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伽师资记 内容: 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No. 2837楞伽师资记No. 2837楞伽师资记两目中。 各出一五色光舍利。 将知大师成道已久也。 大唐中宗孝□□帝景龙二年。 敕召入西京。 便于东都广开禅法。 净觉当众归依。 一心承事。 两京来往参觐。 向有余年。 所呈心地。 寻已决了。 祖忍大师授记之安州有一个。 即我大和上是也。 乃刑类凡僧。 证同佛地。 帝师国宝。 宇内归依。 净觉宿世有缘。 亲蒙指授。 始知方寸之内。 具足真如。 昔所未闻。 今乃知耳。 真如无相。 知亦无知。 无知之知。 岂离知也。 无相之相。 岂离相也。 人法皆如。 说亦如也。 如自无说。 说则非如。 如本无知。 知非如矣。 起信论云。 心真如是。 即是一法界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 不生不灭。 一切法。 唯因忘念。 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别无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有真自体相者。 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无有增减。 非有际生。 非后际灭。 毕竟常恒。 从本性自满足。 一切功德。 自体有大智惠光明义。 故自性清净心。 楞伽经云。 自心现境界。 随类普现于五法。 云何是五法。 名相忘想正智如如。 是故众物无名。 心作名。 诸相无相。 由心作相。 但自无心。 则无名相。 故曰正智如如。 法句经云。 参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余乃潜神玄默。 养性幽岩。 独守净心抱一冲谷。 聊寄一序。 托悟在中。 同我道流。 愿知心耳。 真如妙体。 不离生死之中。 圣道玄微。 还在色身之内。 色身清净。 寄住烦恼之间。 生死性真。 权在涅槃之处。 故知众生与佛性。 本来共同。 以水况冰。 体何有异。 冰由质碍。 喻众生系缚。 水性虚通。 等佛性之圆净。 无法可得。 无相可求。 善法尚遣舍之。 生死故应远离。 维摩经云。 欲得净度。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也。 身虽为之本。 识见还有浅深。 深见者。 是历劫清净。 薰修之因。 一发道心。 乃至成佛。 亦不退也。 浅识者。 是现今新学。 初离欢喜。 为积生已来。 有诽谤邪见之。 因。 无正信习道之力。 根则不定。 后还退败也。 覆寻生死。 只为攀缘。 返照攀缘之心。 心性本来清净之处。 染着。 无染是净。 无系是脱。 染即生死之因。 净即菩提之果。 大分深义。 究竟是空。 至道无言。 言则乖至。 虽以性拟本。 无本可称。 空自无言。 非心行处。 圣心微隐。 绝解绝知。 大觉寒寒。 无言无说。 法华经云。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也。 无法可说。 无心可言。 自性空闲。 返归于本。 本者道也。 道性悾恫而无际。 放旷清微。 坏大千以寂寥。 通古今而性净。 即上下周圆。 遍清净。 是净佛国土也。 是知一毫之内。 具足三千大千。 一尘之中。 容受无边世界。 斯言有实耳。 此中坐禅。 证者之自知。 不由三乘之所说也。 经曰。 菩提之道。 不可图度。 高而无上。 广不可极。 渊而无下。 深不可测。 大苞天地。 细入无间。 故谓之道也。 所以法身清净。 犹若虚空。 空亦无空。 有何得有。 有本不有。 人自著有。 空本不空。 人自着空。 离有离空。 清净解脱。 无为无事。 无住无著。 寂灭之中。 一物不作。 斯乃菩提之道。 然涅槃之道。 果不在于有无之内。 亦不出于有无之外。 若如此者。 即入道之人。 不坏于有。 亦不损于无像法住持。 但假施设耳。 是故体空无相。 不可为有。 用之不废。 不可为无。 则空而常用之。 而常空。 空用虽殊。 而无心可异。 即真如性净。 常住不灭也。 余叹曰。 天下有不解修道者。 被有无系然也。 有不自有。 缘未生时无有。 无不自无。 缘散之后故无。 有若本有。 有自常有。 不待缘而后有。 无若本无。 无自常无。 岂待缘尽后始无也。 缘有非是有。 真如之中有缘。 无非是无。 清净心中。 无彼无也。 有无法。 妄想之域。 岂足以标圣道。 放光经云。 菩提从有得耶。 答曰。 不也。 从无得耶。 答曰。 不也。 从有无得耶。 答曰。 不也。 离有无得耶。 答曰。 不也。 是义云何得。 答曰。 无所得。 得无所得者。 谓之得菩提也。 楞伽资记一卷东都沙门释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第一。 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 中天竺国人。 大乘学时号摩诃衍。 元嘉年。 随船至广州。 宋太祖。 迎于丹阳郡。 译出楞伽经。 王公道俗请开禅训。 跛陀未善宋言有愧。 即多梦人以剑易首。 于是就开禅训三藏云。 此土。 地居东边。 修道无法。 以无法故。 或坠小乘二乘法。 或堕九十五种外道法。 或堕鬼神禅。 观见一切物。 知他人家好恶事。 苦哉。 大福大祸。 自陷陷他。 我慜此辈。 长劫落鬼神。 久受生死。 不得解脱。 或堕术法。 役使鬼神。 看他家好恶事。 谁言我坐禅观行。 凡夫盲迷不解。 谓登圣道。 皆悉降伏。 