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经要抄 内容: 诸经要抄大正藏第85册No. 2819诸经要抄No. 2819诸经要抄诤。 舍利弗。 如是见人。 我则不听出家受戒。 舍利弗。 如是见人。 我则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 但勤修习无相三昧。 于无相三昧亦取相。 是人通达一切诸法相皆是一相。 所谓无相。 佛藏经念佛品云恶知识。 佛告舍利弗。 若有比丘教余比丘。 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唯爱涅槃毕竟清净。 如是教者名为邪教。 谓是正教而是邪教。 舍利弗。 如是教者名为恶知识。 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 亦为他人说邪道法。 舍利弗。 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 舍利弗。 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 不可得念是名念佛。 舍利弗。 一切诸念皆寂灭相。 随顺是法。 此即名为修习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 何以故。 念色取相贪味为识。 无形无色无缘无性。 是名念佛。 是故当知。 无有分别无取无舍。 是真念佛。 佛藏经念法品云善知识。 舍利弗。 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 不集诸相灭一切法。 是则名为修习念佛。 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 无觉无观寂然无想。 名为念佛。 何以故。 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 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 舍利弗。 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 舍利弗。 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 通达是者名为念佛。 如是念中无贪无著。 无逆无顺。 无名无相。 无想无语。 乃名念佛。 是中乃无微细小念。 何况粗身口意业。 无身口意业处。 无念无分别。 空寂无性灭诸觉观。 是名念佛。 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 莫有分别。 何以故。 是法皆空无有体性。 不可念一相。 所谓无名。 是名真实念佛。 何以故。 如来不名为色。 不名为想。 不名为念。 不名为分别。 不逆不顺不取不舍。 非定非慧。 是人于佛犹尚不得。 何况于念。 舍利弗。 如是教者名善知识。 若人成就如是相者。 世间希有。 得不颠倒真实见故。 是为正见。 复次舍利弗。 正见者。 名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 无有颠倒如实而见。 是故如来说名正见。 若生我想人想众生想者。 当知。 是人皆是邪行。 佛藏经云恶知识。 舍利弗。 人以清净信等诸根出家学道。 遇恶知识。 恶知识者。 常好调戏轻躁无羞。 言语散乱不摄诸根。 心不专一痴如白羊。 亲近如是恶知识者。 失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乃至失于生天之乐。 况涅槃道。 舍利弗。 是人随恶知识。 若生人中父母生离死亡丧失。 亲里衰恼国土破坏。 生八难中舍于乐处。 遇恶知识生无佛处。 若值佛世目不喜见。 不喜闻法。 不与佛众而和合。 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三藏金刚智授与灌顶弟子凡欲念诵先须护身结界澄想。 观察本尊圣者。 起慈悲心愍念有情。 发大誓愿回向菩提。 方可念诵。 持四种念珠作四种念诵。 一者音声念诵。 二者金刚念诵。 合口动舌点诵是。 三者三摩地念诵。 心念是也。 四者真实念诵。 如字义修行是也。 能令行者速证无上菩提。 具一切智。 此心真言。 是一切诸佛第一义。 真如智中流出。 非是作法显现。 如巧色摩尼能满诸愿。 一切诸佛同声共说。 思惟之时。 唯是明朗亦不见身之与心。 况无一物法非空故。 若久能熟当自证智。 作是观时。 诵密言曰。 念此明者。 即能证入一切灌顶曼荼罗位。 于诸菩萨秘密法门随意无碍。 作是观时不复延促。 务在证入。 若能一一与心相应方大成就。 一切时处作意任运相应。 无所挂碍。 一切妄想贪瞋痴等。 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 此真实法门。 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圆镜智。 上从诸佛下至众生。 悉皆同等无有增减。 但为无明妄想所覆。 令其法体不得显现。 作是观者便证解脱一切智三昧。 名为地前三贤位。 所有动作任运相应。 自然进入初地生大欢喜。 