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

2024-11-22 08:30 居士人物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据王居士抄录本整理,编者注]……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灵知,此时即是定相初现,当知这个一切消失,妄想暂时脱落,但又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来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习之故,时短而力少,..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

[据王居士抄录本整理,编者注]

……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灵知,此时即是定相初现,当知这个一切消失,妄想暂时脱落,但又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来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习之故,时短而力少,但这正是亲见实相的开端,从此以法继续前进。真如实相便可时时现前,力量逐渐增大,寂照境界法尔现前。但目前似以一心打坐修定为主,於日常遇境逢缘,不忘练心,即所谓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结合,寂照现前。遇事便能不粘不著,解脱自在,岂不庆快平生乎!

(2001年6月22日复函)

仁者能“看着念头而不流浪”,此“看”,此“知流浪不流浪”,正是观照的功能。《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正是“证知”,而非“解知”,若非回光返照,就不能知流浪。但目前正是进步之时,除《金刚经》、《坛经》、心密诸祖之书等外,不宜多看书,恐引起分别知见于悟心不利。……..

总之,坐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正是灵知现前,回光拈取,认清本来,彻悟自心,这在禅宗叫明心见性,也即净土宗的“净念相继”。然后历境练心,在动静中、境界中打成一片,返妄归真,才知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妄想也即是妙用,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刚经》)。

(2001年6月26日复函)

智诚仁者:

上次信中所问“ ”字问题,我忘记回答您,今特函告:“”的一声,是禅宗形容开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没有,其意是力从内发,促使明白。若人参究力竭,豁然开朗,明白不生不灭的本地风光,形容这一境况,叫做的一声,实际上并无声音,是一种形容词。迷者以为有声可求,则误会了。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谨此奉函。顺祝暑安。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 7月 21日

智诚仁者慧鉴:

7月25日函收悉。畅谈心曲,志诚恳切,令人读后十分感动!我辈得能相见,亦是一种难得因缘。

心中心法虽是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之妙法,但人根性不同,很难人人当机,亦难人人都学,一般说来夙世根深,慧根猛利,通达第一义谛者。于此法特别相宜。仁者天性仁厚,能发慈悲救世之菩提心,故能幸遇大法,死心塌地。此法三密同修,无相无住,时间又长,故得定开慧有一定的把握,至于修法期间,习气返动,这是好事,把垃圾打扫出门,正是难得。所说:“修法平平淡淡,是有咒在,当咒没有了后,仍能听见外边声音。当知外面声音听见时,心念仍寂然不动,此时正是所谓“了了分明”。故一念不生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一直依法修持,此种境界将随时现前,但不要着意追求。

上空一声爆炸,不是见性,这是心理上的统一集中影响到脑部和生理的变化,但也是业障消落现象。凡修坐到万物化空,寂然不动,但又是灵知不昧,不断见闻,非同木石,正当此时,即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本来风光,但都是出于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无用。

《金刚经》、《坛经》、《圆觉经》…都是与见性有关的书。《金刚经》的“此法无实无虚”,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是“无实”;“于法不说断灭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无虚”。此经句,说自心实相,若能边修边读,理事不二,必能迅速体会,亲见自性。所说,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宽宽坦坦,现现成成,轻松自在。”这正是道人榜样,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宁不庆快平生乎!

念佛之人,虽很用功,然依然分别痛苦,原因是妄想执着没有化除,处处随境流转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没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种表现。连云港人,对心密虽闻似未闻,但目前修此法的人很多且有专门寺院修心中心法(在富阳、乐清县一带),但可惜善知识太少,接引无人,无从问津,实太可惜。至于出家人,不重视在家人,这是各人因缘关系,不足为怪,且佛有四众弟子,在家二众,也可能成为佛法接班人,如维摩诘,庞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轻视之。至于成就的人少,乃未法时代现象,故净土法门是目前带业往生唯一办法。