不知是鬼神邪魅法也。 我中国有正法。 秘不传简。 有缘根熟者。 路逢良贤。 途中受与。 若不逢良贤。 父子不得。 楞伽经云。 诸佛心第一。 教授法时。 心不起处是也。 此法超度三乘。 越过十地。 究竟佛果处。 只可默心自知。 无心养神。 无念安身。 闲居净坐。 守本归真。 我法秘默。 不为凡愚浅识所传。 要是福德厚人。 乃能受行。 若不解处。 六有七八。 若解处。 八无六七。 拟作佛者。 先学安心。 心未安时。 善尚非善。 何况其恶。 心得安静时。 善恶俱无依华严经云。 法法不相知。 至此国来。 尚不见修道人。 何况安心者。 时时见有一作业。 未契于道。 或在名闻。 成为利养。 人我心行。 嫉妒心造。 云何嫉妒。 见他人修道。 达理达行。 多有归依供养。 即生嫉妒心。 即生憎嫌心。 自恃聪明。 不用胜己。 是名嫉妒。 以此惠解。 若昼若夜。 修勤诸行。 虽断烦恼。 除其拥碍。 道障交竞。 不得安静。 但名修是。 不名安心。 若尔纵行六波罗蜜。 讲经坐二禅三禅。 精进苦行但名为善。 不名法行。 不以爱水。 溉灌业田。 不于中。 种识种子。 如是比丘。 名为法行今言安心者。 略有四种。 一者背理心。 谓一向凡夫心也。 二者向理心。 谓厌恶生死。 以求涅槃。 趣向寂静。 名声闻心也。 三者入理心。 谓虽复断障显理。 能所未亡。 是菩萨心也。 四者理心。 谓非理外理。 非心外心。 理即是心。 心能平等。 名之为理。 理照能明。 名之为心。 心理平等。 名之为佛心。 会实性者。 不见生死涅槃有别。 凡圣为异。 境智无二。 理事俱融。 真俗齐观。 染净一如。 佛与众生。 本来平等一际。 楞伽经云。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大道本来广遍。 圆净本有。 不从因得。 如似浮云底日光。 云雾灭尽。 日光自现。 何用更多广学知见。 涉历文字语言。 覆归生死道。 用口说文传为道此者。 人贪求名利。 自坏坏他。 亦如磨铜镜。 镜面上尘落尽。 镜自明净。 诸无行。 经云。 佛亦不作佛。 亦不度众生。 众生强分别。 作佛度众生。 而此心不证。 是即无定。 证则别有照缘起大用。 圆通无碍。 名大修道。 自他无二。 一切行一时行。 亦无前后。 亦无中间。 名为大乘。 内外无著。 大舍毕竟。 名为檀波罗蜜。 善恶平等。 俱不可得。 即是尸波罗蜜。 心境无违。 怨害永尽。 即是忍波罗蜜。 大寂不动。 而万行自然。 即是精进波罗蜜。 繁与妙寂。 即是禅波罗蜜。 妙寂开明。 即是般若波罗蜜。 如此之人。 胜上广大。 圆摄无碍。 得繁与。 是为大乘。 有求大乘者。 若不先学安心。 定知误矣大品经云。 诸佛五眼。 观众生心及一切法。 毕竟不见。 华严经云。 无见乃能见。 思益经云。 非眼所见。 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 但应随如相见如眼如乃至意如。 法位亦如是。 若能如是见者。 是名正见。 禅决曰。 蝙蝠角鸱。 昼不见物。 夜见物者。 皆是妄想颠倒故也。 所以者何。 蝠蝙角鸱。 见他闇为明。 凡夫人。 见他明为闇。 皆为是妄想。 以颠倒故。 以业障故。 不见真法。 若然者。 明不定明。 闇不定闇。 如是解者。 不为颠倒惑乱。 即入如来常乐我净中也大法师之楞伽经云。 说何净其念者。 遣物令妄想。 勿令漏念。 念佛极着力。 念念连注不断。 寂然无念。 证本空净也。 又云。 一受不退常寂然。 则佛说云何增长也。 又云。 从师而学。 悟不由师。 凡教人智慧。 未尝说此。 就事而徴。 指树叶是何物。 又云。 汝能入瓶入柱。 及能入穴山。 杖能说法不。 又云。 汝身入心。 又云。 屋内有瓶。 屋外亦有瓶不。 瓶中有水不。 水中有瓶不。 乃至天下诸水。 一一中皆有瓶不。 又云。 此水是何物又树叶能说法。 瓶能说法。 柱能说法。 及地水火风皆能说法。 土瓦石。 亦能说法者。 何也。 第二。 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 承求那跋陀罗三藏后。 其达摩禅师。 志阐大乘。 泛海吴越游洛至邺。 沙门道育惠可。 奉事五年。 方海四行。 谓可曰。 有楞伽经四卷。 仁者依行。 自然度脱。 余度如续高师传所明。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弟子昙林序法师者。 西域南天竺国。 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 神惠疏朗。 闻皆晓晤。 志存磨诃衍道。 故舍素从缁。 绍隆圣。 冥心虚寂。 通鉴世事。 内外俱明。 德超世表。 悲悔边隅。 正教陵替。 遂能远涉山海。 游化汉魏。 亡心寂默之士。 莫不归信。 取相存见之流。 乃生讥谤。 于时。 唯有道育惠可。 此二沙门。 年虽后生。 携志高远。 幸逢法师。 事之数载虔恭咨启。 善蒙师意。 法师感其精成。 诲以真道。 如是安心。 如是发行。 如是顺物。 如是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 令无错谬。 如是安心者。 壁观。 如是发行者。 四行。 如是顺物者。 防护讥嫌。 如是方便者。 遣其不着。 此略所由。 意在后文。 未入道多途。 要而言之。 不出二种。 一是理入。 二是行入。 理入者。 谓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 凡圣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覆。 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 凝住辟观。 