕五道如痴人。 习闲居止常精进,住莫自轻勿易他,诃教己身寂其心,我本奉亿佛教诫。 不惜身命意质朴,精进于法行恭敬,我故常说此言诲,行是已后道不难。 闻是若喜大乘者,不能精进不乐听,其有智者乐此言,后当弃恶及怨结。 ”佛告赖吒和罗:“若有菩萨行五度无极,不如学是经,奉行顺教。 彼之功德,百倍不及学此经者。 ”说此经时,三十那术天及人,发无上正真道意,皆得立不退转地;七千比丘得无起忍漏尽意解。 于是,贤者赖吒和罗白佛言:“是经名为何等,云何奉行? ”佛告赖吒和罗:“是经名为“离痴愿行清净”,当学当持,正士所乐,决菩萨行,具足诸义。 ”佛说如是,赖吒和罗、诸天、世间人民、龙、鬼神等,皆大欢喜,起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德光太子经 发布时间:2024-04-01 08:11:55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