法运所关,一言难尽,但元音老人说过:“有道自弘”,吾人正不必过虑耳,反正机缘凑合,大法宏开,但目前见性的人毕竟不多,是在各人的福德因缘。

关于坐中似昏非昏现象,仍持咒、结印,是定相初现,所以不觉时间漫长。继续持咒自然渐入“念而无念,心空气闲境界”。天热草草奉复,顺祝夏健。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7月28日

智诚仁者慧席: 手书敬复如下:

1、上座有时昏沉,有时清明,亦有疼痛,出汗、头疼等等现象,都是必然现象,主要是打通气血及生理变化,一味不理,逐步诸症状自退。故现能平淡,而不烦不急。

2、“粘即是执”。凡事放不下,纠缠不清,即是执着,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缚。

3、“心无染著”即是离念,亦是心无挂碍。一有念起,即随境流转,故流浪和无染著,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学佛以处处作得主为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颠倒,实为世间第一等苦人。

4、佛性尽虚空,遍法界,正像电磁波,无处不遍。若觉得太广了,仍是凡人情见,当知真如无时间相、空间相,时间、空间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现,此即“唯识”境界。佛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超情离见,不能以凡情卜度衡量。《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可见非凡情所测。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旦勤于修正,自能有亲见实相,广大不可思议之一日。

5、所谓打成一片,一方面与佛菩萨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断清除无始习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浑身轻松,便说明一切唯心造。能时时警惕,保持无念状态,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于举心动念,《地藏经》云:“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响吉凶祸福,乃至命运造化。“本来现现成成,一思便执着了,”说得很好,但现现成成仍需观照,不是放任自流。

6、“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万念放下,则灵明觉性自然出现,不加思索而随缘应付,此即灵知,一着意识,便又不是。总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处。

7、10月1日放假,能来甚欢迎,一切看因缘,《随笔》上篇,即在《般若花》的第一篇,现在是下篇,相隔半个世纪,真是生命流逝,一切无常!

8、心空即妄想转为清净心,亦即真如,“气闲”即是“心平气和”的气,心能空则气自和、自闲,能应付一切而行所无事了。

9、思想二心所是大脑所起的作用,故多用脑便觉头膨胀,妄想少便头脑清净,脑神经是意识、思想的工具,从《般若花》中“释心”一节有说明,请参考。

10、无分别即寂静,有是非、人我,长短、高下、远近等,都是凡夫分别心。当万念放下心不分别时,灵知不昧、灵光独耀时,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觉而不常,故要多修,以臻圆满。

11、仁者已座342座,请埋头苦干,不问收获,但事耕耘,时机成熟自然打成一片,水到渠成,有信心是重要一着,本来是佛性,决定可成佛,切勿狐疑。

12、寂照现前,便是灵光独耀,便是灵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动,而观照分明,若无想定,断灭空,则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祝早证菩提。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9月3日

凤城仁者道席:

函悉,兹复如下:

一、“说来说去就这么点事”,这事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亲证实相——证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

二、“观心”,观即是看,心即是念头,“观心”就是“看念头”,时时放下一切,回头返看自己的生灭妄心,不取(不随之流浪),不舍(也不着意舍掉)逐步自能息妄显真,得大受用。

三、仁者已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切勿执着于境。红光、黄光混在一起感觉达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着,有时也是气血打通的现象。总之,不理不著、不喜不惊,逐步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才好。

四、心无挂碍,和习气彻底决裂,是大事因缘,但愿仁者毕竟成就大事,彻证光寿无量之妙性。

五、知已调换工作,这是你的福报。能“随缘自在”,颠沛、遂顺,无不圆通。但视仁者继续努力,功夫没有止境啊!

六、仁者所施,当全部投入印书中。为仁者培福增慧,顺告,不一一。敬祝光寿无量!(觉哉问好)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10月24日

智诚仁者慧席:

11月20日书敬阅。

一、仁者不畏艰巨,埋头前闯,于第一义谛之真理,逐步深入体会,因而能不动不摇,不喜不惊,祈将亲见实相,庆快平生。此都是福德因缘使然,不可多得!