自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更不随于言教。 此即与真理冥状。 无有分别。 寂然无名之理入。 行入者。 所谓四行。 其余诸行。 悉入此行中。 何等为四行。 一者报怨。 二者随缘行。 三者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云何报怨行。 修道行人。 若受苦时。 当自念言。 我从往昔。 无数劫中。 弃本逐末。 流浪诸有。 多报怨憎。 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 非天非人。 所能见与。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经云。 逢苦不忧。 何以故。 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 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 是故。 说言报怨行。 第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 并缘业所传。 苦乐齐受。 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 是我过去宿因所感。 今方得之。 缘尽还无。 何喜之有。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 冥顺于通。 是故。 说言随缘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 世人长迷。 处处贪着。 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 理将俗反。 安心无为。 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 无所愿乐。 功德黑闇。 常相随逐。 三界久居。 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 谁得而安。 了达此处。 故于诸有。 息想无求。 经云。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判如无求。 真为道行。 第四称法行者。 性净之理。 因之为法。 理此众相斯空。 无染无著。 无此无彼。 经云。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智若能信解此理。 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 则行檀舍施。 心无吝惜。 达解三空。 不倚着。 但为去垢。 摄众生。 而无取相。 此为自复地。 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檀度既尔。 余五亦然。 为除妄想。 修行六度。 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此四行。 是达摩禅师亲说。 余则弟子昙林记师言行。 集成一卷。 名曰达磨论也。 菩提师又为坐禅众。 释楞伽要义一卷。 有十二三纸。 亦名达磨论也。 此两本论文。 文理圆净。 天下流通。 自外更有人。 伪告达摩论三卷。 文繁理散。 不堪行用。 大师又指事问义。 但指一物。 唤作何物。 众物皆问之。 回换物名。 变易问之。 又云。 此身有不。 身是何身。 又云。 空中云雾。 终不能染污虚空。 然能翳虚空。 不得明净。 涅槃经云。 无内六入无外六尘。 内外合故。 名为中道。 第三。 齐朝邺中沙门惠可。 承达磨禅师后。 其可禅师。 俗姓姬。 武牢人。 年十四。 遇达摩禅游化嵩洛。 奉事六载。 精究一乘。 附于玄理。 略说修道。 明心要法。 真登佛果。 楞伽经云。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死。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 净十方诸佛。 若有一人。 不因坐禅而成佛者。 无有是处。 十地经云。 众生身中。 有金刚佛。 犹如日轮。 体明圆满。 庆大无边。 只为五荫。 重云覆障。 众生不见。 若逢智风。 飘荡五荫。 重云灭尽。 佛性圆照。 焕然明净。 华严经云庆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亦如瓶内灯光。 不能照外。 亦如世间云雾。 八方俱起。 天下阴暗。 日光起得明净。 日光不坏。 只为云雾障。 一切众生。 清净性。 亦复如是。 只为攀缘妄念诸见。 烦恼重云。 覆障圣道。 不能显了。 若忘念不生。 默然净坐。 大涅槃日。 自然明净。 俗书云。 冰生于水而冰遏水。 冰伴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 妄尽而真现。 即心海澄清。 法身空净也。 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 如风中灯。 不能破闇。 焰焰谢灭。 若净坐无事。 如蜜室中灯。 则解破闇。 昭物分明。 若了心源清净。 一切愿足。 一切行满。 一切皆辨。 不受后有。 得此法身者。 恒沙众生。 莫过有一行。 亿亿劫中。 时有一人。 与此相应耳。 若精诚不内发。 