所以然者。 以观月为方便。 具有三义。 一月清净义。 离贪欲垢故。 二者清净源义。 离贪嗔热恼故。 三者光明义。 离愚痴故。 所以取月为喻亦莫作月解。 世间者四大所成毕竟破坏。 众生自性清净心无生灭故。 此是诸佛菩萨内证非二乘声闻外道所知境界。 作此观者。 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 此一法摄无量。 刹那悟入诸法中。 自在无碍。 从地至地渐渐升进。 学此观者。 不得专守念以为究竟。 当须正念进修方便。 然后证入究竟清净法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第六舍利弗言。 如尊所说在事之先。 取以本利是念寂灭。 寂灭是如。 总持诸德该罗万法。 圆融不二不可思议。 当知。 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佛言。 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 性空智火烧灭诸结。 平等平等。 等觉三地。 妙觉三身。 于九识中皎然明净。 无有诸影若有众生无余杂念。 尔时菩萨常作化身权护是人。 不离左右。 大般若经摩愁品云若有众生修行般若波罗蜜者。 与不忆不念相应。 一切魔家眷属悉皆愁忧不乐。 佛藏经云舍利弗。 我法无诸难事。 不乏饮食卧具医药。 汝等但当勤行佛道。 莫贵世间财利供养。 舍利弗。 汝今善听。 我当语汝。 若有一心行道比丘。 千亿天神皆共同心以诸乐具欲共供养。 舍利弗。 诸人供养坐禅。 比丘不及天神。 假佛一切形像是。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佛藏经云。 佛告舍利弗。 我余经说。 若人见法是为见我。 如来非法亦非非法(不顺有相不依无相即是见法。 见法者见本性)何以故。 调达愚人及诸外道。 皆以色身见佛。 舍利弗。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亦复不应以音声见。 舍利弗。 若人以色身见佛。 是去佛远。 所以者何。 佛不名见名为见佛(不依有见无见即是不依正见)。 维摩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法名无染。 若染于法乃至涅槃。 是即染着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 若行有为。 是求有为。 非求法也。 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 是即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法华经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若人不求种种世法。 亦不求佛法。 即是真求法人)真佛者(识心见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有离无故。 不垢不净故。 无生无体故)。 法身礼。 入佛境界经云佛常在世间。 而不染世法。 以不分别世间故。 敬礼无所观。 虚空无中边。 诸佛身亦然。 心同虚空故。 敬礼无所观。 一切平等礼。 无礼无不礼。 一礼遍含识。 同归实相体(实相者。 不顺有体相不依无相是)。 楞伽经云尔时大惠白佛言。 世尊。 愿为我说诸佛体性。 佛言。 大惠。 觉二无我。 除二种障。 离二种死。 断二种烦恼。 是佛体性。 大惠声闻缘觉得此法已亦名为佛。 我以是义但说一乘。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 除二障二恼。 及不思议死。 是故名如来。 假三宝形像佛是佛宝。 一切经论教法是法宝。 剃发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宝(若不识心不见性总无宝)。 真三宝(见性之人三宝具足)。 维摩经云。 寂根菩萨曰。 佛法众为二。 佛即是法。 法即是众。 是三宝。 皆无为相。 与虚空等。 一切法亦尔。 能随此行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不随有行不依无行即是离法之人)。 思益经云若身证是法。 亦不离身见法。 亦不离法见身。 于是观中不见二相。 不见不二相。 如是现前知见而亦不见。 名圣默然。 若有诸菩萨。 于上中下法。 亦不取不舍。 是名行菩提。 若法及非法。 不分别为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即有为。 非二即无为。 离是二边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过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而圣。 是世间福田。 行于佛道时。 无法可舍离。 亦无法可受。 是名菩提相。 一切无所念。 是即如来法。 文殊师利菩萨问思益菩萨言。 云何名为修道。 思益菩萨答言。 若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 名为修道。 又问云。 