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十届冬令大专讲座的开始,这一次在时间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当中要跟诸位介绍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首先要跟诸位介绍的是这一部经的来源,也就是它的出处。诸位有些对佛法是涉猎了一些..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佛教书籍
请掀开经本六十四面,‘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灭。一切魔军、夜刹、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那么这是讲到总明法行。诸位都有慈舟法师的亲闻记,翻开亲闻记六十五页,因为亲闻记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浅,容易懂,深入浅出。‘显余众行德有十种,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转施,第四听闻,第五披读,第六受持,第七开示,第八讽诵,第九思惟,第十修习。’
下面几句说得很明白,法行,总说法行,什么是法呢?‘法即十大行愿’,前面讲的十大愿王。‘行即书写乃至修习十行也’,十种都是修十大愿王。‘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里面讲信心,这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第一个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宝为因也。信他,即事三宝为缘也。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秉受于心执持不忘,乃至书写超略余行也。略说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学此法门者,信心未生起,故难信及此教。’这个教就是华严经末后的教诲。‘有等不学教之人,但执佛法无多字,何用学教。妄说行持即得,此乃权实不俱,故偏于恶取空边。所谓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恶取空,即无方便慧。或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那么这一段实在讲把意思说得很清楚,诸位要把这两种注解合起来看,意思就相当地圆满,有些地方谛闲法师说了,慈舟法师没有说到,慈舟法师所讲到的一部分,谛闲法师也省略掉了,所以两个本子合起来看意思非常地圆满。
今天这是我们这次讲座最后的一堂课,讲到经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关系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没有不成就的,这个因缘实在是太殊胜了。可是我要把这段介绍给诸位,我还不依这两个注解,因为这两个注解你们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给你们介绍,大疏印给你们的是从六百五十二页开始的,我先跟诸位介绍这十种法行,第一种是书写,书写是写经。昨天也略略地跟诸位说过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人往往是为了一点小利,实在讲迷惑颠倒,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经上常常给我们说的现在世间人看重钱,看得最重。就是讲书店吧!我们不说一般书店,一般书店其实也是一样,讲卖佛书,你要来卖了,后头还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世间人短浅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颠倒。
你说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讲吧!他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看到钱就钻到钱眼里面去了,就迷惑颠倒了,就不能出来了,实在可怜,他真正是不通啊!钱财之来是财布施得来的果报,那么印经这个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够真正流通,不但你财富源源不断地来、智慧也增长,一举两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印的经书,这经书是据为己有,版权据为己有,不准别人翻印,纵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这么多钱,你只有这么多,太小了;你要能给别人翻印流通,你的钱财不晓得从那来,源源不断不知道有多少,享用不尽的。其实为了保全版权,为了得到一点小小的钱财,把大的财源给失掉了,愚痴到了极处。从前经书流通要靠写,所以发心书写,功德非常之大,使法宝能够流传下去,现在我们方便了,不须要写了,我们印经流通。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你们要把钱财存起来,不要叫它贬值,而且源源不断地保存在那里,放在什么地方最好呢?印经最好。放在银行里会贬值,你做别的事情,你做买卖会倒闭,都靠不住,都不能够保持,最好保存方法是印经布施流通,不但你的财富将来源源不断而来,你的聪明智慧也增长。我告诉诸位你们如果看到我从前的照片,跟我现在完全不一样,我是一点福报都没有。所以以前看相算命,连甘珠活佛都给我说、那是以后给我说,从前他不好意思讲,他说我很聪明,没有福报,又短命。是在前些年,大概有八年前了,我们经国先生任第六任总统时候,我们在中国佛教会举行一次仁王法会时,我又碰到他,他就给我说这些,他说法师你现在这些年弘法,你的相貌、命都转过来了。
我跟他认识很早,我是民国四十二年认识他的,刚刚学佛的时候认识他的,他住在新北投的普济寺,我也住在新北投,所以我们常常到他那里去,晚上跟他聊天,很熟。那个时候他有一个秘书唐老居士,那时候大概就有八、九十岁的样子,人很慈悲,他说他们常常在背后议论我,当面不好说。我说这个事情我早就知道,不用你们说,我晓得。他说你现在好了,你现在不但有福报,而且寿命很长,他说都是你自己这一生修的。