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 无所为。 是知众生识心自度。 佛不度众生。 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 何故我不成佛。 只是精诚不内发。 口说得。 心不得。 终不免逐业受形。 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 水中有火。 人中有佛性。 亦名佛性灯。 亦名涅槃镜。 是故大涅槃镜。 明于日月。 内外圆净。 无边无际。 犹如炼金。 金质火尽。 金性不坏。 众生生死相灭。 法身不坏。 亦如泥团坏。 亦如波浪灭。 水性不坏。 众生生死相灭。 法身不坏。 坐禅有功。 身中自证故昼日饼尚未堪餐。 说食焉能使饱。 虽欲去其前塞。 翻令后榍弥坚。 华严经云。 譬如贫穷人。 昼夜数他宝。 自无一钱分。 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 急须并却。 若不舍还。 同文字学。 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 煮沸汤而觅雪。 是故诸佛说说。 或说说于不说。 诸法实相中。 无说无不说。 解斯举一千从。 法华经云。 非实非虚。 非如非异。 太师之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能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法即皆如。 敏此二见诸徒辈。 申词投笔作斯。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余。 又云。 吾本发心时。 截一臂。 从初夜雪中立。 直至三更。 不觉雪过于膝。 以求无上道华严经第七卷中说。 东方入正受。 西方三昧起。 于眼根中入正受。 于色法中三昧起。 示现色法不思议。 一切天人莫能知。 其色法中入正受。 于眼起定念不乱。 观眼无生无自性。 说空寂灭无所有。 乃至耳鼻舌身意。 亦复如是。 童子身入正受。 于壮年身三昧起。 壮年身入正受于老年身三昧起。 老年身入正受。 于善女人三昧起。 善女人入正受。 于善男子三昧起。 善男子入正受。 于比丘尼身三昧起。 比丘尼身入正受。 于比丘身三昧起。 比丘身入正受。 于学无学三昧起。 无学入正受。 于缘觉身三昧起。 缘觉身入正受。 于如来身三昧起。 毛孔中。 入正受。 一切毛孔三昧起。 一切毛孔入正受。 一毛端头三昧起。 一毛端入正受。 一切毛端三昧起。 一切毛端入正受。 一微尘中三昧起一微尘中入正受。 一切微尘三昧起。 大海水入正受。 于大盛火三昧起。 一身能作无量身。 以无量作一身。 解斯举一千从。 万物皆然也。 第四。 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 承可禅师后。 其粲禅师。 罔知姓位。 不测所生。 按续高僧传曰。 可后粲禅师。 隐思空山。 萧然净坐。 不出文记。 秘不传法。 唯僧道信。 奉事粲十二年。 写器传灯。 灯成就。 粲印道信了了见佛性处。 语信曰。 法华经云。 唯此一事。 实无二。 亦无三。 故知圣道幽通。 言诠之所不逮。 法身空寂。 见闻之所不及。 即文字语言。 徒劳施设也大师云。 余人皆贵坐终。 叹为奇异。 余今立化。 生死自由。 言讫遂以手攀树枝。 奄然气尽。 终于公山。 寺中见有庙影。 详玄传曰。 惟一实之渊旷。 嗟万相之繁难。 俗异于体同。 凡圣分而道合。 寻涯也豁乎无际。 眇乎无穷。 源于无始。 极于无终。 解或以兹齐贯。 深净于此俱融。 谚空有而闻寂。 括宇宙以通同。 若纯金不隔于环玔。 等积水不惮于连漪。 经云。 此明理无间杂。 故绝边际之谈。 性非物造。 致息始之论。 所以明闇泯于不言门。 善恶融于一相之道。 斯即无动而不寂。 无异而不同。 若水之为波澜。 金之为器体。 金为器体。 故无器而不全。 波为水用。 亦无波而异水也。 观无碍于缘起。 信难思于物性。 犹宝殿之垂珠。 似瑶台之悬镜。 彼此异而相入。 红紫分而交映。 物不滞其自他。 事莫权其邪正。 邻虚舍大千之法。 刹那总三除之时。 惧斯言之少信。 借帝网以除疑。 盖普眼之能嘱。 岂或识以知之。 注云。 此明秘密缘起。 帝网法界。 一即一切。 参而不同。 所以然者。 相无自实。 起必依真之理既融。 相亦无碍故。 巨细虽悬。 犹镜像之相入。 彼此之异。 若殊色之交形。 即一一切。 缘无碍。 理理数然也。 故知大千弥广。 处纤尘而不窄。 三世长久。 入从略以能容。 自可洞视于金墉之外。 了无所权。 入身于后壁之中。 未曾有隔。 是以圣人得理成用。 若理不可然。 则圣此无此力。 解则通。 无碍由情拥。 普眼之惠。 如实能知。 如猴着锁而停躁。 蛇入筒而改曲。 涉旷海以戒船。 晓车幽以惠烛。 注云。 猴着锁喻戒制心。 蛇入筒喻定自乱。 智度论云。 蛇行性曲。 入筒即直。 三昧制心。 亦复如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身品云。 佛虽三名。 而无三体也。 第五。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后。 其信禅师。 再敞禅门。 宇内流布。 有菩萨戒法一本。 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为有缘根熟者。 说我此法。 要依楞伽经。 诸佛心第一。 又依文殊说般若经。 一行三昧。 即念佛心是佛。 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 文殊师利言。 