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2025-05-23 08:24 居士人物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十讲 第六..

《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 讲述

第一讲 解释颂题

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

第八讲 修行五位

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十讲 第六识颂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

第一讲 解释经题

一 识者心之别名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於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於唯识学中的 [八识] ,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 [八识] 二字,尤其是这个 [识] 字,要特别加以诠释。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因此、识就是 [心] 。在唯识学上称识而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大乘广五蕴论 上说: [云何识蕴,谓於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 这样看来,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那麽,或有人问: [心又是什麽呢? ] 依照佛经上说, [心] 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原来依照佛教的教义,所谓 [宇宙] (物质世间,我人赖以生存的环) 和人生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不是神 (大梵天或上帝)

所创造,不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 [因缘和合] 而生起存在的。

照佛经上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这在佛经上叫做 [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 [因缘和合] ,而有 [有情世间] ----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 [器世间] ----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兹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 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著我们物质性的身体在内,此即所谓 [色身] 。

二. 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 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於 [知] ,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 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 [思心所] 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 [造作] ,行为的後果就是 [业] ----身、语、意三种业。

五. 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 [於所缘境了别为性] 。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 [六识]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就是在六识之後,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在唯识学上称为 [八识心王] ,也就是 [八识规矩颂] 中八识二字的来源。

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 [五蕴假合之身] 。五蕴又称 [名色] ,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 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 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识蕴是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 ,色、受、想、行四蕴是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 ,如下表所示:

识----------------------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

想--------------------|

行--------------------|

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

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於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释颂题: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於此先解释颂题如下:

一. 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 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 [自我意识] 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 [万法种子] ,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

二. 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三. 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於记忆。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四. 唐: 朝代名,公元六一八年建国,传十九帝,公元九零六年为後梁所灭。 [盛唐] 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国威伸张於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 [唐人街] 的存在,是以 [唐人] 代表中国人的意思。

五. 三藏: 佛经结集,有经、律、论三藏,合称大藏经。即佛陀所说的法称之为经,佛陀为僧团所订的戒律称之为律,後世佛弟子注释佛经、或依据佛经而发挥其义者,称之为论。

七. 法师: 法者轨则,师者教人以道,所谓 [传道、授业、解惑] 也。指通达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若仅通经或律,称为经师、律师。造论阐扬经义者,称论师。法师是一个很尊贵的名词,经律中广载,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以下十种条件,称为法师。这十种条件是:一者五官端正,二者六根圆备,三者出身望族,四者品德善良,五者守持戒律,六者通研三藏,七者威仪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瑜伽师地论 卷八十一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变成泛称出家众的名称了。

八. 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

九. 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

三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

玄奘三藏,河南偃师人,生於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公元六零零) ,俗家姓陈名纬,有兄长捷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师於十三岁时亦随兄出家,就慧景听 涅槃经 ,就严法师受 摄大乘论 。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未几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 摄论、 毗昙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长安,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俱讲 摄论 ,师又就听之,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诲,不知适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乃就止蕃人学西域书语,於贞观三年私发长安,西行求法。

师经兰州出玉门关,涉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师誓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一步而生,历经艰险,抵达高昌国,高昌国王麴文泰崇信佛法,於师礼供殊厚,派遗车马侍从,送师西行,经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至素叶城,谒突厥叶护可汗,再度铁门西行,於贞观七年始抵印度。他曾到过乔赏弥、阿瑜陀、舍卫城诸国,後来到中不竺那烂陀寺,依护法论师弟子戒贤 (时已逾百岁), 学 瑜伽师地论 及十支论奥义,前後为时五年,复从杖林山胜军论师学 唯识抉择 及瑜伽、因明之学。然後巡礼圣迹,遍历天竺诸国,参访各地论师,之後再返那烂陀寺。以其和会中观、瑜伽二宗所造之 会宗论 三千颂呈戒贤论师,戒贤称善。

时戒日王致书戒贤,请差大德四人,善大小内外之学者,与乌荼国小乘论师辩论。奘亦受是命,以 制恶见论 一千六百颂一破得乌荼国小乘论师之 破大乘义七百颂 ,由是声誉益著。贞观十五年,戒日王於曲女城设大会,与会者有十八国王,大小乘僧三千馀人,婆罗门及外道亦数千人。奘师受请登宝床为论主,以有名之 真唯识量颂 论文,阐扬大乘,破斥异说。大会十八日,无能破之者,戒日王宣布论主获胜,与会者共尊之为 [大乘天] ----大乘的圣人。

奘师於贞观十九年初,奘师回至长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数十万。二月谒太宗皇帝於洛洛阳,太宗迎慰甚厚。奘师由天竺请回经典六百馀部,谒於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先後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法相唯识一宗的经论为主。如於贞观二十二年译出 瑜伽师地论 百卷,以後络续译出 解深密经、 摄大乘论 、 百法明门论、 大乘五蕴论、 唯识二十颂 、 唯识三十颂 等。

