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唯识三十论要释 内容: 唯识三十论要释大正藏第85册No. 2804唯识三十论要释No. 2804[cf. Nos. 1585,1586]唯识三十论要释同。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造斯论。 言所缘者复有二种。 初明造论。 后显传译。 佛薄伽梵悲导有情法门虽多。 其要有四因缘。 唯识无相真如随对根宜诸经各说。 余三理门已有广论。 唯识深旨未有辨明。 佛涅槃后九百年中。 无著菩萨事大慈尊请说瑜伽中边等论。 自造显扬对法等论显唯识理。 犹未圆明。 故我世亲明增菩萨遂造二论开阐一乘。 初一部名唯识二十颂。 显唯识理度破外计略申自宗。 后一部名唯识三十。 以三十颂显唯识理略破外计广申自宗。 未及造释上生知足。 后护法等十大论师妙极内宗善穷外论。 知见弥广利乐弘多。 时美其德遂称菩萨。 各造一释宣畅颂文。 虽其真宗并行于世。 道蕴西域未布东华。 我唐贞观有大三藏遍觉大师。 厥名玄奘。 幼小出家志高世表。 师无远近业该内外。 中夏法理既遍研精。 他方教迹愿就寻究。 遂拂衣东夏杖锡西天。 周游道邦博访经诘。 穷先贤之谬见通古德之未闻。 名立义成来归本土。 我唐先帝请为国师。 虽大译真经广翻正论。 于唯识深义秘同髻珠。 传非其人未即翻授。 唯为慈恩独训斯旨。 初于贞观二十二年在慈恩寺译斯本颂。 后显庆末年于坊州玉华宫寺乃翻释论。 初翻之际十释别行。 后因咨请糅成一本。 包含名相该罗邪正。 今取正义而释颂文。 论所缘竟。 言所宗者有总有别。 总相分别。 唯识为宗。 由依唯识非有非无。 无所得理造正论故。 若执有空非住唯识。 有所得心是戏论故。 若别说者。 谓依唯识教理行果为正所宗。 为令有情依唯识教悟唯识理行唯识行得唯识果而造论故。 教即楞伽诸大乘等。 理谓八识三性等法。 行谓无相六度观智。 果谓智断菩提涅槃。 此等宗义至文当辨。 显所宗竟。 言所归者。 准诸经论略有三种。 所谓归藏归乘归时。 藏谓二藏。 菩萨声闻。 此二各三。 即经律论随应相增诠解定惠。 乘谓五乘。 所谓无上独觉声闻及人天乘。 时谓三时。 即初中后。 初唯说有。 次唯说空。 后时双说非空非有。 此论即归菩萨藏中阿毗达磨。 显示菩萨理行果义诠惠学故。 五乘之内归无上乘。 显能所乘无胜上故。 三时之内归第三时。 显说有空终圆理故。 明所归竟。 次释所立。 于中有二。 初释题目。 后释颂文。 释题目者如论释云。 此本论名唯识三十。 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 犹如经百广百论等约其颂数而立名故。 唯遮外境显其非有。 识表内心显其非无。 非有非无故名唯识。 诠辨决择故称为论。 诠辨唯识性相之义决择真实邪谬义故。 解题目竟。 释论文者。 然准诸论或具三分。 归敬述意。 正陈论体。 结说回向。 初后有无随作者意。 今此论者唯有正宗。 于中大分以为三段。 初一颂半略辨唯识。 次有二十三颂半广辨唯识。 后有五颂显修行位。 其初略辨论生起云。 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释曰。 颂有六句分为二义。 前之三句释难标宗。 后之三句出能变名。 前中又二。 初之二句释通外难。 其中三句标宗正释。 世间圣教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非实有性。 我谓主宰。 法谓轨持。 此二皆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 谓有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 法种种相。 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如是诸相若由假立依何得成。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识谓了别。 此中识者亦摄心所。 定相应故。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相见皆依自证起故。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 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如患梦者患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愚夫所执实我实法都无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 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 然彼似现故说为假。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 由此便遮增减二执。 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 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 其下三句出能变名。 即初句标。 余二句烈。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 而能变识类别唯三。 一谓异熟。 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 二谓思量。 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 三谓了境。 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 及言显六合为一种。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 能变有二。 一因能变。 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 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 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二果能变。 谓前二种习气力故。 有八识生现种种相。 等流习气为因缘故。 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异熟习气为增长缘感第八识。 酬引业力恒相续故。 立异熟名。 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 名异熟生。 不名异熟。 有间断故。 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 果异因故。 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 非谓一切。 初略辨竟。 次下广辨。 于中有三。 初十四颂半辨三能变。 次有一颂显唯识义。 后有八颂释通外难。 辨三能变即分为三。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释曰。 此两颂半以十义门释初能变初阿赖耶识者是自相门。 此初能变大小乘教名阿赖耶。 此识具有能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此即显示所有自相。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 藏初过重。 是故偏说言异熟者是果相门。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 异熟果故说名异熟。 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胜异熟果不可得故。 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 异熟宽不共故遍说之一切种者是因相门。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 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 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种子虽依第八识体。 而是此识相分非余。 见分恒取此为境故。 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 因果俱是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 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善等。 由能执持此种子故名一切种。 是为自相。 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 是故偏说不可知执受处了者所缘行相门。 此中了者。 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 了别即是识之行相。 识以了别为行相故。 此了别用见分所摄。 所言处者。 即器世间。 是诸有情所依处故。 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 变似色等器世间相。 即外大种及所造色。 虽诸有情所变各别。 而相相似处所无异。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执受有二。 谓诸种子及有根身。 诸种子者。 谓诸相名分别习气。 即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 此识性摄故是所缘。 无漏法种虽依附此识。 而非此性摄故非此所缘。 虽非所缘而不相离。 如真如性不违唯识。 有根身者。 谓诸色根及根依处。 由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 变似色根及根依处。 即内大种及所造色。 有共相种成熟力故。 于他身处亦变似彼。 不尔应无受用他义。 此诸种子及有根身俱是所缘。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 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 外变为器。 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杖之而得起故不可知者。 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 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 外器世间难测故。 名不可知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心所相应门。 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 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 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其遍行相后当广释。 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 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而别境五不相应者。 谓欲希望所乐事。 转此识任运无希望故。 胜解印持决定事。 转此识瞢昧无印持故。 念唯明记曾习事。 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 定能令心专注一境。 此识任运刹那别缘。 慧唯简择德等事。 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 此不与别境相应。 此识唯是异熟性故。 善染污等皆不相应。 恶作等四无记性者。 有间断故定非异熟唯舍受者与受相应门。 其相应字两处言故。 此识行相极不明了。 不能分别违顺境相。 是故唯与舍受相应。 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 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 任善恶业势力转故。 唯是舍受。 苦乐二受是异熟生。 非真异熟。 待现缘故。 非此相应。 又由此识常不转变。 有情恒执为自内我。 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 宁执为我。 故此恒与舍受相应是无覆无记者三性分别门。 法有四种。 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 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 异熟若是善染污者。 流转还灭应不得成。 又此识是善染依故。 若善染者互相违故。 应不与二俱作所依。 又此识是所熏性故。 若善染者如极香嗅应不受熏。 无所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 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覆谓染法。 障圣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净故。 此识非染故名无覆。 记谓善恶。 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然可记别故。 此非善恶故名无记触等亦如是者心所例王门。 谓触作意如何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 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 故说触等亦如是言。 随所应说。 非谓一切。 不尔如识名一切种。 是则触等受熏持种。 应一有情有六种体恒转如暴流者缘起法喻门。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 是界趣生施设本故。 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因灭果生非常一故。 可谓转识熏成种故。 恒言遮断。 转表非常。 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 此识亦尔。 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 漂溺有情令不出离。 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 此识亦尔。 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 又如暴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 此识亦尔。 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 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 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 果生故非断。 因灭故非常。 非断非常是胜起理故。 说此识恒转如流阿罗汉位舍者转舍位地门。 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 名阿罗汉。 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 说之为舍。 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 皆永害烦恼贼故。 应受世间妙供养故。 永不复受分段生故。 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 法驶流中任运转故。 能诸行中起诸行故。 刹那刹那转增益故。 此位方名不退菩提。 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 此位亦得名阿罗汉。 由斯永失阿赖耶名。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 不复执藏为自内我。 永失此名。 说之为舍。 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勿阿罗汉无识持种。 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 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谓或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或名阿罗汉。 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舍故。 或名所知依。 