世尊。 云何名一行三昧佛。 法界一相。 系缘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如法界缘不退不坏。 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 欲入一行三昧。 应处空闲。 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 专称名字。 随佛方便所。 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 念念相续。 即是念中。 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 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不思议佛法等分别。 皆乘一如。 成最正觉。 悉具无量功德。 无量辨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 尽知恒沙诸佛法界。 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 举足下足。 常在道场。 施为举动。 皆是菩提。 普贤观经云。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相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是名第一忏并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 心心相续忽然澄寂。 更无所缘念。 大品经云。 无所念者。 是名念佛。 何等名无所念。 即念佛心名无所念。 离心无别有佛。 离佛无别有心。 念佛即是念心。 求心即是求佛。 所以者何。 识无刑。 佛无刑。 佛无相貌。 若也知此道理。 即是安心。 常忆念佛。 攀缘不起。 则泯然无相。 平等不二。 不入此位中。 忆佛心谢。 更不须徽。 即看此等心。 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 亦名正法。 亦名佛性。 亦名诸法实性实际。 亦名净土。 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 亦名涅槃界般若等。 名虽无量。 皆同一体。 亦无能观所观之意。 如是等心。 要令清净。 常现在前。 一切诸缘。 不能干乱。 何以故。 一切诸事。 皆是如来一法身故。 经是一心中。 诸结烦恼。 自然除灭。 于一尘中。 具无量世界。 无量世界集一毛端。 于其本事如故。 不相访碍。 花严经云。 有一经卷。 在微尘中。 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略举安心。 不可具尽。 其中善巧。 出自方寸。 略为后生疑者。 假为一问。 如来法身若此者。 何故复有相好之身。 现世说法。 信曰。 正如来法性之身。 清净圆满。 一切类悉于中现。 而法性身。 无心起作。 如颇梨镜悬在高堂。 一切像悉于中现。 镜亦无心。 能现种种。 经云。 如来现世说法者。 众生妄想故。 今行者若修心尽净。 则知如来常不说法。 是乃为具足多闻。 闻者一无相也。 是以经云。 众生根有无量故。 所以说法无量。 说法无量。 说法无量故。 义亦名无量义。 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 则无相也。 无相不相。 名为实相。 则泯然清净是也。 斯之诚言。 则为证也坐时当觉。 识心初动。 运运流注。 随其来去。 皆令知之。 以金刚惠微责。 犹如草木无所别知之无知。 乃名一切智。 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问。 何者是禅师。 信曰。 不为静乱所恼者。 即是好禅用心人。 常住于止心则沉没。 久住于观心则散乱。 法华经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惠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 心得明净。 信曰。 亦不念佛。 亦不捉心。 亦不看心。 亦不计心。 亦不思惟。 亦不观行。 亦不散乱。 直任运。 亦不令去。 亦不令住。 独一清净。 究竟处心自明净。 或可谛看。 心即得明净。 心如明镜。 或可一年。 心更明净。 或可三五年。 心更明净。 或可因人为说。 即悟解。 或可永不须说得解。 经道。 众生心性。 譬如宝珠没水。 水浊珠隐。 水清珠显。 为谤三宝。 破和合僧。 诸见烦恼所污。 贪嗔颠倒所染。 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 故为学者。 取悟不同。 有如此差别。 今略出根缘不同。 为人师者。 善须识别。 华严经云。 普贤身相。 犹如虚空。 依如如。 不于佛国。 解时佛国皆亦即如国皆不依。 涅槃经云。 有无边。 身菩萨。 身量如虚空。 人之有善光故。 犹如夏日。 又云。 身无边故。 名大涅槃。 又云。 大般涅槃。 其性广博故。 知学者有四种人。 有行有解有证。 上上人。 无行有解有证。 中上人。 有行有解无证。 中下人。 有行无解无证。 下下人也。 问。 临时作若为观行。 信曰。 真须任运。 又曰。 用向西方不。 信曰。 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 究竟清净。 即是净佛国土。 