奘师译 唯识三十颂 时,本欲将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後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释论成为一部,其间异议纷纭之处,悉折中於护法之说,这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基本典籍 成唯识论 。奘师之学,由窥基继之而加以发扬,开创了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八识规矩颂 ,是奘师译得上千卷唯识经後,於 [八识] 作一提纲携领之作。奘师一生 [译而不作] ,他除了一部 大唐西域记 流传下来外,在天竺所写的 会宗论 ,制恶见论 , 三身论 ,可惜都未译成汉文,梵文本已失传,而今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这 八识规矩颂 十二首颂文了。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一. 四大、五蕴: 四大具称四大种,为宇宙间物质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义,种者因义。 五蕴,为构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的质料,蕴者积聚义。我人的身心,前者是四大(色蕴) 的组合,後者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组合,即所谓五蕴和合的生命体。

│ 地----以坚为性

四大种│ 水----以湿为性

│ 火----以暖为性

│ 风----以动为性

| 色蕴----色为质碍义----为四大组合----物质--------色

│ 受蕴----领纳----一苦乐感受----|

五蕴--│ 想蕴----摄取表象----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

│ 行蕴----造作----意志行为------│

│ 识蕴----了别----认识作用------│

二. 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事实只是色、心二法。物质是色法,色法粗显易解,所以归纳为一色蕴而诠释之;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心法 [冥漠难彰] ,所以开为四蕴以诠释之。但众生根器不一,迷悟程度不等,有人迷於心而不昧於物,故佛陀为之五蕴; 开心法为四,合色法为一。有人昧於色而不昧於心,佛陀复为之说十二处----合心法为一个半,开心法为十个半。亦有对色、心二法俱不了解者,佛陀复为之说十八界----开色法为十个半,开心法为七个半。其实这全是由色、心二法开展出来的。十二处、十八界如下表所示:

第二讲 唯识大意

一 唯识学统

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 [八识] 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於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并且先自唯识学的学统作一介绍。

唯识学、是法相宗的宗义。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原来印度的大乘佛教,以 [中观学派] 与 [瑜伽行学派] 为二大主流。中观学派,是公元二、三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佛灭度後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著於我法实有,小乘有部,执著於我空法有。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龙树广造论典,揭示 [诸法性空] 之义,破诸邪执,大成佛教空宗。此宗是依龙树的 [中观论] 一书而建立的,後世称之为 [中观学派] 。此後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 [缘起性空] ,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唯傅至後世,则流为 [恶取空] ,於世俗谛,不施设有; 於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谓之沉空。佛灭後九百年顷,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沉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著世亲二菩萨,资於小乘之实有,鉴於大乘之沉空,揭示大乘有义,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见,以矫治大乘沉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瑜伽师地论 、 大乘庄严论 、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 分别瑜伽论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据说兜率天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或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著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名以示矜重。无著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又造 显扬圣教论 、 摄大乘论 、 顺中论 、 集论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後世之为 [瑜伽行学派] 。

世亲是无著的异母弟,约在公元第五世纪初年出生。他初在小乘有部出家,修学小乘。他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据地伽湿弥罗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後来著造 俱舍论 一书,为中国俱舍宗所依的论典。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为之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自小乘转入大乘,继承无著的学说,广造论典,大成法相唯识宗义。世亲在唯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者有 摄大乘论释 、 百法明门论 、 大乘五蕴论 、 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等。其中尤以 唯识三十论 一书,为唯识学理论的基础。世亲之後,十大论师相继出世,各为 唯识三十论 造释论,阐扬此派学说。十大论师中,以护法的贡献最著。

护法的弟子戒贤,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弘扬唯识。公元七世间,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从戒贤学唯识五年。回国之後,广译有宗经论。奘师曾把十大论师各造的 三十论 释论携回国内,欲各别翻译,後以弟子窥基之请,以护法的释论为主依,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 成唯识论 。窥基继承奘师之学,造 成唯识论述记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瑜伽论略纂 , 杂集论述记 等著述,大成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窥基之後,代有传人,窥基的弟子慧沼,造 成唯识论了义灯 、 因明篡要 ; 慧沼的弟子智周,造 成唯识论演秘 、 因明疏前记 及 後记 。智周的 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及慧沼的 成唯识了义灯 ,合称为 [唯识三疏]为研究 成唯识论述记 必读之书。智周的弟子如理,又作 成唯识论疏义演、成唯识论演秘释 ,内容则流於琐细。此宗成立之後,百馀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颇盛。唯後来华严及禅宗兴起,且如理之後,後继无人,此宗就逐渐衰微了。到唐武宗会昌法难兴起,此宗一脉相传的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