那么我修是修什么呢?就是修第一个,就是印经,布施经书、善书,现在的福报的确我觉得是很大,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到国外去总是要带钱到那里去买房子、去买地、去建道场,很辛苦啊!我现在到国外,口袋两袋空空,什么都没有,走到那个地方都有一些人,法师,你住在此地好不好?我们这里有房子、有地都可以送给你。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要送房子、送地,我分身无术没法子,不敢接受。接受,一年顶多去一个月,一年去一个月要占人家一个道场,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不需要。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印经是财、法两种布施都有了。所以我从到台北来讲经,民国五十六年回到台北来讲经,一直到现在我们所印经的钱没有详细统计,概略地估计总超过两千万以上,我们印的书一共差不多将近两百种,种类将近两百种,数量是决定超过一百万册,这也没有详细统计,因为我也不记这些东西,超过一百万册了,流通在全世界。
我们晓得的有廿六个国家地区,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同修们转送的,我们就不晓得了。所以我劝大家一定要发心印经,把你们多余的钱通通印经来修法布施,你们的福慧增长,不要烦愁我将来没有钱用,不要想这个;到时候什么样都圆满,你想要什么东西,东西就来了,这个多自在呀!我这些年就有这感应,有求必应,心里动个念头要什么,这个东西马上就来,马上就实现,感应不可思议。书写今天就是印经的功德。第二供养,供养不单以香花供养三宝,这是讲住持三宝,更重要的是要以经法供养修学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四众佛弟子,最殊胜的供养是法宝供养,我们以好的经书来供养。
除此之外,后面有开示有这么一条,如果没有这一条,讲经说法也是供养,这一点诸位不能够疏忽。尤其是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送人经书,法供养;你讲给他听也是法供养,乃至于讲一句,金刚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可见得法供养功德非常殊胜,大家要修要常常能提得起意念。朋友同学常常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你就给他讲佛法,讲一句也行,讲四句也行;他不晓得,你自己明了我在这里修法供养,我在这里修无量无边的布施,比大千七宝布施他还要殊胜,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杂心闲话,那个时间用得太可惜了,太浪费了;你跟他讲佛法,他能听很好,他不能听,他总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强迫他听,不听也不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够修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得要会呀。
第三转施,肯把自己所收藏的经书,你所珍爱的,你能够割爱转赠给别人,这是转施。或者是我们自己读诵修学,将功德回向给他人,这也是转施。所以十大愿王末后普皆回向,回向就是转施,所以这十种行法里面修十大愿王,转施这一条是特别讲的回向。不仅是我们收藏的经书可以转施与人,而且应当转施与人。转施与人你明白这个行法以后,所以我们对于经本要爱惜,特别是缮本书,这我要在此地特别嘱咐诸位同学,缮本书你得到了之后,决定不能在书上加圈、加点、在上面写字,不可以,你要保持他的完整,为什么呢?你读了之后,还要传给后代;你在上面加上几句,他也加上几句,传到后来就一塌糊涂,所以一定要保持得干干净净、圆圆满满的。
尤其在现在的照相、影印方面,像这些缮本书都可以作为将来影印的底本用,决定不能在上面做记号。像现在这种印的书无所谓,你怎么样写都可以,所以就是原本可不能动,要珍惜,这是诸位要记住。像现在你看到线装本的书,决定不能把它糟塌掉了,你要在上面写字,在上面加注,那就是罪过了。这种书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藏,自己读诵,可以,读诵用这个本子来读诵,那读得很舒服,那是一种享受,的确是一种享受。那么将来有机缘,拿去影印作底本。影印往往印刷厂不懂,不晓得珍惜,我们很多的线装书,一次影印拿回来之后面目全非,看到都痛心。所以现在影印又方便了,好的影印我们先去照相影印,拿照相影印去做版,你的原书永远能够保存,所以一定要珍惜缮本书,这是转施。除此之外,我们道场也能转施衣物,没有一样不能转施,这是修大福报,是修真正的普贤行愿。
你看古来的祖师大德有一生到处建道场,建好了之后就转施给别人;真正是有德有学能够弘化一方,但是他的福报不太大,所以大福报的人建了道场就请他做主持,转施给他,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愈转福报愈大。譬如说你命里头有一个道场,你的道场接受了马上转施掉,你命里头还是有一个道场,你到另一个地方必定又有一个道场去,这示现。如果你住一个道场,你命里不错就有一个道场,没错的,你这个道场给人了,你没有了,又一个道场来了,所以这样你要是肯转施,你的道场就是无穷无尽。诸位一定要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佛法教我们布施,布是舍,舍不尽的,愈舍愈多,财愈舍,财愈多;法愈舍,聪明智慧愈增长;道场愈舍,道场愈多。
虚云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舍的话,他一生大概就是一个道场,我们看他老人家年谱,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场总是上百了,我没有统计,我只晓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过来,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后,自己住不了几个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给人了。道场衰微的时候,请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挂上个名,没有一两年道场就兴了,兴了之后他又找个人来接替,交给别人,自己又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转施使福德智慧增长得最快,真正是无有穷尽,所以这一点要明了。