更不须向西方。 华严经云。 无量劫一念。 无量劫。 须知一方无量方。 无量方一方。 佛为钝根众生。 今向西方。 不为利根人说也。 深行菩萨。 入生死化度众生。 而无爱见。 若见众生有生死。 我是能度。 众生是所疲不名菩萨。 疲众生如疲空。 度空何曾有来去。 金刚经云。 灭度无量众生。 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所初地菩萨。 初证一切空。 后证得得一切不空。 即是无分别智。 亦是色。 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色性是空。 所菩萨修学空为证。 新学之人。 直见空者。 此是见空。 非真空也。 修道得真空者。 不见空与不空。 无有诸见也。 善须解色空义。 学用心者。 要须心路明净。 悟解法相。 了了分明。 然后乃当为人师耳。 复须内外相称。 理行不相为。 决须断绝文字语言。 有为圣道。 独一净处。 自证道果也或复有人。 未了究竟法为相。 名闻利养教导众生。 不识根缘利钝。 似如有异。 即皆印可。 极为苦哉。 苦哉大祸。 或见心路。 似如明净。 即便印可。 此人大坏佛法。 自诳诳他。 用心人。 有如此同异。 并是相貌耳。 未为德心。 真德心者。 自识分明。 久后法眼自开。 善别虚之与伪。 或有人计身空无。 心姓亦灭。 此是断见人。 与外道同。 非佛弟子。 或有人。 计心是有不灭。 此是常见人。 亦与外道同。 今明佛弟子。 亦不计心性是灭。 常度众生。 不起爱见。 常学智慧。 愚智平等。 常作禅定。 静乱不二。 常见众生。 未增是有。 究竟不生不灭。 处处现形。 无有见开。 了知一切未曾取舍。 未曾分身。 而身通于法界又古时智敏禅师训曰。 学道之法。 必须解行相扶。 先知心之根原。 及诸体用。 见现分明无惑。 然后功业可成。 一解千从。 一迷万惑。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此非虚言。 无量寿经云。 诸佛法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 是心作佛。 当知佛即是心。 心外更无别佛也。 略而言之。 凡有五种。 一者。 知心体。 体性清净。 体与佛同。 二者。 知心用。 用生法宝。 起作恒寂。 万惑皆如。 三者。 常觉不停。 觉心在前。 觉法无相。 四者。 常观身空寂。 内外通同。 入身于法界之中。 未曾有碍。 五者。 守一不移。 动静常住。 能令学者。 明见佛性。 早入定门诸经观法备有多种。 傅大师所说。 独举守一不移。 先修身审观。 以身为本。 又此身是四大五荫之所合。 终归无常。 不得自在。 虽未坏灭。 毕竟是空。 维摩经云。 是身如浮云。 须臾变灭。 又常观自身。 空净如影。 可见不得。 智从影中生。 毕竟无处所。 不动而应物。 变化无穷空中生六根。 六根亦空寂。 所对六尘境。 了知是梦幻。 如眼见物时。 眼中无有物。 如镜照面像。 了极分明。 空中现形影。 镜中无一物。 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 镜亦不往入人面。 如此委曲。 知镜之与面。 从本已来。 不出不入。 不来不去。 即是如来之义。 如此细分判。 眼中与镜中。 本本常空寂。 镜照眼照同。 是故将为比。 鼻舌诸根等。 其义亦复然。 知眼本来空。 凡所见色者。 须知是他色。 耳闻声时。 知是他声。 鼻闻香时。 知是他香。 舌别味时。 知是也味。 意对法时。 知是他法。 身受触时。 知是他触。 如此观察知。 是为观空寂。 见色知是不受色。 不受色即是空。 空即无相。 无相即无作。 此见解脱门。 学者得解脱。 诸根例如此。 复重言说。 常念六根空寂。 尔无闻见。 遗教经云。 是时中夜。 寂然无声。 当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 常念六根空寂。 恒如中夜时。 昼日所见闻。 皆是身外事。 身中常空净守一不移者。 以此净眼。 眼住意看一物。 无问昼夜时。 专精常不动。 其心欲驰散。 急手还摄来。 以绳系鸟足。 欲飞还掣取。 终日看不已。 泯然心自定。 维摩经云。 摄心是道场。 此是摄心法。 法华经云。 从无数劫来。 除睡常摄心。 以此功德。 能生诸禅定。 遗教经云。 五根者。 心为其主。 制立处。 无事不辨。 此是也。 前所说五事。 并是大乘正理。 皆依经文所陈。 非是理外妄说。 此是无漏业。 亦是究竟义。 超过声闻地。 真趣菩萨道。 闻者宜修行。 不须致疑惑。 如人学射。 初大准。 次中小准。 次中大约。 次中小的。 次中一毛。 次破一毛作百分。 次中百毛之一分。 次后前射前。 筈筈相柱。 不令箭落。 喻人习道。 念念注心。 心心相续。 无暂间念。 正念不断。 正念现前。 又经云。 以知惠箭。 射三解脱门。 筈筈筈于柱勿令落地。 又如钻火。 未热而息。 虽欲得火。 火难可得。 又如家有如意珠。 所求无不得。 忽然而遗失。 忆念无忘时。 又如毒箭入肉。 竿镞犹在。 如此受苦痛。 亦无暂忘时。 念念在心。 其状当如此。 法秘要。 不得传非其人。 非是惜法不传。 但恐前人不信。 淊其谤法之罪。 必须择人。 不得操次辄说。 慎之慎之法海虽无量。 行之在一言。 得意即亡言。 一言亦不用。 如此了了知。 是为得佛意若初学坐禅时。 于一静处。 真观身心。 四大五荫。 眼耳鼻舌身意。 及贪嗔痴。 为善若恶。 若怨若亲。 若凡若圣。 及至一切诸状。 应当观察。 从本以来空寂。 不生不灭。 平等无二。 从本以来无所有。 究竟寂灭。 从本以来。 清净解脱。 不问昼夜。 行住坐卧。 常作此观。 