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诸师,及王肯堂、王□诸居士,曾从事研究,唯以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果有限。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也就中断了。到了清季末年,石棣杨仁山创设金陵刻经处,自日本请回我国散佚经典三百馀种,其中不乏唯识论疏,刻版重印,加以提倡。入民国後,学人研究唯识,蔚为一种风气,南有南京 [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北有北京 [三时学会] 的韩清净,以及太虚大师创立 [武昌佛学院] 的师生,都研究及弘扬唯识,此千年绝学,乃重告复兴。

二 万法唯识

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即所谓 [万法唯识] ,唯识家以为,宇宙间一切法相 (现象) ,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 [唯识无境] ----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 [识所缘,唯识所变] 。

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又曰: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 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曰: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由上文可知,识就是心。但此心,并非我人胸中的肉团心。胸腔中的肉团心,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衔血液的器官,没有了别认识的作用。或有人曰,既然不是胸中的肉团心,当然是脑袋壳中的大脑。这也只对了一半,因为离开大脑固然没有识,但大脑并不是识。这好比有了灯管 (电灯泡) 电才会发光,但灯管并不是电。灯管只是物质性的工具,通上电流才会发光。以此类推,大脑也只是物质性的工具,如果没有识,它同样没有了解、分别的认识作用。

识究竟是什麽? 事实上,识只是一种 [功能] ,功用和能力。简单的说,识就是一种

[能量] 。我们由下列三种界说,以说明之:

一. 识不是一种有质碍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识有四个名称,曰心、意、识、了,唯识家解释这四种名称,谓: [积集义是心,思量义是意,了别义是识。] 如抬头见时钟,这是明了; 继而分别时间,是名分别。而此四种名称,指的都是一种无质碍性的功能。并且八种识均有这四种功能。都可通称为心、意、识、了,不过以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识积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名之为心; 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 前六识了别各别粗显之境,名之为识。以上数者,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而法性是离开名称言说的境界,唯识之教,是 [即用显体] 。说到其体,名为 [如如] : 说到其用,名为 [能变] 。 [能] 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 [变] 则生灭如幻,非实有性。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有外境。而所谓识,亦不过为一能变的 [功能] 而已。

二. 识的功能,非局限於肉身,而交遍於法界 (全宇宙) 。大脑是有质碍性的物质,而识是无质碍性的功能。大脑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作用只限於我人的身体;而我人的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至於意之所思 (所谓法境) ,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皆在我人心识之中。识量同於虚空而无极,因此识的功用交遍法界 (此系就种子而言,至於识的现行,则随量之大小而有局限。)

三. 识为种子起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众缘。识本来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的作用。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具。此缘有四种,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此於後文再释。

三 唯识中道

公元七世纪间,印度的戒贤论师,依 解深密经.无自相品 ,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 [三时教相] 。这三时教相是:

一. 第一时有教: 如来为使一切起惑造业的众生,入於佛道,而说业感因缘诸法,即四圣谛十二因缘法门,令诸凡夫外道趣入小乘教法。

二. 第二时空教: 如来为使一切虽断我执未断法执的小乘者,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为令诸小乘趣入大乘的教法。

三. 第三时中道教: 如来更为欲断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执著,而说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此中道教圆融俱足,是如来究竟了义的大乘教。

以上三时教内,前二时为如来的方便教法,是不了义教; 第三时为如来的真实教法,是了义教。而法相唯识宗的教义,便是宣说三自性、三无性的唯识中道,故法相唯识宗又称为中道宗。

中道是什麽? 经云: [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 中道是离开二边对立----离开常、断二见、有、无两边,而臻於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

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和三无性的理论基础上。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三自性,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而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原来唯识学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是能变的心识、所变起之境,这即是 [万法唯识] 。而心识所变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质,可分做三类:

一. 妄有性: 这类事物本来没有本体,是我人假立名相而有的,而我人却普遍的执著计较,计较的对象,不外是名称言说或义理,名称言说不是实有,只有 [妄有]。

二. 假有性: 这类事物,是因缘和合----众多因素条件所生起的,如以砖瓦木石筑成房屋,以泥土工具做成瓶钵,它没有本身的实体、自性,不过是 [组合] 的存在(仗因托缘的生起存在) ,这也不是实有 ,只是 [假有] 罢了。

三. 实有性: 这是诸法的实体、自性,它不是虚妄的、暂时的存在,而是绝待的、超越的存在,事实上这是诸法绝待的理体,也即是 [实性] ----真实的存在。

以上三类,在佛学术语上称为 [三自性] ----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如 解深密经 上说 :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相......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经文中的 [相] 字,在此处就是性的意思。所以,换一个方式说,三自性就是:

一. 遍计所执性: 这是我人对一切事物,普遍的执著计较。执著於五蕴和合的假我为实我,执著於条件组合的假有为实法。或执於相,或执於名,或执於义理,时时计较,处处计较,这一切执著计较,就是我人烦恼生起的原因。