第四听闻,就是听经,除非我们自己没有时间,或者忙著别的事情,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一定要去听。但是我告诉诸位要听正法,那个一贯道讲经就可以不必去听,邪魔外道的,我们不听。讲正法要去听,尤其是你发心讲经,讲经一定要有法缘,如果你不肯听经,你不肯听别人的经,你讲经也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经,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报应嘛!你种什么因有什么果,我们很乐意听别人讲经,那么我们自己讲经,人家也很乐意来听,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讲经,时间冲突,否则的话我一定听经。星期二星期四祥云法师在那边讲经,我一定去听,我这里星期二、四不讲经,我就一定去听。我不讲经的时候,附近有别的法师讲经,我也去听,像从前南老法师讲经,我去听,所以是一定要发心听经。
我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几乎台北市这几位法师讲经,我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南老讲金刚经从头到尾,我一天没缺;过去演培法师讲经、印顺法师讲经在善导寺,很少我会缺席的。所以听经与道场结法缘、与法师结法缘、与听众结法缘,这个功德非常地殊胜,不可以不与大众结法缘,去听经很重要。第五披读,披读就是读经,披览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这个读是精读,披读是精读,细心地去读,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读经,经文里面有许多不常见的字,读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现在字典也愈来愈进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当丰富,许多经典里面不常见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国音的拼音,所以应当要勤于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讲经里面的义理,义理明了之后,我们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义理真正明了通达,常常孕育在心里面,常常要想著,还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为第十讲修习,第十条就是要照做,这一条著重在明理。第七开示,为别人演说,说法要有善巧方便,说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时节因缘,所以说法也相当不容易,能够叫大众欢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程度,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给他讲,这里面是时、地统统都有关系;在什么时候说,什么处所说,除了对他说之外,旁边还有些什么人,你统统都要照顾到,使开示能够达到最大最深最圆满的效果。
第八讽诵,就是背诵,全经不能背诵,经里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够背诵。因为你不能背诵,你就没有办法做到,忘掉了,你怎么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诵。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经里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经教来反省、来检点,这是真正的忏悔。那一些教诲我做到了,那些还没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圆满,那些我做得不够圆满,所以要常常反省改过自新,这是思惟,不但能消业障,而且能长智慧。第十修习,这就是实行。修是把我们心行,就是心里面的想法、看法与经典上讲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修正过来,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里面,天天去做。习就是练习,要天天去做,天天实习。这十种就是修行的方法,这是总纲领,修行的总纲领,这十条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在辨中边论里头有一首颂,颂就好记,就是讲十种法行。
颂是书写及供养,诸位可以把它记下来,它是五言颂。‘书写及供养。施他听披读’,施就是施转,听就是听闻,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开演就是开示,演是演说。‘讽诵与思修’,讽诵、思惟、修习。这是五言颂,四句二十个字,把这十种行法统统都包括尽了,你只要把这首偈子能够念得很熟,十种修行的总纲领你就能够记得了。我再念一遍,书写及供养。施他,施是布施,施他听披读,听是听闻,十条里头第四个是听闻,第五条是披读,这都有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与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习。这十条一定要记住,你要是记不住的话,你修什么嘛?这十种行法跟诸位介绍出来了,你们现在看大疏从问答开始看起。