二、观心之法。初观之人,所观之念,是妄境,而能观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则妄境脱落,而能观之妄心,也随之俱化,入于空寂灵明之境,此时便以初步了能观妄心为境,转能为所,而以般若智慧为能观,长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进入为所观之境,能所双忘的寂照境界——既无能所,则寂照同时,任运彻见本来圆明之体性,即谓之明心见性,故天台宗讲观,能观、所观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实修时不必作如此分别,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谓“行起解绝”。

三、“惺惺寂寂”,即是如来境界,但有粗细不同,《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如此 ,此时举手低头穿衣吃饭,迎宾送客都是佛法,因都不离自性之运作。但凡夫遇事即粘,处处挂碍,圣人不粘不著,自在无碍,故粘与不粘,实是凡圣的分界处。

四、惺惺寂寂时,心无挂碍,岂不庆快平生!那时一身轻松,可以延寿、增福。由得定而开慧,由开慧而除苦,由除苦而自在,所以依法修持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福人。

俞誉万居士说“三昄依”问题很好。吾人虽皈自性三宝,但僧为三宝之一,举行三皈仪式后,才算是名实相符的佛弟子。当然,若仁者尚未昄依,且待以后因缘,先皈依自性三宝,也是很重要的,每天做功课、打坐、念四昄依后,实际上也是昄依,不过佛法讲“理事不二”,事相与理性一致,今后遇机缘昄依一下,必将更为圆满,某十余岁时就到那时的佛教青年会活动,修持四十余年,确是一位难得的善知识。

五、座上境界,不管是光是佛、是色是声,不理不著,为第一妙法,古人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凡修行人,故须注意及之。

六,烦恼本空、本幻,世人着于尘境,看不破,放不下,故名曰迷,所谓“无事生非”,也叫“庸人自扰”。仁者今能,有空就恢复观照,正念分明,如如不动,是人生最大的受用。禅宗行人常常是“饥来吃饭困来眠,”正是“无心于事,于事无心”的境界,平平常常,自由自在,以至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七,“不见本性,誓不罢休。”好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何况您本来是佛,六祖说:“更莫狐疑” !508座,莫非是见性的手段,实际上穿衣吃饭,举足下足,尽是般若放光,古人云:“青青翠竹,尽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法身。”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双运、理事不二。

八、挂电话的是我儿媳妇,即觉哉的爱人。内人,已于三年前往生,生前亦是一位修心的人。修心本来无修,又何妨照修,不以有心修,不以无心修,名曰“修心”。惟愿心心相印,同趋菩提。

觉哉向仁者问好,祝愿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11月27日

智诚仁者:

随函简复,祈慧照:

1、不但持咒是妙用,凡举手低头,迎宾远客,穿衣吃饭,都是妙用。所以修行到家,全波成水,全水即波,烦恼即菩提,妄想即妙用,至此则体用、真妄、多少……都是不二,六祖所谓:“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指此境界。

2、迷时意识是坏东西,悟时意识是自性起用,故六祖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3、“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妙明真心”。六祖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应无所住”就是“什么都没有”;而生其心就是妙明真心,故此语为《金刚经》的“要眼”。

4、本性并不神秘,本来清净,本来如此,这是您用功修法的成就,否则要明心见性,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迷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悟时,“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5、“妄想就是妙用”因念而无住故,有住即成凡夫,所以要“用而不著”,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6、“观心”是从观妄想下手,到妄想不起,仍观照分明,即曰是“妙用”,也即《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

7、“明心见性”是得体,“起用观照”是启用,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但体用也不一,故是亦一不二异,空有、性相、事理……都如此。

8、“佛法无多子”,迷时无处寻觅,悟时拈来就是,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古人云:“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真的是这么明了而简单。但您也坐了600座,经1200小时的努力,才有今天,岂是容易得来的!即悟自心,悟后起修,正有事做,切莫怀疑。

9、既无分别,也想也写,不是妙用,是什么?不但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

10、仁者既明本来,正需悟后起修,在种种事境上(六尘、五欲、三毒)磨练,勿得少为足,则成佛有份矣。修心过程,大都是妄念是由多到少,由粗到细。诸佛、菩萨无明断故,便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夫实无止境!