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或名种子识。 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 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或名阿赖耶。 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 此名唯在异生有学。 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或名异熟识。 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 非如来位。 由有异熟无记法故。 或名无垢识。 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正故。 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菩萨二乘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 最初舍故。 此中偏说异熟识体。 菩萨将得菩提时舍。 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 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 一有漏位。 无记性摄。 唯与触等五法相应。 但缘前说执受处境。 二无漏位。 唯善性摄。 与二十一心所相应。 谓遍行别境各五。 善十一。 与一切心恒相应故。 常乐证知所观境故。 于所观境恒印持故。 于曾习境恒明记故。 世尊无有不定心故。 于一切法常决择故。 极净信等常相应故。 无染污故。 无散动故。 此亦唯与舍受相应。 任运恒时平等转故。 以一切法为所缘境。 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如是已说初能变相。 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慢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释曰。 此三行颂总分为二。 初显次第。 后释识相次第二能变者显其次第。 故论释云。 次初异熟能变识。 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 下显识相十门分别是识名末那者第一释名。 是识圣教别名末那。 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此名何异第六意识。 此持业释。 如藏识名。 识即意故。 彼依主释。 如眼识名。 识异意故。 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 于第七但立意名。 又标意名为简心识。 积集了别劣余识故。 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依彼转者第二所依。 彼谓即前初能变识。 圣说此识依藏识故。 则以识种及彼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 虽无间断而有转易。 必有所依方得起故。 转谓流转。 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 此中应明三所依义。 恐繁不录。 百法疏明言缘彼者第三所缘。 彼谓即前此所依识。 圣说此识缘藏识故。 但缘藏识见分为我。 不缘相分识中种子及相应法执为我所。 我我所执不俱起故。 以此识从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 无容别起我所见故。 无一心中有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 亦不应说二执前后。 此无始来一类转故。 说我我执恒相应者。 谓此执彼是我之我故。 于一见义说二言。 未转依位唯缘藏识。 若已转依遍缘诸法。 平等性智缘真俗故思量为性相者第四自性第五行相。 意次思量而为自性。 即复用彼为行相故。 由斯兼释所立别名。 能审思量名末那故。 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 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四烦恼常俱等者第六四惑相应。 此中俱者显相应义。 谓从无始至未转依。 此意任运恒缘藏识。 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慢我痴者谓无明。 愚于我相迷无我故。 我见者谓我执。 于非我法妄计我故。 我慢者谓踞傲。 恃所执我生高举故。 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生耽着故。 并表慢爱有见慢俱。 遮余部执无相应义。 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 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 故名烦恼。 彼有十种。 此何唯四。 有我见故余见不生。 无一心中有二慧故。 如何此识要有我见。 二取邪见但分别生唯见所断。 此俱烦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 我所边见依我见生。 此相应见不依彼故。 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 由见审决疑无容起。 爱着我故嗔不得生。 故此识俱唯四烦恼及余触等俱者第七触等相应。 此中及者是合集义。 所言余者显随烦恼。 谓显末那非但与前四惑相应。 及亦与彼余随烦恼触等俱起故。 此意俱心所十八。 谓前四惑。 触等五法。 八大随惑。 并别境慧。 有四烦恼义如前说。 言触等者即五遍行定相应故。 八大随惑遍染心故。 有覆末那是染心故。 我见虽是别境惠摄。 义有差别故开为二。 何缘此意无余心所。 谓忿等十行相粗动。 此识审细故非彼俱。 无惭无愧虽是不善。 此无记故非彼相应。 谓欲希望未遂合事。 此识任运缘遂合境。 胜解印持曾未定境。 此识无始恒缘定事。 念唯明记曾习事转。 此识恒缘现所变事。 定唯系心专注一趣。 此识任运刹那别缘。 故此不与四别境俱。 善唯是净。 此识染污。 故此不与信等相应。 恶作追悔先所造业。 此缘现境。 睡眠唯依外众缘力。 此识内起。 寻伺缘外粗细事转。 此唯一类。 故四不定非四惑俱。 既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 与变异受不相应故。 故此唯与舍受相应。 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不相应。 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 如第八识。 已转依位唯舍受俱。 任运起故。 恒于所缘平等转故有覆无记摄者第八三性分别。 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污故。 障碍圣道隐蔽自心。 说名有覆。 非善不善故名无记。 如上二界所有烦恼定力摄持是无记故。 此俱染法所依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 若已转依唯是善性随所生所系者第九系地。 谓末那识随藏识生。 随彼所生彼地所系。 若生欲界现行末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 乃至有顶应知亦然。 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 若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 染污末那缘彼执我。 即系属彼名彼所系。 或谓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 若已转依即非所系阿罗汉灭定等者第十断伏。 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 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 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 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 诸有漏道不能伏灭。 三乘圣道有伏灭义。 真无我解违我执故。 后得无漏现在前时。 是彼等流亦违此意。 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 灭定既是圣道等流。 极寂静故此亦非有。 由未永断此种子故。 从灭尽定圣道起已。 此复现行乃至未灭。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 是染污故非非所断。 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 势力等故。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顿断此种成阿罗汉。 故无学位永不复起。 二乘无学回趣大乘。 从初发心至未成佛。 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汉。 应义等故不别说之。 所说三位无末那者。 依染分说。 非无净分。 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 此亦应尔。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 二法我见相应。 三平等性智相应。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 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见。 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现在前位。 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 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补特伽罗我见起位。 彼法我见亦现行。 我执亦依法执而起。 如要迷杌方谓人等故。 我法二见用虽有别。 而不相违。 同依一惠。 如眼识等体虽是一。 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 此亦应然。 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 顿悟菩萨于修道位。 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 皆起法执。 我执已伏故。 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果不现前时。 亦唯起法执。 我执已断故。 八地已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 或已永断或永伏故。 法空智果不现前时。 犹起法执。 不相违故。 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 于诸菩萨亦名为染。 障彼智故。 故此亦名有覆无记。 于二乘等说名无覆。 不障彼智故。 是异熟生。 从异熟识恒时生故。 非异熟果。 此名通故。 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 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释。 自下九颂显第三能变。 于中总以八门分别。 一显次第。 二显名种。 三明自性。 四辨行相。 五约三性。 六解心所。 七释诸受。 八明起位。 虽有八门摄为三段。 初有一颂显前五门。 次有六颂显诸心所。 后两颂显现起分位。 此初颂也次第三能变者此显次第。 故论释云。 次中思量能变识。 后应辨了境能变识相差别有六种者此辨名种。 此识差别总有六种。 随六根境种类异故。 谓名眼识乃至意识。 随根立名。 具五义故。 五谓依发属助如根。 虽六识身皆依意转。 然随不共立意识名。 如五识身无相滥过。 或唯依意故名意识。 辨识得名。 心意非例。 成名色识乃至法识。 随境立名。 顺识义故。 谓于六境了别名识。 色等五识唯了色等。 法识遍能了一切法。 或能了别法。 独得法识名。 故六识名无相滥失。 此后随境立六识名。 依五色根未自在说。 若得自在诸根互用。 一根发识缘一切境。 但可随根无相滥失。 然六转识所缘所依粗显极成。 故此不说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 识以了别为自性故。 即复用彼为行相故。 由斯兼释所立别名。 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善不善俱非者此显三性。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 非于他世。 故不名善。 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 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 非于他世。 故非不善。 于善不善损益事中不可记别。 故名无记。 俱非者谓无记。 非善不善故名俱非。 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 是善性摄与无渐等十法相应。 不善性摄。 俱不相应无记性摄。 虽一一识三性不俱。 六识聚中有容俱义。 卒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少或多容俱起故。 若五识中三性俱转。 意随偏注与彼性同。 无偏注者便无记性。 次下第六释心所相。 应论生起云。 六识与几心所相应。 颂曰。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容俱释曰。 于心所中总分为二。 初有一颂总标六位。 后有五颂广释差别。 此总标也。 颂言此者此六转识。 言心所者总举六位。 遍行等者烈六位名。 显此六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 谓遍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 如属我物立我所名。 心于所缘唯取总相。 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 得心所名。 如画师资作模填彩。 其相应义如前已说。 虽诸心所名义无量。 而有六位种类差别。 谓遍行五。 别境亦五。 善有十一。 烦恼有六。 随烦恼有二十。 不定有四。 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唯善心中可得生故。 性是根本烦恼摄故。 唯是根本等流性故。 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故有如是六位差别皆三受相应者此即第七受相应门。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 非但与此心所相应。 亦与三受而得俱起。 皆领顺违非二相故。 领顺境相遍悦身心说名乐受。 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 五识相应说名身受。 别依身故。 意识相应说名心受。 唯依心故。 又通有漏无漏二相。 苦受亦由无漏起故。 或各分三。 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又学无学非二为三。 或总分四。 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 或总分五。 谓苦乐忧喜舍。 三中苦乐各分为二。 逼悦身心相各异故。 由无分别有分别故。 尤重轻微有差别故。 不苦不乐不分二者。 非逼非悦相无异故。 无分别故。 平等转故。 然此三受五识容俱。 顺违中境容俱受故。 意不定与五识同故。 于偏注境起一受故。 无偏注者唯起舍故。 未自在位三受容俱。 得自在位唯喜乐舍。 诸佛已断苦忧事故。 次下广辨六位心所。 有五行颂分为五节。 初有一颂显前二相。 次有一颂释善心所。 次有半颂释根本惑。 次有两颂释随烦恼。 后有半颂显四不定。 论中生起初二相云。 且初二位其相云何。 颂曰。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释曰。 颂初一句显遍行相。 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 颂中举触等余四故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 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依。 