二. 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 [他] ,指的众缘----众多的因素条件。世间万有,没有孤立生起或存在的,全是因素条件的组合。既是组合,就会随著组合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它没有 [自性] ----即是没有固定不变之性。

三. 圆成实性: 圆者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合而言之,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体性。这真实体性不是事相,而是 [理性] ----超越相对的绝待真理。也就是二空 ----在我空和法空之後,所体证的理体。这理体也就是真如。

三自性,是以依他起性为中心。仗因托缘生起的事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不是永恒的实体。我人若在这因缘和合的事物上执著计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普遍的计较执著,执我执法、执常执断。如果彻悟诸法缘生,常一切时,在依他起诸法上、无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这就是圆成实性。 唯识三十颂 上说 :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前性,指的是於依他起法上,远离普遍执著计较的遍计所执性。

因此,圆成实性,是 [二空] ----我空、法空之後,所显的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依他起诸法的 [法性] 。

一切诸法,各具三自性,同时也各具三无性,那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试想,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立假名。我人在这一切假名、幻相上执著计较,假名幻相何尝有其自性? 其次说生无性,依他起之法,是仗因托而生起的,它是随著因缘的聚散而生灭,它何尝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最後是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 唯识三十颂 曰: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超言绝虑的绝待之法,显二空之妙理,所以说胜义无性----胜义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三自性: 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南海寄归内法传曰: 相宗以三性为宗。

│遍计所执性----於依他起之事物上、分别执著名相,妄认为实我实法。

三自性--│依他起性----万法皆以因缘和合生生起,只是组合,而无自性。

│圆成实性----於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时远之离执著,即圆成实性。

│相无性----此相为妄情所现,假名安立,故无自性。

三无性--│生无性----仗因托缘而起的事物,只是组合,而非实有,故无自性。

│胜义无性----胜义是二空所显真如,真如若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二. 三性中道: 中道是远离空有二边,无增无减的意思。世间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三性,谓之 [三性各具中道] ,也各具三性对望中道。

│情有----非空

│---遍计所执性│

│ │理无----非有

|

│ │假有----非空

三性各具中道- │---依他起性 │

│ │实无----非有

|

│ │真实----非空

│---圆成实性 │

│无相----非有

|---遍计所执性----体相都无------非有---│

三性对望中道--│ |--中道

|-----依他起性------如幻假有----非空--- │

第三讲 八识心王

一 前五识

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前後都有连带关系。我们若一开始就讲颂文,势必把有连带关系的名词加以割裂,讲起来有困难,听的人也可能听不出头绪来。我们现在换一个方式,先讲解颂文中的名词,到名词全部了解,再讲解颂文,才能听出头绪,融会贯通。现在我们依照八识心王,五位心所,识体四分,九缘生识等顺序讲下去,最後再讲颂文。

学习唯识学,有一本入门的论著必须要读,那就是世亲菩萨造的 百法明门论 。这本论著,在 [一本十支] 之学中,称作 [略陈名数支] 。顾名思义,就是粗略的解释百法名数。百法是什麽? 原来世间事物,林林总总,不可胜计,此泛称之为 [宇宙万法] 。万法不能一一为之说明,乃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把万法归类。因此,世亲菩萨将万法约之为百种,复□之以五位,称之为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

一. 心王法: 八种,称为八识心王。

二. 心所有法: 五十一种,称为五十一位相应心所。

三. 色法: 十一种。

四. 心不相应行法: 二十四种。

五. 无为法: 六种。

於此,今日就讲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识? 原来我人通常执著於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遗我人的执著。於此先来探讨前五识。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

一. 眼识: 依於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二. 耳识: 依於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三. 鼻识: 依於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四. 舌识: 依於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 身识: 依於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前五识,是感觉器官,依於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所以又有以下五种名称:

一. 依根之识: 此识依其根而生起。

二. 根发之识: 此识由其根而发生。

三. 属根之识: 此识是属於其根之识。

四. 助根之识: 此识助其根而起分别。

五. 如根之识: 此识如其根而命名。

五识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扶助内根,为内根所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 [净色根] ,亦名胜义根。佛经上说: 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故名胜义根。

眼、耳、鼻、舌、身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境又称五尘,麈者虚浮之法,生灭变异,随著因缘而改变; 尘也是染污的意思,以此五者,能染污我人的心识,所以称尘。五识所取之五境,分别说明如下:

一. 眼识: 眼识缘色境,此色是颜色之色,非有质碍性(物质) 之色。此色有三类:

1.显色: 有十三种,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雾、空。

2.形色: 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

3.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4.法处色: 有五,极回色、极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

二. 耳识: 耳识缘声境,此境有三:

1.执受大种因声: 人之语言、动作 (如鼓掌) 所发之声音。

2.非执受大种因声: 自然界所发之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3.俱大种因声: 人与物质界共发之声音,如吹笛、奏萧,伐木、凿石等。

