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汉译之经验

2024-09-01 08:37 佛学文库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汉文 翻译..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汉文 翻译 一词 ,始见于齐梁时期僧人之言,僧祐《 出三藏记集》 卷一O《僧伽罗刹集经后记》:佛图罗刹翻译 ,秦言未精。 《 高僧传支谦传》 谦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 ,未尽翻译,己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 ,译为汉语 。 慧皑《摄大乘论序》 曰:翻译之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绢,若 一字参差,则理越胡越 ,乃可质而得义 ,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川译,僧桔《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谓 :译者,释也 ,交释两国。(《 出三藏记集》卷一 翻,《宋高僧传译经论》谓 : 翻也者 ,如翻锦缉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口由是翻译二名行焉。译,重释义,故尚质 ; 翻 ,重修辞,故崇文 。翻译合二而一,则文质彬彬。从翻译风格来看 ,可分为三个时期 :

一 、东汉至前秦,译经多直译重经义,不假修饰,多保留原本之胡音 。安世高、支谶 、竺佛期 、安玄 、严佛调 、康巨、竺律炎 、竺法护、道安等皆用直译。直译较多,其因有三:( 1) 当时经典多为西域文与本,而西域文质直。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胡经尚质,秦人好文。( 2 ) 来华译经僧人以西域的安息、月支、康居飞龟兹、罽宾等国为多,对汉语尚欠精通。( 3 )此期译经更重经义及原本式样。 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适今俗,此政(赵政)所不取也。何者?传胡为秦 ,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易之,经之巧质,有自来矣。惟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出三 藏记集》卷一0载道安《毗婆沙序》)然此期也有重文辞、取意译者,如支谦、支越、康僧会、竺佛念等,多居江东。

二、后秦至南北朝,多意译,重文采,依议式。如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僧睿、僧肇、宝唱、菩提流支、真谛、法泰、慧皑等多用意译 。意译之因亦有三 :(1) 经本多得自天竺,即使用西域文本的 ,也多用梵本校正;梵文本 重文藻 ,故译 经不能直译。《出三藏记集》卷一四: 天雪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立体 。 ( 2 )东来者梵僧胡僧各半 ,且胡僧也精通梵文。( 3 )担任助译者,多是汉僧或文人学士,熟悉梵文,又颇具汉语文采,然此期译经也有尚质者,如僧伽提婆、求那跋陀罗等。

三 、隋唐时期直译、意译相结合,称为 新译。如达摩复多、彦琮 、玄英 、义净、善无畏 、宝月、一行等多用此法 。直、意译结合 ,特点有三 :(1)经本全部用梵文本,梵本比胡本既准确又雅致 。彦踪《辩正论》 :胡本杂戎之后,梵惟真圣之苗 。根既悬殊,理无相滥 。不善谙悉,多致富同。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真伪,良可哀哉!语梵虽说 ,比胡有别。改为梵学 ,知非胡者 。窃以佛典之兴,本来西域 :译经之起,原自东京。(2) 译者皆精通梵文,既能译梵为汉,又能翻汉为梵。(3)密宗兴起,译密 者多保留 密咒原音。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详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宋高僧传译经论》)

围绕译经问题,译家提出些翻译原则。东晋道安首先提出既合于原义又适应不同时地的五失本、三不易(见《 出三藏记集摩词钵 罗若波罗 蜜经钞序》),以此作为他主张意译的根据。东晋慧远虽未直接译经 ,却对直译 、意译作了折中: 弘通佛教者曹传译甚众。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以此考彼,拾兼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复详其大归,以裁服中焉。(《出三藏记集三法度经序》)静寻所由,以求其本,则知圣人依方设训,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辞朴而义微,言近而旨远。义微则隐昧无象,旨远则幽结莫寻。简繁理秽,以详其中,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 同上《大智论抄序》)隋彦琮久参传译 ,妙体梵文。此土群师,皆宗鸟迹 ,至于字音话训,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 ,以垂翻译之式(《续高僧传》卷三)。他针对译人之修养 ,提出八备(见《辩正论》) 。

玄奘针对梵文及佛教的一些特殊的教义提出了五不翻的音译原则(见周敦义《翻译名义序》)。赞宁总结历代翻译原则后提出了六例:邀观道安也,论五失本、三不易;彦琮藉其 八备 :明则撰《翻经仪式》;玄奘立五种不翻;此皆类左氏之请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 ,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宋高僧传译经论》)赞宁所举译经六例,不唯翻译原则或技巧,更言胡、梵、华等语言文字之区别,实为探本溯源之翻译论。

摘自《佛教大辞典》

更新于:19天前
2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全部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