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 触似彼起故名分别。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 是触自性。 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 以受等所依为业。 此若无者应不和合触一境故作意谓能警心为性。 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 此若无者心必不应了别境故。 虽此亦能引起心所。 心是主故但说引心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 起爱为业。 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此若无者心不应起欢戚舍相想谓于境取像为性。 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心若无此如何能取境分齐相思谓令心造作为性。 于善恶等役心为业。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此若无者心必不能造善恶故。 由此证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 故名遍行。 次别境者。 谓欲至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 于六位中次初说故云何为欲。 于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所乐境者。 谓欲观境。 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方有欲生。 若不欲观随因势力任运缘者全无欲起。 由斯故说欲非遍行。 若善法欲能发正勤。 由彼助成一切善事。 故论说此勤依为业云何胜解。 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以为其业。 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 由此异缘不可引转。 故犹豫境胜解全无。 非审决心亦无胜解。 由斯胜解亦非遍行云何为念。 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妄为性。 定依为业。 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妄失能引定故。 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 设曾受境不能明记。 念亦不生。 故念必非遍行所摄云何为定。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 智依为业。 谓观德失俱非境中。 由定令心专注不散。 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 非唯一境。 不尔见道历观诸谛。 前后境别。 应无等持。 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 故非遍行云何为慧。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 断疑为业。 谓观德失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于非观察愚昧心中无简择。 故非遍行摄。 此别境五。 第七八识随位有无如前己说。 第六意识诸位容俱。 依转未转皆不遮故。 眼等五识容有此五。 虽无增上希望等相。 而有微劣乐境等义。 遮等引故说性散动。 非遮等持故容有定。 由有智故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 余三准此有慧无失。 未自在位此五或无。 得自在时此五定有。 如七八识已转依位。 一切皆与五受相应。 论说忧根于无上法思慕愁戚求欲证故。 纯受苦受希求解脱。 意有苦根前已说故。 论说贪爱忧苦相应。 此贪爱俱必有欲故。 由斯欲等五受相应。 此五复依性界地等诸门分别。 如理应思。 已说遍行别境二位。 善位心所其相云何。 颂曰。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释曰。 此显第三善位心所。 然此颂文有其三节。 初言善者摽位名义。 次言信等出位自性。 后说及言显别心所。 唯善心俱名善心所故。 信惭等定有十一云何为信。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忍谓胜解。 即是信因。 乐欲谓欲即是信果。 此性澄清能净心等。 以心胜故立心净名。 如净水清珠能清浊水。 由斯对治不信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 三信差别百法疏明云何为惭。 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 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谓依自法尊贵增上。 崇重贤善羞耻过恶。 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云何为愧。 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 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谓依世间诃厌增上。 轻拒暴恶羞耻过罪。 对治无愧止息恶行。 善心起时。 随缘何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 故惭与愧俱遍善心。 无贪等者等无嗔痴。 此三名根生善胜故。 三不善根近对治故云何无贪。 于有有具无著为性。 对治贪著作善为业云何无嗔。 于苦苦具无恚为性。 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善心起时。 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著无恚。 观有等立非要缘彼。 如前惭愧观善恶立。 故此二种俱遍善心云何无痴。 于诸理事明解为性。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以此三种为善根本。 是故皆言作善为业勤谓精进。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 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勇表胜进简诸染法。 捍表精淳简净无记。 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五相差别百法疏明安谓轻安。 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 对治惛沈转依为业。 谓此伏除能障定法。 令所依止转安适故。 故此轻安唯在定地调畅身心。 余位无故。 由定滋养有调畅故。 故唯此一不遍善心。 除此余十遍善心起不放逸者精进三根。 于所断修防修为性。 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谓于四法于修断事皆防修名不放逸。 非别有体。 无异相故。 于防恶事修善事中。 离四功能无别用故云何行舍。 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 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谓于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 平等正直无功用住。 初中后位辨舍差别。 由不放逸先除杂染。 舍复令心寂静而住。 此无别体如不放逸。 离彼四法无相用故。 能令寂静即四法故。 所令寂静即心等故云何不害。 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 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翻对断物命嗔。 不害正违损恼物害。 无嗔与乐不害拔苦。 是谓此二粗相差别。 理实无嗔实有自性。 不害依彼一分假立。 为显慈悲二相别故。 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及显十一义别心所。 谓欣厌等善心所法虽义有别说种种名。 而体无异故不别立。 欣谓欲俱无嗔一分。 于所欣境不憎恚故。 不忿恨恼嫉等亦然。 随应正翻嗔一分故。 厌谓慧俱无贪一分。 于所厌境不染着故。 不悭憍等当知亦然。 随应正翻贪一分故。 不覆谄诳无贪痴一分。 随应正翻贪痴一分故。 不慢即是惭一分摄。 若崇重彼不慢彼故。 不疑即是正直所摄。 以正见者无犹豫故。 不散乱体即正定摄。 不妄念者即是正念。 悔眠寻伺通染不染。 如触欲等无别翻对。 何缘诸染所翻善中有别翻对有不尔者。 相用别者便别立之。 余善不然。 不应为例。 又诸染法遍六识者。 胜故翻之别立善法。 慢等忿等唯意识俱。 害虽亦然。 而数现起损恼他故。 障无上乘胜因悲故。 为了知彼增上过失。 翻立不害。 失念散乱及不正知翻入别境。 善中不说。 染净相翻净令少染。 净胜染劣少敌多故。 又解理通说多同体。 迷情事局随相分多。 故于染净不应齐责。 第七八识随位有无。 若前六识定位皆有。 若非定位唯阙轻安。 由其五识亦有定故。 定所善引者亦有调畅故。 成所作智俱必有轻安故。 诸余门义百法疏明。 乐博闻者应学广论。 如是已说善位心所。 烦恼心所其相云何。 颂曰。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释曰。 此显六种根本烦恼。 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云何为贪。 于有有具染着为性。 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谓由爱力取蕴生故云何为嗔。 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 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不善性故云何为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 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 能招后生杂染法故云何为慢。 持己于他高举为性。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 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云何为疑。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谓由疑故令慧不决。 怀犹豫心善不生故云何恶见。 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 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谓恶见者多受苦故。 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一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 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二边执见。 谓即于彼随执断常。 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三邪见。 谓谤因果作用实事。 及非四见诸余邪执。 如增上缘名义遍故。 四见取。 谓招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 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五戒禁取。 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 无利苦勤所依为业。 此十烦恼何识相应。 藏识全无。 末那有四。 意识具十。 五识唯三。 谓贪嗔痴。 无分别故。 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既与诸识而得相应。 皆有相分。 其所杖质或有或无。 名缘有事无事烦恼。 彼亲所缘虽皆有漏。 而所杖质亦通无漏。 名缘有漏无漏烦恼。 缘自地者相分似质。 名缘分别所起事境。 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 名缘分别所起名境。 此十复依性系地等诸门分别如百法疏。 已略辨说此无繁举。 已说根本六烦恼相。 诸随烦恼其相云何。 颂曰。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棹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释曰。 此显二十随烦恼也。 唯是烦恼分位差别。 等流性故名随烦恼。 此二十种类别有三。 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 无惭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 棹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云何为忿。 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云何为恨。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 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云何为覆。 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 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谓覆罪者后必悔恼。 在因在果不安隐故云何为恼。 忿恨为先追触暴热佷戾为性。 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佷戾。 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云何为嫉。 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 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云何为悭。 耽着财法不能惠舍。 秘吝为性。 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谓悭吝者心多鄙。 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云何为诳。 为获利誉矫现有位诡诈为性。 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云何为谄。 为罔他故曲须时宜矫设方便。 为取他意或藏己失。 不任师友正教诲故云何为害。 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 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谓有害者逼恼他故。 云何为憍。 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谓憍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云何无惭。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 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 障惭生长诸恶行故云何无愧。 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 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 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通别等相百法疏明云何掉举。 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谓由掉举自性嚣动。 令俱生法不寂静故云何惛沈。 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 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谓由惛沈自性瞢重。 令俱生法无堪任故云何不信。 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 能障净信惰依为业。 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于实德能不忍乐欲。 