三. 鼻识: 鼻识缘香境,此有六种,三实三假,三实者,顺益者名好香、如沉檀; 违损者合恶香、如粪秽; 无顺违者名平等香,如土石。三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四. 味境: 舌识缘味境,此有六种,有甘、酸、咸、辛、苦、淡。

五. 身识: 身识缘触境,即是我人的触觉,略说如冷、暖、滑、涩,轻、重、痛、痒,细说有二十六种,不细述。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 [唯是现量,不带名言] ,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此将在下一节叙述。

二 第六识

第六识名意识,这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於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全是第六识的功能。

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於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 第六识依於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

一. 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

二. 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

三. 意识不仅了别现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别过去、未来之事之理。

四. 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的了别。

五. 意识 [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 [五俱意识] 与 [独头意识] 的分别,五俱意识是:

一. 意识与眼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眼俱意识。

二. 意识与耳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耳俱意识。

三. 意识与鼻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鼻俱意识。

四. 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舌俱意识。

五. 意识与身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身俱意识。

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

前六识缘外境,有四种原因。 瑜伽师地论 称: [六识缘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 这四因是:

一. 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识对外境,生起爱著,就对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 念力: 念是记忆,如对外境 [似曾相识] ,生起记忆,就对此境生起注意。

三. 境界力: 心识所缘的境界,极为特殊,就对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 数习力: 就是习惯性,如穿越马路,习惯上要注意有没有车辆。

再者,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序,又称为 [五心] 。五心是:

一. 率尔心: 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

二. 寻求心: 这是五俱意识於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後,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

三. 决定心: 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

四. 染净心: 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

五. 等流心: 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

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独头意识又分为四种:

一. 梦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睡觉的时候,缘梦中境界生起的意识。梦境在三量中是非量,所以我们不必为梦境所困惑。

二. 定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禅定时,缘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识。定中意识,唯是现量。

三. 散位独头意识: 这是既不在梦中,也不在定中,也不与前五识同缘外境,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乱心起,在意念游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乱想个不停。这在佛教中叫做 [打妄想] 。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 狂乱独头意识: 人在颠狂----神经错乱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甚至於比手划脚,以加强语势。我们看他语无伦次,事实上他有他意识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非量。

三 七八识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於此我们来探讨第七、八识的行相业用。

第七识名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曰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 [恒审思量] ,思量些什麽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 [自我] 。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著自我。因此,它是一个自我中心,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 [非恒非审] 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 [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後说到第八识,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此在天竺义为 [无没]在我国译为藏识。称为无没者,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亦因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译为藏识者,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 (种子,见第二讲第二节。) 生起宇宙万法。这时,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 (发生作用)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仍藏於第八识中。这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至於执藏二字,又称 [我爱执藏] ,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於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 [我爱执] 。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有许多异名,录出几个,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一. 种子识: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

二. 本识: 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识。

三. 宅识: 是藏识的别义,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

四. 第一识: 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称第一识。

五. 现识: 言万法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

六. 异熟识: 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

七. 转识: 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称转识。

八. 神识: 佛法中本无 [神我] 之说,而此识含藏万法种子,功能殊胜,故称神识。

九. 阿陀那识: 阿陀那梵语,是执持之义,此识能摄持根身不坏,种子不失,故名。

十. 无垢识: 此识以修持力,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称无垢识。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五位百法: 百法、是把宇宙万有归纳为百种,束之以五位。前九十四种是因缘和合 的有为法,只是现象; 後六种是非因缘和合的无为法,是万法的体性。

二. 八识心王: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这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

│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

│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此五者是五感觉器官

八识--│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

│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

│意识----缘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执著自我,是自我意识中心

│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由此变现生起

三. 百法口诀: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行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

第四讲 六位心所

一 遍行、别境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 [心所有法] ,这是属於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 恒依於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 与心王相应。三. 系属於心王。心所以上三义建立,得 [我所] 名。这些心所,随著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和於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 [六位心所] 。这六组是:

一. 遍行心所; 五个,名称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 别境心所: 五个,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 善心所: 十一个,名称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 根本烦恼心所: 六个,名称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 随烦恼心所: 二十个,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十个,名称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二个,名称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个,名称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 不定心所: 四个,名称是悔、眠、寻、伺。

由以个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止有十一,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宜乎我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世人善行少而恶行多也。

六位心所如上所述,现在先自遍行心所说起:

遍行二字,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它通於一切心----八识心王; 通於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性----善、恶、无记; 一切地----三界九地。遍行心所有五,是触、作意、受、想、思。

一. 触: 触是接触,五根与五境接触 (触) 而生识,根、境、识 [三和] 就名为触。百法明门论 曰 :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触与作意,有时互为先後。

