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可说吗

2025-04-13 08:52 禅宗文化

禅门中人每每偏执禅可说或不可说。执禅不可说者,以为佛陀明明开示说,胜义谛者,谓心行处灭,无复文字,离于一切见闻觉知,六祖亦告诫我们,禅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固谓禅决定不可说:执禅可说者,以为佛..

禅门中人每每偏执禅可说或不可说。执禅不可说者,以为佛陀明明开示说,胜义谛者,谓心行处灭,无复文字,离于一切见闻觉知,六祖亦告诫我们,禅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固谓禅决定不可说:执禅可说者,以为佛教提倡布施波罗蜜,而诸布施中法布施为上,六祖亦明确破执禅不可说者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遂谓禅决定可说。实际上,这是不明佛陀、六祖在什么意义上说禅之可说与不可说,皆未免拢侗真如、颟顸佛性之嫌。有感于此,本文拟依佛教经典对此问题略加分疏。

从终极意义上讲,禅不可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为什么?禅即平常心,此平常心并非充满烦恼障与所知障之心,而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亦即与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中道无二无别之心。因此,此心并不是与能说之心相对的可说之境,说似一物击不中,拟向即乖。

另一方面,此心虽然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于一切法平等如梦幻,但却能圆明常寂照、常应诸根用,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乃至遍现俱该沙界。

经典里说禅或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或具足常、乐、我、浮四德,乃至具足过恒沙佛注明净诸功德,在此意义上无非方便说也。

所谓所知障,即过去遗存和现在熏得的种种有碍于明心见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所以障碍明心见性,只因它们都是建立在不了第一义谛的无明基础上的东西。

无明是与能够明心见性的明(智慧)相对的概念,六祖称之为遮蔽太阳的浮云。无明的功用是令不动的心性受到扰动,所谓因无明力,不觉心动,。心动的根本内涵是本来不二的、智慧的、清净的心转而变成了二元的、愚蠢的、染污的心,此为佛经所谓心颠倒。从此,众生就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思考、分析万法,乃至判断、言说万法,此则佛经所谓想颠倒与见颠倒。

未断所知障以及随所知障所起诸烦恼障者的言说,无论多么深入、系统和雅致,在佛教看来无非是见颠倒的完成,即《大乘起信论》所谓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而得的计名字相。

此种名字相的执著,在第六意识的层面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随自己见解而起的执著:第二类是随他人见解而起的执著。两类执著可进一步区分为对非佛教名字相或对佛教名字相的执著。以此心说禅,无非是相似说。

为令这个层面的修行者从种种文字计执中超拔出来,诸佛诸祖往往会喝斥他们为学语之流,如大意禅师就说:如今人不曾亲证亲悟,只管百般计较。明日要升座,一夜睡不着,这个册子上记得两句,那个册子上记得两句,斗斗凑凑,说得一片如华似锦,被明眼人冷地觑见,只成一场笑具。

对这类人,他们说禅不可说。如释迦佛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六祖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马祖云:心如王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得经?。凡此种种,都旨在呵破神会、亮座主之类死于句下的知解宗徒。

断所知障,在教下说是登上菩萨欢喜地(初地)的境界,在宗门说是明心见性或见到本地风光的境界,六祖形象地称之为忽遇风吹云散(浮云),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之境。

依《华严经》,进入欢喜地境界的修行者的根本标志是与不动相应。此所谓不动,约法说是诸法空性的根本特点,约众生说乃众生本心本性的根本特点,众生与此不动相应,实即与佛教所说宇宙的真实本性相应。换句话说,从对世界的认识来讲,如果此前认识到的是虚假性相,那么现在才洞察到了真实性相。这是佛教迷悟或圣凡的分水岭,此下直至地狱界众生是凡夫,此上直至佛是圣人。禅宗也在此处区分迷悟或凡圣,六祖即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明心见性者既然见到宇宙万法的真实性相,所以能够称性说法。为什么呢?六祖讲得很清楚: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只要明心见性,就能够如实说法,如大意禅师赞叹真歇清了禅师时就说:尔看他真歇说禅,都不计较,据学人间处,信口便说,更无滞碍,自然如风吹水,只为他实见实说。如普贤菩萨从佛华庄严三昧起,普慧菩萨如云兴致二百问,普贤菩萨如瓶泻以二千酬,又何曾思量计较来?盖得法自在,称法性说。

当然,由于烦恼习气尚未断尽,尽管初地以上的圣者能够称性说,九地菩萨能够乐说无碍,等觉菩萨甚至能够如瓶泻水,但只有如来才是圆满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大般涅槃经》云,如来有八种自在,其中有说法自在内容如下: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来尔时都不生念我说彼听,亦复不生一偈之想,世间之人四句为偈,随世俗故说名为偈。

禅之可说与否,不能一概而论,禅本身不可说,未断所知障者只能作相似说了,只有断除了所知障者才能真实说。因此,有心参禅者当知,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只有一心参悟,才能断除种种障碍,证得如实说的智慧。然而,凡夫不能自悟本具之菩提智慧,如何是好?六祖明确说: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大善知识即明心见性者,乃禅宗所说禅师,教下所谓圣师,只有依止这样的善知识才能见性。

但是,诚如智者大师所说佛去世后,如是之师甚为难得,参禅者当抉择?除了依止佛经以及历代祖师的开示外,还必须亲近智顗所谓凡师。凡师指十信满心以上的佛教修行者,对禅宗来说指对禅宗一门具有坚固信仰的修行人,此类人虽然只能作相似说,但他们已具有代佛祖说法的资格,且他们同时在力行参宄以期明心见性,故可依止。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