及于余事邪忍乐欲。 是此因果。 非此自性云何懈怠。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 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谓懈怠者滋长染故。 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退善法故。 于无记事而策勤者于诸善恶无进退故。 是欲胜解。 非别自性云何放逸。 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 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于染净品不能防修。 总名放逸。 无别自性云何失念。 谓于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痴令念失故名失念。 故以痴念而为自性云何散乱。 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 能障正念恶慧所依为业。 谓由散乱自性躁动令俱生法皆流荡故。 掉举易解。 散乱易缘。 差别之义如百法疏云何不正知。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 知即是慧。 谓由痴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 故以痴慧合为自性。 与并及言显随烦恼非唯二十。 杂事等说贪等多种随烦恼故。 随烦恼名亦摄烦恼。 是前烦恼等流性故。 烦恼同类余染污法但名随烦恼。 非烦恼摄故。 唯说二十随烦恼者。 谓非烦恼。 唯染粗故。 此余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 皆此所摄。 随其类别如理应知。 此唯染故非第八俱。 第七识中唯有大八。 第六意识容有一切。 小十粗猛五识中无。 中大相通五识容有。 诸门分别百法疏明。 更有余义。 非要不述。 己说二十随烦恼相。 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颂曰。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释曰。 此显第六不定位相。 文中三节。 言不定者举不定名。 谓悔眠等举不定相。 二各二者显不定义。 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立不定故悔谓恶作。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 障止为业。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 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 悔先不作亦恶作摄。 如追悔言。 我先不作如是事业。 是我恶作眠谓睡眠。 令不自在昧略为性。 障观为业。 谓睡眠者身不自在心极闇劣。 一门转故。 昧简在定。 略别寤时。 令显睡眠非无体用。 有无心位假立此名。 如余盖缠。 心相应故寻谓寻求。 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 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性。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 于意言境不深推度。 及深推度义类别故。 若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二各二者显二种二。 一谓悔眠。 二谓寻伺。 此二二种种类各别故。 一二言显二二种。 此二各二。 谓染不染。 非如善染各唯一故。 或唯简染故说此言。 有亦说为随烦恼故。 为显不定义说二各二言。 故置此言。 深为有用。 四皆不与第七第八俱。 与第六识可容俱起。 非是五识相应法故。 余门分别如广论明。 取要而言如百法疏。 如是六位诸心所法。 为离心体有别自性。 为即是心分位差别。 若离心体有别自性。 如何圣教说唯有识。 庄严论颂复云何通许心似二现。 如是似贪等。 或似于信等。 无别染善法若即是心分位差别。 如何圣教说心相应。 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 如日与光。 瑜伽论颂复云何通五种性不成。 分位差过失。 因缘无别故。 与圣教相违应说离心有别心所。 以心胜故说唯识等。 心所依心。 势力主故。 说似彼现。 非即彼心。 又识心言亦摄心所。 恒相应故。 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失。 此依世俗。 若依胜义。 心与心所非即非离。 诸识相望应知亦然。 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第三能变九颂七门摄为三段。 前求已辨六门二义。 次下第三现起分位。 论生起云。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释曰。 颂有两节。 初句总标六依本识。 七句别显六识现起。 根本识者阿陀那识。 染净诸识生根本故。 言依止者谓前六识。 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言五识者谓前五识。 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 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 外缘合者有顿渐故。 如水涛波随缘多少。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 所藉众缘时多不具。 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 而所藉缘无时不具。 由违缘故有时不起。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 所藉众缘一切时有。 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 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 第六意识自能思量。 内外门转不藉多缘。 唯除五位常能现起。 故断时少现起时多。 由斯不说此随缘现。 五位者何。 生无想等。 无想天者。 谓修彼定厌粗想力。 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 想灭为简名无想天。 故六转识除其初生及命终位中间皆断。 彼天唯在第四静虑。 下想粗动难可断故。 上无无想异熟处故。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及无心二定者。 谓无想灭尽定。 俱无六识故名无心。 无想定者。 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 由出离想作意为先。 令不恒行心心所灭。 想灭为简立无想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此定唯属第四静虑。 又唯是善彼所引故。 要于欲界先修习已。 后生色界能引现前。 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 非圣所起。 灭尽定者。 谓有无学。 或有学圣。 已伏惑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 由止息想作意为先。 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 立灭尽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由偏厌受想。 亦名灭彼定。 此定初修必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后故。 虽属有顶而是无漏。 若谓此定已得自在。 余地心后亦得现前。 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 似涅槃故。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 佛及弟子说力起故。 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后上二界亦得现前。 于意成天起此定故。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 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 此定微妙要证二空。 随应后得所引起故。 若修所断烦恼之中。 断下四地余伏惑断。 然后方能初起此定。 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 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 若谓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 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或有乃至七地满心。 方能永断一切烦恼。 或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 如阿罗汉。 彼十地中皆起此定。 无心睡眠与闷绝者。 谓有极重睡眠闷绝。 令前六识皆不现行。 其无心字流至此。 故简彼有心睡眠闷绝。 以轻睡等亦有心故。 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名极重睡眠。 此睡眠时虽无彼体。 而由彼似彼故假说彼名。 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 故名极重闷绝。 除斯五位意识恒起。 正死生时亦无六识。 何故但说五位不行。 应说死生即闷绝摄。 彼是最极闷绝位故。 说及与言显五无杂。 此显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种还起。 由此不说入无余依。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 除在灭定。 圣说后三。 于中如来自在菩萨唯得有一。 无睡眠故。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 若起第六则三俱转。 余随缘合起一至五。 则四俱转乃至八俱。 诸根境等和合力齐。 识前后生不应理故。 是谓说此识俱转义。 虽多识俱转。 唯立一有情。 所依异熟识唯有一体故。 多识俱转何不相应。 非同境故。 设同境者。 彼此所依体数异故。 如五根识互不相应。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 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 又一灭时余不灭故。 亦非定异。 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 定异应非因果性故。 如是所说识差别相。 依理世俗。 非真胜义。 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前十四颂已广分别三能变义。 释前略标。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了别境识意。 次有一颂显唯识义。 即释略中彼依识所变义。 论中生起此一颂云。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释曰。 此答前问显唯识义。 是诸识者。 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 皆能变似见相二分。 立转变名。 所变见分说名分别。 能取相故。 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见所取故。 由此正理。 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 离能所取无别物故。 非有实物离二取故。 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 唯言谓遮离识实物。 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如契经说。 三界唯心。 又说。 所缘唯识所现。 又说。 诸法皆不离心。 又说。 有情随心垢净。 又说。 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一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 境若实有。 此云何成。 二无所缘识智。 谓缘过未梦镜像等非实有境。 识现可得彼境既无。 余亦应尔。 三自应无倒智。 谓愚夫智若得实境。 彼应自然成无颠倒。 不由功用而得解脱。 四随三智转智。 一谓自在者智转智。 谓已证得心自在者。 随欲转变地等皆成。 境若实有。 如何可成。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谓得胜定修诸观者。 随观一境众相现前。 境若是实。 宁随心转。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谓起证实无分别智。 一切境相皆不现前。 境若是实。 何容不现。 菩萨成就此四智者。 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此亲所缘定非离此。 二随一故如彼能缘。 所缘法故如相应法。 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此等正理诚证非一。 故于唯识应深信受。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 宁见世间情非情物。 处时身用定不定转。 如梦境等。 应释此疑。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 要至觉时方能追觉。 觉时境色应知亦然。 未真觉位不能自知。 至真觉时方能追觉。 未得真觉恒处梦中。 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若唯内识实无外境。 如何世尊说十二处。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 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 为入法空复说唯识。 令知外境亦非有故。 若尔唯识。 岂非是空。 不尔。 如何。 非所执故。 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 说为法空。 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 此识若无。 便无俗谛。 俗谛无故真谛亦无。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 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应知诸法有空不空。 故唯识言显斯造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 宁拨为无。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 后意分别妄生外想。 故现量境是自相分。 识所变故亦说为有。 意识所执外实色等。 妄计有故说彼为无。 外境实无。 可非内识境。 他心实有。 宁非自所缘。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 但不说彼是亲所缘。 谓识生时无实作用。 非如手等亲执外物。 日等舒光亲照外境。 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 非亲能了。 亲所了者谓自所变。 故契经说。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但识生时似彼相现。 名取彼物。 如缘他心。 色等亦尔。 若唯有识。 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 谁为谁说。 何法何求。 谁言唯识但有一识。 不尔如何。 汝应谛听。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识自相故。 识相应故。 二所变故。 三分位故。 四实性故。 如是诸法皆不离识。 总立识名。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 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若如实知唯识教意。 