二. 作意: 作意就是注意,因根、境、识的三和而引起注意,或先注意而生起触。论曰 : [谓能警心为性,於所缘境引心为业。] 语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可见心识了别外境,须以作意为前导。

三. 受: 受是感受,心识领纳顺违之境生受。论曰 : [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受有三种,领纳顺境名乐受,领纳违境名苦受,领纳非顺非违境名舍受。若再加忧、喜二受,就称为五受。

四. 想: 想是认识作用,论曰 : [於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就是於一切相上生起分别,再加上名称。如谓此是瓶、此是钵等。

五. 思: 思是造作的意思,论曰 : [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 思有三种,曰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它於是非善恶,筹量其可行不可行,决定之後,驱役自心,造作邪正善恶之业。其实这就是我人的意志作用。

别境心所,是以其所缘之境各各不同,非如遍行心所同缘一境,故称别境。遍行心所是心识生起时,五心所相继生起。别境心所是专对某种特别情况,继五遍行心所之後,个别生起。别境所缘之境有四种,即欲缘所乐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而慧则是於四境拣择为性。别境五心所,如下所释:

一. 欲: 欲是 [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欲就是希望,对外境的希望追求,对所爱境,希望必合,对所恶境,望必离。因此希求就有了善恶染净之分,希望成佛作祖,当然是净欲,追求财、色、名、食、睡,就是染欲了。

二. 胜解: 胜者殊胜,解者见解,对外境起决定性的理解。它是 [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即於邪正善恶境,既经决定,必如此作,不可引转。所以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没有胜解。

三. 念: 念是记忆, [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即是对经历过的事明记不忘,叫做念。

四. 定: 定是三昧,译曰正定,它是 [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心注一境而不散乱,叫做定。

五. 慧: 慧是智慧,智慧能断除疑惑,论曰 : [於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这种慧是由定而发,所以对於善恶是非,能取得决定性的简择。

二 善、烦恼

六位心所的第三位,是善心所。善与恶相对,凡是性离衍恶,顺益世人者,叫做善。也可以说,对於佛陀的教法,依法而行,叫做善。善心所有十一个,是:

一. 信: 对善法能了知而实信,对佛法义理能坚定信仰者,曰信。此有三种,一者信实,信实事和实理; 二者信德,信功德及道德; 三者信能,信善恶之业的能力。

二. 惭: 惭者羞耻,做了坏事内心感羞耻,别人学问道德强过自己,感到耻不如人,都叫做惭。惭是自我尊重的促进力量。

三. 愧: 做了坏事,怕舆论的批评,怕别人的指责,无颜见人曰愧。在世俗社会,惭愧二字连在一起用,在此处,惭著重於崇重善法,愧著重轻拒恶法。

四. 无贪: 贪者贪爱,贪著世间财色名利,非分追求,非义而取,曰贪; 反之以己所有,惠施於人,广行布施,曰无贪。

五. 无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不能忍受,恼恨於心,生起恚恨,曰嗔。反之,慈愍待人,不做恶行,曰无嗔,

六. 无痴: 痴者愚昧不明,是非不分,起诸邪见,谤无因果。无痴意谓有智慧,明达事理,主要是指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生的道理。

七. 勤: 勤又名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对於为善断恶,佛法修持,勇猛前进,谓之精进。

八. 轻安: 轻者轻快,安者安乐,这是禅定时使身心得到轻适安稳的境界。

九. 行舍: 行是行蕴中的行,舍是舍弃,舍弃行蕴中的昏沉掉举,令心平等正直,论曰 : [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即由不放逸先除广杂染,令心寂静而住,处於平静的中庸状态。

十. 不放逸: 放者放荡,逸者奔逸。论曰 : [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也就是於五欲六尘心不希求,对治放逸。

十一. 不害: 害者损害、戕害,不害是 [於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不害相当於慈悲,与人以乐,拔人以苦。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是烦恼心所。烦者烦扰,恼者恼乱。烦扰恼乱人心者,称为烦恼。烦恼心所有六,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六者又称为根本烦恼心所。

一. 贪: 贪是贪欲,非义而取,心无厌足,曰贪。论曰 : [於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世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欲乐,贪是爱、欲的同义语,是无贪之反。

二. 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妄动无明,论曰 : [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所以嗔心起时,对家人眷属、乃至众生,心生憎恶,轻则恶声诟骂,重则刀杖相向,甚至於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三. 痴: 痴是无明的异名,无明者,迷昧不觉,起诸邪见,不辨是非,谤无因果。论日 : [谓於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一切杂染恶法,皆依无明生起,这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四. 慢: 慢者骄傲, [谓持己於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慢也就是轻举乔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慢可开为七种,此处从略。

五. 疑: 疑者信之反, [谓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疑也就是对於三宝的功德,四谛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犹豫不信,所以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六. 恶见: 即不正确的见解,此又称邪见,此有五种,一者身见,即是我见。二者边见,即於我见上执常执断。三者邪见,否定因果善恶的见解。四者见取见,即固执己见,互相斗争。五者戒禁取见,认为持牛戒、狗戒、鸡戒,是生天证果之因,这称为非因计因。