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 如镜中像。 如热时炎。 如空谷响。 若言是有。 处处求之不可见。 若言是无。 了了恒在眼前。 诸佛法身。 皆亦如是。 即知自身从无量劫来。 毕竟未曾生。 从今已去。 亦毕竟无人死。 若能常作如此观者。 即是真实忏悔。 千劫万劫。 极重业。 即自消灭。 唯除疑惑。 不能生信。 此人不能悟入。 若生死信依此行者。 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复次。 若心缘异境。 觉起时即观起处。 毕竟不起。 此心缘生时。 不从十方来。 去亦无所至。 常观攀缘。 觉观妄识。 思想杂念。 乱心不起。 即得粗住。 若得住心。 更无缘虑。 即随分寂定。 亦得随分息诸烦恼。 毕故不造新名。 为解脱看。 心结烦热。 闷乱昏沉。 亦即且自散适。 徐徐安置。 令其得便。 心自安净。 唯须猛利。 如救头然。 不得懈怠。 努力努力初学坐禅看心。 独坐一处。 先端身正坐。 宽衣解带。 放身纵体。 自按摩七八翻。 令心腹中嗌气出尽。 即滔然得性清虚恬净。 身心调适然。 安心神则。 窈窈冥冥。 气息清冷。 徐徐敛心。 神道清利。 心地明净。 观察不明。 内外空净。 即心性寂灭。 如其寂灭。 则圣心显矣。 性虽无刑。 志节恒在然。 幽灵不竭。 常存朗然。 是名佛性。 见佛性者。 永离生死。 名出世人。 是故维摩经云。 豁然还得本心。 信其言也。 悟佛性者。 名菩萨人。 亦名悟道人。 亦名识理人。 亦名得性人。 是故经云。 一句深神。 历劫不朽。 初学者前方便也。 故知彼道有方便。 此圣心之所会。 凡舍身之法。 先定空空心。 使心境寂净。 铸想玄寂。 令心不移。 心性寂定。 即断攀缘。 窈窈冥冥。 凝净心虚。 则几泊恬乎。 泯然气尽。 住清净法身。 不受后有。 若起心失念。 不免受生也。 此是前定心境。 法应如是。 此是作法。 法本无法。 无法之法。 始名为法。 法则无作。 夫无作之法。 真实法也。 是以经云。 空无作无愿无相。 则真解脱。 以是义故。 实法无作。 舍身法者。 即假想身横看。 心境明地。 即用神明推策。 大师云。 庄子说。 天地一指。 万物一焉。 法句经云。 一亦不为一。 为欲破诸数。 浅智之所闻。 谓一以为一。 故庄子犹滞一也。 老子云。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外虽亡相。 内尚存心。 华严经云。 不着二法。 以无一二故。 维摩经云。 心不在内不在外。 不在中间即是证。 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 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有佛性。 容可说。 墙壁凡石。 而非佛性。 云何能说法。 又天亲论云。 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第六。 唐朝蕲州双峰山幽居寺大师。 讳弘忍。 承信禅师后。 忍传法。 妙法人尊。 时号为东山净门。 又缘京洛道俗称叹。 蕲州东山多有得果人。 故□东山法门也。 又问。 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 要在山居。 答曰。 大厦之材。 本出幽谷。 不向人间有也。 以远离人故。 不被刀斧损斫。 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 故知栖神幽谷。 远避嚣尘。 养性山中。 长辞俗事。 目前无物。 心自安宁。 从此道树花开。 禅林果出也。 其忍大师。 萧然净坐。 不出文记。 口说玄理。 默授与人。 在人间有禅法一本云是忍禅师说者。 谬言也。 按安州寿山和上讳赜。 撰楞伽人法志云。 大师俗姓周。 其先寻阳人。 贯黄梅县也。 父早弃背。 养母孝障。 七岁奉事道信禅师。 自出家处幽居寺。 住度弘慜怀抱贞纯。 缄口于是非之场。 融心于色空之境。 役力以申供养。 法侣资其足焉。 调心唯务浑仪。 师独明其观照。 四议皆是道场。 三业咸伪佛事。 盖静乱之无二。 乃语默之恒一。 时四方请益。 九众师横。 虚往实归。 月俞千计。 生不瞩文。 而义符玄旨。 时荆州神秀禅师。 伏膺高轨。 亲受付嘱。 玄赜以咸亨元年。 至双峰山。 恭承教诲。 敢奉驱驰。 首尾五年。 往还三觐。 道俗齐会。 仂身供养。 蒙示楞伽义云。 此经唯心证了知。 非文疏能解。 咸亨五年二月。 命玄赜等起塔。 与门人运天然方石。 累构严丽。 月十四日。 问。 塔成未。 奉答已了。 便云。 不可同佛涅槃之日。 乃将宅为寺。 又曰。 如吾一生。 教人无数。 好者并亡。 后传吾道者。 只可十耳。 我与神秀。 论楞伽经。 玄理通快。 必多利益。 资州智诜。 白松山刘主簿。 兼有文性。 莘州惠藏。 随州玄约。 忆不见之。 嵩山老安。 深有道行。 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 此并堪为人师。 但一方人物。 越州义方。 仍便讲说。 又语玄赜曰。 汝之兼行。 善自保爱。 吾涅槃后。 汝与神秀。 当以佛日再晖。 心灯重照。 其月十六日。 问曰。 汝今知我心不。 玄赜奉答不知。 大师乃将手撝十方。 一一述所证心已。 十六中。 面南宴坐。 闭目便终。 春秋七十四。 礼葬于冯茂山塔中。 至今宛如平昔。 范阳卢子产。 于安州寺壁画像。 前兵部尚书陇西李迥秀为赞曰。 猗欤上人。 冥契道真。 摄心绝智。 高悟通神。 无生证果。 现灭同尘。 今兹变易。 何岁有邻。 大师云。 有一口屋。 满中总是粪秽草土。 是何物。 又云。 