便无颠倒善备资粮。 达入法空证无上觉。 救拔含识生死轮回。 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圣教能成是事。 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自下第三有八行颂释通外难。 于中有二。 初有二颂释违理难。 后有六颂释违教难。 前中有二。 初有一颂释种种分别不成难。 后之一颂释生死相续不成难。 论中生起初难云。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 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释曰。 颂中三节。 前之两句释种子缘。 第三句释现行缘。 第四一句所生分别。 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 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 故名一切种。 除离系者非种生故。 彼虽可证而非种果。 要亲起道断结得故。 有展转义非此所说。 此说能生分别种故。 此识为体故立识名。 种离本识无别性故。 种识二言简非种识。 有识非种种非识故。 又种识言显识中种。 非持种识。 后当说故。 此识中种余缘助故。 即便如是如是转变。 谓从生位转至熟时。 显变种多重言如是如是。 谓一切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种识尽故。 展转力者。 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 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即现识等总名分别。 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此颂意说。 虽无外缘。 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 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而亦得生。 何假外缘方起分别。 清净法起应知亦然。 净种现行为缘生故。 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及心所。 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 或说为二三四五等。 如余论中具广分别。 此中应明四缘之义。 恐繁不述。 百法疏明。 次通生死不成难。 论生起云。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 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颂曰。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释曰。 颂之四句总分为二。 上半通前所藉缘种。 下半正明生死相续。 诸业谓福非福不动。 即有漏善不善思业。 业之眷属亦立业名。 同招引满异熟果故。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 而熏本识起自功能。 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 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 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 彼取皆二取摄。 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 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俱谓业种二取种俱。 是疏亲缘互相助义。 业招生显故论先说。 前异熟者。 谓前前生业异熟果。 余异熟者。 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 而业异熟受果有尽。 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由感余生业等种熟。 前异熟果受用尽时。 复别能生余异熟果。 由斯生死轮转无穷。 何假余缘方得相续。 此颂意说。 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 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此中所说业习气等。 应知即是三种习气。 一名言习气。 彼有为法各别亲种。 名言有二。 一表义名言。 即能诠表音声差别。 二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 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 我执有二。 一俱生我执。 即修所断我我所执。 二分别我执。 即见所断我我所执。 随二我执所熏成种。 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习气。 谓招三界异熟果种。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 即是能招可爱果业。 二诸不善。 即是能招非爱果业。 随二有支所熏成种。 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此中所言业习气者。 应知即是有支习气。 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 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 既由习气生死轮回所感生死有粗细异故。 诸经论说有二种。 一分段生死。 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 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 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恻名不思议。 或名意成身。 随意愿成故。 何用资感生死果。 为自证菩提利乐他故。 以不定姓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 无容复受当分段身。 恐废长时修菩萨行。 遂以无漏胜定愿力。 如延寿法资现身因。 令彼长时感果不绝。 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彼复何须所知障助。 以所知障障大菩提。 为欲断除留身久住。 又所知障为有漏依。 此障若无。 彼定非有。 故于身住有大助力。 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 于无漏业是增上果前后中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 净法相续应知亦然。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重发渐渐增胜。 乃至究竟得成佛时。 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 得始起清净种识。 任持一切功德种子。 由本愿力。 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 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上来释违理难竟。 次下六颂释违教难。 前三颂释违三性难。 后三颂释违无性难。 其释初难论生起云。 若唯有识。 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 所以者何。 颂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他依非不异非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释曰。 此三行颂释三性难。 初一颂明遍计所执。 于中初句显能遍计。 第二示所遍计境。 后半方申遍计所执。 能遍计者。 谓六七识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品类众多故言彼彼。 计度分别为能遍计。 以五八识无计度故。 执我法者必由有慧。 第八不与慧相应故。 五识虽与微慧相应。 但任运缘无计度故。 末那虽不遍缘诸境。 亦名意识。 能执类故。 所遍计者是依他起。 遍计心等所缘缘故。 圆成实性非是彼境。 真非妄执所缘境故。 依展转说亦所遍计。 遍计所执虽是彼境。 而非所缘缘故非所遍计。 遍计所执其相云何。 与依他起复有何别。 谓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 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此二方名遍计所执。 此所执性都无所有。 教理推微不可得故。 其次半颂显依他起。 所言分别缘所生者。 以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 别缘遍故。 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后一颂半显圆成实。 即前二句正显其性。 其次三句显与依他非一非异。 其第四句显由证此了依他幻。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显此遍常体非虚谬。 简自共相虚空我等。 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 然今颂中说初非后。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 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二取理恒非有。 前言义显不空依他。 性显二空非圆成实。 真如离有离无性故。 由前理故。 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 异应真如非彼实性。 不异此性应是无常。 彼此应净非净境。 则本后智用应无别。 如彼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法非一非异。 异应彼法非无常等。 不异此应非彼共相。 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一非异。 法与法性理必应然。 胜义世俗相待立故。 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 未达遍计所执性空。 不如实知依他有故。 无分别智证真如已。 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此中意说。 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 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 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如空花等性相都无。 一切皆名遍计所执。 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 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 是故此三不离心等。 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何性所摄。 三性容摄。 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 愚夫于此妄执实有。 此即遍计所执性摄。 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 有漏心等定属依他。 无漏心等容二性摄。 众缘生故摄属依他。 无颠倒故圆成实摄。 三性五事相摄云何。 诸圣教说相摄不定。 依不杂乱义相说者说。 依他起摄彼相名分别正智。 圆成实性摄彼真如。 遍计所执不摄五事。 彼说有漏心心所法变似所诠说名为相。 似能诠现施设为名。 能变心等立为分别。 无漏心等离戏论故。 但总名正智。 不说能所诠。 四从缘生皆依他起。 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 理实皆通随相各一。 空无相愿如次应知。 缘此复生三无生忍。 一本性无生忍。 二自然无生忍。 三惑苦无生忍。 如次此三是此境故。 此三云何摄彼二谛。 应知世俗具此三种。 胜义唯是圆成实性。 世俗有三。 一假世俗。 二行世俗。 三显了世俗。 如次应知即此三性。 胜义有三。 一义胜义。 谓即真如胜之义故。 二得胜义。 谓即涅槃胜即义故。 三行胜义。 谓即圣道胜为义故。 无变无倒随其所应故。 皆摄在圆成实性。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 遍计所执都非智所行。 以无自体非所缘缘故。 愚夫执有。 圣者达无。 亦得说为凡圣智境。 依他起性二智所行。 圆成实性唯圣智境。 此三性中几假几实。 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 无体相故非假非实。 依他起性有实有假。 众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 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 若无实法。 假法亦无。 假依实因而施设故。 圆成实性唯是实有。 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此三为异为不异耶。 应说俱非。 无别体故。 妄执缘起真义别故。 如是三性义类无边。 恐文增广略示纲要。 自下通释三无性难。 论生起云。 若有三性。 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颂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释曰。 此即释通三无性难。 文中三节。 初颂总明即依三性立三无性。 次颂正显依三性立三无性义。 后颂重明圆成实性。 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 谓即相生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非性全无。 说密意言显非了义。 谓后二性虽体非无。 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 此即名为遍计所执。 为除此执故。 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 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 依次依他立生无性。 此如幻事托众缘生。 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 非性全无。 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 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二性故假说无性。 非性全无。 如太虚空虽遍诸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 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 而滥第二故此不说。 此性即是诸法胜义。 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然胜义谛略有四种。 一世间胜义。 谓蕴处界等。 二道理胜义。 谓苦等四谛。 三证得胜义。 谓二空真如。 四胜义胜义。 谓一真法界。 此中胜义依最后说。 是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 为简前三故作是说。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 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亦言显此复有多名。 谓名法界及实际等。 如余论中随义广释。 此性即是唯识实性。 谓唯识性略有二种。 一者虚妄。 谓遍计所执。 二者真实。 谓圆成实性。 为简虚妄说实性言。 复有二性。 一者世俗。 谓依他起。 二者胜义。 谓圆成实。 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 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 已广分别唯识性相。 次下第三有五行颂释其唯识所修行位。 论中发起五位文云。 如是所成唯识性相。 