三 随烦恼、不定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随烦恼心所。随烦恼,是随从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又分为三类,即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 兼俱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者称中随; 於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十小随烦恼如下:

一. 忿: 忿者忿怒,於不饶益境, [愤发为性,执杖为业。] 忿是以嗔一分为体。

二. 恨: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 [结怨为性,能障不恨,恼热为业。] 亦以嗔为体。

三. 恼: 恼者 [狼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性。] 由忿恨而起报复心,恼害於他。

四. 覆: 覆者隐藏,自作过恶,怕为人知,故以 [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五. 嫉: 嫉者嫉□,嫉贤妒能, [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蹙为业。] 亦以嗔为体。

六. 悭: 悭是悭吝,是 [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七. 诳: 诳是虚伪不实,[为获利誉,乔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八. 谄: 谄者谄媚,巧言令色,阿谀於人。[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

九. 害: 害者不害之反, [於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十. 乔: 乔者倨傲,持己才能,凌辱他人 [醉傲为性,能障不乔,染依为业。]

中随烦恼二个:

一. 无惭: 无惭者惭之反,做了坏事,不自羞耻,它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二. 无愧: 无愧者愧之反,做了坏事,不畏清议,不怕批评,谓之愧。它 [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人到了无惭无愧的时候,了无忌惮,什麽不仁不义、寡廉鲜耻的事都做得出来。

大随烦恼八个:

一. 昏沉: 神志昏昧,无所堪能,无所肩任,使身不得轻安,而心不得入观。

二. 掉举: 神魂不定,妄想纷飞, [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及止为业。]

三. 不信: 不信者信之反,不信因果,诽谤圣贤, [心秽为性,堕依为业。]

四. 懈怠: 不精进为善,不努力断恶, [懒惰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

五. 放逸: 放荡纵逸,不防恶修善, [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六. 散乱: 散者分散,乱者扰乱, [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七. 失念: 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长,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八. 不正知: 知者知见,知见不正,邪见增长, [於所观境谬解为性,毁犯为业。]

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是不定,此有四种,谓悔、眠、寻、伺,曰 [悔眠寻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它可以成就善,可以成就恶。故曰不定。

一. 悔: 悔者追悔,於所作之善事追悔,即是恶; 於所作恶事追悔,即是善。或於未作之恶事追悔则是恶,或於未作善事追悔则是善。

二. 眠: 眠者睡眠,为调摄身心的适当睡眠是善,睡眠无度或昼夜颠倒者是恶。

三. 寻: 寻是对事理粗略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四. 伺: 伺是对事理细密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二. 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五位百法的第二位法,心所五十一个,分为六位。

│遍行心所五

│别境心所五

│善心所十一: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心所六: 贪、嗔、痴、慢、疑、恶见。

六位心所-│随烦恼心所二十: 又分为三类:

│ 1.小随烦恼十: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

│ 2.中随烦恼二: 无惭、无愧。

│ 3.大随烦恼八: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知知。

│不定心所四: 悔、眠、寻、伺。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一 种子

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 [万法唯识] ,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种子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的力用。世间万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於此,种子有下述定义:

一. 种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种功能。

二. 此种功能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 (起现行) ,宇宙万象森罗。故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

三. 种子无大小轻重之分,种子起现行时, [相分] 由 [见分] 而显示。故心识分别一生,即摄尽全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

於此可知,所谓宇宙万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因此,

成唯识论 卷二曰: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 (阿赖耶识) 中,亲自生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以上这段论文,如果加以语译的话,就是说: 什麽叫叙种子呢? 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这种功能,与阿赖耶识,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异。

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万法种子,此种子从何而来呢? 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 唯本有说: 这是印度护月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是无始以来, [法尔本具] ,後来再从薰习新生。

二. 唯新薰说: 这是印度难陀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种子,皆是无始以来,从现行薰习新生的。

三. 本有新薰并有说: 这是印度护法论师的折衷主张,他认为,无始以来,阿赖耶识中,有 [法尔本具] 的种子,同时也有从现行薰习的新薰种子。

以上三说,後世以护法的说法较为圆满。

在 成唯识论 中,为种子的体性立有六条定义。这六条定义是:

一. 刹那灭: 种子只是一种功能,不可以色、声、香、味、触去测量,但在发生作用却有力用。这种力用,才生即灭,即所谓 [无间即灭] ,中间没有 [住] 的阶段,这叫做 [刹那灭] 。