何名为修道。 答言。 不堕有不堕无亦不分别是有是无。 习如是者名为修道。 又问。 何故不见。 答。 言离二相故不见。 不见即正是见。 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名为说法。 若知法即是佛(是佛宝)离相即是法(是法宝)无为即是僧(是僧宝)一人见性。 分明三宝具足。 涅槃经云见性成佛道(除见性外更有法门出三界得成佛者无有是处)假戒(因犯禁戒制戒是。 此戒是方便戒。 是不了教。 只许五岁学五岁若不舍是真外道。 是具足邪见人)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 我说教者不说受者。 舍利弗。 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 舍利弗。 若受教者受戒五岁不能悉舍。 如是所教于是教中勤心精进自有得。 无有比丘不往咨问。 我说此人虽有五岁犹名邪见。 杂外道法顺行魔教。 舍利弗。 若有比丘受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 即自觉知。 我先受者皆是邪见。 于空无所得法无悔。 深入通达不依一切我见人见。 舍利弗。 我说此人名为清净梵行。 法句经云若说诸持戒。 无善无威仪。 戒性如虚空。 持者为迷倒。 金刚三昧经为说戒者。 为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识海澂九识流净风不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 是则无有戒。 若有见戒者。 是则为失戒。 戒非戒一相。 知是为道师。 涅槃经云戒有二种。 一者性自能持。 二者须他教敕。 若遇师僧白四羯磨。 然后得戒。 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 乃知。 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 是名须他教敕。 花严经梵行品云若戒是梵行者。 为场坛是戒耶。 问。 清净是戒耶。 教威仪是戒耶。 三说羯磨是戒耶。 和上是戒耶。 阿阇梨是戒耶。 剃发是戒耶。 着袈裟衣是戒耶。 乞食是戒。 正命是戒耶。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 于修无所著。 于法无所住。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 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此世不移动。 彼世不改变。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 从何处来。 谁之所有体。 为是谁由谁而作。 为是有为是无。 真戒(一切众生本来自有佛性。 是持真戒者识心见性人。 是见性之时想念不生。 不起分别及有漏习。 入无戒不自不他不垢不净无我无人无念无分别无主无宰无吝无惜百无所须。 诸欲永息等同虚空。 同无情物身心不自。 戒犯不二能。 如是知者是真持戒人)。 不净说法。 楞伽经云未来世当有。 身著于袈裟。 妄说于有无。 毁坏我正法。 佛告大惠。 彼愚痴人说有三乘。 不说唯心无诸境界。 一切痴外道。 妄见作所作。 悉著有无论。 是故无解脱。 涅槃离心意。 唯此一法实。 藏识说为心。 思量以为意。 心如白色衣。 意识习为垢。 垢习之所污。 念心不显现。 若随言取义。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地狱中。 佛告大惠。 彼人愚痴不知。 言说是生是灭。 义不生灭。 一切言说堕于文字。 义则不堕。 离有离无故。 无生无体故。 净说法。 佛藏经云舍利弗。 是人又能清净持戒。 无有瑕疵。 不垢不净。 自在智者所赞能自具足。 随顺禅定时乐坐禅。 如是比丘我亦听受供养。 舍利弗。 身证法身无有疑悔。 我听是人高坐说法。 虽见凡夫清净持戒。 心不贪着外道经义。 一心勤求沙门上果。 不贪利养善巧定说。 多闻广喻犹如大海。 乃至失命犹不妄语。 不乐诤讼自利利他。 唯说清净第一实义。 所说如是。 舍利弗。 如是说者我听说法。 如来所说能使诸法不相违逆。 为说戒定惠解脱知见。 舍利弗。 求利比丘。 为佛出家而破戒品。 何用说法。 何以故。 舍利弗。 我经中说。 若人不自善寂不能护。 法能令他人善寂自护。 无有是处。 如人自没污泥欲出他人。 无有是处。 若人自善寂。 能出污泥欲出他人。 则有是处。 是故舍利弗。 我今明了告汝。 诽谤如来其罪不轻。 实语比丘应听说法。 非妄语者持戒比丘。 则能法施。 舍利弗。 高坐说法决定断疑。 最是上事。 若持戒不净着外道义。 我则不听。 及妄诸者贵世乐者。 求利者。 乐诤讼者。 我亦不听。 我听净持戒者。 质直心者。 通达诸法实相者。 高坐说法。 舍利弗。 破戒比丘宁当舍戒。 不着圣人相袈裟覆藏罪垢。 蜜作众恶受人信施。 舍利弗。 云何以小因缘。 而于地狱受久远身。 阿难。 譬如恶贼于王大臣。 不敢自现盗他物者。 不自言贼。 如是阿难。 破戒比丘成就非沙门法。 上不自言我是恶人。 况能向余人说。 自言罪人。 阿难。 如是经者。 破戒比丘。 随得闻时能自降伏则有惭愧。 