‘问云:众生修行,为要受持圣教耶?为要舍教耶?’这个文是唐朝人写的,它的意思也并不难懂。讲一个修行人要不要依经典?是须要依靠经典呢?还是不要经典?问这个意思。有很多人的确疏忽了,他说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听教、听经呢?他不搞这个。还有一些误会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经也不要去听讲,这都是误会。有些人执著在经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错误。下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答有十类,十类里面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我们都要明了。这十类亲闻记里头有,但是文字写得比较简单,深入浅出,诸位可以做参考。
我跟诸位讲大疏里面的,第一种人,‘自有众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伪诳惑,此为恶人也。’像这一类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够见得到,我们自己要留心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愚痴无知,他舍经教,现在人很多舍经教,因为经教太难了,文言文写的,看不懂,他宁愿不读经,看现在人的白话著作,他看这个,这就糟了。尤其现在还有人用白话文来翻经,怎么能翻得出来嘛!好!白话文翻经,你去依白话文的经教,舍去原本的经教就是属于这第一类的人,师自愚心,自己愚痴,以这个为主,就是自己有成见,自己想到怎么样,大概就如此。那么再随邪友,邪友就是同一类的,同一个见解的,同一个知见的,这些不得了,违背了正教,盲修瞎炼,拿这个东西巧伪诳惑众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够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实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众生,欺骗众生。现在这一类的人相当之多,这是恶人,你不能不辨别;你要不辨别,你跟他走了就上了当了。你是好心是不错,可是最后你不会有成就,而且你有过失,你虽然是无心,无心造的罪业还是有果报的。这是怪自己愚痴,没有慧眼,认错了人。
第二种,‘又有众生,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出要,勤修苦行,进无所益。’这比上面稍微好一点,但是这是盲修瞎炼,没有结果,也是浪费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光阴。他已是背教,违背圣教,心是个好心,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人指点,也是属于盲修瞎炼一类的人。自己以为我这样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里面甚至于住山闭关,他不与外面接触,我这老实一生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呢?诸位要记住刚才我讲的十种行,我们念亲闻记最后,‘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这个可以,你必须有这个条件才行,虽然是你一个人,你不听经也不看经,你自己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与十大愿王,与十种行法相应,那这可以,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没有学自然相应,这没有过失。
如果不学,自己与十条行法,与十大愿王完全不相应,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过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听经的,不看经的,你要晓得他有他的条件啊!我们不能看他是这样的,我要跟他这样做法,你不行!你没有这个条件。人家不读经,你看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他不读经,他的心行没有一条不与十大愿王相应,没有一条不与十种行法相应,他自然相应。他前生前世修的,他这一生可以不要修,这是我们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这样地,我这样修就行了,很容易吃亏,很容易迷失了道路,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这两类人是背舍圣教,不依义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理。祖师是给我们讲解、给我们开示,提供我们作参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经为主,注解是帮助我们的,是提供我们作参考的,我们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们要依经。
他所讲的与经相应,与经旨,我们愈想愈相应,我们可以依他。如果他讲的与经里面的道理不太相应,我们有怀疑,我们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怀疑就不采取,采取我们毫无怀疑的,觉得他所讲的跟经里头意思是相通的。更因为如此我劝诸位念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呢?古人是有修有证而后才敢注,不像现在人,现在人年纪轻轻,他没有修没有证,他写了好多书,怎么写的呢?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凑起来的时候他的著作出来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闻利养,不是自己修证从心性里真正体会到的心得提出来给我们作参考的。
他写的那一套都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大家要晓得,他是看的多、记的多,不晓得的到处去问,回来就写了一大篇一大篇这些东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处,把这个东要写出来留给后人作参考。不一样,真正不一样,所以你们要读注解一定要看古人的注解,今人的注解决定不能够随便看。实在讲我们光阴有限,那有那么多时间看今人注解呢?没那么多时间。而且学东西要专,选经要专,选注也要专,注子选几种,里头还要有一种为主,主参考的,再选一两种是帮助,这样子才好。