二. 果俱有: 种子起现行,虽然刹那即灭,但不是灭後始有果,而是刹那生灭之际,[正位转变,能取与果] ,也就是即因生现果,这果就是新薰的种子。

三. 恒随转: 种子起现行,刹那灭,果俱有。但不是灭了即断,而是前灭後生,相似随转,恒常不断。

四. 性决定: 种子随其能薰因力的善恶,而决定其性别,成为善业种子或为恶业种子,而在起现行的时候,善业种子起善的现行,恶业种子起恶业现行。此一原则,决定不变。

五. 待众缘: 种子起现行,要众缘具足,心法生起要具备四缘,色法生起具备二缘,关於各种缘,将在下一节课讲述。

六. 引自果: 种子并不是一类种子生各类的果,而是色法种子生色法的果,心法种子生心法的果,此一法则不能错乱。

二 薰习

种子是为第八识所摄持 (即储藏於第八识中) 、能生自果的一种功能。这种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在第八识中,是前念种子生後念种子,前灭後生, [自类相续,有如瀑流] ,这叫做 [种子生种子] 。另一方面,某一类种子,在众缘和合 (四缘具备) 的时候,能生起各自的果法,这叫做 [种子生现行] 。当其生起现行之刹那,有强盛的势用,刹那之间,再薰习各自的种子,这叫做 [现行薰种子] 。被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则仍储藏於第八中。不过认真的说,所谓 [现行薰种子] ,是具有见闻觉知作用的前七识。前七识的见闻觉知作用,就是 [现行] ----现在的行为,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

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而现行薰习种子的时候,现行是因,受薰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 (种子、现行、薰习) 之间的关系,是 [刹那生灭,与果俱有]。所以古德曾说: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三法 (种子、现行、薰习) 辗转,因果同时。]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刹那灭,果俱有 (种子六义的第一二义) 。而受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新种子又起现行,这种前灭後生,有如瀑流,亘古不息者,就是 [恒随转]。在这前生後减的随转中,具有 [三法] 和 [二重因果] 。

所谓三法,是能生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和受薰的新种子。所谓二重因果,即种子生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是一重因果; 现行薰种子,现行薰种子,现行是因,种子是果,这是又一重因果。这三法辗转,刹那之间,成为二重因果。

种子与第八识的关系,以因果来说,种子是因,第八识是果,因为第八识是现行,种子是生现行之因 (第八识是种子所生之果,後面另有解释。) 另以体用来说,第八识是体,种子是用,故摄用归体,摄果归因,这二者的关系,是 [非一非异] 。

种子与前七识的关系,是在 [因能变] 中,种子生出第八识。在果能变中,第八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八个识体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见分] 。前七识以其见闻觉知的认识作用,又薰习了起现行的种子。因此,就薰习面来说,前七识是因,受薰的新种子又成为果了。

什麽叫薰习呢? 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现的善恶行为,其 [气分] 留於第八识中,就叫做薰习。也可以说,第八识把我人行为经验的痕迹保留下来,这经验痕迹就就是种子,亦名气分,也叫习气。大乘起信论 曰: [薰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若人以香而薰习故,则有香气。]

在薰过程中,前七识是能薰,第八识是所薰。在能薰与所薰之间,各要具四种条件,所以在 成唯识论 中立有 [能薰四义]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能薰者是前七识,它所具备的四种条件是:

一. 有生灭: 能薰者要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无为法是不生灭的常法,不能薰习,前七识是因缘生起的生灭法,可以薰习。

二. 有胜用: 胜用有,一者能缘的势用,二者强胜的势用。心法中的前七识,具此二条件,所以为能薰。譬如用香料薰衣,香料要有强烈的气味才能薰,气味微弱不能薰,第八识性唯无记不能薰,物质无缘虑作用不能薰,唯前七识为能薰。

三. 有曾减: 有了胜用,且高下不定,有增有减,方是能薰。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能薰; 前七识是杂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譬如以樟脑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脑球也散发了。金球玉球本身无增减,不散发,也不能薰衣。

四. 与所薰和合而转: 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和合而转。本身之前七识,唯能薰本身的第八识,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识。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所薰者是第八识,它所具备的条件是:

一. 坚住性: 受薰者要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始可受薰。前六识有变易,第七识是染污识,不能受薰,第八识一类相续而不间断,可以受薰。

二. 无记性: 第八识性唯无记,法体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故可受善恶现行的薰习。所以清净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识不能受薰。这好比沉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香的,因为它本身气味已固定了。

三. 可薰性: 这是指受薰体性非坚密,有隙可乘,始可受薰。真如坚密,不能受薰;第八识体性虚疏,能含容种子,可以受薰。这好比衣服体性虚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体质坚密,不能受薰。

四. 与能薰和合而转: 此与能薰的第四条相同,即第八识唯受本身的前七识所薰,不受他人的前七识所薰。

三 识体四分

宇宙万法,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的。它是如何变的呢? [识变] 、是唯识学中、是非常深奥难解的一部分,若要细说,几个小时讲不完。简单的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时以种子为因,生出现行的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