持戒比丘得自增长。 说是法时。 九万诸天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入大乘为本。 楞伽经云尔时大惠复请佛言。 唯愿为说宗趣之相。 令我及诸菩萨善达此义。 不随一切众邪妄解。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谛听。 当为汝说。 大惠言唯。 佛言。 大惠一切二乘及诸菩萨。 有二种宗法相。 何等为二。 为宗趣法相。 言说法相。 宗趣法相者。 谓自所证殊胜之相。 离于文字语言分别。 入无漏界成自地行。 超过一切不正思觉。 伏魔外道生智惠光。 是名宗趣法相。 言说法相者。 为说九部种种教法。 离于一异有无等相。 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 是名言说法相。 汝及诸菩萨当勤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宗趣与言说。 自证及教法。 若能善知见。 不堕他妄解。 佛告大惠言。 第一义者。 是圣智内自证境。 非语言分别智境。 语言分别不能显示。 大惠言。 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生。 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则不能显示。 第一义者。 无自他相。 言语有相不能显示。 第一义者。 但唯自心。 种种外相悉皆无有。 言语分别不能显示。 是故大惠应当远离语言分别佛分别。 佛告。 婆罗门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 皆是世论乃至心流动。 是则为世论。 分别不起者。 是人见自心。 佛告大惠。 乃至少有言语分别生。 即有常无过常。 是故应除二分别觉勿令少在。 乃至有所立。 一切皆错乱。 若见唯自心。 是则无为诤。 愚夫乐妄说。 不闻真实惠。 言说三苦本。 真实灭苦因。 言说即变异。 真实离文字。 于妄想心镜。 愚生二种见。 不识心及缘。 即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即不生。 我无上大乘。 超过于名言。 其义甚明了。 愚夫不觉知。 内自证不动。 是无上大乘。 思益经云云何比丘随佛教随佛语。 答言。 称赞毁辱其心不动。 是名随佛教。 不随文字语言是名随佛语。 又比丘灭一切诸相。 是名随佛教。 又云。 身无所起心无所起。 是名第一牢强精进。 有诤法。 思益经云梵天言。 云何比丘多诤讼。 答言。 是好是恶此名诤讼。 是理是非理此名诤讼。 是垢是净此名诤讼。 是善是不善此名诤讼。 是戒是毁戒此名诤讼。 是应作是不应作此名诤讼。 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诤讼。 梵天若于法中有高下心贪着取受。 皆是诤讼。 乐诤讼者。 无沙门法。 乐沙门法者。 无有妄想贪着。 梵天言。 云何比丘亲近于佛。 答言。 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 是名亲近于佛。 梵天言。 云何比丘给侍于佛。 答言。 若比丘身口意无所作。 是名给侍于佛。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一部一卷成。 亦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若其无诤不可言说。 以何等故说名无诤。 须菩提言。 姊。 如来世尊为声闻弟子假名字说。 女言。 大德须菩提。 若有假名即有诤讼。 若有诤讼即有颠倒。 若有颠倒非沙门法。 须菩提言。 姊何等是沙门法。 女言。 大德须菩提。 无有文字。 无有诤讼。 无有颠倒。 是沙门法。 亦不分别是法。 是非法。 是沙门法。 又不分别忆想不忆想。 是沙门法。 离一切着。 是沙门法。 无心离意识。 是沙门法。 知足是沙门法。 离有为法。 是沙门法。 诸法如虚空。 是沙门法。 说是沙门法时。 中间所集听法诸天。 有四十天子。 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佛藏经云(佛弟子终有为著相。 非沙门法)非沙门自称沙门。 不应供养而受供养。 名为常贼立憧相贼。 名为自在杀害人贼。 是人所食一口皆不净。 唯清有向道得道果者能消供养。 舍利弗。 我灭度后如是等人满阎浮提。 专行求利以自生活有为法。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涅槃经云有为功德多诸过患。 佛藏经云我所说诸法。 随顺第一义。 有为不坚牢。 如梦之所见。 金刚三昧经云于有为法如避火坑。 楞伽经云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 若依止于事此法即便坏。 禅门经云大乘妙义至理空旷。 有为众生而不能入。 大佛顶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般若子经云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即菩提萨埵。 