谁于几位如何悟入。 谓具大乘二种姓者。 略于五位渐次悟入。 何谓大乘二种种姓。 一本性住种姓。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二习所成种姓。 谓闻法界等流法已。 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要具大乘此二种姓。 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一资粮位。 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二加行位。 谓修大乘顺决择分。 三通达位。 谓诸菩萨所住见道。 四修习位。 谓诸菩萨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 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 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 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修习位中如所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 至究竟位出障圆明。 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 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释曰此显第一资粮位也。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 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 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于中即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 为趣无上正等菩提。 修集种种胜资粮故。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 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 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 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此二取言显二取取。 执取能取所取性故。 二取习集名彼随眠。 随逐有情眠伏藏识。 或随增过故名随眠。 即是所知烦恼障种。 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及彼等流诸随烦恼。 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 名烦恼障。 所知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 见疑无明爱恚慢等。 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 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 彼微劣故。 不与无明慧相应故。 法空智果与俱起故。 七转识内随其所应。 或少或多如烦恼说。 眼等五识无分别故。 诸见疑等定不相应。 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 论说无相唯通不善无记性故。 痴无痴等不相应故。 烦恼障中此障必有。 彼定用此为所依故。 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 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劣故断惑前后。 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 非余三种。 彼威仪等势用薄弱。 非覆所知障菩提故。 此名无覆。 望二乘说。 若望菩萨。 亦是有覆。 若所知障有见疑等。 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地。 无明增故总名无明。 非无见等。 如烦恼种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 岂彼更无慢无明等。 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 任运起者修所断摄。 二乘但能断烦恼障。 菩萨俱断。 永断二种唯圣道。 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 二粗现行虽有伏者。 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 依胜解力修诸胜行。 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所修胜行其相云何。 略有二种。 谓福及智。 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 余名为福。 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 别相前五说为福德。 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 后一唯智。 余通二种。 复有二种。 谓利自他。 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 依别相说。 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 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 如是等行差别无边。 皆是此中所修胜行。 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 而能三事练磨其心。 于所证修勇猛不退。 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 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 省己意乐能修旋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 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由斯三事练磨其心。 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次加行位。 论主起云。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颂曰。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释曰。 此显第二加行位也。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 善备福德智慧资粮。 顺解脱分既圆满已。 为入见道住唯识性。 复修加行伏除二取。 谓暖顶忍世第一法。 此四总名顺决择分。 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非前资粮无加行义。 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 四寻思者。 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 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名义相异故别寻求。 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 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初获惠日前行相故五明得名。 即此所获道皆前相故名为暖。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 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明相转成故名明增。 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依印顺定发下如是智。 于所取无决定即持。 无能取中亦顺乐忍。 既无实境离能取识。 宁有实识离所取境。 所取能取相待五故。 印顺忍时总名为忍。 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忍境识空故名为忍。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 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 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 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 毕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 下忍起时印境空相。 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 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 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 谓是唯识真胜义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带相观心有所得故。 非实安住真唯识性。 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依如是义故有颂云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此加行位未遣相缚。 于粗重缚亦未能断。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违见道故。 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未全伏除。 全未能灭。 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 为引当来二种见道。 及伏分别二种障故。 非安立谛是正所观。 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 虽方便时通诸静虑。 而依第四方得成满。 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惠厌心。 非殊胜故。 此位亦是解行地摄。 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 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释曰。 此显第三通达位也。 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 不取种种戏论相故。 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 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 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能所取相俱是分别。 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故无相分而有见分。 说无相取不取相故。 虽有见分而不分别。 说非能取。 非取全无。 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 不离如故。 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 此亦应尔。 变而缘者便非亲证。 如后得智有分别故。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 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一真见道。 谓即所说无分别智。 实证二空所显真理。 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二空二障顿证顿断。 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虽多刹那事方究竟。 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二相见道。 此复有二。 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 一内遣有情假法缘智。 能除耎品分别随眠。 二内遣诸法假法缘智。 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前二名法智。 各别缘故。 第三名类智。 总合缘故。 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 别总建立名相见道。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 此复有二。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 谓于苦谛有四种心。 一苦法智忍。 谓观三界苦谛真如。 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 谓忍无间观前真如。 证前所显烦恼解脱。 三苦类智忍。 谓智无间无漏慧生。 于法忍智各别内证。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 四苦类智。 谓此无间无漏智生。 审定印可苦类智忍。 如于苦谛有四种心。 集灭道谛应知亦尔。 此十六心。 八观真如八观正智。 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 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二者依观上下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 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 一现观忍。 二现观智。 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谛观。 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名相见道。 诸相见道依真假说。 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 非实如是。 真见道后方得生故。 非安立后起安立故。 分别随眠真已断故。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 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 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 生如来家住极喜地。 善达法界得诸平等。 常生诸佛大集会中。 于多百门已得自在。 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次修习位其相云何。 颂曰。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释曰。 此显第四修习位也。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 为断余障证得转依。 复数修习无分别智。 此智远离所取能取。 故说无得及不思议。 或离戏论说为无得。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是出世间无分别智。 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二取随眠是世间本。 唯此能断独得出名。 或出世名依二义立。 谓体无漏及证真如。 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 余智不然。 即十地中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 二障种子立粗重名。 性无堪任违细轻故。 令彼永灭故说为舍。 此能舍彼二粗重故。 便能证得二种转依。 依谓所依。 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 染谓虚妄遍计所执。 