皆仁者一已之力也,与我何关,我不过是“增上缘”,正因还在您的本身!

随便略述,谨供参考。近来目力昏花,真老而无用矣。所写看得出来否?即颂法喜。觉哉向仁者问好。

愚朽 恒志 拜复

2002年1月9日

智诚仁者:

函悉,谨复如下:

诸佛菩萨无明断故,便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明断是根本智,三身等是后得智。我们目前主要断见思惑(即贪颠痴,色声香味触法…),见境无心,便是功夫。破无明是法身大士境界。目前先断见思惑,才能出分段生死。仁者但寂寂常照,遇财色名食等不动于心,出生死有份矣。要知见思惑断掉,即阿罗汉境界;破无明是大菩萨境界,行之不息总有到家之日。切勿求神通变化,否则心有所求,执境便违道。“终日惺惺寂寂,平平淡淡,无修而修。”功夫到家,归家稳坐。修心要领,尽于是矣。

目前用功,在种种境界前逐渐自能把握,能做得主,去了生死不远矣。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不粘着于世间,世情淡一分,则了生死近一分,吾辈共勉之。不流浪也有程度深浅之不同,梦中境界,大都是中阴身境界,今后去处不难明了。总之,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净心为学佛主旨,不挂碍是学佛受用,如能“照见五蕴皆空”(我空 、法空),便能“度一切苦厄。”

新春已到,岁月如流,人生无常,幻化性空,若能了“我空”,则一切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矣!复颂新春更上层楼,妹妹均此问好。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2年2月4日

智诚仁者道席:

函悉。下答问题:

1、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二种,枝末无明即贪、嗔、痴、慢、疑;根本无明也名“无始无明”,是痴迷暗钝,障复自性。迷是无明,悟了即是本性,好比波浪停下来,就是水。其表现形式:粗的就是贪、嗔、痴,细的就是“无明”。自性迷即成无明,悟即恢复自性。无明与自性的分别,就在于“迷、悟”。也是执著与放下的区别。一念执著,便迷妄颠倒;一念放下,便放下自在。也是粗惑(贪、嗔、痴)和细惑(根本无明)的关系。阿罗汉断粗惑,菩萨才能断细惑。

2、不跟念头跑,遇境不动,即成无漏智。“漏”即烦恼,“无漏”即是没有烦恼,而成智慧。修道成功,则无漏智自尔现前。

3、所谓境界随时有变化,因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螺旋形前进,不是一超直入。所谓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才能真得受用。若动静、寤寐不二,则是打成一片,那时理事亦不二了。

4、宇宙万物尽在我中,这是“大我”境界,从前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就是此意。修心至妄想脱落时,妄尽真显,才算打成一片,但也有深浅、粗细种种差别,不是一磋而蹴。

5、修心不要有着眼点,也不要落在里程碑上,一有落着,便能障道,“知而不著,才能归家稳坐”,此语不错。总之功夫没有止境,但事耕耘而已。

6、观心总在时时凛觉,每日想到就观,至少数十次。具体方法,请参考《般若花》“学佛是怎么回事”中“观心”一节,包括“人事磨练”都十分重要。观之纯熟,便不至走失了。

7、自性本来平平常常,古人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它虽平常,可是与平常凡夫的心不一样,其间分别是粘与不粘、挂碍与不挂碍、散乱与凝定、智慧与愚痴等等差别。“内心隐藏着一种祈盼”,这祈盼正是生死、障道之根,放下、速放下、也放下,才能相应。解悟,是停留在依稀仿佛的知解上,而见闻觉知,都是生死,证悟则是现量亲证,亲见此无实无虚,非空非有,不来不去的自性,但切莫又落在这些语句上。总之心空、放下,才能相应。功夫到家时,时时觉照,即是不修而修;严格地说,有修即落在“有为法”上,真是轻不得,重不得。心领神会,在乎智者。