譬如将来你们要是真正读普贤行愿品,应当以大疏为主,像我们现在用的注解可以作参考,一定要用大疏为主,这就不一样了,这是主修的教科书。再看第三种人,‘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亦名恶人。’这样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闻利养。甚至于他也讲经说法,你听听也讲的没错,其实他解不解义呢?不解义。不解义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依照别人注解说的,自己是真正没有能够懂得。为什么?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绝对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你说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没有放不下的,没有放下就是没看破;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对于教义就是没有通达,就是不解。真正通达教义的,会求世间名闻利养,会染五欲六尘,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我们自己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自己要觉悟我这个经虽然天天在读,意思没有读透,没有真懂得,这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警觉。
有些人自己以为懂得了,而事实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没有放不下的。就正如这些教理,佛说的这些八万四千法门,你要对于净土是真正懂得了,对于整个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净土才怪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识货了,真正识货了当然取最殊胜的,这一定的道理,没有话说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胜的法门修,你传授给别人也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法门送给别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警惕。
第四种,‘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点,他也是不能透彻义理,可是他并没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个直心,是个很老实的人,没有名闻利养的心,不求这些东西。可是没有益处,这一生当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经里面所讲的益,是讲殊胜的利益。尤其是此经,此经讲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够得到了这才是益。无益就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没有份,这是讲无益。可是要讲到究竟处呢?也不是无益,总是恶心去读经,他阿赖耶识里还是落一个种子,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这一生是没有法子,得不到殊胜的利益,我们要求的是要在这一生得殊胜利益。这两种人俱不舍教,不像前面两种,前面两种人不读经,甚至于读现在一些人写的白话的东西,他用这个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经,这是错误。这两种人读经,虽读经不解义,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过就很重了,罪过极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时候,求到了增长贪心,求不到增长嗔恚心,再以嗔恚、嫉妒障碍大法,那果报是在地狱。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头舔蜜,得不偿失,眼前能得几何?能享受几天?祸患无穷!我们一定要觉悟。所以真正发道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是见人家有一点小小的善都要随喜,经上前面跟诸位讲得很清楚,都要随喜、都要恒顺,都要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阻挠,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果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上面这四种都不可以,有这四类的情形马上要改过。后面这六种是教给我们要依靠的。
‘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这个他能够得一点利益,这就是偏重在解上,对行就稍微疏忽了一点,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为什么会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彻底,解得不圆满,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圆满的解。这是好的,这在修学里面算是勉强及格,前面那四种是全不及格,这是勉强及格了。
第六种,‘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这比前面那种要好了,他虽然是读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么他最大的长处,诸位要晓得就是后头两句,他能够在许多理论法门当中,他知道取舍,他专修一种,那他当然有成就。渐略圣言就是从广里头慢慢地略,广里头慢慢地约;先是多闻,多闻之后他才晓得取那样东西,他真正明了了,他有所取舍,应当舍的统统舍掉;应该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专修。那么说到这个地方。