净谓真实圆成实性。 转谓二分转舍转得。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 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 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 由转烦恼得大涅槃。 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成立唯识意。 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或依即是唯识真如。 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愚夫颠倒迷此真如。 故无始来受生死苦。 圣者离倒悟此真如。 便得涅槃毕竟安乐。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 能转得依如生死。 及能转得依如涅槃。 此即真如离杂染性。 如虽性净而性杂染。 故离染时假说新净。 即此新净说为转依。 修习位中断障证得。 虽于此位亦得菩提。 而非此中颂意所显。 颂意但显转唯识性。 二乘满位名解脱身。 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云何证得二种转依。 谓十地中修十胜行。 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二种转依由斯证得。 言十地者。 一极喜地。 初获圣性具证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二离垢地。 具净尸罗。 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三发光地。 成就胜定大法总持。 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 安住最胜菩提分法。 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五极难胜地。 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 极难胜故。 六现前地。 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七远行地。 至无相住功用后边。 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八不动地。 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 烦恼不能动故。 九善慧地。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 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十法云地。 大法智云含众德水。 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 以为自性。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地。 十胜行者。 即是十种波罗蜜多。 施有三种。 谓财施无畏施法施。 戒有三种。 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忍有三种。 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精进有三种。 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静虑有三种。 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 般若有三种。 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 方便善巧有二种。 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 愿有二种。 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 谓思择力修习力。 智有二种。 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此十性者。 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 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静虑但以等持为性。 后五皆以择法为性。 说是根本后得智故。 于中第八以欲胜解及信为性。 愿以此三为自性故。 此说自性。 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 此十相者。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 一安住最胜。 谓要安住菩萨种性。 二依止最胜。 谓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乐最胜。 谓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业最胜。 谓要具行一切事业。 五巧便最胜。 谓要无相智所摄受。 六回向最胜。 谓要回向无上菩提。 七清净最胜。 谓要不为二障间杂。 若非此七所摄受者。 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由斯施等十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句分别。 此但有十不增减者。 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 其前六种不增减者。 谓施等三增上生道。 感大财体及眷属故。 精进等三决定胜道。 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 诸菩萨道唯有此二。 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 方便善巧助施等三。 愿助精进。 力助静虑。 智助般若令修满故。 十次第者。 谓由前前引发后后。 及由后后持净前前。 又前前粗后后细故。 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此十修者有五种修。 一依止任持修。 二依止作意修。 三依止意乐修。 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 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多皆得圆满。 此十摄者。 谓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故。 依修前行而引后者。 前摄于后必待前故。 后不摄前不待后故。 依修后行持净前者。 后摄于前持净前故。 前不摄后非持净故。 若依能杂而修习者。 展转相望应作四句。 此实有十而说六者。 应知后四第六所摄。 开为十者。 第六唯摄无分别智。 后四皆是后得智摄。 缘世俗故。 此十果者。 有漏有四。 除离系果。 无漏有四。 除异熟果。 而有处说具五果者。 或五相资或二合说。 此十学者。 若自性摄戒唯摄戒。 定摄静虑。 慧摄后五。 若并助伴皆具相摄。 若随用摄戒摄前三。 资粮自体眷属性故。 定摄静虑。 慧摄后五。 精进三摄。 遍策三故。 若随显摄戒摄前四。 前三如前及守护故。 定摄静虑。 慧摄后五。 此十因位有三种名。 一名波罗蜜多。 谓初无数劫。 尔时施等势力尚微。 被烦恼伏未能伏彼。 由斯烦恼不觉现行。 二名近波罗蜜多。 谓第二无数劫。 尔时施等势力微增。 非烦恼伏而能伏彼。 由斯烦恼故意方行。 三名大波罗蜜多。 谓第三无数劫。 尔时施等势力转增。 能毕竟伏一切烦恼。 由斯烦恼永不现行。 十于十地虽实皆修。 而随相增地地修一。 虽十地行有无量门。 而皆摄在十到彼岸。 十重障者。 一异生性障。 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 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 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 二真见道现在前时。 彼二种障必不成就。 犹明与闇定不俱生。 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诸相违法理必应然。 是故二性无俱成失。 然断二障必由二道。 一谓无间。 二谓解脱。 断惑证灭期心别故。 为舍彼名粗重性故。 无间道时虽无惑种。 而未舍彼无堪任性。 为舍此故起解脱道。 及证此名择灭无为。 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 而异生性障意取所知。 说十无明非染污故。 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 然今且说最初断者。 后九地断准此应知。 住满位中时既淹久。 理应进断所应断障。 不尔三时道应无别。 故说菩萨得现观已。 复于十地修道位中。 唯修永灭所知障道。 留烦恼障助愿受生。 非如二乘速趣圆寂。 故修道位不断烦恼。 将成佛时方顿断故。 二邪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 彼障二地极净尸罗。 入二地时便能永断。 三闇钝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起殊胜三惠。 入三地时便能永断。 四微细烦恼现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 最下品故。 不作意缘故。 远随现行故。 说名微细。 彼昔多与此身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时便能永断。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 彼障五地无差别道。 入五地时便能永断。 六粗相现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 彼障六地无染净道。 入六地时便能永断。 七细相现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 彼障七地妙无相道。 入七地时便能永断。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 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 第七地中纯无相观。 虽恒相续而有加行。 由无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运现相及土。 此障八地无功用道。 入八地时便能永断。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无碍解。 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 入十地时便能永断。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 而有余障未名最极。 谓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运烦恼障种。 金刚喻定现在前。 彼皆顿断入如来地故通佛地有十一障。 十真如者。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 无有一法而不遍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 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 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 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 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此本性无染。 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 不随染净有增减故。 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证得此真如已。 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证得此真如已。 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证得此真如已。 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 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虽初地中已达一切。 而能证行犹未圆满。 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 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一损力益能转。 谓初二位。 由习胜解及惭愧故。 损本识中染种势力。 益本识中净种功能。 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 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二通达转。 在通达位。 由见道力通达真如。 断分别生二障粗重。 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三修习转。 谓修习位。 由数修习十地行故。 惭断俱生二障粗重。 渐次证得真实转依。 四果圆满转。 谓究竟位。 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行。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永断本来一切粗重。 顿证佛果圆满转依。 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五下劣转。 谓二乘位。 专求自利厌苦欣寂。 唯能通达生空真如。 断烦恼种证真如择灭。 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六广大转。 谓大乘位。 为利他故趣大菩提。 生死涅槃俱无欣厌。 具能通达二空真如。 双断所知烦恼障种。 顿证无上菩提涅槃。 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此中意说广大转依。 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 此复有二。 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 令不引起二障现行。 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 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二能断道。 谓能永断二障随眠。 此道定非有漏加行。 有漏曾习相续所引未泯相故。 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辩故。 故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 唯根本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 余修所断迷事随眠。 根本后得皆能正断。 二所转依。 此复有二。 一持种依。 谓本识。 由此能持染净法种。 与染净法俱为所依。 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余依地起性虽亦是依。 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二迷悟依。 谓真如。 由此能作迷悟根本。 诸染净法依之得生。 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余虽互作迷悟法依。 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三所转舍。 此复有二。 一所断舍。 谓二障种。 真无间道现在前时。 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 说之为舍。 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 所执我法不对妄情。 亦说为舍。 由此名舍遍计所执。 二所弃舍。 谓余有漏劣无漏种。 金刚喻定解脱道起。 引极圆明能净本识。 非彼依故皆欲舍弃。 彼种舍已。 