8、离相是佛、无分别是佛……这些都是同一境界的不同说法,“简单得和平常一样”,这才叫本来面目。古人说:“但复本来性 ,更无一法新”。但流浪与有把握,定力与散乱,毕竟不同!

9、见思惑,即粗的惑,也即贪、嗔、痴、慢、疑。遇财、色、名、食种种的境界,能寂然不动,不生贪着,即是断见思惑。虽是粗惑,断也不易,靠长期磨练,否则随境流浪,即是生死。

10、弘法利生,必须随分随力。功夫到时,便能随缘自在,于观机、施法都能得其妙处。随缘利生、心不执著,是目前主要方向,每日二座已够,打七看因缘,可打可不打。

觉哉等都托福平安,谢谢关心!草草奉复,即祝全府吉祥,皆大欢喜!

愚朽 恒志 拜复

2002年3月13日

智诚仁者道席:

函悉,谨复如下:

1、所谓“轻不得、重不得”。这是形容做功夫的情况,轻了则不得力,重了又落在有为意识上;学者既不能有心修法(这是指修持有一定基础的人)(恐落在意识分别)又不能漫不经意(恐放松懈怠),故有此语也。

2、平常心是道,即体即用,体用不二。因平常心即实相心,实相心自有观照妙用,故说即体即用,也即惺惺、寂寂,二而不二。

3、《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轻微的嗡嗡声,与实相无关,不要上当,一切不理,自然无事。(可能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种反映)观照是在心地空净、光明上,不在浑身酥麻上。嗡嗡声可能亦是逼出八识田中种子的现行,一切好坏、动静以不理为是,“五色光环放光、全身过电样抖动”都是幻觉幻像,过了此关才能心地太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皆妄”,牢记此语,不致步入歧途!您能知一切“缘生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无挂碍”,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学佛的主要目标。当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习气,即禅宗所谓“保、任”,也即是破“重关”。习气很多,时间也很长,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必有到家之日。有时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习气的消落,真如的圆成,有一定过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时时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觉照,便易回到烦恼痛苦的境地。故学佛人到能觉照时,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觉照也是随功夫而进展,有时仍有迷惘,有时则能“不观而观”,进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彻见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见性为学佛要领。总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斋”者,有相皆妄,不久变化、消失,推而之于“沧海成桑田,桑田成沧海”,莫不如此,生灭变幻,一切无常!

7、“朗月当头”、“月落时相见”都是禅宗机锋公案,不能以道理解会。一落道理,即有落处,即非见性,所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但也有平实商量,讲道理的,但不常用。“朗月当头”,若能醒时、睡觉时,做到常如“朗月当头、慧照无碍”,去寤寐一如不远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时尽虚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虚空,不必着眼于光而自然有光。当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时,正大放光明时也,佛法重实证,“唯证相应”。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劳分别思考,否则便成妄想分别,无益修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仁者会得么?释迦佛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说出来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

复颂节日愉快! 觉哉顺此问好!嫂夫人均此问安!