扫除却粪秽草土并当尽。 一物亦无。 是何物。 尔坐时平面端身正坐。 宽放身心。 尽空际远看一字。 自有次第。 若初心人攀缘多。 且向心中看一字。 证后坐时。 状若旷野泽中。 迥处独一高山。 山上露地坐。 四顾远看。 无有边畔。 坐时满世界。 宽放身心。 住佛境界。 清净法身。 无有边畔。 其状亦如是。 又云。 尔正证大法身时。 阿谁见证。 又云。 有佛三十二相。 瓶亦有三十二相不。 住亦有三十二相不。 乃至土木瓦石。 亦有三十二相不。 又将火着。 一长一短并着。 问若个长。 若个短也。 又见人然灯。 及造作万物。 皆云。 此人作梦作术也。 或云。 不造不作。 物物皆是大般涅槃也。 又云。 了生即是无生法。 非离生法有无生。 龙树云。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若法从缘生。 是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法。 又云。 虚空无中边。 诸佛身亦然。 我印可汝了了见佛性处。 是也。 又云。 汝正在寺中坐禅时。 山林树下。 亦有汝身坐禅不。 一切土木瓦石。 亦能坐禅不。 土木瓦石。 亦能见色闻声。 着衣持钵不。 楞伽经云。 境界法身。 是也。 第七。 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 讳秀。 安州寿山寺大师讳赜。 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 讳安。 此三大师。 是则天大圣皇后。 应天神龙皇帝。 太上皇。 前后为三主国师也。 上忍大师授记云。 后传吾道。 只可十耳。 俱承忍禅师后。 按安州寿山和上。 撰楞伽佛人法志云。 其秀禅师。 俗姓李。 汴州尉氏人。 远涉江上。 寻思慕道。 行至蕲州双峰山忍禅师所。 受得禅法。 禅灯默照。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不出文记。 后居荆州玉泉寺。 大足元年。 召入东都。 随驾往来二京教授。 躬为帝师。 则天大圣皇后。 问神秀禅师曰。 所传之法。 谁家宗旨。 答曰。 禀蕲州东山法门。 问。 依何典诰。 答曰。 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 则天曰。 若论修道。 更不过东山法门。 以秀是忍门人。 便成口实也。 应天神龙皇帝神龙元年三月十三日。 敕。 禅师迹远俗尘。 神游物外。 契无相之妙理。 化有结之迷途。 定水内澄。 戒珠外彻。 弟子归心释教。 载伫津梁。 冀启法门。 思逢道首。 禅师昨欲归本州者。 不须。 幸副翘仰之怀。 勿滞枌榆之恋。 遣书示意。 指不多云。 禅师二帝钦承。 两京开化。 朝野蒙益。 度人无数。 敕于本生大村李为置报恩寺。 以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不疾宴坐。 遗嘱三字云。 屈曲直。 便终东都天宫寺。 春秋一百余岁。 合城四众。 广饰宫幢。 礼葬龙门山。 驸马公主。 咸设祭文。 敕故秀禅师。 妙识外融。 灵机内彻。 探不二之奥。 独得髻珠。 守真一之门。 孤悬心镜。 至灵应物。 色会神明。 无为自居。 尘清累遣。 其颐转慕。 精爽日聪。 方将洞前识之玄微。 导群生之耳目。 不意大悲同体。 委化从权。 一伤泥日之论。 长想意传之教虽理绝名相。 无待于追崇。 而念切师资。 愿存于荣饰。 可赠为大通禅师。 又敕宜差太子洗马卢正权。 充使送至荆州。 安置度门人。 寺额亦付正权。 将回日奏闻。 门人赞曰。 至矣我师。 道穷真谛。 清净解脱。 圆明实际。 演无上道。 开无上惠。 迹泯一心。 心忘三世。 假言显理。 顺理而契。 长为法舟。 济何所济。 大师云。 涅槃经说善解一字。 名曰律师。 文出经中证在中内。 又云。 此心有心不。 心是何心。 又云。 见色有色不。 色是何色。 又云。 汝闻打钟声打时有。 未打时有。 声是何声。 又云。 打钟声。 只在寺内有。 十方世界亦有钟声不。 又云。 身灭影不灭。 桥流水不流。 我之道法。 总会归体用两字。 亦曰。 重玄门。 亦曰转法轮。 亦曰道果。 又云。 未见时见。 见时见更见。 又云。 璎珞经云。 菩萨照寂佛寂照。 又云。 芥子入须弥。 须弥入芥子也。 又见飞鸟过。 问云。 是何物。 又云。 汝向了树枝头坐禅去时得不。 又云。 汝直入壁中过得不。 又云。 涅槃经说。 有无边身菩萨。 从东方来。 菩萨身既无边际。 云何更从东方来。 何故不从西方来。 南方北方来。 可即不得也。 第八唐朝洛州嵩高山普寂禅师。 嵩山敬贤禅师。 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蓝田玉山惠福禅师。 并同一师学法侣应行。 俱承大通和上后。 少小出家。 清净戒行。 寻师问道。 远访禅门。 行至荆州玉泉寺。 遇大通和上讳秀。 蒙授禅法。 诸师等奉事大师十有余年。 豁然自证。 禅珠独照。 大师付嘱普寂。 敬贤。 义福。 惠福等。 照世炬灯。 传颇梨大镜。 天下坐禅人。 叹四个禅师曰。 法山净。 法海清。 法镜朗。 法灯明。 宴坐名山。 澄神邃谷。 德冥性海。 行茂禅枝。 清净无为。 萧然独步。 禅灯默照。 学者皆证佛心也。 自宋朝以来。 大德禅师。 代代相承。 起自宋求那跋陀罗三藏。 历代传灯。 至于唐朝总八代。 得道获果。 有二十四人也。 发布时间:2025-04-30 08:02:02 来源:藏经阁 链接:https://www.vipfo.com/book/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