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 既永不生亦说为舍。 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四所转得。 此复有二。 一所显得。 谓大涅槃。 此虽本来自性清净。 而由客障覆令不显。 真圣道生断彼障故。 令其相显。 名得涅槃。 此依真如离障施设。 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 虽有客染而本性净。 具无数量微妙功德。 无生无灭堪若虚空。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与一切法不一不异。 离一切相一切分别。 寻思路绝言名道断。 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 虽有微苦所依未灭。 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 烦恼既尽余依亦灭。 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 大悲般若常所辅翼。 由斯不住生死涅槃。 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 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 二乘无学容前三。 唯我世尊具四圆寂。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虽无实依而有现似。 或苦依尽说无余依。 非苦依在说有余依。 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二乘无余虽无身智。 而由彼证不说彼有。 彼位唯有清净真如。 离相堪然寂灭安乐。 依斯说彼与佛无差。 但无菩提利乐他业。 故复说此与佛有异。 既所知障亦障涅槃。 如何但说是菩提障。 应知圣教依胜用说。 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 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二所生得。 谓大菩提。 此虽本来有能生种。 而所知障碍故不生。 由圣道力伏彼障故。 令从种起名得菩提。 起已相续穷未来际。 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离诸分别。 所缘行相微细难知。 不妄不愚一切境相。 性相清净离诸杂染。 纯净圆德现种依持。 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无间无转穷未来际。 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 大慈悲等恒共相应。 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妙观察智不共所依。 无住涅槃之所建立。 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 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 于大众会能现无量作用差别皆得自在。 雨大法雨断一切疑。 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 遍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 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 而智用增以智名显。 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心品。 如次而得。 智虽非识而依识转。 识为主故说转识得。 又有漏位智劣识强。 无漏位中智强识劣。 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 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大圆镜智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现起。 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 与无间道不相违故。 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 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平等性智菩萨见道违二执故方得初起。 后十地中执未断故。 有漏等位或有间断。 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妙观察智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 此后展转乃至上位。 若非有漏生空观品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成所作智成佛初起。 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 非无漏故。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 理不相应故。 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由斯此品要得成佛。 依无漏根方能现起。 而数间断。 作意起故。 此四种性虽皆本有。 而要熏发方得现行。 因位渐增。 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 但从种生不熏成种。 勿前佛复胜后佛故。 前三智品通缘真俗一切境界二智所摄。 缘真如故。 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 其体是一。 随用分二。 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 第四智品遍缘三世色等诸境。 不违正理。 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此四智品名所生得。 此所生得。 总名菩提。 及前涅槃名所转得。 虽转依义总有四种。 而令但取二所转得。 颂说证得转依言故。 此修习位说能证得。 非已证得。 因位摄故。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 颂曰。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释曰。 此显第五究竟位也。 前修习位所得转依。 应知即是究竟位相。 此谓此前二转依果。 即是究竟无漏界摄。 诸漏永尽非漏随增。 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界是藏义。 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 或是因义。 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 而实无漏。 道谛所摄。 说十五界唯是有漏者。 彼依二乘粗浅境说。 非说一切。 谓余成就十八界中。 唯有后三通无漏摄。 佛成就者虽皆无漏。 而非二乘所知境界。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 超过寻思言语道故。 微妙甚深自内证故。 非诸世间喻所喻故。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 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 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 二种皆是顺益相故。 圣说灭道唯是善性。 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 非苦集故。 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 皆从无漏善种所生。 无漏善摄。 此又是常无尽期故。 清净法界无生无灭。 性无变易故说为常。 四智心品所依常故。 无断尽故。 亦说为常。 非自性常。 从因生故。 生者归灭。 一向记故。 不见色心非无常故。 由所化生无尽期故。 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此又安乐无逼恼故。 清净法界众相寂静。 故名安乐。 四智心品永离烦恼。 故名安乐。 此二自性皆无逼恼。 及能安乐一切有情。 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 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 但名解脱身。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 故名大牟尼。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 永离二障亦名法身。 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 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 此法身五法为性。 非净法界独名法身。 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 受用变化平等所依。 离相寂然绝诸戏论。 具无边际真常功德。 是一切法平等实性。 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惠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 及极圆寂常遍色身。 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 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能净土。 为住十地诸菩萨等。 现大神通转正法轮。 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 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 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 称彼机宜现通说法。 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 于中初一摄自性身。 说自性身是本性常。 证因所得非生因故。 遍一切法由若虚空。 无相无为非色心故。 四智心品中。 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 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 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既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 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 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 故不可说实智为体。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 而有化现心心所法。 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 能化现无形质法。 若不尔者。 云何如来现贪嗔等。 久已断故。 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 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 由此经说。 化无量类皆令有心。 化现三业。 如是三身虽皆具有无边功德。 而各有异。 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 离诸杂染众善所依。 无为功德。 无色心等差别相用。 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 若他受用及变化身。 唯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又自性身正自利摄。 寂静安乐无动作故。 亦兼利他。 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 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 故俱利摄。 自受用身唯属自利。 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 为他现故。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 虽此身土体无差别。 而属佛法。 性相异故。 此佛身土俱非色摄。 虽不可说形量小大。 然随事相其量无边。 譬如虚空遍一切处。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 谓圆镜智相应净识。 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 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 变为纯净佛土。 周圆无际众宝庄严。 自受用身常依而住。 如净土量身量亦尔。 诸根相好一一无边。 无限善根所引生故。 功德智慧既非色法。 虽不可说形量大小。 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 谓平等智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 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 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 他受用身依之而住。 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 谓成事智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 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 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 佛变化身依之而住。 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 体无差别。 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 而皆无边不相障碍。 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同处同时。 诸佛各变为身为土。 形状相似不相障碍。 展转相杂为增上缘。 令所化生自识变现。 谓于一土有一佛身。 为现神通说法饶益。 于不共者唯一佛变。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 或多属一。 或一属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 实为无益。 一佛能益一切众生。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 同能变识俱善无漏。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 是道谛摄。 非苦集故。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 三法因缘杂引故。 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 皆是有漏。 纯从有漏因缘生是苦集摄。 非灭道故。 善等识相不必皆同。 三性因缘杂引生故。 蕴等同异类此应知。 然所变现是识相分。 从缘生故。 虚实如识。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 不尔真如亦应非实。 内境与识蕴既非虚。 如何但言唯识非境。 识唯内有。 境亦通外。 恐滥。 外境但言唯识。 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 不解观心勤求出离。 哀愍彼故说唯识言。 令自观心解脱生死。 非谓内识如外都无。 唯识三十论要释 发布时间:2025-04-23 08:12:50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