恒志 合十

2002年4月27日

凤城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错,正是心闲气和,轻松自在境界。这“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处灭”即不可思;既不可议,又不可思,而又灵知不昧,不粘缚,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议,即“应无所住”,灵知不昧,即“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要领,前者说空,后者说有,而空有同时体用不二,回光一照,万德斯备!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说空,而“有”在其中矣。为什么说“空有同时”呢?若只说“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断见外道;若只说“有”是易成常见外道。佛法说,从断常二见中可以分成62见也。故不能只说一边。又《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功夫渐进,自然入于“无照无不照”境地。可见“时时观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将进入无修、无得、无证境界,所谓“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将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难得,每日坚持两座,功夫深,则见效速,基础打得厚,不怕今后走失!知新学、旧学共得七人,明师益友互相促进,十分必要,“三人行,必有我师”,幸日进无疆。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目前仁者虽不轻易传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无不可。心中心法必须灌顶传授,要一定仪式(目前大气候下也不相宜于扩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到可方便引导,仁者见机行事,目前总之“刻苦自励”为主。

佛法无多子,只是转化“妄想、执著”,妄息则真显,无功之功,法尔现前。《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有他哉!

热天将过,幸托安好,顺祝夏健,合府安详

恒志 合十

2002年8月10日

智诚仁者慧眼:

函悉。知己满千座,勇猛精进,不懈努力,道友中难找第二人,值得祝贺!

1、千座满后,继续打坐,把基础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习气不能转化,心多挂碍,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学佛以转化,扫荡妄想习气为主要目的。而转化和扫荡,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观照自心才能达到,故修持虽是无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乃是指整个参禅境界。既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还得什么?是无得而得,得即无得。此即所谓“无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谓“正行”即依正知正见而修心地法门;以明心见性为主要目标,识本心、悟缘生,依戒、定、慧为基础,修无相、无住、无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正是“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

6、刻苦自励,既遇困难,逆境不自退堕,坚毅奋发,自强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励。能行、住、坐、卧不离观照,是真能刻苦自励矣。

7、无所得时这么得,是本来无得,却非真无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无得。得亦是得本来有的,非从外来。

8、明悟自性时,自能悟彻“空有同时,体用不二。”反过来,若不明空有同时,而体用各别,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见故。

9、“保任”包括悟心后全过程,也即破重关阶段。保到习气消灭,能“顺逆无拘,无所不是”才算不保,这时无所谓保不保。故保任时间很长,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别的注意事件,仍不离保任,因“一切法不离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时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别,而随缘应付。能不被境迁,功夫扎实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脱生死。

11、打座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双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缚,正是双修的境界。总之,以“无心”为主,从前有僧人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无福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正觉。《金刚经》所谓:“离相修善”也。

信手写这些,供仁者参考。觉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谢谢关心。顺祝安健。

恒志 合十

2002年9月9日

智诚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观而观,即惺惺寂寂,即无妄念,亦不分别,心不***,却什么都知道,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六祖说:“动上有不动”,悟后虽动仍不忘失不动,古人所谓“抛去拾来总家珍。”又妙用是调御万法,“万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万法与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离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自性妙用。天台宗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进。十分难得!功夫确实没有止境,断见思惑,才证阿罗汉,破无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个脚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观照”,以此为主,各宗各派,都不离观心。遇扫习气力量不够时,可打坐以转化之,无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药”。打坐虽似没事找事 ,但亦是必经之过程,否则力量不够,妄想习气,不能脱落。到习气脱落时,才知本来现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乱——→妄想脱落——→打成一片(动静一片,忙闲一片,梦醒一片等等。)是修心进展的大致过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迁,不受法缚,一切无碍,做一个大解脱之人。

祝秋绥 (小儿附笔问好)

恒志 拜启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与王居士的电话记录选语:

1.师在2002年9月30日电话中说:“学佛越到后来越简单。”、“随缘自在”。

2.师在2003年2月18日电话中谈:“没有分别就打成一片了。”

3.师在2003年3月10日电话中谈:“如如不动是体,了了灵知是妙用,体用不二。”、“佛法无多子嘛!”

更新于:11天前

相关阅读


点评内容

分享

复制链接
赞赏

打赏我们

打赏藏经阁网站站长

藏经阁 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