修多罗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提心有所得者。 即是邪见。 邪见之人永不见佛。 断一切智名为佛智见。 凡夫有为。 佛是无为。 如是见者非平等见。 见凡夫法空佛法亦空。 如是见者是名正见。 思益经云世尊。 云何具足六波罗蜜。 梵天若不念施。 不依戒。 不分别忍。 不敢精进。 不住禅定。 不二于惠。 是名具足六波罗蜜。 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六波罗。 此大乘顿教法门。 为一切众生本来自有佛性。 千经万论大小乘教文字言说。 只指众生本性见成佛道。 此法亦名反源。 亦名反照。 亦名反流。 亦名回向。 亦名无生。 亦名无漏。 亦名不起。 亦名法离见闻觉知。 楞伽经云如水瀑流尽。 波浪即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大佛顶经云元是一精明。 分为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行。 一根既反源。 六根成解脱。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反见见自心。 见性成佛道。 又云。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常光现时尘根识心应时消落。 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佛告阿难。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 于外六尘不多流溢。 因不流溢旋源自归。 鹿既不缘根无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楞伽经云远离于心识。 亦离于五法。 复离于自性。 是为佛种性。 由依本识故。 而有诸识生。 由依内识故。 有似外影现。 无智恒分别。 有为及无为。 □□□□□离质亦无影。 藏识若清净。 诸识浪不生。 依法身有报。 而起净分别。 若不了无我。 依教不依义。 理教中求我。 是妄垢恶见。 不了故说有。 唯妄取无余。 离圣教正理。 欲灭惑反增。 是外道狂言。 智者不应说。 教由理故显。 当依此教理。 勿更余分别。 维摩经云文殊师利菩萨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此经者即此心。 是不生不灭故。 不垢不净故。 离有离无故。 影体俱离故。 不依性相故。 亦不顺生。 亦不依寂。 亦不顺有相。 亦不依无相不沈不浮故)。 文殊行经云复次舍利弗。 若有人言。 过去未来于实际中。 说有依处说无依处者。 当知。 彼辈诽谤如来获大重罪。 所以者何。 彼真实际无忆无念亦无堕落(无忆无念者即不顺浮。 亦无堕落者。 即不沈空滞寂。 此法不顺有心。 不依无心。 顺有心者即是波浪。 依无心者即是□□空见外道有无不二即是正见)。 楞伽经云天乘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诸乘我所说。 乃至有心起。 诸乘未究境。 彼心转灭以。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大乘。 天乘非乘。 非名亦非字。 非谛非解脱。 我无上大乘超过于名言。 其义甚明了。 愚夫不觉知。 内自证不动。 是无上大乘。 决定毗尼经云见凡夫有为佛。 是无为。 如是见者不平等见。 见凡夫法空佛法亦空。 如是见者是名平等见。 见犯比丘不入地狱。 清净行者不证涅槃。 如是见者名平等见。 宝积经云云何真供养佛。 佛言。 无佛想无法想无僧想。 是名日日真供养佛。 佛不名作。 不名色。 不名想。 无作无色无想。 是名真供养佛。 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尔时世尊。 大众围绕。 说大乘经。 名一味真实际本觉利行。 若闻是经。 乃至受持一四句偈。 是人则为入佛智地。 能以方便教化众生。 为一切众生作大知识。 佛说此经已。 结跏趺坐。 即入金刚三昧。 身心不动。 尔时众中。 有一比丘。 名曰阿伽陀。 从坐而起。 合掌跪。 欲宣义意。 而说偈言。 大慈满足尊智慧通无碍广度众生故说于一谛义无量诸菩萨皆悉度众生为众广染问知法寂灭相入于决定处如来智方便当为入实说随顺皆一乘无有诸杂味犹如一雨润众草皆悉荣随其性各异一味之法润普充于一切如彼一雨润皆长菩提引入于金刚味证法真实定决定断疑悔一法之印成无相法品第二一觉了义难解难入。 非诸二乘之所知见。 唯佛菩萨乃能知之。 善男子。 若化众生无生于化。 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令彼众生皆离心我。 一切心我本来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 无幻无化即得无生。 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若有众生见法生时。 令灭何见。 发布时间:2025-04-25 08:14:38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